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41: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交互設計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6-0029-04
應用型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重點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歸于此類,負責培養輸出應用型人才,即從事非學術研究型工作的實際操作者。這些操作者擁有學科理論規范下的社會化操作運用的能力,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技巧,能夠將習得知識創新應用于實踐。由此可見,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建構合理的學科知識體系,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這與研究型大學輸出的精英人才和技能型大學培養的技能人才有著本質區別。
一、地方本科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行業競爭力
當下,以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為明顯特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銳,畢業生缺乏必備的就業競爭力,人才質量和市場人才需求規格之間的鴻溝較大,這一跡象在數字媒體藝術行業同樣有所體現。雖然數字媒體行業人才缺口大,有著廣闊的就業空間,但行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日新月異,只有保證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與行業實際需要相符,切實增強畢業生的行業競爭力,才能解決人才供求矛盾。
(二)學科理論知識薄弱,專業實踐技能不足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新興交叉專業,具有較強的學科融合性。新生的數字媒體藝術形式尚未形成深厚的理論積淀,各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課程體系缺乏夯實專業理的基礎課程,僅單純專注于軟件技術操作。與此同時,以感性思維為特征符號的藝術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經固化的知識架構體系,決定了他們很難進行軟件技術的較深層次運用,尤其對于復雜的編程技術。軟件課程體系不成系統,缺乏整體運籌,會導致畢業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偏低。
(三)媒體技術與設計藝術融合不夠
技藝融合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匱乏已然成為制約我國數字藝術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培養兼通藝術與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育使命。目前,能夠較好地將媒體技術和設計藝術相融的復合型人才比例較低,不具備普遍性,這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二、影響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
(一)專業的前沿性和跨界融合性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將設計藝術與數字傳媒技術高度融合,具有高科技、跨媒體、多學科、新文化的鮮明特征,是一個涵蓋了眾多新媒體技術和數字藝術的寬口徑新興交叉專業,以培養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2012年,教育部新增了藝術學學科門類,明確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劃撥為設計學下屬二級學科。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進入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時間尚短,且學科屬性的交叉復合性和專業實踐的跨界融合性都是傳統藝術教育和計算機教育均未曾企及的。因此,其在專業建設方面亟需完善。
(二)課程體系的混亂
課程是落實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陣地。只有通過系統整合的課程體系才能夠保證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系統性、連續性和可擴展性。缺乏整體性考慮的單門課程只能培養單項技能,必然導致學生專業技能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難以形成知識鏈條,降低人才質量。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大多缺乏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實踐與創新,課程離散無序堆積和因人設課的現象已為常態。
(三)課程群建設思想的缺失
課程群是指在內容上具有密切相關、相承、滲透、互補性的幾門系列課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并配備相應的教學素質,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進而獲得整體優勢,打造學科優勢[1]。從教育學概念出發,課程體系應該包含若干課程群。綜觀地方本科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群建設,很多學校總體上還未能形成合理的體系,缺乏課程群建設思想的指導,好大貪全,棄小乏精的思想高居主流。具體表現如下:
1.課程群建設意識淡薄,課程設置割裂混亂
從課程群的概念可知:群內課程具有關聯性,課程群整體具有一體性,重點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2]。課程群的結構應合理、層次應清晰、銜接應得當,群內課程應相互配合、相互照應[3],合力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搭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構建終身學習的能力。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建設缺乏集群思想的指導,只是技術類和藝術類課程的簡單堆砌,課程群架構缺少嚴謹性、合理性和科學性,課程設置割裂,缺乏特色和創新,不能較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進行媒體創作。
2.課程內容孤立無援,背離行業需求
目前,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不關心所授課程與群內其他課程的前續后繼關系,導致教學內容重復建設或缺失空位。同時,課程內容的設置不能很好地與生產實際相銜接,沒有充分考慮與數字媒體行業需求的契合度,也使很多教學內容遠遠地背離了行業需求。這種傳統的、凝固的、靜態的課程內容建設方式與我們大力倡導的技藝兼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格格不入。
3.忽視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合能力是指對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和信息進行綜合考察、整理分析、取舍重組和科學抽象的能力,已然成為衡量通才及社會效值大小的標準之一。很多學校急功近利,只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嚴重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兼修。媒體產品研發是創造性工作,更加需要綜合能力鼎力相助,該能力的培養亟需重視和補充。
如前所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生質量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守舊和課程群建設思想的缺失。目前,交互設計已經成為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4],國內外很多高校近些年都相繼開設了交互設計專業或專業方向,行業需求與日俱增。筆者以蘇州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設計方向為例闡述課程群建設的方案和思路。
(一)根植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土壤
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課程群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方法和手段。創新的人才培養范式可以為創新型課程群建設提供廣闊、靈活的發揮空間和舞臺,有利于獲得課程群整體優勢,打造學科特色。學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大膽采用“工作室”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一二年級共同處于專業平臺課學習階段,三年級開始分屬不同專業方向,進入工作室學習模式。工作室以學生的項目創作為根本,配備專業教師,開放管理,制度靈活,富有彈性。交互設計專業方向便是在這種新模式下開展教學,大受師生歡迎,效果顯著。
(二)交互設計專業方向課程群的體系結構
在構建交互設計方向課程群體系時,利用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靈活優勢,突破傳統的強理論探究、輕實踐應用的課程設置框架的羈絆,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聯系,與地方經濟對接,強化課程的關聯性,確保形成彼此照應、界限清晰、層次明朗、知識鏈完整、目標明確的課程群架構。根據交互設計學科專業知識的需求和行業發展現狀,構建課程群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交互設計方向課程均在工作室模式下開展,負責完成學生交互設計的基礎學科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群體系架構本著先基礎后核心的進階原則,按理論、實踐和綜合三個層次逐級遞進。理論層包括《交互設計概論》和《交互設計程序與方法》兩門課程,負責完成交互設計的核心理論內容的講授;實踐層包括《實現技術1+項目A》《實現技術2+項目B》和《實現技術3+項目C》課程,負責完成學生交互設計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也兼具進一步強化交互設計理論知識的消化與內解的重任;綜合層本質上應屬高級的實踐層,包括《綜合項目》和《畢業設計》課程,負責完成學生交互設計實踐技能完整性和系統性的進化與提升。三層次課程學時比例為51924,以踐為主,理論與實踐交織縱橫,互促互進。
(三)課程內容的優化與重組
課程內容建設是課程群建設的重點,單門課程內容的建設必須在課程群一體化的系統指導思想下開展,不能孤立設置。本著以應用為導向的課程觀,對單門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動態的優化和重組,保證群內課程之間的橫向關聯和縱向遞進,避免知識鏈條的重復建設和缺失,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實踐中螺旋式上升。
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制定彈性教學大綱
以交互設計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為綱領,在課程群大框架內,進一步明確單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把握各門課程在課程群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課程群內各門課程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鑒于交互設計是設計學的新興學科,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交互設計的主流方法和設計風格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因此,要確保每門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都具備一定程度的彈性,與時俱進,動態優化,緊隨行業需求。相關課程實訓項目可從指導教師的橫縱項課題、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企業項目、自建項目庫、學生自選等多維度導入,力爭做到項目來源立體化、多元化、行業化和市場化。
2.遵守實踐教學主導課程內容融合的課程設計原則
實踐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手段與方法,需要實驗、實踐教學和實習環節的系統優化。利用工作室自由開發的優勢,大幅度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優化實踐課程設計,將課程內容融合貫通于實踐教學,任務驅動,以做促學。通過實踐教學,可使學生對交互設計知識鏈條有較高層度的融合和消化,完成專業知識的合理建構,提高學生對作品創作的整體把控能力。
3.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交互設計課程群教學內容優化和重組的過程中,明確規范教師之職為引導、啟發和評價,學生之責為發現、分析與解決,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等綜合能力。
(四)交互設計課程群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1.以小組形式實施小班教學
實踐教學中的實訓項目一般較大,一人之力無法保證項目質量,組織學生以3~4人的小組形式開展項目,每個小組成員一經確定不許更變,輪流選派組員擔任項目組長,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匯報工作。每位教師負責4~5組的指導工作,教師必須清楚掌握每組項目進展情況和組員學習情況,及時糾正錯誤,并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個性化全程指導,甚至可以作為普通組員參與小組項目。在小組小班教學中,教師是項目質量的重要監督者,為此,弱化統一授課的教學形式,強化互動指導,讓教師走下講臺,融入學生,并采取“啟發式”、“雙向互動式”和“研討式”等多模態教學形式,效果甚好。
2.模糊課上課下的界限,突破學時限制
用有限的課上學時完成優質項目幾乎沒有可行性。必須利用工作室空間開放的優勢,打破課上課下的界限,模糊學時概念,使“課上”和“課下”良好銜接、融合并有效運行,為項目實踐提供時間和空間保障。
3.建立多維度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積極導向作用。提高考核標準,增加考核難度,制定了一套與工作室培養模式協調一致的多維考核制度。項目質量考量、組員互評、組長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和作品展覽共同打造課程考核體系,全方位、無死角地完成客觀評價。對于有開發價值的優質項目可考慮與相關企業合作孵化,挖掘市場價值。
(五)教學活動主體建設
1.教師主體建設
教師指導是工作室培養模式的主要驅動力和催化劑。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有能力指導學生完成交互設計項目,有效傳達設計創意的思維理念與方法。為此,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交互設計教學團隊建設,培養或引進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訓,或到國內境外交互設計高校進修,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與項目指導的雙重能力。同時,形成制度,定期開展教學改革研討會,期初與期末開展課程建設預備方案和課程總結會議,團隊教師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學生主體建設
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學生是工作室培養模式的主體,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質量較之研究型大學略遜一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足。要使學生在意識上接受工作室的培養模式并做好充分投入的思想準備,通過加大課業量和提高考核標準來強化學風建設。
參 考 文 獻
[1]陳文山.組建課程群 打造學科優勢――兼談培養科學專長技能[J].瓊州大學學報,2003(5):72-73.
