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基本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3 16:45: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的基本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藝術的基本概念

篇(1)

縱觀整個章節,我們可以發現,教材習題遍布在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以及復習參考題中,其題量統計如下表:

章節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

2.1173037

2.29918

2.3131921

2.4125

2.5675

2.6345

復習參考題 30

從表可以看出,就這一章節中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和習題多達182題,而函數這一章節基本內容多,題型方法多,高考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又高,表明了本章教材編寫依然重視傳統的“雙基”教學,依然堅守“熟能生巧”的學習傳統,通過利用大量的練習和習題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以鞏固新知.

2.探究題與應用題所占的份量加重,更加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為適應新課標的發展,強調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在習題設置上,除了傳統的計算、概念性習題外,還有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以推理、圖表等形式出現的探究題,在閱讀與思考中出現的研究性開放題.以下是對教材后出現的練習與習題進行的分類,統計如下表:

章節計算、概念性習題應用題探究拓展思考題

2.15488

2.22425

2.33714

2.4611

2.512 1

2.6261

復習參考題2622

從表可以看出,開放型問題的份量在習題設置上較以前的教材大大加重.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同時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以及數學建模的能力.

3.習題中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函數知識中蘊含著許多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函數與方程等,學生通過習題加強對這些思想方法的運用,使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在判斷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問題中涉及數形結合思想,在處理 這類“準二次函數”問題中涉及分類討論的思想,在討論超越方程根的個數問題中涉及函數與方程的思想等,在解決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中,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函數問題,再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即涉及轉化與化歸思想.

二、教學建議

1.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與靈活應用,體現了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與數學能力的高低水平.函數知識作為高中數學的非常重要的一節內容,在習題設置上,習題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的重要材料.

案例1P94復習題27:若關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兩個實根α,β滿足0

這是一道簡單的求參數取值范圍的題目.我們來大致分析一下解答過程:首先將方程3tx2+(3-7t)x+4=0轉化為函數f(x)=3tx2+(3-7t)x+4(函數與方程思想),再利用二次函數根的分布列出不等式組解出t的取值范圍(數形結合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機械地套入步驟過程,而是要站在一個“為什么”的高度去解題,潛移默化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在解題中得到自覺提升,真正發展數學能力.

2.組織和安排研究性和探究性學習,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函數習題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研究性,因此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習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議在課本習題基礎上設計一些研究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索解決.

案例2P33探究拓展第13題:已知一個函數的解析式為y=x2,它的值域是[1,4],這樣的函數有多少個?試寫出其中的兩個函數.

這是一道看似簡單但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為探究性學習的素材,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函數三要素的理解,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篇(2)

1.求實原則。即具體概念或具體原理的講授與復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需要學生“悟”還是“記”,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摒棄生搬硬套的形式主義。

2.適度原則。提倡“留白”,講究“留白”藝術,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留白”藝術的運用,教師要遵循適度原則。如果一味“留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么都不講,什么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那是放任自流,違背了教與學的基本規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留白”,更談不上什么“留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空則空,講空結合,這才是“留白”藝術的要義。

3.科學性原則。“留白”是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教學手段。它還需在科學性原則指導下不斷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留白”的內容,提高“留白”的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方式。這樣,“留白”藝術才能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真正煥發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魅力。

二、“留白”藝術的運用

1.在“留白”中“悟”。“悟”是領會,是理解,是溫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華。思想政治課內容理論性強,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單憑教師分析講解顯然不夠,至于希望通過“講得多、講得細、講得深”達到讓學生透徹理解更是緣木求魚。子曰:“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悟”。如在新授概念時,教師應在點化學生之后讓他們自己去“悟”。

2.在“留白”中“做”。學生“悟”的結果是知道,但知道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練習是檢查學生理解廣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做”,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難以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有時還需要把課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課后,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到農村、到工廠去調查研究,把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做”是學習的根本,學生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領會,也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

篇(3)

一、 概述

1、平面構成的概念

平面構成的基本定義:平面構成是指將點、線、面或基本形等視覺元素在二維的平面上按照一定的美學法則和創作意圖進行編排和組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主要研究利用點、線、面等視覺元素驚醒造型,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驚醒組合的問題,從而得以產生新的藝術形象。平面構成與傳統圖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構成完全摒棄實用性目的,內容和形式都相對開放而多元化,形態相對離具象較遠,著重塑造形式感的視覺畫面。在現代設計中只表現功能和技術上的要求是不夠的,僅僅局限于表現自己的意圖和形象、內容也是不足的。現代設計還需要另一層含義:(1)獨特的構思;(2)新穎的創意;(3)形態的合理組合;(4)形式美的構成規律。

