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3 10:35: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尤金?奈達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來的,他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兩個翻譯概念。
奈達的對等功能強調的是相對意義的對等,翻譯的本質還是對文本信息內涵的傳遞,通過相對的對等,可以避免翻譯過程中一些過分關注原文而造成譯文難以理解的缺陷。
二、農學類論文界定及其特點
(一)農學專業的定義
農學專業是研究作物生產發育規律、產量形成規律、品質形成規律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并采取恰當的農業技術措施,實現作物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專業。
(二)農學類論文英譯的文本特色
與其他英語類型相比,農學類翻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客觀性、精準性、簡明性。
1. 客觀簡明的闡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觀性,譯文要盡量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客觀觀點,符合所涉及的科學技術及其科學領域的專業行文表達;譯者必須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內容,包括原文詞匯、語法、邏輯關系和科學相關內容的理解。
2. 言簡意賅的措辭。
科技英語中頻頻出現大量的專業術語,其詞意比較穩定和單一,在表達上需要簡練的措辭;譯文要簡短精練,一目了然,文理通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譯文簡潔明晰,應是專業英語翻譯的理想呈現。
三、常見錯誤類別
本文從《中國農業科學》期刊庫中隨機抽取了20篇農學類期刊論文,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對該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英譯分析,發現概論論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錯誤。
(一)標題的翻譯
論文的標題是整篇文章的濃縮和縮影,根據論文的標題,讀者能直接知曉論文大旨。本研究顯示這些篇論文標題的英譯存在以下問題。
1. 選詞錯誤。
農學類論文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客觀性以及科學性,在選擇用詞上要求作者區分出普通詞和專業詞,尤其是英譯成英文標題的對應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還有縮寫的規范性錯誤,對于專有名詞的慣用拼寫,還要考慮“同拼異指”的現象,即同一縮寫對應指代兩個不同的專業用語。
例1:原文:轉抗蟲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對家蠶生長發育影響的評價。
譯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該論文標題英譯的結構是合理的,其中對于專有名詞的英譯采用的是專業術語直接表述的形式,對于相關專業讀者的理解是沒有偏差的。這也突出了農學類論文專業性、科學性的特征。
2. 句式結構錯誤。
標題通常以短語或短語詞組的形式擬定,多采用并列結構和偏正結構的形式。并列結構即闡述并列關系,偏正結構通常采用中心詞前置、中心詞后置等。由于中英表達的思維慣式的差異,在標題英譯的過程中,需要{整對應語序,達到表達意義上的對應。作者應根據原論文的側重點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題組成結構。
例2:原文:非洲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響應與適應研究進展。
譯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該論文的中文標題結構是偏正結構,即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但英譯標題采用的是并列關系,即非洲的氣候變化和農業產量,缺失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效應。在英譯這類標題時,應將研究的類型前置,以偏正結構或包含結構采用后置說明的表達形式。
3. 曲解原義。
標題英譯過程中,容易出現曲解原義、詞不達意的問題。逐詞逐句英譯,刻板英譯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要原因。只根據中文標題的字面意義,并未對論文的深意進行深層理解、分析,雖字、詞、句英譯都一一對應,但表達意義相差甚遠。
例3:原文: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肥料問題。
譯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難看出,該標題的英譯和原標題所表述的研究側重點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準該論文的研究問題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譯文中并未體現出“保障”之義,使得讀者在讀題時容易產生誤解,有曲解原義之嫌。
(二)關鍵詞的翻譯
關鍵詞是論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檢索。根據關鍵詞能夠更直接、更精準地檢索,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實效性和精準性。在選取關鍵詞時,應少而精,精而準。本研究發現論文的關鍵詞翻譯存在用詞不當、書寫格式不規范兩個典型問題。
1. 用詞不當。
關鍵詞的個數直接限制了用詞的精準度和規范性。這里所指的精準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實效性,簡而言之,少而精,精而準。關鍵詞應多用實詞,以名詞或名詞詞組為主,少用動詞或動賓結構。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狀。
譯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該原文關鍵詞由三個名詞構成,分別是“土壤”“功能”“性狀”,作者缺失了“性狀”的翻譯。在農學類論文關鍵詞中,絕大多數是專有名詞,而“功能性狀”這一詞,在農學類英文詞匯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專業名詞。因此,對于專業名詞,要選取相對應的慣用詞匯,以免造成讀者的陌生化。
2. 書寫格式。
關鍵詞的英譯書寫格式,應按順序與原中文關鍵詞一一對應,且各英文關鍵詞用分號隔開,除最后一個關鍵詞后無需注標點符號;英文關鍵詞須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或名詞詞組各實詞均大寫首字母,關鍵詞中出現的介詞、連詞等虛詞不大寫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產;株型;栽培;技術。
英譯: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該篇論文的關鍵詞英譯,首字母均沒有大寫,不符合論文的書寫格式。
(三)摘要的翻譯
論文摘要是對正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它應該簡潔明了,含義明確,表達清楚,不僅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內容,而且也為科技情報人員編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據。本次研究發現了以下摘要音譯錯誤。
1. 時態錯誤。
摘要部分的英譯,通常以現在時和過去時為主,少用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等。農學類論文音譯時,應該注重各時態的表現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種……的高精度非線性多維時間序列預測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機回歸(SVR)和帶受控項的自回歸模型(CAR),……【結果】3個農業科學實例驗證表明,……【結論】SVR―CAR是一種……序列分析方法,……有廣泛應用前景。
譯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該論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點闡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個方面,并且在闡述目的和結論部分時用一般時,闡述方法和研究結果部分用過去時。條理清晰,表達時態與方式正確無誤,為正確的論文摘要撰寫范例。
2. 語法結構錯誤。
中英兩種語言本身就具有其語法、句法結構,因此在摘要英譯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謂賓位置大w相同,除開起強調作用的偏正、倒裝結構,而定狀補的句法結構則大相徑庭。為了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實意,需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
例7:原文:提高氣候變化對非洲作物產量影響的理解,揭示非洲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是及時、正確和有效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
譯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該句摘要的英譯在翻譯表述上沒有問題,但沒有考慮中英兩種語言表達的習慣差異。漢語表達上,習慣把關鍵詞、關鍵點后置,而英文中則習慣中心詞前置。因此,在英譯摘要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以適應英文表述習慣。
四、結束語
本文對相對典型的20篇農學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相對應的錯誤分析,并總結歸納出了農學類論文英譯中常見的錯誤類型,結合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其論文的英譯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提高農學類論文漢譯英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NIU Tianj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Film title seems to be the essence and slogan of a film. A successful and appealing film title not only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informative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a film but also stimulates the audiences' desire to appreciate the film and increase profi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al role of movie titles, and studies the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itle functi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0 引言
作為電影的精髓,片名可謂電影的畫龍點睛之筆。它一方面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另一方面也承擔了對電影的宣傳和推廣作用。片名翻譯的好壞對展示電影藝術性和調動觀眾興趣有深遠的影響。可見,翻譯片名的優劣對電影意義重大。