[2]李.英語專業英美文學及文化課程群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102-104.
[3]李慧仙.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江蘇高教,2006(6):73-75.
[4]楊麗.工轉藝學科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嬗變[J].長春大學學報,2014(12):1751-1753 .
[5]x乃明,劉思峰.試論不確定性定量方法課程群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29-32.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Specialty-oriented Curriculum Group
――The Case of Digital Media Art Department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Li, Chen Weidong
本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三年級下學期“磁鐵”單元第4課。在這節課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認識到磁鐵有兩個磁極,當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接近時,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會相互排斥。為了研究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是哪兩個磁極相互吸引,哪兩個磁極相互排斥,上節課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兩塊磁鐵的兩端分別標上A、B、C、D,再將它們相互接近。實驗結果如圖所示(符號“”表示相互吸引;符號“”表示相互排斥):
根據實驗結果不難看出,同一個磁鐵的兩個磁極是不一樣的。以兩端標有AB符號的磁鐵為例,磁極A和另一塊磁鐵的磁極C相互排斥,但是磁極B卻和磁極C相互吸引。
二、引導學生關注磁極指示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同一個磁鐵的兩個磁極不一樣,那它們有什么不同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給出的回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顏色不一樣;2.符號不一樣;3.指示的方向不同。
其中顏色和符號的不同都只是表面的不同,指示的方向不一樣才是磁極本質的區別,但是很少有學生提及這一點,因此我通過詢問學生磁鐵兩極的符號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關注磁極指示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這樣就引出了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磁極的顏色不同、符號不同,學生很容易就能觀察到,但是磁極指示的方向是否也不同呢?很多學生都不能肯定,因此,接下來我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
三、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收集證據
要使學生在其日常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科學概念,并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實或證據作為支撐。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證據來驗證,從而促使學生在理解或領悟的基礎上主動轉變觀念。那么,怎樣才能搜集到證據證明磁鐵可以指示方向呢?教材向學生提供了一種方法:把條形磁鐵懸吊起來,使其自由轉動,等磁鐵靜止下來時,觀察磁鐵兩極所指的方向。這個方法固然很好,但是存在兩個不足之處:
1.方法由教材提供,學生缺乏主動的思考;
2.只有一種收集證據的方法,不利于學生認識磁極可以指示方向是其本質的不同。
其實要驗證磁鐵是否能指示方向,關鍵是讓學生意識到指示方向是指磁鐵在可以自由轉動的情況下,停止轉動之后兩個磁極所指示的方向。通過提示,學生明確了這一點,我就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驗證的方法,學生提出了更為多樣化的方法,總結起來有以下三種:
1,懸吊法,即教材上的方法;
2.水浮法,把磁鐵擱在泡沫塊等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體上,讓其自由轉動,觀察靜止時磁極所指示的方向;
3.支架法,把磁鐵擱在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支架上,觀察支架停止轉動時磁極所指示的方向。
在觀察和實驗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重復觀察和實驗。因此在上述實驗方法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強調讓學生多次重復實驗,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這一點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通過多次實驗驗證一個磁鐵的磁極是否可以指示方向;
2.通過多次實驗驗證其他磁鐵是否也可以指示方向。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發現磁鐵在停止轉動后,一個磁極總是指向北方,另一個磁極總是指向南方。于是教師水到渠成地告訴學生磁鐵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符號“N”表示;磁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符號“S”來表示。
四、培養學生學習運用邏輯解釋證據
在認識了磁鐵的北極和南極之后,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做的磁鐵相互靠近的實驗,研究磁極的相互作用。這里要注意兩個方面:
1.在分析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有哪幾種方法時,要引導學生列出所有四種方法;
2.在歸納磁極的相互作用時,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引導。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讓學生找出哪些情況磁極是相互吸引的,哪些情況磁極是相互排斥的,然后再讓學生歸納磁極相互吸引時有什么相同點,相互排斥時有什么相同點。
通過這樣的步驟使學生意識到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此教學過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意識到,我們不是為了搜集證據而搜集證據,搜集證據是為了形成解釋。解釋的產生來源于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那么這些證據本身不是解釋,要變成解釋必須要經過加工,這個加工的過程恰恰是過去教學上相當忽視的。怎樣使用證據,在加工證據的過程中,就是要用到最具有科學性的,認識世界方法的根本工具,就是邏輯,就是推理。這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們要學生學會的。
五、運用板書,體現教學過程
科學探究一般包括五個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板書O計的目的在于體現科學探究思維方式,運用板書,清晰地展示科學探究中所采用的實驗方法、思考過程、教學過程中的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建立相應的科學概念。
為了便于學生理清整節課的思考,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磁極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通過以上板書設計,清晰地展示了本課教學過程中的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建立相應的科學概念。
教研室是學院根據專業設置和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依照學科特點或課程性質而組建的教學管理基層單位,是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從事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基本單位,在落實職業教育理念、執行教學方針、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開展社會技術服務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教研室的具體職能主要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與管理、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實施與參與、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教研科研活動的組織等。下面,結合我院護理專業教研室建設的實際情況,粗淺地談談個人的分析和思考。
一、護理專業教研室建設的現狀
1.護理專業教研室的設置
護理專業的教研室設置,分為醫學基礎和臨床護理兩大類,前者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教研室;后者包括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中醫護理學、護理人文等七個教研室。
2.教研室的作用
護理專業的教研室成立至今,在組織教學、課程建設、教材建設、青年教師的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履行管理職能,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完成。在系部―教研室―教師的管理模式中,由教研室主任負責,較好地實現了對專職、兼課和外聘教師的管理,保證了教學工作按質按量完成。此外,在學習、傳達學院政策與精神、完成臨時工作任務(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項目申報等)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參與教材建設,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近年來,各教研室組織教師積極參加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材的編寫,共主編、參編16部規劃教材,編寫了8門課程同步訓練的校本教材;購買教學光碟、參考資料,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落實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考前培訓任務,提升專業辦學質量。護理專業辦學質量的高低,現階段可從畢業生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兩方面進行評判。而檢測理論水平最權威的指標,則是畢業生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臨床護理各教研室在充分解讀執考考綱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各自的培訓教學內容,集體研究和統一輔導重點、難點,認真落實培訓教學計劃,使我院護理專業畢業生執考通過率在近3年來呈現逐年遞增的良好勢頭。
二、教研室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研室管理機制不健全,教改教研活動單一或流于形式
院、系二級對教研室管理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教研室主任職責與獎懲制度”“教研室教研活動制度”等都缺乏明確或量化的規定。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個別教研室主任對職責認識不到位,造成教研室工作偏離教學研究這個核心,陷入日常瑣碎、事務性的工作之中,使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研究等教研活動形式單一,甚至流于形式。
2.科研意識不強,帶有明顯的中專教育烙印
護理學院的大部分教師曾經長期從事中專教育,較多受到傳統的“科研與中專教師無關論”的影響,認為搞不搞科研無所謂,還有的教師認為平時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搞教研。這些思想觀念已經跟不上當今科技進步與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高職院校教研室科研協作功能的實現。
3.教研室的職責與權利不對稱
有一定的職責,就應該承擔一定的權利和義務。而事實上,教研室除了職責外,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學校實行院、系二級教學管理體制,教研室作為最基層的教學管理組織,責任大任務重,要發揮職能必須擁有與之相對應的權力,以便對教師進行管理、監督。而現在是院、系兩級強調專業建設較多,考慮教研室建設較少,教研室缺少必要的活動經費,橫向聯系和學習的機會少,難以調動教研室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研室主任的付出與所得不對稱,也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研工作難以推動。
三、加強教研室建設的思考
1.提高對教研室建設的認識
加強教研室建設,必須以思想觀念的更新為先導,從高職教育發展的高度認識教研室的重要作用。教研室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教研室工作的狀況與水平直接反映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整體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教研室建設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確保學校健康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學院應高度重視教研室建設,努力為教研室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重視教研室主任的培養和選拔
