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40: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科融合課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是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具有獨立、嚴密的內容體系,也有著符合教學規律的線性發展形勢,它在本學科知識教學過程當中,經常沒辦法顧及其他學科的滲透,然而,各學科教學內容交叉融合的現象在教材當中隨處可見。它是在原有學科之間差異的基礎上通過有效融合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邊界,促進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教育實踐活動。它是當今各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取得創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徑,是在美術和各學科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在各學科之間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合理延伸,促使學科之間形成互補、形成促進,形成系統結構,發揮更為高效的綜合教學的強大功能。
一、融入語文元素,感受詩情畫意
新課標提出“以學科教學融合的方式改革當今的課堂教學,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不應該僅是單純的美術課,而應在教學內容中綜合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注重在生動而有趣的美術教學活動當中培養學生具有欣賞美、發現美及創造美的能力。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能在有限的畫面當中誘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讓文字和色彩有機結合,形成和諧的整體。在傳授美術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用語言文本架起美術作品和學生進一步理解的橋梁,激勵學生進行體驗、探究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和陶冶情操。把語文引入美術繪畫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豐富的形象。教學中利用文字描寫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一年級美術課《春天在哪里》,這是個比較抽象的主題。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習了《春天的手》這一課文,文中“春天的手撫摸著大地,大地一片新綠。春天的手掠過小河,小河唱起了快樂的歌。春天的手拂過樹梢,枝頭傳來小鳥的歡叫。春天的手拍著我們的肩膀,小朋友個個活潑又健壯”,教學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讓學生感受文中各種精彩畫面,從而對課文句子進一步理解與想象延伸,讓孩子們對春天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回憶,同時知道可以用不同表現形式表達春天的道理,為后面繪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融入數學元素,凸顯立體思維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上美術課時積極性極高,并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新思維,在快樂學習和用心思考過程中,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數學課堂上,相比之下,學生的學習興致有很大的落差,他們的學習興趣很難激發起來,被動學習占主要地位。對于這種實際情況,在組織教學時,將數學與美術有機地融合,用美術輔助數學教學,讓美術和數學有機地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中,利用數學美的特征,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滲透,不但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改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如在教學《小小設計師》時,由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學生從低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初步接觸簡單的幾何形體,美術課上學生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形體進行作畫,在教學時把生活中有規律的漂亮圖案以美圖形式用多媒體展現出來,學生感受圖形的結構美和對稱美的特征,從圖案到圖形,認識圖形的變換,懂得從畫面上分析美麗的復雜圖案是可以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而得到的,獲得一種以簡馭繁的思想,最后運用對稱、平移、旋轉的規律發揮想象,設計出有創意的作品。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產生了美感,引發了積極、主動探索學習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及對生活的熱愛,對于設計有規律的精美圖案也就得心應手了。所以數學課堂中更應適時挖掘、滲透美育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基于信息技術創新型課堂的優勢
1.1教學模式的創新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數據庫越來越完善,人類所需要資料電子文檔越來越數字化,網絡資源變成了豐富的廣闊的寶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網絡資源進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識以新的方式展現出來,使課堂教學與網絡資源相結合,將會帶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全新天地,徹底改變索然無味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個信息化的全新課堂。
與傳統的教案備課相比,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突破了備課內容只來自課本知識的局限性,為新型課堂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檢索簡便、資源豐富的數據。例如在高中化學的酚類教學中,教科書只有關于酚類基本結構及其性質的介紹,對于酚類基在生活中充當著怎樣的結構及具體生產過程都沒有很詳細的介紹,并且這些知識通過傳統的課堂傳授是無法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具體的印象。而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對于酚類的運用過程可用多媒體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學生,讓學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2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產生主觀能動力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的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架構者,起著幫助和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但是歸根結底學習還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學習,就很難學到知識。
而通過信息技術設計課堂教學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體的操作方法,最生動、最直觀地給學生帶來知識的享受,同時可以設計趣味活動,例如高中英語教學,可以舉辦聽歌填詞活動,網絡英語周刊中也不時會有這樣的聽力題目,往往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我愛記英文歌詞”的對歌訓練,一個人唱一段,下一個人接下一段,這個環節一般在學習一段新內容就辦一次。
1.3數據庫的建立可以實施最有效的對教育信息的組織和管理
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不僅僅能增加課堂內容的這一項優勢,某種程度上還可以多方位地對學生學習、老師授課產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為工作、學習帶來新的體驗。而人類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有83%來自于視覺,11%來自于聽覺,若僅僅靠老師講課,只能在某種限度上滿足聽覺所帶來的認知,而信息技術的教學課堂則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感官刺激,滿足這一條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數據信息,因此數據庫的建立對于信息技術設計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學內容的要求,把每個單元所包含的課文補充、練習題、測試題、演示和實驗,進行有機整理,可以設立不同的難度等級,針對不同學習成績的學生設定不同難度的學習材料,充分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
2.高中信息技術設計與各科課堂融合的要點與改進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功能
局限于學校經費問題,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都已經設立多媒體教室,在基于多媒體課堂的信息技術設計教學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功能,切實設計教學內容。
在初期進行設計多媒體教學內容時,很多老師容易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把黑板板書搬上了多媒體的熒幕,并沒有做過多的改變,這就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目的。依托于網絡資源的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內容,把一些教學重點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能豐富完整地把握知識的結構體系。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那么從本質上就沒有脫離原來的教學背景。例如多媒體的功能包括影視聽三項主要內容,在化學實驗課題的教學中,可以錄制化學實驗操作步驟,讓學生按照標準的規范思路來進行實驗課的操作,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化學實驗的成功率。
