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20:48: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品教育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教育教學從孩子們的模仿層面理解
模仿是孩子們的本能,也是孩子們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在小學品德教育教學中引入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能讓孩子們產生貼切自然之感。此外,在具體情境中,還能包涵豐富的信息,可供孩子們觀察、體驗和探究,進而作出判斷。又如學習《我要向你學習》時,在“如何才能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我讓孩子們憑借教材中的范例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情境,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在小組內有效分工,進行情景扮演,最后在全班加以展示。在展示過程中,不要忽視孩子們的評價和老師的評價。小組評價中我們還要隨機進行有效引導。這樣孩子們通過觀察、傾聽和評價,明白了真正取長補短就是讓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又如學習《遵守交通規則》時,我們課前創設活動情境,在校園內模擬過人行橫道和紅綠燈的場景,孩子們分別扮演小交警、行人等,所有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他們“真實”地體驗如何遵守交通規則,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規則。在表演行人過馬路時,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方式過馬路,如果有孩子在模擬時闖了紅燈,沒有遵守交通規則,則不要急于糾正,而要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加以解決。小組討論時孩子們自然會發表意見,并加以指正。然后我們一起歸納總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需要糾正的。最后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我們要抓好時機,積極引導孩子們表達活動時的感受,加深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關鍵,現在由于一些成年人并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們自然會產生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闖紅燈,不遵守交通規則。我們展開有效討論,沒有一筆帶過,而是創設生活情境:被家長帶著闖紅燈該如何辦?設置問題讓孩子們交流討論,這樣就尊重了孩子們的主體性,提高了孩子們的認識。討論的結果不言而喻,更能夠使孩子感受到自覺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的重要性。
二、字、詞、句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知道漢字不僅外形美觀大方,且音韻和諧、富有表現力,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教育學生正確使用漢字,增強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緊迫感和榮譽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語句之間的,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和句子,仔細加以品味,體會其內涵,從而達到教育學生,激感的目的。如:《船長》一文,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忠于職守”、“做人之道”,讓學生理解詞語意思,啟發他們聯系上文弄清哈爾威船長面對死亡是如何做的?使學生體會到哈爾威船長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舍己為人的精神。
三、在聽讀訓練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一些語言文字優美、但內容含蓄不易懂的散文,教師可通過聽讀訓練,運用視聽手段,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陶冶學生情操。如:《草原》中的一段描寫草原美景的文字:“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翠流,輕輕流入云際。”教學這部分時,先讓學生邊朗誦邊聽配樂,再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對如詩畫般草原的喜愛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
四、在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教材中,側重寫人物的文章偏多,這些人物本身就具有善良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這正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內容。如:《詹天佑》這課,可以指導學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行,品味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他對工作的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態度,以及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從詹天佑臨危受命、不怕阻撓這一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詹天佑的崇高品德扎根于學生的頭腦。
五、在主題思想的分析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總是反映一定道理和思想內容的。在教學中把這些道理作適當的引導,對文章所反映出來的思想作深入地分析,便會從中受到啟迪。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時,著重啟發學生想象身患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的霍金是如何與病魔作抗爭,頑強地活下來的。然后引導學生理解霍金克服重重困難,取得驚人成就的偉大壯舉,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在科學的大道上,要有頑強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中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快速增長的發育期,思想隨著身體與智力的開化也逐漸清晰、活躍。由于特殊的生理期導致學生受外界的影響較大,并且出現叛逆心理。為了對中學生的思想有一個正確引導,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品德,大部分中學開展了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主要是以教人、育人模式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參與。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學教育吸收了外國先進的教育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入了人文教育,這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可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教師可以及早發現學生心理的問題和思想上的困惑,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關心學生內心的感受,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名利與榮譽。
一、人文教育的含義與作用
人文主義始于西方,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思想體系,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圍繞人性和人的價值的體現,實現人性的解放、自由與平等,重視人的社會意義,關懷人的精神生活。而人文教育則是基于人文主義的基礎上,承認人的核心地位,尊重人的本性,關心人的多元社會需求。通過人文關懷與教育,推動人性差異化、特殊性、獨立性的發展,實現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滿足。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體現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育學生涉世做人的原則與道理,儀禮的要求與標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實現人性的尊重,使其真正了解人生的意義。人文教育不僅是現代思想教育的一種技能,更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培養需求。
