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職業的行為規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我看來,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所有社會職業的地方就在于,他所面對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個體。這些個體各各不同,但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些個體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陽光雨露,就會長成參天大樹。因此,從根本上說,教師職業的神圣就在于它的從弱者出發的意識。傳道、授業、解惑并不等于教師職責的全部,教師的職責首先表現在維護每一個弱小生命的獨特價值,引領他們實現源于精神內部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社會化過程,激勵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比當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護和扶助弱者的意識也就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職責。其實教師的這一職責不僅屬于自己,而且屬于整個社會。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體都是從一個弱者開始邁開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要經歷各種艱難困苦的磨練、承受各種精神的和身體的辛勞,然后才能服務社會,擔負起傳遞歷史和人類文明的責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應當成為一種最富有希望和生機的活動,因為教師承載著全社會的期望,凝聚著弱者的夢想。為此,做一名教師,就應以自己的人生,化作蠟炬照亮社會,甘作春蠶溫暖他人,這是任何一個時代教師永恒不變的使命;為此,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秉承和發揚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實踐“以人為本”的偉大信念,接納并引導來自各種不同背景、具有獨特個性的每一個體,幫助他們由弱者變為強者,以教師博大的情懷托起希望的明天。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6-0024-01
一、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界定
從國內現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對“教師職業道德”界定是多種多樣的。在此,筆者試對相關學者的觀點作一綜述。顧明遠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處理各種關系、問題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包括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信念、對事業的態度和情感、有關的行為規范等”。魯潔認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整個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對待教育事業的道德、對待學生的道德、對待教師集體的道德、對待自己的道德”。朱小蔓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主要包括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職業道德、師生交往中的教師職業道德、同事交往中的教師職業道德以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創新表現”。 費海娟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一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王正平認為,“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與概括”。
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1.國內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首先,傳統師德規范上。有學者認為一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制定缺乏深入的研究,條文表述較為原則,二是職業特征把握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三是沒有處理好教師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檀傳寶認為對師德現狀的估價存在不公正、不正確、不客觀、不真實的情況,師德建設缺少有效機制;朱小蔓等認為一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還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職業特性把握不具體、不細致、可操作性不強;二是師德建設沒有和教師專業化結合起來 ,沒有和教師的自主發展結合起來;三是師德建設中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還沒有處理好。其次,新時期“轉型”上?;趥鹘y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問題,郅庭瑾和吳慧蕾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應從“職業”走向“專業;于紅認為須把握“四師為范”的新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即塑造優秀的師表風范、樹立模范的師愛形象、具有高超的師識本領和精湛的師藝才能。最后,教師職業道德評價上。楊芷英在《教師職業道德》一書中寫道:師發展利益是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根本標準;學校發展利益是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基本標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直接標準。而朱金香認為,在進行教師道德評價時,應堅持動機與效果統一的原則。
2.國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首先,普遍重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全美教育協會在1975 年對《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做出重大修改, 并沿用至今。日本在創辦近代學校以后,大力發展師范學校,其《倫理綱領》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國際教師團體協商委員會于1954年通過了《國際教師團體協商委員會教師》,指出:①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以和平、民主、友誼的精神教育學生。②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等其次,明細師德規范,增強其可操作性。鄭金洲、黃向陽研究成果認為美國的師德規范主要分為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師德規則三個層面的內容。師德理想是對教師專業行為的最高要求,師德原則是對教師的中級要求,師德規則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師個人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再次,重視師生關系。美國《教育職業道德規范》強調教師對待學生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不得有意為難或貶低學生等。最后,強調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養成。主要采取三種方式: (1)間接教育,全方位滲透。他們采取“價值澄清”、隱形教育等方法,將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科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2)將教師道德與責任義務教育融入“公民教育”與“責任公民”教育之中,培養學生具有愛國精神和盡責盡義務的“公民”。(3)強調道德踐行。師德不是幾條熟背于心的條款,而是要外化為教師的行為。
綜上所述,國外普遍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他們基于法律和公民的基礎上, 充分考慮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規范在內容上明細可操作,沒有崇高、空洞的道德口號。盡管國外的師德規范及其建設并不完全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但其中的精華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師德規范要求的法制性、增強師德教育從“理想”到“現實”的可操作性等上具體落實。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
[2] 葛玉瑤.教師職業道德的佑岐分析[J].教育研究,2008(5):35
[3] 朱小蔓.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85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2
百年大計,教育為根本;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新時期, 我國勞動者的素質與人才結構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接受高層次、高質量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時代在呼喚高質量人才,高質量人才出自高質量教育,高質量教育必須依靠高質量教師,高質量教師必須有高水平的職業道德素養。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在社會多元價值取向面前,教師職業道德面臨著新的考驗。為此,在新形勢下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刻不容緩。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
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