2.2建立學校內部的網絡資源數據庫
基于C/S結構(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結構(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學校自己內部的數據庫處理,要求每個授課老師都建立自己的獨特用戶,將校園網中的課件庫、試題庫、資料庫等作為每位老師的貢獻資源指標,老師通過貢獻自己的教學資源所獲得的貢獻值來獲得分享他人教學成果的資格,這樣既豐富了數據庫資源的內容,又加強了校園內部老師之間的工作交流,還提高了老師的工作效率,減輕了工作量,減少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備課效率。
同時,還可以定期舉行優秀內部資源評選活動,將對數據庫做出巨大貢獻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心得或方法者,即給予表彰獎勵,以激發老師對工作的創作熱情,增強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圍。
3.結語
高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各學科的融合和創新必將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課堂上,老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老師不講學生就學不到新的知識,而在信息技術的新型課堂上,老師更多的是一個知識架構的設定者和參與者,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還必須學會自己主動構建知識儲備體系,從這個方面來說,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方法,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一、指導思想
為了深入開展信息技術促進文科學科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文科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方向與途徑,培養現代型優秀教師,提高教學軟件的應用水平,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目標。
二、活動目的
1 .促進師生信息意識的形成。信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意識,信息技術是當代勞動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技能。
2.促進課程結構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協作性、和反饋及時性等特點,改變現有課程結構的許多不合理性。
3.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幫助學生由依賴書本的學習轉向學會利用資源的學習;由記憶學習轉向意義構建式學習;使學生由依靠老師的學習轉向自主學習。
4.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數字化的信息媒體由教師展示教學內容的工具、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并把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由課堂上的顯形行為,逐漸轉變為課堂內外教學設計中的隱性行為。
三、參與學科
英語、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
四、活動內容
[關鍵詞]
化學性質;科學閱讀;能量;生活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基本營養物質》是高中化學必修二有機化學與生活實際的重要連接點,我們選取了糖類這種人類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此時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也了解了乙醇、乙酸這兩種生活密切關聯的烴的衍生物,繼續學習糖類等基本營養物質,可促使必修階段有機物的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也為以后學習選修做準備。
學生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生物及化學階段就已經接觸了糖類,學生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不少認識,但也存在著一些錯誤前概念。良好的認知基礎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而課堂之內的正式學習更有必要修正學生的科學前概念。
由于糖類的結構和性質錯綜復雜,必修階段教學不宜在結構上盲目拔高,課標建議要從生活經驗和實驗探究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所以我們著重將糖類的性質和用途緊密聯系,結合化學史、新聞、生活經驗、明星食譜等文本素材,引導學生聯系基礎知識開展科學閱讀,嘗試以各種糖類性質的應用串聯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理解化學學習意義,凸顯對事實證據的閱讀分析以及隨之帶來的邏輯推理,這是嘗試的一種創新??茖W閱讀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先存知識的喚起,知識概念的完善和分享式閱讀三個階段,而不只限于情境的簡單呈現。
但如果一味停留于聯系生活科普化,不免失去了化學味道。所以從體現化學性質的多元變化以及體現應用意義的能量釋放,兩個角度幫助學生強化學科觀念,是本設計反復強化的線索和思想。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必修二糖的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我們的設計體現整體性和系統性,所以并沒有割裂兩課時;適當拓展內容,也意在豐富中學生在必修階段學習有機化學的實用性,強調學科觀念和學科邏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糖類的常見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纖維素的組成及主要性質。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基本鑒別方法,能簡單辨別葡萄糖和果糖。
(3)了解糖類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以及糖類攝取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結合化學史,生活經驗,實驗探究等基本方法,討論交流,了解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的主要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辨識科學信息真偽,追求科學邏輯思維。
三、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回顧舊知
【教師提問】同學們,今天你們吃糖了嗎?請談談在初中階段你對糖化學的了解。
【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糖的已有認識,活躍學生思維。
(二)基于糖類化學式的分類和歸納
【教師】請同學根據所查資料,將糖類分類匯總。
【板書】
[分類\&元素組成\&代表物質\&化學式\&來源\&______糖\&\&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糖\&\&蔗糖______、\&\&______、\&______糖\&\&淀粉______、\&\&______、\&]
【過渡】根據表格填寫情況,老師進行補充說明。
【教師小結】如何根據化學式初步判斷單糖、雙糖和多糖?
【過渡】這些糖類的化學式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規律可循,我們能不能歸納出一個通式來代表所有糖類?
【學生】發現規律,總結
【教師】是不是糖類都符合Cn(H2O)m這個公式?是不是符合這個公式的就是糖?
【學生】討論、回答。
【補充】符合這個公式的不一定是糖,前面所學乙酸的化學式C2H4O2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
鼠李糖的化學式C6H12O5:它是糖但是它的化學式不符合糖類的通式。
【教師小結】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因此糖類大部分通式是Cn(H2O)m,但不是全部。
【設計意圖】作為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糖的已有認識,并更正部分錯誤前概念。
(三)從結構上辨別葡萄糖和果糖
【板書】繪制葡萄糖和果糖的結構式
【教師】葡萄糖和果糖,它們都是單糖。它們的化學式都是C6H12O6,但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請同學們觀察并發現結構式上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它們的官能團不同,結構不同。葡萄糖含有醛基,果糖含有酮基。兩種物質擁有相同的化學式但是卻擁有不同的結構,我們稱之為同分異構體。
【教師】糖類中除了葡萄糖和果糖,還有哪些物質互為同分異構體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做出猜想。
【教師小結】蔗糖和麥芽糖互為同分異構體,但淀粉和纖維素不是,因為它們化學式不能確保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兩者的結構式,發現官能團差異,由此發現結構不同。它們是什么關系?這是學生腦海中的疑問,老師從而強化同分異構體的概念。必修階段學生對醛基和酮基并不熟悉,但是簡單提及、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是有必要的,不只是為選修做鋪墊。更是為了建構學科觀念必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有機化學的復雜性是結構決定的。
(四)應用廣泛的葡萄糖特征反應
(1)血糖檢測――斐林試劑
【教師】有同學知道醫院里血糖檢測的原理嗎?根據血糖試紙的變紅程度,就可以大致推斷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
【學生】回憶生物知識。
【演示】呈現照片或實驗演示:實驗過程中藍色Cu(OH)2變成了磚紅色沉淀。
【教師小結】葡萄糖的醛基決定特征反應,Cu2+變成了Cu+被還原。因此葡萄糖是一種還原糖。斐林試劑檢驗葡萄糖,作為葡萄糖的特征反應之一可以用來血糖檢測。
(2)鍍銀的原理――銀鏡反應
【科學閱讀】閱讀科學史:13世紀后半期,威尼斯人制得了玻璃鏡子,后來變為水銀鏡子,但因為水銀有毒。直到一百多年前,人們才想出一個法子用金屬銀來代替水銀鏡子。在硝酸銀的氨水溶液里加進去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把看不見的銀離子變成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做成銀鏡子。
【教師】根據該原理實驗室里如何制銀?
