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41: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言語理解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的學科,具體涉及語言的結構、
運用、功能歷史以及語言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區別。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英語語言學更是一門基礎的必修課程,在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本文將更多地以筆者的英語教學經驗為例,以英語語言學為藍本,在明確影響語言學能力因素的基礎上,提供增強語言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影響語言學能力的相關因素概述
現階段,語言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有兩個側重點,一為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語言方面的知識,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這兩個側重點和當前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標準,筆者根據以往在外語方面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得出影響英語語言學能力的具體因素有以下六點: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得到激發。
②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得到滿足。③在課堂上是否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④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能力的培養。⑤是否注重在課堂上應用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⑥是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名英語教學工作者,在進行英語語言教學的同時,我發現其實語言學的教學目標與一些其他的側重點都是一致的,因此,根據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實踐以及考察,我得出影響語言學能力的相關因素為以上六點。
二、促進語言學能力提高的具體措施
針對上文中影響語言學的具體因素,本部分筆者提供具體增強語言學能力行之有效的四點措施。①教師要進行教學策略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行之有效的科學教學方法,積極提高語言教學的教學質量。②為學生布置對語境、語感有要求的合理課程設置,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時得到較大的自我提升。③以英語語言學教學為例,教師應該多提供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例如,設置英語角、課前三分鐘演講。④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更高層次、高素質的語言學教育,例如,名著分享等。
總之,語言學是現階段各所高等院校紛紛開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具體涉及很多門語種,語言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因此,要求我們加以注意、修飾和完善,做到從多個方面改善語言學方面的教育,從而達到提升語言學能力的最終目的。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2-081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宗旨是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兒童。兒童寫作是兒童言語生命力的表現,兒童寫作教學是言語生命力的牧養和儲存過程。傳統寫作教學,規訓多,放膽少,禁錮多,自由少,教師教得孜孜LL、吃苦賣力,學生學得亦步亦趨、畏畏縮縮,這樣的教實質上是給兒童言語生命力的發展人為設置了重重枷鎖。寫作的本質不是趕考,不是應試,不是功利,不是實用,本質上是生命的一次次發現和表達。發現式寫作,就是把寫作的基本自由還給兒童,徹底解放兒童的頭腦、眼睛、嘴巴、雙手,讓兒童的言語創造力因為發現而成為生命本真的表現。發現式寫作,解放了兒童言語生命力,是兒童作為寫作主體的勝利突圍。
一、敏化兒童的心靈感受,發現生命世界的趣味意義
“新鮮有趣的東西本來在那里,我們不容易見著,因為我們的習慣蒙蔽住了我們的眼睛……”對周圍事物視而不見,朱光潛先生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視覺癱瘓”。所以,讓兒童擁有“第三只眼”――生命發現的眼睛,是發現式寫作教學的關鍵。這個過程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發現自己、發現他人、發現周圍世界、發現生命世界的趣味和意義的過程,是心靈敏化、享受發現事物本質的快樂過程。
1.我有發現的眼界
這雙眼睛發現自我的存在――發現自己的長相、表情,發現自己內心的情感――高興、悲傷、不安、緊張、懊悔、失望……發現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現事物之間的關聯,發現事物的趣味……這雙眼睛發現世界的秘密――發現你,發現他,發現它……這雙眼睛發現寫作的樂趣――西瓜蟲翻身、一片葉子的秘密、聽來的春天、餓的滋味、冷的滋味、吃撐的滋味……過去、現在、未來,自己、周圍、宇宙,微觀、中觀、宏觀,聽肚子咕咕叫唱空城計,看含羞草羞答答地合攏葉子,望著星空呆呆地冥思遐想……目光凝視,定格放大,可看清爸爸臉上的細小絨毛;“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看到銀河里的浪花、月宮里的玉兔……發現的眼界很寬、很大,還會隨著時光而變化。發現不就是一個個生命探索的游戲嗎?它們讓人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2.我更有發現的眼力
《小王子》中,狐貍對小王子說:“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得清楚;本質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教會學生在觀察外部世界的同時善于捕捉內心的感受和體驗,體察內在的活躍的語言,不斷敏化自己的心靈,這比訓練他們一味地觀察外部的世界更重要。
(1)電腦鼠標發現法。鼠標可以使電腦上許多看起來不夠具體的事物變得細致而清晰。學生心里的鼠標會把他們的眼睛引向觀察物,并不斷地指向各個細節,定格放大后,事物的形貌就會有聲有色地出現在他們面前。于是,小男孩臉上的雀斑成了“北斗七星”,樟樹葉子成了拉長的“心”……他們的發現能力在一次次發現的驚喜后擁有了一次次飛躍。
(2)動手實踐發現法。“雞蛋在鹽水、糖水里會浮起來嗎?雞蛋什么時候能站起來呢?空蛋殼能做成一個可愛的不倒翁嗎?雞蛋能從三樓飛下來不碎嗎?……用你的雙手去發現吧!”兒童的雙手在他們的頭腦和外界事物之間架起了一道彩虹橋。通過動手嘗試,他們發現,把雞蛋使勁搖勻,讓蛋黃均勻散開,于是,雞蛋像開天辟地一樣,重的沉底,輕的上浮,雞蛋重心變低,更容易立起來,不必像傳說中的只有在春分才能讓雞蛋站起來。
(3)五官并用發現法。“冷是什么感覺?什么東西給我們帶來‘冷’這種感覺呢?用你全部的感覺器官去發現吧。”學生通過有趣的觀察,有了豐富的發現。
“冷是可以看得見的,比如地上的霜、光頹頹的樹、厚厚的冰、白白的雪、嘴里呼出的水汽、屋檐掛著的冰凌……冷是可以聽得到的,風呼呼吹樹枝的聲音,像刀子在割樹的皮膚;風擠過門縫、擠過窗縫的嗚嗚聲好像在叫我們趕緊添加衣物;教室里的跺腳聲,聽著就覺得腳底生寒風……冷是可以摸得著的,我們不敢光著手抓鐵欄桿,抓筆的手不那么自如了……五官并用,使學生的心靈敏感起來,看到路邊的一朵小花會蹲下來聞一聞,下雨了會擠在走廊看雨中的玉蘭樹怎樣樂呵呵地洗澡。”他們聽到了內心的聲音,發現了一片獨特的、美妙的天地。
(4)浮想聯翩發現法。“天空是有表情的,你知道嗎?就像一個人的表情一樣,會開心,會生氣,還會哭泣、發怒的時候。不同的時間,天空的表情不一樣;不同的天氣,天空的表情不一樣;有風的日子,天空的表情不一樣;節日,天空的表情不一樣;城里和鄉下,天空的表情也是不一樣的……”學生“神與物游”,浮想聯翩,盡情享受“心鶩八極”的自由之樂。
(5)由表及里發現法。“冬天是一個眼里冷、心里暖的季節,你知道這種暖意來自哪里嗎?”學生帶著發現的目標出發,發現了暖冬里藏著的各種暖:來自奇妙的變化――水仙花開的溫情;來自豐富的色彩――紅色的熱水袋,五彩鮮艷的棉衣、手套;來自堅強的人們――堅強的冬泳愛好者、晨練的人們、掃街的清潔工、執勤的交警……發現需要思維的參與和心靈的審視,需要對話分享,以一種感悟推動另一種感悟,在聯想、比較中,目光與心靈共進,最終外為生命化的表達。
3.我要在庸常的生活里發現詩意
寫作不是單純的文字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思想和心靈的陶冶。所以,兒童寫作不僅要解放兒童的眼、耳、鼻、舌,讓兒童和自然界、動植物、社會現象親密接觸,快樂探究,教師還應以審美的情懷,引領兒童解放自己的心靈,在尋常的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爛漫,擁有遼闊的思想視野和寬廣的精神襟懷,培植兒童生命寫作的嬌嫩花朵。
勞動是生活的主題。開學初,重新粉刷的教室遺留下不少衛生死角。一番熱火朝天的苦干后,教室里桌凳成行,窗明幾凈。看著煥然一新的教室,孩子們汗津津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我知道,勞動的快樂正在催發詩意的花朵,詩性的潛能等待著開發。
師:看著整潔明亮的教室,摸摸自己流汗的臉,想想勞動時的情景,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勞動也需要恒心。我的那塊玻璃布滿了白油漆,沒一會兒,我的手就酸了。這時,我的肚子又痛了起來。我在心里默默地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我就靠著這樣的信念堅持了下來。(掌聲響起,師生都很受感動。)
生2:印度哲人奧修在《生命的真意》中寫道:“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的東西。當你看著一朵玫瑰花時,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勞動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今天,我們把教室認真地打掃了一遍,我們使教室快樂了;明天,我們在明亮、整潔的教室學習,教室也會使我們快樂。所以說,你送別人一個快樂,別人也會贈你一個快樂。(掌聲)
發現式寫作教學就是這樣一個引導學生解放心靈的過程。一次解放,就會有一次發現;一次發現,精神生命就獲取一點自由,天長日久,言語生命也就逐漸強大起來。
二、尊重兒童的個性表達,讓言說抵達心靈
解放兒童的前提是理解兒童,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言語生命力的前提是尊重兒童的言語動機,尊重兒童言說的自由。德國哲學家諾瓦利思說,人的心靈――內心世界有著比理性及其要求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想象力,自我感覺的感受性、體驗性。我們看待兒童尤其應該如此。
1.讓發現成為一種生活牽掛
有所發現還要樂意表達,寫作的發現讓兒童的言說抵達自我的心靈世界。我鼓勵學生每天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發現及時記錄下來,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輪流暢說自己的發現。堅持一年以后,發現和傾訴正慢慢成為孩子生活里的一種快樂牽掛。
一個孩子像竺可楨爺爺觀察杏花那樣,每天記錄綠豆發芽的情況,真真切切地過了一把“科學家”的癮。他這樣述說發現的驚喜:“一回到家,我就把綠豆放在加了水的小碟子里。綠豆像一個個熟睡的小娃娃,裹著綠色的小被子。晚上,我夢見綠豆發芽,豆芽一直伸往天上,我往上爬呀爬,看見了一個美麗的世界……”
2.讓個性寫作充滿不一樣的發現
率性、自由的習作寫多了,學生面對新的習作話題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論是語言表達角度、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創新之處。他們會發現新角度,發現新思路,發現新詞語,發現新開頭,發現新結尾,發現這里需要加一句話作為銜接,發現中間需要和開頭照應一下,發現一個更棒的題目……旺盛的創造活力不但鼓舞了他們自己,而且令教師折服。
有一次,我和學生一起確定了一個習作話題――介紹家鄉的特產。孩子們花幾天時間進行了參觀和資料的收集活動。課上,他們交流各自的寫作打算。
生1:我參觀了南通藍印花布館,我準備學做一名解說員,跟游客說說南通的藍印花布。
生2:我姥姥家住在通州市正場鄉,那里的熏糕很有名,上次我的親戚帶我參觀了做熏糕的地方,我就以這位親戚的口吻說說熏糕的制作過程。
生3:我寫兩個小學生比賽說自己家鄉的特產,通過他們的對話說明南通的特產又多又好。