2、平面構成的特點及作用

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在藝術設計三大構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它是設計和藝術創作的開端。內容一般限定在形體的廣泛性和普通型規律研究上,而不受內容與工藝等具體條件的制約,這是平面構成生存的特點,也是與圖案的不同之處,只有不受工藝應用及功能的制約,它才能擺脫約束,平面構成不但在設計思維上,具有融合時代的新潮性,而且在選材上還具有多樣性。在形的選擇方面具有廣泛性與自由性以及組織形成的多變等特點。

特點:

⒈平面構成是以感知為基礎的造型活動。

⒉平面構成是以一種較為理性的創造活動,是一個自覺的,有意識的在創造過程。

⒊平面構成的重點不僅是造型能力的訓練,更是創造力的積累。

3、平面構成的歷史發展

平面構成是藝術的一個分支,平面構成的發展是伴隨著構成藝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藝術的表現方式也逐漸從傳統的寫實向抽象的表現形式轉變,平面構成的產生并不是獨立的,它與其他幾種構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藝術運動中的構成主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初期的俄國構成主義運動。這一時期構成主義的發展處于相對的獨立階段,對于世界的設計運動的影響也相對有限,在一些歐洲國家他提倡摒棄虛無的傳統三維繪畫表現形式,而用基本的幾何構成原理進行平面設計。在1919年德國的包豪斯學院的進行了設計課程改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改造現有自然狀態的可能性,人們可以更加主觀地創造設計形態,這時平面構成的成熟階段已經到來了,就此平面構成就在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發揚和傳播達到高峰,在經過不斷創新平面構成逐步形成新的思維方式、美學觀念和造型原則,構成設計的概念也由此而形成,并隨之發展成為現代設計教學的訓練基礎。

參考文獻

篇(4)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空白”藝術的主旨在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進行解析、消化,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這將激發每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

“空白”藝術要求教師放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徹底克服教者“包辦代替”、學者“生吞活剝”的現象。教師將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眾變成領銜主演。在“空白”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解析概念、歸納原理,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確定掌握內容的具體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空白”藝術的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在“空白”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悟”、或“做”、或“記”,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必將誘發學生的學習靈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皆可找到用武之處,從而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空白”藝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一方面,教師必須于課前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劃,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每道題、每句話都應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空白”中,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領會,是理解,是溫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華。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論性強,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單憑教師分析講解顯然不夠,至于希望通過“講得多、講得細、講得深”達到學生的透徹把握更是緣木求魚。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悟”。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結果是懂,但懂得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道,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也就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手段。

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新內容,特別是要讓學生發現自己理解的“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

練習是檢查理解廣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練”,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全面、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于練習中發現知識點的誤區,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3.在“空白”中“記”

重復是記憶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師的重復絕對不是學生的記憶。每新授完一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應要求學生即時強化記憶。給定較短的時間,明確具體的內容,當場抽查。有理解做基礎,加上時間的限制、氣氛的壓力,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其記憶能力。

篇(5)

[作者簡介]薛莉(1977- ),女,河南南陽人,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理工科院校學生藝術素養培養體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7YB08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183-03

現階段,我國教育正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過渡。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培養人全面和諧的發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德智體美四種基本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基本基礎。在人的四個基本素質中,藝術素養是人類生活的調和劑。人們追求愉快幸福的生活,僅有物質財富是不夠的,還需要發現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和素質,只有提高審美素質才能提升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層次。一個人在生活中,藝術素質不健全,不懂得藝術享受,不善于感受美好的自然世界、人文景觀,就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社會的所有進步都是追求美的結果。因此,加強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然而長期以來,關于藝術素養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仍存在很多爭議,對藝術素養概念、分類的理解和表述過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目標的制定及培養效果的評價變得模糊不清。本文對藝術素養與科學素養之間的關系、藝術素養的基本概念和構成要素等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藝術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翼。在人類的社會發展史中,許多科學發明都從藝術的靈感和想象中受益,歷代藝術從當時的科技發明和生產力發展中得到支持和啟發。藝術的感受、想象、創造等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質,成為人才培養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藝術素養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帶來有益的補充。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是提高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維過程進行過具體而精彩的分析:“從思維角度看,科學工作總是從一個個猜想開始的,然后才是科學的論證,換句話說,科學工作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源于藝術,所以科學工作者是先藝術而后才是科學。”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認為:“通過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維,通過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的世界。”藝術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結合使人處于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自由境界中,使人成為協調發展的自由個體。

