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力的體現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0 16:3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實力的體現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實力的體現

篇(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體迅速崛起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率先實現經濟騰飛開始,東亞“四小龍”、亞洲“四小虎”在20世紀70年代繼之迅速崛起,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在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逐步實現了經濟起飛。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更成為引領全球經濟走出世界金融危機陰影的強勁動力,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與日漸崛起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仍然十分有限。有鑒于此,論文將在系統梳理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就相關問題予以探討:一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別范圍予以界定;二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潛力予以評價;三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予以介紹;四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形勢予以分析。

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別界定

如果從日本經濟起飛算起,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出現逾半個世紀之久。但真正開始使用“新興市場經濟體”這個提法的時間卻并不很長。20世紀80年代早期,人們開始用“新型工業化經濟體”一詞來形容亞洲和拉美的幾個經濟發展較好的市場化國家。其后,隨著多數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市場化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增長后勁顯著增強,眾多國際組織開始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給予更多關注。世界銀行經濟學家Antoine van Agtmael在這一時期最早提出了“新興市場”的概念,意指正處于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國家。顯然,這一認識更側重于發展階段而非具體國別的界定。隨著新興市場經濟體范圍的逐步擴大,“新型工業化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兩個概念開始被逐步混用,并繼而被涵義更為準確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或“新興市場國家”所取代。

事實上,不僅是名稱選擇,就連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涵義界定也存在巨大分歧。眾多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就其定義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張宇燕和田豐,2010)。綜合這些代表性定義,可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本質特征概括為:第一,市場經濟體制或經濟體制轉軌國家;第二,能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高經濟增速但人均收入水平仍低于發達經濟體;第三,處于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當中的開放經濟體;第四,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處于不斷完善之中;第五,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有待著力完善。這五項基本特征,從根本上將新興市場經濟體與計劃經濟國家、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等傳統概念進行了區分,充分展現出了這一概念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涵義界定的巨大分歧也增加了其國別范圍界定的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博鰲亞洲論壇(BF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U)、英國富時公司(FTSE)、美國萬事達公司(MasterCard)、英國《經濟學人》雜志(The Economist)、、美國摩根士丹利集團(MSCI)、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BBVA)、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P)和美國道瓊斯公司(DOW JONES)等眾多國際組織、研究機構、投資銀行和評級機構紛紛根據其業務領域推出了相應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名錄(李政,2014)。

通過比較這十個權威機構確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范圍,從中遴選出至少已經得到六個(含)以上認可的,并結合此前歸納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五項基本特征,阿根廷、埃及、巴西、波蘭、俄羅斯、菲律賓、哥倫比亞、韓國、捷克、馬來西亞、秘魯、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泰國、土耳其、匈牙利、印度、印尼、智利和中國等21個經濟體(以下簡稱“E21”)可以較好地滿足這些條件。

首先,E21完全具備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五項特征。這些國家均為市場經濟國家或經濟體制轉軌國家,其發展水平雖大多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七國集團”(以下簡稱G7)平均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機制較之發達國家也還存在很大距離,但其在過去10至20年均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顯著大幅提升,后續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其次,E21全面反映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整體狀況。從地域分布來看,E21中包括亞洲國家8個、拉美國家6個、東歐國家4個、非洲國家3個,這一分布不僅涵蓋了各大洲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同時也體現了各大洲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基本表現;從涵蓋類型上看,E21既包括了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時也包括了市場經濟體制仍有待繼續完善的個別發達國家,兼顧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對于經濟增長和制度演進的雙重關注。

再次,E21綜合實力對于全球和地區發展影響重大。從國際分工來看,E21包含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處于全球經濟分工格局中位次不斷提升的主要發展中國家,其對世界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速的影響都十分巨大;從地區影響來看,E21均為各大洲具有顯著影響的大國,其經濟總量、地域面積、人口規模和資源條件對于地區發展和政治環境的作用亦舉足輕重。

全文將圍繞E21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有關情況予以探討。

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潛力

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硬件設施不僅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速和發展模式,也深深影響著其未來的增長潛力和發展質量。因而,全面客觀地認識E21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硬件設施狀況,無疑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其在當今以致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自然資源

相較于多數國家而言,E21的總體資源稟賦優勢較為突出,其土地、淡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豐裕程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具備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和開發潛力,且尤以“金磚國家”最為突出。

1、土地資源

E21陸地總面積約為5475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36%。其中,僅俄羅斯、中國和巴西三國的陸地面積就達3522萬平方公里,約占E21陸地總面積的64%。除匈牙利和韓國外,其余E21的陸地面積均超出G7 中的英、德、日、法、意等發達國家,并位居所在大洲前列。廣闊的地域面積奠定了E21發展的重要基礎。

2、淡水資源

E21流域面積廣闊,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并尤以巴西、俄羅斯、印尼、中國、印度和哥倫比亞最為突出。但與此同時,由于E21多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且人口規模龐大,致使其中很多國家的淡水資源使用量也十分巨大。其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和埃及均位居世界淡水資源使用量的前十位,而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卻無一進入世界前十。

3、能源資源

E21在國際油氣儲產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11年,E21的石油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8.67%、天然氣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32.59%;石油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32.88%、天然氣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35.25%。E21的煤炭儲量也十分豐富,產量巨大。截止2011年,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南非等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13個主要煤炭生產國的煤炭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44.93%,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70.59%。

4、礦產資源

E21不僅能源資源豐富,其他主要礦產品資源也十分豐富,特別是鐵、銅、鋁、鉛、鋅、鎳、錳、錫、金和磷酸鹽等十種國際主要貿易礦產品的儲產量十分巨大。在目前國際公認的6個主要礦產資源豐富國家當中,E21就占到3個(俄羅斯、中國、南非),8個較豐富國家當中,E21就占到6個(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魯、智利、摩洛哥)。從探明剩余儲量來看,巴西、俄羅斯的鐵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中國和南非等國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內;智利的銅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秘魯等國均位列前十位以內,波蘭、菲律賓等國的儲量也十分巨大;南非的錳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巴西、印度和中國等國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內;南非、俄羅斯的金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摩洛哥的磷酸鹽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羅斯也位居前十位以內。此外,俄羅斯和印尼的鎳礦探明剩余儲量,中國、秘魯的鉛鋅礦探明剩余儲量,印尼、中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錫礦探明剩余儲量,巴西、印度的鋁土礦探明剩余儲量等也均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從礦產品年產量來看,中國、巴西的鐵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智利的銅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的鉛鋅礦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秘魯、俄羅斯和墨西哥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俄羅斯的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中國和南非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南非的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印尼、秘魯、巴西和俄羅斯的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前六位,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南非的黃金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秘魯、俄羅斯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的磷酸鹽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摩洛哥、俄羅斯和埃及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和巴西的鋁土礦年產量也均位居世界前十位以內。隨著全球主要礦產品供求緊張狀況的不斷加劇,豐富的資源蘊藏量和巨大礦產品年產量日益提升著E21在全球礦產品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也為其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爭取更多機遇創造了條件。

(二)人力資源

E21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僅為其經濟起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也為其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但與此同時,伴隨經濟持續增長而顯著改善的生活環境和不斷提高的醫療水平,也抑制了E21的人口增速,老齡化趨勢開始逐步顯現,深刻影響著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未來方向。當前,E21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總體人口規模依舊龐大。截止2011年,E21人口總數為42.28億,占全球人口總數的61.95%,雖較2001年僅增長4.71億,但占比卻與2001年基本持平(61.92%)。其中,中國、印度人口總數長期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尼、巴西和俄羅斯等國也均位居前十位以內,5國人口總數達33.36億,占E21人口總數的78.90%。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的《2011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在未來40年,E21人口增速雖會有所下降,但全球新增人口的半數仍將來自E21。其中,中國人口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14億,印度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17億(UNFPA,2011)。

二是部分國家人口增速明顯。過去十年,E21人口年平均增速(9.83‰)雖低于全球人口年平均增速(12.4‰),但各國之間差異卻十分巨大。其中,馬來西亞、埃及、菲律賓、印度、南非和墨西哥等國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國人口累積凈增2.72億,占E21人口累積凈增值半數以上;而俄羅斯、匈牙利和波蘭等國人口則長期為負增長。

