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41: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展農業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
1、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絕對比例。在對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當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這說明農業信息化建設,順應了農民需要,也順應了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2、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因此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將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將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十二五”農業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寶應縣來講,農業現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只有一條,必須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生產者在計算機操作、網絡知識、農業信息采集上傳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對先進農業技術及工具的采用,決定著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判斷。農民不僅是農業的主體,更是農民增收的主體,只有培養出覺悟高、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使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在談到現代化指標時,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為一項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來看待。信息化指數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該地區、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也就不能不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裝備、信息主體水平、信息消費等組成。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就必須按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各方面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與我國目前農業水平、農村條件和農業人口來比較,尚有較大差距。但我國農業發展也具有地區性不平衡,西北地區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由于開放早,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已經向富裕小康水平轉化,初步具備了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條件,有了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能力,只要領導重視,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完全有能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另外,在目前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許多統計材料中,尚缺乏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記錄,應把農業信息化等有關量化指標加以統計,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3、農業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在終身教育已成必然趨勢的新世紀,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必然是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要適應農民的廣泛需求,農廣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和溝通。如農廣校借助網絡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就是借科技之力傳播科技之業的好形式,使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為直接有效的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實現信息化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農業綜合開發是綜合性的,在農田基礎設施上投入較大,在項目區核心農戶培育上缺少應有的獎金扶持。建議在項目實施中把造就農業生產第一線專家,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生態意識和無公害生產意識的培養,全方位提高農民種植素質。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212-0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我國的農業也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那么怎樣才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呢?在農業中推廣農機的使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因為農機推廣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更好地建設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機推廣的概念
農機推廣是指把關于農業科學研究的成果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當中,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采用不同的農機進行耕作,不同的農作物采用不同的農機進行農業生產,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且減少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農民的生產方式和條件,從而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在農機不斷的推廣中,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2 當前農機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提高農業的生產率,不少地區已經開始采用農機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在農機的推廣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農業的發展。不同地區農機推廣程度不同,而且農機類型也比較單一,不適合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當前農機推廣中顯露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戶的土地比較分散,而且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使用率不高,不利于農機的推廣
自改革開放以來,土地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土地逐漸分散化,是由于土地的好壞差異較大,土地分配與調整過程中的問題較多。各鄉村為了減少矛盾糾紛,將產量高的田地和產量低的田地按照一定比例搭配進行了調整,絕大多數農民的耕地被分散于不同地段。新形勢下,這種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規模集中耕種。為了取得相對集中的土地,需要與不同的農戶進行協商,即使大多數農戶同意租出,但個別農戶如果不愿意轉出的話,造成的結果必然是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轉,使土地的流轉率降低。不利于在分散的土地中進行農機的推廣。
2.2 基層農機推廣中,缺乏財政的支持
在基層農機推廣中,由于大部分基層單位都比較貧困,拿不出較多的錢來支持農機的推廣,而且農民也拿不出足夠的錢來購買農機。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這就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加大農機購買的補貼。政府財政補貼的農機類型有: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排灌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動力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設施農業設備和其他機械等。
2.3 農機推廣人員素質低,職能履行程度低
由于農機推廣這種崗位不僅比較辛苦而且工資較低,高素質人才都不愿意從事,所以在農機推廣中缺乏先進的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合格的宣傳人員。由于基層農機推廣機構受基礎設施、技術力量、物質條件等因素的限制,難以獨立履行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培訓等公益性職能。
2.4 在基層農機推廣工作中存在著推廣手段落后、缺乏專業指導等問題
基層農機推廣中采取的推廣方法大部分都是在村鎮建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但是推廣人員沒有向廣大農民進行宣傳,使農民認識到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很少有農民去主動了解,所以推廣效果不是很好。
3 農機推廣對農業的重要性
在新形勢下,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科學技術轉化到生產中是生產力進步的主要動力。在農業生產中,農機科技成果向生產的不斷轉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機科技發展的依賴也逐步增強。為了更好地將科研成果應運到實際生產中,我們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使其掌握這些生產手段。
