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2 16:5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篇(1)

預防疾病,即治未病。《黃帝內經》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其含義有二:①未病先防,是指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要及時養生調攝預防疾病[2]。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經常會侵襲人體,以致正邪相爭,陰陽失調,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而發病。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內在五臟“肝、心、脾、肺、腎”和外在的五體“皮、肉、筋、骨、脈”是通過經絡聯系的整體,故內在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的病變則可能發于體表,上攻顏面,影響美觀。如:盛夏不慎感受濕熱之邪侵襲人體后,濕熱蘊結中焦,阻滯肝膽。以致肝失疏泄,氣血瘀滯發于顏面,則形成淡褐色或咖啡色的色素沉著,即黃褐斑[3]。熱蘊肝膽,火熱上攻,發于顏面形成丘疹、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等多種損害,即痤瘡[3],損及美觀。只有順應四時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度,精神內守,法于自然,保持自身與自然的統一性,才能及時地避免邪氣侵襲。這個未病重防的思想就是以整體觀念的指導,認識到人和自然的整體性的體現;②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初期就要重視并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的傳變以及疾病的復發[2]。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疾病一旦產生就會變化,而變化就導致了疾病的傳變。而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經絡”、“氣血津液”等,這些組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這些組織之間緊密的聯系,在病理狀態下就為疾病的傳變提供了途徑。例如:外感病初期,邪氣在表時候,若不及時治療,一旦邪氣內傳,由表入里,由淺及深發為里證,故當疾病早期應及時治療,防其傳變,否則必貽誤時機,預后不良。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治肝當先實脾[2]。就是因為肝病易傳之于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一旦肝病及脾,氣血無源,血不上榮,則肌膚無華,爪甲色淡,顏面膚色暗淡無華。更有甚者,日久血虛生瘀,以致面部生斑。故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預防疾病傳變的體現。

通過上述“治未病”的兩個含義可以體現出,在預防損容性疾病的時候,必須考慮四季氣候和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整體預防疾病,防止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這些都是“天人統一”整體預防思想的體現。

2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診斷疾病中的作用

中醫美容受中醫學的影響,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診”的望、聞、問、切。由于疾病的各種病理表現都是對其本質的反映,所以臨床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疾病的內外因素,運用四診進行全面考察,對疾病所產生的任何癥狀,都不應孤立地看。以此為依據,在診斷疾病時必須“四診合參”。“四診合參”含義有二:①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同時運用,全面完整收集病情資料;②指對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必須綜合分析、參照互證,以全面準確地做出診斷[4-5]。要完整全面地收集、了解這些病情資料,應該聯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等。因為這些因素引起的好發病是不一樣的。例如:春天多風,易引發風癢。夏天多暑濕,易發毛囊炎、膿皰瘡、濕疹、接觸性皮炎及色素斑等[3]。飲食偏于辛辣者,易患熱證,貪食生冷者,易患寒證。素體健壯者,易生實證。素體衰弱者,患病多虛。青年人氣血旺盛,易患實證,老年人氣血虧虛,多患虛證。四診的望、聞、問、切是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認識疾病,各有其獨特的意義,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相互補充而不能彼此取代。而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表現是多個方面的,因此,對四診收集來的病情資料就必須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互相參照,才能全面了解病情,為診斷提供依據。

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采取普遍的、聯系的方法,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就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司外揣內”,通過觀察、分析患者的外部表現,就可以測知其體內的病理本質。是古代哲學觀點 《孟子》“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在診斷疾病方面的應用。這個觀點說明人體的內部和外部,是辨證統一的整體,生理、病理狀況都會在體表有所表現[4-5],所以,通過對體表外部進行望面色、觀毛發、望爪甲、聽聲音等外在觀察,就能推測出身體內部臟腑病變的的各種狀況。比如:通過體表的汗出情況,皮膚的潤澤程度,就可以測知血液及津液的盛衰,因為人體的血液、津液、汗液是同源且相互轉化的,即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見微知著”是運用整體觀念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的另一基本原理,通過人體局部的、微小的變化,來測知全身的、整體的病變。這是因為人是一個整體,局部和整體都有密切聯系。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虛實盛衰都有聯系。通過舌像就可以測知臟腑氣血的整體情況,因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與其他臟腑經絡關系密切[4-5]。這兩個診斷原理的出現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采用普遍的、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的本質。由此可見,中醫美容診斷疾病時,收集病理資料的具體方法和基本原理,都離不開整體觀念的指導。

3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疾病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

中醫美容運用“四診合參”的方法,完整的、全面的收集病情信息后,在中醫辨證理論的指導下,對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辨別,從而認識疾病本質。在辨證分析中依據體表寒熱及腫塊的有無,輕重、大小的不同,可以判斷疾病屬性的寒熱、及陰陽的盛衰以及邪正的盛衰。比如:面部痤瘡紅腫高大,灼熱疼痛,根盤緊束,易膿易潰,瘡口易收,屬陽證、熱證、實證的表現。反之患部晦暗塌陷,麻木少痛,漫腫無邊,未膿難消,已膿難潰,瘡口難收,屬陰證、寒證、虛證。形體肥胖而喜靜懶動、嗜睡者屬陰藏人,易感寒濕之邪,冬天易生凍瘡,受邪后病多寒化。形體偏瘦而喜動、亢奮者屬陽藏人,易感暑熱溫燥之陽邪,皮膚易生痤瘡,患病多為實證,熱證。這些辨證方法的應用就是整體性為依據,在人與自然一體的情況下,感受陽邪則導致陽盛陰衰,發病為熱證、陽證。反之感受寒邪,則陰盛陽衰,發病為陰證、寒證的具體表現。

在辨證分析疾病時經常會用到到不同的辨證方法,比如: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因為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因而各有其歸納的內容、理論的特點、適用的范圍。有的抽象、籠統,有的具體、深刻,有的以病位為綱,有的以病因病性為綱。雖然各有特點,但不全面,不能相互替代[4-5]。如肝失疏泄和脾腎陽虛均可導致肥胖癥,用八綱辨證判斷病位時,都有臟腑癥候,都是里證,只有結合臟腑辨證,才能判斷清楚具體病位。這些辨證思想是以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作為理論依據,而作為依據的這些組織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這些辨證思想之間也就有必然的聯系,構成了一個辨證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以八綱辨證為辨證綱領,以臟腑辨證為核心,結合病因辨證探求病因,以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探求病性,以氣血津液辨證求病機[4,6]。由于人是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所以,臟腑辨證成為所有辨證最后的落腳點。從這一點說明,中醫美容辨證分析疾病也離不開整體性的指導。