二、當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存在價值取向滑坡的現象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著的蠟燭”等稱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然而,少數教師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責任,在義、利面前喪失立場,在工作中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一些不良風氣正在部分教師中蔓延,如利用教學之便收受家長財物,接受家長吃請;巧立明目對學生亂罰款、亂收費,甚至違規違法舉辦課外輔導班、收取課輔回扣等。
(二)存在侵犯學生權利的現象
由于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尊師重教”、“教師權威”等觀念一直在部分教師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們渴望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也被社會和家長奉為師表。因而,在實際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侵犯學生權利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是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尊重學生的人格,經常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二是教師不能公正地對待學生,有的教師偏袒學習好的學生,懲罰學習差的學生,對學生實行選擇性教育和選擇往;三是依法施教觀念淡漠,打罵、恐嚇或體罰學生的現象嚴重。
(三)存在教師自身職業認同程度低的現象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家長、學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部分教師難以達到這種高要求,因而出現了對自身職業的認同程度低的現象。一些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并不看好,時刻尋找機會脫離教師隊伍。這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熱情、態度、事業心和進取心。
三、如何更好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一)開展多形式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
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教育,促進教師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抵制唯心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封建迷信及各種偽科學的自覺性;加強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育,增強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強素質教育思想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教師依法從教水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二)加大執法力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針對部分教師存在與學生關系緊張、懲罰學生、不公正對待學生的問題,可以通過開展有關兒童、青少年保護權益和有關學生方面的主題講座,讓教師逐漸走近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了解學生的有關權益,從而避免出現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現象。
一、我在職業道德規范和樹立良好師德師風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如何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對優秀教師的要求,我認識到,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問題有:
教師職業道德也稱為師德。從邏輯學的角度看,如果將“師德紅線”作為一個概念來界定,就須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只有概念界定得準確清楚,才能為開展學術探討提供基本的邏輯價值基礎,也才能為制定科學的師德考評體系和標準奠定堅實基礎。就“師德紅線”的內涵而言,一般來說,是指教師從事教師職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職業行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即師德,它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為人師表最基本的資質和資格,也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根本標志。就其外延而言,特指是教師(特定主體)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特定時空)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特定行為操守)。因此,這就決定了師德與教育道德、教育政策、教育法律等行為規范的區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紅線”可以理解為“底線”,即對教師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既然有底線的量的界定,那就會產生量的多少區別,進而必然導致質(后果)的不同。比如,如果一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就已觸碰了“師德紅線”的話,那么顯然十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僅從量上已經嚴重觸碰了紅線,更不用說一次體罰與十次體罰對學生造成的身心損害程度的不同了。當然,損害后果質的不同與體罰的手段、方法、情節、主觀過錯等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僅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對“紅線”作出精確、具體規定似乎也并非易事。如果這個基準不確定,制定科學的師德考評體系就缺失了依據和基礎。
二、“師德紅線”內容體系的構建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較之于法制建設,構建“師德紅線”的內容體系好比“立法”環節,也可以稱為“制定規矩”環節。即規定一系列相應具體明確的行為規范,規定教師哪些必須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可以做,并以此作為鑒別、判斷教師是否觸碰“師德紅線”、是否“合德”與“違德”以及應承擔何種肯定與否定后果的標準。顯然,這是最關鍵、最重要的環節。構建“師德紅線”內容體系應考慮師德內容涵蓋的主要方面及其層級劃分、考評原則與方法、考評主體與機制、考評結果處理等。
雖然教師職業道德具有規范性、強制性、職業性、發展性、階級性等特征,但職業性卻是其本質特征。因此,構建“師德紅線”內容體系必須體現職業性的特征。具體來講,必須圍繞教書育人這一職責和使命,對教師所應遵守的職業行為規范作出規定,并以此為基礎劃定“師德紅線”。
事實上,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或者從邏輯基礎上看,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劃定“師德紅線”最直接的依據。前者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總的概括性的規定,后者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的細化。由此說來,直接依據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劃定“師德紅線”是最快捷和節省的辦法。當然,這種借鑒并非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一個既要尊重歷史,又要立足現實,還要展望未來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過程。
縱觀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過程,從1984年第一次頒布至今,我國共四次頒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繼承與發展、與時俱進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每一次修改都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或者說都是與我國改革與發展的推動和要求分不開的。
如1997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產生重大沖擊,一部分教師受到“全民經商”浪潮的影響,出現了一些有悖于教育規律或與教師職業道德不符的商品意識或行為。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師育人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為適應新形勢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國家教委、中國教育工會修訂并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增“廉潔從教”條目,旨在引導教師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再如,2008年修訂的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有6條: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此次修訂距上次即1997年修訂已有十余年,其間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本身發生了極其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其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2008年6月26日,為深入學習和大力弘揚抗震救災英模教師的崇高師德精神,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和師德建設,有關部門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征求意見稿公布于眾,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求意見。此外,2008年汶川5?12地震中由于教師的不同表現而引發的師德大討論,也是推動本次教師職業道德修訂的一個誘因。
