當下農業發展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4 16:34: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當下農業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下農業發展現狀

篇(1)

一、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設施農業指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下進行生產的農業,包括日光溫室大棚種植、工廠化禽畜養殖業、工廠化水產養殖業三大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設施農業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發展。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農產品行業中,使用設施農業模式的占比80%以上。這體現了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其農產品行業的先進性。

二、設施農業氣象業務

(一)設施農業氣象業務發展現狀

農業氣象業務泛指為農產品提供氣象預警、產品預收報告、天氣情報等相關數據的業務。改革開放初期,農業氣象就已成立,分國家、省份、市、縣4個等級的農業氣象預報。主要預報農產品的收入、農業氣象專題分析和土壤墑情報告等。主要的技術方法是通過農產品的種植情況與本年度的氣象預報情況進行數據模擬計算。另外,通過近50a的氣象數據與大氣探測數據預報本年度的氣象狀況。其預報誤差均小于5%,在每年收獲前兩三個月前。我國的農業氣象業務同時也肩負氣象災害的預警與防范工作。我國地域遼闊,但氣象災害頻發。在我國的各級氣象部門中,技術人員通過使用先進的搖桿技術、農作物生長模擬程序等手段模擬農作物在低溫、干旱、水澇等情況下的產量,并提前做好預措施。由于設施農業的生長環境往往具有反季節特性,因此近年來農業氣象業務中也逐漸加入了設施農業的氣象報告數據業務,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存在的問題

1.初步設立的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成熟度不足

由于當下設施農業的氣象業務數據編制工作才成立不久,并沒有真正提供反季節農作物產品的詳細數據。其數據在反季節的匹配性上略有不足。

2.氣象災害的預期時間較短

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而言具有毀滅性打擊,這是由于當下設施農業多數是以大棚的形式建立人造的溫室以提高農產品的產值。此類大棚成本高,穩固性差,一旦遭遇臺風、暴雨之類的氣象災害,大棚結構會瞬間蕩然無存。不僅農民的農作物產品受到危害,大棚損失的成本也沒法回收。基于這種狀況,設施農業對氣象災害預期時間的要求要比其他行業的要求要更高,預期時間在72h時以上為最佳,這也是為了向農民提供為農產品施行保護措施的必要時間。但在現有的技術中,往往難以達到72h的預警時間。我國的農業氣象業務起源已久,但在自改革開放以后就沒有特別大的進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當下氣象探測裝備已經無法滿足要求,急需更新。另外,基于優化氣象預測結果的要求,原有的站點布局也應得到更新。

(三)基于設施農業氣象業務問題的解決措施

1.利用大數據原理,建立設施農業

需求因素數據庫以種植業的溫室大棚為例,溫室大棚在設立初期需要當地長年的陽光狀態、濕度狀態及風力狀態的數據。這些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陽光大棚設置的位置與需要設置的設備,是大棚設計的前置條件。在面對如此繁雜的數據類型,氣象部門也應設置大數據數據庫,對該類的數據進行長年的統計與記錄,并根據設施農業的不同需求將此類數據進行分類編制。

2.擴大站點分布,提高氣象預警技術

在當下的氣象預警技術中,站點的氣象探測數據往往具有準確可靠的參考性。因此,提高站點的分布范圍,加快數據分析的速度,是解決當下預警時間較短的有效措施。此外,氣象預警部門應當不斷引入新型人才,創新自身的氣象探測技術,為提高預警速度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3.探索氣象業務服務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我國現代農業經歷近些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基礎上,農業氣象業務可以借用經濟學的原理,探討與現代農業的合作發展模式,實現互惠共贏的局面。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居住用地與商業、工業用地不斷減少的態勢已經是預料之中的現象。設施農業的大力發展也是提高我國當下糧食產量的必經途徑。因此,發展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是當下氣象部門的核心工作。該文僅從個人角度分析了當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的狀況,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讀者更多的相關思考。

篇(2)

