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創新經濟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教學人文環境
教學人文環境是學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觀念、管理機制、人際關系以及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素質素養等。這些因素主要涉及到學校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優良的校風班風、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高效的教育管理體制等。
1.2教學物質環境
教學物質環境包括校園的占地面積、布局結構、花草樹木.乃至校園的空氣、噪聲、光線。還有校舍建筑(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宿舍、食堂、體育館,等等)、圖書資料、儀器設備、以及其他一切有形教學設施。在教學環境的諸多因素中,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人文環境.也就是人的因素要大于物質因素,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教學環境的重點也是教學環境建設中的重點
2基于信息技術教學環境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與傳統的教學環境相比,近幾年來逐步形成并完善起來的現代化教學環境的主要特點是:
2.1知識內容增大,知識更新速度加快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當今的社會成了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新知識產生,也有大量的知識被淘汰或過爵知識速膨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挑戰,教育終身和教霄國際化的呼聲愈響愈烈。
2.2教學人際關系復雜化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的人際關系發生了變化。比如:多媒體教室使師生交流減少.網絡技術使學生交流領域變大,交流形式多樣。先進的交流方式也使教學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
2.3教學媒體、形式豐富.對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依賴性增大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嶄新的思路和手段。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大量運用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對它們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
2.4教學資源相對不足
雖然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各種教學硬件設施的提高.但是在現階段各類院校的軟件建設尤其是資源建設嚴重滯后.許多學校有了先進的教學平臺.卻不知道應該給學生講什么、看什么。加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已經是教育信息化的當務之急。
2.5信息傳遞的網絡化.信息交互的智能化
計算機網絡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條件。教、學員之間縮短了時空距離。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不僅如此,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交互過程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使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獲取信息,展開合作與交流。
3建構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
3.1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建設的理論基礎
3.1.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是現代學習理論的發展與突破。它在教學領域帶來了學習觀和教學觀的根本性變革:學習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會性;學習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不僅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且是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對象H:教學媒體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而且是學習者的認知工具。用建構主義指導教學環境建設.能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使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落到實處。
3.1.2E一1earning的學習理論
所謂E—Learning.就是在線學習或網絡化學習。即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學生通過Pc上網.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離不開由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網上學習社區及網絡技術平臺構成的全新的網絡學習環境。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匯集了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興趣討論組、新聞組等學習資源.形成了一個高度綜合集成的資源庫。這些學習資源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一方面.這些資源可以為成千上萬的學習者同時使用,沒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將自己的資源加入到網絡資源庫中,供大家共享。
3.1.3BlendingLearning(BlendedLearning)學習理論
“所謂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句其實,BlendingLearning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何教授把它稱為“舊瓶裝新酒”,也是一種形象的比喻這一概念的重新提出,對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3.2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建設
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鑒于目前的實際情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2.1加強對學校人文環境的建設
良好的學校人文環境建設是一切重點中的重點。一個學校的優良傳統和風氣會影響幾批甚至幾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管是傳統教學環境下還是在全新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學校的人文環境都會對人的思維、認知甚至倫理道德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3.2.2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采用最優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網絡、多媒體與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成熟.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具備了充分的技術條件.高等院校本身所具備的良好的網絡設施為課程整合提供了基礎設施的支持。通過這種課程的整合.能夠大大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3.2.3加強教育信息化硬件環境建設
主要表現在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校園網、教育城域網、各級資源中心、小區教育寬帶網等的硬件建設:良好的硬件環境是實現信息化的重要保證。判斷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的成敗.不能以資金投入的多少和設備的好壞為標準.歸根結底還是看應用.看使用者應用的程度以及應用背后所支撐的教育理念
3.2.4加強教育信息化軟件資源建設與使用
