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3 16:45: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篇(1)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一、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這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四、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五、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六、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篇(2)

    二、利川市發展生態農業取得的成績

    1.農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以前,當地年人均年收入水平只有1000元左右,2012年提升到3000元左右。2003年,齊岳山偏僻地區的農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經過幾年的農村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蔬菜,特色旅游,特色養殖業,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大為提高,現在大部分都蓋上了小樓房,生活狀況大有改觀。

    2.農民收入渠道多樣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各鄉鎮大力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生態農業產業,比如旗桿村,龍船水鄉、老場村的春季養魚,銷售到恩施、重慶、萬縣、武漢等地;農民在秋收后,還發展養殖業,諸如柏楊鎮,南坪鄉,長樂等地區養殖雞鴨等,形成了多收入渠道,使農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3.開展農村職業培訓,農民素質逐步提高,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條件。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技術來源。農民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是生態農業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態農業建設就缺乏根本支撐。利川市適時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比如種植業烤煙,每年春節后,市政府,鄉政府,煙草站負責發展煙葉部門親自打電話慰問農民群眾,噓寒問暖,主要是詢問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需要政府提供哪些現實條件,以及指導他們如何進行科學的種植,從育苗,大田栽培管理,采收,烘烤等進行專門技術指導。同時村支兩委每年也會組織農民培訓,傳授他們如何走向致富的道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發展本地農業,提高收入水平;每個鄉鎮都會舉辦一些職業技能培訓,如柏楊壩鄉政府對婦女進行縫紉機技術培訓等;涼務鄉對部分農民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毛壩鄉對當地農民進行采茶技術培訓等。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培訓,利川市最大限度地培養造就了一批批新型農民,成功地把農村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形成了持續推動建設生態農業的力量源泉。

    4.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生態農業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從2007年開始,地方各部門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制。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質量,全面提升地力。二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通公路。三是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四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灶。

    5.農產品發展多元化。以往是單一的農產品結構,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后形成農林牧副漁競相發展的局面,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近年來,利川市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先后建起優質農業基地15萬余畝,其中山藥、黃連和莼菜3個產品已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由此產生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2家,年收購額近2億元。

    6.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近年來,利川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產品開發和技術升級,全力實施“名牌工程”,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增強地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結合市內自然資源優勢,重點對黃連、煙葉、莼菜等一批質量好、知名度高的產品“開小灶”,推動產品提檔升級。例如莼菜的生產,2004年12月,利川莼菜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域保護,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品牌效應。天佛莼菜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被授予“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湖北名牌產品”、“省消費者滿意產品”。作為莼菜產業,其銷售量占全國60%的市場份額,產銷量占全國第一,其產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國內銷量只占20%,產品供不應求。目前,利川市蔬菜種植年產值達到5.2億元,為農民增收近1500萬。

    7.不斷深化特色農產品經營模式,實行生態農業的一體化經營,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形成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據統計,該市現有蔬菜種植大戶277戶、藥材種植大戶65戶、煙葉種植大戶2169戶、果樹種植大戶58戶、茶葉種植大戶168戶、生豬養殖大戶800余戶。扶持天佛莼菜、奧龍生化、飛強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深加工、科技型轉變,培育特色農產品銷售、運輸、冷藏、加工等方面的服務組織,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5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20個。

    三、利川市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勞動力嚴重缺乏,影響農村生產發展。其原因是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很多年輕人、有知識有技術的人外出務工,致使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勞動力。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幼等,這對未來利川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挑戰。隨著農村勞動力流動性不斷增強,主要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夏收期間一些勞動力不能返回,致使一些老弱病殘和生活困難農戶因缺乏勞動力而不能完成夏收工作,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夏收工作。

    2.農村水利取得一定進展,但只是點與點,還沒有形成面與面,這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涼務的山岔村、車羅村、南坪和謀道的齊岳山部分村落,文斗忠路村落這些地方要種植烤煙,但卻受到水資源缺乏的制約。

    3.農產品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這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農產品不具特色性,導致產品銷售利潤率低下,因此生產積極性不夠高,最后只能另謀他路。如果農產品附加值較高,那么也可以有效地穩定農村勞動力。

    4.農村資源開發不夠。利川市煤鐵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等都很豐富,但是對這些資源的開發仍存在一些難度。農村生態旅游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熱點之一,恩施州利川市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旅游資源為該區域發展農村生態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目前開發相對滯后。

    5.科教相對落后。利川資源雖然豐富,可是長期存在科技落后,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人才流失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不夠重視人才,沒有完善的人才獎勵機制。另一方面源于當地經濟發展實在落后,個人經濟收入不能收回教育投入的成本,導致那些有專長的農民都到外地謀生,大學生到外地就業,從而導致當地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或者是停滯不前。

    四、利川市生態農業發展方向

    1.建立多元、長效的現代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市政府應該增加農業資金投入,努力做到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建立政府資金引導,企業金融等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解決現代農業所需要的資金。

    2.打造集研發、推廣、農民科技培訓于一體的科技支撐平臺?,F代農業是一種科技型產業,要求有現代化的工具,科學化的手段和知識化的農民。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優良品種大農戶推廣網絡。高度重視對農民的培訓,加大對農民以及農業科技人員推廣的力度,為現代農業建設打下較好的人才基礎。

    3.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夯實現代生態農業基礎。一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清江、重點中小河流防洪能力達到國家標準。完成山洪災害易發區水文、氣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和重點山洪溝治理。城區和臨河鄉鎮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高,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二是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笆濉逼陂g,全市年用水總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達到國家要求的控制標準。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完成利中盆地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新增、恢復、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河流及水庫水生態明顯改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5%以上,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

