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3 09:25: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篇(1)

近年來,金鄉縣農機化工作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求真務實,搶抓機遇,真抓實干,開拓進取,農機裝備質量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作業水平不斷提升、服務組織不斷完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領域不斷拓展、質量管理及安全監督管理有序開展。2014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96.2萬kW,農機總值6.5億元,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5億元。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處于較低水平。

1金鄉縣農機化工作現狀及特點

(1)農機總量初具規模,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拉動作用明顯,截至到2015年5月,全縣農機總投入6368萬元,農用拖拉機達8345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891臺,自走式聯合收割機468臺,大蒜收獲機665臺、聯合整地機471臺、微耕機2657臺、田園管理機3822臺和一批先進適用的植保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和農產品加工、保鮮冷藏庫等。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動力機械與機具的配套比得到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升。

(2)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迅速,服務能力水平顯著提高。全縣經工商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31家(三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獲得山東省農機規模化作業推進項目,兩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入選濟寧市重點合作社,三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入選金鄉縣重點合作社),合作社成員267人,合作社服務農戶的數量達到35150戶,從業人員811人。農機大戶已達到600余戶(擁有農機原值50萬以上的22家)。服務能力由原來的耕、種單一服務模式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建設水平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3)農機新技術推廣不斷加快,經濟作物機械化收獲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努力,我縣大蒜收獲機從無到有,技術逐年進步,廣大群眾對大蒜機械收獲逐步認可,大蒜機械化收獲面積逐年擴大。2013年5月、2014年5月、2015年5月分別舉辦了濟寧市大蒜機械化收獲現場觀摩會、全省大蒜機械化收獲現場觀摩會和全縣大蒜機械化收獲現場會。2013—2014年共推廣大蒜收獲機408臺,具有收獲大蒜功能的田園管理機、微耕機5000余臺。力爭在3~5年內實現大蒜機械化收獲,在5~8年內實現大蒜機械化種植。

2存在的問題

(1)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是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制約著其發展。要發展產業化的農業,完全依靠農民自行解決資金問題難度很大。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合作社理事長多為農機大戶、農機經紀人等,雖有一技之長,但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科學引領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和提升農機化發展水平的本領。農機社會化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還不能完全適應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的要求。三是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國家投入的扶持資金太少,獎勵額度不足難以調動農民入社的積極性。

(2)特殊的種植模式,造成我縣機械化率低。我縣經濟作物為大蒜和辣椒,大蒜常年種植面積60萬畝,機械收獲僅達到8%,大蒜機械化種植還是空白,辣椒機械化種收還是空白。這種特殊的種植模式直接導致了我縣整體機械化率較低,影響了我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3)農機補貼資金缺口較大,難以滿足農戶需求。自實施農機補貼政策以來,我縣補貼資金逐年增加,補貼覆蓋面也逐步擴寬,雖然在做到大中型田間作業機械應補盡補的前提下,向畜牧、水產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予以傾斜。但是,在一些非田間作業機具如粉碎機、鍘草機、冷藏保鮮設備、養殖機械設備等,受補貼資金及補貼優先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戶無法享受農機補貼政策。特別是土地深松作業補貼資金較少,距滿足我縣需求較大。2015年我縣僅獲土地深松補助7萬畝,全縣適宜深松面積60萬畝,三年內全縣土地深松一遍,資金缺口較大。

(4)農機“三率”水平較低。我縣拖拉機保有量大、分布面廣,廣大農機手自覺入戶、檢審、辦證意識差,導致“三率”水平較低,造成農機安全生產隱患多,監管工作難度大,安全生產任務十分艱巨。農機培訓、農機投訴、農機維修、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保障機制不健全,裝備實力差,服務手段落后。農機服務功能單一,規?;潭鹊?,服務能力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5)農機化服務和管理人員缺乏,職能不能完全發揮。由于農機技術人才缺乏,新生力量不足,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的需要;鎮(街)農機站農機技術人員缺乏。雙基工作薄弱,直接導致農機推廣、農機安全監管、教育培訓、維修管理、作業服務、投訴監管等工作不能很好開展,基層力量亟待加強。

3對策措施

(1)加強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在農機補貼和有關項目資金上,對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優先考慮、重點傾斜,加大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努力打造一批集農機維修、配件供應、技術培訓、作業服務、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水平高、規模大、服務優的經營組織。根據我縣區域分布,以縣城為中心,在縣城北、南、東、西方向,扶持發展4~6個現代化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二是積極探索農機服務社會化、產業化的路子,轉變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模式。引導農機合作組織參與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組織參與土地流轉、訂單作業、“保姆式”一條龍服務模式。

(2)優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使用。近年來我縣農機化事業發展迅速,農機購置資金缺口逐年加大。應加強優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使用,提升農機購置補貼的帶動效應。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過程中,將補貼資金重點向上級主管部門及我縣制定的重點機具傾斜,向農業生產急需、廣大群眾普遍受益的農業機械傾斜,向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現代設施農業傾斜。同時,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傾斜。

(3)提升、突破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隨著大蒜收獲技術不斷改進,群眾認可程度逐步提升。將通過組織召開大蒜收獲現場會、機具演示會等多種形式,積極做好大蒜收獲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通過政策傾斜大力推廣大蒜收獲機。將大蒜收獲機列為農機購置補貼重點補貼對象,對大蒜收獲機進行優先補貼。積極與科研單位和各大農機生產企業聯系,介紹我縣大蒜收獲情況,將我縣“土專家”引薦給有意向的農機生產企業。我縣辣椒種植、收獲依然是傳統的人工模式,機械化種植、收獲還是零階段,縣農機局充分發揮職能,力求近年在辣椒機械化種植、收獲有新突破。

(4)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增加對農機維修服務的扶持,大力推進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打造一批集農機維修、配件供應、技術培訓、作業服務、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水平高、規模大、服務優的農機4S店,通過和農機合作社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或者在規模大的合作社里打造農機維修4S店,形成一條龍服務,切實提高對外服務能力。

篇(2)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集聚,統籌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保收入的壓力越來越重,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主任葉興慶對此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必須看到,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也在積累集聚,農業轉方式刻不容緩?!?/p>

在指導思想方面,《意見》明確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兑庖姟诽岢?,力爭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秦富認為,《意見》提出的“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等思路,有望以頂層設計的方式,逐步改變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他說:“我國農民人均耕地不到10畝,與國外發達國家動輒幾百上千畝的經營規模相比相距甚遠,加上細碎地塊難以更好實現科技投入,導致日益形成為了增產不惜大規模投入化肥農藥的粗放耕作方式,既不經濟也不環保?!?/p>

在重點任務方面,《意見》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系統部署了七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三是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四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五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和勞動者素質;六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吧嗉馍系陌踩?;七是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篇(3)