教研室主任應該是本學科的帶頭人或學術骨干,應具有責任心、事業心、創新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學院要做好教研室主任的選拔與培養工作,把教研室主任納入學科帶頭人系列,堅持使用與培養相結合原則,培養優秀的教研室主任。
3.開展形式多樣的教改教研活動
教研室要根據自身的性質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充分利用教研室的活動時間,組織教師進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知識水平。教研室應該有針對性地組織一系列教學方法研究活動,并堅持做到有主題、有準備、有研討記錄。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作用,發揮集體智慧,形成最佳教學方法,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4.樹立“科研興教”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是提高教研室整體教學水平的關鍵。因此,教研室應注重開展科研促教學活動。教研室的教師應該自覺培養科研意識和能力,通過項目研究,獲得新信息、新成果,并將其滲透于教學中,使教學活動由傳統的經驗型、繼承型向創新型、學習型轉變。
5.強化教研室在職業技能培養中的作用
培養技能型人才,始終是高職教育的目標所在。教研室應參照臨床護理行業的標準和要求,強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認真組織校內實踐(實訓)教學,嚴格考核,提高學生的護理專業技能;通過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專業技能抽考和專業技能競賽,提升護理專業辦學的社會聲譽;通過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檢查、指導與分析,找出普遍問題,用以指導、改進校內實踐(實訓)教學的方案與質量。
6.突出網絡化教學資源建設,搭建學習與交流平臺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教研室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載體,以大學城、職教新干線等為平臺,展示電子教案、課程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及成果等,與其他高職院校的同類學科進行橫向交流,取長補短;并可通過視頻教學、網上輔導答疑、網上批閱作業等方式,實現與學生更為廣泛的互動與溝通,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綠色呼叫中心的設計應依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參照國內外相關綠色建筑認證標準來實施。近十年來,許多國家相繼推廣各自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盡管根據不同國情以及對綠色生態建筑理解的側重點不同,各體系評價內容和評定標準不盡相同,但與建筑設計相關的都是圍繞室外環境對水、能源、原材料的節約使用、室內環境等幾類指標展開評價。具體內容參見表1:
二、綠色呼叫中心設計內容
(一)建筑規劃設計
1、建筑形體設計
通過有效的組團規劃、單體設計,從朝向、間距、體形上保證呼叫中心建筑有足夠的太陽輻射;便于組織有利的自然通風;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及外表面積,降低熱輻射;窗的散熱系數比墻大很多,又經常開啟,是損失能源的關鍵部位,設置合適的窗墻比,在保證充分日照的同時降低窗戶帶來的能量損失。
2、建筑材料選擇
呼叫中心建筑外墻選用保溫節能材料,提高門窗氣密性,減少冷風滲透,提高外門窗本身的保溫性能,減少外門窗本身的傳熱量;屋頂設置高效隔熱層,防止大量輻射熱侵入。保溫層在設置時不僅要保證有一定的隔熱空間,而且還要考慮保溫層的通風,保證熱量的及時散發。
3、園林景觀設計
呼叫中心園林設計首先要與城市規劃(園區規劃)、建筑設計相融合,達到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統一、相呼應的目的,提高建筑使用的舒適性及整體的 藝術性。其次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動土方,這樣可以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而且顯得樸實無華、真切自 然。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倡導以鄉土植物為主,講求喬木、灌木、花草的科學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另外,呼叫中心是人員密集型建筑場所,園林設計需要強調景為人用,便于工作人員進入綠地休閑、散步和交流,創造集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一體的綠色園林。
4、雨水回收系統
在呼叫中心設計雨水回收系統,對天然降水進行收集、存儲、利用,用于呼叫中心園林灌溉、環境景觀循環用水、空調冷卻用水等,節省了大量水資源,降低了呼叫中心運營費用。
5、太陽能的應用
綠色建筑主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來支持呼叫中心職場日常生活用熱水和部分日常用電。
(二)職場座席區設計
1、環保裝修材料選擇
綠色裝修材料的選擇是呼叫中心進行綠色設計的基礎,墻面材料盡量避免大面積的木質板材裝飾,選用一些環保的墻紙或者棉、麻、藤制品等作為基材的天然墻飾等,在國外已開發有多種無機抗菌劑應用于涂料,受到了用戶的歡迎。呼叫中心地面材料應充分考慮呼叫中心人員密集特點和對噪音的要求,可選用聲音小、耐老化、無放射性毒害、易于清潔的PVC材質。在大堂、衛生間、樓梯、餐廳等區域可優先選擇平整潔凈、色澤柔和晶瑩、質地堅硬細膩、吸水防污染,耐酸堿抗風化、白色環保、無放射性毒害的水晶巖等復合材料。在高管、經理室可選擇生長周期短的竹制地板等綠色材料。
2、健康的色彩搭配
針對呼叫中心座席代表工作壓力大、工作內容相對單一的特點,健康的色彩搭配對于營造舒適的職場空間有很大幫助,色彩運用得當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心理上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房間的顏色能影響人的視力。據研究,在各種顏色中以青色或綠色對眼睛最為有益,這兩種顏色的合理應用有利于呼叫中心工作人員調節、舒緩工作情緒,另外灰色、白色的搭配會營造出理性、秩序與專業感,有利于呼叫中心客服代表保持平穩的工作狀態。
3、大開間設計
呼叫中心人員密集、工作重復性高,大開間設計有利于減少裝修材料的使用、降低二次裝修的費用、節能環保,同時大開間設計便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有利于員工身心健康、降低運營費用。需要對不同部門、不同性質的座席區域進行分隔時宜采用透明鋼化玻璃進行隔斷,便于保持整體的采光,節能而環保。
4、采光設計
呼叫中心職場的采光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在近窗區域可全年利用自然光工作;自然光照度低于規定標準的地方需要補充人工照明;采光系數低于0.5%的區域主要依靠人工照明,人工照明采用節能燈具,提高燈具的使用效率,節省能源的同時提高光照程度,減少熱能的產生。為避免近窗區域光線過強,還可以采用遮陽設施并根據光照程度自動調節遮陽效果,減少過多的光線帶來的眩目和熱量。
為滿足呼叫中心部分座席7*24小時不間斷運營的采光需求,可設置夜班區域,在夜間只對夜班區域提供采光照明和空調、新風,節約能源。
5、室內綠化設計
呼叫中心職場擺放觀葉植物可以有效滯留塵埃、吸收生活廢氣、釋放和補充對人體有益的氧氣、減輕噪音。另外現代建筑裝飾多采用各種對人們有害的涂料,而室內觀葉植物具有較強的吸收和吸附這種有害物質的能力,可減輕人為造成的環境污染。
6、空調設計
空調系統用電量可達大型公共建筑總用電量比重約 50%,中央空調系統是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的關鍵和重點。導致中央空調能耗高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不合理的建筑設計與建筑通風導致空調冷負荷過高;二是不合理的系統和設備選型以及運行方式導致空調系統效率過低,即絕大部分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中央空調系統在系統設計和設備選型過程中通常按極端工況(最熱的氣候、最大人流量)設計并留有10%左右的余量,而實際運行時極端工況時間僅占5-10%,導致長期存在“大馬拉小車”的現象;三是不合理的運行制度導致空調系統各耗能設備的運行時間過長,不完善的設備保養措施導致系統效率降低。
可以通過電腦跟蹤分析中央空調系統的實時負荷,根據實時負荷的大小自動調節冷卻水、冷水和熱水的流量及風機的轉速,在保證空調效果的前提下實現大幅節省系統的能源消耗。利用自動控制和變頻調速技術,通過改變主機運行設定參數和風機水泵轉速等,保證能耗設備始終工作在高能效區間。
7、通風設計
呼叫中心職場人員密度較大,IT設備和辦公設備數量也相對較多,合理的通風設計能及時補充新鮮的空氣,改善室內熱舒適性。通風系統包括一個自然通風系統和一個輔助的機械通風系統,采用人工能源和自然手段相結合的辦法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自然通風通過中庭、窗戶的管道效應來強化通風效果,使得建筑總面積的大部分都能自然通風。機械通風系統包括位于樓板構造中的散風裝置,以使新鮮空氣能夠快速散發到室內空間各部位。
(三)機房設計
呼叫中心機房是呼叫中心語音平臺、網絡設施及配套附屬設施的部署地點,機房內IT設備及專用空調、UPS是呼叫中心能源消耗大戶,是綠色呼叫中心設計的重要環節。
1、語音平臺選型
根據現狀分析提出滿足業務需求的綠色呼叫中心系統設計方案,考慮利用虛擬化、云計算技術和托管服務,節省呼叫中心機房面積,提高運營效率。實現多套獨立的呼叫中心接入平臺資源共享和大型跨地域呼叫中心的接入平臺、業務應用平臺資源合理利用,將客服座席的桌面PC業務負載集中到“云計算”資源中心,終端簡化為瘦客戶端,呼叫中心所有的終端設備使用的操作系統全部來自于一個標準的操作系統鏡像, 桌面和應用的安裝和升級等全部在集中數據中心進行,維護過程極其簡單、容易,同時瘦客戶端耗電量相比PC機大為節省并大幅降低呼叫中心運維人工成本。
2、機房基礎設施設計
呼叫中心機房基礎設施規劃包括數據中心樓宇和機房、環境與安保監控系統、供配電系統、散熱系統、網絡與綜合布線、服務器與存儲基礎設施、消防系統等各個數據中心組成部分的綜合設計,配電系統容量、空調系統制冷量與綜合布線系統的位點計算都需要與系統容量及設備布局協調一致,不要出現個別子系統過高配置而整個數據中心容量出現瓶頸的情況。
在供配電系統上使用高效率的UPS系統,消除不必要的電壓轉換環節,減少功率損耗;在散熱系統上采用輔助自然冷卻、水冷空調、冷熱空氣隔離、緊耦合散熱技術,這些都能幫助呼叫中心機房空調系統有效降低能耗。
(四)配套區域設計
1、大堂設計
呼叫中心大堂承擔著表達整體建筑的功能樞紐和結構中心,也是對建筑整體認識的起點和焦點。通過透明屋頂或者中庭盡可能地提供更良好的采光,自然光源的充分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室外園林景觀相呼應。大堂可設置水景和綠化景觀,營造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世界。為降低電能消耗,總臺根據人員數量情況進行智能空氣凈化系統和照明系統的開啟。
2、會議室、培訓室設計
呼叫中心業務性質使會議室、培訓室的使用效率很高,會議室在開會前(開始培訓前)10分鐘打開智能負離子系統,參會人員進入會場后心情舒暢,提高會議質量,會議(培訓)結束后打開智能空氣凈化系統20分鐘對會議室(培訓室)進行消毒及除味處理。
3、車庫設計
考慮到呼叫中心座席代表收入處于中低水平的實際情況,同時體現倡導綠色出行的公司文化,呼叫中心車庫設計應考慮非機動車輛的車庫設計。
4、配套宿舍設計
為降低呼叫中心座席代表的交通成本同時考慮到7*24小時不間斷座席業務的需要,有條件的呼叫中心可考慮員工宿舍設計或者是夜班倒班宿舍設計。
宿舍配有淋浴房,可考慮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房設有洗滌用水回收系統,經處理后用于沖廁和職場保潔。
5、衛生間設計
由于人員相對集中并且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座席代表每天平均接打的電話往往要超過100個,口干舌燥有較強飲水需求),呼叫中心職場衛生間的使用頻率較高。衛生間設計要參考呼叫中心座席代表男女比例的特殊性,采用感應式自動出水水龍頭能夠節約用水而且避免了公共職場病菌的交叉感染,節能馬桶同樣也能降低用水量,減低運營費用。
7、垃圾回收設計
一、什么是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一體化教室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一體化教室從職業教育角度來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教、學、做”一體的教學環境。即教師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教學,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用真實的環境進行項目教學。教學過程中講練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可以親自組裝選擇部件、組裝計算機、安裝軟件、進行BIOS設置、維護計算機的運行并檢測和處理計算機的故障。這樣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基本知識的理解,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并且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該教學環境自主學習。
二、為什么要建設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一體化教室
1.這是崗位群中實際工作的需求
目前,計算機是各個行業中必備的工具,如果在工作中不能正確使用和維護計算機就會對實際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是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作為實際工作中的崗們未來的要求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專業技術,還需要掌握與本專業技術密切相關的技術,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技術就是在各個行業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是目前崗位群中實際工作的需要。