【演示】在銀氨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再次強調葡萄糖的還原性。并拓展以前家里用的水瓶膽,利用銀鏡反應的原理。
【設計意圖】了解必修里的葡萄糖,一是對醛基的初步認識但不必深究,二是對有機化學中氧化還原的深入了解,不用太糾結于葡萄糖的氧化產物,卻可以通過反應對象無機物的化合價改變來體會葡萄糖的還原性,這是學生建構變化觀的重要過程:從初中分別認識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到必修一中整體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再到有機化學學習中重新“割裂”氧化和還原――這種回歸是對氧化還原反應深層理解的必經階段。
(五)由提供能量提到糖類的水解反應
【過渡】糖類對人類的最大意義是提供能量
【科學閱讀】提供數據資料:“游泳界傳奇人物、22枚奧運金牌得主菲爾普斯的一日食譜與眾不同。早餐:3個煎蛋三明治、2杯黑咖啡、5個雞蛋餅、3片法式吐司面包、3塊巧克力小煎餅和1碗玉米粥。午餐:約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2個火腿奶酪三明治和特制的能量飲料。晚餐:約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1大塊比薩餅和特制能量飲料?!?/p>
【提問】為什么菲爾普斯沒有像很多其他運動員一樣大魚大肉補充高蛋白營養食品?喜歡參加體育運動的同學愿意結合自身經驗談下么?
【學生活動】發言
【補充】菲爾普斯的食譜中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小煎餅、通心粉等。這樣的飲食結構特別適合菲爾普斯這樣的運動員。人在運動時所需的能量來源有三種,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其中,通過食物攝入的糖變成血糖,而血糖供給能量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說,喜歡運動的人一旦有需要,其體內的糖將在第一時間變成能量“沖上去”。所以,人們如果經常從事短跑、游泳等需要短時間內爆發很大力量的運動,就應該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好保證能量的及時供應。
(1)如何最快獲得能量――直接攝取葡萄糖
【科學閱讀】提供新聞素材作為情境:2016年合肥某醫院一醫生在手術室內連續工作24小時,手術結束后疲憊不堪直接坐在地上喝葡萄糖液。
【教師】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糖類水解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恢復精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受葡萄糖。
【板書】葡萄糖在人體氧化的化學方程式
【科學閱讀】提供新聞素材作為情境:各類葡萄糖燃料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
【提問】如何設計葡萄糖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式。
【設計意圖】具體事實的學習,是化學能量觀形成的發展和基礎,沒有一定的事實積累,很難形成一定的化學能量觀。(1)當實驗無法表征葡萄糖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時,科學閱讀的文本就成為一種間接素材。從最初的葡萄糖人體攝入,到葡萄糖燃料電池的前沿進展,給予科學視野的同時,更加引領學生對能量的轉換途徑有了更深認識。
(2)蜂蜜的水解切入到蔗糖的水解
【閱讀材料】甜言蜜語,蜂蜜是甜滋滋的。蜂蜜可以減肥美容補充能量,恢復疲勞,蜜蜂從花中采得花粉,花粉中含有蔗糖,在體內多種轉化的作用下,把花蜜中的多糖轉變成人體可直接吸收的單糖葡萄糖、果糖。
【教師】根據閱讀材料,填寫下列表格,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蜂蜜\&反應物\&催化劑\&生成物\&應用\&\&\&\&\&]
【實驗探究】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氫氧化鈉溶液調溶液pH至堿性,再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煮沸3~5min,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代表書寫蔗糖水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拓展提問】為什么我們不直接使用蜂蜜來做這個實驗?
【設計意圖】沒有單獨通過實驗室中蔗糖的水解來說明雙糖的轉化,而是另辟蹊徑,結合蜂蜜的制成來講述蔗糖的水解――蜂蜜主要成分是蔗糖,不能發生和葡萄糖類似的反應,但是它水解后的產物有葡萄糖,可以根據葡萄糖的特征反應來判斷,所以就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雙糖的水解反應方程式。
(3)多糖的水解供能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羅列其他糖類的水解。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暢所欲言。
【補充】淀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板書:多糖水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教師小結】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纖維素只有在食草動物胃中水解。淀粉可以水解為葡萄糖,為人們提供能量。纖維素幫助人們消化,有些營養學家稱之為膳食纖維。
【科學閱讀】回顧之前的菲爾普斯的食譜中進行分析:兩次出現了“通心粉”。菲爾普斯為何對它情有獨鐘?