2高產創建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啟示

2.1有利于發揮技術推廣的示范帶動作用。高產創建的目的就是集優質良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優質高效投入品為一體,實現科技成果的提升和轉換,從根本上普及農民對先進實用技術的使用和運用,提升技術的整體作用。在高產創建示范點的帶動下,能夠進行先進技術示范成果的展示,從起步階段指引農民對科技的了解和使用情況,從根本上促進了先進實用技術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在農村進行大面積的使用推廣。2.2有利于形成科技興糧的強大合作力。從古至今,我國農業發展中一直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在過去的農業發展中,由于農業缺乏發展項目和農業起步資金,使得農業科技人員在進行科技推廣工作中遇到了較大的難題,不能把綜合的農業配套技術落實到實際生產中[3]。通過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實施開展,給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具有專業性的科技推廣平臺,使農業科技人員能夠真真切切的將農業先進技術落實到農民農業生產中去,這種宣傳方式,替代了傳統的語言普及方式,加深了農民對農業高產科技手段的認識與應用。充分進行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實施,能夠合理的對行政、科研、教學等多個方面進行科技資源力量支持,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逐漸形成了一個嚴抓高產、創立高產的良好生產氛圍。2.3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高產創建活動的建立與開展,可在農業生產的主要季節有效的將項目區的農民群眾進行組織,采取田間地頭實地授課的方式進行現場培訓和指導,為廣大的示范用戶提供一個專業性的、全面性的技術服務,通過連貫性的培訓,使農民群眾逐漸形成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全面型的農民,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過程中,專業性的技術團隊要為農業發展轉變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和經濟支撐,爭取早日實現科技與農民的零距離融合,從根本上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整體科技意識和科技了解與掌握意識[4]。

3結論

在高產創建的帶動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迅速發展成為推動農業技術體系的必要條件,在形成多元素的經營方式情況下提升了農業組織化程度,全面改善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逐漸將農業生產轉變為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全面發展軌道。高產創建活動的開展,實現了農業生產統一品種、機械化作業、配方施肥等同步生產的效果,從根本上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方式和收益結果。

作者:顏薇 孔令榮 孔琳 單位:曲阜市農業局

參考文獻

[1]屈紅娟,王錄科,劉宗院.從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活動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2(06):18~19+24

篇(4)

受生產慣性的影響,建湖農業仍然處于傳統的農業框架之中,作物是以稻麥輪作為主的低效結構,土地是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分散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農業發展的新突破,應用抓工業的思路和辦法來抓農業。

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實施農業“項目化”改造。近年來,我縣把發展高效農業規?;鳛楦淖儌鹘y農業的突破口來抓,重點圍繞設施蔬菜、百萬草雞養殖、萬頭豬場、優質糧開發、蛋禽肉禽養殖、特種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和一批重點農業招商項目,組織精干力量,成立專業招商小分隊,到上海、蘇南、浙江等地進行登門招商和駐點招商。瞄準大型上市公司和農業龍頭企業,千方百計吸引客商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與本地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同時,突出農業招商的個性,強化農業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積極到縣外高效農業規模種養基地招商,引進種養能手、農民經紀人來我縣創辦農業項目。近年來,全縣新投入100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業項目達18個,成功引進悅達集團、家樂福公司及江蘇省農科院共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逐步推進農業“企業化”生產。一是嫁接改造,壯大一批。引進外來資金,對原有的糧食加工廠、冷凍廠等一批老字號農業企業,實施資產重組或改造擴能,發展壯大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如省級龍頭企業冠華水產公司通過技改擴能,年產蝦仁近500噸,暢銷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二是直線延伸,提升一批。加大現有農業企業的技術引進和開發力度,重點突破蔬菜、水產品、畜產品的加工、保鮮、貯運等薄弱環節,提升一批農業企業。如省級龍頭企業恒通蔬菜公司利用當地資源發展鹽漬菜系列產品,產品直銷日本。三是引進開發,發展一批,支持城鄉民營企業爭當龍頭,鼓勵企業、能人帶著資金、信息、技術參與農業開發,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重點培育發展一批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龍頭企業。

加大農產品市場建設力度,不斷提高農業“商品化”水平,我縣十分重視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一是建特色化市場。重點圍繞特色產業,建設蔬菜、瓜果、家禽、水產品等一批特色批發市場。其中,上岡南莊苗禽市場已建設成為蘇北地區最大的苗禽集散地,銷售觸角遍及華東6省1市。二是建差別化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營銷大戶的作用,在國內大中城市建立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和直銷窗口等差別化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份額。三是健全市場組織體系。做到外有農產品直銷窗口、縣有專業批發市場、鎮有特色市場、村有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有農民經紀人,建成上下內外成龍配套的完整市場體系。

用抓開發區的辦法抓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農業要發展,產業要提升,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加強載體建設,通過建設農業示范圍區和基地,帶動廣大群眾發展高效規模農業。

加強載體工程建設。我縣根據縣情,縣級重點抓好“兩區三基地”建設,即:2000畝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萬畝悅達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7個高效農業示范基地、2個花卉苗木示范基地。鎮級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重點抓好示范基地建設,確保每個鎮建成1個千畝以上的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基地。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土地流轉是發展規模農業的前提。我縣成立了縣級土地流轉工作指導辦公室、鎮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級土地流轉工作站,全方位服務農村土地的規范流轉。在不違背農民意愿、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股份合作、委托流轉、轉包租賃等土地流轉模式,今年來全縣共流轉土地5萬多畝,有力地促進了規模農業的發展。同時,我縣還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交納定金、預約流轉的辦法,建立土地流轉儲備庫,為引進農業項目儲備土地資源。

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目前,全縣已建立各類農民合作組織163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4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2家,入社會員達2.61萬人,帶動農戶5.2萬戶。其中,恒濟水產協會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單位,因西草雞協會跨入省級農業產業化專業協會行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農業產業的提升、規模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用抓產業集群的方式抓特色產業和重點品種

建湖是魚米之鄉,農產品種類繁多。因此,我縣按照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培育品牌的思路,選出特色產業和重點品種加以重點培植。

堅持特色化發展。我縣初步確定重點發展優質糧、雜交稻制種、優質蛋禽、荷藕、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產業。圍繞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四個環節,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扶持政策,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產業發展。

堅持集群化發展。根據區位特點,形成“突出區域特色,優化區域布局,培育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和“一村一品”的格局。東部重點發展設施蔬菜、畜禽養殖產業,中部重點發展雜交稻制種、優質糧產業,西部重點發展水產養殖和水生作物產業。通過專業協會的帶動,實施統一培訓、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逐步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堅持品牌化發展。把發展品牌農業作為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提升農業產業整體效益的重要措施來抓,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目前,在重點鞏固發展仙姑掛面、白云面粉、三伏醬油、鹽阜草雞、水晶蝦仁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同時,積極申報注冊具有地域標志的建湖大米等農產品品牌,全力打造品牌農業。

用支持工業的力度加大高效農業投入

篇(5)