之前譯者們普遍認為保持片名本來風貌是最好的翻譯策略,但電影不僅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以傳遞文化信息為目的的影像藝術作品,翻譯時候需要加以打磨和演繹。當前影片翻譯過程的指導原則還不成熟,雖不乏佳作,譯文版本卻魚龍混雜。因為電影片名翻譯屬于文學翻譯,我們可以利用文學翻譯的“功能對等”理論和直譯、意譯、另譯等翻譯技巧,輔之以增減詞、轉譯、歸納等方法,翻譯出好的電影片名。
1 功能對等
電影片名翻譯可以運用美國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理論:“翻譯是以最接近地道的方式用目的語對源語信息進行重現,以意為先,風格次之”,并提出了“功能對等”翻譯理論。①該理論要求譯文在功能上無限接近原文,但實踐證明,翻譯過程中幾乎不存在絕對的對等,只能最大限度達到意義接近。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還緊密結合了譯文的語義、語法和修辭,使三者互相依靠,不可分割。根據此理論必須優先考慮到譯文的語境,然后結合修辭功能進行情景語境、文化語境和語用語境的研究。這其中,修辭功能尤為重要,功能依靠形式和結構體現出來,更受語義、語法和語用意義支配。句子里每個詞的義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決定。②因此不僅不存在絕對對等,譯名更由電影內容、環境決定的。
2 片名特點和功能
2.1 片名特點
電影片名具有簡明概括性和商業宣傳性兩個特點。
首先,翻譯電影片名,應該言簡意賅,結構簡單。謝麗娟學者曾精確統計1487部英語電影片名并得出以下數據:四個字的電影譯名占45.33%,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五個字的譯名占20.58%,第三位是三個字的譯名占總數的13.58%。以一個長句為電影片名是微乎其微,數量極少。③四個字的片名頻率最高,體現了中國人喜歡用四字格表達的語言習慣。四字的電影片名對仗工整、內涵深刻、鏗鏘悅耳,達到了形韻皆美的境界,符合中國觀眾的傳統口味。
其次,電影片名作為影片的靈魂和名片,能快速拉近影片和觀眾的距離,對影片的成功發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電影的好票房與“好名字”息息相關。名字若翻譯得高度概括,便能深化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名字若翻譯似陽春白雪,便能令觀眾過目不忘,流連于藝術中;名字若翻譯得獨具匠心,擲地有聲,便能起到廣告宣傳作用,進而激發影迷觀影興趣,增加票房收入。
2.2 片名功能
片名與影片相得益彰。陳宏薇學者認為影片片名主要有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審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和祈使(vocative function)三大功能。④“信息功能”是指為了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通過簡潔的、符合大眾口味的語言向觀眾傳遞影片風格和內容的信息。“審美功能”即需要符合大眾審美要求,使片名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容易,在藝術世界享受美感,深刻思想。電影片名能夠激發觀眾興趣走進影院或在線觀影,這就是其“祈使功能”。簡約、醒目和幽默的片名加上炫目夸張的海報,演員效應會造勢宣傳,既能激發觀眾觀影熱情又可增加票房收入。總之,好的片名不僅提供電影內容信息,烘托渲染影片的審美價值,更要感染觀眾情緒。片名翻譯得成功同時會帶給影片更大的商業收益,成為良性循環。在翻譯片名過程中,需要權衡以上三種功能,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技巧,實現最大限度的“功能對等”。
3 功能與翻譯
3.1 信息功能
借鑒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Eugene A. Nida)的觀點,最佳的譯文應該是與原文信息最接近而且自然的,信息除了在思想內容方面對等,還要做到語言形式的接近。片名翻譯要通過簡潔的、符合大眾口味的語言向觀眾傳達影片風格、內容的信息以達到“信息功能”對等。
翻譯片名時要盡量忠實于原影片的內容,主題與風格,用語言簡意賅、結構完整。一般音譯、直譯的翻譯方法適用于按字面意思翻譯便能充分體現電影信息。例如,以故事主人公和發生地為名的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Monster University《怪獸大學》,Avatar《阿凡達》,Kung Fu Panda《功夫熊貓》,還有Despicable Me《卑鄙的我》,Blue Jasmine《藍色茉莉》,Dallas Buyer's Club《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都可以通過直譯方法簡單無誤地完成原文到譯文的信息傳遞,達到功能對等。
但是通常直譯英語電影片名不足以從中國觀眾身上收到與英語國家觀眾同樣的反應與效果,加之考慮審美和祈使作用,這就需要深入理解影片內容,采用意譯的方法。例如:Mask《變相怪杰》,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Music of the Heart《弦動我心》,Transformers《變形金剛》。
還可以采用音譯、直譯、意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很多片名簡單且直白,例如:Life of Pi,The Croods,Toy Story如果直譯,就是 “派的一生”,“克魯家族”,“玩具的故事”明顯毫無特色和吸引力。但譯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瘋狂原始人》,《玩具總動員》,既概括了電影主旨,又引人入勝。
有時,為了更好地傳遞原片信息,可以采用增譯法,如Shreck,如果直譯,就是“史瑞克”,明顯毫無特色和吸引力。但是增譯為《怪物史瑞克》則突顯了電影的主旨,令人耳目一新。其他如:Gravity《地心引力》,Tarzan《人猿泰山》,Twlight《暮光之城》,在原語上增加了“地心、人猿、城”的字眼,使原本模糊的英文片名具體化,既充分傳遞影片信息,又展現一種畫面感,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
電影的譯名和原名若能形神兼備又準確神似固然很好,但如果形、神不能兼得,亦或英文原片名無法傳遞出足夠信息的時候,不妨另辟蹊徑――在片名翻譯中使用另譯的方法。例如:Ghost《人鬼情未了》,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Top Gun《壯志凌云》,Matrix《黑客帝國》,Leon The Professional《這個殺手不太冷》,Up《飛屋環游記》。
3.2 審美功能
電影是一門大眾藝術,觀眾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翻譯英語片名時必須符合大眾口味和審美需求,對仗工整、內涵深刻、雅俗共賞,跳不出英語思維定式的拗口翻譯是很難得到認同的。通常,西方電影片名的特點是簡明扼要,印象深刻和名詞性傾向。譯成漢語時,可以適當運用增詞、歸納、合并和意譯等技巧,合理取舍原片信息,以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
除了可以呈現電影的內容信息之外,好的電影譯名如神來之筆,給人美的享受,一見難忘,使其電影在同類作品中嶄露頭角,這就是電影譯名的審美功能。許淵沖先生指出:翻譯要追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說翻譯是美的創造,而且神似勝于形似,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齊備。為達到電影片名的審美功能,需講求“煉字”,選詞時應力求音、意俱美,達意傳神。譬如,英語片名Sommersby,譯成《似是故人來》,短短五個字如詩詞般優美,帶給觀眾無限遐想,仿照了《西廂記》中“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其中“故人”卻“似”是而非,“似”字的使用出神入化。
Frozen直譯為《結冰》,觀眾可能覺得內容平淡無奇,但是如果翻譯成《冰雪奇緣》就明顯增強了電影的趣味性。這樣的例子還有The Hurt Locker《拆彈部隊》,Moneyball《點球成金》等。又如My Fair Lady,The Great Waltz,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The Fabulous Baker Boys翻譯成了《窈窕淑女》,《翠堤春曉》,《浮生若夢》和《一曲相思情未了》,體現了中國古文學的傳統美感,更容易讓中國觀眾接受。影片Iron Man《鋼鐵俠》翻譯的“俠”字完全中國化了,符合漢語的語言規范,契合我國觀眾的欣賞習慣,奠定出影片的的感情基調,以驚險的氛圍感染觀眾。再如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貧民窟”和“百萬富翁”是截然矛盾的兩個詞,一般而言,很難想象貧民窟會出現百萬富翁,這種獨特而新鮮的矛盾美令人印象深刻,給觀眾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3.3 祈使功能
英語片名的漢譯,必須跳出受英語影響的思維局限,在準確理解原片內容的基礎上,轉換成漢語使用習慣,良工苦心,詮釋影片內容和特點。必要時可進行改譯,為影片另起新名,以符合中國觀眾口味,吸引其走進影院,這便是片名的祈使功能。電影制片人和投資方追求的永遠是盈利,同樣作為一種商業活動,譯者在翻譯片名時需要考慮如何贏得觀眾的心,商業感召力便成了重要的考慮范疇,也體現著片名的祈使功能。
高票房影片Inception如果直譯為《開端》,就顯得平凡無趣,不能喚起觀眾的觀影興致。這樣模糊的片名也無法表現影片的主旨,很難想象出到底影片講述了怎樣的故事,更無法推斷是什么題材的影片。是愛情片?文藝片?還是驚悚片?無從推測。而翻譯成《盜夢空間》就不一樣了,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種神秘的感覺,“盜”字可以推測是部動作片,“夢”字增添了奇幻、浪漫色彩。一般盜的可能是金銀財寶,但“盜夢”就新鮮了,與眾不同更容易從同類型影片中脫穎而出,吸引觀眾的眼球。“空間”二字帶有一種科幻色彩,是觀眾們最近幾年推崇、追捧的,給片名增添了流行元素。“盜夢空間”更完整、準確揭示了影片的主旨,用詞精巧,成功把觀眾吸引進影院。
片名翻譯有緊跟時代流行元素步伐的特點,如:Next《驚魂下一秒》,Homicide《殺人拼圖》,End Game《死亡游戲》這類帶有恐怖字眼的翻譯,給驚悚片加深了陰森氣氛,更吸引快節奏都市生活中有獵奇探險精神,尋求刺激的觀眾群去觀影。而The Back-up Plan《剩女也瘋狂》,Cars《賽車總動員》融入了流行詞匯,也增加片名的時尚性和新穎性,更吸引觀眾一睹為快。
翻譯片名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英語表達中有些詞匯因富含政治文化信息難以通過翻譯傳遞出其內在的喻意,翻譯人員需要多積累這些表達形成的典故,才能精準地理解并翻譯出來。不然,電影譯名就會遭遇文化差異尷尬。電影The Brave New World如果直譯是《勇敢新世界》。英語片名出于赫胥黎的同名小說,小說標題譯為《美麗新世界》。同一種標題,卻產生了不同譯法,究竟孰是孰非?稍微探究一下,“Brave new world”最早出自莎士比亞的著作――《暴風雨》,書中角色米蘭達在第五幕說,“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O brave new world!” 意在表達米蘭達對人類世界的美好向往。莎士比亞此處用的brave一詞沒有了“勇敢的”含義,而具有“美麗的,美妙的”意思。赫胥黎的小說引用莎翁作品意在諷刺人類世界以及其文明取代人性。所以,“美妙新世界”或“妙哉!新世界”的譯法更貼切精準。
4 結語
綜上,片名翻譯不是刻板模仿,而是要忠實于原片劇情信息,了解西方文化,進行美學欣賞的再加工,使文字優美,富于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對等。功能對等也絕不是機械仿譯,拘泥字面或形式上的對等,而是要充分考慮中西跨文化差異,運用片名的信息功能、審美功能和祈使功能,靈活變通地采用各種翻譯方法,實現片名“既見木又見林的再創作”。因此,作為電影畫龍點睛之筆,電影譯名要濃縮精華,匠心獨具,精雕細刻,更要引人入勝,恰似璀璨明珠,在電影中熠熠生輝。
注釋
①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1969.
