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30: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眾所周知,與過去的大學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具有更鮮明的特征。他們追求時尚與個性;生活散漫不拘小節隨意性強;政治與勞動觀念淡漠;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學生勞動缺失的原因以及勞動缺失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之后,對如何改善這一現狀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并能及時給新生代學生補上勞動一課。
1 大學生勞動缺失原因探究
勞動是指人們使用工具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它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個方面。本文中“勞動”一詞,僅指“體力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類,人并不是天生就不愛勞動,但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勞動這一課時,他對勞動的漠視與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勞動教育的缺位
家庭勞動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長樹立孩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培養勞動習慣以及從事一定家務勞動的教育活動。它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將來成為社會的合格建設者,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質,發揮其聰明才智及動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現代家庭中,主張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并不多見。教育的偏頗與社會流俗使得很多家長在價值取向、教育觀念和教育心態等方面走入了誤區。大學生不愛勞動在很大程度上與之從小缺失家庭勞動教育有關。
1.2 基礎教育中勞動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勞動平臺欠缺
中國的小學、初中雖然是義務教育,但始終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樊籬,這使得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以學為主。盡管新大綱對中學生勞動技術課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確規定,但大部分學校的勞動技術課形同虛設,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傷心的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技術課不僅沒有正常進行,反而被某些老師當成了一種懲罰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勞動的真實面目及意義在學生心中便成了一個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則一味地看市場臉色行事,完全根據市場的需要來設置課程,在“工具”與“人文”兼顧的《大學語文》課都“瘋狂瘦身”的情況下,勞動教育當然更無法在大學課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會價值體系的嬗變
“勞動光榮”這句話正在不斷被人們質疑。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一句過時的口號。的確,勞動和勞動者在這個現實的、時髦的社會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在影視作品中,占中國公民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形象也越來越單薄,甚至不見其蹤影,即使偶爾露臉,也是畏首畏尾、充當配角,甚至成為被取笑的對象。這些現象不僅導致了年輕學子們對勞動的輕視和蔑視,導致了學生對勞動價值的否定,甚至還左右著他們的人生方向。
2 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的后果
筆者曾以下列問題在一定范圍內對大學生做過調查:
第一,作為大學生,你怎樣看待校園勞動?勞動光榮嗎?為什么?第二,作為大學生,你參加過的校園勞動有哪些?你認為還有哪些勞動你們可以勝任?你主張在讀大學時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嗎?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學校將一定的勞動任務承包給一些家境相對貧困的學生?為什么?第四,在大學生活中,沒有適當的體力勞動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第五,對在校期間的勞動內容與形式,你有什么建議?
贊成在讀期間有適當勞動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學生認為勞動光榮但很辛苦;少部分學生認為勞動不僅不光榮,而且還“恥辱”,因為那是“沒本事、愚蠢”甚至“下賤”的代名詞;參加過校園勞動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寢室衛生);沒有參加過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張在大學里安排學生適當體力勞動的占60%;對大學生活中無體力勞動,認為有影響的占50%;無影響的26.9%;影響不大的19.2%;其他3.9%;對校園勞動內容和形式,主張校內勞動與校內外兼職相結合的占26.9%;認為只要不與學習相沖突就可以的占38.5%;認為勞動必須有償的占34.6%。
3 解決大學生缺失勞動教育問題的對策
第一,糾正錯誤觀念。勞動是光榮的,不勞而獲才是可恥的。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改變了世界。勞動能讓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勞動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都有很好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為學生闡說勞動光榮這個觀點。大學生,尤其是職業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工作崗位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如果沒有對勞動的正確態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敗,也是學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業形勢。學生和家長都應該全面了解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了解社會對勞動市場人才的結構要求。雖然人才市場供多于求,但在同等專業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單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備吃苦耐勞,具備良好勞動品質的學生。家長和學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培養這一品質,以便就業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結合,修正學生勞動行為。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專門提到勞動這一章節。他告誡兒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實現。“只有通過勞動,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創造的、科學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寓于與藝術相近的創造性勞動之中……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
第四,設置勞動課程、力爭全面發展。目前大學課程設置,少有將勞動作為一門課程來體現的,這有悖于大學的培養目標與大學的職能,因此,這必須得到修正:首先,將勞動納入正式課程。新疆農業大學連續八年組織學生進行摘棉勞動,這一活動的發起人雒秋江(校長)說:“勞動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內容,學校有責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勞動是學生了解社會、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勞動是學生立志過程中無言的導師。”他把勞動納入正式課程,記入學分,這讓他的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受益無窮。其次,我們還可以在其他學科中加強對勞動概念、態度、情感的滲透,然后以隱性課程中的體驗與體驗課程來給學生進行適當的勞動技能方面的訓練,還可以給學生安排勞動周。第五,讓做義工成為一種制度。國外很多大學,特別是好的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個人品格、領導才能及特點的培養,他們認為做義工不僅可對社會作貢獻,也是完善一個人美德的途徑。你獲益于社會,你就應當回饋社會,這樣社會才會團結,才會進步。所以,國外中學生必須要做多少個義工,拿多少個學分才能順利畢業,才能進入著名的高等學府,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2后勤環境發揮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2.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
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2.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
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2.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2.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
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3.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
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
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4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4.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4.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
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4.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
“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據國家公安部統計,中小學生犯罪率已達青少年犯罪的72%,這是一個多么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其次,幫助學生克服厭學癥,這是實施“愛己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濟寧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調查結果是中小學患有厭學癥的學生比率高達47%,即有近一半的學生討厭學校、討厭上學、討厭作業、討厭老師。厭學癥的原因種種,雖不外乎社會影響、家庭影響及同學間的互相傳染,但作為學校,我們完全有責任加大力度幫助學生克服這種“病癥”。學生連學習都不愛,這可算是最大的“不愛己”!
