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路徑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6 08:48: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律路徑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律路徑研究

篇(1)

長期以來人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環境的影響。水作為生命的源泉,水污染問題自然是環境污染問題中的重中之重。隨著水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不斷地尋求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的辦法。例如:荷蘭,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管理機構―水管會;法國建立了六個水務局,分流域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韓國,設立了以國務總理為首的環境問題對策委員會,完成水質管理一元化政策。我國作為缺水國家,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水污染問題也更加嚴重,目前,我國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進行防治和治理,但是總體來說還不夠完善。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城市群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水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增加、農業規模化帶來的農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水污染問題加重。而長三角區域的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律路徑的不完善。由此可見,我國在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路徑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我國區域水生態環境治理不能很好走法律這條路徑去解決區域水污染治理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去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使水污染治理有更多的法律路徑可以走并且走得通。

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水質狀況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的《上海藍皮書》中稱,長江三角洲地區水環境面臨諸多問題。

(一)長三角地區中長江干流水質有惡化趨勢,且流經城市地區的河流水質基本處在Ⅲ~劣Ⅴ類水平,總體劣于山區河流水質一到兩個類別水平。城市地區的水污染問題較為嚴重。

(二)長三角地區局部飲用水源受到流域和本地污染影響,水質較差,尚未達到飲用水標準。僅處于上游的江蘇省和浙江省飲用水源地水質相對較好,處于下游的上海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不樂觀,僅為68.6%,主要超標因子為氨氮、總磷和糞大腸菌群。

(三)河口、泊岸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長江口水域水污染加重,鹽水的入侵是影響長江口水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長三角地區水污染治理的難點

長三角跨“兩省一市”的特殊情形,給該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帶來了不少難題。

(一)長三角兩省一市之間的經濟利益競爭是長三角地區水污染問題的背后的推手。在普遍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保護的大背景下,各方站在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出發點上利用水資源反而忽視了對水資源的污染,使得水資源污染問題愈加嚴重。

(二)長三角區域的特殊性導致了長三角區域水污染治理問題難以妥善的解決。長三角跨兩省一市,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現行水污染法律法規在長三角區域難以很好地實踐。現行的水污染解決機制要求本地政府對本地的環境問題負責,但是這樣的機制對跨界水污染治理難以發揮作用。各行政區域之間分割治理很難做到統一協調,責任認定較為困難,扯皮推諉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很多水污染問題不能盡快解決,越拖越嚴重。

(三)長三角水污染治理及由其引發的糾紛當事人之間沒有完善的協商機制。在長三角特殊的兩省一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更為關鍵,但是按照現有的有關法律法規,在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只能接受上級命令協調處理,而這種機制已經無法解決當前的水污染治理訴求,長三角的社會經濟環境已經使得長三角利益走向多元化,各行政區域對水污染的問題各執一詞,現行的行政命令制度雖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對于長三角來說,這樣的機制遠遠不能夠解決水污染的問題,必須通過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協商制度才能夠更好地反映各行政區域的訴求并予以解決。

三、完善長三角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路徑的建議

針對長三角特殊的行政區劃和社會經濟環境,以及長三角在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難題,現提出一些有利于解決長三角水污染問題的建議。

(一)進行戰略性區域產業規劃

長三角水污染的問題從根本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發生沖突和矛盾而引起,因此必從根本上進行區域產業規劃。鑒于長三角特殊的“兩省一市”的情形,水污染治理問題的區域規劃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各方站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忽略了對環境的污染,現行的制度已經無法解決目前長三角存在的水污染治理上的問題,只有緩解各方在經濟發展上存在的矛盾和沖突,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地解決水污染治理的問題,因此進行區域產業規劃勢在必行。

(二)完善責任認定機制

長三角跨“兩省一市”,在水污染治理問題上難免會存在互相扯皮推諉的情形,行政區域之間的分割治理難以協調統一,歸根結底還是責任認定機制不夠完善。完善的責任認定機制使得行政區域之間對自己所管轄的區域的水污染問題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各行政區域之間扯皮推諉的現象也將大大減少,使得水污染問題和及其引發的糾紛能夠盡快得到妥善的解決,責任認定機制的完善將大大提高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效率。

(三)建立跨界協商制度

跨界協商于長三角地區而言主要是不同行政主體之間的協商,是一種政治解決方式。針對長三角的跨界協商制度可以將各方的競爭狀態轉化一種合作狀態,使得長三角水資源的利用趨向合理化,加強各方的各部門、行業和領域之間的緊密聯系,更好地促進跨界管理行為合法化、解決長三角水污染治理中的立法問題,從而使得長三角地區水污染問題的法律路徑更加完善。

(四)完善監督機制

篇(2)

大學生法律素質不僅是公民法律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通過了解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法律意識以及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從而了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狀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的理解與分析,探討大學生法律素養現存問題及提升方式。

一、大學生法律素養問卷調查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20份,回收499份,其中有效問卷483份,問卷回收率為95.9%,有效率為96.8%。本次調研對象為上海電機學院13.14.15.16級的學生,女生比例28.6%,男生占71.4%。問卷分為法律基礎知識、法律意識、運用法律知識能力三部分內容,就學生對我國現行法律的了解程度、遵守程度、對違法行為的反應、自身合法權益收到侵害時的解決情況等基本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分封閉題和開放題)。經過總結分析,該樣本群體的總體傾向性意見為:

(一)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現狀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已經開始接觸法律知識,他們除了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普法活動外,更多的是通過書報、電視和網絡來獲取法律知識。從調查結果的顯示來看大學生基本實現了普法教育。

在“你知道《勞動法》里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問題中,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表中顯示,選擇正確的只有 51. 3%,大四學生的準確度遠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

(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

在“在遇到與法律有沖突的事情發生時,你會怎樣處理”問題中,71.3%的人選擇尋找法律途徑解決,而選擇先主觀地去解決問題,再顧及法律問題的僅為 22.9%。可見法律至上在大學新生的法律觀念中還是占據著中心位置。

在“當你的權利收到侵害時,你的第一反應是”該問題中,有 74.75%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排在第二位的是通過關系解決,占15.5%。可見在大學生的內心中,對法律具有一定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依賴感。

大學生對常識性法律知識的掌握較好,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大學生對法律觀念及法律價值的認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之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法律的信任以及情感也正在逐步上升。

(三)大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現狀

在問卷中設置了“對考試中作弊現象的看法”,70%以上的大學生都認為是嚴重違反校規的行為,應該堅決抵制;25%以上的大學生雖然認為對于這一行為可以稍加寬容,但也能深刻的認識到這一行為的錯誤,對于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能明辨是非,堅持站在正確的一邊。

在“你認為自己目前獲取的法律知識能否應付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問題中,有63.8%的同學對自己的法律應用能力不是很自信,只有21.4%的同學認為足夠應付,可見學生對自己運用法律的能力缺乏信心,法律意識并沒有外化為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行為。

二、目前大學生法律素養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在法律素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總體上法律知識匱乏

問卷中設置了這樣一題,“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義務嗎?”選“知道,我的行為就根據這個來確定的”占23.7% ,選“大體知道我有什么權利義務的”占47.1%,選“我只知道不犯法的”占12.8%,選“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無所謂的”占16.4%。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界定社會關系的兩種手段,法律知識是構成主體法律素養的基礎。法律知識是否豐富是衡量法律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超過70%的大學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法律知識較缺乏。

(二)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問卷中“當您發現有人行竊您會?”該題中,選“明哲保身,視而不見的”占31.3%,選“立刻報警的”占13.5%,選“上前阻止小偷的”占6.1%,選“立刻告知被行竊者的”占49.1%。大學生在面臨具體的法律問題時的選擇幾乎都很理性,不是直沖槍口地去指出小偷,但高達31.3%的大學生選擇忍氣吞聲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在對大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認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對事態度,可見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意識并不高,正義和理性并沒有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法律的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對于保障人權以及物品和財產的歸屬權問題也并不重視。

(三)大學生維權意識需繼續加強

根據我們對于“您是否會在購物結束后拿去發票?”的這一問題,70%以上的人選擇“拿完東西就走,沒有留發票的習慣”,不留發票就會出現在商品有質量問題需要退換時,因沒有發票而遭到拒絕,作為消費者,自身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調研表明部分大學生缺乏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三、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實施路徑

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有部分大學生僅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也缺乏對法律行為的判斷力。針對這些不足本文從以下方面來思考培育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途徑。