【拓展解析】這和通心粉在胃里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較慢有關系。對于喜歡運動的人來說,不應該讓主食在胃里消化得過快,否則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又會迅速下降。于是,人又一下子沒了力氣。反觀消化速度慢的食品,它們能夠像“緩釋膠囊”一樣讓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人的運動狀態就會相應穩定,因此特別適合喜歡運動的人來吃。除了通心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粗糧、豆類、薯類都是消化速度慢的主食,纖維素含量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淀粉的水解速率。它們比精米、白面更能讓人在較長時間里維持不錯的體能。
【教師】“飯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為什么吃飯時要強調細嚼慢咽,為什么倉促嚼的米飯味道和細嚼慢咽的米飯味道不一樣?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討論交流,做出猜想。
【實驗探究】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學生活動】邊做實驗,邊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請根據實驗現象,做出相應的猜想。
[現象A\&現象B\&猜想\&變藍\&未出現磚紅色沉淀\&\&變藍\&部分出現磚紅色沉淀\&\&未變藍\&都是磚紅色沉淀\&\&]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通過先前的學習早已了解淀粉的水解反應,因此另辟蹊徑,探究淀粉水解程度。影響淀粉水解程度的因素有:時間,溫度和試劑的量等。運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可以科學地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設計意圖】圍繞提供能量的主線來說明糖類的水解反應,最終還是為了給人體提供能量。化學能量觀是一個不斷深化、有機聯系的結構化內容,因此學生的化學能量觀建構應該注重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性。(2)對于多糖的水解探究,終究還是一種科學方法的訓練,化學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教學,需要重視方法教育。
(4)代糖不是糖――不提供能量
【教師】代糖結構和糖類相似,但是代糖不是糖。代糖不提供能量,只提供甜味,糖類既提供能量又提供甜味。
【補充】對于一些嗜甜卻又必須要控制糖分的人時,除了控制糖類的攝取外,用代糖代替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但代糖不可以吃多,會消化不良。
【設計意圖】選修才仔細通過結構來說明代糖不是糖,必修方面就一帶而過。糖類在人們的認知中代表著 “甜”和“供能”。為了解決人們追求甜味,但也要抑制攝取糖類過度的問題,人們發明了代糖。但是人們解決了“甜”,也成功使血糖濃度保持穩定,但代糖無法解決“能量”問題,這是一種對比,更是一種觀念強化??茖W觀念形成于學習、實踐活動之中,又左右著人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3),所以代糖的補充教學意義更在生活實踐之中。
(六)課堂總結
用流程圖表示糖類各個知識點??偨Y糖類是什么,糖怎么轉化,糖的意義是什么,如何合理攝取糖類保障人體健康。
[參 考 文 獻]
[1]姚遠遠,陳凱.初中化學教科書中能量觀的建構[J].化學教育,2013,(5):7-22.
[2]梁永平.論化學學習中的能量觀建構[J].化學教育,2008,29(8):7-12.
數學課堂常給學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實驗生動,不像語文的意境深遠,不像英語的互動活潑,滿堂的A、B、C、D、加、減、乘、除,如何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欣賞數學美?若結合教學內容巧妙的運用一些古詩詞,會使學生耳目一新,課堂變得別有一番風味,學生學得津津樂道,并學而后思、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頗有裨益。
1、借詩巧記
有時在數學教學中引入一些古詩詞、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識記一些枯燥生澀的公式和數字。往往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融洽師生感情。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和面積時,利用諧音的古詩記住圓周率∏的小數點后30位數字的:從前,有一個愛喝酒的私塾先生,為了有空溜出去喝酒,就常常留一些刁難人的題目讓學生做。這樣的課堂教學,將數學概念和公式形象化、生動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學生學習與記憶,也給數學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魅力。
2、以詩巧導
根據數學課堂所要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銜接語文學科蘊含的課程資源,巧妙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設疑問,學生頭腦中生動鮮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學習氣氛極其濃烈。“兒童散學歸來早,母親叫我幫種桃。一棵蘋果一株桃。果園周長四千米,間隔五米全栽到。揮汗如雨心欣慰,卻想各自有多少?”剛看到首句,學生大概想到古詩中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那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已發出會心的微笑,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想解決問題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到這是數學學習中的植樹問題,考慮到這是植樹問題中的哪一種類型題,課堂氣氛既積極熱烈而又輕松活潑,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寓詩講解
在講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時,引用“兩從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钡谝痪洹皟蓚€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正是由于這首詩概括了幾何的四個基本要素,才構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畫卷,創設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當然,還有很多,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中,適當引入,拓展數學課堂,使學生耳目一新,突破數學課堂的單調,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4、用詩激勵
《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進行數學實踐活動時,也可以用詩詞來激勵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操作。
二、融成語故事于數學教學之中——真情實境扣心弦。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適當的成語,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優化。
【例1】二年級下學期的《認識方向》一課時,教材通過先復習上學習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這樣學生認識的方向達到了八個。教師提示道:“在我們語文課當中有一個成語叫‘四面八方’,在語文上的解釋是四周。那你知道這個成語在數學上的解釋嗎?”學生們一下子興趣來了,又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意識到“八方”就是指: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但“四面”呢?“誰記得在一年級時我們先學習了哪四個面?”馬上就有學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個面。教師小結道:“數學是與語文有著緊密聯系的吧?今天我們已經把四面八方學完了,你能夠理解為什么語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釋為四周了吧?”學生紛紛點頭。
三、數學與童話故事的有效溝通——淡妝濃抹總相宜。
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的學科的興趣。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恰當的在教學中創設童話故事,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力。
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一課時,可設計這樣一個故事引入:從前,在美麗的東海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里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并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澳贻p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庇幸晃贿h路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們,同事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門,你們會幫他選一選嗎?這樣導入,引人入勝。因為故事,通話等都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讓他們參與其中進行思索、探究,“打破沙鍋問到底”。把傳說故事融合在數學之中,學生在故事的交流中也就接觸了數學,感知數學的存在,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系。數學原來不那么單調、枯燥,語文的優美的故事與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融合信息技g,改善課堂教學模式
要想在日常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重視知識的傳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激勵學生,喚醒他們對知識需要的內在動力。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學生只有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大腦才能處于被激活的狀態,學習效果才會變得極其明顯。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借助語言的描述來創設情境,顯得枯燥、不夠真實,感覺是為學而學。而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自然生動地創設生活化的語言情境,老師與學生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充分地交流。如在教授小學《英語》6AUnit6Keepourcityclean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課前拍攝好的錄像,先展示房間被弄臟弄亂的全部過程,讓學生來描述“…make(s)the…dirty/messy.”當學生都能正確地用英語表達后,再播放一組干凈、整潔的照片,小組間展開“Tokeepthe…clean,wecan…”的討論??梢姡柚畔⒓夹g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鍛煉和提高交際能力開辟了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二、融合信息技術,構建自主學習模式
