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3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孫子兵法與經營戰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守屋洋先生的著作中,最暢銷的是《新釋菜根譚》。《菜根譚》在日本有幾種譯本,都很暢銷,守屋洋先生的譯作已經售出20多萬冊。這本書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入門書籍。許多日本企業家把書中介紹的中國古人處世哲學的精辟論述當作待人處事的座右銘。一位大企業老板讀了《菜根譚》后,給守屋洋先生的一封信中說,書中警世的哲理體現出中國人無窮的智慧,他對此無比欽佩。
一、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
在兵戰中,如何運用智謀,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效益,這是孫子競爭戰略模式選擇的核心問題。在孫子看來,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揮員在軍事上“百戰百勝”,而是要求他們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指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即認為不經過兵戰而能使敵國、敵軍完全地屈服于我,這是兵戰全勝的上策。《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以兵戰消滅趙國后,聽取趙國謀士李左車之計,以謀伐燕。李左車對他分析說:你連克魏、代、趙三國,將士十分疲勞,若再以疲勞之兵攻燕,燕國憑險而守,恐于將軍不利。不若挾滅趙之威,陳兵于燕國邊疆,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進攻架勢,再派一名能言善辯之人,對燕王曉之以利害。燕王在韓信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見到他的書信后,即表示同意歸降。這樣,韓信未費一兵一卒,只憑一紙書信,就順利地降服了燕國。事實證明,“以謀伐燕”是滅燕的最佳戰略選擇。孫子根據兵戰的直接對立程度和費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狀況,還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競爭戰略選擇模式。他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意謂用兵之上策是以謀伐敵,即以智謀而不以兵戰迫使敵人屈服。所以把“伐謀”稱為上策,一則“伐謀”是一種非直接對抗性競爭戰略,有可能采用非進攻性謀略取勝,二則不花多大費用即可達到全勝目的。
“伐交”次于“伐謀”,是因為這種競爭是一種非對抗性競爭戰略,采用各種非軍事手段以孤立對手的辦法,所花費用也不大。“伐兵”這種“硬戰”方式,是一種直接對抗性的競爭,以武力戰勝敵人,費用高而效益小。“攻城”則是一種直接暴力對抗性競爭戰略,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犧牲大,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故為下策。根據以上四種競爭戰略模式的分析,孫子做出結論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謀攻篇》)在他看來,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勝敵,而以“伐謀”、“伐交”迫使敵人屈服。如果萬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辦法。即使以武力滅人之國亦不可曠日持久,應當速戰速決。這樣,就可以通過全爭達到全勝的目的。故張預說:“不戰則士不傷,不攻則力不屈,不久則財不費,以完全立勝于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民強之利,斯良將計攻之術也。”根據以上分析,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主要包括戰略選擇目標、戰略選擇標準和戰略選擇方式三部分。在“伐謀”、“伐交”、“伐兵”、“攻城”四種競爭戰略方式選擇上,孫子是以“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為戰略選擇準則的。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靈活地交替使用這四種競爭戰略方式,以爭取全勝。一般說來,軍爭為利,則采取主動出擊戰略;軍事為危,則采取被動反擊戰略。只有善于選擇與運用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的人,才稱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戰與商戰的人。
二、“上兵伐謀”與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
“不戰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戰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戰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這一戰略目標要求企業家以最小代價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費盡可能降到最低,效益盡可能提到最高。在企業經營中,一定要考慮所需代價,只計獲取不計耗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謂企業效益,一是經濟效益,力爭獲取最高利潤;二是社會效益,即辦企業必須有利于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把提高企業利潤與提高人民生活,發展社會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辦企業、搞建設,只有把“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最高目標,才有可能創造出企業的高效益;只有創造出企業的高效益,才能服務于社會和民眾。如果耗費太大或得失相當或得不償失,雖有高產量也是不會算的。只有那種低耗費、高利潤、利國利民的發展戰略,才是企業全勝的經營戰略。如黑龍江肇州,過去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只注意單一地抓農業,結果農業也沒搞上去;后來搞工農業并舉;又互相脫節;經濟效益也不大。
根據“上兵伐謀”的代價最小、效益最大的伐謀原則,不但要求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善于綜合利用各種競爭手段,因為商戰是競爭各方的政治、經濟、外交、天時、地理和領導素質諸因素的全面較量,一切決定商戰的因素皆可成為制勝的手段,而且還要求企業決策時要準備好上、中、下三策,爭取上策,保證中策,力避下策。在市場競爭中,要想戰勝對手,不僅取決于企業的雄厚資金、高科技人才、商品的規格、質量、價格等硬性條件,也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與形象、服務與決策等軟性條件。在這些因素和條件中,應選擇最佳的競爭方式。“兵戰”中的“伐謀”、“伐交”手段,在商戰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競爭手段。
在市場競爭中,以“伐謀”手段來促進企業發展,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集中地體現在“以名求利”的競爭戰略選擇上。“以名求利”,既包括名牌產品效應,也包括名人、名節、名勝、名店效應。名牌產品是人類智慧和企業信譽的象征,也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財富。四川省樂山市既不沿海也不垂邊,但是智慧的樂山人把樂山大佛、峨嵋山、三蘇祠和郭沫若故居等風景名勝轉化成經濟優勢,響亮地喊出了:“讓樂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樂山”的口號,通過樂山的名勝效應,使樂山市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文化和科技合作關系,興建三資企業200多家,并在全國各地創辦了164家窗口企業和131個貿易窗口,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每年經濟貿易額高達15億元以上。
“咸亨酒店”原是浙江紹興一家只售黃酒、菌香豆、豆腐干的小酒店,只因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的生動描繪而成名店。中國改革開放后,紹興市政府決定重新修復“咸亨酒店”,海內外游客紛紛慕名而來,生意十分紅火。紹興人還借助“名牌延伸”,相繼推出“咸亨牌腐乳”、“咸亨牌霉干菜”等系列產品,又興修了“咸亨旅游城”,成立了現代企業集團—咸亨集團。“咸亨”這面酒旗已成為紹興人對外招商引資的重要招牌。可見,名店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了實現“上兵伐謀”的戰略選擇,企業家在高層競爭中,就不能囿于一種產品、沿著一條道走到黑,應當推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戰略決策,即應當延伸已有的生產能力,開辟新的產品群,也不能囿于一種產品規格和型號,而應延伸自己研究能力,開辟更新系列產品,也不應局限于一種經營模式,而應延伸自己的銷售能力,開辟多種經營和連鎖經營。如陜西咸陽偏轉集團公司的是改革大潮中涌現出來的新型電子企業。企業領導認識到,要想使偏轉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就必須盡快地改變“走鋼絲繩”的單一產品結構,推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經營之道,形成多品種、大規模的發展格局。正因為它采取了“多條腿走路”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決策,使偏轉集團呈現出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態勢,成為中國電子行業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新星。
市場如水,企業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市場的變化可以為企業提供機遇,也會帶來預測不到的風險。依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指導思想,精于謀略設計,克服“市場不適應癥”,采取與市場變化相應的戰略決策,這是企業能否成功的決竅。兵無常勢,企業經營亦無定勢。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有適應于市場變化需要的“絕招”。不管是哪一種“絕招”,都是企業家的智慧的產物,都是企業家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后的一種理論升華。這說明,“上兵伐謀”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
三、“上兵伐謀”與企業經營機制的選擇
在企業經營機制上,不管是引進競爭還是采用聯合,都是達到代價最小,效益最大的全勝手段。從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管理學中,充分肯定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片面地強調競爭手段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際競爭戰略》等,就是這一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但是近年來,在企業經營中,由于引進了中國古代的“以和為貴”的管理思想,開始認識到片面強調競爭的思維定式有許多缺陷。服務顧客、服務市場的共同目的,決定了企業聯合的可能性。
為了獲取企業的最高效益,推進企業向前發展,企業應當與供應商、用戶和競爭對手建立和諧的戰略伙伴關系。在市場競爭中,各企業之間,應當尋求和睦相處的可能性,并將各自的優勢聯合起來,努力開拓與擴大市場空間,并分享其利益。根據企業之間建立合作戰略伙伴關系的新的思維方式,在目前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將是從內部管理到市場營銷的高水平、高技術、系列化、集團化的超級競爭。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走聯合之路,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不同地區之間的聯合,也可以達到優勢互補。“京津冀聯合,共建京津大經濟圈”的構想,進入實際運行階段的所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就是一個有力證明。聯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合資經營(即不同企業共同投資建立新的合資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共同創辦新聯合汽車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持有股權(即企業通過互相購股或單方購股進行合作)、合作協議(包括許可證合同、供應合同、銷售合同、生產制造合同、技術交換合同和聯合開發協議)等。聯合的領域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研究與開發技術的聯合,市場開拓的聯合,產品生產的聯合,用戶或供應商的聯合,售后服務、人力資源開發、財力資源的聯合等。
如何正確地選擇企業聯合形式與聯合領域,是企業家根據市場運行規律和自己企業的實際需要而加以決定的。在這里,“上兵伐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聯合形式和聯合領域選擇得好,即可從聯合中獲得降低交易成本,分攤開發與生產成本,利用互補資源,降低經營風險,創造規模經濟,順利進入市場等好處,達到代價小,獲利大的戰略目的。在企業聯合中,聯合伙伴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應當選擇價值觀與聯合動機較接近、具有高信任度的戰略伙伴,使雙方溝通變得容易,利益容易協調,保持互信的友好關系。如果聯合伙伴的選擇是不理想的,也會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損失。在聯合伙伴選擇上,也需要企業家的高度睿智與超群的辨別能力。
為了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市場競爭是一種重要手段。市場競爭也有過度競爭與適度競爭之分。在這兩種競爭中,適度競爭為上策,過度競爭則為下策。從宏觀上看,適度競爭不但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社會資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業,有利于促進企業努力降低成本和價格,提高服務質量,而且也有利于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經營之道的創新。但是,過度競爭則會由于重復設置而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使各競爭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從微觀上看,適度競爭可以使企業趕走原競爭者,防止潛在競爭者的進入,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較高的利潤率。但是過度競爭也可能使企業為了占領市場而放棄自己的原有市場優勢和優勢產品,使企業分散資金,忽略基礎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兩敗俱傷的道路,使潛在競爭者或替代很容易地進入本產業市場,不但使整個行業受損,自己的企業也會遭殃。
