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48: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勞動教育的現狀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當新技術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們,由于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們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貪圖安逸、好逸惡勞的思想觀念在一部分學生的頭腦中占了主流。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9小時,歐盟一些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6小時,我們的臨國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1小時 ,在我們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僅有12分鐘。基于這樣的認識和現實,筆者認為在高校很有必要開設勞動教育課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勞動教育的氛圍
(一)從國家的層面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把勞動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五育”的內容(即德、智、體、美、勞),現實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把非常重要的勞動教育邊緣化,雖然在國家的有關政策中,有勞動教育的內容,但也是重視程度不夠,要想真正提高未來國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迫在眉睫。
(二)從社會層面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讓勞動教育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一門必修課程。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學生到校就是學習理論知識的,重點是智力的開發,忽視了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的培養,如果學校過多的組織勞動教育就會遭到社會的非議,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
(三)從學校層面上,要真正落實國家政策規定,確實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施行學分制,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組織勞動教育,要像重視其它公共課一樣重視勞動教育課。
(四)從家庭層面上,要讓學生在家庭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家長要像幫孩子檢查其它作業一樣,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勞動作業,并且也要做好指導和幫助,當好家庭勞動教師,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三、高校教師組織勞動教育的方法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高等學校在組織教育過程中要認真把握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在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中,要按照思想動員、勞動實踐、總結提高的三個階段來具體組織實施。
(一)在思想動員階段, 主要給學生們講清勞動的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端正思想態度,讓大家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使同學們明白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史”,無論什么年代,勞動都是光榮的,“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從未來就業的角度出發,講清現代社會急需那種“熱愛勞動、勤于勞動、懂得勞動”的人才,讓同學們認識到現代社會大學生越來越大眾化,畢業大學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勞動者,消除那種好高騖遠的不良心態,教育同學們在未來創業的過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要作好吃苦的思想準備,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教育大家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勞動、應對學習、應對未來的人生道路,讓同學們明白“心態決定命運”這一人生哲理;用科學發展的觀點,教育大家在勞動的過程中,時時處處講安全,把安全工作貫徹始終;用和諧的理念,教育同學們發揚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以主人翁的姿態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為構建“和諧校園”做貢獻。
(二)通過勞動的實踐,使同學們深切的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讓他們明白以前每天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勞動者在為自己服務,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發奮努力,刻苦學習;也讓他們到一些監管崗位上去發現同學們的一些生活陋習,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當中把那些不好的習慣努力的改正過來。
(三)在總結提高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和班干部的講評,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集體主義意識;讓同學們寫出心得體會文章,即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更讓他們加深了對勞動的認識,從內心深處強化了勞動的意識;讓同學們在一起進行勞動心得的交流,即培養了同學們的在公眾場合上臺發言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和展示才華的舞臺,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增強對勞動的認識。
四、組織勞動教育的有關制度保障
為了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實施,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嚴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們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勤,保證學生們能夠按時上下課;二是詳細的評價標準,制定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級評價體系;三是以目標任務作牽引,明確具體任務和標準,對每天的勞動任務進行量化;四是情況反饋的實施,及時的將一周來學生們的表現和成績反饋給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所在的系別,讓直接管理學生的系和部門了解學生的勞動表現情況。
五、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
保定學院在勞動教育中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融洽了同學之間關系。二是增強了同學們的主人翁精神,以校為家的意識更強了。三是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維護校園衛生的意識增強了。四是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發奮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五是認識到了勞動的光榮和偉大,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鍛煉了同學們的意志,培養了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關鍵詞:農大精神,教育,學生
山西農業大學是有著百年歷史文化傳承的一所著名學府。山西農業大學1907年由孔祥熙投資建校,1951年10月1日改名為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列為全國重點院校。在百年的學校歷史上,以農業科學研究為主要科研方向,在一代又一代農大人對農業科學研究的艱苦奉獻中,形成了農大“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精神。
一、“農大精神”的內涵
山西農業大學以“崇學事農,艱苦興校”作為精神支柱,它的發展面向“三農”一直與農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崇學事農,艱苦興校”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要崇尚學習,從事農業勞動,用我們的艱苦奮斗來使母校更加強大。
崇學事農――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根本。作為一所農業高等學府,農業理應說它的最大特色。雖然我校現在已經發展成一所農、理、工、經、管、文、法、教育等多學科發展的教學型農業大學,但農業科學永遠是我們山西農業大學的靈魂所在。那是無數農大前輩們在農業科學上不斷追求,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理論聯系實踐的成就。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前輩留下的優良作風,奮發圖強,用功讀書,堅持向著以農業科學為主的方向前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艱苦興校――農大今日的輝煌不是一撮而就的,輝煌的背后,是農大百年走過的曲折道路,是農大人為之辛勤勞作的智慧、毅力與血汗。我們的前輩為我們創造了一所知名海內外的百年學府,使我們能夠感受到身為農大人的驕傲,“現在我以農大為榮,將來農大以我為榮。”
二、“農大精神”的具體表現
1、碩果累累,體現農大精神
山西農業大學從建校至今,共培養了5萬余名各級各類人才,科研成果豐碩。2002年5月,23只南美羊馱首次引進中國,農大校長,博士生導師董常生教授主持的國家“948”項目――“羊駝的引種,繁育和推廣技術”第一次將羊駝規模化引進我國,填補了我國羊駝養殖業的空白;2003年9月,我校杜俊杰教授培育的“農大鈣果”通過了省作物委員會審定;2005年3月,我校張光星教授成功育出“甜紅1號”胡蘿卜雜交新品種,遠遠超過了引進的常規品種,填補了我國胡蘿卜雜交品種的空白等等,為我校爭得了榮譽,更為貧困山區農民致富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豐碩的成果,體現了百年來農大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一代又有一代農大人不屈的開拓進取精神,更加體現了出了農大的精神的光輝業績。
2、投身農村,傳承農大精神
歷代農大人發揚“崇學事農”的農大精神,投身于建設農村的事業中,把心血和汗水揮灑奉獻給鄉村,為農村的發展做出了犧牲,贏得了社會的美譽。山西農大立足三晉,服務三晉,到田間選題,送科技下鄉,走出了一條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也出教材的新路。近20年來,農大向省內外推廣科技成果200多項,為全省農村培訓各類技術人才40多萬人次,創社會效益60多億元。
在山西農大,無論是年逾花甲的老教授,還是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者,在談及科研成就時,無不對深入基層找選題津津樂道。80%以上的科研課題來自基層,來自群眾,來自生產實際,使山西農大的科研教學活動更具活力。不僅積淀了“甘于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更加體現了“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
三、對大學生進行農大精神的教育具體途徑和方法
1、加強對大學生的“愛校教育”和“校史教育”,開展校史講座
對大學生進行農大精神的教育,首先一開始就要對大一新生進行愛校教育。如果一個學生不熱愛自己的母校,更不要去提農大的精神了,早就拋之腦后了。只有真心熱愛自己的學校人,才能領會學校精神的靈魂所在。
我們這所擁有百年輝煌的歷史名校,利用這一筆得天獨厚的資源開展校史教育,對于弘揚學校精神,凝聚全校人心,激發廣大師生校友愛校熱情。青年學生只有心中充滿了對母校的愛,才能充分的理解“崇學事農,艱苦興校”這八個字的內涵,才能繼承和發展這一優良傳統。