二、藝術素養概念的界定

藝術素養作為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是探討大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問題的邏輯起點。關于藝術素養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仍存在很多爭議,對藝術素養概念、分類的理解和表述過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目標的制定及培養效果的評價變得模糊不清。本課題運用邏輯學中下定義的基本理論,結合藝術教育的特點,對藝術素養的內涵和構成要素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傳統邏輯認為定義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的較為簡短而明確的命題,“概念=概念所歸的屬+種差”。所謂種差是屬下面一個種不同于其他種的特征。傳統邏輯認為,屬加上種差,構成事物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或固有屬性)。藝術素養概念中,素養是概念的屬,藝術的本質是種差。因此,要想了解藝術素養的本質,既要了解藝術素養這一概念所歸的屬,又要對概念的種差及藝術教育的本質進行挖掘。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素質和素養兩個概念時經常相互替代,交叉使用。從詞源學角度看,在整體意義上,人的素質包含著素養,素養只是素質的一部分,二者之間的主要不同就在于“素質”側重于結果的表達,“素養”側重于過程的表述。

縱觀關于素質概念的研究,有的學者把人的素質看作是人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本質屬性,認為“素質”就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固有基礎”;有的認為人的素質是能力發展的必要的物質基礎,“所謂素質可以概括地表述為:個體得自遺傳的智能和氣質乃是素質得以形成的出發點,從外界輸入的直接體驗與間接經驗是素質發展不可或缺的誘因和材料。在主體對外部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行為模式,最終內化為以能力與價值觀為核心的個體素質,它與個體的人格特性融成一個統一體。人體對特定事物所持的態度和處理特定問題時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便是素質的外化形式”;有的認為素質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以人的先天生理特點為基礎,在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穩定而鞏固的屬性”;有的從素質的形成途徑對素質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人的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物質為基礎,通過社會環境影響,教育學習,以及社會實踐而形成的鞏固的屬性”。通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先天遺傳條件是素質形成的基礎,個體接受的教育和社會化是素質形成的途徑,穩定性是素質的特點。我們認為,素養是指個體先天所具備的各種潛質,通過社會環境和教育在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征。

“藝術”是一個集合性的概念,是對所有具體藝術門類或所有的藝術作品的一種抽象,其內涵始終具有不確定性。美學家W.肯尼克曾自我解嘲般地說:“當沒有人問藝術是什么時,我倒清楚藝術是什么,只是當別人問我藝術是什么時,我則答不出來。”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提到藝術提到美的概念時,說了眾所周知的名言“慢慢走,欣賞啊”。本課題在考察藝術概念的形成的歷史后,根據研究需要,認為藝術素養是指個體先天所具備的藝術天賦,通過社會環境和美的藝術教育在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欣賞美、創造美的特征。

三、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構成

明確藝術素養的構成要素及其結構關系,深入理解和把握藝術素養結構各要素之間的層次性和依存性,對制定藝術素養培養目標,建構藝術素養培養體系有著重要的價值。藝術家的創作是把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感受和自我的審美理想融注于藝術形象中,然后物化成藝術作品的過程。人們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知、欣賞、領悟,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積累審美經驗,并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實現審美價值。因此,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心靈,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基于此,筆者認為藝術素養應包括藝術知識技能素養、藝術審美能力素養、藝術審美情感素養、藝術審美創造素養、藝術審美道德素養等。

1.藝術知識技能素養。藝術知識技能素養是指個體對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對藝術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藝術的分類方法、東西方藝術的流派等基本理論知識的了解,以及對藝術基本的表現要素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對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對藝術的宏觀認識,幫助他們在種類繁多的藝術形式面前進行認識比較,明確個體的愛好與藝術風格的取向。

2.藝術審美能力素養。藝術審美能力素養是指對藝術作品進行感知、分析、批判、評價解讀中所展現的綜合素質。藝術審美能力素養的培養不僅要依托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在具體的藝術欣賞過程中不斷錘煉提升。

3.藝術審美情感素養。藝術審美情感素養側重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是個體面對審美對象時的情緒表達。藝術并非純粹的物質存在,而是承載了豐富情感精神產品。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會感受到歡樂、悲傷、寧靜、激昂、甜蜜、苦澀等不同的情緒和情感。藝術審美情感素養的培養,能使大學生對藝術作品展開想象,通過體驗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享受欣賞藝術作品所帶來的樂趣,幫助大學生學習正確的表達自我的情感,以適當的方式釋放自我情緒,健康快樂的成長和生活。