在理性消費時代,由于物質不很充裕,消費者首先著眼于產品是否經久耐用,較多考慮的是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價格三大要素,以“好與壞”作為評判產品的標準。進入感性消費時代后,物質比較充裕,多數國家已是買方市場,物美價廉已不再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多地關注所買的商品能否給自己生活帶來活力、充實、舒適和美感,而且還要求企業不斷地完善服務系統,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要求。于是評判產品標準成了顧客“滿意與不滿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從顧客的需求出發,開發出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必須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只有在產品質量和顧客服務上下工夫,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所以,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李維特指出:“新的競爭不在于工廠制造的產品,而在于能否給產品加上包裝、服務、廣告、咨詢、融資、送貨、保管或顧客認為有價值的其它東西。”
在競爭方式選擇上,無形競爭優于有形競爭;在有形競爭中,顧客服務和產品競爭優于價格競爭和廣告宣傳。所以,明智的企業家在競爭方式上,以選擇“無形競爭”、服務競爭和產品競爭為上策。在競爭者的選擇上,對于有利于自己企業發展的好的競爭者,采取鼓勵扶植,允許其存在的方針,而對那些壞的競爭者,則采取沉重打擊的態度。只有選擇合理的競爭方式和合適的競爭者,才能達到代價最少、獲利最大的戰略目的。在競爭方式選擇上,孫子最推崇的是通過“伐謀”、“伐交”手段,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并非都是豁出老本拼個你死我活。在不得已而“伐兵”、“攻城”時,也要根據競爭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略選擇。《孫子兵法謀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如果把這六種“伐兵”戰術應用于商戰,要求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要善于根據競爭雙方力量的對比,進行恰當的戰術選擇。當我有十倍于對手的絕對經濟優勢,就可以采取“圍困制勝”的戰術;當我有五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就可以采取“主動進攻”戰術;當我有一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就可采取“分而食之”戰術;當我于競爭對手力量相當時,就可設奇謀以勝之;當我力量小于競爭對手時,就可以采取“主動退卻”戰術,即應逃匿兵形,不令敵知,設奇伏以待之,設詭詐以疑之,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當我方的各種條件均不如競爭對手時,就可以采取“避免沖突”戰術,以保存勢力,等待時機。如果我方力量不如競爭對手卻要堅持硬拼,就會失敗,成為強手的俘虜。所以,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必須學會謹慎地選擇競爭戰術。如果過于輕視競爭對手而盲目驕傲,在商戰中沒有不失敗的。
四、結 語
以上粗略地介紹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現代企業競爭中的應用。《孫子兵法》的內容十分豐富,還有許多原則、方法、謀略可供企業領導者借鑒,也等待我們去開發、研究。但是,兵法畢竟是兵法,并非所有的原則、謀略都可以用于企業競爭。因此,我們在運用兵法于于現代企業競爭時,絕不能生搬硬套。而應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劉紅松:《企業戰略管理新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徐康寧:《現代企業競爭戰略》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項保華:《戰略管理——藝術與實務》,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相銀:《企業戰略管理模型》,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版。
5、金占明:《戰略管理——超競爭環境下的選擇》,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徐二明:《企業戰略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一、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
在兵戰中,如何運用智謀,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效益,這是孫子競爭戰略模式選擇的核心問題。在孫子看來,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揮員在軍事上“百戰百勝”,而是要求他們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指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即認為不經過兵戰而能使敵國、敵軍完全地屈服于我,這是兵戰全勝的上策。《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以兵戰消滅趙國后,聽取趙國謀士李左車之計,以謀伐燕。李左車對他分析說:你連克魏、代、趙三國,將士十分疲勞,若再以疲勞之兵攻燕,燕國憑險而守,恐于將軍不利。不若挾滅趙之威,陳兵于燕國邊疆,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進攻架勢,再派一名能言善辯之人,對燕王曉之以利害。燕王在韓信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見到他的書信后,即表示同意歸降。這樣,韓信未費一兵一卒,只憑一紙書信,就順利地降服了燕國。事實證明,“以謀伐燕”是滅燕的最佳戰略選擇。孫子根據兵戰的直接對立程度和費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狀況,還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競爭戰略選擇模式。他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意謂用兵之上策是以謀伐敵,即以智謀而不以兵戰迫使敵人屈服。所以把“伐謀”稱為上策,一則“伐謀”是一種非直接對抗性競爭戰略,有可能采用非進攻性謀略取勝,二則不花多大費用即可達到全勝目的。
“伐交”次于“伐謀”,是因為這種競爭是一種非對抗性競爭戰略,采用各種非軍事手段以孤立對手的辦法,所花費用也不大。“伐兵”這種“硬戰”方式,是一種直接對抗性的競爭,以武力戰勝敵人,費用高而效益小。“攻城”則是一種直接暴力對抗性競爭戰略,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犧牲大,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故為下策。根據以上四種競爭戰略模式的分析,孫子做出結論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謀攻篇》)在他看來,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勝敵,而以“伐謀”、“伐交”迫使敵人屈服。如果萬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辦法。即使以武力滅人之國亦不可曠日持久,應當速戰速決。這樣,就可以通過全爭達到全勝的目的。故張預說:“不戰則士不傷,不攻則力不屈,不久則財不費,以完全立勝于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民強之利,斯良將計攻之術也。”根據以上分析,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主要包括戰略選擇目標、戰略選擇標準和戰略選擇方式三部分。在“伐謀”、“伐交”、“伐兵”、“攻城”四種競爭戰略方式選擇上,孫子是以“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為戰略選擇準則的。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靈活地交替使用這四種競爭戰略方式,以爭取全勝。一般說來,軍爭為利,則采取主動出擊戰略;軍事為危,則采取被動反擊戰略。只有善于選擇與運用孫子競爭戰略選擇模式的人,才稱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戰與商戰的人。
二、“上兵伐謀”與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
“不戰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戰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戰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這一戰略目標要求企業家以最小代價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費盡可能降到最低,效益盡可能提到最高。在企業經營中,一定要考慮所需代價,只計獲取不計耗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謂企業效益,一是經濟效益,力爭獲取最高利潤;二是社會效益,即辦企業必須有利于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把提高企業利潤與提高人民生活,發展社會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辦企業、搞建設,只有把“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最高目標,才有可能創造出企業的高效益;只有創造出企業的高效益,才能服務于社會和民眾。如果耗費太大或得失相當或得不償失,雖有高產量也是不會算的。只有那種低耗費、高利潤、利國利民的發展戰略,才是企業全勝的經營戰略。如黑龍江肇州,過去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只注意單一地抓農業,結果農業也沒搞上去;后來搞工農業并舉;又互相脫節;經濟效益也不大。
根據“上兵伐謀”的代價最小、效益最大的伐謀原則,不但要求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善于綜合利用各種競爭手段,因為商戰是競爭各方的政治、經濟、外交、天時、地理和領導素質諸因素的全面較量,一切決定商戰的因素皆可成為制勝的手段,而且還要求企業決策時要準備好上、中、下三策,爭取上策,保證中策,力避下策。在市場競爭中,要想戰勝對手,不僅取決于企業的雄厚資金、高科技人才、商品的規格、質量、價格等硬性條件,也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與形象、服務與決策等軟性條件。在這些因素和條件中,應選擇最佳的競爭方式。“兵戰”中的“伐謀”、“伐交”手段,在商戰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競爭手段。
在市場競爭中,以“伐謀”手段來促進企業發展,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集中地體現在“以名求利”的競爭戰略選擇上。“以名求利”,既包括名牌產品效應,也包括名人、名節、名勝、名店效應。名牌產品是人類智慧和企業信譽的象征,也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財富。四川省樂山市既不沿海也不垂邊,但是智慧的樂山人把樂山大佛、峨嵋山、三蘇祠和郭沫若故居等風景名勝轉化成經濟優勢,響亮地喊出了:“讓樂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樂山”的口號,通過樂山的名勝效應,使樂山市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文化和科技合作關系,興建三資企業200多家,并在全國各地創辦了164家窗口企業和131個貿易窗口,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每年經濟貿易額高達15億元以上。
“咸亨酒店”原是浙江紹興一家只售黃酒、菌香豆、豆腐干的小酒店,只因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的生動描繪而成名店。中國改革開放后,紹興市政府決定重新修復“咸亨酒店”,海內外游客紛紛慕名而來,生意十分紅火。紹興人還借助“名牌延伸”,相繼推出“咸亨牌腐乳”、“咸亨牌霉干菜”等系列產品,又興修了“咸亨旅游城”,成立了現代企業集團—咸亨集團。“咸亨”這面酒旗已成為紹興人對外招商引資的重要招牌。可見,名店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了實現“上兵伐謀”的戰略選擇,企業家在高層競爭中,就不能囿于一種產品、沿著一條道走到黑,應當推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戰略決策,即應當延伸已有的生產能力,開辟新的產品群,也不能囿于一種產品規格和型號,而應延伸自己研究能力,開辟更新系列產品,也不應局限于一種經營模式,而應延伸自己的銷售能力,開辟多種經營和連鎖經營。如陜西咸陽偏轉集團公司的是改革大潮中涌現出來的新型電子企業。企業領導認識到,要想使偏轉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就必須盡快地改變“走鋼絲繩”的單一產品結構,推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經營之道,形成多品種、大規模的發展格局。正因為它采取了“多條腿走路”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決策,使偏轉集團呈現出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態勢,成為中國電子行業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新星。
市場如水,企業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市場的變化可以為企業提供機遇,也會帶來預測不到的風險。依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指導思想,精于謀略設計,克服“市場不適應癥”,采取與市場變化相應的戰略決策,這是企業能否成功的決竅。兵無常勢,企業經營亦無定勢。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有適應于市場變化需要的“絕招”。不管是哪一種“絕招”,都是企業家的智慧的產物,都是企業家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后的一種理論升華。這說明,“上兵伐謀”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
三、“上兵伐謀”與企業經營機制的選擇
在企業經營機制上,不管是引進競爭還是采用聯合,都是達到代價最小,效益最大的全勝手段。從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管理學中,充分肯定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片面地強調競爭手段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際競爭戰略》等,就是這一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但是近年來,在企業經營中,由于引進了中國古代的“以和為貴”的管理思想,開始認識到片面強調競爭的思維定式有許多缺陷。服務顧客、服務市場的共同目的,決定了企業聯合的可能性。
