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44: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能源技術創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發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模式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危機[1]。《巴黎氣候協定》的達成,更強調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進程中擔負的艱巨任務。新能源的使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市場不夠成熟,實質性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王元地、史曉輝,2014)。國外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決定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樹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為把握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學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認為,支持環保政策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認為,自然資源基礎和國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發展的必要因素;蘇竣和張漢威(2012)[4]基于技術生命周期和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并論述了后兩個階段的技術創新特點;王群偉等(2013)[5]基于技術創新過程和生命周期視角,從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技術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系統分析了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其交互關系,認為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影響度最大。以上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創新主體的市場表現和約束,對決策者在技術創新投入的決策行為特征重視不夠,這使得基于決策行為視角挖掘制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開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的研究尤為必要。
一、理論與假設
(一)績效比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業行為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通過績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標為決策導向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反饋系統,強調企業評價績效好壞、問題探索及決策的過程。由于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時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偏好風險(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當企業績效高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感到滿意并傾向于維持現狀,甚至不再追加投資(Cyert和March,1963);而當績效低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搜尋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潛在解決方案,降低短期回報目標,尋求長遠生存及發展[6] [7]。眾多學者利用這一決策過程解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資源配置行為,如Gaba和Joseph(2013)[8]發現,當單個部門的績效低于預期水平時,該部門對提升改良本部門績效的動機增加,對新產品的開發行為也隨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發現績效反饋會影響資本在企業內各部門的分配行為,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低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過度,而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高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不足。
技術創新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盡管技術創新能提高本企業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會降低企業生存機遇[10]。Greve(2003)認為,企業行為理論能夠解釋企業在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程度不盡相同的原因,即通過比較,決策者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好、優勢能夠保持的情況下規避風險,減少技術創新嘗試;而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差的情況下傾向于實施潛在解決方案承擔風險,提高后期研發投入或進入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有限理性假說,Greve(2003)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績效評價基準時參考企業的歷史績效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時期績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預期模型和信息處理能力設定下,決策者形成的預期不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也不同(鐘春平、田敏,2015),為使問題簡化,筆者以同業企業同期績效和企業歷史績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決策者評價績效好壞的基準,企業績效與同行業競爭企業同時期績效和本企業歷史績效的差值分別為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和企業歷史績效比較[9],反映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
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H1):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2(H2):企業歷史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二)探索式/開發式創新
March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開發(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學者在此基礎上強調,開發是對當前已知事物的利用與發展,是依托現有知識基礎進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對新知識的創造,如設計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拓展新渠道和服務新群體(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鐘和平.基于企業冗余資源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13]張慶壘,施建軍,劉春林.技術多元化、冗余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受政治政策的影響,能源行業的發展一直緩慢,摩尼茲指出,改變這種局面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在幾近崩潰的金融市場已經艱難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而這將需要政府在清潔能源領域采取更積極的政策。“如果我們找到了可投資的替代能源,政府將不得不把一些資金投入進來。”巴克萊資本總經理羅斯福說道。
汽車,路在何方
“交通運輸行業的‘脫碳’步伐也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卡塞薩夏皮羅集團管理合伙人約翰-卡塞薩(John Casesa)認為,經濟衰退已大幅削減大型汽車制造商的收入,而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減緩技術創新的步伐。
“我認為這是不可阻擋的,目前清潔能源是社會變革的需求。但受經濟影響,即使一些東西原本很快就會被接受,目前也將需要更長的周期。”卡塞薩舉例說,如果現在大汽車制造商被允許破產清算的話,對擁有新技術的小公司來說,將不得不“填補這個大窟窿”。
政策上的艱難
許多發言者都贊同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定價的設想。奧巴馬政府已經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許可證。它的意義在于,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潔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究。
Entergy CEO韋恩?倫納德(wayne Leonard)認為,美國政府應當增加在技術研究上的資助,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地下發電廠,也就是所謂的碳捕獲和儲存。不過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條例或將能推高電價。
美國議員杰伊(Jay Inslee)也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規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電力的價格,也比無所作為更有意義。他表示,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一些經濟問題,如在加利福尼亞州因干旱而導致農業生產下降,同時企業也都在抱怨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等成本過高。
“創新為我們提供了減少因碳條例給電力價格帶來影響的可能性。”杰伊說,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條例,對節約高效的公共事業給予獎勵,這可以減輕電費增加的負擔――即使電費價格上升,電費賬單也可能不會增加。
前言
就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發展來說,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積極借鑒西方國家中的市場發展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現階段中我國自主開發的產品已經逐漸進入到了市場中,不僅可以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可以為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技術創新的內容以及對市場培育的作用
1.1 技術創新的內容
第一,我國的關鍵零部件技術科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純電動車領域,我國的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技術以及動力系統集成技術都獲得了突破。第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產業化以及整車研發進程推進有序。在電動車整車技術層面,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掌握動力系統、燃油電池、純電動、混合動力技術。國內企業加強了對于系列化產生的開發不,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我國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以及嗜氡曜家丫開始逐步的完善,同時構建了有效的產品管理體系和法規。
1.2 技術創新對市場培育的作用
第一,可以滿足相應的需求,促進新產業的發展。從理論的角度上來說,進行創新其實就是要做好技術研發以及規模化生產等工作,并將所研究出的成果推向市場中,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因此,在創新階段時就要從市場需求上出發,挖掘出市場中的潛在需求。從促進需求的角度上來說,進行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滿足創造出新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將潛在的需求轉化為實際的需求。如節能環保技術以及新能源技術等。此外,進行技術創新還可以借助技術改造等來滿足需求的規模[1]。第二,促進產業技術發展。隨著能源問題的不斷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在這一發展趨勢的影響下,風電、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加之關鍵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成本上有了一定的降低,這樣也就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全球現在正在興起一場以綠色低碳為代表的能源革命,尤其是在醫藥、工業以及農業等領域中尤為突出。
2 完善政府中的扶持政策
對于我國現階段來說,就要不斷完善政府上的扶持政策,真正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就目前來說,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出現了逐漸降低的現象,這樣也就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且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設計與生產等方面上都存在著成本相對較高的特點。加之在后期階段中需要更換電池等而出現了費用上,也使得許多的消費者逐漸放棄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法關注度與購買力。一些發達國家中,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過程中,就制定出了政府扶持的政策,這樣也就包含了整個汽車產業。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我國在這一層面上卻還是關注示范運行整車等方面,這樣也就降低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政策的扶持。為了滿足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實現快速的發展,我國政府方面就要及時做好改革與創新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扶持政策。另外政府部門還要對新能源汽車整個行業鏈提供幫助,通過加大政府補貼以及優惠政策等來降低成本上的投入,保證新能源汽車產業可以實現快速長遠的發展[2]。
3 保證汽車產業市場劃分準確
就目前來說,我國現階段中的新能源汽車在發展上受到了自身技術性能以及價格等方面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以及適量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因此,針對這一現象,就要及時做好調整工作,通過從自身的實際情況上出發,做好市場的劃分與研究工作,挖掘出市場中潛在的消費者。為了保證消費者可以進行購買,企業方面還要對消費者提供出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消費者、如補貼以及簽售后服務合同等。在現階段中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劃分為公共服務用車市場、汽車租賃市場、公務車市場、出租車市場以及集團用車市場。所以新能源汽車企業就要大力推廣汽車租賃服務,在適當的范圍內來運用新能源汽車,通過將租賃汽車的消費者轉變為具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以此來保證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規模,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3]。
4 尊重發展的規律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堅持從汽車產業市場的發展規律上出發,真正做好每一個環節,保證發展的效果。對純電動汽車實現跨越發展,這樣也就忽視了混合動力車的重要性,但是也限制了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加之認識上的不足,使得純電動汽車的電池以及電機等方面技術上受到了影響,這樣也就影響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是中想要轉變這一現象,滿足我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需求,就要積極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尊重市場發展的需求,先發展好混合動力技術,通過不斷的推廣與運用來提高發展的效果。
5 建立出完善的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市場的不斷發展,還應當要認識到不能單純依靠政府上的資金補貼,同時還要借助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來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如果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單純依靠政府上的補貼,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等來進行保護,很容易造成汽車企業出現研發動力不足等現象,這樣也就出現了技術壟斷等現象。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影響下,不僅可以將企業中的銷售與生產區開來,同時也可以提高企業中的研發力度,不斷創新技術,保證企業可以生產出質量高、成本低的產品,這樣也就滿足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是要借鑒發達國家中的成功經驗,通過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法律法規,以此來對傳統的模式進行創新。尤其是對于汽車尾氣的排放等方面上,還要做好嚴格的規定與要求,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標,主動的購買新能源汽車,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快速發展[4]。
6 做好宣傳工作
對于企業自身來說,也要積極主動的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宣傳,真正做好消費者的引導工作,促使消費者主動的選擇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屬于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國家與政府等方面已經認識到了重要性,也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與支持,但是在消費者的層面上卻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政府與企業之間就要做好聯合宣傳工作,不斷擴大宣傳的范圍,以此來幫助消費者了解新能源汽車,掌握其性能,明確安全性,產生出購買的欲望。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工作中,我國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政府上的扶持力度,同時還要從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的發展上出發,完善相關的體系,滿足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姜江,韓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培育[J].改革,2011(07):57-63.