(一)高校法律素養培育“硬件”建設要發展

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真正的信仰才會愿意去學習,愿意去遵守。我們應該善用大學生常用的傳媒方式,拓寬法制宣傳的場所和舞臺,比如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微博博文來宣傳校園法律法治實施的方式舉措,通過校園廣播、滾動屏幕等傳媒方式增加專門的法治宣傳欄目。通過與學生良好溝通的方式使大學生日常“所見所聞”經常接觸法律知識,在顯性和隱性教育中不斷提升大學生法律敏感度。

(二)高校法律教育回歸重在理念及提升自我培育能力

1.法律知識教育重在理念。

關注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要比普及法律知識點本身重要多了。一些政法高校和法律專業的學生仍存在違法違紀行為可以看出,只關注學習法律內容、法條教育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高校在重視法律內容外,加強法律精神、培育法律素養更為重要。

2.重視自我培育方式。

法律素養培育真正的主體是大學生,要讓主體具備正確的自我意識,實現法律的自我教育。大學生借助于互相學習、互相作用、互相啟發的自我活動,不斷的提高自我對法律的認識,進而提升大學生自我法律需求,從而實現完善自我法律素養的教育活動。

(三)高校法律環境維護要重視休閑生活的引導

高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休閑與道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事積極有意義的活動,努力將犯罪扼殺在萌芽中。

1.重視消費觀念的正確引導。

大學生第一次面對經濟自理,正確的消費觀在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國大學生財產類案件不在少數,沉迷于奢靡的消費問題是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日常應該加強大學生經濟型犯罪法律知識普及、強調經濟型犯罪的后果,重視樹立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合理消費理念,減少犯罪的發生率。

2.重視文娛活動的法律宣傳。

摒棄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方式,通過創新的方式,如相聲、話劇、小品、舞蹈等,將法律知識融入到藝術表演之中,加強法律的宣傳力度,擴大法律知識普及程度,提升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度,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法律知識普及度和法律素養的提升。

篇(3)

[摘要]經濟發展的強勁需求與正規金融的滯后促進了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作為正規金融的重要補充,民間金融在我國的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因其本身隱蔽且不規范的特點,我國民間金融亂象十分嚴重,迫切需要加強對其的監管,引導其健康發展。本文首先從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概況出發,介紹了我國民間金融的概念、形式、特征等情況,進而描述了我國民間金融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針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在法律層次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民間金融;金融監管;監管對策;民間借貸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42

1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概況

1.1我國民間金融的概念界定

關于民間金融的定義,學術界一直都沒有一致的觀點,有人認為“民間借貸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金籌措活動”。有人認為“民間金融是指未經政府登記或審批,形式上較為隱蔽的、半公開或不公開的自發性金融活動。這種金融活動脫離我國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和人民銀行監管,不為各類統計報表所記錄,在正式金融體系的會計條目中得不到反映,也不向政府有關部門申報納稅的金融活動”。

但大部分人認為,民間金融是相對于正規金融而言的,主要是指游離于國家金融體系之外的,不受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控制的,依賴于私人間的關系開展的資金融通活動。以是否符合商業銀行法和公司法作為判斷標準,凡是沒有經過國家工商行政部門注冊登記的各種金融組織形式、金融行為、金融市場以及金融主體都屬于民間金融范疇。

1.2我國民間金融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國民間金融的形式種類繁多,并且地域性非常明顯,主要集中在山西、江浙、廣東、福建等地區,與正規金融既補充又存在一定的沖突。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形式(見下表):

1.3.1我國民間金融的優勢:方便靈活,時效性強,補充正規金融不足

民間金融的方便靈活性使其具有正規金融難以忽視的重要作用。民間借貸機構對借貸條件要求卻相對正規金融較為寬松,只要借貸企業能提供有效保證,及時還款,就可以提供借貸給中小企業,及時解決了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有效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

1.3.2我國民間金融的劣勢:操作隨意,利率較高

民間金融資金借貸大多采用信用放款方式,依靠血緣、地緣和業緣進行借貸,法律約束力和保障能力較差。此外,民間借貸手續簡單,很少有人到公證部門公證,也沒有規范的民間借貸合同對借貸的利率、金額、償還時間以及權利、責任等進行明確規定。

2我國民間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1監管的法律依據不明確

我國法律對民間借貸效力的認定并不統一,借貸主體不同導致法律認定不同。具體來說,個人之間、個人與企業間的借貸被認為合法有效,而企業之間的拆借被認定為違法無效,法律對其規定是: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見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 法律性質的模糊使得中小企業在進行民間借貸時承擔了較高的法律風險。

2.2監管的專業法律空白

迄今為止,民間金融還未在法律層面上獲得相應的認可,也沒有相應的定義解釋。像《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專業性法律法規仍然沒有關于民間金融的專門條款。目前只有《金融機構管理規定》和《非法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可以作為監管民間金融的法律依據,但不成體系且法律效力比較低。

2.3準入及管理機制存在問題

我國的法律中關于民間金融的大多規定,一般涉及的是民間金融應遵守的規則和違反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對民間金融的準入并沒有太多的條文加以規制。法律允許的民間借貸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的成立條件也比較苛刻,高門檻限制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與銀行業金融機構93.66%的資產負債率相比,民間金融機構幾乎不能融資,這樣會面臨著嚴重的財務浪費。

2.4監管主體不明確,缺乏協調機制

受我國民間金融相關法律空白的影響,對其的監管主體的身份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金融,一直游離于正規金融之外,其監管主體不明確。我國金融監管主體分離不利于形成監管合力,同時,風險控制主體缺位,使監管難以全面有效。

3完善民間金融法律制度的對策建議

3.1法律上明確民間金融的地位

確認民間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部分,是對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引導民間金融從“地下”轉入“地上”,并通過法律保護合約雙方的正當權益,促使其逐步走向契約化和規范化軌道。國內外立法規范民間金融并非沒有先例,如香港1980年制定的《放債人條例》、美國紐約州的《持牌放債人的監管辦法》、南非的《高利貸豁免法》等法律規范都對民間融資活動進行了規范。

3.2立法規范民間金融的發展

針對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現象,通過金融體制改革和法律保障來解決。

民間借貸背后的,迫切要求我們通過立法進行監督,使民間借貸合法化、陽光化,引導其向促進實體經濟的方向發展,給民間金融正名,立法規范民間資本發展。

針對前文對民間借貸界定不明確,建議取消非法吸收存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較難把握罪與非罪的區別;該罪的定罪困難,對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適當的抑制作用,因此,取消非法吸收存款罪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民間金融的發展。

3.3制定嚴格的準入及管理機制

在準入方面,民間資本可以發起組建民營金融機構,只要股東人數、資本金、經營者資格及其他有關條件達到法律規定的標準,就可注冊登記。降低其市場準入門檻,為其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金融競爭環境。

在退出方面,民營金融機構能不能發展、該不該退出,應該由市場決定,對于不合規經營的民營金融機構,可以依法自行兼并、聯合及重組,對于風險達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違規行為的民營金融機構,金融當局可強制進行清理、關閉。

3.4完善民間金融監管機制

由于民間融資涉及面比較廣,單靠某一部門很難實現規范化管理。《民間金融法》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不同的監管部門。監管部門應對民間金融組織風險內控制度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和檢查,督促民間金融組織建立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內部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制度,形成有效的風險監督機制;應當建立信息披露機制,及時將有關企業的信息向社會公布,以便于投資人自主決策。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從民間借貸到民營金融:產業組織與交易規則[J].金融研究,2002(10):101.

[2]楊敏科.灰色金融及其疏導[D].天津:天津大學,2004.