不可否認,此次劃定“師德紅線”,與我國近期接連發生的多起教師學生、體罰學生等惡性事件以及明禁暗存的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私自有償補課等較為普遍現象的存在不無關系。
綜上所述,構建“師德紅線”內容體系應遵循以下步驟:首先,應依據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從橫向結構考量現有內容是否涵蓋了師德的所有方面,它們之間是否有遺漏或重復交叉之處,然后從現實性和前瞻性的角度進行取舍與優化。其次,從縱向結構按層級對現有內容進行細化,并以命令性規范或禁止性規范的形式具體列舉出屬于“師德紅線”的范疇。這是一項操作性和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從理論上講任何行為規范標準都不可能窮盡所有行為,因為客觀現實是復雜多變的,何況教師的職業道德已滲透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師德紅線”與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學校管理規定等行為規范之間的關系
道德與政策、法律、制度均屬于行為規范的范疇,對人們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調整,只是在調整的內容、范圍、角度、方式、手段、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已,但又表現出極大的一致性。一般而言,凡是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提倡和肯定的,也是我國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和學校管理規定肯定和支持的;同樣,凡是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行為進行禁止和否定的,我國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和學校管理規定也會作出禁止和否定性的規定。如關愛學生和為人師表一直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對教師教書育人行為作出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國教育方針、教師法、學校管理制度中,不僅作為一種倡導性規范,更是作為教師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提出的。同樣,體罰學生在師德中則作為禁止性規范而提出。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和“綠領巾、紅校服”事件從正反兩面詮釋了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及“師德”幾乎無人不認為它是重要的,對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來說,再從“師德為何”的角度去論述已毫無意義。因而“何為師德?師德何為?”這樣的命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師德建設而言,其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師德建設需要我們進一步深思。首先,要弄清楚師德的內涵及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提出師德建設的途徑。
一、“師德”的內涵及要求
(一)師德的基本內涵
道德基本分為三大領域,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在從事各種正當社會職業活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及行為應當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和準則。它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于從事一定社會職業的人們的一種特殊道德要求,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在社會分工中作為一種職業,從事的是職業勞動。由此“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盵1]從道義上來說,它規定了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教師以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態度與作風去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從而為更好地教書育人盡職盡責。在教育職業活動范圍內,它也是調節教師個人與其他教師、教師個人與學生、教師個人與集體和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種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統治集團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全體教師順利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履行自己崇高社會職責的重要保證。
(二)師德的規范要求
師德是教師個人道德品質與職業行為規范的統一,這是它的基本內涵。進入新世紀后,關于師德規范的基本內容和規范要求,人們對于其認識正逐步加深與發展。同志于2007年8月31日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中,對一線廣大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一是希望廣大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二是希望廣大教師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三是希望廣大教師勇于創新、奮發進??;四是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盵2]《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于2010年7月,其中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章中,對師德的要求是“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3]2011年4月24日,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同志也指出:“廣大教師要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強師德建設?!盵4]對于師德建設的規范要求,具體表述可能不一,但其實質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精神,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于2008年9月1正式頒布實施,它為新世紀中小學師德建設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基本要求:“終身學習、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國守法”。[5]這六條要求簡約而不簡單,它體現了教師職業勞動特點在新形勢下對師德的基本要求,“愛”與“責任”作為核心與靈魂貫穿其中。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每個公民包括教師在內的神圣職責與義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為實現這一目標,每個社會成員須知法、守法、用法,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相關法律法規。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前提和基礎。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辦好教育需要堅定的責任感,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投入真感情。教師應志存高遠,時刻牢記自己的神圣使命與職責,把自身的進步成長同祖國繁榮富強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在豐富的教育實踐以及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履行自己的崇高使命與職責。
3.“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教師要樹立高尚情操,嚴于律己,知榮明恥,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范為學生做好榜樣,以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要團結協作,關心集體,尊重同事與家長;要廉潔奉公,作風正派,不得利用職務之為自己謀取利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教師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新的課程理念,采取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良好品行,實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素質教育。
5.“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沒有愛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教師必須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寬嚴相濟,關心學生健康,保護學生安全,維護學生權益,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時代的發展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教師的職業特點也決定了教師要把教學生涯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做。教師必須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拓寬自己的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教師還要潛心鉆研,探索創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二、“師德建設”的新途徑
師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教師三方的共同努力與協調才能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開辟新的路徑與方法,三方應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來為中小學師德建設提供新途徑呢?
