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7:06: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數據方向的畢業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c)-0131-03
自1998年教育部將原來的計算數學、運籌學、控制論、信息科學4個專業整合成一個新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后,全國已有600多所高校開設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該專業是數學、計算機、信息工程等學科的交叉,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數學基礎和一定的計算機技能,能夠在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領域從事科研、教育、軟件開發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應用型人才[2-3]。
但是,隨著招生規模逐步擴大,暴露出許多問題,如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就業方向不明確、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等方面滯后于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學校教育和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等問題[4-5]。
云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信息計算科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1-5]。隨著各行各業信息量的快速膨脹,今后對擁有大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將快速增長[7-8]。
大數據時代需要分析數據及其與業務相結合的分析人才,這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吻合,信息計算科學專業充分發揮其數學的優勢,結合專業背景和社會實際需求,可以為未來的大數據市場培養熟練掌握大數據技能并擅長海量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挖掘與分析等經驗的人才。為適應社會需求,該校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徐州工程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于2016年秋季招收大數據方向學生。
培養優秀的大數人才,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關鍵,該文根據該校實際情況,探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如何在保持數學類專業優勢的情況下,融合大數據時代的技術和思想,構建合理的面向大數據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體系。
1 人才培養目標制定
依據徐州工程學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制定符合該校特色的面向大數據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目標。
(1)綜合素質目標。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良好法律意識與職業道德規范,具備團隊合作意識,具備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專業文檔撰寫能力、創新能力、項目管理意識等各項綜合素質的人才。
(2)專業技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掌握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熟悉主流大數據管理及分析平臺、數據分析算法與工具,具備較全面的大數據平臺的應用開發與管理運維能力,有一定的大數據平臺架構能力,有一定數據分析與算法實現能力,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大數據工程實踐能力,適宜在IT企業從事大數據應用開發、大數據系統運維等工作、并具備一定行業經驗認知的應用型大數據人才。
2 課程體系構建思想
為培養適應不同大數據崗位的專業人才,我們采用定制化課程體系、多元化教學模式,重點拓展和提升實踐類課程建設,適當加入拓展課程。
2.1 定制化課程體系
針對大數據行業不同崗位技能要求,課程體系遵循“通用+特長”的設計思路,通過通用開發語言與特色大數據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利用項目驅動的實戰技能訓練,可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重視基礎課程,加強技術主干課程,構建核心課程群。在夯實基礎課程之后,考慮學生實際就業方向,開設針對性強的專業課程,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生針對性選擇實訓方向,安排相應技術性課程學習,同時強化學生技術技能的運用能力。
2.2 多元化教學模式
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程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通過理論課、實驗課、項目實戰課和職業素質課程,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并通過線上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靈活高效的學習渠道、提升學習興趣、拓展專業知識、培養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為大數據開發、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類高端特色專業人才,課程體系以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為雙主體進行規劃,強調技術與職業素養的雙重培養,將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軟能力培養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以實現學生的職業化能力培養。
2.3 重點拓展和提升實踐類課程建設,適當加入拓展課程
在保持基礎扎實的前提下,拓展和提升實踐類課程。除強化校內實踐課程外,還要運用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行實訓項目開發,強化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的結合。
不定期聘請名企在職IT專家或業界知名人事,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拓寬學生視野。
3 課程體系構建方案
遵循“通用+特長”的設計思路,課程體系的構建重視基礎課程,并加強大數據技術相關課程,劃分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集中實踐課程四大課程模塊。
3.1 通識課程
包括通識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種類型,是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公民基本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科學素養、信息技術能力和外語溝通能力等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為目標,也對本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與職業發展指導。
3.2 學科基礎課程
該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進行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的基礎內容,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學科專業認知水平。專業基礎課程一是用以鋪墊專業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質。二是強化計算機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的共用核心技術,增強學生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該類課程如數學分析、高等代數、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等課程。
3.3 R悼緯
該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進行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訓練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具備信息計算科學專業相關領域,尤其是大數據分析及應用開發領域技術工作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及相應的應用能力。該類課程包含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Linux操作系統、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大數據內存計算、大數據流式計算、大數據離線計算等。
3.4 集中實踐課程
該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創新教育和素質拓展訓練的重要內容,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力和方法,了解信息科學專業尤其是大數據分析及應用開發領域理論、技術與應用的新發展,能運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解決信息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及應用開發中的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技術跟蹤及職業能力。該類課程主要包含課程設計、項目實訓、綜合實訓、崗位實訓和畢業設計。
面向大數據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課程開設先后次序注重學生大數據方向完整的知識鏈構建,嚴格按照大數據方向具備的知識結構設計。
實踐課程體系包含兩條線,一個是課內實驗,一個是集中實踐環節。課內實驗是每門課的實踐練習,學科基礎課中《C語言程序設計》開設了課內實驗,所有專業課均設置了課內實驗,課內實驗的安排又劃分為基礎類實驗和提高類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的基本技能訓練。集中實踐是每學期后集中開設的實踐課程,如課程設計、項目實訓、綜合實訓、崗位實訓、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和項目實訓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崗位實訓和綜合實訓對學生進行實戰技能的訓練,畢業設計既是對學生的綜合技能的訓練,也是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綜合技能的一次檢驗。整個實踐體系構建如圖2。
4 結語
大數據專業方興未艾,結合大數據專業,充分發揮數學優勢,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為我們的專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為培養優秀的大數據人才,我們將根據實際需求及學生發展狀況調整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促進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T White.Hadoop:The Definitive Guide[J]. O’reilly Media Inc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2010,215(11):1-4.
[2] 王勝奎,徐光輝,王家軍,等.普通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9(5):99-102.
[3] 徐鳳生,劉艷芹,趙琳琳,等.基于分層分類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6(3):103-106.
[4] 許梅生.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Proceedings of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2.
[5] 盧春霞.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與計算科學[J].亞太教育,2016(4):90.
目前與BIM技術相關的畢業設計聚焦于基礎應用、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等三個主要方向,如圖1所示。1.1BIM基礎應用方向。BIM基礎應用多數是基于BIM軟件開展相關應用研究,是目前畢業設計的主流課題方向。如采用Revit軟件建立三維信息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施工圖深化、碰撞監測、進度模擬、工程量統計、造價分析和三維動畫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對象以房屋建筑為主,目前已拓展至橋梁、隧道、地鐵等公共基礎設施。在BIM應用軟件方面,建模軟件以Revit最為常用,碰撞檢查和動畫模擬多數采用Revisworks軟件,工程算量和造價分析則常采用廣聯達和魯班等國內軟件。總體來看,該方向的畢業設計課題以應用為主,課題的完成情況與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內容的豐富性、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密切相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新知識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早期以多高層房屋為對象的“建模+動畫+算量”的畢業設計課題已難以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該類課題的研究對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建筑、鋼木結構建筑、地鐵隧道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項目;研究內容也延伸至進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運營維護等多個方面;同時,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實際工程,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已成為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1.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隨著BIM技術的逐步普及,其應用和研究正在從傳統的輔助設計施工向多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如BIM與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BIM與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BIM與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BIM與AR(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BIM與三維激光掃描、BIM與結構健康監測等前沿技術融合方向。以BIM與RFID技術融合為例,在傳統的施工現場,大批量地進行構件驗收、安裝時,主要通過人工方式填寫報告、錄入數據,信息延誤的現象時有發生,工作人員常常無法判斷構件的真實狀況,很容易發生錯誤,導致各類問題頻發。利用RFID技術可以實時追蹤、監控構件的生產、運輸、安裝和運維狀態,并以無線網絡即時傳遞信息到BIM數據處理平臺,可以實現對構件的實時追蹤,解決信息錯誤和丟失等問題,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該類畢業設計課題通常要求指導教師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礎,有時采用校企聯合指導方式,由企業導師制定課題的研究內容,畢業設計開展過程中由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1.3BIM軟件研發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與共享,模型是載體,軟件是工具。在BIM軟件平臺研發方面,國內外各大軟件開發商已經開發了各類適用于建筑不同階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業BIM軟件。如,美國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軟件;美國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軟件;此外還有Tekla公司開發的專用于鋼結構設計的Xsteel軟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軟件等。國內也有廣聯達、魯班、PKPM、3D3S等公司開發的相關BIM軟件。雖然商用BIM軟件已較為成熟,但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功能、不同企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發。相比于BIM應用方向,軟件研發類課題一方面要求指導教師有前期研究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編程基礎,更重要的是對軟件編程有興趣。此外,也有部分研發類課題不需要編寫代碼,只需要設計軟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體編程工作由他人或企業來完成。