第三是進行勞動教育。有資料顯示,很多國家注意給小學生安排一定的勞動時間,美國為平均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而中國只有0.2小時,即每天才讓孩子“勞動”12分鐘,而且城市的許多父母甚至連1分鐘的勞動時間都沒給孩子安排。我們要記住:勞動教育就是勞動品質的教育,而且是關系到公民將來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應該認識到:無憂無慮、一帆風順的童年環境是使一個好端端的孩子變成懶漢的最合適的土壤。所以我認為,勞動教育是使學生熱愛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從而珍惜青春、珍惜學習機會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愛己教育”。據美國最優秀的教師說:“最好的學生都做家務!”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隨著國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和國內普通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民族院校也普遍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質量,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筆者的觀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民族院校的內在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文化素質的內在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為有普通高校的特點,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應該探尋適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方法,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貢獻。
一、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著個別領導、部門和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認識錯位的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這些個別領導、部門、老師把文化素質教育看成一種工作形式,存在著措施不力的現象。此外,民族院校因歷史原因,大多基礎比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經費問題,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投入不夠,致使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只能簡單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不夠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設,民族理論、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等學科課程得到非常重視,但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就投入不足,對大學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夠,學校文化建設較差,層次不高,客觀上弱化了文化素質教育。
(三)重專業教育,輕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使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實際工作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民族院校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部分民族院校誤把文化素質教育當作了專業教育之外補充教育的東西,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兩者沒有得到同樣重視,造成兩者在事實上無關聯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課堂教學養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習慣只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很多教學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學老路,專業課傳授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很難讓其均衡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滲透是民族院校要解決的問題。
(五)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錯誤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閱讀人文書籍,傳授文化知識上面,這背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完滿人格。文化素質教育若不把歸結點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上,就會使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民族高等教育的點綴。
(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備
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夠,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質量不夠高,有的公共課沒有教材,有的課程老師備課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比較陳舊,內容前沿性不夠,不能反映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
(七)實踐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統籌考慮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一個潛移默化、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一些個別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設了過多的文化素質必修課、選修課,并大面積增設了社團文化組織,讓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憂。
二、民族院校要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要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涵義,楊叔子、胡顯章、李曼麗、王義遒、金頂兵等人進行了探索研究,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界說或限定,它們的觀點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我個人認為教育部給定的定義最為合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文化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從這個定義出發,去設計方案,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學生較多,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欠發達影響,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學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必須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兩方面內容,對各族各學科學生對等進行兩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很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3:。當前,科學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空前青睞與重視,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從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和研究結果來看,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文教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發展。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2.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2:。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技發展呈現知識高密集和綜合化的趨勢,人們的知識結構處于大調整綜合階段,我們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3.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學生的人格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有利于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我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內容,對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素質教育應包括人文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審美教育、國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人文科學教育應重點放在語文根基、民族語言、史地知識、美學基礎、哲學素養等方面,通過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增強人文關懷的意識與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應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自然科學方法的訓練,通過自然科學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定能力。