三是老齡人口數量增長迅猛。目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已由發達國家蔓延至E21。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各國概況(2012)》,在49個年輕型人口國家中,E21無一入圍;在89個成年型人口國家(地區)中,共有菲律賓、埃及、南非等13個E21入圍;在94個老年型人口國家(地區)中,共有捷克、匈牙利、俄羅斯等8個E21入圍。相較于G7而言(平均41.47歲),E21平均年齡中位數雖然很低(30.39歲),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4歲)。同時,由于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國家行列,致使E21中進入老年型人口國家的人口總數已達81.25%。老齡化趨勢的顯著加快,一方面反映了E21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成果,另一方面由于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所引發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社會保障投入增加也成為影響E21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迫使很多國家不得不加速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四是總體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教育水平既是顯示經濟發展成效的具體體現,也是影響未來經濟發展潛力的判斷依據。從受教育年限角度考察,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E21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33年,接近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其中,捷克、韓國已達到超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阿根廷、捷克等10個國家已達到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中國、哥倫比亞等6個國家達到中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3個國家達到低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從文盲率角度考察,E21中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90.91%。其中,90%以上的國家有14個,最高的俄羅斯為99.60%;80%至90%的國家有5個。盡管G7的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已高達98.91%,但E21與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特別是中國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升、新興市場經濟體高等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和墨西哥、韓國等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日益普及,E21的總體教育狀況已能夠較好地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并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三)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狀況直接反映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也是推動其繼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E21之間基礎設施狀況雖差異巨大,但總體水平仍遠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些國家已與發達國家十分接近。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國際資本流入、技術轉移和產業替代創造了積極條件。

1、交通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相較發達國家而言,E21交通運輸能力雖總體依舊薄弱,但其發展速度和開發潛力卻十分巨大。截止2011年,E21共有機場12930個,占世界總數的29.52%。其中,巴西、墨西哥、俄羅斯、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印尼等6國機場數量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來,中國、巴西、土耳其和印度等E21的航空乘客人數分別出現100萬至4000萬的顯著增長,而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卻分別出現500萬至2000萬的不同程度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體重構全球航空運營格局的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目前,E21鐵路運營總里程已達417996公里,占世界的36.67%。其中,俄羅斯、中國、印度、阿根廷和巴西等5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2009年以來,中國、印度和南非等E21的鐵路貨運能力開始大幅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其貨運能力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俄羅斯則繼續保持世界第三的地位。但與此同時,由于多數E21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投入有限,致使其鐵路地域覆蓋程度依然距離發達國家相去甚遠。截止2011年,E21的鐵路平均路網密度僅為150.75km/10000km2,而G7國家平均已達503.68 km/10000km2,兩者相差3倍多。除匈牙利鐵路路網密度位居世界前列、波蘭和韓國接近G7國家平均水平以外,其他E21依然差距較大。

近年來,E21公路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1年,E21公路運營總里程已達13563172公里,占世界公路運營里程的13.26%,高于G7國家總體水平(11236563公里)。其中,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4國的公路運營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這一數量和G7國家持平。從公路建設等級來看,E21之間差別較大。中國的高速公路運營總里程已達8494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而E21當中緊隨其后的俄羅斯、墨西哥則分別只有30000公里和6279公里,而除其后的韓國、智利、土耳其和馬來西亞徘徊在1500至3500公里之間外,其他國家均低于1000公里。而在G7國家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最少的英國也已達3519公里,其他國家則均在6000公里以上。從公路網絡覆蓋程度來看,匈牙利公路路網密度已位居世界前列,波蘭、韓國和印度三國也已接近G7國家平均水平,而除阿根廷、埃及、智利和俄羅斯外,其他17個E21的公路路網密度均已高于加拿大。但總體而言,E21公路平均路網密度僅為4484.67km/10000km2,距離G7國家15362.61km/10000km2的平均水平,依然差距很大。

總體來看,E21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能力均遠遠好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且部分E21已與G7等發達國家十分接近,特別是匈牙利、波蘭和韓國等經濟水平總體較高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尤為明顯。從洲際分布來看,歐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交通基礎設施狀況最好,亞洲其次,而拉丁美洲和非洲則相對較差。在國別分布中,尤以中國等“金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最為顯著。日益順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有效地支撐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縱觀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歷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其發展功不可沒。因此,面向未來發展,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前景巨大,而龐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將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2、通訊基礎設施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信息通訊設施建設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不斷刷新歷史最高記錄。截止2011年,E21固定電話用戶已達5.75億,占全球的48.30%;移動電話用戶已達34.46億,占全球的57.35%;互聯網使用人數已達8.51億,占全球的40.20%,E21信息通訊設備覆蓋人口已經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

和G7相比,移動電話已取代固定電話成為E21民眾首選的通訊設備。E21移動電話用戶已占到人口總數的123.61%,高于G7國家的118.71%;而G7國家固定電話用戶雖有所下降,但依舊維持在55.03%,遠高于E21的20.06%。綜合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總體覆蓋情況,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通信服務水平已趨于一致。

E21互聯網使用人數也在大幅增加。截止2011年,韓國、馬來西亞、捷克、匈牙利、波蘭和哥倫比亞的互聯網使用人數已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韓國更是以82.77%的覆蓋率超過G7國家平均水平,而中國互聯網使用人數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也開拓了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興市場經濟體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依然是支撐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決定著其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但是,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任何單純依賴自然資源或勞動力資源的發展模式均難以在長期成為支撐其經濟增長的恒久動力,資源枯竭、人口老化仍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無法逾越的發展“魔咒”。因而,在繼續釋放現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的同時,加快改善硬件設施、大幅提升人力資本、逐步轉型產業結構,無疑對于其今后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

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根本改變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未來走向。以新興市場經濟體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資本、技術等長期被發達國家壟斷的高端生產要素開始向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加速轉移,不僅推進了這些國家的技術升級和產業替代,也進一步激發了其固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提升了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增強了其在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體系中的整體影響力。

(一)經濟總量

2001年至2011年,E21經濟總量(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從51585億美元增長至210639億美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6.48%迅速上升至30.10%。而同期G7經濟總量僅從206135億美元增長至335645億美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65.87%下滑至47.96%。2001年,E21中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有9個、處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有10個、處于低收入國家行列的有2個;至2011年,處于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已增加到4個、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擴展到12個、處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降低至5個,并已全部擺脫低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4國經濟總量分別由十年前的世界排名第七、九、十三和十九位躍居至第二、七、九和十位。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印度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E21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回升明顯。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期間的整體經濟表現遠優于發達經濟體,并成為影響全球經濟運行和穩定的重量力量。但是,由于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起點低、起步晚、人口多,致使其相互之間差異巨大,處于E21最高端的韓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9890美元,而處于最低端的印度卻只有1330美元,兩者之間相差15倍。而即使是處于E21最高端的韓國,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僅有處于G7最低端的意大利的三分之二,至于E21和G7的平均水平更是相差達5倍之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趕超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二)經濟增長

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2001年至2011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總量的累積增幅高達308.33%,遠高于G7國家62.82%的同期增速。其中,中國、印尼、土耳其、智利和秘魯等5國經濟漲幅位居E21前列,印度和墨西哥漲幅則相對較小。

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來,E21經濟增長總體有所回落,除中國繼續保持8.8%的高速增長外,多數國家經濟增速僅能維持在5%左右,泰國更是出現了0.5%的負增長。但從總體來看,這一增長水平依然遠高于深陷金融危機的歐美發達國家。在G7中,除德國在2011年出現了3.1%的經濟增速回升之外,其他國家僅能維持1%左右的增長率,而日本則已連續幾年增幅為負。不斷擴大的經濟總量和較為明顯的經濟增速,使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輪世界金融危機中,充分展現了其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由G7主導全球經濟格局的時代正在被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步打破。

(三)價格水平

價格穩定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具有較高相關性。妥善協調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考驗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成熟度的重要判斷依據。2011年,E21平均消費價格指數為5.6%,維持在溫和通脹范圍之內。其中,摩洛哥、捷克和馬來西亞等15個國家低于該平均水平;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已進入嚴重通脹國家行列;而阿根廷和埃及則長期徘徊在較高水平。

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價格水平,一方面受本國經濟發展環境和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國際經濟環境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政策影響。由于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刻震蕩的谷底階段,發達國家經濟低迷、金融市場震蕩不前,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得以持續維持較低通脹水平的重要原因。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受各國生產者價格指數推動影響,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必將面臨新的通脹壓力。因此,提高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宏觀調控水平,不僅需要增強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駕馭能力,更需要其能夠降低對發達經濟體的經濟依賴,強化其在全球經濟競爭環境中的自主能力。