4.藝術審美創造素養。藝術審美創造素養是指能夠運用已掌握的藝術知識,依據自身的鑒賞能力和審美經驗,表現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社會實踐能力。藝術審美創造素養可以分為思維和實踐兩個層面。思維的層面,藝術可以使學生以更感性、更活躍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無限可能性。愛斯坦曾深有感觸地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實踐層面,藝術實踐是學生藝術參與從藝術欣賞的旁觀者到藝術實踐的主動創造,有主動的優勢。藝術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容易產生靈感火花的教育環節,學生在藝術活動參與中思維的激蕩運轉,往往會迸發出無限的創造性,并隨之體現在實踐活動中,完成藝術審美創造培養的過程。

5.藝術審美道德素養。藝術審美道德素養是指藝術審美在精神層面的升華與體現。藝術不僅表現美、同時也表現真與善,善往往被賦予美的形式,美又因有善的充斥而更富人性的光彩。這里所講的藝術道德素養,并非強調藝術的“輔德”功能,把藝術當成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將其“非藝術化”和“德育化”,而是在強調藝術和道德在精神層面的融合,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藝術素養和道德素養都是為了塑造學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審美教育中凈化心靈。

四、藝術素養培養實踐探索

1.開設公共藝術課程,豐富藝術知識,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培養藝術情感。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主要形式,偏重于藝術素養基本理論和技能的系統學習。高校通常以公選課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多門公共藝術課程,如“美術鑒賞”“影視評論”“古典美學”“現代流行音樂理論與實踐”等。學生通過觀看繪畫圖片或聆聽音樂錄音等直觀的形式,結合教師理論講解,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大量的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豐富藝術情感。

2.引高雅藝術進校園,使學生走近藝術大師,感受藝術經典,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2005年以來,我國實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這給大學生直接欣賞高水準藝術作品,參與高層次藝術活動提供了機會。大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和節目的同時,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直觀感受,體會了藝術之美的震撼,藝術素養的理論知識得以印證和體驗。

3.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藝術展演活動,為學生搭建藝術實踐平臺,提供藝術實踐機會。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是高校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文化活動,每三年舉辦一屆,展示了我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和大學生朝氣蓬勃的青春風貌。為配合這一活動,各高校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比賽,評選本校優秀藝術表演節目和藝術作品,藝術表演類包括聲樂、器樂、舞蹈、戲劇;藝術作品類包括繪畫、書法(篆刻)、攝影、工藝設計、DV作品。另外,每年省級文化廳與文聯、美協、音協等主辦的藝術活動,多以作品展覽、表演比賽為形式,如江西省第×屆青年素描展,江西省第×屆數字動漫大賽等,比賽在參與者中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占有一部分比例,是大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一個平臺。

4.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龍頭,以校團委和學生社團為支柱,舉辦各種藝術文化活動。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美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校團委及各院系紛紛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藝術文化活動是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校園藝術活動,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他們對真、善、美藝術的追求。

以華東交通大學為例,每年舉辦一系列校園藝術文化活動,如校園歌手大獎賽、中國書畫大賽、網頁設計大賽、心理劇大賽等。其中有特色的藝術活動之一是外語學院的教師根據本專業的特點,組織本院學生舉行的英文歌曲比賽,從2003年舉辦第一屆開始已經有9年歷程,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不斷進取,在2011年江西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這是對藝術與外語專業成功接合實驗成果的肯定,驗證了藝術讓學習更快樂。

再如,每年一度的校園心理劇大賽,由校團委和校心理咨詢中心主辦,2011年11月舉行的第九屆校園心理劇大賽,全校有14個學院參與,前后歷時一個多月,創作劇本近兩百個,直接或間接上臺表演人數近5000人,直接輻射和影響在校2萬多名師生。活動中,無論劇本的構思創作,演員的選拔與角色安排,道具的設計制作,演員服飾與化妝的設計,還是劇情的設計與排練等都由學生自主解決,自主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心理劇劇本的創作往往充斥著大學生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評判,是他們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評價,體現著他們的藝術審美道德素養;服裝、道具和化妝的設計是學生對藝術知識技能素養的運用和藝術審美創造素養的有效釋放,他們有著藝術創造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藝術的魅力在他們心中播下的星星之火,激發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從排練到正式的演出比賽,學生一次次體驗著角色的心理歷程,整個劇情的發展與沖突,表演過程展示出學生們的藝術審美能力素養和藝術審美情感素養。

關于藝術素養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是一個復雜的科研命題;大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更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本研究也是滄海一粟,希望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探討藝術素養及其培養問題,攜手并肩,共同豐富和完善藝術素養理論。