大一新生剛來的時候,校史館經常人來人往,讓新生知曉農大歷史,但是,校史教育不能只針對大一新生,要經常性地分階段、有計劃的經行校史教育講座,使每一個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都能對校史耳熟能詳。
2、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落實“勞動周”的效果
熱愛勞動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勞動教育是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態度,養成勞動習慣。而現在的大學生幾乎全部都是90后,是被捧在手心里的一代,從小沒有從事過什么體力勞動,甚至是害怕勞動,厭惡勞動,認為勞動是無能的表現。我校是以農業科學為主導的綜合性院校,農業勞動是我們艱苦興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踏踏實實的勞動才能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使命。因此,在我校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顯得更為重要。
我校的“勞動周”是很有特色的勞動教育的方法,然而現在“勞動周”的效果卻不盡理想。學生勞動十分被動,沒有認識到勞動的真正涵義,只是為了學分,認為學校為了省錢,把他們當成廉價勞動力了。應當正確的認識勞動,宣傳勞動的重要性,讓學生換個角度去領悟勞動。選擇的勞動項目大多數不具有代表性,無法使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起不到勞動教育的作用。應適當去養老院、探望老一輩革命烈士,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老人們。
3、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成功校友的宣傳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尤其是現在的青年學生。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只有從政或從商獲取更大的權力和高額的利潤,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權利和金錢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而農業只能一步一步走向腐朽,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因此,對農業科學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愿意在農業科學上艱苦奮斗。所以,我們必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農業科學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農業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才能使大學生主動地接受農大精神的指導,熱衷于農業科學的學習,真正做到“崇學事農,艱苦興校。”
山西農業大學作為百年名校,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社會有用型的專業人才,在農業各個領域都創造出不菲的業績。我們要加強對這些成功校友的宣傳,邀請成功人士回校傳授經驗,使在校的青年學生認識到,農大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農業科技一樣使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農大精神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能想到的每一個細節去影響他,指導他,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農大精神、領悟農大精神和傳承農大精神。(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馮雪芹,房培平.新形勢下加強對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01)
[2] 崔創,劉星.略論當前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教育.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3)
2后勤環境發揮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2.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
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2.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
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2.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2.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
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3.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
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
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4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4.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4.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
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4.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
“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殘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明確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普通教育機構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人實施教育……”。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渠道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但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傳統思維的影響,殘疾人在教育中仍然處于弱勢群體,侵害殘疾人受教育權利的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殘疾人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殘疾人教育、就業、康復等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的殘疾人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學生同等質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師資力量、課程建設體系、物質條件、教育途徑等現實問題的制約,殘疾大學生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被邊緣化,這嚴重侵害了參加人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不利于殘疾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1.2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豐富高校體育研究體系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研究體系以健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包括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文化、體育管理等內容,旨在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基本體育技術和基本體育技能的教育,并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頑強的意志品質。伴隨著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殘疾大學生成為高校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體育研究體系,促進高校體育的協調全面發展。
1.3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殘疾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殘疾大學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體育教育邊緣化,失去了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健康的機會,進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不僅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在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加強殘疾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根據傷殘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教育,鼓勵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增強殘疾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顯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從而全面提升他們在高校的學習質量,進而促進殘疾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現狀
2.1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人員分布不均衡
對凱里學院、遵義醫學院、凱里學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當代體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訪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人員分布呈現不均衡的分布態勢。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殘疾人所占比例較低,僅為0.08%左右,高職院校比例較高,可以達到0.5%左右;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殘疾類別分布不均衡,我國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將殘疾人分為分為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八種類型,貴州高校肢體殘疾所占比例達到97.3%,視力殘疾占1.5%,聽力殘疾和言語殘疾展1.2%;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殘疾等級分布不均衡,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聽力殘疾和語言殘疾的殘疾等級99.1%為四級,三級以上僅為0.9%,殘疾大學生具備獨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2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薄弱
工業強省戰略實施以來,貴州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但貴州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貴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在問卷調查中,有殘疾人專項教育經費投入的院校僅占2%;體育場館設置有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的院校比例為23.7%;設置有殘疾人專用體育設施的院校比例僅為3.4%。
