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49: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信息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2)08-0023-06
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的協調不僅關系到大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也直接影響著人力資源對社會發揮的作用以及教育作為振興國民經濟這一重要國策的實施。目前新疆區域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面上表現為技能需求方式發生了變化,更深刻的是表現為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市場的這些變化對新疆高等教育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響。新疆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協調發展,可以使新疆高等教育發展更好地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一、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相關分析
1.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人才就業狀況分析
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所創造的工作崗位的數量,通常用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來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壓力較小。新疆勞動力市場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總體需求也高于全國水平。新疆和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彈性基本都大于1,說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同時,新疆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彈性也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即新疆對大學生的需求缺口大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十來年,新疆增加的人口幾乎都是勞動力人口,但是,就業人口數量卻遠遠低于勞動力人口的增加速度(如圖1)。從而使得新疆勞動力市場在供求總量上是一個供過于求、存在一定就業壓力的市場。
由此可見,新疆勞動力市場總體就業存在壓力,但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完全滿足。
2.新疆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變化的關聯分析
為了反映出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的關聯程度,筆者選取了反映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從業人員數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一段時間內的從業人員數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而高等學校的在校生人數是一段時間內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重要反映。
表2顯示的是新疆自2002年以來的相關數據統計。通過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3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發展(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與勞動力市場(從業人員數)的相關系數為0.964,統計結果反映出,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勞動力市場變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分析表明,新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發展規模也隨著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擴張,新疆高等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相適應。
3.未來新疆勞動力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需求預測
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人才的關系時,不約而同地都借鑒采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普遍認為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技進步。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借鑒武漢化工學院杜昭明教授提出的含獨立人才因子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可以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模型,對新疆人才資源需求狀況進行短期、中期預測。為研究經濟增長與人才需求的關系,預測人才需求,對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進行改造,增加一個變量R為投入人才量,將上式改造為:模型中L為投入勞動量,為產出量;為技術進步水平;L為投入勞動量;K為資金投入量;參數和稱為彈性系數,為Y對L的彈性系數,又稱勞動投入彈性系數,為Y對K的彈性系數,又稱資本投入彈性系數。表4給出了1991-2009年新疆經濟發展及從業人員狀況的統計數據。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v-Fuller)檢驗法,利用EViews5,0統計分析軟件,
通過Eviews5.0對上述變量LNY、LNR、LNK的進行檢驗,存在因果關系,即LNY是LNR變化的Granger原因,LNK是LNY變化的Granger原因。
利用樣本數據結合SAS軟件對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線性化函數線性化方程Y=ALαKβARγeμ做OLS參數估計,得到以下回歸方程:1nYt-lnYt-1=0.28696(1nRt-1nRt-11)+0.27369(1nKt-1nKt-1)
2t=3.61,VIF=2.69843,R=0.939,F=100.03,DW=2.03,IOA=0.108
可以看出,變量的顯著性和方程的顯著性極高,擬合優度也很好。方差膨脹因子Vlf=2.69843
將生產函數模型進行轉換,得出人才需求預測模型為:
R=EXP(1nRt-1+(1nYt-1nYt-1)-0.27369(1nKt-1nKt-1)/0.28696)
運用上述系列模型對新疆2005-2015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總量進行預測(如表5)。據預測結果2005年和2010年新疆人才需求量分別為137.9萬人、186.7萬人,與2005年及2010年新疆從業人員人員中大中專以上學歷人數126.66萬人、176.48萬人基本吻合,說明該預測模型具有較高準確率。據預測,到2015年人才需求達247.1萬人,占從業人員的30.1%,比2010年人才需求要增加60.4萬,年均增長6.4%。以上預測結果的分析表明。為確保新疆經濟快速增長,首先要擴大新疆人才數量,形成與經濟增長需要相適應的合理人才比例,但當經濟增長到一定時期,對人才的質量要求則更加明顯,就不能過于片面的追求人才數量的擴張而忽視了人才質量的提高,這樣是不可能真正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的。
二、現階段新疆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失衡分析
近年來,雖然新疆的GDP一直保持強勢的增長,但對勞動力的吸納總量一直表現疲軟,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的畢業生進入市場,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總量失衡進一步加劇。
1.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夠深入完善。造成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匹配度差
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招生制度、畢業生分配制度等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并未真正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制,真正形成高等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面向社會進行資源交換、面向社會多渠道多元化籌措經費的新格局,進而使高等教育形成多形式、多類型、多層次的能滿足社會各方面、各階層需要的,能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和提供各種方式服務的開放性體制。政府主導的辦學主體在新疆高等教育中占極大比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仍未能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和束縛。高等教育改革的滯后和不完善,造成了高等學校辦學缺少時代特色、地域特色、行業特色和學校特色,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與勞動力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錯位,相互失衡。雖然從長遠來看,新疆勞動力市場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但在短期內卻形成了區域的“教育過度”。如此一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不僅無法應對社會經濟的進步反而還加重了就業的負擔。
2.勞動力市場轉型期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變化滯后,相互失衡
新疆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失衡體現在不同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中面臨不同處境,因為新疆經濟高速發展。人才缺口很大,總體上表現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著局部的相對的“教育過剩”問題,有的學科和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社會需求旺盛;而有的學科和專業畢業生則供過于求,出現過剩狀況。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存在較大偏差。
在“十一五”期間,新疆經濟產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二、三產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這對新疆勞動力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新疆高等學校對相關專業畢業生的供給卻很有限,造成部分專業人才的緊缺。
此外,新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失衡。據新疆教育相關部門近幾年統計數據顯示,新疆高校專科畢業生總體上不到一半的就業率,專科、高職畢業生明顯供大于求,本科生就業率低于70%,本、專科層次的人才出現“就業困難”狀況。
3.新疆高等教育區域空間分布不均衡。形成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失衡
