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的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活動指導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總的來說,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一、勞動教育的現狀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當新技術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們,由于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們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貪圖安逸、好逸惡勞的思想觀念在一部分學生的頭腦中占了主流。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9小時,歐盟一些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6小時,我們的臨國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1小時 ,在我們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僅有12分鐘。基于這樣的認識和現實,筆者認為在高校很有必要開設勞動教育課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勞動教育的氛圍
(一)從國家的層面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把勞動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五育”的內容(即德、智、體、美、勞),現實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把非常重要的勞動教育邊緣化,雖然在國家的有關政策中,有勞動教育的內容,但也是重視程度不夠,要想真正提高未來國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迫在眉睫。
(二)從社會層面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讓勞動教育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一門必修課程。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學生到校就是學習理論知識的,重點是智力的開發,忽視了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的培養,如果學校過多的組織勞動教育就會遭到社會的非議,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
(三)從學校層面上,要真正落實國家政策規定,確實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施行學分制,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組織勞動教育,要像重視其它公共課一樣重視勞動教育課。
(四)從家庭層面上,要讓學生在家庭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家長要像幫孩子檢查其它作業一樣,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勞動作業,并且也要做好指導和幫助,當好家庭勞動教師,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三、高校教師組織勞動教育的方法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高等學校在組織教育過程中要認真把握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在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中,要按照思想動員、勞動實踐、總結提高的三個階段來具體組織實施。
(一)在思想動員階段, 主要給學生們講清勞動的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端正思想態度,讓大家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使同學們明白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史”,無論什么年代,勞動都是光榮的,“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從未來就業的角度出發,講清現代社會急需那種“熱愛勞動、勤于勞動、懂得勞動”的人才,讓同學們認識到現代社會大學生越來越大眾化,畢業大學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勞動者,消除那種好高騖遠的不良心態,教育同學們在未來創業的過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要作好吃苦的思想準備,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教育大家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勞動、應對學習、應對未來的人生道路,讓同學們明白“心態決定命運”這一人生哲理;用科學發展的觀點,教育大家在勞動的過程中,時時處處講安全,把安全工作貫徹始終;用和諧的理念,教育同學們發揚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以主人翁的姿態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為構建“和諧校園”做貢獻。
(二)通過勞動的實踐,使同學們深切的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讓他們明白以前每天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勞動者在為自己服務,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發奮努力,刻苦學習;也讓他們到一些監管崗位上去發現同學們的一些生活陋習,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當中把那些不好的習慣努力的改正過來。
(三)在總結提高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和班干部的講評,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集體主義意識;讓同學們寫出心得體會文章,即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更讓他們加深了對勞動的認識,從內心深處強化了勞動的意識;讓同學們在一起進行勞動心得的交流,即培養了同學們的在公眾場合上臺發言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和展示才華的舞臺,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增強對勞動的認識。
四、組織勞動教育的有關制度保障
為了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實施,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嚴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們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勤,保證學生們能夠按時上下課;二是詳細的評價標準,制定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級評價體系;三是以目標任務作牽引,明確具體任務和標準,對每天的勞動任務進行量化;四是情況反饋的實施,及時的將一周來學生們的表現和成績反饋給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所在的系別,讓直接管理學生的系和部門了解學生的勞動表現情況。
五、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
保定學院在勞動教育中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融洽了同學之間關系。二是增強了同學們的主人翁精神,以校為家的意識更強了。三是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維護校園衛生的意識增強了。四是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發奮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五是認識到了勞動的光榮和偉大,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鍛煉了同學們的意志,培養了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小學開設《勞動》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十幾年中,小學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隨意否定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的高度來審視小學勞動教育,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的《勞動》課卻在課程的定位、課程的開發、課程的實施等諸多方面。暴露出許多先天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與研究。
一、勞動課的課程定位:是學科課程,還是經驗課程?是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
現代課程理論告訴人們,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類型是多樣的,不同類型的課程有著不同的課程價值和特點,不同類型的課程應該形成一個均衡的課程結構,這樣才能共同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這就要求在開設一門課程時。首先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類型以及它與其它課程的關系進行合理定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它直接影響這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搞好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國的勞動課出現在80年代中后期,當時國內的課程理論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說課程理論研究處于空白階段,造成了人們的課程意識淡薄,課程觀念落后,把課程等同于學科、等同于教材的認識相當普遍。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建立起課程類型和課程結構的觀念,把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當作是學校天經地義的課程形態,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認識到需要開設勞動課,以加強勞動教育,落實“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要求時,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按照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的設計思路和要求來設計和要求勞動課,使勞動課成了我國課程體系中典型的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盡管也強調“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小學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時應以實踐為主”。因為它只強調了勞動課的實踐性特點,而沒有、也不可能把勞動課明確定位在不同于學科課程的經驗課程上。
隨著現代課程理念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小學勞動課的課程定位問題便凸現出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勞動課不應該是學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經驗課程,這樣才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和需要,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勞動課不應該是分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綜合課程,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小學勞動課程本身的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課程門類過多、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弊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自主全面發展。
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誰來開發?