中圖分類號:F407.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289-01
常規能源是指煤、石油、水等自然資源。而新能源則是指應用一定技術而產生的一種能夠再生的資源,如太陽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等。近些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造成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并且對于一次能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大,新能源的開發也就顯得迫在眉睫。汽車是環境污染與能源消耗的主力軍,l展新能源汽車對于解決這些問題意義重大,在新能源汽車中,儲能電池因其優異的特質被廣泛應用。
一、技術創新中的風險因素
1.財務風險因素
在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儲能技術方面的研究時,因其技術線路非常的復雜,所以,一般都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由于這是一種實體經濟,因此在前期資金的周轉比較緩慢并且需要很長的實踐才能看到效果。這也導致了企業的不能夠持續投資。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相應的管理措施或者是沒有充足的資金,都會致使項目的破滅,將會給企業帶來非常大的損失。
2.市場風險因素
市場風險就是指在產品研發生產完成之后,在產品銷售時所承擔的風險。產品研發完成之后,就要使其實現商業化,只有在研發產品被推出、銷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之后,新產品的研發工作才算是徹底的完成。它大致包括[1]產品的銷售風險、價格風險、質量風險以及定位風險。
3.能力風險因素
在新能源汽車儲能技術的研發過程中,能力風險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它是指企業的研發水平落后,技術力量薄弱,并且缺乏先進的技術信息,因此而帶來的風險。能力風險主要包含[2]產業化失敗、研發能力不夠、應用效果不好等風險因素。
二、應對技術創新風險控制措施
1.財務風險因素的風險控制措施
在財務風險控制過程中,主要是對融資風險以及資金鏈斷裂風險的控制。在融資風險控制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做好融資的內部控制,比如說對融資進度的控制、融資過程當中所需要的經費的控制以及融資成本的控制等。在實行融資內部控制的過程中,還要對各個部門進行良好的分工,做好團隊當中的行為控制,制定相應的責任制度。同時,在融資的初期,還要對企業的當前現狀做好風險評估,發現其中可能會導致風險的地方,有針對性的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這對于融資風險的發現和識別特別重要。在融資的中期,要制定相應的危機處理預案,以備危機發生而擬采取的方案;根據融資危機的不同采取不一樣的處理預案,做到風險的及時化解,將危害和損失降到最小。在融資的后期,要對融資過程中的危機進行相關的善后處理,也就是說對在融資過程中出現的危機情況做好經驗總結,完善相關的工作流程與制度,并且馬上回歸到正常的經營秩序上來,這也是融資風險控制部門的主要職責。對于資金鏈斷裂風險的預防主要是通過對內部資金管理的強化,企業不要進行盲目的擴張,另外也不要隨意擔保,在財務的運作上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
2.市場風險因素的風險控制措施
為了預防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首先應該做好產品定位工作,在對產品進行定位的過程中,一定要以預防為主,選擇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生產。并且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要與市場的實際情況相聯系,避免制造出來的產品為過期產品,被市場所淘汰,這將會對企業造成極大的浪費。其次,技術創新要以簡單化為基礎點[3],不能太過復雜,太復雜就會產生很高的事故率,對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企業也要做好質量監管工作,保證產品的一致性。最后,在價格的確定上,要避免惡性的價格競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3.能力風險因素的風險控制措施
企業應該制定完整的企業規劃,做到全面發展。對于員工實行激勵制度,激發他們的工作潛能。使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能夠聯系市場需要,并非是埋頭苦干。對員工進行定期的培訓,提升其職業技術能力。針對企業的產業化失敗的風險,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進行控制,前期做好技術措施和產業化方案。中期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產品服務于用戶。在后期就要針對客戶的喜好來設計改良方案。并且,在產品設計的初期,要做好產品的定位工作,一定要切合實際。針對出現的產品低于預期的情況,應該制定出應急預案。
總結
對新能源汽車的儲能技術進行創新研究對于我國能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企業都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但是其中也伴隨著相當高的風險,比如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以及能力風險,這些都會對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為了預防這些未知的威脅,企業應當做好這些方面的風險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我國及國外很多汽車公司以及科研機構,在當前的環境以及能源壓力下開始積極研發清潔能源汽車,使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所謂新能源汽車主要就是指利用除了柴油以及汽油這些傳統能源之外的能源作為動力供給的汽車。當前正在研發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是有醇類、合成燃料、天然氣、空氣等作為燃料。
1.新能源汽車種類及特征
1.1醇類汽車
所謂醇類汽車主要是指以乙醇以及甲醇作為燃料的汽車,其中使用較為廣泛的就是乙醇,主要是因為乙醇自身的來源途徑較為廣泛,在制作的技術上也相對完善和成熟。當前的醇類汽車所使用的主要是乙醇和汽油或者是柴油等依照相應的比例進行混合繼而加以驅動,這樣就不需要對發動機進行改造,同時還能夠起到有效的降低污染以及節能的效果,但是這樣就需要加大燃油噴射量,只有摻醇率達到或者是高于百分之十五的時候,應當對發動機的壓縮比以及點火提前角加以改變。
因為乙醇燃料自身的空燃相對比較低,對于發動機相關的進氣系統沒有太高的要求,自身的自燃性能也不是很理想,辛烷值較高,自身的抗爆性較好,汽車尾氣的污染能減少至少百分之三十,這樣的汽車最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特公司研發。
1.2二甲醚汽車
對于二甲醚來說,其是一種無色同時又無味的氣體,自身的清潔以及燃燒性能都比較好,同時所產生的污染也較少,稍加壓制就會成為液體,因此十分適合作為一種新式的能源,使用這樣一種燃料的汽車是符合美國加州關于超低排放的標準。日本的NKK公司已經研發出相關的使用劣質煤生產二甲醚的相應設備,二甲醚汽車在使用的過程中很難或者是不會排放出一些污染環境的氣體,所產生的NOX往往會比柴油汽車排放的低百分之二十。
1.3氫燃料汽車
眾所周知,氫是一種清潔燃料,通過使用這樣一種燃料,燃燒的效率較高,有助于降低燃料的使用量。另外,氫氣能夠混入到其他燃料之中,繼而使得燃料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二氧化氮的排放量有所降低,在各種燃料之中,氫的質量以及密度是最高的,但是其自身的能量目的較低,因此,其自身的不足就是安全以及儲存問題。寶馬公司一直都在對氫氣發動機加以研發,研發出多種款式的氫氣發動機汽車。
1.4液化石油和天然氣汽車
對于天然氣汽車來說,其又被成為“藍色動力”汽車,主要是以液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為主要燃料,其中壓縮天然氣以及液化石油氣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點燃式發動機燃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燃料自身的形成較為單一,有較高的純度,和空氣進行混合時能夠做到完全燃燒,同時還能夠排出較少的一氧化碳,但是其不足就是儲運性能較低,著火的延遲期會比較長。
2.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況
我國地大物博,尤其是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分布的區域也十分廣泛,在北京、海南以及重慶和上海等地都是我國燃氣汽車的重點示范城市,這些城市在燃油汽車的基礎上對壓縮天然氣汽車以及相關的液化時尤其汽車做了積極研發并進行改裝,這些汽車主要是用于出租車以及公交車領域。
我國的山西省是產煤大省,此地的甲醇汽車項目已經有多年的研發歷史,當前已經開始進入商業運行的環節,甲醇汽車所使用的燃料系統,不僅能夠用甲醇,還能夠使用汽油,同時還能夠將乙醇作為一種有氧燃料加以使用,這些在黑龍江以及河北省多地進行了推廣,另外我國也制定了相關的乙醇汽油燃料的相應標準。其中山西省使用的甲醇中巴車就是一大成功實踐。
我國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國家也在支持將煤炭作為原料對車用燃料加以制造,通過煤直接或者是間接液化的方式對車用燃料加以制取的項目在我國也得到廣泛的推行。在“十五”期間,我國在陜西省以及云南省建立了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廠,將煤炭作為原料合成二甲醚或者是石油來作為車用的燃料。
黨的十提出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將提高原創能力作為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存發展之道。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是集高智力性、高創新性、高效益性、高成長性以及高群聚性為一體的科技密集型企業,其創新能力的高低,創新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和企業的增長質量,是天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科學發展戰略的關鍵。
一、天津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近三年來,天津原創新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擁有全市50%以上科技資源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其創新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天津原創性高科技企業創新能力。
一是高科技人才投入狀況。人才是原創性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提升企業原創能力、促進內生增長的源動力。2011年,天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共有11萬人,其中碩博人數為2萬人,高端人才和從事高科技活動的專業人才為天津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高了重要保障。
二是研發費用投入狀況。2010年,天津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2.37%,相對較低。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3。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內容支出為27億元。為進入全國前10名,與其他直轄市相比,排名為第四。
三是創新活動開展狀況。2010年,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數為140萬個,較上年有小幅增長;研發項目數為2718萬個。研發機構內部開展活動經費支出近20億。可見,天津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內部研發提升原創能力。
四是高新技術產品產出狀況。2010年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都呈現高速增長,分別比上年增長21.65%和475.9%。增加值從上年-106.58億元轉增為400.63億元。在高技術引領下,天津市201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107.19億元,比上年增長 27.8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686億元,增長 28.26%。天津市工業在結構調整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優勢產業為支撐的格局。