軟件資源建設表現在各種應用軟件平臺建設.多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多媒體課件及優秀教學案例、電子教案、題庫、電子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的積累和建設。教育信息化軟件資源的建設,不應該追求資源的數據量和多媒體的形式.不應該只是書本內容的簡單翻版.而應該盡可能積累真正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目標有機整合的資源.使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應用中達到最恰當和最優化。
3.2.5加強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
1.思想上的創新,從現實存在的問題入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填鴨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注意引導教師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其次改變學生只以老師作為唯一的知識來源,認識新的知識源,實現多媒體的知識網。
2.教學模式的創新。(1)改變教師“三尺講臺”的模式;(2)改變以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端坐在下面靜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形式。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合理配合,教師――根據教材,結合學生特點,編制遞進式的“學案”。學生――借助“學案”、借助教材,通過“自學―借助教材、學習媒體”完成學習任務;(3)每個學生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教學的提升。
3.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課堂模式,應用信息技術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改進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實證與個案研究相結合。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的創新
1.設置情境
在“設置情境”中,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數學中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動態化,給學生以充分的視聽感受。但是僅有趣味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啟發性,必須能夠引導孩子們積極地思考,寓教于樂。
2.展示提升
本環節是一節課的主干部分。我們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個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使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單憑板書是很難做到的。利用多媒體可以形象地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性地掌握知識,為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也可以在有限的40分鐘內最大限度地學習知識。
3.自主探究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的重大舉措。高職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支有生力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在當前,高職院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并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既是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和技術革新能力的關鍵,也是高職教育改革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方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理念推動下,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積極培育創新理念,拓寬創新人才成長空間。一是營造校園創新文化氛圍。學校積極開展創新作品進展覽、進工業中心、進大學生科技園的“三進活動”;開展創新理念融入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巡禮節、黃炎培大講堂及青年大講堂的“四融入活動”。同時,注重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分類別按需求設計不同教育活動。二是成立精英人才學校,設立創新后備人才庫。打破班級、年級、專業等學生常規建制,按照科學性、創新性和實效性原則,開設創新精英班。對于重點培養的創新對象和創新團隊,量身定做個性化培養方案,提供專項資金、專家指導及專業實驗實訓場所。目前,通過精英人才學校培養的創新先進典型每年不少于50人,在全校形成了較好的示范引領效應。三是開展創新競賽,檢驗學生創新成果。學校通過校內選拔、推薦和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設想和創意變為成品或模型;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新實踐成果送到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發明杯”、“挑戰杯”等創新大賽現場。各二級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紛紛設立創新賽事。學校還設立了百萬元的學生創新項目獎學金、競賽扶持基金和科創成果獎勵基金。
全力搭建創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良創業環境。一是依托創業模擬平臺、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和校外創業實踐基地,搭建了四位一體、全程系統開放的創業實踐平臺。大學生創業園全真環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的特c,為創業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創業條件。在大學科技園的基礎上,與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園、南京大學創業園等建立合作關系,并在近300家企業建立創業見習基地,搭建創業轉化平臺,為學生成功創業提供有效幫助。二是針對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建立了相應的服務場所,實現一體化服務。依托學校創業教育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咨詢和創業項目的網絡模擬運行;在大學生創業園苗圃基地建立創業一站式服務大廳,為學生提供創業政策咨詢、技能培訓、項目推介等服務;依托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包含“六個子系統”,即公共技術服務系統、電子商務服務系統、政務信息服務系統、企業信息化服務系統、人才培訓系統、就業創業支撐系統。全方位、全過程、互動式的創業教育模式,為學生搭建了“模擬―苗圃―孵化―轉化”四位一體的創業實踐平臺,形成了學生發展、品牌引領、企業盈利、園區興旺的多贏局面。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讓課堂變得生動,讓學生變得主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創設教學情境畢竟只是教學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當做目的來追求,往往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通常有以下三個問題:
1.牽強的情境
【例1】“變!變!變!”―橫幅廣告管理器的使用
師:老師給學生表演一個橡皮筋魔術。
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師:這個魔術老師下次再教給你們,今天我們來看一個如變魔術一樣的網頁banner,欣賞橫幅廣告“變”了的網頁。
評:魔術情境是激發出了很高的學生興趣,但這并不等于學習興趣,因為學生的興趣點并不在學習內容上,而在于魔術解密上。看似魔術和橫幅廣告都有“變”這個特點,但實際上魔術的變不僅轉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大,有點牽強,貌合神離。
2.泛濫的情境
【例2】《信息及其特征》
師:在了解了信息的概念之后,信息有哪些特征呢?
師:教師通過7個情境分別來解釋8個特征,如學生對“日本向伊拉克派兵”這條新聞有不同理解說明信息的不完全性,“傳話游戲”說明信息的傳遞性,“觀看欺騙人眼的圖”說明信息的真偽性,“蘭德公司向美國賣情報”說明信息的價值性和時效性……
評:所舉情境雖能說明信息的特征,但太多毫無關聯的情景創設會使得知識點過于零散,缺乏系統性。
3.不科學的情境
【例3】虛擬現實初探
師:欣賞幾幅優美的校園景色圖,再展示利用這幾幅圖制作的兩個全景圖作品《校園》《河邊》。同學們對比一下,兩個全景圖與前面幾個單幅景色圖相比,有什么效果?