受我國長期形成的中央集權式課程管理體制的影響,自小學勞動課開設以來,小學勞動課的開發權一直集中在省一級教育業務部門,由省教育業務部門依據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組織編寫全省統一使用的《勞動》課教材,學校勞動課教師則負責小學勞動課的教學,以全面落實《勞動》教材中規定的教學內容。但是,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一方面,省編《勞動》課教材內容的統一性很難切合各地、各校的實際,許多教學內容脫離當地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或者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生的發展價值不大,或者要求過高,缺乏落實的必要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勞動》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應該及時更新。以反映當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反映當前學生生活的實際,反映未來生活對學生素質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編《勞動》課教材卻多年一貫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試想:如此一勞永逸的課程開發、一成不變的課程內容如何能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的興趣?如何能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
深入反思《勞動》課建設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認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過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適當下放勞動課的課程開發權,喚醒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明確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責任,改變他們僅僅是課程實施者的單一角色,建立教師既是課程實施者,也是課程開發者的觀念,使他們能夠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聯系當地小學生生活的實際,自主的、創造性地進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和實施。
一、對目前學生勞動素質的反思
勞動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觀點,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逐步形成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珍惜勞動成果的品德。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建設的接班人。然而,縱觀少年勞動素質和勞動習慣的現狀,不得不令人擔憂。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勞動,正在一片溺愛的氛圍中被淡化。學生的勞動觀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勞動教學不感興趣。我曾經對六年級家處農村的學生作過調查發現,36名星期天與父母一道參加過力所能及的勞動僅有1名,自己洗衣服的7名,自己煮飯炒菜的4名,父母給零花錢的29名。更讓人憂慮的是:花錢“代勞”的事在校園也悄然發生。如花兩毛錢請人打掃教室,花一毛錢雇人做作業等等。從這些天之驕子、掌上明珠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現在少年兒童勞動素質的現狀,不能不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廣泛關注。
究其成因:一是家庭教育的誤導。當前90%的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無論是男是女,皆為父母的心肝寶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口里怕化,風不能吹,雨不能淋,日不能曬。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唯一的任務是學習。只要孩子學習好,父母再苦再累也無所謂。這樣的家庭教育,不僅化解了學校有限的勞動教育效果,而且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鍛煉,不知不覺鑄就了怕苦怕累、不愛勞動的習慣。二是學校勞動教育也存在問題。絕大多數學校既沒有勞動教育基地,而勞動課的教學又只限于紙上談兵,甚至有些老師把勞動課置于冷落位置,讓語文、數學占領了“市場”。一些勞動教學落實的班級,學生在校勞動表現不錯,但回到家里又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小皇帝”、“小公主”,難怪有人說:“5+2=0”,就是說5天的教育加2天的星期天等于沒有教育。
在西方國家,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他們盡量主孩子自己由發展,做自己歡喜做的事,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日本小學生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讓孩子從小就經風雨、見世面,以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由此可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兒童勞動素質的培養。
二、學生勞動素質的培養
1. 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孩子勞動素質的培養。家庭教育是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家長觀念的變革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家長勞動觀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勞動素質的培養。困此,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素質,就歷史地落在了家長的身上。目前,有些家庭條件不錯,或父母都是雙職工,或家處農村的家庭,有余錢剩米,或有大量的存款,用不著孩子勞動。但如果嬌生慣養,孩子成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躺在父輩的財富中享受榮華富貴,到時終會坐吃山空、使萬貫家財煙消云散。古今中外,眾多誤入岐途的人,皆始于從小好逸惡勞。所以,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祖國的前途,民族的興旺,每一位家長都必須重視對孩子勞動素質的培養。
2.家長要創設環境,注重對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18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思想家盧梭說過:“在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可見,父母要使孩子將來能夠自己享有正常人應有的生活,在家庭中讓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煅燒是必不可少的。懦勒·凡爾納說:“從兒童時代就知道勞動是生活規律的人,從青年時代起就懂得糧食是用汗水換來的人,就能夠做出業績來。因為在必要的日子和必要的時刻,他就會有完成業績的意志和作者功績的力量。”不錯,要使孩子將來能夠有所作為,家長必須讓孩子參加必要的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用勞動的汗水洗掉孩子身上的嬌氣和傲氣,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幸福生活要告勞動創造,勞動永遠是光榮的事。