五是高新技術成果產出狀況。2010年,天津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產值約891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約883億元,出口收入約541億元。均較上年有大幅增長。
二、影響天津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高端創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創新驅動力度不夠
創新要素創新活動得以開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創新者、創新機會、創新環境和創新資源(包括人才、物力和財力資源),天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內生增長,必須集聚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高端創新要素。但調查中我們發現高端創新要素在天津的集聚度還不高,創新驅動力度不夠。比如,作為創新主體——創新者的人數不多:知名、領軍業界的企業家、科技人才落戶天津為數不多,創新環境有待完善。
(二)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數量上看,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達到3.36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16%,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1744家,占科技型中小企業的5%,距離形成科技小巨人頂天立地,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還有一定的距離。從所有制結構上看,盡管近年來內外資比例有所改善,但截至2012年,外資企業為14367個,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中80%為外資企業。天津本土自主創建的品牌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就更少了。這與北京、上海、山東、廣東等省市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相比不占優勢。缺乏本土的高新技術企業,過分依賴外來的品牌企業,必然會使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而培育本土高新技術企業才是促進天津內生發展的根本。比如,受中日國際關系的影響,與汽車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下游企業因日系車銷量的減少而備受打擊。從產業結構來看,電子信息和光電一體化合計比重為75%,新能源和節能材料雖然發展很快,但比重剛過10%,為11%。其他的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與醫藥和環境保護的比重均未超過10%。
(三)原創性研發投入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
研發投入是衡量一個企業的創新投入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研發投入不足成為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研發經費投入不足。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天津將此指標定為3%,為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與發達國家高技術企業10%~16%的R&D投入強度相比,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是研發活動單一。基礎研究投入是高新技術企業具有技術優勢、擁有技術原創的保障。2010年,天津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活動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經費4%:16%:80%的比例結構顯示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活動類型單一,原創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政府資金引導不足,投入力度不大,政府政策支持不足。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的資金來源主要有自有資金、政府投入、金融風險機構投入。近三年政府投入資金僅占研發支出的20%左右。政府資金能夠透過政策傾斜對某類企業或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而過低的政府投資規模將很難對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
四是金融機構支持力度不夠,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由于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高原創性、高智力性、高風險性、高投入性、高競爭性等特點,在外部,高新技術企業整體的資信狀況不高,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貸款。
(四)高端原創性人才建設不足,技術貢獻率有待提高
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原創性研發,關鍵靠原創性研發人員的努力。2010年,天津高新技術企業中從事R&D的人員有9035人,比2009年增長11%,R&D機構的數量為140個,比上期增長18%;R&D內部經費支出27億,比上期增長38%。盡管高新技術企業的R&D人員逐年增加,平均到每個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高端原創性人才仍是捉襟見肘。2010年,高技術企業增長占經濟增長份額及R&D活動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在全國排位分別為第11位和第23位。從技術貢獻率來看,R&D經費支出與增加值比例在全國排名第24位。說明天津高新技術企業原始創新少,以技術引進為主,且高新技術產品的附加值低。
(五)企業原創性能力不高,缺乏原創性自主品牌
原創性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資源的投入來實現,具體體現為研發活動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技術水平的高低。以專利量為例,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對于區域創新能力乃至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并且成為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2012年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中,天津未進入前六名。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價值是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綜合形象的生動體現。2011年,天津有全市專國家馳名商標達到76件,天津著名商標為721個。但落實到高新技術企業,量就更少了。況且天津擁有的高新技術品牌企業大部分為外來品牌,如三星、格蘭仕、突破電氣等。
三、提升天津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提高公眾創新能力的建設,優化創新環境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吸引創新要素聚集的首要條件。因此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引導、支持、幫助為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營造全民創新、終身創新的文化氛圍。一是積極營造創新性文化氛圍。應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形成人人想創新,時時有創新,處處能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為提升企業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二是積極推行創新性終身教育。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要一批精通高新技術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要具有創新素質。要注重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不斷的接受新知識和掌握運用新知識。三是積極開展創新性培訓。比如由高校成立創新培訓中心,為創新人才提供繼續教育的平臺。從制度建立一個規范的具有強制性的創新人才后續學習的相關規定,以保障創新人才接受繼續教育,以保持持續的創新動力。
(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特色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
積極發展具有天津優勢特色的綠色能源企業、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企業、新材料創新集群、光機電一體化創新集群、民航科技企業。培育天津本土企業,加大企業自身研發投入力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
(三)加大原創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費用的投入僅依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構建多元化的研發投入體系,加大原創性研發投入力度。首先,政府應加大對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性投入;其次鼓勵民間高科技融資機構的成立,運用社會化資本,提供融資渠道。最后,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可以通過內部融資獲得創新資金的增加,這樣既減少了企業融資的成本,又降低了企業即將面臨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資金。
(四)實施高端人才戰略,提高技術貢獻率
人才是原創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技術的載體,在創新活動中發揮著引導者的作用,是提高科技貢獻率的關鍵。企業應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建議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實施尖端人才的市場化運作和柔性流動。由政府牽線搭橋建立高端人才庫,一方面企業可以根據才人庫聘請專家做顧問,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專家建立合作協議。
鼓勵專家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與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相融,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去。這樣做,既可有效化解中小企業限于資金等問題難以得到所需人才的難題,又可解決專家研究難以進入企業生產一線的問題,也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貢獻率。
(五)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支持原創性自主品牌創建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作用,推動國際高端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吸引國際研發中心,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和水平,力爭通過合作與交流引進更多的科技產業大項目。品牌是企業發展的長青石,是創新能力的生動體現,因此支持原創新自主品牌,首先是由企業建立品牌創新平臺,政府引導支持,市場中檢驗與反饋,然后企業再次利用創新要素不斷改進,激活企業內部創新要素,聚集高端創新要素,打造原創性自主品牌,以提高其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文,吳達,楊文明,安蔚謹.天津市高新技術企業R&D資源配置研究.中國科技信息[J].2012年第03期.