2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案例
2.1BIM基礎應用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超高層建筑模架裝備模塊化仿真設計與建造技術研究”為案例。該論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塊項目1號辦公樓為實際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開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系統組成和工藝原理進行歸納總結,對超高層結構核心筒使用鋼平臺模架裝備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現場安裝、標準層施工、桁架層施工和墻體收分層施工等技術;(2)分析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初步確定模架標準構件庫,根據模架裝備標準構件創建Revit參數化族庫,對標準構件和非標準構件進行組合,并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虛擬預拼裝;(3)根據二維設計圖紙建立該超高層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對鋼平臺模架施工關鍵技術進行可視化施工模擬。畢業設計成果提出了一種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方案,借助BIM軟件建立了模架標準模塊構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塊的組合與拼裝,實現了模架裝備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對鋼平臺安裝、標準層施工、收分層施工等進行了三維可視化分析。該畢業設計的研究成果已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對模架裝備的模塊化和BIM技術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2.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畢業設計案例。目前,BIM與GIS、VR、RFID、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的融合交叉應用已成為工程界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以三維激光掃描為例,該技術是測繪領域繼GPS之后的又一次技術革命,通過高速激光掃描測量方法,大面積、高分辨率地快速獲取物體表面各點的坐標、反射率、顏色等信息,基于這些大量、密集的點信息可快速復建出真彩色三維點云模型,為后續的數據分析等工作提供準確依據。該技術具有快速性、非接觸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實時性強等特點,很好地解決了目前空間信息技術發展實時性與準確性的頸瓶。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BIM技術對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為案例,該論文針對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時面臨的竣工圖紙無跡可尋、空間幾何信息難以采集、建筑物細部特征難以捕捉、測量所需時間及金錢成本過高等問題,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上海某演藝場所進行掃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軟件對點云數據進行降噪與配準,再采用ICP算法進行平滑操作,最后對該建筑進行整體建模,生成的三維模型見圖3所示。該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設計與研究工作中。2.3BIM軟件研發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研發”為案例,該論文從研究國內外鋼結構BIM建造管理平臺入手,分析了構件信息追蹤管理平臺的研發和應用現狀,將BIM技術與二維碼技術相結合,設計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構,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語言初步實現了構件追蹤和進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構件追蹤界面見圖4所示,軟件對每一根構件生成唯一的二維碼,支持單獨或批量下載功能。二維碼存儲構件的編號、安裝位置、尺寸、長度和質量等基礎信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構件的報驗和質量檢驗等詳細信息。通過二維碼功能,可追蹤構件的生產、制作、運輸和安裝等全過程信息,實現對構件加工和安裝中的質量監控信息以及構件安裝進度信息的實時掌控,而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構件的位置管理、質量管理和安裝進度管理中,為這些管理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幫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層則實現了加工制作計劃的實時調整,而加工制作的調整又決定了現場施工情況。此外,通過二維碼信息能夠直觀快速地發現現場質量問題,解決現場管理人員攜帶圖紙及查詢資料不方便等問題,提高了現場工作效率。本軟件的開發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傳和顯示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大量的編程工作,很難由一位本科生在畢業論文周期內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軟件的前期開發工作已由指導教師團隊完成,本論文主要是實現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功能模塊的設計和研發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效果建議
3.1增加前沿課題數量。目前,BIM方向的畢業設計仍然以“建模+動畫+算量”的軟件應用型課題為主導,雖然該類課題的實用性強,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難度不大,特別是對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學生,該類課題的畢業設計主要是提高了學生的BIM軟件使用能力,對學生的創新性培養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建議增加BIM與物聯網、大數據、VR、AR等新型技術相結合的畢業設計課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現有的主流BIM平臺均被國外壟斷,亟須發現和培養一批專注于軟件研發的學科交叉類學生,可以通過增加平臺研發類課題,鍛煉學生的研發能力,為其將來的工作和繼續深造打下基礎。3.2加強校企合作。BIM技術無論是軟件使用、平臺研發,還是與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類大型企業均配備了BIM技術中心,具有較強的BIM應用、產品和新技術研發能力,而在國內高校中專職從事BIM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非常欠缺。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彌補校內指導教師BIM實踐能力的不足,促進產、學、研全面合作,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在BIM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能作用,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6]。針對于此,同濟大學與上海建工、華東建筑設計院等單位已建立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與BIM技術有關的畢業設計課題多數來自于企業,部分畢業設計成果已直接應用于實際工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3重構現有課程體系。近十年來,雖然BIM技術和軟件已有長足的進步,正向設計已開始應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畢業設計中也最為常見,即學生根據二維CAD圖紙創建其建筑、結構及機電等三維BIM模型。從已有的畢業設計效果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許多學生的識圖能力較弱,特別是機電圖紙的識圖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畢業設計時間來提高識圖能力;二是學生的BIM軟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時間被用于軟件學習中,實際的畢業設計工作時間被大量擠占。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單獨設置BIM課程,或者雖然單獨設置但將其作為選修課,普及面不廣,這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完善和重構。考慮到BIM技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筆者建議將BIM技術的教學融入專業培養體系中,如:將BIM技術引入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項目管理等多門課程中,特別在課程設計中,將其作為一項必修內容。通過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虛擬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實現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
BIM技術已被廣泛視為改造建筑業這一傳統產業的戰略手段,正在導致建筑業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徹底變革。從高校的實踐課程教學來看,BIM技術相關課題已成為建筑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畢業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歸納總結了與BIM技術相關的三大畢業設計課題方向:基礎應用、前沿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以同濟大學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畢業設計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課題數量、加強校企合作、重構現有課程體系等用于提升畢業設計效果的建議,可以為BIM相關專業的畢業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東鋒.基于BIM技術的建筑學課程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許娟,魯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臺的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更新教學實踐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邊晶梅,于賀.土木工程專業BIM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7,9(5):90-93.
[4]王婉,李懷健,劉勻.BIM技術在校企聯合畢業設計中的應用和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2-0048-04
業設計是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設計可以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1]。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設計學分最高、耗時最久、考核綜合性最強,是可以衡量和評價學生綜合水平及專業知識儲備量的重要教學實踐環節。因此,科學、合理、高效地管理畢業設計的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隨著工程化培養工作的推進及教學多元化的發展,新形勢下傳統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滿足畢業設計的管理要求,本文將分析畢業設計的管理現狀,結合畢業設計的發展形勢,提出基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畢業設計管理方式及其信息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路線。
一、畢業設計管理現狀問題
鑒于畢業設計在高校實踐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國內各大高校均高度重視畢業設計的管理工作,經過多年的積極實踐及探索,結合各自實際的教學管理模式,均制定了較為規范的畢業設計實施細則及管理制度[2-3]。但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教學工作的多元化發展,已構建的畢業設計管理模式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和挑戰,直接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
(一)學生重視度低
大部分高校計劃于第八學期開展畢業設計相關工作,而該時期內,學生將主要精力投放于就業及考研等方面,不能全身心投入畢業設計中。同時,學生畢業設計場所分散,學生管理工作者未能及時、全面地開展畢業設計動員工作,讓學生及時了解、掌握畢業設計相關要求及畢業設計管理的規章制度,致使學生忽略該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最終導致畢業設計的質量逐年下降。
(二)選題監管不嚴
畢業設計選題階段目前普遍存在課題重復率較高、專業相關度較低、虛假課題等現象[4]。畢業設計是綜合使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若選擇陳舊、無前瞻性、無創新性可言的課題,或是不切實際的虛假課題,將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能發揮畢業設計的教學作用。
(三)畢業設計場所分散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校企合作作為高校推進工程化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舉措,逐步滲透到高校的教學工作中。校企合作不僅涉及課程企業化改革,高校也與企業共同組建畢業設計企業教師指導團隊,并由學生自主選擇企業進行畢業設計。但由于畢業設計場所分散,學生不能及時獲取校內關于畢業設計的相關通知,且學生與校內指導教師溝通不及時,致使學生畢業設計期間的過程監督、管理效果較差,直接影響畢業設計質量。
(四)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松懈
確定選題后,畢業設計將分為開題、中期、評閱論文及答辯四個階段。目前,由于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設計各環節的管理工作量激增,使得高校制定的畢業設計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形式化,教學工作者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為給學生提供更多時間解決就業問題,各環節檢查時降低標準,導致出現不能及時跟蹤各階段問題的整改進度、學生畢業設計進度較緩等問題。
二、構建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意義
針對畢業設計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當前高校教學工作的發展形勢,為使畢業設計可達到預期實踐教學效果,須采用先進、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規范、科學的管理系統。
(一)信息管理系統的作用
隨著時展,各行各業已將信息化發展作為理念,逐步采用信息管理模式適應新的發展、變化形勢,而信息化管理系統則更被廣泛應用于政府、私企、高校等傳統企、事業單位中[5]。信息管理系統可以規范信息的存儲及管理,為管理者提供簡便、快捷的管理操作,使管理者從復雜、煩瑣的人工操作中脫離,減輕工作量及工作強度。
在高校中信息管理系統主要應用于建立高效、智能管理的辦公信息化平臺。為適應高校管理辦公水平快速提升的需求,針對高校實際的辦公需求,信息管理系統可提供教務管理系統、辦公管理系統、在線學習系統、網上考試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功能綜合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平臺,規范、簡化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為師生提供新時代的信息化環境[6-7]。
(二)構建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目的
實現科學化教學管理需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結合信息管理系統的特點及作用,為更好地完善畢業設計的管理,