近年來,“欒川模式”成為河南省鄉村休閑旅游在全國叫響的一張名片,經實地調研發現近6年來欒川憑借著其特有的區位自然優勢,造就了一個優勢產業,實現了從過去的工礦業為主轉變為當下以生態旅游創造“綠色GDP”的較為先進的模式。這種發展方式恰恰迎合了當下我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減少單位GDP能耗的現實。本文立足于欒川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綜合運用CNKI數據庫及實地調研一手資料作為數據來源,論述其發展當下特點,并探索值得推廣的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并以此為其他地區提供有效經驗借鑒。

一、欒川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迅速,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蜂擁而入。近年來欒川休閑農業經營人口來源于大量從傳統從事耕作工作轉為經營者,設立“農家樂”等形式的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尤其是以近6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經營主體數量最高時達到了30%的年度增速,在當下也以平均15-20%的速度增長。

(二)規模較小,數量眾多,且以家庭經營為主。欒川休閑農業家庭內部成員即為雇主也是雇員,完全類似于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模式,內部組織結構不嚴密。截止到2016年欒川共有農家樂共35987家,其中重點旅游項目僅有同北京、上海等資金雄厚的地區合作開發的17個重點項目,比例很小。

(三)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首先就空間來看,自然風景區受青睞,人文風景區則門可羅雀。例如老君山是中原名山伏牛山主峰,十大君山美景令人嘆為觀止,號稱“伏牛三鼎”之首,文化積淀深厚,相傳說是曾經老子修煉歸隱之地,鐵椽鐵瓦的“放光金殿”老君廟始建于北魏,明萬歷后又續建救苦殿、太清觀、道德府等。但是,景觀價值和資源價值都如此豐富的老君山在除了“黃金周”“五一”以外的時間都是門可羅雀,來此地的的多為道教徒,出于信仰的角度來此地瞻仰。就時間來看,由于欒川山嶺較多,風光秀麗夏季也不失為避暑的好地方,旅游人數則以仲夏、十一“黃金周”、“打春”和冬季居多。見圖1

由圖1可見欒川鄉村旅游人數的時間分布不均,最高的10月份相比于最低的2月份更是相差3倍之多。

(四)經營地域集中,且“社團化”。當地的休閑農業主要以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所以集中位于景點入(出)口出,或是內部,實地調研發現不同的餐廳之間定價相同,這是由于位于同一地域的經營模式相同的主體間往往結成類似于“工會”的組織,相互之間沒有經營權上的相互影響,而只是在旺季到來之前,進行統一協商、定價,這樣一來即避免了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也有利于同一行業的相互交流學習,以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五)洛欒高速的開通對欒川旅游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洛欒高速開通以來,欒川旅游人數激增,秀麗的風光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開始得意發揮,由欒川鄉村觀光游客地域分布圖也可見交通對于欒川旅游現狀的影響,如圖2所示:

由圖可見,客源分布主要來源于本地和洛陽市,而本地居多,同時欒川本地居民到景區的消費主要以餐飲業為主,這也是老君山、等景區均距離欒川縣城30分鐘車程之內交通較為便利的因素。

二、欒川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因素

(一)政府支持,積極引導。早在2000年初,欒川縣政府就立足于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面對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明確提出了“旅游興縣”的戰略,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來支持培育,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的同時拉動縣域經濟的增長。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休閑經濟也是特色經濟,特色是旅游經濟的靈魂。欒川順應當下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開發生態資源,著力打造休閑之旅。欒川還聯合北京大學編制出《欒川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并經人大通過付諸實施,大力整合“山、洞、水、林、泉”旅游資源,全力推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

(三)基礎設施完善。欒川先后投入3.52億元不斷改善通訊、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洛欒旅游快速通道及洛欒高速為代表的一批干線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景區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三、欒川旅游業發展的啟示

篇(3)