[參考文獻]

[1]趙鑫珊.科學藝術哲學斷想[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2]章安祺.西方文藝理論史精讀文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4]洪寶書.教育本質與規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篇(6)

般的纖為分為化學纖維、人工纖維和天然動植物纖維以及有機合成纖維等,通過縫綴、編織、纏繞等綜合技法,經過藝術家豐富的創造力,從而創造出了種或平面或立體的藝術表達形式。纖維藝術之所以能夠從傳統編制藝術逐漸發展為現代纖維藝術,再從平面走向立體、具象走向抽象、傳統二維平面裝飾走向現代三維空間裝飾設計,正是由于纖維藝術自身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其作品深受各個領域的青睞。纖維藝術是在在最基礎的最傳統的編織工藝之上,同時不斷地結合時代的發展,從而創造出來的新的藝術形態。纖維藝術作品因為其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以及不可復制的表現技巧,在不同的領域中比如藝術領域,可以創造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平面或立體,從而演化成了一種極具視覺沖擊以及感染情感的藝術表達。

纖維藝術的材料使用和表現手法

通常的“纖維藝術”一般包括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同時也包括各種人造和合成纖維,譬如樹枝、羽毛、金屬絲、竹、塑料等等。基于材料、結構、技法、及顏色的形態設計,是纖維藝術的綜合表現的表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只是材料、色彩、工藝等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形態及材料的表現方法加上設計者不斷的創新,進而展現出纖維藝術獨特又個性的表現形式以及豐富的抽象語言。

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物理屬性,同時為藝術的不同語言的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基礎。所以藝術家采用不同的材料來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主題。就纖維藝術來說,“表層”就是對繪畫基本圖案的模仿,纖維材料本身其實就是深層次的涵義。

線的纖維形態在不同空間里的表達

現代纖維藝術對于空間的主動介入,促使之成為種新型、暗示人的情感以及影響人的精神存在的空間媒介,而藝術作為纖維藝術的

部分,裝置形態的纖維藝術作品,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立體裝置的特點,其中環境因素也是作品的表現形式之一。而纖維藝術的材料的主要形態就是的麻材料的使用,例如在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上,郭振宇和他學生共同創作的大型軟雕塑作品《中華根》,這件作品高6米,長21米,制作過程達三個月之久,雖然只是運用麻繩這一傳統材料,但是最后卻創作出一幅大氣、扣人心弦的作品。該作品完美的詮釋了纖維材料與傳統手工編織技藝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魅力。纖維藝術作品《中華根》這個例子充分的說明了,在裝置藝術和纖維藝術這兩種形式共同發展的過程中,裝置藝術的某些創作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可以應用到纖維藝術中,纖維藝術可以吸取借鑒裝置藝術的優勢,創作出更加符合當展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纖維藝術。

纖維藝術中線性特征的產生和概念

說到“線”,人們對于纖維材料的線性利用與創造,是可以回溯到數萬年前的。說是在上古時期,先民用將繩結打結,記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先民這種通過一個回環穿插的簡單動作,就將線性纖維材料完成了二維到三維的表述,重新賦予了線材料新的意義。在“女紅”中有一種纖維產品,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中國結”。最傳統的中國結,通過不同的編織技法,來完成對整體形態的編織,雖然不同的形態表達了不同的寓意,而且有的還具有深層次的涵義。如金剛結、盤龍結等,這也體現了線的纖維藝術深深的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關于“線”,在生產生活方面,通常主要是用金屬、麻、面、絲等來表達,具有細長和柔軟可折疊的特征。由于力的大小、多少、方向等的變化和不同,“線”當然也就蘊含了多種張力。存在于“線”中的不同性格也不盡相同,例如色彩的冷暖、敏銳或者呆鈍等等。總的來說有關與“線”的深入探討,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對纖維藝術的審美價值最基本的探討。從纖維藝術的基本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規律就是它與“線”之間本身存在著一種基本的關聯,纖維材料本身是它的基礎,兩者在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契合。

結論

篇(7)

中圖分類號:J5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3-0241-01

環境藝術設計是將藝術和科學相互融合的綜合學科,是將精神和物質環境進行有效結合的藝術產物。人類歸屬于自然,并且能夠運用自身的獨立思維能力設計出人工的自然,藝術設計是表現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和諧的方式。個性化設計不同于一般的標新立異,而是通過對設計素材和環境的藝術加工創造出的獨特美。個性化設計不能一味追求特立獨行,更應追求藝術設計和周圍環境的和諧。

