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48: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內勞動教育研究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隨著國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和國內普通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民族院校也普遍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質量,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筆者的觀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民族院校的內在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文化素質的內在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為有普通高校的特點,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應該探尋適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方法,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貢獻。
一、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著個別領導、部門和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認識錯位的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這些個別領導、部門、老師把文化素質教育看成一種工作形式,存在著措施不力的現象。此外,民族院校因歷史原因,大多基礎比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經費問題,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投入不夠,致使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只能簡單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不夠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設,民族理論、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等學科課程得到非常重視,但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就投入不足,對大學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夠,學校文化建設較差,層次不高,客觀上弱化了文化素質教育。
(三)重專業教育,輕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使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實際工作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民族院校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部分民族院校誤把文化素質教育當作了專業教育之外補充教育的東西,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兩者沒有得到同樣重視,造成兩者在事實上無關聯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課堂教學養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習慣只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很多教學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學老路,專業課傳授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很難讓其均衡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滲透是民族院校要解決的問題。
(五)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錯誤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閱讀人文書籍,傳授文化知識上面,這背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完滿人格。文化素質教育若不把歸結點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上,就會使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民族高等教育的點綴。
(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備
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夠,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質量不夠高,有的公共課沒有教材,有的課程老師備課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比較陳舊,內容前沿性不夠,不能反映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
(七)實踐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統籌考慮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一個潛移默化、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一些個別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設了過多的文化素質必修課、選修課,并大面積增設了社團文化組織,讓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憂。
二、民族院校要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要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涵義,楊叔子、胡顯章、李曼麗、王義遒、金頂兵等人進行了探索研究,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界說或限定,它們的觀點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我個人認為教育部給定的定義最為合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文化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從這個定義出發,去設計方案,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學生較多,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欠發達影響,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學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必須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兩方面內容,對各族各學科學生對等進行兩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很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3:。當前,科學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空前青睞與重視,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從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和研究結果來看,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文教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發展。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2.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2:。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技發展呈現知識高密集和綜合化的趨勢,人們的知識結構處于大調整綜合階段,我們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3.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學生的人格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有利于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我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內容,對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素質教育應包括人文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審美教育、國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人文科學教育應重點放在語文根基、民族語言、史地知識、美學基礎、哲學素養等方面,通過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增強人文關懷的意識與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應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自然科學方法的訓練,通過自然科學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定能力。審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斷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國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理論教育、軍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風教育等內容,通過國防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捍衛國家、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與能力。身心教育應包括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方面內容,使學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習慣教育、社會公益勞動教育、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思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和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領導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和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負責人,要有固定辦公室,固定工作人員,專項文化素質教育經費。要制定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規章制度。要根據民族院校實際情況和生源組成情況,對不同學科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統籌不同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真抓實干,深入推動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頭腦中只能有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備了一定高度的素質,才能按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的,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貫穿到每一節課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三)建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建立文化環境就離不開課程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安排。從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出發,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傳統和制度,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與施展才華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加強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民族觀、審美觀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上述“六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要克服對民族特色以外課程不夠重視的問題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一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過去,在民族院校課程設置中,很重視民族特色課程,其它人文課程相對重視不夠。人文學科所占比例較小,在文科學生中自然科學課程則可能沒有。今后,要特別注意,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紤]到學業時限、專業實際、各族學生的差異,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整個民族院校課程體系中要體現出基礎性、綜合性、層次性3:的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循序展開。