(一)良好的社會條件——師德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1.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教師也屬于社會的一分子,社會大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小學教師產生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在社會上還客觀存在,因此,國家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道德情操、弘揚正氣的優良之風來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構建一個更加純凈的良好社會大環境。
2.轉變學生家長觀念,加強監督。極少數中小學教師師德敗壞與學生家長的推波助瀾是有一定關聯的,“請客送禮”不良之風開始彌漫到學校,學生家長應該明確,教師與學生和家長之間不是物質金錢關系,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所在。由此,家長應與教師多溝通交流,配合教師一起來教育孩子,對教師的師德行為勇于檢舉和揭發,以此來遏制師德敗壞行徑。
(二)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師德建設的主渠道
1.完善并嚴格執行教師考評機制。要在“教師入職”和“教師在職”兩層次上形成一套系統的關于師德建設的考核管理與監督激勵機制以此形成嚴明的紀律。一是教師入職:加強教師入職考試中有關個人品德、教師道德等內容,對“有才無德”者堅決不用。二是教師在職:建立多元化教師評價機制,把師德放在首位并嚴格按制度進行檢查監督和獎勵懲罰,以此保證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純潔與高尚。
2.強化教師教育中“師德”的內容。赫爾巴特曾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庇纱藨嵘赖陆逃徒處熉殬I道德在師范生專業教育中的比重,把學科知識和教師道德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強化道德教育和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并將其落到實處。保證師范院校培養出博學多才、師德高尚的合格的中小學教師。
(三)自我修養與教育實踐——師德建設的根本
師德建設其實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培養,教師才是其實踐主體。社會條件、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只是師德構建的外部條件;教師自身的德行修養和行為自覺性才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根本所在。中小學教師自身良好的師德修養是師德建設的思想條件;立足于教育教學實踐并在其中踐行高尚的道德是師德建設的目標;學會慎獨是中小學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與歸宿。
1.加強自身學習,增強師德修養。首先,應當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師德覺悟。其次,應當學習社會主義師德理論,明辨榮辱是非,提高遵守師德規范的自覺性。最后,應當學習優秀中小學教師的先進思想和事跡,樹立崇高的師德榜樣,升華自身的師德境界。
2.在教育實踐中檢驗、履行師德。的道德科學認為:“個人道德修養,不能脫離人們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客觀實踐。”由此,中小學教師加強師德修養,不能脫離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與自我教育,是強化師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3.師德最高境界:學會“慎獨”。德謨克利特曾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處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會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這就是慎獨。中小學教師要向這種“慎獨”的師德最高境界去攀登。
總之,中小學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遵循以上六條基本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需要社會、學校、教師三方的共同配合與努力,他律與自律有機統一,才能保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王正平.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09-01.
德與法是治國安邦的兩個基石,在現代法制社會,道德機制就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它無形地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我們生命得以延續下去的重要保證。而教師是文明的傳遞者,是來來社會建設人才的培育者,教師勞動的對象是人,教師的勞動“產品”也是人,這一切都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人類歷史上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熱情贊美教師,什么蠟燭、春蠶、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泥土等等,但教師畢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是活生生的人,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教師也要謀生,所以要成為一個有所建樹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師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一個不能不經常強調的問題,美好的師德,是教師必不可少的養分,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內在動力,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的品質。在這里,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客觀性,是外在因素對人提出的要求,只有在教師職業范圍內,無論是什么時候這種要求都是存在的。
教師的工作比較封閉,但教師的工作離不開學生、離不開家長。因此。教師職業道德的范疇。還是比較廣的,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師生交往的職業道德
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愛孩子”必須是“智能的愛”。俗話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所以一定意義上,嚴格要求學生是一種更為實在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而不寵、嚴而有格。事實上,在教育過程中,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差生或后進生。教師應當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并以無私的胸懷去愛全體的學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天賦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教師與家長交往中的職業道德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如何發掘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因素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每一位教育者面臨的問題。同時,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教師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來自家長的影響,因此如何與學生家長交往,在與家長的交往中,教師應具有怎樣的教育觀,已經成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標志之一。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與家長是結伴同行的,教師要與家長風雨同舟,要成為伙伴,齊心協力,共同對孩子施加影響,教師要尊重家長,虛心誠懇地聽取家長的意見,在家長面前要不卑不亢。一視同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肩負著傳播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教書育人德為本,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源泉。師德是教師素質之魂,是教師做人從教的基礎。從總體上看,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全社會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大多數教師素質是高的,他們具有較完善的較新的知識結構,他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并樂于創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師隊伍確實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既影響教育質量,又損害教師自身聲譽,更阻礙教師承擔黨和人民賦予的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及科教興國的重任。教師歷來被譽為“蠟燭”“春蠶”“人梯”,似乎他們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只講奉獻不講收獲的圣人,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志士仁人,社會各界對教師職業的過高定位和期待,用歷史上的過高標準苛求現實中的老師。它不僅從外界到內心都給教師帶來極大的壓力,而且甚至會造成一種惡意的疏忽與輕慢的借口。
近年來,隨著負面報道的不斷涌現,我們深深地為師生關系的不和諧和一些教師的敗德行為而痛心疾首,也深深地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艱難而憂心忡忡。筆者認為在唏噓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背后,在全國上下十分重視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應該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問題呢?