生:逼真,視角寬。
師:一組靜態的照片經過加工后,就成了讓人身臨其境的現實場景,這就是虛擬現實帶給我們的奇妙之處。(引出本課主題―虛擬現實)
評:全景圖像實際上是空間中一個視點對周圍環境的360o的視圖。它可以理解為以節點為中心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圓柱形的平面,平面外部的景物投影在這個平面上,即為全景圖像。用戶可以在全景圖像中360o的范圍內任意切換視線,也可以在一個視線上改變視角,來取得接近或遠離的效果。而本例中展示校園與河邊的全景圖卻不具備360o范圍內任意切換視線,這明顯是一個不科學的情境,會讓學生對于理解“虛擬現實”這個學習內容產生錯誤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情境創設的原則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心理發展的水平,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進行情境教學,且情境創設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與后繼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一定要選擇典型的教學內容,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進行情境創設,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確保教學的流暢性和高效率。
2.系統性原則
在一節課中,并不是情境的設計與運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設計會嚴重制約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情境創設不應只求數量,而更應注重質量。一堂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包含多個知識,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情境,讓這個情境能夠貫穿整個課堂,使整堂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不僅使得整個課堂能圍繞這個情境展開,還使得教學任務得以輕松完成。
3.科學性原則
情境的創設一定要建立在正確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科學地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情境,否則會造成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錯誤理解,教學目標將難以實現。
4.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出發,把情境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為進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這樣創設的情境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5.指導性原則
情境學習主張學習與社會的聯系,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的發生,同時也意味著學習可能會受到真實情境的負面影響。例如,當學生沉浸在互聯網的學習中時,學生可能出現學習迷航甚至網絡癡迷等問題,因此,情境學習的實施需要有不同于傳統教學情境的教師指導。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情景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準備一些相關資料來指導學生克服影響。
三、信息技術課程中情境創設常見方法
教學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系統、科學地進行創設,重視在情境中獲得體驗,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信息技術課程中情境創設常見方法有:
1.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學生興趣的高低對于后續的學習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識點是一個既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又能將其關注的重點放在所學知識上的好方法。
【例4】高中信息技術課第一節課《無所不在的信息》
師:有這樣一個廣告―一個酷男騎著摩托車在美國西部的大馬路上飛馳,突然摩托車壞了,這時他掏出摩托羅拉手機向別人求救,不一會,一個農民趕了一輛騾車一聲不吭地把他救走了,這時話外音傳來,“摩托再好也要騾拉,摩托羅拉,隨時隨地傳遞信息”。
師:是什么使這個男子脫離了困境?(答案是信息,本節課重點)
通過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設計好的問題使得這節課的開頭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還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故事”選取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來確定,不能拋開教學目標單純為了“吸引學生”而講故事。
2.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良好的問題情境,形成懸念,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尋根究底。
【例5】網頁的實質―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
師:給學生展示一個有上下滾動字幕的網頁,左右滾動的字幕我們都已經會做了,請問如何做上下滾動的字幕?
生: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可是在動手后發現現有的方法實現不了,他們會產生很大的好奇心,這時教師再給學生看一下制作好的上下滾動的字幕屬性(如圖1所示),學生會發現,方向左右都沒選,這時他們的好奇心達到最高點,非常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師:大家試試先在“普通”視圖下制作一個從左向右運動的字幕,選中字幕后打開“html”視圖方式,在“html”視圖下選中的一段代碼有什么特點?
學生會發現,選中的代碼中有他們熟悉的單詞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邊)(如圖2所示),這時教師適時地提示學生,修改一下方向會出現什么效果。
學生開始探究,嘗試后發現通過修改代碼可以改變字幕滾動的方向,這樣上下滾動也就可以實現了。學生這時不僅興趣高漲而且有成功的喜悅。但是他們也有疑問,這些代碼到底是什么呢?這時教師再提出html的概念,學生帶著問題聽教師的講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利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與學的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3.添加科學史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
在20世紀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學科教授在向學生講授相關的專業知識時,為了增強趣味性總是愿意略微提一下這門學科的歷史,正是這些歷史故事使教學變得更有趣味。在教學中加入科學史教育除了趣味性外,還有諸多好處。首先,科學史可以誘發學生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向往,提高對科學的熱愛程度;其次,科學史包括大量的科學方法和創新、豐富的科學精神和品質、嚴密的邏輯和推理等,這些正是高中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6】初識人工智能
師:介紹人工智能概念和判斷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圖靈測試。
師:圖靈測試―人通過特殊的方式,在不知情的條件下,和機器進行問答,如果在相當長時間內,分辨不出與他交流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那么,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有思維的。
師:思考圖靈測試是否能驗證機器具有思維。
生:與在線機器人聊天,感受人工智能。思考老師問題。
生:討論圖靈測試的可行性,少部分同學認為圖靈測試存在缺陷。
師:請兩位同學演繹塞爾的“中文屋子”實驗(中文屋子―一個名叫丹瑪的人被關在一間只有一個窗戶的屋子里,她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而看守她的人則只懂中文,不懂英文。丹瑪面前有一張桌子和各式各樣的紙條,以及一本英文寫的規則書,規則書告訴她如何為中文字符配對。如看守遞進的紙條上寫有“甲”時,她應當送出“乙”。對于丹瑪來說,“甲”和“乙”都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圖形,而對于看守,“甲”與“乙”都有其自身的含義,并且對于從窗口遞進的問題,丹瑪都已經將答案遞出。因此,看守認為屋子里的丹瑪是懂中文的,而丹瑪則對中文一無所知,她所做的只不過是按照規則書進行圖形匹配而已。)