中醫美容治療疾病時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確立了“三因制宜” [1-2],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則考慮到人和自然的統一性,四時氣候和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影響,以確定治療方案的方法。如夏天濕熱之邪亢盛,易生濕疹或癰或癤。治宜清熱燥濕,選擇苦寒之藥,不宜選擇溫燥之藥。冬天嚴寒,易生凍瘡、陰疽。理應少用寒涼,以防傷及陽氣,而多用溫熱之藥。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嚴寒,且多風沙,起病多寒燥,制宜辛潤;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濕熱多雨,其病多濕熱,制宜清化。西北之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宜重。嶺南之人,肌膚薄脆,腠理開泄,用藥宜輕。因人制宜考慮到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的不同,確定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比如脾腎陽虛之人肥胖,治宜補益脾腎,溫陽化濕。脾腎氣虛之人肥胖,則治宜健脾益氣,淡滲利濕[7]。中醫美容治療疾病也注意人體自身的整體性,比如:面部雀斑的治療,由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郁于孫絡血分,發于顏面則成雀斑,故可用補益肝腎,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6]。顏面痤瘡發于前額或口唇周圍者,屬陽明經脈胃腸病變,而胃腸屬六腑,多生實證、熱證,故制宜通腑泄熱,消癰散結。

4 小結

本文通過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說明人體的局部和整體,內部和外部之間在生理情況下會相互影響,病理情況下會相互傳變。所以,中醫美容在預防、診斷疾病以及辨證論治疾病時,必須重視這種聯系,以整體觀念思想為指導,運用聯系的、整體的、普遍的觀點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診斷治療過程,使得這一辨證法思想貫穿于中醫美容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金志甲.中醫基礎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20,365.

[2]何曉暉.中醫基礎理論[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9-12,194.

[3]王海棠.美容皮膚病學[M].北京: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55,262.

[4]廖福義.中醫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102.

[5]朱文峰.中醫診斷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3.

篇(2)

許振南認為在治療方法上,需要在定位診斷思路明確的基礎上,嚴格執行小針刀四步進程。唐峰等[12]通過影像監控下定位操作,客服了定位差,操作難度高,松解不到位的不足。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刀治療方法主要有[13]:(1)側隱窩入路法;(2)椎間孔外口入路法(橫突及椎間管外口松解術);(3)椎間孔內口入路法(椎間管內口松解術);(4)骶后孔入路法;(5)關節突(囊)入路法(關節突關節囊松解術);(6)神經肌肉觸激術;(7)高應力點松解法;(8)棘間點松解術;(9)夾脊穴入路法(夾脊穴松解術);(10)循經取穴定位。此外段蓮花[14]在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實踐指南上提示,在治療方法上,包括了施術部位的選擇、選擇、以及環境要求。不同部位,,環境下,針刀操作的流程有所不同。

2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

2.1影響療效的因素明確疾病的基本理論體系;明確病位,熟悉神經,肌肉的損害部位及程度;制定詳細的診療計劃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15]。同時穆敬平在用循證醫學方法系統評價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實驗中,發現針刀療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與施術者的操作熟練程度有關,也可能引起臨床特異質性。不同的評判方法對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的判定也不一致。

2.2針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總體滿意針刀的近期療效好,遠期療效更佳,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黃葉等對公開發表的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發現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明顯優于推拿、針刺、藥物等療法。魏銘等在針刀療效研究上得出總有效率96.67%。術后最長緩解時問6年,大部分病例隨訪2年無復發的結果;田平12在相同研究中同樣得出較高的有效率結果,同時指出,其他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配合針刀療效滿意。楊宏斌認為針刀通過幾乎無創的治療方式松解粘連,重建機體動態平衡,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緣色療法”。

3針刀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針刀療法具有方法簡單,痛苦小、見效快、花錢少、變不治為可治、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治為速愈等特點。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但由于醫學界對軟組織損傷這一大類疾病及脊柱相關病癥的診斷太籠統,無行業規范可循,學術交流和宣傳管道的匱乏,針刀隊伍自身素質和能力不足,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高,標準不規范等問題,限制了針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針刀醫學基礎研究脫離針刀臨床治療,使得針刀醫學理論的先進性在診治疾病中沒有得到發揮。加強對針刀醫學理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系統研究針刀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性任務,在現階段,更需要從堅持和發展針刀醫學基本原理的角度出發,去深刻領悟和掌握針刀醫學。李義凱指出術前診斷不明、無菌觀念不強、局部解剖不熟、適應證掌握不當是針刀治療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有待解決。同時針刀的發展機遇也是非常明顯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疾病譜發生了深刻變化,除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外,急慢性創傷和軟組織損傷,運動性損傷已成為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病種,這些疾病業已成為中西醫研究的焦點。)針刀醫學已成為中醫藥學的新的分支學科并且是中醫藥現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隨著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對中醫、針灸的立法,針刀醫學將加速在國外傳播,為世界醫療事業注人新鮮血液。

篇(3)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診斷病癥的主要方法,而證候的表述往往是定性和描述性的,診斷標準不容易把握。醫學和數學工作者將數學方法應用于具體的病例分析中,實踐表明中醫學的證候規范化、標準化是可行的,量化研究是中醫證候范化和發展中醫學科的必經途徑[10-11]。運用模糊數學來量化中醫證候和診斷的過程模糊數學是利用模糊集合、隸屬函數和模糊算子來描述集合內部元素的不確定性。中醫學的理論類屬、臟腑形態結構與功能活動、臨床癥狀性態、證候質量互變等方面存在著模糊性,模糊數學的出現使得這類概念的量化成為可能,其診斷過程與中醫專家的思考過程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12]。周慧生[13]運用模糊數學對中醫癥狀診斷進行量化表述,構建了模糊診斷模型總框架,并利用計算機進行中醫模糊診斷。劉蘭林[14]等利用隸屬度和隸屬函數對數脈的模糊特性進行適當的描述,并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處理的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數脈的本質。陳榮山等[15]應用模糊聚類法分析了不同時間脈搏振幅函數各特征點的坐標,借助向量余弦法列出判別公式,建立脈搏振幅的余弦函數,結合已有的疾病數據庫來自動診斷疾病,準確率可達85%。謝杰[16]運用模糊數學多層次綜合評判法和模糊模式識別技術進行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P)的證型研究,構建了辨證分型(PMOP)的數學量化模型。運用多元分析法來對中醫證候、診斷、辨證論治規范化、標準化、客觀化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間復雜相互關系的一種數理統計方法,通過評估各癥狀、體征、實驗室指征對中醫辨證診斷的價值,逐步篩選出診斷意義較大的指標進行量化,并計算其發生概率,然后依據概率的大小來進行證候診斷和鑒別診斷,進而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評價治療效果,做出預后診斷。周慎[17]等利用逐步Bayesian判別法建立了各癥狀中風后遺癥癥狀因子的判別函數和各證候的判別方程式,并分析了其前瞻性判別概率,有較好的參考和實用價值。李宗信[18]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氣虛證和血虛證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提取出的氣虛證和血虛證癥狀的主成分,能夠基本準確地反映患者的實際證候,在臨床實際中將兩者結合能夠簡化診斷程序,提高辨證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陳文鋒[19]等應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對廣州地區處于亞健康大學生中醫問診指標、舌診和脈象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將中醫證候分為氣滯血瘀證、肝氣郁結證、濕熱證、陽虛證、氣血虧虛證、陰虛證分為6類。王階等[20-21]采用逐步回歸法和Logistic回歸對冠心病和心絞痛病人多項生理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確認全血粘度、總膽固醇等5個因素對冠心病血瘀證的貢獻最大,并總結這兩種病的主要證候要素和病機變化規律。