一、環境藝術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系統工程學科。阿納森認為“環境藝術”是與環境相關的繪畫、雕塑等藝術設計,這種理解方式無法真正體現環境藝術的本質,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體現在不同的層次上。環境藝術包含了城市和地區規劃、建筑設計等公共空間設計,以及景觀設計、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設計和室內設計等。它涵蓋了人類環境從宏觀到微觀的設計過程,也是一種人們生活的協調設計方式,對社會行為和人類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可以看成一門回歸人類生存環境的綜合藝術。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環境藝術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式,它追求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審美需求的滿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和諧性、整體性和特色性的藝術美,注重個體在整體中的核心地位,將環境因素作為藝術設計的重要條件,追求藝術設計和周圍環境的和諧,以在不同的環境中設計出不同效果的藝術作品。現代環境藝術的基本特征有: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實用性的藝術形式,在其具備服務的同時,還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過作品體現人的根本利益。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和設計材料的多樣化,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藝術設計應該體現整體性的特點,具備科學、合理、統一的設計理念。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問題是近幾年藝術界討論的熱點,是對以往設計過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個性化設計需要設計者通過多年的設計實踐,積累和總結設計經驗,以此在設計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設計特色和設計風格。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是設計者在設計構思過程中對整體和局部的把握。個性化設計中帶有設計者強烈的主觀色彩,這種帶有藝術色彩的設計能夠激起人們的思想意識,給人們以文化和藝術的啟迪。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問題,人們開始探索已有個性化設計的創新點,重新認識個性化設計的作用和內涵。

(一)環境藝術設計個性化受到風格化的制約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對室內設計的個性化創造不是個人浪漫主義的體現,而是設計者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也是設計者追求新穎、獨特,擺脫平庸的表現。設計師在眾多設計構思中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也是綜合考慮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設計空間的必要藝術手段,這種藝術方式來自設計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設計。

(二)室內設計的個性化能提升空間使用功能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領域和內容也越來越廣泛,要想在藝術設計中體現獨到之處,更應該在設計中注重提升環境質量。在藝術設計中融入環境理念是環境設計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室內設計中的空間使用功能和業主的個人愛好和閱歷有一定的關系,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該根據業主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進行室內設計。

(三)個性化設計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篇(8)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布白”藝術的主旨在于留給學生相當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進行解析、消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這將激發每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

“布白”藝術要求教師放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徹底克服教者“包辦代替”、學者“生吞活剝”的現象。教師將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眾變成領銜主演。在“布白”中,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解析概念、歸納原理,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確定掌握內容的具體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布白”藝術的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在“布白”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悟”,或“做”,或“記”,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必將誘發學生的學習靈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皆可找到用武之處,從而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和學生學習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布白”藝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一方面,教師必須于課前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劃,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每道題、每句話都應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布白”中,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布白”的運用和操作

(一)在“布白”中“悟”。

“悟”是領會,是理解,是溫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華。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論性強,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單憑教師分析講解顯然不夠,至于希望通過“講得多、講得細、講得深”達到學生的透徹把握更是緣木求魚。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時,教師應在點化之后讓學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所謂“客觀實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所謂“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就是“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摸得著摸不著,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它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然后就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

教師要指導學生由論據“悟”論點,由論點“悟”論據;由理論“悟”實踐,由實踐“悟”理論;由世界觀“悟”方法論,由方法論“悟”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原理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深刻內涵。“悟”是抽象思維的過程,要求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這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教師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學生徘徊于思維的迷宮而達不到真理的頂峰。

(二)在“布白”中“做”。

“悟”的結果是懂,但懂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道,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也就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手段。

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新內容,特別是要讓學生發現自己理解的“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

課堂內容的總結和原理的歸納,也應讓學生自己進行。教師的責任只在引導學生得出全面而準確的結論,不應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讓他去死記硬背。

練習是檢查理解廣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練”,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全面、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于練習中發現知識點的誤區,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時還需要把課堂上的“布白”延伸到課后,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到農村、到工廠去調查研究,把理論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做”是學習的根本,是學習的捷徑,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領會,才能把書本內容變為自己的知識。 轉貼于

(三)在“布白”中“記”。

“悟”了、“做”了好“記”,“記”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記”是對舊知的回憶和對新知的記憶,既是鞏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夠記住,記住了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與學生交談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這個原理你懂了嗎?懂了。這個原理的內容是什么?記不得了。既然記不得,又怎能說是懂了呢!誠然,死記硬背是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廢食。

重復是記憶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師的重復絕對不是學生的記憶。每新授完一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應要求學生即時強化記憶。給定較短的時間,明確具體的內容,當場抽查。有理解作基礎,加上時間的限制、氣氛的壓力,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其記憶能力。