篇(4)

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結題論文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12日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消費支出的重要部分,人們不再局限于旅游審美觀光型旅游模式,更多的是追求體驗的模式。在產業融合發展驅動下,現實與虛擬的結合模式――動漫旅游越來越受游客關注。

動漫產業是基于動漫文化,以盈利為目的,以新媒體為依托,在影視、網絡、音像等方面均有涉及的新型文化產業。目前,動漫產業與旅游業所占市場份額大,如果把動漫和旅游結合在一起,那么喜歡旅游和動漫的顧客都會成為動漫旅游項目的潛在顧客,所以在未來發展中動漫旅游產業有巨大潛力。

本次調研范圍為江蘇省內動漫旅游發展較好城市南京市和常州市兩地,通過問卷調查法探究適合江蘇省動漫旅游發展的路徑。問卷共發放550份,回收500份,有效問卷427份,有效率85.4%,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20人。

一、動漫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大眾對動漫旅游了解程度不夠。由圖1可以看出,對動漫旅游不了解的人大約占一半,可見大眾對動漫旅游了解程度并不深入,大眾的認知度影響動漫旅游發展的速度。(圖1)

(二)動漫旅游景區形式相似。由圖2看出,目前旅游市場上與動漫旅游相關的景區基本上是一些動漫主題樂園,在這些主題樂園之中,迪士尼和常州恐龍園最被大眾所熟知。(圖2)

迪士尼樂園可以說是動漫主題的鼻祖,它是美國迪士尼集團首個動漫產品的衍生,迪士尼首先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深入人心的動漫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鴨”等,然后基于動漫制作,把這些人物實體化,虛擬與現實相結合,讓人們實實在在地觸摸到以前在屏幕上才能看見的人物,成功吸引人們的眼球;其次,迪士尼創立時間早,知名度大,作為旅游產品發展基礎與潛力都是巨大的。而在江蘇省內,常州恐龍園是知名度較高的動漫旅游景點,所以我們對常州恐龍園進行實地考察,發現:雖然標明是動漫旅游場所,但是更像是一個游樂場,以一些驚險游戲為主,整個景區呈現出單一的游戲風格,動漫旅游主題不明顯。

(三)動漫旅游宣傳不到位

1、政府對動漫旅游發展的忽視。在第十二屆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動漫+”活動中,國家采用“互聯網+”的模式,宣傳動漫,實施對動漫旅游市場人才的培養,但沒有完整的宣傳方案,導致大眾不能及時了解動漫旅游的發展動向。

2、旅行社宣傳不明確。旅行社目前推出去中華恐龍園、迪士尼公園等與動漫相關的旅游產品,但是卻沒有明確表明是“動漫旅游”,導致游客參加了動漫旅游卻不了解。

(四)缺乏動漫旅游線路和創新。目前旅游市場上,華東線這一帶是比較火熱的。然而,杭州和上海都屬于這片區域,這兩個城市作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沒有旅行社和其他一些商家專門開辟關于動漫的旅游線路,除了宋城一日游和上海迪士尼一日游之外,其他的有關動漫產業的文化景區在旅游線路中沒有體現。每個景區還是按個體出售,沒有將景區之間聯合開辟創新具有動漫特色的旅游線路。

當前江蘇有許多與動漫有關的主題樂園,如中華恐龍園、嬉戲谷等,這些主題樂園之間相似性高。雖說它們所表現出的文化不同,但其他方面可以說是幾乎一樣。游客往往會選擇就近城市的某個主題樂園去一次就滿足他們的旅游需求。動漫景區之間的相似性太多了,缺少景區的獨特創新和各自的特色。

二、動漫旅游發展路徑

(一)景區改革

1、景區形式改革:以體驗和參與型為主,以觀光型為輔。根據表1顯示,多數游客選擇旅游方式還是以體驗型和參與型為主,尤其是青少年。相對于28歲以上的游客,更加偏重于觀光型旅游,而這類游客多數已經成為父母,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參與型旅游,為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旅游中獲得樂趣,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動漫旅游項目時,應加大參與型和體驗型的比例,再輔助觀光游覽,以增加對不同年齡段游客的吸引力。(表1)

2、景區內容的改革。我們所了解到的動漫景區,基本是在模仿迪士尼,雖然每個動漫景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漫文化,但是他們以大同小異的形式,呈現給游客,這會造成游客對重復的景觀產生厭惡情緒。所以,動漫旅游不光只是以游樂園的形態呈現,更要有創新意識。

例如,杭州的宋城作為一個動漫景區,與各大網絡游戲公司之間的合作,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吸引了很多游客。并且推出了《宋城千古情》大型的舞臺演出,利用舞臺的燈光設計和人物形象的設計以及特效,將動漫產業與旅游文化產業很好地融合,利用動漫的形式將帝皇文化更好地向旅游者展示,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探索古文化。

在商場中隨處可見VR游樂園的體驗,VR技術已經與游戲和歷史遺跡修復的結合等方面的應用,將VR技術與動漫產業、旅游業的結合,將會開創出高科技的動漫主題樂園。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游樂園(只有一些室外和室內的簡單的游樂設施,一些卡通人物的Cosplay等一些簡單的表現方式),而是一種帶給旅游者更多的智慧旅游的體驗。

(二)加強旅游產品的開發。根據圖3可以看出,旅游者對漫展、動漫主題樂園和真人秀這三種途徑比較看好,但對于藝術館和博物館這種發展途徑相對興趣較低。(圖3)

1、注重漫展發展。漫展已經成為動漫旅游的主要發展方向。會展旅游是借助舉辦國際會議、研討會、論壇等會務活動以及各種展覽會而開展的旅游形式。將動漫與會展聯合形成“漫展”,由此產生動漫會展旅游。本身會展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產業形式,目前發展極具潛力,展現形式也多種多樣,與動漫結合后更加展現出獨特性。尤其是有一定時間周期的舉辦漫展(如上海“CJ”漫展,每年9月份舉行),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期待值。發展動漫會展旅游還會帶動周圍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提升。(1)在南京有以金雞和孔子文化為主題舉辦卡通等展會,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提高了所在城市的旅游形象,拓寬了銷售渠道,實現了動漫產品和動漫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動漫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和一些相P產業的發展,如相關的紀念物品等,更進一步地提高了動漫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穩定性;(2)全國最大的競技漫展CJ,聯合暴雪游戲公司舉辦的全國巡回漫展。Cosplay展現出游戲人物設計的理念和一些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很多的游戲迷,就是為了能夠現場與他們的游戲英雄接觸。以及現在很火的爐石比賽,許多的游戲愛好者都爭先恐后的參加競賽。在這些大賽中,都會以漫展的形式呈現。利用漫展和旅游業的結合,為動漫旅游開拓出了新的旅游市場。

2、打造動漫主題博物館。建設有吸引力的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進動漫旅游產業的發展。例如,在日本京都國際漫畫動漫館,收集了大量的漫畫,在館內不僅可以看見珍貴的漫畫作品,還可以看到關于動漫的雕刻。再如,上海動漫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收集了展示、科普、實踐互動與產業融合等功能集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動漫展覽館,可見中國已經開始對動漫博物館進行建設了。未來江蘇省內也應該建設相關博物館來充實動漫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加大宣傳力度。拍攝動漫旅游產品廣告,通過網絡視頻、電視、微博等平臺播放,讓大眾了解動漫旅游。利用海報和橫幅宣傳,在地鐵站、商場等客流量多的地方張貼有關動漫旅游的海報來輔助宣傳。政府需大力支持,相關部門應出臺關于動漫產業的法律法規,完善動漫旅游市場,使得旅行社和動漫景區重視動漫旅游的發展,促進動漫旅游的宣傳。

三、結語

江蘇省應該利用現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將動漫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辟新的旅游線路――動漫旅游。在江蘇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完整的動漫旅游產業鏈,促進動漫旅游的發展。為喜歡動漫的旅客開辟新的關于動漫的旅游線路,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借鑒中國動漫四大魔都的發展經驗,豐富江蘇動漫產業的發展形式,創新出更多具有動漫特色的旅游產品,為江蘇的旅游業增加色彩。

主要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108-03

一、深度開發旅游商品是河南省旅游產業鏈發展的必然選擇

旅游商品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旅游商品是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激活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游客對旅游商品的需求屬于非基本需求,是彈性最大的一項需求,旅游部門從中獲得的收入是“無限度”的;其次,旅游商品本身也是一種旅游資源,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客源市場;第三,旅游商品是旅游產品中可攜帶回家的有形產品的主要部分,它不僅可以強化旅游地的形象,延長游客的旅游經歷,而且還能成為旅游地的義務宣傳員。

河南省旅游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產業,給河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一支生力軍。目前,河南景區旅游基本空間格局已經形成,幾個知名景區的影響力不斷加強,形成了頗具競爭力的品牌,例如,少林寺、龍門、白馬寺、殷墟、清明上河園、紅旗渠、云臺山、洛陽牡丹花會、開封會、重渡溝等,正在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河南省旅游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但是,如果考察旅游對河南省經濟的拉動情況,可以說并不理想。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門票、住宿和交通,而且旅游交通收入的大頭還在航空和鐵路方面,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有限。旅游與區域內其他產業之間應有的關聯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河南省旅游的發展應該邁出新的一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各種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階段。這樣才能發揮旅游的聯動效應,才能拉長旅游產業鏈。