    數學方法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

篇(4)

1關于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類

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臟腑疾病,不包括癲狂等精神病。為了便于國內外交流,筆者采用中西醫對照的形式加以說明。根據臨床實踐和國內外資料,筆者認為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為8大類較為合理。

1.1 消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經癥(胃脹) 、潰瘍性結腸炎(泄瀉、痢疾) 、腸神經癥(泄瀉) 、習慣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脅痛) 、慢性膽囊炎(膽脹)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經證(梅核氣) 等。

1.2 心血管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原發性高血壓病(眩暈) 、原發性低血壓病(眩暈)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臟神經癥(胸痹) 、心因性暈厥(厥證) 等。

1.3 呼吸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支氣管哮喘(哮喘) 、過度換氣綜合征(喘證) 、神經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經系統疾病

包括腦卒中(中風) 、癲癇(癇證) 、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痛) 、緊張性頭痛(頭痛) 等。

1.5 內分泌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癭病) 、肥胖證(痰病) 、心因性多飲(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濁) 、過敏性膀胱炎(淋證) 、尿道綜合征(淋證) 、原發性障礙(陽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類風濕(痹證) 、全身肌肉痛(痹證) 、書寫痙攣(振顫) 、局部性肌痙攣(振顫) 等。

1.8 腫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積聚) 、肝癌(脅痛) 、腸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學臨床基礎研究

中醫心身醫學的理論基礎,源于《內經》的“形神合一論”、“天人合一論”、“心身合一論”、“臟腑相關論”、“陰陽五行學說”。如《內經》所言:“主則明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精辟地闡述了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是中醫的心理病理學。《內經》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陰有陽,有短有長,有柔有剛。”因此中醫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陰陽剛柔對立統一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納為“中醫剛柔心身論”(剛柔心理生理學說) 。

美國精神醫學會也認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緒因素引起的機體功能異常,并表現在各個器官,即由皮膚反應、骨骼肌肉反應、呼吸器官反應、心血管反應、血液淋巴胃腸反應、生殖泌尿器官反應、內分泌、神經系統和特殊感覺器官反應。關于病因的認識《, 內經》的正(內因) 、邪(外因)學說與西方現代心身醫學認識基本一致。內因包括先天稟賦、氣質、體質,外因有七情、六和飲食勞逸等,包括心理、社會、倫理、生物、生活方式、行為等諸種應激因素。調查內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虛弱所在,即正氣虛的表現。調查外因則可找出心理、社會、生物、行為諸種致病因素,即邪氣實的表現。

中醫心身疾病的病機研究,根據國內外的資料和筆者的臨床實踐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腎。初期多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為肝腎陰虛或肝脾腎的陽虛。末期陰竭、陽亡、陰陽離絕而終。病性為剛柔不能相濟,而致疏泄失職,氣滯血瘀,痰飲濕困或氣逆化火,火熱傷陰,升降失司,日久由實轉虛,脾虛肝郁或腎虛肝旺,極少有純虛證。

心身疾病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多有較好的療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復發。少數患者因治療不當可由實轉虛,最后陰亡或陽亡而終。另有少數患者可因劇烈的情志刺激、氣血暴逆或氣血暴脫而精去神亡。理論基礎的建立――剛柔心身論。

剛柔心身論源于《黃帝內經》的陰陽剛柔學說和心身合一學說認為,人可以分為陽剛和陰柔兩種偏性,即兩種不同的氣質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認為,人的精神情緒、心理活動對軀體內臟會產生影響, 既“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因此剛、柔二性由肝(中醫認為肝主情緒) 所主。素體陽剛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太過而致肝火上炎、陰虛陽亢的肝旺證候,稱為剛證。素體陰柔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氣滯、血瘀濕困的肝郁證候,稱為柔證。心身疾病發病的基本病機在于肝的疏泄失調而引起的剛柔不能相濟,表現為氣血陰陽失調。病機演化:情志刺激,首先傷肝,剛者及心,柔及脾肺,終必及腎。治療應柔以制剛,剛之治柔,使其剛柔相濟,心平氣和。具體方法為,肝疏泄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證者用疏肝法增強其疏泄,即《內經》所言“用辛補之,用酸瀉之”形成剛柔的辨證論治方法。

中醫心身疾病的治療,歷來強調“先治其心,而后醫其身”。筆者近10 多年來,把中醫的心身治療方法歸納為9種,即中醫心理治療、中醫行為矯正治療、中醫心理藥物治療、辨證治療、食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道家松靜療法和藥枕浴足療法。中醫心身疾病的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和功能護理,心理護理在心身疾病別重要,重點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緒,消除心理矛盾和沖突。

篇(5)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15-01

體質現象是指在人類生命活動中,在先天和后天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1]。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重點研究人類體質特征、體質生理類型、體質病理等方面的特點,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是一門新興學科。中醫學認為體質差異對生理病理以及養生預防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在臨床對疾病的診治活動中,對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應建立在對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征,并針對其體質特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該學科對于疾病的預防和預后判斷都具有重大意義,在臨床工作中能對臨床預防起指導作用。

賀江雁等人通過綜合辨析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狀態將體質分為9型,體質在特定環境下都會對疾病的發生和轉歸產生影響。結核病患者屬陰虛性體質,通過長期中藥、食療的調整,陰虛性體質可轉向平和型。因此,體質又具有可調性,運用中醫藥調整偏頗體質,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我中心在結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的防治過程中運用中醫體質學說進行診斷、預防性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于我中心進行診治的結核病患者,共計682例。其中男性患者370例,女性患者312例;平均年齡48.6歲。將上述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治療組341例,對照組341例。其中治療組患者使用中醫體質學進行診斷,采取預防性措施進行初期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常規治療藥物和流程、教育情況和家族病史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結核病治療中,中醫體質學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疾病的發展和判斷,以及運用相關藥材和手段對疾病進行控制和預防。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治療組患者在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體質學治療判斷,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對患者進行診治。