2.這是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實際教學的需求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大部分教學內容需要反復練習、反復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計算機運行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一體化教室教學環境中,教師能夠很好地理論聯系實踐,采用項目教學的方式,用實際的組裝與維護環境,將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授課內容進行有效地組織。因此,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一體化教室。
3.這是計算機類似課程培養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
職業院校培養的計算機都屬于應用型人才,主要是計算機技術的相應的應用,作為各類工作人員,在做好本專業的工作時,要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適合本課程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資源,也就是說要有好的教材、課件、教案、考評方案等等。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而目前一體化教室就能滿足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這門課程的需求,也只有利用一體化教室才能能更好的發揮各方面的優勢,有效地培養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方面的人才。
三、建設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一體化教室要考慮的因素
建設一體化教室的目的就是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在教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練,在練中精,實現理論和實踐的一體。這里蘊涵著豐富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建立一體化教室需要我們去具體解決職業教育及課程領域中的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所追求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結束后應實現的最終行為,是預期的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目標的確立可以促使教學活動向期望的教學成就靠攏,并衡量教學學策略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因此清楚地表述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這門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滿足當前各行各業勞動者對在相應的職業工作中對計算機能力的需求,計算機已經成為各行業必備的工具,而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如何更好的使用計算機已經成為職業工作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
2.對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這門課程教學任務的設計
傳統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傳授理論知識,由于抽象的理論知識缺乏與工作的更直接的關系,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有限,要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我們設計科學合理教學任務。根據這些典型的工作任務,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獲得關鍵的技能,讓理論與實踐聯系更緊密。
3.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情境的設計
教學情境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學生學習的“情形”和“環境”,一體化的教室需要相應的教學媒體和環境,應該設置盡量真實的現場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完成與真實工作相一致的學習任務。
我們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讓同學在真實的環境和多媒體教學現場中掌握計算機中每一部分。為了充分與目前計算機市場接軌我們可以引入互聯網,讓學生再模擬當前的配置,根據自己的需求,應該如何選擇。對計算機病毒的防范也是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的殺毒軟件進行有的放矢的對學生訓練,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講解計算機病毒的基本知識。最后一部分內容,也是學習這門課程的關鍵內容,我們在一體化教室設置多種軟硬件的故障現象,通過多媒體講解每一種故障現象的處理,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處理計算機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通過以上教學情境的分析,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體化教室需要多媒體教學設備、多臺各品牌各型號的計算機配件,同時為了學生在學習中及時了解目前流行的軟硬件技術,該教室還要接入互聯網。
4.對這門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148-01
該課程是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以前采用由朱真才主編的《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本科教材。該教材理論知識偏多,內容缺乏實踐操作性,在教學中使用率較低。為適應高職教育教學要求,我院于2008年成立了由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等聯合組成的教材開發小組,經過多方面的努力該教材于2009年1月出版。經過近3年的試用,從多方面反饋的意見來看,效果良好,深受師生的好評。
一、課程定位應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
教材是課程的核心,課程的定位應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本課程是培養學生掌握煤礦采、掘生產一線主要生產設備使用操作、維護保養、故障處理等技能應用型技術的專門課程。
根據各崗位工作職責范圍,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能說”:如施工措施貫徹、職工技能培訓等;其次是“會做”:如采掘設備運行操作、故障處理、安裝調試等;第三是“善寫”:如施工措施的編制、生產情況匯報等。按照以上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進行了以下改進:
1.完善課程名稱。把原先的《采掘機械》更名為《采掘機械使用與維護》。更名后的課程名稱體現出課程教學內容和能力目標。
2.精心編排課程理論知識。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國煤礦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特點,圍繞以能力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選取教學內容,做到了理論知識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系統性。
3.實踐知識編排做到可用、可行。可用就是實用,在教材的開發過程中大量收集企業生產中現行的管理、施工、安全等方面成熟的經驗,充實到教材中,體現出教材的行業特色。可行就是在教學中具有可執行性,選取主要的技術點作為學生技能訓練課題。
二、教材結構形式應與教學方法相適應
根據目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做到學習與工作的有機結合,通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達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1.項目是二級任務指標,也是教學的單元。項目內容是相對獨立和統一的整體。從教學環境來說,是相對在一個工作區域完成的,便于教學的組織和考核。根據以上要求,該課程劃分為七個項目,覆蓋了課程的全部內容。
2.工作任務是三級任務指標,也是教學組織的基本單位。從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組織上都是相對獨立性整體,同時在具體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遵照教學規律加入了必要的學習型任務,體現了工作任務的目的性與實踐性。
三、教材內容是教學的資源和學習的向導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依據,更是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學習的向導。按照工學結合教學的組織大致可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按照教學實施過程主要有以下環節:
1.任務描述。指工作任務的安排和說明。其目的使學生明確目標,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
2.相關知識。指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是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學生獲得專業理論知識主體部分。在教材開發中注重以下原則:
(1)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順序,以夠用為度選取內容。
(2)調整教材落后于生產的局面,不但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基礎性和理論知識的前瞻性,還要講究區域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
3.任務實施。它是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從中獲取專業技能的資源。實踐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分工作任務循環實施,每個任務安排相應的方法、步驟和要求。根據課程所服務的崗位職責范圍,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為主的操作型工作任務。如采煤機使用操作、液壓支架基本操作等。
(2)以提高學生專業表達能力為主的手指口述型工作任務。如采煤機解體操作,要求學生在具備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眼看、心想、手指、口述等方式,表述采煤機解體工作的全過程。
4.任務考核。任務考核是對工作任務的評價。根據課程目標制定考核的內容、方法、標準,便于學生的自評和課程考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感態度:學生對工作任務的認識和表現。主要包括:工作紀律、敬業精神、團隊意識、行為習慣等。
(2)理論知識:學生對工作任務相關的理論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主要內容包括:安全操作知識,設備類型、性能、結構知識,工藝知識等。
(3)操作技能:學生完成學習工作任務的熟練程度及工作質量。主要包括:操作姿勢,如工作位置、體態姿勢、肢體配合等;工藝過程,如完成工作任務的程序、方法和熟練程度等。
5.復習與思考。為完成工作任務和鞏固學習成果,對學生課外的學習指導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理論知識復習:指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范圍和要點。避免過去抄襲教材的形式,在教材之外建立理論知識習題集,便于學習與考核。
(2)應用寫作練習:以學習報告的形式呈現。內容包括:設備介紹、崗位描述文稿、應用文件的編制、常用圖表的繪制等。
高職教育的教材建設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斷總結、不斷充實、不斷創新,才能使教材的內容與形式日益完善,真正成為高質量、符合時代要求、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教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45
Thinking on Online Classroom Interaction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GUO Xingchen, ZHANG Mengqin, ZHAO Yuetong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e network classroom has become the alternative to complement traditional classroom, it has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problem is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re network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Becaus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network consistency, it can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iple major relational network classroom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build emotional exchange 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s' interaction behavior of exchange, exchange of interests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three relational schema.