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本文將結合畢業設計的管理模式提出一款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基于信息管理模式的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應簡化畢業設計管理工作、有效規范學生選題、加強指導教師管理、增強畢業設計過程監督力度。
信息化的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應將復雜、煩瑣的申報課題、選題、開題等管理工作,結合高校關于畢業設計實施細則的管理規定,通過規范的管理方式,在網上完成過程管理及監督工作,督促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任務,協助指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畢業設計的工作進度,同時也可降低教學管理者的工作強度。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管理效率,也符合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內涵[8-9]。
(三)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
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使教學管理者、指導教師及學生可在網上完成畢業設計各環節中的申請、填報及檢查等操作,與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相比,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可從優化過程管理及加強質量監控兩方面較好地改善畢業設計的管理現狀。
1.優化過程管理。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結合高校針對畢業設計制定的實施細則,設計各環節的功能模塊,簡化師生工作的同時,規范各環節中師生的操作,使其在規定時間節點內完成相應工作,優化了各環節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網絡操作可避免校企合作致使學生畢業設計場所分散所帶來的問題,企業教師可在網上填報學生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的進展情況,使校內指導教師可及時獲取學生信息,深化過程管理的力度及影響。
2.加強質量監控。確保畢業設計順利進行的同時,畢業設計質量監控也是畢業設計管理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之一。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可在畢業設計各環節考核時,及時過程考核的相關信息及安排,并采取指導教師回避的政策為學生分配開題檢查、中期檢查、論文評閱及答辯的檢查教師。考核結束后,系統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及指導教師供其參考并完善畢業設計相關材料,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可有效嚴肅考核過程、加強考核力度加強畢業設計各環節的質量監控工作。
三、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應結合畢業設計的實施細則及各環節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完成系統整體框架設計及功能實現。
(一)系統的功能需求
高校畢業設計是由教學管理者、教師、學生共同協作完成的實踐教學工作,因此,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擬設計三種用戶權限:管理員、教師、學生。不同權限的用戶對應不同的功能模塊,系統功能用例圖如圖1所示,各權限用戶的系統功能介紹如下。
1.管理員。管理員是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權限,負責計劃、安排畢業設計的各環節工作。管理員可完成學生的畢業設計資格審查、指導教師的資格審查、課題重復率檢查及人員基本信息維護等工作,并對畢業設計各環節時間節點進行初始設定。開題、中期、評閱論文、畢業設計答辯等環節,管理員可完成檢查通知、學生及教師分組、成績統計及驗收等操作,規范化整個畢業設計工作流程。
2.學生。學生是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主
體。學生通過系統可查看畢業設計資格審查結果,根據個人的研究方向與興趣完成雙向選題操作,每周按時提交工作進度,并查詢畢業設計各環節的檢查通知、分組信息、各階段檢查成績等信息。參加校企合作的學生,可在系統中完成與校內教師的在線溝通,及時反饋畢業設計進展情況。
3.教師。具備教師權限的用戶可查看畢業設計各階段的通知公告,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完成畢業設計的指導、審閱工作。結合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教師權限分為企業教師與校內教師兩類。企業教師可在系統中為學生分配企業項目、初步擬定實際的畢業設計題目、完善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情況,并及時反饋學生畢業設計在企業的進展情況。校內教師具備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及答辯教師三種角色:指導教師可在系統中完成課題錄入、查
詢學生信息、添加畢業設計工作計劃等操作;評閱教師可在系統中查詢須進行評閱的學生信息、審查學生材料、錄入成績及評語;答辯教師可查詢自己所在答辯組信息、填寫答辯記錄、錄入答辯成績。
(二)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架構
建立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是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的關鍵。通過分析畢業設計各環節的工作流程,結合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需求,本文完成了系統架構設計,架構圖如圖2所示。
畢業設計從工作流程上可分為選題、開題、中期、評閱論文、畢業設計答辯五個核心部分。結合功能需求,可將系統分為以下幾部分。
1.學生信息管理。畢業設計管理系統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學生信息管理功能,用于維護學生在畢業設計中涉及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學號、專業、班級、畢業設計類型、指導教師、課題名稱等。
2.教師信息管理。教師信息管理主要針對企業教師及校內教師信息提供增、刪、改、查等操作,實時維護教師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齡、性別、職稱、研究方向、指導學生數等。
3.課題管理。課題管理主要為畢業設計選題階段提供便利操作,教研室將結合教師錄入的課題信息完成對課題可行性、難易程度及相似度的審核工作,審核通過后的課題可由教師及學生完成課題的雙向選擇,同時,課題管理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課題論證書打印操作。
4.開題管理。開題管理中系統可提供學生分組、教師分組、成績錄入等功能,協助指導教師及教學管理者實時、準確地完成開題檢查的相關工作。
5.中期管理。中期檢查是對畢業設計前階段工作的總結性檢查,中期管理中系統可提供學生分組、教師分組、材料提交、成績錄入等功能,協助指導教師及教學管理者實時、準確地完成中期檢查的相關工作。
6.論文評閱管理。論文評閱管理將根據學生與指導教師的對應關系,采取回避指導教師政策為學生分配評閱教師,系統將提供評閱教師查詢、成績錄入等基本操作。
7.答辯管理。答辯作為畢業設計過程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將整合其他過程管理的考核成績,審查學生參加畢業設計答辯資格,并提供答辯組教師錄入、學生分組、答辯記錄、成績錄入等相關功能。
8.成績管理。成績管理主要針對畢業設計過程考核中的各部分成績進行匯總及統計,提供成績導出、打印等功能。
9.日常工作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包括通知、公告的、常用資料下載及工作進度表的填寫。系統將采用系統時間作為時間戳記載使用者登錄系統時間、查看通知時間,并實時填寫工作進度表時間。
(三)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實現
隨著Internet的發展,網絡體系結構從最初的C/S(Client/Server)模式逐步發展為B/S(Browser/Server)模式。為簡化系統開發、維護及使用,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采用B/S結構完成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架構設計。系統前臺界面采用JSP、JS、CSS完成布局及細節設計,后臺數據庫擬采用MySQL數據庫完成表結構及視圖設計。
從系統穩定性、安全性及易維護性的角度出發,數據交互部分,系統采用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結合MySQL數據庫完成,SSH框架將應用程序分為三個層次:表現層、業務邏輯層及數據持久層,可以安全、高效、迅速地完成數據交互操作,結合MySQL數據庫可以有效保證數據的實時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針對以上開發技術及數據庫設計,系統采用Java作為開發語言,具體應用的開發工具參數如表1所示。
四、應用與展望
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可以規范化、標準化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簡化畢業設計內各環節工作,為師生提供良好、便利的操作平臺,滿足目前畢業設計管理的實際需求。該系統已于2012年起投入實際應用,經過不斷改進,系統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平臺無關性及易用性。結合校企合作工作不斷推進的現狀,系統完善了企業教師在系統中的功能,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畢業設計場所分散所引發的問題,確保了畢業設計過程考核的質量。
畢業設計是高校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教學過程。因此,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完成基本管理需求的同時,
應針對畢業設計管理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及改進。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何采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技術完成畢業設計課題重復率篩選將作為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下階段的研發重點。同時,也將從信息安全性、功能完整性等方面不斷完善系統,以提高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
參考文獻:
[1]季民,馬德剛.建立畢業設計管理體系 提高畢業設計質 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7,(5).
[2]習媛,胡燕萍.高校畢業設計(論文)現狀分析及改革探 索[J].驗科學與技術,2013,(6).
[3]鐘玲,李青,張志佳等.高校IT專業校外畢業設計的現 狀、對策及實施[J].計算機教育,2014,(12).
[4]徐小寧.設計管理本科畢業設計、畢業報告的現狀分析 與提升途徑[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3,(11X).
[5]李靜梅,劉文佳.基于J2EE的畢業設計管理系統的設計 與實現[J].應用科技,2010,(1).
[6]張卓,丁振國.基于JSP的MVC開發模式在畢業設計管 理系統中的應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7,(11).
就業前景分析方面,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里安預計,未來即將出現一類新型的專業人才和職業崗位——數據科學家,當然數據智能分析師也會應運而生。現下時代是數據時代,甚至稱之為大數據時代,企事業單位面臨大量數據如互聯網數據、醫療數據、能源數據、交通數據等,實際應用中普遍遇到分析能力弱、噪聲數據多、缺少分析方法、分析軟件能力差、模型可信度低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數據分析方法不能滿足需要,而數據挖掘技術、機器學習技術、模式識別技術、知識發現等智能技術可以為數據智能分析方法與工具提供技術支撐。2014年4月24日,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在第4屆“技術開放日”上正式宣布推出“大數據引擎”,數據智能概念由此產生。數據智能分析是指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模式識別與分析、知識發現等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隱藏在數據中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從而尋求有效解決方案及決策支持預測。目前社會急需懂得智能技術的各層次數據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預計,熟練掌握智能技術的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數據挖掘人員將有廣闊的用武之地。培養手段探索方面:①以“點—線—面”結合的方式橫向縱向設置課程群,面向數據智能分析,以案例為導向貫穿“線”上的各關節點課程,比如以數學基礎課(線性代數、概率統計、數學分析)大類專業課(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技術)數據智能分析專業課(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多維數據分析)為主線,理論與實踐齊頭并進;②立足培養“計算技術+智能信息+知識技術”的高級數據分析師,理論學習—隨課實驗—集中實踐—科技活動—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協調配合,“資格認證—競賽獲獎—獎學資助”激勵培養;③以大數據智能分析為契機,積極培養本科生的大數據計算思維和認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數據智能分析方法、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工具和開發環境。政策導向分析方面:建議中國計算機學會與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等機構緊密協調合作,設立適應新時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數據智能分析師”認證[6],當然將大數據智能分析納入計算機水平考試的可選項也是當前的一種解決方案,提高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社會認可度,增強本專業學生的歸屬感,更好地培養各層次的數據智能分析人才。
2創新型智能技術人才培養
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幾乎同時起步,但其進展比計算機技術要慢許多,根本問題在于高級智能的載體——“人腦”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系統,人類對它的認識和了解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近年來通過智能技術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有了長足進步,國內已相繼有20多所高校面向市場變化和未來需求,自2004年以來陸續開辦了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盡管大多數智能技術的理論基礎還不完備,但實際應用的強勁需求與問題解決能力超越了薄弱理論基礎的約束。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課程實踐都適合教師與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之中。1)研究型教學。蓬勃發展中的智能技術需要教師啟發式、創造式、批判式地“教”,學生也要創造式、批判式地“學”。教與學要能夠從研究思維、問題探索、模型改進、算法優化、腦認知和自然智能指導的角度推進教學活動,進行創新性教學和研究型學習。教學實踐活動中應強調學生半監督式學習與自監督學習為主導,鼓勵引導深度學習,經典案例、前沿講座、討論探索貫穿課堂教學,課程考核注重創新科技實踐、問題探索、課程內容探索、課程研究性專題報告、以課程為基礎的作品開發等創新效果和教學效果。2)“研究型分組”培養。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辦時間不長,成熟教材不多,課程體系需要不斷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做出調整,又加上智能科學專業課程本身的發展探索與實際應用現在處于同步發展階段,決定了專業老師大力推進“研究型班級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大班基礎講授”+“小班研究型討論”+“小組探索型課題實施與報告”的教學體系,同時來自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為助教協助專業老師對小班(組)課題討論進行引導。3)科研訓練提高學習積極性。大類培養模式下實施科研訓練引導學習,大一、大二年級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其中的數學基礎課,如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概率統計、離散數學等,由于缺乏實際應用案例支撐,很多學生會懷疑這些知識在將來本專業學習中的用處,課堂課后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個別學生還會由于認識滯后,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放棄基礎知識學習,以致于專業分流后表現為學習能力嚴重不足。通過吸收本科生參加科學創新實踐和科技活動,使他們發現數學知識能夠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學習基礎知識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教師也能從中發現部分優秀本科生的創新潛力和研究能力,激發他們科學研究的興趣,引導他們把智能科學技術作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讀相關方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進一步強化其科學創新能力,勢必會使其獲得高水平創新性成果。大類培養模式下強化專業教育與實踐,專業老師要積極主動引導學生,變被動地等待學生選專業轉變為吸引優質學生,以大二上學期為主要時間點,引導大類專業學生對特色專業的興趣,通過科學研究和學生科技活動吸引選拔學生進科研團隊,同時實施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活動。專業教師、班導師可宣講專業特色和就業前景,指導本科生申請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參加科技競賽、開發智能技術特色作品。大類培養模式下實施科研訓練計劃,需要本科生積極主動地理解大類下各子專業的特點和特色,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在大類培養結束時分流到各特色專業。因此,本科生參加科研實踐和專業科技活動的時間點很重要,從大一結束后的暑假開始,一直延續到本科畢業,同時實施“泛畢業設計”(即大二選方向并實施課題基礎儲備,大三實施課題,大四結合專業實習完善畢業設計)[3],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本科生大二大三充裕的課后時間,也緩解了大四本科生面臨就業、考研、出國等問題的突出矛盾。