1.3觀察指標

治療組和觀察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常規治療和護理,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體質學治療判斷,使用相關手段對患者體質進行調理,以配合常規治療。醫護人員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情況,分為四個等級:顯著,有效,一般,無效。計算有效率并進行對比,以說明中醫體質學對疾病在預防和預后的作用效果[2]。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對比數據以P

2結果

統計后結果如表1所示,對照組中治療后效果為顯著的患者有97例,治療后效果為有效的患者有141例,治療后效果為一般的患者有84例,治療后效果為無效的患者有19例,總有效率為69.8%;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體質學診治調理,治療后效果為顯著的患者有131例,治療后效果為有效的患者有184例,治療后效果為一般的患者有25例,治療后效果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總有效率為92.4%%。對比后發現,中醫體質學在疾病的預防和預后方面效果顯著,配合常規治療手段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3討論

中醫體質學是一門以中醫理論觀點為基礎,主要研究病例的體質特征、類型,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和疾病臨床癥狀,分析疾病的反應和發展,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學說[3]。體質四項基本原理: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和稟賦遺傳論,它們共同奠定了中醫體質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背景。不同體質類型在形體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發病傾向、病理反應狀態等方面各有特點,患者的體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疾病的發展、變化、預后等差異。目前,隨著中醫體質學的不斷發展,對內科疾病的體質日漸受到重視,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應用也越來越廣,通過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系,強調體質的可調性,從改善體質入手,從而實現個體化診療。

結核菌普遍易感,若體質虛弱、無力抗病, 則邪易深入,甚至發展為重癥,而且體質虛弱者在正虛邪退的后期,不易康復,故結核病易發展為慢性,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故體質的調理對結核病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種治療結核病的手段中,除規范地服用國家免費提供的肺結核藥品外,均應用中醫藥調整患者不平衡的體質,此外改善飲食及生活方式,以提高其正氣,能有效降低藥物副反應,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運用中藥調體的一種向平和體質轉化的過程,如本文中所示,我中心使用中醫體質學對患者進行診治,對患者的體質特征進行判斷,得出相關結論后醫護人員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調理治療,改善患者體質特征,對提高患者疾病的預防和預后有良好的效果[4]。綜上所述,中醫體質學充分貫徹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在疾病的預防和預后判斷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較高的作用,制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母國成.中醫體質學說及其異化[J].新中醫,1983,(9):9.

篇(6)

近年來,中醫藥作為一種重要輔助及補充醫學,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受到一些質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難以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持包括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在內的中醫藥理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限制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及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在中醫藥基礎及臨床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推動了中醫藥科學的現代化發展。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物醫學影像技術,fMRI在探索中醫藥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機制方面展現了非常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但fMRI技術的復雜性要求從事該項研究的人員同時具備計算機信息科學及醫藥學基礎知識,而我國傳統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該領域人才匱乏。近年來,為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信息化目標,全國不少中醫藥院校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醫工結合的交叉學科,中醫藥信息學將現代信息工程技術與傳統的中醫藥科學密切關聯,為培養符合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人才創造了條件。筆者認為,推動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開展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科研方法挖掘中醫藥寶庫、研究中醫藥科學、解決制約傳統醫學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應用

傳統醫學成像技術主要包括X線成像、超聲成像、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醫學成像,以往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為主,主要通過觀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態變化來實現診斷和鑒別診斷目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逐步從之前單一解剖成像發展成為一種解剖成像與功能成像兼備的可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及基礎和臨床科研的技術手段,其中MRI技術的發展尤為突出。fMRI便是一種將功能與解剖成像、臨床與科研影像相結合的成像新技術,為腦功能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廣義的fMRI技術包括彌散加權成像(DWI)、彌散張量成像(DTI)、灌注加權成像(PWI)、磁共振波譜分析(MRS)、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術各有優勢,在臨床中有不同的應用。狹義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號變化強度的BOLD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人體大腦神經元活動導致大腦被激活的功能區局部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引起血液中順磁性氧合血紅蛋白及抗磁性脫氧血紅蛋白的比例改變,使局部磁場均勻度變化,進而引起BOLD信號改變。

2.2基礎及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BOLD的fMRI技術無需注射對比劑,以其無創、無輻射損傷、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在活體上重復進行等優點在腦功能基礎及臨床研究中具備獨特的優勢。目前,fMRI在基礎科研中主要應用于運動、感覺(聽覺、視覺、嗅覺)、語言、認知、記憶、智力、情緒、性格、決策、睡眠、意識、性別、發育、衰老、針刺、坐禪、睡眠等相關研究,尤其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在臨床研究中,fMRI技術主要應用于神經系統相關類疾病、各種成癮性疾病、精神類疾病、藥物應用、腦卒中及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疼痛及癲癇等相關研究。值得關注的是,fMRI能從整體上探索各種診療方案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恰好與中醫將人體視為有機統一整體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種中醫特色病種的研究中獨具優勢,在揭示中醫治療疾病的內在機制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

近年來,fMRI廣泛應用于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中,在中醫藥領域,由于fMRI實現了無損傷活體腦功能研究,可直觀獲取針刺時腦功能區激活狀態的信息,使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日趨深入。目前,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針刺作用機理研究[1-5]。其范圍主要涵蓋真針刺與假針刺時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針刺手法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穴位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健康志愿者與處于不同疾病狀態下患者的區別、針刺刺激與其他類型刺激的神經響應區別等。針刺作用的發揮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及調節機制密切相關,但對針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如哈佛Martinos生物醫學圖像研究中心的中醫針灸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刺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旁邊緣系統、大腦皮層的負激活來發揮作用[6]。國內相關研究則表明,針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時空特性,這種不同穴位的不同時空特性正是針刺治療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針刺穴位特異性的基礎[7]。當然,關于針刺fMRI研究的方法學尚存在一些問題[8],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fMRI在中醫藥其他領域也逐漸顯現了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如在中醫藥治療的療效觀察、療效評價及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開展。此外,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在探索將fMRI用于中醫癥候及證型的研究中。

4對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的意義

fMRI作為在中醫藥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中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對中醫藥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fMRI研究的復雜性對從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fMRI復雜的實驗數據處理要求相關科研人員既要擁有扎實的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理工學科知識基礎,同時還要求具備必要的醫學知識。因此,fMRI研究的發展需要一批具備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我國目前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這一類型人才極為缺乏。為此,不少中醫院校近年來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課程。

作為一門新興的中醫藥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9-10],中醫藥信息學科立足于中醫藥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醫學科學相結合,打破了以往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客觀上提供了將包括中醫藥科學在內的醫學和信息工程學科切實有效融合的客觀條件,為fMRI研究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目前,不少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放射科室已引進了MRI,具備了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實驗數據采集和分析的設備條件,同時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條件,對今后開展中醫藥相關的fMRI研究極為有利。因此,中醫院校有必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信息學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設置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調整中醫藥信息學課程設置,為學生構建醫工結合的基礎知識體系[11];同時,重視培養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動fMRI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發展與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互相促進的局面。

