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3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2-0104-01
從音樂藝術的產生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結構形態,是以聲響在時間運動中的自由組合來表現人類主體的內在審美情感,素有藝術的王冠之稱。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凝聚著審美主體對現實、人生的深刻體驗。它以特有的藝術魅力抒發著人們的情感,撥動著人們的心弦,陶冶著人們的性情,美化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對社會、對人生有一種新的感悟。而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在于構成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聲音。正式由于這種特殊性,音樂藝術在具有了一般藝術的共性審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個性的審美特征。
一、音樂藝術中的想象性審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音樂藝術并不是以單純模仿自然界音響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對音樂有規律、有組織的排列,演奏出流暢的旋律,給予接受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呈現出一個充滿自由想象的靈性世界。音樂總能喚起聽眾在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經歷與這些具有情感的聲音相聯系,從而產生一系列生動的聯系和想象,激起聽眾強烈的感情反應,產生共振。同時,音樂的情感內涵又存在著多義性和不確定性。音樂想象的來源應該是現實生活的體驗,因此,音樂的聯想和想象才能夠在人的內心深處喚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來完成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聽眾或欣賞者才可以運用聽覺去感受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樂等。當這些情感元素與欣賞者或是聽眾原有生活中的經歷相關,重新再現音樂意象使欣賞主體與客體產生共鳴,所以這種感情便在欣賞者或是聽眾的心中得到進一步深化,于是主體便產生了感動。例如貝多芬在 《田園交響曲 》中用音樂演奏出的雷聲、雨聲、鳥鳴聲讓我們感受到了 “雨過天晴 ”后的一種舒展的心情,正是這種心情讓我們聯想到了雨過天晴后的那種清心爽朗的情景,這樣才能使聽者在聯想某些具體景象時對作曲家的感情表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樂藝術審美特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音樂聲音的象征性主要取決于聲音特有的屬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樂具有模擬的能力,用音響可以表現出各種鳥鳴聲、泉水聲、疾馳的馬蹄聲,聽者可以通過這種模擬性音響,在頭腦中構成較為清晰的鳴禽、山泉、奔馬的畫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調 ,總能喚起聽眾的聯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協奏曲 《粱山伯與祝英臺 》中 “樓臺會 ”一段,小提琴獨奏象征了女性祝英臺,大提琴獨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時柔和的提琴音樂也象征了人物豐富的情感。
二、音樂藝術的情感性審美特征
音樂藝術中的情感性審美與人類主體內的審美情感韻味有著密切的必然的聯系。情感是音樂的內在本質,音樂是情感的直接表現。情感美是它的一個審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觀因素在審美過程中又具有積極能動的作用。通過主觀的情感,可以表現深刻的思想內容。創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中,然后再把這種情感傳達給聽者,使聽眾產生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情感體驗、“借情”“移情”等多種復雜的因素在里面。黑格爾曾指出:“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優秀的音樂作品聽后能給人一種訴之不盡的意蘊和審美感覺,音樂家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全部濃縮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國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講述的就是于伯牙與鐘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與音樂共生死的動人故事。再如民樂《百鳥朝鳳 》中,運用嗩吶來模擬大自然界中的各種鳥類鳴叫,表現出熱鬧歡快的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這里音樂表現出的只是一定的節奏、旋律和聲音狀態,只有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溶入其中,才能使審美意識與音樂的聲音狀態相融合,音樂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時,作為欣賞者還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完成音樂情感的傳達和接受。
三、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和流動性
音樂藝術可以直接表達整個情感活動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常說它是時間的藝術,流動的藝術,生命的藝術。音樂的物質傳達媒介是音響,音響的時間性和流動性,使音樂藝術在反映主體對生活的復雜情感變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對象的具體制約,與造型藝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之處。所以,黑格爾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無形的情感,這種情感不能夠用一般實際的外在事物來表現,而是要用一旦出現了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樂內容意義的是外在的直接對立統一中的精神主體,即人的心靈,亦單純的情感。”孔子也曾說韶“盡善盡美’,因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音樂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時間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動性,應當說是它的一大長處。同時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又受到空間形式的間接影響,在這一點上它與造型藝術恰恰相反。正因為如此,聽眾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就能根據相應的旋律和節奏來想象出特定空間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樂形象帶有了一定的寬泛性、朦朧性和模糊性。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既是豐富多樣,又是獨特鮮明,我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藝術的審美活動,才能有助于我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去解釋音樂現象,才能真正獲得音樂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孔智光.文藝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類型,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如: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據史料記載,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時期就已經流行于民間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中的人物并組成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隊為主要形態,舞隊人數少則十數人,多時達上百人,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基本動作較單純,仿佛是民間勞作時基本動作的移植,為增加場面的生動和演出效果,秧歌隊一般要配備扇、帕、傘、棒之類的簡單道具,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雖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共同的審美特征。
二、漢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漢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體形、聲音等)的有規律的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時代的精品。在構思萌動的開始,舞蹈編導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尋找恰當的形式,來完美體現舞蹈的思想和內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思想情感的體現。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種直觀可感的動態美。因此,創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須具備作為物質材料的人體外,還要使人體按照藝術規律活動起來,創造出美的感性形態。那么人體憑借什么來創造出美的感性形態呢?憑借人體本身的動作、姿態造型、面部表情、手勢和步伐,憑借各種線條、各種形狀、各種色彩、各種節律、各種態勢、各種質量的動作、造型、手勢、步伐和技巧的組合,構成了變化萬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在中國各民族中,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漢族舞中處處皆是,一個“扭”字,把漢族民間舞勢態形象地勾勒出來。各種各樣的扭,各個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線”的移動.“圓”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舞蹈的內容和抒發舞者的情感。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等等,無論那種道具,都來自生活,經過藝術加工, 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漢族舞蹈的內容美