為了獲取企業的最高效益,推進企業向前發展,企業應當與供應商、用戶和競爭對手建立和諧的戰略伙伴關系。在市場競爭中,各企業之間,應當尋求和睦相處的可能性,并將各自的優勢聯合起來,努力開拓與擴大市場空間,并分享其利益。根據企業之間建立合作戰略伙伴關系的新的思維方式,在目前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將是從內部管理到市場營銷的高水平、高技術、系列化、集團化的超級競爭。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走聯合之路,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不同地區之間的聯合,也可以達到優勢互補。“京津冀聯合,共建京津大經濟圈”的構想,進入實際運行階段的所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就是一個有力證明。聯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合資經營(即不同企業共同投資建立新的合資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共同創辦新聯合汽車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持有股權(即企業通過互相購股或單方購股進行合作)、合作協議(包括許可證合同、供應合同、銷售合同、生產制造合同、技術交換合同和聯合開發協議)等。聯合的領域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研究與開發技術的聯合,市場開拓的聯合,產品生產的聯合,用戶或供應商的聯合,售后服務、人力資源開發、財力資源的聯合等。
如何正確地選擇企業聯合形式與聯合領域,是企業家根據市場運行規律和自己企業的實際需要而加以決定的。在這里,“上兵伐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聯合形式和聯合領域選擇得好,即可從聯合中獲得降低交易成本,分攤開發與生產成本,利用互補資源,降低經營風險,創造規模經濟,順利進入市場等好處,達到代價小,獲利大的戰略目的。在企業聯合中,聯合伙伴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應當選擇價值觀與聯合動機較接近、具有高信任度的戰略伙伴,使雙方溝通變得容易,利益容易協調,保持互信的友好關系。如果聯合伙伴的選擇是不理想的,也會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損失。在聯合伙伴選擇上,也需要企業家的高度睿智與超群的辨別能力。
為了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市場競爭是一種重要手段。市場競爭也有過度競爭與適度競爭之分。在這兩種競爭中,適度競爭為上策,過度競爭則為下策。從宏觀上看,適度競爭不但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社會資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業,有利于促進企業努力降低成本和價格,提高服務質量,而且也有利于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經營之道的創新。但是,過度競爭則會由于重復設置而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使各競爭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從微觀上看,適度競爭可以使企業趕走原競爭者,防止潛在競爭者的進入,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較高的利潤率。但是過度競爭也可能使企業為了占領市場而放棄自己的原有市場優勢和優勢產品,使企業分散資金,忽略基礎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兩敗俱傷的道路,使潛在競爭者或替代很容易地進入本產業市場,不但使整個行業受損,自己的企業也會遭殃。
在理性消費時代,由于物質不很充裕,消費者首先著眼于產品是否經久耐用,較多考慮的是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價格三大要素,以“好與壞”作為評判產品的標準。進入感性消費時代后,物質比較充裕,多數國家已是買方市場,物美價廉已不再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多地關注所買的商品能否給自己生活帶來活力、充實、舒適和美感,而且還要求企業不斷地完善服務系統,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要求。于是評判產品標準成了顧客“滿意與不滿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從顧客的需求出發,開發出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必須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只有在產品質量和顧客服務上下工夫,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所以,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李維特指出:“新的競爭不在于工廠制造的產品,而在于能否給產品加上包裝、服務、廣告、咨詢、融資、送貨、保管或顧客認為有價值的其它東西。”超級秘書網
在競爭方式選擇上,無形競爭優于有形競爭;在有形競爭中,顧客服務和產品競爭優于價格競爭和廣告宣傳。所以,明智的企業家在競爭方式上,以選擇“無形競爭”、服務競爭和產品競爭為上策。在競爭者的選擇上,對于有利于自己企業發展的好的競爭者,采取鼓勵扶植,允許其存在的方針,而對那些壞的競爭者,則采取沉重打擊的態度。只有選擇合理的競爭方式和合適的競爭者,才能達到代價最少、獲利最大的戰略目的。在競爭方式選擇上,孫子最推崇的是通過“伐謀”、“伐交”手段,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并非都是豁出老本拼個你死我活。在不得已而“伐兵”、“攻城”時,也要根據競爭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略選擇。《孫子兵法•謀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如果把這六種“伐兵”戰術應用于商戰,要求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要善于根據競爭雙方力量的對比,進行恰當的戰術選擇。當我有十倍于對手的絕對經濟優勢,就可以采取“圍困制勝”的戰術;當我有五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就可以采取“主動進攻”戰術;當我有一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就可采取“分而食之”戰術;當我于競爭對手力量相當時,就可設奇謀以勝之;當我力量小于競爭對手時,就可以采取“主動退卻”戰術,即應逃匿兵形,不令敵知,設奇伏以待之,設詭詐以疑之,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當我方的各種條件均不如競爭對手時,就可以采取“避免沖突”戰術,以保存勢力,等待時機。如果我方力量不如競爭對手卻要堅持硬拼,就會失敗,成為強手的俘虜。所以,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必須學會謹慎地選擇競爭戰術。如果過于輕視競爭對手而盲目驕傲,在商戰中沒有不失敗的。
四、結語
以上粗略地介紹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現代企業競爭中的應用。《孫子兵法》的內容十分豐富,還有許多原則、方法、謀略可供企業領導者借鑒,也等待我們去開發、研究。但是,兵法畢竟是兵法,并非所有的原則、謀略都可以用于企業競爭。因此,我們在運用兵法于于現代企業競爭時,絕不能生搬硬套。而應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劉紅松:《企業戰略管理新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徐康寧:《現代企業競爭戰略》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項保華:《戰略管理——藝術與實務》,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相銀:《企業戰略管理模型》,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版。
5、金占明:《戰略管理——超競爭環境下的選擇》,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徐二明:《企業戰略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關鍵詞:孫子兵法企業競爭
市場競爭是無情的,國外500強大企業的名次年年都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從中消失了,又有一些企業擠進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企業經營的內外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又成為WTO的正式成員,促使我們必須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從國際上來說,高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沖擊著我國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方式。市場的全球化帶來了競爭的全球化——對于世界范圍在經濟、政治、技術、金融、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變革,現在已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能完全置身事外。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競爭可以促進產業的優化與重組,使社會資源得以合理的配置;競爭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有利的市場位置,是企業獲利的手段。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企業存在,競爭就不會消失。”優勝劣汰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企業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就不能僅賃以往的經驗和直覺判斷行事,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領會和運用一些競爭規則,借助與參考一些克敵制勝的經營之道。
而《孫子兵法》是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圣典”之美譽,是我國璀璨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是智慧的結晶,其社會功能早已突破了兵法的限制,在當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領域,備受青睞。尤其是在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孫子的思想為眾多的企業家所認識和運用,被譽為“現代商戰中的指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競爭的規律是與戰爭規律相通的。人們通常把市場競爭稱之為“商戰”,兵戰的進行是戰場,而商戰的進行則在市場。最本質的區別是:兵戰中,兩軍對壘以擊垮乃至擊斃對方為勝;而商戰中,競爭對手之間則以能否獲得顧客更多青睞來決定勝負。雖然兩者性質不同,進行的場地不同,但其用兵之道與經營之道都是為了決定勝負這一目標則是相同的,其求勝的要求與途徑也有極多類似之處。因此作為企業,深入領會與運用兵戰的克敵制勝藝術,對商戰而言有許多可資借鑒與得益之處。我們要在市場競爭中運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規律和哲理,這對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的企業與企業家來說,當會有許多新的體會與新的感悟。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首先是要知已知彼,不僅清楚企業的現狀,還必須注重分析客觀條件;尊重客觀規律。
1、認真理解并切實貫徹有關政策法令,以及產品銷售地的風俗民情。
從中看到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機遇,又存在哪些制約。特別是現在和國際經濟接軌,更要熟悉有關的國際法規、國際金融,諸如保護知識產權、反傾銷、環保的規定等等;即約束自己遵紀守法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從本企業實際出發,結合所在行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趨向,研究“進退”、“可為不可為”,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戰略符合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2、深入了解用戶的潛在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迅猛進步,競爭的加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或顧客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企業能否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取決于其產品和服務能否為用戶或顧客所接受,因此使顧客滿意是企業經營的重中之重。對用戶的需求只有比他們想得更周到,才能抓住用戶的潛在需求作為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思想來源,才能真正掌握經營和競爭的主動權。
3、客觀地了解企業自己。
任何企業所擁有的與可以運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機很多,但不是每個商機都能為本企業帶來新的機遇。企業要正確估計自己的實力,清醒了解自身優勢,劣勢,在競爭中揚長避短,把自己有限的資源用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4、認真分析競爭對手。
必須分清誰是對企業威脅最大的主要競爭對手,深刻了解和分析你的競爭對手,才能“以已之長,攻人之短”,取得競爭的主動權。要像對自己企業那樣把對方的每一個環節都摸透,并與自己企業進行對比,看清雙方優勢劣勢,善于針對競爭對手的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策略。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市場的國際化促使競爭的國際化,現在企業的競爭對手已不局限于國內而是對著全世界,要了解和分析競爭對手的范圍也擴大到了全世界。企業要把所在產業的最先進的同行所制訂的和達到的標準,拿來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要看到自己的現狀與已達到的最高標準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并把這個標準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去奮斗。
5、及時全面地了解掌握大環境的重大變化
國內國際市場是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實際上是由政治、經濟、技術、金融、管理等所導致的,最終體現在市場上。兩者變化之間有一段時間差。所以,重要的是要關注大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并且分析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勢,研究哪些是帶有傾向性的,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估計經濟大氣候對企業的影響,并考慮對策。企業才能先人一步爭取到時間和商機。關注大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戰略已變得日益重要。
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待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在市場經濟下任何一種門類的產業及其產品或服務,都在為企業提供新的商機,因此很多企業從一種產品的經營向著多門類、多元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市場競爭激烈,開展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經營得當,可為企業提供創利和發展的機會。但也有不少企業由于四面出擊而陷于四面楚歌,甚至走向破落。