生4:我認為南通可以成立一個南通土特產進出口公司,我要是董事長,就開個記者招待會,好好地把南通的特產跟外地人說說。
3.讓自主修改成為“發現美”的過程
習作修改是能力,更是態度和境界,是兒童言語生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明證。習作修改是一個尋找美、發現美、欣賞美的快樂旅程。面對稚氣十足的童真之言,我遵循多評少改、多就慎改和導而不改的原則,充分珍視兒童在言語創新上的種種努力,一個描寫具體的段落,一句充滿靈氣的句子,一個準確傳神的詞語,甚至一處耐人尋味的標點符號,都是孩子們心靈的感發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3-0071-04
在城市的發展中,城市舊區往往是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正是這種“遺忘”,使得有部分街巷保存相對較為完整,保存良好的街巷格局。古樸的建筑,使這些街巷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證,散發出濃郁的地方特色與生活氣息。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些街巷,街道狹窄,建筑破舊,基礎設施不全。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保存城市格局與記憶,對城市中確定為歷史街巷的街道進行保護與整治,是近階段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學術界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整治研究較多,而對處于規劃劃定的歷史街區之外、保存尚好的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歷史街巷的保護與整治缺乏研究。本文以長沙市歷史街巷化龍池為例,對歷史街巷的保護與整治的方法進行了一些探討。
1 前期研究
1.1街巷的歷史
歷史街巷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一定的文化底蘊,歷經多年而形成,對其歷史的研究是確定街巷保護的基礎。
化龍池是一條南北向的古街道,因古老傳說而得其名①。化龍池東側為古善化縣學宮所在地,現僅存學宮青磚(薄壁青磚墻)照壁。舊時化龍池曾為繁華商業街道,素有“長沙秦淮河”之美稱,尤以油鞋、木屐、油傘等雨雪天用具制造與銷售著稱于市。2004年被長沙市人民政府列為13條保護歷史街巷之一。
1.2現狀調查
歷史街巷,經歷年建設的沉淀,建筑形式與風格多樣,建筑質量參差不齊,建筑性質不一,周邊環境也對歷史街巷的生存構成較大威脅。
1.2.1周邊環境狀況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街巷周邊的改造已逐步展開,歷史街巷應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因此對街巷周邊建設狀況進行調查,控制歷史街巷的生存環境與外界影響條件,對街巷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
1.2.2建筑質量與性質
建筑質量指建筑的保存狀況,包括建筑的未損壞狀況,風貌的完好度,設施狀況等,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針對建筑的等級,結合建筑的建設年代,即建筑時間的長短,確定各等級與用途的建筑保護措施。
而建筑性質是由街巷的職能所決定的,居住性街巷以民宅為主,商業性街巷以店鋪為主。
1.2.3建筑權屬
建筑產權的復雜與否,決定了街巷的保護與整治的難度,一般經過建國初期的社會變革,大部分房屋已變為集體或房產局公房,極少數為私宅,這為街巷的保護與整治奠定了條件。
1.2.4化龍池全長僅202m,建筑以近現代改造者居多,以兩層磚混結構為主,平頂或木檁小毛瓦屋面,亦有清、民國時期磚木與純木結構。大部分改造建筑中夾有明清斷垣殘壁,建筑形式相對雜亂且破舊,違章搭建嚴重。
建筑沿街以日用品、餐飲為主,亦有部分廢品集散、娛樂休閑(麻將館、茶館等)。
街巷周邊建設狀況較好,商業發達,東邊與天心閣公園鄰近。
2 規劃目標
2.1歷史街巷因其歷史成因與所處環境的不同,有著自身不同的特點。其發展的目標,也有著各自的不同,但其基本目標應遵循著維護街巷格局基本不變,避免大拆大建,在充分挖掘、利用和拓展歷史文化,通過保存、保護、更新、修繕、控制等手法提高建筑質量與居住品質,形成具有整體感的街巷地域、風格特色,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
2.2通過對化龍池歷史與現狀的研究,結合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化龍池保護與整治的目標。
2.2.1展現歷史街巷的歷史文化印記
化龍池不僅有善化學宮照壁,又是古代名人薈萃,棲止之地,更有如“鐵匠舍身化孽龍”、“開一天酒店”②那樣美麗的傳說與故事。修復麻石路面,尋找歷史與文化的印痕。
2.2.2拓展傳統商業與手工業文化
化龍池有過歷史的輝煌,又有現時良好的商業文化基礎。在整治過程中,突出“復”與“興”,針對街巷現有空間、民眾習俗,保留和拓展傳統商業,新辟特色手工業及工藝品。
2.2.3發揮原住民的自主力
人們往往留戀自己生活過的地方,也不斷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環境為前提,在此之下進行改造與建設,積極調動原住民的積極性,使之在各個方面參與到歷史街巷的規劃與建設中來,使保護與整治,具有較強的實施性。
2.2.4為歷史街巷改造提供示例
化龍池為首批整治街巷,其保護與整治規劃,在保存街巷空間格局不變的前提下,保存、保護、更新、修繕、控制等相結合,改造成具有濃郁地域文化氣息的商業購物、觀光游覽、休閑逸興、安居樂業的新天地,為其他歷史街巷的保護與整治提供借鑒。
3 保護與整治的原則
3.1在上位規劃的指導下,整合歷史、人文、民俗、地域資源,挖掘街巷的潛在優勢,集合各方力量,保護與整治好歷史街巷。
3.2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在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指導下,化龍池遵循以下原則進行保護與整治。
3.2.1尊重街區在尊重街區原有巷道格局基本不變的原則下,梳理現存的各個時期建筑,以不著痕跡的手法將街區定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提煉街區內現有各類建筑的特色,探索街區肌理和豐富的歷史印痕,留住長沙歷史的印象,展現有魅力、有藝術、有感情的城市歷史空間。
3.2.2和諧社會強調以改善原住民生活條件為前提,在改善居住生活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其它的建設和拆遷;發掘原來屬于化龍池街區居民生活但已經失傳的部分,以豐富街區的璀璨文化生活。
3.2.3因勢利導保護街區內真正有意義的傳統商業與手工業,恢復名牌,老字號,開拓傳統優勢產業的市場前景是復興打造新型歷史商業街區的目標與宗旨。鼓勵多元化的商業,促進街區適應現代化的可持續的商業需求。
3.2.4清新健康保留街區內的巷道格局,留住麻石鋪砌的街道,修復保護歷史遺跡,塑造人文景觀,展現傳統街區與民居的神韻,營造清新優雅的環境氛圍,做到既“豐富”而又“簡樸”的境界,一種曲徑通幽,此處最宜人的感覺會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3.2.5真實生活以展現自然生活形態為旅游熱點,挖掘生活化的場景和特色,將傳統手工勞作休閑化、游戲化、藝術化,吸引熱愛生活的人們前來體驗和感受生活。
4 景觀風貌規劃
4.1在確定了歷史街巷各項保護與整治內容的基礎上,對歷史街巷的景觀風貌進行規劃,確定街巷各段的保護與整治的具體內
容與手法,加強歷史街巷的環境特征,構筑歷史街巷的開放空間系統與景觀系統。
4.2化龍池歷史街巷的景觀風貌分為三類三區
傳統民居建筑類:即以小毛瓦、雙坡屋面、白屋脊、風火墻、青磚臺度、白灰墻面、栗色格子木門窗為基調的仿古民居建筑為主;
傳統商業建設類:北入口重建的,以小商品買賣為主題的傳統商業仿古建筑為主;
湖湘文化、古文物展示類:修復保護的古善化學宮照壁。
傳統建筑風貌再造區:即改造建設后的化龍池歷史文化商業街區;
傳統園林風貌展示區:以新建的“森廬”以韻古寓意和“化龍池”以清心逸興為基調的傳統園林風貌展示區;
麻石古街風貌展示區:即修復改造后的化龍池麻石古街風貌展示區。
拆除違章建筑,改造現代建筑,以維護街巷風貌與格局的一致。
5 保護與整治的內容與方法
5.1物質化內容
歷史街巷物質化內容是指歷史街巷的街道空間、建筑形式與建筑材質、色彩、建筑群體的關系等。對這個幾個方面的保護、整治,就塑造了歷史街巷的物質環境。
5.1.1街道空間
歷史街巷主要是對街道、廣場進行保護與整治,對街道的重要節點強化處理,從而保存街道的基本格局。
化龍池主要強調居住與商業相結合的街巷特征,以此來構筑街巷的街道空間體系。
街道保持原街巷的空間尺度,修復麻石鋪砌的街道,重點塑造南北兩個出入口,創造與化龍池地方特色相適應的標志性節點,南入口建麻石里門,刻名人佳句以為引薦,北入口拆除重建,建筑為雙坡毛瓦屋面,北間為青色面磚壓頂白灰墻面,建筑開口由外逐漸轉向化龍池街巷,增強入口的導引性,與化龍池相連的內巷設“里門”隔斷連接。保持并修復古菩化學宮照壁。
開辟新的寬敞空間,塑造游憩環境,一日“化龍池”以“清逸”為主題,占地1000余平方米,掘龍井,辟龍池,建水榭亭臺,岸植垂柳,水種綠荷;一日“森廬”,以韻古意,植古樟銀杏,秋季斑斕,四季青翠。
5.1.2建筑與建筑群體
街道以建筑為主要界定邊緣,建筑的形式、材質與色彩,決定街道的環境氛圍,建筑體系與群體關系決定了街道的空間氛圍。
化龍池,建筑以傳統民居的木檁雙坡屋頂,毛瓦屋面,白屋脊,封火墻為基本格調,現為石棉瓦屋頂改為毛瓦屋頂,平頂則通過增加檐口達到建筑形式上的一致。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為基調,同時適當運用長沙傳統民居常見的原木色(栗色)、黃褐色等(用于陽臺、門窗等處)。拆除違章建筑.新建筑通過仿舊技術納入整體風格之中,建筑體量與原街巷尺度相合。
以泥灰堆砌,多層次、紋飾簡單的裝飾手法處理檐口、門簾、窗格和樓間的護欄,以傳統的形式和材料制作門牌與店面招牌,以跨街封火墻門洞加強街道的聚合感與層次感。拆除部分墻面使街道空間變得開合有度,形成有趣的進退關系,并使街道的節點與拐角通透起來。
5.2歷史街巷非物質化內容
非物質化內容是歷史街巷的生命所在,應采取原味性、發展性、尊重性、共享性的原則。隨著其所處的環境及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從而保持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和促進人類的創造力。
挖掘與利用歷史街巷的非物質化內容,應從街巷的歷史成因、人們的生活習俗及歷史掌故、歷代人物等方面入手,總結、歸納、利用,從而發揮與光大歷史街巷的特色。
化龍池從傳說中得名,因此辟龍池、鑿龍井以正其名。以化龍池及周邊設施為人們提供納涼與活動的場所,以合湘人喜聚會之特點。恢復經營傳統生活方式如炒貨、地方特產,體現湘楚傳統商業之特征。
6 交通與市政公用設施
6.1歷史街巷的交通分內外兩部分。一般均與城市道路相連,公共交通可以方便抵達巷口,能便捷對外聯系。歷史街巷內部以人行為主,以保護街巷的神韻,便利人們的生活。但在緊急時,應保證消防及救護車輛駛入。
6.2市政公用設施如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燃氣、環衛等應按照城市相應配套標準進行設施配套。結合歷史街巷的特點,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的技術途徑,節省用地、投資及運行費用,做到技術上安全可行,維護管理方便,規劃的可操作性強,便于各專業部門實施。
7 保護與整治的難點
7.1建筑風貌的統一
歷史街巷雖具有較強歷史特色,但因建設年代久遠,建設乃歷年沉積而成,建筑的建設年代、質量、風格各異,特別是近代建筑對歷史街巷風貌的破壞更加嚴重,因此應針對不同類型和特征的建筑采取相應的保護與整治措施,以維護歷史街巷景觀風貌的整體性。
化龍池保護與整治過程中,落實到沿街每一棟建筑立面,將立面分解成屋頂、墻體、門窗和細部裝飾要素,進行評價后對整治措施進行細分。
7.2保護與整治要求的可操作性
歷史街巷整治時,街道,市政公用設施及街巷環境由政府投資。而街巷兩側建筑由于建筑性質與產權的多樣性,在資金投入,房主的保護意識與積極性等有著較大的差異,使得保護與整治的難度增大。化龍池整治工作中,采取居民參與規劃方案,充分聽取居民意見,使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同時政府補貼改造資金也解決了居民投入不足的問題,使整治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實施完成。
8 結語
歷史街巷保護與整治工作涉及因素多,情況復雜。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尊重歷史與文化,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制訂出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保護與整治規劃。
參考文獻:
[1]長沙市規劃設計院《化龍池歷史街巷規劃》2004年.
[2]陳先樞.金豫北.長沙地名古跡攬勝,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3]李和平.歷史街區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法[J].城市規劃,2003(4).
[4]方可.當代北京舊城更新――調查、研究、探索[M].中國建工出版社,2000.