(四)國際貿易收支

由于E21貨幣均不屬于國際支付和儲備貨幣,因此,必要的國際貨幣儲備對于確保其進口和其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貨幣匯率亦受該國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長期大幅赤字必然導致本幣貶值,進而影響其資本和流動性表現,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常賬戶得以實現再平衡。但隨著其后世界貿易形勢的逐步好轉,部分E21的經常賬戶再度出現大幅失衡,赤字規模不斷擴大,并尤以土耳其、印度和波蘭最為嚴重。不僅如此,2010年以來,土耳其、印度和波蘭等國經常賬戶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也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中國、韓國和印尼等國經常賬戶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僅中國就由2007年的10.60%降至2011年的2.76%。隨著中國等E21經濟增長由外需推動向內需拉動逐步轉變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長期低速增長,這一趨勢仍將持續下去。

E11的國際收支狀況是與其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結構緊密聯系的。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均曾經歷過貿易總量持續擴張的過程。截止2011年,E21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0892.8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0.65%,與G7總體水平(35.10%)基本持平。在E21中,中國、韓國、俄羅斯、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進口和出口貿易額均位居前列,占E21進出口總額的64.43%,而馬來西亞、匈牙利、捷克、泰國和韓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接近或超過100%。

(五)就業情況和收入分配

就業情況是反映經濟運行走勢的關鍵指標。由于E21發展水平和就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其就業率也相差很大。截止2011年,E21平均失業率為8.3%,高于G7平均水平(7.67%)。其中,失業率最低的泰國僅為0.70%,而失業率最高的南非則高達24.90%。按照國際通行的4%至8%的自然失業率標準,南非、波蘭、埃及、匈牙利、哥倫比亞、土耳其、印度、摩洛哥和捷克等均高于這一標準。與此相對應的是,即使面臨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機,G7的失業率仍能基本維持在4%至9%之間。這一方面反映了其勞動力供給的相對緊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實體經濟良好的抗風險能力。

就業情況和收入分配是緊密聯系的。多數發達國家都曾經歷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由大到小的變化過程,而多數E21當前正面臨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嚴峻局面。以基尼系數判斷,在21個新興市場經濟體中,14個國家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屬于收入差距懸殊或較大國家,僅有1個國家低于0.3,屬于收入差距比較平均國家。從洲際分布來看,拉美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較大(0.504),這也是該地區長期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惡果;歐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較小(0.329),居民總體福利水平位居其他E21前列;亞洲(0.435)和非洲(0.461)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處于上述兩者之間,但高于G7國家平均水平(0.343)。需要注意的是,“金磚國家”中的南非、巴西、中國和俄羅斯全部處于0.4的國際警戒線以上。這些國家在帶動新興市場經濟體整體向前發展的同時,其內部日益嚴重的收入分配問題已不容忽視,“中等收入陷阱”的陰霾依然籠罩在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上。

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輪世界金融危機中,牢牢把握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迅速提升了自身經濟實力,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發揮了日趨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也全面暴露了其長期存在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宏觀調控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貿易依存度較大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最大差距所在。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未來展望

綜合前述分析,當前,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邁上新的發展臺階:一是良好的資源稟賦優勢奠定了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為其在世界舞臺上獲得更多“話語權”提供了根本前提;二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已先于發達經濟體走出世界金融危機陰影,全球經濟格局正處在新一輪深度整合之中,未來世界經濟增長離不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協力支撐;三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內部對話平臺和以“20國集團”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對話平臺機制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新興市場經濟體內部之間以及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協作機制、交流領域、合作范圍將會不斷深入和擴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隨之進一步凸顯,這將為建立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重要基礎。

在客觀評價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機遇和自身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和復雜外部經濟環境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一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特別是在體制機制、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宏觀調控等方面依然遠遜色于發達經濟體;二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際影響力依然有限: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尚不具備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規劃能力嚴重不足,世界各國仍只能在發達國家的規劃框架內前行,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雖具備資源稟賦優勢,但其在重要戰略物資上仍不具備和發達經濟體進行討價還價的實力,依然只能成為舊有經濟秩序的“參與者”,而非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三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將面臨著信息化、氣候變化等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各類挑戰。在此方面,不僅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就連發達經濟體也尚在艱辛探索之中。

新興市場經濟體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發展期,面對來自人類社會共同的風險與挑戰以及舊有政治經濟秩序的制約與阻礙,任何單個E21都是無法獨立應對和解決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只有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其既有優勢、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不斷加強溝通、積極協作,逐步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各領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機制,才能在全球經濟秩序和治理體系中真正提升其代表性和發言權,為最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篇(2)

通過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設置新情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是浙江省高考“能力立意”的顯著特色。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過試題提供的文字、圖像、數據等資料,利用儲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技能等,形成準確的綜合信息系統的思維過程。

例1:(2009年浙江高考文綜卷)在節能減排中,公眾可參與的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的行動是:

A.充分利用太陽能;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節水措施;開發利用無污染能源

C.多種水稻;充分利用風能

D.維持能源消費結構現狀;自備購物袋

解析:本題主要通過文字材料提供地理信息,但命題者設置的陷阱非常隱蔽。題干中有三個關鍵詞:節能減排、公眾、抑制全球變暖。作為文科生,對節能減排的理解一般不會出現錯誤,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也會非常熟悉。從試題提供的四個選項來看,每一項都具有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但很多考生沒有看清命題者設置的陷阱:公眾可參與。作為社會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有多個角色,題目要求從一個“個體”的角度分析說明,自己能做到哪一些?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掉入“陷阱”。選項中有些行動是公眾能夠做到的:充分利用太陽能,如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節水措施、多種水稻、自備購物袋等。但有些是政府和企業的行為:開發利用無污染能源、充分利用風能、維持能源消費結構現狀,這些措施靠公眾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行的。

對策: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務是獲取試題提供的信息,把握試題的考查意圖。回避此類陷阱的重要方法就是正確掌握地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高中地理有許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平常復習時需要正確地辨析。審題時一定要抓住試題中的關鍵詞,正確理解命題的考查意圖。

二、思維定勢陷阱

思維定勢是指先于一定活動而指向該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通過高三的復習和強化訓練,很多考生已經對某一類試題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勢,加上有些教師通過思路和模板不斷強化考生的這種思維定勢,導致高考時某些考生不經意間就掉進了命題者設置的陷阱。

例2:(2009年浙江高考文綜卷)讀圖1,完成(1)~(2)題。

(1)四地氣候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溫帶海洋性氣候;②亞熱帶季風氣候

B.②熱帶草原氣候;③溫帶季風氣候

C.①溫帶季風氣候;③亞熱帶季風氣候

D.③地中海氣候;④溫帶海洋性氣候

(2)四地氣候類型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緯度40°~60°的大陸東岸

解析:本組題主要通過圖像提供地理信息,而且是考生非常熟悉的氣溫和降水量統計圖。這種統計圖對考生來講是非常普通的,所以很多考生按照固有的思維定勢很輕松就判斷出四地的氣候類型分別是:①為溫帶季風氣候,②為溫帶海洋性氣候,③為熱帶季風氣候,④為地中海氣候。氣候類型判斷出來后,可怎么也找不到正確答案,在這種解題中白白地浪費了不少時間,且可能還拿不到該得的分數。實際上命題者在命制此組題時,暗暗地設置了兩個陷阱:一是氣溫和降水量的圖例。考生在平時復習和訓練時,遇到的氣候類型統計圖基本上是用曲線表示氣溫,用柱狀表示降水,而命題者一反常規,把兩者的圖例顛倒了——用曲線表示降水,用柱狀表示氣溫。二是縱坐標刻度上的差異。平時訓練時,同一組題的統計圖,縱坐標的刻度一般都是相同的,而此組題的四幅圖中無論是降水量還是氣溫,其標注的數字都有區別。明確了這兩點,根據氣溫和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可正確判斷出四地的氣候類型分別是:①為溫帶季風氣候,②為熱帶草原氣候,③為亞熱帶季風氣候,④為地中海氣候。這種定勢思維的陷阱在其它年份其它地區的地理試題中也多次出現。

對策:思維定勢的作用有積極性和消極性兩種表現。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是高考復習時提高考生應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既要培養考生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形成知識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培養考生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不同的地理圖像有不同的判讀方法和步驟。對于坐標類統計圖,判讀時一定要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圖例、橫坐標、縱坐標、變化趨勢、極值點等都不能忽視。特別是同一幅圖有多個坐標和多條曲線時,一定要分清不同曲線表示的不同地理事物。同時還要注意不同圖幅之間縱坐標刻度上的差異,千萬不要只關注曲線和柱狀的高低。越是熟悉的統計圖,越是要仔細認真,切勿陷入思維定勢的陷阱。