3.學校要重視勞動課教學,讓知識與能力并舉。指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學校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考的指揮棒,左右著學校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死讀書、讀死書、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模擬練習、地方資料、知識競賽、作文訓練、數學奧林匹克等等滿天飛。小學為早晨8點以前早讀,上午4節課,下午2節課或3節課,晚上為家庭作業,星期六為各科興趣活動,星期天文化宮跳舞、彈琴、書畫等等。請問,十歲左右的小孩哪有那么大的精力應對這么多繁瑣的事情。“高分低能”、厭學棄學導致學生畸形發展,應當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引起社會各界的注意。
我的幾點體會:
1.學習是當好校長的前提。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教育專著,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觀點,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學校辦學,要堅持以人為本。校長要知人善任,要以飽滿的激情,健康的心態,敏銳的視角,不斷在管理的實踐中反思與總結,在自己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汲取專家和名校長的理論指導,科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學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校長要有寬闊的胸懷,要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必須要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層領導,想法設法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多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
3.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校長要把校園安全、師生安全放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動也好,課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團隊,要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明察秋毫,做好細節管理、過程管理。
4.文化和課程體系是學校發展的著力點。校長要高瞻遠矚,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打造屬于學校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發展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001-02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上個世紀前蘇聯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依舊對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開展有著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由此,筆者通過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誤區進行反思,從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處得到了以下啟示。
一、深化家長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始終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認為家庭教育不僅對孩子的童年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是家長對社會教育事業的精神力量奉獻,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與紐帶。而現在大多數家長只局限于對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層次的認識,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而并未升華到更高的層次。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提出深化家長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應從兩方面入手。
1.增強對社會教育事業的責任心和義務感。首先應該使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不僅關系著個體家庭中孩子的成長發展,更關系著整個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作為家長,應該把教育孩子當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會工作去做,這是對社會教育事業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獻。具備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家長才會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進而推動社會教育事業的繁榮,促進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社會氛圍的形成和鞏固。
2.正確理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長存在著錯誤的觀念,如他們依然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長即便意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卻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去跟學校和老師認真溝通孩子的情況,總以各種借口推托。他們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與社會、學校的聯系,意識不到三者緊密聯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蘇提出的那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和紐帶。家長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才能跨出從根本上改變三種教育之間長期分離現狀的第一步。
二、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勞動鍛煉,他提出勞動鍛煉應成為家庭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義務感。因為他已用實踐證明,勞動具有很強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躲避討厭勞動,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由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舒適生活。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建議家長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來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1.增強孩子的勞動意識,培養其勞動義務感。家長應盡早教育孩子,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過勞動創造得來的,沒有白來的食物,讓孩子在意識和情感上熱愛勞動。如教導孩子要積極參與家務勞動,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員之一,也應為這個家庭的干凈整潔付出,在勞動的過程中增強孩子內心的勞動義務感。