摘 要:當前隨著數字媒體應用的廣泛化和深入化,數字媒體理解面臨著媒體對象復雜性、媒體數據規模化、應用需求多樣化等挑戰問題,已成為制約數字媒體應用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必須研究媒體內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類媒體認知的計算模型、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的優勢,并且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為達到上述研究目標,需要重點解決3個關鍵科學問題:針對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構建符合媒體理解層次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框架;針對媒體對象固有的多義性、多態性,發展刻畫媒體對象多義性和多態性的表示體系;針對媒體計算應有的協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約媒體處理協同性和高效性的技術瓶頸。圍繞這3個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該項目將研究內容分為科學問題解決、關鍵技術攻關、典型應用示范等3個層次,認知機理與計算模型、表示框架與特征描述、融合機制與學習算法、驗證平臺與應用示范等4個方面,設置了以下6個課題:(1)視覺認知的層次性與整體性機制;(2)媒體認知的層次化計算理論與模型;(3)面向多義性對象的學習理論和方法;(4)多模態高維異構數據的特征提取與描述方法;(5)跨媒體分析的理論和方法;(6)數字媒體理解驗證平臺與應用示范。
關鍵詞:數字媒體理解 層次化計算模型 跨媒體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the media data complexity, large-scaled and application demands diversifi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serious problem which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ffectively presentation of media content; establishing the human cognitive media mode and the way to make full use of computer processing advantages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a better way,we need to focus on three key scientific issues: how to construct and recognize the hierarchical integrity frame for media technology;how to shape and develop the polysemy、polymorphism frame for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media processing restrictions efficiently and cooperatively.To solve these three key issues, the projec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which are: Scientific problem solving,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ypical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and four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are: Knowing the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model, Frame and feature description, Fusion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learning, Platform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We also set up the following six topics:(1)hierarchical and integrity of the visual cognition;(2)computation model and theory for the hierarchical media;(3)the method of multi-modal analysis;(4)descrip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multi-modal high-dimensional data;(5),the method of multi-media analysis;(6)digital media platform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This six different topics help us built up the hierarchical model which reveals the hierarchical and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also reveals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polysemy formation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building up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modal mechanism for the heterogeneous data. Give a new idea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feature extraction, contextual feature fusion, multi-granularity mapping of the low-level features and high-level semantics, hierarchical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multi-media; also proposed a number of widely used, smart and high speed processing algorithms. Set up the global high standard media algorithm testing platform, demonstrate the secure and stable network 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application to benefit of the public.
Key Words:Digital Media Understanding;Hierarchicalmodel;Across-media Analysis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961&flag=1
中圖分類號:
TN71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2)05
-0175
-04
Theory and graphic method analysis about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of analog amplifying circuit
SU Bian-ling, LEI Neng-fa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Weinan 714000, China)
Abstract:
Some unexplained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existed in analog amplifying circuit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ory and graphic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amplifying circuit can be understood directly by students, and the principle and essence of amplifying circuit can be mastered.
Keywords: electronic technique; experimentation; graphic method; voltage amplifier
收稿日期:2011-09-15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基金資助科研項目(09YKZ016)
0 引 言
《模擬電路技術實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基礎實驗課程,是對模擬電子技術理論知識的重要補充[1]。電壓放大電路是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的基本的內容,貫穿于整個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電壓放大電路實驗包括基本共射放大電路實驗、射極電壓跟隨器實驗、多級電壓放大電路實驗、負反饋放大電路實驗和差動放大電路實驗等,是模擬電子電路課程實驗的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實驗[2]。對于電壓放大電路實驗,主要研究的是電壓放大電路的性能,即電壓放大能力、帶負載能力以及從信號源索取電流的能力。為了研究放大電路的性能,實驗電路中往往通過靜態工作點(即調節基極偏置電阻)的改變,實現對放大性能的影響;負載電阻的阻值的改變,實現對放大性能的影響;單級放大電路的級聯提高電壓放大能力;引入負反饋改善放大電路的各性能參數。下面就從影響放大電路性能的幾個主要因素入手,對放大電路實驗中常出現的、學生覺得無法解釋或與理論似乎又相悖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與基于圖解法的解析,以期望使學生深入理解放大電路的性能,真正掌握模擬放大電路的原理與實質。
1 靜態工作點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如圖1為基本共射放大電路的實驗原理圖與輸出特征曲線,理論上可通過調節Rb,Rc或更換三極管的方法實現靜態工作點的調整,但在實驗中一般只通過調節基極靜態偏置電阻(即Rb2),研究靜態工作點的改變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在電壓放大電路中既存在直流信號又存在交流信號,即既存在靜態工作點又存在動態的交流信號,且直流信號為放大動態的交流信號提供合適的靜態工作點,保證放大電路能不失真且最大限度地放大交流信號,而交流信號在放大電路中的流動必須建立在靜態的基礎上[3]。由此可知:靜態工作點的改變必定對放大電路的性能產生影響。
首先分析調節Rb2時,靜態工作點的移動。由于IBQ≈VCC-UBERb1+Rb2,且VCC、Rc不變,即直流負載線不變[4],則當Rb2增大時,Q點沿直流負載線下移,如圖1(b)中的Q1點;當Rb2減小時,Q點沿直流負載線上移,如圖1(b)中Q2點。
再通過理論分析可得動態參數,電壓放大倍數及輸入電阻:
從式(1)表面無法看出Rb2的調節對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能力的影響,但實驗中卻明顯地得出:當Rb2改變時,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在改變。對靜態工作點的改變必定對放大電路的性能產生影響的解析如下所述。
由此可知:當Rb2增大時,Au減小,Ri增大;當Rb2減小時,Au增大,Ri減小。
盡管理論上已經獲得解析,但從圖1(b)中可知由于VCC、Rc不變,直流負載線不變,當Rb2改變時,Q會沿直流負載線上下移動。那么就產生Rb2增大,Q點下移時,Au下降,Ri增大;而Rb2減小,Q上移時,Au增大,Ri減小的疑問。從圖1(b)所示共射放大電路的輸出特性曲線上可知,Rb2改變時直流負載線不變,交流負載線斜率不變,且為線性,在輸出信號不失真的條件下,只是Q點上下移而已,但是根據負載線的線性及輸出不失真的條件,即使Q點移動,Au,Ri也不應發生變化。通過圖2所示圖解法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分析,便可理解其中的原理。
從圖2可知,在輸出不失真的條件下,對于同樣大小的輸入信號,由于三極管輸入特性曲線的非線性,使得當Rb2增大時,Q下移,對應的輸入ib減小,ic減小,Uo減小,顯然Au隨之減小,Ri增大;當Rb2減小時,Q上移,對應的輸入ib增大,ic增大,Uo增大,Au隨之增大,Ri減小。
不過,在此應注意:當靜態工作點移動至特性曲線近似線性的區域時,Au和Ri就幾乎不再發生改變,為一固定值。
2 負載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2.1 對Au的影響
理論上由式(1)可知:RL增大,Au增大;RL減小,Au減小。
用圖解法同樣可知:當RL增大時,RL′增大,交流負載線[6]變平坦,輸出的動態范圍增大,即輸出信號增大,Au增大,如圖3所示。
圖3 負載電阻的改變對電壓放大倍數的影響示意圖
2.2 對非線性失真的影響
實驗現象:固定Q點,帶負載RL,調節輸出為最大不失真的輸出;再斷開負載,發現又出現了失真現象;固定Q點與RL,且使Q點偏離放大區中心,調節輸入信號幅度,使輸出出現失真現象;然后調節RL,使RL減小,可發現失真減弱或消失。
理論上:如上節分析所知,由于RL增大時,Au增大,輸出信號增大,動態輸出范圍增大,使得原本剛好不失真的最大輸出由于動態輸出范圍的增大而產生失真現象[7]。
圖解法解析:如圖4(a)所示,假設Q點固定且偏離放大區的中心,靠近飽和區,那么,當帶負載且輸出調節為最大不失真輸出時,斷開負載,交流負載線就與直流負載線重合。由于三極管特性的非線性,由圖4(a)可知,盡管輸出的動態范圍增大,但出現了飽和失真現象。當Q點處于放大區的中心(如圖4(b)所示)或者靠近截止區時,同樣由于三極管特性的非線性,會出現同樣的實驗現象,只不過當Q點靠近截止區時,出現的是頂部失真。
圖4 負載的改變對非線性失真的影響
3 單級放大電路的級聯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實驗現象:首先單獨調整每級放大電路的靜態工作點,使得每級放大電路的靜態工作點都處于放大區的中心,然后級聯兩級或多級放大電路,在輸入信號不變的情況下,發現①輸出端產生了頂部和底部同時出現的失真現象;②在降低輸入信號的過程中,發現頂部和底部失真并非同時消失。
理論與圖解法解析:由于調整每級放大電路靜態工作點都處于放大區中心的過程中,每級放大電路的輸出都為最大不失真輸出,當級聯后,用上級的輸出作為下級的輸入,勢必超出了下級的最大輸入信號的范圍,即輸出超出了最大的輸出(如圖5(a)所示),必定產生上下都被削去的失真現象。由此可知,要消除這種失真現象,只要減小輸入信號的幅度,便可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調整每級放大電路靜態工作點都處于放大區的中心的情況下,在降低輸入信號的過程中發現頂部和底部失真并非同時消失的原因是:在調節前級靜態工作點時,下級電路是斷開的,也就相當于前級放大電路在空載的情況,但當電路級聯后,相當于帶上負載,此時前級放大電路的交流負載線與空載時不同,對于空載時的Q點處于放大區中心的情況,由于三極管特性的非線性,帶負載后,Q點會偏離放大區的中心(如圖5(b)所示),因此,在降低輸入信號的過程中,發現頂部和底部失真并非同時消失。
圖5 級聯對非線性失真的影響
4 負反饋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負反饋的引入對放大電路的影響是非常全面的,它可以改變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能力、帶負載能力、索取信號源信號的能力,可以拓展頻帶寬度和可以改善非線性失真[8]等。這些性能通過實驗都可以得到驗證,但在實驗過程中同樣也會出現讓人困惑的問題與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在帶負載、閉環且靜態工作點固定的情況下,觀察閉環放大電路的最大不失真輸出電壓[9]時,出現①若此時將閉環開路,失真又立即產生;②若此時斷開負載,失真同樣立即產生。
實驗現象①的解析與級聯所產生的實驗現象①相似,只不過在此是由于開環電壓放大能力高于閉環電壓放大能力,使得在閉環情況下的最大不失真。當電力開環后,由于放大能力的提高,輸出超出了最大不失真的動態范圍,因此,產生了失真現象。
實驗現象②的解析與如圖4(b)相似,此時閉環放大電路的交流負載線與帶負載時不同,對于帶負載時的Q點處于放大區中心的情況,由于三極管特性的非線性,空載后,Q點會偏離放大區的中心,因此,閉環帶負載情況下的最大不失真,在空載時會出現失真現象。當Q點偏離放大區域時的情況如圖4(a)所示。
5 結 語
在模擬放大電路的實驗中,經常會使學生產生難以理解或無法解釋的現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采用圖解分析法可以直觀、全面地對這些現象做深入透徹地解析[10],可很好地鞏固理論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使初學者的基本實踐技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并因此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提高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偉珊.Multisim 7在模擬電路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現代電子技術,2008,31(16):3-5.
[2]孫建設,陳志紅.電子實驗技術中的理論與應用問題解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8):920-922.
[3]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M].4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邵中元.晶體管放大電路圖解法應用的延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32(1):33-38.
[5]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向秀岑,李明輝.疊加定理在求解交流負載線中的應用[J].現代電子技術,2010,33(1):110-111.
[7]江曉安,董秀峰.模擬電子技術[M].3版.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8]陳軍.電子技術基礎實驗(上):模擬電子電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9]朱華光.Multisim 10在模擬電路實驗中的應用及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0,33(15):192-196.
[10]叢琦,姜光遠.用圖解分析法分析放大器的輸入、輸出電阻[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32-35.
[11]趙波.Multisim在競爭冒險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電子技術,2010,33(7):166-168.
[12]王全宇.基于Multisim的電子技術課程虛擬實驗環境創設\[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17):188-189.
作者簡介:
蘇變玲 女,1964年出生,陜西大荔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研、數字信號處理。
(上接第174頁)
圖2中x軸為時間基準,每格250 ms;通道1是U1第4腳上測量所得充電波形,y軸為每格1 V;通道2是閃光燈觸發脈沖,y軸為每格2 V;取充電時間1 s及2 s時驗證,從圖中可以看出,x軸4格和8格時對應的y軸幅度分別占滿幅的79%和92%左右,考慮到電容、電阻實際值與標稱值誤差,可以認為理論計算與實際測量結果非常吻合。
3 結 語
通過積分方法,實現了閃光燈充電限流電阻功率計算,并且得到了實驗驗證,按照計算結果選取的功率電阻,已經在實際產品中得到應用,并且運行穩定可靠。
參 考 文 獻
[1]佚名.閃光燈[EB/OL].[2011-08-21].baike.省略/view/13713.htm.