(五)通過一、二課堂科學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第二課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應分為知識性課程和體驗性課程。第一課堂體現的是知識性課程,學校要將經過全方面考慮,將予設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安排在第一課堂傳授,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安排了2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在第一課堂講授,深受學生歡迎。第二課堂要體現體驗性課程。文化素質的本質是將精神氣質和人格品質內化于人的心靈。那么怎樣內化呢?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熏陶,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升華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這就要安排體驗性課程。第一要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通過舉辦適合學生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講座,吸引學生來參加,吸收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受到教育。當前,內蒙古民族大學在校園中堅持開展講座活動,講座內容既有人文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問題;既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勢和文化發展熱點;既有主講人的精彩講授,又有聽眾的提問,還有相互的討論,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第二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這方面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促進文化知識向素質的轉化。每年舉辦的課程主要有校園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體育節、少數民族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另外設有文學社、詩社、書法社、攝影社、無線電社、天文社、國防社等百余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講座、討論、閱讀、辯論、研究等文化素質活動。同時,還要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內蒙古民族大學這些年就開展了上述文化素質體驗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各族學生不但增長了文化知識,而且邊參加邊體驗感悟升華,將知識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質。
(六)利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還和普通高校一樣具有傳播科學和文化的功能,校園應該充滿深厚的文化氣息和科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民族院校要加強建設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廣場、樓堂、亭閣、畫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學精神意義的牌匾、楹聯、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學樓、圖書館、閱覽室、會堂懸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紹等;在校園道路、廣場、花園周圍設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語、文化鑒言等4:,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D:.教高司1998:2號.
農民工在創造大量國民財富的同時,其生存境況也令人堪憂。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民工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又是社會身份的受害者。對此,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71班全體同學,利用寒假期間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大面積的關于農民工生存現狀問題的調查,本文通過對調查資料的歸納分析,對農民工生存質量問題進行初步研究。
一、調查情況簡介
這次調查涉及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安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北京、天津、江蘇、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總計170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涉及近21個行業、50多個單位,既有城市中心的農民工又有城郊的農民工,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真實性,調查方式為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在調查的170份問卷中,男性農民工為113人,占總人數的66.47%,女性農民工為57人,占總人數的33.53%。16-50歲年齡段的人占有92.94%,其中40歲以下的占有74.71%。這說明,農民工以青壯年男性勞動力為主。以受教育程度來看,20.59%的人未受過教育或只接受過小學教育,48.82%的人接受過初中教育,只有30.59%的人接受過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說明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為主。
二、調查數據分析
目前龐大的農民工隊伍與城市普通正式工人之間普遍存在著“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的情況,經過我們對調查數據的歸納分析,認為農民工生存質量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工作重,壓力大,待遇差
正式工人每周有雙休日,有法定的節假日,8小時工作制,農民工一般不能享有這樣的權利。從我們的調查數據看來,每天工作8-12小時的比例竟高達72%,與此同時,71%的人表示周末一般不休息。農民工如此辛勞卻得不到甚至與普通工人一樣的工資待遇。73%的人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下。農民工付出的勞動很多,而他們的所得較少,還常常受到企業主、包工頭等的克扣與拖欠。76%的被調查對象表示曾經有過工資被克扣或拖欠的情況,更有10%的農民工表示工資經常被克扣拖欠。近年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由此引起的勞資事件和糾紛也越來越多,然而目前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5%的人會通過正當途徑訴諸司法機關,更多的人只是忍氣吞聲或通過、上訪等途徑來解決。農民工的勞動所得不多但還要交各種不合理的費用,農民工外出要交外出務工許可證費,到務工地要交辦理城鎮勞務許可證費、辦理暫住戶口證費、進城務工管理服務費等等……有的還要給用工單位交抵押金。中央下達了取消這些不合理的對農民工亂收費的文件,但不少地方換個名目,還是照樣收。
(二)生活質量差
調查數據表明59.31%的農民工月平均消費在200-600元,更有22%的人月平均消費低于200元,遠低于中國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費水準。同時,在消費的具體項目上,46%的收入都用于日常的衣食住行,19%寄回家,而真正用于自己娛樂休閑的收入少之又少,表明中國農民工在消費的偏好上和消費的理念上層次都比較低。農民工的業余生活也十分單調無聊,53%的人都選擇了看電視或睡覺,只有2%的人會選擇自學新知識技能或參加培訓。在醫療保健方面,54%的人遇到生病都是只買藥吃而不選擇去醫院,更有29%的農民工連藥也不吃。住房方面,大多數農民工都是住在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或與別人一起租房子,居住條件十分簡陋。
(三)合理權益得不到保障
在大多數的工廠、企業里,把農民工只作為勞動力使用,基本上不管他們的培訓和教育,開始上工的時候只作短期的培訓,教會基本操作就派去勞動了,技術培訓也輪不到農民工。農民工自身也有臨時觀念,多數人不好好鉆研技術,覺得能干活掙錢就行了。在調查中,有58%的人都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勞動教育或培訓,而且只有24%的人愿意自己出錢參加可以幫助找工作的勞動技能培訓班。此外,在購買保險方面,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這3種保險中,均有70%以上的農民工沒有購買,只有工傷保險方面,由于農民工大多從事城市中較為危險的職業,所以有36%已由單位或老板購買,但是仍有高達55%的人沒有購買。因為農民工的勞動條件惡劣,各種悲劇時有發生。近年來,各地煤礦惡性事故頻頻發生,數以百計的農民工在事故中喪生。在調查中,20%的農民工反映現在的工作環境沒有任何勞動保護措施且環境很差,另有28%的人反映環境還不錯但是沒有勞動保護措施,只有5%的農民工稱目前有非常好的環境和嚴密的勞動保護措施。
(四)農民工子女教育困難
現行的農民工制度是農村把青壯年勞力輸送到城市,而城市卻把勞動后傷殘病弱者退到農村,把扶育子女、贍養老人等社會負擔都拋給農村,這是一種城鄉不等價、不合理的交換形式,也是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71%的被調查對象都讓子女留在家鄉接受教育,他們認為讓子女在城里讀書的困難太大,其中“學費太高”占到46.5%,“沒有學校愿意接受”占到23.2%。相對貧窮的農村承擔著為農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責任,這當然是很不合理的。對絕大多數農民工來說,白天在工廠里勞動,晚上擠在十多人、數十人的集體宿舍里休息,能把家屬子女接到城市來居住的,還只是少數幾個幸運的有了住房的。對多數農民工來說,農民身份不解決,沒有居民資格,沒有居所,更談不上家庭團聚和子女在城里就學的問題的。同樣的道理,老人也只好留在農村。另外,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管教,導致不少孩子在成長和教育方面出現問題。還有的農民工帶著孩子四處流動,入學不穩定甚至造成輟學。
三、造成農民工生存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民工年齡結構呈現年青化,農民工受教育水平低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近日公布的資料,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值得關注的是,16-19歲農民工有60多萬,意味著這部分人沒有完全或部分接受初中或高中階段教育,就進入了勞動者的行列。而且根據《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上所述,中國農村勞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勞力占8.5%。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一方面在農村教育資源稀缺、農村高中教育發展緩慢、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滯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村青少年初、高中升學率普遍較低,青少年放棄求學選擇務工經商的較多。另一方面先天受教育不足的農民工沒有良好的后天教育來彌補。在農村,幾乎沒有繼續教育的資源與機會,使大量青年農民到城市去打工,這也就導致農民工年齡結構呈現年青化。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有76%的人認為他們和城市居民最大的差距在于受教育程度,同時,有21%的人稱缺乏專業技術是他們外出打工最大的困難與障礙。而且根據調查的數據,未參加任何形式的勞動教育與培訓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占到58%,愿意自己出錢參加可以幫助找工作的勞動技能培訓班的人數占28%。這是由于他們大多數人都持有接受培訓無法直接增加經濟收入這一觀點。大部分農民工又因為受教育水平低,使得他們只能從事粗重的體力勞動工作,因而壓力較大、待遇差。
(二)戶籍制度(政策問題)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戶籍制度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系來劃分人口,把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戶口登記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和在國內的自由遷徙,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筑了一道高墻,造成了城市和農村的不平等。正因為戶口問題的不合理性、行業劃分的誤區、成分身份的劃分,導致社會認識上的誤區,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誤,農民的身份成了終身制,在社會處于“草根”階層,這就導致他們遭受的待遇不公平。在調查中,有10%的人認為沒有城市戶口是他們在城市生活最大的困難和障礙。
(三)農民工自身維權意識不足
在調查當中,面對單位拖欠或克扣工資的行為時,忍氣吞聲的農民工竟占到了16%,甚至76%的人曾被拖欠或克扣過報酬。導致民工維權意識不足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說,一方面勞動者相對于經營者是弱勢群體,特別是在非公有制企業務工的民工,怕失去來之不易的工作,不敢依法維權;另一方面農民工因不學法、不知法而喪失了依法維權的時機。從客觀方面來講,一是維權成本高,制約了農民工依法維權。一場勞動爭議的解決,一般要經過仲裁、訴訟、申請執行等過程,時間漫長、程序復雜,又需要支出一定的費用,農民工依法維權信心不足,往往半途而廢。二是用人單位拒簽合同,千方百計逃避或違反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責任。由于勞動力資源過多,僧多粥少,用人單位以此優勢規避法律、逃避義務,不與民工簽訂合同,這在私營企業中尤為突出。
(四)農民工所具有的獨特流動性導致子女教育存在問題
現今在各大城市成立了不少民工子弟小學,然而,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仍然嚴重,這使很多人產生疑惑。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一是城市農民工子女人數急劇膨脹并超出了教育機構接納的能力范圍,加之農民工家庭的流動性往往很大,使得子女的學業很難有固定的歸宿,使其難以保證正常學習,更使學籍管理非常麻煩。外來民工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不足以支付較高的學費,甚至不能滿足子女接受基礎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這種情況影響了學生受教育的質量。二是從農村方面看,有的民工外出打工,將子女留在農村,由家里的長輩撫養。但是,由于中國農村地區普遍教育水平不發達,教育設施落后,教育人才稀缺,有的孩子學習不用心,甚至走上了邪路;受打工潮影響,少部分農村適齡兒童未完成義務教育就外出打工,這也使得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成了大問題。
四、結束語
雖然調查樣本不是很多,調查統計也不盡完善,但由于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分割,農民工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相關的各方面體制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未來還需要全社會關心這一問題,在很多方面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段占朝.我國農民工問題調查研究[J].經濟縱橫,2008(6).
