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銀行業的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全球富裕人群的數量和財富總額均大幅減少。與全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中國的富裕人群數量卻在逆勢增長。未來數年,中國的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中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對于中資銀行來說,金融危機為其帶來了短期的機會窗口,未來兩年是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私人銀行業概覽
私人銀行是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其會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投資理財產品,對客戶投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對富人及其家人、孩子進行教育規劃、移民計劃、合理避稅、信托計劃等服務。比較常見的私人銀行服務包括離岸基金、環球財富保障計劃、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私人銀行市場規模的計算主要是測算高資產凈值人士(HNWI,也稱富裕人群)的數量及其財富總額。所謂高資產凈值人士,在國際上一般指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士,在中國一般是超過1000萬人民幣。這里的可投資資產包括個人的金融資產(現金、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 和投資性房產,不包括自住房產、非上市公司股權及耐用消費品等資產。
根據凱捷顧問公司與美林集團聯合的《2009年世界財富報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體人數和財富總額均大幅減少,富豪人數的縮減創1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2008年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約為860萬人,比2007年減少14.9%。他們的財富總額降至32.8萬億美元,比2007年40.7萬億美元減少約19.5%。名下"凈值"至少3000萬美元的"超高資產凈值人士"受挫更重,這種超級富豪2008年人數比2007年減少24.6%降至7.8萬人,他們的財富總額減少約23.9%。報告顯示,這場空前的經濟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長,把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和財富總額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從國別人數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國、日本、德國依然依次占據前三名位置,而中國內地繼07年超越法國后08年進一步超過英國,首次名列第四為36.4萬人,顯示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相對來說,亞太區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于歐美,未來市場也能夠保持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預計在未來十年中,亞太區富裕人群的整體財富將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國的財富成長率增速每年約12%,高于亞太區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詢部曾經根據金融市場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專業化財富管理水平對主要國家的私人銀行發展進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場成熟度的評定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進行綜合評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則指通過專業化私人銀行進行財富管理占總凈值財富的比例。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中國的高資產凈值人士分布處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場成熟度和運用私人銀行服務的比例還較低,擁有巨大的潛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
事實上,從2008年起,許多全球財富管理公司已經紛紛入駐中國市場。由于中國的富裕人士相對年輕,47%介于46~55歲,只有4%中國富裕人士的財富是繼承而得。這些特性導致中國富豪在追求最大回報率同時具備相對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具有驚人的成長潛力。
三、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在國內,貝恩咨詢公司也對中國的私人銀行市場進行過類似的分析,其運用貝恩公司的模型計算出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人民幣的富裕人群數量。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富裕人群的數量持續增長,已經從2006年的18.1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30.2萬人,預計2009年將增長到32.1萬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國共有5個省市的富裕人群超過2萬人,包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數量處于1-2萬人之間的有6個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東、河北、遼寧、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數量少于1萬人。廣東省的富裕人群數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貝恩公司針對富裕人群的調研中還發現了如下的市場特征:
第一,中國富裕人群中約80%投資態度趨向保守或中等風險;
第二,中國富裕人群中約60%選擇由自己或家人進行日常理財,約20%采用商業銀行的普通理財服務,僅有5%左右選擇使用私人銀行業務;
第三,職業和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是針對中國富裕人群細分時最有用的指標;
第四,中國富裕人群選擇私人銀行的重要標準包括:客戶經理的服務和私人關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財顧問的專業性。
四、中外資銀行的業務競爭力比較分析
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眾多中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從2007年中國銀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銀行開始,在過去的兩年中相繼有近20家中外資銀行陸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市場明顯地形成了中資和外資兩大陣營,兩者的競爭力也大不相同。
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在岸產品市場、政策監管、網點覆蓋、金融危機對中資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方面,中資行強調本土化服務的細致,能夠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客戶關系;外資銀行的服務尚未完全本土化,令眾多中國客戶感覺疏遠。
在岸產品方面,中資行憑借對本土客戶的多年服務積累了良好的基礎,外資行由于無法全面展開人民幣業務產品設計的優勢難以體現。
在政策監管方面,銀監會對私人銀行業務的規范雖然尚未出臺,但預計對外資行的限制會大于中資行。
在網點覆蓋方面,中資行通過多年的經營覆蓋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資行所能夠覆蓋的城市極其有限。
在金融危機對品牌的影響上,外資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糟糕表現令人失望,有70%中國客戶表示對外資品牌的選擇將更為謹慎,這對中資行的發展提供了階段性的優勢。
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離岸產品市場、銀行資源整合能力。
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方面,外資銀行的投資顧問經驗和背景強大,享有聲譽,客戶經理的專業性也高于中資行。
在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方面,外資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場上的悠久歷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銀行品牌知名度,中資行在此處于劣勢。
在離岸產品市場方面,外資行在境外的經驗明顯多于中資行,產品也比中資行豐富。
在銀行資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影響,外資行更加容易進行跨部門合作。例如,多數外資行有自己的投資銀行部門,當客戶對自己的企業有資本市場融資需求時,外資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會聯系投資銀行部門,幫助客戶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這種跨部門合作不但為兩個部門都創造了更多業務機會,而且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
五、中國私人銀行業的未來展望
對于未來私人銀行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觀點:
第一,基于潛力巨大的中國私人財富市場,中國的私人銀行業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正如市場分析部分所述,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快速的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由于私人銀行的概念在中國尚未普及,私人銀行服務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場滲透率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以客戶為中心、建立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是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銀行區別于傳統銀行服務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戶為中心、高度細分的差異化服務,以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正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國際經驗也表明,咨詢驅動的私人銀行的業務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機為本土銀行帶來了短期的機會窗口,未來兩年是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服務發展的關鍵時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外資金融機構屢屢破產或瀕危的報道讓本土的富裕階層對外資銀行的安全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很多中國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資行破產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監管與支持等方面相對于外資行存在一定優勢。但是長期而言,外資行在專業、品牌、離岸投資等領域仍然有眾多的競爭優勢,并且不會放棄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資行的發展“窗口期”會在最近兩年,需要抓緊時間、把握機會,積極占領并穩固市場。
參考文獻: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私人銀行業:坐看風起云涌,2009.