[2]張澤一.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2年第4期.
[3]王虹靜,張香芹.天津市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觀察.2010年第1期.
[4]高翠娟,尹志紅.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年6月.
[5]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機制比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2007年第12.
一、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現狀
中原電氣谷〔Central Plain Electronic Valley(CPEV)〕核心區位于許昌至長葛集群經濟產業帶,是以電力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區,包括風力發電、繼電保護自動化、民用機電生產、核電控制設備產業等。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指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建立在最新科學技術成就之上的,以知識為基礎、科技人員為主體的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和開發的企業。
目前,區域內擁有許繼集團、森源電器、陽光電纜、西繼電梯、愛迪德電力設備公司等50多家規模以上的電力裝備制造企業,是我國最大的電力二次設備和高壓開關研發制造基地。目前,該區域企業生產的電力二次設備在國內市場上占有率達到20%,綜合實力居國內同行業第一位。
區域內電力裝備行業擁有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一個博士后工作站和兩個電氣研究所,與德國西門子、日本東芝、法國施耐德等世界著名電氣企業保持著長期技術合作關系。許繼集團累計申請國家專利107項,已獲授權57項;森源電氣累計申請專利259項,已獲授權160項,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
盡管中原電氣谷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然而與把中原電氣谷打造成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聚集區的目標還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區內創新意識不強導致的創新動力不足;區內創新成果不足導致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區內創新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的創新能力培育的可持續能力不強等。要想把中原電氣谷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產業集聚區,以上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二、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進而制定出能夠使自身條件和所處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發展戰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內部優勢和外部機會,同時把企業劣勢和環境威脅的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一)優勢(Strength)
1、產業基礎優勢
許昌市是我國重要的輸變電裝備生產基地。近年來,通過積極擴大開放,著力加強自主創新,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輸變電行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具備了加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目前,區域內擁有許繼集團、森源電氣、陽光電纜、西繼電梯、愛迪德電力設備公司等50多家規模以上電力裝備制造企業,是我國最大的電力二次設備和高壓開關研發制造基地,電力二次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20%以上,綜合實力居國內行業第1位。40.5kV交流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6%,居國內行業第2位;12kV真空斷路器、隔離開關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3.02%和26.06%,居國內行業第7位和第1位。
2、技術優勢
許昌市電力裝備行業擁有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個國家級檢驗中心和2個電氣研究所,與德國西門子、日本東芝、法國施耐德等世界著名電氣企業保持著長期技術合作關系。許繼集團累計申請國家專利107項,已獲授權的達57項;森源集團累計申請專利259項,已獲授權的達160項,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DPS―2000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KYNS80―40.5kV交流金屬封閉開關設備、VS系列真空斷路器、GN系列隔離開關。
3、人才支撐優勢
現有從事輸變電裝備的專業技術人員6000多人,其中碩士以上高級技術人員200多人,博士60多人,博士后10余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6人,具有國家突出貢獻專家30人左右,省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學術帶頭人20多人,形成了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完備技術人才體系,是國內輸變電專業人才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
4、區位優勢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心位置,有“中原之中”之稱。電氣谷環500公里范圍涉及7個省,總人口4.8億,是我國能源和電網建設的重點區域。電氣谷核心區位于許昌――長葛產業帶,與京廣鐵路、禹鄲地方鐵路、京珠高速、京深、徐西國道相鄰,許鄭快速通道和規劃建設的京廣客運專線在此經過,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5、產業集聚優勢
中原電氣谷內產業配套能力強,區域內具備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控制保護和換流閥、750kV交流輸變電控制保護、220kV及以下變壓器、中低壓開關成套設備及元器件、電能質量等產品研發和制造技術,產品覆蓋電力系統輸變電、配電和用電的各個環節,橫跨一次及二次裝備、交流及直流裝備領域,是中國輸變電裝備行業中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綜合成套能力最強的產業聚集區,具有電網建設工程的總承包能力。
(二)劣勢(Weakness)
1、人才結構有待完善,創新動力不足
創新的載體是高素質的科技型人才。中原電氣谷人才結構不太合理,尤其是缺少高層次人才。就創新成果而言,企業人才的創新需求不旺、創新動力不足,企業文化中的創新意識不足,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2、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高
在后金融風暴國際背景下,政府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信貸規模收緊,導致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高。
3、法律保障劣勢
新興的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盡管先后出臺了各項法規,但對產業集聚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立法還不完善,這樣抑制了產業集聚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
(三)機會(Opportunity)
電力裝備制造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電力消費呈加速增長態勢,電網建設將進入持續高速增長期,為電力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1、市場空間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為電力裝備工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時期,在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拉動下,電力先行策略仍將長期實行,電力彈性系數中長期水平將維持在1.0以上。根據我國“十一五”電網規劃及2020年遠景報告,僅“十一五”期間,國家就投資1.36萬億元,新增33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6萬公里、變電容量3億千伏安。因此,在未來較長一個時期,為保證電力輸送和分配需要,我國電網建設將加速推進,電力裝備制造業面臨難得的發展契機。
2、政策環境
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特別是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裝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先進電力輸配技術,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效率的電力輸配。《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將特高壓輸電關鍵設備研究作為重點扶持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把中部地區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為電力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威脅(Threat)
1、科技創新的風險較高
從創新技術的獲取并形成樣品到創新產品的維護,這一系列過程都存有較大的風險。自主創新較之模仿創新具有更大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以及資金風險。由于技術的不確定、市場范圍的不確定、顧客需求的不確定,還有新產品競爭優勢的不確定,產品被接受時間的不確定、資金是否會斷裂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創新都有可能導致失敗。
2、競爭格局的改變
現代企業的競爭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產業鏈上各企業間要保持高度的協作和融合,只有掌握其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才能保證產業鏈的競爭優勢。而中原電氣谷內企業集聚效應的發揮還需要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協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
目前,全球經濟正經歷著一個低速發展的時期,行業市場也步入了低谷。如何盡快走出的困境,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三、提升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策略
綜上分析,可將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所具有的內部優勢和劣勢、所面臨的外部機遇和威脅構造成SWOT矩陣,并依據“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劣勢因素、把握機遇因素、化解威脅因素”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創新發展策略。
SO策略:充分利用中原腹地輻射八方的區域優勢,借助成熟的產業集群,在政策的引導下,打造自己的創新團隊,實現向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的飛躍;WO策略:利用不斷完善的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增加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投入和改善企業內部的創新環境,引進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先進的技術,與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以及主導產業企業形成經常性互動,獲取有關技術信息、享受技術外溢效應,增加企業活力;ST策略:調動包括政府、企業在內的多方力量,不斷完善以產業聚集區內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為企業的科技創新行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有效的保障機制;WT策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策略,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把握市場機遇;更新管理理念,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不斷培養自主創新精神、強化自主創新意識。