中圖分類號:F323.0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氣候資源豐富,因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子,加快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轉到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來,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努力提升農業整體素質。

科技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以良種培育、生物技術開發、綠色肥料研制為重點,積極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盡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加大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交易市場網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在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三大重點,著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智力支撐。

(二)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形成符合標準要求的種養模式,把標準化生產貫穿到產業化經營全過程。二是加快標準化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三是實施質量興省和名牌戰略,積極培育新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叫響“汝陽產”這個大品牌,建設農產品品牌大省。

(三)積極創新產業組織形式,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促進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農業比較利益。要積極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研發能力,鼓勵跨區域經營和相互間的聯合與合作,“走出去”建立縣外、省外、國外生產基地,促進龍頭企業規范化、集群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農戶提供系列化服務。

(四)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努力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

以節地、節水、節能為重點,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搞好作物秸稈、生活垃圾、污水糞便等農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增值,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等綠色產業,推廣間作套種、高效立體種養等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化。推廣科學施用技術,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嚴格控制化肥、農藥、農膜的投入量,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幾個關鍵問題。

進一步提高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要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迎接世界經濟挑戰的角度,充分認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理念的轉變。

(一)切實搞好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分類指導。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面廣量大,在區位環境、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新、特、優”上下功夫,在發展中轉變,在轉變中發展,增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工作重點的確定上,各地要各有側重,從自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入手,選好突破口,實施重點突破,務求實效。

(二)堅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篇(6)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和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以夯實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關鍵環節,以加快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切實把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的軌道上來,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鞏固農產品保障能力,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取得新進展,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爭取新突破,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取得新成效。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要重點在五個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

一是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近年來,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據測算,到2020年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全國每年大體增加糧食需求400萬噸、肉類80萬噸、植物油50萬噸。而在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加劇的情況下,我國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不確定性在增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優化、質量安全的壓力不斷增大。因此,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同時,要堅持推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競爭能力。

二是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緩解我國農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必須轉變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要采取綜合措施,切實加大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入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面源污染,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永續發展。

三是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環節,更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條件。要堅定不移地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強化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是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相對缺乏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民。要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五是促進農業經營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提高組織化程度轉變。我國農戶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特殊的國情又決定了不能簡單地通過土地的集中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要大力發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方式,切實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把農戶引領到農業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軌道上來。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適應日益增長和升級的農產品需求,繼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要加大糧食戰略工程實施力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升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現代畜牧水產業的比重,加快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產業帶。大規模開展園藝產品生產和畜牧水產養殖標準化創建活動,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實行規?;N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建設高標準糧田、改造中低產田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抓住中央大幅度增加基礎建設投入的有利時機,全面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工程等項目,科學謀劃和實施一批提高保障支撐水平、增強發展后勁的農業重大工程項目,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跨上新臺階。探索建立國家獎補與農民投資投勞相結合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機制。積極推動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

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大力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強化農業基礎研究和科技儲備,積極搶占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開發農業節約型技術。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的種子產業發展方向,依托大企業和大基地做大做強種子產業。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通過提高單產水平來克服耕地資源限制。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積極提供新品種供應、新技術推廣、統一耕種收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資統購統供等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創新農業體制機制,是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經營制度,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深化農村集體_產權制度改革,增強集體服務功能。

篇(7)

大中農場發揮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優勢,用足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配置,著力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努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率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1大中農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做法

1.1效益優先,推進農業“三化”建設

一是產業化。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擴大雜交制種稻面積逾133.33 hm2,適度種植玉米和蔬菜,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種子管理辦法》,出臺種子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努力將種子公司打造成能夠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龍頭企業[1]。積極實施“低檔米做盤子,中檔米做利潤,高檔米做品牌”的經營戰略,優化水稻品種結構,保證優質稻種植面積,做大做強稻米加工業,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二是工業化。探建農業生產工業化標準體系,用工業技術手段管理農業,徹底改變農業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茖W制訂階段任務和質量標準,規范過程管理。積極制訂水稻生產技術規范管理辦法,為農業生產工業化探路指航。三是生態化。穩步發展林業,優化林網、林帶布局,擴大優質林木比例,提高活立木蓄積量,構筑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保持年出欄生豬萬頭的養殖規模,在充分利用下腳糧的同時,將有機肥料回饋種植業,建立生態化的良性循環。減少化肥施用,控制農藥使用[2-3],切實履行糧食安全的社會責任,逐步擴大有機稻面積,穩步發展有機農業。

1.2科技興農,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一是不斷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計劃投入80萬元,引進徐稻5號等多個高產新品種,促進高產高效。深化秸稈全量還田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四字技術”和大小麥栽培“八字技術”,提高無紡布秧池隔離覆蓋基質培育壯秧推廣力度,示范推廣雜交制種水稻機插稻高產栽培技術,實現降本增效。積極應用生物降解劑、生物菌肥、活力素等有效改善水稻品質[4],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注重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公司確定和實際生產密切相關的11個應用性科研課題,由各學科學術帶頭人領銜攻關,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和完善符合本地自然資源稟賦特點的農業技術體系。年內計劃投入258萬元,為各類科技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將《科技進步獎勵辦法》轉化成為科技興業的催化劑。三是努力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發展農業產學研聯盟,爭取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支持,在生產關鍵環節聘請專家做針對性指導,給技術人員講課。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爭取將農業科技中心打造成示范單位,進入省科研院所名錄。認真調查研究病蟲草害發生和發展規律,有效指導防治防除;提高中長期氣象預報水平,搞好土壤肥水的監測,為生產科學決策及時提供可靠依據。

1.3強基固本,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抓好中心烘干線建設。積極實施“糧食不落地工程”,在已有3條糧食(種子)烘干線的基礎上,精心組織,穩步推進投資1 100余萬元的中心烘干線建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確?!叭摹表樌度脒\行,切實提高農業應對日益頻發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做好河道整治和泵站改造。計劃投資1 013.5萬元,用2~3年時間,對一級提水的3座泵站全面大修,對14座二級提水的泵站拆除重建,以提高裝機效率,節約能源,保證泵站安全運行,滿足水稻生產需要。投資1 504萬元,疏浚河道10條,開挖土方總量106.4萬m3,恢復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三是加快更新農業機械。投資800余萬元,購置約翰迪爾3 518收割機5臺、久保田八行插秧機17臺、東方紅1 204拖拉機6臺、挖掘機1臺以及配套農具,通過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減少生產過程人工投入,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不夠解放,觀點比較落后;二是考核機制不太完善,農業投入不足,激勵不力;三是競爭性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管理機制傳統。

3對策

一是切實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思想先行。組織不同層面的管理人員開闊視野,理清發展思路,轉變發展理念。二是創新發展動力機制。在農業單位實施規范的職工管理人員競聘上崗,逐步營造能者上、庸者讓的用人機制。對管理不力、實績末位解聘。三是完善農業績效考核辦法。以單產提升不快的水稻生產為突破口,對單位面積投入用工、作業期限、質量要求制訂剛性標準,通過完善的績效考核提高各項管理措施的到位率,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精細化管理水平。

4參考文獻

[1] 吳向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與實現機制[J].商業時代,2008(30):4-5.