二、中學思想道德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應以學生為本。傳統的思想道德教學是以教師教學為主,學生學習吸收為輔,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模式死板、機械、被動,而人文教育以學生為主導,將情感融入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得到情感的認同和品德的熏陶,形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從而理解地學習與交流,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人格潛力。思想品德教學課程要向學生灌輸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的責任感,將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自我發展作為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2.注意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所謂“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中學思想道德課程的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師德與師資,要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較高程度的文化素養,通過言談身教的形式給學生樹立榜樣,對學生的心理困惑做出解答。因此教師首先應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擁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和開闊的心胸。其次,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可以辨清世間的真假、善惡、美丑,發揮良好的思想導向作用。第三,應該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視野,不斷地加強學習,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基礎上,教書育人,更好地培養學生。
3.改變教學方式。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思想道德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強化知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打開心扉,形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模式,疏解學生內心壓抑的情緒,展現自己的個性,教師要從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并進行疏導,促進學生人格的正確發展。同時還應該改變當前思想道德課程給數理化、語數外等主體教學科目的輔助地位,真正實現技能培養和道德培養相結合的綜合素質培養,減少重技術輕思想的教學弊端。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從提高學生自我體驗的文化蘊涵入手,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的沉淀,使學生最終實現自我的思想認知升華。
4.豐富人文教育內容。中學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應不斷得到豐富與完善,包括人文主義教育、人文學科教育、人性化教育等多個方面。人文主義教育就是倡導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與力量的發揮,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身心的健康、多才多藝。人文學科的教育就是包含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社會學科內容的學習,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對學生起到人文素養和內涵的積淀,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性,全面教育發展,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其全面的價值。
總之,人文教育體系是涵養人文精神、心靈疏導、知行統一、提升人性境界和文化內涵的大工程。而中學思想道德教學的人文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培養從適應社會發展入手,樹立貢獻國家、回報社會、善待自然的觀念,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積極引導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游學軍.對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一、體育教學具有鮮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只能在人類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通過引導、教育逐漸培養與完善起來,所以學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的結果。體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能影響學生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積極的作用。
1、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要經過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付出較大的體力和進行積極的思維。在練習中會產生很多的生理性反應,如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傷等思想。在此情況下需要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礙,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2、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身體的發育,因而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教師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措施,要求學生按計劃完成規定的量和強度,如規定跑的距離、動作的次數、動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什么動作等,以保證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長期參加規范、嚴格、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在教師的培養指導下就會增強學生的組織觀念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形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
3、學校體育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性。因此,無論參加哪一項體育活動的評比和競賽,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因此在體育活動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學,相互配合,團結協作,拋棄個人私心雜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體主義精神。
4、體育運動最富有競爭性。體育教學常以對抗性練習和教學比賽的形式出現。通過比賽既能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體能狀況、身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戰術意識等要素,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毅果斷、自信、積極向上的品質,以及勝不驕、敗不餒、服從裁判、遵守紀律,與同伴團結協作等優良作風。因此,運動競爭是技術、戰術、智力的競爭,是身體素質的競爭,也是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競爭。
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是培養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學基礎
教育是培養、塑造人的過程,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表現,是培養、塑造的自然反映。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一貫堅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就會獲得良好的行為效果。反之就會導致不良行為的出現。這說明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不同,是由于培養教育決定的。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們的教育,教學,任何紀律,各種各樣的行為習慣,都是一連串的條件反射。”他的研究證明:對有機體重復一種系統的影響或訓練,就能形成定型。這一理論在體育領域里,不僅說明了運動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機制,同時也指出了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養成的科學依據。當一個人反復接受一種訓練,反復完成一些嚴格規定的行為,并且根據他自己在實踐中的認識和經驗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規范是正確的時候,這些行為就會變成他的道德習慣和性格特征,而道德習慣和道德認識結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論證過: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體育教師的育人工作就是要從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行為和習慣著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對那些已經表現出某些不良行為和習慣的學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熱情耐心地進行長期、反復的培養訓練,幫助他們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舊的定型雖然會表現出一定的鞏固性,但只要環境條件的影響長時間改變成另一種形式也會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變那些已經養成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體育教學中應時刻貫穿著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的結合,知與行的結合,意識與行為的結合。體育教學過程中,既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與技術,又組織學生親身實踐,既向學生講述理論概念,又指導學生身體力行。因此它能夠提供較之一般課堂教學為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可能。