基于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借助各種資源設計開展具有生活情境的任務型活動。有了具體真實的任務活動,學生產生了學習驅動力,這能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從而獲得有價值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信息,保證輸入量,使得學生進入“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學習過程中。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導向的教學行為,更多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特征,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由和友好。構建自主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和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同時,在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設計思想的指導下,更有利于發現式學習(DiscoveryLearning),或稱探究式學習(ExplorationLearning)、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Learning)活動的開展。
1.提高聽讀能力
小學《英語》這套教材中的storytime版塊的英語故事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環環相扣,處處設置懸念,十分引人入勝,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育境界。如在教授5AUnit1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storytime時,教師先呈現三個問題:1)WhereisGoldilocks?2)Howaboutthesoup?3)Howaboutthethreebeds?學生帶著任務聽故事,會比較用心地抓住每一個關鍵詞。接著是學生跟讀環節和模仿環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生不僅能聆聽純正的語音、優美的語調,還可以通過欣賞動畫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為正確的模仿打好扎實的基礎。在這種環境中學習英語,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聽讀能力。
2.提高閱讀水平
當進行延伸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英語閱讀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詩、童謠、謎語等資源,學生可以進行自主閱讀。在真實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運用新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構新的知識庫,擴大知識面。這種閱讀教學模式真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觀,將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調動起來。
3.提高寫作能力
E-mail除了能加強人際交流外,在輔助寫作教學方面優于傳統教學。到了五六年級已經開始對寫作有了一定要求,而如果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太多作文,學生積極性并不會很高,因此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給他們一點新鮮感,而E-mail就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條件。如在學習了小學《英語》5AUnit6Mye-friend的相關知識后,可以安排學生通過E-mail與好朋友寫信。當同學生日、傳統節日到來時,也可以通過E-mail給親朋好友寫祝賀信。在寫作交流中,學生都是在進行真實的、高度積極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4.發展學生個性
《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通過網絡,能更好地開展分層學習,發掘學生的潛能。如在小學《英語》5BUnit7的Funtime板塊,教師先安排學生欣賞介紹一年四季的短片,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的儲備量,選擇性地開展Drawandsay活動,通過活動來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得到自我發展和個性發展。
2.翻轉課堂意義由于美國興起
“翻轉課堂(TheFlippedClassroom)”這一舉動得到了國內廣泛關注和認知,翻轉課堂模式在此基礎上對中小學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實踐配合。所謂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數還是比較迷惑的,什么是翻轉課堂呢?把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稱之為翻轉課堂,意思就是說以前的學習是老師為主,現在的學習轉移到學生身上,利用圖示來具體理解更為直觀。其主要目的還是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和創新,使學生更好的融入進來,雖然教學操作流程的變更稱之為“翻轉課堂”;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把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問題體系構建的原則
3.1明確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問題體系構建的首要原則。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線的“填鴨”式教學,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也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任何教學模式的實施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胺D課堂”教學模式本身就是旨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問題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完成問題體系的構建。3.2準確把握問題間邏輯關系的原則。問題體系構建是否成功,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是關鍵。課程的知識存在一定的邏輯體系,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由知識點衍生出的問題也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從因到果、整體到部分、具體到一般等等,把握這些邏輯關系,那么問題邏輯的構建也就水到渠成了??梢哉f,這些邏輯關系是聯系問題間的紐帶,是我們構建邏輯體系必須明確的要點,因此,準確把握問題間的邏輯關系是完成問題邏輯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4.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1教師角色的單極化。想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拆除學生賴以支柱的拐杖,讓其真正在教育中獨立成長,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因素便是教師的角色轉變。事與愿違,在實際的調查中,教師在教學中擔任絕對主導的情況仍然十分嚴重,從講授方式的單一,講課時間的大量占用等方面可以得出,目前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普遍將學生看做嗷嗷待哺的嬰兒,不信任其自我學習能力,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情景中一味的將自己作為思考的源頭,怎么講?講什么?是教師備課的主要部分。學生自己的思考在哪里?這樣的疑問似乎沒有存在的空間?,F代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導,強調師與生的平等地位,不論是授予知識還是習得知識,都不能是某一端單一的行動,教育是溝通是交流的行為。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把握絕對權威,單向輸出知識的教學方式占據了我國教育史的絕大篇章,教育主體的兩端長期失衡。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局勢,國家軟實力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軟實力中人才的培養最為突出,衡量什么是人才,擁有其反思、質疑和獨立探究的能力是其重要的參考因素。如何改變教師主導的地位,是我們未來教育中最先要解決的難題。4.2教學模式的老套,突不出學生主體地位。我們一直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然而在現實情況下依然承受傳統教學的左右,有些教師還是不夠清楚的認識到這一情況,現實的教學當中依然秉承著“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的老套學習課程方法。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讓同學們在單位時間內很快的接受并且熟知課本上的知識,但是這種以老師為中心,把學生作為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儼然成了被動聽講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磨滅,還造成了不夠不理想教學效果。4.3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教師隊伍不夠完善。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首先需要把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功做扎實。但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們,就是歷史學科普遍存在的師資力量薄弱這個大問題,現在仍有部分學校不夠重視歷史教學,而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任職的歷史教師年齡過大是其一,其二是主教其他課程的兼課教師,其三是對教學無經驗的青年教師,諸多問題圍繞著歷史教學前行著,顯然,沒有過硬的師資隊伍對教學質量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
5.翻轉課堂深度融合歷史教學的具體分析