作者簡介:方璞(1981-),女,浙江德清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KYF11561001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154-02
文化翻譯已經成為近年來翻譯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翻譯理論和實踐者面臨的難題之一。翻譯的理想狀態就是對等。很多翻譯理論家和實踐家都提出了自己系統的翻譯理論。在他們之中,最有名且最具影響力的翻譯理論非奈達莫屬,而泰勒(E. B. Ta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義的學者。在我國當代,較早意識到翻譯與文化的相互影響并明確提出需要對文化與翻譯的關系進行研究的是王佐良先生。他在《翻譯中的文化比較》中提出,“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開創了我國當代文化與翻譯研究的先河”。(郭建中,2000)文化翻譯觀的領軍人之一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認為翻譯研究發生了“文化轉向”。于是乎,文化翻譯這一翻譯術語頻頻出現在譯者的研究論文中。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及翻譯學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提出了功能對等的理論,它對深入理解并解決跨文化翻譯中意義對等問題有很大的啟示。譯者的譯文應使譯入語讀者與原語言讀者反應相近,而不是絕對的一致。因為文化差異決定了完全的對等是譯者追求的目標。奈達認為,動態對等是“最接近自然的對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language)。(Nida,2011)曼切斯特大學的語料庫翻譯專家莫納·貝克(Mona Baker)教授也指出,翻譯中的對等不應該是一味追求等同。蘇珊·巴斯納特的觀點是譯者不應該把原語文化強加給譯入語。筆者認為,對等理論所追求的目標是:譯文和原文可能在形式上會有所不同,但是譯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一樣,順利地獲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奈達指出,對等不能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成完全等同,而應理解成相似度,也就是說功能對等的程度。(奈達,2003)他還說,對功能對等理想的定義就是,譯文的讀者能像原文的讀者一樣去理解并且賞析文本。(奈達,2003)
一、功能對等應用于文化翻譯的原則
在運用功能對等處理文化翻譯時,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要注意避免看似對等其實不等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要將讀者的地位擺到重要位置。
1.避免看似對等其實不等
以“布衣蔬食”為例。譯者可將該成語直譯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經歷過舊中國那個人人挨餓吃不到肉的年代的人是很好理解該成語的真正含義的。但是對西方人來說,吃素并不一定是壞事,甚至還有專門的素食主義者,倡導健康的素食生活方式。因此,看似可以直譯的例子卻無法直譯。再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中國的西風是寒冷的,而英國的東風是人人厭惡的。因此,在翻譯“Ode to the West Wind”的是時候,譯者該如何定奪,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讀者的重要性
對譯者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幫助讀者最好的賞析原作。我們來看如下幾個例子。
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在黑板上寫了‘現在另售’四個字。旁邊一顧客說:“同志,零售的‘零’,你寫的是別字。”售貨員瞪了顧客一眼說:“得了吧,‘別’字還有個立刀旁兒呢!
該笑話和漢字的結構相關,造成了不可譯性,因此筆者根據功能對等理論,試圖做出如下翻譯:
An assistant wrote‘On Sell’on the blackboard which stands in front of their store. A customer went by and told her:“It should be‘On Sale’. What you wrote is silly.” The assistant stared at the customer meanly and replied:“You are silly. Silly spells ‘s-i-l-l-y’ instead of ‘s-e-l-l’!”
再看類似一例。
兒子:“爸爸,簡化字的‘會’字怎么寫?”
父親:“人字下面一個云字。”
兒子:“為什么?”
父親:“開會的時候,別人怎么說你就怎么說,這叫‘人云亦云’。
譯者試譯:
(1)Manage
Son:“Dad,how do you spell ‘manage”?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 ’man’ and an ‘age’.”
Son:“Why?”
Father:“When people are capable enough to manage,they usually will have reached an old age!”
(2)Innocent
Son:“Dad,how do you spell ‘innocent’”?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n ’in’,a ‘no’ and a ‘cent’.”
Son:“Why?”
Father:“Because when a man says he is innocent,usually ‘in’ his pocket there is ‘no’‘cent’. ”
(3)Industry
Son:“Dad,how do you spell ‘industry’”?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n ’in’,a ‘dust’ and a ‘try’.”
Son:“Why?”
Father:“Because when people are doing industry,they are usually ‘trying’ to do experiments ‘in’‘dust’.”
鑒于這兩個中文文本和漢字結構緊密相關,直譯是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力求使譯入語讀者盡量獲得原語言讀者相同的感受。
二、功能對等理論應用于典故翻譯
漢語典故是漢語詞匯的精華,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典故以其豐富的內涵、簡練的文字體現了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折射出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漢語典故大多有它的歷史文化背景。而用典者的用意都是“言在典中,意在典外”。由于漢、英兩種語言不僅在形式上有天壤之別,在意義及其所涉及文化方面也有較大差異,兩種語言的成語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也就迥然而異。這就要求人們在翻譯典故時要準確把握典故中的文化信息,以便在譯文中能更好地表達出來。如何有效地向目的語讀者傳達源語中典故的隱含意義和文化內涵而又能保持源語的味道是典故英譯的關鍵。本文試圖用五種翻譯方法來對典故進行翻譯以期達到對等的效果。
1.直譯達到對等(保留文化意象)
雖然漢語沒有英語說得廣泛,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因此,在英譯一些漢語典故時,可以保留其原有形象。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可以譯為“(like)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s’business”,如此翻譯的話,英語讀者也可以領略到一番漢語的文化風味。再有一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翻譯成“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不僅要吸收外來文化,也要不失時機發揚漢語文化。
2.增譯達到對等(保留文化意象)
盡管直譯在很多場合可以達到對等的效果,但也有很多時候單純的直譯會導致誤解甚至曲解。有時候譯者可以嘗試通過腳注來解決,但有時候腳注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時譯者可以嘗試通過增譯解釋的方法來力求達到對等。例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以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ege Liang,the master mind ”,再如“這對年輕的夫妻并不相配,一個是西施,一個是張飛”可以譯為“This young couple is not well matched;one is a Xi Shi——a famous Chinese beauty,while the other is a Zhang Fei——a well-known ill-tempered brute”,這樣一來,不僅讀者可以理解原文,也能從中一窺源語文化。
3.通過腳注達到對等
如上所提到的,腳注是譯者為求對等通常會運用的辦法。但是太多的腳注會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所以增加腳注一定要有限度。
如逼上梁山可以譯為:be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
Note:Liangshan Mountain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a rebel peasant base in the Song Dynasty. Most of the rebel leaders in the classical novel Water Margin were forced to take refuge on Liangshan Mountain as a result of oppression by the authorities or despotic landlords. The expression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rebels” has since come to mean that one is forced to do something under pressure.