審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斷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國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理論教育、軍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風教育等內容,通過國防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捍衛國家、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與能力。身心教育應包括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方面內容,使學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習慣教育、社會公益勞動教育、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思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和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領導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和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負責人,要有固定辦公室,固定工作人員,專項文化素質教育經費。要制定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規章制度。要根據民族院校實際情況和生源組成情況,對不同學科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統籌不同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真抓實干,深入推動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頭腦中只能有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備了一定高度的素質,才能按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的,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貫穿到每一節課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三)建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建立文化環境就離不開課程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安排。從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出發,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傳統和制度,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與施展才華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加強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民族觀、審美觀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上述“六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要克服對民族特色以外課程不夠重視的問題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一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過去,在民族院校課程設置中,很重視民族特色課程,其它人文課程相對重視不夠。人文學科所占比例較小,在文科學生中自然科學課程則可能沒有。今后,要特別注意,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考慮到學業時限、專業實際、各族學生的差異,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整個民族院校課程體系中要體現出基礎性、綜合性、層次性3:的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循序展開。
(五)通過一、二課堂科學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第二課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應分為知識性課程和體驗性課程。第一課堂體現的是知識性課程,學校要將經過全方面考慮,將予設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安排在第一課堂傳授,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安排了2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在第一課堂講授,深受學生歡迎。第二課堂要體現體驗性課程。文化素質的本質是將精神氣質和人格品質內化于人的心靈。那么怎樣內化呢?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熏陶,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升華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這就要安排體驗性課程。第一要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通過舉辦適合學生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講座,吸引學生來參加,吸收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受到教育。當前,內蒙古民族大學在校園中堅持開展講座活動,講座內容既有人文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問題;既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勢和文化發展熱點;既有主講人的精彩講授,又有聽眾的提問,還有相互的討論,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第二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這方面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促進文化知識向素質的轉化。每年舉辦的課程主要有校園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體育節、少數民族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另外設有文學社、詩社、書法社、攝影社、無線電社、天文社、國防社等百余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講座、討論、閱讀、辯論、研究等文化素質活動。同時,還要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內蒙古民族大學這些年就開展了上述文化素質體驗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各族學生不但增長了文化知識,而且邊參加邊體驗感悟升華,將知識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質。
(六)利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還和普通高校一樣具有傳播科學和文化的功能,校園應該充滿深厚的文化氣息和科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民族院校要加強建設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廣場、樓堂、亭閣、畫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學精神意義的牌匾、楹聯、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學樓、圖書館、閱覽室、會堂懸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紹等;在校園道路、廣場、花園周圍設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語、文化鑒言等4:,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D:.教高司1998:2號.
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動實踐意義重大。為此,我校在縣教體局和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把勞動課程納入校本科研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場地建設為載體,認真實施勞動教育,具體做法是:
一、多招并舉,建立勞動實踐場所
1、以校園土地資源為依托,搭建學生勞動平臺。
近年來,我們對全鎮各校的校園空地進行調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組織師生開墾利用,有的種起了蔬菜,有的種起了花生。有的栽種了果樹,各個學校利用勞動課及課余時間進行實踐,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使學校創收增收,為學校辦學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2、以校外農業企業相聯系,建立勞動合作關系。
為更好地拓展戶外勞動場所,讓廣大學生有更好的勞動實踐機會,我們通過鎮政府搭橋牽線,與學校周邊兩大農業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讓企業生產基地成為我校師生勞動實踐的場所。一是與張公鎮生態葡萄園進行合作,定期組織學生為他們剪枝、打葉、掃地塊、摘葡萄、打包包裝。二是與紅壤研究所的農業場進行合作,我們派師生學習他們企業的勞動技術,然后按照企業的要求和布置,為他們的茶場摘茶葉,洗茶葉;為桔場培土、摘桔、過秤、包裝,為楊梅場除草、摘梅。
3、爭取當地政府支持,開辟新型勞動場所。
近日里,我們通過努力爭取,得到了鎮黨委及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鎮領導為發展學生勞動實踐場所,從張廟學校圍墻外劃撥了三畝土地供我校師生建設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農民為我們作技術指導并幫助我們翻耕土地,這一項目的實施對增進我校師生的勞動實踐,改善我校師生生活將有著重大意義。
二、以勞輔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為更好地增進學生的勞動實踐效果,有效地發揮勞動實踐的教育作用,使這一工作常態化,持續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學校勞動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下設勞動教研組和學科組,分班級依場地劃出勞動片區,各片區指定責任人和指導老師。另一方面設立了勞動實踐評價機制和實踐經費保障機制,制訂了《勞動獎懲辦法》、《勞動安全制度》、《勞動課程崗位職責》,要求做到工作有計劃,階段有總結,過程有記載,活動有安排。