生:感受以上實驗,發現圖靈測試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師:介紹塞爾的“中文屋子”實驗―1980年,當代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提出的著名的中文屋子假想實驗,用以回應圖靈測試。
生: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辯論圖靈測試驗證機器是否具有思維的可行性。
4.創設任務驅動情境,讓學生動手
任務驅動教學的展開,起始于有效任務情境的設計。有了任務情境的烘托,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提出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及任務所包含的教學目標。
【例7】視頻的加工―穿越時空
師:欣賞成龍、鄧麗君的MTV《我只在乎你》,介紹MTV制作于2002年。
生:細心的學生會發現,鄧麗君于1995年逝世,MTV中出現成龍和鄧麗君的畫面不屬于一個時代。
師:為了紀念這位歌后鄧麗君,制作人黃名偉以特別的視頻編輯技術,讓鄧麗君的好友成龍能和懷念的故人共同合唱《我只在乎你》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以彌補成龍無法在鄧麗君生前與她合唱的遺憾。我們也可以利用視頻編輯技術感受一下時空穿越――制作本校的視頻短片,以學校的過去和現在來展示學校的日新月異的發展。
總之,教學活動是在一定情境氛圍中的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動,創設新穎、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我們要在遵循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指導性這四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創設科學史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設任務驅動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點燃思考的火花,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變得積極,學習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參考文獻
[1] 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研究述評[J].教育技術通訊,2006
[3] 高文.情境學習的關鍵特征及其對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1997
[4] 李翠白.西方情境學習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06,9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階段,需要大量的能源。但是對各種能源的消耗中,占較高比重的就是煤炭,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是后者的3-4倍,這并不符合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題。如果要將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解決,就必須降低煤炭的消耗量。
2.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目前,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很大,它們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而第三產業雖然具有少污染、低耗能的優點,其發展卻十分落后,這局導致了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然而我國的發展需要工業化的推動,這樣就注定國民經濟中工業會在很長時間內占主導地位,而且調整產業結構也很困難,導致低碳經濟發展不順暢。
3.沒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
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技術創新,但這方面我國的實習相對薄弱,因此為了鼓勵其發展,可以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首先,要投入足夠的資金,不能只依靠國家的政策貸款與臨時撥款,或者國際上相關機構的捐款或貸款等,這樣的機制并不穩定。其次,要獲取金融機構對該項目的支持,唯有資金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更好的研發低碳技術。另外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并保證其貫徹實施。
二、促進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財政政策
1.加快新能源開發,優化考慮能源利用
近幾年,我國提高了相關方面的技術水平,開發了很多新的能源,并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我國大規模的太陽能產業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風力發電設備也有大幅度增加,海洋能、氫能、地熱能等新的能源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最后,我國在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規政策使低碳經濟的發展得到促進。
2.健全財政投入政策,落實補貼政策運用
使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對財政投入政策進行健全,投入足夠的財政預算資金。在安排財政預算時要對發展低碳產業、研發低碳技術、開發清潔能源等給予足夠重視,使投入的資金多遠而穩定,提供資金使其發展有所保障。財政補貼政策,對一些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的生產企業給予補償;將貸款貼息給予綜合利用廢物、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清潔生產之類的項目;將補貼優惠在折舊政策、還貸條件與貸款利率等方面給予低碳產業、污染治理等項目。鼓勵新技術的開發與能源的節約。在發展低碳經濟時企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必須給予其足夠的財稅支持。對財稅獎罰政策進行健全,促進低碳經濟在企業中的發展。對于研發低碳技術、使用環保設備的企業可以減免稅額。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增加其稅額。
3.完善相應激勵制度,調整環境稅收政策
我國應使現行稅制更加健全,對稅收政策進行調整,加快新的環保稅種,例如碳稅、環境稅等的研究進度,使有償使用環境資源得到保證。在市場中引入各種能源,以市場的供求關系與價格規律為依據對資源價格進行調整,使環境成本更準確的被價格市場所反映,能源價格體系更加完善。為了對財力不足的地方政府進行彌補,要加大力度進行一般性轉移支付,使其基本職能得到滿足;中央也要更加支持節能減排在地方的實施,建立專項資金等;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和鼓勵落后產能在經濟落后的地區被淘汰等。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環保節能產品,對綠色采購制度進行完善。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創新性原則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是我們教學的首要目的和任務。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說在傳統應試教育體系中重視和實施得不夠,而環境藝術設計這一專業又是非常強調創新性的。這就要求我們改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只重理論灌輸和單純繪圖技術的傳統觀念,真正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落實到專業教學工作之中。
二、綜合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培養探索