三、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學是通過教學方法來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來實現的,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又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用教學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法的研究是比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則還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關注,因而在體育教學中,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以下簡要介紹幾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參考。
1、規范訓練法
就是用制度和規則所指明行為的規范標準來訓練指導學生行為,從而收到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效果。體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規則要求下進行的。這就為利用制度和規則作為行為規范來教育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有明確制度和規則的競賽活動固然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是非競賽性的活動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則作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戲、教學比賽、各種基本動作的教學,都可以作出某種規定要求學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動本身所包含的規則之外,還可以就課堂紀律和教學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作為學生行為的準繩。要發揮制度和規則的教育作用,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認真執行。否則,規范不能變成行為,反而在心理上出現惰性,導致教育上的失敗。因此,要求教師經常觀察和判斷學生行為,正確的加以強化,錯誤的加以分化。常用的辦法就是適時地給以獎勵與懲罰。當然光有教師的執法還是不夠的,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對符合規范的行為給予維護和支持,對違反規范的行為進行批評抵制,這樣學生的道德情感就會上升為道德意識,自然也就會自覺地遵守制度和規則,使個人的行為在符合并遵守規范的前提下,得到認可和發展。
2、集體訓練法
體育教師應當在采用集體項目的教學中,例如球類訓練,團體操訓練等,讓學生意識到在集體項目中,不顧集體利益,不與其他隊員配合,一味過分“表現自己”,都會給他人、給集體帶來損害,將受到集體輿論的批評和指責。由此可見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學生個體的行為與集體榮譽相聯系,使他們認識到榮譽來自集體成員的共同奮斗和團結協作,來自個人對集體的奉獻和刻苦訓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對抗與競賽訓練法
我們培養的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具有時代感和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的精神。而這些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都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因為競爭是體育的突出特點,各項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尤其是在比賽狀態中,其對抗和競爭因素體現得更為強烈。它往往使參加者承受高強度的心理負荷和生理負荷,并且還必須在這種強負荷的情況下去爭取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識進行對抗性、競爭性較強的教學與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獲得勇敢拚搏、頑強進取的心理和行為品質。例如短跑訓練,僅在“預備-跑!”這短暫的時間里,為了比別人更準確地抓住起跑時機,學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時,一面又要全力準備果斷行動,一剎那松勁就意味著難以挽回的失敗。在長跑訓練中,采用競賽形式,形成競爭對抗,這就自然意味著學生不僅要堅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長跑訓練實際上變成為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我們要熱愛地球上的生命,就要從熱愛自己的生命做起,熱愛父母、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我們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報,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每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多種生命息息相關,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關愛。尊重生命就要關愛生命,關愛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2.珍愛生命,善待生命
為何珍愛生命?因為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們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火災、地震等,面對各種人為的災難:車禍、暴力等,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擊。珍愛生命,因為生命不可重復,是唯一的、是獨特的。我們要珍愛只屬于我們一次的生命,我們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進行生命教育,必須堅持“以生為本”
為使學生能夠體會生命的快樂,認識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就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生為本。在教學中創造開放的課堂,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時間、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在生活學習中張揚個性,體會自身存在的價值,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生命需要相互關愛,要悅納自己和善待他人,通過個性展現使學生推出我自己,通過你幫我、我幫你,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路,通過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自我保護的求生知識,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三進行生命教育,必須滲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
思想品德課注重對學生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要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注重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觀禁毒館,使學生認識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參觀消防中隊,參加火災逃生演練,訓練學生面臨危險的逃生本領,加強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強安全防范意識;開展種植花草樹木、飼養小動物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可貴。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以致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使學生珍愛自己,保護生命,了解生命來之不易,體驗生命成長的艱辛與苦難,真正意識到要認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嚴。