高等教育地域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失衡,高等院校多集中在自治區首府城市,如首府城市烏魯木齊市有普通高校高等學校16所,擁有學生124467人,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區沒有一所高等學校。造成經濟發達、人才密集的地方接受畢業生多,出現高層次人才局部過剩,而經濟不發達,人才稀缺的地區接受畢業生越少,出現人才嚴重短缺。地區性人才失衡的形成,從深層的原因講,固然是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所致,但它與人才市場的二元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信息不通暢也有密切的關系。
三、對策與建議
1.調整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適應勞動力市場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勞動力市場所處的水平,通常是由產業結構的水平和生產技術的水平決定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所反映出來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也就是隨著第一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逐漸下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一方面新增勞動力主要涌向第三產業,另一方面第一產業部門的勞動力開始釋放出來,逐步轉移到高層次的第三產業部門就業。教育以其層次和類型實現對勞動力的甄別配置功能。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構成狀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力市場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結構。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招生制度、畢業生分配制度等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仍未能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和束縛。此外,高校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的現象依然嚴重。新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制度及院校類型應當更加多樣化,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模式與特色。近年來新疆高等職業院校、民辦高校多種高等教育形式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但是其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辦學同質化、師資力量弱、辦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的狀況令人憂慮,培養出的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明顯較弱。因此,在探索更加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現有的多種高等教育形式進行改革完善,促使其找準在勞動力市場的目標定位,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
2.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適應勞動力市場由賣方向買方的轉變
在中國具體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條件下,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不均衡,導致高等教育供給壓力的加大及人力資源閑置,即所謂的“教育不足”和“教育過剩”。新疆經濟高速發展,人才缺口很大,總體上表現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著局部的相對“教育過剩”問題,如某些學科、某些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少,就業很不理想,這種情況說明勞動力市場正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在買方市場中,大學生就業需由市場供求關系來調節,而高等學校則只有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產品,才會贏得勞動力市場的青睞。為了培養新時期新疆急需的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各高校應密切關注勞動力市場變動,準確地做好人才需求預測,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現實因素對專業結構進行適時的調整,以培養出適銷對路、寬口徑、厚基礎量強、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資源充實等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加大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改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力度,實現新的發展。應大力發展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特色學科專業。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應用型專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然落后于新疆經濟社會對高層次應用性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疆高等院校應立足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色,合理調整和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積極開設面向地方經濟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輸送各類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一、堅持學習,常記崗位擔當,提升校長管理水平
1、堅持做善于學習的校長。學習是智慧的源泉,一年來,堅持閱讀教育教學和人文科技方面的書籍三十多本,經常翻閱教育方面的報刊雜志,關注主流教育媒體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眾號,參加校長智庫組織的為期一年的校長高端研修班線長課程。通過學習及時了解國家教育政策法規,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經常將好文章推送給中層干部和組長們、青年教師們。向全校教職工進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的宣講。
2、堅持做敢于擔當的校長。軟肩膀扛不起硬任務,領導干部一定要敢于擔當。在學校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困難和矛盾,我帶領班子成員,凝聚全校教職員工,搶抓機遇,攻堅克難,真抓實干,著力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多方爭取資金,改造美化了讀書長廊,建設了新的智慧錄播教室,更新了26間班班通設備,構建了學校數字化管理平臺。
3、堅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長。校長是學校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校長也是學校情緒最重要的管理者,為此,在各類活動中,既注重儀式感,又注重減輕師生負擔,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學生和老師的立場上常想想,我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擔責,不埋怨、不指責,讓干部和老師敢于做事、不怕犯錯;真誠團結同志、實心關愛同事,指導工會積極開展教師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工作氛圍和心理環境。
二、堅守初心,常講立德樹人,打造五精教師團隊
1、著力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落實精誠團結、精修師德、精湛教學、精心育人、精銳卓越的“五精“教師團隊精神,強化團隊建設,樹立共享共成共榮的意識,通過團隊互助賽課機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學共享機制、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團隊建設、年級組文化墻建設等形式,增進教師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過開展“圖書漂流”、“教師百日讀書”活動、“班主任共讀一本書”、青藍學院經典共讀及讀書分享會、青年教師沙龍活動以及舉辦 “教研論壇”、“德育論壇”,評選師德標兵、我最喜愛的老師、線上教學先進教師等形式,引領影響教師觀念轉變、思想提升。通過法律法規學習,師德模范事跡學習、師德違紀案例通報等形式,增強教師的紀律意識和底線意識。
2、著力推進主題教研,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素養。這一年,繼續深入推進三段式教研,采用課例研修的方式,圍繞課堂教學實效提升,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研教學活動,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校內校外教學觀摩研討相融合。教研組近二百個教研美篇,形象生動地記錄了一年來教師成長的印跡。借助一體化、第五片區牽頭校契機,搭建教師成長平臺,一年來舉辦了三次市級層面的教育教學研討活動。以研促教,引導教師將問題轉化為課題,本年度有10項課題結題,10項課題立項,二十余篇。教師教學競賽獲獎豐碩,先后有94人次教師在國家、省市級教育教學比賽中獲獎。學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績連續15年獲得**市教育質量優秀獎。
3、著力推進外語教學發展,學校辦學特色更加突顯。以**市初中英語基地校為依托,積極開展外語教學教研活動。承辦全市英語閱讀教學研討活動,有二百多位英語教師現場觀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語教研員駐校的有利時機,深入課堂、專注教學、專業評課、扎實推進、成效明顯。和高中聯合開展多語種同課異構活動,有效促進初高中語種教學的交流互鑒。多語種教學在小初銜接領域首開先河,在**小學開設了四個小語種班,學生報名踴躍,一學期的教學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長的高度認可和一致好評。校園外語文化節成功舉辦,多家媒體持續報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語教學的成果。
4、著力強化班主任專業培養,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過師徒結對的形式,請班級管理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擔任指導班主任,針對性培養青年教師。通過工作坊、團體輔導、案列研討、經驗分享、主題班會觀摩、德育論壇、線上線下班主任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班主任專業能力。通過班級管理評價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報評選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臺。
三、堅持創新,常抓質量提升,落實五育并舉方針