(一)首先明確作為學生在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幾大知識點:1、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首先設計程序是設計得以實現的保證,設計程序是否科學對方案的實現和完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學生往往迷信電腦軟件的功能,做方案直接就使用CAD繪制平面布局,大家都知道,在方案從無到有,從粗糙到修改直至完善是一個很曲折的過程,運用手繪繪制草圖方便快捷,而電腦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條線條的出現都需要操作命令來執行,其效果模式化嚴重,創新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師在教學內容和設計方法的不斷更新上還需要與時俱進,學習國內外優秀的設計基本理論,掌握國內外前沿設計趨勢,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并且保證先進的設計方法在后續的每一次的設計實訓項目的實踐中都能夠反復應用、體會和拓展。2、設計思維表現工具的掌握,即手繪表現技法和電腦效果圖。現在學生在手繪技法和電腦圖的重視中往往一邊倒的情況,要么重手繪,要么重電腦。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與建設部原勘察設計司2000年對全國室內設計市場的調研,當時全國的室內設計師有20多萬人,雖然近年來沒有公布從業者數據,不過已經十三年過去,這個人數預計不少于40萬,并且人數仍在逐年增加。學生在就業壓力之下,為了短期之內就能找到工作,選擇電腦圖表現的往往占多數,對于此,教師應該強調二者缺一不可,環境藝術設計思維的過程就是將想象語言表達的設計要求表現為視覺空間形象的過程。手繪技法是設計師做設計過程中,快速的捕捉并表達出來的一種手段,是設計師個人藝術及設計修養的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是也是通過設計要求的解釋來進行范疇重組的思維過程,這是一種限定或修飾附加的過程,并通過草圖推進等形式對其解釋的外在化形式加以探尋,以最終以某種有形物的方式將其表現出來。3、眼界的提高,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識圖、讀圖、辨圖的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勝任各種從簡單到復雜項目設計的有創新意識的設計師,而不是簡單照抄照搬、“人云亦云”的復制者,真正的設計師應該具有獨立的創新思維、具備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應是大學教育的本質內涵,最簡單的關于設計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通常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活動,在藝術、建筑、工程及產品開發等領域起著重要作用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活動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行為活動過程。要想創新,必須要有一定量的積累,這個積累即是大量的讀圖、識圖、辯圖。很多學生對于作品沒有基本的鑒別能力,這個就需要教師耐心引導,這個過程是一個量的積累,只有能很客觀的評判出一套作品的優缺才能將個人的審美情趣定位在高水平設計要求上。4、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施工工藝和材料知識。作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如果不懂工藝,不認識材料,就完全等同于“盲人摸象”、“紙上談兵”。設計方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及是在施工現場將設計實施出來,設計方案在紙面上看再完美,在施工現場實際的施工技術實現不了或是浪費材料造成預算的增加等都是不可取的。經常聽到沒有多少經驗的設計師抱怨自己的“好設計”被施工人員和甲方改的亂七八糟。隨著時代的發展,施工工藝和新材料總是在隨時更新,都在朝著“更環保、更經濟、更美觀”的方向發展著,作為一名未來的設計師,及時更新自己大腦的資料庫是必須的。
(二)教師應該身體力行,多帶領學生實地考察、調研。做設計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解決問題則必須要運用恰當的方法,但在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問題,了解同類問題的現狀和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帶隊實地考察,比如在每開一門新課時都鼓勵學生親身體驗空間、場所,觀察空間的形態和風格、飾品的襯托、燈光對于場所氛圍的營造、材料的質感、肌理等細致的表達等。針對我們綜合類院校學生的特點,教師只有多做、多說,將問題點透、說明,學生才會理解。
(三)積極開展模擬設計公司的工作室實訓課程。學生在安逸的校園學習,惰性極強,課堂上講課走神,做課題訓練中磨洋工等現象恐怕存在大部分高校的課堂中。對此,我們可以適時的將設計公司工作模式引入到課堂上。“工作室”模式最早產生于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將傳統的手工作坊應用到課堂之中[3]。比如我們可以將課桌椅按照人員分組的情況進行重新組合,每組都是一個項目小組,組員輪流負責當項目負責人,負責進行項目的組織、執行、匯報和總結等,教師作為“設計部經理”,對各組方案在開始和過程中多次組織公開評判、講解、并提出修改意見,并鼓勵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出意見和觀點,并最終選出公認的優勝組。此方法在作者本人的課堂上經過多次應用,已經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學生優秀作品的展覽和收藏落到實處。在學生學習期間,學生花費大量精力、財力、物力等完成的作品正常來說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專業應該制定一份嚴格的管理制度,包括留校作品的標準、留校作品的存儲、留校作品的更新等,鼓勵學生認真完成每一次的作品,盡力做到最好。
在我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數學都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必修科目,對于學生數學的重要性無需多說,而對于許多學生而言,數學一直都是一門十分頭疼的科目。我認為對于數學的學習能力要從小培養,首先要將學生引進數學的大門,如果學生一直在門外徘徊,對數學不感興趣,沒有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那么再努力刻苦也是徒勞。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同學們充分進入學習狀態,感受數學情境,寓教于樂。
一、什么是教學情境
所謂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境”是教學環境它既包括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也包括學校的各種軟件設施,如教室的陳設與布置,學校的衛生、綠化以及教師的技能技巧和責任心等。眾所周知,國外學校十分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他們會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扮演,去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最終得出答案,這不僅僅解決了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
老師在課堂上設置的教學情境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生活性,學習知識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需要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發散到生活中去,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書本知識的體現,這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2)趣味性,或者稱之為形象性,只有當老師創設的情景形象生動了,這個情景才具有趣味性,而只有情景具有趣味性,學生才能融進這個情境,跟著老師的思維去想象,去思考,去聯想;(3)學科性,教學情境一定要與所屬學科息息相關,要有學科特色,與自己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連,最好能顯示學習重點;(4)問題性,一個優秀的教學情境不僅僅包括以上的特點,還需要具有問題性,要包含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引發學生不斷地思考,這樣可以很好地減少學生課堂開小差的概率。
二、在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必要性