3智能系統開發人才培養
智能技術已成為當前技術革命創新的源泉,智能系統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領域,比如2014年11月2日開始處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海洋量子號”郵輪也因為大規模運用了高科技智能系統而號稱“世界上第一艘智能郵輪”。智能系統是建立在“智能技術+計算技術”基礎上,結合了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的軟硬件系統。智能系統開發人才培養目標是社會急需的智能系統開發工程師,其從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統的設計、開發、維護、運營、服務及相關的技術指導。為了適應智能系統開發人才的培養,應該建設智能終端實驗平臺、計算智能實驗平臺、腦認知實驗平臺、高性能計算平臺等人才培養基地與實訓基地,推進實施智能終端軟件開發技術、智能系統應用課程設計、智能系統與工程課程設計、智能游戲開發與設計、人機交互系統開發與設計等教學實踐活動。
4復合型智能技術人才培養
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一門綜合學科,智能技術也廣泛應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設、電子信息、信息安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工業制造、教育、醫療、管理、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眾多領域,需要大量復合型智能技術人才。筆者認為,以下4條措施是智能科學與技術新興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①充分發揮大類培養特色明顯的人才培養優勢,開放“全校特色專業選修課”,跨專業、跨學院科教團隊,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融合,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復合性、應用性;②引導并嚴格要求B學分課程學習,特別是設計規劃實施好“科技創新”、“文體活動”、“技能認證”、“企業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等綜合能力提高計劃;③交叉融合辦好本科生二專業,鼓勵學有余力的本科生對知識的渴求,允許學生在本專業的基礎上再輔修另一個專業,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證二專業學生能獲得優質教育,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優勢,使本科生形成寬廣深厚的知識結構,培養有特色的智能科學技術專業復合人才;④通過與企業橫向合作,建立校企實訓基地,緊跟企業和市場需求,與企業聯合培養復合應用人才。
關鍵詞: 互聯網+; 網絡工程; 實踐教學; 模式; 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07-95-03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Internet plus age
Wang Xinzhong1, Huang Jinyu2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Abstract: Enter the "Internet plus" era, a huge gap between the deman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network talents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training applied network talents with high feasibility is explore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lus" era, starting from the social demand for network talents,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teaching idea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and form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network engineer;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system
0 引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實踐風起云涌,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互聯網+的動力來自于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撐。網絡工程專業涉及互聯網+課程。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要求理論與實踐內容能切合“互聯網+”的步伐。在網絡工程專業完整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互聯網+”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注重新課程、新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來。
1 研究意義
從人才需求出發,目前各類企業在“互聯網+”時代下對網絡規劃師、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等工作崗位的需求量以及專業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但是,現在的大部分高校培養出的網絡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有相當比例卻因不具備實用的網絡技能被企業拒之門外。這種供需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高校網絡人才培養機制中存在著“教”(培養)和“用”(就業)脫節的情況。
我們的教學體系分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踐與創新精神的重要過程。在提倡和推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把實踐教學作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真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辦法,同時也是解決網絡應用型人才供求關系之間矛盾的主要途徑。
2 目前現狀
2.1 傳統網絡工程的特點
目前,“互聯網+”時代對網絡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全面性。“互聯網+”融合多種產業,涉及的方面比較廣,如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同時在技術上要結合科技的新技術,特別是結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內容,對網絡技術人才的要求更高。當前,網絡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有:計算機網絡、交換與路由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網絡通信編程技術、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安全、無線網絡技術、網絡操作系統、綜合布線等,這些課程在整個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1]。同時,這些課程都有相應的實驗和實踐環節,且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此外,這些課程間的關聯也非常密切,結合新技術的地方越來越多,如云計算、大數據等,其實踐教學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技能水平。
2.2 傳統網絡工程實踐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目前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問題,如:①過分依賴理論教學,實驗和實踐教學重視不夠;②課程之間結合不夠,課程與新技術結合不夠,新技術引入課堂滯緩;③實驗和實踐設備和環境不夠完善,特別是工程實踐內容需要大量的網絡設備作為支撐,設備更新匹配不及時;④學生課后難以充分利用實驗室設備進行實驗,大多數學生借助仿真實驗環境來解決,但沒有處理好仿真環境與真實環境的區別與聯系;⑤缺乏綜合性實踐的網絡平臺,大部分實驗和實踐只停留在驗證性層面,實驗時間短,綜合性不強;⑥畢業實習存在走過場情況,沒有真正深入企業,同時,畢業設計缺乏創新,部分設計脫離實際需求與應用,很難體現實際價值。
3 “互聯網+”時代網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方案探索
“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它的前提是互聯網基礎設施廣泛安裝,這相當于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互聯網+將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
3.1 引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工程專業所需的新課程并深化課程間聯系
從網絡工程方向的主干課程計算機網絡、交換與路由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安全、無線網絡、網絡操作系統、綜合布線出發,引入“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工程所需的新課程,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課程,形成網絡工程實驗和實踐新的教學體系。深化課程間的聯系關系,引入新技術到課堂,并與網絡技術相銜接,如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課程,要把這些新技術切入到實踐教學中,并通過綜合實踐聯系好課程間的前后呼應關系,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之符合“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人才培養的規格[2]。
3.2 結合實際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和學時并提高綜合實踐與設計的能力
結合網絡工程專業特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出發點,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增加實驗、實踐學時,組織學生集中實踐,部分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開作為兩門課程來開設,并且學分獨立,以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同時,每門主干課程開設完后,在接下來的一學期都布置課程設計,進一步讓學生掌握綜合設計的能力,并加入一些新的跟實際工作密切聯系的內容,切合企業需求,對實踐教學內容做進一步的擴充和創新。
3.3 從實際需求出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通過對網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和實踐,并應用于實際需求環境,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實際網絡運行的狀態,理解“互聯網+”時代的網絡需求,增進學生與社會及企業的聯系,擺脫畢業時與社會脫節的困境,同時理解好“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工程的重要性,為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注重最為關注的網絡技能,重點集中在網絡互聯設備、網絡建設和維護、網絡安全和無線網絡、網絡與學科融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方面,包括網絡系統和應用服務搭建、運行管理和日常維護以及網絡運行安全、大數據等。讓學生必須掌握大中型網絡的組建與管理、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網絡系統平臺下應用服務器的搭建與管理;掌握主流廣域網技術與流行的接入技術的配置與管理、路由與交換配置管理;學習實用的企業網絡應用安全方案、企業無線網絡規劃方案等;學會通過網絡管理軟件對網絡實施管理等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3]。另外,加強綜合性實驗和實踐培養,以企業網絡項目為基礎,以小組形式完成較大型網絡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并讓學生掌握主流網絡技術,增加學生的選擇技術的能力,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3.4 結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完善實驗和實踐環境
結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完善實驗和實踐環境,注重網絡與這些技術的融合,充分利用網絡實驗室,網絡規劃與設計實驗室,網絡安全實驗室,無線網絡實驗室,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實驗室,并結合相關仿真環境和虛擬環境,如VMware,GNS3,Cisco Packet Tracer,VSpere等。同時,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廣泛業務,涉及金融、商業及政務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注重實踐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學分,采用分組教學,項目式教學,以小團隊的形式開展實踐[4]。另外,在教學模式上,采用重基礎、強實踐的方式。必須讓學生掌握基本網絡技能,進而掌握綜合性實踐的技能,并學習掌握在多種技術中選擇最佳技術的能力。
3.5 開展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內容
“互聯網+”時代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非常需要引進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同時引進企業工程師進課堂,并安排指導學生的設計[5]。充分利用好企業引進的工程師進行開放性實驗,開放性實驗旨在使學生能利用有限的網絡設備自主掌握除課堂教學實驗內容之外的其他相關內容,如學生自己感興趣但受限于網絡設備的基本網絡技能。開放性實驗既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網絡技能,又可以鍛煉其運用知識、技能自主再學習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時,考慮讓學生深入企業,試行學年實習方式。讓企業一線工程師指導,多布置和實施綜合性規劃類與設計類實驗,因為綜合性實驗內容可以訓練學生實施企業網絡搭建與管理能力[6]。通過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與故障排除的能力,從而使其具有解決企業網絡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4 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以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為手段,以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學生適應性為基礎,增強實踐能力為根本,進行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讓學生具備應用型網絡人才所需的網絡基本技能、動手解決問題的技能、學習創新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結合現有實踐環境,輔以仿真實踐環境,讓實踐教學充分開展,并緊緊把握實踐性和應用性兩個要點,確保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成為適用人才。以校企合作為抓手,與多學科融合為契機,引進企業優秀的一線工程師進課堂并參與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組織學生深入企業,讓學習實踐的內容能和企業及社會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何建新.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西安科學大學《高教研究》,2011.2:65-69