[5]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高資產凈值人士調研分析,2009.
[6]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以客戶為中心創新業務模式:建立咨詢驅動的本土私人銀行,2007.
[7]魯彥,王曉鵬.對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紅梅.積極開展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訪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J].中國金融,2008,(1).
[9]連建輝,余小林.私人銀行業務:國際經驗及現實啟示[J].中國金融,2008,(1).
[10]王元龍,羅軍等.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研究[J].學術研究,2007,(11).
[11]連建輝,孫煥民.走近私人銀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2]施繼元,楊月娟.中資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策略探討[J].海南金融,2008,(12).
這種格局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小型銀行機構數目相對眾多,一是因為進入門檻相對低,二是因為分散在廣泛地區,三是因為它們中僅僅有少數能壯大進入大中型銀行行列。
大型銀行通常是全國性甚至高度國際化的機構。它們在成立之初通常就承擔了綜合性全國性的功能,并與一國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的財政部門有著密切聯系。
中型銀行在發展之初往往有濃厚的區域或行業背景,并能依托所在區域或行業背景優勢取得快速增長。其中的佼佼者或能壯大成為大型銀行。
就這些銀行機構所擁有的資產或存貸業務量指標來看,它們的分布格局也呈現出類似特點,即“倒三角形”或“倒金字塔”:大銀行在全國銀行總資產或存貸業務總量中占據較大份額,中型銀行占據相對較小的份額,小型銀行合計起來也僅占一個還要小的份額。
這種分布格局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在自然界,高海拔的山峰總是少數。有統計說,地球上8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僅有14座(亦說24座,連同非獨立山峰在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25座,6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則有數千座,再低海拔的山峰則數以萬計十萬計甚至不計其數。大多數社會經濟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都有相通相似性。
一個問題是,能否從上述銀行業機構分布的情況推論出銀行業的競爭性或壟斷性的程度?回答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說可以,是因為判斷競爭性的基本標準是同一個行業中是否有著至少兩個以上的經營者,而我國銀行業的機構分布情況顯然符合這個判斷標準;說不可以,是因為應當對“同一個行業”這個說法作進一步的細分和鑒別,以便弄清楚各個經營者的相互關系。
在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幾大國有銀行往往也被叫做“專業銀行”,這個叫法本身就體現了當時不讓這些銀行從事相同業務并避免相互競爭的政策意圖。在這個意義上,不能簡單地說,只要有多家銀行存在,它們之間就必然有競爭。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指出,并不是說銀行機構之間都必須有著面對面的直接競爭,而且這種競爭越多越好。如果一個行業是完全競爭的,那么,該行業內各個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基本上是無差別的,它們之間的競爭主要依靠打價格戰的手段。價格戰的通常結果是,“一敗一勝”或“兩敗俱傷”。20世紀90年代,國內幾大“專業銀行”陸續“越界”展開經營,在同一城市相互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大家都“高息攬存”,而這就是價格戰。
國內外經驗都表明,價格戰會無止境地抬高銀行經營成本,促使一些銀行鋌而走險,讓它們最后必然因所承擔和所累積的風險過高而不得不倒閉。更重要的是,價格戰的最終結果是給整個銀行體系帶來嚴重的不穩定的影響。
理想的狀態是,銀行業內部既要有競爭,又要避免價格戰之類的惡性競爭、過度競爭。從國內外經驗看,維持銀行業適度競爭、健康發展的基本途徑有三:進入控制,產權流動,特色經營。
進入控制包括政策準入和行業壁壘。政府監管當局必須為銀行業進入者設立最低門檻,符合條件者才能發放執業牌照。另一方面,不能將進入控制完全寄托于政策限制,因為政策限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行業壁壘也是一個可行之策,即銀行業現有經營機構應當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尤其通過分支機構的廣泛設置等手段促使潛在的進入者和競爭者面臨高昂的進入成本。
產權流動是銀行業內機構整合重組的必要條件。市場經濟背景下,競爭的過度性和白熱化客觀上都在呼喚著并購重組。如果沒有產權的流動性,并購重組要么不可能,要么困難重重。而產權的流動性一定以產權的分散性和可交易性為前提。在這方面,我國銀行業機構還面臨許多調整改革發展的任務。
特色經營是差別化發展戰略的體現,是高級競爭,也是銀行機構可持續發展之基礎。特色經營可以有多種含義,既包括銀行產品的個性特點、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也包括銀行服務的細分和綜合化。特色經營的成就必須體現在銀行客戶的識別和認可上,形成客戶的認同效應和持續跟隨效應。對銀行機構來說,一旦在顯著程度和規模上獲得了客戶的認同,自己也就獲得了一定的定價權。也就是說,這種定價權實質上來自于客戶對自己其他選擇的主動放棄,是銀行經營優勢的體現,不屬于特許權壟斷。
近年來,許多國內銀行事實上都高度重視發展特色經營,不斷創新,開拓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促使國內銀行服務業有極大改觀,從過去比較單一簡陋的服務格局演進到目前相當多樣化的并有一定精細性的服務格局。這是國內銀行業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所出現的積極的、值得慶喜的進步。
但是,也應該看到,與國外一些同類機構相比較,我國許多銀行的特色經營仍需要繼續發展和提高,在產品、服務和品牌效應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還應該看到,在銀行業經營格局的調整進程中應遵循“自然分工”原則,即不強求政策主導,也不強化政策限制,更多地發揮銀行機構自身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在這方面,尤其應當注意防范一些中小型銀行機構因追求雷同化高速擴張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雖然非典產生的不利影響,短期內在我國經濟領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金融領域的沖擊將會相對滯后反應,但國家金融風險的防范與預警卻十分重要,并且不可過于樂觀甚至忽視可能產生的影響。銀行界作為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更應求實務真、有效推進和加快銀行改革,發揮經濟增長的保障性與支持性的穩定協調作用,使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保障,而不要成為經濟增長的包袱或負擔。日本慘痛的歷史教訓值得反思與借鑒,不要等到問題積重難返才開始處置或應對,將問題與矛盾消除與消化于萌芽或初始階段的代價與付出要小而輕,我國一些地區或部門非典處置上的不當,已經給予我們以啟示,運用到金融改革思考中,同樣具有借鑒與反思意義。面對非典,人們在思考行為規范、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政府職能、政策效率以及國際合作,我國銀行界也應思考非典現象在銀行的表現與未來影響,乃至可能的沖擊,進而引起足夠的重視與研究,由此所帶來的啟發并不亞于非典疫情。
目前非典對國內諸多行業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大,雖然對經濟實質的影響目前尚未明顯顯現,但對金融界和銀行業的效率影響已經有所顯現。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股市受非典影響的大跌,不僅是投資者關切的熱點,而且也成為國家目前最大的焦點問題之一。而市場盼望的社保資金直接入市、QFII資金進場等,在目前非典疫情的影響之下,社保資金近期入市的可能性已被排除;QFII在5月26日雖有瑞士銀行和野村證券兩家外資機構拿到入市牌照,但入市資金有限。再看一些銀行機構由于有人感染非典,實行隔離,部分工作已經受到影響,客戶服務減少、業務流量下降;相對一些銀行雖然無人感染,但防范措施極為嚴格,已經將“本行無人感染”作為一項非常時期的非常目標。一些業務因非典的緊張氣氛和心理憂郁而陷入半停頓狀態。銀行業效率的降低,顯然會影響經濟金融的正常運轉。更為嚴重的則在于未來金融,特別是銀行改革發展的前景,非典的特殊現象在銀行業上的表現,并將可能直接影響銀行實際效率與業績,其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