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老師使課堂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只顧自己授課,不注重學生的聽課反應和新知識的接受情況。并且學生大多是機械的,麻木地學習,固定的學習模式是預習,上課,練習,復習,他們從來不問為什么,上課基本不會發言,對老師的提問也僅限于這道數學題怎么解,缺乏創新意識以及對生活中知識的觀察力和發現能力。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習會覺得很累,很被動,不能舉一反三,只能死記硬背。由此,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學習模式刻不容緩。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利用計算機軟件生動直白,易于理解和記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些圖表,坐標,空間幾何,這些圖表的繪制對于老師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我們經常能看到數學課上老師拿著圓規,直尺在黑板上畫著這些圖表,這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課堂時間,就那高中課堂來說,一般情況下,一節課最多能將兩個幾何題,而如果我們利用計算機軟件,那么我們可以在課前事先畫好圖表,這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一些空間幾何圖形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動畫直接演示,生動形象,便于理解。
(二)網絡資源豐富,可以拓展知識。對于數學來講,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多練習,多思考,這就需要大量的習題來對已學的知識進行鞏固,而書本上的資源畢竟有限,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好網絡資源,學生就能突破空間,時間限制,了解到更多知識拓展,訓練自己的拓展思維,增加知識儲備,那么這個問題就能得到很好地解決。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
(一)如上文所說,教學情境需要具有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欲望來自于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如果能夠在剛上課的時候就以一個生動,形象或者貼近生活的案例,或者游戲,或者視頻引入,這將大大增加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中,老師要十分注意課件的制作,盡量做得生動有趣,富有情節,因為數學這門學科需要理性思考和復雜的邏輯思維,這使得數學學習起來顯得十分無聊,這是數學本身的特性使然,但如果老師的課件做得十分精美,引人入勝,那么學生就會自動自覺參與到學習當中,將自己融入教學情境中去。
(二)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動態情境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是要靠想象能力的,需要學生想象到函數圖形由于參數變化而產生的圖形上的變化,這個對于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老師而言,單單靠一個黑板和一張嘴也是很難講清楚的,而我們如果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動態變化情境,這個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通過動態變化,圖形的變化過程可以一目了然,并且科學表明動畫比文字更能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而且時間更加長遠。
(三)創設美的教學情境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展示美的幾何圖形向學生們傳達數學不僅僅是一門理性的學科,還是一門具有美感的學科。比如在講述軸對稱圖形的時候,首先可以向學生們展示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軸對稱圖案;在講授黃金分割點的時候,向學生們展示古希臘的神農廟,用這些事例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美麗的數學,而當他們一看到這些圖案時也能立刻就聯想到相應的數學知識。
如何將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不古板,不枯燥,是目前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研究的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把圖片,視頻,動畫,聲音等多項元素綜合起來,給課堂帶來了形象,有趣,直觀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更強烈的感知,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潛能,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于促進教育體制的改革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幼饔謾P驢胃牡耐菩卸暈夜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整合日益廣泛,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求,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的體驗。
一、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歷史教學局限于本身的特殊性,一直難以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上實現創新,因為歷史本身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嚴肅的問題,秉承這樣一個深沉的教學原則,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有所作為。歷史與其他學科有著深刻的區別,因為在其他的任何學科中都是具有相對應的可觸碰的客觀實在的,而對于歷史而言本身具有廣泛性的同時又極為空泛,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對著課本提供的有限的歷史資源聽教師的說教,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即使學生和教師都百分之百地專注認真也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缺乏豐富的教學資源將歷史教學內容生動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也是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境,教學效果無法有效地提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資料的缺乏和歷史本身的廣泛性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歷史史實、歷史整體性認識的缺乏和歷史本身的空泛性是一對尖銳的矛盾,這樣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教學。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育信息網絡的運用使這兩個問題看到了解決的希望。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創新高中歷史的教學
1.結合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歷史教學,與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因為教學網絡的引入改變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模式,與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之中,教師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以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將歷史知識講述給學生,很少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的教學資源較少,學生也很少有渠道對歷史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無法在課堂之上與老師進行深入的探討,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內容。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改變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料,將枯燥的歷史內容通過多樣化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加歷史課堂的互動性。