篇(8)

近年來,河南省圍繞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統籌工農業發展,大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嚴重自然災害中,保持了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以穩定糧食生產為基礎,增強農業供給能力。據統計,2009年,河南省通過實施保夏糧和秋糧豐收行動計劃,建設抗旱應急灌溉工程和防汛除澇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239萬畝,新增排澇面積2400萬畝,累計實施人工增雨作業面積28萬平方公里,實行“百廳包百縣”,組織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加強科學管理,落實減災措施,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超千億斤。

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支撐,提高農業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生物育種創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及其推廣應用體系。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800多億元,形成了糧食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油脂和休閑食品等6大農產品(15.00,0.37,2.53%)加工體系,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已占工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

以統籌工農業發展為重點,提升對農業的反哺能力。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河南堅持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加快發展的基本途徑,探索“以農興工、以工促農”的有效方式,在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促進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同時,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抓緊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工農業兩大產業的雙躍升,走出了不以削弱農業基礎地位為代價的現代化路子,基本形成了工農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提升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

以深化改革創新為保障,增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生動力和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了省、市、縣3級中小企業擔保服務機構,擔保體系得到明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發展到10970家,覆蓋了農、林、牧、漁、農機等各個領域。在信陽市、新鄉市設立了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和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進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以新思路贏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成效

盡管目前河南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農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生產的耕作方式比較粗放,規?;瘶藴驶讲桓?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任務艱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知名品牌少,競爭力和帶動能力不強。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從總體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窄、層次較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四是農業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約農業、集約農業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五是糧食比較效益低下,農業對地方財政的直接貢獻小。因此,進一步大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仍然非常緊迫。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尋求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更加重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更加重視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更加重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更加重視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要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種植業內部,積極發展花卉園藝業和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在大農業內部,大力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草食類畜牧養殖,加快推動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優勢產業帶和規?;B殖場建設;在農村經濟內部,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農產品保鮮、儲藏、冷鏈物流等服務業。要按照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和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

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必須加快農業增長由追求數量的增加向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轉變,加快農業效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轉變。因此,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力爭在農業生產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重大突破,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運用生物技術加大種植業、畜牧業、園藝及食用菌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努力推進良種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突出解決好秸稈還田、玉米收割、水稻育插秧等技術問題;強化抗災防災、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以及農產品加工、儲藏和保鮮等技術研發和推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整合農業行政、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力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篇(9)

一、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對資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賴迅速增加,耕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態破壞等問題日趨突出

近年來,中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的較快增長,是以農業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為代價的。2003―2013年,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產量分別增長了39.76%、29.62%和25.12%,同期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分別增加了8.01%、12.62%、34.01%、72.07%和17.51%。2003―2012年,全國農用柴油、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別增加了33.9%、33.3%和49.7%。(1)目前,中國農作物畝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分別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2)

與此同時,中國農業資源、農業要素低效利用的狀況近年來雖有所緩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觀。全國化肥的綜合利用率僅在30%上下,與發達國家50%~60%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中國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產糧食1公斤,發達國家已達1.2~1.4公斤。(3)中國有機肥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不足40%。

長期超強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資源、超施化肥和農藥,導致耕地質量退化問題加重,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顯著加大,農業對環境污染甚至局部生態破壞的影響日趨凸顯。2012年底,在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中,基礎地力較好、耕地質量被評為1~3等的占27.3%;但耕地質量被評為7~10等的也達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且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4)中低產田比重大、耕地質量退化、耕地污染加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已成為中國耕地質量面臨的突出問題,全國耕地退化面積已超過耕地總面積的40%。(5)近年來,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土壤重金屬超標、有機質含量下降、農膜殘留增加、部分地區地下水漏斗問題日趨嚴峻,在相當程度上侵蝕著食品安全的根基。

(二)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提高、比較利益下降的問題迅速加重,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顯

從近年來中國部分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和凈利潤的變化(見表1)可見,就總體而言,中國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其凈利潤卻增加不多,甚至在波動中有所下降或為負。2003―2013年,中國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棉花和規模生豬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分別增加了118.15%、130.27%、133.12%和134.28%;但三種糧食平均、規模生豬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僅分別增加了71.1%、13.7%,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分別減少了26.60元和404.84元。2013年兩種油料平均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僅相當于2003年的12.4%,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甚至為-102.27元。與2003―2008年比較,2008―2013年5年間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的總成本上升更快,凈利潤下降更明顯。

考慮主要農產品單產水平的提高,將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和每畝凈利潤結合起來,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出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效益的變化。2003年,中國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棉花的每畝凈利潤分別為34.31元、78.56元和461.28元,規模生豬每頭凈利潤為79.19元;2013年分別變化為72.94元、13.25元、-214.98元和103.91元;2003―2013年間,三種糧食平均每畝、規模生豬每頭凈利潤分別上升了38.63元和24.72元,但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的每畝凈利潤卻有明顯下降,2013年每畝棉花的凈利潤甚至為-214.98元,比2003年降低676.26元?!度珖r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4》中編入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煙、甘蔗、甜菜、桑蠶繭、蘋果、散養生豬、規模生豬、大中城市蔬菜等15類農產品,2008―2013年5年間僅有蘋果和大中城市蔬菜每畝凈利潤有所增加,分別增加了66.9%和51.6%;其他13類農產品每畝(頭)凈利潤均有所減少。其中甜菜和稻谷減幅較少,分別減少3.4%和34.3%,其他11類產品每畝(頭)凈利潤減幅均在50%以上。2013年大豆每畝凈利潤僅相當于2008年的18.9%,小麥、油菜籽、棉花、烤煙、桑蠶繭、散養生豬每畝(頭)凈利潤均為負,分別為-12.78元、-98.30元、-214.98元、-37.30元、-3.63元和-106.15元??梢姡陙碇袊蠖鄶抵饕r產品生產經營效益不增反降??紤]到同期物價水平的上漲,問題更為嚴重。

如果考慮每年國家用于抗旱防澇等救災支出對維護農產品增產的影響,則近年來中國農產品生產的社會成本還遠遠大于微觀經營主體層面的生產成本。

如果把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效益的變化放到更大的宏觀背景下考察,則農業比較利益下降和機會成本增加的問題更為嚴重。如2003年中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702元,2014年上升到2864元,增加了308.0%,年均遞增13.6%。2013年,中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2609元,分別相當于種(養)4.05畝稻谷、4.90畝玉米、5.96畝油菜籽、2.28畝棉花、7.16頭散養生豬、9.92頭規模生豬的收入(包括凈利潤和人工成本)。