1、 金融觀念的相對被動待轉變――面對非典人們更加關注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問題,尤其是金融所面對的是國家金融安全,其職業責任更顯重要。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與愈加緊迫的金融開放壓力相比,銀行業似乎缺少金融職業責任與效率,金融或銀行改革的討論與口號過多,而缺少實際的收益與結果。面對非典,我國政府管理觀念與職能已經逐漸轉向服務大眾、服務社會,對政治、社會體制與結構的良性效率起到刺激推進的積極影響;某種程度上,非典疫情加快了我國政治體制與社會基礎的真實與利好發展,政府形象、職能愈加有效而實際。但結合金融、銀行層面的改革與發展,回想1999年11月加入世貿談判成功至今,3年多的時間,我們的銀行改革又有多少進展?僅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雖然取得一些進步或發展,但與國際化競爭格局與趨勢的要求相差甚遠。國有銀行的改革不應僅僅是機構名稱與國際接軌,而需要業務水平與產品結構的國際化、員工素質與管理的國際化。但我國銀行經營觀念上的差異和經營制度上的欠缺,銀行面貌與結構不能根本有所轉變,潛在的壓力與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加大,不可掉以輕心。非典帶給銀行界的思考應該是變被動為主動,雖然從實際影響看,尚未對金融銀行業產生直接的沖擊,但國內經濟氣候或社會理念的變化,未來將會使銀行改革發展面臨挑戰與壓力,現在必須清醒面對不足,加快改革舉措,針對問題,實施有效服務與產品多樣化、多元化,提高經營理念與效率,從根本上改革銀行面臨的機制死板、制度不健全、人員臃腫、效率不高的局面。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隨著宿遷市地方經濟的發展,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這里指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以外的其他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其發展所形成的“鯰魚效應”為整個銀行業帶來了競爭,也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小商業銀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求得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包括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在內的中小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金融危機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同樣,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作為推動宿遷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國情,依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時代要求和地方實際的發展思路,健康、穩定地發展,越來越對宿遷市地方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通過對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蘇州銀行等宿遷市地區代表性中小商業銀行的調研,本文將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逐一闡述。
(一)優勢:Strengths
1.資金質量高
在資金的來源方面,宿遷市以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金融市場份額占宿遷市市場的整體份額較小,但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人均利潤率等盈利性指標大多優于國有商業銀行,比大銀行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因而可為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業務創新提供更有利的資金保障,日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宿遷中小企業的認可,當下也有不少的宿遷市地方企業愿意選擇中小銀行作為其經營發展的有利資金平臺。
2.體制較新
國有商業銀行依然是宿遷市銀行業的主體,受產權制度的限制,在進行貸款業務時必然要考慮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經營與決策受到限制,而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都是股份制組織,具備了較為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首先,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為經營目標,努力開拓包括宿遷市中小企業在內的資本借貸市場,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自身的資本增值。其次,與宿遷市的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所需要負擔的公共責任較低,因而在對宿遷市眾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發放上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與大銀行相比,由于組織機構體系簡單,決策效率高且決策的自由空間大,能夠更好地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不同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金融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宿遷市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
3.金融創新意識較強
當前,宿遷市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層基本上還是由省行或國家認命,籠罩著較為濃烈的行政色彩,銀行內和銀行間的人力資源配置和利用會受到來自于制度層面上的很大制約。而近年來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長期實行股份制體制,通過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內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優秀高等人才,員工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員工結構也比國有大型銀行具有一定優勢,這使得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在對宿遷市中小企業貸款的技術研發能力方面明顯超過大銀行。
本文認為,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具有較強的金融創新意識和金融創新能力以及金融創新保障機制,使其在同業資金業務領域的優勢明顯,通過對銀行資金的靈活和合理調配,大大優化了其行內資金的資產負債結構,銀銀平臺、柜面通等特色業務已經被宿遷市民和企業廣泛認可,規模效應和經營效益已經大大顯現。
(二)劣勢:Weakness
1.資金規模劣勢
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是評價銀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標,該指標主要考核銀行資產的抵御風險能力,按照巴塞爾協議的有關規定這個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與風險權數資產的比率不應低于4%,該比例越大,說明銀行資產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認的是銀行的發展需要有雄厚的資本規模作為支撐,強大的資本實力是銀行取得客戶信任、吸納客戶資本,開展信貸業務的基礎,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前提。在這一點上,由于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發展受到起步晚、規模小等眾多歷史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其擁有的資本規模與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銀行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2.營業網點少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在經歷了緩慢的市場培育階段后,開始進入快速上升的發展階段,在信用卡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國內發卡機構大量增加。競爭也更加激烈。而2006年12月1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允許外國銀行轉制為當地注冊的銀行法人以后,可以發行人民幣信用卡,更使國內商業銀行要直面外資銀行的競爭。面對在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具有技術、增值服務等方面優勢的外資銀行,國內商業銀行應該如何與其開展競爭與合作呢?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狀況