    4.發展特色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利川雖然是一個縣級市,但是各鄉鎮有很多特色產業。白楊的特產豆干,其特色在于水源硬度較大,因此豆干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忠路文斗的柑橘;毛壩的生漆、茶葉;南坪的水產黃鱔;沙溪大米等。同時還要注意到農村特色旅游文化資源也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謀道萬年古松、大水井古建筑群、騰龍洞、龍船水鄉、水蓮洞等。這些都可以充分開發出來,成為拉動經濟循環增長的鏈條。

篇(3)

二、生態農業含義及其發展意義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農業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種養殖能夠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一個地區的其特定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資源,歷經勞動人民選擇培育,展現了它的獨特農業景觀。不僅說明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樹適其土”的現實,而且各地區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資源生產農產品,發揮地區農業優勢,才能調整好農業結構,改變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考慮趨同的弊端,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農業生態種養殖適應了多層次、多樣化、多變化的市場需求。實踐證明,只有飽和的產品,沒有飽和的享受。消費者對農業市場的動態或靜態需求無止境,而且是同類農產品的多層次,不同農產品的多樣化,數量質量品種的多變化。農產品市場銷售的產品產自許多地區,每個地區只有發展特色農業,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真正使農業增效、企業增收、農民增收。農業生態種養殖適應了地道產品、綠色天然、營養保健的消費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消費者需求信息說明,地道、天然、營養和保健類的農產品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這也是新階段消費者對農業的客觀要求。只有堅持農業生態,充分利用當地有利條件,才能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

三、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1.建設資源節儉型新農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開展理論與模式創新研究,深化我國生態農業科學研究和保障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開展中國生態農業理論與模式創新研究,不僅是推動中國生態農業理論摸索、技巧集成與模式創新的現實需要,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而且是改良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和農村、農民生活條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設資源節儉型新農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現實需求。

2.加速生態環境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嚴格依法履行非宜農耕地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杜絕并嚴懲對天然植被的損壞,同時由國家扶持發展相干產業以解決有關地區國民的生活問題;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國家加大生態環境軟弱區(如黃河上中游)的環境建設投資力度;嚴格把持各種迫害農業生產的污染源,改良農業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大力發展農業職業學校,提升人口素質

大力發展教導事業,提升農村人口素質。完善農村基礎教導,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產生;在農村廣泛推行各種情勢的職業技巧教導和成人教導,有針對性地造就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巧,這樣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廣,也有利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強計劃生育,把持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4.加強法制、宣傳,加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

生態農業建設盡管已有20年的時間,但1993年頒布,2002年修訂的《農業法》沒有明確實行、發展生態農業的相干內容,對包含循環經濟思想的農業發展只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所以還要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生態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增強干部群眾的認知程度,激發發展生態經濟理念和熱情,自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的開發和經營。

5.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政策引導

生態農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管理原則,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系統,科學方案,制定目標任務和措施,同時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以政府投入為導向,業主和農戶投入為主體,落實生態農業建設的方案及農業執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巧攻關和推廣網絡建設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6.加強農業科研支撐力度,增進科研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緊密聯合

由于農業科研自身的一些特點,決定其不可能實現完整的自我發展,所以國家應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和獎懲措施,促使農業科研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緊密聯合,避免盲目性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率。同時也應加強農業相關基礎科學技巧的研究,如污水處理利用技巧、農業污染物質的遷移轉化規律、作物抗性育種與生理以及我國北方氣象干旱化與全球變暖的農業對策等,以保證農業發展的持續性。加強科技推廣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巧推廣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國家應聯合土地經營情勢的調劑,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宏大的農技推廣隊伍,通過增長農技人員的工資、增長和保證推廣經費,保證農技推廣渠道暢通等道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7.保持可持續發展,做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統一

無論是深化傳統產業,還是開發新興產業,都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重要地位,絕不能以就義環境來謀求發展.決策部門要高瞻遠矚,開發立項要鄭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經濟效益所困惑,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重視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聯合,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泗陽縣特色農業目前形成了優質稻米、工廠化食用菌、畜禽生態規模養殖、優質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蝦等5大特色產業,結合5大特色產業,通過合理規劃和引導,目前各類特色產業發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1.1優質稻米產業初具雛形成子湖區域優質稻米產業一枝獨秀。泗陽縣成子湖區域的盧集、高渡、裴圩3個鄉鎮緊鄰成子湖,周圍環境無污染,生態特色良好,是發展綠色和有機大米的天然場所。近年來該縣通過實施糧食豐產行動,通過部省級高產增效萬畝示范片、縣級現代農業示范方和優質稻米基地建設等各類項目抓手,實施水稻“三改一創建”項目,強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專業化服務手段,推廣高產、優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泗陽縣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貴嘴米業為龍頭,在成子湖周邊擴建0.67萬hm2優質水稻基地,該縣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深度合作,示范種植寧粳4號、連粳7號、南粳9108等優質粳米,使貴嘴米業不僅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綠色食品認證,“貴嘴”牌珍珠米還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形成了“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走出了以“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子。

1.2優質食用菌產業一枝獨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菌菇產業茁壯成長,集群優勢明顯。近年來,泗陽縣強勢發展菌菇產業,在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同建設泗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研究中心、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泗陽設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時,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食用菌生產線、生物技術和優良菌種,云禾源、華綠、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業全部實現標準化、自動化、全參數控制下的流水線生產,日產優質金針菇、杏鮑菇等200t以上,華綠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縣菌菇企業還建立“菌事聯盟”,加強園區食用菌企業交流合作,抱團謀發展,組隊闖市場。到2014年底,全縣日產菌菇將突破300t,成為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