2.3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師資力量匱乏
師資力量是開展教育的基礎,經過特殊培訓的專業體育教師是實施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主力軍。從問卷調查來看,貴州現有體育院系均未開設康復醫學、特殊教育等相關專業,特殊體育教育教師培養力量極為薄弱;在現任體育教師中,參加過專業特殊體育教育培訓的教師比例僅為11.3%,參訓教師中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短期培訓的體育教師比例高達93.2%,88.7%的體育教師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特殊體育教育培訓;在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指導調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學生申請免修、不參加任何形式體育教育的方式,僅有4.7%的高校對學生進行體育健康等相關知識的傳授,所有高校均未開展較為系統的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在看待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態度上,43.6%的體育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27.3%的體育教師認為可有可無,12.4%的體育教師認為非常重要,16.7%的體育教師認為無所謂。
2.4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培養體系缺失
培養體系是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具體途徑,內容涵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是學生培養教育實施的基本依據。在問卷調查中,91.7%的高校沒有明確的參加大學生體育教育培養體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養要求。在對部分高校殘疾大學生的調查中,85.3%的殘疾大學生有接受體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殘疾大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僅有2.2%的殘疾大學生不想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顯示,89.1%的殘疾大學生未參加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10.5%的殘疾大學生有零星的體育鍛煉,0.4%的大學生能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35.6%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殘疾人體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是體育設施不健全,20.6%的殘疾大學生歸因為自身體育鍛煉知識的匱乏,15.1%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指導力量欠缺。
3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對策
3.1夯實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
物質基礎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將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制定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實施;保證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經費投入,通過政府支持、公益捐助、興辦產業等多種方式,積極拓寬參加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經費來源,將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經費納入高校整體預算,確保經費的籌措和專項使用;完善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硬件設施,充分考慮殘疾人體育教育的實際需求,對原有體育場館設施進行改造,增加殘疾人專用通道,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殘疾人專用體育鍛煉及康復設施。
3.2加強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師資力量
專業的師資隊伍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貴州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不斷充實殘疾大學生專業體育教師隊伍;大力開展特殊教育培訓,采用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方式,聘請專業院校、殘疾人組織的專家學者,對現有體育教師開展特殊人群體育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其具備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基本的履職能力;積極開展教育實踐,鼓勵教師以開設選修課、體育鍛煉輔導、體育康復康復指導等多種方式參加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豐富教育實踐經驗,促進教師在特殊群體體育教育方面的成長。
3.3構建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培養體系
培養體系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藍圖,培養體系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質量。高校應重視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召集專業體育教師、特殊教育專家、殘疾人大學生共同參與培養體系的構建工作,充分考慮殘疾人體育教育的現實需求和實施的特殊性,使培養體系能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真正促進殘疾人體育在高校的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過體育教育,使殘疾大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全面促進殘疾人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實現殘疾大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內容的選擇應以傷殘情況為基本依據,嚴格遵循教育性、科學性、實用差異性的基本原則,精心選擇和設計適合殘疾大學生實際的項目,使殘疾大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顯著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教學組織應采用分類指導的原則,將殘疾大學生按傷殘特點進行分組,不同組別執行不同的教學標準,教師主要采用講解、示范、游戲等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以實踐為主進行學習;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彈性考察為主,重點考核其對基本的鍛煉保健知識的了解、基本鍛煉動作的規范等內容,避免以測驗成績為依據進行硬性考核。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在學校的學生生涯即將結束,如今站在臨畢業的出社會的門檻上,回首四年以來在學校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點點滴滴,一直以嚴謹的態度和積極的熱情投身于學習和工作中,雖然有成功的淚水,也有失敗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也使我充分地認識到成為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過去的是我不斷奮斗、不斷完善自我的四年。
在業務知識和能力方面:熱愛本專業并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通過扎實學習《基礎會計學》、《成本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各門課程,我系統地掌握了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及工作實際,加強了會計、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鍛煉,能熟練將windows操作系統靈活運用到財務辦公中編輯文檔,制表等,為更好地從事財務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體育鍛煉方面。大學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如乒乓球、籃球、跑步等,身體檢查健康,體育合格達標。
社會活動方面。身為學生的我在修好學業的同時也注重于對社會的實踐。本著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校期間我參加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XX—XX年在XX商城任職XX洗衣機推銷員,雖然都是平時放假時間,但是使我鍛煉了推銷口才與營銷技巧,同時增強了與人接觸、交往、溝通的能力。XXXX-XXXX年我在學校參加了學校勤工助學工作,將近三年的勤工助學生活,雖然有些辛苦,但是身心給我上了一節生動鮮明的勞動教育課,使我深深地明白了掙錢的艱難與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與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更加理解父母為了生活辛勤勞作的不易。通過各種社會實踐,使我較早得適應了社會的生存法則,盡管還沒有走出學校大門,但是我已經有了對社會的初步理解與嘗試。XX年XX月到至今為止擔任班級的學習委員,這一職務也加強了我在處事為人方面的鍛煉,這些都是我在四年大學生活中知識以外沉甸甸的收獲。
通過四年財務會計專業的學習,我不僅在思想境界、知識結構和業務水平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培養了我一定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體合作精神。在這將揮手告別學校的時候,我將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心、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中,發揮財務會計在經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將來的工作是對我知識的檢驗,也是對我人生的挑戰。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適應工作的需要。
關鍵詞:文化藝術 教育 和諧 校園文化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實意義