篇(7)

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等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治病,對治療許多疾病都有了顯著的效果。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針灸療法目前在我國醫院治療的實際臨床應用也愈來愈廣泛,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

1針灸治療

針灸療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它屬于一項傳統的物理治療方式,此治療方式簡便快速、效果立竿見影,但針灸對于施灸人員的技藝要求非常高。對于一般疾病,在臨床時通常使針與灸兩者并用,因此,稱為針灸。

針灸主要是通過利用調節虛實和平陰陽的作用,使經絡運行血氣順暢.刺激腦部.使其產生腦內嗎啡,達到抑制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可以抗御病毒,還可以傳導感應等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醫療界中,針灸除了治病之外,常常用于預防疾病方面。

2針灸治療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2.1針灸有助于醫師進一步診斷疾病 醫師在診斷患者疾病時,采取針灸的方式通過檢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來推測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屬于何經和虛實狀態等。此外,針刺有助于有關理化診斷的順利進行并提高其診斷陽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線透視、鋇餐造影、纖維胃鏡、食道鏡等檢查中的應用,有著較好的效果。因此,當前許多醫師采取針灸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及準確率。

2.2針灸有助于疾病治療

2.2.1針灸在疾病方面的治療現狀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了43個病種適合針灸治療,針灸科運用傳統的針刺、艾灸、火罐和現代的電針、水針(穴位注射)、耳針、頭針、TDP神燈等多種方法來推廣、治療,以及各科的常見病和疑難病,如面癱、中風后遺癥、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失眠、咳嗽、便秘、陽痿等內科、神經科疾病;肩周炎、頸椎病、骨關節炎、腱鞘炎等常見的骨傷科疾病;遺尿、近視、痛經、月經不調等兒、婦科疾病;鼻炎、耳鳴、耳聾等五官科疾病;及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疾病。

針灸療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常見病的治療。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發展至今已確定達到160多種。1987年 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2.2針灸在治療疾病的具體臨床應用效果 此外,《黃帝內經》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百病生于氣"。也就是說情志變化太過,則病從內生,直接損傷五臟氣機;而六傷人是先侵犯人體的肌表。因為此類人群的不適主要是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壓力過大引起,所以在治療中,以調肝膽為主,配以心包經和脾胃經的腧穴,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臨床報道看,針灸可以調動人體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抑制病變過程,消除致病原因,從而起到肯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對于各種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覺、運動障礙等神經性疾病能起到顯著的療效而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應該看到,針灸對多數明顯的器質性改變換無法治療其根本原因,對多數疑難重癥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針灸療法在麻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應用效果,通過在前顱窩手術、甲狀腺切除術、頸椎前路手術、肺葉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和輸卵管結扎術等手術中,應用針刺麻醉。此麻醉放松不僅具有調整功能,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保持患者處于清醒的狀態,便于與醫師進行更好的配合與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2.3針灸有助于預防疾病

2.3.1針灸有助于幫助調節人體內部器官運行情況 對于這些亞健康、疲勞過度的肥胖患者來說,去中醫門診進行針灸療法以及適當的進行針灸減肥是非常有幫助的。針灸刺激相應的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條理內分泌及機體平衡 減去多余脂肪.標本兼治,它突破了傳統認識,利用調節人體內分泌來達到減肥目的[1]。

2.3.2針灸有助于減壓負重 針灸療法是中醫的精髓所在,與西醫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講究未病先防。現在,大部分人去醫院 是由于實在沒有辦法自己解決,才會想到去找醫生,而此時,病已在人體內潛伏了很久。而根據現代研究已經證明,針灸對人體細胞免疫功能及體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同時對人體各系統的功能活動也都有調節作用。這為古人將針灸用于預防保健提供了科學依據[2]。

而現代人容易疲勞、緊張、失眠、抑郁因為生活節奏太快.導致亞健康癥狀多發。多數患者的癥狀都是頸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呼吸道傳染病以及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黃褐斑、青春痘等,而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等。他們缺乏疾病的預防及身體保養意識,導致缺少運動鍛煉,如得不到很好的調理和保養,身體就會不堪重負。

2.3.3針灸有助于保持人體身體健康 從目前臨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強壯身體、延年益壽,都有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針灸療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3結論

針灸之所以能治病,從現代醫學來說,豐要是由于激發和調整機體的神經系統作用,使針刺對神經起到成用的興奮或抑制作用,這在臨床上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作為針灸學者,我們必須要掌握針灸學的基本理論,結合現代醫學,在傳統的針灸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

篇(8)

[摘要] 中醫藥的突出特點和生命力就在于其療效,即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應用方藥的治療效果。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必須體現中醫基本理論,遵循現代醫學臨床試驗設計方法以及利用現代醫學關于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應將中醫證候相關信息(包括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臨床試驗的檢查項目之中,開展兩次或多次的臨床試驗,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有效和無效人群的特點,尋求與中醫藥治療方案有效結局相關的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從而找到該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形成規范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中醫藥治療學; 規范; 臨床方案

Methodological thoughts about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protoc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proved effec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protocols of TCM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enhanc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of TCM and exp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CM. The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on clinical protocols of TC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and in the light of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principles. The clinical criteria for both diagnosis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disease are also needed. To include all symptoms, tongue manifestations and pulse presentations into case report form,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clinical parameters between effective and noneffective case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may be helpful to find more specific ind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protocol of TCM.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wo or more clinical trials on one therapeutic protocol are needed to identify its accurate indications.

KEY WORDS therapeutics (TCM); benchmarking; clinical protocols

雖然中醫藥治療疾病具有確切的療效,但許多人在描述其療效時都會感到一些困惑:中醫藥治療效果雖好,但國際公認的現代醫學語言及方法卻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因此,中醫藥知識的廣泛傳播與普及便難以展開,而知識的有效傳遞是知識發展的重要途徑。中醫藥的突出特點和生命力就在于其療效,即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應用方藥的治療效果。因此,運用現代醫學語言描述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及積極開展中醫藥的對外傳播是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其中首先就是進行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

1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 充分運用中醫基本理論 由于中醫藥的療效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獲得的,因此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一定要體現中醫基礎理論的思想。

1.2 充分遵循現代醫學的臨床試驗管理規范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應當體現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的原則。合理的臨床試驗設計是說明一種藥物或一種治療方案有效性的前提,因此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同樣應遵循這些原則。

1.3 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 將現代醫學有關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運用于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中,將有利于中醫藥知識的對外傳播。