四進行生命教育,必須轉變學習方式
家長觀念對小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的形成以及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日常生活,學生受到家長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現今,小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受到來自家長的寵愛甚至是溺愛,這不僅不利于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不利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受到家長觀念的影響,學生認為任何事無須努力父母就可以為他們辦好,長久發展下去,學生缺乏競爭意識,許多學生出現諸如不懂分享,凡事依賴家長、懶惰等情況。
(二)教學方法單一
現今,部分學校小學思想品德法依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說教為主。實際上,教育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尤其是面對小學生,教學方法更應多樣化,并且還要方法得當。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受益匪淺;而錯誤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學習不到知識,更有可能對他們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如教師采取獎懲措施來鼓勵學生學習,但獎懲措施要適度,如過度的獎勵,會讓學生產生虛榮心和錯誤的價值觀,給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帶來不利影響。
二、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注重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當前,社會發展速度過快,使得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系錯綜復雜。小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獨自長大,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各種壓力,因此,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思想品德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未來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合作精神越發重要,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更要著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性格
小學生性格正處于形成階段,他們性格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未來學習、工作的成敗,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性格。要讓小學生學會自愛、自立、自律和自強,更要讓他們懂得樂于助人、服務他人和勤于求真。
三、在新課標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
(一)注重行為習慣養成和情感熏陶相結合
新課標下的基本理念要求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在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更要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狀況。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將各部分學習內容進行整合,以便于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同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善于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發掘生活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發表意見、談看法,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后得以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課堂教學保持綜合性
教材依然還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師要認真深入的鉆研教材。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社會、學校、家庭的關系,把握教材前后的連貫性,尤其是要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融合,在保證學生學到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課堂教學前,就要知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教育教學中,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提問、回答、寫作、繪畫、表演等方式。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各類作品進行分類、整理并選擇適當時機進行展出,從而更好的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多維的思維方式,更能夠增大課堂教學容量。
(三)新課標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方法
1、建立平等自由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下的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有主動學習的狀態。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前提,優質的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不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和諧統一的整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尤其是要重視學生的提問認真解答。
2、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過程
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思想品德教學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不僅是學習政治歷史等理論知識,更是要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加生動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根據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更為直觀的了解知識要點。對于抽象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制作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影視資料。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學到知識,更加熱愛學習。
誠信的內涵,老師在課堂上或多或少有講解過,學生肯定也了解到何為誠信,如何保持誠信。老師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誠信的重要性。學生在老師模擬的誠信情境中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課堂歸課堂,在課后,不誠信的學生依舊撒謊欺騙他人,完全將課堂教育拋在腦后。學生誠信的丟失,學校也難辭其咎。例如江蘇一帶的學校,尤其重視應試教育,學校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升學生的成績上,因此忽視了學生的道德誠信教育。因為學生成績提升學校知名度就可以提升的原因,就將誠信拋在后面,這是極其不正確的做法。
(二)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干擾
社會進步肯定會帶來更加激烈的社會競爭,這就使得許多人不走正道,為了一己私欲,欺騙消費者,做出各種不誠信的事情。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學生在學校里接受誠信教育,轉而進入生活中卻遇到如此的欺騙我們信任的事情,會產生極大的反差。中學生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沒有系統正確的形成,這會干擾他們,轉而讓他們為了自己而走向不誠信的道路。
(三)社會公民的三關扭曲
有多少人還能背誦出八榮八恥,其中有一條講的就是誠信,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當前的社會,價值觀極度的扭曲。例如:之前新聞報道有一個少年勸導幾個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車,反被責罵說讀書讀傻了吧?少年傷心的哭了。我看到了很不是滋味。如果正確的價值觀阻礙了我們的正常生活,誰還會講誠信樹新風呢?