舞蹈的內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的真與善的統一,是舞蹈作者審美理想的形象體現。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
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不僅要求編導創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時也要求演員的表演要真摯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們擠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動時的形象表現,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憑借人體在有節律而富有美感的運動中所產生的強烈情緒和情感的直接動覺傳感,使觀眾獲得審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須情動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傳情,求得情與舞合、神與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創作,海燕、成森聯袂表演的一臺名為“記憶的風帆”的舞蹈表演會,在用舞蹈來表現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懷念的時刻—童年中的幾個片斷,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臺晚會最能打動人的就是那兩顆天真無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真實地表現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現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是構成舞蹈內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學價值高低的重要依據。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在論述舞蹈美時是,很重視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內容美的。他認為:“我們舞蹈創作都是為了反映和表現我們的社會中生動的人物和內容,在舞蹈家的創作下人物必須栩栩如生。通過作品要人們去認識出什么是可敬的、可愛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憐的和可憎的種種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無私無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來表演我們當前的生活,那時美就像光芒一樣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深入我們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動了我們。”①以上論述是這位老舞蹈家數十年藝術經驗的總結,深刻而精辟地論述了舞蹈的內容美在整體舞蹈美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三)漢族舞蹈的表演美
電影歌曲指電影中的主題歌、片頭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劇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電影歌曲既是電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聲樂藝術中的一個獨立的品種,它稱得上是電影藝術與聲樂藝術的交叉藝術或邊緣藝術,具有二者共同的藝術特點。
作為聲樂藝術的一個分支,電影歌曲可以獨立演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無論是中國電影歌曲,還是外國電影歌曲,有不少已成為名歌,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而電影歌曲欣賞,又是欣賞電影、欣賞聲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并對學唱電影歌曲起到基礎與前提作用。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個人多年來在聲樂教學中對電影歌曲欣賞的藝術實踐與理性思考,對電影歌曲欣賞這一重要藝術命題略抒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電影歌曲的重要價值
要很好地欣賞電影歌曲,首先必須明確電影歌曲的重要價值。這種重要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
其一,電影歌曲是電影藝術的支點與亮點。電影歌曲的誕生,給電影藝術帶來了新生命,它成為由無聲電影(又稱為“默片”)到有聲電影的重要標志,即音畫同步、視聽一體的重要標志。電影藝術從1895年誕生之后,一直是無聲的,直到1927年,美國的影片《爵士歌王》,在原來無聲片中加進4支歌曲和一些臺詞以及音樂伴奏,才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影片,可以說,這“有聲”之“聲”,便是聲樂之聲――電影歌曲。我國1931年拍攝的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同樣以片中的歌聲――電影歌曲為藝術支點。自此以后,電影歌曲風靡全球,它作為電影的支點與亮點,不僅使影片走紅閃亮,借助歌聲的翅膀飛進千家萬戶,也飛進每個人的心中,甚至形成了影歌一體、不可分離的藝術現象。外國影片《魂斷藍橋》中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流浪者》中的歌曲《拉茲之歌》;我國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歌曲《我愛你,中國》,《紅高粱》中的歌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等,都不僅使影片大為增色,而且使影片插上歌聲的翅膀,飛向更高的藝術天空和更遠的藝術境界,進而升華了整部影片的藝術品位與美學品格。
電影歌曲作為電影藝術的支點與亮點,又通過許多層面得以彰顯。第一個層面是強化、升華影片的主題。例如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就強化、升華了原影片愛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為民族存亡而赴湯蹈火的英雄主義主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寫照,因此它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又如影片《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也強化、升華了原影片抗美援朝的主題,成為愛憎分明的“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的更加人性化、深刻化的主題。第二個層面是強化、升華影片的情感。例如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懷念戰友》,就強化、升華了革命戰友的至尊至愛的骨肉般親情,取得了蕩氣回腸、催人淚下、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又如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艷陽天》,也強化、升華了片中戰士與農村少女純潔、高尚的友情加愛情。第三個層面是強化、濃化影片的風格。例如影片《鐵道游擊隊》中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就強化、濃化了民族化的“鐵道戰”的藝術風格。又如影片《黃飛鴻Ⅱ》的主題歌《男兒當自強》,就強化、濃化了片中慷慨激昂、奮勇無前的藝術風格。凡此種種,都說明電影歌曲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片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與不可小視的藝術價值。
其二,電影歌曲又是聲樂藝術中獨立的品種,它借助電影傳媒的廣泛性、快捷性,得以更加廣泛、更加快速的流傳。許多電影歌曲,呈現異軍突起、獨領的態勢。例如影片《白毛女》中的歌曲《北風吹》《紅頭繩》《太陽出來了》《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或成為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群眾歌曲”,或成為在文藝晚會上單獨演唱的藝術歌曲。又如影片《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群眾歌曲”,而影片《紅日》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也已成為著名的藝術歌曲。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電影歌曲作為電影藝術與聲樂藝術的交叉藝術或邊緣藝術,使電影與聲樂取得互補雙贏的藝術效果,而這,正是電影歌曲的重要藝術價值之所在。
二、電影歌曲的審美特征
要很好地欣賞電影歌曲,還必須把握電影歌曲的審美特征。這種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形象性。同所有的音樂作品一樣電影歌曲作為特殊的聲樂作品,也以形象性作為其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這種形象性,又具有非直觀、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性與聽覺性特點。它要憑借演唱者與聽眾的共同聯想、想象等方式得以創造。例如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思鄉曲》的歌詞,就描繪出具體的畫面形象:“中秋月掛天上,映木樓,照小窗。遠山云煙渺渺,近水碧波茫茫。”這是一幅異國他鄉的風景畫。接著,歌詞筆鋒一轉,推出人物,切入主題:“海外萬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淚眼無限惆悵。……”盡管歌詞已經提供出足夠的形象物,但是仍需演唱者與聽眾借助聯想與想象具體創造出這些音樂形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演員,就有一千個音樂形象;有一千個聽眾,也有一千個音樂形象。”換言之,電影歌曲的音樂形象,是由歌手與聽眾分別創造出來的。