4.通過找同義詞(句)達到對等(改變文化意象)
各個文化的相似相通性是文化翻譯傳播的可能和前提,英語和漢語也是如此。很多英漢典故都能在對方的語言中找到形式不同但所傳達的內容相同的對應語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2)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bridges).
(3)貓哭老鼠假慈悲shed crocodile tears.
5.意譯達到對等(省略文化意象)
并不是所有的典故都能找到對應,文化差異也不勝枚舉。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對等,一種較好的處理辦法就是省略文化意象,進行意譯。
(1)情人眼里出西施Love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2)毛遂自薦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葉公好龍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三、翻譯中的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
文化賦予了語言獨一無二的特征。各個文化均有自己的少數民族群體、地理位置、、政治體系等等。這些文化差異在語言中都有所體現,在翻譯時卻構成障礙。為方便起見,筆者將其分為兩大類。
1.語言障礙
從語言障礙來說,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探討:押韻的可譯性限度;漢字結構的可譯性限度;修辭手法的可譯性限度(雙關、回文、鑲字、析字等)以及語言風格的可譯性限度。如:
九溪十八澗則以“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著稱。
The place called Nine Creeks and Eighteen Gullies is well-known for its twisting paths and murmuring streams.
此句出自一個旅游景點的廣告。但漢語中的“曲曲環環”和“叮叮咚咚”的效果沒有在譯文中體現出來。再如:
A:What kind of money do girls like the most?
B:Matrimony.
甲:女孩子喜歡怎樣致富?
乙:嫁大腕成婦人/ 收財禮變富婆。
雙關是譯者面對的棘手難題之一。譯文中的“富”多多少少達到了源語一定的對等效果。
2.文化障礙
筆者將由于物質文化、民族習慣和方言等引起的可譯性限度歸納為文化障礙。由于文化空缺所引起的交流障礙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解釋說明才能架構起溝通的橋梁。在英語中,黑人英語(Ebonics)也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有時候美國人自己都不太理解這種方言,那讓譯者又情何以堪呢?
四、結語
功能對等理論在多年之前就已經提出。盡管近些年來很多新的翻譯理論層出不窮,同時功能對等理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但無可否認的是,功能對等理論在英漢互譯實踐中將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想要達到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一個有責任心的譯者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做到對等。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英語和漢語,譯者應盡量去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譯者不僅要將原語文化介紹到譯入語中來,與此同時,也要確保目的語讀者對譯作的接受性。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遇到文化翻譯問題時,功能對等理論往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面對的疑惑和不解。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2nd impre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Nida,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2nd impre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一、引言
在新聞翻譯中,好的新聞標題翻譯往往能夠吸引譯文讀者的注意力并被譯文讀者廣泛接受。因此,為了使新聞更具吸引力,新聞報刊的編輯者常使用各種翻譯手段,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來重現源語新聞標題的內涵和風格。
二、主要內容
2.1 新聞標題特點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新聞的主要功能是向大眾傳遞信息,所以信息的接受者即目標語讀者是譯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新聞標題翻譯時,不僅要考慮到譯文的準確性,而且要注意到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譯文讀者對信息的接受力。
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語言功能上的對等,即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非在語言形式上的對應。同時,他還強調譯文讀者的作用,主張努力做到讓譯文讀者在閱讀譯文時體會到原文讀者在閱讀原文時所產生的感受,并將讀者的心理反應作為判斷是否對等的重要因素。此外,奈達提出了翻譯的四條原則,即(1)忠實于原文內容;(2)譯文與原文文字體裁的作用一致;(3)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4)譯文將用于什么樣的環境。因此,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可以有效地指導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2.2 奈達功能翻譯理論的具體運用
英語新聞標題有著其自身的特點,這決定了它的翻譯和其他文本的翻譯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而尤金·奈達的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強調了要準確地傳達原文的信息,更是充分考慮到了原文的文化內涵,為新聞標題的翻譯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2.2.1 直譯
尤金·奈達在其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到運用“功能對等”時,首先建議采用“等值對應詞匯”,因為這樣就“不需要進行任何形式的調整”(no ad justments in form are necessary — nida,eugenea :325)ii因此,當源語語言文化信息和目標語語言文化信息基本能夠吻合,并且與目標語國家意識形態不相沖突時,可以選擇采取直譯的方式。例如:
can lebanon weather possible economicsanction?
黎巴嫩能承受經濟制裁?
chronic insomnia baffles sleep experts
慢性失眠困擾睡眠研究專家
obama’s girls ‘adjusting well’ to white house life
奧巴馬女兒已完全適應白宮生活
2.2.2 增譯
鑒于原文及其各自讀者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模式、風土人情、價值觀和語言風格的不同,為了實現翻譯的交際目的,在翻譯軟新聞的過程中,譯者還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用譯入語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創造性地將原文轉換成易于讀者接受的譯文。
奈達在他的翻譯四原則中提到要充分考慮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和譯文將被用于何種環境。因此,在進行新聞標題翻譯時,譯者要對英文報刊中與譯文讀者不符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進行適當的處理。例如,英文報標題常省略新聞的邏輯主語或一些其他的信息,但這可能會造成譯文讀者在理解上的偏差。此時,譯者應考慮譯文讀者在理解上的需要,適當地采用增譯法。例如:
japanese dash to us to say “i do”
日本(情侶)蜂擁美利堅,(牧師面前)誓言“我愿意”
a conspiracy of silence
共守緘默,為維琪傀儡政府開脫
japanese inns take you back in time
傳統日式客棧重溫昔日生活
2.2.3 盡量再現原文修辭特點
英語新聞標題常運用比喻、擬人、對照、雙關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制造新奇別致的效果,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新聞標題對修辭方法的充分應用,不僅能有效地讓讀者獲悉某些微妙的語言信息,同時又能夠讓讀者在義、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譯時,應盡可能地體現原文修辭特點,讓譯文和原文在修辭方法的使用上基本保持一致,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例如:
like a tree, unbowed
寧折不彎, 挺立如樹(明喻)
world toilet summit: a flush of excitement
世界廁所峰會: 涌動的
流(雙關)
magnetic, magnificent meril
美貌動人、美名高筑的美瑞蓮(頭韻)
2.2.4 采用四字成語
尤金·奈達在提到 “功能對等”的運用時,首先建議采用“等值對應詞匯”,但是英語單詞和漢語方塊字之間并不能夠等同。而且在語言詞組方面,英漢兩種語言也存在不同之處。因此,在進行新聞標題翻譯時,為了達到功能對等的效果,可以選擇采用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四字成語甚至文言用語。這樣,既能使新聞標題顯得凝練簡潔,增加其文采和美感,又能使譯文讀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例如:
year 2000 bug unstoppable for some companies.