2、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發展。
勞動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課程的設計與管理,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力求達到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取樂,以勞益美的綜合教育效果。為此,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對每一次實踐要精心設制,認真安排,嚴格實施。一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學生在勞動中欣賞勞動的成果,感悟勞動的偉大,認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義,在勞動中培養勤奮,陶冶情操,感受光榮。二是要從教育為
農的高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術,同時要結合其他課程的教學實踐,啟迪學生的靈感和智慧,增長學生的知識;三是要充分發揮勞動課的運動功能,把握勞逸結合,勞思結合的規律,達到讓學生強身健體的效果;四是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快樂情趣,讓學生在勞動的成功中享受快樂,在勞動的果實里品嘗喜悅;五是要在勞動實踐中設計曲線美、形象美、節奏美、成功美的動態情形,從而增進學生美的認識。
只有把勞動實踐活動與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樂有有機地結合,勞動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設勞動實踐場所,有效地發揮勞動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項意義巨大,任重道遠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校的工作還剛剛起步,但我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有當地群眾的大力幫助,有我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勞動實踐教育工作一定能穩步推進、持續發展。
勞動教育工作總結(學校)
在全校師生的參與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勞動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現將一年的情況作個小結。
一、勞動實踐基地建立的緣起。
今天的小學生承載著明天的希望,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然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寵愛之風日益盛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學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們農村也屢見不鮮。如此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警惕。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我們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舊式農民的翻版了,但是中華民族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卻是我們生活的精髓,不能隨意丟棄。xx是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是xx的名片,是學生最熟悉的樹種。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讓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歷史得以發揚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銀杏園為勞動實踐基地,以銀杏的栽培為校本課程的勞動實踐活動。
二、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最終讓學生熱愛勞動,感受勞動的快樂。是我校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為學生的素質不僅是基礎文化素質,而且還應包括各種體力、能力和知識面,包括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只有全面地進行教育教學行為,才會讓學生形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樂觀向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風貌,才會形成客觀看世界主觀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之間相互溝聯,缺一不可。知識與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與過程是血脈筋絡,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靈魂思想,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除了認真學習書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課外的社會資源的大量補充,才能有機地結合社會理解課文,理解社會,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組織管理及實施。
為了更好地領導開展學校勞動實踐活動,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有全面發展的機會,學校組織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勞動實踐基地領導小組。制定了詳實可行的計劃,并選派沈軍、常勇、劉國兵三位老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老師。老師學生一起干,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互幫互學,教學相長,營造勞動實踐氛圍,讓大家在勞動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近年來,一些被人們視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因觸犯法律而身陷囹圄、斷送自己美好前程的事件時有發生, 令人痛心疾首。從盧剛槍殺事件到馬曉明殺親,從劉海洋傷熊事件到馬加爵殺害四名室友,再到藥家鑫撞人后刺死傷者,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件令人膽顫,在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是什么導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走向犯罪的深淵?我們又該怎樣防止大學生身陷迷途?接下來,筆者將進行簡單的探究。
一、大學生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主體的廣泛性
主體的廣泛性表現為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層次多樣化。犯罪主體遍及各層次學歷,專科生、本科生占大多數,而碩士生和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來重點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大學生犯罪比例升高,其中部分學生還很優秀,獲得過不少獎項和獎學金;犯罪大學生中男生占80%以上,但女大學生犯罪比例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犯罪大學生中以高年級學生為多,但近年來開始呈現低齡化,一、二年級學生犯罪現象日趨增多,其中,來自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的學生占大多數。
(二)犯罪類型的多樣化
大學生犯罪的類型多為侵犯財產類、侵犯人身權益類,以盜竊罪和故意傷害罪為主,并且這些類型的犯罪常常表現為團伙犯罪;近年來網絡犯罪和傳銷也日益突出,而且高智能犯罪率升高;女大學生進行行為等性犯罪近年來不斷出現并呈上升趨勢。
(三)突發性
大學生犯罪, 特別是犯暴力傷害罪, 事先并不一定有主觀上的預謀, 而是受到較大事件的強烈沖擊后實施,其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突發性、難以抑制性,有的甚至因為與人發生幾句言語爭執就有可能實施犯罪。
(四)犯罪時間的相對規律性
大學生犯罪在時間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每學期開學初和期末是大學生犯罪高峰期。這段時間有的學生可能面臨補考、留級、戀愛等問題,很可能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做出某些過激行為;臨近畢業時也是大學生犯罪的高發期,有的學生可能因工作沒著落、戀愛面臨危機等因素實施盜竊、打架斗毆、酗酒滋事、損壞公共財物、自殺等行為。
二、大學生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當和家庭環境缺陷是大學生犯罪的內在根源
家庭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家庭關系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和社會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大量的有關青少年犯罪研究資料表明,家庭與大學生犯罪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個性發展與其父母的教育方式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在高考升學壓力下,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高低,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有的家長教育方式易走極端,要么過分嚴厲、專制粗暴,要么放縱溺愛。這些不科學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子女的社會化,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和人格,而這就為其以后的犯罪埋下了隱患。而當孩子考上大學后,有的家長又將重心轉移到物質支持上,有的因為距離較遠不便溝通而對子女的表現和心理關注不夠,在客觀上為其犯罪提供了機會。