對企業來說,擴展經營范圍首先必須考慮企業原有基礎,特別是不能脫離企業原有的優勢所依。很多成功企業正是利用其原有技術的延伸,而不是插手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長的新領域盲目擴展。如果企業只看到市場上有利可圖的機會,而不清醒地分析自己究竟有無掌握它的實力,就貿然把它作為自己擴展經營的新領域,這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風險。
珠海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是位電子技術的專家,他在漢卡研究上成績卓著,并在實現產業化的頭幾年獲利豐厚;接著巨人涉足生物技術的“腦黃金”,并用大量廣告投入來擴大知名度,這是一個與原產品毫不相干的新領域;之后又再跨入當時火爆的房地產業,建巨人大廈,從原打算的20多層加碼到70層樓,想成為城市標志。可惜資金無法到位,最后大廈蓋到一半財源枯竭,集團就從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輝煌只留下回憶與惋惜。
這正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的區別所在。如果以為資金雄厚便可以進擊任何產業,卻不問自己到底對此新產業的業務與發展前景有多少把握,那么決策本身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企業要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考慮多元化經營,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使所擁有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集中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決不能把戰線拉得太長,結果顧此失彼,樣樣落空。
三、區分競爭對手,避免惡性競爭
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總結出了勝負取決于客觀實現條件,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在辯證的勝負觀,至今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子兵法》告訴現代企業,“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在競爭中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雖然從長期來看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可能對我構成或大或小的威脅,但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有些競爭對手非但不是敵人而是“盟友”,因為合適的競爭領域和競爭對手能夠加強而不削弱企業的競爭地位。
競爭對手有“好”有“壞”。“好”的競爭對手有助于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可以增強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改善所處行業的結構。只有“壞”的競爭對手才對本企業構成實際的威脅。
企業的實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對競爭對手加以區分,把它們統統作為進攻對象,那么企業會感到力不從心,也會破壞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有選擇地進行競爭,集中力量,就等于增強了自己的實力,競爭“勢”能積聚也更強,獲勝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企業要盡量避免與競爭對手在正面對抗,避免過度的競爭,力求勝于無形。
“同行是冤家”這話一直是在形容企業間的競爭。美國梅瑞公司為協調自己與其他同行的關系,緩和彼此的矛盾,別出心裁地開設了一間“咨詢服務亭”。此亭的宗旨是:顧客如在本公司沒有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它負責指引顧客到有此類商品的公司去購買,即:把顧客推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咨詢服務亭”的開設不僅沒有把顧客逐走,反而引來更多的顧客。而且公司與同行們的關系也大為好轉。梅瑞公司也因此得到更多同行的信息幫助,實現公司的進步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這一點,許多企業間建立了戰略同盟,在技術、信息情報等資源上互相提供幫助。
四、出奇制勝,防不勝防
《孫子兵法》強調:“夫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經過十多年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我國洗衣機市場早就飽和,許多企業都已被淘汰出局。因為洗衣機市場賣的都是大容量、耗電量高的產品,春秋和冬季好銷,而夏季卻相對成了淡季。海爾先人一步抓住了這個商機,開發了容量只有1.5公斤又省電的小型洗衣機“小神童”,推出后立即在市場暢銷,在推出后的20個月內,銷售了100萬臺,并且經過了六次改進。
當然各企業的產業性質、產品、所處內外環境均有不同,所以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并非都行,重要的是企業的經營思路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要有新的思路,發現新的機遇,這就是“出奇”。
現在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大力提倡實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要根本的就是思維方式的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挑戰固然嚴峻,但機遇同樣無限,一葉障目是看不到這些新的機遇的,企業要先改變思想方式,真正“獨立”進行思考,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才會豁然開朗,發現原來機遇就在眼前。否則思想觀念不轉變,機遇站到人面前,也只會是視而不見,坐失良機。
要想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就要注意三個實話要點:
1、現代企業為了取得競爭的勝利,應該做到“兵不厭詐”,才能面對兇猛的強敵,避開其鋒芒,采用分導引流的方法各個擊破。
日本佳能公司的英國市場上與施樂公司競爭時,就運用了這一戰術。他們避開施樂公司嚴密控制的倫敦市場,先集中兵力爭奪蘇格蘭,后又進攻英國其他地區市場,最后才以優勢力量對倫敦市場發起攻擊,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把施樂公司趕出了整個英國市場。
2、商場如戰場。為了做到出奇制勝,企業要極力隱藏自己的實力,讓競爭對手看不清真實情況,企業應采取各種手段迷惑和“愚弄”競爭對手,使競爭對手麻痹大意,放松防備心理,此時企業趁機出擊,那么取得競爭勝利的概率非常大。
3、當競爭對手在某一市場上具有強于自己的優勢,應想辦法“引誘”其到有利于自己的別的市場上去競爭;當競爭對手的力量非常強時,要另辟蹊徑,使其在某一方面弱于自己,以此取勝。
五、爭取主動,“致人而不至于人”
市場是由顧客組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顧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也就存在了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你只看到現實市場,那么競爭對手已先你一步“先處戰地”,你即使擠了進去也已成為“后處戰地”的有利地位,可以“致人”而不是“至于人”,就可以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企業必須事先仔細調查分析,認真選擇認定和盡力爭取的、屬于你自己的目標顧客。集中注意力到這種潛在需求上,“以顧客之心為心”,從顧客的需求出發,想得比顧客自己更細致,更超前。把顧客的潛在需求變成了現實需求,潛在的顧客成為現實的顧客,而潛在的市場也就成為你開拓的現實市場了。企業都要以市場為依托,走到顧客中間去,把顧客潛在的希望、愿望、欲望作為向企業提出的課題,加以仔細琢磨,認真分析,打到新的經營思路,而這正是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靈感的源泉。企業一旦具備了正確的核心能力(指關鍵技術和技術),就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推出新產品,使業務突飛猛進地向前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致人”,而不“至于人”。
但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構建核心能力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針對競爭對手的對策放在首位,而不積極去爭奪屬于自己的目標顧客,這樣怎么能在競爭中取勝呢?
六、造勢與“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流水、圓石本身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當它們從高山流下、滾下時,“形勢”就不得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一些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獎金、充足的人力與領先的技術等資源,在市場上聲勢浩大,別的企業害怕與之正面沖突,或知難而退或避讓再三,因而大企業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形勢”所造成就的“不戰而勝”,它對競爭的進程與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企業在競爭之前可以揚長避短地大力宣傳自己的優勢,或人才濟濟或技術超群或管理先進,從氣墊上壓倒競爭對手。這樣,就有可能使競爭對手“不戰而退”,從而牢牢把握住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如果企業還成不了氣候,沒有任何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就無勢可造。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后,需要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才能廣開銷路。提高其知名度就是“造勢”。企業在市場的舞臺上,通過各種營銷宣傳方式在市場上宣傳自己,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激發人們的潛在需求以達到促銷的目的。
杭州娃哈哈公司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兒童營養液而在江南一帶打開市場后,銷路很快擴大,企業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但產品卻還沒有打進中原市場。如果能開拓這個新市場?企業采取了一項“以迂為直”的戰略。他們在鄭州送給每位小學生一頂黃色帽子。黃帽子我們早期就用以提醒來往機動車司機與騎自行車人群注意來往行人安全,但當時鄭州小學生還沒有采用這個辦法來保護孩子閃的行路安全。娃哈哈在免費贈送的全市小學生的帽子上印上自己企業名字。這樣一個早晨全市一下子出現了孩子們都戴上了同樣的黃色帽子。這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和樂于接受的效應。這就是在一個城市中“造勢”的一次意味深長的案例。
七、匡時事來貴知人
劉邦一統天下之后對朝臣們道他成功的原因:“夫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這,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還不忘嘲笑項羽,“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看來睿智的領導者并非本身十項全能,而是確知如何整合眾人的智能以為已用。一個人再會跑也跑不過一匹千里馬,但是只要懂得駕御千里馬,千里馬就會成他效力。
時至今日,企業與企業之間“策略聯盟”皆著眼于“資源共享”,人力資源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任勢。”善于指揮的將帥,其主導思想應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于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將吏,因此他就能從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出發,選擇適于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
對今天企業的領導者和企業家言,一個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最適于某項特定的工作,揚其所長,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則成庸才。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就是對人才的催殘,也是對事業的摧殘。由此可見,善于識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德大才者。在實際用人中,常常因為在思維上存在盲點而不能量才使用、擇人任勢。人的才能愈大,特長愈突出,顯露的缺點也往往越多,越明顯,殊不如,一個人的最大的長處在數量上可能只有一個,但其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可大得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邱明生《活用孫子兵法十大基本經營原理》
許曉明《企業市場競爭的“勢”》《經濟管理》(2001年第16期)
寧養琰、陳鳴《打造和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快訊周刊》
程美秀《〈孫子兵法〉中的企業領導藝術和方法》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謀略、政策、經濟、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氣象等多方面內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可供企業管理借鑒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思想十分豐富的。企業在競爭中應該運用兵法闡釋的各條戰略戰術,脫離惡性競爭,發揮本企業優勢,贏得全面勝利。
關鍵詞:孫子兵法企業競爭
市場競爭是無情的,國外500強大企業的名次年年都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從中消失了,又有一些企業擠進來。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企業經營的內外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又成為WTO的正式成員,促使我們必須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從國際上來說,高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沖擊著我國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方式。市場的全球化帶來了競爭的全球化——對于世界范圍在經濟、政治、技術、金融、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變革,現在已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能完全置身事外。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競爭可以促進產業的優化與重組,使社會資源得以合理的配置;競爭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有利的市場位置,是企業獲利的手段。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企業存在,競爭就不會消失。”優勝劣汰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企業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就不能僅賃以往的經驗和直覺判斷行事,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領會和運用一些競爭規則,借助與參考一些克敵制勝的經營之道。