計算機千年蟲問題迫在眉睫。
a vow to zip hip lips
誓將守口如瓶
desperate need, desperate deed
燃眉之急非常行動
push comes to shove
從磕磕碰碰到大動干戈
三、小結
標題是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且在整個新聞翻譯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新聞標題往往能迅速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印象深刻。因此,為使翻譯的新聞標題達到理想的效果,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正確理解新聞標題的內涵,還要充分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等因素。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新聞翻譯者在新聞標題翻譯上提供了理論指導,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6—0111—02
計算機科學的快速發展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和方便,也帶來了經濟發展全球化這一趨勢。不同國家和民族,其文化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這就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由于文化及語言不一致帶來很大的障礙。所以,不同國家進行商務交流。所牽涉到眾多商務信息在相互之間進行傳遞之前多數都要通過翻譯,才能進行正常交流,這些商務信息所涉及到的領域和范圍極其廣泛。與其他翻譯相比,進行商務英語翻譯,同樣也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諸如各國不同的語言規律、不同國家人們的文化心理差異、不同國家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故進行商務英語翻譯,實質上就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形式。
一、關于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商務英語,這種專門用途英語,對其進行翻譯就是要達到這個作用,相互轉告不同國家的語言,以促進商務交流的順利進行。商務英語具有極其廣闊的覆蓋范圍,基于其應用的不同場合,可分很多不同的語域;語域不同,其特點也不同,對其進行翻譯相應地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進行商務英語翻譯,對于相關國際商務的專業知識一定要熟悉,此外,還要注意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因素的差異,以便在進行語言轉換時能更好地進行文化轉換。文化與語言,關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語言總是體現一種特定文化,而特定文化的某些烙印常常通過一定的語言體現出來;再加上民族不同,其思考方式也不同,故就必然產生文化差異。另外,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還跟東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有關,因而,導致進行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有關文化信息這個因素比較難于準確傳遞到所要翻譯的語言當中。
二、從功能對等理論看商務英語中文化因素的翻譯
進行商務英語翻譯,實質上就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對于用另外一種文字所表示的含義(包括文化和社會),作為翻譯者一定要能夠理解。既然商務英語翻譯是屬于一種跨文化交際,那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就很正常,因為東西方國家,其民族不管是地理位置、風俗習慣,還是文化傳統、風土人情,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因而導致在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種事物,東西方人在表達其特征和屬性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有關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作為翻譯者,對此一定要了解。作為翻譯人員,對本國與他國的民族文化差異,一定要充分了解,并盡最大努力把這種民族文化差異消失于翻譯過程,此外,為實現功能對等,還要從譯入語之中把最準確詞語找出,以讓異國文化能再現于譯入語之中。總體看來,從功能對等這一個理論來看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翻譯,就文化差異這個角度來講,通常有以下這四種情況:
1漢英文化完全一致。這說明在文化上漢英兩種語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可應用直譯這一方式,即可做到忠實于原文。例如,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對于“More has,lless speed”這個句子就可直譯為“欲速則不達”。對于“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可直譯為“趁熱打鐵”。還有也可應用直譯這一方式,例如,“der Pentium”可直譯為“奔騰”(電腦處理器),“Blue Ribbon” 可直譯為“藍帶”(一種啤酒商標)等。在商務英語中,還有很多商業廣告,也可以采用直譯這一方式,雖然語法結構經過轉換,其對應結構為疑問最近似,但是還保持一一的對應的詞匯,例如有關雀巢咖啡的商務廣告:“The taste is great”可直譯為“味道太好了”,有關瑪氏巧克力(Mars chocolate)的商務廣告:“Melts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可直譯為“融化在你的嘴,而不是在你的手”等等,諸如此類。在上述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有關文化信息這一因素就做得完全傳遞,對于譯入語的習慣來講,也符合其民族的風俗習慣,因此從功能對等理論來看,真正實現了功能對等。
2漢英文化部分一致。這表明在文化這一因素上漢英這兩種語言之中有其部分一致的地方,也有部分不一致的地方,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表現為一致的部分要抓住,對于不一致的部分可以通過直譯加注或者意譯等方法把它們轉化為一致。例如,對于漢語當中“牛飲”這一詞語,如果把它翻譯為“drink like a cow”那就不是很妥當了,根據更能對等理論,比較合理的翻譯應該是“drink like a fish”;又如對于商務商標為“7-Up”這個國外飲料進行翻譯時,如果直接翻譯,應為“七上”,這顯然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觀念不一致,因為在很多西方國家人的心目中,“七”這個數字就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八”一樣喜慶,“七”這個數字對于西方英語國家來講,是個大吉大利的好數字,但“七”這個數字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卻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數字,因此對于這個商標的翻譯,應該把它翻譯成“七喜”更為確切,更符合西方人最初的本意。又如,對于“Mild Seven”這個國外香煙商標,把它翻譯為漢語應該是“萬事發”最為準確,因為“發”的諧音與中國文化里對吉利數字“八”的至愛相對應,因此有關這一香煙品牌所要傳遞給人們的吉祥含意,讓西方人和中國人同樣感受到,這樣翻譯,從功能對等理論來看,對于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實現了功能對等這一效果。
3漢英文化出現沖突。若完全不對等這一種情況出現漢英文化之中,那么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就顯現出文化沖突了。當出現文化沖突時,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地謹慎,采取的翻譯方法通常以意譯或者意譯加上一定的解釋這種方法為主,翻譯時一定不要字對字,對于以上所提到的直譯法一定不要使用,不然極易出現誤解,有時帶來的后果甚至會相當嚴重。例如,“白象”電池,在我國是相當著名的,在進行英語翻譯時,把它翻譯為“White Elephant”,其語意信息完全對等,這顯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從文化因素這個角度考慮,這種翻譯卻是非常失敗的,因為在西方很多國家,關于“White Elephant”的意思卻是“沒有什么用處,卻帶來極大累贅的東西”,因此,對于“White Elephant”這個牌子的電池,作為西方國家的消費者,一定沒有一個人愿意去購買這個東西。
4漢英文化出現空白。當漢英文化完全不具備共性,就出現了文化空白。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更要花一番心思來進行處理。例如,“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在我國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在英語國家,有關魯班何其人、何其事,可以說幾乎無人知曉,這在英語國家就出現了文化空白。在把“班門弄斧”翻譯為英語時,如果以直譯方法進行翻譯,可翻譯為“Display one '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這個字面所要表達的意思,恐怕英語國家的讀者很少有人會清楚吧。因此在對這個成語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進行加注,如翻譯為“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就可以較好地彌補這個文化空白。這樣進行翻譯,才能把原語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進行順利傳遞,從功能對等理論來看,對于其中的文化因素實現了功能對等。
三、結束語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我國與西方英語國家的經濟交往也將日益頻繁和重要,作為我國與這些國家交往的工具——商務英語翻譯,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功能對等理論來處理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翻譯,對于促進我國與這些西方國家更好地進行國際交往、促使我國更好地迎接經濟全球化這一發展趨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春環.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J].文教資料,2009(18).
1 引言
法律文本作為一種特殊文本,是綁定了法律效力的文本,是法律內容和法律效果的載體。由于法律文本具有高度的嚴肅性,其翻譯必須準確無誤地譯出原文的內容。與此同時,在文體風格和法律效應上也要盡可能的達到對等。因此,奈達的“功能對等論”對法律文本的翻譯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筆者通過分析WTO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從奈達的“功能對等論”理論出發,以翻譯目的、文本功能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奈達的“功能對等論”理論對于法律文本翻譯的較強適用性。
2 WTO法律文本的語言特征
WTO法律文本是很正規的國際法文件,具有權威性、莊重性、規范性,其用詞準確,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文體及篇章結構特征。
2.1 詞匯方面
2.1.1 使用古體詞。呂俊和侯向群指出:“使用古詞語給人以自古至今法律就有傳統,不容輕易改變的心理含義,這些復合性副詞幾乎成了法律文體的一種詞匯標記,是這類文本的一大特色。”(2001:182)。這些古體詞形式簡單,語言精煉,不易出現歧義,有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性。
例1:Desiring to ……Hereby agree as follows:
該例中的”hereby”相當于”here”+”by”,即“特此”之意。文中該句之意即“特此達成如下協議:”。
2.1.2 使用subject to等短語。在法律文本中,頻繁使用subject to這一類短語,以準確表達法律概念。
例1:Each Member shall accord to … subject to the exceptions……
其中,”subject to”在文中是指“依據……,遵守……”。
2.2 句式結構方面
2.2.1 條件句的使用。在法律條文中,除了規定雙方應履行的義務外,還設想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和處理的辦法,所以,在法律條款中有較多的條件句。但條件中不僅僅局限于if 的表達,還會較多使用 provided that等。
2.2.2 長句的使用。WTO法律文本在表達較為復雜的概念時,習慣用較長的句子,尤其是復合句、從句等來完成。《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中使用了大量的長句,以準確表達法律概念,從而體現法律語言的嚴謹性。
3 功能翻譯理論
3.1 功能目的論。“功能目的論”以“目的原則”為核心,試圖把翻譯從原語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從譯入者新視角來詮釋翻譯活動。它首先關注的是文本功能和翻譯目的, 強調翻譯是譯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 根據客戶要求,實現譯文預期功能的目的。
3.2 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1964年,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中第一次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兩個概念。就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而言,奈達更強調后者。1993年,他將其觀點綜合起來,用“功能對等”代替了“動態對等”。
4 功能對等理論對法律文本的指導意義
4.1 普通詞匯的翻譯
在WTO法律文本中,有許多普通詞匯,如action, party, duty等有著其特定的內涵。
例如:The contracting parties to GATT 1947 ……
該原文中的” contracting parties “,如果譯成“買賣雙方”,則不符合該原文所屬文本類型。考慮到該詞語是在法律文本的語境下,則其應指“締約方”。
4.2 條件句的翻譯
法律文本要求思維縝密,邏輯性強,既要考慮到各種不同情況,又要排除各種例外情形。
例如:Members may, ……provided that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travene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根據功能目的理論,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盡可能譯成貼切中文表達的句式,以方便中文的閱讀對象更好地理解(譚載喜,2010:213)。所以,原文中的provided that譯成“只要”這樣的表達方式,既忠實于原文內容,又使讀者易于理解。
4.3 長句的翻譯
法律語言作為法律信息的載體,必然是明確的。在法律英語中,句子結構較復雜,且多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多分詞短語等。
例如:Members, Desiring to ……; Hereby agree as follows:
這段話出自《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最開頭,多達近三百個單詞。該原文雖較長,但其實是由諸多個現在分詞構成的多個分詞短語,句子主干實則為“ Members Hereby agree as follows ”。因此在翻譯時,必須盡量達到文本各個方面的對等性,以最大限度的使譯文與原文達到對等。
5 結束語
鑒于WTO法律文本的規約性、準確性以及莊重性等特點,在翻譯此類文本時,譯者必須在全面透徹理解原文基礎上,以功能對等原則為指導,盡可能與原文保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從而實現法律效力的對等。總而言之,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WTO法律文本的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an: E.J.Brill, 1969
[2]呂俊,侯向群. 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摘要:本文對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進行了分析,通過實例證明對等理論對科技英語翻譯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文章從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出發,探討了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英漢科技翻譯需要遵循的原則。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list of several examples prove tha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 can be translat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is paper,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ES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關鍵詞:功能對等 科技英語 翻譯原則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EST;translation method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183-01
1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奈達翻譯理論中,讀者處于最重要的位置,翻譯中要考慮的重點是譯文讀者能夠在何種程度上正確理解并欣賞譯文。因此功能對等理論的精髓就是對原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方式和譯文讀者理解譯文的方式進行對比。
2科技英語的文體特點
科技英語通常用來敘述客觀真理,表達推理和科學上的假設, 要求表達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具有以下特點。
2.1 大量使用被動句科技論文敘述的是客觀事物、現象或過程,被動句更顯客觀。如:
A brief qualitative discussion of some basic concept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2.2 名詞化特點顯著名詞化主要是指在科技文中廣泛使用能表示動作或狀態的名詞。正式文體使用名詞頻率比較高,科技文中更是如此。如: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is circuit id rather involved.
