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48: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審美的分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讀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透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功能
(1)審美認知功能;
(2)審美教育功能;
(3)審美娛樂功能。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藝術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導言:
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中,藝術教育的地位可以說還處在很邊緣的境地,這與新課程理念是不相和諧的。本文旨在從全新的角度揭示藝術的核心價值,以引起教育者深入理解藝術對人的重要,從而重視藝術教育。
藝術,自有人類開始,就已經產生了,并一直伴隨人類的歷史發展到現在,也必將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所以人類離不開藝術。
藝術對于人類有各種各樣的價值,但我認為藝術作為人類離不開的一種存在是因為它有其核心價值----美。
但是,什么是美呢?
這個爭論了上千年至今都沒有定論的問題,在這里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美,我們是能真切地感知到的,這說明它早就已經是一個存在了。既然是存在的東西,它就應該是屬于自然范疇的。可是,幾千年來,我們的學人們卻總是用深奧的、冗長的理論或是修補一些缺陷理論,試圖把美構建出來,這種用理論反過來構建存在的方法,一開始就存在邏輯上的錯誤,注定不會有什么成果。
所以,美,我們只需在審美的體驗和藝術的創造中去尋找就可發現。
我們一下子難以弄清楚美是什么,但我們知道美的產生是離不開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就象男人和女人,一旦相處且相互認同,愛情就會產生一樣,審美主體----人,只要與審美對象和諧,美就會產生。如黃金比例是世界公認的最好看的比例。我們為什么會覺得黃金比例好看呢?那是因為我們人身上本身就有許多這樣的比例,如眼分割臉長、鼻底分割臉長、嘴縫分割鼻底到下頦的距離等都是黃金比例;我們的臍眼為什么長在光滑的腹部?為什么不長在頭頂上、不長在腳板底下?因為臍眼太重要了,它是胎兒的營養通道,必須要找一個重要的地方生長,那就是人身高的黃金分割點;還有更神奇的是,人的正常體溫最高值38°C,恰好接近生命之源----水的液態溫度(0-100°C間)的黃金分割點。正是我們自身擁有這種比例,所以當我們看到審美對象也有這種比例時,就會從我們的生命內在產生一種莫名的認同感,就會和諧而共鳴,于是美就產生了。
再如我們看到青山碧水,鳥語花香為什么會覺得美呢?沒有我們熟悉的黃金比例、對稱、均衡、聚散、等形式,也沒有斑斕的色彩,美從哪里來呢?經過多年的觀察和體驗,發現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美,其實是人的“生機”與自然的“生機”和諧而產生的共鳴。再比如,冬梅的傲雪,荷花的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崇高之美,就是與人的精神、氣質和諧而產生的共鳴。
所以,美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和諧而產生的共鳴。這共鳴就是美學家朱光潛的“美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理論需要回答而尚未回答的答案。
藝術就是美的集中體現。
藝術作品首先應具備形式美。
我們所熟悉的形式美的法則:主次、聚散、均衡、對稱等,其實就是人的肉體(物質)結構形式。人的肉體(物質)結構形式有:主次、聚散、均衡、對稱、比例、完整等。人的手可斷,腿可截,甚至心都可以換,生命還可存在,唯獨頭不可以換,所以人有主次,所以我們寫文章要有主次,不能記流水賬,才成文章;我們的軀干是聚,四肢是散,所以畫畫在布局上要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才好看;我們人自身是有一定比例的,特別是黃金比例(1:0.618),所以我們在畫畫時主要元素一般要經營在黃金比例處等等。正是我們本身就有這些形式,所以藝術(或審美對象)一旦具有這些形式就會與審美主體產生共鳴,這就是形式美(藝術作品內部元素的空間組織形式),也是藝術的必備形式。
藝術作品還要具備優美。
音樂的韻律、節奏,書法中的靈動、國畫里筆墨的功力,舞蹈的力量等內核,其實也是人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生命中充滿著生機,生機是高度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所必然表現出來的活力。人類的生命特征體力、情緒、智力的變化周期(生物節律)共同交織出的韻律,呼吸、心跳的節奏,以及適應外界變化的靈動等都是生命活力。所以生機包含節奏、韻律、靈動、力量等元素。
藝術蘊含有的韻律、節奏、靈動、力量等與審美主體的生機產生共鳴,這就是優美(生命活力)。
山川的沉雄、博大,藝術作品中情感的悲與歡(不只是愉悅),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偉大,“夜不閉戶,路無拾遺”的社會風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能與我們的精神生命和諧而共鳴,這就是崇高美。許多好的藝術作品就具備這種崇高美。
以上不同層次的共鳴也就是美的不同形態。所以美的分類應根據審美主體人的生命不同層面劃分為形式美、優美和崇高美。這就是美的三維形態。我們通常給美的分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其實指的只是審美的對象,而非美的本身,而同一審美對象是可以同時具備形式美、優美和崇高美的(如藝術)。所以說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分類是不科學的。