[2]燉魚(still hope left).關于閃光燈[EB/OL].[2011-02-11].省略/group/topic/17525588/.
[3]曲學基.電力電子整流技術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戴志平.開關電源工程調試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5]沈元隆,劉陳.電路分析基礎[M].3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6]胡薇薇,陳江.電路分析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馬軍.微積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1)在大多數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一階段往往是自給自足型的經濟。在這一階段中,當地居民幾乎完全與生活必需品的供給聯系在一起,基本上沒有貿易上的投資,人口是按照維持自給自足經濟所必須的資源基礎而分布的。
(2)隨著交通運輸的日益發展,貿易往來和地區專業化生產也在區域中發展起來了。第二階層的人口開始出現,他們進行著簡單的手工業生產,為當地農民服務。由于鄉村手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場和勞動力全部是由農業人口提供的,所以手工業分布與基本階層農業人口分布直接相關。
(3)隨著區際貿易的日益發展,區域也開始趨向于從原來粗放的畜牧業轉向發展系列農作物產品,如種植水果、生產日用農產品和發展蔬菜農場等。
(4)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農業生產和采掘工業生產效益的下降,區域被迫開始實現工業化。區域工業化的早期階段立足于建立在農林產品的基礎之上,主要發展食品加工、木材產品加工和纖維紡織業等。工業化的后一個階段則出現了諸如冶煉業、金屬材料加工、化學工業、建材工業等。
(5)在區域經濟成長的最后一個階段,區域實現了為出口服務的第三次產業專業化生產。這時,區域開始輸出資本、熟練技術人員和為不發達地區提供專業化服務。
據此,在部門理論看來,任何區域的發展都必須經歷兩個相輔相承的成長過程。一方面區域經濟必須經歷由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商品經濟轉換的歷史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運輸成本下降起著關鍵性作用,因為只有運輸費用降低才使區際貿易成為可能。此外,要想區際間資源轉移獲得最大比較利益,還必須建立區際貿易基礎。另一方面,與此相適應,區域經濟必然要相應地完成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過渡。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則是區域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甚至在胡佛等看來,由農業、采掘業等初級產業向以制造業為中心的次級產業過渡被認為是維持區域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部門理論由于系根據大多數歐洲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而總結出來的,符合大多數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客觀規律。但該理論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正如大多數評論家所指出的,并非什么地區經濟發展都必須經歷這樣的“標準階段次序”。
二、輸出基礎理論
輸出基礎(ExportBase)概念最先由城市規劃者們所采用,他們用它來預測地方化城市經濟的短期變化趨勢。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曾建立了一種能定量地對城市經濟進行預測的理論模型。在這種模型中,經濟被劃分為兩個部門,即一個輸出基礎部門(包括所有的城市外部需求導向的產業活動)和一個自給性部門(包括所有的城市內部需求導向的產業活動)。在這種模型中,通常假定自給性部門不具備自發增長的能力。但是,隨著外部需求的擴大,輸出基礎部門的擴張、并為地方經濟帶來額外收入時,這些部門也會隨之相應擴張。
輸出基礎思想后來被著名經濟史學家、1993屆諾貝爾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North)用來預測區域經濟的長期變化趨勢,從而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輸出基礎理論。諾思在其1995年所發表的《區位理論與區域經濟增長》一文中,根據把太平洋西北岸作為其實證研究的基地而得出結論:區外對木材、毛皮、面粉、小麥等產品需求的擴大,不僅會影響到那里的絕對收入水平,而且也會影響到諸如輔產業的特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模式以及收入與就業波動范圍等。他進一步指出,對區域輸出需求的增加能對區域經濟產生乘數效應,這不僅會導致輸出產業投資的增長,也會導致對其它經濟活動的投資增長。因此,按照諾思的觀點,一個區域要求得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在該區域建立起輸出基礎產業,而特定區域能否成功地建立起輸出基礎產業,又將根據它在生產和銷售成本等方面對其它區域所擁有的比較利益而定。
與諾思的輸出基礎理論相對應,蒂博特在其于1956年所發表的《輸出與區域經濟增長》論文中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大宗商品輸出理論”(thestapleexporttheory)。該理論認為,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開始于該區域發現了一種諸如礦產品等特殊的自然資源,或者因為其自然條件特別適合于生產某種出口作物,在世界市場商品價格為既定的條件下,資本甚至勞動力將輸入該區域,于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生產將發展起來,而地方工業和地區市場是隨著出口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因此,按照該理論,特定區域要取得發展,必須以建立外向型的“大宗商品”出口產品基地的方式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大宗商品輸出理論”可以被看作為輸出基礎理論的一種變種,也可以將其歸之為廣義的區域輸出基礎理論之列。
三、資源稟賦決定論
無論是部門理論還是輸出基礎理論,均是從部門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研究區域發展過程的,而較早從空間或區位的角度來對區域發展進行實證研究的理論可追溯到珀洛夫(H.S.Perloff)與溫戈(L.Wingo)所提出的資源稟賦決定論。
珀洛夫與溫戈在《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1961年)等論文中,將諾思等人的區域輸出基礎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推廣,并把制造業的建立看成是區域經濟出現增長的首要條件。在他們看來:企業家總是選擇使其生產利潤最大化的區位進行投資。為此,他們需要對不同區位的生產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分析,并相應地作出區位投資決策。就特定產業來說,由于不同區位的“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取得其基本生產投入要素和接近產品市場的機會也將有所不同,相應地其成本與收益變量也就有所不同,從而企業家必然作出有利于某一特定區位而不利于其它區位的區位投資決策。并且一旦投資向某一區位傾注就會產生相應的區域乘數效應,從而加速經濟活動在特定區位上的集聚過程。
珀洛夫和溫戈通過對美國經濟從早期農業社會階段向先進的工業和服務業社會階段過渡過程的實證研究發現,隨著經濟上的日趨成熟,不同的自然資源都在區域發展中起著或多或少的作用;并且隨著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稟賦之不同,這些區域也將出現或大或小的繁榮。一般來說,區域增長主要取決于區域生產國民經濟所需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以及按競爭利益向區外輸出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并且這種輸出能力增長將導致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將通過乘數效應方式而得到強化。乘數效應大小將依賴于某些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特征的“內在”特征而定。在這些內在特征中,尤為重要的有:輸出產業的性質、地方產業關聯程度、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以及工資水平、地方收入分配狀況等。但是,隨著區域經濟的擴張并出現自我強化和自我維持的經濟增長時,新的內在因素,如與社會分攤資本及與產業集聚相關的外部經濟、內部規模經濟等將成為決定乘數效應和經濟增長率的重要因素。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將導致工業“核心地帶”的形成。而工業核心地帶的出現為經濟增長在全國范圍內的出現造就了基本條件,正是由于工業核心地帶的出現而使得新的區得到連續的發展。即隨著所需投入量的擴張以及地區新的“自然資源稟賦”的發現,經濟增長將逐步“滲透”到地區。
珀洛夫等認為,美國東北部“核心地帶”的形成,最早即在于該地區擁有鋼鐵工業發展的“自然資源稟賦”,這一自然資源稟賦使得該地區在本世紀初發展成為美國的鋼鐵工業中心,并進一步在后來發展成為美國主要的制造業中心。而美國自1920年以來所出現的不同州之間人均收入差距縮小的整個趨勢中,核心地帶對地區的“滲透過程”又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本世紀以來,隨著工業資本投資在美國西南部和東南部等落后“內陸腹地”鋪開,或者是從美國西南部和東南部等落后“內陸腹地”向美國東北部高收入地區的移民,州際間的區域差異已逐步縮小。
珀洛夫等人的資源稟賦決定論將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稟賦以及區域乘數效應等因素聯系了起來,其理論思想與蒂博特的“大宗商品輸出理論”和諾思的“區域輸出基礎理論”具有某種類似特征。所不同的是,該理論已經將“核心地帶”與“地區”等空間變量引入到區域經濟分析之中,并且所分析的對象已由孤立的區域經濟分析轉向綜合的區域發展分析,因而更接近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
四、經濟進步延滯假說
珀洛夫與溫戈的資源稟賦決定論已經將“核心”與“”等空間因素引入到對區域發展的分析之中,而美國著名農業發展經濟學家、1979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T.W.Schultz)對“農業社區”與“經濟進步中心”即農村地區與工業城市中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區域經濟進步的“延滯假說”(theretardationhypothesis)。舒爾茨最早在其于1950年所發表的《農業部門貧困的反思》一文中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正當美國經濟處于空前高速增長時,一些“農業社區”的生活標準還總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他最初在該文中所給出的答案是,這種相對貧困并不是由土地的自然特征來決定的,而是由農業社區與“經濟進步中心”的親疏性(Proximity)所決定的。他在1951年所發表的《土地經濟學構架:長期觀點》一文中,又將這種思想具體化為所謂的“延滯假說”,該假說的基本內容包括:(1)經濟發展出現于特定的區位基(locationalmatrix)上,經濟中一般存在著一個或數個區位基。(2)區位基一般以典型的工業化城市經濟結構為其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往往出現在這些區位基的中心;基的中心一般都不會屬于農墾區而往往為工業化城市中心,但由于這種城市中心的崛起而使得一些農墾區比另一些農墾區處于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區位上。(3)位于或靠近特定經濟發展區位基中心的區域經濟組織將運行良好,受惠于中心的農業區的經濟組織也將運行良好,只有遠離區位基的農業區的經濟組織運行狀況比較差。
舒爾茨所提出的“延滯假說”后來由尼科爾斯(W.H.Nicholls)和唐(Tang)在南加利福尼亞、佐治亞和田納西等州進行了檢驗。其研究結果證實了“延滯假說”所作出的結論。他們根據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達的縣,其勞務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效率也高,越靠近這些地區,農業生產效率越高,農村收入也更高,這些都是由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對農業要素市場所造成的影響的結果。
五、區域創新擴散理論
無論是珀洛夫與溫戈的資源稟賦決定論還是舒爾茨的經濟進步延滯假說,均已經強調了“核心區”或“經濟進步中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貝里(B.J.L.Berry)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實證考察了城市體系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擴散理論。
在貝里看來,城市中心在發展中的作用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創新的滲透作用,使經濟增長通過城市等級而逐漸向下傳播;二是增長利益的擴展作用,包括從核心區往腹地區及從大都市中心向城市間區的擴展兩個方面。在他看來,增長起源于企業和家庭對創新的采用。區域不平等則是由于創新的收益效應為時間的遞減函數,并受擴散的門檻范圍所制約。因此,城市中心本身即能起著一種“發展作用”,因為它們能強烈地影響著不同地方創新采用時間的先后順序,而經濟變化的影響將按城市等級順序由高級城市中心逐漸傳播到低級城市中心。