3.1 農機推廣可以提高農業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口,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我國有著廣袤的耕地,但是人口也十分龐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呢?這就必須提高耕地的單位產量,達到“盡地力之效”的目標。農機的推廣可以提高產量,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實施先進農業科技的載體,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具有促進現代農業文明,促進農民全面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推廣農機的使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體現。
3.2 農機推廣減少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農機得到有效的推廣,提高了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使得土地上人力的勞動減少,這部分人可以從事其他行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促使我國農業結構得到更好的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
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都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所以大量農田都被荒廢。如果在這些地區實行農機推廣,減少勞動力地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
3.3 農機推廣可以提升農業生產力,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在預防蟲害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在農村都知道,田間有鼠害,蟲害等各種破壞農業收入的東西,如果對農作物生物災害預測預報網絡,實行預測預報信息電子化傳遞。該網絡可以通過對草地螟的監測,使各地依照情況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那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的損失。這樣對以后農村的收入情況也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質量監測的作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可以正確領導下屬對土壤肥料質量的監測,種子質量的監測,還有各種實驗室質量的監測。2008年6月到7月在原陽縣,領導高度評價了該縣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和噴施寶試驗安排工作,并指出,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的帶動下,原陽縣土肥站對原化驗室進行了更新改造,設施更加完善,儀器設備更加先進,人員素質進一步提高,為更好地服務農業、服務農民打下了堅實基礎。這充分的體現了農業技術推廣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好處。
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未來的建設方向
1.創造更加純熟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我國是農業大國,所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是必然的,結合前面的要點要以國家主管部門的推廣體系為主導,即以政府為核心展開農業技術的推廣。向基層廣泛推行農業技術的推廣服務中心,并且建設一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推廣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基層地區農業技術推廣所帶來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對農民提供免費的農業技術知識培訓,同時為了保證公益的有效性,國家主管部門也應對此制定相關的規定。為農村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好的服務平臺,更加高效的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進行。
2.制定相關的保障推廣體系的機制在我國雖然有頒布實施的相關法律來推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是隨著目前的形勢發展,以前的法律已經不能適用于現在的社會,很多方面存在著制約性不夠強的問題。沒有一個完善的機制來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進行監督或監管,將會給農業帶來很多的麻煩。因此要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完善,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變得更加的完善。國家在這個方面應該更加投入,不僅指資金方面的投入,人力、物力都應該要加強。
現代農業投入資本高,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如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耕作技術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學的管理手段。農村進入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市場調節的作用大了,農民自也大了,客觀形勢要求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而生產。農民所用的生產原料上漲,在生產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導致糧食及經濟作物、工副業和其他產業等的比價差距也不斷拉大。農民從市多搞工副業和其他產業,這很自然,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跟不上,經濟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經濟發展,就必須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們這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中,這是已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搞好規劃是新農村建設必須遵循的基礎。因此,農業基礎建設必須規劃先行,認真做好規劃工作。農業基礎建設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就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按照這個要求,新農村建設規劃要著眼產業布局,著眼經濟發展。即接軌縣域經濟、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培育本地的特色、發展農村第三產業進入推動農村市場。以此為目標,提供就業崗位為農民服務,這樣勞動會就不會出現流失,同時還增加了農民非農收入。規劃要全方位考慮,在規劃農民的住房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幼兒園、敬老院、學校、鄉村醫院及各項文體設施等,使農民逐步達到城市生活質量水平。
要想保證農業基礎建設規劃的科學性,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證,就要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特色,弘揚個性。在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指導下,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特別要注意地區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護。注意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充分考慮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風習俗。進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2.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途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但在農業農村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家庭經營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不動搖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農戶間的合作與聯合,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體系,可以有效地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問題,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3.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培養新型農民 、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建設新農村,應當重視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化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搞好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科技文化技能,則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成員提供服務的主要職能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往往結合合作經營的項目,根據實際生產的需要和農時的特點,通過室內講授、科學示范與現場指導等方式傳播新技術、新信息、新成果,解決生產經營中的現實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容易引起農民濃厚的學習興趣,既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也促進了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廣和應用。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也為廣大農民學習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法律等方面知識提供了平臺,可以使農民在科技推廣、分工協作、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對外聯系等方面得到鍛煉,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適應市場經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4.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穩定農產品市場和價格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由于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市場和價格出現了波動,個別年份、個別品種甚至出現了大起大落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有可為。通過組織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通過“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直供直銷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有效實現農產品均衡供給、保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質量安全水平。