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提高、效益和比較利益的下降,為吸引優質資源和要素進入農業、提升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增加了障礙,也使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要素產出率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顯。

(三)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的問題日趨突出,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緊迫

在中國和美國,玉米均為第一大谷物。比較兩國玉米生產的成本、收益狀況,對于考察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從表2可見,與美國相比,近年來中國玉米生產總成本上升的趨勢更為強勁;盡管兩國每畝玉米凈利潤均呈較大的波動趨勢,但就總體而言,美國每畝玉米凈利潤增加的趨勢卻較中國更為鮮明。自2003年以來,中國玉米價格和生產總成本高于美國的問題日趨突出。2003年中國每50公斤玉米主產品總成本和平均出售價格分別是美國的1.15倍和1.52倍,2013年分別擴大到1.92倍和1.94倍。

2003―2013年,美國每畝玉米主產品凈利潤增加了96.7元,中國僅增加了14.74元。相對于美國,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狀況可見一斑。需要說明的是,自2003年以來,雖然美國玉米生產的每畝凈利潤一直低于中國,甚至在2005年前連續幾年為負,但美國龐大的農業補貼系統仍為美國玉米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強勁支撐。(6)相對于美國,中國農業補貼的水平低得多,這種情況加劇了中國農產品對美國農產品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比較劣勢,也容易削弱中國農業生產經營者從事農業的動力。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在總體上呈現長期趨勢性上漲和短期波動性加劇并存的特征。特定時期特定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往往是兩種趨勢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對國計民生影響越大、國家提供價格支持保護越多、國內外市場開放度越低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的主導性就越強,價格波動性就越弱;對國計民生影響越小、國內外市場開放度越高,甚至市場規模越小、產地集中度越高、因而越容易形成壟斷供給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主導趨勢就越強。這種價格波動加劇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價格波動幅度放大或波動頻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成本提高,糧食等部分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制度的實施,都是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極端天氣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病的發生、農業產業鏈壟斷勢力的強化及其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轉移,農業組織結構的加快轉型及由此帶動的農產品市場運行方式的變化,往往是加劇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7)此外,國際農產品和能源、金融等相關產品價格的變化及其影響向國內的傳導,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或波動。從當前經濟形勢和中長期趨勢來看,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和波動加劇的主要原因,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因此,今后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很可能繼續呈現長期趨勢性上漲和短期波動性加劇并存的趨勢。并且,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今后實行目標價格制度的農產品范圍擴大,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價格變化將會呈現出波動加劇的特征。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增加了穩定農產品價格、優化農產品市場調控的難度,也對有效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及其與能源市場、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中國農產品價格的長期趨勢性上漲,也為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埋下了伏筆。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就是這種長期趨勢性上漲的結果。如2013年越南米到中國南方地區的銷售價格約為每公斤3.20~3.60元,較國內早秈米價格低0.2~0.4元/公斤。在國內價格稻強米弱的背景下,許多大米加工企業把低價進口的越南大米作配米,以降低大米出廠價格。(8)2014年10月,國內市場早秈米、晚秈米和粳米的批發價分別為每公斤3.84元、4.14元和4.56元,泰國大米的到岸稅后價僅為每公斤3.14元,明顯低于國內。(9)2014年10月第三周進口棉花中國主港到岸均價折合人民幣進口成本每噸11912元,低于國內市場價格2909元,低于國內市場價格19.6%;按滑準稅計算,折合人民幣進口成本13770元/噸,低于國內市場價格1051元/噸,較國內棉花市場價格低7.1%。(10)

如果只是個別時期、個別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問題尚不甚突出。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的現象日趨普遍,在不少農產品上幾近常態。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更為典型,如到2013年底,小麥已連續5年、稻米已連續3年、玉米和大豆自2003年以來國內價格均高于國際價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2014)。由于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價格下跌,特別是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剛性上升,2014年又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內外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差距最大的一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2015)。

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導致相關農產品進口壓力明顯加大(11),推動了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的擴大,也為國際農產品市場上供給和價格的波動向國內傳導“增開了窗口”。這會:(1)擠壓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和價格上漲空間,加大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2)侵蝕國內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效果,容易導致中國增加農業補貼的效益大量外流;(3)增加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和穩定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困難,容易加重中國農產品進口增加與國內積壓滯銷并存的現象。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國內自給率下降,不只是國內需求缺口增大所致,而是在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的背景下,農產品進口增加與國內積壓滯銷現象并存發生的結果。中國許多農產品生產缺乏轉型升級的基本條件,難以吸收社會資本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甚至不得不在較低的利潤水平下“茍延殘喘”。這與相關農產品進口對市場的擠占和價格的打壓密切相關。這些情況說明,增強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已經空前緊迫,時不我待!

按照中國入世承諾,與大多數國家相比,目前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最高關稅水平與絕大多數國家相距更大;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實行的關稅配額量大,配額內關稅多在1%~5%,配額外關稅最高僅65%,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倪洪興,2008)。因此,中國農產品關稅水平難以有效抵御來自國外低價農產品的進口沖擊,關稅“防火墻”作用有限。近年來,中國雖然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但許多現行農業補貼政策屬于“黃箱”范圍,對部分農產品的支持已接近入世承諾上限,進一步加大支持面臨上限約束。2014年,由于實施轉基因管理及進口與庫存配比銷售等措施,中國玉米進口得到一定控制,進口量較上年同比下降20.4%;但作為其替代品的高粱和大麥進口卻增勢迅猛,較上年增加778萬噸,增加了2.3倍(課題組,2015)。

(四)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跨國公司對中國提升農業價值鏈和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挑戰日益增多