2.引導孩子積極參與勞動鍛煉。作為家長,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參與勞動鍛煉。如,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的體力,克服懶惰;適度的社會勞動,能讓孩子體驗生活,體會父母工作勞動的不易;尤其鼓勵進行手腦并用的勞動,發展孩子們創造性的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感等。家長應該明白,使孩子盡可能地參與到勞動鍛煉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重視孩子精神世界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教育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技能,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夠實現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長片面強調孩子智力的發展,盲目追求高分數,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卻忽略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導有很大的啟示。
1.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性,提高其道德修養。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孩子的心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們也開始變得虛榮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樂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這無疑是危險的,家長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導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靈空虛;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學會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獨立思考,是一個孩子進行是非判斷的關鍵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免于不良思想和風氣的毒害和侵蝕。作為家長,尤其要重視這一點。當遇到問題時,要教導孩子先冷靜下來,試著去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凡事多獨立思考,用正確的價值觀做出判斷,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四、家長要正確地愛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家長應該明智地愛孩子,要正確地使用自己的權力,對待孩子應該做到“熱情關懷和嚴格要求、和嚴厲相和諧”。然而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嬌寵溺愛的家長大有人在,對孩子嚴厲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長大有人在,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質彌補親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對于這一現實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則也深深地給我們以啟示。
1.家長要正確地使用權力。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自然有權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時采取合理的懲罰措施。雖然家長愛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讓愛成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愛最終帶給孩子的是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專橫的愛讓孩子的心靈遭到破壞性的傷害,棍棒帶來的后果往往是變本加厲的叛逆與反抗;而贖買式的愛更是帶來孩子精神的空虛和情感的冷漠。家長一定要避免以上這三種形式的“不明智的愛”。
2.家長應該尊重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把兒童永遠當兒童看待。孩子也會逐漸長大,他們也需要個人的空間,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隱私。所以家長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愿望。千萬不能因擔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確處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權”。這樣反倒會讓孩子厭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會愈加逆反。父母對待日益長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聽,多交流,盡量去建立和諧、民主、融洽的家庭關系氛圍,而不是用家長的絕對權力去壓制和禁止。
參考文獻:
[1]胡繼淵,陳文彬.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初探[J].外國教育資料,1993,(4).
[2]唐其慈.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1982,(4).
一、校長視野的開闊性――以著眼于現實的人才觀確定特色學校的育人目標
特色學校建設育人目標的確立對學校發展始終起著風向標的作用,而育人目標的確立,校長應有開闊的眼界,即放眼全球,了解和把握當下世界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潮流,又要兼顧國情,校情。
立足世界――學校要培養世界需要的人才。從美國勞工部21世紀就業技能調查委員會的一份調查顯示來看,美國對人才的要求是比較全面的,既有對聽、說、算、寫這些基礎能力的要求,也有對動手操作能力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更有對人格品質及良好人際關系的要求;從德國對公務員的選拔標準來看,提出了8個方面的選拔要素,其中書寫、表達等方面要求100%的正確,否則有損政府機構形象;一個NBA巨星球員所具備的條件也超出我們的想象,不僅要有細膩的技術, 頂級的身體 ,良好的球感,還要有不俗的視野,高球商,堅韌不拔的求勝心。
從中,我們看到了先進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他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再學習型人才。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不是把自己的責任窄化成傳授知識。
立足中國――育人目標的確立要符合國情。作為校長,要具備準確把握教育方針和政策的能力。“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針沿用至今,明確回答了我國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 等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與結果都存在著突出問題,教育發展的結果是――人的數量和質量發生矛盾,總量大,但結構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學校的育人目標與教育方針之間存在偏差,定位不合理。很多學校的育人目標不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而是將目光盯在了“專門人才”,甚至“拔尖人才”上。結果是眼高手低,出不來杰出人才,也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勞動者。