三、知識遷移陷阱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包含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層次。形成知識的廣泛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有利于認識事件的本質和規律,構建知識結構網絡,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在實際操作和運用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在新的問題和情境面前往往手足無措,或是對知識點生搬硬套,或是東拼西湊、胡亂編造,直接影響了解題效果。

例3:(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卷)表1為2005年聯合國城市研究機構的關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國、英國等四國的城市化水平表。讀表完成(1)~(2)題。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國家是:

A.日本、英國、泰國、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國、沙特阿拉伯、泰國

C.英國、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國

D.英國、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國

(2)下列關于乙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篇(3)

中圖分類號 G7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02-0019-05

在高等教育進入改革深化階段,中國情境下的會計教育改革顯得尤為迫切。這主要表現為:會計畢業生供求失衡,就業的區域性和結構性矛盾突顯;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國際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源流出遠大于流入;傳統單一的會計教育將被商業、管理科學及其他融合的多學科復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技能教育歸位是教育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綜述與分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背景下的會計職業教育研究

隨著企業治理結構、市場機制的日趨完善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參與國際經濟交流的加深,在會計理論依據、技術方法和結構層次上逐漸與國際趨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導美英等國的終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亞高校“國際化”的共同辦學理念[2]。在目標定位方面,強調通過細分職業市場,對高職高專會計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3];培養最基層單位符合小企業需求的實戰型會計人才[4]。在專業課程體系方面,加大實踐課程比重,增加實驗和案例教學課時,課程內容與會計實務領域的相關性進一步增強[5]。在教學改革方面,強調多種教育方法并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6];提出教學設計上體現“三個課堂”聯動[7]。在教學方式與方法方面,強調采用英國的“學生自學為主”教學模式,側重培養學生利用資源的能力,采用“課堂圓桌會議”、“課程論文”和“小組作業”等靈活教學方式[8]。在教學評價方面,建議通過學生分組、師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標、作業自評與互評、組間權衡評定成績、教師全面綜合評定成績的程序和方式對課程進行考核[9]。

上述教學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但在高等教育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過程中,以目標為導向的會計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強調綜合性設計。在現實的會計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專業課程間的銜接、教學層次不清和教學內容重疊,體現不出特色和差異性;馬列和英語等公共課時比重過高,在總課時受限的情況下,難以增加實踐課時比例;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理論有余、實踐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等。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雖然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對會計人員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鑒國外CBE、TAFE等職業教育理念,厘清高職教育的現狀,呼喚會計技能教育的歸位,是當前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與呼喚:高職會計職業技能教育現狀與技能歸位

近年來,我國的會計人才培養的確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實踐操作能力弱,社會適應能力缺乏,會計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標定位偏差,教學導向偏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養與“因材施教”差異化培養矛盾突顯。高職會計教育歷經20多年的發展,不管是綜合性院校、工科學校或財經等專業性院校,還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區位、經濟發展水平、產業重點等各不相同,仍實施基于單一的培養目標的“通才教育”,體現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養的特色與差異[10]。二是“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為高職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質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擔當和教養并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良好職業態度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沒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解決不了職業崗位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難以適應社會的專業化分工。然而,目前國內各高校開設的文化素質課普遍基于學生的社能力培養而開設,對各專業的大學生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并非只針對會計專業學生,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門檻類技能”培養與“區辨類技能”培養問題顯現。學校的職業教育應是基于學生的可持續成長教育。一個學生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成長為會計人才并非易事,離不開天時、地利和人和等客觀條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養和職業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高校的會計教育只是基于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的門檻類職業技能教育,圍繞專業素養這一主線,為學生可持續成長打下職業基礎和發展條件,但對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影響力”和“結果導向”等區辨類技能顯得束手無策。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強。主要是由于高職會計教育的微觀層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職會計專業實踐環節缺乏系統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環節間缺乏有機聯系;二是實踐教學項目實施存在時間、空間的多維不足,實踐教學項目業務類別單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于一體動態的、電子的、立體化的實驗教程,同時受場地、時間和師資等條件制約,實訓室難以全天候開放,與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匹配,學生仿真實訓難以模擬企業產供銷的業務環境和利益相關者間的社會環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缺位,諸如校企聯合培養、全過程育人、企業化課堂和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難以開展,出現了會計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缺位,處于理論水平不如本科生,專業技能不如中職生的尷尬境地。

會計畢業生的技能目標是會計人才最終的質量標準,是教育產品被社會認可的標志。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勞動就業體系互動發展的大背景下,業界在呼喚回歸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質,切實做好學生技能培養工作。

三、演進與發展:新經濟變革下的高職會計職業崗位內容與技能

長期以來,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與阿拉伯數字打交道已成為社會各界對會計這一職業的最初印象,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已成為這一職業的基本內容,賬簿和算盤成為這一職業的標志。無論是現實還是預期,伴隨著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創新、處理能力提升及大數據下信息資源的集中、統一和共享,傳統的會計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加工已被計算機所取代,從大數據邁向知識管理,提升企業內部數據的無縫對接,實現了財務業務一體化,導致會計人員從核算管理型向戰略決策支持型轉變。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革,知識經濟的到來,資產觀念發生重大改變,會計計量單位多元化和非貨幣化,實業界與虛擬業務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斷出現;業務復雜化、交易關聯化、市場一體化,經濟運行機制擴展到全球,利率、股價、匯率等金融環境瞬息萬變,致使企業風險不斷增大,要求會計人員從專業型向復合型轉變,以應對飛速變化的商業挑戰,提升企業的智慧資本。

在新經濟變革條件下,基于會計已成為一個超越數字的信息管理系統,會計職業崗位內容及技能變革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職業界對會計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見表1。會計畢業生要樹立超越數字的會計理念,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升應用信息處理能力,成為復合型會計人才。

四、重構與實踐:高職會計人才職業技能培養的立體化路徑

基于勝任能力的會計技能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任務引領、產教融合、能力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著力在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化課程訓練和技術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實現高職會計人才職業技能培養的立體化。

(一)以啟發智慧為基礎,完善“四位一體”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

會計教育是基于職業綜合能力與素養訓練的勝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學校根據教學資源條件和人才培養特色,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趨勢等形成獨特的通識教育體系,強調課程的廣博性和基礎性,摒棄統一規范的教材和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通過大課堂講座和小課堂討論提升學生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設計第二課堂啟發學生智慧,嵌入職業價值觀教育,參與教師的教科研活動,對學生進行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在學習和思考過程中創新,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根據會計專業人才目標定位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按照學習的順序性、邏輯性、連貫性、完整性的思路來設計課程體系,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培養需要,構建“通用基礎課程+技能課程+證書課程+素質拓展課程”的“四位一體”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即“1(寬口徑的“通用基礎課程)”+2(兩部分技能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含實踐環節)+主專業課程(含實踐環節)”)+1(會計證書課程)+X(X門一般專業選修課程)+Y(Y門其他選修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使學生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學結合為主線,優化“學做互動,課證對接,技能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入點,帶動專業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抓好實訓、實習等關鍵環節。構建完善的基礎課與核心課程的理論及實踐教學體系,注重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開設課程與職業崗位工作內容相對接,仿真實訓項目與職業崗位工作技能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做到學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及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融入教學計劃,并在時間上與考證時間相銜接,實現了課證的有效對接。通過專業基礎課實訓及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單項實訓培養學生專項技能,通過畢業頂崗實習、記賬和校內的綜合實訓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實現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由基礎技能、專項技能向綜合技能“三層”遞進。

(三)以勝任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融“4T+1A+1G”的項目化課程訓練體系

篇(4)

所謂校長的領導技術力是指校長在引導學校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科學舉措,在其實施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力。它要求校長要“倡導和確立辦學理念、描繪和引導共同愿景、制定和落實發展戰略、引導和激勵教師發展、設計和完善管理規章、爭取和挖掘教育資源、控制和處理學校風險”。這是校長領導技術力的綜合體現,是衡量校長能否勝任本職工作的核心指標。那么,如何實現現代校長的領導技術力呢?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來從事校長工作的經驗,對提升校長領導技術力的途徑作一探討。