藝術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更是在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多層面特點的、能在愉悅中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形式。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徑深深地影響著人的發展,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使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實現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和平共處,令其人格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靈開發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內心的感受。加強藝術教育有利于推進大學生全面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的形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進而實現加大對社會各界的影響,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闡明了我國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十七大報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作為具有高學歷的知識群體,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大的方面說,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從小的方面說,它關系到一個人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將來是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質提高了,才會形成愛國愛校、誠信友善、求實創新、嚴謹勤奮等優秀品質,才能夠升華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質,使人的價值實現合適于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取向,成就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著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質的培養,而其中藝術文化教育是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于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踐行國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育人用人標準具有現實意義。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構筑大學和諧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協調發展,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活動秩序,實現校園文化處于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從而體現高校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對于人及人與人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強高校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藝術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社會關系日益復雜,必然要求大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外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去克服困難、融入環境。加強藝術教育,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學生心理壓力,塑造堅強的心理素質,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一)實現藝術課程設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陶冶其情操,促進其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在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許多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藝術審美可以消除人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位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現,從而有助于腦機能的平衡健康發展。藝術教育的動情自由,讓學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獲得寬容精神。加強藝術教育,使人在美的環境中產生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性格開朗,精神飽滿,活力旺盛,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使人的氣質和風度高雅大方,保持鮮明的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時它能夠調整情緒,使情感獲得正確釋放的途徑,而且還能夠超越感性娛樂,進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諧的層面,以求在將來面向社會時具備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強藝術活動開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學生的思維創新
在
高校中需要增強藝術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進多元智能的開發。第一,開展專題性藝術活動。第二,開展競賽性藝術活動。第三,開展趣味性藝術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樂于接收來自外部的信息,嘗試新的思想行為,立足于藝術的前沿來思考問題,始終保持個人成長的生機與活力。
小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于人才綜合素質提高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加強大學生的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更是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必要。這就要求我們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和認識,認清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搞清藝術教育的概念是讓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藝術思想與審美等藝術能力的過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說是人的“修養”、“靈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認識到藝術教育是使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推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手段。
參考文獻:
國外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社會實踐作為教育載體,貫穿于各種教育活動之中,利用學校自身、社會、政府等多方資源,設立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很多學校實行與企業聯合的“雙元式”社會實踐模式[2],如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擔科研項目,直接去企業參與實際工作。法國高等商業學校則實行從二年級開始在企業里接受培訓的“學徒培訓”制度。泰國、日本等則十分重視勞動教育活動,泰國學校安排指導學生利用假期進行農村調查,或幫助農民建立學較,教當地少年兒童認字等勞動。而日本則結合學校特別活動進行清掃校舍、綠化校園、慰問和照顧老人及傷殘人士、維護公共秩序、學習木工、電器、烹調等活動。墨西哥大學為學生設立了社會服務課,學生們走向工廠,走向農村,走向落后山區的印第安人聚居區,傳播科學和文化。在實施學生軍訓的國家中,美、俄、共、印等國家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程度是較高的,加強軍事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紀律性及軍事知識,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及愛國主義情感。
國內高校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現狀
隨著高等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化、持久化,我國各高等院校普遍將基地建設提上重要日程,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中取得了穩步進展。目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現狀整理如下:形成了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化的共識[3]。經過多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各高校普遍認識到,要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具備社會實踐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正形成資源共同開發、共同分享、共同收益的局面。各高校之間的聯合逐步形成,高校與社會,與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問的共建已形成良性循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形式不斷創新,有主題式基地,如各類經濟教育基地;也有目標任務式基地,如“三下鄉”活動基地;有專業性強的基地,如教育實習見習基地;也有復合型的基地,如與政府、社區共建的基地;有創業、創新類基地,如博士團基地;也有服務奉獻類基地,如社區服務基地等。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正取得一定成效,積累了一批成熟的經驗。高校和社會各級組織十分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測評,不斷總結、積累、交流和推廣成功的經驗,使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工作逐步邁上理論臺階。
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在設立基地、管理基地、協調關系上存在諸多問題。實踐基地本身都肩負有生產、景點等單獨職能,作為實踐基地,卻處于無人過問、名存實亡的地位,幾乎看不到高校的宣傳,也沒有大學生的身影。許多高校在建設大學生實踐基地時,缺乏深入調查、仔細研究,沒有針對性地選擇基地并設計實踐活動內容,缺乏科學性與實用性。另外,盡管很多基地簽訂合作協議書,但是對雙方的職責、義務規定不夠明確,協議僅僅是面上的呼吁,這樣的結果是基地建設失去了抓手。總之,基地建立不科學,考察不仔細,建立之后沒有管理、管理不善、協調溝通不夠,學校與基地的聯系無法深入持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建完廢、廢完另建的尷尬局面。
(二)各類基地使用單一、劃分單一。各類基地的側重點不一樣,育人的效能不一樣,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但是,也不能過分割舍基地之間的關系,就業(創業)基地完全可以含有德育基地的功能,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也可以含有勤工助學基地的功能。同時,不同高校建立了不同的基地,很少有“共享”意識。很多高校對基地的“地盤"意識很強,一個大學建立了基地,其他大學往往不會在此建立基地。這樣使用單一的基地、高校之間不能交叉使用的基地,效能是大打折扣的。
中圖分類號:G643. 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觀念超前,個性鮮明,多才多藝,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環境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部分學生日益下滑的綜合素質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養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缺乏人文素養不僅影響個人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社會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迫在眉睫。高職教育雖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目標,但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分析
人文素養不僅表現為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更表現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優雅的氣質等。但當今的一部分大學生,雖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但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認真學習,反而花錢大手大腳,追求享樂,喪志;過分張揚個性和自我,道德意識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慮自己的不良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的不良影響;更有一部分大學生考試弄虛作假,忽視誠信。這些問題的出現,無不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2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2.1來自家庭的影響