1.3生態畜禽產業穩步推進生態畜禽產業取得良好進展,在保證生態的同時形成了主導產業。近年來,泗陽縣實施畜牧提檔升級行動,以雨潤、加華、蘇食等生豬養殖項目為龍頭,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全力打造生豬養殖大縣,建立了加華豬場、天蓬牧業等優質良種培育選育基地,全縣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有55個以上,年出欄生豬152萬頭。以開源山羊等為龍頭的規?;窖蝠B殖量達到82萬只。泗陽縣依托成子湖禽業等重點企業,培育一批蛋禽養殖大戶,年出欄50萬羽以上的畜禽養殖場38家,年出欄家禽3200萬羽。通過以上措施,在注重環保理念的同時增加了養殖戶的效益。

1.4園藝產業茁壯成長桃果蔬菜產業生態特色明顯,在豐富優質品種的同時達到品牌效應。泗陽縣實施基地建設行動,立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子湖扶貧開發示范區、城南生態農業示范園、愛園現代果樹示范園等特色園區的建設,全面推進果樹和蔬菜生產規模化、實施化、標準化、組織化,提升果樹和蔬菜等基地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級園區蔬菜生產核心區0.17萬hm2、優質桃生產基地0.2萬hm2,花卉苗木生產基地0.1萬hm2。年產各種蔬菜瓜果10萬t,年產百合等高檔花卉1000萬枝。以國潤農業、大禾莊園、貴嘴生態園等農業企業為龍頭,加快發展日光溫室、智能溫室、連棟大棚等設施園藝項目,全縣擁有千畝以上設施蔬菜基地26個,蔬菜種植面積達2.6萬hm2,年產各類蔬菜130萬t。

1.5青蝦產業特色鮮明成子湖生態青蝦產業特色明顯。通過養殖規劃與區劃,對成子湖片區裴圩、高渡、盧集等地區相關水域進行科學劃分,確定片區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片區各功能區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實現科學管湖、生態用湖、打造名牌青蝦產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陽部分被農業部列為洪澤湖青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該縣又分別榮獲為“中國洪澤湖•青蝦之鄉”“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青蝦技術創新示范基地”稱號,進一步擴大了水產特別是青蝦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地位,今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1.76萬hm2,天然青蝦產量已經超過3000t,境內青蝦自然繁殖保護區面積擴大達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質量、有規模、有效益,以青蝦為主體、其他水產為補充的現代漁業產業技術體系。雖然泗陽縣特色農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其他一些先進縣(區)相比,在特色農業總量及生態發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進并繼續給予引導和扶持。

2泗陽縣特色農業未來發展對策

2.1重點打造5大園區,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按照“宿遷爭先、江蘇一流、全國有名”的目標,著力打造66.7km2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準備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綠色稻米、設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特種水產、農業休閑觀光、農產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產業示范基地,園區集農產品生產、農業“三新”展示、科技研發創新、市場營銷管理和新農村建設示范5大功能于一體,形成一園多區、一園多基地的綜合配套、特色鮮明的總體布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通過建立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試驗示范基地,帶動縣域范圍內農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城南生態休閑觀光園區、現代漁業示范區、愛園現代果樹示范區等其余4大園區為次核心,大力進行園區集聚效應,發展優質稻米、桃樹、青蝦等特色產業,通過項目平臺,打造各類基地和核心區及示范區,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2.2引導六次農業,通過種植業、加工業、服務業配套,延伸產業鏈,著力打造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完善農產品銷售網絡六次農業就是通過第一產業種植業、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行業等、第三產業即農產品服務業及各類農業為主導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1+2+3=6或1×2×3=6,故為六次農業)。充分發揮泗陽縣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特色明顯、旅游配套功能齊全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發展六次農業。進行名特優新特色農產品引進,通過地方現有特色農產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餅等地理標志原有產品)的市場品牌優勢帶動,突出新的特色農產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優質草莓、國潤特色葡萄、八集特色雜糧加工品、天蓬生態豬肉、貴嘴優質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農業資源,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平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開展農業龍頭企業招引和培育工作。引進各類加工企業,建立網上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對接全國性網上交易平臺,便利農產品銷售,加快品牌農業發展和創建速度。到2015年,全縣引進超千萬元現代農業企業100家,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0家,農產品直銷網絡遍布全省,設立各類直銷網點200個,高效農業生產基地70%以上實現訂單生產。打造3個以上的四星級鄉村旅游景點,10個以上的三星級鄉村旅游景點,20個以上的星級旅游景點。

篇(5)

一、我國生態農業概況

1、生態農業在我國發展是必定趨勢,發展生態農業對荒野化治理、脫貧致富食品安全、資源合理利用、土壤質量變更、防止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義。

2、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尋求目標是既要保證生產和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又要掩護和建設好農業生態環境。

3、生態農業評價系統是衡量生態農業建設程度的基礎和手段。

二、生態農業的基礎內涵與特點

1、中國生態農業的基礎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劑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工程系統。

2、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綜合性;二是多樣性;三是高效性;四是持續性。

三、發展現狀

1、生態農業在我國出現已經有20余年的歷史,經過學術界的開辟研究、中國生態農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其次,通過實行生態農業,改良了農民生活質量,增長了收入。一些示范生態農業建設模式,由于貼近百姓,具有多種功效,深受農民歡迎。

2、生態農業供求狀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我國的耕地卻在不斷減少,因而農產品的供需矛盾不斷激烈。由于生態農業是高產循環的經濟模式,它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但要想消除這種矛盾需要不斷加大力度的推廣生態農業,直到我國徹底的摒棄傳統的農業,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形勢的分析