2.3 大量使用長句為了表述復雜概念,使之邏輯嚴密,結構緊湊,科技文中往往出現許多長句。如: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ree telecommunication operators in IPTV on CATV industry and the mutual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enterprises of the two industries was made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3D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 of these operators.
2.4 大量使用句型科技文經常使用特定句型, 從而區別于其他文體。如:It is necessary for CATV industry to analyze the operations of the three telecom operators carefully.
3功能對等理論對科技英語翻譯的指導意義
科技論文是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直接記錄,內容專業,語言正規嚴謹,論文結構非常格式化。科技論文一般不用帶有個人感彩的詞句,而是以客觀的風格陳述事實和揭示規律。因此,翻譯中文章的語言特色該如何處理,是令譯者非常頭疼的問題。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科技英語翻譯可以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3.1 語義和表達雙重對等因為科技文章內容側重于敘事和推理,所以翻譯時,譯者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盡量使譯文達到與原文在語義和表達上的雙重對等,使譯文讀者能夠在閱讀的時候產生與原文讀者同樣的共鳴。如:
大家對溫度這一概念都很熟悉,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對溫差非常敏感。當我們拿起一塊冰時我們感到冷,因其溫度低于手的溫度。
譯文:The concept of temperatur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This is because our bodies a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When we pick up a piece of ice, we feel cold because its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at of our hand.
在此翻譯中,英文和中文在意思和表達方面都取得了一致,達到語義和表達的雙重對等。
3.2 保證語義,舍棄表達漢語是意合的語言,其邏輯關系暗含在句中,英語是形合的語言,邏輯關系體現在句中。因此我們要根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按照各自的表達習慣來翻譯,必要時可以舍棄表達而保證語義的對等。如:
其次,有線電視網絡行業可以從自身出發,科學地制定戰略轉型規劃,創新發展模式,推進業務創新、服務創新等手段,實現自身的做強做大和跨越式發展,最大可能地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其產品的獨有性,使競爭對手無法與其競爭。
Secondly, by formulating the 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model, the CATV industry can, to the greatest possibility, strengthen the peculiarity of its products and improve its competitiveness. Thus, it is impossible for its rivals to compete.
在這個例子中,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中文特色的口號類詞匯。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詞語,為了翻譯需要,我們得舍棄表達的對等,達到語義的對等,使譯文讀者能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內容。
4結語
因為表達的嚴謹性、準確性和客觀性,科技英語翻譯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功能對等理論非常切合科技英語翻譯的特點,因為它把讀者的反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如果讀者不能夠適當地對譯出反應,那么不管語言有多么漂亮,這樣的譯文都不能被接受”。很顯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科技英語翻譯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與國際問的友好往來及經濟合作日益增多, 對外聯系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舉行的背景下,中國與國際問的友好往來及經濟合作日益增多, 對外聯系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對外宣傳材料不斷譯為各國語言。各大城市也加快腳步與世界接軌,一個突出的表現為在城市面貌上,公示語逐漸采用中英雙語來表示。公示語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警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也就是說,公示語是以公眾為對象,以文字或圖形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信息服務。隨著這一語言文體的出現,也出現了另外一些隸屬于公示語的文體,包括標示語、標識語、警示語等。作為城市面孔的公示語是給所有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國名片。因此,漢語公示語的英譯代表一個城市的面貌,其目的是要在必要的場合能夠指示、提示、警示、幫助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士更加方便的學習、旅游和工作。
但在這些雙語公示語中, 有很多英譯不規范甚至有明顯語用錯誤的現象, 這不僅未能達到使用雙語公示語的最初目的,同時還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作為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部分,研究公示語翻譯意義是極其重大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實現跨語言文化的交際實現原作意圖英語論文題目,譯者應根據具體譯文,抓住原作意圖,靈活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提出的兩種翻譯策略。語義翻譯重視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完整再現語言的表達功能論文范文。交際翻譯的關鍵則在于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發揮語言傳達信息、產生效果的功能(賀學耘,2006)。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標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馮國華、吳群定義忠實為對應“原文的內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語言表達形態”(馮國華,2001),也是這一理論的延伸。倪傳斌和劉治曾提出在公示語翻譯中應遵循“簡潔、明了、語氣得當、規范化和適度詼諧”五原則 (倪傳斌,1998) 。呂和發也提出公示語的語言風格了解公示語的功能特點和信息狀態,翻譯人員便容易判定公示語的語言風格、詞匯詞性選擇。例如可以用名詞、動詞、動名詞、詞組、短語、縮略語、現在時態、祈使句等形式來表達。但嚴格禁用生僻詞匯英語公示語的詞匯,選擇非常重視公眾化(呂和發,2004)。有時也可配以圖文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公示語所傳達的意義。
但目前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表現為缺乏跨文化意識,使得外國人不能很好理解其所表達的意義等。有些翻譯錯誤的出現問題是由于從事漢英翻譯的譯員語言功底不過硬所致。劉利音指出公示語漢英翻譯存在的問題有拼寫混亂、語法錯誤、中式英語、語意模糊、文化誤解等問題。(劉利音,2007)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英漢兩種語言不但在語言系統、語言結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語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受文化因素的制約。我們在使用中英雙語的標識語時,有時會因文化差異而導致交際困難,甚至鬧出笑話。趙湘提出了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例如文化差異導致文化誤讀、文化差異誤導文化信息的獲得、文化差異導致語義不對應。(趙湘,2006)史航在分析標識牌中英語使用不規范案例總結出“中國式英語”、用詞不當、語法錯誤、拼寫錯誤、漢語拼音混用以及諧音等造成翻譯不正確(史航,2009)。
公示語的翻譯是—個復雜的過程英語論文題目,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文化習慣、場合等,對于公示語翻譯中存在的比比皆是的錯誤現象,在翻譯過程中要引起足夠重視。公示語的翻譯究竟應該遵循何種原則、追求怎樣的譯文呢?許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異的見解。紐馬克(Newmark)按照布勒(Buhler)的語言功能理論將所有文本劃分為: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號召型文本(vocativetext)。表達型文本主要強調原作者的權威地位,較少考慮讀者的反應,如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和私人信件等。信息型文本強調的是真實性和語言的外部現實,如教科書、學術論文、報紙雜志和文章等。而號召型文本強調以讀者為中心,號召讀者按照作者意圖做出反應,如通知、說明書和宣傳廣告等。翻譯方法應該依文本類型而定。紐馬克主張,翻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和以號召功能為主的文本,宜主要采用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的方法,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Newmark,1988)黃友義提出“外宣三貼近”(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黃友義,2004)羅選民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作了《關于公示語翻譯的幾點思考》的主旨發言,指出公示語是社會用語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清晰的基本特征:公眾性、功利性、多元性、創新性和簡明性。(羅選民,2006)呂和發認為,由于公示語具有嚴格的規范性、標準性和沿襲性,進行公示語的漢英翻譯必須在漢英兩種文化中對相同使用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語進行一對一的漢英對譯。(呂和發,2004)童祉穎指出公示語的翻譯要盡量遵循借譯原則,采用國際通用表達方式;把握英漢文化差異,將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適當的注意修辭知識,(童祉穎,2007)力求所翻譯出來的公示語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公示語的雙語效果主要是為了能給那些在中國卻只懂一點點中文或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提供一些方便,使他們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方便和舒心。因此英語論文題目,雙語公示語的最前提的作用就是要達到語言清晰明了,意思表達清楚,沒有歧義,即達到原是語言的功能對等效果。并且功能對等也是最基本的翻譯要求論文范文。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師從幾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圣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圣經》翻譯展開。在《圣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一、多層次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發展脈絡