其二是情感性。電影歌曲也同所有的音樂作品一樣,同樣以情感性作為其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電影歌曲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心靈之歌,我國西漢時的《樂記?樂本》中說:“凡音之起,皆由心生也。”匈牙利鋼琴大師李斯特也說:“音樂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著的血液,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電影歌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它通過詞曲作者、演唱者、聽眾三者之間的情感交流產生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可以使人們跨時代、超距離、越民族而互相坦率交談、傾心而歌,收到“以情動情,用心撥心”的審美效果。例如當我們聽到《義勇軍進行曲》時,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為民族振興勇敢前進的激情也會如烈火一樣燃燒在心中。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綜合性藝術。它是近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是動態的再現型藝術,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鮮活的典型的藝術形象,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反映和再現生活的本質。然而,電影與電影美學又不是同一個概念。電影是指以紀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片段為基礎傳遞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種異質綜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聲音效果并具有畫面性質的動態影像。而電影美學要求電影首先要以電影的特殊藝術手段來認識現實和反映現實,也就是要具備電影的思維特點和藝術特點。電影藝術幾乎擁有著其它藝術的所有表現手段。因而相對于一般美學來說,電影美學無論在色彩、空間、線條、影像上都表現的更復雜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從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反映現實的逼真性、視聽的高度融合性和時間空間的高度自由性四個方面淺要地探究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
我們說電影藝術是各種藝術中綜合性最強的一門藝術,這是因為電影幾乎擁有著其它藝術的所有表現手段。在它的肌體中有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繪畫、雕塑等各種因素。而這種綜合性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種藝術的綜合,并且,集各種藝術元素于一體。它汲取了各種藝術的表現特色。如:汲取了繪畫對光、影、色、線條、體積的獨特處理,以及如何運用二維平面去創造三維空間的藝術本領;汲取了音樂的韻律美、節奏美和音樂獨特的聽覺藝術元素;又如:將文學溶入電影藝術,主要在于汲取文學塑造人物形象與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節的結構安排,細節的描寫方面等。二是,電影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綜合。電影藝術是各種藝術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門藝術,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電影從無聲片、有聲片到現今的彩色片和立體電影,都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分不開的。
二、電影藝術反映現實的逼真性
我們知道電影最早被稱為“活動的照相”。至于照相我們是清楚的,所謂的照相就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是靜態的。而活動的照相也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的原貌,只不過是把可見的事物在運動中紀錄下來,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動態的。因此,二者具有一個共同特性――逼真性。談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實;而電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還在于,電影還能發出物體的聲音和人的語言,它和活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使電影具有了更強的逼真性。另外,電影還能夠把生活中的顏色和色調逼真地反映在銀幕上,使人們直接觀賞到色彩艷麗的世界。這樣,銀幕上的生活由于運動的畫面、聲音和色彩三者的結合,就更加接近于現實生活了。這一點我們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都看過電影。有些電影看過數邊,甚至過了許多年我們依然喜愛,比如:《地道戰》。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內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實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用鏡頭真實的紀錄了生活。
電影藝術的逼真感還有另一個表現――蒙太奇――電影的獨特表現手段。蒙太奇雖然來源于建筑學,但它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的經驗卻有著相似性。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是不斷地改變空間范圍和視角。比如:有時遠觀、有時近取;有時從這個角度觀察,有時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有時平視,有時斜視,有時仰視,有時俯視;有時固定地看一個事物的變化,有時則隨著事物移動看一個事物的變化。人們正是通過觀察點的變化以及從不同的觀察點上所得的綜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電影正是根據這個特點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別以及包括推、拉、搖、移、跟、升、降在內的各種移動鏡頭,并將各種景別、鏡頭連接在一起,使觀眾如同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去觀察反映在銀幕上的生活,產生一種接近于現實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電影藝術的視、聽融合性
電影藝術是視覺與聽覺為主的影像藝術。視覺、聽覺以及視聽融合性都是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要探討電影藝術視、聽的融合性,首先,來看看傳統藝術。繪畫藝術是用畫面來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響效果;音樂藝術是用聲音來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畫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電影藝術的出現,尤其是有聲電影的出現,使藝術具有了音響與畫面的高度融合。電影和戲劇又有所不同,電影和戲劇雖然都重視動作性,但電影更重視的是視覺動作而戲劇更重視的是言語動作。電影藝術不僅善于汲取繪畫的特點,還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善于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奏感與和諧美。音響和畫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為真實,更為豐滿,更具立體感。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臺的畫面外傳來令人蕩氣回腸的《臺》的音樂,構成音響與畫面滲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電影藝術時間空間的高度自由性
電影藝術是一種典型的時空綜合的藝術。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綜合藝術,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同時展開的。電影藝術的時間是指空間化了的時間,成為具體可聞可見的空間運動;電影藝術的空間是指時間化了的空間,它有一個時間的流動過程。電影既是在空間中展開的時間藝術,也是在時間上延續的空間藝術,它把時間藝術的表現性與空間藝術的造型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而成為擁有時空自由的一門嶄新的藝術。由于電影藝術的這種特性,它在時空結構上具有了極大的自由性。比如受眾對一個時空統一的鏡頭的感受并不是純粹用鐘表來計算的,它還受到鏡頭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節奏的影響。信息量大,時間感就短,信息量少,時間感就長;節奏變化強烈,時間感就短,節奏變化緩慢,時間感就長。這里還涉及一個電影藝術時空的交錯的問題。所謂時空交錯指的是打破現實時間的自然順序,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空場面進行交叉銜接,將聯想、回憶、幻覺、夢境同現實融為一體,使時空呈現出跳躍性并獲得多層次的展示。電影藝術似乎有一種不受物理空間和自然時間束縛的力量,與其他藝術相比,電影藝術更能擺脫時空的客觀規定性,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簡單論述,我們對電影這門新興的藝術的審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不僅有利于電影藝術的創作,同時也有利于電影藝術的欣賞與評論。當然,要進一步的、深入的探究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征,不僅要對電影藝術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還要對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攝影、電視、現代科學技術、受眾以及審美心理學等多學科、多角度進行橫向與縱向的研究與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 辛、甘 霖:《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
[2]莫•卡岡:《藝術形態學》,凌繼堯譯,三聯書店,1986.12。
[3]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論電影藝術的特點》,見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文化藝術出版,1984。
說到漢派喜劇小品,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相關的代表作品、代表演員、表演風格、審美特征以及這類小品的傳承發展歷史,只有綜合考察這些因素,我們才能對形成流派現象的喜劇小品進行整體把握,基于這樣的判斷和分析,我認為,漢派喜劇小品目前正處于從萌芽期向發展期過渡并快速成長的階段。畢竟,喜劇小品作為一個藝術種類在我國的舞臺表演藝術實踐中,其歷史非常短暫,前后不過三十余年,漢派喜劇小品的歷史就更短暫了。對漢派喜劇小品有了這樣的定位和認識,分析其藝術審美特征才不會脫離藝術實踐。
漢派喜劇小品作為一種年輕的、處于成長期的藝術種類,在審美上有哪些藝術特征呢?