[2] 郭楊.民辦高校計算機網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價
值工程,2014.35:217-218
[3] 黃治國.網絡工程實訓平臺建設與實踐教學創新[J].實驗室
研究與探索,2011.12:146-149
[4] 李平.網絡工程專業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
論壇,2013.4:113-116
[5] 苗春雨.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網絡工程實踐教學模式[J].計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3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Practice Ability
XIANG Changcheng, WEN Jun, CHEN Shiqiang, TANG Liming, FANG Zhuang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 revolving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e basis, moderate calibe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 which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atic course content and occupational demands, and strengt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Innovation, Applied Talents necessity of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and specific measures,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 in our school reformation, as well as analyzes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1信息與計算科學介紹
信息與計算科學是一個交叉型學科,它以數學為基礎、信息為對象、計算機為工具、面向信息化處理的各個領域。由此學科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具有敏銳的數學思維和良好的數學修養,還具有較豐富的計算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在目前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該類型人才受到社會各領域的歡迎,學生就業范圍廣泛。我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始建于2002年,隸屬于理學院,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符合專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在13年的辦學實踐中,理學院結合行業發展、社會需求和學校轉向應用型大學的需求等要求,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歷經三次大的修訂。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新一輪的培養方案的修訂,并從2013級新生開始實施。新修改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按照“基礎適度、口徑適中、注重應用、強化素質”的原則,構建“2+1+1”的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接受扎實的信息處理能力和計算機程序設計能力的訓練,從而具備從事科學研究、信息處理、實際應用開發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新修訂的信息與計算科學人才培養方案
在新修訂的信息與計算科學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將培養目標定位以能力為核心,專業方向設置從社會和行業需求自身出發,突出實踐環節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專業方向課程采用問題導向、案例分析、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能力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2.1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與措施
將數學、信息科學和運籌與優化學科有機給合,著力培養具有良好數學基礎和熟練的計算機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側重于系統建模、信息處理、數據挖掘及應用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
實行“2+1+1”模式,第1~2學年為通識教育階段,第3學年為專業教育階段,第4學年為專業綜合能力提升階段。根據專業內涵和市場需求,設置“信息處理”和“應用軟件開發”兩個限選方向,并設置“信息處理拓展模塊”和“軟件開發技術拓展模塊”兩個任選課程模塊,在第3~4學年實行按方向分流培養,使學生在專業培養上獲得個性發展。按照基礎適度、口徑適中、注重應用、強化素質的原則構建課程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與職業需求間的關系、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關系。
專業方向課程實行“理實融合”的教學模式,引進企業典型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來綜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綜合評價機制,建立以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在堅持傳統考核方式的同時,增加成果性考核方式,將調研報告、項目/方案設計、論文刊物發表、專利發明、各類比賽獲獎成果等納入成績認定范圍,并計入相應學分。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在實習基地企業中聘請一定數量的企業骨干工程師為校外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畢業實習;鼓勵學生結合企業實際選擇畢業設計課題,由學院和校外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
2.2改革實踐教學、突出應用能力培養
以建立創新性應用型大學為出發點,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構建“一體化、三層次”的教學體系,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三個層次主要包括基礎性試驗平臺,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和能力;綜合型試驗平臺,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綜合應用能力;創新、研究性試驗平臺,培養學生前沿科學研究的能力。一體化三層次實驗教學改革主體思想見圖1:
圖1一體化層次的實驗教學改革方案
在新修訂的教學計劃中,強化了實踐教學的比例,所有實驗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為24.36%實驗課程共19門,其中強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17門,占實驗課程總門數的89.47%。
2.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創新型人才
改革教學方法,創造研究條件,選擇部分課程(數學模型、智能優化算法等)進行問題驅動的教學方法改革。
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們的目標,其中創新是關鍵和核心。只有教師自身不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大膽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摸索出真正符合教學規律、滿足學生需求、具有時代氣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營造出引導型教學的條件和氣氛,其核心是把“教師要講什么”變成“學生能干什么”。
主張“教無定法”,但最重要的是重視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使學生經過質疑、判斷、比較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獲得結論的方法,才不失為可以借鑒和推廣的好教學方法。問題驅動的改革方案如圖2所示:
2.4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基地
在巨大的就業市場的壓力下,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僅僅靠上面的實踐環節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在課外給學生提供平臺。我們構建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此體系圍繞培養學生就業、創造性人才的需要,以“面向行業就業,培養創新思維,引導自主實踐”為理念,構建以“學科賽事、項目驅動、seminar課程,創業工作室”為依托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體系的四大平臺建設如圖3所示。
(1)學科競賽平臺建設:建立學科競賽的領導機構、專家小組和學生協會組織,為不同層次的學科競賽制定相應的規則、制定規劃、協調實施。建立各學科賽事的教練組、評價體系,學生創新學分認定。學科競賽主要有數學建模競賽、程序設計大賽、數據挖掘競賽等,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提高學生和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創新項目平臺建設:建立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檢查、結題工作。學生創新項目成果論文、專利轉化工作。通過創新項目,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查閱資料、閱讀文獻、論文撰寫的能力。
(3)seminar研討平臺建設:建立實踐技能及技術普及、培訓和各類專題講座的課外培訓研討平臺。選取部分課程進行研討課程學習,在此平臺上,學生將創新思路和方法與專家、老師和同學進行互動交流與研討。通過研討課程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拓寬學生了解科研前言的視野。
(4)創業工作室平臺建設:針對學生就業口徑,設計創業工作室平臺,結合企業需求,根據學生創新興趣,成立創業工作室平臺。該平臺由大學生創新基地提供場地、設備,教師提供指導。主要針對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師、數據挖掘工程師的迫切需求,聯合企業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創業工作平臺。
3湖北民族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改革后建設效果
3.1學生能力的提高
(1)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方向多元。在專業改革之前,我院信息與計算科學主要就業方向為軟件工程師,從事軟件行業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大于75%。通過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進行改革后,近2年學生首次就業率達到95%左右,從事軟件行業的學生所占的比例才45%左右,考研升學率為20%左右,并且25%左右的同學進入到專業數據公司、物流企業、電子商務企業從事大數據處理與數據挖掘工作。
(2)學生創新成果顯著:2011-2014年,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在培養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走出了自己新的路子,并取得了很好的實效。數學建模獲得國家級二等獎2項,省級獎項51項。3D軟件設計大賽獲得國家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級以上獎項47項。學生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16項,省級8項,校級30項。學生公開24篇、軟件著作權4項。
圖3大學生創新基地改革四大平臺體系
(3)畢業設計的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過去學生從事畢業論文主要集中在簡單系統開發、網站建設等方向。通過專業方向設置改革與優化,學生畢業設計選題多樣化,結合指導教師課題、企業實際需求等開展研究。現在大部分學生除了從事系統開發的畢業選題外,大部分同學開始選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字圖像處理等方面的課題。2年來,該專業畢業論文獲得顯著提高,獲得校級優秀學士論文20篇,省級優秀優秀學士學位論文8篇。
3.2教師素質的改觀
(1)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現代教育觀。我院以前教師比較注重教學而不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專業改革,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符合專業改革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我院教師逐漸由封閉單一化的教育向開放多元化的教育轉變,由知識傳授型教育向既傳授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育邁進。
(2)拓展了知識結構,豐富了知識域面。我院教師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力求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合理優化知識結構,了解各方面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對同學們起到了帶頭作用。
3.3理學院整體風尚的提高
我院過去給人的感覺就是死板,只注重做題、考試。如今的理學院在專業改革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勇于創新的學習氛圍。老師與老師之間互相監督,努力申請創新項目,帶領同學們積極參加;同學之間既互相幫助又互相競爭,積極創新,勇于拼搏,提高能力。我院培養的人才越來越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
湖北民族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3JYZ02)資助
參考文獻
[1]杜守強.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創新型實驗室設計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178-179,186.
[2]馬國春,詹士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就業狀況及其對本專業建設的啟發――以杭州師范大學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自然學),2014.4:65-68.
[3]趙昕,王淑玲,皇甫艷.普通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3:22-23.
[4]葛焰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運籌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68-269.
[5]趙德平,,馬龍.淺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251-252.
[6]袁權龍,詹再東.“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質量評估指標的設計與權重的設置[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130-133.
[7]趙艷芹,王光輝,付喜輝,孫昌立,張興華.高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22-23.
[8]宋初一,姜靜清.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探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734-736.