學生也可以通過歷史教學專題網站等信息技術形式,自主學習歷史知識,尋找歷史相關資料,這樣學生就有了參與歷史課堂互動的資本,能夠就課堂上的歷史問題與教師進行深層次的建設性的交流,讓歷史的課堂不再是“一言堂”而變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把歷史的學習真正變成一種走在歷史潮流前線的研究性學習。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避免學生覺得歷史課程枯燥乏味,引導學生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有效的化解,通過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將年代久遠的歷史空間概念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2.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在課堂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質量。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整合的典型學習模式,在課堂之中突出小組學習的作用,形成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單一模式,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5]。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儀等信息技術工具對歷史情境進行模擬或者創設與之相關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積極地進行表達。
3.結合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教師在黑板前口若懸河,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能完成上課,偶爾教師會使用教學工具,基本上運用的是教學掛圖、幻燈片等。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將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共同運用到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教學軟件及教學工具,帶動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并且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歷史教學中所涉及的資源甚廣,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查找歷史資料、將信息網絡化教學融入到課堂中,在使用上也能夠游刃有余,真正駕馭教學工具,使其成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手段。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使用信息技術學習的情況下,如何使歷史的學科特點不被現代教育技術沖淡,反而更加突出。
總而言之,科技的進步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結合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課程是一個比較科學嚴謹的科目,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是教育界學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對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策略,為實際教學活動提供有益的幫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207-01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為了貫徹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而開設的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過程雖然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但仍擺脫不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固有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諸如以下的問題:1.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內容狹窄,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2.教學評價單一,教學互動有限,缺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評價;3.實踐教學與專業特點契合不緊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應有限等。
為了解決日常教學過程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以高教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Windows XP+Office 2003)》一書為設計依據,自主開發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軟件”。
該軟件是一款富有情境、互動直觀、多元高效的教學軟件,它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巧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了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環境的改革與創新,實現了由傳統教學模式向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的轉變,既提高了學生的現代信息技術素養,又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能力成長奠定了基礎。下面就對本軟件如何解決日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做一個詳盡的介紹。
一、巧妙構思,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軟件”旨在解決常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完成教學模式的轉變,在登陸主界面后,我們準備了多個專業入口,供師生自主選擇。
在進入專業教學界面后,我們設計了七個功能模塊:1.單元內容:包括情景教學、實戰訓練、考核評價。本模塊結合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實現了實踐教學與專業特點的緊密結合,有效突出了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2.微博:教師博客構成了課堂的有效延伸。3.論壇:實現師生、生生的良好互動。4.資源庫:可瀏覽教學大綱、電子教案,鏈接資源網站,實現自主學習。5.在線筆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知識積累。6.資源搜索:幫助師生在本軟件的資源庫中檢索到所需要的幫助信息。7.財富值累積: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對于各功能模塊的應用,師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要求,進行靈活掌控、調整,實現寓教于樂。
二、靈活運用,打造創新教學環境
下面以教材第五章《Excel電子表格》中的“計算與數據處理”一節為例,介紹本軟件如何實現對教學活動的輔助功能。
首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電子表格中數據的公式和函數計算。結合學生特點,我們以情景教學法為主線,結合引導探究法及建構式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教學目標。
其次,登入相應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為例)學習界面。在“單元內容”模塊,選擇學習內容——計算與數據處理。根據專業特點,進入“情景教學”子模塊,調入以學校網店為背景的后臺數據,了解網店近期的銷售情況,導出銷售表格。通過營造與學生專業貼近的教學情境,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數據的計算。