Key word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online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工程技術條件的發展,網絡課堂有了極大突破,但也暴露了諸多弊端。雖然國內不少學者致力于通過量化分析研究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行為,但在這些研究中,學習者行為的復雜性被丟失了。①其中,交互問題已成為網絡教育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交互行為被認為對網絡教育質量和效果有很大影響。②
與傳統課堂相比,網絡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作為網絡課堂核心的交互性學習,而社會交換理論對人的相互作用現象給出了合理解釋。③基于社會交換理論對網絡課堂現行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尤為重要。
1 網絡課堂存在的問題
網絡課堂是傳統課堂發展的科技延拓,是對傳統課堂實體的替代和補充,也是對傳統課堂虛擬化再現和模擬。其發展是信息技術時代的必然趨向和潮流,作為新生事物,有顯著優點,也存在諸多不足。
網絡課堂的資源共享性,使更多人有機會花低成本吸收優質教育資源,極大促進了學生國際化視界的提升;④自由度較高,富有彈性,只要能上網,師生都能自由地選擇同步上課的地點;⑤網絡課堂的延展性較強,能使學生充分比較多種教學材料,不局限于單一教材文本;網絡課堂中科技元素占有比重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
而網絡課堂的弊端,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可發現:(1)彼此溝通的困難度較大。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都由原來的直接交往變為間接互動,使得溝通相對困難。(2)人際之間影響力缺失。網絡課堂環境下單個人處于相對封閉化環境中,難以發揮群體道德影響力。(3)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化。網絡課堂教學更注重智力培育,而忽略了德育、人格、觀念等的培養。(4)教育環境整體的不和諧。現今網絡課堂中各種資料顯現堆置化狀態,有機組合性不強。
基于以上分析,可歸納出網絡課堂環境不足之處的核心在于:教育環境中,具有潛在教育影響力的互動關系之缺失。
可見,網絡課堂教育要實現進一步發展,不僅需在技術、信息等層面加以改造,更需對課堂情境中的環境人文因素加以重視。
2 社會交換理論與網絡課堂互動關系的一致性
2.1 網絡課堂中互動關系的基本內容
網絡課堂下互動關系模式是傳統課堂教育的一種新變體。傳統課堂模式下,主要以師生間、生生間直接交流互動為基石。而網絡課堂交往過程,由于介入了網絡平臺這一工具媒介,就發展成為以網絡作為連接點的人際新交往模式:主要存在師生、生生、人機這三大方面的互動關系。是以,筆者以此為據建構了用以分析網絡課堂下互動關系的三維坐標。
2.2 社會交換理論簡化模式
對網絡課堂的文獻分析,不難發現以往結合理論的解釋性研究相對很少。而網絡課堂建設是一個理論性與應用性課題的結合,既有對網絡課堂的現實性針對,又需對其背后構造原因進行探索。
對社會交換理論進行文獻綜述可知其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紛繁的學派著述,直接利用相對困難,確需進行簡化分析。
筆者以為,可將社會交換的理論模型簡化為:①9個核心概念:行動,互動,情感,刺激,報酬,成本,投資,利潤,公正性期待;②6個基本命題:成功命題,刺激命題,價值命題,剝奪―滿足命題,攻擊―贊同命題,理性命題
4個交換階段:吸引―競爭―分化―整合⑥
以核心理念為基石,結合網絡課堂中主體,客體,環體,介體的互動與聯系,筆者將這些關系整合成了如下幾組關系形式:①情感關系(對外界:好感,反感,贊同,吸引,分化;對自身:剝奪,滿足,期待);②利益關系(成本,投資,報酬,利潤);③行為關系(交換,互動,競爭,合作);④整合關系(制度,價值,觀念,規范,分配,公平)。
2.3 社會交換理論在網絡課堂中的應用
社會交換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進而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的一種社會學理論。它強調人類行為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⑦貫穿其中的線索就是利益追求和交換價值。網絡課堂下學習情境也可作如是觀。網絡課堂是社會互動交往關系的小模型,縮影和再現。社會交換理論自身的綜合性、交叉性、互動性與網絡課堂的協作性、聯通性、交互性等特點不謀而合。網絡課堂中,師生無形中已經建立起成效交換:網絡課堂為學生提供知識,學生需獲取這些知識實現其自我完善。由于社會交換理論從不同層次,如經濟、價值、心理等角度,對多重交往關系作出較為深入而全面的解讀,因而對于基于交往關系而開展的網絡課堂建設有理論指導意義。
3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網絡課堂互動關系的建構
3.1 情感交換的師生互動
傳統課堂相比于網絡課堂的好處在于,在一種人際交往的情境中,學生更易得到老師的現實關切、鼓舞激勵,激發其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而這些在現實網絡課堂中都大大打了折扣。這即是許多老師感到網絡課堂教學之缺乏,學生不樂意選擇網絡課堂的原因之所在。
交換理論中的剝奪-滿足命題告訴人們,某人在近期重復獲得的相同報酬越多,那么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其價值就越小。⑧當學生在網絡課堂進行學習時,即便之前順意的學習方式和靈活的作息安排能讓其獲得滿足,但對相對閉塞的學習環境還是不久就感到厭倦,出現一種“邊際遞減效應”:學的越多反而越難感受到學習的愉快。因此,學生在與老師親密接觸中所能獲得的情感感染、精神鼓舞和“默會型知識”,是一些教學視頻無法取代的重要價值。在進行網絡課堂建設時,不能忽略多元價值的實現。唯有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價值需求,學生才會實現更大程度的參與。這正是對交換理論中價值命題的擬合:一個人在若干種行動中總是選擇那種對他更有價值的行為。⑨
因此,教師在網絡課堂中發揮其主導性作用應從以下方面著手:(1)正視網絡課堂環境下師生關系淡漠的事實,發揮網絡課堂平臺的作用,通過現實往來彌補互動方面的不足,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2)建立透明公正的學業情況評價標準和制度,在對學生各階段的活動深層了解基礎上作出評價;(3)通過思想教育和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加強學習的目的性認識,扭轉獲取功利性觀念,學會用元意識控制來改善自身學習狀態。
3.2 行為交換的生生互動
學習不僅是學生單方求知的過程,更應是與同學比較駢進的過程。此間,學習者更易獲得集體活動的樂趣和群體認同感。布勞指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但不論在個人或團體的交換或利益追求,酬賞必須與其他份子相當或與他人分享,否則將引致排斥。集體學習活動中,同學們共同分享其問題和思考,從他人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的教益,能彌補個人學習的視野性狹隘,使自身發展更為全面,完善和比例均衡。各大小學習系統間都需進行彼此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實現知識、信息、能量的流入與流出,保持自身的更新和開放化,避免封閉和狹隘帶來的負面效應。
既然如此,怎樣有效管理不同的團體和層次間的行為交換呢?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舉措:一,在制度化層次上的構建。明確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在網絡課堂技術媒介中和課后進行交往,構建經常性的現實交往和虛擬交往,使每個學生都能歸屬于幾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團體之內。二,教師有意識地要求完成小組作業和班級主題活動。在小組形成的各階段,以共同成長為主題,接納和關愛小組中每位成員,增加其互動頻率,促進合作換。三,在網絡學習平臺中更好地開發相關交往區域。例如,在課堂平臺中跟進論壇、問題墻等建設,學生能直觀看到他人的學習成果,取長補短發展自己;又可及時得到關懷和幫助;還可為后來的學習者遺留參考資料,可謂一石三鳥。
3.3 利益交換的人機互動
目前能闡述什么教學設施能如何改善學習效果的研究少之又少。雖然有網絡監控數據告訴我們學生在線上的點選內容,點選次數,訪問時間,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果如何,我們很難了解。收集學生的參與度數據可能使追求參與度的課程開發人員創造出令人愉悅的媒體體驗,然而,讓學生目不轉睛地觀看視頻,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學到東西。
成功命題告訴人們,個人的某種行動越是經常得到某種報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復這一行動。在網絡課堂環境下,學生得到機器對其行動的及時反饋,能有效刺激他為學習采取進一步行動。例如,學生在機上完成習題后,能盡快得到答案解析,對正處于興奮點的學生有一種現時正強化作用,對其所學進行趁熱打鐵的鞏固,相比于傳統課堂相對緩慢的反饋周期,有顯著優勢。
不過,網絡課堂由于技術限制,如網絡學習平臺建設、多媒體課件資料的整合利用等不足,在有效互動上依然欠缺。要想更好地發揮人機互動這一關系模式,需做好如下方面:一,通過實證調查研究,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網絡課堂平臺建設的反饋;二,改進和建設網絡課堂教學平臺,完善輔設備,使之形成高度整合、和諧統一的教學資源和環境;三,將各階段的學生學習成果和資源積累、整合起來,用以豐富網絡課堂教學資源,實現不同年級間學生學習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鑒。
注釋
① R. S. Siegler, K. Crowley, Am. Psychol. 46, 606 (1991).
② 肖莉.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課堂中的交互行為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堂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1.
③ 胡燕,劉炳利,李娟,胡炳林.網絡課堂教育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0(7):51.
④ 楊俊峰,茅育青.中美跨文化網絡協作學習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2):56-61.
⑤ 魏雪峰,楊俊峰.同步網絡課堂的理念,運用及未來發展.中國電化教育,2014(322):99.
⑥ 周志娟,金國婷.社會交換理論綜述[J].中國商界,2009(1):281.
(1)描述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過程以及特點。
(2)舉例說出青蛙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
(3)說出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4)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的特點。
(5)關注環境變化,認同人類與所有生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措施
1.教學重點
(1)兩棲類動物在生殖與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
(2)兩棲類動物生殖和發育過程。
2.教學難點
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過程。
3.措施
采取標本的直觀演示、多媒體動畫和視頻的播放、電子白板互動生成等方式,通過生生互動、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學習者分析
初二的學生經過兩個學期的訓練,整體科學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小組討論、調查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能夠進行獨立探究和自主學習。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已經接觸過青蛙的知識,對青蛙的生殖與發育有所了解,所以本課多采用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播放動畫、視頻,演示青蛙一生的標本,以及白板的書寫、拖放、聚光燈和演示等措施激發學生興趣,節省時間,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教學流程
1.導入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播放大鯢的視頻,展示蠑螈、箭毒蛙的圖片,提問:你認識它們嗎?
②學生分別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
③提問:這些動物都屬于哪一類?(兩棲類)
④用橡皮擦擦除顯示兩棲類(如圖1所示)。
圖1
⑤提問: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與昆蟲比較,有什么不同?
⑥用橡皮擦擦除顯示生殖和發育(如圖2所示)。
圖2
(2)活動目標說明
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學生感興趣的兩棲動物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個問題引入課題—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單擊白板上播放器的播放按鈕開始播放視頻。
②運用橡皮擦擦除圖片下方“兩棲類”上方的白色遮蓋層,使“兩棲類”自然、迅速地出現,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③運用橡皮擦擦除“兩棲類”下方“生殖和發育”上方的白色遮蓋層,使“生殖和發育”自然、迅速地出現,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2.青蛙的生殖與發育
(1)活動設計介紹
①展示閱讀與討論。
圖3
A.閱讀19頁的論文片段。
B.交流對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認識,是否有與圖3表示的研究結果明顯不同的觀點?