2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如果疾病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指標、臨床試驗設計原則都是固定的話,那么一種治療藥物或者治療方案的療效也是基本不變的。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評價如果完全遵照現代醫學臨床試驗設計原則,那么其療效也應是固定的,不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難以改變疾病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指標和臨床試驗設計原則,我們也無意去研究這些內容。要提高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就必須在臨床試驗中充分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進行具有中醫藥理論特點的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尋求該治療方案的適合人群及其更確切的治療適應癥,才可能進一步提高該治療方案的療效[1]。

2.1 將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體現中醫基本思想 中醫四診信息中除了舌、脈象及聞的客觀信息之外,大多數是依據問診而得到的主觀癥狀信息,他們在中醫證候分類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醫學對癥狀、舌象和脈象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用的認識還很不夠。多數情況下,與病變部位不相關的一些癥狀被認為是病理變化的主觀反應,是從屬于客觀病理變化的反應,或者說是治療效果的從屬反應。例如,肝炎患者有無腰痛或出汗等癥狀并不影響疾病分類學的診斷和治療;肝炎患者在治療后是否出現排便情況的改變亦不影響治療方案的調整。中醫始終非常重視臨床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在疾病個體化中的作用,同時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2]。

有研究表明,一定的癥狀組合(包含全身癥狀、消化道癥狀等)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判別率,而不恰當的組合則可降低HP感染的判別率,由此提示癥狀與疾病診斷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3]。另一組研究結果表明,慢性胃炎患者非疾病診斷相關癥狀組合與胃黏膜CD4、CD8細胞浸潤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提示非疾病診斷相關信息與疾病病理相關信息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4]。由此可見,癥狀、舌象、脈象與疾病診斷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臨床試驗設計中,應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將相關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檢查項目之中,是探索中醫癥狀、舌象、脈象與該治療方案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

2.2 開展兩次或多次臨床試驗以找到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 任何一種治療方案,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其治療結果往往是部分有效或部分無效。目前對于有效或無效的評價標準大多是根據疾病診斷標準中所含指標的改善程度來進行判斷的。這種以疾病理論為基礎的治療學往往強調有效率,而不強調有效與無效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因此也不可能從這種關系中找出一種調整治療方案、提高療效的途徑和方法。中醫藥治療尤其強調辨證治療,強調同一種疾病其治療的有效與無效之間必定存在一定的區別。這種可能的必然聯系和區別應從同一種疾病所表現出來的多種不同反應加以考慮,主要包括臨床癥狀、舌象和脈象,特別是那些看起來與疾病無必然聯系的全身性癥狀或與疾病相關但性質不同的癥狀。依據一種治療方案有效或無效的結果,對比分析兩者之間非疾病診斷相關臨床表現的異同規律,從中發現與這種治療方案密切相關的非疾病診斷相關臨床表現。如此可將作為中醫證候分類依據的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療效評價和治療方案的選擇依據之中,從而在疾病治療相關適應癥中增加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因素,發揮中醫基本理論在治療疾病中的指導作用[5]。

在臨床試驗設計過程中,應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在檢查項目中納入中醫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進行治療方案適應癥的探索。同時,應開展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臨床試驗。第一次臨床試驗主要是對中醫證候信息(包括癥狀、舌象和脈象)的優選試驗,在全面收集患者證候信息與療效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獲得該治療方案理想的適應癥。第二次臨床試驗主要是對適應癥進行的驗證試驗,針對第一次臨床試驗所獲得的適應癥開展驗證工作,目的是客觀評價該治療方案適應癥的可靠性;同時,對收集的證候信息與療效評價指標數據繼續進行分析,逐步完善該治療方案的適應癥,為下一次的臨床試驗提供可靠數據。

2.3 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有效與無效人群癥狀、舌象和脈象的特點,尋求與中醫藥治療方案有效性相關的癥狀、舌象和脈象 隨著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可以運用數據庫、生物信息學、復雜系統分析、數據挖掘及多元統計分析等方法分析臨床試驗數據,以期探索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6]。對中醫癥狀和舌、脈象的聚類分析可以采用主因子法、典型相關分析以及標準典型相關分析等多種方法,估計因子載荷,用回歸法估計旋轉后各公因子得分,以評價中醫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對療效的貢獻率。應用回歸分析法對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以及從臨床試驗中所得到的因子在療效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可以找出與該治療方案相關的癥狀、舌象、脈象或因子。

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做的臨床試驗中,18項主觀癥狀通過因子分析得到4個公因子,分別較好地反映了關節局部病情以及中醫寒證、虛證、熱證的癥狀;中、西藥治療對反映關節病情公因子的影響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藥治療對虛證癥狀公因子的改善優于西藥。這說明因子分析法能夠對中醫辨證過程中重要因素的主觀癥狀進行分類研究,對公因子與療效之間關系的探索能更好地顯示中藥療效的特點[7]。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表明,關節疼痛和關節壓痛與中藥治療效果呈正相關,夜尿多則呈負相關;關節壓痛和口渴與西藥治療效果呈正相關,眩暈則呈負相關;根據主觀癥狀與療效的回歸分析結果,對原始數據進行再次分析,表明將主觀癥狀納入適應癥后,中、西藥治療效果均有提高,說明某些主觀癥狀與中、西藥治療的療效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8]。因此,有必要加強癥狀對療效影響的研究,將癥狀納入藥物治療的適應證。

隨著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的深入,疾病診斷依據中將會納入更多的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信息,治療疾病時也會因為獲得了更合適的適應癥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中醫證候分類方法和理論也將作為現代生物醫學的主要內容,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呂愛平. 中藥現代化發展新要求――應重視中藥適應癥和中藥藥效評價的研究. 首都醫藥, 2003, 10(3): 2730.

2 呂愛平, 李 捎, 王永炎. 從主觀癥狀的客觀規律探索中醫證候分類的科學基礎. 中醫雜志, 2005, 46(1): 46.

3 Li S, Lu AP, Zhang L, et al.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 (IgG) and IgA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he value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s in diagnosis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4): 755758.

4 Lu AP, Zhang SS, Zha QL,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D4, CD8 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mucosa,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16): 24862490.

5 呂愛平, 陳可冀. 疾病的證候分類研究思路.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9): 843845.