其一,生活的真實美。“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藝術具有生活美的重要原因。漢派喜劇小品具有一般小品的普遍特征,即生活美。但是,在生活美中,漢派小品又特別注重生活的真實性,與通過荒誕、扭曲、搞怪,甚至惡搞出丑的喜劇小品不同,真實性使漢派小品藝術與現實生活保持血脈聯系,漢派小品不僅僅是純粹的娛樂和逗笑,逗笑在漢派小品的表演中,只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段,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把小品故事中蘊含的生活真實顯現出來,是漢派喜劇小品的藝術追求。
生活真實性是漢派喜劇小品的重要審美特征。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如果說在漢派小品中也有這樣的“理念”,那么這個“理念”就是生活的真實,這種真實也就是生活本質,即我們平常說的生活的道理,漢派喜劇小品是用喜劇的方式講道理的小品。具體分析,漢派喜劇小品呈現的生活真實美,主要是通過小品的題材、內容、人物形象等幾個方面來表現的。
從題材上看,漢派喜劇小品主要是城市社會題材,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城市的社會問題,這與北方小品主要的農村、農民題材具有顯著的區別。如《招聘》《五十塊錢》《送獎》《走錯門》《診》等,均是取材城市社會問題。而且取材的視角以普通市民視角為主,解決小品戲劇矛盾的方式也是市民習慣或熟悉的方式。這種取材上的偏好與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及文化具有重要聯系,因為一個商業社會最直觀、最真實的問題就是城市社會問題,而武漢自開埠以來,商賈云集,貿易繁華,形成了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因此,漢派喜劇小品在取材上特別注重挖掘城市社會題材,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從內容來看,漢派喜劇小品十分關注商業生活,主要是抓住商業環境下人與人之間利益的矛盾或糾紛展開,其立意承載著某種社會道德意義。正如美學家康德所說,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漢派喜劇小品內容在商業矛盾的外表下,其實蘊含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具有顯著的“寓教于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北方喜劇小品從內容上看,主要還是關注農民生活。當然,無論關注商業還是農業,從小品內容上講,并沒有高下優劣的分別,但藝術的內容與藝術的形式是相互辯證統一的,所以這一差異也導致了漢派小品在藝術形式上顯著區別于北方小品的特點。
從小品人物形象上看,漢派小品中多為市民人物形象,多表現為聰明、機智、幽默、灑脫、世俗的人物性格特點,而以農民為主要人物形象的北方小品,則側重于表現農民的憨厚、熱情、真誠、膽小、怯懦的性格特點,甚至出現了丑化農民的不良藝術傾向。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北方小品中的農民人物,不是很傻就是很笨,不是智障就是殘疾,這難道就是真實的農民嗎?不是。農民在這類小品中成了一個被人們拿來消遣娛樂的概念,真實的農民形象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在漢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形象,不會出現極端的精明,也不會出現刻意的愚蠢,舞臺上的市民和我們生活中的市民幾乎沒有什么兩樣,市民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物,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漢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是真正接地氣的,因此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具有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從漢派小品的總體風格看,在題材、內容、人物形象上,圍繞生活的真實性構建故事,使小品在審美上呈現出比較強烈的生活真實美。
其二,藝術的形式美。喜劇小品有文小品和武小品之分。所謂文小品,一般是指通過耍嘴皮子制造笑料的小品,和相聲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武小品主要是指強調喜劇結構,以結構的戲劇化來制造笑料的小品,與話劇具有類似之處。從總體特征看,漢派喜劇小品應該屬于武小品。漢派小品藝術形式美集中表現在結構形式、人物語言中,這也是與表達特定的市民生活內容密切相關的。
從結構形式上看,漢派小品比較強調營造一個首尾一貫的喜劇結構,也就是讓故事本身具有戲劇化的喜劇結構,有開端、發展、、結局,結構上強調完整性。因為重視結構,所以在具體的結構手法上比較擅長利用意思的誤會、人物關系的錯位、性格的沖突、形象的對比等等,也就是說漢派小品的故事結構本身就具備了較好笑料,張三、李四、王五都能通過表演將小品故事的笑料抖出來,如果表演者具有更好的表演藝術功底,那喜劇效果就會更加顯著。如果不強調小品的故事結構,那就只能主要依賴人物的表演,讓演員把觀眾“演”笑、“逗”笑,而不是小品故事的戲劇化結構讓觀眾發笑。同一個小品,可能張三演笑料百出,而李四演卻讓人笑不出來。北方小品的故事也具有結構特征,但不像漢派小品這樣,對結構具有強烈的依賴,它更多是依賴演員的表演風格。所以,從結構形式上看,漢派小品與話劇具有更多相似之處,而北方小品與相聲、二人轉具有更多聯系。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類型,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如: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據史料記載,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時期就已經流行于民間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中的人物并組成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隊為主要形態,舞隊人數少則十數人,多時達上百人,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基本動作較單純,仿佛是民間勞作時基本動作的移植,為增加場面的生動和演出效果,秧歌隊一般要配備扇、帕、傘、棒之類的簡單道具,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雖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共同的審美特征。
二、漢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漢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體形、聲音等)的有規律的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時代的精品。在構思萌動的開始,舞蹈編導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尋找恰當的形式,來完美體現舞蹈的思想和內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思想情感的體現。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種直觀可感的動態美。因此,創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須具備作為物質材料的人體外,還要使人體按照藝術規律活動起來,創造出美的感性形態。那么人體憑借什么來創造出美的感性形態呢?憑借人體本身的動作、姿態造型、面部表情、手勢和步伐,憑借各種線條、各種形狀、各種色彩、各種節律、各種態勢、各種質量的動作、造型、手勢、步伐和技巧的組合,構成了變化萬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在中國各民族中,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漢族舞中處處皆是,一個“扭”字,把漢族民間舞勢態形象地勾勒出來。各種各樣的扭,各個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線”的移動.“圓”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舞蹈的內容和抒發舞者的情感。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等等,無論那種道具,都來自生活,經過藝術加工, 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漢族舞蹈的內容美
舞蹈的內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的真與善的統一,是舞蹈作者審美理想的形象體現。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
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不僅要求編導創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時也要求演員的表演要真摯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們擠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動時的形象表現,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憑借人體在有節律而富有美感的運動中所產生的強烈情緒和情感的直接動覺傳感,使觀眾獲得審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須情動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傳情,求得情與舞合、神與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創作,海燕、成森聯袂表演的一臺名為“記憶的風帆”的舞蹈表演會,在用舞蹈來表現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懷念的時刻—童年中的幾個片斷,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臺晚會最能打動人的就是那兩顆天真無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真實地表現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現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是構成舞蹈內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學價值高低的重要依據。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在論述舞蹈美時是,很重視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內容美的。他認為:“我們舞蹈創作都是為了反映和表現我們的社會中生動的人物和內容,在舞蹈家的創作下人物必須栩栩如生。通過作品要人們去認識出什么是可敬的、可愛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憐的和可憎的種種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無私無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來表演我們當前的生活,那時美就像光芒一樣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深入我們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動了我們。”①以上論述是這位老舞蹈家數十年藝術經驗的總結,深刻而精辟地論述了舞蹈的內容美在整體舞蹈美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三)漢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舞蹈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舞蹈表演藝術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極致”,而情感的“極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與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視舞蹈表演的培養,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藝術鑒賞力,舞蹈本身才有意義,其生命力才會更強。 舞蹈,作為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是借著人體有組織有規律的運動來構成各種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體動作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表演是屬于舞蹈藝術的,是舞蹈藝術第二個層次上的藝術,是舞蹈藝術的另一個重要分支。舞蹈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舞蹈表演藝術的提高和深化。
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舞蹈和其他藝術的主要區別在于藝術表現工具和表現手段的不同。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工具是人的身體,主要表現手段是人體的舞蹈動作。舞蹈是一種以人體的動態形象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對生產勞動、戰斗、社會生活動作的模擬再現,圖騰崇拜和表現、交流思想感情的內在沖動。從簡單的模擬再現,到復雜的概括表現,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進程。從群眾自娛性、社交性、禮儀性的抒發單一情緒的生活舞蹈,到表現繁復多樣的社會生活內容,形成多種舞蹈形式和體裁的藝術舞蹈,是舞蹈藝術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舞蹈的自娛性和表演性高度統一。對表演者來說,既是為了自娛,抒發個人感情,也是為了表演,具有雅俗共賞的審美特點。拿東北秧歌來說,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具有潑辣、幽默、文靜、穩重的風格特點。如《歡天喜地秧歌情》②這一舞蹈作品,就屬于典型的漢族民間舞東北秧歌,表現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
漢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漢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漢族舞蹈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不斷完善和發展,因此,對漢族舞蹈的探索,也不能停留于此,而應通過對漢族舞蹈的認識與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漢族舞蹈。
注釋:
①吳曉邦,著名舞蹈家,是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奇夢》、《中庸者的悲傷》、《和平的憧憬》等11部作品,是他創作生涯探索階段的作品。
②第八屆桃李杯群舞中國民族民間舞群舞《歡天喜地秧歌情》表演二等獎、劇目創作三等獎、音樂創作三等獎。
參考文獻:
[1]王衛東.中國漢族舞蹈發展脈絡概述.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1(17).