C.討論: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經歷哪幾個時期?活動結束后,為什么要將蛙放回大自然?
②學生帶著討論題看書,進行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屏幕上的問題。
③幕布依次展示宋朝趙師秀的詩和與之相配的圖片(如圖4所示)。
提問:這首詩中哪兩句詩與今天講述的內容有關?
圖4
④用電子筆勾畫出與青蛙的生殖、發育有關的詩句(如圖5所示)。
圖5
⑤幕布依次展示:一年中什么時候你能聽到青蛙“呱、呱、呱”的叫聲?雌蛙和雄蛙都能鳴叫嗎? 雄蛙鳴叫的意義是什么?
⑥提問并展示:A.雌蛙與雄蛙抱對有什么意義? B.青蛙的與卵細胞在什么地方完成受精?其受精方式是什么?
⑦播放有關青蛙生殖與發育的視頻。
⑧提問:蛙的一生經歷哪幾個時期?
⑨播放有關蛙的一生的動畫,用橡皮擦擦除依次顯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⑩提問:蝌蚪先后出現什么身體結構?
用橡皮擦擦除,依次顯示: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
(2)活動目標說明
①了解青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②初步明白青蛙對農作物的作用。
③了解青蛙鳴叫的時間、性別及意義。
④理解青蛙抱對的意義。
⑤進一步理解青蛙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以及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⑥理解青蛙的一生經歷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
⑦掌握在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中形態結構上的變化。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師生互動。
②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使問題的呈現由淺入深,便于學生思考和回答。
③電子筆的勾畫功能便于吸引學生的眼球。
④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插入和鏈接功能使動畫、視頻的播放很流暢,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⑤用橡皮擦將文字“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上方的白色遮蓋層擦除,依次呈現“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橡皮擦的擦除功能使文字的出現自然、迅速,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3.蝌蚪與成蛙的比較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提問: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生活習性方面的比較表(如圖6a所示)。
a b
圖6
③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④學生回答后,依次點擊各個方框顯示答案(如圖6b所示)。
⑤用電子筆在白板上依次畫出蝌蚪、成蛙的心臟。
(2)活動目標說明
掌握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呼吸器官、尾、四肢、心臟、循環路線)和生活習性(生活環境、食物)等方面的不同點。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表格的陰影功能使問題答案的呈現很自然,便于師生、人機互動。
②電子筆的繪畫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師生互動交流,同時可以生成一些資料便于課后復習以及期中、期末復習使用。
4.青蛙的變態發育
(1)活動設計介紹
①展示有關變態發育的帶有空格的概念(如圖7所示)。
圖7
②學生看書,完成空格的填寫,其中一名學生在白板上書寫。
③幕布依次展示問題和答案(如圖8所示)。
圖8
④展示雌雄同體的蛙、美國發現的五條腿青蛙、英國發現的三頭六腿青蛙。
⑤提問:活動結束后,為什么要將蛙放回大自然?
學生答:這是因為青蛙能捕食農田的害蟲,保護莊稼,是人類的朋友。
⑥播放有關青蛙捕食害蟲的視頻。
(2)活動目標說明
①掌握變態發育的概念。
②了解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對環境的要求以及環境惡化對其的影響。
③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愛護動物的情感教育。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便于師生交流,同時可生成一些資料以便以后復習使用。
②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師生互動。
③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插入和鏈接功能使視頻的播放很流暢,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5.小結與反饋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②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提問:蛙的一生經歷哪幾個時期?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哪些不同?什么是變態發育?
④展示反饋習題(選擇題、排序題、填空題)。
A.選擇題(如圖9a所示) B.填空題(如圖9b所示)。 C.排序題(如圖9c所示)。
a b c
圖9
(2)活動目標說明
①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后教師板書進行課堂小結。
②通過8道選擇題、2道填空題和1道排序題反饋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便于師生交流,同時可生成一些資料以便以后復習使用。
②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圖文排序功能有利于師生互動。
③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存儲功能將學生的答題情況存儲起來,便于學生以后復習和鞏固。
五、教學反思
1.白板教學的關鍵說明
電子白板的交互性非常強,它突破了以往各種軟件只是教師事先做好各種準備,上課“喂給學生吃”的限制,讓學生也可以像教師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白板上與其他學生分享,而且操作極為方便,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電子白板中電子筆的出現把教師從電腦旁,從傳統鼠標旁解脫出來,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形體語言的引導作用。但由于學生初次使用電子筆,使用不是很自然,加上電子筆的敏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繪圖、拖放、書寫。
2.應用白板前后教學效果的比較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對于知識點的落實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在課堂反饋測試中得到驗證。如測試的知識點為關于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的選擇題和關于蛙的一生的排序題,滿分16分。應用交互電子白板教學的班級均分為15.8分,不用交互電子白板而用Flash課件教學的班級均分14.0分,兩者分差1.8分。
3.本節課生成性資源
本節課生成性資源主要有:學生對有關青蛙受精方式的回答(書寫);學生對變態發育概念的填空;學生完成的選擇題;學生對有關青蛙一生的排序。以上保存的這些內容今后復習時打開可以進行糾錯練習。教師對趙師秀詩中關于青蛙生殖詩句的勾畫和教師繪制的蝌蚪、青蛙心臟的結構圖,便于學生復習時使用。
4.白板使用建議
1 引言
在實際科研工作中,研究者有專業知識為依據可認為多個因素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交互作用)或根據研究目的不需要考察多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或受試驗條件及樣本量等的限制無法考察多因素間的交互作用時,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比較特殊的試驗設計類型。當試驗涉及到3個或4個因素,而由于前述各項原因無法或不必要考察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時,可根據試驗目的和試驗因素等選用拉丁方設計、交叉設計、三因素或四因素嵌套設計。本文著重論述這幾種試驗設計的特點、區別、適用場合及如何根據資料的類型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以期能幫助廣大科研工作者提高處理無法考察交互作用的三因素或四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統計學水平。
2 3種試驗設計的特點及適用場合
2.1 拉丁方設計的特點及適用場合 拉丁方設計可用來考察一個試驗因素和多個區組因素(重要非試驗因素)對觀察結果的影響,要求這些因素水平數相同且相互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根據試驗涉及的區組因素的個數,可將拉丁方設計分為三因素拉丁方設計或四因素拉丁方設計。前者即通常所說的拉丁方設計(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后面所討論的拉丁方設計指三因素拉丁方設計),后者稱希臘拉丁方設計或正交拉丁方設計。
2.1.1 拉丁方設計 拉丁方設計可安排一個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視為隨機區組設計的擴展,因為它比隨機區組設計多考察一個區組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影響。拉丁方設計要求3個因素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計,要求3個因素水平數相同(以試驗因素水平數為基準)。
2.1.2 希臘拉丁方設計 希臘拉丁方設計可安排一個試驗因素和3個區組因素,要求4個因素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計,要求4個因素水平數相同(以試驗因素水平數為基準)。
2.1.3 適用場合 根據觀測指標的獲取與受試對象間的關系,拉丁方設計(含三因素拉丁方設計和四因素拉丁方設計)可分為2種情況:一是每個區組中的k個數據重復測自同一個受試對象,二是每個區組中的k個數據測自條件相近的k個受試對象。前者可大大減少所需受試對象個數,但由于“攜帶效應”(前一種處理對觀測指標造成的影響在受試對象接受下一個處理時仍然存在)的存在,使其一般不適用于干預性試驗研究,除非能保證試驗因素各水平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是短暫可逆的,即在設定的時間間隔內,前一種處理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會消除,所以在處理對受試對象的影響易恢復到初始狀態的觀察性研究中應用拉丁方設計效果較好。后者由于某種原因不宜在同一受試對象上觀察試驗因素的不同水平對觀測結果的影響,而選用條件相近的k個受試對象,這樣做就不存在“攜帶效應”的影響了,但也是以“較大樣本含量”為代價的。請注意,這2種情況下的拉丁方設計都要求試驗涉及的3個或4個因素間的交互作用無統計學意義且各因素的水平數相同。