中圖分類號:S27文獻標識碼:A
1節水農業的發展緊迫性
我國水資源整體上短缺。我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88萬億立方米,年水資源總量約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畝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國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鎮缺水200億立方米以上,而農業用水每年虧缺300億立方米,農村有2000萬人口飲水困難。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環境問題之一。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水資源“瓶頸”問題日益顯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耕地灌溉率已經高達40%,農田灌溉用水總量3600~3800億立方米,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5%。據中國工程院預測,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條件下,2030年全國缺水高達1300~26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500~700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發達國家的0.7,則僅節水灌溉一項即可節水900~950億立方米!不僅可以解決7億噸左右食物生產的用水,還可以富裕出400~500億立方米的水用于國民經濟的其它重要領域。因此,農業節水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緊迫性。
2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節水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農業用水幾乎零增長的條件下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驕人業績。根據水利統計公報,2010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0348千公頃;萬畝以上灌區達到5795處,有效灌溉面積29415千公頃5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31處,有效灌溉面積19918千公頃。2010年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襯砌防滲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節水能力11億立方米。我國節水技術大綱已經,其中節水農業技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農業用水量零增長成為重要的目標。
3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節水農業用水效率和水分生產率低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的狀況并存,而水資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目前,農業灌溉用水約占全社會用水量的70%,但由于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和一些發達國家(達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時,我國目前農業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單位凈耗水的糧食生產效率不足1kg/立方米,和一些發達國家單位凈耗水2-3kg/立方米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黃河流域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92%,大約有4/5的面積是大水漫灌,節水灌溉面積僅2276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20%。我國西部地區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層瘠薄,農業生態環境脆弱。但現狀是農業用水浪費嚴重。
3.2理論認識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問題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節水農業看技術含量,認為高新節水技術才是節水,研究、推廣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那些技術實用性強,效率比較高的“土”技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第二,注重工程節水,忽視農藝節水,主要表現在將節水農業等同于農業工程節水,把節約水在輸送和灌溉過程中的浪費作為主要技術內容,節水農業技術應該包括農藝、工程和管理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綜合利用各種農業節水措施的技術集成;第三,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分離,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門基本注重灌區,農業關注旱區,兩者有不相往來的趨勢,旱作節水與灌區節水發展不平衡,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
3.3節水農業創新水平不高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引進的多,自主開發的少,產業化程度低,整體配套性差,如噴微灌設備、節水作業農機具、難以滿足現實需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高新技術還很少,推廣國外產品,成為一些技術推廣部門的經營的主項目,提高節水農業創新水平,滿足我國節水農業的需求,是擺在我國節水面前的重大課題。
3.4農業節水系列標準的不完善
農業節水系列標準是衡量節水農業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東西。盡管目前采取了多種節水農業技術措施,但如何進行衡量和度量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如投資與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節水效益優的,效益的衡量的時空范圍多大,都沒有明確界定,這樣,對于衡量節水農業是導致眾說紛紜。對于一個節水工程而言,局部是節水效益高的,但從整體上來考察則是不節水無效益的。
3.5注重單項技術,缺乏深入的節水技術綜合集成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單項的工程技術如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的推廣,缺乏將這些技術和農業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導致單一技術的推廣出現困難,甚至夭折現象的出現。工程節水技術與非工程節水技術相結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綜合節水技術體系是當前節水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許多國家研究的熱點
3.6節水農業投資力度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節水農業資金不足,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這幾年我區盡管建設了一些農業示范區,搞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大型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節水改造,以及正在實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應急項目2006年度工程,但這些資金同巨大的資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資不足,依然制約節水農業的發展。
4關于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4.1將節水農業作為戰略性工程實施
節水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業本身的過程,而是涉及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系統工程,國家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實施。作為戰略性工程,國家應該加大起投資力度,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優惠,吸引各種資金投入節水農業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規。加強起領導,運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節水農業的發展,將其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并嚴格的加以實施。
4.2進一步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
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我國節水農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具體體現,是確立投資重點的方向性問題。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在灌區的節水工程上,應該進行戰略性地調整,確立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灌區和旱區節水農業并重的節水方針,節水的重點是田間。從糧食產量而言,灌區的產量高于旱區,從水資源利用量而言,灌區的水資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對地下水和下游產生一定的影響,注重灌區節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視旱區節水。從總體而言,旱區生活比較貧困,其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但旱區的糧食潛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潛力,對于維護我國糧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區節水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是十分有意義的。無論是旱區還是灌區,節水重點應該放在田間,通過農藝等多種措施,減少無效蒸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3建立完善的用水計量體系