2、池子華.農民工與近代社會變遷[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楊云善,時明德.中國農民工問題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鄧鴻勛,陸百甫.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5、李濤,李真.農民工――流動在邊緣[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6、方云梅,魯玉祥.中國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J].中國統計,2008(3).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目前職業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沈陽北軟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北軟”)計算機專業教研室借鑒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結合北軟的學生實際情況,以“感恩、愛國、勵志、勞動、技能、職業”六方面教育為核心,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建立以專業培養目標為職業定位,以職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開發和組織教學。
一、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思想
1、以愛的教育為核心,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觀
以科學的勞動觀與技術觀為指導,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因感恩而成長,開展愛國教育,讓學生因愛國而高尚;開展勵志教育,讓學生因榜樣而勇敢;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因勞動而光榮;開展技能教育,讓學生因實踐而自信;開展職業教育,讓學生因修養而美麗。
2、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創業就業為導向
在這個創新型社會,我們將滿足當代企業的工作需求和創業需求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全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關注企業崗位需求變化,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調整專業方向,確定培養規模,以創業就業為導向開發、設計和實施教育培養方案。
3、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不脫離客觀實際
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通過與當地軟件企業合作,讓企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技術授課和實踐教學,增強實際技術應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計算機專業要求,在扎實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及時了解、掌握計算機領域的最新技術發展及相關技能,實現專業教學內容基礎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4、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組織的靈活性和科學性
根據東北區域經濟技術的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北軟學生基礎、認知水平、技能、經驗和興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應實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學習資源。
二、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
計算機專業堅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念,以“愛的教育”為核心。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等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適應企業第一線需要的中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探索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改變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建立平等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習快樂,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三、計算機專業培養具體內容
1、開展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培訓
第一、進行職業教學理念培訓。學院邀請國內職業教育研究專家來校講座,進行職業學院的教學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為學院改革和實施現代職業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進行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課程是實施教學工作的前提,而搭建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有教師來完成,學院邀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項培訓,對專業骨干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訓。
第三、重點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F代職業教育理念下培養的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綜合職業素質強的人才,學院邀請專家來校講座,參加培訓的教師都設計一份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答辯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2、提升專業技能和企業工作經驗,增強教師實戰教學能力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變化很快,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我們主要通過校內以教研室為單位進行培訓和參加校外機構組織的專業技能師資培訓,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教師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
3、綜合、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對于教學模式來說也是這樣,教學作為一門科學,應當有規律,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
從教學改革的角度看,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本身就是創新和發展,我們要在原來熟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吸收其它教學模式的優勢,開拓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按照職業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手、腦并用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形成學生關鍵能力的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法。
第一、采用實際項目教學。以現實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或具體項目的過程來學習相關知識,學與做融為一體。
中圖分類號:G44 G4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和瑟斯頓的“多因素論”,并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實驗,發現在大量的智力測驗中有很多相關變量被忽視,這些相關變量即被試對作業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及企圖成功的愿望等,對測驗成績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在長達30年的追蹤后提出結論說:智力與成就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關,一些智力超常的兒童也有一些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孟推從800名男性中,選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進行了比較,發現二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意志品質方面的差別。成就是多的一組堅持、信心、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方面明顯大于另一組。德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創立了情商理論,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內容包括五個方向①認識自身的情緒;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③自我激勵;④認識他人情緒;⑤人際關系的管理。
我國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呢?我國學者沈德立在60年代對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行試驗性研究。[1]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國內公開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領域。十多年來,由于在全國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漸形成一種理論,即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結合論。[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義
我國學術界對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義,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觀點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結構中的動力結構(吳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趙中天,1983);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國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整個智力或認識活動的心理因素(叢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個性結構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龐靄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與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整體(申繼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來,沈德立等學者就中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與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其中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適當的學習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從而保證順利地完成智力活動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是個體通過自我意識自覺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無論是德育、勞動教育、計算機操作教育,還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應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前提,并應以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教育目標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與高效率學習的實證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發現,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非智力因素現狀,采取適當的措施,提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一項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被試[5]。結果如下:對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地、適時地滿足學生的期待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對高中學生則作用不明顯;對中學生進行自我強化的訓練,有助于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作用則不明顯。還有一項研究直接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6]。研究發現:心理咨詢能夠有效且明顯地改善厭學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厭學心理則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隨著學生厭學心理的改善,其學習效率也相應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在數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與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學生為被試,結果發現:小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不僅受其智力發展水平的影響,而且還受數學興趣發展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學習興趣結構中的個人興趣、情趣興趣、意義性、投入性,對其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專業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響顯著大于學習興趣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發展水平的顯著影響,但要受數學學習態度發展水平以及數學學習態度結構中的數學樂趣、數學學習動機和對數學的恐懼等非智力因素的顯著影響。[8]
近年來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著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結合具體學科學習及各種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細化。在知識迅猛發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時代的需要賦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自我調控和優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養,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視學生主體的自我反思和調控作用,對學生作策略性的指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③
參考文獻:
[1]魯峰,王家云.論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國材.關于IN結合論的十對命題[J];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閆寶星.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97-98
[4]應湘.讀《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導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關于動力系統中自我強化和學生期待對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4):383-387
一、研究狀況
美國心理學家Gastnley Hall認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病態”。日本心理學家波多也勤子曾說:“獨生子女的共同特點是非常任性,意志薄弱,遇有不如意便發脾氣,缺少社會性,與人難以相處。”1985年,美國《新聞周刊》登載題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給獨生子女貼上了“小皇帝”標簽。
在國內,1986年,報告文學《中國的“小皇帝”》說,獨生子女是“那些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養起來的、幾乎無一例外地患了‘四二一’綜合癥的孩子們?!?007年4月,《中國青年報》說:隨著“421型”家庭的增加,調查發現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而同時49.8%的青年人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忙于工作無法照顧老人。但細心推究發現,若其數據為真,35%家庭的爺爺奶奶人數已占中國總人口的21%。而根據當時調查,中國社會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1%左右。這兩個報道顯然存在較大的統計誤差。
時至今日,當年的這些悲觀預測情況如何呢?