伴隨個人購買力的增強,表現在旅游活動方面是對旅游購物需求的日益增加,一些地區的旅游商品收入已達旅游總收入的40%~60%。而河南省只占大約10%,旅游商品發展狀況已明顯滯后。這不僅影響到全省旅游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制約著旅游業對相關產業帶動效應的有效發揮。因此,在考慮加大旅游產業的關聯度,拉長旅游產業鏈,增強旅游對其他產業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時,選擇旅游商品開發作為突破口是最合適不過的。

二、河南省旅游商品現狀

(一)旅游商品開發市場潛力巨大

中原文化燦爛悠久,舉世文明的文物古跡、引人入勝的山水風情、濃厚地方氣息的土特產和傳統歷史文化的工藝美術制品是河南旅游商品開發的資源寶藏。

1.弘揚傳統工藝,以汴繡、鈞瓷、汝瓷、唐三彩、玉雕、天壇硯、黃河澄泥硯、麥稈畫、梅花玉、木版年畫、棠溪寶劍等為重點產品,形成具有豐富中原文化底韻的傳統工藝品系列。

2.充分發揮河南氣候適宜,具有種植牡丹、等多種名花的傳統優勢,運用現代生物基因技術,發展易于攜帶保存、能隨季開放的名花卉系列。

3.利用河南省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發新鄭大棗、靈寶蘋果、鄢陵花卉、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焦作四大懷藥等知名度較高的土特產品。

4.根據普通觀光旅游和體育旅游、探險旅游的不同特點,發展功能性強的旅游運動產品系列。

5.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產品需求,圍繞“娛”字做文章,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書法、美術等藝術精品系列,豐富中外游客晚間文化生活。

(二)旅游收入持續增長,但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較小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河南省旅游業已呈現繼續高速發展態勢。2009年河南省旅游總人數為2.3億,總收入達1985億元,在全國分別排在第6位和第8位,盡管如此,河南省旅游商品開發卻發展緩慢。旅游購物在歐美國家占到旅游業收入的50%~60%,在亞洲發達國家占40%以上,而我國僅停留在28%左右,河南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總收入比重只有10%左右,明顯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河南省旅游還處在傳統效益階段,主要效益來源是門票,而國際、國內的一些知名景點已經取消了門票,這說明河南省旅游產業的內部結構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同時河南省的旅游業發展中存在著觀念落后、體制不順、缺乏龍頭企業、市場宣傳推介不夠、監管不力、配套消費設施不齊全、游客停留時間過短等問題。這些不僅影響到旅游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制約著旅游業對相關產業帶動效應的有效發揮。因此,必須加快河南省旅游商品的發展,把旅游商品培育成全省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三)旅游商品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缺乏主導精品旅游商品

河南省旅游資源有濃重的地方、民族、山水、文化歷史特色,但在旅游商品開發過程中,卻反映得不明顯,商品大多和全國的旅游商品雷同,“人有我有,我有人也有”,沒有發掘出自身地域特色,文化內涵也挖掘得不夠,并且大多數旅游商品只限于對原材料的簡單加工,缺乏深厚的民族性、地方性,對商品的質量不能保障,對商品的形象設計及包裝缺乏個性化和現代化理念,從而不能形成主導的精品旅游商品。

呂保利:旅游商品深度開發的路徑研究——以河南省為例三、河南省旅游商品滯后的原因分析

(一)只注重門票收入,對旅游商品重視不夠

當前河南旅游產業仍是“門票經濟”,景點只是在門票方面做文章,而未來旅游產業將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旅游有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其中“住、行、游”是旅游產業內自身直接經營的要素,“食、娛”是旅游涉及的第三產業中其他行業經營的旅游要素,而惟有“購”不僅與商業服務業發生直接關聯,而且還與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工業都發生關聯。旅游商品的生產既有由工廠和作坊完成的,還有由農業、種植業完成的。如旅游紀念品、旅游食品、旅游生活用品、旅游文化消費品是由工廠和作坊制作,地方土特產、無公害果品和糧食由農業生產出來。由“購”引發的旅游商品生產與銷售在所有旅游要素中牽扯面最廣,牽動的行業和產業最多,對促進地方經濟和就業機會增加的作用最大。因而,不能只重眼前的“門票經濟”,要放長眼光,大力開發旅游特色商品,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重點企業,策劃開發融藝術性、實用性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商品,真正促進地方旅游業及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商品結構不合理,缺乏正確的市場導向

河南省大多數地區的旅游商品開發缺乏“大市場、大旅游”觀念,對旅游商品的開發不是依據市場需求狀況和旅游業的整體發展規劃,而是以單一的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盲目地開發,一味地相互照搬硬套,逐步喪失自己的特色,造成河南省旅游商品數十年不變樣,缺乏創新,品種單一,各地旅游商品雷同。

(三)對傳統工藝美術缺乏保護和扶持

河南省原有一些工藝美術生產企業,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一些人才和傳統工藝流失。還有一些可以形成工業化生產的企業缺少與旅游的聯動,商品的創意、設計與旅游市場脫節,銷售不暢,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還有一些掌握傳統工藝技術的民間人才由于自身條件所限,沒有資金,沒有傳承人,沒有市場推廣能力,使那些如今很受市場歡迎的傳統工藝品深藏民間,得不到開發,有些甚至后繼無人,面臨失傳。這些都需要加以保護、扶持和引導。

(四)品種同質化,旅游商品深加工不足

目前河南省無地方特色、無景點特色的旅游商品較多,不能充分滿足旅游者的需要。河南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最豐富的旅游大省之一,理應在旅游商品開發方面有充分的表現。很多旅游者都喜歡那些能夠體現河南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如浚縣大侄山的泥人、開封的汴繡、清明上河圖仿制品等。還有一些游客希望在景點買到有景點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而河南很多景區(點)銷售的旅游商品反映本景區內容的并不多,不能充分滿足旅游者這種非常明顯的需要,使得很多旅游者放棄購物消費。一些雖然能夠體現本景區(點)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由于款式不多、選擇余地太小,以及保留價值和紀念意義不高,缺少新意,也使得游客放棄購買計劃。

(五)銷售環節的管理以及誠信偏弱

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各自為政,銷售以小商店、小攤床為主,缺乏大型旅游商品購物中心,質量粗劣,造成的事實是旅游商品的可信度降低、市場競爭力削弱。旅游商品的生產企業涉及到旅游、文化、外貿、商業、林牧業、醫藥衛生等行業,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又以地方政府、行業、個人為主導,對市場信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同,形成各自為政,盲目生產、銷售的局面;同時,銷售網點不統一,銷售點以小商店、小攤銷售為主,許多大城市缺乏大型旅游商品購物中心,品牌旅游商品缺少網絡分銷渠道,造成的事實是旅游商品的可信度降低、市場競爭力削弱,成本增加、產品積壓。

河南省很多地方都有名聞全國的旅游商品,還有很多生態環境優良的景區出產的野生山珍,都是游客希望購買的旅游商品。但在銷售環節中仍然存在以次充好、短斤少兩、假冒名牌的現象,不僅損害游客利益,而且嚴重影響河南省的旅游形象。

四、河南省旅游商品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強化旅游商品法規建設,規范旅游商品行業管理

1.加強政府導向宣傳,全力打造、推介高文化、高品位、高質量的優秀產品。

2.加大對旅游商品科研技術力量和科研經費的投入,設立旅游商品開發專項基金,設立旅游商品創意設計獎及旅游商品成果獎,對優秀的旅游商品設計予以獎勵,對優秀的旅游商品品牌深度研發和推廣投入。同時調整對旅游定點生產企業的稅收政策,鼓勵地方企業開發特色旅游商品。

3.加強和完善旅游法規,建立健全旅游商品知識產權的法律保障體系。

4.規范旅游商品行業管理,強化對旅游商品的開發、生產、經營、銷售環節的宏觀調控,防止各自為政、資源浪費的現象,同時監督旅游商品質量、協調制定旅游商品價格和行業內部運行,規范市場。

5.可以在各旅游點建立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大型旅游商品購物中心、旅游商品免稅商場等。