近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創新日趨活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步伐明顯提速,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公司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機服務公司、植保服務公司、農業技術研究所等新型服務主體競相發展、各顯神通,成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者,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創新,為農業乃至農業產業鏈增強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好地對接資本市場、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消費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參與全球價值鏈、構建國內價值鏈和推進價值鏈升級提供了重要載體。但就總體而言,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甚至價值鏈片段化、碎片化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價值鏈領導型企業不穩定、對價值鏈治理的主導能力不強也是突出問題;甚至在宏觀農業政策的設計中,重生產、輕服務,重產中、輕產前和產后環節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化,農業發展中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趨勢日盛。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農業價值鏈的涉農企業和農業組織不斷增加,但大多處于全球農業價值鏈的低端,難以進入其關鍵環節和戰略領域,全球農業價值鏈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大多掌握在以發達國家為主的跨國公司手中。順應國內農業市場空間迅速拓展和市場需求結構迅速變化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國內涉農企業致力于構建國內農業價值鏈,并力圖向區域和全球范圍拓展,形成由本土企業主導的全球農業價值鏈。但是,迄今為止,在中國,這方面仍只處于起步階段,真正能在農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和關鍵領域形成有效的進入壁壘,進而在農業價值鏈利益分配中獲得優勢地位的領導型企業并不多。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農業價值鏈面臨著與全球農業價值鏈對接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少數在全球農業價值鏈具有管理權和控制權的國外跨國公司很容易憑借其核心技術、資本實力、管理經驗、經營理念、信息化和市場營銷手段等優勢,在較短時期內迅速蓄積起對中國農業價值鏈戰略環節、關鍵環節的控制態勢,進而導致中國農業價值鏈管理權和控制權失守、價值鏈領導型企業被邊緣化或被跨國公司兼并重組等。這種現象在中國大豆產業鏈、價值鏈較為典型。(12)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費國,近年來中國大豆生產受到過度擠壓,價格受到明顯抑制,定價話語權顯著減弱,產業控制力嚴重削弱,產業調控難度明顯加大的問題迅速凸顯(倪洪興等,2010)。1995年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2003年和2014年,大豆自給率已分別下降到42.9%和14.6%。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往往是從以低價進入為切入點的貿易控制起步,轉向通過參股合資進入加工領域,進而通過低成本并購形成對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態勢(姜長云,2011);甚至將這三階段方法有機結合,通過在國際農產品市場及與此高度聯動的金融市場、能源市場上“興風作浪”,加劇國際農產品市場進而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為進行貿易控制、參股合資,進而低成本收購行業龍頭企業提供契機。一般而言,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過程中,比較青睞的領域往往集中在農產品、農業加工品、農業投入品的現代營銷體系,農村金融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規?;?、集約化和現代化的農產品深加工業,農業種質資源開發,食品安全和農業品牌、銷售渠道等領域。由此不僅容易導致中國農業價值鏈升級面臨國際分工地位被“低端鎖定”的風險,容易將中國的涉農企業和農業產業組織推向農業價值鏈利益分配的邊緣地位;還容易加大中國維護農業產業安全面臨的挑戰,導致中國對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容易因農業價值鏈管理權和控制權失守而遭遇“屏蔽”。

二、農業發展值得重視的幾個趨勢

(一)對農業或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加速分化

自2004年以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11年超過7%,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11年超過6%;尤其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5年超過9%。到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分別達到28844元和9892元,連續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提供了重要基礎,也對農產品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化產生深刻影響,基本的趨勢是:

1.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多元化持續推進

近年來,農村居民對糧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費量有所下降,城市居民對糧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費量穩中略降;但農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城鄉居民人均豬牛羊肉消費量均呈增長趨勢,城市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城鄉居民人均家禽消費量穩中略增,城鄉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在經歷較長時期的增長后趨于穩定。由于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4.8%,今后城鎮化率很可能繼續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同時考慮到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不足農村居民的一半,城市居民人均蔬菜、食油、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消費量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據此可以粗略推算,今后中國城鄉居民對糧食(主要是口糧)的消費總量將呈下降趨勢,對植物油、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的消費總量將呈加速提高趨勢。從國內外經驗看,城鄉居民對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等養殖產品消費總量的擴張,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動物毛皮、內臟、骨、血等養殖業副產品需求的增長,會帶動社會對飼料糧需求進而糧食需求總量的增長。因此,在2020年前甚至更長時期內,農業發展對資源的需求總量將呈增加趨勢,農產品需求結構多元化也會加快推進,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在總體上將呈增大趨勢。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也將帶動農產品進口需求的擴張。

2.不同類型消費者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加快分化,消費市場進一步細分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化,城鄉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日益呈現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趨勢,專用化農產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優質化、體驗化食品日益成為農產品需求增長的重點,甚至在產品功能之外對農業生活、生態功能的需求也日益成為農業需求的新增長點,農業發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內涵和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等體驗功能也將日益受到重視。這也導致創新供給,引導、凝聚、激發農業需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凸顯。如許多地方通過激活農業的景觀功能,引導和激發農業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的影響也在迅速深化。2020年和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很可能分別將達62%和70%上下。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7395萬人,較上年增加501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舉家外出農民工已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21.3%。同年,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1%,分別較2003年增加39.5%、提高3.5個百分點。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導致生活方式轉變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影響日益深化,加劇農業需求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安全化和優質化趨勢。

(二)要素成本提高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化,農業對農民增收的相對貢獻出現趨勢性減弱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提高,以及農業經營比較利益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農業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和農業發展的粗放經營。以三種糧食平均為例,2008―2013年間每畝總成本的增量為463.77元,其中對增量貢獻較大的主要有①人工成本增量254.69元,占54.9%;②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127.34元,占27.5%;③土地成本增量81.74元,占17.6%。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與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帶動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業用工成本迅速提高。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效用的上升,也是推動農業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越來越多,帶動農地租金迅速上漲,成為推動土地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期,三種糧食平均每畝用工數量由7.69個減少到6.17個;但勞動力日工價則由21.60元增加到68.00元,增加了214.8%。勞動力日工價的提高,成為推動每畝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不僅如此,用于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日工價的增速,還明顯快于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或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長。(13)在三種糧食平均的物質與服務費用中,機械作業費、種子費和化肥費是增量最多的三大塊,分別增加55.95元、24.79元和24.82元,分別占總成本增量的12.1%、5.4%和5.4%。進一步分析,每畝化肥費的增加基本上由化肥投入的增加與化肥價格的上漲平分秋色;每畝種子費的增加主要由種子價格的提高所致,但每畝種子用量的略增也發揮了輔助作用。

再從棉花來看,2008―2013年,每畝總成本增加1097.53元,其中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土地成本分別增加832.76元、161.96元和102.81元,分別占同期總成本增量的75.9%、14.8%和9.4%。在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中,增幅比較大的主要有機械作業費、化肥費、排灌費和種子費,分別增加45.47元、24.49元、23.49元和16.49元。同期,棉花生產每畝用工天數由23.09天減少到19.44天,減幅達15.8%;棉花家庭用工日工價和雇工日工價分別增加了214.8%和139.7%,用工價格上漲成為推動棉花生產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將棉花每畝總成本的增量結構與三種糧食平均進行比較可見,越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工價提高對總成本增加的影響越大。

進一步來看,將規模生豬與散養生豬比較,2008―2013年,規模生豬每頭總成本增量353.02元,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分別增加263.07元和89.36元。相比之下,散養生豬每頭總成本的增量為536.85元,超過規模生豬52.1%;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分別增加了244.89元和292.07元,物質與服務費用的增量略小于規模生豬,但人工成本的增量超過規模生豬達2.27倍。在規模生豬和散養生豬中,精飼料費的增量分別達到281.36元和299.38元,均超過各自全部的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而且精飼料費的增量均主要來自精飼料價格的提高,精飼料量的增長影響較小。相對而言,散養生豬物質與服務費用的增量略小于規模生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散養生豬有更多的生活廢棄物可資利用,如剩飯剩菜。從散養生豬與規模生豬每頭用工成本的比較可見,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有利于降低勞動力成本,抑制用工成本上升對總成本增量的影響。