1、優勢與劣勢分析

1.1 中國農業歷史底蘊豐富。但是,我國生態農業在理論上不成熟,科學邊界不明確,沒有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統:在實踐上實現自己的目標要有必定規模的生產資源(如土地、水域)、較大的資金投入、有多元化技巧和較高的成熟度、有國家相干政策的支撐、有必定的人力資源為基礎等。

1.2 中國幅員遼闊,總耕地面積大且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的土地、氣候等件。但是,我國農業的重要成績就是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而取得的,水資源缺乏、土地資源減少、溫室效應、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農業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更為嚴格的來自資源環境的挑戰。

1.3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生產邁進了機械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的嶄新時代。農業的持續發展,中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將保持前進的勢頭。

1.4 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顯著。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導致成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較為顯著。但是,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正在興起,但基礎單薄:強地區性和多元文化對發展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供給了良好的條件,但對生態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又客觀地形成了一些障礙。

2、機會與威脅分析

2.1 政府出臺的一系列農業扶持政策。但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農產品市場門戶大開,國際上大批生產成本低、質量高的農產品涌入中國,而沒有關稅政策保護的本土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甚至根本無法與外國產品競爭。這無疑對中國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民產生了不利影響。

2.2 加入WTO使中國充分享有成員應享有的利益,改善出口環境。但是,國際貿易壁壘及標準化的普及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造成極大威脅。中國產品尤其是農產品標準化水平低,而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標準如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紅色壁壘等更是讓中國生產者應接不暇。

2.3 中國優勢農產品市場擴大。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但國際貿易壁壘及標準化的普及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造成極大威脅。中國產品尤其是農產品標準化水平低,而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標準如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紅色壁壘等更是讓中國生產者應接不暇。

2.4 外商投資力度加大,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但是匯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威脅。

五、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1、創新我國農業生態理論與模式

開展中國生態農業理論與模式創新研究,不僅是推動中國生態農業理論摸索、技巧集成與模式創新的現實需要,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而且是改良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和農村、農民生活條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設資源節儉型新農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現實需求。

2、加強法制、宣傳,加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

要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生態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進步寬大干部群眾的認知程度,激發發展生態經濟理念和熱情,自覺開展生態環境掩護和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的開發和經營。

3、加速生態環境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嚴格依法履行非宜農耕地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杜絕并嚴懲對天然植被的損壞,同時由國家扶持發展相干產業以解決有關地區國民的生活問題: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掩護工作改良農業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切實貫徹“科教興國’方針,促進人口素質提高

篇(6)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為了適應不斷膨脹的社會需求,農業發展以多元化方式發展起來。而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生態農業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我們依然不得忽視,生態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通過以下幾方面分析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在生態農業理論研究方面,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有著一套復雜的系統理論,它包含農、林、畜、生態、資源、環境等多種學科的支持。與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針對某一學科的。所以大多數人只是對這套理論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沒有深入研究生態農業的內在聯系??创鷳B農業需要以一個綜合的思維角度,對各學科進行分類,整合,評價,模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態農業體系。

在生態農業技術條件方面,生態農業有著一個復雜的系統關系,它包含各種組成充分,這些成分也相互影響。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各種組成成分的發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說,在一個整體的生態農業環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組成充分,受到技術條件的制約,主要成分發展緩慢。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而簡單依靠一些經驗,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的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的引進等問題。

在生態農業產業化方面,生態農業滿足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它可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目前許多農村地區的發展目標依然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標的手段太過單一,根本無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隨著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遇到嶄新的機遇,同時也面對新的挑戰,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實驗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許多生態農業試驗點不斷涌現,并創造出較為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潦剿懡Y合模式以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為典型代表。

通過這些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生態平衡,實現生態與農業的相互融合。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能力轉換,相互組合,適應優化,依靠現代化技術支持,發揮可持續能源的效率,實現多樣性優勢, 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技術推廣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一方面,新技術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改進生態農業發展的不足,豐富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理論。談到將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有效整合,可以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發揮事物內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內部能夠和諧有效地開展開,有利于整體的全面發展。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整合就是讓生態技術存在于生態農業中,又有效推動技術的發展。兩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為生態農業發展創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三、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思維

篇(7)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285-02

安龍縣地處山區,安龍縣、黔西南乃至貴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資源匱乏,土地資源與平原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如果盲目發展農業,并憑借所謂的小氣候與立體氣候資源,爭相地盲目比拼、妄談優勢、大上項目,最終會脫離實際,導致項目實施時出現問題,無法順利落實。就山區而言,為數不多的壩地是優越的資源,但相對于平原地區,又顯得微不足道,優勢無從談起。而山區看似是劣勢的山地資源,卻是平原地區所沒有的,盤活利用好山地資源,優勢顯著。

1 山區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對山區農業生產而言,一貫采取的報項目、下指標、定任務等一系列做法實不可取。其實長期以來從上到下下達指標任務,或是從下到上申報立項實施的項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項目從申報之初就已注定不會成功,原因是不符合當地條件,只是為完成政治任務而勉為其難。等到項目及資金撥款下來要安排落實時,方知無從著手、難度很大,硬著頭皮勉強實施,也只能玩虛浮、搞變通。即便到最后都通過了驗收,實際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達成了一些諒解,大有項目“縮水”“打折扣”的嫌疑,遠遠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和應有的效果。再者,一說到結構調整,“各路諸侯”便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眾說紛紜。最后莫衷一是且處處碰壁,經過幾番調整,還是原地踏步、一無建樹[1-2]。