貝里認為,創新在大范圍內的等級擴散及其橫向擴展將帶來城市與區域的經濟增長與收入提高。或者說增長起源于創新通過城市等級順序的向下滲透以及創新向城市周圍腹地的橫向擴展。
從貝里的這一理論結論中可以推導出各種政策主張。一般說來,要促進區域成長就應該去加速創新的擴散,從而使創新逐漸滲透到貧困地區及小城鎮之中。而且如果城市中心“創新潛力”大小真與其本身規模及接觸創新采納中心之機會相關,那么應采取的政策措施應該是去促進地區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長,并改進它們同最大或最早的創新中心接觸可能性。
六、區域發展倒U字型假說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那么,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趨勢將如何,不少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研究應該首先應歸功于杰弗里·威廉遜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區域發展“倒U字型假說”。他根據其在50年代對24個國家有關區域差異的國際性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在國家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域收入差異將會不斷擴大,但是在達到發展過程的某一點后區域差異開始縮小。
由于威廉遜把區域人均收入作為指示器,將權變系數作為度量區域收入差異之工具,通過對24個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區域不平等格局的經驗考察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即當這些國家按其發展水平進行“排列”時,我們可以發現,區域不平等格局呈現為倒“U”字型狀,其中,如巴西、哥倫比亞、菲律賓與波多黎各等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到達了倒“U”字型的頂端。威廉遜又將橫斷面分析法擴充到對單個國家區域收入差異變化趨勢的分析上來,并從24個國家中的16個國家中取得其所需的一年以下的短期數據。其結果是,這種趨勢分析進一步證實了所假想的格局:人們預料富國各區域之間會逐步趨同。事實上,它們也正在走向這個階段,而不是趨向于區域收入差距的擴大,而窮國正相反,它們以區域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為特征。
威廉遜的發現是引起區域發展理論家發生爭執的重要源泉。然而,他所得出的結論,即“在發展的初期,區域間以收入差距擴大和‘南北’二元性增強為特征;在國家成長和發展較為成熟的階段,則以區域間趨同和‘南北’問題消失為特征”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被區域發展理論家所接受,并把它看成是發展中國家將會出現的或應該通過政策干預使之出現的模式。
七、經濟增長空間影響論
【摘要】 目的 觀察及分析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嚴重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2005年5月~2010年5月確診的原發性肝癌患者170例,男112例,女58例,均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結果 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腎綜合征、異位栓塞等。全組術后發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其中1例死亡;腹水5例;肝腎綜合征8例,死亡1例;栓塞性膽囊炎1例;碘油腦栓塞1例。結論 分析并掌握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嚴重并發癥原因及給予正確處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 介入治療; 嚴重并發癥
對于已經失去手術機會原發性肝癌患者,采取經導管肝動脈內藥物灌注及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為目前公認的首選療法,但術后大部分患者除出現栓塞綜合征等一般并發癥外,還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腎綜合征、栓塞性膽囊炎、碘油腦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如處理不當會導致死亡, 現就本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共170例行TACE治療的肝癌病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170例,均符合1999年中國抗癌協會制定的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或轉移性肝癌診斷標準[1],男112例,女性58例,年齡36~77歲,平均54歲。全部病例且無TACE禁忌證。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局麻下經肝動脈插管,將導管插入肝動脈或超選至腫瘤供血血管,灌注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1000~1250 mg+順鉑40~80 mg+表阿霉素40~60 mg等化療藥物,同時注入碘油乳劑或明膠海綿等以堵塞病變血管,減少腫瘤血供。常規保肝、抗感染等支持療法。
2 結果
170例肝癌患者均順利完成TACE術。其中125例出現栓塞后綜合征,約占73.53%。表現為發熱、疼痛、惡心、嘔吐等一般癥狀,經對癥處理后均緩解,無死亡病例。有20例發生了嚴重并發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其中1例死亡;腹水5例;肝腎綜合征8例,死亡1例;重癥膽囊炎1例;碘油腦栓塞1例。
3 討論
肝臟有雙重血供,正常情況下門靜脈提供70%~80%肝臟血流量,肝動脈供應肝血流量的20%~30%。肝癌以肝動脈供血為主,(TACE目的在于顯著地提高局部腫瘤區的化療藥物濃度,更多殺滅癌細胞,同時可阻斷腫瘤的動脈血供,加速腫瘤的缺血壞死,從而達到最有效的治療效果。但TACE術后不良反應的幾率很高,楊建勇[2]列舉出四大類19種,其中以栓塞后綜合征為最主要不良反應。但也有部分病例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如處理不當會導致患者死亡。
3.1 上消化道出血 共發生5例,均有乙肝后肝硬化病史,同時伴有食管胃底中度靜脈曲張,表現為嘔血、黑便、心慌、面黃、血壓下降等,出血量500~1000 ml,經補充血容量,靜脈輸注羥乙基淀粉,應用止血藥如血凝酶粉針、垂體后葉素、奧曲肽、質子泵抑制劑等,必要時輸血,4例緩解,1例因導致肝性腦病死亡。機理可能與化療藥物反流入胃十二指腸動脈有關,靜脈破裂出血或急性胃黏膜潰爛或潰瘍出血[3]。李辛等[4]認為與碘油逆流入門靜脈并阻礙血流引起門脈壓升高有關,肝癌伴門靜脈高壓的患者介入后發生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較大。預防治療可在介入治療前2 d及治療后3 d,皮下注射奧曲肽100 μg,2次/d,降低門脈壓,預防消化道出血。
3.2 腹水 本組5例出現腹水,經口服安體舒通、雙氫克尿噻等利尿劑、輸注人血白蛋白等對癥治療腹水消失,無死亡病例發生。治療時可配合中藥清熱利濕,健脾補腎,利水消腫,效果更佳。
3.3 肝腎綜合征 本組8例出現肝腎綜合征,均合并肝硬化,其中Child分級C級3例,B級5例,年齡均為60歲以上,臨床癥狀有少尿或無尿、水腫、尿素氮升高、表情淡漠、嗜睡,或暫時性意識喪失等。治療方法可輸注人血白蛋白及維生素等,7例經治療后緩解,1例死亡。主要因患者年齡大、體質較差、自身伴有肝、腎功能差,化療藥物對肝腎功能損害所致。囑患者介入后適當飲水,可靜脈滴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加速化療藥物排泄,防止藥物結晶,減輕腎損害,禁用或慎用肝腎毒性藥物。
3.4 重癥膽囊炎 本組有1例,患者表現為術后發熱、上腹持續性疼痛、膽囊腫大、莫菲氏征陽性。B超示膽囊腫大、膽囊壁水腫。給予抗菌消炎、利膽解痙止痛等處理后癥狀緩解,未發生膽囊穿孔。該例患者術前患有膽囊炎,可能為化療藥物或栓塞劑進入膽囊動脈,加之患者術后過早進油膩而誘發。手術中注意超選擇插管,避開膽囊動脈,控制注入碘油時的速度。
3.5 碘油腦栓塞 臨床表現較一般腦梗死嚴重,常表現為急性腦缺血癥狀,突發頭痛、頭暈、嘔吐、煩躁、意識不清、血壓升高等臨床癥狀。CT顯示廣泛的大腦皮質、基底節區,甚至顱外頭皮小血管高密度碘油沉積[5]。發生機制可能為碘化油用量過多,碘化油經過正常微循環到達體循環的量也增多,最終導致腦栓塞的發生。本組1例碘油腦栓塞,于術后2 d出現頭痛、頭暈、嘔吐癥狀,查CT示腦梗死,經對癥治療15 d后癥狀緩解。
總之,術前、術中、術后全面預防,嚴把手術適應證,加強術者栓塞技術的培訓和提高,術中做到超選擇性栓塞,合理選擇栓塞劑和栓塞方法,術中或術后予以必要的預防處理,可以避免或減少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中國抗癌協會.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原發性肝癌分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
[2] 楊建勇,陳偉.介入放射學理論和實踐.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36-239.
[3] 梁傳新.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處理.中國臨床研究,2010,23(1):25-26.
引言
法規范的解釋是所有法律領域均存在的問題,民事訴訟法亦不例外。但是,與其他法律領域就方法論爭論不止的情形不同,在民訴法領域有關解釋方法論的討論以往并不多見。這種狀況或許與民訴法規范對象的特點有關。民訴法的諸多規定具有規范法官和當事人等訴訟主體行為的一面,它往往是法官或當事人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如何行為的指南,并且有時表現為法官個體的行為判斷或選擇,而很少像實體法那樣去向當事人說服或論證裁判結果的正當性。可是盡管如此,為了避免個案中因法官主觀而導致訴訟處理的差異,依然有必要獲得一定程度普遍性的解釋。在尋求這種普遍性解釋的過程中,解釋方法論的明晰會具有前提性的意義。
不過,本文無意于就中國民訴法解釋方法論展開深入分析,而是力圖對日本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的現狀和發展做全景式的觀察,以期能為中國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的討論提供一個比較法的視角。本文將首先通過日本民事訴訟法基本理論的演變,明確民事訴訟法在規制對象上的獨特性以及何種觀點目前處于通說或者存在何種爭點;其次以利益衡量論為重點,探討日本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的發展和現狀,并試圖明確法規范特征及基礎理論的演變與方法論的選擇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的可能性,或者說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解釋方法論的選擇。再次,探討實務、判例在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上的作用,旨在明確實務判例和理論研究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方式和途徑。鑒于日本為法律移植國家的特點,外國法研究自然會影響到方法論的選擇與運用,所以本文在最后也將對此進行考察。
一、日本民事訴訟法基本理論的演變
民事訴訟法基本理論的構成具有多元性,在范圍上也具有不確定性。囿于論述的重心,這里主要選取訴訟目的、訴訟標的、當事人適格及審理程序等理論構成予以闡述。所以進行這樣的選取,主要有兩點考慮:其一,這四個方面涵蓋了審判的目的、對象、主體和程序四方面要素,足以構成相對獨立的程序理論結構,折射出民事訴訟法與實體法在法規范特征及解釋方法論上的差異;其二,結合訴訟標的、當事人適格論和審判程序的理論演變,可以窺視出訴訟目的論在構筑基礎理論以及解釋方法論中的重要作用。當然,基本理論的理解也可以為解釋方法論的說明提供范例。
(一)民事訴訟目的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的核心概念是作為訴訟目的論的“糾紛解決說”及與此相應的基本理論——“程序保障論”。[注]糾紛解決說與德國法上的傳統觀點“權利保障說”具有重大區別,率先提出這一主張的是時任東京大學教授的兼子一。他認為,權利即便在觀念上是存在的,但是在判決確定之前其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像而已,只有在判決確定時權利才能夠成為實在的東西,而既判力作為判決的法定拘束力正是基于訴訟終結判決生效時成型的實在性權利(也稱為“權利實在說”)。[注]三月章教授強調通過既判力強制解決糾紛的必要性,也來自糾紛解決說的發展和承繼。不過,三月章教授并非一味地強調實現實體真實,而是主張為實現糾紛的解決,即使是不當判決也要賦予其強制性的效力或拘束力。其基本的觀點是,民事訴訟作為動用國家人力、物力資源的糾紛解決制度,必須貫徹防止同一糾紛推倒重來的原則,而既判力正是實現這一原則的制度裝置。[注]新堂幸司教授在訴訟目的上雖然主張的是包括權利保障、私法秩序維持、糾紛解決等多元目的的多元說,但對于糾紛解決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正是因為這一理論著眼于糾紛解決的社會現實需要,才喚起理論界去分析民事訴訟的現實功能和效用,促使人們去反思目前民事訴訟制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回應社會的現實需要”。[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橋宏志教授提出的擱置說。高橋教授認為訴訟目的論過于抽象,在具體解釋論上不具有直接作用,擱置對它的討論也不影響民事訴訟的研究。盡管如此,高橋教授還是基本繼受了新堂教授的解釋方法論。[注]