信用卡在我國誕生是始于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我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民幣貸記卡和國際卡。1998年,中國銀行發行了長城國際貸記卡,在上海、廣東進行了人民幣貸記卡試點發行。從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市場開始產生,并步人市場的培育期。2000年以來,由于加入WTO后中國金融市場加速開放,面對外資銀行的潛在競爭威脅,國內商業銀行開始加大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積極改進產品和服務,努力與國際接軌。中國信用卡市場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2002年5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運營中心,建立了較為獨立的信用卡專業化經營體系。同年7月。工行開始發行牡丹貸記卡。中國建設銀行于2002年12月18日開始發行貸記卡(國際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發行了雙幣種貸記卡。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開始發行貸記卡,上海銀行于2002年12月29日發行了人民幣雙幣種卡。
2003年以來,由于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客戶數量增多,再者,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國內信用卡的受理環境進一步改善,使國內信用卡業務得以快速發展。根據央行最新統計數據,2006年底我國各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為4958萬張。2007年前3個月,信用卡發卡量每月平均增長100萬張以上。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信用卡將突破1億張;而未來的5-8年內。中國信用卡貸款將達到90-120億美元的規模。
在信用卡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國內發卡機構大量增加,已經有27家銀行和機構投入到發卡行列中來,在當前階段乃至今后發卡機構的競爭重點都放在發卡規模之上。
二、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開展情況
在中國未對所有外來金融機構完全開放銀行業務之前,外資銀行早已通過與中資銀行的合作的形式進入信用卡市場。2003年12月31日,花旗、匯豐銀行獲得銀監會批準,可以在內地發行雙幣信用卡。2004年,花旗銀行與浦發銀行合作、匯豐銀行與交通銀行合作組建的交通銀行信用卡單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外資銀行邁出進人中國銀行卡市場第一步。由于受限于當時的相關政策法令,這些合作都只能以業務單元的形式,而沒有以合資組建信用卡公司。
2006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公布,外國銀行轉制為當地注冊的銀行法人以后,可以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之后,有多家外資法人銀行均遞交了發行人民幣銀行卡的申請。截至目前,除了招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外,其他銀行都與外資銀行進行合作推出了信用卡業務,除匯豐銀行與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與花旗銀行外,還有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華夏銀行與德意志銀行、興業銀行與恒生銀行等都進行了合作,中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出現合作為主、競爭為次的局面。
信用卡作為零售銀行業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資銀行都希望將其做大做強。盡管開展信用卡業務的限制全面解禁,但由于受到現有客戶資源較少、網點和ATM等渠道少的限制,外資銀行在初期投入階段還是抱著“重質不重量”的態度,只做高端客戶生意,由上而下逐步深入內地信用卡市場。不少外資銀行還是選擇對中資銀行進行戰略性投資,聯合發行信用卡的形式。
三、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比較
(一)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
1 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勢
(1)現有客戶資源多,客戶關系密切,有一定的客戶忠誠度。
(2)網點多,服務網絡強大,合作伙伴多。
(3)有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優勢支持,產品更適本國國人的品味。
2 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劣勢
(1)國內銀行自身的體制存在弊病,現有的經營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
(2)多數銀行經營觀念滯后,對信用卡業務認識不足,定位不明確。許多銀行仍把重點放在發行準貸記卡上,對信用卡的投入及重視程度都比較小。同時,一些銀行的信用卡僅被視為一項普通的銀行業務而并未配置足夠的資源。
(3)信用卡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傾向嚴重。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發行銀行缺乏對顧客個性化需求的考慮和設計,沒有針對不同的顧客群體進行具體的市場細分并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
(4)信用卡服務不到位。以客戶為中心的觀念還不夠強,服務態度水平不高,服務機制還不健全。在客戶定位上,受各行信用政策、發展策略等的影響,各家銀行的信用卡目標群體定位具有趨同性,導致在一個過于狹小的區域內展開競爭。
(5)電子化應用水平較低,業務系統的處理能力和準確率不高。
(6)在內部操作、風險控制等方面經驗缺乏。
(二)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
1 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勢
(1)品牌效應高。外資銀行在世界上有較高的知名度,有較高的國際信譽,因此有較大的吸引力,可能會吸引相當數量的高端客戶,或者需要經常出國的人員。
(2)有多年的信用卡業務經驗,有比較嚴密、成熟的業務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制度。許多銀行在國外有管理過5000萬~8000萬張信用卡規模的經驗和技術。
(3)服務水平、技術及產品優勢。外資銀行的服務品種齊全,在信用卡、網上銀行、金融產品創新、中間業務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實力,有良好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產品的科技化程度比較高。
(4)市場反應能力強。外資銀行有在發展中國家開發市場的經驗,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
2 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信用卡業務的劣勢
(1)現有客戶資源、網點和ATM等渠道較少。國內居民對外
幣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幣卡龐大,而一般在內地居住的海外居民,好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幣卡,因此其市場空間遠不及人民幣信用卡。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網點和ATM等渠道建設要上規模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對其業務開展會形成制約。
(2)不了解中國人的消費理念。節儉的消費理念,使大多數中國人的消費行為表現為“量入為出”,甚至壓抑自己的消費。因此在外資信用卡不一定能受到大眾的采納。
四、國內商業銀行應對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競爭的策略
根據以上的分析比較可看出,中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競爭中是各有優劣?,F提出國內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應對競爭的幾點建議:
(一)要用“精致”營銷取代“粗放”營銷。國內流河銀行應從各個角度對信用卡市場進行細分,從重視發卡數量逐漸向重視客戶質量轉變,并根據鎖定的重點目標客戶類型,在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信用卡產品定位。
(二)要繼續致力于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的和品種內容創新。國內銀行要積極采取創造市場的策略,去“誘導”消費者的需求。
(三)要鞏固和拓展客戶關系。國內銀行應充分利用公共關系資源優勢,加強銀行與客戶、銀行與市場的交流與聯系,在互動中穩固客戶關系,從而建立起以客戶為“軸心”,以環境、關系、質量和服務為“滾珠”的營銷機制,以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應對外資銀行的全面挑戰。
(四)要繼續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水平,在理財、私人銀行、房貸等產品上加大投入力度。