2013年,華爾街日報報道說:“據澳大利亞幾所大學的四位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研究顯示,中國的獨生子女往往更悲觀、更自我中心、更不喜歡冒險。這些特點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并對經濟產生影響?!?013年1月10日,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說:“科學家說,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孩子與之前的孩子相比,在長大成人后變得較自私、不太容易信賴他人、更膽怯、競爭力較差、更為悲觀而且不夠勤奮?!?/p>
2010年,中國學者姜健等人稱,“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文獻中,較為認可的是獨生子女在智力發育、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優勢,而中心化、依賴性、責任感等方面處于劣勢?!?012年,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和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成的“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課題組報告說,盡管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在家庭中受到更多關注,但是,“獨生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相對較弱”,“體質健康水平相對較弱,情緒狀態呈現兩極性”。
中國的獨生子女研究始終吸引著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因為這一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年輕一代的心理變遷,也會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發展,與中華民族未來息息相關。中國的獨生子女問題研究承襲國外研究的色彩非常濃重,在個別問題上甚至有如影隨形之感,相關研究結論也頗多抵觸之處。
筆者以為,隨著一代獨生子女長大成人,中國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獨生子女身上的特異性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特異性。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與經濟差異、地區差異和人群差異有關,也會因相互模仿而大致趨同。同時,對獨生子女的評價也會隨著社會思想的變化而變化。
二、歷史陰影
獨生子女成為問題,不自今日始。中國古人對獨子滿懷憐憫,并關注他們贍養雙親的責任?!妒酚洝の汗恿袀鳌份d:信陵君竊符救趙、椎殺朱亥后下令:“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边@是中國文獻首次提到“獨子”一詞。此后,“獨子”經常出現在兩類文獻中:一是贍養雙親和為父母守喪。這類文獻最集中在清代,尤以《大清會典》和“皇帝寶訓”中出現最多?!洞笄鍟洹肪砭攀咻d:旗丁在任,獨子準隨至任所親養;卷一百六載:武官除非戰事,其他無論是否獨子,準去丁憂。二是憂慮獨子成長艱難。這類文獻以祭文最多見。晉李密《陳情表》中說獨子之境況為:“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睔W陽修的《瀧岡阡表》則以“有待”相許,要求顯親揚名,反映了獨子振興家庭的沉重壓力。正是因為獨子生養不易,《大清會典·卷一》載:內府屬下孀婦獨子,給予一兩錢糧養贍。在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和祝英臺》中,有三個故事都講述獨子的遭遇,而且都和死亡、悲劇相關聯。
在男性血緣宗法制社會中,人們普遍輕視女孩,獨女被看作“絕戶”。《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情況,可以略現端倪。第二回載:“今欽點出為巡鹽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來這林如海之祖,曾襲過列侯,今到如海,業經五世?!贝藭r黛玉五歲,林如海死時黛玉十三歲。巡鹽御史在清代是出名肥缺,做了整整八年,肯定家產萬貫。但四十五回,黛玉卻說,“我是一無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他們家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绷秩绾5募耶a哪里去了?《大清律輯注》卷四載:“戶絕財產,果無同宗應繼者,所有親女承分,無女者入官。”可見,林的家產被同宗給分了,其獨女竟然落到乞食寄養的地步。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個性的形成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此,古人對獨子的態度,基本是他人悲憫獨子,而獨子憂慮身世。獨子生存的沉重感來自社會有形與無形的累加。伴隨獨子終身的,是沉重的血脈延續的使命感、家族振興的責任感和形單影只的孤獨感。他們的思想、心態很難有正常健康的發展。
文化在傳承中發展,但文化也會隨時代變化發生巨大轉型。陳恩認為,“獨生子女政策的社會起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理性和科學”,以及“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研究界早期普遍的憂慮情緒就受到歷史陰影的巨大籠罩,而很少來自現實的客觀調查和理性思考。思維的歷史慣性如果不加以迅速梳理,其結果只會加重代與代之間的隔閡,對獨生子女成長產生惡性影響。事實上,受全球高速發展的福蔭,少子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出的重視教育、貪圖享受的習性也是現代人的普遍習性,并不為獨生子女所獨有。
中學階段的獨生子女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正視他們身上的優勢和劣勢,調整好教育教學最佳姿態,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城鎮化背景下,那些五方雜湊之地的獨生子女情況尤為復雜,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調查研究。
三、松江樣本
筆者以松江區部分初中學生為調查對象是因為:松江作為上海近郊,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囊括了城市和鄉村不同人群;松江的經濟、文化、資源、信息介于都市向城鎮的過渡特色,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教養狀態更為復雜。因此,本文的調查結果,既有中學獨生子女教育的普遍參考價值,也能給城鎮化背景下匆忙入城的獨生子女教育提供一點啟發。
本次調查,共發放1500份調查表,收回有效票1476張。獨生子女1157人,占調查對象的78.4%;非獨生子女(基本為兩孩)為319人,占總人數的21.6%。根據松江人口網數公布的數據,“2012年末松江區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例為0.38/1。松江地區常住人口的獨生子女率明顯低于上海市區,這與松江地區人口構成以外來戶為主有關。
(一)經濟影響
父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家庭占21.4%。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經濟偏好,其生育多孩的愿望較低。松江大學城的創建,不僅連帶發展了松江新城,吸引了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入住,對松江人口素質也產生良好帶動效應。這部分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優越,教養科學,明顯智力較高,舉止文明。父母學歷為初中以下的家庭占55.5%,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各地農村,其生育多孩的愿望明顯強烈。但由于家庭收入不高,加上超生罰款等因素影響,教養成本不堪重負,非獨生子女的教養資源明顯受到限制。高中學歷家庭占23.2%。這類家庭在當地生活條件相對優裕。與本科學歷家庭一樣,他們生育多孩的愿望都不強烈。經濟好的家庭,生育一個小孩;經濟稍次的家庭,生育一個以上小孩。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與生育多孩的愿望成反向運動。這與國際流行趨勢基本吻合。
受家庭經濟影響,在社會資源的占有上,獨生子女在各項指標上都具有更大優勢??梢姡毶优粌H在家庭教養上得到更多關注,同時也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這種起步差異,勢必影響他們的發展。
(二)內心狀態
獨生子女在家受到更多照料,其父母更愿意為其做早飯,而非獨生子女自己做早飯的比例更高。早飯吃快餐的獨生子女比例遠遠超過非獨生子女。比較而言,獨生子女的營養狀況要比非獨生子女高一些。而選擇不吃早餐的學生比例都比較高,這個現象值得關注。
獨生子女得到家長更多關愛,但并不意味他們與家人關系更為親密。一方面,在情緒波動時,獨生子女更愿意選擇家人與老師為傾訴對象,但另一方面,可能因為缺少兄弟姐妹做玩伴,在家里更喜歡沉默的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高出10.3%。獨生子女與好朋友共享內心的意愿也非常低。獨生子女既依賴長輩,也不夠合群。
(三)交往狀態
獨生子女的交友意愿不強,其得分率比非獨生子女少了20多個百分點。在打發無聊時光時,他們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與現代社會對數字信息的依賴更深一樣,在受到電視、網絡的影響方面,兩組比例非常接近。
獨生子女對自己沒有玩伴的孤獨感并不很強烈。他們覺得只有我一個更自由。反而是非獨生子女覺得沒有兄弟姐妹會更孤單,這多少跟他們仍然在體驗這份情感有關。覺得沒有兄弟姐妹無所謂的比例非常接近,都超過三成。因此,根據這欄數據,雖然不能說明獨生子女更冷漠,但至少有更強烈的自我中心。
(四)獨立意識
在糾紛面前,獨生子女忍讓的意愿更低,發生沖突的可能更高,其尋求保護的意愿也更強烈。而遇到難題,獨生子女中選擇獨立繼續的人數比非獨生子女高出8.8%,而找同學幫忙的意愿則低了10.8%。在教養過程中,獨生子女是家庭核心的觀念已經刻錄,這勢必影響其家庭之外的社會意識。獨生子女既偏好權威,也更為刻苦。
(五)勤奮自信
在課外時間,獨生子女更愿意選擇看書,這比非獨生子女高出13.2%。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度也高出10個百分點。這一勤奮狀況,與教養有關:獨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更高,希望其出類拔萃的心理更為迫切。在充足甚至過度的暗示之后,獨生子女很容易養成依賴權威的心理,并因對未來產生期待而更為勤奮。
四、教育對策
1. 重視勞動教育。家庭是獨生子女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基地。家長對一孩更加重視,期望值更高,導致獨生子女的自我期望隨之提高,學習主動性較為突出。獨生子女在社會交往與勞動實踐等方面顯得不夠情愿。然而,社會富裕,自動化程度提高,現代社會的懶散風氣影響了每一個人。一孩家庭對子女照顧無微不至的做法,又部分帶動了多孩家庭教養方式的變化。中學生懶惰現象非常普遍,并不只局限于獨生子女學生。學校應該普遍開設勞動課程,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勞動中來。同時,要努力發動家長,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教養理念,不要過度照料。
2. 加強體育鍛煉。在課外時間,中學生樂于室外活動的只有三成。這固然和社區體育設施不足有關,但也和教養理念有關。受社會環境影響,家長更傾向于期望孩子成為腦力勞動者而不是體力勞動者,無異于暗示了對體力勞動的輕視態度。教師要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教育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積極鍛煉身體。在對未來社會分工的描述上,教師要有更為開放的視野和更為先進的理念。
3. 保持持續關注。中國獨生子女中學生的教育問題是世界唯一的,其基數龐大,轉變突然,所以沒有多少成例可供參照。教育者要有事關民族未來的責任感,腳踏實地,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展開研究,做到不盲目崇外,不照搬歷史,不空講理論。我們周圍的世界在飛速變化,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思想變化更快。只有不斷調查,反復思索,才能跟上時代,真正把握學生動態,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引導好這每個家庭的唯一一個孩子。
由上文可見,關于獨生子女問題的國內外研究,可能都有一個誤區,即獨生子女是一個特異的群體,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并不那么醒目。自從中國普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成為社會主流,獨生子女也會成為社會主體。當占多數的獨生子女出現在社會視野,他們原本獨特的教養方式、獨特的生活習性也會逐漸影響到非獨生子女家庭,導致兩類家庭和兩類孩子在諸多方面互相模仿,并大致趨同。學界對獨生子女的調查結果往往各不相同,其差異更多表現為地區差異和人群差異。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引起社會思想的變化,對獨生子女特異性的評價本身同樣需要反思。但筆者仍然認為,事關民族未來,對獨生子女人群保持關注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紀昀.四庫全書[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1983).