近年來,在農民收入總量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雖然農民來自于農業的純收入仍呈增長態勢,但農業對農民增收的相對貢獻能力已經呈現趨勢性減弱。2008年,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于農業的純收入仍占40.9%,2013年已經下降到31.8%。(14)隨著農業對農民增收相對貢獻能力的趨勢性減弱,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否則,由于農業經營主體缺乏生產經營積極性,農業經營副業化和兼業化將會迅速普遍化。

(三)農業專業化、規?;⒓s化的迅速推進有效帶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也對發展農業生產業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在微觀層面,農業專業化、規?;?、集約化的推進,往往表現為農戶規模經營的發展,以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等新型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相對于普通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也對新型服務主體的發育及其規模化和產業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各種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節本增效和降低風險,還同農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效應。如在部分地區,農資經銷商向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商轉變,甚至有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成功實現由賣產品向賣設計、賣服務轉變。近年來,許多地方農機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發展農業生產業的新亮點。

在中觀層面,農業發展的區域專業化、規?;图s化,也對推進農業生產業的發展及其集群化、網絡化提供了強勁的需求拉動。如由于區域層面農業發展的集群化和連片化迅速推進(姜長云,2011),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步伐明顯加快,導致主要農產品主產區與主銷區的空間距離擴大,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對農產品流通特別是物流體系的需求明顯增強。這在糧食方面尤為典型(姜長云,2012)。如2003―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增加17640.4萬噸,增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5%的省份主要有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安徽、山東、江蘇、河北7省,合計占全國糧食增產總量的66.2%,這7個省份基本在秦嶺―淮河以北或淮河沿線。2003―2013年這7個省的年末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由35.3%下降到34.4%。(15)但這7個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卻由41.7%增加到49.3%。

三、對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啟示

(一)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應該是未來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從前文分析可見,盡管近年來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民增收形勢較好,但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已經比較嚴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已經不是一個要不要做、可不可以緩些做的問題。應該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后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著力促進農業的提質增效升級,并將其放到與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導農業更好地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中國農業發展很容易陷入走向衰退的惡性循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食物安全的難度與風險也會顯著增加;甚至保障農產品當前的有效供給,也會以損害中長期有效供給能力為代價。

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后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提升農業價值鏈和附加值,增強農業對農民收入貢獻能力的客觀要求。否則,農業發展很可能因為農戶缺乏生產經營積極性,陷入農業經營普遍副業化和兼業化的軌道,導致農業后繼無人和老人農業普遍化的問題日趨嚴峻。失去農戶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支撐,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很容易落空。

(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應該統籌考慮需求結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的變化,注意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從前文分析可見,今后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的提速,對農業或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加速分化,因此引導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轉向消費導向日趨重要而緊迫。今后鑒于在總體上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顯著加大,農業政策選擇和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必須加強對農產品市場需求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前瞻性、細分性研究。通過科學引導消費,抑制農產品需求的非理性增長及其對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對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也具有重要意義。如從當前來看,中國大陸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已經位居亞洲國家或地區前列。引導居民適度減少食用油消費,不僅有利于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優化農業、農產品供給結構。此外,應基于對當前或長遠農產品供求狀況的客觀研判,科學平衡對不同類型農產品供給能力建設的支持保護力度,防止畸輕畸重,導致某類農產品供求的松平衡建立在其他類型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基礎之上,形成農業資源利用的浪費,影響農產品有效供給。

所謂農產品供求緊平衡,簡單地說,就是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給略小于需求的一種狀態。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而言,綜合考慮農業發展的資源需求和資源可得性,緊平衡應該是農產品市場調控的理想狀態和目標模式,因為它兼顧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張合成,2015),既避免了因農產品供求平衡過松即供大于求,導致農價下跌和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受挫;又可以避免因農產品供不應求,導致農價上漲,市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緊平衡狀態下,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基礎往往比較脆弱,容易因環境的變化由平衡轉向失衡。發展市場經濟,首先要求尊重經營主體的選擇,優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供求不平衡是經常的,平衡是暫時的。農產品供求緊平衡是通過市場對供求關系的自發調節,輔之以必要的宏觀調控,在動態波動中實現的。我們可以說,緊平衡是中國農產品供求關系調控中理想的“期望值狀態”;但如果把緊平衡說成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常態,則容易引起誤導,讓人誤以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無論是在總體上還是在特定類型的主要農產品上,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求的緊平衡都是可以自動實現的。

實際上,主要農產品供求在總體上呈現緊平衡狀態,更多地只是強調由于農業發展可用資源的有限性,主要農產品供給只能在總體上基本滿足需求,甚至供給還可能略小于需求,要注意引導農業資源的節約利用、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但這并不等于說,在任何時期、任何種類的農產品供求都是處于緊平衡狀態。在社會資源或農業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資源供給向特定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過度傾斜,可能導致其供求處于松平衡狀態;但其代價卻是其他農產品供給可用資源不足,供給難以滿足需求,供求緊平衡不能實現。比如,當前在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正常水平的情況下,糧食供給實際上處于松平衡狀態;但這種糧食供求松平衡的實現,卻是以棉花、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難以主要依靠國內實現緊平衡,必須大量依賴進口為代價的。如2014年,盡管棉花、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均較上年有所減少,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和食用植物油進口國。

(三)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轉換農業發展的動力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

要在重視農產品供求數量平衡的同時,更加重視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農業發展有效引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推進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促進農業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促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升級,并降低農業經營風險。(2)推進農業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農戶等傳統經營主體的改造,完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競爭力,更好地增強農業競爭力。(3)完善農業生產業發展環境,優化其激勵機制,積極發揮其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支撐和帶動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生產業的發展,通過促進農業的服務外包和分工分業,不僅為解決農業勞動力老弱化背景下“誰來種田養豬”、“如何種田養豬”提供了有效出路,也為促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升級、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和提升農業價值鏈,提供了重要途徑。推動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要把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與促進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新型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普通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普通農戶為主力軍、新型經營主體為生力軍、新型服務主體為引領支撐,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鑒于當前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跨國公司對中國提升農業價值鏈甚至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挑戰日益增多,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甚至進入農業的工商資本按照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鼓勵其成為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協調的領導型企業日益重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消費結構升級,農產品價值鏈的主要驅動力已經由生產者轉向購買者。流通環節日益成為農產品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品牌、科技、銷售渠道、市場運作、供應鏈管理能力等無形資產對構建農業全球價值鏈的作用不斷提高(張輝,2006;蒙丹,2011)。順應農業價值鏈由生產者驅動向購買者驅動的轉變,支持涉農大型零售商、經銷商、品牌制造商、高新技術或供應鏈管理企業加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協調,成為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領導型企業,對于提升農業價值鏈、帶動農民增收和維護農業產業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有利于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科技的支持重點,增強農業創新驅動能力;還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分化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帶動作用,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四)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引導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作為促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方向