糾紛解決說對后世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產生巨大影響。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糾紛的關鍵在于賦予判決既判力和構成其核心內容的遮斷效。遮斷效是指根據前訴生效判決的主文或其理由中所做出的判斷,對于與之相矛盾的事實主張及證據申請,一律禁止在后訴中重新提出的效力。根據遮斷效,后訴的當事人將被剝奪把前訴判決的妥當與否(即認定的要件事實是否有錯誤、是否與實體真實相吻合)重新作為爭議對象的機會。因此,糾紛解決說首先帶來了圍繞著遮斷效正當化根據的熱烈討論。對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受美國民事訴訟法中“dueprocess”(“正當程序”)思想的影響,諸多學者主張當事人在前訴中已經被賦予過提出攻擊防御方法的機會,即獲得過程序保障而未提出,正是當事人受拘束于對其不利的遮斷效之根據。[注]
(二)訴訟標的論
三月章教授基于糾紛解決的民事訴訟目的論,提出了“一次性解決糾紛”的命題。這一命題被擴張至具有判決效力的法院判斷之范圍(判決效力的客觀范圍)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民事訴訟法學三大論爭包括“訴訟標的論爭”(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爭點效論爭”(1965年前后)以及“證明責任論爭”(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其中前兩個正是關于判決效力客觀范圍的論爭。傳統的舊訴訟標的理論把實體法上的權利視為訴訟標的的最小單位,三月章教授提出的新訴訟標的理論則認為,給付訴訟標的的最小單位的構成應該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相分離,即應該是能夠就內容上同一的給付進行請求的權利或法律地位。[注]這一觀點力圖以既判力來防止同一給付的糾紛被推倒重來。相對于訴訟標的理論一般都主張既判力僅對判決主文的判斷產生效力,新堂教授提出的爭點效理論則主張,類似于既判力內容的生效判決的拘束力在一定條件下也產生于判決理由中爭點事項的判斷。[注]如后所述,爭點效理論是新堂教授運用利益衡量論這一解釋方法論的最初命題之一。
(三)當事人適格論
無論是新訴訟標的理論還是爭點效理論,都是通過擴張判決效力的客觀范圍來尋求更有效地、一次性解決雙方主體之間的糾紛。但是,由于民事訴訟所解決的糾紛不可避免地具有超越雙方當事人主體內部而呈現出社會擴散性的特點,糾紛解決說試圖把受判決效力拘束的主體范圍(判決效力的主觀范圍)擴張到訴訟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這種探討路徑引起日本民訴法學在多數當事人研究上的繁榮。對之,程序保障論者認為,那些受判決效力擴張的主體必須成為當事人,或者應當從實質上保障他們有參加訴訟的機會。然而,把所有的利害關系人都作為當事人并不現實,同時蘊含著訴訟成本增加的風險。于是,有學者提出為了使判決效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得以正當化,應當賦予能夠充分從事訴訟活動的人相應的當事人地位,當事人適格論應運發展起來。總體來看,將多個主體之間的糾紛進行統一解決會同時牽涉到當事人論與判決效力論兩個領域,致使問題的解決呈現出疑難復雜性。就近期的研究狀況而言,隨著近幾年一系列日本最高裁判所相關判例的出現,固有必要共同訴訟中拒絕參加訴訟的原告是否受判決效力拘束、非法人團體的當事人適格以及非法人社團的登記請求權等問題,引起了日本學術界的論戰。[注]超越管理處分權說和訴訟政策說之間的激烈爭論,是否應當反思日本法長期以來把德國法中的實體資格(Sachlegitimation)和訴訟實施權(Prozessführungsbefugnis)融為一體作為當事人適格的解釋,也是日本學者們近些年重點思考的問題。[注]
(四)審理程序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對訴訟目的論和判決效力論的考察來展開當事人論、訴訟標的論(或訴訟構造論)是日本民事訴訟法學歷來最為關注的研究課題。當然,其后的民事訴訟法學發展對有關審理程序的規律也逐漸予以關注,形成了釋明權論、程序裁量論、上訴審理構造論、尤其是證明責任論爭等龐大的研究領域。特別是近幾年,在法院于實體問題上的訴訟指揮權和釋明義務以及爭點整理程序中主導作用日趨明顯的當下,如何切實地去實現訴訟運作過程中的當事人主義;在堅持辯論主義原則的大前提之下,基于何種理由、能夠多大程度地讓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事案解明的義務,這些均是日本學者格外傾注精力研究的課題。[注]與民事訴訟中其他領域相比,審理程序領域涉及眾多訴訟指揮等法院裁量權的問題,所以自然會呈現出相對多樣化視角的解釋方法論。今年是日本現行民事訴訟法實施后的第20年。[注]該法典創設了三種爭點整理程序,[注]但普遍認為,相對于集中證據調查的落實,爭點整理程序因過度依賴法院的主導而停留于書面的交換、不能實現口頭方式的充分討論,從而妨礙了迅速和充實地確定爭點。[注]是否應當引入限制爭點整理程序結束后的攻擊防御方法提出(另一種遮斷效)等制裁措施是今后的立法改革所重點討論的理論課題。
二、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方法論
基本理論的演變與解釋論的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相互交織的關系,一方面基本理論的發展脈絡可以透視出解釋論方法的選擇,另一方面某些基本理論上觀點的選取也決定于一定的解釋方法論。這些在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方法論上均一定程度上得以體現。
(一)法律條文及立法者本意的作用
多大程度地拘束于法律條文及立法者的本意,往往是影響法學解釋方法論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日本民法學界尤其明顯,對法律條文及立法者本意作用的評價造就了解釋方法論成為具有牽動整個民法學界的單獨命題的契機。具體而言:[注]日本民法學界在二戰前一邊倒地繼受了德國的學說和解釋論。但由于日本民法典的立法過程兼受法國法與德國法要素的影響,由東京大學星野英一教授在二戰后提出了“以德國法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源于法國法的民法條文并不適當”的主張,并強烈地指出應當在確認立法者本意以及各個法律條文在母國法的規定這一基礎上,建立對現行民法進行解釋的方法論。星野教授反對純粹的學術繼受、重視法律條文及立法者本意的觀點引發了日本民法學解釋方法論的激烈論戰。當然,如下文,星野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利益衡量論對后世民法學界的影響更為深遠。
應當指出的是,與民法學不同,日本民事訴訟法所繼受或移植的外國法就是德國法或奧地利法,本身就缺少討論“所繼受的法律在不同國家有何內容、其相互之間關系如何”這種問題的必要性。其次,由于明治時期起草日本民事訴訟法典的立法資料所剩無幾,查找立法者的本意十分不容易。再次,因為法律規定本身的詳略不一和訴訟法本身具有的實務性等特點,也降低了法律條文本身的重要性,為繼受來自德國民訴法的既判力、訴的利益、辯論主義等學說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并使這些概念較容易為實務界所接受。最后但或許最重要的理由為,民法以及其他實體法領域法律條文的調整對象一般是利益對立關系的糾紛當事人之間財產或價值的分配。與此相對,如前文基本理論的演變也可看出,民事訴訟法的調整對象大部分是當事人及法院等訴訟主體的地位和權利或義務,從而提供了與目的論解釋或功能性考察更為親和的前提性條件。[注]
以上理由均造就了在日本民事訴訟法解釋上弱化法律條文的拘束力和立法者本意的作用的歷史性背景,并為后世的學界所普遍認可。當然,在回顧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學者們對此不無反思。
(二)利益衡量論
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在日本法上雖然沒有民法學領域如此熾熱的爭論,但解釋方法論的運用依然會存在,尤其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深刻地影響到日后的日本民事訴訟法學說并不同程度地波及實務。
1.糾紛解決與功能性考察方法論
新堂教授在利益衡量論的形成上,受三月章教授影響較大。三月章教授在批判性地繼承兼子理論并論述自己的糾紛解決目的論時,明確提出了自己對民事訴訟法的考察方法。即不采取以“實定訴訟法”為前提條件對訴訟法規范進行邏輯上、體系上說明的考察方法,而是致力于考察“制度的應然狀態”。這種方法被稱為“目的論或功能性考察方法”。[注]由于它是從民事訴訟目的出發的解釋方法論,是以糾紛解決為中心,所以很容易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迅速解決糾紛的必要性上,從而弱化包含于程序法規范中的實體權利保護價值。很自然地它也會滑向利益衡量論,亦即根據各種利益的比較衡量,得出解釋的結論。
2.新堂利益衡量論的登場
利益衡量論被新堂教授作為明確的方法論意識運用于對新訴訟標的論、爭點論的分析。這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程序法解釋論”在民訴法學界的正式登場,被譽為日本民事訴訟法學說史上最具有方法論意識的學說。[注]新堂理論涵攝的利益衡量論主要是為與傳統的演繹形式邏輯的“三段論式”法律解釋方法對立而提出的方法論。相對于三月章教授的功能性考察方法,新堂教授在重視當事人主體性上有飛躍性的發展,相比公共和制度運營利益更強調當事人訴訟便利等訴訟制度利用者的利益。事實上,利益衡量論更早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加藤一郎教授和星野英一教授作為日本民法的解釋方法論引入。[注]雖然兩位教授的觀點不盡相同,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論主要以強調當事人之間利益的衡量為軸,具體包含:通過法官的積極創造活動確保判決的具體妥當性;相比依照法規直接演繹出的結論,更重視通過利益的比較衡量或價值判斷獲得的妥當性結論;在利益衡量中尊重普通人的常識和認可度;為獲得妥當性結論主張根據社會關系或利益狀態的差異進行類型化的必要。
與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論不同,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并非局限于作為訴訟當事人的原被告之間財產或價值分配上的利益。即,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利益衡量,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更多地蘊含了考量作為制度利用者的“當事人的便利”“制度運營者的利益或其他公共利益”“民事訴訟程序的動態發展”等要素。[注]
舉幾個典型例予以說明。對于不具備訴的合并要件的反訴是作為駁回起訴處理,還是作為獨立的訴受理?如果從確保訴訟程序運作統一性及法院的利益這一視角進行解釋的話,既然不具備訴的合并要件就只能駁回起訴。但是,考慮到當事人重新起訴、另行起訴的負擔等為訴訟制度利用者的當事人便利角度來看,應當作為獨立的訴來受理。
關于是否應當視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的判斷標準問題,為解決只要一人反對就無法訴訟等的問題,新堂教授提出了應當根據各種實體法觀點和訴訟法觀點的考量去判斷是否符合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的訴訟政策說。[注]根據該觀點,在利益衡量中需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有:(1)個人是否能單獨處分權利利益;(2)對于不易作為當事人的人,解釋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是否會事實上否定其他適宜當事人或對方當事人接受本案判決的權利;(3)如果允許部分當事人實施訴訟,敗訴情況下是否會實質性地侵害其他人的利益或者產生對方當事人因其他人起訴又不得不再次應訴的不當情形;(4)第一審本案判決后發現部分應當成為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是否撤銷一審判決重新審理,除了訴訟經濟,是否還需要考量已經進行的審理有無充分考慮到遺漏的當事人的利益、依靠未來的參與能否充分保護其利益等。在此可以看出,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融合了對多個關系人的起訴難易等訴訟利益的考量、訴訟經濟以及訴訟程序的具體階段和進程。
新堂利益衡量論不限于當事人之間利益考量的特點在審理程序論領域證明責任分配的分析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相對于通說,新堂教授更加重視當事人之間證明責任分配的公平性。具體而言,作為通說的法律要件分類說(規范說)將法律效果發生要件區分為權利發生、權利障礙、權利阻止和權利消滅,并以此為基礎來考慮證明責任的分配。對此,新堂教授提出了批判。他認為以意思表示錯誤為例,權利發生規定和權利消滅規定是很難明確區分的,所以證明分配不應當拘泥于規范的形式,而應當從當事人之間公平的觀點,以立法者的本意、與證據之間的距離、立證的難易、事實的蓋然性等為基準來決定如何分配。[注]
3.利益衡量論的普及
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界普遍認為,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是現今日本民事訴訟法學通用的方法論,被廣泛地運用于具體問題的解釋,并且尤其為高橋宏志教授繼承和發展。這種狀況與民法學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日本民法界,由于加藤教授和星野教授提出的利益衡量論中用以衡量的利益的具體標準或價值序列不存在,同時因為這種方法論不區分發現的過程與正當化的過程,平井宜雄教授對其提出了強烈的批判,由此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民法學界關于解釋方法論的另一次論戰。平井教授強調正當化的過程的同時提出的辯論理論在日本民法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并上升為民法解釋學領域的共識。也正是這一時期,為平井教授的辯論理論提供評價框架的動態體系理論被山本敬三教授引入日本。[注]