(二)堅持市場導向原則,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商品

要了解和掌握旅游者的需求,進行目標市場定位分析,將大眾旅游商品與地方、民族特色商品相結合,正確把握河南旅游商品的市場動態。因此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中,首先要進行系統的市場調查和科學的可行性論證分析,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心理、消費水平,要進行目標市場定位分析、市場營銷環境分析、競爭因素分析、價格定位分析、成本收支及投資回報分析等;其次,要充分了解旅游者的審美情趣、文化欣賞價值觀,要對自己的目標市場進行個性化分析,將大眾旅游商品與地方、民族特色商品相結合,對外銷旅游商品還要熟悉異域的愛好和禁忌。

(三)建立和規范旅游商品市場,加快旅游商品流通

銷售是旅游商品開發的關鍵。開發旅游商品,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旅游商品的開發、生產為重點,以商業誠信理念為指導,使旅游消費者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為了使旅游商品貨暢其流,必須建立和健全旅游商品市場,首先是要在流動人口多、商店林立的地區包括市區商業中心和旅游集散地的服務中心建立專營旅游商品的專柜或品牌連鎖店;其次是要重點扶持旅游商品產、供、銷一體化的公司,在商業中心和景區設立本公司的聯營店或連鎖店,在這些店里能做到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服務規范;第三是在河南省建立一到兩個旅游商品交易市場;第四在鄭、汴、洛等旅游城市修建“旅游購物一條街”,專門銷售地方特色商品。與此同時,必須規范與整頓已有的旅游商品市場,要規范景區的旅游商品市場,對景區中商業攤點過多過濫的問題予以整頓。

(四)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在對旅游商品設計、制造時除了把握旅游商品的基本特征,即實用性、輕便性、流行性、紀念性、收藏性、藝術性等,更應挖掘旅游商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在設計和生產旅游商品時應立足于自己的地方、民族文化背景,追溯歷史文化淵源,設計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事實證明,民族、地方文化特征越明顯,文化品格越高,其藝術價值、紀念價值就越高,也最容易受到市場的青睞。在設計和生產旅游商品時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知名旅游資源,既經濟、方便,又不浪費旅游資源,并能打造知名的旅游商品品牌。

(五)調整旅游商品定位,構建合理、科學的旅游商品結構

在旅游商品的定位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充分、合理地利用旅游資源,特別要適應市場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旅游商品開發方向,優化產品結構。旅游商品的定位應做到高、中、低檔有機結合;突出地方、民族特色;鞏固傳統產品,重點打造知名旅游商品;多樣性和精品性相結合。對特色知名旅游商品要上檔次、上規模、上質量,一定要突出特色,培育名牌。

(六)積極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確保旅游商品創新發展

技術力量薄弱、生產設備落后、資金投入不夠是制約我國旅游商品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與旅游業發達的國家、地區進行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或者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在不影響旅游商品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相結合,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

對旅游商品的開發設計,要有前瞻性、時尚性,不能拘泥于現狀,要創新,要充分發揮高校和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科研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技術力量的投入并不斷挖掘能工巧匠在傳統文化工藝方面的拓展。

(七)注重誠信管理,充分采用現代營銷策略,加快建立旅游業投融資機制

通過電子商務網絡銷售可以擴大客源,減少銷售環節、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為旅游商品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同時,必須規范與整頓已有的旅游商品市場,實行誠信經營。

進一步加大旅游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改變河南省旅游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不破壞生態資源和文物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集體、個人通過各種形式投資旅游業。選擇好的旅游項目對外招商,廣泛吸引外商共同開發,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向旅游業,推動非公有制旅游經濟的發展,并且積極爭取和努力創造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上市融資,用于更好地建設和發展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汪永太.中部地區旅游商品開發與中部城市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0(3).

[2]付寅琦.山東聊城旅游商品開發的初步探討[J].中國商貿,2010(14).

[3]張偉,張建春.生態旅游商品開發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篇(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mode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academic field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ourism resources,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effectively use tourism elements,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ly organ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nsive development, attemp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ways.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way selection

中圖分類號:F590.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國旅游產業放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化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如何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旅游要素,實現旅游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成為目前理論學界和業界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本文嘗試性地對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內在機理和路徑選擇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旅游產業集約化的特征

旅游產業是由眾多行業和部門復合而成的綜合性產業,帶有產業要素“混合體”或“產業集群”的特征,傳統與現代服務業的特點相互交融、依存和滲透。這決定了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有其獨特的特征:

一是旅游產業集約化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概念。旅游產業系統是由多層次的功能關系和空間關系共同編織成的復雜系統,它包括目標系統、動力系統、支持系統及參與系統等。這樣大的系統,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大旅游的思想為基礎,建立起系統控制、系統優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是科學的發展方式,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的優化組合進行科學管理。充分考慮旅游者心理承載力、資源環境承載力、旅游業承載力、旅游地承載力等旅游承載力體系,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旅游產業集約化更強調旅游服務創新理念。旅游服務是旅游產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產品形成的基礎和最具競爭力的部分。一定區域內旅游業服務能力強,將會極大地促進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地服務創新能力往往表現為旅游產品即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是否具有吸引力,為保證某旅游地主體旅游吸引物具有一個相對較長時期的魅力,它可以通過對旅游主體吸引物不斷挖掘內涵、擴大輔助旅游吸引物的作用等方式實現。

基于以上分析和闡述,可知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目標是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故影響其發展的諸要素之間應遵循如下運行規則和機理:旅游資源必須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過政府或社會對旅游產業經濟主體及其行為進行規制;各旅游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還要保證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對經濟活動的激勵水平及降低交易成本。

(一)資源合理配置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首要條件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的基礎,是旅游業帶來各種綜合效益的物件,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直接決定著該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而旅游資源有效合理配置則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首要條件。這是因為產業集約化發展首先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資源配置過程中,資源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各個領域,以實現資源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效益。

(二)產業規制是旅游資源合理利用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保證

產業規制是政府或社會為實現某些社會經濟目標而對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作出各種直接和間接具有法律約束力或準法律約束力的限制、約束、規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會為督促產業經濟主體活動符合這些限制、約束、規范而采取的行動和措施。在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產業規制是資源合理利用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旅游產業包括眾多的旅游產業集群,這些集群在一定地域空間內集中并協同發展,要想使各行業集中并協同發展,必須進行產業規制。

(三)技術創新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關鍵環節

秦必強(2001)就曾指出“產業集約化發展的內生變量及其激發產業集約化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技術創新”。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對新技術的應用上,其中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信息技術。李太光、張文建等(2008)曾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業態創新》一文中指出“旅游業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企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經濟的興盛,對傳統旅游業帶來深刻的影響”。另外,世界旅游發達國家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改變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式。他們在資源整合、企業管理、咨詢服務等方面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而引發了旅游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產業體制創新。旅游新業態的出現正是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的結果,如目前出現的新型旅游中間商、數字虛擬旅游的出現、在線預定業務的劇增等。目前,在中國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民對于高品質的旅游服務需求持續旺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打造完善的服務價值鏈已經成為企業勝出的關鍵。

(四)管理創新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旅游企業在技術創新基礎上,把新的管理要素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更有效地實現集約化發展目標。管理創新是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這種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旅游產業要想達到可持續發展,構成旅游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即旅游企業,必須采用集約化發展模式,必須對管理理念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從而達到其集約化發展目的。旅游企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要強調:管理創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運用旅游企業自身管理能力協調、整合與利用外部資源,而不在于旅游企業本身是否擁有足夠資源。

(五)制度創新是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這是因為制度創新是對提高經濟活動的激勵水平、降低交易成本而進行的規則體系的調整與變遷。制度創新通過產權制度創新、管理體制創新和運行體制創新,能夠為集約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國旅游企業長期存在的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晰、市場條塊分割等問題就嚴重地妨礙著我國旅游產業的集約化發展。對旅游企業特別是大型旅游企業集團而言,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產權制度,是促進旅游產業朝集約化發展的制度保障。

旅游產業集約化發展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秦遠建.現代服務業集約化發展途徑與政策引領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7(1)

篇(7)

一、一帶一路概述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與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二、一帶一路對區域旅游發展協同路徑研究

(一)區域旅游發展協同路徑的深層次內涵

本文中所指的區域旅游發展協同路徑,是指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旅游區單元之間的協調與供應,從而形成高效、有序的資源整合,完成區域內各旅游區單元的一體化運作,其中有統一的合作旅游發展規劃與目標,具有一定的協調性和整合度,具有高效的運作機制,同時注意各個旅游區之間處于一種平等而又開放的位置上。