1、創新育人機制,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學生能否成才從初中畢業并不能完全看出,為此我們樹立了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數是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升學率是素質教育的副產品”的思想。著力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擴大改造了“潤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積極落實“三預”心理工作要求,校園心理劇獲得全市初中一等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會議上做經驗交流。強化全員安全意識,常念安全底線,將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機結合,將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掛鉤,將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統一,確保校園安全、師生健康。注重音體美工作,專項培訓學科教師,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認真落實音樂素質新體系項目推進工作,積極開展全市范圍內的學科教學研討活動;通過學生展示、統一測評等形式,檢測學科教學成效;通過舉辦音體美教研論壇,學校領導和學科教師專題研討學校專項工作的推進。
2、創新德育評價體系,落實五育并舉方針。進一步細化完善文化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評價育人、協同育人、環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踐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針,推行“尊重差異、縮小差距”的教學原則,創新育人模式,“成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學校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構建三級評價激勵體系和星級增值評價辦法。將綜合素質評價五個維度細化為24項目指標,設立臺階式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突破自我,見證成長。推進勞動教育,制定實施《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手冊》,將校園勞動、班級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勞動等有機結合,在七年級學生中開展線上“疊被子能手”、“美食比賽”等活動,在八年級學生中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勞動職業體驗活動,對項目成果進行評選,有23個項目獲得一二三等獎,有15位教師獲得優秀輔導獎。
3、創新班級文化特色,激勵榜樣示范引領。為推進班級文化內涵發展,促進班主任專業化發展,我們將班級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為九大方面,出臺了《**學校德育示范班評選方案》,鼓勵班主任對照評選條件積極申報,學校經過評選程序,對通過班級進行掛牌并實行動態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育人氛圍。
4、創新管理手段,著力打造數字化校園。學校乘勢而為,抓住教育信息化2.0發展關鍵契機,積極申報并獲評甘肅省智慧教育標桿校、蘭州市數字化校園示范校等榮譽。以項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課堂項目組、校園數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創新教研組等專職部門,有力推進了學校信息化發展。加大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通過線上專家培訓、線下課例研討、微課比賽等多種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利用釘釘系統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創新學校辦公管理新模式,多次開展教師、學生、家長直播會議、直播課堂和線上講座。以“AI教室、STEM課程、優學派課堂、名師在線”等項目為抓手,通過完善政策機制、創新教育服務模式;借助大數據分析,重塑評價方式、創新資源供給模式,全面加快了學校自身、片區一體化辦學及對口幫扶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堅定信念,常思廉潔自律,保持黨員干部本色
1、堅持群眾路線,強化民主作風。 作為一校之長,在工作中,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恪盡職守,帶頭干事。在學校事務管理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不獨斷專橫,始終以集體利益為主,從大局利益出發,秉公辦事,求真務實。堅持走群眾路線,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樹立團結和依靠廣大教職工,同心同德,齊心協力辦好學校的思想意識,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埋頭苦干。通過“我為學校獻一策”網絡問卷、“金點子評選“等活動,聚民心、匯眾智,增強了教師的主人翁意識。
2、強化紀律意識,自覺做到廉潔自律,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實行校務公開,財務公開,不以權謀私。注重把宣傳教育、制度建設、監督檢查工作有效結合起來,具體做到“四個結合”,即把教育活動與工作學習相結合,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把教育活動與教師喜聞樂見的活動結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教育活動與干部廉潔自律工作相結合,增強學習效果;把教育活動與完善制度建設相結合,積極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四個結合”為學校抓好黨風廉政建設,打牢了思想基礎。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隨著學校辦學品質的進一步提升,面對新時代學校發展的使命擔當,深感自身學習不夠、能力不足。今后還需強化校長學習力、決策力和實踐力,抓住十四五開局的關鍵時機,帶領班子、依靠教師做好學校發展規劃、實施路徑的思考和制定,持續推進學校內涵發展。
新課程改革,要落實的另外一個教育思想,是要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不到位、不落實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德、體、美、勞等方面教育的社會作用還缺乏認識,對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問題的嚴重后果還缺乏認識,“知識就是力量“, 這當然是一種真理性的認識,但認識如果停止在這一點上是不全面的。大量歷史事實證明,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產生力量。
知識是培養品德的重要基礎,但“知識即美德”的論斷有片面性,不能說知識即美德。有知識并不等于就有美德。假藥、假飲料、假種子、假化肥以及種種用高科技手段坑害消費者的案例就足以證明。課程改革要著眼于每個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全面發展,把“發展”的內涵定位于知識既是重要的,又是遠遠不夠的,“發展”還應當包括身體的、心理的、倫理的、文化的許多方面。
二、新課程背景下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1. 積極推進教育觀念創新。教育工作者務必樹立教育是全局性工作、教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整個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要優先發展的現代教育觀念,把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學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不斷改進德育工作方式,不斷探索適應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教育層次、不同學校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中、小學縱向銜接,學校、家庭和社會橫向溝通的德育教育網絡。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切實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知識學習與智能開發相統一的教學觀,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要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下功夫,鼓勵學生多問、多思、多實踐,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為學生智力開發和潛能挖掘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本次調研的內容包括中小學校的實驗室建設情況、教學儀器配備情況、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和應用情況,以及各鎮區“十二五”期間教育裝備建設的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各鎮區教育裝備建設、管理、應用方面的做法,經驗及存在問題。調研范圍覆蓋全市所有公辦普通中小學校和絕大多數的民辦普通中小學校(不含職業中學、特殊學校和個別民辦小學),參與對象為學校教育技術裝備主管負責人員。本次調研通過書面調研和實地調研兩種方式進行,對全市285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全市24個鎮區根據調研提綱提交了書面匯報材料,抽選了8個鎮區的25所學校(其中小學17所,中學8所)進行了實地調研。
2 教育技術裝備基本情況
2.1 教育技術裝備統計情況
根據2012年度全市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統計數據,全市共有中小學理科實驗室1122間,功能室4921間,實驗室和功能室儀器器材設備原價合計3.49億元。有計算機室555間,配有多媒體平臺的教室6701間,計算機總數56 298臺,95%以上中小學校實現了光纖“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裝備總值5.26億元。全市中小學有藏書室329間,閱覽室421間,電子閱覽室203間,圖書總數1073萬冊,電子圖書543萬冊,圖書總值1.20億元。具體情況見表1。
2.2 教育技術裝備問卷情況
1)教育技術裝備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情況。對全市285所中小學校進行問卷調查,194所認為現有教學儀器能滿足或基本滿足現階段教學要求(占68%),206所認為理科實驗室能夠滿足或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占72.28%),199所認為音樂、美術和其他文科專用教室及相應設備能滿足或基本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占69.82%)。237所學校認為信息技術裝備能較好地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學課室多媒體平臺覆蓋率達到82.27%,教師辦公電腦普及率達到87.04%。全市281所學校設置有圖書館(室)和閱覽室(占98.12%),194所學校建有電子閱覽室(占68.16%),175所學校認為圖書館(室)、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等能滿足或基本滿足師生閱讀需要(占61.4%)。
2)教學儀器設備采購基本情況。根據問卷調查,全市有214所學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購教學儀器(占75.09%),234所學校的教學儀器通過鎮區統一招標采購或市教育裝備部門統一采購完成(占82.1%),教學儀器采購經費主要來源為市專項經費(占28.68%)、鎮區專項經費(占44.23%)、學校自籌費費(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學校表示對當前的中小學教學儀器配備標準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學校對教學儀器的生產企業及其產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學校近年采購教學儀器過程中沒有或極少發現有“三無”產品(無生產廠家標識、無使用說明書、無產品合格證)。