篇(9)

作為反映新世紀國際醫學發展趨勢的新生事物,循證醫學在國內一經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其與中醫學的內在聯系一直都是眾多學者爭論的焦點[3,4]。但拋開爭論,循證醫學作為一種科學的模式或者說一種科學的方法學引入中醫臨床,為中醫現代化服務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共識[5]。另一方面,在西醫作為主流醫學的當今社會,中醫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尚難以用客觀、準確、可重復的實驗數據說明其療效,長期被拒于科學體系之外[6]。而循證醫學作為一種新的臨床思維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僅對臨床療效作出客觀的評價。這對于以療效著稱的中醫無疑是一次被世人認可的機遇。

1 臨床中醫師的循證醫學實踐

循證醫學實踐的目的是解決臨床問題,包括認識和預防疾病,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應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這些都與臨床醫生緊密相關。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多方面條件的制約,中醫師在臨床實踐中仍是依靠經驗和推論來進行臨床決策的。而各個醫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不盡相同,各自師承和自己形成的經驗不盡相同,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們在臨床常可見到對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的辨證或方藥也不盡相同,治療的效果也就不一樣。這樣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診療,也不利于醫生治療水平的提高。循證醫學實踐為臨床中醫師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證醫學知識,接受循證醫學指導 循證醫學要求臨床醫師在工作中不斷提出問題并通過嚴格的檢索挑選和評價文獻來回答這些問題。因此,中醫臨床要實踐循證醫學,首要的條件是作為實踐循證醫學主體的臨床中醫師必須摒棄循證醫學是西醫的事,與中醫無關的思想,自覺接受循證醫學指導。一是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提高實踐循證醫學的自覺性;二是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驟;三是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特別是快速、有效地查詢相關文獻資料,正確閱讀、評價醫學文獻的基本技能,提高實踐循證醫學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證醫學方法,尋找最佳中醫證據 按循證醫學的定義,臨床循證實踐應有科學依據,強調按證據辦事,而證據是已有的研究結果。目前,中醫學的證據有三類[8]。第一類是四大經典,尤其是《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基本上是現在中醫學證據當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證據。第二類是四大經典之外的醫學著作。這部分證據內容廣博,數量繁多,其證據水平也參差不齊。第三類證據是按照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研究所得到的臨床證據。這些文獻所報道的證據,從古至今一直指導著中醫臨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醫特色的病案醫話,在更廣大的范圍內指導著中醫臨床。臨床中醫師在循證醫學實踐中應重視第三類證據的質量和運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兩種證據。隨著中醫循證醫學體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學的改進,今后勢必對于已有的中醫古籍文獻進行評價,以加入到更高級別證據當中去運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臨床診療決策 查詢文獻所獲得的結果是所有研究對象的“平均效益”,而我們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點可能不同于文獻中的研究對象。因此,在將臨床研究證據應用于具體患者時應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相應調整[9]。

證據是循證醫學的基石。遵循證據是循證醫學的本質所在。循證醫學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主張,將現有最好的研究證據與醫生的臨床實踐和患者的選擇三者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為每個具體的患者服務[10]。其核心思想就是謹慎、明確、明智地應用目前最佳醫學證據對每個不同健康狀況的人作出正確的醫療保健決策,進而對每個不同患者的健康問題提出更為完善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體現中醫的特點,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2 結 語

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論及精湛的醫療技術,在世界醫學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醫來源于實踐,具有確實可靠的臨床療效。臨床中醫師在工作中引入循證醫學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醫特色的中醫診斷、療效、治療方案評價體系,必將為中醫臨床實踐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陳可冀院士所斷言:“循證醫學在中醫藥研究中廣泛應用的時候,也是中醫藥真正走向世界的時候” [3] 。

【參考文獻】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張鳴明,劉 鳴.循證醫學的概念和起源.華西醫學,1998,13(3):265

3 羅云波.論中醫與循證醫學.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2):4

4 邢 斌,顏乾麟.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2):87

5 胡鏡清,謝雁鳴,劉保延,等.循證醫學在中醫藥界及其臨床應用認識的初步調查.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4,4(10):737

6 徐厚謙.從循證醫學觀點思考中醫藥的發展.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4,21(1):47

7 朱方爭.臨床醫學生學習循證醫學的作用.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20(1):6162

篇(10)

《周易》是中國經典文化的“原體”有“群經之首”之稱,她通過卦的形象變化來尋求自然、人化的規律。生動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而豐富的辨證法思想,極大地深化了中華民族的理論思維。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通過進取諸身、遠察諸物、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建構的,這正是《周易》所創,所以說醫源于易。明代張介賓的“醫易同源”論曰:“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中醫學#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醫易同源,不僅是指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論形態的合一。

中醫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經歷了三次發展,第一次出現于戰國到秦漢時期,此期《黃帝內經》的產生標志著以整體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中國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該書基于秦漢以前的天文、歷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總結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黃帝內經》與確立辨證論治原則的《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藥物學的《神衣本草經》以及《難經》和《黃帝內經》被歷代一家奉為四大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第二次為唐、宋、金、元時期,此期各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金元四大家學術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第三次為明清時期,吳又可提出治療傳染病的學術見解,創立了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此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而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標志著古典形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

中醫學以“氣一元論”為指導思想,以藏象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疾病的病理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診察病情;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精氣血津、衛氣營血“六經”和“三焦”等多種辨證方法,根據病情表現,辨明疾病的癥候,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多種治療手段治療疾病。在治療疾病時,強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西醫源于古希臘文明,最早創造醫學體系的是愛奧尼亞地區柯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關西醫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理論,認為人身上有4種體液,即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這四種液體的流動維系著人的生命,它們相互調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壞,人就生病。希臘化時期,蓋倫(公元130-200年)總結了希臘醫學自希波克拉底以來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實踐和臨床實踐,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醫學理論。蓋倫的醫學理論在歐洲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迎來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大發展,16-17世紀,維薩留斯通過人體解剖校正了蓋倫的人體生理結構,出版了偉大的著作《人體結構》》標志著解剖學的誕生。哈維等則發現血液循環理論,將物理學、化學的概念引入生物醫學中。顯微鏡的發明不但確立了“細胞”概念而且認識了微生物。18-19世紀,細胞學、實驗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建立標志著現代醫學的誕生。巴斯德滅菌法的發明使手術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發明使傳染病有效控制,標志著現代醫學走向成熟。20世紀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出現使現代醫學完全進入了實際應用時代。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使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創造成為可能。西醫學發展達到了巔峰。

西醫學把人簡化為生物學客體,注重人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屬性,是通過解剖尸體,用實驗做出生物學等指標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和規律。把人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還原為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問題。認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學、物理等致病因子,對人體某一部分的損害,或人體缺乏某些必需物質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來了,診斷便確立。治療上,西醫是依靠藥物等治療手段,針對致病因素進行對抗治療,強調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醫學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學、哲學層面的充分比較中醫之氣與量子的本質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醫之氣”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利用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論)、特別是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揭示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天人相應、藥性等學說的科學內涵。擬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中醫理論,建立現代的中醫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體觀和辨證唯物論為哲學思想,以量子理論等現代學科為理論基礎,基于機體電磁輻射場表征中醫人體之“氣”的觀點,運用微觀狀態的電磁輻射光(量子)輻射、能量(熱)等量子形式,研究闡述中醫理論關于人的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科學。概括的講,量子中醫學就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學科。當然,量子中醫學目前還僅僅是個概念,形成一個完整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論和實驗層面的支撐。但隨著中醫理論科學內涵的揭示,量子中醫學的雛形已經形成。