2 發展對策

2.1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針對實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抓好農業工作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應統一思路,集中力量,創造和利用一切條件,變劣勢為優勢,整合優勢資源,發揮獨特地理氣候和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傳統名、特、優、稀農產品和新、奇農產品及在各種反季、錯季種植方面優勢明顯的實際,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走一條以特取勝、出“奇”制勝的山區農業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區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都要立足山區實際,念好“山”字經,盡力爭取把握住現代農業發展新機遇,占有應得的市場份額,躋身農業產業化大軍,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3-4]。

2.2 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管理、商業經營、科技支撐。用工業方式管理農業,用商業模式經營農業,用科技力量支撐農業。從農業產業上抓出工業的樣子來,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拓寬新型工業化內涵。

2.3 整合資源,形成統一發展格局

在組織市場銷售和創品牌上,結合省州縣各級提出的抓銷售、抓生產、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資源整合,將一定區域內從事同一行業農業生產的企業組織起來,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的格局,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組織銷售,形成同一商品質量統一的格局。這樣勢必可以既集中盤活資源,又充實活躍市場,還可滿足外部大宗訂單需求。

2.4 分析自身優勢,發展主導產業

在此基礎上,還須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產業方向和內容的選擇上,要切實認真分析自身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和諸多因素,選擇和把握好主導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產業選擇不易掌握,但必須確定下來,最多2~3個,切不可貪多。對的確存在優勢,但又因難以突破瓶頸問題,做強做大不具備條件的,要舍得放棄,否則猶豫不決反而拖累自己。

2.5 產業選擇上注重切合當地實際

針對個別傳統產業如金銀花,都達到了1萬hm2以上規模,卻仍難以做大做強,應該通過認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辦法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不應該輕易放棄、另作他圖。不切實際的產業和項目最終只會費力不討好,難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爛攤子。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也應該引起反省和認識,明白個中的道理。在產業選擇上應更加注重切合當地實際,不受市場左右和商家鼓動,跟風發展,盲目上項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譜”。同時,應該弄清本地具備什么條件,明確發展目標,分析厘清所具備的優勢,從而理清思路,找準方向,形成既定方針并長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

就安龍縣來說,不必盲目好高、求遠求新,只要積極探討摸索出解決當前現實矛盾和問題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種植上重點抓好金銀花、茶葉、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蘊和人文基礎的傳統優勢產業,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產業;養殖上根據統籌需要抓好牛、豬、羊養殖,其中就安龍縣而言,應重點抓好種草養牛產業。如此不僅完全符合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方向,而且只須完善相關鏈接就能達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實現產業富民,還能保住綠水青山,真可謂一舉多得。與盲目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目標不明確相比,效果更為顯著。

2.6 發展符合生態區域的傳統產業

在選擇產業上,筆者個人認為,就當地而言,上述如金銀花、茶葉、薏仁米等產業,不僅是符合生態區域的傳統產業,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眾的陽光產業和大產業,同時還是用工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但能讓農民和企業增收,還能更好地解決生態問題和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問題。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后,將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綠水,還將促使農村勞動力更多在家務農或就近轉移就業,并實現增加收入,減少拋家別親、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相應地還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 結語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處山區,只要注重切合實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人無我有的獨特資源優勢,山區也一定可以發揮出山區的優勢,依托豐富的山地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相應的支柱產業,進而形成以優勢主導產業引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格局,走出一條合理利用立體農業地理氣候、別具山區特色的現代高效山地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子。

4 參考文獻

[1] 于新奎.東營市河口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1(10):126-128.

篇(8)

中圖分類號S1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316-03

生態循環農業是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資源低消耗、廢物低排放、產品高產出、轉化高效率為特征,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農業發展模式。賀州市是桂東區域和輻射桂湘粵三省(區)的重要商埠,市內農產品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建設基礎好,工業“三廢”污染少,生態環境保護比較好,2009年賀州市政府開始謀劃建設“森林之城、田園都市”,2010年規劃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市。八步區是賀州市重要城區,近年來,緊緊圍繞“生態立區,農業穩區”的理念,持續實施生態富民“十百千萬”建設工程、生態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和養殖工程、生態公益林工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工程、生態農業旅游工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建設示范工程等項目,通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村清潔能源開發、推廣農業新科技等舉措,探索出一條適合該地生態農業發展的路子。

1發展現狀及成效

現已建立了蓮塘、賀街、桂嶺、信都、仁義等生態富民示范鎮5個,建成生態富民示范村20個,擁有生態富民示范戶1 102戶,生態區耕地面積4萬hm2,人口超過83萬人,生態區農業總產值30億元,農民生態產業人均收入2 000元,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

1.1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清潔能源得到推廣

自2003年以來,八步區組織實施了生態富民“十百千萬”建設、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等工程,把農村清潔能源開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成立專門領導小組,采取多種措施,成立專業施工服務隊,做好沼氣開發,現已建成縣級服務建設點1個,鎮級服務建設點14個,村級服務建設點57個;同時加大資金扶持,投入7 000萬元的補貼資金,平均每座沼氣池補貼1 700元,鼓勵農民建設沼氣池。目前全區14個鄉鎮(街道)累計完成沼氣池4.143萬座,沼氣池入戶率為51%;其中非貧困村沼氣池完成3.303 1萬座,沼氣池入戶率為39.99%;65%的規模養殖場實現了牲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全區無沼氣建設空白村。由于農村清潔能源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對石油氣等資源的依賴,也減少了對森林等資源的破壞。

1.2秸稈綜合利用初見成效

八步區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是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一項主要工程。按照“以疏為主,堵疏結合”的方針,廣辟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大力扶持秸稈綜合開發產業,全區200萬t作物秸稈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0.2%。