實際上,新堂利益衡量論也并不是沒有受到任何批判。深受德國法影響的松本博之教授近年來就對三月章教授的功能性考察方法論,尤其是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說提出了強烈批判。他認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利益衡量在解釋學上存在的問題是:某案件中承認某法規的適用,他案件中又否認同一法規的適用,這種隨案件變化的相對性解決,在應當予以考量的利益中包含很多私益和與其完全不同的公益性質的利益的情況下,是無法提供相應根據的。……這種個別解決也會使法律喪失穩定性”。[注]日本民訴法學界的主流學者也都認識到新堂利益衡量論在用以衡量的利益或價值的內涵以及序列方面所蘊含的不清晰和不穩定性。所以是否能夠從新堂理論本身總結出某種價值序列、憲法性價值能否提供某種序列標準、放棄特定的利益或價值的正當化的過程展示,是否沿用平井教授的辯論理論等均是民訴學者們苦于思考但尚未有結論的問題。[注]
然而,除松本教授外,目前日本民訴法學界的主流學者所思考的還是如何去彌補利益衡量論的缺陷而不是廢棄利益衡量論。并且,支持利益衡量論的學者們很少把解釋方法論作為獨立的命題進行討論,所考慮的只是在展開具體問題的解釋時如何運用進行利益衡量的問題。究其根源,或許還要重回到前文所述:訴訟目的糾紛解決說在基本理論演變中的核心作用和支配性地位,民事訴訟法與民法等實體法在規范對象方面存在的差異,制度利用者即訴訟當事人的便利在價值序列方面的相對優越性等。
(三)親實體法解釋方法論及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松本教授在對利益衡量論提出上述強烈批判的基礎上,提倡了應當遵循民事訴訟的特性進行法解釋。松本教授認為,民事訴訟目的應當遵循德國的通說將實現和保障實體權作為目標,因此,在民訴法適用產生疑問時,應以合乎實體法目的的方法就疑問做出解釋。[注]具體而言,松本教授主張首先應當選擇親實體法的解釋方法。所謂親實體法是指在適用訴訟法規范時,在可能的多種解釋中應當優先選擇最符合實體法要求的解釋理論。例如,對于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松本教授堅持傳統的管理處分權說。他認為,法律對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定固然不明晰。但是,既然對作為訴訟對象的權利或法律關系的管理處分權屬于全體關系人,那么是否屬于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就取決于該權利的訴訟實施權是否為全體關系人享有。亦即,依據實體法標準或法理判斷是否屬于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在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上,松本教授也是以實體法規范為前提的通說-法律要件分類說(規范說)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其次,松本教授還主張,由于民事訴訟存在于憲法之下,當有兩種以上解釋時,應當優先選擇最符合憲法且能夠有效貫徹基本人權的解釋。憲法所要求的基本人權包括公正程序請求權、權利保護平等、當事人之間武器對等及訴訟經濟原則。例如,存在固定類型的證明困難或者證明上處于不對等狀態的案件中,考慮到承受不利益的一方當事人處境,為保障武器對等原則,有必要考慮讓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真實陳述義務,或者應當適當減輕證明度。整體來看,松本教授是在強調以法規出發的概念法學或法教義學解釋,但又希望運用親實體法和符合憲法性要求的方法加以補充性解釋。盡管沒有上升為抗衡利益衡量論的方法論,松本教授的親實體法解釋方法論的提出可謂是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界圍繞著解釋方法論出現的最正面的一次論戰。
此外,日本民事訴訟法學還出現了過度重視程序保障或強調委諸當事人之間談判過程和自我責任,并將其作為民事訴訟目的本身和解釋方法論的“程序保障第三波論”。[注]具體而言,程序保障第三波論不再靜態地理解民事訴訟的目的,而是動態地去理解訴訟內外的紛爭,將民事訴訟法定位于給予動態的糾紛中的當事人以程序保障,在此基礎上主張,民事訴訟是解釋原被告之間有關民事糾紛法律規范的過程。因此,比如違法收集的證據,應當考量訴訟前后當事人之間的交涉過程而決定能否使用證據。不過,批評者提出強烈的質疑,認為這種解釋論從重視法的安定性和程序統一性角度蘊含著根本性的缺陷,將導致完全否定司法權、實體法規范以及判例的先例性。[注]
三、實務、判例
實務和判例對日本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具有相互交織且廣范的影響。
(一)實務與學說的互動
竹下守夫教授曾經在日本民事訴訟法學會五十周年紀念大會的主題報告中,就民事訴訟實務與學說的互動指出:[注]在判決效力的范圍等領域,民事訴訟法學界的通說與實務的主流觀點之間出現了相當深的“裂痕”,但在審理程序領域,學說與實務之間進行了珍貴的相互交流與共同作業。在審理程序領域必須提及的就是所謂實務解釋的出現。2006年法科大學院設立之后,隨著來自實務一線的實務家在法科大學院占據教職,逐漸可以看到實務教員從實務適用的現實性、運用的便利性、訴訟經濟等實務運用層面支持舊訴訟標的論,反對爭點論等的觀點。[注]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種實務解釋具有過于遷就現實的一面。雖說同樣是實務解釋但在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界能獲得一定共識的是著眼于訴訟指揮等法院的廣泛裁量權,以三木浩一教授為代表的程序運營論。[注]如果說學說上一直專心研究的權利、義務、合法與違法等問題還可以用“要件=效果”模式予以精細化,那么有關法院裁量的當與不當問題,無論如何不得不注意程序整體的效率性、設計的合理性及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三木教授尊重當事人之間的公平和程序總體的效率性、當事人自律性的程序設計功能,雖然是從程序運營(例如,賦予當事人行為責任,賦予法院案件管理義務)的視角構造部分請求、重復訴訟的規律,但是卻在辯論的分離、限制、合并及裁量移送等訴訟指揮與多數當事人紛爭密切相關的領域也促進了解釋方法論的發展。[注]
不過,實務對學說影響更大的是在另一個層面。上文竹下教授指出的判決效力理論的“裂痕”大概是指,新訴訟標的理論和爭點效理論在學術界雖掀起了熱議,但最終兩者都沒能在司法實務中被采納。[注]但是,不管結果如何,日本民事訴訟法研究者通常都傾向于認識和分析司法實踐,在此基礎上進行解釋論、立法論研究并對實務的“應然方向”提出建設性意見。[注]實證調查是日本民事訴訟法界長期以來為正確認識實務場景和需求采用的方法。迄今為止的代表性業績為以竹下守夫教授為代表的民事訴訟法學者小組主導的“民事訴訟的計量分析”。[注]這本書以各地方裁判所1991年新收案件中已結案件的卷宗為材料,就各地區民事訴訟程序的景象進行描繪,并從“當事人對裁判的可接受度”的視角出發進行了分析。實證調查的傳統承繼和拓展到破產法領域。2010年,日本破產法系列之一《民事再生法》實施10年,由山本和彥教授牽頭的破產法學者小組主導了“民事再生計劃實證調查”。該調查主要通過對東京、大阪等法院三百多件重整計劃的樣本調查,分析了《民事再生法》的落實,并從程序或制度角度提出了完善意見。[注]應當指出,民事訴訟法不是簡單的程序規范的集合,它是預設法官、律師和當事人行為的法律,法曹階層和當事人的狀況都強烈制約著程序規范的適用,這就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學具有不只是停留于虛學的實學因素。
(二)判例與解釋方法論
判例與解釋方法論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上:其一,如“先例具有事實上的拘束力”這一術語所表現的那樣,判例理由中運用三段論的法律適用部分正是法律解釋操作的結果。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益衡量的解釋論過程雖非在所有問題領域均存在,但是在民事訴訟的判例中卻是相對被廣泛地接受的。其二,法律欠缺時通過裁判的法律創造。目前,由于民事裁判中不允許法官拒絕裁判,所以坦率地承認法律存在著欠缺,由法官以制定法的現有條文為基礎,基于衡平地考量去形成具體的裁判規范在日本法上沒有障礙。盡管對于將法律欠缺場合的法律適用理解為廣義的法律解釋也有質疑,但是將它作為法律解釋領域之一的觀點普遍獲得認可。因為在實際的裁判中,這種法律適用多以適用誠實信用、權利濫用等一般條款的形式實現。例如,日本最高裁判所明確地否定了新堂教授爭點效理論中所提出的判決理由的拘束力,但是,爭點效理論所指向的防止同一給付的糾紛被推倒重來的目標,在該判例中則是通過民事訴訟法“誠實信用原則”條款解釋適用的方式實現的。[注]這些判例所創造的“法”反過來在法解釋論上都會成為未來裁判的重要“法源”。
四、外國法研究
如學界一般所認知,日本民事訴訟法具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交叉的特點。近代法律繼受時期,日本完全繼受的是德國民事訴訟法典及其理論學說。二戰之后,受美國法影響,日本民事訴訟法進行了數次修改。外國法研究背景對日本民事訴訟法解釋方法論也施與了一定的影響。二戰后,在新堂教授、谷口安平教授、吉村德重以及三木浩一教授等有過美國留學經歷的學者們的影響下,程序保障等美國法的思想或程序運作論(procedureadministration)及案件管理(casemanagement)等觀點融入日本法,為學界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和刺激。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或三木教授的實務解釋方法論都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不過,以中野貞一郎教授為首的一批深受德國法影響的學者,仍然長期一直運用著概念法學或法教義學方法對民訴法進行解釋。這種方法論上的差異因松本博之教授強烈主張親實體法解釋方法論而公開化。[注]
不過,外國法研究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對解釋方法論的影響。無論采用何種解釋方法論,在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的具體問題的解釋論、立法論上外國法研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常被視為“學者的宿命”之一,是一項永無止境和充滿挑戰的工作。[注]重視比較法研究的傳統即便在法制和學術研究水平高度完善的當今仍然得以保留。毋庸置疑,正確的外國法研究的方法并不是停留于制度的表面,而是結合其成立或者生成過程中構成其基礎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歷史要因或脈絡去努力理解該制度及其學說,借此來說服本國保守的實務家,所以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外國法研究是“民事訴訟法立法論和解釋論的優質肥料”。[注]
結語
從以上考察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和評價:
第一,法律條文和立法者本意在日本民事訴訟法解釋中不具有絕對的拘束力,這種現象多少取決于日本民事訴訟立法的背景以及民事訴訟法的調整對象大部分涉及當事人及法院等訴訟主體的地位和權利或義務更為親和目的論解釋。盡管在日本民事訴訟法研究中很少將解釋方法論作為單獨的命題進行討論,但新堂教授的利益衡量論作為最具有方法論意識的方法論,被日本民訴法學界普遍認可并運用于具體問題的解釋和研究。與民法利益衡量論不同,新堂利益衡量論并非局限于原被告之間財產或價值的分配,更多地蘊含了考量作為制度利用者的“當事人的便利”“制度運營者的利益或其他公共利益”“民事訴訟程序的動態發展”等要素。利益衡量論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民事訴訟的目的被定位于糾紛解決,另一方面也深受戰后比較法研究中利益衡量論引入的影響。并且,從新堂教授和高橋宏志教授采用的訴訟目的論不同但最終均采用或繼承利益衡量論的方法論來看,利益衡量論最終相對脫離了訴訟目的論而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和地位。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民事訴訟中作為解釋方法論的利益衡量,并不是若干利益單純比較后的結果裁判主義,它是在裁判制度結構制約下各種利益的權衡與選擇。這種衡量是對法律適用過程中三段論形式性演繹方法論的變更。與民法界情形不同,日本民訴界中堅學者們普遍接受利益衡量論并苦于思考去發掘針對利益的不確定性和衡量標準的解決方案。由此可以窺視出,日本學者們認為或期待利益衡量論其過程和程序一定程度上可以結構化。即,在這種結構化背景之下,遵循著一些基本的利益衡量原理:首先,盡量以制度利用者即訴訟當事人的便利為價值序列的最高位,并考量訴訟的動態發展;其次,對于制度運營者的利益等公共性、公益性等社會利益,盡可能在具體地、個別地明確其內容基礎上進行考量;最后,雖然委諸法官智者的裁量性判斷,但盡可能類型化地、一般性地提示利益衡量的對象和標準。[注]利益衡量的正當性還須借助于上訴制度的保障。
此外,在從中國法的角度評價日本民事訴訟法的利益衡量論時需要注意兩點:其一,由于近代對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相對完整的繼受并完成了多次的立法修改,當今日本的這種利益衡量論是在法典體系相對規范或者完備前提下展開的。利益衡量論雖然可能會引起具體解釋技術的差異,但由于規范的明確化和體系化,并不會導致解釋論在基本價值上產生過大分歧。其二,目前日本民事訴訟法學界對解釋方法論的態度和選取也同中堅學者已經在立法工作中占據核心地位,對司法實務及判例具有一定的影響密切相關。由于學者主持下制定的法典會相對注重利益的客觀性與中立性、用詞的嚴謹與準確、制度之間的嚴整與協調,所以一方面學界易對規范產生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實務秉持相對包容和吸收的態度。這兩者均在潛在地約束著利益衡量論。所以最終解釋論的重心也自然集中在如何進行利益衡量以及如何彌補其局限性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接收的65例糖尿病合并燒傷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范圍38~71歲,平均年齡為(50.33±2.21)歲。入院空腹血糖水平在7~18 mmol/L之間,餐后2 h血糖水平為10~23 mmol/L。燒傷面積在5%~34%之間,燒傷深度為混合Ⅱ~Ⅲ度。燒傷后4~72 h入院。均無急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二重感染、低血糖昏迷、嚴重敗血癥等并發癥。