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其中有關農業資源以及相關管理問題至關重要,在當代,我們的一個思想誤區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力度就要大規模的開發農業資源,以至于導致許多農業發展的矛盾出現,在進行農業經濟開發時,解決當下的矛盾尖銳的農業資源問題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來。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發展會議中指出,農業的發展要采取一種維護自然環境和維持自然資源的方式進行合理發展,不僅要確保農業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后代的發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農業永續性利用,對于水和其他動植物資源能夠不構成影響,在資源上、技術上、經濟上、、社會上都要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次會議是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史稱FAO會議。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早在國際會議開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為響應FAO會議的發展要求,中國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保證農業生產率的穩定增長,在提高食物生產以及安全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發展現狀,保證和改善農業環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農業資源,尤其是針對相關生物資源以及可再生環境,要做到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發展理念。

3.近年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又要做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農業利用,在農業經濟可承載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經濟的轉換率,這種發展理念隨著十對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在當下得到普遍的認可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在于發展。

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第一要義,因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注重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國民發展的剛性需求,同時,要指出的是,農業的發展要在滿足可持續的基礎上,主要做到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的同步發展。

2.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國民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農用土地面積占我國總面積的70%,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強調保證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路線主要就從三農問題開始解決。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在進行種植業時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對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較為特殊,難以降解。在進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發展放在首位,要以保護環境為主。

3.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要通過合理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們當下所最為關注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解決途徑之一,農業作為主要的發展途徑,也是減緩環境壓力的主要途徑,在進行三農問題的解決時,要進行合理控制農村的人口數量,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人口的素質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因此是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自覺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

4.要進行合理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以及生物資源。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最終目的在于合理的開發農業資源,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開發合理結合起來,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作用,將農業發展與資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環之中,因而在資源開發中,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生態的協調發展,以保證減少農業資源的污染。

5.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體現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

農業的發展方式是農業經濟進步重要的發展限制因素,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當下的農業現代化較為普及的今天,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農業經濟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科技發展為主要發展方式。此外,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增長的集約性進行合理分配,因為采用集約形式發展農業能夠減少污染的面積,并且便于進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主要特點

1.發展目標的多元化。

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特點,其多元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產出率等,同時也要滿足農業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面結合,并將環境效益放在首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增加環境的污染。

2.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發展所包含的內容有各個方面,其中在農業生態發展上所要表現出來的是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即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在發展農業時保證遵循自然生態規則,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證自然環境的自我調節的基礎上應用自然資源,不破壞環境的生態調節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支撐和源泉,因而努力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本文針對其發展特性、發展現狀做了簡要的概述。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316-01

1 貴州省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貴州省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基于安龍縣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貴州省土地破碎的實際,要想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一個縣或是小范圍內要上大項目基本沒有條件;已經申報項目落地實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別是山區,由于地形起伏、地勢落差以及各種小氣候明顯等因素,導致作物類型分布呈多樣化趨勢,也決定了某種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圍內分布絕對數量不多、規模有限。很顯然,單就一個縣而言,從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備做成大產業的基本條件。但現實卻是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各縣市之間缺少配合,因而始終受困于資源條件和協調機制的限制,難于破局。

2 區域統籌發展措施

2.1 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

在資源類型相近的幾個縣、整個市州或市州之間,探索相關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一定區域內實行資源統籌和產業項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場情況,黔西南州已經有了比較宏偉的設想,晴隆縣建立起了號稱全國最大的肉羊屠宰企業,但僅僅一個縣飼養的羊出欄量顯然無法滿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欄量也未必能夠滿足。另外,興仁縣也建立起了大型生豬屠宰企業,設計年屠宰量并非1~2個縣能夠滿足。同時,安龍、興仁兩縣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業,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這2個縣自身能解決的。這時就必須引入統籌的思想理念,將幾個縣的資源整合起來考慮,共同支撐起做大企業發展的需要。通過理順農產品生產供應和統一收購渠道,把分散的初級農產品資源聚合起來,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加工銷售增值。若進一步拓寬眼界,不僅需要統籌好全州的產能,甚而至于可納入更大范圍來作統籌考慮[1-3]。