[2]馮百躍.舞蹈的形式美.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3).
所謂現代中國畫,是與傳統中國畫相對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國畫具有明顯的古典特征,被稱為傳統中國畫[1]。而近代以來,特別是以后,西方繪畫藝術傳入我國,特別是造型技術、構成觀念與色彩技法的引入,對中國畫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產生巨大了影響。中國畫以其廣闊的胸襟兼容并蓄,促進了中國畫藝術的變革。現代中國畫借鑒西方繪畫技法,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與傳統中國畫具有一定的差異。在這種背景下,現代中國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特征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一、中西繪畫藝術融合理念
著名學者彭吉象先生曾這樣形容中西繪畫藝術:“中國繪畫崇尚意境,西方繪畫崇尚形象;中國繪畫重視表現手法,重視畫面感情,西方繪畫重視對客觀對象的再現,注重理性;中國繪畫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方式,西方繪畫則是以光和色表現物象。”總而言之,中國繪畫重視對意象的表達,西方繪畫注重寫實,兩種繪畫藝術具有鮮明的差異性[2]。中西繪畫藝術的差異是因為兩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導致的,涇渭分明且并無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已成為一種趨勢,許多中國畫家開始了解西方繪畫、學習西方繪畫,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繪畫差異的隊伍中。在全球一體化背景,我們該怎樣對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實,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棄傳統,只有尊重中西方繪畫藝術,吸收西方繪畫藝術的長處,并與中國特色相互借鑒,才能促進繪畫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二、現代中國畫藝術的表現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中西方藝術的融合,中國畫家們逐漸舍棄了傳統的那種理想主義,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他們的藝術作品更多的是體現畫家們的價值取向,而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價值取向,促進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的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現代中國畫的表現也有了很大變化。
(一)創作題材的多元化
傳統中國畫的題材內容多為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畫可選擇的題材內容也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傳統題材外,現代中國畫更多地關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現了很多描寫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吳冠中先生的《吳江人家》,充分體現了現代藝術家對人文生活的關注;何士揚先生的《夏日的海灘》,則是發掘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美;還有藝術家韓書力、李伯安,他們的作品主要描繪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3]。
(二)繪畫技法博采眾長
傳統中國畫中的構圖、敷色、用筆、用墨等技法自成體系,有明顯的中國特征。而現代中國畫的創作技法吸收中西繪畫藝術精華,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現代中國畫技法向傳統學習、向少數民族學習、向西方學習,不斷創新與嘗試,增強了現代中國畫的表現力,為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三)繪畫語言的創新
現代中國畫十分重視繪畫語言功能的傾向,建立與傳統中國畫不同的審視方式,不斷豐富現代中國畫的表現能力。在繪畫材料上,發揮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的優勢,并利用平面設計、裝飾性等手法增強作品的空間層次與環境氛圍;在造型上,繼承傳統水墨畫的表現方式,又運用空間關系與幾何結構,實現畫面抽象與寫實的統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線與色彩的表現技法,并將其與水墨風格融合,拓展了現代中國畫在語言和主體情境表達上的空間。
三、現代中國畫的審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繪畫對現代中國畫審美觀念的影響
中國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在精神層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優秀的繪畫作品,無論是傳統的水墨畫還是西方油畫,不僅能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還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繪畫是一種只能意會的藝術形式,他通過線條、色彩等方式,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現代中國畫是中西方藝術融合的產物,它圍繞現代觀念展開,與傳統中國畫具有很大的差異。西方藝術中的解剖、素描、透視理論對現代中國畫影響很大,特別是對于人物畫,西方藝術的引入使得對人物的刻畫更加形象逼真。這樣使得傳統中國畫中較為冷門的人物畫一反頹勢,成為現代繪畫藝術中的主要形式。這也表明,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是在特點的時間段形成的,是社會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講,越是新奇、越是具有異域風情的內容,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就越是強烈。也正是因為如此,融入西方繪畫藝術的現代中國畫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迅速。
(二)外在審美特征分析
1.新繪畫材料對審美空間的拓展
繪畫材料作為中國畫的媒介,能夠體現繪畫藝術的觀念精神,對繪畫審美形態的表現有重要影響。現代中國畫家們為了創造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也會選擇獨特的繪畫材料。例如潘天壽創作使用自制的顯漿紙,畫作中會出現特殊的機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紙,追求的是筆道在邊緣的毛狀痕跡滲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藝術家會選擇銅版紙、布等特殊材質;有的藝術家會使用冰凍的墨塊,追求冰塊自然融化形成的圖案;還有的畫家摒棄傳統的毛筆,改用油漆刷進行創作[4]。這些獨特繪畫材料的使用,不僅是個人藝術風格的體現,也拓展了現代中國畫的審美空間。
2.對傳統筆墨形式的繼承
筆墨是中國畫藝術表現中的重要物質材料,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中的構圖、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離不開筆墨。畫家所用的筆墨是對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筆墨,畫中的意境也是筆墨神化的意境,體現了中國畫藝術的審美理想追求。現代中國畫家也都講究筆墨的應用,將用筆和用墨技術發揮到極致,例如石魯先生的《南泥灣道中》,就是其深厚筆力的體現;而劉子健先生的作品強調黑白,重墨輕筆,用墨色構造意象。隨著中國畫的發展,筆墨已不僅僅是指筆和墨,他們已經成為人們對于中國畫的審美習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3.畫面空白的應用
空白是中國畫有的一種形式,也就是“無畫處”[5]。中國畫家在創作出主題內容以后,一般不會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賦予作品中空白處特殊含義,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來襯托所描繪的主體。空白是一種審美符號,也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形式,從哲學范疇上講,是道家虛無與禪宗空靈境界的體現。無論是傳統中國畫,還是現代中國畫,空白已經成為中國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畫審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內在審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繪畫思想的影響下,現代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多為寫實、抽象、寫意、表現等形式的自由組合。現代中國畫追求意象語言的表達,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中國畫整體意形同構系統所體現出來的“寫”的特點上,也體現在各種圖式要素與對象之間構成的內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蘊含在中國化的筆墨樣式和境界中。意境作為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從古至今都未改變。例如中國畫大師李可染,在創作中會將自身想象力發揮到極致,追求畫面意境完美地表達。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的意境追求已經從對虛無、悠遠環境的塑造,向著表現生命激情的方向轉變,人們對中國畫的審美需求也更具有時代感。
2.現代中國畫的審美取向
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是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現代中國畫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多反映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生活狀態的變化。隨著中國繪畫與西方藝術的融合,很多中國畫家都在學習西方繪畫技術,以期對中國畫進行創新。西方繪畫藝術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與世界接軌,也是中國畫發展的方向。現代中國畫藝術正跟隨時展的方向,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現代中國畫形式多樣,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途徑,創作量也逐年增高,這也是中國畫發展中的必然現象。現在中國畫的審美取向也向著現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結束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畫也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中國畫要想創新,必須立足民族特點,既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要從西方繪畫藝術中提取精華,實現中西方繪畫藝術的融合。時代在不斷發展,現代中國畫要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不斷創新發展,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美術作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婭楠.抽象元素在現當代中國畫藝術語言中的演變與發展[D].山東理工大學,2014.