(五)要進一步增強信用分析和防范風險能力。風險防范是銀行經營的永恒主題,而信用卡業務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這就需要經營部門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完善風險預防和監控體系建設;優化催收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加強收單業務的風險管理,對高風險商戶給予必要的監督和防范。中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這會對屬于個人消費貸款領域的信用卡業務的壞賬率和其他信用風險帶來負面影響,國內商業銀行要避免政策的變化給信用卡行業帶來的系統風險。
五、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合作方式\
根據以上的分析表明,外資銀行有著迫切需要與國內銀行合作的愿望。國內銀行應該利用這種機會,加快吸收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方面的管理和技術知識,提升自身在各個方面的獨自經營研發能力,提高我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這樣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鞏固在國內的市場地位,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另一方面,可以為以后在國際市場競爭打下基礎。
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的合作方面,根據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三種選擇方式:
(一)顧問式合作。這種合作方式是由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簽訂顧問協議,派出由專家人士組成的顧問團,向中資銀行提供咨詢和顧問服務,收取顧問費,但不參與對業務的具體經營管理活動。這種合作方式對中外雙方都沒有實質性風險,收益或支出比較穩定。采用這種方式時,國內商業銀行要注意克服困難,真正學到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
(二)戰略伙伴式合作。即中外商業銀行通過協作,共同實現業務發展目標。這種方式目前是港資銀行在采用,主要是國內商業銀行的人民幣信用卡的發行和受理業務。這種方式對合作雙方都有好處,風險不大,但比較有局限性,合作的空間不大。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人們對風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加強風險的識別與管理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商業銀行作為專門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具有高負債性和高外部性的特點,這就使其不僅追逐收益性,也必須關注安全性和流動性。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轉型與發展”的雙重使命,這必然使信貸風險不斷積累。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信貸風險管理已不再是對風險的規避和對沖的博弈術,而是一種保值增值的差別化技能。雖然我國金融市場由于實行相對開放和匯率管制等措施,形成了“天然防火墻”,使國內各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商業銀行作為開放的組織系統,它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將其轉化為產品或服務,輸出給環境,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反作用,所以未來國內商業銀行的效益及可能的損失情況,在相當程度上還取決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能力。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機如何演變,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本文試圖重新審視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找出存在的問題,以期對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在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
(一)信貸投放的行業較集中。近年來,房地產業、制造業、通訊業及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銀行的貸款資金也隨產業的火爆集中到這些行業上來。根據國際經驗,個人房貸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到5年,而我國房地產行業個人信貸業務是最近4年才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國銀行業已進入房貸風險初步顯現的時期。同時,商業銀行前幾年發放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可能由于房地產的滯銷,使巨額房地產開發貸款面臨危機。
(二)缺乏不同等級的違約概率估計和違約損失估計。我國商業銀行現行信貸客戶評級辦法在總體結構、等級結構、評級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較粗,所用的信用等級劃分也較粗(一些銀行將客戶信用分為四級,即AAA、AA、A、BBB,而巴塞爾協議要求至少為八級,在每一級別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況,如出現AA+、AA-)。這種粗放式的信貸管理方式,在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情況時并未顯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機環境下,很可能使商業銀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貸資產遭受損失。
(三)抵(質)押物的評估價值相對較高且缺乏更新機制。商業銀行發放的大量貸款中,有部分貸款是抵(質)押貸款,其中有很多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是在我國經濟上行時進行的,那時的宏觀經濟背景還比較樂觀,現在經濟處于下行中,銀行的抵(質)押物的價值已大幅縮水。如,2007年上半年我國股票市場異?;鸨芏嚆y行以股票為質押物發放了大量貸款,隨著國際游資的大規模撤離、大小非的紛紛解禁,股票價格回落,并且可能會長時間低迷,這無疑給商業銀行的抵(質)押貸款帶來巨大風險。而且,商業銀行對在建工程、未辦理產權證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蹤管理薄弱,沒有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甚至會出現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經完工,還沒有辦理好后續抵押登記手續,使銀行的抵押權“懸空”。
(四)信貸風險管理組織及方法不完善。這表現為:信貸風險管理條塊分割,信貸風險管理框架不完善,難以從總體上測量和把握風險狀況;在制度上沒有把信貸風險的計量、分析規定為日常性工作。如,缺乏獨立的風險報告程序,致使管理層、決策層不能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信貸風險狀況。對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建立在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電子化管理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乏詳盡完整的企業信息數據庫,缺乏成熟的信用風險管理專家系統。
(五)商業銀行內部信貸控制不健全。商業銀行內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騙貸案件及信貸的操作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充分暴露了國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和主動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內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貸風險的內部控制建設職責沒有明確歸屬,內部控制還沒有形成體系化、標準化。這就要求信貸風險管控水平在經濟的下行通道中進一步提高。
二、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商業銀行資本管理面臨的嚴峻挑戰