家庭環境的缺陷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易引發犯罪。據調查分析, 以下幾種家庭環境的大學生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打罵型、溺愛型、放任型、父母離異型、長期家庭失和型、家風不正型。在這些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更易出現性格扭曲和人格畸形,他們的適應力、自控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都有所缺陷,這些都構成了大學生犯罪的潛在因素。
(二)學校教育與管理的缺陷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只關注科研成果和學校排名,更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法律類基礎課程的教學也收不到時效,學生們內心里并不予以重視,很多只是抱著拿學分的態度敷衍應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缺乏足夠的重視,或者針對性、時效性不強,不能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解,教育實效性不佳;有的學校在學生管理上不夠嚴格規范,部分學生在校外住宿,易受校外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高校雖然配備相關的心理咨詢機構,但運行不完善,使之形同虛設,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抑郁、遇到感情挫折后的痛苦、面臨巨大壓力的掙扎,得不到合理調節和及時矯正。以上種種因素,導致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在大是大非、善惡真假面前不能加以識別,缺乏理智的自控,從而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三)社會的負面影響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市場經濟的弊端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社會上唯利是圖、、坑蒙拐騙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網絡上傳播的不健康的影視作品和言論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斷和理智思考,極易受到外界影響,以上負面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甚至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扭曲大學生的心靈,為大學生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禍根。
三、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措施
無論是大學生犯罪還是其他犯罪,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針對其犯罪可能存在的誘因,從學校、社會、家庭多方面多管齊下,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環境,才能真正收到實效。對于大學生犯罪,應該針對其特點和原因采取相關的措施,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控和預防。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家庭方面
家庭對于人的思想品德、人格發展和行為方式的養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的關鍵因素。
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素養。父母的言談舉止和生活作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少年的心靈,并使之逐步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的最初體驗,是決定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其次,家長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摒棄過分溺愛或者專制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關注孩子的內心動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再次,注意改善家庭環境,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努力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減少家庭矛盾給孩子造成的打擊和傷害,使他們在學習之余不用承受來自家庭的心理壓力。此外,家長要主動和學校加強聯系,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二)學校方面
1.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在各個年級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地開設心理學課程,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在全校范圍內普及心理知識,推進個性心理素質的教育;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及時發現、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再次,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職責,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提高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學會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這些手段,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穩定的情緒、較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進取精神,遠離犯罪。
2. 加強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制意識。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全面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學習、掌握法律知識,還應培養大學生維護法律尊嚴的思想情感和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要求學校要從新生抓起,結合道德與行為規范教育,結合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講危害,向學生灌輸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并幫助大學生形成守法用法、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的行為習慣。
3. 加強校園管理,凈化校園環境。學校要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 尤其是集體宿舍的管理, 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管理約束機制, 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加強學校保衛力量,強化校園內部治安管理,加強高校周邊及其內部環境的整治,凈化校園內外環境,營造良好氛圍,排除校內外不健康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和侵襲。通過建立一整套的防范體系, 從根源上杜絕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
4. 加強公益勞動教育, 讓學生融入社會, 增強其愛心和責任感。新世紀需要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在大學生中開展公益勞動教育, 可以激勵其立志為祖國的富強積極進取, 建功立業, 又可培養其社會實踐能力。
(三)社會方面
應完善社會保障,多層次、多渠道防范大學生因貧困違法犯罪。應建立貧困生綠色通道,設置貧困生補助基金,保障貧困大學生上得起學;健全貧困生貸款制度,開辟各種形式的勤工儉學崗位,為大學生提供短期或臨時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減少經濟負擔;通過慈善捐助等形式,減輕貧困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國家應為大學生提供多種職業崗位,鼓勵大學生從基層干起,緩減大學生就業壓力。
四、結語
對于大學生犯罪現象,我們應該更多看到的不是他們的惡,而應該看到的是我們能夠做什么來預防這一現象。對于犯罪的大學生,我們應以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他們,要以教育、理解、感化和挽救等人性關懷為主的方式,去引導教育他們。最后,整個社會都應該共同關注大學生犯罪問題,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犯罪問題的調研,掌握詳實的一手資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預防對策,使大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最終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鐘俊,林曉梅.大學生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09,4(02):52.
[2] 萬晨旭.大學生違法犯罪成因及其預防對策的研究[J].科教縱橫,2013(01):266.
1.學校缺乏合格師資和必備設施
勞技課程具有跨學科的特征,它既是已有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知識面非常廣泛,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對任課老師的要求非常高。但學校很少有專職教師,往往是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兼任,因此學校缺乏合格的勞技師資就成為不爭的事實。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試行)》的精神,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勞技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這在實驗學校都不具備,何況是在其它學校呢?學校教育經費的緊張是人所皆知的事實,不少學校都欠了債,尤其是實施一費制之后,經費更是捉襟見肘,有時甚至連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都有困難,怎么可能去配備勞技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呢?有的學校為了節約經費,甚至都不征訂與教材配套使用的學具,學生怎么能進行手工制作呢?