復習舊課時,教師更應堅持“提問——記憶——回答”的原則,或回憶概念,或歸納原理,或比較關系,都要讓學生先作準備、先“記”。在這個過程中,“記”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課堂教學要盡可能地利用空白讓學生記憶那些該記的內容,不要把“記”留到課后,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學規律,趁熱打鐵。

三、“布白”應堅持的原則

(一)求實原則。

具體概念或具體原理的新授與復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還是“記”,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生搬硬套的形式主義。

(二)適度原則。

提倡“布白”,講究“布白”藝術,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布白”藝術依賴于教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布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么都不講,什么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則是放任自流,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布白”,更談不上什么“布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布則布,講布結合,這才是“布白”藝術的要義。

篇(9)

最近臺灣一南一北炒熱了公共藝術的話題,南邊是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的停車場內,赫然豎起高12米由6個貨柜組合而成的所謂超時空的《箱遇》,設置以來,已經造成大大小小不少事故,進出大型車輛的車體剮傷還不在統計事故之內,引起公眾對于設置藝術品與行車公共安全的討論白熱化,呼吁移除的聲浪已起;北邊是臺北捷運設置公共藝術以來,最老的已有17年的歷史,許多已經破損不堪,有的一開始就頻頻故障,有的位置太高或機械的理由難以維護,不少作品長期處于當機狀態,真可謂狀況百出,不勝枚舉,原為增添美觀的公共藝術,如今卻成為視覺污染或審美障礙,是否要將這些市民已感厭倦的公共藝術作品更換或干脆移除,這幾天成為臺灣的一個新聞熱點。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停車場的這件公共藝術作品,用的是幾個加起來超過20噸重的貨柜所組合起來的巨大裝置藝術,然而只有3個支撐點,引起民眾對此作品的安全顧慮,而且由于體積十分龐大,進出停車場的游覽車,難免和這件藝術品產生摩擦,公安問題顯然已經超越了單單藝術欣賞的層面。況且,停車場的功能主要還是供人泊車時用,自從設置公共藝術以來,不乏有游客逐流拍照,形成游客和進出交通車輛產生沖突,甚至險象環生。司機既要閃避行人游客,還要避免碰撞龐大的貨柜車裝置藝術,實在負擔很大,想要欲除之而后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使我回想起1989年3月15日著名的雕塑家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的《傾斜的拱墻(Tilted Arc)》,經過八年漫長的纏訟,終于被法院判決從紐約曼哈頓下城的聯邦廣場移除,盡管全世界的藝壇都有人積極申援塞拉,支持藝術的神圣性和獨立性,但是放置在開放的公共空間里的藝術品,無論如何都是難以凌駕在公共安全之上的。哪怕當時塞拉甚至搬出了美國憲法所保障的創作自由,當廣場周邊辦公大樓內的職員多數反對這件他們看不懂的作品,抱怨一大塊鋼板造成巡邏警察視覺死角,而且擋住他們橫跨廣場的路徑時,公眾的意見便足以否決了藝術表達的正當性。

至于臺北市捷運系統的公共藝術汰換問題,并非是不能解決的難題,只是需要有人愿意擔當,作為移除設置的發動者,按照程序進行,仍然有可能達到移除的目的。筆者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美國返回臺北定居,適巧碰上臺灣的文建會正在研擬設置公共藝術的法案,我當時被遴聘為設置辦法的研考委員,全程參與一直到法案誕生,甚至由文建會出版了筆者所著的《公共藝術的方位》,討論設置公共藝術的許多基本概念和施行方式。在當時委員們就曾對“永久設置”的概念,提出強烈的質疑與顧慮,所以后來立法時,我們研議附加了時間的條款,所以在一定的期間過后,要移除公共藝術,其實是有法可據的。但是,可惜的是,多年來,對于如何移除公共藝術的細則,由誰提出,經過何種審議過程,移除經費的編列等等,都無法規細則可以遵循,才會出現大家對十幾年就破舊難看的公共藝術早已厭倦卻不知如何是好的問題。

只是公共藝術究竟是為誰而設,它的歸屬權又究竟是誰,還是需要透過法規來厘清的。臺灣推動設置公共藝術多年,如今是負面案例多于正面的結果,實在是值得目前還在大張旗鼓張羅公共藝術的設置者進一步深思,誰的公共藝術為誰這么基本的課題。

篇(10)