[2]潘紹雄.從審美角度看“空”在國畫中的表現[J].芒種,2014(15):239-240.
[3]吳丹.線條在中西繪畫的運用和審美特征[J].戲劇之家,2015(9):203.
三維動畫藝術的構成元素多種多樣,繪畫藝術中的素描、水彩和雕塑藝術等都可以被用來構建三維動畫,這也造就了三維動畫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多樣化。中國動畫《大鬧天宮》就是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藝術風格,在傳達故事的同時也給予觀眾水墨畫的感官享受。另外一部中國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更是將水墨畫風格運用的恰到好處,在表現動畫電影故事樂趣的同時還能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了藝術表現上的形式美。在國外,眾多動畫電影也運用雕塑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②在動畫電影《小雞出逃》中動畫形象都是由泥偶橡皮形象地表現出來,泥偶橡皮形象引發觀眾的童年記憶,充滿了童心童趣。短片動畫《星期一閉館》,通過動畫技術使人物動作夸張化來表現醉漢的心理,這種表現形式引發觀眾的共鳴并得到好評。后來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動畫電影不再是單一的動畫展示,也開始與真人表演相結合,這種全新的表現形式給予觀眾新鮮的觀影感受并受到熱烈歡迎,代表作品有《誰陷害了兔子羅杰》、《疾走羅拉》、《天生殺人狂》等。正是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三維動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以前只能通過觀眾想象的清潔畫面,現在也能通過三維動畫藝術形象展現出來,這使得觀眾在欣賞令人震撼的影視畫面的同時審美也發生著改變。三維動畫藝術多種表現形式都存在著自身獨特的美感,這給設計師不同的選擇適當地表現場景和畫面,也使三維動畫藝術更加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二)三維動畫藝術的虛擬美
三維動畫藝術作為一種基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存在著與眾不同的虛擬美。有了三維動畫,人們可以將幻想變為現實,將以前不可能實現的場景變為銀幕上令人震撼的畫面,在虛擬的世界中重塑現實,在現實的存在中展示虛擬,虛擬和現實的交匯也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審美樣式。恐龍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滅絕,我們無法在現實中觀察到恐龍的生活習性和狀態,但在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侏羅紀公園》里恐龍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這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新的觀影感受,也使觀眾實現了觀察已經滅絕生物的夢想。數字動畫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使得虛擬和現實的距離越來越近,存在于想象的生物和畫面也可以通過三維動畫藝術展現出來,觀眾在欣賞時有著真實之感。③后來美國拍攝了眾多科幻題材以及末日題材的電影,如《Alien》、《七天》、《E.T》等,這滿足了人們對于不同未知事物的渴望,也帶來人們全新的觀影感受。近期上映的科幻大作《地心引力》更是突破了人類的想象力,全片只有一個人物角色,通過三維動畫藝術表現人物在外太空的生存狀態,真實展現了人物的動作表情和狀態,既有傳統電影的美感和細膩情節,又有讓人嘆為觀止的動畫效果,展現了人類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對于虛擬現實的渴望。
(三)三維動畫藝術的造型美
三維動畫藝術對于人物形象與影視場景的刻畫是逼真和精確的,加上藝術化的創作,打造了或夸張或真實、或可笑或荒誕的視覺效果,這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了極大的感官享受。早期的動畫電影如《白雪公主》就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的弧線造型,讓小朋友在觀影的同時得到親切溫暖的感覺。動畫電影之所以能夠收到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喜愛,也正是動畫電影展現出一種令人感受到親切和安全感的畫面。對于真實的再現已經不再是三維動畫藝術表現的唯一追求,反而在設計時對造型的夸張式設計更能帶給人們虛擬與現實的落差感,這對于觀眾是前所未有的觀影感受。電影《疾走羅拉》中羅拉的主要動作就是奔跑,其奔跑之夸張、嘶吼之神經與正常人有所差別,但正是這種帶有三維動畫藝術的設計恰當地表現出羅拉這個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只有通過行動才能將人的生命力展現出來,這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沖擊是巨大的。三維動畫藝術中對于人物造型的精確刻畫極具美感,新的視覺感受也給觀眾新的體驗,這也正是三維動畫藝術的造型美。
(四)三維動畫藝術的技術性審美
技術性審美成為三維動畫藝術的重要特征,這正是由三維動畫藝術的特點決定的。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三維動畫藝術能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場景效果,創造出人們無法想象出來的“視覺盛宴”。長時間的發展使得動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得以擴展,新的制作手段更是層出不窮,三維動畫藝術給予創作者更多的啟發和嘗試,也帶來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場景畫面。現在的影視制作已經不再需要人工上色,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膠片拍攝,既節省了拍攝人員的體力勞動,又減少了經費投入。從傳統二維動畫制作手段到先進的CG技術,三維動畫藝術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精美的場景效果使得三維動畫藝術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也使得眾多導演和制片商對三維動畫藝術倍加青睞。計算機技術在三維動畫藝術中的應用效果可以說是矚目的,眾多獲得巨大成功的電影如《怪物史萊克》、《玩具總動員》、《卑鄙的我》等刻畫了生動真實的形象,具有強悍性能的計算機也給三維動畫藝術的應用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正是技術帶來的巨大變化讓三維動畫藝術插上了飛行的翅膀可以翱翔在幻想的天空中。技術性審美成為三維動畫藝術的審美特征,也使三維動畫藝術的突出特點。
參考文獻:
①陸美玲《三維動畫的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大舞臺》,2012年第7期。
建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根本條件之一,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建筑是人類按照實用的要求,在對自然界加工改造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實體;同時又在這個加工改造中,運用了美的規律,注入了審美理想,顯示了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就其物質性而言,建筑是人類抵御風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設施,人類與他朝夕相處,生老與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最龐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會性而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1]。 建筑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建筑是人類文明史詩中最輝煌的篇章。建筑藝術作為"石頭寫成的史書"無處不在,它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鄉村居民點,是人們最常見的藝術品,具有廣泛的社會審美意義,因而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審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有著自身的審美特征。
一、建筑的藝術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總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藝"可見在人類早期,建筑就與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筑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筑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黑格爾《美學》一書說"就存在或出現的次第來說,建筑也許是一門最早的藝術"[2]。他認為建筑是藝術的起源,是藝術發展的第一階段--象征型藝術的代表。認為要找到建筑美在內的建筑藝術的全部意義,關鍵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義。這是"打開建筑的多種多樣的結構秘密的唯一一把鑰匙,也是貫穿到迷徑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條線索"[3]。
在西方美學視域里,建筑是一門與雕刻、音樂、繪畫相提并論的藝術。當然,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建筑作為一種廣義的藝術,也是從人類勞動生活中起源,并發育成熟于"實用"這一母體--即"待風雨""避群害"的實用性。同時,建筑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其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仍然是追求藝術的普遍性、和諧性、確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為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從美感要求。在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筑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面性、,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等。從而可知,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故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筑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制約。建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應者。建筑是不僅僅是一種居住空間、活動場所,更是藝術的一種。從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到中世紀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發展,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反應著社會思想。