5.1教學內容的選擇。由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前階段涉及一個視頻的制作和網絡資源的選擇環節,所以在教學內容選擇的時候,要突出主題性,以某個“問題”、重難點為出發目標。此時就要求教師事先對規定的課程熟知程度,“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具體和規范,直接影響到教學能否沿著預定的正確的方向進行。”除了對教學內容提前分析外,教師還要做詳細的學情分析,比如,該班級學生平均歷史成績如何,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如何,學習的自覺性自律性如何,“差生”差到什么程度,優秀學生知識面又能擴展到什么程度等,這些因素都和接下來的教學設計密切相關。5.2建設校園平臺。翻轉課堂的重要特色就是建立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所以對資源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今后長期方便的開展歷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筆者提倡學校建設自己的校園平臺。一方面將教師們制作的微視頻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收集和歸納。另一方面可以下載校外網絡資源上優質課。同時,在課程的每一章都設計一個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內容包含本章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資源鏈接和課后習題。校園平臺除了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外,也要設置好配套的習題測試,當然這里的測試要區分開一般的紙質測試,只要是針對觀看視頻后的同步測試。測試的題型分為客觀題和開放性題目,數量設置不宜多,難度要適中,客觀題最好針對個人,開放性題目可以針對團隊和小組,類似于一個前期的小組討論結果展示,同時在開放性習題部分,學生也可以寫下自己的疑問,方便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5.3翻轉課堂與歷史教學的共生:教學實踐。翻轉課堂是技術變革的現代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只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才能展現出力量。歷史教學有改革的要求,教學實踐是二者的共生機制。翻轉的歷史教學在實踐中創生,在實踐中創新。翻轉的歷史教學應用于教學實踐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改變。通過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翻轉的歷史教學切實保障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必要條件,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二是依據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結果確定學生學習中的共性疑難問題,這既是小組合作討論與協作探究的基礎,也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準確把握這兩個關鍵教學環節,翻轉的歷史教學才能真正成為高效課堂。5.4設置豐富的教學活動,把學生興趣提升上去。在所有的學習課程中,不管學習那一學科最重要的就是離不開興趣和自身的親身體驗與參與,并且對其更深的研究和了解。如何想激發起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呢?其一就是對學生自主地學習正確引導和培養;其二就是教師就是把更多的機會和平臺留給學生們自主發揮。適當的組織各種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使其更好的提起學生們的興趣;其三就是在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怎樣運用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從而得到收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歷史課堂中的教學活動可以劃分多種形式,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表演歷史劇,深入情境之中,或者開展歷史某一問題的辯論會,再者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或輪流提問的形式等,多種多樣的新穎形式更好的激發起學生們的興趣。
6.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不容忽視的一門基礎學科,無論是對學生的成長,還是國家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新課程中,課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只有學生主導課堂的積極性,儼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們教師的責任,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自信學習,自強學習則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筆者對初中歷史課堂的一些認知和微薄建議。
作者:付麗娜 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濱海中學
參考文獻:
[1]楊俊斌.配網調度精益化管理方略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4:33.
一、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國,1968年,杰·唐納·華特士,在美國加州創辦了“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開始倡導并實踐其生命教育的理想。他認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大教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做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挑戰,而非單一的教授他們知識和各種求職技能。
隨后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針對本國的現實需求,就青少年藥物濫用、暴力、健康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殺、校園安全等等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生命教育,在全球掀起生命教育的熱潮。我國港臺地區于90年代也相繼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開張形式、內容和途徑也逐步豐富和完善起來。2010年,生命教育正式列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后續全國各地高校、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生命教育的定義,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本文,比較趨向于上海學者的定義,即:生命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
本文研究生命教育的內容大概框架如下:
二、體育課程概述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增進學生健康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的健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集基礎性、實踐性、健身性和綜合性于一體。其中綜合性強調;以體育與健康學習為主,滲透德育教育,同時融合部分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疾病預防、安全應急與避險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習。這些內容與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不謀而合,也更加突出了體育課程在實踐生命教育上的優越性。
三、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學生自殺、他殺等漠視生命的案件不斷攀升;校園安全事故頻發;在各種地震、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中逝去的生命更是我們心中的痛以吸煙、酗酒、校園暴力、沉迷網絡等現象都威脅著孩子們的生命健康成長。這種種現象,都彰顯了我們教育本身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僅僅是學生本身對生命本質的回歸的渴望,更是我們教育育人本質的回歸。2004年末以遼寧省為代表,各地學校開始探索、實踐生命教育,目前生命教育已走入各個學科課堂,體育課程也不例外。目前生命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實踐,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主要平臺,輔以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競賽及校園體育文化,其中體育課堂教學是本文的研究主題。
四、融合生命教育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
1、在體育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師生的態度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主導者和各種教學策略的實踐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在教師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教師們都非常贊賞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在學校自己的生命教育理念下陸續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其中,廣渠門中學的校領導高度重視生命教育,提出:“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理念”,用教師健康的生命狀態去影響學生的生命狀態,讓這種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師的教學態度中。此后眾多教師,認真看待自己的教學工作,將愛帶進課堂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并正確看待教學中不可避免的體罰。經該校學情中心反饋得知,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倍增,出勤率幾乎為零,對教師的評價極高。
在191份有效問卷調查中: 57.6%的學生了解和很了解了生命教育,4.7 %的同學不了解生命教育,剩下37.7%的同學持一般的態度;雖然在生命教育上的認知度有待提高,但是74.3%的同學支持或非常支持在體育課中開展生命教育,只有1.6%的同學持反對態度。有上數據可知,雖然有一部分同學只多少了解一些生命教育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很支持并擁護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主要原因集中在生命教育給學生自身帶來的益處上,如:能提高自我安全運動的意識,體驗安全運動的快樂;在運動技能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力,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加強同學間的交流,培養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進一步認識生命、感悟運動中生命精彩等等。
總之,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后,將生命關懷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更好的贏得學生的支持和配合,進而更有益于學生的生命成長。
2、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學,身體練習為主,不論從活動本身還是從教學場地、器材、以及教學組織上,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課堂常規。但是,正式這種課堂常規式的安全教育,久而久之教師忽略不提,學生也麻木了,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課堂傷害事故也屢見不鮮。