(二)區域旅游協同發展模式

區域旅游協同發展要以地方利益為前提,協調發展,在此前提下確定市場交易的協調方式,具體包括旅游區域之間的合作、信息資源的共享、系統網絡的建設、客源市場的整合等,最終完成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目標。圖1為區域旅游協同發展模式。

(三)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

第一,確定區域旅游協調發展最基本的原則,具體包括理論指導原則、比較優勢與互利共贏原則、科學性與超前性原則、組織實施的可操作性與可調控性原則、整體性協調與整體效益最佳原則、協同發展下的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就其中比較優勢和互利共贏原則來說,要想發揮區域旅游的優勢,必須要以此為基礎,沒有明顯的區際旅游比較優勢,更不用談互補性效應和整合的內在動力,對于利用區際旅游分工和合作的一些國內旅游景點資源整合沒有任何幫助。

第二,建立和完善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區際協同制度,首先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省際旅游組織協調機構和運行制度;強化宏觀發展框架下區域旅游規劃工作與旅游規劃實施體系的建設;激活旅游行業資深組織協調制度;建立和完善跨行政區域點軸開發旅游地域系統;對地方旅游發展和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科學方法與標準進行衡量。

(3)把錯位發展作為“一帶一路”旅游發展的重要原則。隨著“一帶一路”旅游的升溫,沿線省區紛紛加入到絲路旅游的大戲中來。陸上絲綢之路有7000多公里,僅中國境內就有4000多公里。由于絲綢之路路線太長,多數游客不太可能從頭到尾游覽絲綢之路,這就意味著現實的旅游消費必然是對絲綢之路某一段進行旅游,或者在絲綢之路上的某一個或者幾個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從這個意義上講,絲綢之路沿線省區在共同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品牌上存在合作關系,但在具體的旅游產品上又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這就要求沿線省區避免同質化競爭,而是要依據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找準自己的定位,進行錯位發展。

(4)把旅游產品提升作為“一帶一路”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石。沒有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前,沿線省區一直在發展絲路旅游產品,但這些絲路旅游產品還沒有在國內外旅游市場真正打開銷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絲路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但能否真正把關注度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旅游經濟,重點和難點都在旅游產品的打造上。

篇(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我國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表演藝術和文化空間)”。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開發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入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的充分挖掘反過來又提升旅游產品檔次,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即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是目的,旅游開發是手段,互動是渠道,雙贏是目標。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建設旅游大區的背景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勢在必行。

二、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現狀

黔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止2015年11月,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國家級的1項,市級23項,區級62項。自2005年來,黔江區通過搭平臺、創模式,走舞臺化、產業化之路,開辟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新路。2010年5月,黔江區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三二一”模式,即:建立生態、基地、舞臺三個傳承體系,建立“歸口保護”和“定向保護”兩個保護體系,一年一次總結評比。2015年,在重慶?黔江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討會上,黔江區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123”模式,為每一個非遺項目量身定做保護方案,使更多人參與到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可以看出,從2005至2015年,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主要集中在搜集整理、申遺、保護傳承方面,而在旅游開發利用方面重視不足。

三、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價值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歷經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反映了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變遷。這就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旅游價值。

1、藝術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大量的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和手工技藝,而這些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都充分展示了一個民族的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此外,各民族飲食、服飾、婚喪禮儀等各具特色的民俗,都具有重要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2、歷史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們生動地記錄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的聰明和智慧,反應了歷史發展的軌跡,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民俗類、傳統音樂、舞蹈、、節慶廟會等等。

3、科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保留和反映,是后人獲取科技信息的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經過千百年的沉淀傳承又相對完整地保留著,為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

4、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征,所以蘊涵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旅游地通過對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的旅游開發,能更好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以“印象劉三姐”為例,從2004年至2013年,印象劉三姐共安全演出近4500場,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創收約20億。此外,對傳統手工技藝進行生產、設計、包裝,最終形成旅游商品,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例如黔江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濯水綠豆粉制作技藝,結合濯水古鎮旅游的開發,推出 “游古鎮老街,看后河古戲,品土家美食,聽阿蓬水音”活動。古鎮用石磨推碾綠豆粉的有20多家,開綠豆粉館的有10多家,經營戶年收入300多萬元。

(二)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認定與價值分析

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的類型不同,旅游價值也不同。民俗旅游資源類型劃分為觀賞型、參與型、體驗型、深層型和輔助型五大類,本文采用這種分類方式,再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進而對黔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定位分類,具體內容見表。

四、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路徑

黔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民間音樂、舞蹈、傳統技藝和民俗等類型,根據這一特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時,應采取靜態展示和動態體驗開發結合的模式。具體路徑如下:

(一)靜態展示路徑

靜態展示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館、非遺展示墻、雕塑組群等形式。建立博物館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相關物質要素集中起來,供游客參觀。博物館既可以作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又可以作為國民教育、科普宣傳的重要課堂。幾乎所有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都可以通過靜態展示的形式存在于博物館中,例如,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戲劇“后河戲”可通過文字記載、影像錄制、圖片展示等形式歸類存檔保存,同時將表演時所需的服裝、道具等文物靜態陳列。傳統技藝類可通過在博物館內現場展示并輔之以講解的方式展現制作工藝的全過程;非遺展示墻是將某一區域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圖文的形式刻畫在景區、景點展示墻上,增加景區內容豐富度。此種方式適合在文化遺產豐富但景觀類型相對單一的景區;雕塑組群是指將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雕塑群的形式展示在景區、景點,游客通過參觀,有助于增強記憶。總之,靜態展示是以游客觀賞為主,在滿足旅游者的參與體驗方面還存在不足。

(二)動態體驗開發路徑

動態體驗開發主要是彌補靜態展示中游客參與性、體驗性不足而采取的開發方式。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表演藝術類、傳統手工技藝類、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通過游客參與、體驗的形式進行開發。在形式上通過建立傳統表演藝術舞臺、民俗體驗館、親子互動體驗館、愛心禮品制作等形式,增加游客參與、體驗性,豐富旅游活動內容,延長游客在景區停留時間。

傳統表演藝術舞臺,針對傳統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后河戲、儺戲、龍舞、土家擺手舞、毛古斯、銅鈴舞等表演藝術,通過還原特定的場景,將這些特色資源融入到活動中,集參與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調動游客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如濯水古鎮古戲臺作為后河戲傳承基地,可以定期進行展演,特別是周末、節假日時間,游客人數較多,請后河戲傳承人進行舞臺表演并教授游客,特別是戲曲愛好者,讓游客身著表演服裝、手持表演道具,感受表演藝術魅力。

篇(9)

[9]符冠云,田智宇,丁波.典型西部省區工業化發展中的節能減排問題思考――以新疆、寧夏為例[J].中國能源,2015(8)

[10]烏魯木齊 “ 煤改氣”完工[EB/OL] .,2015―10―29

篇(10)

Abstract:Urban touris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fast in Anhui province, but there is a large spatial imbalance problems.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pol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strategy, which will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ture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ecause it’s beneficial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weaken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tourism investment. There exists four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Jianghuai agglomeration: (1) tourism resources’ type is various but is larger gap in development intensity; (2) tourism product construction repeatability is bigge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e fund use efficiency; (3) strategic positioning is not accurate for individual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 is discretized; (4) urban tourism lack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 not insufficient.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markete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tourism products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tourism imag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and lift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leading ability.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ptimize path;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1-04(6)

安徽省擁有類型多樣、數量豐富的旅游資源。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環境改善、旅游投入支持、品牌塑造以及一系列旅游發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城市旅游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2012年,安徽省旅游外匯收入1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國內旅游收入2519.08億元,同比增長38.79%,已經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游大省。但是,受資源分布不均衡、行政體制和發展理念等要素影響,區域旅游發展不協調、區域整體競爭力發展滯后,在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能力顯著不足。皖南國際旅游區、沿江城市帶、“兩江一湖”旅游區等旅游發展戰略的發展重點都在皖南,造成皖南、皖中、皖北安徽三個地區的旅游發展差異較大。“十二五”發展機遇期,安徽省有必要尋找發展突破口,促進皖南地區對皖中、皖北旅游產業帶動能力。城市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依托和主體,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強城市的區域帶動能力。進入“十二五”,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抓手是城市群發展戰略,其發展可以整合區域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旅游發展不僅需要以城市為載體,還需要著眼于城市群這一區域性的旅游發展戰略,實現區域旅游競爭力的整體提高。