心理學家波孟說:“心理健康是人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瘪R斯洛說:“心理健康的人,應具備基本哲學與道德原則?!蔽覈鴮W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倫理標準:“能將其精力轉化為創造性和建設性活動的能力”,“具有較長遠而穩定的符合社會進步方向的人生哲學、價值觀和道德觀”,“具有高度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自我實現,盡己所能地貢獻社會,創造人生”,等等。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的人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這是因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這三個層面整合地構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與精神高尚密不可分。一個人若是具備了進步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責任感、奉獻精神和正義感,那么他應該站在了心理健康的人的行列。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一個教師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難體現出應有的道德價值精神。某些教師缺乏師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某些教師的心理不夠健康。有些敗德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心理失調有著密切關系。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行為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師職業性質和活動形式的特殊性,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標準和要求要高于其他職業道德。它具有高度的自覺性、明顯的示范性和無私的奉獻性。教師職業道德的示范性、自覺性和奉獻性決定了師德建設在教書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我們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勤于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憂慮。
二是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正常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支持,其個人思想、目標、行為能與社會要求相互協調,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師生關系融洽,能夠理解、幫助學生,不滿、懲戒、猶豫行為較少。
三是能夠正確地認識、體驗、控制自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確定適合自己的工作目標,能通過他人認識自己,學生、同事的評價與自我評價較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適能力。
四是具有教育、教學的獨創性和果斷性。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點理解和使用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使用教學語言,布置作業等。
五是生活、工作積極樂觀。教師的勞動對象是人,樂觀的情緒、健康的心理對工作尤為重要,不將不愉快的情緒帶入課堂。能夠冷靜地處理課堂中的不良事件,對學生一視同仁,積極樂觀地對待個人生活中的一切。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教師的職業道德表現有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會促進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發展。教師職業道德水平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師德是社會賦予教師的一份職業要求它必須通過教師內化才能完成。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生發出良好的師德。一般而言,一位擁有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應該熱愛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教師職業,在教學工作中,必然表現出敬業愛崗,疼愛學生,與人友善。其個人職業修養合乎時代要求。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為師德規范內化的土壤。大多數后果嚴重的惡劣體罰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師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密切關系。不少老師由于承受各種壓力,如學校對考試成績的壓力、家長的壓力、自身發展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壓力過大,積累起來,發展成心理問題,某些教師就很可能把自己的不幸轉嫁到學生頭上。有些心理不夠健康的老師對學生的態度過于嚴厲,過度懲罰獲得心理的成功感和平衡感,極易導致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一旦有學生不聽自己的話,違反紀律,平時積累的壓力和火氣就會一股腦迸發出來,很容易做出難以控制的不理智行為。教師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難體現出應有的道德價值精神。
現代教師是多角色的,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學生心理的輔導者、人際關系的協調者,還是營造良好的學生集體學習、生活氛圍的引導者和充滿希望的關懷者,更是道德行為和人格形象的示范者。所有這些角色要求都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師更多地關心、理解、支持和鼓勵學生。
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早期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從父母那邊得到足夠關懷和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毙睦斫】?,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許多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老師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甚至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
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有如此明顯的必然的影響,是由教育活動的性質和師生關系的特點決定的。因為教師的心理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就是他們效仿的榜樣,教師的要求代表學校的要求、社會的要求,最可能獲得學生的認可。教師的心理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維度的。它包括人格、認知、情緒、意志、態度、興趣、行為習慣等諸多方面。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個教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嚴重損害。如果我們不首先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那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根本無從談起。而且,教師的不健康心理及由此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就會使教師的心理問題演變成道德問題。
一、問題提出