審美主體有個體和群體之分,所以,生活中有大家公認的美,也有“情人眼里的西施”之美,有唐代的“肥”美,也有當代的“苗條”美,有東方的含蓄美,也有西方的率真美。所以美的多樣性,是由審美主體的多層次決定的。
藝術作為審美對象,還必須通過其色彩、聲音、語言、精神等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也必須通過感官感知藝術,并且藝術與審美主體還必須和諧而共鳴,美才得以實現(和諧只是條件,共鳴才是結果)。如果感官疲勞(審美疲勞),則共鳴就會消失。既是共鳴,就必須有一定距離,如鼻、舌、皮零距離感知到的舒服,只是主體單方面的欲望滿足,所以,參與審美的感官只有能感知有距離的對象的眼、耳和大腦,這就是美產生的機制。
美,在表象上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共鳴,在這共鳴的表象里,韞含有深層的意義。
美,是現在與遠古的時間幕墻上臨時開啟的一扇窗,可以窺見生命誕生那一刻的壯麗與神奇。流亡已久的生命總是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所以總是空虛、無聊、苦悶。如前所述的黃金比例啟迪我們:美,使我們在冥冥中仿佛看到了來時的起點,久違的家,這種美感就象留守兒童投進媽媽的懷抱,是回歸的幸福。美,在表象上是人與外在的共鳴,在內涵里是整個生命的振動。如優秀的文學作品,主人翁的高尚人格會顫動我們崇高的心弦,使我們的人格得到升華;悲劇的震撼,可以振落我們心靈的塵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學生們已很少看文學著作了。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162-01
人類的審美意識同人類的產生一起產生,在認識美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把握了美的規律,從而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使我們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加美麗。藝術是審美心理的物態化產品,在許多藝術作品中記錄和保存了人類審美心理的結晶。
1 美學、技術美學和藝術設計的關系
美學是一門研究美、美感和藝術的科學,研究人與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逐步發展起來,是一門邊緣性科學,同哲學、心理學、歷史學和藝術理論有密切的關系[1]。美存在于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也存在于藝術領域和科學領域。設計是人們有意識地按照一定規律的技術和藝術處理手段,使產品的功能、物質條件和藝術性通過結構、形體、色彩、裝飾、質感等體現出來,從設計到產品制造出來的全過程,以其形象來體現它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技術美學是一門新興的美學分支學科,在工業設計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應用美學學科。
2 美的分類
美既存在于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存在于這些領域中的美可以用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和形式美加以區分。
社會美是人類主體生產實踐活動及其創造的產品與結果的審美價值形式系統,包括生產美、生活美和人性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形式,主要包括經過人類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和未經人類實踐改造的自然。自然美分為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藝術美是藝術品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或審美形式,是藝術審美客體系統,主要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視聽藝術和想象藝術。形式美是存在于自然、社會、藝術等領域中的審美客體的形式因素及其有規律的組合,即一定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節奏等的組合安排等[2]。
3 技術美
社會美中的生產美又分為勞動美、技術美和產品美三個層次。技術美表現為勞動生產過程中人與機器或工具的協調統一關系[2]。只有工具適應主體需要、操作活動自由協調,操作才體現出美,勞動者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諧發展,勞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人們對產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觀,產品的外觀包括造型、配色、光澤、質感、外部的圖形、色彩、文字等,它們都是構成產品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產品美由產品的外觀、功能和結構等因素構成。產品是供人使用的,應該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功能的完善,使用的方便最能體現產品的美。產品美大都要求功能美和外觀美的統一,實用和審美的統一。美的產品既要有完善的功能,又要有美觀的造型,既要有符合人們需求的實用價值,又要有可供人觀賞的審美價值。
4 工業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
工業設計是人們有意識地按照一定規律的技術和藝術處理手段,使產品的功能、物質條件和藝術性通過結構、形體、色彩、裝飾、質感等體現出來,以其形象來體現它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運用人機工程學、生產技術和經濟學等科學手段,協調產品與人之間的關系。工業設計需要與設計美學相結合,工業設計師應該掌握基本的美學構成原理,尤其是形態要素和形態美的法則,通過與產品的材料、加工工藝的結合,創造出現代工業產品特有的時代美和技術美。
5 技術美在設計藝術品中的體現
5.1 技術美在設計藝術產品中體現在功能的合目的性。