二、建筑藝術是審美與實用的統一
建筑藝術是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建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有著自身的審美特征。
建筑藝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根據物質材料的性能和規律,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去造型,創造出一個既適宜居住和活動,又具有一定觀賞性的空間環境的實用藝術。建筑是建筑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樣,他的審美功能鮮明地表現為社會功能。只不過建筑藝術突出了它的實用性。建筑藝術一方面具有實用功能,是一種符合人類物質生活的技術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審美功能,使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它在按照美的規律造型的過程中,積淀著人類的審美感受,物化著人類的精神體驗過程。建筑藝術是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它既具有物質的功能,也發揮著精神功用.實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礎. 建筑首先是滿足人類需要的、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生產活動,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類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實用性.淡水著人類社會發展,人類隊建筑的審美處理越來越自覺和顯著.王振復先生曾經總結道,建筑之美,是一種以一定物質材料與結構建造,再與一定自然環境結合,使一定社會人生內容抽象地展現于時空,具有實用與審美,認知,有時兼崇拜的褚種社會功能,一般地滲透著藝術因素的科學技術。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建筑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從科學的意義上的理論來說,就構成建筑學的全部內容。而從美學意義或藝術意義上的理論來說就構成了建筑美學的全部內容[4]。但總的說來建筑藝術的"美"都很難完全獨立它的實用性。現在的建筑作為一種實用技術,實用與審美的統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審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與環境的和諧關系
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筑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筑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空間造型藝術。它的審美特性體現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間形式上。建筑藝術雖然是實用與審美、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與表現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為一門藝術。建筑的形式問題一直是建筑設計考慮的重要問題。
縱觀人類建筑歷史的發展,建筑藝術從古典主義建筑到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師們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結構造型與美的關系。如:古典主義的古希臘的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古羅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間發展的,給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筑材料的創新和發明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如: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格羅庇斯設計的包豪斯校舍,根據各組成部分的具體功能要求及環境地段的特點,決定各部分的形狀、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點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在設計上吸取抽象美術的構圖手法,突破對稱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潑的體積組合,講究動態和對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錯落、多向伸展、優美靈活的建筑形體,給人以極強的形式美的愉悅。后現代建筑語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觸目驚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國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設計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誕的形式與獨特的魅力為世人所驚嘆。同時建筑藝術除了強調建筑的造型上,作為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建筑的審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間形式外,還包括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中。建筑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固定的工程形態,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城市機體的一個部件,成為周圍建筑物和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因而處理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構成建筑的審美屬性的重要條件。因此建筑家在創作時不向一般藝術家那樣自由,必須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進行整體構圖。如果建筑能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融為一體,建筑與環境相得益彰,就會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強它的審美特性,使建筑藝術境界更為廣闊和深遠。如北京的頤和園、美國現代建筑家萊特的"有機建筑"等等。處理好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不僅包括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上,還應和周圍的建筑群協調一致,要把社會人文景象納入建筑的整體空間構型中。從而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在更深的層次上加強建筑的審美特性。
四、建筑藝術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是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反映,建筑不是具體地描慕客觀生活,而是用物質實體,幾何形體,去抽象地象征、隱喻某種寬泛、朦朧的精神觀念和社會生活的某些真實本質。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體地反映生活內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間形式、體量規模、色彩裝飾等方面的處理,創造出一種整體氛圍,從而激起人們或莊嚴、肅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應,引起人們的聯想與共鳴。因此,有人把建筑藝術稱作抽象藝術、象征藝術的代表。如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祭天的天壇用圓形,祭地的地壇用方形,就隱喻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古希臘建筑用輪廓剛勁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長輕盈的愛奧尼亞柱式象征女性的溫柔。歐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穌的受難。在現代后現代建筑中,象征與隱喻運用得更為普遍。如紐約的TWA候機樓、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勒.柯布西埃設計的朗香教堂、我國的"鳥巢"國家體育場等等。都是運用象征、隱喻的杰作。
建筑藝術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滿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質精神、實用審美、認知甚至崇拜等多種要求。盡管建筑藝術的歷史發展道路曲折而漫長,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審美特征,但是建筑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反映的是人類對自身的審視和超越。當代建筑將會更全面深刻的表現和反映人類的審美能力,人類也將創造出更多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的建筑!
參考文獻:
[1]陳超南,姚全興.走向新世紀的審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7.