3 教育技術裝備管理與應用情況
3.1 管理人員統計情況
據統計,目前中山市中小學實驗教師和圖書管理人員共有2322人,其中小學1541人,中學781人,實驗教師1704人,圖書管理人員618人。全市中小學實驗教師和圖書管理人數、職稱分布及專職情況詳見表2和表3。
3.2 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全市中小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功能室和圖書館(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學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學校33所(占11.58%)。97所學校設有實驗(含小學科學)科組和信息(含電教)科組學校(占34%),94所學校只有信息(電教)科組或實驗(小學科學)科組(占33%),94所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信息科組和實驗科組(占33%)。30所學校實驗、圖書、電教、信息等崗位全部配有專職教師或管理人員(占10.5%),167所學校只部分崗位配有專職人員(占58.6%),88所學校以上崗位全部為兼職人員(占30.9%)。針對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檢查與評價的合適周期,177所學校認為應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學校認為應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學校認為應多年一次,4所學校認為沒有必要。
3.3 教育技術裝備應用情況
問卷針對影響學校實驗開出率、信息技術課程開設,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學校圖書流通率等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影響學校實驗開出率的原因中,認為教學儀器配備不足有129所學校、課時緊張的有31所學校、教師原因有18所學校;影響信息技術課程開設原因中,認為電腦室條件差的有62所、課時緊張的有19所、專業教師缺乏的有69所;影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原因中,認為軟件資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體平臺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師應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響學校圖書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認為圖書質量不高的76所、學生沒時間閱讀的45所、缺乏閱讀氛圍和活動引導的78所。針對我市中小學實驗操作考核,有221所學校認為實效性很好或較好,50所學校認為效果一般,4所學校認為較差。
4 存在問題
4.1 教育技術裝備仍不能完全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
新頒教學儀器配備標準中儀器種類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學儀器種類由796種增加到1186種,增幅為49%,小學教學儀器種類由206種增加到287種,增幅為38%。對照新標準,我市相當部分學校的實驗室建設和教學儀器配備仍需進一步加強。圖書館(室)、音樂、美術和其他文科專用教室等缺乏統一規劃與指導,建設長期滯后。信息技術裝備更新換代快,部分學校早期裝配的電腦室故障多、性能低、維護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發展仍不夠均衡
部分農村學校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或計劃撤并而又未及時撤并,場室條件簡陋,辦學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費民辦學校,不僅教育裝備條件落后,實驗教室、功能教室經常被擠占。鎮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水平的差異也是造成教育裝備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東區和民眾兩鎮區的小學實驗室和功能教室儀器設備原價生均值分別為1247和527元,相差超過一倍,中小學計算機生機比分別為5.6:1和8.8:1,也相差懸殊。
4.3 教育技術裝備經費保障機制不健全
教育裝備投入多以教育“創強”或等級學校創建時一次性投入為主,學校常規裝備經費沒有保障,相當一部分學校教學儀器設備損耗后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更新和維護,甚至有的學校幾年都不添置教學儀器設備。雖然廣東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下發的《廣東省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實施細則》(粵財教[2007]54號)中明確要求“農村中小學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10%用于購置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但由于沒有建立與之配套的貫徹落實措施,無法確保學校在教育裝備建設方面的經費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術裝備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重視不夠,信息技術和實驗課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實。部分學校裝備管理負責人員外行,不懂得設備的維護與管理,造成設備的閑置。一些學校圖書室藏書陳舊,質量不高,學生不愿借閱圖書,導致實驗室和圖書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學校之間以及學校內部,資產共享程度不高,資產重復購置、閑置現象嚴重,對教育裝備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評價制度。
4.5 教育技術裝備管理隊伍不穩定
部分學校教育技術裝備隊伍的教師兼職多、專職少,人員不穩定。部分學校把不勝任教學的教師安排到裝備管理崗位,甚至聘請無學歷、無資質的人員,造成了管理人員業務不熟、責任心不強、素質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從事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教師評職稱難、評先進難、隱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狀況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挫傷了教育技術裝備教師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制約了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發展。
5 發展對策
加強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化、現代化建設,提高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應用水平和使用效益,為全面這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條件保障是我們工作的目標。為此,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經費的投入保障機制
教育技術裝備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教育技術裝備的投入應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并不斷拓展來源渠道。要積極爭取將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納入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規劃,爭取各級領導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支持,爭取把教育技術裝備工作與各項教育發展工程結合起來,爭取穩定長效的財政專項經費投入機制。
5.2 大力加強教育裝備標準化和現代化建設
在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功能室、圖書館的標準化建設和教學儀器設備的標準化配備的基礎上,要積極推動中小學數字實驗室建設和傳統實驗室的數字化升級,要鼓勵和支持學校加強實施特色課程的裝備建設,加強中小學科技探究、勞動教育等實踐活動場室的建設。要特別加大對薄弱學校教育裝備建設的扶持力度,縮小學校之間裝備條件差距,實現全市中小學校教育裝備條件的均衡發展。
5.3 加強人員配備和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
將教育技術裝備教師隊伍納入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按課程開設的要求配齊配足各科的實驗教師、信息技術教師和圖書管理員,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育技術裝備隊伍。加強崗位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隊伍的整體素質。出臺激勵性與約束性相結合的政策,保障隊伍穩定,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加強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促進各學科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正確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方法和技能,積極鼓勵各學科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5.4 加強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市、鎮、學校的層級管理體系,完善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制度建設,規范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賬冊管理。推動教育裝備管理系統平臺建設,對全市中小學校儀器設備、教學設施、圖書資料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動態管理,實現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裝備與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評價體系,定期開展教育裝備工作的督導與檢查,運用評估手段改善和加強中小學教育裝備工作。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未來五至十年,縣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市委、市政府實施“兩大戰略”培育壯大“五大產業”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民勤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縣委、縣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2311計劃,對加快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戰略,實現我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根本在教育。加快教育發展,為民勤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省、市教育工作會議闡述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奮斗目標、工作方針和戰略任務,明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一定要從大局出發,充分認識貫徹落實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重大意義,深入開展學習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做好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全縣教育科學發展、公平發展、和諧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加快全縣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十二五”末,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全縣總體辦學指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學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開展學前四年教育試點工作;義務教育階段布局調整基本完成,農村初中全部撤并到城區,城區“大班額”現象、農村小學布點分散的問題有效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調整全面完成。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年,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本形成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把民勤縣城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教育城”把民勤縣創建成具有廣泛影響的全國教育名縣。