對等(equivalence)是翻譯理論研究中一個關鍵概念,是翻譯學發展過程中爭論最多的話題,也是隨著翻譯學的發展,不斷深化、日臻完善的課題。
國內外翻譯理論界對對等理論的研究有著悠久的傳統。從中國傳統譯論代表“信達雅”到現代譯論“神似”、“化境”說,直至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和諧說”等等,對翻譯中語言、風格直至整體美學效果的不同層面的對等進行了闡述。但是,傳統翻譯研究基本上由“忠實”、“準確”等概念所主導,以語言分析和文本對照為主,局限于靜態語言轉換機制。
國外對等譯論以奈達(Nida)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formal correspond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影響最大,后有波波維奇(Popovic)、巴斯奈特(Bassnett)以及莫奈·貝克(Mona Bak-er)的分層次對等理論,跨越了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局限,使對等理論研究出現“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在闡釋學、接受美學、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女性主義理論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導下,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對等理論研究必然將從語言內部層面走向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語境,從而給予翻譯以深刻而具現實意義的啟示。
奈達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dynamic correspondence)突出內容為主,形式為次的思想,引發了很多批判和誤解。后來,他將功能對等中的“信息”作了引申,指出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容,而且也包括語言形式。他認為,形式也表達意義,在功能對等的翻譯中,不但要求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90年代中期,奈達放棄句子轉換生成的觀點,將社會文化因素引入對等理論。對動態對等或者說功能對等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看來是不夠的,沒有一種譯文可以稱得上與原文是完美的對等,雖然可以認為它們達到了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翻譯對等概念——“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所謂最高層次的對等,是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使目的語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所謂最低層次的對等,是指譯文能達到充分的對等,使目的語的聽眾或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他認為,在最高與最低之間,可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對等。可見,經過多年的探索,奈達逐漸將對等的范圍從語言內部向讀者反應擴展。
波波維奇將等值從詞法、句法、篇章及文體等語言層面分為:
(1)語言對等(1inguistic equivalence):原語與目的語在詞法和句法等語言層面構成共質,有時可以采用字對字的翻譯;
(2)詞形對等(縱聚合關系的對等)(paradig—ma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在縱聚合語言表達軸上各要素之間具有對等關系;
(3)文體對等(stylis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各個要素在功能上的對等,旨在表達同一、恒定的意義;
(4)語篇對等(橫向組合關系對等)(textual/syntagma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在篇章結構形式上的對等。
可見,波波維奇對翻譯等值的探討,停留在語言內部,但是他將對等按照語言結構層次進行劃分,對后來的學者產生了重要影響。
巴斯奈特認為,翻譯中的等值不是同一(sameness),或者數學意義上的等值,而是多層次的對等。她援引諾伊貝特和皮爾斯語篇理論的觀點,認為翻譯等值屬于符號學的范疇,由句法、語法和語用三方面的對等構成。而且這三方面的對等構成一定的層次關系:語義對等優先于句法對等,而語用對等以前兩種對等為前提和補充。巴斯奈特強調,等值問題的研究應該把對等放在文化及時空的背景來看待。巴斯奈特在其與列夫維爾(Lefevere)兩人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論集》對“功能對等”又作出如下解釋:等值即指目的語文本在目的語文化中承擔其功能的方式與原文本在原語文化中曾經發揮或承擔的功能方式一致。顯然,這里的等值內涵已遠遠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等值概念。在這個定義的理論框架下,譯者為了獲得功能上的對等,除了語言層次的潤飾,還需文化上的整合,從而滿足文化價值系統下等值的全新標準,也明確了多層次對等理論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
莫奈·貝克將對等層次進一步細化為5個層次:
(1)詞層對等;
(2)詞組對等,包括搭配、習語和成語的翻譯:
(3)語法對等,對照原語與目的語語法范疇的多樣性;
(4)語篇對等,涉及主題、信息結構和連貫性的對等;
(5)語用對等,照顧到內涵的傳承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翻譯是一項交際活動,譯文不是一個靜止的文本,而是原文作者意愿的載體,譯者的任務是如何在目的語文化中將這一意愿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另一個讀者群。這里,對等理論不僅在語言內部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而且從語用的視角再次將社會文化因素納入研究視野,追求文化層面的語用對等。
二、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后殖民語境
綜合上述,文化轉向的對等理論,均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文化研究大潮的沖擊下,尤其是在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翻譯理論研究“文化轉向”的必然結果。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大潮的沖擊下,翻譯理論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后殖民批評消解霸權,弘揚弱勢文化,承認文化的差異,主張不同文化的平等。后殖民研究視角給予翻譯研究的啟示在于,它將翻譯看作殖民文化的產物,是帝國主義強權政治及文化帝國主義思想觀念對外進行霸權擴張的工具,是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在權力差異語境中不平等對話的產物。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獲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之后,更增強了解除、擺脫宗主國的精神控制的要求,這當然是一個比體制變革更艱難的文化政治工程。不少后殖民學者認識到要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權文化的侵略。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來說,雖然殖民主義早已結束,但殖民主義作為維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的代名詞仍然以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的形式在經濟、科技領域進行著壟斷,在社會、文化上進行不遺余力的“滲透”,以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取向弱化甚至瓦解殖民地、弱勢文化的本土文化。
對于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而言,直到今天,許多領域仍然承受著這種“不在場”的殖民影響。在中醫領域,本土化問題和中國意識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中醫現狀面臨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關鍵問題是“西化”,即向西方醫學的異化。哲學領域,中國哲學面臨的尷尬局面是:我們加以詮釋的概念,是從中國文化中生長出來的,而我們現在用以詮釋的概念,是些移植的外文詞。中國人文化認同的危機可能比通常所想的還要深重。現代中國哲學的身份令人置疑。而作為跨文化交際重要渠道的翻譯實踐領域,中西方存在著嚴重“逆差”。20世紀,中國翻譯了西方大約106800余冊著作,而西方翻譯中國著作僅僅近千冊。翻譯實踐主體的文學交流,同樣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引入,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西方文學名著,在20世紀的中國得到了廣泛和系統的翻譯,而西方似乎更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則缺乏熱情。這一現象似乎與上述中國學的發展相互矛盾,但可能引發我們更深的思考,如果中國學者不做出努力,西方中國學研究是否會停留在賽義德(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里所論述的情景中?即他們的研究根本不是建立在對東方客觀全面的了解基礎之上,而是用被扭曲、被肢解的“海市蜃樓”或“想象性東方”,以此作為驗證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將虛構的東方反過來強加于東方,將東方納入西方為中心的權力結構,實現文化殖民和語言殖民。所以,如果我們不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和國際學術前沿對話,只是被動地等待西方的漢學家來發現我們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優秀作品,顯然就會存在一種滯后性,造成中國文化的失語狀態。更為堪憂的是,我們正面臨著西方不遺余力的滲透和西化的巨大威脅。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使者,中國譯者必須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促進中國與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榮。