[9]王光輝,趙艷芹.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社會適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15:19-2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08-02
信息與計算數學專業是高校本科數學類專業,其專業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計算機技能的綜合型人才。實際上,不同的高校對專業的定位還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來創建自身的特色。不管主要方向是以培養研究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為主,信息與計算科學不應是理論數學與計算機操作的拼盤,而應在科學計算方法設計上充分發揮數理邏輯思想的優勢。教師在專業模塊課程建設上應重視這一點。
一 計算機專業學生與信息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比較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走向了與IT行業相關的工作崗位。有人說,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本科生就業是在搶計算機專業的飯碗,其實不然。從就業崗位情況上看,至少表面上信息與計算科學的畢業生確實與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一樣,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等工作的較多,但是若干年以后會發現,他們的發展方向有所區別,他們的工作能力特長是不一樣的。我所執教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為特色的普通高校,因擔任數學建模課程以及全國競賽的指導工作,我有機會認識和了解一些來自我們學校數學、通信、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與計算機技術、信息安全、財經和管理類的學生。他們都是所在學院成績優秀的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研究如何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大數據的實際應用問題時,我發現大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具有專業性的特色差異:將計算機類專業學生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作比較發現:計算機類學生思路很活躍,搜索現代科技學術成果能力較強,重視一種方法的計算實現,具有較強的編程能力。他們比較注重計算結果的好壞,也比較喜歡拿程序作為研究成果,對數學方法原理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算法選擇的隨機性較大。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由于大規模數據計算實現能力的訓練不足,面臨著長無所用的問題。得益于基礎數學邏輯思維訓練,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數學方法的邏輯表述強于計算機類學生,更注重于解決問題方法的合理性和數學方法本身的質量,但是能把比較復雜的算法編程實現的學生很少,對于數據存儲與讀取方法、算法設計技巧往往缺少足夠的了解。也就是說,該拿的學分都拿了,學了不一定真正理解,也不會應用。而事實是,掌握計算實現能力的學生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而只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卻無法實現計算的學生,沒有別人的合作無法完成一個能解決大數據問題的算法實現。
二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應重視算法設計能力培養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究竟要培育什么樣的專業特色?畢業生將從事的研究或應用領域在什么方向?不同類別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來設計自己的專業特色。在大規模數據處理已成為通信、商業、交通管理、軍事等領域的必要手段的今天,快速、有效的算法設計方法研究及計算實現凸顯了算法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位置。我們從算法設計能力培養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的相關性、社會效益與可行性等方面,來討論專業建設在這一方面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1.專業相關性
強化算法設計能力可以使數學方法與現代計算工具的使用有效結合,這一目標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完全一致。算法設計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有利于培養數學方法在科學計算方向的應用型人才,以研究算法效能為目標的人才培養也是一個值得建設的專業模塊。
2.專業特長認知
算法設計能力培養有利于提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對專業定位的認知度。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與長處,明確自己的努力目標,可以對自己的發展建立一個適合于自身條件的規劃,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熱情。應讓我們的教育對象真正認識到所學專業是現代社會有用和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專業,有了正確的認識和定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和動力。
3.科學計算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特色方向
強化算法設計訓練可以促使數學理論到生產實踐問題計算實現的有效結合,大數據綜合問題的計算方法設計與實現研究可以加深學生對計算機計算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激發科學計算方法的研究興趣。有效的算法設計訓練能使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研究方向多元化,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也更具備數學專業的特色與潛在優勢。在專業模塊課程設置中,加強算法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可以使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4.社會效益
現代社會處于國際化大市場、大信息環境,不管是通信、交通、生產、管理還是軍事及安全部門都需要能及時處理大量錯綜復雜的各類數據,提煉有用的信息與情報,并依此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的計算機人才。從社會需求角度看,當前許多企業及行政管理機構的市場分析、經營管理與決策都需要大量這方面的人才。高校輸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將對高校的就業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都將產生積極作用。從一些優秀畢業生的反饋情況來看,與證券業或銀行以及IT行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事計算機算法研究有關的工作。
5.可行性
目前全國設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高校多數都有計算機類專業,只要制訂培養計劃的學校相關部門以及分院真正認識到算法設計在專業建設的必要性。我們通過師資培訓以及增進數學專業與計算機專業的師資融合與交流,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強化編程實現訓練的實驗條件已經充分具備。
從已經畢業工作若干年的畢業生發展情況來看,很多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得十分出色,有從事投資與證券分析、電子商務網搜索算法設計、金融行業風險評估管理、市場分析與生產管理方面的各種工作的畢業生來自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我們的專業特質和潛在能力有待于社會發現,是因為這些優秀人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還沒有形成規模。有很多單位提出要我們推薦一些數學能力與計算機編程都比較強、不經過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的畢業生,我們發現這方面的社會需求缺口很大,有些IT行業對算法設計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甚至帶著算法設計試卷到學校招聘。
經過我們對專業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系統的加強,以及增加一些必要和有效的訓練,相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會辦得更有質量,不僅僅是幫助本科生直接就業,對于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良好的算法設計能力對于進一步研究數學的現代計算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畢業生在社會各行業和部門起到主導作用時,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將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考慮,在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中強化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算法設計訓練作為專業特色切合專業培養目標,操作上可行,同時符合社會需求和廣大學生的利益。
三 實踐課程要從基礎抓起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設立至今經歷了時間的檢驗,培養目標大框架是教育部制定的,學校的課程設置雖各有所側重,但基礎數學課程和計算機語言都得到了普遍重視。問題是計算機編程實現能力在學生中的差異往往超過其他任何理論課程。不少學生計算機語言課程考試成績不差,但不能真正獨立完成編程和計算實現。我們的教法是傳統課堂講解,作業和考試幾乎都是在紙上。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缺少在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語言時給予操作上的必要指導,或在最初需要實踐指導時教學環境沒有及時跟上,現實存在的課程體系分工太明確,理論課歸理論課,實踐課就是實踐課,缺少一種過渡過程的訓練和氛圍。像福州大學將數學與計算機合在一起設立學院是相當有遠見的,該校數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社會上就很受歡迎。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教研室除專業實驗室正常實驗教學活動外,還成立了一個攀峰工作室,由若干年輕教師負責在課外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計算機編程技術、圖像處理、統計數據分析等傳幫帶工作,這一項工作已經開展了許多年,教師的付出是巨大的,學生受益面很大,學生還可以再帶學生,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跟隨攀峰工作室的老師直到畢業的三年多時間,這些學生群體在就業方面很受歡迎,工作后個人發展空間比較大。
當前高校理工科類專業普遍重視數學基礎的背景下,數學專業的不少學生卻對專業前景比較悲觀,在普通高校,一些學生們感覺數學難學,認為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而計算機應用能力又比不上計算機專業的,不知道自己將來可以做什么。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應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數學背景,在新生入學階段學會基礎的計算機編程技術,對算法設計與分析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培養對計算科學的研究興趣,從而提升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認知度。正確的專業認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個人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在本科階段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礎,為今后的發展做好準備。從長遠的角度看,強化算法設計能力不但有利于提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更有利于拓寬將來的職業發展空間。
引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在電子商務中應用大數據的重要性[1]。我國國務院于2015年8月31日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將加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確立為國家大數據戰略政策保障機制之一,提出了“開展跨學科大數據綜合型人才培養,大力培養具有統計分析、計算機技術、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跨界復合型人才”[2]。中小企業是企業中的主體,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大數據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其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向中小企業培養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在開展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如何面向中小企業培養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
1、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
需求與培養目標自電子商務專業開設以來,人們針對電子商務人才需求[3-4]和培養[5-6]開展了大量研究。雖然電子商務技術發展迅速,但到目前為止一般還是將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分為四類:運營類、技術類、銷售類和綜合管理類[4]。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總的來說是屬于第二類,即技術類人才。通過其所開展的大數據分析,為其他三類人才的工作,包括運營、營銷和管理應用提供支撐。調研表明,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本身因其側重點不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偏重于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和分析工具開發的研發人才;另一類是偏重于大數據應用,如提供決策支持、客戶分析、營銷服務等的應用人才。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通常不具備獨立開展大數據應用開發的條件,而主要是應用第三方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和工具,因此,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以商業分析與應用人才為主,并需要少量從事第三方平臺或工具開發的研發人才。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我們將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大數據意識和思維,熟悉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相關技術,能夠熟練應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開展電子商務相關的數據分析和應用,并具有一定的大數據分析軟件開發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2、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大數據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
2.1課程體系構建
從培養目標來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的知識能力體系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前導知識和技術,即計算機、經濟管理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和技術;第二層次,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相關知識和技術;第三層次,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由于電子商務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速度迅猛,且可能的實現技術比較多,為使得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通用性,我們在圖中并未指定各方面技術具體使用什么軟件。但每一方面技術目前都有一些主流的產品,我們在軟件選擇時一般應盡量選擇當前的主流產品。如程序設計一般選擇Java語言,數據庫則建議選擇Oracle,大數據存儲和處理建議選擇Hadoop,統計軟件和大數據挖掘工具建議選擇SAS,大數據軟件開發建議選擇R語言。
2.2師資隊伍建設
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綜合運用了電子商務和大數據技術。根據電子商務大數據課程體系,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相關師資應當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是從事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術的學科基礎課程師資,如數學、計算機、經濟管理等,這一部分師資由相關學科提供;另一方面是熟悉電子商務、精通大數據技術并能將二者結合起來的專業方向師資,這一部分的師資應當是由現在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承擔,電子商務大數據師資建設的重點就是如何提升電子商務專業教師的大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目前國內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師主要來自于計算機和經濟管理兩個方面。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重在大數據的商業應用,因此,對于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教師而言,在深入學習掌握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上,應加強商業運營與分析領域的學習;對于經濟管理專業出身的教師而言,則需要在加強數據庫、算法等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深化大數據技術的學習。而對于所有電子商務專業教師而言,在深入掌握大數據技術后,需要結合大量企業案例開展大數據實踐以提高實際應用能力,但單一中小企業顯然難以提供大量數據和案例,因此,高校應積極與行業協會,通過地方的行業協會獲取本地區眾多企業的電子商務運營數據后進行大數據分析實踐,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師資實踐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廣大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大數據技術來優化生產經營。
2.3實踐教學開展
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作為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是最為重要和關鍵的。我們主要從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驗實訓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學組織幾個方面探討實踐教學的開展。
(1)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電子商務大數據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課程所對應的實驗實訓;第二層次是創新實踐訓練,其中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各類創新實踐訓練項目;第三層次是企業崗位訓練,包括短期見習和畢業實習。
(2)實驗實訓室建設
為滿足電子商務大數據實驗實訓教學需要,該專業的實驗實訓室應由三方面組成:其一,基礎性的計算機和運籌統計實驗實訓室;其二,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室,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實驗室和大數據分析實驗室;其三,創新訓練實驗實訓室,主要用于創新實踐訓練。其中計算機、運籌統計、電子商務的實驗室建設都比較成熟。而大數據分析實驗室的建設案例不多,創新訓練實驗室因其面向專業不同差異很大,在此我們主要討論一下這兩個實驗室的建設。大數據分析實驗室主要應包括多臺用于數據存儲與處理的服務器、電腦、移動終端等硬件設備及Hadoop、SAS、R語言等大數據存儲、分析和開發的軟件。創新訓練實驗室在服務器方面應盡可能與大數據分析實驗室共享,并采用分組結構以方便小組交流合作,并配以必要的電腦、移動終端等硬件設備和大數據分析工具軟件。
(3)實習基地建設
雖然需要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人才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但每家企業的相關崗位都很少,這就給本專業的集中實習帶來了一些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建設實習基地:第一,與行業協會合作,以其為載體面向區域性的行業企業群開展實習基地建設;第二,與專業從事大數據分析的開發和應用的IT企業合作建設實習基地;第三,在對真實企業案例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建設仿真性的校內實習基地。
(4)實踐教學組織
在實踐教學管理方面,應邀請企業電子商務領域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參與,建立由院系教學院長(主任)、企業高管、專業負責人共同組成的實踐教學指導小組和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的實踐課程建設小組。在實踐教學師資方面,由于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的教學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而本專業的實驗實訓教學最好由理論課程教學老師來承擔;同時,所有老師應全面參與到學生創新訓練指導,通過這一指導過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此外,本專業所有老師應輪流參與實習指導,通過實習指導可以掌握企業對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的真實需求,從而推動教師在課程建設和校內實踐教學更貼近實際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惠敏.大數據背景下電子商務的價值創造與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5(7):76-77.