教師職業承諾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教師教育研究的前沿課題,主要探討教師對其職業的認同及其從事教學、研究的意愿和原因。f}l職業承諾高的人更認同和忠誠于所從事的職業,并對職業活動比較投人。}z)以往對職業承諾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教師的承諾水平一般,規范承諾最高,情感承諾次之,繼續承諾最低;. Cpl教齡長的專家型教師在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總承諾水平上要比教齡短的新手型與熟手型兩類教師高;}a}在個人因素的特點研究上,發現年齡、性別、學歷、職稱、收人等個人因素對承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國內對于組織承諾的研究基本上與龍立榮2002年的職業承諾研究結果一致,甚至大多數的研究都直接采用了他的量表。只是這些研究對教師的職業特點關注不夠,研究結果甚至可以直接用于其他人群,同時缺乏針對幼兒教師的研究。本研究探討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發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期望有助于豐富教師發展理論和教師職業承諾理論,并為幼兒教師發展和培養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了來自上海市7個區12所不同類型幼兒園的260名幼兒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問卷242份,回收率為93%。樣本教師的構成情況見表1:
本研究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參考華中師范大學李霞、龍立榮2001年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承諾問卷》與湖南師范大學劉世瑞、曹中平2005年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承諾問卷》,編制了《幼兒教師職業承諾問卷))。問卷包括情感承諾、理想承諾、規范承諾、經濟承諾和機會承諾五個維度,共30項,每個維度6項。運用協方差結構方程模型( SEM)對這30個項目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最后確定14項,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19。運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的錄人與管理,運用AMOS6.0統計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結構
對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五模型(情感承諾、理想承諾、規范承諾、經濟承諾、機會承諾)、四模型(將經濟承諾和機會承諾合為一個因素)和三模型(將情感承諾和理想承諾合為一個因素、經濟承諾和機會承諾合為一個因素)進行比較,各模型的擬合指標見表2:
從表2可知,在本研究中五模型和四模型的xZ/df分別為2.050 , 3.025,都大于2,同時,其他擬合度指標,如CFI ,TLI大多數小于0.90,數據擬合度不高。并且,它們的平方根殘差RMSEA為0.066和0.092,都高于三模型的RMSEA。相反,三模型的xZ/df為1.735,低于2,并且其他擬合度數據值均在0.90以上,平方根殘差RMSEA為0.055,低于0.10,符合良好模型的要求。這表明對于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研究,三模型結構是最好的,因此,本研究將三模型作為分析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優勢模型,由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繼續承諾三部分組成。
(二)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總體狀況
幼兒教師總承諾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別是3.638和0.537,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繼續承諾三個維度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別是3.976和0.709 , 4.180和0.611, 2.777和0.763,由于本研究采用S級評分,理論中值為3,所以結果顯示幼兒教師的職業承諾總體來說一般,規范承諾最高,情感承諾次之,而繼續承諾則低于理論中值。
(三)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發展特點
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教師發展可以分為S個階段:新手一動機階段(工作1年內)、適應一觀念困惑階段(工作2-S年)、穩定一行動缺失階段(工作6-10年)、停滯一缺乏動力階段(工作11-15年),以及更新一動機增強階段(工作16年以上)。r}本研究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繼續承諾在教齡上差異顯著,而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總承諾在教齡上差異不顯著。這五個教齡段在繼續承諾上得分平均數分別為:3.050,2.458 ,2.678 ,2.845 ,3.057,標準差分別為:0.920,0.713,0.659,0.725,0.752
在總承諾上,0-1年教齡組的承諾程度最高,2-5年教齡組最低,兩個教齡組之間差異非常顯著;在情感承諾和規范承諾上,0-1年教齡組的承諾最高,但與其他組相比并不顯著;在繼續承諾上,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發展趨勢。0-1年、11-15年和16年以上教齡組顯著高于2-S年組,而16年以上教齡組顯著高于11-15年教齡組。總的來說,工作1年教齡組的情感承諾、規范承諾、繼續承諾及總承諾都是最高的,2-5年教齡組都是比較低的,這表明工作的第二年至第五年是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發展的關鍵期。
(四)幼兒教師職業承諾在個人因素上的特點
本研究以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三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婚姻狀況和學歷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職務、任教園所、幼兒園性質、園所規模和工資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
就幼兒教師的情感承諾而言,存在顯著的職務差異(t=0.3421, P=0.022 ),班長(班主任)的情感承諾顯著高于年級組長;存在顯著的任教園所差異(F=14.842 , P=0.000 ),示范園教師顯著高于一級園和二級園教師;存在顯著的園所規模差異(F=13.891, P-0.000 ) , 4-6班組承諾顯著低于其他組,而16班以上組承諾顯著高于7-12班和13-16班組;存在顯著的月工資差異(F=6.230 , P=0.000 ) ,2001〕元以下組顯著高于2001-2500元組,300()元以上組顯著高于2000元以下和2001-2500元組。
就幼兒教師的規范承諾而言,存在顯著的任教園所差異(F=6.735 , P=0.001),示范園教師顯著高于一級園和二級園教師;存在顯著的園所規模差異(F=4.898, P=0.003 ) ,4-6班組顯著低于其他組;存在顯著的月工資差異(F=3.239 , P=0.023 ) , 2001-2500元組顯著低于200()元以下和300()元以上組。
就幼兒教師的繼續承諾而言,存在顯著的任教園所差異(F=3.823 , P=0.023 ),示范園教師顯著高于二級園教師;存在顯著的幼兒園性質差異(F=11.257 , P=0.001),公辦幼兒園教師高于民辦幼兒園教師。
四、討論
(一)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結構
由于研究者依據的理論不同,最終使職業承諾的結構呈現出多樣化。如持單維論的研究者把職業承諾集中在職業情感上,而持多維論的研究者把職業承諾分為三因素,f9Iiol或四因素[fu)。本研究立足于職業承諾的多維論,結合幼兒教師職業特點,編制了《幼兒教師職業承諾問卷》。經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及三模型、四模型和五模型之間的比較,發現三模型的數據擬合最好,因此得出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為三因素模型,即由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繼續承諾構成。