又如當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業,產品供不應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業下訂單,農產品供應遠遠不夠。若是采取統籌的思路,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貴州省農產品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仍需不斷壯大,企業實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過觀念和思路上以及實際操作上的調整,實行項目統籌運作,實現資源整合,擴大規模。

2.2 形成統籌運作機制,實現農產品集約經營

某些產業基于各種小氣候而在特定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又因為一定區域內立體氣候差異明顯的實際,某種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個縣或特定范圍內面積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積,卻難以獨立形成產業。對此,若能引入區域統籌的思維和理念,通過建立和形成一定的運作機制,由某產業領域或某特定經營方向的龍頭企業對某一特色農產品實行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將一定區域內分布在各個地方的同一資源集中起來,達到一定的集約經營,從而體現較大程度的規模效益并進一步實現創品牌、做大做強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對產品質量不自信且產品供應不穩定的尷尬,應采取化零為整的經營模式,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農產品批量供應,才能不斷做大做強產業[4]。

2.3 運用區域統籌觀點,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至于如何形成聯動機制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進一步加強探索。結合各地制定“十三五”規劃以及試點省直管縣等機制的大好機遇,可以嘗試融入區域統籌的思想來考慮問題,使產業規劃和落實達到更高的起點和運作層面。具體到項目設計和實施中,也應當用區域統籌的觀點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結合龍頭企業培植,可以重點打造和扶持大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走集約規模經營道路,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區域、一定范圍內起主導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場把握優勢,更好地實行規模化生產銷售,做大做強產業和品牌。與此同時,還可進一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管理、商業經營、科技支撐。用工業方式管理農業,用商業模式經營農業,用科技力量支撐農業,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角度拓寬新型工業化內涵。

2.4 充分吸納民間資本,助力農業企業發展

聯系到某些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還可以更好地吸納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煤礦、房地產等產業和行業注資農業企業,實行和實現轉產、轉型發展。

2.5 統一質量標準,推動農產品品牌發展

在組織市場銷售和創品牌上,結合省、州、縣各級提出的抓銷售、抓生產、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資源整合,將一定區域內從事同一行業農業生產的企業組織起來,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的格局,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組織銷售,形成同一商品質量統一的格局。這樣勢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盤活資源,同時充實活躍了市場,還可滿足外部大宗的訂單需求。

3 結語

可以預期,若能實行區域統籌,化零為整,抱團發展,必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也只有這樣,實現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才更可能成為現實。從效果上講,只要集中精力、整合優勢資源,不貪多、不虛耗,勢必可以使農業發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實行區域統籌、整合推進,勢必可以減少不確定因素,降低風險。化零為整,可以使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推動山區現代高效農業發展。

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動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激活體制機制,統籌市場運作,整合各方力量,盤活現有資源,實現跨越發展。希望在社會變革的春天里,在農業發生深刻變化的檔口和過程中,看到更多積極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實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實現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產品及市場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變劣勢為優勢,發展獨特優勢產業。通過區域統籌,整合有限資源,實行集約節約經營,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又增加企業及群眾收入、貢獻社會、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區人民。

4 參考文獻

[1] 張光新.關于調整山區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2(2):41-42.

篇(5)

去年局地蘋果、梨等農產品去庫存大戰還未結束,今年新一輪的果品銷售已拉開帷幕。受這兩年來頻頻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影響,不少農戶對農業種植到底該怎樣搞存在嚴重的盲目情緒,未來農業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為種植戶們關心的問題。

回顧2015年的農產品銷售市場,我們發現,同樣面對市場洪流,和多數普通種植戶陷入農產品低價、滯銷的窘境當中無法自拔的情況不同,一些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業莊園和涉農企業在市場上仍呈現出如魚得水的態勢,農產品銷售火爆依舊。緣何如此,我們深入了解后不難發現,“高品質+打品牌+優渠道”的組合拳成為農產品得以優價暢銷的關鍵因素,也成為農產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場中激流勇進的堅實保障。在這當中,高規格的品質筑成了農產品暢銷的根基,優渠道加蓋起農產品暢銷的屋脊,而打品牌則似連接地基和屋脊之間的承重墻,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梗結,為擴展好的銷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銷售渠道,農產品的銷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農產品暢銷了、價高了,農戶的種植效益自然就跟著趨高。