技術美與功能聯系在一起,以有用性為前提。技術美是人改變自然物質形式創造出來的,與人的生產和生活有緊密的聯系,體現在產品的功能中,產品失去了功能就不會有人購買。技術美在設計藝術產品中體現在功能的合目的性。在使用過程中實現審美欣賞的條件是要使用起來舒適、方便。技術美功能的合目的性通過產品的具體形象表現出來。沒有感性形象,合目的性的功能就沒有物質載體,就沒有技術美的存在。工業產品的感性形象是技術美得以實現的載體。
5.2 技術美體現在設計藝術產品的材料中。
材料是構成技術產品的物質基礎,是技術產品的重要構件,是構成產品外觀質地的決定性因素。重視材料自身的審美屬性是技術美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技術品的形象是材料的實體構成,沒有材料,就談不上技術美。現代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材料的應用必然會使現代產品突破傳統的結構而采用新的結構,也使產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5.3 技術美體現在設計藝術產品的結構美中。
技術美要求以產品的物質功能為前提,要求結構要具有最佳的技術合理性、經濟可行性,同時又要簡潔、輕巧、可靠和方便,從而表現出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特征。產品的審美價值由產品的內形式和外觀形式,特別是外觀形式所產生,產品的外觀形式包括造型、色澤和光澤度等,它是產品的完成形態,也是構成技術美的直接條件。設計藝術產品所采用的對稱、均衡、節奏等形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審美價值,這些因素只有和產品的結構功能融合成有機的整體,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5.4 技術美體現在設計藝術產品的功能所表現的合目的性中。
技術美又被稱為功能美,它的審美實質在于對產品的功能所表現的合目的性的關照。技術美并不直接等同于產品的效用功能,但產品的美與其功能的合目的性有著本質的聯系。功能的合目的性符合并表現了人的活動的經濟原則,即以最小的體力、腦力和時間消耗取得最大的使用效果。這種功能的合目的性最終通過技術產品的使用充分表現出來。
5.5 技術美體現在設計藝術產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之中。
設計藝術產品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使用,這就引發出一個產品與環境和諧與否的問題。設計藝術產品與環境的聯系包括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與社會環境的聯系以及與其他設計藝術產品之間的聯系等,這些聯系使得產品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產品與產品之間在功能、形體、色彩上的和諧與否可以給人造成不同的情緒狀態,這也構成了技術美的一部分。產品與環境的和諧最終反映了產品與人的社會生活的和諧,不僅影響產品功能的發揮,而且影響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生活。
6 結語
技術美就產品本身來說,依附于功能又超越功能,是功能與美的統一。就產品與人的審美關系來說,它存在于人對設計藝術產品和由產品構成的環境的功能與形式中。技術美通過設計藝術產品的材料、結構與形式的功能性、功能的合目的性、產品與環境的協調關系鮮明地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何林.應用美學[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9.
對于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并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需要指出的是,關于“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一、設計藝術美學
設計藝術學和美學都是人文學科,而設計藝術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更新興、更具交叉性的學科,因此設計藝術美學的基本定位也是人文學科,主要研究人類在設計藝術的創作和欣賞活動中的價值實現問題。在當代西方美學中,對設計藝術的美學研究有取代純粹藝術美學研究和美的基本原理研究而成為美學的趨勢,研究設計藝術美學、走向設計藝術美學是時代的發展趨勢。
二、設計藝術的美學內涵
設計藝術的美學是一種應用美學,是把美學原理應用到設計藝術中而產生的一種美學,這種美學消減了生活與藝術的距離,使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這也是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變化。西方學者維爾什在《審美化過程:現象、區分與前景》中認為:“近來我們無疑在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展到理論領域。越來越多的現實因素正籠罩在審美之中。作為一個整體的現實逐漸被看作是一種審美的建構物。”對設計藝術的審美應作整體的把握,它的內涵包括功能美、形式美、技術美、生活美等。
1.設計藝術的功能美。設計藝術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適用、經濟、審美。適用兼具實用和使用,設計藝術一定要具備滿足人們需求的實際用途,同時還要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環境,要使人用起來方便、順手、舒適、安全等。設計藝術的審美,不是為了美而美,而是功能與審美的統一。
2.設計藝術的形式美。形式是藝術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藝術設計作品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表象的表現形態。形式美是對美的形式的知覺抽象和概括。設計藝術形式的美學意義與主旨思想的美學價值的有機結合,又包含設計作品本身所顯現出來的意境和情趣的美。