請讀者思考并比較下面3種情況下應用拉丁方設計,其結論可信度的高低:一是用4臺秤分別測量4個人的體質量,每臺秤測量每個受試者1次,從而比較4臺秤的測量結果是否一致;二是用4臺血壓計分別測量4個人的血壓,每臺血壓計測量每個受試者1次,從而比較4臺血壓計的測量結果是否一致;三是比較4種降壓藥的療效是否一致,選擇4個受試對象,每個受試對象以不同的順序服用這4種降壓藥,在同一受試對象服用不同的降壓藥中間隔一段時間以減少或排除前次服用的降壓藥對觀測指標的影響。可以看出,上述3種情況下均采用了4×4拉丁方設計,但根據這3種設計所獲得的定量資料進行正確的統計分析后,所得結論的可信度卻不盡相同。第一種情況,人的體質量在短時間內是基本不變的,而不同的秤測量人的體質量也不會對體質量造成什么影響,此時采用拉丁方設計效果極好;第二種情況,雖然不同的血壓計對受試者的血壓不會造成什么影響,但由于血壓本身易受人的情緒、心理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采用拉丁方設計的效果較第一種情況稍差;第三種情況,不同的降壓藥對人的血壓會造成短時無法徹底清除的效應影響,即受試對象在服用下一種降壓藥時,其前一次服用的降壓藥造成的影響仍然存在,此時采用拉丁方設計效果很不好。
2.2 交叉設計的特點及適用場合 與拉丁方設計相似,交叉設計也是用來考察一個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對觀測指標的影響,要求3個因素間的交互作用無統計學意義。根據涉及到的試驗因素水平數和試驗段數,可將交叉設計分為3類:二階段交叉設計、三階段交叉設計及3×3交叉設計。
2.2.1 二階段交叉設計 當試驗涉及的試驗因素只有2個水平,且根據專業知識的需要,希望該試驗因素的2個水平先后作用于同一個受試對象,此試驗設計稱為二階段交叉設計或2×2交叉設計。根據觀測指標的獲取與受試對象之間的關系,可將其分為2類:配對二階段交叉設計和成組二階段交叉設計。前者是選擇條件相近的受試者匹配成對,隨機決定每個配對組中的一個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的先后順序,另一個受試對象接受處理的順序相反,此設計是在配對設計的基礎上多考慮了試驗順序可能對觀測結果的影響。后者是將受試對象隨機分成2組,隨機決定一組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的先后順序,另一組受試對象接受處理的順序相反,此設計是在成組設計的基礎上多考慮了試驗順序可能對觀測結果的影響。
2.2.2 三階段交叉設計 當試驗中涉及一個具有兩水平的試驗因素,根據專業知識的需要,希望該因素的2個水平要在3個階段作用于同一受試對象,此試驗設計稱為三階段交叉設計。同樣,此設計可分為配對三階段交叉設計和成組三階段交叉設計。
2.2.3 3×3交叉設計 將3種處理分3個階段先后施加給同一個受試對象,觀察受試者接受每種處理后的反應,這樣的設計稱為3×3交叉設計。此設計用來考察一個具有三水平的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影響。
2.2.4 適用場合 交叉設計適用于考察一個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個體差異和測量階段)對觀測指標的影響,要求3個因素間無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要求試驗因素各水平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是短暫可逆的且多個階段之間必須有一定長度的時間間隔(洗脫期,使受試對象在接受下一個處理前,前一種處理對其觀測指標的影響已經消除),從而消除“攜帶效應”。對于三階段交叉設計,由于每一個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的次數不等導致這種設計的均衡性不是很好,且對每一個受試對象而言,都有2個“洗脫期”,“攜帶效應”更加突出,應盡可能避免使用。
2.3 三因素或四因素嵌套設計的特點及適用場合 試驗中涉及3個試驗因素,且依據專業知識可認為3個試驗因素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有主次之分,主要因素各水平下嵌套著次要因素,次要因素各水平下又嵌套著更次要的因素,這樣的實驗設計稱為三因素嵌套設計。
此設計可用于3個試驗因素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有主次之分的試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3個試驗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要有專業依據,不能隨意想象或規定,且討論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無實際意義。
四因素嵌套設計與三因素嵌套設計相似,只是多了一重嵌套關系,可用于考察專業上認為有主次之分且考慮交互作用無實際意義的4個試驗因素對觀測指標的影響。
3 3種試驗設計的聯系與區別
3.1 聯系 拉丁方設計(不含希臘拉丁方設計)與交叉設計均涉及一個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且2種試驗設計的標準型很相近,均可用表1表示。配對二階段交叉設計的結構可視為多個2×2拉丁方設計縱向排列的結果。
表1 無法考察交互作用的三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不含三因素嵌套設計)(略)
試驗因素C及其下標僅為示意試驗設計而列出,不代表實際問題就可按此順序分配處理。
若i=j=k,則試驗因素C的各水平在表內各行或各列中均出現一次,此表即為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若i>2且j=k=2,則試驗因素C的各水平在表內各行中均出現一次,此表即為二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若i>3且j=k=3,則試驗因素C的各水平在表內各行中均出現一次,此表即為3×3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若i>2且j=3,k=2,則試驗因素C的各水平在表內各行中可能出現一次或2次,此表即為三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所以,讀者在鑒別拉丁方設計與交叉設計資料時,應注意觀測各因素的水平數。
希臘拉丁方設計是在三因素拉丁方設計的基礎上再多考察一個區組因素對觀察指標的影響,其定量資料的標準型及三因素或四因素嵌套設計定量資料的標準型較為復雜,在此不再給出,讀者可參閱文獻[1]。另外,拉丁方設計、交叉設計和嵌套設計均要求因素間無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
3.2 區別 3種試驗設計涉及的因素個數、因素水平數及因素性質不盡相同。拉丁方設計涉及一個k水平的試驗因素和2個k水平的區組因素;希臘拉丁方設計涉及一個k水平的試驗因素和3個k水平的區組因素;交叉設計涉及一個試驗因素和2個區組因素,但不要求3個因素的水平數必須相等;三因素嵌套設計和四因素嵌套設計分別涉及3個或4個專業上認為對觀測指標的影響有主次之分的試驗因素,且對各級因素的水平數沒有嚴格限制。
拉丁方設計、希臘拉丁方設計及交叉設計在全部因素組合而成的每一個試驗條件下,若試驗結果的變異度很小,則可以不做獨立重復試驗(各試驗條件下有一個樣本即可),但嵌套設計在全部因素組合而成的每一個試驗條件下必須做獨立重復試驗(各試驗條件下至少要有2個樣本)。
4 正確分析無法考察交互作用的三因素或四因素設計定量資料
4.1 正確識別定量資料對應的試驗設計類型并檢查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
例1 某科研人員欲對3種短節段的內固定器械的抗旋轉能力進行對比研究,選用3例新鮮成年男尸,平均年齡31歲(18~36歲),取T12~L4節段脊柱標本,攝X線片提示骨性結構良好。將3例標本均制成伴有三柱損傷的屈曲壓縮骨折模型,分別于L1和L3椎弓根處打孔,置入骨針,X線檢查證實定位準確,每個骨折模型分別以不同順序接受AF釘、Dick釘及ARRIF釘的固定(3種釘的制造材料、螺紋和螺距均相同)且扭力矩保持一致,然后上機進行測試。每次試驗均重復一次,數據取平均值。測試前,標本在實驗機上預調2~3次。根據力矩角度變化曲線,換算力矩變化條件下的角度變化值。部分試驗結果見表2[2]。已知交互作用可忽略不計,請判斷表2資料的設計類型,并說明應選用什么統計分析方法來處理此資料較為合適?
表2 伴有三柱損傷椎體壓縮骨折在腰椎旋轉2°負荷下的角度變化(略)
A:AF釘固定;B:Dick釘固定;C:ARRIF釘固定。
分析與解答 資料中說明每次試驗均重復一次,數據取其平均值,可知此“重復”為重復觀測,而非獨立重復試驗,因此樣本數仍為3個。試驗中涉及一個試驗因素,即“固定器械種類”,它有3個水平;同時還涉及到2個區組因素:“受試者號”和“測定順序”,均有3個水平,且交互作用可忽略不計,因此該資料應為3×3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
先檢查資料是否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若滿足,則可采用3×3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若不滿足,則可采用適當的變量轉換方法使轉換后的資料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然后再對轉換后的資料采用3×3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即可,也可直接采用3×3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
例2 某研究者欲比較A、B兩種閃爍液測定血漿中3HcGMP含量的結果是否相同,選取10名受試者分別接受2種閃爍液的檢測,采用隨機的方式將10名受試者等分成2組,隨機決定每組受試對象接受2種閃爍液檢測的順序,其中第Ⅰ階段1、3、4、7、9號用A測定,2、5、6、8、10號用B測定;第Ⅱ階段1、3、4、7、9號用B測定,2、5、6、8、10號用A測定。測量結果見表3[3]。請判斷資料的設計類型,并說明如何進行統計分析?
表3 兩種閃爍液測定血漿中3HcGMP含量的試驗結果(略)
分析與解答 本資料中有一個試驗因素“閃爍液種類”,它有2個水平(A閃爍液和B閃爍液);同時還涉及到2個區組因素:“受試者編號”和“試驗階段”;觀測指標為“血漿中3HcGMP含量”。由于采用隨機的方式將10名受試者隨機等分成2組,再用隨機的方法決定一組受試對象接受2種閃爍液測定的順序,另一組按相反順序測定血漿中3HcGMP含量,故為成組二階段交叉設計。若先按照某些條件將10名受試者配成5對,然后采用隨機的方法決定每對中的一個受試對象接受2種閃爍液測定的順序,另一個按相反順序測定血漿中3HcGMP含量。此時,就是配對二階段交叉設計了。
先檢查資料是否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若滿足此條件則可采用二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若不滿足此條件則可采用適當的變量轉換方法使轉換后的資料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然后再對轉換后的資料采用二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即可,也可直接采用二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此外,配對二階段交叉設計和成組二階段交叉設計只是在分配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順序的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前者先按照某些條件將2n名受試者配成n對,然后采用隨機的方法決定每對中的一個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的順序,另一個受試對象按相反順序接受2種處理;后者先將所有的受試對象等分成2組,再隨機決定2組受試對象接受2種處理的順序。最終的結果都以受試對象為結果記錄的標志,將每個受試對象接受2次處理的結果記錄在一起,因此其統計分析方法相同。
例3 假定某研究者要研究A、B兩種治療高血壓方案的療效之間的差別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擬通過小規模的預實驗來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者從很多高血壓患者中隨機抽取12名,再用隨機的方法讓其中的6名患者在3個時期內按先A后B再A的順序接受治療,記為ABA;另外6名患者在3個時期內按先B后A再B的順序接受治療,記為BAB。觀測的指標是血壓下降值(kPa),結果見表4[1]。請問:它是什么試驗設計類型?應采用何種統計分析方法?