四、結語
利用SWOT定性分析了中原電氣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情形,明確了重點發展方向。但是由于企業所處行業及發展時期的不同,自身條件和受外部環境影響程度的不同,本文認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應在考慮以上因素的基礎上,再結合彼此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開拓、把握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減少環境變化所引起的沖擊,為科技創新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參考文獻:
①邁克爾.波特著.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1997
②王麗潔. 自主創新使許繼集團插上騰飛的翅膀[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
③王紀年. 許繼創新崗位職業化,創出六個世界第一[J].電器工業,2009(03)
④馮志卿. 許繼電氣 如何戰勝跨國公司[J]. 中國投資,2007(09)
面對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的新形勢,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的重大戰略選擇。本文將分析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環境,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1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分析
1.1 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動力組合起來的新型汽車,目前種類很多,有內燃機和蓄電池混合的,有內燃機和超級電容器混合的,有內燃機和液壓節能器混合的,有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混合的,還有燃料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混合的等等。混合動力汽車具有以下優點:汽車內燃機的最大功率可以根據平均需要來設置,在一般負荷下,汽車處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狀態,當負荷增加,需要提高內燃機功率時,可以由電池來補充,當負荷減少時,內燃機多余的功率又可以給電池充電,所以混合動力汽車的行程可以和普通汽車一樣;電池可以有效儲蓄制動、減速時節省的能量;慢速行駛時,可以關閉內燃機,由電池進行驅動,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內燃機可以有效滿足耗能大的空調、取暖設施的需要;電池不會發生過充等現象,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如果長距離高速行駛并不能節省用油。
1.2 純電動汽車
純電動汽車是指采用電力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其動力系統主要由蓄電池、電機和控制系統構成。純電動汽車具有以下優點:它更加適用于在城市的慢速行駛;在停止時不發生電量消耗,制動時電機可以化身發電機,對制動減速時的能量進行再次利用;能夠減少對石油資源的需求,所需要的電力可以由其他能源進行轉化;結構簡單,維修保養的工作量小。但是蓄電池的容量有限,而且一般價格比較貴,此外還需要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基礎設施,系統龐大,耗資多。
1.3 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汽車是指通過氫氣或甲醇等燃料與大氣中的氧氣進行化學反應產生電能,利用電機驅動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類型。燃料電池汽車污染物排放量很少,甚至是零排放;燃油效率高,提高了燃油經濟性;減少了因機油泄漏引發的水污染;運行平穩,不會產生噪聲。但是燃料電池的生產成本比較高,制約了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發展。
1.4 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汽車
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污染物排放比較低,現已成功應用于汽油機。它的成分比較單一,有較高的純度,與空氣能夠進行完全燃燒,一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比較少,在溫度較低時,發動機的啟動性和運轉性能比較高。但是與液體燃料相比,不太容易運輸,發動機的性能也比較低。
1.5 氫動力汽車
氫動力汽車利用氫燃料與空氣進行反應,產生水排放出來,因此,它真正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汽車類型。但是氫燃料電池的成本比較高,氫燃料不易存儲和運輸,最為重要的是,氫氣的提取需要通過電解水或使用天然氣,這樣就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氫動力汽車的優勢就無法顯現了。
1.6 醇類動力汽車
由于醇類燃料自身含氧,因此可以提高燃燒效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較低,幾乎不存在碳煙的排放。但是甲醇毒性比較大,對人體危害大,而且對物體有腐蝕作用,這些都限制了甲醇在動力汽車中的應用。
1.7 生物燃料汽車
生物燃料做要包括從農作物或者動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質,它能夠加快燃燒速度,減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它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但是一些物質可能會腐蝕發動機。
2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和展望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目前已投資大量資金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我國現階段研究的新能源汽車究竟發展哪種形式還要依據我國國情,必須符合我國汽車長期發展特點,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新能源汽車要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特點而不同。
我國汽車制造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傳統的汽車制造技術短時間內很難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主要表現在汽車發動機制造技術上,這是我國汽車制造的一個關鍵難題,目前國內各大汽車制造公司仍然沒有突破這方面的技術。而新能源汽車制造是一個新興領域,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而擺脫尾隨發達國家的狀態,抓住機遇,將新能源汽車的制造變為我國汽車企業取得全球先進水平的一個絕好契機,實現跳躍式發展。
目前阻礙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和應用的主要問題是制造成本較高。根據市場調查和研究,純電動汽車在城市內將來會獲得一定的市場,但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汽車維護成本高。純電動汽車要想得到較早的上市和推廣,電池制造技術是關鍵。
日益加重的能源與環境壓力使得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實現我國能源安全、環境保護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很廣闊。
3 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發展思路
3.1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結構
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發展較晚,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相比之下,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認真反省并解決。首先從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自身角度來講就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企業之間創新管理上存在問題。新能源汽車創新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當今時代下,并且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都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之一,而產業化的發展最終是通過市場化來決定的。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頒發相關的扶持制度得以發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的科技研發投資政策為主,這在無形中助長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技術自主創新問題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國家的扶持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從而不斷引進國外技術。但是,我國必須要明確國外在傳播先進技術時,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全盤售出或者許可給中國汽車企業使用,我國引進來的技術都是表層的,沒有深入。所以,技術創新的目標還得靠我國自主研發實現,在引進國外技術時,應重視消化吸收和再創造。
3.2 解決現有研發中存在的問題,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鋪平道路
從我國頒發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技術開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就開始萌芽發展起來,在發展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依然不夠成熟,尤其是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技術上依然存在問題。我國在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方面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面對燃料電池壽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來源匱乏等問題,還不被大眾所認可。因此,積極解決新能源汽車在研發中存在的問題,突破其在產品和技術研發方面的瓶頸,還需要汽車廠商去創新、解決。
3.3 汽車企業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創新步伐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大型汽車企業在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資金上投入份額占其銷售額的比重基本都未達到1%。相對國外發達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投入少之又少,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公司同期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投入占比一般可達5%左右。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與制造商對研發投入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車技術公司采用合理的創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發經費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創新實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前列。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1-0182-03