二、誠信教育的幾點措施
(一)課堂教育和課外活動相結合
理論如果沒有實踐的結合,只能是空洞乏力的。我們教師的課堂誠信教學,這個缺點是一直伴隨著的。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誠信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教師一定要多搜尋資料,多創新備課,再和學生探討的時候能夠有建設性的意見,讓學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受。我們可以就課本上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通過實踐得以加強這樣的思考。例如:課本上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季布又是誰,為什么得到黃金一百斤都不如他一個承諾?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充分帶動學生進行探討,并且讓學生抒發感想,希望不希望做這樣的一份工作。由之可以開展辯論會,可以開展情景劇等多項課外活動。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加強對這句話理解程度。我們也可以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黑板報比賽活動,讓學生們自主的進行黑板報的創設。我們甚至可以在學生對于誠信活動的事情充滿激情的時候,進行誠信講座,將具有號召力感染力的演講者請到學校進行演講。在極具渲染的演講氛圍下,學生的誠信意識可以得到化學反應,空前的加強。
(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畢竟有限,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所處的環境,一天之內接觸最多的環境。如何理解這句話呢?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室內貼上誠信的名人名言,在學校內建設歷史上誠信典范的雕塑和事跡。學生每天都在校園內生活,每時每刻都會被這些潛在的誠信教育所影響,自然而然會收到誠信教育。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在背誦出《三字經》、《弟子規》的時候得到加分的獎勵活動,鼓勵學生背上這些誠信守則,讓誠信這一美德得以一直傳承。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誠心教育的根源在于意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新型健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沒有誠信,市場將會一片黑暗,人與人之間將不會有公平買賣可言。因此我們要加大力度,著重宣傳誠信,利用媒體輿論的巨大作用力,讓公民每天都能夠接收到誠信的教育。例如:我們在課堂中可以宣傳貫徹八榮八恥,在媒體上可以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只有誠信在大環境下深入人心,我們的教學才能夠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我們大環境沒有好的導向,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只能夠是杯水車薪。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培養道德情感的現狀
(一)教育理念沒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時進行改變
新課標已經在全國全面展開,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并沒有對新課標的要求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學,“以人為本,德育為主”的教學理念完全被教師拋之腦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內容,最終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模式死記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論。這樣,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完全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思想品德教學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欠佳
1.教學內容沒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相關教學內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時候學生提出了與生活相關的思想道德現象教師也往往回避,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于思想品德的學習絲毫提不起興趣,學生也不會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而陳舊死板的教學也會導致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欠佳。2.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欠佳,導致教學方式單調,沒有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學課堂,往往只是教師一個人唱著空洞乏味的“說理戲”,這樣機械呆板、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過程,學生也很難提起興趣來學習相關思想品德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樣、發現、創造,從而促使學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的互動情感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思想品德的講授者,能否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往往存在著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教學時情感不夠豐富、教學嚴重欠缺藝術性的弊端,導致學生的情感發展也呈現扭曲的趨勢,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學偏離了教學的本質。4.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根本和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實現思想品德理論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為教學目標,否則學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礎知識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也不能深刻透徹地理解道德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四者有機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單單只靠教師的講授、學校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形成、社區社會這個大環境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應當實現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具體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課堂情境生活化
1.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提問一些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探究的、新而有趣的發散性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問題情境合作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從而加深自己對相關專題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規范自己的相關道德行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安全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用氣方面你們發現了什么安全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你們知道哪些安全常識呢?”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展開討論并且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小組結論,從而使得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也能夠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問題并積極自主探索。2.創設模擬情境。小學中高年級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生動形象的東西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視頻、電影、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一些相關課題的情境,從而激發和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學看平面圖”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平面圖的視頻或者圖畫制成ppt,使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視頻介紹和評論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圖的知識,從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圖。如此,教師就能夠相對順利地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3.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活動情境。我們應當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生活情境進行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以道德認知指導實際行動和作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說聲‘謝謝’”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說“謝謝”的場合和情境,來進行一次說聲“謝謝”的話劇表演,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謝謝”的本質含義以及說聲“謝謝”對于人際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的重要性,提醒學生要養成說聲“謝謝”的道德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以情育德,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師的情感態度和人文素養,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好與壞。