二)主要任務。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立足縣情,著眼未來,以“教育城”建設為契機,以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深化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發展步伐,不斷提升全縣教育的質量、效益和影響力,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1.積極發展學前教育。組織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年前,城區西關新建一所標準化半托幼兒園,各鄉鎮要利用布局調整后閑置校舍,完成“校改園”工程,設立鄉鎮中心幼兒園。年,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年,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5%以上。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體系,逐步為城鄉幼兒園配備公辦教師,擴大農村優質學前教育覆蓋面。完善農村寄宿制幼兒園服務管理制度,推廣校車接送幼兒的成功經驗。加強安全監管,形成全覆蓋的幼兒園安全防護體系。
2.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適應城鄉發展需要和優質教育需求,加快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步伐。年前,城區西關新建1所寄宿制獨立初中,逐步撤并農村初中,實現農村初中學生進城讀書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目標。大力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作用,促進優質教育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形成穩定的共建機制,搭建學校之間名優教師、優秀校長互動、共享、交流平臺,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建立全縣義務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整體提升,率先在全省實現義務教育高位均衡。
3.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創造條件,實現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穩步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逐步消除大班額。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大力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教學質量。年,職普招生比接近1:1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年,完成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
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推動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培植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專業。統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發展,努力擴大職業學校招生規模,逐步實現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招生比例大體相當的目標。積極爭取國家、省上財政專項資金,加強職業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民勤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建設滿足教學實踐需要的校內專業實驗實訓基地,基本建立起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要求的實驗實訓基地網絡,培養大批優秀技能型人才。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推進校企、校校合作辦學,提升辦學實力和水平,力爭使民勤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進入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行列。
5.關心支持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重視特殊教育學校師資補充、培養和培訓工作,提高特教津貼,對特教教師在技術職務評審、評先選優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年,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形成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的資助力度,逐步實施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對殘疾兒童實施學前康復教育。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年,特殊教育學校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殘疾兒童入園率達到85%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0%以上。
6.重視發展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大幅度提高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參與率。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積極引進優質培訓資源,大力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健全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重視職工培訓和其他從業人員培訓,突出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鼓勵個人以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7.支持發展民辦教育。落實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實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工作,依法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興辦教育,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學校。
8.不斷提升師資水平。堅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年,教師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年,全縣城鄉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基本實現均衡配置,各級各類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形成一支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9.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健全德育工作機構,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完善德育工作制度,改進德育工作方式。突出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環境教育、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進一步加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加強學校衛生工作,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和健康體檢制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重視音體美、技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設。重視勞動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生態縣情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0.實施重大教育工程項目。圍繞教育改革發展目標,著眼于促進教育公平,針對教育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好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項目。實施“教育城”建設工程,加快學校布局調整步伐。實施普通高中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實施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程,逐步建成數字化校園,逐步擴大網絡教育資源服務覆蓋率。實施以“三生教育”為載體的素質教育工程。把以生命、生存、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三生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貫穿教育教學始終,推進常態化、增強實效性。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程,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實施學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促進學科教學均衡發展。