[2]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EB/OL],
[3]鄧之宏,邵兵家,段建.中國企業電子商務崗位人才核心技能需求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1):136-140.
[4]孫鑫婷,王德林,姜瀚,李名麗,楚會仙.從招聘信息看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需求特點[J].中國冶金教育,2015(3):24-27.
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廣東省在“十三五”規劃中,對廣東地區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題規劃,提出了適合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設計,提出在十三五區間將廣東建設成為全國的云計算大數據創業創新高低,成為世界領先全國一流的云基礎設備和云終端核心制造基地。為此,廣東制定了珠三角“聯云計劃”人才支撐計劃,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據不完全的統計,2016年廣東的云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云終端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整個廣東云計算的產業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本實現產業規模化。圖1珠三角地區云計算產業概況與此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與產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目前的培養供給無法很好滿足產業需求。特別是對人才結構出現嚴重的倒掛現象,一方面產業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屬于產業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結構類似于“金字塔”結構,處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據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養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養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術人才,云計算人才的供給多集中于產業鏈的中上游,而下游產業鏈人才的供給相對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類崗位,主要是技能型崗位,從事重復操作的維護、服務類工作,以虛擬化工程師為主[2]。珠三角地區產業概況如圖1所示。根據招聘網站2016年12月的統計,云計算領域人才需求量56%為大專以上,與金字塔結構對應。
1云計算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
云計算技術應用是研究描述大數據分析和處理、分布式應用、并行化應用、虛擬化應用的理論與技術,它把當前各行各業所產生的呈爆炸式增長的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處理,發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數據價值。同時,云計算也具有虛擬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等領域里面的一些基礎設施、硬件資源、軟件資源等作為一項服務提供給用戶,就像用戶使用電力設施或水資源一樣,實行按需付費使用。根據云計算技術的特色及高職高專學生培養目標要求。從所需人才類型上劃分,云計算產業所需人才結構主要呈現“金字塔”型。據監測結果顯示,應用產業作為云計算發展的重點領域,面對未來云計算產業的飛速發展,企業人才急缺的問題日益顯現。以云計算產業應用領域相關的IT人才需求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萬人,其中一線城市IT人才需求最為明顯,上海IT人才缺口將近7萬人,其次分別為北京、深圳和廣州,分別突破6萬人、3萬人和2.5萬人。目前云計算類崗位的薪酬已居行業前列。應屆生工資在4500-5900之間,整體工資水平在10000-15000元,遠勝行業類似崗位。國家“十三五”規劃將云計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云計算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云計算專業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為廣東地區培養云計算技術與應用人才[3]。
2人才培養定位
云計算的產業鏈是由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軟硬件與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商、云計算業務集成服務商、終端設備廠商等構成,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專業定位非常明確面向國民經濟各行業和領域云計算建設的需要,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色注重培養學生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基本云計算核心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使用先進云計算技術和工具進行云計算應用等能力。目前廣東部分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設了云計算專業,培養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維護、運營的人才;外省的重慶正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學院、山西職業技術學院等也開設了云計算專業;很多高職高專開設了云計算課程,20多所高職院校已開設云計算專業。以上可看出,高職高專院校的領導及教師都意識云計算技術的重要性和專業的必開性,但由于云計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云計算這門課程如何定位、如何講、講什么還不清楚,相關課程的教師迫切的需要有系統地講述云計算專業基礎知識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計算相關圖書大多為店銷書,偏重產業和技術介紹,沒有適合高職高專作為教材的書籍,這一現狀大大的制約了高職院校云計算專業的開設和發展,影響了高職層次云計算人才的培養。因此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云計算專業的培養目標、核心課程體系應如何建設,經過深入的調研,在云計算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確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學生能力為目標,以平臺產品為載體,項目化教學為模式,重點培養具有云計算平臺搭建和云計算應用設計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的云計算人才。
3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路
3.1培養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培養具有應用技能和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在專業課教學中培育職業素養的意識和手段。在培養模式上采取項目為載體,通過項目作為引領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實現校內校外實訓,通過與教學企業的合作,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到課堂中,完成實訓內容后進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企業化教學,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中重點培養具有熟練掌握至少一個國際知名云計算平臺技術的云計算系統工程師及云計算系統運維人才,學生通過大量實踐操作,熟練掌握設計、開發、規劃、安裝和管理云計算系統所需的專業知識,可以按照實際需求對云計算平臺進行配置、優化以及局部改進的能力,能夠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引進云計算系統進行設計、規劃、安裝和管理。主要可從事云服務提供商、軟件開發公司、互聯網企業、學校、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云計算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搭建和運維。
3.2產業融合,就業導向
首先人才的培養是以就業為目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專業規劃需要體現緊跟市場、一線定位的原則,需要在國內的產業背景為依托,跟產業發展相配套,培養的人才需要滿足企業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專業規劃、課程體系等各個環節需要做到“學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專業校企合作方面,需要與真實企業進行合作,實現共同辦學、構建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在畢業后可以符合企業需求,打造“入學有就業保障、畢業即可就業”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師資“互聘共培”。通過學校聘任企業工程師承擔專業教學任務,企業聘任教師參加項目研發,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3.3不同層次培養
堅持教學改革,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學條件;按照“不同層次”學生具有不同特點進行結合崗位需求的人才分類培養,提高整體專業教學效果,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應用創新型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才來說,其崗位包括了云計算維護工程師、云計算售后服務工程、云計算測試工程師,可以按照學生對于專業特長和興趣,設計相應的專業能力,配套相應的教學知識,,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色注重培養學生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基本云計算核心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使用先進云計算技術和工具進行云計算應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項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項目引入教學過程,以項目設計為主線完整地、有銜接地貫穿于整個本科教學階段。目前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不是特別成熟。為此,根據本專業(方向)人才培養要求,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能力實訓、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踐,專業實踐教學實訓設備主要包括主流的PC機、服務器、網絡互聯設備和網絡安全等設備等。根據本專業(方向)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實踐教學基地主要以“教學企業”、校內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構成。其中“教學企業”主要承擔綜合實踐和企業真實項目實訓,校內實訓室主要開展專業基礎能力和核心能力訓練、校外實訓基地主要開展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訓練。其中“教學企業”按照企業應用實際環境建設、校內實訓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設專業技能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按照企業實際崗位要求建設。
3.5課程體系創新
高職院校云計算應用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臺+方向”的思路,這個思路是符合高職院校課程特點和要求的。“平臺課”需要大部分的學生都具備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是以后學生發展的后勁所在“專業課”。此外,在課程體系上需要進一步的創新,在課程的開發上,可以讓企業參與進來,共同來開發課程,將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作場景帶入到課程中,更加符合一線定位的理念,真正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打造“校企雙主體”的課程體系。遵循“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構建由基本素質、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綜合性實踐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綜合素質等六個模塊構成的基于職業崗位(群)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工學結合課程資源庫建設項目,加強專業核心課程和核心課程群的建設。整理專業相關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課程建設團隊。
3.6校內外一體的“云實訓”
全面規劃、合理設置和布局校內外實訓基地,突出實訓基地共享平臺建設,建立一批以專業群為基礎的跨專業的實訓基地。在實訓基地建設中,需要校內實習公司和校外真實企業共同參與,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重點構建校內實習公司,通過企業真實的案例來讓學生做項目,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將課堂搬到企業來利用項目作為載體實現實訓目標。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利用一線企業市場、資金、場地、設備、項目、人員等的優勢,充分利用企業方的資源,在教學中使得學生對實際工作任務、工作場景等有直接認知,實現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同時,規范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4總結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對高職院校來說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培養產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鄭海清 廖大強 單位: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包含了學生、教師、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實習基地、教學管理人員等相關要素。國內外高等教育專業評估的理論與實踐證明,專業評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號)為進一步做好評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應強化高等學校質量保障的主體意識,構建校內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健全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狀態數據常態監測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評估制度。”因此,校內專業評估是強化高校自主意識,建立健全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切實加強本科專業建設和管理,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校內專業評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專業了解自身辦學水平的現狀。校內專業評估強調全員性、全面性、發展性,注重質量建設的過程性環節,全面、客觀地考察教學全過程。通過“亮家底”“理思路”“促改進”的實踐方式,為各專業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進一步凝練專業特色,提高專業競爭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優化專業結構布局。通過對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科學診斷和分析,高校能夠準確判斷專業設置與產業經濟結構的適應度以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區域和全國的競爭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體優化,面向需求、強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學定位”的原則下,開展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工作,強化優勢特色專業,培育新興潛力專業,調整缺乏競爭力的專業,形成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結構體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學評估各項教學政策成效。通過分析全校專業自評數據、學情調查數據和相關滿意度調查數據,高校能夠有效檢驗各項教學政策的合理性和執行效果,明確政策的改進方向,并為合理調控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內質量保障體系。校內專業評估是高校內部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激活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調動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參與、自我改進、自我提升的積極性[1],增強適應外部評估的能力,為將來接受外部整體教學評估和專項評估夯實基礎。