三、對等理論文化轉向對中國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意義
對等理論作為翻譯研究的中心理論,從傳統側重語言形式對等的規范性研究逐漸轉向涉及社會、歷史、文化、政治、權力以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多層次對等理論突破傳統譯論二元對立、一個對等標準,將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因素納入對等理論的視野。在巴斯奈特和莫奈·貝克的對等理論中,語用對等將翻譯置于整個社會文化的交際情景之下,消解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統治的影響,推動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和諧互動。
呂俊對目前翻譯文化轉向做了較為全面透徹的反思,認為翻譯的文化轉向只是一次研究重點的轉移,是目前多元視角中的一個視角,當然也是一次研究深化的過程。但是他擔心,文化研究對翻譯研究的剝奪,否定對語言問題的本體研究,導致翻譯研究的終結,使翻譯研究消解在歷史研究、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之中,從而喪失其作為獨立學科的本體地位。
多層次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研究不僅是理論的深入,進一步擴大了譯學研究領域,將文化學、人類學、政治學、意識形態學的研究成果融為一體,使這門跨學科研究的新興學科有了更為寬廣的發展平臺,而且,對等理論的文化轉向將文化因素置于多層次對等體系之下,與語言內部因素相輔相成。在這里,翻譯的語言本體研究在諸多外部因素的關照下,將更為全面、科學、有效,必然推動翻譯學的發展趨于成熟。對等理論從影響翻譯的內部因素向影響翻譯的外部因素拓展,關照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價值的對等,將翻譯研究引向探求影響翻譯的諸多因素更高層次的對等,諸如作者與譯者地位的對等,即主體間性的轉向,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中價值的對等,并以此來反觀翻譯語言內部層面的對等策略,有著深遠的實踐指導意義。對目前譯界的熱點如翻譯主體間性的轉向、弱勢文化民族身份的重塑等方面的研究,有著很強的解釋力。
(二)翻譯學科地位的提升
后殖民語境下翻譯的文化轉向,對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價值對等的研究,必然提升譯者以及翻譯學科的地位。 文化價值的對等,使譯者與作者在跨文化交際中享有同等的話語權,譯者地位從“隱形”、“女性”的陰影下解放出來,與作者一起共同推動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與和諧互動,使人類文明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巴斯奈特和勒菲維爾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translation turn)便是有力的佐證。德里達(Derrida)甚至將哲學問題的研究最終歸結到翻譯研究上。他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翻譯的概念問題,哲學的起源是翻譯,或者是意義傳譯的可譯性這一基本命題。試圖通過對翻譯問題的探討,闡明哲學思想,尤其是關于語言本質和意義的觀點。
1什么是對等翻譯理論
“對等”是翻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西方翻譯界遵循的翻譯原則之一。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Jeremy Munday在《翻譯學導論》一書中曾指出現代翻譯理論從5個方面探討對等的方法和途徑,即“語言學途徑”、“文藝學途徑”、“交際學途徑”、“社會符號學途徑”和“翻譯方法途徑”。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大師尤金?奈達從交際學途徑出發,將翻譯定義為“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20世紀80年代,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他認為這一概念將之前的“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要求翻譯的效果對等,同時也盡可能追求目的語和源語的形式對等。功能對等理論很好地體現了翻譯的交際性,因此也是奈達對等理論的核心。
2奈達對等理論在中醫英譯中的應用概述
自奈達的對等翻譯理論傳入中國,它在中醫術語的翻譯,譯者的素質研究以及中醫文化的翻譯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南作用。
關于中醫術語的翻譯,姚欣等人曾基于功能對等的翻譯觀,就《傷寒論》的病癥名進行了英譯研究,從借用西醫術語,增補語義和音譯三個方面探討實現對等的方法,為準確翻譯病癥名提供了借鑒。陳珊也從功能對等的視角下研究中醫術語的英譯,探討了功能對等對中醫英譯的指導意義,并提出了一系列中醫術語英譯的原則和方法。關于譯者素質,奈達認為不僅需要精通源語和目的語,更需要理解原作者的意圖和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吳建等人提出一個好的中醫英語翻譯工作者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并且了解中醫文化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關于中醫英譯中的跨文化因素,李永安分析了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并提出了4條翻譯原則和4條翻譯方法。但是關于對等理論在中醫各個學科中的應用,目前的研究還較少。曲凡等人從動態對等的理論出發對中醫婦科的英譯作了初步探討,認為主要的翻譯方法和原則包括忠實原文,借鑒西醫術語,運用詞素構詞法。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各個學科走向世界必然勢不可擋。因此中醫各個學科的英譯在以后的翻譯工作中仍需加強。
3功能對等理論在中醫名詞術語英譯中的應用
功能對等理論重視翻譯的交際性和可懂性,因此把目標讀者的反應放在首位。筆者將通過具體術語翻譯實例來分析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作用。
3.1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原則―自然和準確
追求自然的原則是指譯者要盡可能在目的語中找到和源語對等的詞匯。比如中醫兒科術語“胎黃”就指新生兒黃疸,英語中對應的詞為“neonatal jaundice”,“痄腮”譯為“mumps”,“疳積”指慢性的營養不良疾病,可譯為“infantile malnutrition”;中醫婦科術語”女子胞“就是指子宮,因此可以直接譯為“uterus”,“激經”指懷孕期間仍然會行經的表現,因此直接譯為“menstruation in pregnancy”。追求自然原則的前提就是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中醫術語的內涵,才能夠去找尋翻譯中自然的對等。
中醫英語屬于醫學英語的范疇,因此也屬于科技英語。對于科技英語的翻譯首先要確保準確。追求準確是指譯者要保證目標讀者從目的語中獲得的信息和源語傳遞的信息是對等的,因此也有不少譯者提出在中醫英譯過程中重醫輕文是有必要的。比如中醫中的“心,肝,脾,肺”并不是和西醫中的各個臟器一一對應的,如果直接譯為“heart, liver, spleen,lung”目標讀者獲得的信息和源語傳遞的信息其實是不對等的;曾有譯者把“帶下醫”譯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這樣在沒有弄清源語本來含義的情況下按字面翻譯無法給讀者帶來正確的信息,只能貽笑大方。正確的翻譯是“gynecologist and obstetrician”。
3.2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在以上兩種翻譯原則的指導下,為了實現功能對等,中醫術語英譯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借用現代醫學術語,直譯和意譯,增加注釋的方法。
在借用現代醫學術語方面,最常見的莫過于中醫的藥物制劑類型的英譯,中醫中的“片,丸,散,糖漿”均采用了西醫的術語“tablet, pill, powder, syrup”.關于直譯和意譯,李永安先生認為中醫術語中的解剖用語,基礎理論用語和一些中醫療法可采用直譯。比如“艾灸”譯為“moxibustion”,“正經”譯為“main meridian,“奇經”譯為“extra meridian”。而中醫中與五行的術語以及一些復雜難懂理論術語可以通過意譯來完成翻譯中的對等。比如中醫術語“中風”,和西醫里的“stroke”是不一樣的,目前公認的比較好的翻譯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此外,注釋的方法也在中醫術語翻譯中有廣泛應用。比如中醫中的“氣”,不同于英語中的“gas”,有著很豐富的含義。因此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用漢語拼音‘qi”表示,必要的時候添加注釋加以解釋。例如“胃氣”的翻譯可以在譯文“the qi of stomach”后面添加注釋“the function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s”,通過添加注釋,目標讀者可以很好的理解這一術語。
4結語
中醫的特色療法,對慢性病的整體調節以及在預防保健方面的優勢定會讓全讓世界接受中醫兒科。汪受傳先生曾說讓中醫走向世界。在中醫國際化過程中,優秀的中醫英譯人才定可以大展拳腳,發揮一己之長。但是由于中醫語言的特殊性,勢必會給譯者帶來很多挑戰。從以上的功能對等理論在中醫術語英譯中的應用分析中,不難看出此翻譯理論在英譯中的指導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理論進行翻譯實踐,促進中醫的對外傳播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7.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
[3]姚欣,盛潔.功能對等視角下中醫病癥名英譯探析[J].中醫藥理論研究,2012(10).
[4]陳珊.從功能對等視角看中醫術語英譯[D].2013.
[5]吳健,丁年青.淺談中醫英語翻譯工作者的素質[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