一、描圖與決策

校長應著力抓好四件事八個字:描圖、尋路、組隊、示范。即規劃發展目標、尋找實現途徑、組織實施隊伍、做出示范指導。校長要做到這“八個字”,就必須調查研究,把握時機,認真做好描圖與決策工作。一要獲取信息,科學分析;二要群眾參與,反復討論;三要多種方案,比較研究;四要深思熟慮,果斷決策。在學校管理中,描圖與決策是校長的一項重要的經常性的職能。校長大量的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治校方略描圖與決策,對解決管理中的問題拍板定案,引導學校管理者、教職工和學生努力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在描圖與決策中校長怎樣正確處理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關系,可視為怎樣處理“多謀”和“善斷”的關系。描圖與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科學化是描圖與決策的根本,它要求描圖與決策必須要遵循科學的原則,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科學的程序,反映客觀發展的規律,從而指導實踐。科學化又要以民主化為前提,只有充分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集思廣益,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做到審時度勢定目標,凝聚人心鼓士氣。

二、控制與授權

校長在領導具體工作時,一定要精心劃分責、權、利,定規建章創機制,既要控權又要授權,著力調動副職和中層干部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把握好“四個字”:謀、斷、干、查。校長負責斷,副校長負責謀和查,中層負責干,做到職、權、利相結合。校長在控制與授權的過程中,一要有“目中有人,身邊有人,善于用人,培育新人”的用人技術力;二要有“合理爭權,謹慎用權,適當分權,依法維權”的權力技術力;三要有“面向未來想大事,立足當前抓要事,大膽創新做難事,勤勉認真干實事”的干事技術力。作為一個有聰明才智的校長,千萬不要“大權小權獨自攬,大事小事都要管”,要認真做好放權與控權這篇文章,從而不斷增強校長的領導技術力。

三、溝通與協調

學校班子成員由于每個人的理論高度、專業深度、文化厚度、認識程度以及信息來路、思考思路等各不相同,可能會導致校長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產生誤解和隔膜,使工作偏離目標,這時就需要溝通與協調。利用傾聽反饋、促膝談心、換位思考等方式消除誤解,增強團結,尊重個性,誠實待人,充分體現校長在管理活動中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個性化。同時,采取相應的組織、指導、協調、鼓勵措施。在組織工作上著力抓好任務的合理分配和人力、財力、物力的妥善安排。在指導工作上著力做好對不明確工作方向(或目標)者給予及時指點,使這些人進一步明確為什么干,干什么,怎樣干,干到什么程度,使工作最優化。在協調工作上就是管理者要想方設法,使事與事之間進度適應,步伐合拍,人與事之間力量組合相當,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以保證各個工作環節不停滯、不偏離方向,盡可能地把無效的內耗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鼓勵工作上一是加強思想工作,培養主動合作和自我調節的精神,將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最高限度;二是靈活運用精神和物質的刺激手段,激發成員的上進心,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這是校長領導力中十分重要的領導技術力。

校長領導技術力至關重要,它是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重點,是學校增強凝聚力、戰斗力的前提,也是一個團結堅強的領導核心形成的基礎。提升校長的領導技術力沒有捷徑,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才是正確的大道。我們要不斷增強校長的領導技術力,積極開發新世界,努力實現新愿景,不斷增加新活力,在嶄新的時代為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這四年在實踐中的探索換來認識上的提高:首先,生鮮經營是現代大型超市功能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生鮮區經營及其效果可以反映出超市業態發展的成熟化程度,這一點已無疑義。

其次,在中國從事生鮮經營,由于生鮮商品種類繁多,又涉及供、產、銷等多個環節,損耗極易發生,相應的管理較為復雜,以致生鮮區成為超市經營中管理要求最高的經營項目之一。搞好了可以達到集客和盈利的目的;搞得不好,也很容易成為超市中的虧損項目,更難指望顧客頻繁光顧。同時還要看到生鮮經營的前期投入較大,所以在上項決策之前應慎之又慎,量力而行,切忌貪大圖全,以致“尾大不掉”。

第三,生鮮經營在中國零售業中仍處于導入階段,在生鮮區的經營項目、品類、經營規模和方式手法上,都還有一個逐步探索和積累經驗的漸進過程。生鮮經營企業對于鮮貨管理的難度要有一個充分的估量和心理準備,也不可因一時的困難而輕易改弦更張。生鮮經營的回報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基礎之上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強化和細化經營管理,取得相應的回報是可以預期的。

對于生鮮經營者來說,充分、客觀地認識生鮮區在大型超市中的地位,是高水平經營的基本出發點。 二、把握規模定位的幾個基本原則

生鮮經營企業怎樣把握和運用企業的自有資源,選擇適當的方式來體現經營規模,進而合理地安排生鮮經營的規模定位,對于生鮮經營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前期策劃工作。

1、規模化經營與投資規模的經濟性

一般來說,生鮮區的經營規模可以從商品數量、經營面積、設備投入和加工能力等幾個方面反映出來,最終通過諸多方面的有效組合及其運行來達到規模銷售的預期。在一些大型超市,生鮮區的設備投入約占到總投資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謂舉足輕重。毫無疑問,生鮮經營需要規模經營,但投資規模并不是表現規模經營的唯一形式,體現規模的各個要素是可以有側重地加以組合的,因此在爭取規模經營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投資規模的經濟合理性。

2、規模定位的考慮因素排序

在考慮生鮮區的規模定位時,常見的決策方式是先在大型超市中劃定生鮮區的位置和面積,爾后根據資金實力規劃和配置相關設備,再對經營區域進行細分,確定經營的品類和商品結構,用各類商品將陳列位填滿。按照這樣的邏輯思路,很容易出現經營規模定位和生鮮商品結構之間的脫節,以致部分設備空置,其余部分超出使用負荷。設備投資安排不當,必然造成浪費。

選擇生鮮區的經營模式、項目和手法,要以當地的消費環境為依據,確定生鮮經營的方向和商品結構;經營項目和手法定位既經明確,投資量和設備配置等就可以隨之確定,項目的框架基本形成;最后才是加工區和銷售區的布局及其它工作細節安排。所以,正確的規模定位要素排序應當是:首先設計出經營的生鮮品類和商品結構,并根據未來的業務發展考慮預留;其次按照資金實力合理選配各種規格和檔次的設備;最終確定生鮮經營的規模。按照這種設計程序可以提高投資運用的準確性。

實現這樣的決策過程有賴于連鎖經營生鮮區的經驗積累,并擁有經驗豐富的生鮮區規劃設計人員,否則,在面對選取生鮮品類和商品結構的不確定因素時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3、生鮮區規模的常規測算參數

超市的業態形式直接影響到生鮮區的經營規模及其要素(功能、面積、設備、人員和投資等)配比,以下列舉有關生鮮區面積規模的一些常規分析參數備考: 超市類型經營面積生鮮區的面積比重食品超市1000-1500平方米30% - 40%大型超市3000-5000平方米25%左右超大型超市8000平方米以上20%左右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生鮮區的經營面積是包括生鮮加工區和銷售區面積的總和;二是超大型超市生鮮區面積的上限一般達到2500 - 3000平方米左右,由于受生鮮品項數量和商品結構的限制,生鮮經營面積并不隨超市整體經營面積的增加而增加。  三、生鮮經營的制度和組織保障:管理標準和管理體系

超市生鮮區生存和發展的立腳點在于它同傳統肉菜市場有根本性的差別:一是生鮮區內在購物環境上的質的改善,如干凈、整潔的賣場,空調恒溫,良好的服務等;二是融入了超市經營對生鮮區經營管理的要求,包括商品質量保證,無斷貨現象,明碼標價等。不能充分體現出這些根本差別的生鮮區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經營目的的;而要達到和維持較高的生鮮經營水準,就必須以高水平的管理標準和管理體系為基本保障。

1、生鮮區的管理標準

生鮮區的管理標準指每項工作所應達到和保持的基本狀態,或者完成這項工作的一定水準。一般的生鮮區運營由于涉及原料供應及儲存、生產加工和陳列銷售三個主要工作環節,因此管理標準也相應分解為原材料供應儲存標準(基本存量標準、儲存條件標準、存放及使用標準等)、生產標準(生產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生產衛生標準等)和商品銷售標準(陳列標準、質量控制標準、有效期管理標準、服務標準等)。