計量體系,是節約用水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我國許多灌區缺乏完善的計量體系,致使灌區不能按量收費,制約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產生計量設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區建設過程中我國的投資配套政策決定的。在灌區建設時,我國基本上采取了國家頭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導致國家投資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沒有落實的“半拉子”工程,工程無法實現其設計效益。因此,將灌區計量設施體系進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須進行完善,才能為水資源計量收費奠定基礎。國家對“配套的”投資政策進行反思和評估,科學地評定起合理性,促進國家有限資金的高效利用。
4.4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機制
通過機制的建立,促進節水農業的長效的發展,是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我國的節水農業靠政府推動,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常尷尬的局面,一些節水工程成了“參觀工程”,成了擺設,國家政府推廣的時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廢棄了,即浪費了資金,也在農民中造成惡劣的影響。應該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發展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其在節水農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市場條件下變成自覺的行動。為此,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學的農業水價體制,讓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規則的“綠箱政策”的同時,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節水的水價政策;其次,充分認識節水農業的公益性,對節水農業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補貼,鼓勵其發展節水農業;第三,建立科學的獎勵懲罰制度,規范其行為;第四,通過建立農業水權體系,維護農民的利益,并且在農業水權轉移過程中得到好處。
4.5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我國的農業基本國情是地塊零碎的一家一戶土地承包制、農業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域廣闊、農民的掌握科技的整體素質不高等,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的建立必須建立在這個基本的國情之上,只有適合我國農業基本國情,農業節水技術才能得以普遍推廣,才能產生明顯的效益。
目前,適合我國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尚為建立起來,曾經“一刀切”式的噴滴灌技術推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為了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需要開展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節水農業技術,傻瓜式的節水技術能夠加快節水技術的推廣,并不是降低節水結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機”在民眾得意推廣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實施“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節水技術推廣戰略,對于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可以以現代節水技術為目標推廣高新技術,對于欠發達地區,以投資小,見效大的傳統的節水技術為主體推廣節水技術。
第三,將現代節水農業技術與傳統的節水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推廣節水技術。
第四,建立我國節水設備研制、開發和推廣技術體系,成本低廉,實用性強,服務方便到位。
總而言之,節水灌溉工程推廣,任重而道遠。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節水灌溉的逐步推廣使用,實現水資源的科學開發,節約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張岳,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D].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
物理農業是指物理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結合,在病蟲害防治、保護環境、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縮短植物生長周期、提高農產品品質等方面充分利用光、電、聲、磁、等離子等物理技術,從而達到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以達到農作物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穩產高產的目標,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物理農業目前在農業中的應用基本上可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在作物的提高產量、提升產品品質、產品的儲藏和保鮮、病蟲害防治與相關農業信息的采集。其次是通過土壤電處理消毒技術來解決土壤中的病蟲害、種子等離子消毒技術可以防治土壤中病蟲害的傳播。另外,利用輻射、超聲、磁場、激光等措施可以促進種子萌發,縮短作物的生長周期。
因為能夠提高產量、提升產品品質、無殘留、對人無副作用,所以物理農業成為現代農業新的研究方向,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2 物理農業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2.1 發展物理農業技術有利于增長農民經濟收入
通過采用物理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發芽率,縮短種子的出苗時間。并且在整個作物的生長環節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因此在這方面農民可以節約種植成本以及通過縮短生長周期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另外,通過采用物理農業技術能夠提高產品品質,以此提高農產品的價格。
從以上情況來看,物理農業技術的運用后,農民通過降低成本、農作物增產、提升農產品品質來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收入得到增加,也提高了農民對物理農業設備、技術使用和改造的積極性,從而促使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2 發展物理農業技術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
通過物理農業技術后,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去除農作物上的殘留物。從而生產出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甚至“有機食物”。結合目前全世界對食品品質的安全關注程度來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其價格也是普通農產品的數倍,農民也能夠大大提高收入。因此,物理農業技術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3 發展物理農業技術有利于改善環境和保護環境
目前我國在使用農藥、化肥方面還不能按照土壤需要,合理的使用農藥化肥。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土壤、水源以及空氣都會有污染,對環境和生態影響也非常大。另外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會造成病蟲的耐藥性,而且越來越強,并且在一些物種上會有殘存物。農民使用過化肥農藥后,會通過雨水和灌溉污染水源,并且通過日曬和風吹,融入空氣后污染大氣環境,進入大氣和冷空氣結合后更容易形成酸雨。同時,化肥農藥的使用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鳥類因誤食受污染的蟲類而死亡或者繁育困難,正常的生物鏈遭到破壞。
發展物理農業技術能夠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善環境、保護生態,讓農業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2.4 發展物理農業技術具有重要的國家戰略性意義
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在糧食方面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樣一來在糧食問題上不受制于人,因此這具有戰略層面的意義。只有基礎糧食充裕了,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只有在糧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發展食品加工業和大工業,才能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的提升,實現農產品品質升級,有利于打破國際農業貿易的綠色壁壘。歐美許多國家對農產品實行工業反哺,對進口農產品實行綠色壁壘政策,只有我國的農產品品質的不斷提高,大力發展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生產有機綠色產品,才能進入相應的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因此,發展物理農業技術實現農產品自給自足,具有國家戰略性意義。
3 物理農業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3.1 在選種、育種上的應用
3.1.1種子處理機
通過處理過的種子可以提前10天左右出芽,并且出苗后農作物的植株基本一致,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幼苗良莠不齊的問題。這種機械播種速度為1000公斤/小時,使用壽命長達10-15年。
從各地的使用情況來看,改變以往的耕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些機械目前已經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廣泛運用和推廣。
3.2 在生長管理和土地管理上的應用
3.2.1聲波助長儀