資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約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雖然整體上有所提高。但是,貸款擴張快、資本耗費大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方式中的一大特點。特別是金融危機后,中國商業銀行在資本管理方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貸款擴張過快,資本耗費太大。特別是2009年,為支持“保增長”,中國商業銀行又投放了天量貸款,全年新增貸款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9.59萬億元,貸款增速達32.8% ,直接導致中國銀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從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僅如此,還從以下兩個方面制約了商業銀行的中長期資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過多、過快的貸款投放埋下了貸款質量下降的隱患,或將導致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資本占用并影響資本補給;二是貸款投放的慣性作用將難以在短期內遏制_為防止存量貸款的質量惡化,商業銀行很難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貸款項目,必須繼續保持較快的貸款投放速度。根據有關研究,未來二至三年,中國商業銀行的每年還將會新增貸款6萬億一8萬億元。即便是維持目前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補充資本金5 000億元-6 000億元,資本不足是商業銀行不得不直面的嚴峻問題。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監管部門對資本的監管不斷升級,資本監管的國際標準也將更加嚴格??梢哉f,目前商業銀行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標準、全方位、全天候的資本監管。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監管部門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底線。2009年,銀監會要求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10%和11%。并且,巴塞爾委員會也在針對金融危機暴露的監管缺陷重新確立更高的資本監管標準。二是擴大了資本覆蓋范圍。為了亡羊補牢,巴塞爾委員會正在對資本監管國際規則進行根本性改革,這包括:把交易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都納人覆蓋范圍,以期提高捕捉風險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額資本監管框架,弱化銀行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正反饋效應;對大型銀行提出附加資本要求,防范“樹大不易倒”的道德風險等等。三是更新了監管方式。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實行了動態資本和動態撥備的資本監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進一步細化了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資本監管常態化。巴塞爾委員會也將提高資本監管工具的質量,強化資本的損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補充資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銀監會出臺了哎關于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從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銀行間次級債要全部從附屬資本中扣除,促使次級債發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壓力。
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與歷史原因、經濟環境等有密切關系,也與其經營管理方式有直接關系,例如:資本耗費大的貸款業務增速迅猛,資產結構不夠合理;蓋利渠道單一,中間業務占比很低;金融創新的動力不足,同質化競爭的情況嚴重;風險控制手段薄弱;資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資本約束趨緊的大背景下,“緊箍咒”是壓力也是動力,商業銀行應針對性的對上述情況進行改進,循環漸進地轉變經營管理方式。
(一)合理調整資產結構,發展低資本消耗的業務
受社會資金需求旺盛、間接融資不發達、銀行資金充裕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擴大貸款規模來提升盈利能力在未來一個時期仍會是商業銀行的主流選擇。但是,面對資本趨緊的現狀,以及今后利率市場化后利差將大幅收縮的趨勢,商業銀行應加強資本管理,逐步壓縮高資本消耗的資產業務,拓展低資本消耗的資產業務,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積極壓縮金額大、期限長、風險高的公司批發業務;盡力爭取符合規定的質押或擔保方式,增加風險緩釋量?,F有風險資產計算辦法規定:“有質押、擔保方式的貸款”可享有與質押物或保證人相同的優惠風險權重,風險緩釋對降低風險資產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議增加風險權重較低的貸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資的公共企業貸款或其擔保的貸款(風險權重50% )、存單質押貸款(風險權重0%)、銀票貼現(風險權重20%)和中央政府投資的公共企業開出的商票貼現(風險權重50%)等,完善高風險貸款的退出機制,從而減少資本占用。
二是大力發展零售及中小企業業務。個人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具有風險權重低、資本占用少、風險分散、收益穩定的特點。目前中國居民財富日益增長,投資理財意識增強,國家拉動內需的措施頻繁出臺,對發展中小企業提供了相對優越的條件,為商業銀行發展零售和中小企業業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變革組織架構,培育專門的人才,循序漸進地實現戰略轉型。
(二)加快發展中間業務,推動金融創新
中間業務占用資本很少,而發展前景廣闊。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人僅占總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業銀行的占比更低,而國外商業銀行則在40%左右,兩者的差距很大。中國商業銀行在發展中間業務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間。一要挖掘傳統中間業務的發展潛力,改進支付結算、國際結算、銀行卡、委托貸款等業務的服務方式,優化業務流程,豐富業務品種,在網上銀行、自助終端等方面實現突破,促進傳統結算業務收入的增長。二要積極發展票據業務。根據資金余缺和市場脈搏開展的票據業務(特別是銀行間的轉貼現),屬于中間業務的一個重要品種,它占用的資本少、靈活性強、可以獲取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財富增長的契機,設計開發多元化的理財產品,比如承銷債券融資工具等。四要推動金融創新,實行差異化經營。緊跟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改革進程,結合自身特點進行金融創新,實現差異化、多元化經營,開展企業年金、離岸業務、信托業務、投資銀行、保險業務、證券業務等高附加值的業務。設立相關的子公司,充分發揮金融創新充分發揮母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效應,增加中間業務收人。
發展中間業務不可能一減而就,要反對通過利息轉化虛增中間業務收人的表象。國外中間業務占比的提高,也是歷經了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商業銀行應結合在做好資產負債業務的基礎上,針對性的設計推出產品,實實在在地增加中間業務收人。
(三)強化風險控制,降低經營風險
資本監管和風險控制緊密相關。風險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盈利能力和資本占用情況。這方面,商業銀行應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內部風險評級。建立和優化各類信息系統和評級模型,制定數據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做好數據積累,確保數據的客觀、準確;對各層面的數據進行有機整合,積累起符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風險損失數據,以信息系統支撐風險評估及決策,事前對貸款進行管理,提高貸款質量。
二是擴大風險控制的范圍。正在修訂過程中的巴塞爾協議,資本監管國際規則將擴大資本覆蓋范圍。針對這一情況,商業銀行應未雨綢繆,加強除信用風險之外的表外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的風險評估;還要在服務于國民經濟周期性增長的同時,避免因貸款過度增長而觸犯反周期超額資本的紅線。
三是防范綜合化經營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在綜合化經營的業態模式中,除了信用風險外,市場、法律、信譽、交易對手、操作等風險也要特別關注,要一并納人商業銀行的風險防控范圍。
(四)深化經濟資本管理,優化財務資源配置
資本是商業銀行的財務資源之一。推行經濟資本管理,合理配置這一財務資源,是商業銀行加強自律、應對資本硬約束的重要措施。
引言
印刷承載并傳播著人類文明,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提及印刷,我們并不陌生,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印刷品滲透到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印刷的承印物有多種,筆者在本文中只討論紙質印刷。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那么,是不是會對紙質印刷業帶來巨大的沖擊?紙質印刷業的路還能走多遠?紙質書刊會不會被電子書所取代呢?