[2]于蘭,高文.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3]夏勇軍,陳華強.經濟發達地區獨生與非獨生子女應征青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
國別研究是比較教育學對比分析的標準之一,對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程、內容、方法、環境、主客體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是學習和借鑒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較,總結不同類型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等方面的異同點,分析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能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供啟示和借鑒。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其本土來源主要兩個方面:一是神道教教義;二是武士道精神。這兩個方面對日本千百年來的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日本優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義輕生死思想的直接來源。同時,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員,長久以來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另外,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日本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揮獨創性,適應未來激烈的競爭,但又以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日本,在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融合、交匯、現代化的過程中,從本國實際出發,注意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構本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了適應本民族文化傳統、集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沿革及其具體內容
日本民族是運用傳統而不為傳統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在東西文化融合中繼承又創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國儒學為母體,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同樣立足于國情,主張個人價值的實現以集體價值的實現為前提,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這種個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趨向國際社會時勢,迎合政府的政治經濟目的。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設立了“修身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維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號,并把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方針。
受美國“個人本位”哲學、“功利主義”價值觀以及“個人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叭毡疽衙褡逯髁x、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道德教育上的“儒家倫理”觀和西方的“功利主義”價值觀相結合,可以說是日本教育乃至社會的一大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個性教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國際意識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戰后,日本政府就明確提出:“在遠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啟蒙日本國民。”日本開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防共的國民。實現“國際國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發點,要教育國民懂得在國際事務中,不僅要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 “能否培養出在道德情操和創造方面都足以承擔起21世紀的日本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在學校培養目標的表述上,把戰后提出的“智德體”的排列順序改為“德智體”。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及特點
1、國家高度重視,全面干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揮,文部省操作執行。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確立了全面主義道德教育體制,在經濟恢復、高速發展時期,又確立了特設道德教育體制。
2、以立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的依據,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證。《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實施的依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日本設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準繩。政府親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并明確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執行,責權非常明晰。
3、以學校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實現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通過學校正規的道德課程、各科教學的滲透和特別的教學活動來實現的。學校還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積極開展與各種社會團體的有益交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開展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設置專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課程和活動時間,是公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日本文部省從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學習指導綱要”,要求加強公民道德科目和內容。
5、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正規課程教育的同時,還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學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法。日本學校的特別活動主要有課外學習、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行政活動等。
6、重視心理咨詢。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絕大部分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通過小組咨詢和個人咨詢等方式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問題。
8、重視學校氛圍和教師人格的影響。教師人格、學校校風、班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亞于正式的課程。因此,日本高校對教師的職業規范非常嚴格,如學歷、儀表、行為舉止都嚴格限定;對學生要求就更加嚴格。
日本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通過借鑒西方的“理論基礎構造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等教育理論,結合本國實踐,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體現出民主主義、團體主義和集團主義的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國際意識。日本地小人多,資源匱乏,如果離開了國際社會,它就難以發展,所以日本特別強調對青少年進行國際意識的培養。
2、重視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為自己付出的艱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師長啟迪智慧、傳遞知識。教育孩子感恩朋友無微不至的關懷,為自己排憂解難,共渡難關。
3、提倡體驗性教育。提倡并推廣“體驗學習”,培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創造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充分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充實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養成內在的道德性。
4、利用動畫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動畫產業發達,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傳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闡述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對倫理道德進行判斷,在引導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種隱性滲透的方法,是非常隱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績效評估
日本學校根據《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內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明確。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發展,努力培養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為熱愛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價值、尊重勞動、具有濃厚的責任感和充滿獨立精神的和平社會和國家的建設者?!?/p>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與中國情況較為相似,職業化程度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相對單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別強調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校風對學生的影響,對高校教師學歷、儀表、行為舉止等要求非常嚴格,對學生各方面行為舉止要求也十分嚴格,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隱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戰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略顯粗糙,手段僵化。隨著時代變遷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切合實際需求,體現了個性化、時代化和民族性,強調愛國心,加強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統合力,日趨成熟。但是,日本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中體現出了日本傳統國家主義