表4 高血壓患者在3個時期接受A、B兩種方案治療的血壓下降值(略)
分析與解答 本資料涉及一個2水平的試驗因素(治療方案),其2個水平分別為A方案與B方案;2個區組因素分別為時期因素和患者號。2種治療方案在3個時期內交叉作用于2組受試者,因此這是成組三階段交叉設計。若按照病情、性別和年齡等非實驗因素將12名高血壓患者配成6對,再用隨機的方法讓每對中的一名患者在3個時期內按先A后B再A的順序接受治療,另一名患者在3個時期內按先B后A再B的順序接受治療,則這2種治療順序在條件相近的同一對受試者中交叉實施,其設計類型為配對三階段交叉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假定2種治療方案對血壓值的影響是暫時的且血壓值可很快恢復到原先的水平,否則,這樣設計試驗所得結論的可信度不高。
根據資料是否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決定是選用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還是對原始數據進行適當的變量變換或直接采用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
例4 氯雷他定是新一代的非鎮靜性抗組胺藥,最早由國外公司開發,目前已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由于該藥物療效好,藥物不良反應輕微,一推出后即廣受患者歡迎。國內某制藥公司研制了氯雷他定片劑和膠囊劑,欲作為4類新藥報批,進行了2種劑型與參比品對照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以評價2種試驗制劑和參比制劑在主要藥代動力學參數上是否存在生物等效性,旨在為臨床安全、有效用藥提供試驗依據。由于3種制劑共組合有6種給藥方案,故選用18名健康男性受試者,隨機等分成6組,并隨機決定每組受試者接受3種制劑的順序。部分試驗結果見表5[4]。請鑒別本資料的類型并給出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
表5 18名受試者使用不同制劑的血藥峰值濃度結果(略)
A:氯雷他定片劑;B:氯雷他定膠囊劑;R:氯雷他定參比制劑。
分析與解答 本試驗涉及一個3水平的試驗因素(制劑種類),其3個水平分別為氯雷他定片劑、氯雷他定膠囊劑和氯雷他定參比制劑;同時涉及2個區組因素:受試者號和時期因素。根據受試對象的分組方法和試驗因素的水平數可知,此資料應為“3×3交叉設計定量資料”。
先檢查資料是否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若滿足此條件則可采用三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若不滿足此條件則可采用適當的變量轉換方法(本資料可采用對數變換)使轉換后的資料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然后再對轉換后的資料采用三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即可,也可直接采用三階段交叉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
例5 在某城市調查某種疾病的患病率,調查時在地區因素A上分為3個水平:A1(工廠區)、A2(文化區)、A3(市區);在年齡因素B上分為2個水平:B1(兒童)、B2(成人);性別因素C上有2個水平:C1(男性)、C2(女性)。三因素各水平下都重復2次調查,每次都調查足夠數量的人。假定由專業知識得知,地區對該疾病的影響作用最大,年齡次之,性別最小,調查結果見表6[5]。請判斷此資料所取自的試驗設計類型,并對資料做相應的統計分析。
表6 地區、年齡、性別對某種疾病患病率的影響(略)
分析與解答 本試驗涉及3個試驗因素:年齡、性別和地區。觀察指標為患病率,由于受試對象為特定地區、特定年齡段及特定性別定義下的人群,對每一個特定人群(本例中的觀察單位)均可觀測到一個患病率,因此該資料(以特定人群為觀察單位)為定量資料。由專業知識得知,3個因素對患病率的影響存在主次之分,所以此資料應為三因素嵌套設計定量資料。
若資料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可采用三因素嵌套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反之,可進行適當的變量變換或采用三因素嵌套設計定量資料的秩和檢驗。
4.2 切勿隨意“切割”原始資料,進行兩兩比較 對無法考察交互作用的三因素或四因素設計定量資料,雖然其因素間不存在交互作用,但也不能隨意“切割”而進行多次兩兩比較。因為這會割裂試驗設計的整體性,導致信息利用度的降低,而且未經校正的多次兩兩比較會導致犯假陽性錯誤概率的增加。如對某試驗設計資料進行假設檢驗,將其可能會犯的假陽性錯誤發生率控制在α=0.05水平之下,但若以6次兩兩比較取代對原試驗資料的整體分析,則可能犯假陽性錯誤的概率就會變成[1-(1-0.05)6],達到了0.265的程度。所以,對資料的統計分析應根據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資料所對應的試驗設計類型等選擇相應的統計分析方法,不可隨意以多次單因素分析取代多因素分析。
【參考文獻】
1 Hu LP. Application of tripletype theory of statistics in experimental design. 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2006: 7784. Chinese.
胡良平. 統計學三型理論在實驗設計中的應用.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6: 7784.
2 Tan YJ, Pan XM, Quan Y, et al. Application of latin square experimental designing principle in spinal biomechanical contract study. Zhongguo Lin Chuang Kang Fu. 2003; 7(26): 3572357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譚映軍, 潘顯明, 權毅, 等. 拉丁方設計在脊柱生物力學對比試驗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康復. 2003; 7(26): 35723573.
3 Li QH, Xia JL. MI and MIANALYZE for 2×2 crossover design with missing data. Zhongguo Wei Sheng Tong Ji. 2005; 22(5): 29029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清華, 夏結來. 有缺失數據的2×2交叉設計的多重填補與分析. 中國衛生統計. 2005; 22(5): 290292.
4 Liu YX, Yao C, Chen F, et al. Equivalence analysis for multiple crossover design of bioavailability trials. Zhongguo Lin Chuang Yao Li Xue Za Zhi. 2002; 18(3): 21922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瑞士聯邦是一個只有4.1萬平方公里土地、750萬人口的歐洲內陸國家,國土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卻依靠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尤其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逐步成為人力資源強國,使國家競爭力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筆者有機會參加江蘇省第三期高等教育管理專題研究班赴瑞士考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地感受瑞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舉措,獲得諸多有益的借鑒經驗和深刻啟示。
1瑞士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瑞士的職業教育發端于18世紀末,如1773年蘇黎世和1979年伯爾尼等城市出現了專門培養專業技術勞動者的學校,到19世紀2O年代,瑞士許多地方都已開辦了職業學校。在19世紀下半葉瑞士工業化全面推進過程中,職業教育發展更為突出。目前,瑞士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準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中職業教育主要分高中和高等教育兩個階段進行,并同時建立了以企業為主導的學徒培訓(雙元制)和以全日制學校為主導的兩種職業教育模式。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在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培訓之后實施的大學之外的第三級教育。在此階段,通過拓展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提高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其能夠勝任較高級的工作崗位。在瑞士,一般有2/3的學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會選擇接受職業技術教育,這充分表明瑞士高等職業教育發達的程度和高等職業院校在高等教育結構中的獨特地位。
近年來,面對一些新興行業對高級職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瑞士聯邦政府于1993年決定引入職業高中會考證書制度。通過考試,取得職業會考證書的學生可以進入高等專業學校學習,獲得高等學校專科畢業文憑。1995年,根據聯邦政府的《高等職業學院法》,同時本著與大學“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則,瑞士組建了聯邦高等職業學院,并將原有的部分高等專科學校改組為新型高等教育機構——應用科學大學,作為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包括學徒教育的學生提供高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機構。在3~4年學制中,不僅講授學士課程,另外還不斷增加碩士課程,而學生畢業時則可獲得學士學位甚至碩士學位。1997年10月,瑞士又分地區組建了7所聯邦應用科學大學,并在次年3月得到聯邦政府的認可。見圖1瑞士聯邦職業教育體系。
綜觀這些高等專業學校,可以發現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按照大學的水平進行教學,學習期限至少3年;二是其文憑受保護,各州相互承認;三是肩負三種使命,即教學、研究與開發和社會服務。高等專業學校和職業會考制度的創設,為接受學徒培訓的青年開辟了進入高等教育的途徑,受到瑞士青年的普遍歡迎。瑞士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時可以獲得雙證書,即通過高級專業考試獲得專業任職資格證書和獲得聯邦政府認定的大學畢業文憑。
瑞士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建立在}j等職業教育多樣化模式和類型基礎之上的,當前其發達的中等職業教育和同齡中幾乎70%學生接受各類職業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的眾多人數,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瑞士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又緊密結合其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密切聯系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變化,不斷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調整,從而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互動。
2瑞士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
1)職業教育發展平臺:國家高度重視。受聯邦制的影響,瑞士沒有國家一級的聯邦教育部,由各州設有自己的州級教育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各州的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州立大學。但職業教育卻是例外,它由聯邦政府統一負責,公共經濟部職業教育司就是聯邦政府主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部門。不難看出,聯邦政府非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而這種重視又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即一個國家不能只培養科學精英,還要培養職業精英即各行各業的精英。
2)職業教育發展基礎:社會高度認同。在瑞士,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已形成一種共識,即孩子不論是上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只要符合他們的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任何選擇都會受到尊重,人們不會因為進入職業院校學習而感覺低人一等。這種優良傳統和社會氛圍對瑞士人的擇業觀起著重要影響,保證了各個職業院校充足的生源和質量的保證。在此背景下,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工商企業甚至個體勞動者都非常重視本行業人才的發展,都愿意投資教育培訓,保證本行業后繼有人。他們不僅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學徒培訓場所、設施和崗位,配備專門負責培訓學徒的師傅,而且還提供實習培訓費并向學徒支付一定的薪金。
3)職業教育發展保障:高質量教學水平。發達的瑞士高等職業教育由300多種專業組成,遍布工業、商業、手工業、銀行保險業、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由于專業設置靈活多樣,不僅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保證企業利益和勞動市場需要,同時也能滿足青年學生的多元需要,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其課程設置也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包括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教育以及崗位必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崗位所需的企業價值觀、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并獲得聯邦職業資格證書,順利走上工作崗位。高質量的教學為瑞士發展提供了許多優秀人才,據有關資料顯示,瑞士有75%的老板畢業于高等職業院校,瑞士最大的銀行——聯合銀行的老板施圖德爾也曾是學徒出身。
3瑞士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啟示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高職院校的建立尚不到l0年時間,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聘任、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上,和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廣泛借鑒瑞士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提高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