(二)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一般特點
總體上講,當前我國幼兒教師的職業承諾程度一般,屬于中等水平。原因可能是,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比較低,工作任務繁重,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我國民眾歷來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不足,重視度不夠,再加上幼兒教師所承受的來自領導、家長和社會方面的壓力很大,使得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承諾并不高。
具體來看,本研究發現,幼兒教師的規范承諾相對較高,繼續承諾相對較低,而情感承諾則介于規范承諾和繼續承諾之間。這可能是因為一直以來,教師都被認為是一個利他主義的職業,而且往往帶有一定的自我犧牲的色彩。一旦教師提到金錢和待遇的問題,就會被人所不齒,所以教師在入職前后都會受到這種重視道德規范和師德的教育,在社會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約束下,易于形成較強的規范承諾。當然,這對于教師隊伍的穩定是有利的。而繼續承諾較低,則表明我國幼兒教師愿意呆在幼教崗位上的主觀意愿較低,這可能仍然是因為幼兒教師的福利待遇比較低,不能吸引她們繼續服務于這一職業。這對于穩定教師隊伍顯然是不利的。此外,國外研究認為,員工職業承諾的核心是情感承諾。yzl從本研究看,當前我國幼兒教師職業承諾主要是種規范承諾,而不是情感承諾,也就是說,她們只是服從社會規范而并不是真正喜歡幼教事業才從事這一職業的。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情感承諾和繼續承諾應是今后研究關注的重點。
(三)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發展特點
總的來說0-1年教齡組是得分最高的,而2-5年組則正好相反,并且兩組之間差異非常顯著。這可能是因為0-1年教齡的幼兒教師剛進入這個職業不久,對自己的未來和單位抱有美好憧憬,因此承諾水平很高;而2-5年教齡組的教師開始慢慢適應工作,對工作中的循規蹈矩、節奏緊湊等感到有壓力。這時也是那些認為自己不適合從事幼教工作的人開始退出幼兒教育行業的高峰時期,因此承諾的水平最低。而隨著教齡的增長,最終選擇把幼兒教師作為自己終身職業的人適應了工作,主動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中來,因此他們的承諾也逐漸上升。
教師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現在其工作對象不同于其他職業。學生是一個國家、民族、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教師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將對學生產生直接和久遠的影響。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對教師的教育和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教師除應具備嫻熟的教育教學藝術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我們應十分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素質的培養與培訓,而這種培養與培訓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化教育,既包括職前教育也包括職后教育,本文就新時期教師教育的職前與職后的師德培養,談一點認識。
一、師德是教師職業的行為準則
社會生活中的任何職業,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即職業道德。它是處理職業活動中各種關系的基本規則。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教師處理教育、教學活動中各種關系的規則,表現為教師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它是教師在其職業活動范圍內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在其勞動中抱怎樣的態度,表現怎樣的道德品行,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他還指出,“教師的道德品質對青少年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p>
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塑造著學生的靈魂。但教師在塑造學生靈魂的勞動過程中,不像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用勞動工具加工勞動對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識、才能、智慧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的靈魂。正是教師職業活動的這一性質和特點,要求教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越的優秀人物。”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盧那察爾斯基也認為:“教師應該在自己身上體現人類的理想?!苯處煹牡赖滦摒B,決定教師的教育水平,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除了教師的文化修養、知識修養外,這種力量還來源于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即教師的師德。
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是一種深層次的、隱藏于其知識之后的一種隱形的教育力量,當這種力量得以發揮,從教師的內心中產生作用和影響后,不僅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而且更主要的將會對學生今后的社會生活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的意義和價值,已超出了學校范圍的空間和學生在校的時間,它具有跨時空的影響力,因此,師德是教師職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擔負的使命,與教師職業文化根本目的和內在精神是一致的。師德又是在教師職業文化的系統運動中生成和發展的,并且始終作為教師職業文化系統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發揮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師德本質的實現是通過師德價值來顯現的。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一定的道德關系所確定的師德行為的有效性、合理性與崇高性,同時它也是教師職業群體和個體的自我確認的價值內容和道德本質的實現。它既是師德信念自我承諾外化和內化的雙向運動的具體表現,也是師德可能性轉變為師德現實性的具體過程。
因此,師德是每一個從事教師職業或將要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道德傾向和道德行為特征的總和,是主體在師德關系中自我表現的道德狀態,是師德價值的個體實現。它一方面體現了個體師德價值的實現狀況,另一方面則體現師德價值的總體水平,這也就顯現出了師德在職業活動和職業培養過程中的個體與類的關系。個體與類的關系表現出怎樣的性質,就會顯現怎樣的師德人格。同時師德人格又是個體對于類和自我本質的理解與意向的結果。個體在什么意義和層次上認同了類的本質和自我本質,他就會在什么意義或層次上追求并實現自己的師德人格價值。師德人格在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個體在同類的交往中處于某種有效的關系狀態,所以,師德人格的自覺化、個性化和理想化,是師德人格價值實現程度的具體標志。因而,師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師德主體能意識到自己是道德實現的目的,并在具體的師德行為中,達到自我決斷、自我負責、自我尊重和自我實現。
二、教師教育中師德培養要求