的取向,甚至表現出國粹主義和皇民思想,這不得不引起擔憂。特別是在教科書審定中,有美化、篡改歷史事實的行為,掩蓋對亞洲各國的侵略暴行,理應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的譴責和唾棄。
參考文獻
[1]王瑞蓀主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旅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在一次調查問卷中,對旅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在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方面,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覺得大多數教師都會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案例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個別教師還會通過情景模擬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們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有一半學生不知道項目教學法,近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則希望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來提高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方面,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覺得課程內容比較實用,而且課堂教學組織比較好。而在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方面,超過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表示將大多數知識遺忘了,記得的知識非常少。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是卻沒有從學生們自身特點出發去組織教學,無法讓學生感覺到課程的價值。
2.價值澄清理論與項目教學法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2.1 二者結合的適用性分析
兩種理論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相似點。兩者都是以一個問題的提出來引發學生們思考而做出行動,也都強調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起到輔助與引導的作用。同時,兩者強調學生們積極主動性的發揮,注重比較愉悅和輕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另外,兩者都對教學程序和原則、注意事項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強調旅游專業課程的性質,也關注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們自身的特點來進行比較實用的教學。旅游業作為最有發展空間的服務行業之一,對從事這一行業的職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掌握職業技能技巧,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而旅游專業可以為旅游行業提供具有敬業、團結、勇于探索等精神、正確的榮辱觀與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素質的儲備人才。
2.2 二者的實施步驟分析
在這里,價值澄清理論與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象為旅游專業課程中的《飯店管理》和《旅行社經營管理》。兩種方法論運用于這兩門旅游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先對這兩個方法論對這兩門課程的應用程序、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解,再根據價值澄清理論進行項目書的設計,從而組織旅游專業課堂教學。然后再落實項目教學的五個步驟,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2.2.1 任務選擇階段
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應該有目的性地去行動,從而確保學生們可以對應該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掌握。另外,教師應該創設學生們目前正在學習的內容和現實生活比較接近的情境,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和熱情,引導他們創新性地思考,去探索問題。
2.2.2 任務啟動階段
在這個階段,應該讓學生們成立小組,對a項目的學習工作與學習活動進行定義。
2.2.3 具體計劃階段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對項目的工作目標、項目任務、項目的工作方案等方面進行擬定、編制以及修訂,從而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項目計劃書,以指導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2.2.4 項目實施階段
學生們在先前成立了小組,而各個小組應該按照預先制定完畢的項目計劃以及項目任務進行課堂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監督與指導的作用。當各個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參與進去,從而在學生們遇到疑問的時候進行解答。在這個階段,教師們應該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提問和檢查等方式來對項目實施階段的進度進行控制。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職航空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普遍采取半軍事化管理模式,同時,專職輔導員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與日常管理的主要而直接的實施者。專職輔導員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在高職航空院校中建設好專職輔導員隊伍及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來履行好專職輔導員的職責,保證學生管理工作的協調有序與安全穩定,是專職輔導員管理工作中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1.高職航空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點
當前,國內大多數航空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采取半軍事化管理模式,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國家、社會和企業需要,培養具備軍人般意志品質、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的高素質人才。這種半軍事化管理模式是高職航空院校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半軍事化管理模式呢?
1.1半軍事化管理的內涵。
所謂軍事化管理,就是按照部隊要求進行統一著裝、統一就寢、統一學習、統一訓練等,一切按照部隊的日常生活規律辦事情。那么半軍事化管理,從字面上理解,就應該是通過類似于軍事化管理的一些手段,高校寄望于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學習人民軍隊的忠于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積極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學習軍人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嚴格的工作作風,同時,希望大學生成長成為具有鐵的紀律、鋼的意志,有愛國心、責任心的高素質人才[1]。高職航空院校中大多新生生源的文化課成績相對較低,綜合素質相對差,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從后天培養人才的角度及學校自身等級較低的不利因素,通過半軍事化管理的方式將學生培養成為滿足企業對中等技術人才的需求、在就業中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穩定與發展生源,從而有利于學校的持續發展。
1.2半軍事化管理的內容與意義。
半軍事化管理可根據不同的院校自身情況,設定不同的管理方法與具體管理內容,可以參考的半軍事化管理內容是:第一,在作息時間上,應該進行嚴格和細致的安排,包括常規的上課時間在內,從起床到出晨操或早自習、從晚自習到就寢,種種事情上均可以有明確的規定。第二,有嚴格的各項考核制度。不僅僅針對教師和學生干部在內的層級管理人員,還應該包括大眾學生在內,以確保各項規定的絕對實施、紀律的嚴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證。第三,時間和空間的非自如性。要保證半軍事化管理的實施,對在校學生應該嚴格要求每周周日晚上返校至周五晚上放假前的時間內學生的活動盡量在學校內,從時空上進行有效控制。第四,在適當情況下,還可以實行統一著裝制度,教師、學生都有各自統一的制服,在規定的場合、時間均要求著裝。
采取半軍事化管理模式的院校,多數院校都會得到地方教育機構,甚至更高一級教育機構的肯定與支持,且今后的管理熱情也會逐步加強,這是因為半軍事化管理意義遠大。
第一,這種管理之下培養出的大學生有著嚴格的紀律約束性,較強的責任心,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學校的管理與發展,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對今后的就業單位來說,輕松達到工作規范性的規定與要求。
2.研究生擔任專職輔導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我們需要一支學歷高、素質高、業務強的學生工作隊伍來支撐,其主體是專職輔導員。目前,研究生擔任大學生專職輔導員已成為輔導員隊伍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職業生涯現狀正面臨一些機遇與挑戰。
2.1機遇。
2.1.1較高的學歷與素質。
按照高等教育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在2至3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中,碩士研究生應該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又有深厚扎實的基礎,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外文資料;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就為擔任專職輔導員工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對研究生來說,學習過程中一直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素質教育,其綜合素質也不斷提高,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為適應變化無窮的社會,通過自身努力加強自身素質的鍛煉。
2.1.2業務可塑性強。
專職輔導員的工作是面向學生的,他們需要由以前的學生身份向輔導員身份轉變,加上知識更新速度快,“90后”學生本身的新特點及其工作性質涉及多方面等原因,專職輔導員不可能參加系統培訓后上崗,因此,業務的可塑性要求就會增加。由于研究生有著較高的素質與能力,只要提供工作的平臺,在他們活躍的思想下,經過認知、實踐、不斷反思、經驗交流等方式,輔導員的工作就越來越得心應手。
專職輔導員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學校領導在錯誤出現第一時間適時提出批評意見,可以結合案例分析、展開研討會等形式,及時解決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的學生管理問題,以便專職輔導員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專職輔導員。
2.2挑戰。
2.2.1心態不穩,變動性大。
大多大學生都選擇研究生學習,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會有一個好的發展,然而,大多數畢業后發現工作并不像所夢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研究生到高校擔任大學生輔導員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而輔導員職業在整個高校教師隊伍中的地位相對較低,其工作也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充分理解與贊揚。專職輔導員處于高校學生工作的第一線,也是學校教工系統的最底層,社會認可程度相對低,長期工作后,他們會感到長途渺茫,沒有斗志、成就感,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實現。正是因為這種想法的存在,導致這類專職輔導員的心態不是很穩定,隨時想去改變現狀,一旦找到新的、適合的工作,就跳槽。同時,給院校也帶來很多的不利影響:學生的管理較為松散,一年或者半年就更換輔導員;學校進行人動影響整體紀律性;一直不能培養出優秀的、精干的輔導員團隊等。