如今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給孩子物質條件的滿足,但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獨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狹~、唯我獨尊、目中無人。這嚴重阻礙了大學生今后在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
2.2復雜的社會環境
在我國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進入了轉型時期。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沖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向錢看”等拜金主義觀點成為很多人為人處事的衡量標準,不良的社會環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學生只關注讀書學習,只關心將來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對國家、社會漠不關心,對民族的存亡無動于衷,終日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對周圍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重,學生選課時不得不更多地考慮就業的需要,除了專業課和英語、政治等必修課外,多數學生都會選技能性、應用性的課。他們注重的不再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而是專業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一些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幾乎無人問津。
3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迫在眉睫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迫在眉捷。高職院校必須要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來豐富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職業人才。
3.1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積累、進步的過程,而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里學習,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校園氛圍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學校的整體環境、學校規章制度、教師的精神面貌、校園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高職院校在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之外,也要將人文素養的培養運用到校園氛圍中,可以將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內容用文化設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園建設中;也可以將師德建設、學生活動等方面的工作,運用到校園設施的建設。
3.2以學生為中心
高職院校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的教學目標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學生參與的人文素養培養機制。要讓學生實現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進步的學生組織,如學生會、社團、活動小組等;讓學生積極組織相關活動,如運動會、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同時,學校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3.3完善課程設置
由于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職業型人才為主,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為主,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課和綜合課開設的較少,導致學生對人文素養課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高職院校應多開設相關的人文素養課,如文學類、藝術類、歷史類和實踐類等課程,多開設選修課,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多種課程,同時也能夠參加形式多樣的課文活動,從多方面來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3.4加強實踐和勞動教育
理論聯系實際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高職院校應通過改革課程設置,為學生增加實踐類課程和實習機會,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投入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實體會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可以聯系企業、社區、組織等,將學生的實踐活動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動,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人文素養對其人生產生的重要影響。
通過高職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學生自身的進步,必定會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質、綜合素質和感悟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陶冶審美情操,幫助學生發展成綜合型人才,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尋自己人生的價值。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發展,同時也能夠完善我國當前高職教育教學體系。
素質,是我們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詞語。所謂素質,是指人的先天性生理、心理的稟賦,加上后天學習積累而形成的素養。教育學所講的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加上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文化心理結構、及質量水平。它包括人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及勞動素質、交往素質等。素質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教育工作必然將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作為現實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現代教育也必然以素質教育為主體。作為一名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借此文著重談談藝術教育為什么是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不可或缺途徑。
一、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跨越性、綜合性素質教育范疇
很多人把藝術教育單純地歸納為一種審美教育的范疇。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其實,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素質教育范疇,因為藝術教育本身的建構就是多層面的,形式層面、審美層面、非審美層面三個縱向的層面構成。
1.藝術教育的形式層面。藝術作品有著很大的表現力,整個藝術活動是憑借藝術媒介來實現的,例如美術是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等來表達;音樂通過旋律、節奏、聲音等表達。藝術教育的過程,要求受教育者通過掌握藝術媒介來實現藝術表現;受教育者通過學習感受、操作藝術媒介,并將其自身的情感、思想等表現出來。這就完成了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層面:形式層面。
2 藝術教育的審美層面。在藝術教育形式層面實現的過程中,藝術活動通過某種表現形式,體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這就使其整個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存在被認同、接受、評判的需求。從而使藝術活動及藝術作品有了第二個層面:審美層面。
3.藝術教育的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行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使受教育者體現個人情感,滿足于單純的藝術表現和滿足;藝術教育的最終追求,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刨作,表現某種思想精神和生命力量。這使得藝術教育又超越了單純的審美層面,而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藝術教育借助于審美意象,引導受教育者培養藝術能力和境界,達到人性、素質的全面發展。當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活動實現了審美層面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包括:思想反饋、社會反饋),必然使藝術活動產生了一種超越單純審美層面的社會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現象。這就是第三個層面: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
這三個層面共同構成了藝術教育的整個過程:藝術教育對感官的訓練、對建構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能夠使受教育者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使其在精神愉悅中認同普遍性道德準則,使普遍性意象形成歸屬,并潛移默化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引導人們的性滲入社會功利的觀念性內容,轉化為人生動力,在社會奉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因此,藝術教育不僅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而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特點的素質教育形式,對于“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藝術教育是一門相對獨立.且不能被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所取代、深寓著素質教育的形式。素質教育不是某一種教育的片面發展,而是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審美、體能、操作、技能的全面培養。融合著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規范.功利和超越的藝術教育.能滿足這種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理所當然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也理所當然是大學
生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
二、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狀缺陷及對策
藝術教育本身涉及的范疇是很廣泛的.函蓋美術、音樂、舞蹈、影視諸多方面。然而.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尤其是大學生藝術教育.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呢?