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技術沖擊并推動著印刷業的發展
不可否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沖擊了印刷業的市場。就拿身邊的例子說吧,學生作為印刷品消費的一大群體,平常我們很少看到學生賣報紙,看報紙,甚至也很少看到其他人買報紙。為什么呢?現在的網絡這么發達,許多網站在第一時間新聞、消息,而報紙需要冗長的印刷工藝流程,等到印刷品到人們手中時,信息已成明日黃花了,現在只有一些老年人才會通過紙質媒體了解信息,因此,網絡傳播信息之快之廣是紙質印刷品所不及的地方。根據以上分析,紙質印刷的確收到了沖擊,但是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也推動著印刷業的發展,促進了印刷業的革新。
日新月異的技術不僅為世界注入了巨大活力,也為印刷業的蓬勃發展增添了活力,使印刷這一古老而新興的朝陽產業不斷蓬勃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TP(即Computer-to-plate計算機直接制版)浪潮在全球印刷業興起。CTP技術在歐美國家的市場占有率已達80%以上,CTP技術及設備也成為了中國印刷企業技術改造的熱點。我們的傳統印刷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將圖像或文字原告制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經加壓將色料印墨轉移于紙張或其他承印物上再大量復制的一種工業工程,其傳統的印刷工藝流程為:
而CTP技術的數字化印刷突破了傳統印刷的有版有壓印刷,實現了無版無壓印刷,其工藝流程為:
顯然,其生產周期短,快捷靈活。
此外,隨著當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與電子掃描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科技與行業交叉融會,比如電腦無軟件直接制版法CTP、膜版直接成像制版法、計算機掃描激光成像等都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現代印刷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數字成像等技術的共同發展,所以說,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技術的發展雖然對紙質印刷也有所沖擊,但與此同時,他們似的印刷業務的利潤率大幅提高,并推動著紙質印刷業的革新、進步與發展。
二、紙質書刊不會被電子書取代
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書刊印刷總產值為955億元,同比增長7.3%,書刊印刷產值在印刷總產值中占比例為18.54%,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從2005年至2009年書刊印刷產值在印刷總產值中所占比率逐年下降。
連續五年書刊印刷在印刷總量中占比減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新興電子技術的發展對紙質書刊的沖擊。電子書占有其先天優勢:占有空間小、、攜帶便捷、環保、信息量大、適于保存、可更新等諸多優勢等。但是電子書的優勢還不足以取代紙質書刊,首先,據市場分析,電子書是80后90后所青睞的閱讀對象,但是這些閱讀群體只是讀者中的一少部分。對于中老年人,他們仍然習慣于讀紙質書。第二,人們在看書時習慣劃線、做標注、評點之類,而電子書比較適合于瀏覽而不適合用來仔細研究。第三,電子書只提供簡單的文本,而紙質書裝幀精良、排版整齊、插圖優美,人們能真切體會到翻閱書籍的美感。第四,紙質書刊具有科研參考價值,承載著內容的文化意義和精神意義。第五,中國的經濟水平遠(下轉第33頁)不足以讓人人都用電子書,因為購買硬件的成本和購買內容的成本高。有些人認為,紙質書刊的市場已經飽和,其實不然。在發達地區、大城市,書刊的印刷相對集中,競爭比較激烈,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在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有些地方甚至是缺書、無書。顯然,這些地區,紙質書刊有很強的競爭力。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電子書不可能完全代替紙質書,紙質印刷業的末日不會到來。
三、紙質印刷要突破困難,另辟蹊徑
對于報業印刷,企業要增加CTP制版的資金投入。我國CTP版材生產的數量不斷增加及質量不斷提高,版材價格下降,進口版材價格下降,與此同時,傳統制版所需膠片及銀鹽版價格上升。所以,CTP為報業印刷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CTP速度快、質量好、套印精度高,CTP工藝不僅可以節電、節水、減少污水排放,還可以減少人工成本,從而增加企業利潤。
對于書刊印刷,書刊印刷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印刷,降低經營風險,避免盲目生產,貨物積壓,造成投資損失。此外,印刷企業要加快市場的開拓。比如,在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紙質書刊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參考文獻: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使直接融資的比重逐步增加,間接融資的比重相應減少,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脫媒”是商業銀行未來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梢灶A見,商業銀行在“脫媒”的過程種不但要克服很大的困難,也蘊涵著長期的系統性風險。如同實體經濟中失敗的企業要轉換經營理念和經營領域,甚至被淘汰一樣,商業銀行的“脫媒”過程也是逐步喪失部分傳統業務,轉換金融功能,甚至破產倒閉的過程。當“脫媒”使商業銀行現有的業務功能萎縮時,如果沒有可以替代的其他業務功能出現,商業銀行就可能為了生存而放松風險管理,采用冒險經營行為,從而引發波及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危機。2007年以來,人民銀行采取大力度、組合式的調控方式來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各商業銀行的貸款卻繼續呈現高速增長,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因此商業銀行部分傳統存貸業務已經步入了產品生命的后成熟期。
產業市場結構分析
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總負債規模逐步增加,存貸款規模繼續上升,經營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從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的資產看,200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為43.9萬億元,其中,國有銀行資產總額為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市場份額由2005年末的52.5%下降到51.3%;股份制銀行資產總額為7.1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15.5%上升到16.2%;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2.6萬億元,同比增長27.4%,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5.4%上升到5.9%;其他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為11.7萬億元,同比增長17.2%,市場份額仍保持在26.6%的水平上。在各類商業銀行中,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仍占50%以上,但增長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商業銀行增長速度最快。
從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負債看,200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41.7萬億元,其中,國有銀行負債總額為21.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市場份額由2005年末的52.4%下降到51%;股份制銀行負債總額為6.8萬億元,同比增長22.5%,市場份額由2005年末的15.7%上升到16.5%;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26.5%,市場份額由2005年末的5.5%上升到5.9%;其他商業銀行負債總額為11.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市場份額由2005年末的26.4%上升到26.6%.在各類商業銀行中,國有銀行的負債市場份額占比最高,城市商業銀行的負債增長速度位居榜首。
從市場結構度量指標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程度適中,有較明顯競爭因素和壟斷因素相結合的特點,基本屬于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
產業競爭力分析
根據邁克爾?波特產業競爭結構的“五力”模型理論,即潛在進入者、替代產品、購買者、供應者和現有競爭者之間的抗衡,結合對我國商業銀行現狀的分析,其產業競爭結構的主要特征有:
外資銀行大舉進入。我國加入WTO和人民幣業務的全面開放,使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2007年9月末,外資銀行在國內的資產總額為1051億美元,占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2%左右。中外合資的法人銀行機構14家,下設17家分支行及附屬機構;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資銀行在我國24個城市設立352家營業性機構,比去年同期增加80家;還有41個國家和地區的183家外資銀行在我國24個城市設立242家代表處,比去年同期增加58家。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大大加劇了商業銀行間的競爭程度,典型表現是各商業銀行紛紛尋求產品創新路徑,推出針對中高端客戶的創新產品,搶奪優質客戶資源。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迅猛。在混業經營趨勢的引領下,商業銀行產品不僅局限于自身經營,部分產品的經營主體范圍也逐步放開,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高速增長,與商業銀行的競爭進一步加劇。近兩年來,股票市場、保險市場、黃金市場日益活躍,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不斷推出差異化和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銀行客戶需求呈現差異化特點。伴隨者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銀行客戶的需求也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為:(1)綜合化。無論是個人業務,還是公司業務,都需要以財富管理為中心,對銀行客戶多元化的需求進行整合包裝,提出“一攬子”的工作方案;(2)特定化。針對特定客戶的需求提供解決個案,或者根據客戶不同金融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3)增值化。銀行客戶在選用產品時,不僅要求滿足產品功能性的需要,還希望得到相關的實際利益,尋求包含各種附加值在內的綜合收益。
社會資金供給持續增長。在投資和消費的雙重拉動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令全球矚目,并已著力改變高耗低效的增長方式。(1)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但由于物價指數上漲和資本市場活躍等原因,作為商業銀行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的儲蓄存款出現負增長;(2)在投資高速增長和商品價格攀升的作用下,企業的景氣度明顯回升,企業利潤和企業存款大幅增長;(3)在各級政府優化財政稅收、預算管理和政府采購等政策情況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保持兩位數增長??傮w而言,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較為充裕。
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日趨強烈,外資商業銀行紛紛登陸中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商業銀行如同一般性的企業一樣,面臨著如何立足于市場,如何能在市場中發展壯大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使其抓住激烈競爭所帶來的機遇,迎接挑戰,成為當前我國銀行業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研究意義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是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競爭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該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地位。當前,中國正面臨著銀行業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商業銀行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永遠屹立于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資本配置率,助推我國金融業向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平穩、持續、快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資本運營效率,提升銀行業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調整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國內、國外學術界關于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借鑒王朝軍等人提出的銀行競爭力指標,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對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并對有效提高其競爭力給予若干建議。
二、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王朝軍等學者針對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研究,提出了銀行競爭力指標體系。本文就每項指標選取相應變量進行度量,對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經行實證分析。針對市場能力指標,選取存貸比率進行刻畫;針對流動能力指標,選取流動性比率進行刻畫;針對盈利能力指標,選取凈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率及利息收付率進行刻畫;針對經營能力指標,選取資本充足率進行刻畫;針對安全能力指標,選取不良貸款率進行刻畫。
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大型商業銀行,即四大國有銀行和交通銀行,以及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進行分析研究。相關數據來源于2008年、2009年中國金融年鑒及各銀行年報,顯示如下:
(1)市場能力指標。就本文選取的四家中小商業銀行而言,大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比率較中小商業銀行相比較低。歸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單設的政策型銀行的作用突顯,四大國有銀行的經營性業務與政策型業務逐漸分離所致。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勢頭。
(2)流動能力指標。大型商業銀行較中小商業銀行而言,其流動性比率較低,但差距逐年縮小。四大國有銀行及交通銀行,規模相對較大,調劑資金頭寸的能力較強,同時具有較高的國家信用作保障,相應地可保持較低的流動性比率。整體看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能力逐年增加。
(3)盈利能力指標。大型商業銀行的凈資產利潤率、人均凈利潤和利息收付率指標較中小商業銀行偏低。主要是由于四大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成果并未完全發揮出來,但其盈利能力的發展態勢已日趨明朗,與中小型商業銀行的差距逐漸減少。整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4)經營能力指標。大型商業銀行較中小型商業銀行而言,其資本充足率較高。并且,兩者的均值都未低于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數值。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抵御風險能力日趨增強,經營穩健性逐漸體現。就整個商業銀行而言,其經營能力逐日提高。
(5)安全能力指標。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降低的較快,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其對不良資產的消化。然而,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較中小商業銀行而言,較為偏高,表明其資本金水平和抗風險能力較弱。但就整體而言,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逐年降低,表明其安全能力正逐漸完善提高。
三、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在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大背景下,及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的推動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已日趨提高。但要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中生存與發展,還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完善。
完善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調整,培育四大國有銀行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同時,積極促進各類型、各規模的銀行進行合作,充分發揮各行的比較優勢,實現多贏。
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激勵機制,關注員工自身發展需求,營造保持員工積極穩定工作的環境;改革舊式薪酬分配制度,優化現有分配方式。
深入挖掘商業銀行的潛在競爭力,通過人才培養、技術提升、業務創新、改革管理體制等方式,培育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殷雷.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2.
[2]單莉.商業銀行規模與競爭力關系研究――兼論加入WTO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的提升.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