縱觀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品質和銷售渠道是整個農產品產銷環節里被提及最多的要點,但農產品品牌打造卻長時間不為人們重視。當眾多工業制成品品牌被人們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費時,農產品卻因為品牌缺失,消費群體難以穩定等問題,飽受多變市場的沖擊。同樣是產品銷售,工業制成品的消費行為當中不乏“我想買一部‘三星’手機”,“張三新買了一輛‘大眾’汽車”,“這款‘西鳳’酒評價不錯”等類似有品牌的言辭,但在農產品的購買當中,卻充滿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費者難以買到質量統一、口味相同的農產品而來的苦惱。

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購買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農產品的期盼越來越高,這就對未來農業向品牌化邁進提出迫切要求。農產品品牌化不但讓農產品對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嗜好外,還能讓不同收入群體按照不同檔次的價位完成采購。不但如此,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正于全國各地發力的當下,面對缺乏穩定消費群體,農戶在多變的市場中保障乏力的農業發展現狀,品牌化建設不但有助于農產品的去庫存、提高農民的種植效益,也能補上我國較發達國家農業發展過程中品牌缺失這一短板,讓農業發展更為規范和穩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除了家庭農場、農業莊園、合作社、涉農公司這些便于使用統一技術進行生產的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參與其中外,普通農戶也不妨通過多戶的聯合協作,合力塑造出一個屬于自身的農產品品牌,以此來應對多變的農業市場。

篇(6)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概述

科技的進步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口的不斷增長與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催生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美國是最早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付諸實施的國家。在見證了美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取得的成功之后,世界各國紛紛響應可持續發展,吸取美國的經驗開始走自習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1994年,我國提出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并提出了相應的規劃。

不同國家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各有異同,發展重心也各不相同。

但是其基本特點受到世界人民普遍的認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具備以下特點:

1.1、持續利用性。實際上,我們所能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農業生產中如耕地等在內的很多資源也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在這些資源的利用上,一定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使用,杜絕過度開發,一旦受到毀滅性破壞,我國農業資源將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對于一些可再生資源也要注重防止過度開發使用甚至破壞性使用,要用在長久的眼光看問題,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性。

1.2、可選擇性。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走向機械化、現代化,當前農業生產不再是過去的靠天吃飯,先進技術的引進增加了產量,加快了農業可持續生產步伐。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同地理條件下的區域農業所選擇的生產技術也不同,采用合適的技術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增加產量。

1.3、效益性。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創造高效益,促進農業發展,緩解民生問題,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農業經濟只有創造高效益才能為環境保護提供最可能的實施條件,為后代生存與發展提供最大的使用資源。

堅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為我國環境保護、解決三農問題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難免會出現一些阻礙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筆者將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2.1、可利用資源減少。農業發展離不開對耕地、水源、草場與林地。氣候的不斷惡化與人為破壞的增加導致了這些農業賴以發展的資源日益減少,導致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阻。

2.2、生態環境惡化。氣候的惡化導致我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劇,又受到水土流失的影響,大面積的耕地喪失了原有的肥力,耕地減少的同時產量也隨之下降。另外由于人們破壞性的開發森林資源,導致草地“三化”現象嚴重,對于發揮森林與草地的作用來建立健康的農業環境產生很大的阻礙。

不僅如此,農業生態系統被破壞,污染現象加劇。由于城市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我國大部分河道受到嚴重污染,近年來發生的如太湖藍藻事件等一系列問題顯示出水污染問題的嚴重。耕地也受到了污染,農藥殘留與河道污水導致了大面積的耕地土壤結構被破壞,農產品質量下降。