江淮城市群是長三角向西輻射的“腹地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區東向發展的“門戶城市群”,作為未來中國城市群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極這一概念已得到國家發改委的證實。江淮城市群發展將較大推動皖北經濟發展,改變安徽省經濟發展南北不平衡的空間發展格局。而安徽省旅游發展的重點也將聚焦于江淮城市群這一區域性主體,因其與其他旅游區相比,更能夠帶動全省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弱化區域和城市間的經濟差異。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巢湖、淮南、蚌埠、滁州、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等11市,皆在合肥2小時通勤圈內。2011年,巢湖的分拆將優化合肥、蕪湖、馬鞍山的城市發展空間和城市經濟聯系,有助于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設。近年來,江淮城市群旅游經濟取得較快發展,2000年到2010年,旅游總收入占GDP和第三產業的平均比重分別由5.12%和14.26%分別增長至8.03%和23.90%,旅游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其中合肥、池州、安慶旅游總收入分列前3位,占江淮城市群旅游總收入的61.56%。因此,本文對江淮城市群旅游發展問題和對策的研究,對于未來安徽省城市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城市群旅游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城市群正逐漸成為中國提升區域旅游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城市群旅游越來越受到管理者重視,它是以城市群為地理單元,由旅游吸引物、設施、社區有機結合,借助現代交通工具、綜合運輸網、信息網絡密切連接,形成整體效應和形象,同時旅游地各城市、各方(政府、行業協會、旅游企業、居民)通過各種行動促進旅游業發展。與單個城市相比,城市群旅游主要體現為城市間高度連接形成的整體效應和總體形象[1],其對于區域旅游綜合實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旅游是城市群旅游發展的基礎,城市旅游競合作用下的資源配置和產業聯系不斷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

城市群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城市化、工業化帶動下的城市規模擴大、經濟水平提高等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是城市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歸根結底,城市旅游發展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業互補,共生共贏的結果,二者作用具有雙向性。城市規模具有等級性,城市旅游水平同樣具有等級性,也表現出階段性的動態特征和模式。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城市群旅游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資源稟賦、區位條件、資源配置能力和外部環境等四個方面,這四個要素互相作用,不同時期城市旅游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同,在同一時期不同城市的旅游驅動力也可能不同。正是這四個條件作用的相互性,推動了城市旅游業經濟部門的成長,并使之成為城市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并最終推動城市群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依據這四個條件在不同時段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總結城市群旅游演化的階段性特征。

1.1 初級階段:比較優勢發展階段

城市旅游業發展啟動階段,旅游資源比較優勢為主導,空間發展均衡化。主要以區域傳統資源稟賦為基礎發展城市旅游業。地方政府通過對旅游資源實施規劃,通過追加投資,進行綠化、治理等環境工程,旅游地吸引力提高,旅游配套企業進駐,游客增多。旅游地發展勢必使城市旅游經濟提升,功能優化,人口規模擴大,與外界聯系增強,帶動城市服務業就業與地價提高。旅游需求渴望旅游設施改善,地價提升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旅游業與城市協調性發展進入第二階段。

1.2 發展階段:單體城市協調階段

城市綜合實力主導,政府與市場行為并舉,城市旅游業產業不斷調整,逐漸形成單體城市旅游與城市協調發展,由空間均衡發展變為非均衡(極化)發展。政府投入與市場投資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環境工程的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集聚和旅游要素流通性增長,促進城市服務業功能提升和城市旅游設施完善。城市旅游產品在傳統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得到拓展,各類型旅游目的地數量增長加速,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大增強,空間布局得到優化,城市形象得到提升,游客量遞增,循環累計效應和乘數效應增大。旅游經濟與相關產業高度關聯互動,促進城市整體功能的提升。城市經濟規模越大,旅游豐度高且開發好的地區,其旅游市場競爭力越強,旅游與城市協調發展越好,反之,協調性越差。強有力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成為城市經濟增長極,通過與關聯產業的商品供求關系和要素交換關系,對城市旅游經濟活動產生支配效應。旅游業的增長極具有產業和地區經濟活動兩面性,發生在城市內部,增長極成長將造成旅游經濟的空間不均衡,但隨著對區域其他旅游地實施積極的政府引導、市場調控,這種城市內部差異性將會被弱化,達到城市群的空間均衡。

1.3 成熟階段:區域協調階段

多核化發展趨勢發展,城市間旅游業發展差距縮小,城市間網絡化聯系加強。在城市空間相互作用下,城市旅游經濟網絡化促使城市群成為一個整體目的地,目的地規模、競爭力具層次性,各城市旅游功能和產業結構的角色得到強化。城市與旅游業協調發展不僅是旅游業與各城市內部產業發展的協調,還是整體城市間的協調。隨著城市之間旅游經濟聯系度增強、城市經濟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核心城市的旅游物質、能量及信息要素將從增長極沿擴散軸線(如交通運輸網和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等)向低等級城市呈現空間擴散、等級擴散,區域旅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城市旅游經濟發展將高度空間網絡化,城市旅游發展空間得到拓展,空間結構優化,邊緣城市旅游業發展增速,共同構成城市群旅游業的增長極體系。各城市旅游經濟相互作用不斷增強,旅游業與城市協調發展呈現整體性、網絡性和一致性,城市之間旅游流將增強,形成旅游同城化、一體化,由空間極化逐漸向空間均衡的方向發展,形成梯級輻射模式。規模效應、技術效率的存在使不同等級城市與旅游發展的協調度同步提高,最終實現城市群旅游的協調發展。

城市群旅游協調相關研究主要見于城市群旅游空間均衡發展[2]、競合關系[3-4]、一體化發展[5-9]、可持續發展[10-11],研究多從城市群旅游經濟差異、旅游者行為、旅游交通組織等角度,集中探討長三角、珠三角等比較成熟城市群旅游空間非均衡性形成的等級結構,揭示不同發展階段城市群旅游發展空間表征,城市群旅游協調發展研究較少[11]。以旅游業帶動服務業,打造第三產業增長極,是城市群高度工業化后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發展模式,區域性旅游發展規劃多在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編制,這種發展模式對原始旅游資源稟賦較好的區域存在不足:旅游業發展可與城市經濟產業體系、交通設施布局等互動同步發展,快速城市化對旅游發展依賴的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較大。一些快速工業化的二三線城市以商務、會展、創意產業等為代表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擴大城市知名度、產業升級中的重要性:旅游業與城市資源開發、工農業之間的產業融合逐漸成為一種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產業模式。這些城市處于快速成長的城市群中,雖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若旅游資源稟賦較好、鄰近較大客源市場、政府強力引導和一定旅游合作基礎,可通過資源和信息共享、旅游設施和交通設施共建、旅游服務管理標準等手段提高區域旅游一體化水平,實現城市群旅游協調發展。

2 江淮城市群旅游發展存在問題

2.1 旅游資源類型多樣,開發強度存在較大的空間不均衡

江淮地區旅游資源類型多樣,但城市之間的資源豐度、品位度以及資源開發強度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區域內城市旅游發展較大的空間不均衡。將旅游資源評價分為綜合類、自然類、人文類[12-13]對江淮城市群11個城市旅游資源評價。綜合類評價指標包括A級景區、5A級景區、4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共6個指標。人文類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包括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4個指標。自然類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共6個指標。建立11城市評價矩陣Xij,求標準化矩陣 ,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Wij,旅游資源、旅游接待設施綜合評價得分:

其中,Xij表示第i個城市第j項評價指標的數值,n為評價城市個數。

從旅游資源得分看(表1),安慶、池州、六安以自然類旅游資源見長,合肥、蕪湖具有人文旅游資源的優勢,這幾個城市是區域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主要城市。銅陵、蚌埠、馬鞍山、巢湖的得分都小于1,資源優勢不突出,品味度不高,限制了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從中可知,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具有豐富的山岳水系,資源品味度較高,長江以北的皖中缺乏典型的自然類旅游資源,除合肥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資源品味外,其他幾個城市的競爭優勢較低。

2.2 旅游產品建設重復性較大,不利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觀光旅游產品仍是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發展的主體,休閑度假和專項旅游產品的開發意識薄弱。“十二五”期間,11個城市的旅游項目投資資金累計將達到3000億元,各城市興起旅游發展熱,但發展重點仍是觀光旅游產品,項目重復建設、整體發展水平低,企業集中度較低,產業整體競爭力和競爭優勢難以體現,缺乏創新。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金等要素,而且投資后期不成功的旅游項目還將帶來較大破壞。如鄉村旅游發展,各個地方都在興起鄉村旅游產品發展熱,但是發展模式主要以田園采摘、庭院觀光為主體的農家樂初級階段,產品類型單一、發展水平低、產品同質化和重復建設多,產品鏈延伸不足,降低了資金利用效率。