通過實際總結,聲波助長儀對葉類蔬菜可以增產30%左右,對黃瓜、番茄等果類蔬菜可以增產25%左右,對玉米等大田作物能夠達到增產20%左右。另外,番茄和草莓的甜度都大大提高,含糖量增加了20%左右。成熟期平均能夠縮短7天左右。
從這類儀器自身來看,它用電量小、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結構簡單、維修方便的優點。因此這類儀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3.2.2納米二氧化鈦技術
納米二氧化鈦對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均有效果,它不但能夠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增強植物的免疫能力,能大幅增加產量和提高農作物品質。
3.2.3空間電磁場
指出,中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只有農業和農村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提高,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才不會落空,才能最終實現全國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高等農業教育作為農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對農村發展建設有著重要的責任。高等農業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民的重要“導師”,能夠加強深化農村人員文化教育程度,豐富農村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為廣大農村培養一批立志農村、安心農業、服務農民的高級人才。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進程,才能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有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闡述,提出要“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2]。高等農業教育在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大量優秀的農村基層工作者由高等農業教育培養出來,奠定了高等農業教育作為農村科技、文化傳播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的基礎。高等農業教育是農村發展建設的動力源泉。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研究這些制約因素,分析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為進一步發揮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改進建議是十分有必要的。為此,對福建省部分地市農村進行問卷調查。
從區域屬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劃分為閩東、閩西、閩南、閩北四個區域,這四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具有較大的差異。但從農村發展的角度上看,閩東、閩南地區屬于沿海地區,漁業產業在其農業產業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閩西、閩北地區偏向內陸地區,傳統的種植業在其農業產業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支持農村發展這一主題更多地偏向于農村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鑒于此,在閩東、閩南地區只選取了泉州市作為樣本對象,而在閩西、閩北地區則選取了龍巖市、南平市作為樣本對象。文章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統一的問卷,并結合面訪式方法進行調查。其調查的人員對象為:基層單位工作人員、鄉鎮企業、個體戶、農業大戶等農業產業從業人員。調查問卷回收情況:泉州市調查發放問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調查發放問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龍巖市調查發放問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總計發放問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針對受訪對象的基本資料,選用分類型變量構建邏輯回歸模型對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將各評估因素分別定義兩個等級以分析其對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程度的影響。
調查顯示(見表1),農業從業人員男性比例較高,接近2/3;女性約占1/3。被調查對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5~45周歲,人群主要屬于青壯年,正處于人生事業的上升階段。可以判斷當前農村的發展建設,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是主力軍。學歷層次的構成是比較均勻的。被調查對象雖然處于農村,但由于主要是針對農村較高層次的從業人員,因此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都達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學歷基本在大專以上,個別是高中(中專)學歷;企業和其他類型單位的人員主要是高中學歷,且呈正態分布。可以看出經過中央多年對農村工作的重視,農村的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有所改善。被調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辦事人員,負責人(包括企業等單位的負責人)則較少。因此,主要被調查者從事的是一線的涉農工作。從在農村的工作時間來看,超過1/3的人員在農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能夠長期扎根農村,服務農村;而在近年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才來到農村就業,可以看出支農的人力資源引導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與變量的選擇。為定量分析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文章利用調研數據,采用邏輯回歸模型分析這些因素對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是否有效的影響程度。令Y=1代表“認為高等農業教育可以支持農村發展”,令Y=0代表“認為高等農業教育不可以支持農村發展”,建立邏輯回歸模型。
從樣本回歸函數可以看出,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X2,X4,X5,X6,即農業勞動者素質、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服務農村、高等農業教育自身的發展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其中工業基礎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對自變量篩選時被放棄,說明工業發展和地理因素在統計意義上對高等農業支持農村發展有效的概率沒有顯著影響。這與中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有關,中國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地理條件已不再是限制農村發展的瓶頸;中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結合并不緊密,二者也沒有直接溝通聯系。值得一提的是,將工業基礎和交通地理因素兩個自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被剔除掉,這似乎與現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離的傾向,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總體而言,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福建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體的工業化發展態勢良好,或者可以認為支持農村地區發展的工業化水平目前是具備的,而正是因為已經具備相應的工業基礎,該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類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農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體的交通狀況良好,從省會城市到各個地級市4個小時內均可以達到,特別是動車開通后,速度又有所改進,而就各個縣(市)而言,交通狀況也基本可以滿足正常物資供應需求,因此,該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也類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對策建議
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發展互動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政府行為、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科技水平等,構建二者互動的平臺,對推動新農村建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首先,高等農業院校與農業之間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產等各個方面實現資源共享,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現實條件。其次,政府政策決策行為可以在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生產的互動過程中獲取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第三,在新農村建設中,這樣的互動機制能夠及時提供最新最先進的配套技術,直接推動農村發展建設。第四,與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的發展路徑。只有確保行政、法律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調整優化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結構,才能有實現農業大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制度體系保證,才能穩固農業在經濟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才能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平穩發展。#p#分頁標題#e#