1.2 方法
根據患者病情予以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治療期間的護理措施如下。
1.2.1 監測和控制血糖 患者入院后詳細詢問其相關疾病病史,根據入院時燒傷情況、血糖水平、降糖藥物使用情況等明確血糖監測方式與頻率。若燒傷程度比較輕,且血糖較為穩定,可在三餐前和餐后2 h進行血糖的監測;若燒傷程度比較重,且血糖不穩定或者需使用大劑量降糖藥物,則每隔1~2 h監測1次,同時詳細記錄監測值,及時匯報給醫師。手術時,術中常規監測血糖,以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血糖情況。血糖監測方式有血糖采耳垂與手指一滴血,若有必要可結合實驗室測尿糖或者試紙法測尿糖予以判斷。另外,在監測期間還應嚴格觀察患者臨床癥狀。
1.2.2 用藥護理 糖尿病合并燒傷患者,尤其是嚴重燒傷或者燒傷并感染時,均應把原有降糖藥物改為胰島素以此達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由于普通胰島素作用時間短且代謝快,便于短期調整,因此在疾病早期通常選用短效普通胰島素,若出現該藥素抵抗現象,則用門冬胰島素實施治療。當患者全身情況穩定且創面基本愈合,可穩定進食后適時降低胰島素使用劑量,或者考慮改用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使用途徑有皮下注射、胰島素泵、靜脈滴注,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明確用藥途徑[4]。實踐發現直接予以患者輸液葡萄糖時,容易使其血糖上升,對此通常較少直接單獨地使用葡萄糖藥物,根據相應的配比加用胰島素,若條件允許可用果糖或者木糖醇等代替;燒傷治療中所用生長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都可能會使血糖上升,故在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用藥情況,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對用藥方案進行合理地調整。鑒于嚴重燒傷者長期臥床,在治療期間根據醫囑合理使用活血藥物或者擴張血管藥物。
1.2.3 并?l癥護理 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有酮癥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癥性高滲綜合征、并燒傷所致嚴重感染及敗血癥等,防治這些并發癥的重點就在于調整和控制血糖,及時發現和預防性處理。①糖尿病患者易并發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當燒傷后更加容易引起腎功能衰竭與休克,若需要補液,則根據患者心腎功能情況及燒傷程度明確補液種類和總量,護理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各生命體征變化,監測尿量,定期檢測腎功能與電解質等,合理調整用藥方案。②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和感染發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血糖控制效果差與合并感染之間互相影響,容易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創面愈合效果不良,加重感染,而感染的加重將會使機體代謝上升,繼而加大血糖水平控制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早期應用光譜抗生素,使用劑量需充足,以便控制感染和血糖,打破創面感染和糖尿病間存在的惡性循環。另外由于該類患者免疫力較低,容易發生二次感染,特別是真菌感染,故在護理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口腔、呼吸道以及會的觀察與護理。③燒傷創面如果未處理好,感染易蔓延到深部組織,嚴重時還可能發展成敗血癥或者膿毒血癥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此,在臨床中除了實施相應的創面治療處理外,加強創面的護理也變得尤為重要。在創面護理期間,保持創面干燥整潔和保持引流通暢性為原則。采取包扎療法處理創面的時候,需及時換藥,且始終保持敷料干燥和干凈;以暴露療法處理創面時,需及時將表面分泌物清理干凈,確保創面整潔。有研究報道表示[5],在創面處理中,局部使用胰島素、重組表皮生長因子等藥物對于創面修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故創面可用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山莨菪堿、表皮細胞生長因子、胰島素、普通胰島素或者慶大霉素等處理,若有必要可實施高壓氧治療或者浸浴治療。
1.2.4 健康宣教 針對糖尿病合并燒傷的特殊性,主動和患者以及其家屬交流溝通,了解患者以及其家屬的心理、文化、家庭以及社會等情況,予以全面評估,以此施予合理的健康宣教,內容包含有糖尿病合并燒傷的病理變化和特殊性;病情恢復時間較長,要有耐心,良好心態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糖尿病發病原因、發病機制、治療終身性以及重要性;藥物治療種類、作用、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反應處理方式等;飲食治療、心理干預以及體院鍛煉的重要性,低血糖和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的表現、預防治療方式;講解負性情緒和精神壓力對疾病治療的影響,教于患者緩解壓力和消除負性情緒的方式,介紹成功治療病例,強化患者治療信心,將心理護理干預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宣教方式可結合患者病情具體情況,采取一對一、制作成為宣傳小冊、多媒體等方式實施健康宣教。
1.2.5 飲食護理 因燒傷患者全身處在高消耗以及高代謝狀態中,要想創面更快生長愈合,還需機體有足夠的熱卡和必要的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等供應。對此,在糖尿病合并燒傷的臨床中全身營養支持也變得非常重要,全身營養支持包含有靜脈營養與飲食營養,其中飲食是否合理科學直接影響著患者血糖水平,故加強飲食護理也成為了營養支持治療的關鍵。以少食多餐的方式進食,食物應多樣化,合理搭配不同類型的食物,以粗糧為主,及時補充各種維生素、蛋白質,禁止使用高膽固醇食物和含有高糖量食物,進食時間應規律。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合理飲食,傷口早期若病情允許,鼓勵患者多進食,并且加強血糖監測,合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傷后穩定和恢復階段,尤其要注重飲食規律性,從而確保血糖穩定性。
2 結果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變電站直流系統的主要功能指的是為系統的自動控制裝置、保護裝置、監控通訊裝置等控制、保護回路的正常運轉可以提供電源,以及當發生交流電源消失后就為事故照明等可以提供直流電源。如若直流系統出現接地的話,那就比較容易使得接地短路,自動裝置誤動、繼電保護或者拒動,以及造成直流保險熔斷,或者使保護以及自動裝置去控制回路而失去電源。這樣的話就為變電站帶來了不可想象的安全風險。
二、直流系統接地的危害性
變電站內的直流操作的電源系統,它的直流供電網絡將分布在各個一次以及二次設備之處,當發生接地的概率較高以及對電力系統危害性較大的故障之時,直流系統的正極將會接地,那么就有會造成繼電保護誤動的可能性,同時因為有一般跳閘線圈,比如出口中間繼電器線圈以及跳閘線圈等。等其均接到電源負極,回路再發生接地或者絕緣不良的話則就會形成兩點接地,同時引起保護的誤動;直流系統的負極接地,如果回路中再有一點接地,那么就會形成兩點接地就可將跳閘回路或者合閘回路短路,同時保護拒動,如果此時系統一旦發生了故障,那么保護的拒動則就必然會導致系統事故擴大。與此同時,還極有可能燒壞繼電器的觸點以及保險。所以直流系統對地的話應該有良好的絕緣體并且對其進行實時的在線監測,同時當某一點出現接地故障之時,應該立即發出報警的信號,并且提醒運行人員可以查找并且排除故障,進而可以隔絕直流系統接地,以免引起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
三、對變電站直流系統的運行方式的闡釋
變電站的直流系統的主要輸出是電源方向為主的線路控制保護裝置、公用信號裝置、控制保護裝置、設備操作裝置等等變電站運行的設備。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直流系統的兩段母線將處于分列運行的狀態,因此直流負荷將處于斷環運行的狀態之中。直流以及交流系統則分別帶有一部分直流負荷,并且同時使得兩段母線的直流負荷處于基本平衡的狀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則很有必要禁止兩套充電系統的長期并列運行。通常見的直流系統運行方式一般可以分為五種。
第一種方式是充電裝置以及母線之間的一一對應運行,即1號充電裝置的運行位置則為第一段母線,如此推算,2號充電裝置的運行位置則為第二段母線。同時母線的分段開關則為分閘位置,那么該方式可以實現兩段母線之上的直流負荷均勻分布。
如果其中一組的充電裝置或者蓄電池組發生故障之時,那么就可以采用第二種運行方式。并且這種方式只有一組蓄電池組或者充電裝置在母線之上運行,那么母線的分段開關則變成合閘位置,此時依然可以使兩段母線的直流負荷保持均勻分布。
一旦其中一組的母線發生故障的話,那么就可以使用第三種運行方式。如果該方式可以正常運行的話母線的充電裝置以及蓄電池組設置在該母線段,母線的分段開關應該設置在分閘位置,此時直流負荷應該全部分布在正常運行組的母線部分。
若其中一組的充電裝置同另一組的蓄電池同時發生故障的話,那就必須采用第四種運行的方式,這種方式將蓄電池和充電裝置組分別放置在兩段母線上運行,將母線的分段開關應該設置在合閘位置,此時直流負荷則就可以實現兩段母線的均勻分布。
一旦交流電源全部失壓,那么直流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兩塊蓄電池組則可以分別為兩段母線供電,那么應該設置母線分段開關在分閘位置,同時這種運行方式可以保證直流負荷在每段母線的均勻分布。
因為變電站各系統的所有運行過程是動態的,那么這就需要確定一個統一的原則,這樣的話才會對發生狀況時的系統及時進行狀態的轉換,同時該原則應包括的內容有:
3.1、兩組充電機以及兩組蓄電池是不能較長時間并列運行的;
3.2、當充電裝置發生問題之時就應該對各部分的操作順序為先合母段開關,同時在停止交流電源;
3.3、每一種轉換方式都應該使系統避免出現失壓的狀態;
3.4、應該按照合母聯開關、合負荷開關、分母聯開關這樣的順序進行負荷的轉移。
3.5、一旦充電裝置工作處于在送電狀態之時,這樣的話確保充電模塊電壓可以高于蓄電池端的電壓。
四、直流系統接地的處理
當直流系統發生接地之時,應該由直流系統絕緣監測裝置發出預告信號。此時,應首先確定的是正極接地,或者是負極接地,或者是完全接地,還是絕緣電阻降低。之后再根據他的運行方式、檢修、操作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判斷可能接地的地點,并且找出尋找地點的步驟以及方法。
4.1、直流系統接地查找方法
一般來說,每段直流母線則都會配置一套絕緣監查設備,這個設備就可以監測到直流系統中的正負母線之間絕緣狀況,然而出現直流接地故障后這種設備就只能夠進行大致故障范圍定位,同時具置還應該配合手動拉路方式的來查找。
然而,在確定大致的接地范圍之后,就可以輔助使用萬用表對母線的電壓進行測量,從而判斷直流系統接地情況,正負極的電壓出現不一致時,哪一級電壓低那就可以判定該極是接地極,此時可以配合使用拉路法就可以對故障位置進行精確的定位。
而拉路法則就是指將直流系統的各負荷回路進行短時的停電處理,同時停電的時間也不能超過3秒。負荷回路的停電順序應該建議是:事故照明回路、接地現場臨時工作電源、附屬設備回路、操作控制回路、保護回路、信號回路、蓄電池回路。而當拉某一回路短時停電之時,而接地現象并未消失的話,那就表示該回路直流系統運轉是正常的,同時就需要對下一回路進行測試,這樣的話就可以直到短時停電后接地現象消除為止,那么該回路為發生直流接地的位置。然后經過層層的分解以及段段的排查,這樣最后就可將接地點定位在特定簡單的回路之中,同時也可以通過使用搖表對該回路內的接線進行絕緣測試,同時進行故障排除。
4.2、借助儀器查找直流接地故障
在運行過程中近幾年因為微機保護的應用以及綜合自動化的發展,傳統的“斷保險”“拉回路”查找直流接地的方法,就已經適應不了電力系統一、二次回路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因為變電站的擴改建,這就使得二次回路變得越來越復雜,同時系統本身就存在著大量事故隱患,這樣通過拉回路查找直流接地的話可能會導致更大的事故的發生。
以ZJDT-TQP5Q這種便攜式直流系統接地故障定位裝置作為例子來說明使用儀器查找接地故障的操作方法。第一先將裝置的信號發生器接到靠近蓄電池輸出端的地線上以及正、負母線。同時將表鉗在直流配電屏的屏面上的各個保險的出口線上,如果檢測結果是“非接地”,那就說明這扎直流電源的回路沒有接地故障。如果這扎線檢測結果有“接地”然后在分別鉗各個回路,檢測方法與上面相同。其次是在直流配電屏的電纜而對出口處,對于每條電纜分別鉗住查找,如果在“快速”期間,顯示是“非接地”,那就表示該回路沒有接地故障;那就顯示是“接地”,則就說明該回路有接地故障,同時故障比較嚴重,同時參考“絕緣模擬指示”的亮燈情況對其進行判斷。當檢測出接地支路后,應該對具體接地故障點進行定位檢測,這是為了可以方便迅速地檢測出具體的接地故障點。
直流系統的單個支路如果有多個直流電源相連的話,一旦現場條件允許的話,那么建議在檢測時應該斷開各個連接壓片,這是為了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同時也可使用“絕緣模擬指示”的微小差異,分開實際接地回路以及通過環路形成的虛假接地回路。
五、 結語
因為直流接地是變電站中常見的一種故障。因此對于該種故障的處理就需要掌握基本的直流運行知識,那就必須深入了解變電站內直流系統和負荷回路的工作的運行狀態,同時根據積累的經驗來對檢測設備以及其他故障現象等故障位置做出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