2.部分教師對勞技教育認識片面
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于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理解、開發與整合力度不夠,認為勞動與技術就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讓學生正常值好日,打掃好包干區就行了;有些教師認為要嚴格認真地上好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現有師資不合格,還是不教為好,別誤人子弟;更有少數教師的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勞動與技術教育可有可無,學不學無所謂,不如多學些語文、數學知識更實惠。
3.家長忽視對孩子進行勞技教育
現在的學生通常是獨生子女,孩子到家幾乎不需要做任何家務,有時甚至連拿碗盛飯這樣的小事都不需要自己動手。一方面是由于家長認為孩子小,做事粗手笨腳,與其讓他們做得不如自己的意,不如自己緊緊手就行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多數家庭重視的還是孩子的分數。雖然媒體經常出現一些大學生因為獨立生活能力欠缺、離開家庭就無法生活而不得不退學的報道,但他們總認為那是別人家的事,離自己的孩子太遙遠,常在有意無意中忽略對孩子進行勞技教育。還有的家長把讓孩子勞動當成孩子調皮或考試沒考好的懲罰,導致孩子對勞技教育的反感。
4.學生在學校疏于接受勞技教育
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再加上學校考慮安全問題,因此除了讓孩子值日以外,很少讓孩子進行其它勞動;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偶爾參加值日或班級勞動,只是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或迫于老師的壓力而不得不勞動,到了家中就變成小皇帝,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會做,什么也不能做,一些基本的家政類勞動和初步的技術類勞動根本就不動手。
二、針對農村小學勞技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政府及主管部門要保證經費投入和師資培養
政府在保證學校正常辦公經費的基礎上,要為學校添置一些必備的教育設施,使學校具備獨立的、合適的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力度,并向勞技師資培訓方面適當傾斜,力爭在短時間內為各個學校培養一批勞動與技術方面的專用教師,學校領導在教師接受培訓的時間和經費上要給予保證和支持。在此基礎上,教育主管部門還要經常開展教研活動,促使勞技教師有較高的業務素質。
2.學校要對所有教師進行勞技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訓
學校要對所有教師進行有效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使所有教師都明白: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技術教育是使未來社會成員具有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獨到的教育價值,它是區別于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
教師必須接受相應的校本培訓。具體地說,①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②進行技能培訓,掌握教學勞技課所必備的家政、紙工、泥塑和手工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為自己正常上好合格勞技課奠定基礎;③組織外出學習、聽課的老師上好移植課,讓所有教師觀摩,使大家在掌握基本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力爭上優質課。
3.學校要向家長廣泛宣傳勞技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謂盡心盡力,成了孩子發展的總導演。在中國,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家長就對孩子持否定態度。“學而優則獎”已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家長鼓勵孩子學習的常用手段。而美國家長給孩子的獎品從來不以考分來衡量,美國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是通過“按勞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務的。所以美國的孩子參加勞動從不厭倦,而是表現的異乎尋常的積極。中國的孩子并不比美國的孩子差,他們也有勞動的渴望,對一切事情都充滿好奇,都想動手做一做。一個男生曾經這樣對我說:平時在家里大人們總不讓活,說是好好學習就行了,有時也真想嘗試勞動是什么滋味、想體會一下勞動的樂趣。由此可見,許多家長讓孩子參與勞動的機會太少了,以至于出現家務勞動“理所當然”的由父母包辦代替的不正常現象。他們認為孩子參加勞動,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得不償失。在家里不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孩子參加學校的公益勞動,家長也不支持,尋找理由不讓孩子參加,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表現。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體力勞動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可見,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必將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家長應該清楚,勞動與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關。試想,看著用自己的雙手洗干凈的衣物、餐具、打掃整潔明亮的房間;望著校園中用自己的雙手栽培的花卉、小樹,孩子們心中那份對于“勞動創造一切”的情感體驗,不是會遠遠勝于滔滔的說教嗎?實踐證明,在家里獲得正確的勞動教育的兒童,以后會很順利的完成自己的專業教育。凡是在家里沒有接受任何勞動經驗的兒童,則會遭到各種失敗。所以要培養孩子在良好的勞動習慣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較多鼓勵
家長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孩子賽過別人的方面家長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別人的地方就覺得有些失落,把這種失落和不滿直接傳達給孩子,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個性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樂、不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異的。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力理論,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為多種,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有強項弱項之分。家長應該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況,按照自然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強項,和諧發展相關的智力水平,以此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詹姆斯教授也說:“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多鼓勵孩子是培養孩子的滿足感,培養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國著名的高等教育學創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學》中提到,大學生的課程設置,要注意滿足原則。未達到一個目標而選擇的課程內容應該使學生對于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都極為重要的。對大學生來說如此重要,對中小學生來說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滿足感,適時的表揚和鼓勵,最容易讓孩子產生自信。
關鍵詞:
社會實踐;養成教育;中外差異