1.2.1秸稈青貯發展養殖業。以賀州西牛牧業等企業為龍頭,以“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動群眾利用秸稈青貯大力發展黃牛、水牛、奶牛、淡水魚養殖等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八步區已發展成為“廣西畜牧業十強縣”,畜牧水產業年產值13.75億元。

1.2.2秸稈還田培肥地力。通過連續多年的宣傳示范,做好秸稈還田免耕拋秧技術、“腐稈劑”、秸稈堆腐還田技術[1]等配套技術的推廣工作,秸稈還田在全區得到大面積普及,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每年的秸稈還田面積達1.2萬hm2,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了化肥的施入量。

1.2.3發展秸稈食用菌產業。引進和扶持了深圳天華、賀州惠農公司等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創建了八步區農科所等多個秸稈食用菌重點生產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群眾有效利用作物秸稈發展蘑菇、香菇等食用菌產業,規模逐年擴大,效益逐步提高,全區2010年食用菌生產為110萬m3,年利用秸稈10萬t,年商品菌產量6 500 t,產值2 700萬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八步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1.3推廣土肥新科技,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

通過多年持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增施有機肥技術,連年實施種植綠肥、“沃土工程”等,土壤肥力穩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耕地的可持續循環利用。“十一五”期間,全區共推廣秸稈還田8.3萬hm2,秸稈還田率達51%,種植綠肥6 666 hm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應用相關技術面積達26.7萬hm2,作物施用配方肥2億t,覆蓋率達80.9%,地力逐年提高。同時大面積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在蓮塘鎮仁化新村、信都鎮平龍村無公害西瓜、沙塘桔園等基地均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生產。目前全區在蔬菜、西瓜、果樹等優勢農作物上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面積達6 660 hm2,節水499萬m3,節肥690 t,有效推進了當地特色農業發展,也減少了水肥浪費。

1.4清潔生產工作扎實開展

一方面加強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規范農資企業經營行為[2]。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農藥化肥減施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全區累計實施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達10萬hm2,其中燈誘面積1.3萬hm2,性誘5 333 hm2,1 333 hm2;在水稻、蔬菜、果樹作物上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4 000盞,黃板250萬張,果實蠅性誘器1.8萬個。2010年在桂嶺、信都等鄉鎮成立農作物病蟲害機防合作社,組建機防隊6個,實行統一購藥(多選生物藥劑)、統一器械、統一用藥時間、統一配藥等機制,切實保證了植保新技術、生物新農藥的推廣普及,相對減少了用藥次數和農藥的投入量,尤其是減少了中、高毒農藥的使用,目前全區統防統治面積達2萬hm2。同時投入資金1.2億元進行農業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開展農業無公害化、標準化生產,走品牌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全區有廣西無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等無公害產地認定5個,廣西無公害農產品認證7個,通過自治區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達1.63萬hm2。

1.5示范推廣了一批循環農業模式

1.5.1稻―牛(豬)―菜―燈―黃板―生物農藥。將稻草收集發展養牛業[3],牛糞循環利用發展沼氣,沼氣可照明或燒飯,沼池凈肥用來種菜,在菜地掛置頻振式殺蟲燈、黃色板誘殺害蟲,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防治作物害蟲,生產無公害蔬菜,實現生物多樣性的良性循環。

1.5.2果―沼氣―燈―生物農藥。利用果園雜草、農作物秸稈,發展沼氣,用沼氣池凈肥發展種植水果業,在果樹上掛置頻振式殺蟲燈、黃板、果實蠅性誘捕器誘殺害蟲,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生物農藥防治害蟲,生產無公害水果,確保食用安全。

1.5.3稻―燈―魚―鴨。在稻田掛置頻振式殺蟲燈,利用燈光捕殺稻田螟蟲,被捕殺的蟲子喂魚,稻田養鴨,利用鴨吃食稻田蟲子,通過生物鏈依賴關系,減輕農作物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生產無公害糧食。

1.5.4豬+沼+果(菜)+燈+鱉(蛙)。應用誘蟲燈誘捕蟲養蛙,收集有害生物福壽螺養鱉,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處理豬糞尿,沼氣池里的沼液作有機肥種果種菜。如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黎家寨村建成沼氣池96座,78戶農民飼養“福壽鱉”、青蛙,養鱉、養蛙池3 500 m3,年養成鱉4 000只,鱉苗7 000只,虎蛙2.69萬只,每年消耗福壽螺100 t,養殖戶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萬元。

1.6休閑觀光農業得到初步發展

賀州市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八步區積極推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現已建成2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以生態休閑為主體的旅游業獲得突破發展,年約接待游客86.8萬人次,年旅游收入達2 000萬元。

1.6.1鄉村花園。在鄰近城區的陽光生態休閑農莊、蓮塘鎮仁化新村等建成環境優美、景觀獨特、地域性強的鄉村花園,內設有停車場、露營烤肉區、精致餐飲店等,為廣大游客提供休閑享受。

1.6.2鄉村民宿、生態農家樂園。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環境景觀、特色文化和民俗,在蓮塘客家圍屋、黃洞瑤族風情村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村莊建設鄉村民宿、生態農家樂園,游客既可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體驗優雅寧靜的鄉村生活,又能享受豐富的人文風情和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

1.6.3觀光農園。建成神仙湖觀光園、蓮塘青梅園、步頭三華李觀光果園、黃洞月灣觀光茶園、臨賀故城觀光菜園,信都、仁義無公害西瓜觀光瓜園等具有特色農產品的各種農家園,開展觀光休閑旅游,游客可觀賞田園美景、體驗采收農特產品樂趣,還可以下到田間地頭感受種植農作物的辛甘。