二、國內外校內專業評估的經驗
(一)學情調查
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可的學情調查項目有:美國的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項目、英國的全國大學生調查項目和澳大利亞的大學生課程體驗調查項目[2]。以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NSSE)為例,評價的一級指標分為:學業挑戰度;主動合作學習水平;生師互動水平;校園經驗豐富度;校園環境支持度。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引進NSSE項目,分析了清華大學與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在5個一級指標的差異性[3]。大學生學情調查以學生學習投入度、學習過程、學習成效為評價內容,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豐富了專業評估內涵。
(二)專業認證與評估
教育部組織的專業認證和住建部組織的專業評估是我國工程教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專業評估項目。如專業認證中水利類專業認證一級指標:專業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發展,管理制度,質量評價。評價結果分為:合格,完全符合標準(P);合格,達到標準要求(P/C);合格,基本達到標準(P/W);不合格(F)。專業認證和評估的基本工作模式為找問題,找出專業的辦學實際與評估標準的差距。專業認證和評估推進了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體系,促進了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國際互認。
(三)專業等級排名榜
近年來社會評價機構對專業辦學的影響力逐年增大,社會評價機構以一套或一組指標作為質量度量,各類指標通常都劃分為投入指標、過程指標和產出指標三大類[4]。如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專業評價的一級指標分為:辦學資源,教學水平,科學研究,專業聲譽。該中心將各大學的專業(類)分為五個等級,對高校各專業進行等級排名,受到廣大考生和用人單位的關注。
三、校內專業評估的內容
河海大學歷來高度重視本科教學評估工作。2005年,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十一五”期間,學校制定并實施了《河海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實施方案》(簡稱“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標準明確、過程控制、評價合理、持續改進的河海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5]。2008年,學校實施了校內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實驗教學評估、學生培養質量評估、教學管理評估以及畢業設計(論文)評估等6項校內專項評估工作,為進一步改革、創新校內教學評估的模式和方法積累了寶貴經驗。
學校高度重視新一輪校內專業評估工作,多次組織教學院長、本科教學督導、專業認證與專業評估專家、教育學專家、管理學專家進行研討。通過深入研究國內外專業評估的理論前沿和先進經驗,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明確了專家對專業自評報告評價、在校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評價、畢業生對專業培養滿意度評價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滿意度評價四大評估模塊,保障了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專家對專業自評報告的評價
專家全面審閱專業自評報告,系統總結專業建設成效、存在的問題,并明確改進的方向。專業自評報告主要依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申報書》《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特色專業驗收標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等文件精神,開展教師發展、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教學管理和培養質量等方面的評估,全面考察專業建設現狀,推進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品質。教師發展包含教師培養和教學水平2個維度,主要觀測點為:師資結構、教學培訓、教學團隊、評優評獎、教學滿意度等。教學改革包含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成果4個維度,主要觀測點為:專業改革、專業教育、課程規劃、教材選用、教材編寫、教改立項和獲獎、教學研究論文等。實踐教學包含實驗(實踐)項目、實習狀況、畢業設計(論文)3個維度,主要觀測點為:實驗開出率、綜合性實驗、社會實踐、校外基地、實習效果、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和質量等。教學管理包含過程管理、質量保障、教研活動3個維度,主要觀測點為:教學文件、教學組織、領導聽課、同行聽課、院督導聽課、學情調查、教研組織與成效等。培養質量包含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學習成效、社會聲譽4個維度,主要觀測點為: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畢業率繼續深造率、英語四六級通過率、競賽獲獎、論文專利、就業質量、社會評價等。
(二)在校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專業認識、教學質量、教學管理和質量保障等方面的滿意度調查,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參與專業建設的積極性。專業認識包含專業興趣、前景期望2個維度;教學質量包含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課后指導、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5個維度;教學管理包含教學紀律、行政服務、班導師服務3個維度;教學保障包含師資配備、實驗設備、教材及學習資源3個維度。
(三)畢業生對專業培養滿意度的評價
對畢業生開展培養過程、核心課程、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等方面的滿意度調查,推動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培養過程包含課程體系、專業教育、實習效果、畢業設計(論文)、就業教育5個維度;核心課程包含課程重要性、課程有效性2個維度;專業技能包含多項特定專業技術能力;綜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維、良好的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10項綜合能力。
(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滿意度的評價
對用人單位開展畢業生專業理論知識、工程(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等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了解畢業生實際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單位需求,鼓勵行業用人部門深度參與專業課程設置,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四、校內專業評估的程序與方法
(一)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
校內專業評估涉及專業教師、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評估專家等眾多人員,操作流程復雜,只有建立功能強大的信息化平臺才能保障評估工作順利實施。信息化平臺應體現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點:流程化是指系統能滿足在線自評、在線調查、在線審核、在線評估等功能,保障校內專業評估工作有序、高效開展;集成化是指系統能實現多角色數據共享功能,如在校生、畢業生調查模塊中“本學期課程學習狀態”“課外學習活動情況”“畢業生綜合能力”等學情調查數據能夠自動被專業自評模塊讀取;智能化是指系統能提供大數據挖掘、統計功能,提升專業評價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二)開展專業自評
一是專業負責人在學習、領會校內專業評估方案后,對照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收集相關支撐材料,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填寫專業自評報告。二是學院審核專業自評報告數據的真實性。三是專業自評報告經學院審核通過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廣大教師、學生監督。專業負責人還需為在校生、畢業生滿意度調查提供專業核心課程清單和相關專業技能明細。
(三)實施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評價
教務處組織開展在校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評價,并與就業指導中心一起做好畢業生對專業培養滿意度評價、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滿意度評價工作,并最終提供各專業三類評價的調查數據。教務處還需匯總整理好校級及以上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成果獎、研究性示范課程、全英文課程、新生研討課、學位率、畢業率、教師獲獎等數據明細,進一步減輕專業自評工作負擔。
(四)注重專家評估
專家遴選的標準為:一是專業相近。評估專家必須是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二是教學管理經驗豐富。評估專家必須是從事過系主任、教學副院長等教學管理工作的專家。三是專家多元化。每個專業安排2―3名專家進行評估,其中至少1名為校外專家。教務處統一組織專家開展專業評估工作,專家通過網絡查閱專業自評報告,依據專業評估指標體系逐項評價,并撰寫專家評價意見。
(五)形成專業評估分報告
專業評估結果實施分類指導,學校將專業競爭力等級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強競爭力專業,是指獲批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重點專業建設點的專業。強競爭力專業是學校的優勢專業,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單位的“拳頭”產品。強競爭力專業要能體現“領頭羊”作用,應獲得更多、更高等級的教學獲獎和教學改革項目;應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應高質量通過教育部和住建部的專業認證和專業評估;應大力拓展國際化教育,開設了全英文課程、本科生中具有一個月以上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比例高;應有較高的畢業生繼續深造率等。第二類為新辦專業,是指畢業生不足三屆的專業。新辦專業應具備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且執行良好;師資隊伍結構應合理,能夠勝任教學工作;實驗、實習條件應有保障;學生、用人單位滿意度好等。第三類為一般競爭力專業,是指除強競爭力專業和新辦專業之外的專業。一般競爭力專業應有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能夠主動適應和服務區域(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應有強化學生專業認知、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具體措施;專業建設應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級及以上教學改革項目或獎勵;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教學培訓,有一批教研成果;就業率達90%以上等。教務處與學院共同分析評估專家、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評價數據,依據各專業的競爭力等級,明確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對應對策,并最終形成單個專業評估分報告。
(六)形成專業評估總報告
學校從全校層面匯總專家、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評價數據,采用定量計算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學校在專業建設中的成效、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進一步提高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供對策和建議,并最終形成校內專業評估總報告。
五、校內專業評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學組織57個本科專業開展了校內專業自評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畢業生、311家用人單位參與了問卷調查,邀請了校內外67位知名專家在線評審,了河海大學本科教學專業評估分報告和總報告白皮書。本次校內專業評估構建了利益相關者協商共治的長效機制,評估主體多元化,評估內容多樣化;打破了評價結果唯分數論制約,而是根據專業競爭力不同等級給予專業相應指導,激發了專業在校內專業評估中的主動性,變“要我評”為“我要評”;建立了學校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常態化的聯系機制,使專業面向社會發展實際培養學生,提高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環評估和后繼評估機制,完善了校內常態化監測的教學評估制度。
參考文獻:
[1]宋彩萍.高校專業內涵建設自主評估框架維度甄別與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
[2]史秋衡.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