1.社會實踐在養成教育的意義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現狀,我國大學生很多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生活相對優越,難以理解工人、農民的勞動狀況,對創造社會財富沒有明顯的概念,容易出現唯我獨尊的心態。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從社會實踐中獲取生活、社會經驗,從而形成善解人意、誠實守信等品質,了解復雜的人際關系,提升生活和社會技能。另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危機,學生的生活閱歷稀少,缺乏社會和生活經驗,在復雜的環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走上歧途。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更早地熟悉社會環境,理解社會環境中的正面、負面情形,有助于他們更理性地認知社會,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和經受挫折的能力,擁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質。
2.社會實踐在中外養成教育的差別
2.1社會實踐制度的差異
為了促進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2004年相關部門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該文件中指出各個高校要將社會實踐活動歸納到教育教學體系及教學大綱中,社會實踐活動要有固定的教學學時和學分,學校要給予經濟投入和扶持。2005年我國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該文件再次強調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并且明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要求。目前,長春光華學院外語學院形成相對適應學校教育情況的社會實踐制度,主要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實施細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實施辦法》等文件制度,文件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規范和要求。同時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管理辦法,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考評,落實學生的社會實踐。但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國的宏觀調控力度有待提高,沒有具體的政策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規范;其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較單一,難以適應學生的專業需求;再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考核機制缺乏合理性,實際運用中出現各類問題;最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國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度歸納起來,具備以下四個共同點:第一,國家政府重視宏觀調控,通過法律、政策等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保障。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強化高校與企業的聯系,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第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為高校的必修課,并且規定社會實踐活動所占必修課的比例。高校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并且將社會實踐活動貫穿整個大學課程教學。第三,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模式多樣化,實踐程度逐漸提升。首先,學校與企業雙元式的模式,教師深入企業,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通過在企業工作、研究等完成實踐活動;其次,勞動教育模式,大學生通過參與勞動獲得相應的學分,形成職業觀和熱愛勞動的道德情操;最后,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及社會責任教育,大學生在學校的安排下參與各類社會實踐和服務活動,接受學校的責任課程的學習及實踐活動,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第四,高校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完成體驗式的就業,就是通過實習等方式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既體驗本專業對應的工作內容,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還能夠從實習就業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2.2社會實踐教育途徑的差異
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經驗,同樣能夠對學生所學進行檢驗。目前,國內外高校都重視社會實踐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建設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我國高校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教材內容注重理論,脫離社會實踐。其次,我國高校在學生入學初期,會開展軍訓等軍事化訓練,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等價值觀。但在我國的軍訓中,更注重形式化的教育,訓練的時間較短,且學生在軍訓期間存在各類問題,難以達到軍訓的教育目的。再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目前,我國高校在暑假期間都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參與生產、服務、公益等活動中,從實踐活動中形成實踐能力,培養價值觀和勞動觀。但由于缺乏學校的組織,大多數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參加實踐活動,少數學生通過造假來獲得學分,最終難以達到實踐的目的。最后,我國高校注重對學生的成績要求,但對學生的素質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師和學生難以真正重視社會實踐的開展。國外高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教材內容要緊貼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部分非常簡單,但注重活動性及與社會的聯系性。同時,在教學中學校會邀請從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課程的講授,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的養成教育落到實處,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和判斷能力。由于國外的人口基數相對較少,目前韓國、美國等國家都要求適齡大學生服兵役,從軍事訓練中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吃苦耐勞的價值觀。同時,國外高校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的組織或介紹下,學生完成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并且實踐活動的成績將會納入學生的檔案,作為必修科目之一,也會參與考核,最終形成社會責任感。另外,國外高校將學生的品德、素質作為考核內容之一,在升學或者今后的發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對策
3.1更新教學理念
我國各大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大學生快速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同時,大學生要正確認識社會的競爭和挑戰,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社會實踐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
3.2完善社會實踐制度
目前,我國高校的社會實踐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政府要加強通過相關法律、政策保障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高校要積極完善既定的制度。首先,可通過導師制度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剛入學的大學生,心理上仍存在應試教育的意識,大學的自由生活容易讓學生放松或者迷茫,導師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奮斗的目標;其次,高校要將社會實踐作為考核內容之一,且完善考核制度,通過激勵學生,讓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社會實踐活動要作為教師的考核內容之一,教師要更重視社會實踐的開展;最后,高校要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與用人單位、社區、部門合作,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