而《孫子兵法》是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圣典”之美譽,是我國璀璨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是智慧的結晶,其社會功能早已突破了兵法的限制,在當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領域,備受青睞。尤其是在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孫子的思想為眾多的企業家所認識和運用,被譽為“現代商戰中的指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競爭的規律是與戰爭規律相通的。人們通常把市場競爭稱之為“商戰”,兵戰的進行是戰場,而商戰的進行則在市場。最本質的區別是:兵戰中,兩軍對壘以擊垮乃至擊斃對方為勝;而商戰中,競爭對手之間則以能否獲得顧客更多青睞來決定勝負。雖然兩者性質不同,進行的場地不同,但其用兵之道與經營之道都是為了決定勝負這一目標則是相同的,其求勝的要求與途徑也有極多類似之處。因此作為企業,深入領會與運用兵戰的克敵制勝藝術,對商戰而言有許多可資借鑒與得益之處。我們要在市場競爭中運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規律和哲理,這對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的企業與企業家來說,當會有許多新的體會與新的感悟。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首先是要知已知彼,不僅清楚企業的現狀,還必須注重分析客觀條件;尊重客觀規律。
1、認真理解并切實貫徹有關政策法令,以及產品銷售地的風俗民情。
從中看到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機遇,又存在哪些制約。特別是現在和國際經濟接軌,更要熟悉有關的國際法規、國際金融,諸如保護知識產權、反傾銷、環保的規定等等;即約束自己遵紀守法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從本企業實際出發,結合所在行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趨向,研究“進退”、“可為不可為”,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戰略符合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2、深入了解用戶的潛在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迅猛進步,競爭的加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或顧客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企業能否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取決于其產品和服務能否為用戶或顧客所接受,因此使顧客滿意是企業經營的重中之重。對用戶的需求只有比他們想得更周到,才能抓住用戶的潛在需求作為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思想來源,才能真正掌握經營和競爭的主動權。
3、客觀地了解企業自己。
任何企業所擁有的與可以運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機很多,但不是每個商機都能為本企業帶來新的機遇。企業要正確估計自己的實力,清醒了解自身優勢,劣勢,在競爭中揚長避短,把自己有限的資源用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4、認真分析競爭對手。
必須分清誰是對企業威脅最大的主要競爭對手,深刻了解和分析你的競爭對手,才能“以已之長,攻人之短”,取得競爭的主動權。要像對自己企業那樣把對方的每一個環節都摸透,并與自己企業進行對比,看清雙方優勢劣勢,善于針對競爭對手的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策略。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市場的國際化促使競爭的國際化,現在企業的競爭對手已不局限于國內而是對著全世界,要了解和分析競爭對手的范圍也擴大到了全世界。企業要把所在產業的最先進的同行所制訂的和達到的標準,拿來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要看到自己的現狀與已達到的最高標準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并把這個標準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去奮斗。
5、及時全面地了解掌握大環境的重大變化
國內國際市場是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實際上是由政治、經濟、技術、金融、管理等所導致的,最終體現在市場上。兩者變化之間有一段時間差。所以,重要的是要關注大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并且分析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勢,研究哪些是帶有傾向性的,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估計經濟大氣候對企業的影響,并考慮對策。企業才能先人一步爭取到時間和商機。關注大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戰略已變得日益重要。
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待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在市場經濟下任何一種門類的產業及其產品或服務,都在為企業提供新的商機,因此很多企業從一種產品的經營向著多門類、多元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市場競爭激烈,開展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經營得當,可為企業提供創利和發展的機會。但也有不少企業由于四面出擊而陷于四面楚歌,甚至走向破落。
對企業來說,擴展經營范圍首先必須考慮企業原有基礎,特別是不能脫離企業原有的優勢所依。很多成功企業正是利用其原有技術的延伸,而不是插手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長的新領域盲目擴展。如果企業只看到市場上有利可圖的機會,而不清醒地分析自己究竟有無掌握它的實力,就貿然把它作為自己擴展經營的新領域,這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風險。
珠海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是位電子技術的專家,他在漢卡研究上成績卓著,并在實現產業化的頭幾年獲利豐厚;接著巨人涉足生物技術的“腦黃金”,并用大量廣告投入來擴大知名度,這是一個與原產品毫不相干的新領域;之后又再跨入當時火爆的房地產業,建巨人大廈,從原打算的20多層加碼到70層樓,想成為城市標志。可惜資金無法到位,最后大廈蓋到一半財源枯竭,集團就從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輝煌只留下回憶與惋惜。
這正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的區別所在。如果以為資金雄厚便可以進擊任何產業,卻不問自己到底對此新產業的業務與發展前景有多少把握,那么決策本身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企業要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考慮多元化經營,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使所擁有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集中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決不能把戰線拉得太長,結果顧此失彼,樣樣落空。
三、區分競爭對手,避免惡性競爭
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總結出了勝負取決于客觀實現條件,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在辯證的勝負觀,至今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子兵法》告訴現代企業,“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在競爭中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雖然從長期來看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可能對我構成或大或小的威脅,但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有些競爭對手非但不是敵人而是“盟友”,因為合適的競爭領域和競爭對手能夠加強而不削弱企業的競爭地位。
競爭對手有“好”有“壞”。“好”的競爭對手有助于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可以增強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改善所處行業的結構。只有“壞”的競爭對手才對本企業構成實際的威脅。
企業的實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對競爭對手加以區分,把它們統統作為進攻對象,那么企業會感到力不從心,也會破壞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有選擇地進行競爭,集中力量,就等于增強了自己的實力,競爭“勢”能積聚也更強,獲勝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企業要盡量避免與競爭對手在正面對抗,避免過度的競爭,力求勝于無形。
“同行是冤家”這話一直是在形容企業間的競爭。美國梅瑞公司為協調自己與其他同行的關系,緩和彼此的矛盾,別出心裁地開設了一間“咨詢服務亭”。此亭的宗旨是:顧客如在本公司沒有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它負責指引顧客到有此類商品的公司去購買,即:把顧客推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咨詢服務亭”的開設不僅沒有把顧客逐走,反而引來更多的顧客。而且公司與同行們的關系也大為好轉。梅瑞公司也因此得到更多同行的信息幫助,實現公司的進步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這一點,許多企業間建立了戰略同盟,在技術、信息情報等資源上互相提供幫助。
四、出奇制勝,防不勝防
《孫子兵法》強調:“夫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經過十多年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我國洗衣機市場早就飽和,許多企業都已被淘汰出局。因為洗衣機市場賣的都是大容量、耗電量高的產品,春秋和冬季好銷,而夏季卻相對成了淡季。海爾先人一步抓住了這個商機,開發了容量只有1.5公斤又省電的小型洗衣機“小神童”,推出后立即在市場暢銷,在推出后的20個月內,銷售了100萬臺,并且經過了六次改進。
當然各企業的產業性質、產品、所處內外環境均有不同,所以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并非都行,重要的是企業的經營思路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要有新的思路,發現新的機遇,這就是“出奇”。
現在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大力提倡實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要根本的就是思維方式的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挑戰固然嚴峻,但機遇同樣無限,一葉障目是看不到這些新的機遇的,企業要先改變思想方式,真正“獨立”進行思考,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才會豁然開朗,發現原來機遇就在眼前。否則思想觀念不轉變,機遇站到人面前,也只會是視而不見,坐失良機。
要想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就要注意三個實話要點:
1、現代企業為了取得競爭的勝利,應該做到“兵不厭詐”,才能面對兇猛的強敵,避開其鋒芒,采用分導引流的方法各個擊破。
日本佳能公司的英國市場上與施樂公司競爭時,就運用了這一戰術。他們避開施樂公司嚴密控制的倫敦市場,先集中兵力爭奪蘇格蘭,后又進攻英國其他地區市場,最后才以優勢力量對倫敦市場發起攻擊,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把施樂公司趕出了整個英國市場。
2、商場如戰場。為了做到出奇制勝,企業要極力隱藏自己的實力,讓競爭對手看不清真實情況,企業應采取各種手段迷惑和“愚弄”競爭對手,使競爭對手麻痹大意,放松防備心理,此時企業趁機出擊,那么取得競爭勝利的概率非常大。
3、當競爭對手在某一市場上具有強于自己的優勢,應想辦法“引誘”其到有利于自己的別的市場上去競爭;當競爭對手的力量非常強時,要另辟蹊徑,使其在某一方面弱于自己,以此取勝。
五、爭取主動,“致人而不至于人”
市場是由顧客組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顧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也就存在了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你只看到現實市場,那么競爭對手已先你一步“先處戰地”,你即使擠了進去也已成為“后處戰地”的有利地位,可以“致人”而不是“至于人”,就可以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企業必須事先仔細調查分析,認真選擇認定和盡力爭取的、屬于你自己的目標顧客。集中注意力到這種潛在需求上,“以顧客之心為心”,從顧客的需求出發,想得比顧客自己更細致,更超前。把顧客的潛在需求變成了現實需求,潛在的顧客成為現實的顧客,而潛在的市場也就成為你開拓的現實市場了。企業都要以市場為依托,走到顧客中間去,把顧客潛在的希望、愿望、欲望作為向企業提出的課題,加以仔細琢磨,認真分析,打到新的經營思路,而這正是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靈感的源泉。企業一旦具備了正確的核心能力(指關鍵技術和技術),就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推出新產品,使業務突飛猛進地向前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致人”,而不“至于人”。
但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構建核心能力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針對競爭對手的對策放在首位,而不積極去爭奪屬于自己的目標顧客,這樣怎么能在競爭中取勝呢?