然而,生命教育的融入,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曾經的學科優勢,從生命的角度,審視并落實體育教學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是教師將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定位于:(1)課堂運動安全,表現在:充分做好準備活動、課上聽從老師的口令活動,使用體育器械、主動規避存在安全隱患的場地和器材、維持有序的課堂秩序、運動安全的意識等;(2)生存技能學習,是生命安全的又一保護屏障,教師可相應的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一些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緊急避險技能,如地震、火災等,并借助體育器材設計活動情景,進行實踐演習和訓練,這點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具有創新和實踐價值;(3)此外灌輸將跑跳等運動技能遷移到日常生活的安全意識等,救自己于危難,將保護生命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3、開展多樣的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生命,才會珍惜并尊重生命,可以說對于生命情感的教育至關重要。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而運動彰顯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初中體育課堂教學項目豐富,主要開展了田徑、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體操、武術、游泳等,這些運動項目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和情感需求。為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廣渠門中學還增設了健美操、跆拳道等學生很感興趣的的運動項目,并以自助餐式的選修課的形式來開展,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
集體運動項目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例如:隊友間的合作配合能力,加強同他人的溝通交際能力,此外集體項目競爭性較單人項目濃,能充分滿足學生的競爭欲個表現欲。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安排集體賽事,調動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培養其熱愛運動、熱愛生命的生命態度。
借助運動項目,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的生命成長。體育項目就具有這樣的特性,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戰勝自我的過程中才能達成目標,取得好成績,取得成功。其中,單杠、雙杠、長跑、跆拳道等項目,能更好的培養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更能深層次的培養生命情感。
總之,不論是單人項目也好,集體項目也好,還是能培養學生抵抗挫折能力的項目也好,體育項目中蘊含著眾多的生命教育的元素,這地我們用心去挖掘去運用,只為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4、保證每一堂體育課的質量,就是對生命教育最好的實踐
生命健康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適宜的體育鍛煉是促進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在健康這點上,二者不謀而合。其中保障體育課的課時量和教學質量,就是對學生健康加以保障的一個量化標準。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杜絕“放羊式教學”,以及其他學科占用體育課的現象。
總之,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保證學生課堂體育鍛煉的時間以及鍛煉效果,就是對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實踐。
五、總結
融合生命教育的體育課堂,更具有生命氣息和生命活力,也豐富了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價值。生命教育走進體育課堂,不僅僅是生命教育自身的完善,更是我們教育本身“育人”本質的回歸。為了學生生命更好的成長,我們今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做的要努力的還有很多,用一種關懷生命的教育視角,挖掘課堂中點滴的生命教育元素,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為我們的學生能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戰奠定基礎。
1.音樂教學中的特征和原則
1.1初中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的特征。初中音樂教學對師生互動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師生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系,這樣才能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在心理上、精神上進行互動,更加自由的交流,更加密切的交換信息,師生g頻繁的交流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音樂課程也不僅僅是讓教師教會學生們吹拉彈唱,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鑒賞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進而使養成學生的高雅情趣,由于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上,還需要深入到神經層面、心理層面,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學生良好的音樂理欣賞能力。
1.2初中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的原則。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互動教學原則主要有多情景原則、雙向構建原則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原則。
(1)多情景原則。多情景原則對于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多情景指的是教師在教授學生音樂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去了解該音樂,讓學生更多的去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并且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樂的含義,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音樂。另一方面,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教師要擅長創設不同的情景,因為在不同的情景下人們對音樂的了解也會有所區別,通過創設多種情景,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音樂。
(2)雙向建構原則。雙向構建原則指的是在音樂課堂上音樂互動的建立過程和作用過程必須同時存在,兩個過程需要協同作用。音樂互動的應用依賴于音樂互動過程的建立,同時,音樂的互動應用又檢驗著音樂互動建立的過程的正確性,二者相輔相成。
(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原則。音樂教學中的互動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要保證教師的主導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接受新知識,并且積極思考音樂之間的區別,構建自己的音樂知識體系。同時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產生正確的理解,對客觀對象的表象進行有邏輯的告知,從而使學生能夠吸收音樂知識、深入的了解音樂,喜歡學習音樂,提高學習音樂的效率。
2.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2.1教師不能傾聽學生心理。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互動教學,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一味地在講臺上教授,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以坦承認真的態度來傾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和學生互動,才能了解學生們的不同想法。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著教師不能認真傾聽學生想法的現象,這使得教師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的方法思路,影響教學效果。還有部分教師在傾聽學生想法時放不下教師的架子,不能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不能完整的聽取學生的看法,中途打斷學生說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導致不能完全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影響學生和教師交流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2.2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努力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傳統的音樂教學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不能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學習的習慣,養成了被動學習的不良學習方式,無法發揮出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不能通過主動的探究來獲取知識,造成了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和生氣。
2.3教師缺乏創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這需要音樂教師自身具備創新的意識、精神和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音樂教師自身就缺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變得更加困難,導致了學生創新能力的不足。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進行師生互動,使學生充分的進入課堂之中,才能夠提升課堂的效率,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上課如同“流水賬”,平淡無奇,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更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初中音樂教學中影響互動教學的因素
音樂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對于互動的要求更高,因此為了更好的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音樂的特點、教師和學生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課堂上師生的互動。
3.1音樂的特點。音樂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音樂是用嗓子傳播的,相較于其他學科以對錯來判斷學生是否學會了知識,更具抽象性的音樂并沒有明顯的對錯之分,只有音律是否優美的區別。同時,人的不同、環境的不同都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差異,每個人對于音樂的感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音樂具有的這些特點,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成為真正互相彼此分享音樂理解的過程,而不是老師的說教。
3.2音樂老師的因素。在音樂課程的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無疑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習慣和人格魅力等都對師生之間的互動產生著影響。教師如果形成了固定的教學習慣,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很難走出自己的思維定式,用這種僵化的教學習慣和思維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同樣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師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才能夠使學生更有積極性進行音樂學習,提高音樂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能夠吸引學習更加喜歡音樂和提高互動教學的效果,進而提升音樂學習的效果。