3.3豐富社會實踐模式
首先,在大學生入學后,學校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其次,學校和導師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中,獲得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再次,學校組織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等,落實學生的養成教育,讓學生體會社會的多面性,形成富有同情心的現代化新人;最后,鼓勵學生主動的參與社會實踐中,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專業等,參與社會實踐,并且主動地尋求實踐機會,參與實踐活動。大學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實現養成教育的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語言及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尚品德的人才。養成教育的理論教育學,學生只能夠形成相關思維、語言和行為的概念,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則能夠將所學的概念轉化為形象、具體的習慣,并且最終養成良好的語言、思維及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作者:劉曉晶 單位:長春光華學院
參考文獻:
(一)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的支持動力不足
在我國,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均由高校自行組織,高校成立了由校院領導或者指定部門牽頭的德育實踐領導小組,并下設德育實踐教研室,在組織建設上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在德育實踐運行的過程中,由于是高校自行組織,就無法上升到社會層面,從而沒有形成社會化的支持體系。很多高校將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直接落實到學生工作部門或其他指定院系,沒有形成全面持續的運行機制,以致很多高校也把大學生德育實踐簡單地理解為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青年志愿服務、青年“三下鄉”活動和專業實習的組合。大學生的家長也認為德育實踐不過就是大學生參加的社會義務勞動而已。即使社會和高校共同參與組織的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往往因缺乏協調性和持久性,沒有形成合力,導致大學生德育實踐的效果不明顯,大學生對于德育實踐的認可程度降低,對于德育實踐的認識也越來越片面。
(二)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目標理解偏差
我國的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普遍是主題式的團隊集中活動,其教育目標在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但是,在現有的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中,對于“鍛煉毅力、培養品格”這一目標體現很少,對“增長才干”幾乎都體現在組織能力的才干,很少有“吃苦型”、“學習型”的德育實踐活動項目。當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家長照顧過于周到,很多大學生自身的“怕吃苦”,其實源自于“沒苦吃”。要實現大學生德育實踐的目標,就必須正確地理解目標的真正要求。社會需要大學生成材服務社會,其前提就是大學生自身必須先完善自身的品格與能力,才能夠承擔社會責任。
(三)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方式難以鍛煉學生自我服務的能力
在我國,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的方式日趨豐富,除了傳統的演講、辯論、文藝表演等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外,青年志愿服務、扶貧支教、網上公益等多種德育實踐活動方式也在影響和培養著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使大學生通過德育實踐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我國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項目大多數是志愿服務型的,沒有學生自身技能提高型的,德育實踐活動提高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卻沒有提高學生自我服務的能力。很多大學生可以侃侃而談如何募捐、救助,卻連最起碼的烹飪、洗衣等生存技能都不會,將來大學生是要走向社會的,僅僅有一腔熱血,沒有半分自我生存技能,何談真正地“奉獻”社會。
二、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的國外借鑒
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日益提高,使高等教育面臨挑戰,借鑒國外大學德育實踐的成熟經驗,推進我國大學生德育實踐的健康發展,對于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凝聚社會合力,支持大學生德育實踐
育人不是僅靠教育系統就能完成的,大學生德育實踐也不是高校一個部門,一個院系就能實現的,這是一個由社會各界共同完成的系統工程,制定大學生德育實踐的政策和具體實施辦法,整合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支持大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才是真正的解決途徑。提升全社會對大學生德育實踐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國政府僅在1989—1993年四年間,就簽署了兩個“國家和社會服務”的議案,同時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條文,雖然歷經了兩屆總統依然沒有改變。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企業愿意資助大學生開展為傷殘人員服務、為監禁青年提供指導等社會服務活動,同時政府也設立了基金資助大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同時,美國教育界歷來重視社會環境教育,美國許多城市的街道、學校都是以美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命名的,使置身于其中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美國精神”的教育。僅首都華盛頓就有100多處紀念建筑物、紀念碑,城市本身就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新加坡政府也提出在德育教育的形式上的“七結合”,第一就是學校與家庭、社會結合起來進行德育教育。透過這些,可以看到外國政府對于德育的重視,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德育實踐”這四個字,卻是上至政府下至企業都在積極地采取對大學生德育實踐的支持行動,從環境到人文都在進行著德育教育。
(二)完善德育實踐目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重視大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點。在實踐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把握德育實踐活動的大學生主體性原則。德育實踐既要達成大學生成才的目標,又要注重大學生成人的目標。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應主要側重于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感恩意識以及結合專業所學開展的專項社會服務活動和志愿社會服務活動。在日本“特別是日本教育專業畢業生,他們要想成為教師,在參加教師資格考試之前,必須到福利機構如敬老院、殘疾人康復中心、孤兒院等進行為期兩周以上的服務,否則得不到教師資格。”美國大學不會為所有學生提供宿舍、食堂等一條龍保姆式服務,學生到了大學二年級就要自己租房子,獨立生活,讓大學生在心理上和經濟上擺脫對父母和學校的依賴,自己慢慢探索生活的道路。我國的大學生恰恰缺少這樣磨礪式的實踐機會,客觀上使大學生失去了很多德育實踐的課題和開展德育實踐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