目前中國農村農業相關產業從業者科技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等農業教育作為最高層次的農業教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其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培養新型農民的主渠道就是高等農業教育。通過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的平穩運行,不斷拓展高等農業教育多種渠道通向基層農村和農業生產,充分發揮其培養和輸送合格建設人才的重要職能,為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實干型人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中國農村發展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使高等農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多層次、高層次的農業人才,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要適應現代農村具體發展水平,要適應高等農業院校自身的發展能力和辦學規模。首先,要加大農業核心技術人才的培養。只有掌握了農業核心的生產技術,才能逐步開展農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具體措施包括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設一批重點學科項目,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結合科技發展課題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帶動人才培養,逐步產生一批科研骨干和學科學術帶頭人。其次,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培訓。通過進修班、培訓班以及繼續教育等方式,對農業學科技術推廣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合格的農技推廣員,在農村建設中,長期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與農民接觸面廣泛而深入,在推廣技術的同時,也提升了農民的科學素養和技術技能。第三,要對農業企業家進行教育培訓。農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主要采取“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業企業加工生產與農戶種植、養殖生產緊密聯系。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大,作為企業負責人,會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業企業家,在農村發展建設中,對普及新品種、改良新技術,提升農民思想素質和技術水平有較大促進作用。第四,多種措施促進農村學生進入高等農業院校就學。當前中國實行高等院校入學全國統一考試,而中國廣大農村在教育資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對培養農村籍高等農業人才存在較大障礙。要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村學生報考高等農業院校。第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培訓。要針對不同的農業從業人員的具體特點,開展不同類型的農民教育。例如開展農業骨干農戶的高等教育非學歷教育培訓,支持該類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接受新理念、新技能,進一步在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中發揮示范效應。整合社會力量,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民培訓體系,建立高等農業院校及其科研單位培訓農民的制度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農民培訓事業,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體系。第六,推進高等農業教育自學考試和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對于大多數農民,目前的高等農業教育成人考試入學門檻較高,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支持,選拔農村的優秀農民,使他們在制度上和經濟上都有機會參加高等農業教育。只有將自學考試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向廣大農村拓展,才能真正為基層農村培養扎根農業、建設農村的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人才。
農村條件惡劣、環境艱苦、農業技術人才極度匱乏,許多地區仍然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穩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選調選聘生計劃,引導廣大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踴躍到農村的廣闊天空去發展,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農民民主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勢必對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的建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大學生的許多新穎做法也為農村帶來積極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勢必促進福建省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也緩解了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壓力,為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加強對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通過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促進學會對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經濟增長意義的領會和理解。進一步促使學生對人類行為方式、人與自然和人生意義的自我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高等農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質上是培養高素質的現代農業接班人,只有從這樣的戰略高度出發,開展農村教育教學實踐項目,完善創業指導,做好典型范例宣傳工作,才能培育和增強當代大學生獻身“三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基層政府、服務機構、社會團體建設,為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搭建奉獻農業的完備舞臺。構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機制,建設農業人才市場,成為農村工作中優化人才結構、溝通農業人才交流的重要樞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要遵循市場引導、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則。要加快農業人才市場體系建設,構建人才交流網絡體系,完善政府服務功能,拓展高校畢業生獻身“三農”的服務領域。政府和高等農業院校要加強學生的創業服務教育,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為農村帶來知識、技術、設備、資金等等。有效拓寬人才通向廣大農村的渠道,為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農村發展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近幾年各校發展的現狀與趨勢表明,雖然不同的農業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發展道路,但高等農業院校向多科性、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高等教育綜合化既是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體現,更是人全面發展的召喚,因而,綜合化對于單科性的高等農業院校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3]美國密歇根州州立大學校長M•PeterMcPherson在第二屆全球高等農業教育與研究聯合會上指出:“發達國家的農業大學已變為生物學和生命科學學院,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學院。我們不僅應該鼓勵選擇這種模式,而且還要特別加強與社會科學的聯系。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所賦予的使命,為了繼續保持和獲取公眾的支持,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拓展其學科、專業、角色和使命”[4]。高等農業院校要深入分析當前的發展形勢,結合自身的發展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定位,確立發展目標,例如建設綜合性大學、建設科研教學型大學、建設專業性大學,綜合發展思路,堅定發展方向。現代農業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協調發展的農業,是一、二、三產業界限模糊化的農業,是直接為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服務的農業,是廣泛運用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的農業。[5]現代農業產業鏈在發展中不斷延伸,傳統農業科技支持第一產業生產發展作為基礎,加大引導農民轉入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就業范圍和就業方式的大拓展。因此高等農業教育要及時調整農科專業布局,加強社會科學、經濟管理、信息管理、工科等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部分的建設,培養復合型農業經管人才。專業設置格局不但要堅持滿足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人才需求,而且還要側重向設施農業、新能源農業不斷拓展。在專業拓展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偏離發展方向,防控專業非農化,堅持培養面向農產品保鮮、深加工、貿易、銷售、農業經濟管理、農業企業管理、農業機械研發、農業信息化建設等涉農專業人才。學科安排和專業設置緊密圍繞三大產業發展的現代農業需求,不斷擴大高等農業教育的社會影響范圍和影響層次。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樹立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產業發展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結構,拓展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服務意識,強化主動性和適應性意識。高等農業院校作為獨立法人,也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要以市場為導向,學校辦學要以市場供求規律為基本出發點,緊密結合農業企業化進程和農業產供銷過程。深入推進傳統學科改革,構建多種類型的高等農業教育方式,促進高等農業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更加貼近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更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p#分頁標題#e#