高新技術園區的創新功能是具有自增強機制的創新組織,是有機的且具有很強整合能力的組織,但是各類創新過程中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其并不是以一個完美的線性方式出現,而是創新功能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反饋的結果。而高新區內創新功能是以其非均衡非對稱結構作為推動創新活動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宏觀層面的生產體系和知識體系的非對稱失衡)。
一、創新功能的外部條件缺失
(一)硬件基礎設施
硬件基礎設施是創新功能發揮的基本物質保證,它可以強化和補充創新功能的作用,例如交通、通信設施的不斷完善為創新功能發揮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撐。當前作為趕超型的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我國高新區的發展實力薄弱、內部企業實力弱小、硬件設施的不完善使得園區企業不能獲得穩定供給的原材料和高素質的勞動力,缺乏園區品牌效應。企業的互動合作和知識交流,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的交流缺少相應的基礎設施平臺的支持,創新功能的發揮受到基礎條件的抑制,具體表現在:較高的機會成本,創新功能擴散中的高昂的時間成本,創新主體捕捉創新信息的低靈敏度。
(二)創新文化的落后
創新功能的發揮離不開高新產業園區的區域文化的支持。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其《大力構建創新文化環境》一文中指出:觀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體制的創新,無不回歸于文化的創新。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新區發展過程中的保守、厭惡風險、森嚴等級制度、忠于企業而非忠于專業以及不重視合作的地域文化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影響因素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新區創新功能的發揮。
二、技術中介組織的滯后
創新功能的運行過程中,創新知識的生產、知識的轉移、知識的應用等活動都離不開技術中介服務的支持,技術中介以其具有的信息搜尋能力、信息甄別能力以及信號傳遞能力為創新功能提供獨立的、公正的服務。技術中介組織主要有服務于共性技術知識生產的技術中介、服務于知識轉移的技術中介、服務于知識運用的技術中介(徐雨森,張世君,2009)。技術中介組織與園區內創新主體和要素市場緊密聯系,為創新活動提供重要支撐,在降低創新風險,加速成果產業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國外成功的高新區相比,我國高新區不論在中介服務的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一)技術生產的技術中介組織的力量薄弱
共性技術生產的技術中介組織的力量薄弱,使我國共性技術的主要力量――大學、科研院所的運行體制難以滿足共性技術研究的需要,使得創新技術的研究單位忽略了知識成果的轉化、轉移環節,企業與科研院所出現脫節現象,導致了知識生產的供求雙方相對隔絕,形成技術成果供給相對過剩,破壞了創新功能的良性運轉。形成園區內研究機構存在功能和機制錯位,出現“研究成果內部化”和“科研機構企業化”的傾向。
(二)知識轉移的技術中介組織的力量薄弱
在創新功能中體系中,知識轉移的技術中介組織能優化知識轉化路徑,促進出現功能的完善和價值增長,創新功能的作用強度和廣度得到提升。雖然我國知識轉移的技術中介組織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但還存在許多問題,間接阻礙了高新園區內創新功能的發揮,園區內的部分技術轉移中介組織仍保留著計劃經濟的某些特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生存,市場競爭意識淡薄,人員缺乏激勵和約束,素質不能滿足園區發展需要,中介之間缺乏國際間的合作,影響了中介的專業化和轉移活動的展開。
(三)知識應用的技術中介組織的力量薄弱
服務于知識應用的技術中介組織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的主要變現形式就是企業的孵化器,其利用自身的強勢資源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組織,將基礎設施、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和金融資本組合在一起,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最終使技術成果商品化,為創新功能提供新的動力源。當前我國高新區內的孵化器的職能比較單一,技術供給不足,主要依靠本地的大學、研究院所等技術資源,缺少全局和國際視野。孵化器的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強,融資渠道單一且能力較弱。
三、產業共性問題制約創新功能的發揮
共性技術作為知識的一個分支,除了具有知識的一般特征外,由于其準公共物品的性質,決定了共性技術生產除了具有不確定性等一般知識生產的特征外,還包括超前性、高風險性、產業共享性、社會效益性等特征(Patrick,2001)。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使產業共性問題日益突出,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鏈越來越長,產業分工越來越細,技術發展越來越快,而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創新的投入加大,風險提高。技術的融合推動產業間的融合,產業間出現技術共用,業務交叉,產品融合的趨勢。企業面臨的創新壓力大大增加,單獨創新的難度越來越大。
馬明杰指出,沒有其他主體的注入,共性技術知識研發中就會存在嚴重的“市場失靈”。共性技術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其產業共享性與高風險及不能直接作用于生產中的特征,決定了其研究過程完全由企業投資是不現實的。同時,企業的追逐私人利益的特征與共性技術的社會性特征,是當前共性技術研究主體一直由科研院所或大學來承擔的重要原因。這種模式難以滿足共性技術研究的需要,產生了忽略知識成果轉化、轉移環節的情況。而我國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科技體制存在條塊分割、互相脫離的現象,造成共性技術供給資源分散,供給系統失調,知識轉移能力較弱,產生知識生產供求雙方相對隔絕,與企業聯系較少,形成技術成果供給過剩,破壞了創新功能的良性循環。
四、網絡組織的負效應制約了創新功能的發揮
高新技術產業多以中小企業和采取柔性生產方式為主,企業多采用扁平型的組織結構。高度復雜的技術創新常常跨越多個科技領域,創新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日益提高,產品的技術轉變速度加快,技術變革的步伐加大(陳勁,陳鈺芬,2006)。高技術產業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使得園區內各行為主體尋求合作以降低不確定性的沖擊,形成了以各行為主體為節點的網絡組織。理論和實踐表明,高新園區的創新網絡作為其內在發展的潛力,不斷地產生技術創新,并保持可持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為了更好的發揮自身在高新區的創新主體作用,它會不斷地尋求改善自身組織的途徑。
五、對策和建議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因素,決定了政府在高新園區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通過以上創新功能發揮中的制約因素分析,本文從政府視角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外部條件缺失的政府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為高新區內創新功能提供環境支撐。良好的基礎設施是高新區內技術發展的基本保證,政府在高新區發展初期應搞好規劃,科學布局,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增強園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完善專業物流發展的軟硬件設施,建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素質等措施。重點建設以計算機網絡、信息情報網絡和辦公自動化網絡為標志的網絡結構的建設,只有建好創新網絡的基礎設施才能不斷吸收創新知識,便利創新主體的進入把知識轉化為技術,形成創新產品。
2.營造吸引創新的文化氛圍。硅谷的經驗表明,成功的高新產業園區應鼓勵創新文化的生長和根植,要大力宣揚富于冒險和進取的企業家精神,重視信任與合作文化的建立,培養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的觀念,促進人員的流動,淡化等級觀念和重視非正式交流等。大力建設園區品牌,依托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促進創新氛圍的形成。完備的高新區建設過程中必將需要廣泛融資,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而且園區內企業的運作和創新功能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需要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拓寬融資渠道。
(二)技術中介組織低水平的政府對策
1.共性技術知識生產技術中介。共性技術知識生產服務類技術中介在共性技術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提高我國共性技術知識生產服務類技術中介的水平,政府應該主導組建多途徑的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制定長期規劃,確立發展目標和研發方向。扶助官助民辦的新型共性技術生產平臺,以降低單獨由政府完全投資于科研機構的研發和維持費用,大大提高了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拓展現有的技術中介組織的知識生產服務功能。
2.知識轉移技術中介組織。發展高效地服務于知識轉移的技術中介組織是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的最經濟、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政府應鼓勵區域性的生產力中心結盟,建立統一的服務平臺,把聯盟發展成為服務標準化、質量一流的集團化服務聯盟。另外,建立技術中介的信譽體系,政府應指導培育健全良好的技術信用市場體系和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立失信懲罰機制,運用法律、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種手段,使失信者付出與其失信行為相應的經濟和名譽代價。
3.知識應用技術中介組織。高新技術園區中發揮創新功能的知識應用技術中介組織主要集中于孵化器,它是服務于知識應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中介組織形式。圍繞孵化器建設,政府最大的優勢是擁有龐大的區域網絡和廣泛聯系,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向創業企業提供大量非常有價值的信息、聯系和建議。重點集中在服務的深化和細化,通過提供全配置、集約化的孵化空間,整合政府扶持、專業機構、公共平臺、專家顧問等各類資源,提供針對性的階梯式服務。
(三)解決產業共性問題的對策
產業共性問題對產業聯盟產生了客觀需求。單個企業缺乏解決共性問題的積極性或能力,產業共性問題只能由政府出面解決或者由企業組成產業聯盟解決。政府政策與產業聯盟相結合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即政府以支持產業聯盟的政策促成產業創新。產業聯盟是一個由不同創新主體組成的網絡,是解決創新中的共性問題而形成的機制,其對創新的有效性、多樣性、持續性意義重大,它豐富和促進了區域創新系統。政府作為解決共性問題的重要力量,應該以產業聯盟為依托采取多樣手段大力支持聯盟的建設。政府要針對區域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聯盟管理辦法,確保聯盟發展的產業特色和區域特色的可持續性。
(四)網絡組織負效應的政府對策
首先,明確政府職責,創建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高新園區內的網絡組織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和計劃手段是對立的,因此政府的職責就是為創新網絡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其次,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創新網絡自治的運作和企業間的信任緊密相連,創新網絡主體之間要求存在高度的信任關系,信任作為一種控制機制(Brauch & Eccles,1989),能降低交易費用,防范機會主義行為,促進創新功能的合理發展。另外,加強創新網絡主體間的溝通和融合。創新網絡中不同的行為主體在知識、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要求政府培養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主體間開放式、深層次的創新交流與互動。
參考文獻
[1] 徐雨森,張世君.社會知識活動系統中的技術中介[M].科學出版社,2009:26-30.