長期以來,自中小學開始,藝術就只作為一門副科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學習中,處于一種易被忽略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開放,國家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意識逐漸深入開拓發掘,現化社會的人們已經清晰地意識到,對孩子藝術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性。中小學教育已將藝術教育的加強提上日程,并且對中小學的藝術類教材進行了多次的改版,強調了藝術教育的力度。
相比較而言,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除專業性藝術院校各有自己的教材體系外,大量的非專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幾乎沒有成體系的藝術教學內容。藝術教育課程最多作為公選課,可有可無的存在著。就算作為公選課存在,也不與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程銜接,換言之,即沒有承上啟下的發展關系。特別是有些地方院校,將大學的藝術公選課堂,變成了幼兒園或小學生的唱歌教室,來組織學生的所謂“藝術教育”。
我國的大學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與非專業藝術教育。專業院校為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進行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例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這些專業藝術院校為中國的藝術建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文明的建設發展,必將更多地取決于公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因此,如何發展非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是迫在眉睫、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探討、正在加強解決力度的大問題。
在這里,我想就這個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1.大學的藝術教育應以人為本、探索分類分級、針對性強的非專業藝術教學體系。由于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幅寬廣的國家,大學的生源構成有其特殊性。我們的學生來自各個民族、各個省份地域;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在上大學前不可能達到統一的標準。一些來自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可能已熟練地掌握一些器樂演奏,優雅地揮毫作畫,隨口講評貝多芬、肖邦、梵高、畢加索的生平及作品特點;而一些來自中小城市的學生,可能只會唱唱卡拉OK、聽聽藝術作品的CD.看看藝術家的演唱會;更有一些來自邊遠地區的孩子,可能連卡拉OK都甚少接觸;面對這些不同藝術水準的學生群,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靜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國非專業藝術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以整體并確有成效地提高我們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水平。
為此,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非藝術專業院校的藝術教育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應予糾正:那就是有不少藝術教育工作者一旦涉及到藝術課程就“大雅”.不是西方藝術史就是大型交響樂賞析。這些教學在專業性院校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綜合性大學或非專業院校,面對上述藝術水準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其教學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我提議,大學藝術教育以人為本.就必須首先應建構求實或務實的非藝術專業的藝術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水平和學習要求,統一編寫操作性強的,方便進行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依據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學生基本上有四年的學習時間。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不識樂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或使之跨進掌握某種樂器的門檻;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從未畫完一個蘋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線條、構圖、色彩,完成一幅簡單的美術作品;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使一個四肢動作原本并不協調的學生,能做好一套芭蕾手位,甚至穿上舞裙跳一段民族舞。不僅如此.我們還能使原本具備一定藝術素能的學生,在掌握自身專業的同時,拓展專業的藝術技能.幫助這些學生構建豐富立體的知識素養結構;這么一群群具備基本乃至高深藝術素養而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對于我們整個社會文明的運行,必將具有更強大的推動力。理想是美好的.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在編寫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與教學實踐完善提高方面,無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
2.大學的藝術教育必須注重民族性的融入。如前所述,有不少大學生藝術教育工作者喜歡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過多地融入“歐美”藝術作品、藝術思想的“熏陶”,認為這才是與高等教育學府相適應的內容。我認為,拋開我們高校生源本身的藝術素質高低落差太大不說,比如,很多學生連民族與美聲是兩種歌唱方法都不知道,因此,大學的藝術教育除了前述的分類、分級教育之外,為了發揮其更深層的精神作用或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應在教學中更多的強調融入藝術的民族性。充分融人民族性的藝術教育,可使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學生,對中華藝術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為中華的藝術而自豪.從而增加民族向心力。
我在多年的藝術學習與研究中發現,其實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這里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中國搖滾樂”。談到中國搖滾樂,我們不能不說到崔健,這個朝鮮族搖滾歌手在創作搖滾樂之初,就注意搖滾樂的民族化問題,將搖滾樂這個來自西方的現代音樂形式融人民族特色,使將中國的搖滾樂在誕生之初,就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1986年,崔健在北京組織搖滾樂隊ADO,把中國傳統的樂器,如嗩吶、蘆笙等,與西方的吉它、薩克斯、鼓、豎琴等組合在一起.產生奇妙的聲音色彩,并通過選取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演出獲得很大成功。1988年,崔健參加了北京首都體育館為亞運會集資而組織的義演,推出《新搖滾樂》;這組融合著民族旋律的搖滾樂,將崔健的藝術創作推向了頂點。其以后的搖滾歌手.都積極師從并努力創新這種融人民族性的特色。最新歌壇唱紅的歌手周杰倫,他的音樂創作也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東風破》和《雙節棍》等.這些將民歌特色巧妙融合于西方說唱音樂的歌曲,將他其推上了流行音樂的最前鋒。更有歌手刀朗,憑借整張改版民歌的唱碟,神話般地速拿下了各大金曲排行榜的冠軍,其銷售量很快超過當時所有最紅的歌星,創下了第一的紀錄。