1.1查漏補缺,及時發現農村財務管理中的不足。我國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拓展了農業產品銷售空間,增加了農產品銷售量,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則面臨著新問題與新的挑戰。為了從整體上實現集體利益最大化,有效保護基層民眾的合法權益,需給予財務審計工作足夠重視。在開展財務審計工作時,可以及時發現財務管理問題與不足之處,相關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具體問題,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或解決對策,以此從整體上提高財務管理的工作成效,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有序發展。
1.2提高了財政公開公正政策落實成效。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維權意識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新時代背景下,各地政府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實現財政相關內容公開透明化。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因相關連帶政策,影響到財政公開推廣成效。因此,物流時代背景下,通過積極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有助于優化工作流程,加大財政公開公正政策落實力度,幫助人民群眾全面了解財務信息,進而為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營造良好條件。
1.3提高資金利用率,有效維護集體利益。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性發展,集體資金數量越來越龐大。物流時代背景下,在落實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時應給予集體資金利用,工作足夠重視,及時發現資金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防止集體資金被浪費,有效維護集體利益。
1.4全面提高農村財務人員的綜合素養。物流時代背景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人員面臨著新的挑戰。財務審計人員只有不斷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遵循各項財務管理人員工作標準與規范,方可以為后續財務審計工作有序開展營造良好條件。
1.5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的清正廉潔性。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干部隊伍的清正廉潔性直接影響了財務審計工作成效以及農村經濟的持續性發展。通過加大財務審計工作力度,及時查處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公共資源私用等不法行為,以此保證農村干部的清正廉潔性,有效杜絕了違紀違法現象的出現,對村干部敲響了警鐘。此外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大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力度可以對村干部產生約束力,使其嚴格執行各項工作規范,將財務部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
1.6有效開展農村各項工作。物流時代背景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有助于強化集體財產所有者代表的管理責任。積極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可以科學合理配置農村財務資金,確保農村各項建設工作順利進行,推動農業經濟獲得健康發展。
2.物流背景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現狀
2.1法律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為了維護財務審計工作秩序,確保財務審計工作成效,我國相關部門結合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條例。農村財務審計人員因其學歷有限,且法律知識體系不健全,極易導致財務審計工作規范性不足。與此同時,村民未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財務審計工作中的監督職能,致使農村地區的審計工作得不到強有力的監管。
2.2審計工作執行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在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因部分村組織未給予檔案管理工作足夠重視,或者日常運作缺乏系統性,致使很多舊數據與賬戶得不到及時查找。重新調查必然會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浪費。與此同時,舊數據丟失直接增加了審計工作難度。因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村民在提出相應的問題后,部分審計人員缺乏責任意識,草率應付,導致相應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亦或者,有一些財務審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為了快速完成工作,編造舊數據或者制造偽證,直接降低了審計工作質量與效率。
2.3審計人員的綜合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從現有人才結構來看,部分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達標,直接降低了財務審計工作成效。亦或者,有些財務人員對業務工作缺乏科學合理認知,未接受過專業化的培訓,在審計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或者數據信息精準性得不到保證,影響到最終的審計結果。新時期,提高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3.物流時代背景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對策
3.1健全法律體系,提高執法成效。健全的農村財務審計法律法規,可以保證審計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因此,物流時代背景下,應結合現實發展環境,強化農村財務審計立法,有效約束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日常工作行為。依托健全的法律機制,可以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并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在出現犯罪行為時,要進行嚴肅處理,最大程度上保護集體利益,與基層民眾的合法權益。通過合理應用審計相關案例,提高立法的針對性,有效明確法律界限,將審計工作中存在的不合規行為進行相應的規定,并積極推動審計懲戒工作順利進行。在日常工作中,應加大執法力度,結合相應法律法規,科學合理解決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中的問題,為農村經濟持續性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2有效規范審計環境。從現有情況來看,物流時代背景下,有些農村組織未給予財務審計工作足夠重視,導致審計工作阻礙重重。因此,新時期應強化審計工作,為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營造一個規范化且優質的工作環境。在實際工作中,各個村集體可以結合現實工作所需,建立起完善的監察機制、紀檢機制與審計機制,提高相應工作的震懾性與嚴肅性,有效優化財務審計工作環境。鄉鎮組織則可以結合審計工作切實所需,建立起相應的監督部門,抽調監察人員及時監察農村審計工作,從整體上提高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規范性,并推動農業經濟獲得健康發展。
3.3細化審計工作內容。從現有情況來看,若審計工作內容不明確或者缺乏細致性,會直接影響到物流時代背景下農村地區審計工作質量。因此,細化審計工作內容,將各項工作落實到個人,方可以推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通過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指南,明確工作任務,規范化開展各項工作,從整體上提高工作成效。新時期,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內容具有著多樣性,應對各部門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全面性檢查,看其是否符合相應規定,也需要審查各部門合同簽訂工作的合法合規性,以及審查經濟去向與支出是否符合現實情況,亦或者債務履行情況等。在實際工作中,農村財務審計人員應嚴格遵循各項工作內容與工作規范,有開展各項工作。尤其,對于資料復印件等材料,需要加大審查力度,并在審查工作完成后,生成相應的審計結論與報告。各個審計部門應結合相關準則,從整體上保證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成效。在審計過程中應注重集體資金利用審查工作,確保集體資金能夠得到科學合理應用,有效杜絕資金損耗問題,進而為農村經濟持續性發展營造良好的資金環境。
3.4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養。審計人員是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直接組織者與實施者,其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質量與效率。因此,村集體或者相關單位應給予人才培養工作足夠重視,以期組建一支高專業素養的財務審計團隊。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才選聘工作。在選聘環節,全面考察應聘人員的職業素養、知識儲備、工作技能等,并擇優錄用。其次,加強技能培訓。通過將培訓工作常態化,幫助審計人員不斷優化知識體系,提高其財務審計技能,強化其職業素養,并激勵著財務審計人員嚴于律己,有效落實各項工作規范,確保各項財務審計工作有序開展,最終提高財務審計工作成效。最后,權責明確。在工作期間,若發現不合理的支出或收入時,審計部門領導需要立即批評并制止。亦或者,在審計工作中,若發現違規違法的村干部,需要第一時間聯絡紀檢部門,對村干部進行責任追究,并對其依法處置,凈化農村財務審計環境。