試想,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以關愛學生的態度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體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又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一單元第一課“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業,做一件“讓爺爺奶奶高興的事并說明爺爺奶奶高興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學會關心爺爺奶奶,知道爺爺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實事去關愛爺爺奶奶,最終能夠明白“愛”的初等含義。之后思想品德教師在上課時以此為導向,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讓爺爺奶奶高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據教材講解“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來激發學生對爺爺奶奶的種種情感,鼓勵學生平時學會關心他人,尊敬、愛戴長輩,自然思想品德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踐育德,教學目標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而新課標提倡學校教育應該是開放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轉換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參觀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目標,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大家進行一次社會實踐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走訪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難,實際體會他們的心理心態,并且給他們送去關愛,盡力幫助他們。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進社會、學會實踐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
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品德與社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品德與社會與現在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為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反饋信息,及時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的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那一定是我的教學組織中有什么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我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能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是最好的途徑。
四是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在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三活”。即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1.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學生稱老師為“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為“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而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然而,我們常常會對這樣的情況熟視無睹:在樓梯口、操場上、教室旁,幾乎隨時隨地會見到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向經過的老師敬禮致敬,說“老師好”。老師呢,點頭致意者有之,視若無睹者有之,面無表情者有之,揚長而去者也有之。留給學生的是一臉驚訝,滿腹不解。
2.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①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③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
3.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活動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
2.學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位學校是學生感恩品質形成的主陣地,然而,受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當前中學政治課教學仍然是圍繞著中考升學指揮棒轉,考試分數成為中學政治課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被重視,學校的辦學資源嚴重向智育傾斜,德育教育方法簡單,重灌輸、輕啟發,重老師的指揮與組織、輕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忽視學生健全人格以及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導致一些中學生缺乏感恩之心和人文精神。
3.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但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問題。一方面,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兩個孩子,父輩、祖輩容易溺愛孩子,容易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許多家長都把孩子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方面,對于感恩的德育不重視,這也容易讓孩子變得不懂感恩。
4.社會道德建設的負面效應造成的不利影響一方面,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西方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道德觀念涌入中國,影響中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影響,目前社會上功利主義價值觀越來越有市場,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諸如“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無私奉獻”等價值觀被沖擊,這些不良現象必然會對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歷的中學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優化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感恩教育的對策
1.政治老師自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老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領航人,應嚴格要求自己,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其教育才有說服力,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學會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2.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突出其情感與價值觀教育價值中學教材的內容有顯性的教育內容和隱性的教育內容之分,隱性的教育內容經常被人忽視。隱性教育內容恰恰是學生態度、方法、情感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憑借。因此,教師要挖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資源,滲透感恩教育。如教導學生感謝父母的辛苦付出,感恩老師教授的文化知識,感恩祖國的強大與繁榮帶來的光明前景,感恩自然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資源等。
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實效首先,視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在教授如何孝敬父母時,老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滿文軍演唱的《懂你》,讓學生通過感人的歌曲,從中感悟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教師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正面教育的同時,還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如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讓學生憑借其生活經驗,自己感悟感恩的意義和重要性。最后重視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感恩教育的價值。感恩教育的社會實踐能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反思自己,提升人格境界,培養感恩意識,養成感恩習慣和感恩行為。因此,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外,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在講授孝敬父母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回家給父母洗腳,教育學生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又如在講授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可以組織學生積極開展保護地球,愛護自然的公益活動,要求學生主動種植樹木花草,愛護每一片綠地,成為愛護環境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