“中國搖滾樂”的成功,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最大的受眾群,就是廣大的青年學生。這完全能夠說明這么一個道理:我們的教學要強調藝術的民族化,只要藝術作品具有民族魂,就能被廣大學生接受,學生就更樂于學習。我們要學習西方優秀的文化藝術,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西方藝術文化與本民族藝術文化的契合點,在藝術教學中貫穿“洋為中用”的思想,引導學生熱愛、弘揚中華的藝術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我們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藝術教育“民族性”的“熏陶”。增加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國外著名教育家主要體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來,許多西方大教育家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并舉,表現出對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的重視。古希臘三哲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體育教育均有獨到的見解;而楊·阿姆司·夸美紐斯、讓·雅克·盧梭、約翰·洛克、裴斯泰洛齊、赫伯特·斯賓塞、伊·阿·凱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發人深省的體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識即為:體育應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們生存、生活、工作、娛樂、發展的基石。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認為,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勇氣,身體的訓練應在智力訓練的前面。體育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競技,不應該像斯巴達人那樣通過兒童勇敢地艱苦操練而變得殘忍,應該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獸性的東西放在首位。體育在人們不同的教育階段包括不同的內容:在幼兒教育階段主要是通過游戲、飲食來發展兒童身體;初等教育階段主要是通過體操訓練形成人健美的體格、勇敢和良好的習慣。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趨向于體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認為,身體健康在平時是有用的,因為人們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體,要盡可能使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而在戰時,身體健康就更為重要。即使在思維活動中,健康的身體也是必要的,許多人“由于身體不好,健忘、憂郁、易怒,就會影響他們的神志,以致他們把已獲得的知識遺忘殆盡。”[1]蘇格拉底要求每個人的身體能忍受嚴寒、酷熱、饑渴、疲勞困頓,以便能適應各種環境;常常“竭力勸勉他的門人,要注意身體健康。一方面要盡量向那些知道怎樣保持健康的人學習,另一方面個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蘇格拉底自己經常鍛煉身體,準備應付身體可能面臨的任何考驗。他每天早上都到廣場去體育鍛煉,因此培養了自己忍受饑餓寒冷、疲勞的驚人能力。[1]蘇格拉底能夠最終成為古希臘三哲之一,重視體育鍛煉,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出“先音樂教育,后體育訓練”的主張,他把音樂和體育并舉,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指明了體育鍛煉在人們個體發展中的重要性。“身體最強健的人不容易受飲食或勞作的影響,最茁壯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風日的影響。”[2]
楊·阿姆司·夸美紐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17世紀捷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論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時,夸美紐斯強調人的身心是和諧的,他說:“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種和諧。[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在身體、智慧、德行和信仰幾方面和諧發展的人。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世界觀認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鼓吹實行禁欲主義,通過折磨肉體來拯救靈魂。夸美紐斯的觀點與此正好相反,他認為:“身體不獨是推理的靈魂的住所,而且也是靈魂的工具[3]”,因此十分重視保持身體的健康強壯,要求家庭和學校都應注意使兒童的生活與學習有規律、有節制,合理安排運動與休息。該觀點也符合現代運動訓練理論中的恢復機理。
約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17世紀英國著名的實科教育和紳士教育的倡導者。他在論述紳士教育時對體育非常重視,在《教育漫話》中一開篇就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凡是身體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要能忍耐勞苦,要能出人頭地,也必須先有強健的身體。”[4]他為了培養健康的紳士,根據他的醫學知識,擬定了一個鍛煉紳士體格的體育保健制度,對兒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以此達到把紳士鍛煉成能拿起武器去當兵的標準,使他們能夠有一個忍耐勞苦的強健體魄。他所提出的各種保護與鍛煉身體的體育衛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切合實際的;他關于體育的見解,內容十分豐富,新穎而系統,對當今學校體育衛生管理和家庭體育衛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為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表達出了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被譽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盧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調和發達的人,是運動敏捷、身手協調的人,所以身體的養護和鍛煉被視為兒童教育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而這種養護和鍛煉其實質就是具有身體練習的體育。盧梭對于當時輕視身體健康的流俗主張給予無情的駁斥。首先,他認為惟有健康的體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勤于工作,獲得幸福和延長壽命。他說:“體質愈衰弱,欲求愈迫切;而體質愈強壯,便越能忍耐。一切肉體的都產生于體質軟弱的人;他們愈不能得到滿足,他們的痛苦也愈強烈。”[5]又說:“幾乎所有長壽者,都是出于從事多量體格鍛煉而能忍受疾勞和工作的人。”[5]其次,盧梭認為健康的身體是理性發達的基礎。他認為:“身體要相當的健康,以便聽從心靈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須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為身體的活動會妨礙心靈的活動,那是一樁絕大的錯誤。仿佛二者不能聯合并進,也仿佛心智活動不愿意去作行為的指導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養兒童的智力,你應當培養那智力所要控制的體力。為了使兒童良好而慧敏,你要給他的身體以不斷的鍛煉,使他的身體強壯而健康;你要讓他工作,讓他做事,讓他奔跑和喊叫,讓他永遠活動;使他成為有體力的人,他不久就成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好的身體是優良品德的基礎。盧梭說:“霍布斯稱邪惡之徒是健壯的兒童,是不符合事實的。一切邪惡皆由體弱而生;兒童因為體弱才令人厭惡;設法使他們強壯,他就變好了;因為假如我們什么事都能做,我們一定不做壞事。”[5]盧梭把體育和鍛煉當作教育的主要內容,旗幟鮮明地指出了“體育先于智育”,有別于我國現在的“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不僅要發展人的道德和智慧,還應發展人的身體力量,因為體育和德育、智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的;人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的基礎都蘊含在人身體的發展之中。