3.5充分發揮出民眾的監督職能。物流時代背景下,社會群眾需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財務審計工作中的價值。各個地區應積極開通監督渠道,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使得民眾認真踐行自身的監督權利,有效約束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人員的日常行為。村民若發現違紀違法情況時,應將具體情況及時反饋給相關監督部門,及時整治違規行為,為農村經濟持續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鄉鎮監督部門可以積極建立微信公眾號,在村內宣傳板上張貼二維碼,鼓勵并及時反饋監督信息。亦或者,開放信件、郵寄電話、短信等形式,與民眾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渠道。
3.6提高財務審計工作質量。物流時代背景下,在農村地區積極開展財務審計工作,有助于為農村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從現有情況來看,農村地區在開展財務審計工作時,其整體的工作成效與預期的工作目標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相關部門應給予財務審計工作足夠重視,確保財務審計工作有序開展,并提高財務審計工作質量與效率。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在財務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嚴格把控各部門支出與收入數據,防止數賬不符等問題的出現,有效確保財務審計數據信息的精準性。其次,子啊審查相關合同文件時,需要加大審查力度,有效把控資金鏈去向,并積極核實資金鏈的真實性。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審查關聯債務。最后,財務審計工作人員應保證審計工作的流暢性與規范性,尤其應加大證明文件、原始數據、材料審計報告等方面的審查力度,從整體上提高審查工作成效。
4.結束語:
總之,物流時代背景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作為財務審計人員,應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有效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財務審計技能,方可以科學合理地應對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所需,并提高財務審計工作成效。以上內容結合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工作對策,以期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持續性發展。
引用出處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27-02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雖然城市化水平較高,但農村人口仍占較大比重,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依然很艱巨。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問題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而這除了需要國家的政策和財力支持外,關鍵在于農村經濟自身的發展。由于土地和人口的約束,僅僅依靠農業無法保證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大力發展包括農村工業在內的非農產業。因此,研究新農村建設中遼寧農村工業的跨越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遼寧農村工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遼寧農村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2007年全省有農村工業企業13.19萬戶,從業人員205.15萬,實現增加值2 136.51億元,總產值8 849.86億元,營業收入8 040.23億元,利潤總額477.70億元。產業集聚集中發展的趨勢明顯。截至2007年9月底,遼寧鄉鎮企業產業集群發展到105個,集聚了13 174戶企業,從業人員達到95萬。園區經濟發展迅速,2007年有鄉鎮企業園區455個,園區企業數42 953個,從業人員120.56萬,企業總產值5 012.76億元。農村工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總量,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改革開放后遼寧農村工業雖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與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007年遼寧農村工業無論企業單位數、從業人員數,還是總產值,與廣東等省份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而言,遼寧農村工業企業單位數僅相當于江蘇的1/2,不及浙江的1/3;從業人員數僅相當于廣東的1/4、江蘇的1/5、浙江的16.8%;總產值僅相當于廣東的59.2%,江蘇的22.8%,浙江的22.1%。
從規模工業企業情況看,2007年遼寧農村規模工業企業單位數僅相當于廣東的70%、江蘇的33%、浙江的26.3%;從業人員數僅相當于廣東的34.1%、江蘇的30.2%、浙江的23.7%;總產值僅相當于廣東的63.6%,江蘇的25.9%,浙江的28.1%。
農村工業發展滯后,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行,也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全面振興。
(二)遼寧農村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除了發展滯后,遼寧也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在農村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
1.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由于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規范,不僅影響了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也導致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問題時有發生,對行業和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
2.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高。布局分散的外部不經濟性及如此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加大了環境成本。而一些資源開采型企業是以資源的浪費為代價進行生產的。例如,鄉鎮小煤窯采用掠奪式的一次開采方法,有的煤炭開采率不到20%,比國有煤礦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目前中國已進入經濟轉型時期,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走資源節約型和環保型新路子,對遼寧農村工業是一個嚴峻挑戰。
3.農村工業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遼寧農村工業多是“小而全”的企業組織形式,這種封閉的企業組織形式使農村工業企業之間、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缺乏必要的分工協作以及由此而來的規模不經濟,導致農村工業技術裝備和技術水平落后、市場競爭力弱的狀況不能得到及時改善,產業初級、產品低檔的結構矛盾突出。這是當前制約農村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4.農村工業發展的環境有待于改善。目前缺乏具有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已有的政策有些也沒有落到實處,導致農村工業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仍很突出,土地等要素短缺也給一些地區農村工業發展帶來新的困難。此外,包括信用體系在內的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制約了農村工業發展。
(一)農村工業企業組織形式創新
企業組織形式既指單個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包括資本組織形式、管理體制設置等,也包括服務于某種目標而形成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的組織體。在當代經濟社會,企業組織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的財產組織形式及與之相應的組織管理制度層面,而主要是指由若干單位企業組成的一體化的現代工商企業,及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企業集團框架內企業與企業之間關系的組織體。
根據國際經驗和遼寧實際,進行企業組織形式創新,建立大中小型企業系列是一個有效途徑。所謂大中小型企業系列是指在同一種行業,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之間,大企業通過合同契約形式與中小企業結成固定的承包經濟關系,從而將零部件加工等生產任務交給中小企業完成,使之成為自己的生產車間或附屬企業。這樣就形成了以大企業為頂點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結構。大企業承擔技術開發、組裝等關鍵性生產,中小企業承擔一般性任務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產體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業實力雄厚的優勢,也有效發揮了中小企業靈活的機制。當然,建立大中小型企業系列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有領頭的大企業,而且這些大企業要具備較強的實力,能夠面向國內外市場,不斷強化自身的優勢競爭地位。其次,需要合適的行業。并非所有行業都適合建立大中小型企業系列。大中小型企業系列存在的基礎是產品生產的內在聯系。在規模經濟前提下,那些生產過程能夠分解的行業,即能夠將生產工序分成若干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承擔者完成的產品生產行業,如機械工業,包括汽車、電子、精密儀器等行業,才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第三,要考慮農村當地條件,注意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由于勞動力素質低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主要適宜于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食品、紡織、服裝、各種零部件加工等行業。農村工業發達地區可以發揮技術和人才等優勢,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二)加快發展農村工業產業集群
作為現代產業組織形式,產業集群能夠強化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產業關聯和協同效應,對優化地區產業布局,加快地區經濟結構升級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