1.6.4休閑牧場。建成賀州西牛牧業休閑牧場,在牧場內游客能體驗到親手飼養水牛、奶牛的樂趣,也可以品嘗牛奶、牛肉等,舒心享受南國牧場的清美風光。

2存在的問題

八步區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總體水平還遠未達到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無論是示范規模上,還是優良模式推廣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產業化水平不高,與以色列、日本等國際先進的生態農業差距很大。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認識不夠,影響生態農業發展

部分干部、群眾對生態農業認識不夠,多留在過去的常規生態農業方式上,沒有大生態、大產業的概念,只注意到了其中的某一些環節。如有些村鎮只注重發展沼氣等能源開發,而在生態種植、養殖方面配套不夠;生態農業模式不多,產業化程度不高,致使多數地方的生態農業建設至今仍停留在試點示范的層次,建設的內容也局限于沼氣的建設、使用等,影響了生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2.2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其硬件建設、生態技術推廣、產業化經營、發展休閑旅游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由于投入不夠,使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規模小,速度慢,生態、農業新科技很難深入貫徹落實,生態農業、生態效果很難得到發展和提升。

2.3缺乏協作合力

近年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缺乏整體意識,部門協作不夠,有些部門各自為戰。如有些村屯道路硬化,卻忽略改廁、建沼池、治理污染等;而且由于各部門實施的技術、資金缺乏有效整合,生態農業發展的整體效果欠佳。

2.4農業新技術推廣受多方制約

受多方因素制約,八步區農技推廣隊伍不穩定等問題仍然存在,影響了許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轉化為農業生產力,致使農業科技貢獻率較低,農業科技進步乏力。

2.5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農作物病蟲防治仍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水質污染,對農產品安全存在隱患;大量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板結和水富氮化、磷化;大量的山塘、水庫人工養殖魚、鴨等造成水質污染。

3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策

同志認為,“21世紀是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中國農業現代化必定是現代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之一,而且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設置了各種綠色技術壁壘,使農產品面臨著嚴峻的挑戰[4]。面對挑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1部門協作,齊抓共建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應多部門協作,整合資金,共謀共策,全面規劃,整體設計。對生態種植、養殖、沼氣池建設、太陽能推廣、村屯道路硬化、改廁、新農村建設等納入總體規劃,達到整體生態環保效果。

3.2加強宣傳,提高生態循環農業全民意識

利用電視、網絡等傳媒,加大宣傳,提高生態全民保護意識。另外,加強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技術骨干的培訓,促進生態農業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

3.3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品牌化、產業化

按照大生態、大產業、大循環、大發展、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理念指導生態農業建設。根據各鎮村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積極引進和扶持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私營經濟、民營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能人等參與生態農業建設。重點培植和發展生態農業優勢產業,建設高規格的生態農業商品基地,構建具有較大規模的生態農業產業群、產業區。力爭做到一鄉一至兩個重點,一村一兩個主業,打造知名生態農業品牌,真正把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3.4增加投入,促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社會事業工程,要出臺更多惠民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村建設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業、能源等新科技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培養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專業化人才。建立“誰投資、誰受益”的投資機制,認真篩選一批重點生態農業項目進行招商引資,積極吸納外資投入生態農業建設。引導農民加大資金投入,使生態農業建設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農民成為生態農業建設投入的主體。加大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力度,積極幫助企業樹立生態農產品品牌,提高企業效益,加快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

3.5加強技術創新,豐富生態農業建設內涵

各鄉鎮、各部門在大力推廣現有先進、成熟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基礎上,圍繞新農村建設,結合當地實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設計、試驗、組裝、提升各種生態農業新模式和新技術,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的后勁。通過試驗和技術組裝,逐步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模式的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標準化。同時,認真做好廣大農民的技術指導及培訓工作,使農民能熟練掌握各種生態農業技術,以加快生態農業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3.6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嚴格執行《農藥管理條例》和《農藥安全使用規定》等,規范農資市場,實行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制度;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和有機肥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規范山塘、水庫養殖業,并引導養殖場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4參考文獻

[1] 孫學亮.秸稈堆腐還田技術及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9):296.

篇(9)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福貢縣屬典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征,年平均溫度16.9℃,有效積溫達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無霜期達315天,氣候上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亞熱帶氣候,是云南省少有的無春旱縣,從江邊到高山有六個垂直氣候帶,峽谷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加之,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幫扶支持下,通過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縣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交通、電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客觀上來說,福貢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的有利條件,特別是以云黃連、茶葉、獨龍牛等為代表的特色生物產業是最佳適生地和原產地。例如:

1.福貢的云連已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發展保護和開發的63種緊缺中藥材之一“黃連上品在怒江,怒江好連出福貢”。

2.福貢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舉辦的全國民營企業交易會上,曾榮獲名優產品獎,許多首次品嘗過福貢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對茶質贊不絕口,甚至與“西湖龍井”相提并論。

3.福貢的獨龍牛在全國僅怒江獨有,屬于怒江生物多樣性物種中的珍稀物種,是一種野生半野生的家養珍貴牛種,是國家列入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的珍稀物種等。

主觀上來說,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縣特色生物產業發展歷史十分久遠,廣大農民群眾從中積累了豐富嫻熟的種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有著良好廣泛的群眾種養殖基礎,產品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市場競爭力及良好生態效應。為此,福貢縣培植特色優勢生物產業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和內在發展要求,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將有力推動地方名特優農產品的發展,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潛力巨大,勢在必行。

二、福貢縣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和推進農村改革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優勢,打造福貢品牌,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科技研發,以示范基地為突破口,帶動全縣特色生物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全縣累計完成草果種植15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5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0萬畝,實現產值3.9億元。

2.全縣累計完成云黃連種植6萬畝。約有2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約1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達10萬畝,實現產值6000萬元。