他認為體育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潛藏在人身上的天賦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發展出來。他說:“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腳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致人的整個身體能要求通過各種活動得到發育成長。這種活動從小就在進行著,如從手抓、腳蹬、走動、伸舉到“打擊和搬運,戳刺和投擲,拖拉和旋轉,圍繞和擺動等等[6]”都可使體力得到發展。這些“體力表現形式雖各不相同,但是或合或分,都蘊含著一切可能的行動的基礎,乃至蘊含著構成人類的各種職業的最復雜的行動的基礎。”[7]而這些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的基礎,則是自然所賦予的關節活動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種關節的活動應是體育最簡單的要素;體育應該從兒童的早期開始,學校的體育活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裴斯泰洛齊對體育的認識落腳于一個“力”字。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對體育也很重視,他是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開始時期的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認為,由于每個人的利益(幸福)和現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競爭,都需要體育;一個民族的繁榮、戰場上的勝負、商業上競爭的盈虧,都與人的身體強弱有關;女孩和男孩同樣需要體育。在《體育》一文中,他從體育理論論述到人體的養護與鍛煉:“身體即是心智的基礎,要發展心智就不能使身體吃虧。”“長期的身體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陰暗,而強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他要求讓兒童多運動、多游戲,他認為游戲和競技比體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體鍛煉,反對人為的體育制度,在學習方面,主張不能讓學生過分疲勞;改變當時學校那種兒童由于體力衰弱,時常被迫離開學校,功課繁多,教師苛求,以致學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時的時間致力于學習的現象。他說:“當用心大為過度的時候,結果就嚴重得更厲害,不只影響身體的健全,也影響到腦本身的健全。”“身體健康下降是學習過度的后果,……硬塞知識的辦法該受到多么嚴厲的譴責。”[8]斯賓塞對體育教育的重視也構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課程體系的第一部分:開設生理學、解剖學。這是闡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識。在斯賓塞看來,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凱洛夫(1893~1978),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很有影響的蘇聯教育家。他主編的《教育學》于蘇聯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問世。從那時起,他的教育理論一直成為蘇聯傳統的教育指導思想。凱洛夫在《教育學》第十六章《體育》中論述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體育是增進青年健康,發展他們的體力和各種能力的必要條件。”“體育的任務是使學生的身體獲得發育,使它變得結實健壯,有堅忍和持久的力量,并且要發展學生的靈活而美觀的動作。”[9]這已經從理論的高度提到了體育的概念、任務和外部條件,為后來體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諸家體育思想對我國學校體育的啟示
通觀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體育教育思想,不難發現體育對于他們一生的重要性。通過對他們主要體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基本啟示。
1.學校體育教育應坐擁真正意義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無一例外地將體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用筆名“二十八畫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的《體育之研究》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10]在這里,青年已將體育提至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五育之首”,可見體育在教育環節中的重要地位。
2.學校體育教育中應改變重文輕武的辦學思想,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重視和加強體育教學
在當代體育教學中,盡管《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法規文件對體育課、體育考試及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都有明確規定與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長此,學生間流傳“體育課學好學壞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這實質上既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悲哀,更是整個教育制度的悲哀。學校乃至社會對體育教育的輕視,必然導致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淡薄,更無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因此,要徹底改變此種現狀,學校應逐步廢止應試教育,根除淡化重文輕武現象;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制度,制定具體落實細則。只有有了相應的規章制度的制約并嚴格規范管理,才能保證體育工作的質量,才能逐步規范和完善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
3.在學生鍛煉意識培養方面,應將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
作為引導學生形成體育鍛煉意識的主要途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面我們所列舉的西方大教育家的體育思想,無一例外地重視提高對體育的興趣,這對于我國今天的體育教學仍有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但是這里所說的提高學生興趣并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簡單地動一動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學生要較好地掌握運動技術,不斷提高運動技能,學習掌握鍛煉方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應進一步豐富和多樣化;要加大培養學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學生有著較好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并且掌握2-3項特色和具有一定優勢的運動項目,對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體育鍛煉對身心的各種功能,使其從根本上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緩解壓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從而形成由自發到自覺的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洛克.教育漫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 盧梭.愛彌兒.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 裴斯泰洛齊.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