六、造勢與“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流水、圓石本身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當它們從高山流下、滾下時,“形勢”就不得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一些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獎金、充足的人力與領先的技術等資源,在市場上聲勢浩大,別的企業害怕與之正面沖突,或知難而退或避讓再三,因而大企業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形勢”所造成就的“不戰而勝”,它對競爭的進程與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企業在競爭之前可以揚長避短地大力宣傳自己的優勢,或人才濟濟或技術超群或管理先進,從氣墊上壓倒競爭對手。這樣,就有可能使競爭對手“不戰而退”,從而牢牢把握住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如果企業還成不了氣候,沒有任何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就無勢可造。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后,需要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才能廣開銷路。提高其知名度就是“造勢”。企業在市場的舞臺上,通過各種營銷宣傳方式在市場上宣傳自己,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激發人們的潛在需求以達到促銷的目的。
杭州娃哈哈公司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兒童營養液而在江南一帶打開市場后,銷路很快擴大,企業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但產品卻還沒有打進中原市場。如果能開拓這個新市場?企業采取了一項“以迂為直”的戰略。他們在鄭州送給每位小學生一頂黃色帽子。黃帽子我們早期就用以提醒來往機動車司機與騎自行車人群注意來往行人安全,但當時鄭州小學生還沒有采用這個辦法來保護孩子閃的行路安全。娃哈哈在免費贈送的全市小學生的帽子上印上自己企業名字。這樣一個早晨全市一下子出現了孩子們都戴上了同樣的黃色帽子。這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和樂于接受的效應。這就是在一個城市中“造勢”的一次意味深長的案例。
七、匡時事來貴知人
劉邦一統天下之后對朝臣們道他成功的原因:“夫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這,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還不忘嘲笑項羽,“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看來睿智的領導者并非本身十項全能,而是確知如何整合眾人的智能以為已用。一個人再會跑也跑不過一匹千里馬,但是只要懂得駕御千里馬,千里馬就會成他效力。
時至今日,企業與企業之間“策略聯盟”皆著眼于“資源共享”,人力資源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任勢。”善于指揮的將帥,其主導思想應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于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將吏,因此他就能從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出發,選擇適于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
對今天企業的領導者和企業家言,一個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最適于某項特定的工作,揚其所長,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則成庸才。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就是對人才的催殘,也是對事業的摧殘。由此可見,善于識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德大才者。在實際用人中,常常因為在思維上存在盲點而不能量才使用、擇人任勢。人的才能愈大,特長愈突出,顯露的缺點也往往越多,越明顯,殊不如,一個人的最大的長處在數量上可能只有一個,但其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可大得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邱明生《活用孫子兵法十大基本經營原理》
許曉明《企業市場競爭的“勢”》《經濟管理》(2001年第16期)
寧養琰、陳鳴《打造和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快訊周刊》
程美秀《〈孫子兵法〉中的企業領導藝術和方法》
關鍵詞:孫子兵法 企業競爭
市場競爭是無情的,國外500強大企業的名次年年都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從中消失了,又有一些企業擠進來。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企業經營的內外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又成為WTO的正式成員,促使我們必須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從國際上來說,高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沖擊著我國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方式。市場的全球化帶來了競爭的全球化——對于世界范圍在經濟、政治、技術、金融、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變革,現在已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能完全置身事外。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競爭可以促進產業的優化與重組,使社會資源得以合理的配置;競爭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有利的市場位置,是企業獲利的手段。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企業存在,競爭就不會消失。”優勝劣汰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企業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就不能僅賃以往的經驗和直覺判斷行事,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領會和運用一些競爭規則,借助與參考一些克敵制勝的經營之道。
而《孫子兵法》是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圣典”之美譽,是我國璀璨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是智慧的結晶,其社會功能早已突破了兵法的限制,在當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領域,備受青睞。尤其是在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孫子的思想為眾多的企業家所認識和運用,被譽為“現代商戰中的指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競爭的規律是與戰爭規律相通的。人們通常把市場競爭稱之為“商戰”,兵戰的進行是戰場,而商戰的進行則在市場。最本質的區別是:兵戰中,兩軍對壘以擊垮乃至擊斃對方為勝;而商戰中,競爭對手之間則以能否獲得顧客更多青睞來決定勝負。雖然兩者性質不同,進行的場地不同,但其用兵之道與經營之道都是為了決定勝負這一目標則是相同的,其求勝的要求與途徑也有極多類似之處。因此作為企業,深入領會與運用兵戰的克敵制勝藝術,對商戰而言有許多可資借鑒與得益之處。我們要在市場競爭中運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規律和哲理,這對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的企業與企業家來說,當會有許多新的體會與新的感悟。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首先是要知已知彼,不僅清楚企業的現狀,還必須注重分析客觀條件;尊重客觀規律。
1、 認真理解并切實貫徹有關政策法令,以及產品銷售地的風俗民情。
從中看到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機遇,又存在哪些制約。特別是現在和國際經濟接軌,更要熟悉有關的國際法規、國際金融,諸如保護知識產權、反傾銷、環保的規定等等;即約束自己遵紀守法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從本企業實際出發,結合所在行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趨向,研究“進退”、“可為不可為”,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戰略符合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2、 深入了解用戶的潛在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迅猛進步,競爭的加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或顧客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企業能否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取決于其產品和服務能否為用戶或顧客所接受,因此使顧客滿意是企業經營的重中之重。對用戶的需求只有比他們想得更周到,才能抓住用戶的潛在需求作為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思想來源,才能真正掌握經營和競爭的主動權。
3、 客觀地了解企業自己。
任何企業所擁有的與可以運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機很多,但不是每個商機都能為本企業帶來新的機遇。企業要正確估計自己的實力,清醒了解自身優勢,劣勢,在競爭中揚長避短,把自己有限的資源用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4、 認真分析競爭對手。
必須分清誰是對企業威脅最大的主要競爭對手,深刻了解和分析你的競爭對手,才能“以已之長,攻人之短”,取得競爭的主動權。要像對自己企業那樣把對方的每一個環節都摸透,并與自己企業進行對比,看清雙方優勢劣勢,善于針對競爭對手的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策略。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市場的國際化促使競爭的國際化,現在企業的競爭對手已不局限于國內而是對著全世界,要了解和分析競爭對手的范圍也擴大到了全世界。企業要把所在產業的最先進的同行所制訂的和達到的標準,拿來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要看到自己的現狀與已達到的最高標準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并把這個標準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去奮斗。
5、 及時全面地了解掌握大環境的重大變化
國內國際市場是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實際上是由政治、經濟、技術、金融、管理等所導致的,最終體現在市場上。兩者變化之間有一段時間差。所以,重要的是要關注大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并且分析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勢,研究哪些是帶有傾向性的,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估計經濟大氣候對企業的影響,并考慮對策。企業才能先人一步爭取到時間和商機。關注大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戰略已變得日益重要。
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待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在市場經濟下任何一種門類的產業及其產品或服務,都在為企業提供新的商機,因此很多企業從一種產品的經營向著多門類、多元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市場競爭激烈,開展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經營得當,可為企業提供創利和發展的機會。但也有不少企業由于四面出擊而陷于四面楚歌,甚至走向破落。
對企業來說,擴展經營范圍首先必須考慮企業原有基礎,特別是不能脫離企業原有的優勢所依。很多成功企業正是利用其原有技術的延伸,而不是插手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長的新領域盲目擴展。如果企業只看到市場上有利可圖的機會,而不清醒地分析自己究竟有無掌握它的實力,就貿然把它作為自己擴展經營的新領域,這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風險。
珠海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是位電子技術的專家,他在漢卡研究上成績卓著,并在實現產業化的頭幾年獲利豐厚;接著巨人涉足生物技術的“腦黃金”,并用大量廣告投入來擴大知名度,這是一個與原產品毫不相干的新領域;之后又再跨入當時火爆的房地產業,建巨人大廈,從原打算的20多層加碼到70層樓,想成為城市標志。可惜資金無法到位,最后大廈蓋到一半財源枯竭,集團就從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輝煌只留下回憶與惋惜。
這正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的區別所在。如果以為資金雄厚便可以進擊任何產業,卻不問自己到底對此新產業的業務與發展前景有多少把握,那么決策本身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企業要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考慮多元化經營,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使所擁有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集中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決不能把戰線拉得太長,結果顧此失彼,樣樣落空。
三、區分競爭對手,避免惡性競爭
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總結出了勝負取決于客觀實現條件,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在辯證的勝負觀,至今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子兵法》告訴現代企業,“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在競爭中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雖然從長期來看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可能對我構成或大或小的威脅,但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有些競爭對手非但不是敵人而是“盟友”,因為合適的競爭領域和競爭對手能夠加強而不削弱企業的競爭地位。
競爭對手有“好”有“壞”。“好”的競爭對手有助于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可以增強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改善所處行業的結構。只有“壞”的競爭對手才對本企業構成實際的威脅。
企業的實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對競爭對手加以區分,把它們統統作為進攻對象,那么企業會感到力不從心,也會破壞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有選擇地進行競爭,集中力量,就等于增強了自己的實力,競爭“勢”能積聚也更強,獲勝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企業要盡量避免與競爭對手在正面對抗,避免過度的競爭,力求勝于無形。
“同行是冤家”這話一直是在形容企業間的競爭。美國梅瑞公司為協調自己與其他同行的關系,緩和彼此的矛盾,別出心裁地開設了一間“咨詢服務亭”。此亭的宗旨是:顧客如在本公司沒有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它負責指引顧客到有此類商品的公司去購買,即:把顧客推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咨詢服務亭”的開設不僅沒有把顧客逐走,反而引來更多的顧客。而且公司與同行們的關系也大為好轉。梅瑞公司也因此得到更多同行的信息幫助,實現公司的進步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這一點,許多企業間建立了戰略同盟,在技術、信息情報等資源上互相提供幫助。
四、出奇制勝,防不勝防
《孫子兵法》強調:“夫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經過十多年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我國洗衣機市場早就飽和,許多企業都已被淘汰出局。因為洗衣機市場賣的都是大容量、耗電量高的產品,春秋和冬季好銷,而夏季卻相對成了淡季。海爾先人一步抓住了這個商機,開發了容量只有1.5公斤又省電的小型洗衣機“小神童”,推出后立即在市場暢銷,在推出后的20個月內,銷售了100萬臺,并且經過了六次改進。
當然各企業的產業性質、產品、所處內外環境均有不同,所以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并非都行,重要的是企業的經營思路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要有新的思路,發現新的機遇,這就是“出奇”。
現在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大力提倡實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要根本的就是思維方式的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挑戰固然嚴峻,但機遇同樣無限,一葉障目是看不到這些新的機遇的,企業要先改變思想方式,真正“獨立”進行思考,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才會豁然開朗,發現原來機遇就在眼前。否則思想觀念不轉變,機遇站到人面前,也只會是視而不見,坐失良機。
要想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就要注意三個實話要點:
1、現代企業為了取得競爭的勝利,應該做到“兵不厭詐”,才能面對兇猛的強敵,避開其鋒芒,采用分導引流的方法各個擊破。
日本佳能公司的英國市場上與施樂公司競爭時,就運用了這一戰術。他們避開施樂公司嚴密控制的倫敦市場,先集中兵力爭奪蘇格蘭,后又進攻英國其他地區市場,最后才以優勢力量對倫敦市場發起攻擊,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把施樂公司趕出了整個英國市場。
2、商場如戰場。為了做到出奇制勝,企業要極力隱藏自己的實力,讓競爭對手看不清真實情況,企業應采取各種手段迷惑和“愚弄”競爭對手,使競爭對手麻痹大意,放松防備心理,此時企業趁機出擊,那么取得競爭勝利的概率非常大。
3、當競爭對手在某一市場上具有強于自己的優勢,應想辦法“引誘”其到有利于自己的別的市場上去競爭;當競爭對手的力量非常強時,要另辟蹊徑,使其在某一方面弱于自己,以此取勝。
五、爭取主動,“致人而不至于人”
市場是由顧客組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顧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也就存在了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你只看到現實市場,那么競爭對手已先你一步“先處戰地”,你即使擠了進去也已成為“后處戰地”的有利地位,可以“致人”而不是“至于人”,就可以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企業必須事先仔細調查分析,認真選擇認定和盡力爭取的、屬于你自己的目標顧客。集中注意力到這種潛在需求上,“以顧客之心為心”,從顧客的需求出發,想得比顧客自己更細致,更超前。把顧客的潛在需求變成了現實需求,潛在的顧客成為現實的顧客,而潛在的市場也就成為你開拓的現實市場了。企業都要以市場為依托,走到顧客中間去,把顧客潛在的希望、愿望、欲望作為向企業提出的課題,加以仔細琢磨,認真分析,打到新的經營思路,而這正是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靈感的源泉。企業一旦具備了正確的核心能力(指關鍵技術和技術),就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推出新產品,使業務突飛猛進地向前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致人”,而不“至于人”。
但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構建核心能力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針對競爭對手的對策放在首位,而不積極去爭奪屬于自己的目標顧客,這樣怎么能在競爭中取勝呢?