制定和堅持管理標準關系到企業形象,也影響到超市生鮮區最終能否做得起來。應當強調一點,在以上標準系列中最關鍵的是生鮮品的質量標準,而在這一點上常見的誤區很多:超市生鮮區為了減少損耗,將過期商品重新包裝、貼上新出品日期標簽后繼續售賣;不標明商品出品時間或有效期;生鮮品的陳列保鮮條件達不到規范要求;過期商品不及時下架;商品陳列整理不及時,影響陳列效果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不良現象直接導致生鮮商品對顧客的可信度下降,顧客光顧的頻率也會明顯下降,經營狀況逐步陷入“次品-不景氣-更次品-更不景氣”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控制損耗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管理水平,而不應當降低生鮮品的質量,否則無異于“飲鳩止渴”。

2、經營管理體系

超市生鮮區的管理標準和經營效果的達成有賴于明確、高效、規范的生鮮區經營管理體系。這個管理體系是由一系列的工作常規、工作流程、崗位責任制和工作督導機制配套組成的。其最終的目的是要使每一個員工都能清楚什么時間該干什么,應該怎么干,完成工作的標準是什么,自己的工作責任范圍有多大?它是生鮮區管理達標、并步入有序狀態的組織保障。

建立起這樣一套高水平的經營管理體系取決于一批務實而且深入到管理細節的經營管理者,它要經過反復多次地修訂、培訓、檢查、指導才能不斷完善,進而加以系統化。這是一個長期、艱苦的工作過程,也是檢驗企業管理功力之所在。 四、生鮮經營的生命力:多樣化和創新經營

人們的飲食消費多種多樣,又處于不斷變化中,生鮮經營的主力商品和經營方式也要因應消費更替而推陳出新,所以生鮮經營的生命力來源于不斷創新,因時因地推出新的適銷對路的商品,以維持和引導人們對生鮮消費的吸引力,最終達到集客和贏利的目的。沒有個性、缺乏新鮮感的商品只能是陪襯或輔助商品。

每一種商品銷售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在確定生鮮的主力商品群和特色商品的基礎上,要掌握銷售規律和季節變化,特別注意主力商品的投放上市、促銷、維護和更新等工作,盡可能延長其銷售的生命周期,使其在這個周期中產生最大的銷售業績。

目前,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商業企業都同樣面臨生鮮產品開發不足的問題,原有主力商品銷售漸落,主力商品群老化,特色商品缺乏,適銷的新商品開發滯后,每逢銷售淡季矛盾尤為突出,這對于整體生鮮經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生鮮產品創新和更新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未能有效地形成自身的產品開發及其規劃指導能力;多數生鮮商品供應商的實力較弱,開發基礎和能力有限;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在產品開發上的有效溝通和合作不夠等。為扭轉生鮮產品開發乏力的狀況,生鮮經營企業應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1、培養產品開發的核心能力。生鮮經營企業特別是連鎖經營企業應在形成自身的產品開發能力上下功夫,這種能力不僅指企業自身的產品開發能力,也包括對生鮮產品的開發規劃和指導能力,用以引導供應商加快品種更新,其中最關鍵的是主力人才的培養和相對穩定。

2、良好的學習能力。生鮮經營要求經營管理人員不斷跟蹤和研究居民的消費習慣及其變化,不斷地走出去學習其他地區和競爭對手的經驗,捕捉和汲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優化自身的產品結構。良好的思考和學習能力是提高生鮮區經營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3、提高銷售規劃的能力。中國各地的傳統節日很多,產品開發要把握生鮮商品季節銷售的規律和特點,做好年度規劃,逐季而動,應景而發,爭取最大效益。 五、生鮮經營方式:以自營和租賃經營的優化組合取勝

國內企業在生鮮經營規劃初期,出于資金投入、管理人員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考慮,在經營方式上大多選擇了租賃經營的方式;而選擇自營方式的企業迫于管理困難重重,經營效果不佳,往往轉向分區分類租賃經營,雖幾經反復,仍感覺不甚理想。可見,在生鮮經營主體和方式的選擇上,自營和租賃經營孰優孰劣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對于經營主體和方式的優選問題首先要看到的是,生鮮經營企業無論選擇哪一種經營方式,都離不開經營管理能力這個基本條件。在經營管理標準未能確立、管理體系無從建立的條件下,任何一種經營方式都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業績和效果。

其次,從一些大型超市比較成功的生鮮租賃經營情況看,它們一般都具有一段時間的自營管理經驗和供應商資源積累,其租賃經營部分僅占生鮮區的一定比例。因此在經營方式選擇上,初期應以自營為主,待具備一定管理基礎和協調能力后,再考慮自營和租賃相結合,逐步擴大租賃經營的效益和供應商資源的利用。

第三,在租賃經營中,注意扶持和發揮供應商的作用,加強互動和合作,營造好生鮮經營的外部環境,并在關鍵的銷售高峰期謀求共同發展。在這方面有幾個問題需要很好考慮:

在品類和品種上,如何協調自制產品和供應商產品的搭配組合,以達到提高毛利和豐富生鮮商品品項的目的?

超市在產品開發上是否有能力自主開發,并引導和促進供應商推出新品?

超市能否提高半成品的進貨比重,使加工環節有效外移,以減少超市生鮮區加工面積、設備投入和產品生產周期?

篇(6)

[基金項目] 咸陽師范學院2012年人才引進項目(12XSYK081)。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2-345-1

一、陜西省競技體育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舉國體制的號召下,競技體育不斷發展壯大,也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51金的豐收年,這樣良好的環境為陜西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從開始訓練到現在也走過了50多年的風雨,為國家輸送了很多優秀的運動員,這些優秀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嶄露頭角,摘金奪銀。陜西省的優勢項目、重點項目也逐一的突顯出來,在項目的規劃和布置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現在正處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陜西省也對本省體育進行了十二五規劃,我們應該趁勢而上,把陜西省的體育事業帶動起來。通過查閱文獻對本省的體育發展規劃為三個階段,初創與提高時期、全面發展時期和蓬勃發展時期。

(一)陜西省競技體育的初創與全面發展時期。以來,在舉國體制的號召下,群眾體育搞的紅紅火火,競技體育也不斷攀升,從1954年陜西省體育局成立以來,陜西省的競技體育開始了新的征程,不斷創造體育佳績,在國內比賽和國際比賽中,陜西省運動員逐漸占得一席之地。從第一屆全運會到現在,我省的競技體育經歷了一個逐漸提高的時期。陜西省通過成功舉辦1999年全國四城會,競技體育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10年來,陜西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為陜西體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陜西省順應大眾體育消費需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進一步樹立了全社會共同興辦的大體育產業觀,體育產業在水平、結構和規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發展,陜西省也提出了合理的項目制勝規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績,這歸因于我省水上項目訓練的科學性,要求我們一定要分析到項目的制勝規律,這樣才能轉化為訓練的理論科學性。

(二)陜西省競技體育的蓬勃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競技體育開展的紅紅火火,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秀體育健兒,并在世界大賽和奧運會中勇奪獎牌,為國家爭得了不少榮譽,在“十一五”期間,我省運動員在參加國際、國內大賽中,共獲得世界冠軍35個,亞洲冠軍34個,全國冠軍93個。其中,在北京奧運會上奪得2枚奧運金牌和1枚武術比賽金牌,是我省參加歷屆奧運會取得的最好成績,全省已有6所體校被命名為國家級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

二、陜西省競技體育的現狀實力分析

對陜西省現在的現狀分析得用陜西省近期參加的比賽所獲得的成績來說明。全運會是除了奧運會國內級別最高的賽事,各個省市盡可以發揮自己本省的優勢特色來展現自己的水平,也很有說服力,陜西省在最近參加的第十屆、十一屆全運會中,獎牌榜和總分榜不斷上升,從22名提高到了21名,總分也從第20名提高到了19名,但是我省總體實力還處在中下游水平,要繼續往前發展,陜西省的競技體育之路還任重而道遠。我省傳統優勢項目發揮穩定,十一運會上我省的射擊、射箭、跳水、武術獲得6枚金牌,其他重點項目也獲得了很大的進展,田徑獲得2枚銀牌、1枚銅牌,獲得前十名的項目也越來越多,但是我省現在競技體育方面優勢項目不足,項目總量偏小,布局不盡合理,尖子運動員、高水平教練員較少、訓練管理機制落后、后備人才基礎薄弱等不足,是現在我省競技體育的制約現狀。