一、傳統的雕塑專業

雕塑是傳統美術學院下一門主要的藝術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間造型為主要手段,創作三維空間中的藝術品。傳統的雕塑專業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專業院校中,對于雕塑的學習時間是最長的。一般本科藝術類學習是四年制,而雕塑專業的學習則是五年制。傳統雕塑專業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其特性決定了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和學習,甚至是熟知這門藝術形式。

二、公共藝術的認知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詞匯”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政府為了推行藝術“百分比”計劃,在城市建設中規定百分比的藝術計劃,使得公共藝術有了雛形。公共藝術的概念從上世紀末傳入我國,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藝術專業作為二級學科建立。1.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公共藝術、無論在西方還是在都是一個難以說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藝術研究中,往往是對公有空間的藝術為研究對象,這和公共藝術的誕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人認為公共藝術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畫,是空間藝術設計,其實我們是無法將其對等的。公共藝術無法被認知為如雕塑、油畫、環境設計這樣的獨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實它是多種藝術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間之中,根本上是一種觀念的建立。因此對公共藝術無論作何種概念解釋,我們對其無法否認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間之中的。2.公共藝術與雕塑雕塑我們說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其誕生跟隨與人類之初,是人們對空間進行造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特點在于空間、體量這些都是必須滿足于空間之中的,而非繪畫藝術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間或者個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這一特性使得其成為公共藝術的主要藝術表達形式。在公共藝術觀念剛剛傳入國內的時候,我們對公共藝術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對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們說公共藝術和雕塑是一個交叉和包容的關系。

三、《雕塑基礎》課程的新角色

公共藝術專業作為新專業的建設,其基礎體系的建設對于教學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為公共藝術中的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其對空間的研究和思維是公共藝術基礎研究中所必須的。1.《雕塑基礎》課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礎》做為課程設置,在公共藝術專業下,其經歷了9周的課時,6周的課時以及現在的5周課時,其課時量的安排在不斷的減少。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提高。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而非傳統雕塑專業的學生,他們進入這一課程之后,對泥塑的認知幾乎為零。同時在沒有經歷較深入造型訓練的學生,實質是很難進入到雕塑的空間造型中的。在學科體系的建設與摸索中,我們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對《雕塑基礎》課程的設置課時數的減少,本身就在于對該課程的重新定義。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雕塑基礎》課程學習不應該是和傳統雕塑的學習一致。公共藝術專業的《雕塑基礎》課程學習是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公共藝術中雕塑這一主要藝術形式認知的一個基礎,而非學習雕塑。2.《雕塑基礎》課程改革與實施基于對《雕塑基礎》課程在公共藝術專業下得重新認知,其作為對一種藝術形式的基礎認知,而非技能學習,《雕塑基礎》課程的改革得以實施。對于該課程的設計轉向了意識培養、審美培養以及基礎空間造型培養三個方面。首先針對意識培養。從公共藝術專業的認知中,我們將公共藝術之初的認識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間之下,還是從觀念上理解在公共社會中的公共性藝術,無論從何種概念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公共藝術都將是置于環境之中,而這樣的環境可以是一個空間,社區甚至是一個城市。在空間中討論藝術形式將是公共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礎》課程的第一任務即是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知理解。其次針對審美培養。審美是每個藝術學生的修養培養,也是一個學生在藝術設計上是否能夠有獨特性的關鍵。而審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處。在二維平面空間下得審美與三維立體空間下的審美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學生在學習之初是很容易混淆這兩者的。雖然審美是一個個性與情趣,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的一個集中體現,三維空間中得審美認知則復雜得多。形式,空間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維空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礎空間造型培養,是根據傳統雕塑專業而衍生的培養方向。無論是如何的基礎體系培養,在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之上,能夠進行應用才是訓練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課程泥塑訓練分別被替換成了泥塑造型、空間體塊造型和材料造型三個部分。泥塑造型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傳統雕塑這一藝術形式的完整過程有一個基礎認知,學生通過兩周的泥塑訓練,進行泥塑的空間造型,了解和認知傳統雕塑如何從概念、圖像轉換到空間的過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學生將泥塑轉換成為空間體塊造型。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充分的發揮想象,運用不同的體塊和組合方式,對前一階段的泥塑進行空間重塑,這一過程中,學生能較好的理解空間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間組合的方式,同時也避免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進入泥塑這種傳統雕塑學習的尷尬。在后一階段的材料造型的訓練中,學生將更加廣泛的對空間進行重組,通過應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使得對空間多樣性,空間正負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空間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訓練,同時也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上一篇: 歐姆定律適用條件 下一篇: 失業保險管理條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 亚洲国产动漫一区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亚洲日本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