六、造勢與“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流水、圓石本身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當它們從高山流下、滾下時,“形勢”就不得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一些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獎金、充足的人力與領先的技術等資源,在市場上聲勢浩大,別的企業害怕與之正面沖突,或知難而退或避讓再三,因而大企業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形勢”所造成就的“不戰而勝”,它對競爭的進程與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企業在競爭之前可以揚長避短地大力宣傳自己的優勢,或人才濟濟或技術超群或管理先進,從氣墊上壓倒競爭對手。這樣,就有可能使競爭對手“不戰而退”,從而牢牢把握住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如果企業還成不了氣候,沒有任何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就無勢可造。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后,需要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才能廣開銷路。提高其知名度就是“造勢”。企業在市場的舞臺上,通過各種營銷宣傳方式在市場上宣傳自己,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激發人們的潛在需求以達到促銷的目的。
杭州娃哈哈公司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兒童營養液而在江南一帶打開市場后,銷路很快擴大,企業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但產品卻還沒有打進中原市場。如果能開拓這個新市場?企業采取了一項“以迂為直”的戰略。他們在鄭州送給每位小學生一頂黃色帽子。黃帽子我們早期就用以提醒來往機動車司機與騎自行車人群注意來往行人安全,但當時鄭州小學生還沒有采用這個辦法來保護孩子閃的行路安全。娃哈哈在免費贈送的全市小學生的帽子上印上自己企業名字。這樣一個早晨全市一下子出現了孩子們都戴上了同樣的黃色帽子。這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和樂于接受的效應。這就是在一個城市中“造勢”的一次意味深長的案例。
七、匡時事來貴知人
劉邦一統天下之后對朝臣們道他成功的原因:“夫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這,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還不忘嘲笑項羽,“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看來睿智的領導者并非本身十項全能,而是確知如何整合眾人的智能以為已用。一個人再會跑也跑不過一匹千里馬,但是只要懂得駕御千里馬,千里馬就會成他效力。
時至今日,企業與企業之間“策略聯盟”皆著眼于“資源共享”,人力資源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任勢。”善于指揮的將帥,其主導思想應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于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將吏,因此他就能從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出發,選擇適于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
對今天企業的領導者和企業家言,一個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最適于某項特定的工作,揚其所長,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則成庸才。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就是對人才的催殘,也是對事業的摧殘。由此可見,善于識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德大才者。在實際用人中,常常因為在思維上存在盲點而不能量才使用、擇人任勢。人的才能愈大,特長愈突出,顯露的缺點也往往越多,越明顯,殊不如,一個人的最大的長處在數量上可能只有一個,但其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可大得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邱明生《活用孫子兵法十大基本經營原理》
許曉明《企業市場競爭的“勢”》 《經濟管理》 (2001年第16期)
寧養琰、陳鳴《打造和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快訊周刊》
程美秀《〈孫子兵法〉中的企業領導藝術和方法》
主孰有道?
說得是哪一方的君主得人心。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立足、發展,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是對企業領導班子執政水平、政策水平、領導水平最現實的驗證。企業經營能否有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心的作用,人心是企業最為寶貴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企業面對重重困難,只要職工思想堅定,企業振興發展就有希望。企業要凝聚人心,首先,班子成員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不畏挫折不計個人得失的工作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有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廉潔自律、向我看齊、嚴格要求自己,不爭權、不謀私、敢負責的行為。其次,要全心全意依靠廣大職工群眾,把心掏給群眾,盡心竭力率領職工拼搏創業。很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旦交給群眾,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就會迎刃而解。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搞好,能夠過好市場關,關鍵要有一個得民心的領導班子。
將孰有能?
說得是將帥要有真知灼見。即有創新的思想,經營的頭腦;有號召之力,組織之方,治理之能;有知才之明,愛才之情,扶才之行,護才之意。能從市場經濟的迅速變化中把握時機,比別人早想到一著,早行動一步。“二戰”末期,前蘇聯把德國的機械設備運回國的同時,美國人卻派了強有力的人員飛赴德國,把大批德國高級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戰俘運回美國。而這些德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對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張家港市在市場經濟的搏擊中,得出一條寶貴的經驗,就是觀念的轉變是最大的財富。一個將帥如果觀念不轉變,就不會帶出隊伍或造就出適應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就會失掉機遇,失掉市場,失掉人心,一支隊伍如果觀念不更新,思想就會永遠停留在禁錮、迷誤、落后之中,企業就不會有好形象,好環境,好市場,好信譽,就談不上發展。
天地孰得?
說得是哪一方能得到天時地利的有利條件。企業的天時地利就是內外環境,這種環境雖然客觀存在,但如何利用得當,卻決定企業經營的成敗。這里關鍵要清楚自身的優勢劣勢各是什么,然后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制定自己的經營戰略以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所提供的客觀條件來做有利于自己發展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大環境一步步朝著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方向邁進,這是搞好企業的外部環境。但是,為什么不少企業在同樣的大氣候下,發展卻大不相同?企業要真正活起來,必須把眼睛盯在苦練內功,造就良好環境的基點上,這實際上是深挖我們的“地利”,首先要在強化激勵機制上下功夫。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由于機制不活,平均主義現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嚴重影響職工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利益機制,競爭機制,創造好的內部環境。一些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曇花一現的狀況,根本原因就是管理沒跟上,因此,企業要想搞活搞好,必須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否則,抓改革不抓管理不行,抓管理不抓改革也無望。
法令孰行?
說得是哪一方能夠認真執行法令。對企業來講,就是企業的制度建設與組織建設問題,不是有沒有法令的問題,而是能否執行的問題。一個企業有了好的規章制度,關鍵在于認真落實,再好的規章制度也只能說是一紙空文。始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堅持法令(具體到企業就是各項規章制度)的權威性。所謂權威性,是指法令的標準不因干擾而變易。北史上有這樣一句話:“若罰無定刑,則天下皆懼;政無常法,則人無所適從。”就是說國家要進行管理,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定,不能憑管理者的主觀意志辦事。二是要領導干部帶頭執法,身體力行。春蘭公司勞資科長頭天值夜班,第二天本可休息,但他考慮到手頭工作正忙,主動放棄休息趕去上班,偏偏鈴聲止時,他還在廠門口兩條標記線外,遲到30秒罰款50元,給以勸告處分,他苦笑但服氣認了。有人說這個遲到本該表揚,但更多的人說這個處分更應該表揚。鐵的紀律嚴出了效果,春蘭公司幾年來無故曠工為零,上班串崗為零,刑事犯罪為零,偷拿公物為零。
兵眾孰強?
說的是哪一方面的隊伍比較強大。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證明產品的開發實質是人才的開發,產品的競爭是智力的競爭,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也是人的素質。人才是企業的基石,擁有人才就擁有明天,這是山東濰坊華光科技公司總經理王新華所說的一句話。早在70年代末,我國人事調配還是在高度計劃中進行的時候,華光就把眼光轉向市場,開始有償引進人才成為我國最早實行公開招聘的企業之一,同時他們每年拿出近百萬元經費,選送優秀職工到大專院校定向培養,正是靠著人才優勢,華光人在高科技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士卒孰練?
說的是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這里強調培訓對提高職工素質的重要性。一些白領人員,一生需要不斷經過培訓,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員工較有訓練呢?這就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因為企業文化雖是非技術性和非經濟性的因素,但對企業的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就必須抓好企業文化建設。
§1 問題的提出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⑴具體而言,管理目標和計劃的實施,組織結構的設計與運作,人力、物力資源的調配和安置,以及對管理全過程的控制和調整,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
最早研究企業價值觀和社會文化傳統等對企業管理的影響的,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C.L.Barnard)和菲尼普.塞爾茨尼克(P.Selznik)。197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戴維斯(S.M.Davis)在《比較管理—組織文化的展望》中,明確而系統地從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組織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論。1971年,德魯克把管理與文化直接聯系起來,他認為,“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習俗、信念的傳統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應該是——受文化制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⑵遺憾的是,當時這一論斷未能引起美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應有的重視。直至7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表現出驚人的應變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才迫使美國管理學界認真研究和分析日本的企業管理,發現兩國企業在制度、結構、戰略等“硬件”方面并無不同,差別只在人員、技能、作風和最高目標等文化的“軟件”方面,從而證實了文化和價值觀比管理理論方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后,有關管理差異的文化背景和根源問題,日益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研究的新課題。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維及行動模式的特點、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間的中國管理理論作指導。本文通過審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究現代管理與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以期把握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
§2 現代管理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比較
現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體的觀念來了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于奧秘的宇宙萬物本原所體悟出極高明、精微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⑶在這一方面,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國際中國管理研究學院院長成中英先生把中國古代無行說同西方管理理論相結合,通過整合,提出了極具獨創性的理論——C理論,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⑷。
以下,我們就以現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框架為基本線索,對其中所契合的中國傳統管理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討。
2.1 戰略管理與中國古代戰略設計理念
有效的管理從制定戰略開始。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全面系統地對企業的內外環境進行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于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圣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
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后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后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絡,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
《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5)。 “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或一種客觀的情勢;“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包括企業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資金、技術設備、信息、生產能力、產品銷路及交通運輸情況等;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包括才智、誠信、仁慈、勇敢和威嚴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準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2 現代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
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決策和溝通網絡,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么,誰要對什么結果負責,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6)。這是現代管理理論關于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
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1):
1. 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并加以分門別類。
2. 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
“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5)。
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之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6)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斗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6)
2.3 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
在現代管理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1)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于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
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于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1)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
人性假說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后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設,西方的激勵理論也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見表1)
表一 西方激勵理論經歷的四個發展階段
階段 激勵理論 基本主張
第一階段 “葫蘿卜加大棒” 主張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和處罰違紀者
第二階段 滿足“社會人”的需求 滿足人在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經濟報酬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第三階段 “尋找人的自我實現” 通過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來調動人的積極性,滿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人就會獲得長足和持久的工作動力
第四階段 多種激勵方法并用 沒有一種適合于任何時代、任何人的萬能激勵方法,不能只采取單一的激勵方法,必須根據不同的人及人的變化,采用適宜的激勵方法
“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象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
“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提高組織績效。曹操違紀,自罰“割發代首”;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些歷史典故都是執法嚴明的例證。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得心應手地運籌帷幄,使之無敵于天下。
“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2.4 控制與“禮治”、“無為”