三、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從改革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入手,著眼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著力解決制約我縣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瓶頸問題,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民勤教育科學發展的新路子,開創我縣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不斷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和多樣化人才觀,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堅持學思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膽質疑,增強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實踐教學,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鼓勵學生投身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培育愛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鼓勵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發展進行多元性和綜合性評價,完善中小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列為學生評優樹先的重要指標,逐步形成學生發展性評價、學習過程性評價和主體多元化評價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加強對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工作的領導,細化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落實配套政策和保障條件,組織廣大教師廣泛參與“義務教育學科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和評價辦法”課題研究。
二)深化考試招生評價制度改革。嚴格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招生制度的要求。堅持和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免試入學制度。不得將任何形式的考試和測查結果作為適齡兒童進入小學和初中的依據。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完善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將文化課成績、體育課程和理化生實驗操作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等級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主要依據。進一步完善招生錄取制度,實行省、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名額按一定比例分配到薄弱初中等辦法,帶動薄弱初中發展,保證招生錄取工作公開透明、公平公正。中等職業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以增強辦學活力、提升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為目的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辦學體制,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將民辦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健全民辦學校辦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民辦學校年檢制度,強化對民辦學校的督導評估,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規范辦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以縣為主的分級管理體制,形成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統籌規劃、政策引導、行業準入、資金撥付、信息服務等方面作用,對教育發展速度、規模、質量、結構進行宏觀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完善教育決策機制,建立教育決策公示、聽證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臺前應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重視教育科學研究,為教育決策和改革發展服務。結合布局調整,研究改革農村教育管理模式,逐步撤銷鄉鎮教學輔導站。加大安全教育和管理力度,及時消除各類隱患,確保校園安全,確保校車交通安全。健全教育教學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結合、監督與指導結合,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保障措施
一)確保教育投入穩步增長。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項收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確保實現“三個增長”年,實現全縣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5%以上。進一步明確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3%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同時按2%征收地方教育費附加,統籌用于教育事業。統籌部分土地出讓收入用于教育。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學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普通高中教育按隸屬關系,實行經費以縣財政投入為主,受教育者繳費和其他渠道籌措為輔的機制。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政府、行業和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投入的機制。依法征收的城市教育費附加,每年安排不低于30%比例用于發展職業教育。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按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事業。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健全完善學校國有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管理制度。完善學校收費管理辦法,規范學校收費行為和收費資金管理。
充分發揮“縣長教育基金”籌資平臺作用,多渠道募集資金,確保每年資助貧困師生1800名以上,形成完善持久、效益明顯的獎勵救助體系。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目標,以職稱評定、評優樹先為抓手,以多元評價、過程評價為杠桿,建立師德建設的有效機制,大力營造良好的師德風尚。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做好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實施名師培養培訓工程、名校長培養培訓工程、優秀班主任培養培訓工程、學科教師全員培訓工程,全面提升教師素質。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學校崗位管理,創新聘用方式,規范用人行為,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探索由地方財政保障的定編定崗不定人的用人模式。按照國家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配備與編制標準,足額配齊教師及教輔人員,適當配備小學低年級寄宿學生生活指導教師,滿足服務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并嚴格實施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建立健全教師正常的補充機制和流動機制,積極引進優秀免費師范生到縣任教,重視補充農村中小學音樂、美術等緊缺學科教師,按計劃招聘特殊教育教師。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職務(職稱)時,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農村學校任教經歷;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職務(職稱)評聘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落實和完善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突出貢獻”獎和“師德師風標兵”獎評選及管理辦法,形成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努力做到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
三)推進依法治教。探索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及時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侵害受教育者權益、擾亂教育秩序等行為,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的權益。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規定、體現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和制度,依法辦學,從嚴治校,認真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對學生實施的獎勵與處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則。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以“校校通”班班通”為重要內容,加強全縣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并以此作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動學習。加快學校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管理標準化、規范化,推進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
五)重視教育教學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教科研工作特點、有利于提高教科研人員專業水平的培養和評價制度。加強教育科研力量,完善學科研究制度,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學科研究。加大經費投入,配備相關器材設備,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物質基礎。要聘請一定數量的兼職教研員,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育研究與教學指導團隊。大力推進網絡教研,擴大教師合作交流范圍,構建新型教師發展平臺,形成重實踐、重研討、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圍,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
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
]。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1.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宣傳婚前保健知識,增強新婚人員的自我婚檢意識,提高婚檢率;
建立區產前診斷機構。產前篩查覆蓋鎮達80%以上;
新生兒疾病篩查覆蓋鎮達100%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在85%以上,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60%以上。
2.保障母嬰安全,降低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