2.2.2專業性相對低。
隨著國家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專職輔導員的素質要求勢必也會提高,尤其在理論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根據現狀調查,46.9%的研究生專職輔導員的學科背景與所負責學生學科專業相同或相近,32.9%的輔導員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背景,這與研究生所期望學科背景相差較大[2]。實際工作也反映出專職輔導員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影響專職輔導員隊伍能力的發揮,不利于威信的建立,導致工作說服力不強。
3.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國內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文化課成績相對較低、綜合素質相對差的高中生,抑或是那些由于高考失利、志愿填報失誤等原因非自愿進入高校繼續學習的學生,因此,高職航空院校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問題。
3.1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高。
由于在校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求知欲望不強,專業思想不穩定,對專業課的學習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學習的自覺性和創新精神。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沒有確定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方向,他們考大學填報志愿時,對本專業的情況和就業去向不太了解,有的是家長意愿,有的是出于趕時髦,有的是被調劑錄取,至于他們是不是真正愛自己的專業,能否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還不清楚。考進大學后,發現有些課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特別是對專業理論和政治課程缺乏興趣而被動應付。還有一些學生自認為家里有權有錢,加之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還不錯,不擔心成績差難以找工作,因而在專業課學習中或實訓時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造成考證合格率偏低。還有些學生對大學和自身認識錯誤,認為大學是玩耍的天堂,經常顛倒“黑白”,白天睡覺,晚上奮戰于網吧,在期末考試來臨時看看書,背背所謂的重點知識,應付考試。
3.2大學生綜合素質整體不理想。
大學生綜合素質不理想,表現在:部分學生不重視體育鍛煉,不喜歡集體勞動,班級榮譽感不強,內務衛生不好,過于追求自我等,這與半軍事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還有些學生喜好睡懶覺,早操經常遲到或未到,不注重體育鍛煉,從而體育考核成績不達標;在班級、系、院舉辦的各種校園活動漠不關心,不愿意參加甚至做出過激行為,集體榮譽感不強;在寢室內各種用品隨意擺放,尤其是一些男生,個人衛生習慣相當差,影響他人身心健康;有些學生時間觀念淡化,經常上課遲到,晚就寢不按照規定時間回寢,經常晚歸,甚至不歸;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過于看重自己,缺乏理想與信仰,極少顧及他人和集體的利益,集體觀念淡薄。
3.3部分學生存在抵觸心理。
高職航空院校實施的是半軍事化管理,部分學生對這種管理有抵觸心理。存在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要受到多種紀律約束,比如每周周日晚點名、大一新生晚自習、升旗、出晨操、統一著裝、每學期要進行綜合測評,有些院校還要進行勞動教育,每天還有學生干部進行各種巡查監督等,這些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生生活存在各種各樣的分歧,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經不再需要被管理得那么嚴格,也沒有那么高的自覺性來遵守半軍事化管理的相關制度,因此,違規現象層出不窮。針對這些學生,我們應該先從認識著手,讓他們意識到半軍事化管理的目的與意義,是為了培養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過硬、遵守規章制度、有正確的服從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的航空業內技能合格人才的途徑之一。
有些學生存在物質上的攀比心理;有些學生欠繳學費;有些學生干部素養不夠高,在學生中沒有起到積極作用;還有些學生誠信度相當低,經常欺騙家長、老師和同學。這些都是高職航空院校大學生存在的不良之風,需要在今后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逐步改善。
4.對研究生擔任專職輔導員工作的幾點建議
為了高職航空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為了研究生擔任專職輔導員的可持續性,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航空業內人員,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高效、高質的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策略入手。
4.1積極組建專職輔導員研究團隊,提升整體素質。
第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專業所長和科研能動性,成立研究團隊,鼓勵結合工作實踐開展教學科研,提高工作積極性,為專職輔導員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目前,大多數研究生都是“80后”,大學生均為“90后”,這兩代人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專職輔導員應緊抓這個機遇,對學生管理工作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團隊形式開展學術研究和工作研究,盡可能發揮其科研優勢,研究與工作緊密結合,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手段,開拓新形勢下學生管理工作的新空間、新視野、新平臺;同時也要提升研究生專職輔導員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理論素養和運用能力。與此同時,可以將研究出的新情況、新動態、新成果,在校內進行學術報告,不僅有利于師生拓展視野,還能夠提升專職輔導員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專職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第二,可適時對專職輔導員進行培訓,形式多樣,例如崗前培訓、在崗培訓、邀請心理學專家、教育學專家及有經驗的輔導員座談等,不斷提高其政治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組織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盡可能發揮其創新能力,建立工作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工作創新,鼓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與學生溝通的新方式、尋找工作的新切入點,讓他們富有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使他們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實現自我。
中圖分類號:G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207-01
一、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價值
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是指出現在教科書當中以主題場景形式呈現的插圖,具有統整性、概括性和豐富性等特點。這一類插圖蘊含著豐富而明確的數學知識,是傳遞知識的重要媒介。其教育價值主要有: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科書的一大特色是主題圖的加入,它具有色彩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由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插圖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二)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學生的能力培養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如觀察能力,按一定順序進行有序觀察;表達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三)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有效的措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直觀形象的集合圖、統計圖、對應圖、排列圖向學生展示數學思想,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分類、排列、函數、概率、統計等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四)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教科書是德育的重要媒介,教科書主題圖具有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所以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組成材料。主要有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禮儀文明教育等。
二、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價值認識現狀、原因與建議
在大量翻閱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編制了“小學數學教科書插圖調查問卷”,結合訪談與觀察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主題圖價值開發程度
1.教科書價值開發程度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多數教師能夠很好的利用教科書插圖對學生的不同方面進行培養。其中主題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題的得分最高,可以看出教師對教科書主題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價值的認同度最高,不論年齡差異與學歷差異。相比之下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價值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約有4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這一方面做的一般或者不夠。
經過與教師的交談可知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認識不足,自身對數學思維與方法的知識儲備不足;二是由于教師教學經驗的限制,尤其是對于剛入職的教師來說多數精力集中在了如何上課,如何把課上好,很多的精力放在了課堂的控制上和數學知識的講解上;三是考試壓力,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們應該從加強自身素質入手,認真研讀教科書與數學課程標準;同時提高對教科書價值認識,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提升各種能力,知識僅僅是最表層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創造的能力和潛質。
(二)教科書主題圖的教學使用策略
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上述策略中教師其使用設置情境策略的分數最高,制作PPT或者動畫的得分相對較低。多數教師會在教學中適當的對主題圖進行改編,并且方差較小,表明教師間的差異相對于其他幾項要小。
此次問卷的調查中45%的教師處于25到30歲,所以對PPT等多媒體對于這類教師來很熟悉,相對于其他的使用策略卻是較低,并且差異較大。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可知,一是本學校的資源限制、多媒體設備的不足與缺失。二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廢時耗力過大,教師沒有多余精力投入。三是小學課堂活躍,多媒體等活動性事物對學生的興奮刺激加大,不利于教師掌控課堂紀律。同時也存在著教師有心無力的情況。