3.全縣累計完成茶葉種植1.2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00噸,產值達24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萬畝,實現產值3840萬元。

4.全縣累計完成泡核桃種植36萬畝,現掛果面積3萬余畝,產量1000噸,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建設核桃基地面積達40萬畝,掛果面積達8萬畝,實現產值4000萬元。

5.全縣累計完成漆樹種植11萬畝,年產漆籽50萬公斤,但由于加工環節滯后,產值僅500萬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漆樹面積達20萬畝,投產面積達5萬畝,實現產值2500萬元。

6.全縣累計發展獨龍牛養殖1000頭,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獨龍牛養殖3000頭以上,投資 3000萬元,實現產值4000萬元。

7.全縣累計發展高黎貢山豬1.2萬頭,產值達36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高黎貢山豬養殖3萬頭以上,投資 4000萬元,實現產值9000萬元。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農民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2.產業發展模式與市場資源配置不協調。

3.資金短缺,投入不足,財政投入政策機制的制約,在項目實施過中存在部門資金投入的多元化,導致資金整合難度大。

4.由于我縣自然災害頻繁,政府和群眾所承擔的投資風險比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建設投資風險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四、發展思路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要做大做強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刻認識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對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切實加強對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考核制度,嚴格執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

3.培育種植大戶,實現規模種植。制定優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種植大戶,同時協助各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解決一家一戶的分散性經營,實現規?;N植、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生產格局,提高市場競爭力。

4.統一技術,強化服務。健全縣鄉科技推廣隊伍,創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認真抓好生物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諸多環節的工作。

五、采取的對策

1.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對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領導,明確我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科學制定全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促進特色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生物產業。

2.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生態農產品科技含量。逐步構建完善縣鄉農科機構,交流培訓一批農業科技研發隊伍,盡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現有草果、黃連和漆樹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

3.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區域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則,努力加快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區域化布局。如:以匹河鄉、子里甲鄉為主的漆樹種植帶;以上帕鎮、鹿馬登鄉、架科底鄉為主的黃連種植帶;以石月亮鄉、馬吉鄉為主的草果種植帶等。

4.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村市場化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服務。要加快發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努力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篇(10)

1.特色生態農業得到長足發展

一是優質稻產業。近年來,芒市在生態農業發展上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優質稻產業的發展取得良好成績。2014年底,全市以種植遮放貢米優質品種為主,種植面積超過134467公頃,每畝單產400公斤以上,總產超過8.2萬噸,總產值超過2.3億元。優質稻訂單面積4333公頃以上,產量2.7萬余噸,產值9864萬元,經濟效益明顯。

二是冬農產業。在2014年,芒市冬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超過18813公頃,總產量達到12萬噸,冬季農產品總產值為27244萬元,冬季生態農業開發效益大幅提升,特別是冬馬鈴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類的種植,成為芒市廣大農民增收新亮點。

2.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

在“特色農業穩市”戰略下,芒市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主線,大力推進優勢生態農產品精加工,積極發展勞務經濟,生態農業結構得到優化。壩區以優質稻、冬農生態產品為主、壩邊二臺坡以咖啡、橡膠等經濟作物主,山區則主要種植優質茶葉等。根據本地發展實際,科學合理規劃和安排種植,各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基本實現了規?;N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3.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所提升

近年來,芒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得到較大提升,有些農產品達到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尤其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品種不斷增加,農產品的商品率不斷提升,自產自銷率降低。此外,農產品進入市場范圍不斷擴展,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進入全國諸多大中城市。與此同時,農產品的銷售規模也得到擴大,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出口量也有明顯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1.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當前,芒市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協會,還沒有形成較強的整體合力。生態農業市場基地建設和芒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地位不相符。當前,全市有不同類型生態農業試點合作社47個,包括國家、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社。生態農業產業化還不夠,輻射影響力較弱。這些都使得從事家庭經營農民很難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競爭需要。

2.農產品精深加工相對滯后

芒市農產品加工總體處于初級階段,規模相對小,產業鏈還不夠長,精深加工較少,產業化水平有待提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還較低。據調查,芒市農產品加工率較低,僅僅為15%,如扣除煙草產業,生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業總產值之比還不到0.3∶1,大大低于國內平均水平。大多數生態農業產業仍處在粗加工階段,主要對外輸送原料或中間品,且企業生產生產設備、技術更新慢、管理上相對落后。

3.生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芒市生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處在中等水平,和國內、國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態農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加強,農藥、化肥應用不夠科學合理。二是生態農業科技創新不足。當前,芒市生態農業大多數為傳統農業,科技含量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未達到30%,不適應生態農業發展需要。三是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難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

三、促進芒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龍頭企業

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是選準并有效開拓市場、培育龍頭農業生產企業。龍頭企業主要是在主導產業重點環節有關的產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業、專業市場或中介組織,可以是國有、集體或個體私營企業,是能夠嚴格依照生態農業經濟規律發展的企業。要選定生產規模大、起點較高、技術及資金力量較強的強龍頭企業,努力將其打造成生態農業產業的骨干,要積極推進企業和農戶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農戶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要積極解決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市場拓展及生產技術研發的制約問題。需要地方政府重視科技創新,應設立科技創新基金,指導并扶持生產企業進行精深加工技術研發 。對于局部技術研發條件企業,可享受一定的稅收減免、人才培養、補貼等優惠政策;應對政府設立的精深加工農產品項目和滿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產企業自建項目,應給予一定的研發補貼。

3.增強生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上一篇: icu優質護理服務新舉措 下一篇: 銀行債券投資業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三级a精品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字幕高清 |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 香蕉香蕉永久免费看 | 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