[2] Patrick R.Foresight and generic technology:an exploratory method with a knowledge based principle to compare France and Germany.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Netherlands:20-23.
[3] 馬明杰.共性技術的評價標準與政府支持方式[J].科技促進與發展,2005,(4):19-24.
[4] 陳勁,陳鈺芬.開放創新體系與企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
[作者簡介]鄧 瑾(1966-),女,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研究;江燕燕?穴1982—?雪,女,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研究;張鳳蓮?穴1989—?雪,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本文為江西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地方院校科研創新團隊的行為模式及動態激勵研究”(基金項目:09ZD009)之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科技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其核心是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1]。如何構建大學科技創新團隊并促進其成長,已成為大學科技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2]。大學科技創新團隊是大學適應科技工作新形勢而構建的一種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科技組織形式,它依托于大學,其成員一般由不同學術背景的大學教師組成。創新性與實踐性、基礎性與前沿性是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原則;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核心要素為卓越的領軍人物、合理的人員構成、團隊精神和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3]。但是,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普遍存在團隊目標不明、領軍人物缺乏、能力提升緩慢,過程管理有待規范等問題[4],這要求建立科學規劃平臺、提高團隊管理水平。對于如何實現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提升,有學者提出運用“信息化管理”和“量化管理”等方法[5],而應用能力成熟度模型?穴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雪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逐步提升還是一個新思路。本文試圖將能力成熟度模型應用于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之中,通過逐步改進,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加強能力建設,從而提高團隊建設的效益和效率。
二、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適用性
(一)軟件工程領域的成熟度模型
軟件工程的CMM是1986年9月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所組織開發的。CMM提供了一個過程能力階梯式進化的框架,基于過程的每一成熟度級別,檢驗其實踐活動,針對特定需要建立過程改進的優先次序。這個階梯分為五級不斷進化的級別: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化級。每個級別都提供了一個軟件過程改進層次,每個層次靠實現軟件過程的一些關鍵過程域中的關鍵實踐來達到軟件能力成熟度的提升。CMM是一套軟件過程的管理、改進和評估的模式和方法。它強調的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持續的過程改進[6]。
成熟度模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成熟度等級?穴Maturity Levels?雪,一個是內部結構。其中,內部結構包括了關鍵過程域?穴Key Process Areas,KPA?雪、公共特性?穴Common Features,CF?雪和關鍵實踐?穴Key Practices,KPA?雪[7]。
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低水平到高水平之間有許多中間過程,由此便產生了成熟度等級的概念。成熟度等級將能力的提高分成若干中間環節,層層遞進,每一等級均為后續等級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提高企業自身能力提供支持。
(二)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構建的可行性
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是保證地方院校科技項目從構思到實現的各個環節順利實現,其建設過程是一個或者多個連接起來的程序或活動的集合,其目的是要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過程所代表的程序或活動是在一個功能及其內外部結構和關系己經明確的組織結構下進行的,一個過程可以繼續被劃分為多個次級過程,直至單一的活動。
成熟度模型反映了持續改善的過程,采用的是過程分析的思想。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在不同階段的活動所處的狀態有著不同的狀況,即在立項、研發、制造的過程存在差異,構成了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等級。因此科技創新過程的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也體現了它的成熟度等級的不斷提高[8]。
CMM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蘊涵了“特續改進”的管理思想。著眼于軟件過程的CMM模型是持續改進的表現,模型中蘊涵的思想就是持續不斷的改進組織的軟件研發能力[9]。對某種活動過程實施成熟度模型必須保證兩個前提?押一是為了保證過程可以持續不斷改善,該過程必須是可重復的?鴉一是為了保證不同等級的活動側重點,該過程必須是可以細分的。地方院校科技創新活動從立項研發開始,經過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最終走向市場經過多個環節,每部分都是若干活動的綜合[10]。因此,通過構建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提升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構建
(一)模型的類比
參照CMM,本文將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以5個同樣的維度來有序地衡量科技創新團隊能力,分別為初始級、成長級、定型級、管理級和優化級(圖1)。二者包含的含義是不同的,五個成熟度等級所代表的能力成熟度特征是與CMM不同的,劃分本模型的成熟度等級是模型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
1.初始級。這個等級中的各個科技創新團隊實踐具有各自的特點,無一定之規,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雖然近年來在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體制改革上進行了探索,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和制度,很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水平尚處在最低級。
2.成長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初始階段,科技創新過程相對規則化。處于這一級的科技團隊,建立了比較有效的創新管理組織,進行了一些基本的項目界定,研發時間、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面的保證活動,對科技創新進行合理的組織管理,使科技創新活動能以可控的過程進行。制定必要的規章,能重復過去類似應用項目取得的成功經驗。
3.定型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團隊的各項活動步入規范化。在己定義級上,地方院校建立了適合自己的科技創新過程,這些過程被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進行文檔化。處于己定義級的科技創新團隊,其科技創新過程是平穩的、可重復的。在所建立的科技創新流程中,進度和創新效果都是受控制的,都是可以跟蹤的。這種過程能力的特點是標準化。
4.管理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量化管理階段,科技創新活動有了量化的目標。在這一級,科技創新過程是具有精確定義的、連貫的評價方法,評價所有科技創新過程的重要環節以便為科技創新的成功提供保證。這些評價方法降低了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了團隊的科技創新產出能力。這一級科技創新過程能力的特點是可預測的。
5.優化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自我完善階段,可以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進行改進。處于這一級的團隊,工作重點是科技創新過程的不斷完善,從而促使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隨著新的科技創新過程模型的出現,科技創新的成本和周期在逐漸降低,所以團隊應充分利用過程執行的反饋信息、引進新理念和方法不斷地改善其科技創新過程,發揮自身優勢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二)模型的結構框架
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分為3個層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級——關鍵過程域——關鍵實踐。首先,由各個能力成熟度等級構成整個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然后由若干個關鍵過程域分別構成每個能力成熟度等級,其次在每個關鍵過程域中具有自己的目標,以及為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做到的若干個關鍵實踐[11]。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由此層層深入的。
關鍵過程域是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從第2級到第5級的重要特征。“初始級”是相對混亂的個別過程,是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最原始的水平,也是當前大多數地方院校所普遍的水平,它沒有關鍵過程域。針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實際情況,關鍵過程域主要從管理和組織兩個角度考慮。如果組織的過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則對提升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關鍵實踐則是對關鍵過程域有效實現和制度化起重要作用和基礎作用的基本活動,也就是目標投射在關鍵過程域上的基本的管理實踐。如果說關鍵過程域和關鍵主題大致勾勒出了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那么關鍵實踐則為模型的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四、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關鍵過程