2.3、農民收入少,生活負擔重。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但與農民投入的高成本相比較而言,農民農業生產收入并不算高。再加上物價的持續上漲,農民生活開支進一步加大,生活負擔并未出現大幅度減輕。在并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農民的收入比東部地區農民收入低很多,生活壓力很大。

我國農民數量大,實施農業補貼的可行性不大,并且對農民的幫助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2.4、農業結構調整不合理。調整農業結構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促進產業多元化,增加產量,提高農民收入。然而我國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卻出現一些偏離目標的地方。問題之一在于農業信息化程度低下,作為農業生產中的農民個體只為當下生活,不能從長遠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結構調整。此舉往往創造不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反而會造成產業破壞等不良后果。

此外,有些政府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時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考慮實情盲目調整,給農民生產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3、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建立環境控制機制。建立完善的環境控制機制對于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環境保護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步驟。保護環境工作的前提任務之一是讓社會尤其是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對自身生活發展的重要性。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然而我國農民的文化與思想水平普遍較低,可持續觀念薄弱,導致產生許多破壞性生產行為。政府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向社會宣傳環保與農業、生存之間的利害關系,讓社會尤其是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合理開發的重要性。

3.2、增加農民收入,宣揚計劃生育。農民生產不能形成規模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發展資金短缺,政府如能給農民提供更多貸款援助,就可以幫助擴大生產資金,農民就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經濟收入。在生產技術上,政府一方面要鼓勵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及時幫助農民引進符合地區農業發展的先進生產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

3.3、進行統一科學的產業結構調整。政府需要讓農民認識到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強化農民的大局觀,糾正農民小農思想中的錯誤,由政府進行統一的結構調整,避免農民隨意、胡亂調整。

4、結語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將不斷遇到新的難題與障礙,政府需要及時調整政策體制來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從事農業研究人員要不斷總結、創新新的發展理論,將理論用于實踐,農民與相關農業成員要不斷摸索研究更適合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路線,以促進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已形成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項長期堅持的任務,在不斷的調整與進步中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篇(7)

一、“互聯網+農業”的概述

“互聯網+”在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一種全新的時代信號,帶動了經濟新的增長,這種經濟模式的主要增長點在于依賴互聯網的連接作用,通過互聯網把生產和生活中的各個要點連接在一起,對農業的各個資源進行整合,通過互聯網經濟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表現出深刻的時代特點,對于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十二屆政府報告中,國家總理指出,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國家實體經濟產業相結合,創新出新的經濟模式,并不斷為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推動我國經濟科學化增長,朝著智能化,產業化的方向不斷邁進。

二、“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以互聯網為手段高效整合農業發展資源

為了促使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促使農業發展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首先,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全面秉持以人文本的戰略理念,基于區域實際發展現狀之上,構建具有針對性的農業互聯網發展計劃。與此同時,還應該對地區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壤以及氣候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為接下來地區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最后,還應該全面整合農業市場的所有數據信息,基于互聯網技術之上,全面把控好市場的發展動向,全程跟蹤市場當中的價格以及走向,對接下來農業產品的發展趨勢進行事先準確性的預判,最終才能夠為我國農業生產邁向穩定發展方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過程中,就必須對農業電子商務進行全面的建設與發展。首先,我國政府等相關部門,應該根據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整體態勢,構建完善的扶持政策,幫助農民更好的生產。與此同時,全面加強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依托于我國當前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充分的借鑒先進國家的相關建設經驗,從而促使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模式更符合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規律,為我國農產品流通具備較高的專業性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還應該積極鼓勵社會各大企業投身到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工作當中,重視與物流等企業之間的合作,為我國農產品加快流通以及拓展經營范圍提供有力保障。而為了做好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管理工作,除了利用互聯網技術之外,還應該秉持精細化管理理念,在農產品物流以及運輸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最后,重視區域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發展,按照模塊化的經營形式,加強超市以及企業等方面之間的聯系,促使農產品流通具備一定的完整性,為農業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篇(8)

引言

隨著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管理應結合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合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力,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同時,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減少貧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1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積極影響