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于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準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
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并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范。
§3 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契合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日本企業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一個事實:以儒家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物質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基本預測:
3.1 決策方面
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杰.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7)
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3.2 組織方面
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
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與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3 領導方面
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
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于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較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4 控制方面
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并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創新的。(7)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⑴ 哈羅德孔茨等著,郝國華等譯,《管理學》,第十版,經濟科學出版社,P9、P102、P333-335、P441
⑵ 宋光華、王文臣,《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P86;
⑶ 彼德.圣吉等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⑷ 徐希燕,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研究,《哲學動態》,1999年第11期,P37;
投入資源多的報社一定會在各方面超過投入少的報社。身體強壯的大漢一定能打敗體力單薄的對手;在技能相近的情況下,兩個大漢總能打敗一個大漢,這是一個極普通的真理。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怎樣使報社強大,則觀點不一,眾說紛紜。
影響報社的強弱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報社內外各種協同、整合的資源數量,另一個是這些資源質量的高低。就是說實力的大小由報社內所含必需資源要素的數量和這些資源要素協同性的高低以及這些要素質量的好壞決定的,因此要求我們一定要集中報社的有限資源,投入到高關聯的、有利于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以及資源利用能產生協同整合效應的項目或產品上來。
好的報社應具有高度關聯性,理想狀態表現為報社內部每個人、每個部門的職能都不是多余的。同時業務上又不互相干涉。并且每一次追加投資,都要圍繞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利用進行高關聯性的收入,這樣才能有數倍的產出回報。
根據經營環境選擇資源整合策略
如果在經濟繁榮時期,報社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及其相關的內部資源整合已完善,完成報社先做強的準備工作后,下一步就要做大。此時可以采取主動策略,選擇進攻的時間、地點和方向。可以從容地進行作戰準備,可以集中作戰力量,強占市場,購并其他競爭對手,四面投資,增設經營部門和組織機構,以達到擴大市場占有率、搶奪對手市場份額、收購競爭對手,擴張報社凈資產的目的;反之在經濟衰退時期,報社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中經營,且核心競爭力不突出,競爭激烈,替代者層出不窮,拳頭經營項目已進入衰退期,再加上報業文化沉悶,管理不善等原因,整個報社都處于一種萎靡狀態,此時宜采用回收戰線,剝離低利潤部門,盤活存量資源,精簡和集權組織結構,重新培養下一個核心競爭力,走專一化、差異化道路。
整合內外資源,構造報社競爭強勢
報業發展如同下圍棋,先作勢,后吃子,作勢比吃子更重要。作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報業內部的勢,一個是報業外部的勢。
報業內部的勢主要有員工士氣、組織向心力、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的激勵機制、催人奮進的報業文化,以及領先的技術、強勢品牌、充裕的資金、報業未來美好的愿景等。
報業外部的勢主要指控制和利用全部或部分外部資源的氣勢、影響和能力。如行業規則標準、國家的產業政策;行業許可、經營許可、生產許可;行業地位、品牌地位、競爭地位;報業間的聯盟、控制上下游企業的能力;與黨委政府、金融部門、股東、消費者、讀者的關系;控制和利用外部環境大趨勢、應對突發事件等。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在現代儒家思想也備受推崇,儒家思想在中國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傳統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儒家基本上堅持“尊尊”、“親親”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主張“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義禮等觀念長期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2)儒家提倡德治主義,鼓勵通過道德的力量來教育感化人。這種教化方式,從本質而言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知恥辱而無奸邪之心,并教化人心向善。這是最積極,也是最徹底的方法,絕非是僅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達到的。(3)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內涵表現為“異”,即使尊卑、貴賤、長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約束規范。儒家主張“禮”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從本質而言“禮”其實是法的一種形式,換言之如果違背了“禮”的約束就必然會遭受“刑”的懲罰。
1.2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為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覽中國幾千年的管理思想史,封建社會自漢唐以后各個時期出現的鼎盛繁榮景象,都與管理上沿襲“內用黃老,外用儒術”的思想有關,即以道家作為管理的實際指導,而儒家則是一種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守柔”的管理特點。“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認識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來源于世間萬物由強到弱的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只有保持柔弱和謙下的地位,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處于不敗之地。(2)“無為”的管理原則。道家認為“道”是宇宙間所有事物借以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來源,“無為”作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則,要求統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觀規律,從而在不斷地變化中謀求發展。(3)“無棄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家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方面提倡在發現和尊重人不同特點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不同特長和才能,以達到“因人制宜,人盡其才”的效果。(4)少私寡欲的領導品質。老子認為,讓庶民過上“甘其食,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根本目。為此,好的領導者應為他人而不為自己,應為百姓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1.3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重要學派之一,其管理思想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愛、節儉、自然科學”,墨家力圖打破尊卑、貴賤、親疏的等級制度,構建一個公平合理、相愛平等的理想社會。[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兼相愛,交相利。墨子針對當時出現的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認為“別”是產生各種現象的根源所在,導致了劃分彼此你我,彼此間追求利益,只求愛己不求愛人,只求利己不求利人。為此,墨跡大力提倡“兼相愛”的思想,要求由此及彼,相互關愛,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如此才能消除誤會,避免隔閡,改變時弊。同時墨子認為利益是相互的,損他人之利也會損己,因此提出通過“交相利”的方法以達到兼愛的目的,只有彼此相利,將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整體利益相統一,才能實現國富民強的愿望。(2)尚同控制,尚賢使能。尚賢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墨家認為對于德才兼備之人,不僅要招納選拔儲備,還要予以足夠重視,并做到各盡其才。“尚同”則是要求在賢人治理國家時,應該一統天下之義,做到下級服從上級,以上級的意志為行動標準,由此才能實現政令暢通,社會穩定。“尚賢”與“尚同”是相輔相成的,是實現“尚同”的保障,依墨子而言,只有將賢能作為用人標準,同時實行自上而下的賢人政治,才能實現尚同。(3)貴義。在《墨子•貴義》中說到“萬事莫貴于義”。貴義與兼愛密切相關,貫穿于墨家的整個管理思想體系之中,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認為義即利也,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會公利。“義”與“利”也并非是矛盾對立的,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為此墨子提出“志功為辯”,使“義”與“利”、動機與結果得到了有效的統一。
2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比較分析
2.1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在企業協調管理上的異同
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就重視關注“和”的重要性,傳統的儒家思想倡導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為之事必須要順應天意,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法則,以達到天與人的和諧統一;道家則主張“道法自然”,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則獨立運行,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而兵家在軍事中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協調統一的重要作用。[8]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無不體現了和諧、協調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對現代的企業管理、社會管理、經濟管理等均產生了有價值的思考意義。對現代企業管理而言,同樣要將企業的協調管理置于重要位置,將“和諧”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當中,只有在企業內部之間達到員工與員工、員工與領導、部門與部門乃至在企業外部達到不同企業間、企業與社會的協調統一,才能有力促使企業的健康發展。在西方企業管理思想中,泰羅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強調只有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將企業做大做強,從而使員工和雇主二者之間相互對立轉化為互相協作,雖然這種“精神革命”并未出現,但對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法約爾最早將協調管理納入企業的五項管理職能之中,強調企業內部之間的合作與協調,管理中應在組織分工的基礎之上使企業部門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保持一致。
2.2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上的異同
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有關于戰略管理的內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過于《孫子兵法》,雖然《孫子兵法》最早運用于軍事管理,但對于現代企業的戰略管理也極具有重大意義。孫子作為兵家的代表人物,其在戰略管理方面表現出來的最大優點就是權變性,要求根據環境展開的行動,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針計劃,但在行動的過程中也以相應的原則為指導,并要求遵循規律。這種“因變制宜”的權變思想對現代企業在實際運營和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企業在制定目標計劃和實施具體戰略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考慮和分析市場的變化、產品的結構和消費者的需求等因素。現代戰略管理理論最早產生于20實際60年代,早期以安德魯斯的目標戰略管理理論、伊戈爾•安索夫的資源配置戰略管理理論和邁克爾•波特的產業競爭戰略理論為代表,自20實際90年代以來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開始向戰略聯盟、戰略競標以及核心能力理論的研究,這些戰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已有明顯的體現,如果說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關于戰略管理思想是靈魂和綱領,那么現代西方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轉變則是對中國傳統戰略管理思想的延續和創新,但現代戰略管理理論仍然對當前企業管理和戰略規劃具有現實性和實質性的影響。
2.3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在企業組織管理上的異同
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對組織結構的管理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孔子提出的“五倫”追求親密性的人際關系,對現代企業而言則是要求構建緊密的組織結構;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提出了中國古代管理組織理論中的“明分使群”的組織構建模式,闡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無論是孔子倡導的“五倫”還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要求用“禮”和“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這樣的組織模式仍然適用于現代企業組織結構的構建,以“分”達到“群”的目的,同時用禮儀道德約束組織中的人,其中華人在海外創建企業的顯著特點就是,這種大“群”小“分”的組織管理結構形成了以“平均、寬厚、仁愛”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并配合現代企業管理手段,使組織結構中的人員和組織上下層緊密配合,從而使組織的力量得以匯集和放大。[11]現代企業管理論中,法約爾最早提出了五種管理職能之中的“組織職能”,并在企業組織結構的構建提出了“等級制度”和“人員團結”管理原則,在企業組織結構中增強的人員的團結和凝聚力,等級制度不斷發揮各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馬克斯•韋伯在企業組織結構上將權力等級構成一個5級3層的金字塔,這種組織結構存在明顯的職能分工和等級制度,其行政組織理論尤其是其組織模式為許多組織結構的設計提供了一種規定化的典型,現代企業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層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組織結構基本一致。
3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3.1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協調管理的啟示
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的和諧觀,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等學派均對協調的重要性進行了獨特鮮明的思想闡述。時至今日,直面企業中存在的客觀問題,這些優秀的傳統和諧觀依然對現代企業管理中協調管理的運用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啟示。首先,樹立正確的協調觀,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識。企業內部各部門都是圍繞公司的整體工作展開的,因此要注重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工作,同時從企業的整體利益目標出發,克服本位思想,相互合作團結。其次,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確立各司其職的思想。管理人員要貫徹落實協調工作,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最后,建立健全企業激勵機制,構建企業激勵文化。從深層次而言,重塑企業文化是充分發揮協調職能的關鍵所在,只有充分發揮激勵文化在企業協調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實現企業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管理,擺脫落后的被動管理模式。
3.2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的啟示
作為我國古代軍事典籍的《孫子兵法》,其包含的戰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軍事管理領域,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思想寶庫,為現代企業制定相應的戰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參考價值。[2]中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以及飛速發展的時代有效地實施好既定的企業戰略,不僅要善于在執行制定的戰略決策的同時,還要時刻洞察可能出現但對企業有重要影響的變化,這就要求巧妙運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制定企業的戰略決策,孫子提出“伐謀、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變制宜”以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戰略管理思想為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的制定和執行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戰略的目標和原則永遠保持不變,而戰略的模式和進程可以隨著時間、地點、人物進行調整,這就要求企業把握協調好變化性與連續性,持續中有變化,變化中有持續,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朝著制定的戰略方向靠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