成熟度等級中明確了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水平,要達到某成熟度等級,就必須滿足該等級關鍵過程域的若干目標,并通過關鍵實踐來完成。由于第l級是無序的,是最低等級,所以從第2級開始,每級都有若干關鍵過程域和關鍵過程域目標。參照CMM中各關鍵過程域的設置,確定出所有等級的關鍵過程域(圖2)。
1.成長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科技創新需求管理、項目跟蹤與監控、項目質量保證,成果管理,績效管理和信息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需求管理的目標是熟知各種科技創新項目經費資助方的信息及其相關規定,熟知本校科技創新團隊人員的研究領域和已有成果。項目跟蹤與監控的目標有對照科技創新項目計劃,跟蹤實際結果和性能?鴉當實際結果和性能明顯偏離計劃時,采取糾正措施并加以管理。項目質量保證是使科研活動遵守適當的標準、規程和需求?鴉科研項目組及時得到有關項目質量保證活動的開展和結果的信息。成果管理是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上報程序、上報時間是規范的?鴉科技創新成果的登記是有據可查的?鴉科技創新成果的鑒定與科研計劃管理相對應?鴉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是成體系和有一定規范等[12]。績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不僅對創新團隊人員的績效進行管理,同時對團隊管理人員的績效也進行管理?押包括本校科研項目類型、成果類型、成果評獎和專利獲取情況、團隊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績效、團隊管理人員負責的科研項目的情況等。信息平臺建設的目標是網絡保障和網頁建設?鴉重要信息及時上網?鴉一定的信息量。
2.定型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組織過程定義、培訓管理、運行機制定義、構建合理梯隊和信息傳導機制完善。
組織過程定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制定地方院校科技創新的標準過程?鴉使用這些標準過程進行管理的信息已經采集、存儲,并可用。培訓管理的目的是培訓團隊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能經濟、有效地履行其職責。運行機制定義是指將科技創新過程的成功經驗,通過總結和完善的方式使其成為制度,其目標是為團隊的整個科技創新過程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流程,從而促使團隊的科技創新活動成為一項標準化工作。構建合理梯隊是在組建團隊時應關注學科匯聚,強調學科交叉,注重專業融合。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有:擁有多元化理論知識和科研經驗的團隊成員;研究方法、方向多元化。信息傳導機制完善對于地方院校科技創新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術保證。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在于應用信息網絡的方式輔助進行科技創新團隊管理?鴉用信息技術保證信息的高速傳播?鴉充實網絡信息。
3.管理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創新預測和評估、定量過程管理。
創新預測和評估是指團隊通過對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進行預測和評估,從而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其目標是盡量降低或避免科技創新中所遇到的風險。定量過程管理是指對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各項重要環節進行評估,明確其流程和所達到的量化目標。其目標是通過不斷的調節各種變量提地方院校科技創新的成功率。
4.優化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技術創新管理、過程變更管理。
技術創新管理是識別有助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新方法,通過改進將其有序的引入到團隊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中去。其目標是對科技創新各流程的操作方法進行完善和補充,從而提高其效能。過程變更管理的目標是連續的過程改進是有計劃的?鴉過程改進活動時全組織參與的?鴉組織標準管理過程被連續地改進。
五、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關鍵實踐
(一)加強人員培訓管理
科技創新團隊要制定自己的人員培訓計劃,為人員提供發展所需技能和知識的培訓,培訓團隊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能經濟、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各科技創新項目組的成員均經過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培訓。培訓人員主要是科研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對于新職員,以科技創新的標準過程和管理的有關項目的知識為培訓內容?鴉對于科研人員,因為規范的團隊管理需要規范的文檔化資料,所以也需在項目前進行一些基礎規范知識的培訓?鴉此外,還有技術方面的培訓。總之,通過系統的有計劃的培訓,使得科技創新團隊人員能夠具備較高的素質,能夠勝任規范化的科技創新工作。
(二)完善過程管理的文檔化
通過管理過程文檔化,使得團隊的過程信息可以被采集、存儲,并可用。團隊科技創新的各個職能活動都應該產生出標準的執行文件,細致地記載科技創新的各項活動的標準。這些標準文件應該最終表現為內部的制度性文件,應包括:制定出來的關于科技創新團隊各職能的標準文件,關于科技創新團隊管理的標準文件,以及過程準則和說明、組織使用標準過程進行管理而產生的信息的數據庫等。
(三)組建團隊合理梯隊
科技創新團隊在實質上是一種研發團隊,它把不同專業學者集中到一起,由過去分散的工作轉變成集體式地研究和討論。這需要科技創新團隊有良好的組織結構,否則可能會出現團隊成員只顧自己工作,不管團隊的進程,不顧與他人合作的情況,因此科技創新團隊的內部結構要根據團隊目標的要求,規劃并確定科技創新團隊的規模,領導者、學術帶頭人及其他成員的責、權、利等關系[13]。團隊結構的設計,應打破按職能分工的結構,轉變成以成員便于溝通為基礎,以適時信息交流為核心,以實現科技創新團隊的最終目標為目的的結構。科技創新團隊結構應當有利于團隊研發效率,同時團隊成員權責清晰,團隊能夠靈活運作。這就要求在設計結構時盡量減少管理層級,縮短信息傳遞路線,多開發溝通方式。也只有這樣,科技創新團隊才會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四)建立信息傳導機制
信息傳導機制完善對于高校科研管理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術保證。信息傳導機制完善的目的在于在團隊中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傳導機制,包括網絡的保證、科技創新團隊管理信息系統的采用、網上信息的充實。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在于應用信息網絡的方式輔助進行科技創新及管理?鴉用信息技術保證信息的高速傳播?鴉充實網絡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傳導機制,首先要求一個信息平臺的建立。在這個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一平臺優化科技創新過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六、結論
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運用CMM的核心思想,借鑒CMM的框架結構,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過程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穴1?雪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包括五個等級,即初始級、成長級、定型級、管理級和優化級,它可以分為3個層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級——關鍵過程域——關鍵實踐。?穴2?雪成熟度等級中明確了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水平,要達到某成熟度等級,就必須滿足該等級關鍵過程域的若干目標,并通過關鍵實踐來完成。?穴3?雪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幾個關鍵實踐,即人員培訓管理、過程管理的文檔化、組建合理梯隊和建立信息傳導機制。要指出的是,本文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只是做了定性的分析,下一步要借助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有代表性的創新團隊進行定量分析,識別團隊所處級別并有針對性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柳洲,陳士俊.當前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軟科學,2007,(93).
[2]周常玉.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09.
[3]王偉.論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組成模式及核心要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4]王芬,朱文斌.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3).
[5]陳南南.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與應用[D].廈門:廈門大學,2006.
[6]王德占,何世偉.基于鐵路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與探討,2007,(10).
[7]聶彤彤,韓作生.基于貝葉斯網絡的應急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及應用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1,(4).
[8]楊丹,楊斌.能力成熟度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論刊,2007,(4).
[9]王侃昌,閆秀霞,高建民.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LCMM)研究[J].商業研究,2006,(336).
[10]王樹武,趙小林.馬銳等.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結構[J].中國冶金教育,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