2.3 個別城市旅游戰略定位不準確,發展力量離散化

區域城市旅游發展的合理和正確的定位不僅能夠防止惡性競爭,而且可以有效配置資源資金,實現城市旅游的分工協作,有效提高區域旅游競爭力。但目前江淮城市群內的多個城市皆將自身定位為區域旅游中心城市,距離長三角較近的幾個城市紛紛提出融入長三角旅游發展框架中,造成江淮城市群旅游發展離散化。

2.4 城市旅游缺乏區域性整合,區域經濟社會帶動力不足

地方行政自主化對旅游產業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存在較大障礙,提高了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經濟成本。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作為單位績效考核指標,也帶來行政導向的地方利益化、區域旅游項目重復建設和投資失效。這些現象反映出旅游發展機制不健全、事業化管理、條塊分割帶來的開發管理難以協調等問題。單個城市旅游部門單打獨斗,相互之間溝通協作和合作發展的意識不強,不利于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區域整體競爭力提高。

3 優化路徑

江淮城市群旅游資源總量大、類型多樣,擁有眾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旅游協調發展將有助于城市工業化快速發展期生態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增強地區人民文化認同感。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利用地域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牌識別度。但長江以南自然人文資源都較豐富,長江以北人文資源為主但數量也較少,差異較大。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存在層次低、產業鏈條局部化、旅游形象不明、區域產品同質性較高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城市群這一區域性旅游資源、產品體系的整體開發建設理念。因此,需實施城市群旅游區域性一體化發展理念,促進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相互補充、整合發展,實現各層次旅游要素的橫向和垂直關聯與融合,強化區域內部城市旅游合作,實現城市群旅游協調發展。

3.1 城市群旅游空間協調發展

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以旅游資源區為主體的區域旅游空間發展格局。合肥、蕪湖和安慶三個城市旅游的旅游產業水平、城市綜合實力較強,是江淮城市群旅游發展的三個增長極,這與當前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建設的重心一致,應分別以三個城市為中心旅游城市,建設合肥旅游圈、沿江旅游發展軸,形成“三軸兩環”的格局(圖1):三軸即連接合肥旅游圈和沿江旅游發展軸的合肥-蕪湖一級旅游軸線、合肥-安慶和蕪湖-安慶二級旅游軸線。兩環為依托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等大中型城市形成的綜合旅游區和區域性的生態旅游區。強化合肥、蕪湖、安慶作為江淮城市群中心旅游地的旅游流集聚擴散功能,引導綜合型旅游產業發展,依托交通動脈推動中心城市旅游要素向各個方向的高速流動,加強城市旅游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以皖江城市為紐帶,形成九華山、天柱山和方特歡樂世界等多個知名景區,以沿江五市和滁州、蚌埠為依托,建設面向合肥、南京、杭州等的環大都市休閑產業帶,逐步構建面向這兩個重要旅游區的旅游節點體系,有效吸引長三角和黃山旅游者向皖江延伸,實現合肥旅游圈、皖江旅游帶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區的一體化發展。同時,重視合肥-蚌埠潛在旅游軸線培育,以合肥為中轉節點引導旅游流向北部城市的流動,滁州、淮南、滁州、六安、安慶的濕地或森林保護區為江淮城市群的生態旅游區。

3.2 區域旅游產業協調發展

強化旅游產業和江淮、大別山、沿江文化的融合,引導主題城市和景觀城市創新發展,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商務會展、鄉村休閑農業等傳統旅游產品,協調發展主題酒店、主題餐飲、主題公園等文化創意旅游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集聚旅游產業要素、建設旅游重點項目,引導旅游要素、相關產業向旅游資源密集區域和精品旅游景區集聚,構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綜合產業體系,實現資源共享、設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補,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旅游企業集群和旅游產業集聚區,推動旅游大產業的協調發展。

產品建設突出特色,以多樣性、差異性、互補性為原則,組合區域旅游產品。實施沿江文化、名山名湖、工業文化、戲曲文化、詩歌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資源聯合開發戰略,建設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按照不同主題組合成若干條主題鮮明的區域性旅游線路:江淮多彩文化游、長江風情游、現代主題文化游、湖光山色度假游、李白仙蹤游、歷史遺跡科考游、現代工業文化游和環大都市休閑游等,通過旅游精品建設,形成鮮明旅游形象,提升市場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滿足不同類型旅游者的需求。

3.3 區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經濟發展正由景點競爭、城市競爭和線路競爭走向區域旅游經濟一體化。城市群內部城市形象是旅游資源的符號化和品牌化,整合旅游形象對外部市場進行營銷,可提高投資者和旅游者選擇機率[14]。旅游資源的互補性、旅游空間連續性、區域文化相似性奠定了城市群旅游形象整合的基礎[15-16]。江淮城市群旅游協調發展需要整合旅游形象,并通過營銷體

現區域旅游競爭力。結合地方文脈特征,根據淮河歷史、大別山革命、巢湖文化、江南水鄉四個方面凝練旅游形象口號,圍繞此形象進行旅游產品、旅游基礎和服務設施、旅游標示系統等要素建設,并通過舉辦旅游宣傳促銷和推介活動,提高市場知名度、吸引力和競爭力。

3.4 加強區域旅游管理

在現有省級旅游管理體制上,形成區域旅游發展協調工作辦公室作為功能性政策機構,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完善江淮城市群旅游發展體制機制,深化旅游合作內容,指導旅游交通設施、產業布局、產品建設等方面工作,塑造區域旅游整體形象,聯合開拓旅游市場,積極推動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交通一體化、服務標準一體化、市場監管一體化,聯合整治與保護旅游生態環境。構建江淮旅游城市群目的管理系統,全面整合區域旅游資源、旅游企業分類集成數據庫,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全面準確的旅游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不斷改善旅游發展軟環境,做好旅游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如建立短期旅游培訓班,搭建旅游中高級人才交流引進平臺,加強旅游一線員工高技能培訓。

綜上所述,針對江淮城市群旅游資源布局、旅游發展存在問題,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環巢湖旅游帶、沿江旅游帶、兩山一湖旅游區和淮北歷史文化區四個典型資源區品牌效應,從空間、產品、產業、形象和區域治理等方面整合旅游資源,開發多層次、差異化、全方位的旅游產品,根據不同市場需求,加大營銷力度,實現江淮城市群旅游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浩,陸林,鄭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間網絡結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地理學報,2011,66(2):257~266.

[2] 朱付彪,陸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間均衡發展[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9):1565~1576.

[3] 董鎖成,李雪,張廣海,金賢鋒.城市群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與測度方法探討[J].旅游學刊,2009,24(2):30~36.

[4] 靳誠,徐菁,陸玉麒.長三角城市旅游規模差異及其位序規模體系的構建[J].經濟地理,2007,27(4):676~680.

[5] 陳浩,陸林,章錦河,鄭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間結構與優化分析[J].地理科學,2008,28(1):113~118.

[6] Anne Aguiléra, Sandrine Wenglenski, Laurent Proulhac. Employment suburbanization, reverse commuting and travel behaviour by residents of the central city in the Paris metropolitan are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09,43(7):685~691.

[7] Albert M. Abane.Travel behaviour in Ghan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rom four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2):313~322.

[8] Hwang Yeong Hyeon, Gretzel Ulrike, Fesenmaier Daniel 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 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7~1078.

[9] 吳國清.區域旅游城市化與城市旅游區域化研究——兼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旅游互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1):51~55.

[10] Brawell Lane B.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sustainable tourism partnership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9,7(3): 260~273.

[11] Ruliffson Jane A, Haight Robert G. Metropolitan natural area protection to maximize public access and species represent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3,6(3):291~299.

[12] 張洪,顧朝林,張燕.基于IEW&TOPSIS法的城市旅游業競爭力評價——以長江三角洲為例[J].經濟地理,2009,29(12):2044~2049.

[13] 張洪,張燕.基于加權TOPSIS法的旅游資源區際競爭力比較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5):500~505.

上一篇: 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下一篇: 關于統計學的問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免费看 |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 日韩.欧美.亚洲.另类.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