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2%以上;
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9%以上;
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14/10萬以下;
孕婦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在十五”時期基礎上有所下降;
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兒童營養水平,增強兒童體質。
低出生體重發生率控制在4%以下。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
嬰幼兒家長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達到85%以上,4個月嬰兒母乳喂養率達到92%
減少兒童維生素A缺乏癥;
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5%以上。
4.加強兒童衛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全區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到92%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達到92%以上,兒童七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
重視生理、心理教育,不斷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斷提高農村兒童享有衛生保健服務水平;
幼兒園兒童齲齒發病率控制在30%以下;
降低兒童近視及弱視發病率;
托幼機構符合衛生保健標準的合格率達86%以上;
中小學生施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面達90%以上,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減少未成年人吸煙,防止未成年人吸毒;
二主要措施
1.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浙江省母嬰保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母嬰健康。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加強對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行業管理。
2.進一步完善醫療保健制度,實行農村合作醫療等多種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兒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多渠道籌集貧困家庭疾病援助資金,幫助特困家庭孕產婦和兒童獲得必要的醫療援助,加強對棄嬰和孤兒的醫療救助。鎮街道要建立流動人口育齡婦女和兒童登記制度,轄區內醫療保健機構要為流動人口中的孕產婦、兒童提供衛生保健、計劃免疫系列服務。
3.加強全區衛生保健服務網絡的建設。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婦幼衛生服務網絡。加強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培訓、考核和管理,特別是基層衛生保健人員的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4.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強社區兒童營養指導和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兒童身體素質;以社區為基礎積極防治兒童多發病和常見病,制定切實可行的嬰幼兒童口腔保健、聽力保健和眼保健計劃,重視嬰幼兒童牙病、藥物性耳聾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
5.全面提高婦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務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孕產期保健服務,全區特別是農村實施“母親安全”工程,提升產科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出生質量。
6.開展兒童保健的理論與適宜技術的研究、推廣和人員培訓工作,提高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及科技水平。倡導科學喂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兒童營養。繼續推廣和應用計劃免疫、口服補液療法、兒童疾病綜合管理、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和嬰幼兒家庭保健等適宜技術;研究和實施減少新生兒疾病、兒童營養不良、兒童意外傷害等預防措施。加強冷鏈系統建設,努力提高常規免疫的及時接種率,增強常規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將風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種納入常規免疫管理,保證達到安全接種。
7.建立以醫療保健機構、幼兒園、學校、社區為一體的健康教育體系,積極倡導尊重兒童、兒童參與意識。通過新婚學校、婦女學校、家長學校及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孕婦健康教育和兒童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健康教育質量和指導水平。
8.嚴格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校積極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培養兒童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各社區、鄉鎮也要為兒童健身提供必要的體育設施,不斷增強兒童體質。
9.將殘疾人社區康復納入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逐步建立殘疾兒童報告制度,醫療保健機構要對殘疾兒童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
10.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充分發揮全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的作用,全面開展兒童心理健康、衛生保健工作,幼兒園、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程和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努力提高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輔導技巧。加強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預防艾滋病、遠離教育。
二、培養教育方面
一主要目標
1.全面普及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5年基礎教育。
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7%以上;
鄉鎮中心幼兒園創建率達到90%80%中心幼兒園達到市級示范性幼兒園標準以上;
全區普遍實行小學6周歲入學。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到99.9%以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95%以上;
盲、聾、弱智三類殘疾適學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9.5%幼兒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的受教育率與正常兒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質量和現代化水平。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7%99.5%99.5%98%以上;
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大專以上學歷分別達50%和80%以上,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80%以上;
26
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校校通”工程,提高中小學生科技教育的普及率,使我區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長學校辦學體制,提高各類家長學校的辦學質量;
鄉鎮以上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辦學率達100%
提高兒童家長家庭教育知識知曉率,05周歲兒童的家長和看護人普遍受到科學的早期教育知識指導。
二主要措施
1.各鎮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認真落實“科教興區”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保證教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并適度超前發展。認真貫徹執行《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切實推進依法治教,全面實行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執法監督機制。
2.切實增加財政教育投入,依法確保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和設立專項資金等辦法,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學校建設,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薄弱學校和特殊學校的扶持力度,保障農村兒童、孤殘兒童、流動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促進區域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3.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小學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建立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營造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氛圍;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勞動教育。積極創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提高兒童的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能力。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逐步推進中小學網絡教育。
4.把嬰幼兒教育納入大教育體系,把幼兒教育的發展納入教育的評估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切實加強兒童早期教育的管理與指導,建立并完善0至3歲兒童早期教育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的教育模式。廣泛組織0至3歲兒童家長學習早期教育知識,開展親子活動,啟迪和開發嬰幼兒的智力,提高早期教育的實際效果。