立足學校――育人目標的確定要適應校情。育人目標要落地,才能生根。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學校也有不同的實際。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教育開始于1958年,堅持了半個多世紀。但如果只停留在早期養雞喂兔,種地摘果上,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歷屆學校領導班子都無一例外地自覺擔負起傳承與發展學校特色的使命。現階段確定了“立學煥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人生底色”這一育人目標。“立學”指立足于學習,以學而立,“煥新”即出新、立新。“立學煥新”就是要培養會學習,能創造的人。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這里的“底色”是全面發展的底色,而不是單一的底色。為了落實好這一育人目標,學校將其分解為“五好”標準,并且制訂了與之相適應的以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及關注學生特長和潛能的《“立學煥新 百花競春”學生評價體系》。
二、校長視野的前瞻性――以指向未來的辦學觀把握特色學校建設的思路
教育的后效特點,要求校長辦學的思考要有前瞻性。華人首富李嘉誠超人成功的秘訣在哪里?為何在太多企業家輕易斷送前程的同時,李嘉誠卻幾乎碰不到“天花板”? 當《環球時報》記者訪問他時,他輕描淡寫地回答:“其實很簡單,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10年后的事情。”他給我們的啟示是,成就任何一項事業,都必須超前思考。如果你不站在今天思考明天,那么,你的明天就會停止在今天。校長的辦學觀的提出要站在未來的高度上,一經提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不會被淘汰,不會落后。不是現在時,而是未來時。校長的辦學觀是圍繞著如何辦好一所學校的一系列核心問題的理性思考,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辦學校?辦什么樣的學校?怎樣辦好學校?這些問題就是指導辦學實踐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
學校在形成辦學理念的時候,要尊重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積淀,以超前的眼光審視學校的現實和社會要求以及未來的發展,并將其與特色學校建設融合起來,以免造成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各不相干的結果,最后將特色學校建設變成了開展特色活動。
在學校未來的辦學觀的指引下,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特色學校建設思考并回答了這些問題:
辦學理念:立學煥新,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回答為什么辦學,辦什么樣的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一致。)
辦學思路:勞動育人,文化立校。(回答了怎樣辦學校。)
校訓: 日學,日省,日新。(回答了師生怎樣做。)
以指向未來的辦學理念把握特色學校建設思路,可以讓特色學校建設過程少走彎路,防止迷失方向。
三、校長視野的深刻性――以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實施教育行為
校長視野的高度不僅體現在開闊的眼界,超前的眼光,還在于對當下教育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對特色學校建設的核心問題的把握。辦學為學生而辦,那么,辦學的核心問題即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即促進學生素質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所以,特色學校建設的每一項策略,每開展一項活動都要堅定不移地落實我們的育人觀,都落實在育人目標上,育人理念上,這就體現了校長視野的深刻性。
從學生角度考慮,基礎教育要為學生奠定怎樣的基礎?一方面要為學生能滿足個人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一方面要為學生能滿足未來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奠定基礎。前者是人性內在的自我需求,后者是社會客觀發展對人的外在要求。兩者均要考慮。協同發展是人的真正發展需求。因為現在的學生處于信息化,多元化時代,他們是“文化中的人”,是“關系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也是“成長中的人”。
基于以上的認識,在特色辦學中應注重以下問題。
一、家園合力開展充滿趣味性的勞動活動
如果幼兒對勞動不感興趣,勞動教育活動就會枯燥無味,如何激發幼兒對勞動的興趣?在活動中,我們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可以是“評委”,可以是“裁判”,又或是“觀眾”,這樣不僅提高幼兒勞動技能與勞動積極性,還萌發幼兒的良性競爭意識。可以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勞動活動,如3月12日植樹節,參加社區的志愿者種樹活動;與家長一起種植植物,豐富班級自然角;親子活動種菜、摘菜,體驗農家樂等等,享受勞動成功帶來的樂趣,促進幼兒熱愛勞動。
例如,親子科學活動《種豆子》。活動目標:(1)初步了解種植豆子的方法,嘗試合作種植。(2)堅持觀察、記錄豆子的生長過程。(3)樂于參與親子活動,體驗種植的樂趣。活動準備:各種豆子、盆、盤、土、水、棉花、記錄表、紙、筆。活動過程:(1)幼兒與父母合作種植。(2)種豆子: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種子和種植方法進行種植;猜一猜:哪種種植方式的豆子先發芽、開花、結果?(3)分享交流:與同伴及家長說說種植過程。(4)收工具,參觀“豆寶寶生長園”,并跟蹤記錄生長過程。觀察與反思:本次活動家長及幼兒的參與性很高,90%的家長都準時與幼兒一起參加種植豆子的活動。種植中,有的家長還會和寶寶一起運用很趣味性的語言,如先挖出一些土,成了個小坑,就成了豆子的家,再放上小豆子,蓋上被子(土),澆些水就完成了。種植結束時有的家長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幼兒一起分享種植的經驗及感受。
二、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家長的獨特優勢,開展家長助教活動
家長資源是源源不斷的,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家園資源,鼓勵家長入園執教,通過家長客串教師的活動,增強了家長的主人翁意識,同時活躍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氣氛,此時你可以看到幼兒臉上洋溢著自豪、快樂的表情,體現教育隱藏的人性化――親切,不僅如此,家長執教有助于家長更了解教師的工作以及幼兒園對幼兒無私的奉獻,為我們家園共育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橋梁。
例如,親子手工制作《消防車》。活動準備:各種大小不一的方性形盒子等廢舊物及輔助材料。活動目標:(1)能在認識消防車、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制作出車身、車頭、云梯等。(2)在親子活動中體會和家長合作,共同制作的樂趣。情景創設:幼兒和家長一起回憶認識過的消防車的知識。教師出示制作的示意圖,先把盒子包上紅色的蠟光紙,再粘貼出車頭、按鈕、消防工具及車輪,最后制作云梯。展示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觀察與反思:在一場熱鬧有趣的親子制作活動中,老師事先預設會發生的問題,針對“當你不同意爸爸媽媽的意見時,你覺得該怎么做?”很簡單的把幼兒討論結果作為準則告訴幼兒。教師也事先在班級QQ群與家長取得一致的共識:不是很原則性的問題可以按照幼兒的意思去做,因此在活動中幼兒和家長都得到新感受。