2科學哲學觀

中醫學的哲學觀同中國古代哲學觀,為辨證、有機唯物主義,主要以取象思維為主。其方法論為思辨。中醫藥學是采用模型建構、整體認知、直覺觀測、動態把握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生理病理轉化,人類在能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②功能性,中醫學在認識解剖形體的基礎上,特別重視人體的功能活動,常常從這一角度分析和認識人體的生命規律。③恒動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維系著形氣相互轉化過程的機體,人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是機體氣的動態平衡和失衡的過程。

西醫學的哲學觀為機械唯物主義,以還原分析論為其方法論,其思維方式為邏輯思維,西醫學是采用物質分析、數學定量、實驗實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將人體視為各個零部件的組合。主要從病灶局部出發,用微觀的、分析物質結構的方法及實驗手段,來研究和認識人體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結構忽視功能,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認為人是一臺機器,只有物理的關系,而沒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對人的整體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體生理、病理的靜態、局部忽視其變化、動態及整體。

量子中醫學的哲學觀與中醫學相同,為有機、辨證唯物主義,其思維方式則以邏輯思維為主,方法論以還原、綜合并重。量子中醫學是中醫學理論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構建而形成的。其特點與中醫學有諸多相同點,①整體觀,量子的通訊聯系性可以將具有電磁輻射的萬物聯系起來,具有整體觀外,量子組成的電磁場在宇宙的空間中伸延且沒有邊界,表現為整體性;量子的糾纏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畫出量子的整體觀的屬性,②功能性,機體的量子是機體內非分子型的通訊信使,機體電磁輻射是生命現象基礎特征,其形成的電磁輻射場具有高度相干性,與生命體系相互關聯,是調節生命功能和生命狀態的有效途徑。③恒動性,電磁輻射都是恒動的、永無靜止的。④量子可以通過基于光電效應的儀器,定量的測知機體輻射的量子的數目、頻率及量子統計,從而分析生物體系(如:人)的狀態。與中醫氣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測性更客觀更縝密,這是量子中醫學建立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基礎。

3支撐學科

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中國古代哲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作為其思辨工具。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學作為其指導思想而且以哲學作為其說理工具的自然科學范疇的學科。造成了中醫理論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診察方法主觀化,缺乏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使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顯現,而且難以理解和掌握。

西醫學的支撐學科為16-19世紀發展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化學等近代科學體系,西醫學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等為基礎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察及實驗研究體系,形成了西醫的生物醫學模式。具備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以及電磁理論等現代科學體系。量子中醫學是用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轉化中醫學的陰陽五行、氣等哲學思辨工具形成的學科,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上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強度、頻率及量子統計等建立起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

綜上可見,中醫學、西醫學、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基礎學科不同,決定了其研究層面不同,中醫學是以人體之“氣”這一抽象的物質概念為研究對象,西醫學是以機體的器官、細胞、分子為其研究對象的,量子中醫學是以機體的量子、(電磁輻射)為研究對象的。

4臨床診治

中醫理論是基于“氣一元論”思想建立起來的,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整個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轉變也是氣的使然,氣的陰陽平衡是衡量機體健康與否的標準尺度,氣的狀態是由醫者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等四診之診察方法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利用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氣的狀態。然后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方劑、針灸、推拿等,這一過程中醫稱為辨證論治。

四診診斷方法依據有三條:①司外揣內。意為通過觀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現,測知其體內的病理變化。②見微知著,通過觀察局部的、微小的變化,測知整體的、全身的病變。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任何一部分都與整體或其它部分密切聯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達變,即以正常的狀況為標準,通過對比發現太過或不及的異常變化。意為以健康人體的表現或狀態去衡量病人,即可發現病人的異常之處及病變所在,從而為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線索和依據。

中醫主要應用源于天然的中藥和以疏通經絡為主的各種非藥物治療,用中醫藥理論對藥物進行復方組合,對人體進行有重點的整體治療。在大量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先者們根據不同的癥候總結出大量的相應的藥方,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智慧結晶,有是證用是方是中醫的重要醫則。中醫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恢復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為主的,所以其治療的范圍有限。

西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根據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并借助于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及檢查技術對疾病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方面。

西醫主要應用化學藥品和手術治療,消除病原體的侵襲和彌補機體的代償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西醫治療還有放射治療,介入治療,透析治療,物理治療等等。在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西醫可能會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或一種方法為主同時采用多種治療方法。

西醫學的治療原理是針對病變的特異性病因、病理,運用藥物的化學作用性質和方式,形成特異性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治療。治療思想是針對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對抗療法。治療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是以能夠特異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為標準,治療活動就是運用這種手段去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過程。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向更低的微觀層次深入,越來越趨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層次上理解疾病和醫學現象。

量子中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論轉化傳統中醫哲學內容構建的,認為量子可以表征中醫之氣。其診斷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統或其他檢測生物超微弱發光、電磁、熱能等儀器檢測機體的量子行為,定量確定機體的狀態,通過建立機體量子的行為與方劑、針灸等的定量數理關系,實施治療的。量子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理念與傳統中醫學一樣,最大的區別在于量子中醫學實現治療的定量化,中醫學則是定性的。

5討論

中醫理論源于東方文明,西醫理論源于西方古希臘文明,量子中醫學卻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論轉化來自東方文明的中醫理論而來的。他們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構成并維持人生命活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這一哲學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機體電磁輻射場”這一具體物質概念之上的,中醫學“氣”的概念是哲學層面的概念是徹底的、絕對的,量子中醫學“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層面的概念,是實在的、可定量檢測的。量子中醫學認為量子與氣具有同構性,而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還原論為代表,認為“原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量子中醫學是以中醫學為實踐基礎,以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建立的學科,同中醫學一樣強調人體生命的功能變化規律,西醫是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近代科學為支撐建立的學科,強調人體生命的結構變化規律,強調征服自然。中醫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支撐學科,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辨工具為其說理工具。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重視機體的整體性、恒動性、功能性,形神統一,西醫則重視臟器和細胞組織分析、強調局部、靜態、結構,排斥精神因素;中醫學重唯象研究,強調陰陽平衡,而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則重實證研究,注重實證分析、綜合。量子中醫學從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西醫學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中醫學則從整體水平來研究人體的變化;中醫學的診斷擅長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法,辨證邏輯和定性分析,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的診斷盡可能運用一切科學技術發明,以定量檢測為主;治療上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是以天然的中藥、針灸、拔罐等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調動機體的抗病潛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種藥物配伍,多種方法并用來提高療效,側重于治未病,西醫治病則主要是以化學藥物、手術等為主要工具,通過對抗局部病灶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側重于治已病。

上一篇: 技術創新經濟學 下一篇: 中學生心理衛生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午夜偷拍精品用户偷拍卧室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开心网激情五月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