3.3學生方面的影響。在音樂互動教學過程中,學生占主體地位,因此學生也是影響課堂互動教學的重要因素。學生的理解因素和觀念因素都影響著音樂教學效果,也影響著音樂的互動教學,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觀念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
4.開展初中音樂課互動教學策略
4.1構建良好的氛圍。在進行初中音樂課堂互動時教師一定要了解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在這一階段的學生表達自我的意向較強,并且這一年齡的學生心理還不成熟,如果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意思,會給學生帶來焦慮、難過等不良情緒,影響師生互動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構建和諧民主的n堂氛圍,避免學生不良情緒的出現,保持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學生具有學習的激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和老師一起探究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2改進教學方法。前文已經介紹了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方式的弊端,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初中音樂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的像學生灌輸知識,忽略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導致了師生互動的效果差,學生學習效率低。因此為了提高教和師生互動效果,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首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類比等方式讓學生認識音樂概念,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效的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知識系統,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欲望,并且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善于發現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還不熟練,從而有效的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進一步的講解。例如在教授《豐富民間器樂》這類課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打擊樂曲來進行合奏,使學生能夠以輕松的心態融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更好的進行師生交流和學習。
4.3增強情感體驗。由于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整個班的學生,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成長經歷、性格等因素各不相同,也造成了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對同一個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也有所差別,這種情感體驗上的差別,不僅影響著學生對音樂的認識,也對互動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加注意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并且根據學生的體驗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提高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進而提高互動教學的效果。
4.4提高互動技巧。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互動教學的實質就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此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對互動教學的質量有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學習和積累來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并通過科學合理的交流技巧和學生溝通,使學生更喜歡和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溝通并不是單方面的,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提高溝通技巧,在平時的教學以及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將自己的溝通技巧傳遞給學生,從而提高雙方互動的質量和效率。
5.結論
初中音樂教育和互動教學的融合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感體驗,但是目前我國的初中音樂教育和互動教學的融合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們的努力來不斷改進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金宏發.淺談互動教學與初中音樂課堂的融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0).
[2]曹洪娟.關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問題探究[J].亞太教育,2015(6):51-51.
[3]王小珍.淺談互動教學與音樂課堂的有效融合[J].小作家選刊,2016(17).
生物知識與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生活世界是一個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前科學的、直觀的、可經驗的世界。融合生活的教學,在教學內容上意味著要突破狹隘的科學世界的束縛,貼近生活、聯系生活。生物教學內容不應僅僅是單一化、理論化、體系化、抽象化的書本知識,而且還要給學生呈現人類群體的生活經驗,并把他們納入到學生生活世界加以組織,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履歷情境。例如,在《病毒》這堂生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目前仍流行的禽流感病毒為例,講解病毒的形狀、生活特點及與人類的關系,從而代替教科書中一些較為陳舊的內容。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生活問題情境”不僅包含了與生物知識有關的信息,還包括那些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和經驗,它是溝通學生生活與生物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同時,生活問題的創設,讓學生又再次面臨茫然不解的境界,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不知不覺地進入生物學習的世界。例如,在《皮膚》這堂生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為什么經常在戶外活動的人皮膚較黑?為什么學校要求同學們每周洗澡一次,有什么好處?臉上起了“痘痘”怎么辦?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品?像這樣的問題情境,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既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知識的欲望。
三、貼近生活常識,激發學習情趣
將學生已知的生活常識引入課堂,然后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常識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貼近他們的生活。在教學“血液循環系統”這一課時,我選擇生活中常識性的問題請學生思考:心臟為什么會不停地跳動?血液是怎樣在全身流動的?出血時如何護理?輸血時要注意什么?青少年為什么不可以喝酒,喝酒對身體有哪些害處?這樣,課堂教學形式變得生活化了,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四、融入社會生活,開展探究性活動
注重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我們教師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科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中選擇和確立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如“動物的多樣性”的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動物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調查了解幾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并把調查的結果在班上交流。學生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深切感受到保護動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他們懂得了:1.動物可以分成兩大類,蚯蚓、昆蟲、蜘蛛等是無脊椎動物,而虎、狼、鴨、魚等是脊椎動物;2.大部分動物對人類有益,牛、羊、鴨、魚等供給我們肉、蛋、皮、毛、羽絨等;3.保護動物首當其沖就是要保護它們生存的環境,自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做到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通過這一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學生進一步體會了生物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知道關心生活、關心社會實際問題,提高了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強化生物實驗教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實驗課是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科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生物實驗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藥品、儀器設備,按照指定的條件去進行的生物實驗活動。生物學實驗可以向學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梢?,實驗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準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實驗教學計劃》,并將每個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負責老師等項目一一列入表內,季節性強的實驗要打好時間差,必要時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推遲或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