三、家園合作以興趣為抓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家園合作有利于教師、家長一同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整合家園教育資源的歸宿與出發點,教師與家長間彼此有更多的了解、相互尊重,家園共育方能達成共識。每個幼兒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以興趣為抓手,通過家園合作,逐步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信息。我們教師很注重與家長的溝通,通過班級QQ群、家長來園接送幼兒空閑、電訪等多種形式了解幼兒興趣點,開展活動,促進健康成長。
一、德育不能離開勞動教育
我們說,任何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實現都會有適合它的表現形式和載體。隨著時代的變化,德育同樣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課堂教學還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課堂教學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活動,其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學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視的,勞動技術教育課程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我們知道,勞動創造了人,成就了人的發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勞動的社會分工。而德育則起源于對人的態度,對勞動分工的態度。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勞動技術課承載著培養創新型國家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礎作用。而德育需要貫穿到學科教學中,挖掘學科本身的德育價值,并在實踐中得以深化、升華,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選擇。而勞動技術課便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實踐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實踐中才能深化,才能升華,才會更加具有實效性。
二、“以勞育德”理念的時代性
(一)勞動是人的第一實踐活動
“以勞育德”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勞動技術課的長期教學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經驗結晶。勞動承載著社會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塑造著人的勤奮、責任心、誠實、正義、紀律、嚴謹、自信、向善、創新等品性和德性。勞動是社會肌體的最好防腐劑,是人生經驗積累、成長、成熟、成功的端點,勞動的過程是錘煉人意志的過程。每個人需要學會欣賞勞動的美,感悟勞動中的文化,深刻體味勞動對人格的完善和歷練。正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我們的勞動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
(二)素質教育,德育為先
德育是對人的品德的一種教育行為和實踐要求,德育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對“真、善、美”主流社會價值目標的認同教育,是對“溫、良、恭、儉、讓”人生文明態度的提倡。素質教育就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礎,勞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20世紀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納什也曾認為:“當孩子們在一起共同勞動而解決問題和參與民主過程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就在理性地學習道德德性。”由此可見,勞動技術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養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以勞育德
目前,勞動技術教育缺乏制度性規定,沒有在教育方針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體現。“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素質教育的實施遇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阻礙,從而導致學生只知知識方面的學習,而忽視勞動技能方面的培養。而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認為:“在‘勞動素養’這個概念里,不僅包括完善實際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藝,而且包括勞動活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勞動素養還指一個人達到了這樣的精神發展階段:他感到缺少為大眾謀福利的勞動就無法生活。勞動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實著他的生活,并且從精神上豐富著集體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師范大學心理與事業發展咨詢中心主任錢煥琦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給今天的孩子進行普通勞動者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經歷,又缺乏遭受挫折的準備,他們是很難具備良好的素質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濟先生認為:“勞動教育既是貫徹教勞結合教育方針的重要措施,又對啟智、育德、健體和益美有著重要作用。從我國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又是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于解決當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三、勞動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的協調發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確理解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關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核,其他各育則圍繞它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體”中,德育為人的精神成長承擔著“種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則是人精神成長的養分,德育則滲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領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著人的行為培養和精神發展。怎樣理解“五育”的關系――以勞育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新?