高等學校體現出的大學生文化個性和文化行為的不同,表現為一所高等學校的文化氛圍、文化意識、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個性的文化性格,對大學生的共同文化意識的培養,對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職業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文化現象也同樣存在于高等師范院校。由于高等師范院校特定的職業文化發展與積淀,所形成的師德文化意識、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對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師德形成、發展和完善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高等師范院校在對其學生進行文化知識、能力素質、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師德的教育與培養是其人才培養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師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個綜合性的職業文化性格。它對師范生的師德要素的形成,師德結構的完善具有相當的融合力。師范生的師德人格與高等師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結構體系與學校文化性格的要素與結構有著明顯的相承性。因此,不難得出結論,高等師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將直接關系到高等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師德及師德人格的健康發展和師德結構體系的完善。
當大學生步入師范院校學習,即成為教師職業隊伍的后備成員。但他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性質、意義、地位、作用以及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道德要求的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他們的認識往往帶有偏向性和對職業選擇的非自愿性,因此,師范院校在對師范生進行教師培養教育過程中,必須改變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認識的偏向性,使學生的職業選擇非自愿性轉向職業選擇的自愿性。通過教育和培訓,使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接受教師職業的價值體系,逐步樹立起教師職業道德的意識,形成具備教師職業道德的人格,并不斷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評價。在他們步人教師行列后,再通過職業活動中的師德修養,提高自身的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選擇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和職業道德習慣。師范生師德的形成、發展和完善,與師范生教師職業自我意識的增長是同步的。其師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經過三個階段,即他律的師德、自律的師德、自由的師德。當然最終達到自由的師德,除了學校的教育、培養和師范生自我的鍛煉、修養外,在他們走上教師職業工作崗位后,仍需進一步地加以完善。師范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是接受教師職業化的訓練過程,這種職業化的訓練,除了專業理論知識、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外,培養教師職業道德,進行師德實踐訓練,提高師德水平,同樣也是師范大學生職業訓練的重要內容。通過這樣的教育和培訓,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教育職業活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認識自覺遵守師德規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師德規范和要求與培養自身良好道德習慣有機結合起來,用師德規范自己的言行,從而使自己具備良好的師德素養。
師范生的師德教育過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環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組成。師德的教育過程必須符合師范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變化規律,符合其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使師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結果。對師范生的師德教育一般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提高師范生對師德的認識。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道德觀念所支配,對大學生的師德教育,首先應從提高師德認識人手,明白教師職業道德觀念和規范;明白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師德要求;明白師德在完成培養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具體地講,包括掌握師德規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堅定師德信念。
第二,陶冶師范生的師德情感。在提高師德認識的基礎上,應注意師范生師德情感的建立。因為沒有師德情感,也就沒有實踐師德原則和規范的自覺行為。師德情感比師德認識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積極健康的師德情感在教育和培養人才的職業活動中具有更大的意義和作用。
第三,加強師范生的師德意志的鍛煉。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能否克服困難、突破障礙主要取決于人的意志。師德意志就是指教師在履行教師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克服困難和排除障礙,并作出正確行為抉擇的主觀能動性。這一點對從事艱苦的教師職業者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第四,注重師范生良好師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提高師德認識、陶冶師德情感、鍛煉師德意志最終都要歸于師范生良好師德習慣的養成。通過師德教育,使師范生把師德意志自覺轉化為育人的師德行為,這是形成師德品質的關鍵。
三、教師教育中師德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
教師教育中的師德教育與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教師所具有的自身職業特征的敬業精神、仁愛精神、進取精神、自律精神作為具有教師職業特定內涵的道德價值,體現出了教師職業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這種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師教育體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識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師師德的確立與發展,以及形成其職業道德習慣,有賴于教師教育體系中職業道德文化對教師師德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的評價。因此,在教師教育體系的師德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注以下四個方面的結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師德教育相結合。教師教育體系中的師德教育,應注意將理想教育和師德教育緊密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師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與師德教育的緊密結合,是整個教師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