5.把特殊教育納入我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繼續扶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建立健全幫困助學機制,確保困難家庭的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繼續貫徹落實孤兒就學的有關優惠政策。建立流動兒童就學登記制度,把流動兒童就學問題作為流動人口綜合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確保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6.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德育研究和德育實踐,進一步深化學生成長導師制,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力量,提高德育實效。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家庭教育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不斷提高家長家庭教育水平。努力辦好各類家長學校,積極推進流動人口家長學校、社區、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更好地指導家庭教育工作。
7.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快中青年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育,構建幼兒園、中、小學校長園長和教師繼續教育體系,通過各種途徑全面提高教師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
8.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各級各類民辦學校都要依法辦學,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引導和監督,使在民辦學校學習的兒童同樣得到良好的教育與發展。
三、法律保護方面
一主要目標
1.培養兒童的公民意識,保障兒童參與權。
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維護兒童參與家庭、學校、社區有關活動和文化生活的權益。
2.依法打擊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全區社區兒童維權保障和違法犯罪預警站設立覆蓋率達到80%,控制并減少侵害兒童人身權利的各類刑事案件,保護兒童人身安全;
杜絕使用童工;
禁止虐待、溺棄兒童,特別是女嬰和病殘兒童。
3.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學生普法教育率達100%;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率和重犯率在2005年基礎上有所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控制在總犯罪人數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幫教好轉率達85%以上;
鄉鎮中心學校以上的中小學配備法制副校長比例達到100%
4.利用法律援助機構,為兒童提供法律援助。
完善、提高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功能與作用;
建立和完善兒童法律援助機構;
提高流浪兒童接受教育率和回歸安置率。
二主要措施
1.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加強有關維護兒童權益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責任意識,并不斷完善兒童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執法監督機制。
2.大力開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園活動,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的派出所民警、法官、檢察官等定期到學校進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強校園和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兒童人身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
3.依法加強娛樂場所、文化市場和網絡信息的管理和監督。嚴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場所;禁止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書刊、音像制品進入市場;加強對營業性網吧的監督管理。
4.加強對企業用工的管理和監督,及時發現和查處使用童工,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懲處。嚴厲打擊故意傷害、殺害、綁架、、拐賣、遺棄、虐待等侵害兒童人身權利以及強迫、引誘未成年人犯罪或進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活動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利用兒童生產和販運。嚴禁兒童服食,保護兒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5.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公安、檢察、司法等執法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的保護工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偵查、、審判各階段要采取適合未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對未成年人罪犯執行刑罰時,要與成年人罪犯分別關押、管理和教育。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檢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處罰、緩刑或宣告無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養或者服刑期滿釋放的未成年人復學、升學、就業不得歧視。
6.教育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對兒童實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殘;禁止強迫未成年人結婚或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保障兒童人格權、身份權。關注“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兒童的健康成長,增強“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識和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并幫助他掌握適宜的教育方法。
7.加強對兒童的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強兒童法律意識,提高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和防范能力。積極設立面向兒童的法律援助機構,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和網絡,為兒童提供多種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務。
8.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的保護兒童權益的工作網絡。開展“零家庭暴力社區村創建工作,建立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警機制,及時預防和科學矯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做好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復、回歸社會工作。實施對社會閑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釋解教青少年的跟蹤幫教、就業安置工作,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實與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保障流動人口中的兒童權利,加強對處于困境中的兒童的救助,做好流動兒童的管理、救助、教育等工作。
四、成長環境方面
一主要目標
1.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
空氣質量全年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大于292天即占全年天數的80%
城市環境噪聲小于55dB
城鎮生活污水處置率大于75%以上;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改水受益率達到97%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大于90%以上。
2.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
建立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配套的社區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立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動場所;
加強德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建立1個區級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部分科普、體育、文化活動場所對青少年實行免費開放或優惠票價;
全區少先隊員參加雛鷹爭章活動率中心城區達90%以上,農村達70%以上;
提高兒童食品、玩具、用品的安全合格率,保障兒童游樂設施安全無害;
為兒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及信息,凈化、優化兒童成長的文化環境。
3.保護處于困境中的兒童。
改善孤兒、棄嬰的供養、教育和醫療康復狀況;
提高聾兒、肢體殘疾兒童及智殘兒童康復訓練率。
二主要措施
1.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建立和健全兒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樂設施的質量監控機構;宣傳安全知識,提高兒童和家長的安全意識,預防及避免兒童意外傷害;加強愛國衛生工作,制定落實農村供水設施的建設與管理辦法,把農村改水改廁落實在新農村建設、百千工程”和創建文明城區、文明村鎮的主要工作中;依法加強生態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
2.建立和完善兒童校外活動設施和場所。把兒童校外教育活動場所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社區都應設置兒童少年活動場所;加強對各類場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都應盡可能減、免費向少年兒童開放;農村鄉鎮辦好少兒文化活動室。
3.各類媒介要傳播有益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信息,凈化兒童成長的文化環境。建設少兒文藝創作隊伍,開展少兒文藝作品評獎、文藝創作研究活動,鼓勵創作優秀兒童圖書、歌曲、影視等作品。辦好各類少兒藝術比賽活動。
4.建立校內外結合的兒童科普組織網絡,鞏固和擴大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兒童科普工作隊伍,為兒童提供參與科學實驗的機會和場所。以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抓手,舉辦各類科技活動,培養青少年科技意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落實《浙江省少先隊雛鷹爭章實施細則》發揮少年兒童雛鷹網站的作用,開展“全區千名親子綠色上網行動”引導少先隊員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5.中小學中廣泛開展以“普及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培養環保道德,規范環境行為”為目標的綠色教育行動,通過舉辦“寫綠色征文,做綠色師生,創綠色學校,建綠色基地”系列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和生態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