鑒于人工成本增加成為當前農產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推進農業機械化應該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機械化特別是大型機械化的發展,對于節約農業發展的人工成本,對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規模經濟效應的提升,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日本的經驗證明,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農業機械越普及,大規模農戶的經營優勢就越突出;大規模機械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不僅為大規模租地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面向小規模兼業農戶推進農機作業承包提供了動力(速水佑次郎、神門久善,2003)。

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以大型機械為主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節約農業生產的用工投入,促進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高效利用,推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并降低風險,提高農業經營的比較利益水平;還有利于促進農業專業化、規?;⒓s化的發展,減少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引起的環境污染和耕地破壞問題,加強耕地質量和農業環境治理。近年來,導致中國耕地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當,如深耕深松作業不足,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低。多數農民使用小型農機具耕地,耕作層較淺,淺耕、旋耕面積占機耕面積的比重超過六成。長期采用這種淺耕作業方式,導致土壤理化性能變差,有機質流失,肥力下降。加之,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在養地方面增加投入。(16)要改變農民對耕地重用輕養的問題,必須促進農業比較利益的提高。當然,由于各地條件不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并非發展大型機械一條路。如在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區,專用靈巧、簡便實用的小型機械或許更有用武之地。

自2004年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向大型農機傾斜的態勢日益強化。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面臨一個提質增效升級的問題。從當前情況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趨勢來看,促進農業機械化提質增效升級,除加強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外,一個重要方向是支持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農機服務組織發展。我們對安徽金寨、潁上兩縣的調查顯示,近年來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對于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創新;對于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帶動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產業鏈全程機械化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農機服務的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還有利于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有效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農業專業化、規?;?、集約化的發展(姜長云等,2014)。為支持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建議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逐步調整為農機服務補貼政策。借此,規避農戶分散獨立購機導致的農機閑置和資金浪費,提高農機具利用率、農機使用的經濟效益和農業機械化的資源配置效益,弱化機械作業費上漲對農產品成本上升的推動作用。

注釋:

(1)本文資料凡未注明出處者,均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年鑒2013》或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4》相關資料整理。

(2)農業部:“農業部關于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農業部網站2015年2月17日。

(3)國新辦就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舉行會,《中國網》2015年4月14日。

(4)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關于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農民日報》2014年12月18日。

(5)喬金亮:“中國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70/% 耕地退化超4成”,《經濟日報》2014年12月19日。

(6)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盡量與生產決策和當期價格脫鉤,補貼額的計算基于歷史單產、播種面積或收入水平;各種補貼充分互動形成農民收入保護網。如通過直接支付為農戶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通過目標價格和目標收入補貼幫助農戶抵御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聯邦保險費補貼和收入補充計劃則協助農戶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7)此處主要討論農產品名義價格的變化,不討論農產品實際價格或相對于工業品、服務品的價格變動。參見姜長云(2011)。

(8)佚名:“2013年稻米市場回顧”,《中國糧網》2014年1月15日。

(9)佚名:“2014年10月稻米市場監測報告”,jsagri.gov.cn,2014年11月6日。

(10)佚名:“2014年10月第3周中國棉花市場周報――國棉價漲跌互現 外棉價格反彈”,agri.gov.cn,2014年10月21日。

(11)如2013年中國大米進口量較大,尤其是走私大米大量增加,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國際市場特別是鄰近的越南進口大米價格較低,導致大米進口壓力加大。

(12)2004年在中國發生的大豆危機及其后在中國大豆產業鏈發生的連鎖性事件,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參見顧善松(2006)。

(13)相比之下,2008―2013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由1340元增加到2609元,增加了94.7%;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由28898元增加到51483元,增加了78.2%。

篇(10)

(一)我國現代化建設基本要求來看,需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F今,我國工業化已處于中后期發展階段,而城鎮化發展迅速,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相支持,但農業化卻拖后腿,因此,要實現“四化”發展,關鍵還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而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還在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使其向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1]。

(二)從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來看,大量農村人口及壯勞動力大規模涌入大中城市,農村地區只剩下婦、幼、殘、弱無勞動力或低勞動力人群,而面對大面積空留出來的土地,即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來,更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使用,可在農業發展方面走集約化發展道路,進而實現增產增收。可見,只有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從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成本攀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農業生產規模小,比較效益低,農民就業難度大,農民收入持續下滑,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較差,面源污染問題嚴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居環境條件差等現狀,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對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農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新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還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在現有農業生態模式下要保證不欠新賬,將過去的農業經濟發展中簽下的生態環境歷史賬還請,保證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二者的協調統一。那么還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1)做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的發展,農藥、化肥、地膜等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的農產品工具得到極大應用,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新時期,還應減少化肥、農藥、地膜等的使用,鼓勵、推廣使用緩釋肥、有機肥,擴增綠肥農產品種植面積,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此外,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確處理,建構美麗新農村,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2)做好水利設施、耕地、水域灘涂、草原等的保護力度,并嚴格按照集約節約用地制度與耕地保護制度辦事,實現農業資源的最大利用,不斷發展生態農業,做好農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3)強化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來,做好農村地區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包括沼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水利循環使用設施建設)等。

(二)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

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還在于加快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增強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扶持市場競爭力強、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面較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盡量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強農產品附加值。并加快綠色農副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生產步伐,樹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境外促銷,讓特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增強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出口率[2]。

(三)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建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等問題,還應在加大農村地區有特色的農產品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主導農產品,成立特色農產品品牌,建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做好特色農產品的貯藏保鮮工作。若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允許,還可種植藥材、花卉,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鼓勵商人到農村地區辦廠,包括藥材生產與加工基地,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糧食等加工基地等,并從國內外引進先進的保鮮、加工、儲藏技術,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結合起來,用以留住勞動力,增加就業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此外,還應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將農村地區的土地利用起來,種植黑麥草等,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建構農牧結合、糧飼兼顧的新型農業結構。另外,還應強化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凸顯農業的休閑價值、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加大觀光旅游項目建設力度,通過刺激旅游業的發展來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民家庭經營等新模式,為農民節約更多成本,享受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另外,還應加大農村地區網絡信息建設,在農村地區推行和實施電子商務營銷,帶動物流業的發展,通過電子商務營銷方式的實施,實現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加大農作物電子商務示范點建設等,將農業產業的發展與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增強農業產業鏈附加值。

(四)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

要推動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化建設、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就應拋棄過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種的農作物種植方式,不斷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農作物的現代化機械種植,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麥)等的播種、收獲環節的機械化建設,做好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以及農機后續維護保養工作,提升農民素質,還應教會農民善于利用市場信息,根據市場信息需求進行農產品種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種植熱潮等,通過市場流通鏈條來推動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

上一篇: 簡述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下一篇: 工程審計種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堂AⅤ日韩欧美国产 |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天天看天天在线精品 | 一级全黄大片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