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陳桂生指出:“我們不能忽視教育的核心問題――‘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即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發展,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l展。反思當前學校教育實踐可以發現,學校培養人的目標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這無疑會阻礙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首先應該是成‘人’,一個和諧的‘人’,一個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即使他資質不夠,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夠通過教育從生活中獲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那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樣的學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張承先先生認為:“勞技教育是影響人的素質的根本問題。”顧明遠先生認為:“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與動手的結合。”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雖然從理論上把人的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這幾個方面獨立進行的。人的身心發展具有整體性,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人的每一種活動都是人的各種素質的綜合表現。
(二)勞動技術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勞動技術課程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社會主義勞動原則,現代勞動技術課是融知識性、實踐性、技能性、教育性為一體的一門課程,它蘊涵著勤奮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勞動的快樂、學習的方法、智慧的啟迪以及勞動美感、技術思維、工具意識、規則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團隊意識等勞動素養教育的內容。所以,它最能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在教織物洗滌,烹飪,花卉與盆景課程時,積極啟發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樹立以勞動為榮,以不勞動為恥的觀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用自己的勞動來服務自己,服務他人,將來更好地為讓會創造財富,為人類服務。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還可以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
總結:我們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勞動技術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內容包括了科學文化的品質、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以及技術文化、技術思維和人文精神。勞動技術教育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潛在媒介,具有傳播先進文化的本質屬性。我們需要優先發展教育,需要科學發展教育,所以必須重視勞動技術課的德育作用。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應該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所謂就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逐步形成,包括學生法律觀念、道德思想、紀律意識,民族,家庭的光榮傳統;還包括:熱愛祖國的思想和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辨別是非的能力等內容,這些內容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課中設置已很全面了。但是由于一些學校“應試教育”思想嚴重,把有些年級的思品課“邊緣化”了,造成德育內容、思想的缺失。所謂智就是各科知識的教育,這部分內容在小學、初中課程中很系統了。“中考”已得到重點檢測,各級部門已很重視了。所謂體就是體育,身體素質好是知識的載體,身體好才能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一點很多學校體育教育已做得很好,但是還有一些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體育,表現為體育課安排較少,或者體育課被占用,或者“放羊式”教學。所謂美育,一方面是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術技巧,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這美育教育更是被更多的學校、教師淡化了,甚至是摒棄了。所謂勞就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熱愛勞動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的能力。這一內容的設置在許多學校幾乎很少,甚至為零,使學生的勞動思想、技能的不到培養,缺乏勞動的思想、習慣、能力。
德、智、體、美、勞幾方面的素質教育,素質培養,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智育受到很好的重視,而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視,致使教育方針規定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得不到全面的提高,所以,“中考”指揮棒應該改進,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幾個方面要進行綜合考量,評價學生成績,確定升學與否。這樣做,學校的教育、培養工作才能全面,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才能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初中一、二年級思想品德教育課有待重視和加強
受“中考”這個指揮棒的影響,許多學校只重視升學考試相關的學科和內容,多安排上課時間,只考試這些學科,考試后重點排名、評價,而初一、初二的政治學科,有的學校安排上課時間少,不檢測,不要求,甚至有的學校不開設課程,這樣就造成學生和教師不重視,初一、初二的政治課程的內容學生不能系統的學習,更不能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學生的健康成長令人擔憂。所以,學校應該重視和加強初一、二年級思想品德教育,是這一部本內容教育不能缺位,有和其他學科一樣的地位。
三、學生學的政治理論知識不與自己行為結合,應該糾正
由于有些學校政治課教育不開設,缺位,學生學不到安排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知識,還有的學生學了一些政治知識,只學不用,理論不聯系實際。比如:課堂上講:學生要愛護公物,不說臟話,愛護環境衛生。下課后,有學生罵人,亂扔垃圾,損壞桌椅等。針對此情況,學校應該開齊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思想品德教育,并教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行為,學校政教處和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要適時追蹤,建立檔案,表現好的給予表揚,表現差的要批評、教育,使學生學用結合,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