(一)陜西省獲得全運會的金牌數及金牌名次曲線圖。我省參加的全運會成績第一屆全運會獲得金牌只有1塊,第二屆、第三屆上升到了4塊,第四屆獲得了9塊金牌,達到了陜西省金牌歷史最高值,而從第五屆到第八屆開始下降,除了第六屆拿得了8塊金牌,第9屆拿到了8.5塊,第10屆又減少了拿到了3塊,第11屆又重新拿回了9塊金牌,達到了陜西省在全運會的最好成績,金牌數、獎牌數和團體總分都達到最高. 由此可以看出陜西省的金牌成績是在曲折中前進。

(二)陜西省奧運成績帶入全運會情況統計。北京奧運會創造歷史最好成績,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金牌總數第一做出非常大的貢獻。陜西省奧運成績帶入全運會的成績從25屆到29屆陜西省奧運會成績帶入全運會來看,成績不斷上升,總分一直上升,從3分到77分,分數突破性很大,而且金牌也越來越穩定,27屆、28屆都是一塊金牌,到29屆為3塊金牌。由此可見,陜西省的成績也是在穩步上升。

三、結論

(一)陜西省的競技體育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初創與提高時期、全面發展時期和蓬勃發展時期,并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本省獨特的特色,也逐步形成了本省的優勢項目,正在為了建設西部體育強省而努力。

(二)陜西省在最近的比賽中表現突出,逐漸形成了自己強有力的訓練特色。我省運動員在參加國際、國內大賽中,逐漸嶄露頭角,穩步上升。陜西省的競技體育成績在曲折中上升。

參考文獻:

篇(7)

在學校,很多老師其實不愿意兼任班主任,因為班主任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要備課上課,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要隨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各種不良行為習慣,要聯系家長共同教育問題學生……這種以班主任為主導的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級管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淡化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阻礙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不經意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只有班主任才有權力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的觀念,所以班主任到崗則什么問題都迎刃而解,一旦班主任因事或因病不能到崗,則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且無法較好解決,從而導致班級管理出現暫時的失控。

從學生角度上講,傳統模式下的班級管理,很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記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具體談到學生自治的四個好處:第一,學生自治可以為修身倫理的實驗。第二,學生自治能適應學生之需要。第三,學生自治能輔助風紀之進步。第四,學生自治能促進學生經驗發展。這種“自治”就其實質而言是學生自主意識的運應和表達,是以班級為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單位,通過班主任的有效組織,放大班級管理的功能,實現班級的“自主”管理,以充分發揮班級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班級管理工作模式。

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班級自主管理,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認知感,提高班級的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個體潛能和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主人的積極體驗,有利于優良班集體建設,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好處很多,那么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各校如火如荼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現狀下,通過哪些措施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呢?

一、加強輿論引導,在班級管理中實現以“法”治班

首先,班主任要通過班會和前期的具體行動讓全班學生明白,服從班干部的工作安排,不是服從班干部的命令,而是服從于集體的需要,服從于規章制度的需要。其次,當有學生違反學校或班級的制度后,班主任盡可能由相關班干部出面,以班委會名義對違紀學生進行處理,并由班干部監督執行,同時班主任要逐漸淡化在整個過程中的影響,只是以督查的身份在事后對處理過程進行簡單的詢問,并適當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建議,以此來鍛煉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加班干部的工作信心,確保班干部管理的有效實行,同時在全體學生頭腦中不斷強化自己服從的不是班干部本身,而是班級的規章制度的意識,并最終在班級中創建以“法”治班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班干部的威信,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在全體學生心目中樹立班干部威信,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班干部工作能力和管理意識進行培養,讓他們能根據各項規章制度依“法”管理班級,盡可能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減少因個人情感和面子問題對相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從而影響學生對班干部的認可,甚至當面或背后抵制班干部管理,最終降低班干部的工作威信,對今后管理工作的開展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在班干部工作初期必須對全體強調,班干部管理或處理班級事務,因各種原因難免出錯,即使感覺班干部的行為可能是錯誤的,也不能當面抵制,以致影響到班級正常事務或活動的開展。作為班集體一員,你可以在不影響班級事務或活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及時向班長或班主任提出異議,但絕對不能因與班干部意見相左,或不滿意班干部的工作安排而影響到班級事務或活動的開展。再次,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要及時公布各項事務的進程,特別是對違紀學生的處理依據,以確保信息公開透明,杜絕因個別學生想法相異或誤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三、通過人人參與,讓學生融入班級管理

要體現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真正實現服從組織和領導,實現自我管理。首先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制度制訂,通過用自己制訂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管理自己,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其次,通過輪流上崗,讓全體學生體驗班級事務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提高每一個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參與度,使他們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篇(8)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

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

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偷梁換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意大利企業家阿格涅利提出,歐洲要想和平、強大,就必須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超越邦聯階段,建立聯邦制的“歐洲合眾國”。能夠佐證上述觀點的美國歷史事實是()

①邦聯政治結構松散,無力平息社會動蕩②聯邦剝奪了各州的自,穩定了統治秩序③邦聯沒有統一的關稅,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④聯邦統一發行貨幣,促進了經濟的有序發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混淆史實。

例.《十二銅表法》中說:“以后凡人民會議的所有決定都應具有法律效力。”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奴隸參與了立法B.習慣法的內容被摒棄

C.貴族對法律的壟斷被打破D.成文法的規定不能改變

4.因果倒置。

例.《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5.逆向選擇。

例.“絲綢之路”是古代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瓷路”

B.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稱中國為“絲國”

C.明清政府的嚴格管理限制了絲路商貿繁榮

D.15世紀以前的絲路貿易不具有全球化意義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解答技巧

1.排除法。

(1)排“錯”法。

例.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

A.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D.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

(2)排“正”法。

例.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休戚相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歐元的問世反映了歐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助于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

C.世界銀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

D.美元“等同黃金”標志其在金融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2.定位法。

篇(9)

1、要有效提高統籌兼顧能力。作為二級支行的領導班子成員,尤其是二級支行行長,除了要發揮好自身的表率帶頭作用以外,還要具有相當的組織協調能力。一是要協調好行長與會計主管、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共進的團隊氛圍;二是要協調好與上級行及相關部門的關系,對業務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加強上下聯動,以更有效地整合攻關效應,推動各項業務快速發展;三是要協調好與客戶的關系,深入了解客戶尤其是重點客戶和高價值客戶的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及時提供各類方便、周到的“一攬子”和延伸超值服務;四是要協調好與當地政府部門的關系,主動上門溝通、匯報工作,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爭取地方黨政和相關部門的對農行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要全面提升應對各類競爭挑戰的知識和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豐富的知識儲備是一個優秀領導不可或缺的特質。作為一名二級支行的領導,除了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職業素養外,還必須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自覺學習新業務、新知識,學習借鑒系統和同業中先進行的好經驗、好做法,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不僅要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規律、通曉金融理論知識和相應的法律法規,而且還要具備前瞻性戰略眼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各種挑戰,善于從同業競爭中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作為二級支行領導,日常的工作是辛苦而繁忙,很難抽出專門時間學習充電,這就更要求我們的基層領導具有戰略眼光,抓住一切機會“充電”,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以適應競爭發展的實際需要。

二、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支奮發向上、技能精湛的員工隊伍。

金融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二級支行在業務經營過程中無論采取任何舉措,都將由員工來執行。因此,員工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行的各項舉措能否切實落實到位問題,進而直接決定了一個行的經營業績。

1、確立先進理念,狠抓作風建設。要進一步增強“效益、市場、客戶、服務、以人為本”五大意識,大力倡導“二線為一線、后臺為前臺、全行為客戶”的服務理念,加強網點服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引導員工增強合規操作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珍惜職業生涯,合規經營,提高員工規范操作水平。

2、加強思想引導,凝聚員工力量。要通過各類會議、談心、家訪等形式,深入細致地開展員工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處理好競爭發展和個人得失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創造條件解決員工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增強員工凝聚力和歸屬感,把員工的思想凝聚到加快業務發展、全力拼搶市場份額上來。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素質。要適應新形勢和新業務發展需要,一方面通過選派員工參加上級行培訓,提高綜合素養;另一方面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工作中學,在實踐中提高,經常性的組織員工學習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學習新業務、新知識、新制度、新系統,不斷提高員工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操作技能,為業務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4、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潛能。要大力弘揚“人人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觀,做到“以業績論英雄,憑效益計報酬,以潛能定崗位”,努力營造公平的員工競爭發展環境,為每一位員工施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提供舞臺。