要使聲音體現出聲樂藝術的審美,首先要了解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通過研究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更好地把握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歌唱藝術美的構成,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還在于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的體現。從美學角度來看,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 中國古典美學強調“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但它們都認為歌唱藝術是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角色,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
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對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理解和美好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之中,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歌唱聲音的審美,不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即是說,不僅耳朵聽到美的聲音,還要眼睛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味覺能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份量。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從而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交互作用,產生“通感”。
歌唱者的音樂美感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應當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和歌唱情感審美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
歌唱藝術形象審美首先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歌唱者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生動感人,更具美感。聲樂作品的表現,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其次,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第三,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要求歌唱者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突破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第四,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聲樂藝術多方面的審美特征要求演唱者在塑造作品時也應當從多方面來把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對生活的體驗和對作品的二次創作,才能掌握聲樂藝術表現的基礎。
二、加強體驗,掌握聲樂表演藝術中體驗與表現的關系
體驗生活和作品
在聲樂表演的最初階段,必須強調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而最科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體驗生活。觀察生活不是一般的把生活現實作為藝術表演的素材,而是必須仔細選擇、提煉、生活的細節,表演者的動作要做到既注重生活又不完全抄襲生活,使這些生活素材藝術化,具有審美價值。
聲樂表演是表演者對聲樂作品的再創造,這個事實決定了演唱者必須在作品中尋找自我,必須在音樂創作中建立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認識作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作品的再創作過程。首先要認識作者,體驗作品的背景、心情、環境、時代以及蘊涵的作者的感情,還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時代、創作風格、常用手法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作家了解作品,懂得作品中自我的定位,表現作品的方式。
聲樂演唱者除了音樂專業知識之外,平時應該多了解一些描寫各種人物細膩情感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尤其是世界文學大師們的作品,盡量多地體會發生在身邊的各種感情。多接觸社會,增加豐富的閱歷和比較寬的知識面,多學會一些感動。培養開朗積極的心態和善解人意的心胸,積極感受和品味喜悅、憤怒、憂傷、離別、思念、恐懼、興奮等各種情緒。
體驗和表現的關系
聲樂有科學的發聲方法,有藝術化的情感表現,是傳達感情和愉悅心靈的綜合藝術。聲樂與其它藝術的最大區別在于其表現性。表現是聲樂表演藝術的生命,表現的基礎是體驗,生活是聲樂藝術的源泉。體驗的目的是表現。歌唱者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表現與體驗的關系,使之在聲與情、演唱者與作者、作品與觀眾、以及生活與藝術中達到統一,更好地指導聲樂表演實踐,更好地詮釋藝術。
三、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聲樂藝術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將聲樂作品轉化為現實的音響,實現其審美價值。歌唱者通過正確嫻熟的演唱技術把樂譜上的符號形式及內心的情感體驗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音響,通過準確完美的藝術展現,使歌曲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出色的歌唱技術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兩個方面。
歌唱技術是手段,藝術表現是目的
技術對于歌唱藝術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它并不是聲樂表演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更不是聲樂訓練的最終目標,只是實現聲樂藝術完美展現的手段,只有當歌唱發聲技術為藝術表現的目的服務,并且獲得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時,它才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優秀的歌唱家們的表演并不以炫耀技巧為目的,而是將高超的技術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他們的歌唱不僅給人以審美的愉悅,而且以其豐富的情感內涵而感動人。
在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達到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歌唱是一種表演藝術,它不僅是對一度創作中音樂信息的簡單傳達和再現,而且是充分體現著歌唱者純熟的歌唱發聲技術和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的二度創作。通過歌者聲情并茂的演唱及個性化的藝術再創造,可以使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更為豐滿,情感更為豐富,內涵更為深刻,風格更為鮮明,從而實現其審美價值。簡單說來,就是聲情并茂的演唱和個性化的藝術表演。
感情使藝術作品具有生命力。在歌唱藝術中,“技藝并舉,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表現最佳效果的體現。在歌唱藝術實踐中,聲音是歌唱賴以存在的條件和基礎,是歌唱情感表達的載體,聲為情之本,同時以情感表達為內容;而情為聲之魂,它以聲音為依托同時賦予聲音以豐富的內涵,給聲音以情感的魅力。聲樂表演其實就是歌唱者在內心強烈的藝術情感的驅使下,借助自身嗓音器官發出歌唱音樂音響來傳達感情的音樂藝術創造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歌者內心的情感體驗不僅能以一種精神動力而激起發聲,并且對所發聲音的音色,力度、音值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當歌唱者內心情感體驗與聲樂作品情感內涵相融時,才能發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現所需的聲音;同時也只有當歌唱者發出的歌唱音樂音響與作品情感所要求的聲音相吻合時,才能準確,真實且生動地表達作品的情感內涵。在歌唱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以情感帶動發聲,以充滿感彩的聲音來表現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要依靠歌唱發聲的技術技巧,但又不能只唯技術。在歌唱時要求的“唱情不唱聲”,要通過“以情帶聲”而達到“以聲傳情”的目的,從而真正達到“聲情并茂”這一歌唱表演藝術的最佳境界。
聲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是賦予聲樂作品以生命的創造行為,不僅需要忠實的再現原作,更需要通過富于創造性的個性化表演對原作予以豐富和潤色,使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在這一藝術化的創造過程中,聲樂表演的基本技術,即歌唱發聲的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的歌唱技術方法靈活運用于藝術表現的能力,或者說是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性的運用歌唱基本技術方法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歌者在面對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不同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時,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去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形成其個性化的演唱風格。
四、聲樂教學中歌曲演唱的藝術處理原則
對比統一是演唱歌曲藝術處理的關鍵原則之一。處理聲樂作品的原則應是“掌握整個歌曲的統一,突出它的變化”。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緒等方面把握和運用。
歌曲所包含著的力度變化和對比,是隨著歌曲情感的起伏而進行的。力度的對比,必須從歌詞和音樂的思想情感出發,力求自然得當。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作品句法的規律,找出整體的結構層次,做出合乎情感、合乎意境需要的力度變化的處理。這種處理既要服從作品內容的需要,又要服從作品情感起伏的要求,從而達到作品整體統一的效果。
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現的重要環節之一。速度的快慢,常與歌曲的情緒分不開。速度可分為快板、急板、慢板、中板等。一般在歌曲中作曲家會標明速度符號,但這樣的速度術語差距較大,只是作個大概的指示。作品真正內涵的速度變化,需要從歌曲的內容、節奏和旋律等方面去推敲,由此決定適宜的速度。對于有速度變化的(逐漸快慢或突然快慢)的曲子,必須按照曲子情緒的變化作速度上的變化處理。
聲音的音色是有很強的潛在力的,不同的語氣音色也不一樣,不同的音色取決于詞語。在歌唱中音色的不同取決于歌詞和曲調。教授時,必須首先讓學生領悟詞意,指導學生分析曲調,靈活領悟歌曲內在情感,再按照對比統一的原則,設計出既合乎“情理”,又有藝術感染力的音色對比度來。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聲音特質的基礎上,發展更豐富的音色,用聲音色彩的對比,表現不同的情感。
歌曲的情緒,對于歌曲內容的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的理解、體會,再做出相應的對比統一。
參考文獻:
1.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王次:《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趙梅博:《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晉偉、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
6. 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