教師需要學習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實際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跟上時代腳步不斷學習。同時學校也應該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方便和可能。
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整體認同與使用情況
從中可以看出有62.8%的人認為教科書主題圖有益于自己的教學,通過看均值可以看出總體的狀態是肯定教科書對于自己教學的作用,通過看方差可以看出其離散程度相對較大,對此不同的教師所持觀點的差異較大。
進入21世紀,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已成為發展勢頭最為強勁、規模最為龐大的朝陽產業與戰略性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我國也已順利實現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質的跨越。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國,國內旅游市場份額也將獨占鰲頭。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旅游從業人員群體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日益嚴重,已成為消費領域投訴焦點之一。旅游從業人員道德的失范,嚴重地影響到旅游業的聲譽和旅游企業的效益,甚至影響到了行業乃至國家的形象。因此,進一步提高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斷加強轉型期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已成為業界必須認真面對的當務之急。
一、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概述
旅游從業人員,是指在景區游覽、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娛樂、旅游教育及旅游行政管理等領域中,為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或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各類工作人員的總稱。簡言之,即通過旅游業獲得工資報酬的各類職工的總和。因此,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就是指上述人員在工作中應當遵循的職業操守與道德規范,與從業者自身的境界素養緊密相關,同時又受社會輿論、法律法規的調整、制約。
二、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及問題
旅游業通常被稱為“窗口”行業,關乎國家和地區形象。因此,旅游從業人員除了要具備精湛的業務技能,還必須擁有良好的的職業道德操守。然而,面對轉型期巨大的利益調整,旅游從業人員群體也變得日益復雜,自我性、選擇性、多變性愈發凸顯,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不斷抬頭,職業道德底線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服務意識淡薄
服務意識是一種自愿、主動、全心全意地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有經濟價值勞動的高尚情操,是服務質量的關鍵,是服務工作的靈魂,也是員工素質的標志,更是服務產品的生命力所在。眾所周知,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服務在旅游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旅游服務工作又是零距離“面對面”服務,從業人員在這一過程中既是“服務者”,又是“主管者”,擔當著“主服”雙重角色。這就要求其在工作過程中,既要“耐心細致,無微不至”,又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這樣才能使顧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然而,在現實工作中,不少人對本職工作存在極大的認識誤區,認為旅游接待工作就是伺候人,沒出息,從而導致服務意識淡薄,工作態度敷衍,責任心不強,甚至出言不遜,作風粗暴。如此一來,既沒有“主管者”的熱情周到,又沒有“服務者”的盡職盡責,在給游客造成極大不便甚至傷害的同時,也損害了旅游企業的良好形象。
(二)缺乏誠信意識
所謂“誠信”即誠于衷而信于行。言而由衷,不偽不欺;行則規范,不偏不倚。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缺失誠信只能獲得短期利益,以誠信求發展才是長久生存之計。近年來,隨著旅游行業內一系列事件的曝光,誠信問題逐步浮出水面,據中國質量萬里行公布的相關數據,旅游投訴主要問題有以下六方面:一是虛假承諾,低價引誘游客簽合同;二是景點“縮水”,隨意改變游程;三是增加景點,須額外收費;四是降低標準,吃住打折扣;五是異地拼團;六是巧立名目,推銷商品。從以上六方面不難看出,缺乏誠信意識已成為目前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方面的主要問題之一,嚴重制約了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私下收取回扣,甚至索要“小費”
所謂“回扣”,是指旅游服務提供方以促銷為目的,向中介方支付的酬金?;乜鄣拇嬖?,在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是公開的秘密,并為社會所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旅游業界,從業人員違反規定,私自收取回扣,裝入個人腰包的現象仍比較普遍,有的還甚至公然索要回扣,這既損害了業界形象,也給正常經營管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眾所周知,按照國際慣例,旅游從業人員收取適當“小費”無可厚非,但這必須是建立在顧客自覺自愿的基礎之上。目前,我國對于旅游從業人員是否可以收取“小費”這一問題,還沒有統一明確的規定,這也為個別人員強索“小費”埋下了隱患。
三、提升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途徑
(一)加強道德教育,強化行為訓練
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不是自發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將道德原則與規范內化為個人自覺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漫長過程,既不可能僅僅依靠旅游活動本身,也不可能只依賴職業活動經驗,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可考慮為相關旅游從業人員開設旅游職業道德課程,在理論上感染、震撼旅游從業人員,使其對職業道德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的認識由于其深刻的內心感受而豐富,加速知識和觀點的內化,促進信念的形成,完成行為的外化,進而形成統一的職業思維和職業行為習慣模式,促使其職業道德品質不斷走向成熟。
同時,相關研究還表明,旅游從業人員除了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還必須接受經常性的教育、訓練與實踐――即職業道德行為訓練。所謂職業道德行為訓練,就是按照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行業特殊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從業人員進行特定的行為訓練和實踐活動,強化職業道德意識,培養職業道德情感和意志,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動態過程。這樣,通過職業道德行為訓練,既可以檢驗理論的觀點和對知識的認同,增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鞏固職業道德信念,又能夠把旅游職業道德行為轉化為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達到知行統一,進而適應并推動旅游行業發展。
(二)加強政府與行業監管,完善調控機制
根據當前實際,筆者認為,必須盡快完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管體制,以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為此,應注意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完善旅游法規。政府應當建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賞罰機制,即時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作出評價和反饋,給守范者一定的利益回報,使失范者付出一定的代價,努力做到賞罰分明,是非明辨。二是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業界應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盡快組建、完善相關行業協會,并切實承擔起組織培訓、指導經營、加強自律等職責。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在完善調控,加強自律的同時,還必須引入第三方即社會監督,充分發揮輿論優勢,才能促使旅游從業人員不斷加強自律,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三)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營造良好氛圍
激勵約束,是指激勵約束主體根據組織目標及人們的行為規律,通過各種方式,去激發人們的斗志與潛能,使大家產生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迸發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規范人的行為,朝著激勵主體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激勵與約束有著不同的功能,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激勵居于首要地位,沒有激勵就沒有人的積極性,而沒有積極性,一切發展就無從談起。同時,又要建立必要的約束機制,以最大程度抑制不良行為的產生。在實際工作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激勵兼容。實踐證明,當前我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大幅滑坡的狀況,與激勵約束機制的缺失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必須正視現實,尊重規律,努力構建、完善靈活高效同時又符合旅游業實際的激勵約束機制。
要建立科學、高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激勵措施既要鼓勵創新,激發效率,又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圍。二是要注意綜合運用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等多種措施,避免引發新的分配不公及唯金錢論傾向。三是約束機制要公開、透明,并注意有理、有力、有節,這樣才能收到約束個人,教育大家的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轉型期我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任重道遠,有賴于各方配合、統籌規劃、科學決策,綜合運用教育、管理、激勵約束等多種手段。唯此,才能促使旅游從業人員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準,推動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小安、韓健民著:旅游強國之路――中國旅游產業政策體系研究,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天元、王連義編著:旅游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3]胡克培主編:思想品德修養與職業道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周偉光,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及失范治略,改革與戰略2006(10)
[5]儲九志主編: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6]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政策與法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版。
[7]譚為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課教學改革的探索,教育與職業2007(12)
[8]蔣炳輝著:旅游案例分析與啟示,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Occupation Ethic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en Zeng-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