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出的創新教學環境下,引領學生進入“實戰練習”環節,利用電子商務專業涉及到的網店銷售后臺常見數據報表形式來進行數據處理練習。在模擬實戰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完成實戰任務而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知識、探索知識的興趣。
第三,及時評價反饋,為有效改進教與學的模式提供依據。本軟件依托人機交互的技術支撐,采用“職場大闖關”游戲形式完成考核評價,通過模擬應聘過程,及時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寓教于樂。在游戲過程中,體現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導向和發展的功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業意識。
三、多管齊下,豐富課堂知識延伸
軟件設置的“微博”“論壇”模塊,可以幫助教師隨時作業,進行教學反思,將專業知識、職業指導分享給學習群體中的每個人。學生可在論壇中自主留言,提出疑難問題,分享學習必得,參與問題討論。這些形式不僅實現了師生、生生的良好互動,而且使課堂得到更好的延伸。
學生利用“在線筆記”模塊,可以隨時記錄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點、錯題、解題技巧等,并以記事本的形式存儲,可隨時導出、修改、到論壇中,與老師和同學共享,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翻轉教學在全世界范圍內各大課堂中備受青睞,他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筆者就結合當前我國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闡述了國內外對翻轉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提出當前小學信息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構建出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希望對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的轉變起到一定作用,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一、國內外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20世紀末國外就研究過翻轉課堂教學行為方式,他們要求學生在課外自發學習課程內容,并配合教學視頻,就學生課外產生的問題向老師提問,教師根據此種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對學生展開教學,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在21世紀之初才對翻轉課堂進行了研究,不過是基于國外的翻轉課堂案例。目前,國內也有很多博客也都曾討論過“翻轉課堂”,很多教育者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翻轉課堂隨之很快在國內盛行起來。
二、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小學教學體系中設立的一門獨特的學科,他的操作性較強,也是打開小學生認知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就目前來看,我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以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的操作為主要目的。而且老師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情感態度方面的認識也不夠深刻。造成目前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生缺乏息技術的認識以及信息極速使用的經驗,再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老師教學模式的落后,導致學生失去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的操作性要求非常強,他相比于其他學科學生接受他的速度要強于其他學科。面對當前我國信息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習使用新型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激發學習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個性。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翻轉課程給學生帶來的好處,促進信息教學的全面發展。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采用翻轉課堂的必要性
(一)信息時展的需求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當前教學模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并要求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學生在課外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中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討論問題和分析問題,還加深了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理解。信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符合當前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提高了當前教育的效率,解決了現實教學模式中如何利用技術去解決問題的難題,這也是信息時展對信息課程改革的價值體現,也進一步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程的順利發展。
(二)教學改革的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模式要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他符合當前信息時展的要求,也是當前教育模式必然發展所經歷的必然趨勢。如何良好的利用信息技術是當前教育界必須解決和急于解決的現實問題。信息技術教育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證明,他充分地激發了小學生關于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促進了老師與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使教學目標更明確,也符合當前新課改的要求。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中實施翻轉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促進了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效率,是符合新世紀時展的要求,要符合當前社會人才的需要,所以。翻轉課程在信息技術教育課堂中的運用顯得十分必要。
四、解決翻轉課堂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措施
基于我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需求,筆者認為當前幾項措施有利于解決以上問題:目前我國小學信息教育多數是通過教科書給學生傳授信息技術的知識,而關于信息技術實際操作能力的時間相對較少。首先,老師要重要信息技術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切實提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能力。其次,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創新意思,鼓勵學生朝著自己的個性發展;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掌握能力,可通過視頻資料對學生進行教學。翻轉課堂符合當前教育現狀的需求,切實提高翻轉教學的能力,是當前教育界解決教學效率低下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翻轉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小學生信息技術實際操作的能力,翻轉教學模式的運用豐富了小學生的知識,給未來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孫慶科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
參考文獻:
[1]朱凱歌.基于電子雙板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