三、必須細化完善績效評估體系與薪酬管理體系。

1、要確立正確的市場定位和分配原則。績效管理體系是圍繞企業戰略目標來制定的,二級支行處在金融競爭的前沿陣地,目前正面臨著眾多國內外金融同業的圍、追、堵、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建立健全富有成效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尤為重要。當前基層農行亟待構建符合科學發展的績效評估與薪酬管理體系,把“突出第一、激勵第一、重獎第一”作為績效考核的主旋律,以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有效提升基層行的競爭發展優勢創造條件。

2、要確立明確而恰當的考核指標。要切實將主體業務、中間業務、計價產品、柜面業務量、電子交易占比、外匯業務、經營效益、內控管理文明行業創建等納入考核內容,加強對效益指標、增收能力的穿透式考核監測。在績效考核指標的提煉上,應當以員工的具體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為依據,不能偏離績效考核的初衷,同時在績效目標的設置上,應當具體、明確、可行、準確量化,從而做到全面、客觀公正的判斷。

3、要加強在績效考核工作過程中的溝通與反饋。績效考核的設計應該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績效考核的結果也應該以恰當的形式反饋給員工。這不僅是對員工的尊重問題,更重要的是績效考核原本就是為了考核員工的工作績效,激勵員工奮發向上的。如果指標確定僅僅是因為要完成上級行下達的目標任務的話,其考核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的。二級支行人員普遍不多,考核相對便利,量化相關考核指標時,宜細不宜粗,要根據上級行下達各項目標任務,結合單位員工的具體實際細分落實到人,并要依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做好績效考核的動態調整。因為績效考核是非常個性化的,其績效管理的目的、手段和結果的應用也各不相同,所以績效考核能否取得實效關鍵不在于方案有多么高深精確,而在于是否符合實際,否則難以真正建立起科學性、實用性、有效性和客觀公正性兼具的績效考核體系。

4、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績效考核結果與獎懲的關系。要重視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利用績效考核結果對員工進行激勵和鼓舞以及約束與懲罰,尤其是對于績效表現優秀的員工,可以將其列為重點培養對象,為其編制單獨的職業培訓計劃,提供相應的培訓機會,并適當的委以較為復雜的任務,以鍛煉其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另外,要正確處理編內員工與勞務派遣用工的關系。目前,農行勞務派遣用工逐年增加,人員占比也在逐年提升,而勞務派遣人員又大都處在業務一線,從事著柜員、客戶經理等崗位,而這一群體與編內員工間最直接、最顯著的差異就在于薪酬分配方面。因此,筆者認為,應切實淡化用工形式,建立以員工崗位類型為基礎、以崗位職責任務為標準的績效考核體系,實現對網點各崗位員工的有效激勵,要按照不同崗位的職責、強度、專業技能以及貢獻度等方面的差異,明確不同崗位的工資系數,考核時根據業務指標的完成情況對崗位系數進行調整,解決勞務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實現利益的合理分享、業務的合力推進。

四、必須強化轉型發展,全面提升綜合營銷和服務能力。

1、確立正確的市場定位。要從強化二級支行營銷職能出發,對現有二級支行的整體布局、功能設置以及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細致地診斷,根據網點綜合價值評估體系,編制網點的整體布局規劃,并對綜合價值評估較高的重點區域進行重點布局,對網點布局中不合理的網點實施果斷的關、停、并、轉,逐步實現網點的合理擺布。

2、加強對網點服務功能的重新布局。應以服務利潤的價值取向為指導,優化網點內部格局,合理配置服務資源,科學規劃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要的不同的服務區域,營造有利于服務開展、產品銷售、客戶轉移的營業環境,提升高價值客戶的滿意度和利潤貢獻度,最大限度地分流辦理簡單業務的客戶,減少客戶在網點的停留和等待時間,緩解排隊壓力。

3、創優服務品牌,進一步提升文明優質規范化服務水平。要以振興地方經濟、不斷為廣大客戶提供各類優質高效服務為宗旨,深化實施文明服務規范化標準導入工程。進一步強化對規范化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責任追究,切實從完善規范化服務制度體系入手,制定相關考核辦法。加大檢查考核頻度和力度,對內要以非現場檢查為主、現場檢查為輔,對外要以第三方(專業市場調查機構)檢查為主、“神秘人”(社會監督員)檢查為輔,促使全體員工養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良好習慣。另外,要牢固樹立“服務超越需求”理念,通過推行營業網點統一標識、業務分層、功能分區、客戶分流等精細化管理,創造一流的人性化服務環境,打造農行“連鎖超市”形象,增強客戶對農行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五、必須加強合規文化建設,著力構建平安和諧農行。

農行是高風險行業,嚴格嚴厲的管理是農行安全運營、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1、要強化教育和培訓。從思想意識、經營理念、全面風險管理、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上培育良好的風險控制文化,形成一種風險管理人人有責的內控氛圍。

篇(10)

財務問題對農村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水平更是影響到農村建設成效的關鍵點之一。隨著農民科學文化水平與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他們更加渴望建立起一種能夠代表自身利益的、真正為群眾服務的財務管理體制。因此,必須從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堅持正視問題并勇于解決問題,方能促進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模式的不斷改進與發展。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有財務管理模式分析

受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地區特征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主要有三種常見模式,即村賬村管,村賬鎮(鄉)管,村會計委托,本文著重以村賬鎮管為例展開闡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由于部分農村自行管理賬務時會計業務水平較低,造成了一系列財務問題,故改由鎮專職會計負責各村賬務。各村只需將負責人簽字后的開支票據等定期交與鎮會計進行審核,并由鎮財務對所轄各村財務進行統一公示,以供群眾監督。村賬鎮管的財務管理模式提升了財務管理的水平,同時也更好地將民主監督融入到財務管理之中。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現存問題分析

1.財務管理透明度較差

多年來我國雖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模式開展了一系列改革,但透明度問題仍舊是目前財務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并以村賬村管模式尤為突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兼具盈利性與服務性的群眾組織,其財務賬目的管理會計通常會由村民選舉產生的村委會指派人員擔任。當牽扯到金錢利益時,部分會計甚至村委會便會出現僅代表少數人利益的不良現象,不能夠完全真實的把財務收支呈現給群眾監督,而是出現不公開甚至造假賬等現象,嚴重降低了財務管理的透明度。

2.村民監督權力落實不足

無論是目前常見的何種財務管理模式,村民監督權力落實不足均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部分地區財務賬目透明度不高,缺乏健全的財務公示平臺,導致村民無法了解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信息,無法行駛監督權力。此外,部分村民監督意識不強,不愿或不知主動對集體經濟組織財務進行了解、監督。

3.“村賬鎮管”財務信息不對稱,實時監督缺乏

實行“村賬鎮管”后,會計對于各村集體的核算職能得到強化,但仍不能保證鎮財務管理所呈現的財務情況與村實情完全一致。鄉鎮會計要同時負責轄區多個村的集體經濟財務,信息處理工作量較大,且無法做到對每個村具體實情十分了解。加之各村財務與鄉鎮之間總存在復雜的關聯,而實時監督執行較差,故難免導致鎮、村財務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4.委托協約中權責關系不明確

“村賬鎮管”屬于各村將財務委托于鎮專職會計進行核對處理的一種財務管理模式,在委托之前需簽訂相應委托協約。然而由于部分地區協約簽署流于形式,具體細節不甚明確,故導致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出現權責關系不明確的現象。該現象將導致各級責任人之間互相推諉責任,降低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改進對策

1.完善法律法規體制,促進財務管理有法可依

法律是國家事務管理的先行,法制不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便會趨于混亂。因此,盡快加強立法,完善法律法規體制,是促進財務管理科學開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國針對農村財務管理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但仍需要各地依據法律、結合當地實情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例如化念鎮推行了適用于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辦法,只有不斷地優化制度、完善制度,方能確保財務管理質量的不斷提升。

2.優化財務控制流程,確保財務管理有章可循

科學完善的財務控制流程能夠避免信息處理量過大時出現的財務混亂現象,依流程辦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財務處理的工作效率與質量。這便要求鄉鎮會計人員依據各鄉鎮實際、在總結長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財務控制流程,并且落實責任到人,具體任務指定具體人員承擔。同時切實落實“一事一議”制度及業務考核制度,加強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事務處理與管理,從而避免部分職能工作人員之間推諉責任、責任心差、消極怠工等現象。

3.明確委托權責關系,確保財務信息真實性

上一篇: 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下一篇: 春節前交通安全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欧AV一级在线看 |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 |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韩日精品 | 日本乱辈伦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