農業經濟管理應根據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合理的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力,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1推動農業發展創新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適當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現代化的農業必然是機械化、規模化、自動化、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動農業發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速度。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各項資源,科學利用農業生產力,可以有效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限制。同時,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還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創新,在當前建設新農村的背景下,農業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與傳統模式,而是多元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可以推動農業發展模式以及農業科技的創新,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1.2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產生的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相對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在市場經濟下,農村不僅僅局限與發展農業種植業,同時還可以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勢必會大幅提升農業經濟的效益,有效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2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分析

2.1人才不足

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直接管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農業經濟管理需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做支撐,如果無法有效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很難改變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相關人員普遍專業知識技能水平較低,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管理人員很容易出現缺乏行動力、知識滯后等問題。雖然我國近年來出臺了諸多惠農、助農政策,但是難以在基層貫徹落實,因此,農村經濟發展受人才因素的影響,發展仍然比較緩慢。

2.2農業生產單位發展能力較低

1)我國農業生產活動長期受限于個體活動發展模式的影響比較深遠,以傳統小農經濟為主,個體與個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規模與發展形式單一,獲取的經濟效益有限,這不僅導致農業生產單位的抗風險能力偏弱。2)由于農村地區缺乏大型企業的整合資源的支持,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之間不具備資源整合的能力,導致各項生產要素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限制了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發展。

2.3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較低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普及,促使諸多行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人類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缺乏相關軟硬件設施,一方面是由于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此方面的意識,尚未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發展的積極影響。現代化農業必然是依賴于高科技手段,傳統的人工作業模式將逐漸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勢必會限制農業經濟的發展。

2.4農村地區金融體系不完善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逐步發生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農業生產正在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發展,這表明我國已初步走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不完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的資本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這極大的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但是仍然無法有效改善當前的現狀,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農村地區金融體系,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資本支持。

3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3.1加強人才培養

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需要依靠大量的專業人才方能得以實現,因此,培養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優化農業基礎硬件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只有加大人才儲備,建立強大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才能為農業經濟管理優化以及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農業經濟管理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為此,要加強對基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培養,通過組織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專業素養,優化和創新當前落后的農業技術,積極與相關高校建立聯系,定向培養人才,擴充農業經濟管理儲備人才隊伍。

3.2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生產模式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要形式,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整體而言效益不高,缺乏發展的潛力。對此,我國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的規模化發展,這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小農經濟模式下,個體抗風險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可以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此外,發展規模化農業,還有助于機械化作業的開展,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以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勞作,還可以全面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民多元化就業。縱觀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歷史,規模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借鑒已有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我國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對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積極發展。

3.3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篇(9)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為了適應不斷膨脹的社會需求,農業發展以多元化方式發展起來。而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生態農業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我們依然不得忽視,生態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通過以下幾方面分析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在生態農業理論研究方面,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有著一套復雜的系統理論,它包含農、林、畜、生態、資源、環境等多種學科的支持。與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針對某一學科的。所以大多數人只是對這套理論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沒有深入研究生態農業的內在聯系。看待生態農業需要以一個綜合的思維角度,對各學科進行分類,整合,評價,模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態農業體系。

在生態農業技術條件方面,生態農業有著一個復雜的系統關系,它包含各種組成充分,這些成分也相互影響。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各種組成成分的發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說,在一個整體的生態農業環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組成充分,受到技術條件的制約,主要成分發展緩慢。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而簡單依靠一些經驗,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的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的引進等問題。

在生態農業產業化方面,生態農業滿足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它可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目前許多農村地區的發展目標依然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標的手段太過單一,根本無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隨著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遇到嶄新的機遇,同時也面對新的挑戰,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實驗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許多生態農業試驗點不斷涌現,并創造出較為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塘式水陸結合模式以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為典型代表。

通過這些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生態平衡,實現生態與農業的相互融合。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能力轉換,相互組合,適應優化,依靠現代化技術支持,發揮可持續能源的效率,實現多樣性優勢, 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技術推廣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一方面,新技術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改進生態農業發展的不足,豐富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理論。談到將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有效整合,可以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發揮事物內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內部能夠和諧有效地開展開,有利于整體的全面發展。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整合就是讓生態技術存在于生態農業中,又有效推動技術的發展。兩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為生態農業發展創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三、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思維

篇(10)

農村金融是一類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部門,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伴隨產物,近年來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壯大,成為農村的農業和農民生產、生活的一種有力保障。再者,一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對于農村資金供給的提升與農村農業和經濟的穩步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著重強調了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并且對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給予高度重視,并且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構想。本文的寫作思路是:首先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接著,剖析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隨后,提出針對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問題的完善措施(①改善農村地金融的生態環境;②重構農村金融體系;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最后,分析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前景。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在當時資金由極度匱乏到有資金富足的背景和政府主導的基本體制背景下,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形成。在此之前,整個國家都是處于一種資金短缺的狀態,這就使得政府對社會的金融控制,主要放在動員資本上面。而在當時農村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起一個儲蓄資金的作用,利用儲存的資金來促進城市和工業發展。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和地方政府間的經濟競爭,使得金融體系劃分為正式和非正式的兩種類型。但是在20年代后期,資金的供求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資金極度短缺變成了資金有大量的剩余,這種情況使得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扶持政策相繼而出,于是這種新型的垂直合作的農村金融體系就逐漸形成。但是,由于市場經濟在農村地區的擴展,使得城鎮與l村之間、工人與農民之間有巨大的經濟差異,另外農村地區經濟的固有特征,也不便于農村地區留住和利用其所擁有的資金。我們只有清晰的認識到市場邏輯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認識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不僅要認識市場邏輯還要跳出這個邏輯,我們才能從本質上真正的緩解農村的金融約束改善農村的金融體系。

雖然我國經濟近年來發展迅猛,并且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這一階段,但是目前我國當下的農村金融體系所提供的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地區人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需要完善。尤其是正規的農村金融體系的供給仍然嚴重缺乏,首先就是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稍顯不足,我國與農業、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銀行機構還不能承擔起扶持農村經濟和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節的職責;其次就是商業性金融向農村金融的轉變,由于銀行自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其為農村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務也非常的有限,再者就是,農村金融并非正規的金融機構,雖然非正規金融機構是構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來看非正規金融相較于正規金融來收還未得到全面發展。所以,要想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與改革,必須要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照當下的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的主要特征和農村發展的客觀需要,一方面著力于把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向正規金融體系轉變,另一方面充分地利用現下非正規金融所特有的一些優勢,使其朝著正規化邁進,重新構建一套既能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又有助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要鞏固農業在農村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提高全體農民的收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對于我們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的目標也就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村地區。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

農村金融是農村的經濟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種資本配置方式,并且它在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本文認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我國的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嚴峻;②我國農村的金融機構缺乏;③農村金融的服務內容多樣化不足;④國家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的支持政策還不夠。

(一)我國的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嚴峻

農村金融環境一般是指由企業,政府和一般居民所構成的對金融產品和服務消費的一個群體,和金融體系在消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法治,習俗等金融環境。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有些嚴峻,很多的制度存在缺失或不完善的問題,這對農村地區金融的融資有很大的阻礙。農村的信用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存在不少鄉鎮的工廠接口破產而逃避償還銀行貸款的問題,并且金融機構的相關維權法律不夠完善,所以金融機構的維權存在較大的問題。而且農村的信用監管體系建設還比較落后,金融機構沒有辦法判斷客戶真實的信用情況,因此對貸款的風險不能有效地評估。信息的不完整性,法制的規范程度還不夠,盡管系統的缺失,這些都考驗著我國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金融市場的生態環境對于金融機構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惡化讓投資者望而卻步,惡性循還,使得矛盾更加突出,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也變得嚴峻。

上一篇: 全媒體時代的具體特征 下一篇: 數碼行業前景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 | 午夜免费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专区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