設計藝術形式的意境美。設計藝術的意境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感情化為形態,做到托物言情,情感與境界相和諧,情形合一;另一方面就是凝聚、象征和暗示,做到意在象中,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虛實相生。對藝術設計作品的鑒賞和感受,可以使人進入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統一的精神境界,使審美主體超越感性的具體物象,領悟到某種宇宙或人生真諦的藝術境界。
設計藝術的形式美還體現在實用的基礎上。實用功能反映在產品的技術性能、環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這三者共同構成了實用功能。在設計藝術實踐過程中,盡管實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實用與審美兩方面的功能的側重卻要視不同類型和不同檔次產品而各異。
設計藝術的形式美還體現在簡潔上,尤其是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簡潔體現出視覺的完整、單純和一目了然的特點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快節奏、高效率和節約時間的生活方式相吻合。簡潔的本質表達出的效率顯示了人類社會發展文化的基本特征,人類發展的文明史實際上也就是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效率的歷史。
3.設計藝術的技術美。在西方美學史上,純藝術一直是主流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美學因之稱作“藝術哲學”。美學家們忽視了技術美的存在,從手工業時代到大工業時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時代,技術美一直存在著。技術美作為設計美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個性,即功利性、物質性和情感性。人類最早的設計活動,是從實用功利出發的,而審美意識是在實用意識中孕育而成的。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38-01
一、服裝表演中的藝術美
藝術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審美特征的能動反映。服裝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所體現出的藝術美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服裝表演中的藝術美不是對各種藝術樣式的要素的簡單相加、機械拼湊,而是把這些要素有機的統一為一個藝術整體,形成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獨立的藝術樣式。各個藝術成分必須服從、統一于服裝表演自身的美學原則,對藝術形象進行典型塑造,并統一于整個表演中,更好地顯現服裝表演藝術的和諧美。服裝表演具有當眾表演的直觀性。通過服裝表演自身的藝術美來實現美的創造,實現服裝設計作品的美向欣賞的現實境界的轉化,實現服裝美的價值,創造服飾美與生活美的和諧。服裝表演的直觀表達,引導觀看者的欣賞活動融入具有意境的表演氛圍中,使觀者的審美趣味有了新的提高。
二、服裝表演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一種自身獨立的美的形態,對人類審美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形式美是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和聲音等)的有規律組合所顯現出來的審美特性。”(1)形式美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審美對象。通過形式美,人將“返于‘失去了的和諧,埋沒了的節奏’,重新獲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2)服裝表演要滿足人們對于美的感觀的需求,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場精心策劃的服裝表演是需要靠它的形式來表達其中的內涵,給觀眾視覺的沖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服裝表演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備形式美的特征。
首先,服裝表演具有節奏韻律美。如模特在表演過程中根據服裝的特點,跟隨服裝所配的音樂有節奏的進行,使人產生節奏感,觀看者的心能隨服裝而動,更集中精神在來體味服裝的內涵。其次,服裝表演是人體靜態美和動態美的統一。通過模特的靜止的造型,把人體美和服裝的款式、色彩以及工藝相融合來體現服裝的內在意味,可以美化人體,人體又可以塑造服裝的個性,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服裝表演中的動態美給服裝的特征的展現帶來更廣闊的空間,服裝設計內涵的展現需要服裝表演的動態展示來詮釋其內在的意義。
三、服裝表演中的審美
服裝表演直接地呈現給觀眾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在表演過程中實現人與審美的關系。服裝表演的審美活動是以審美感知為起點,通過聯想和想象所形成的審美意象,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并以外化的動作來展現內心體驗及對服裝設計的內涵的理解。服裝表演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通過形體、色彩、線條、造型、音樂等形式因素引起觀者的視覺反應、心理的變化,滿足審美主體的感觀需求及心理上的愉悅。服裝表演有突出的審美特質,才能滿足人們對于美的情趣的追求。服裝表演能延續人的審美過程,并深化人的美感意蘊。服裝表演中模特的表演方式,把主體引入到一個美的境界,使欣賞者首先在視覺上接受了這場表演,心理上產生愉悅。隨著服裝的主題一步步展現給觀眾時,觀者的心靈與服裝表演相融合,并通過模特對服裝的詮釋來體驗時尚服裝的藝術魅力,用自己的心靈來感悟服裝中的意味,把情感融入到服裝表演中,滿足了欣賞者對服裝美的理想的追求,服裝表演把欣賞者引入到服裝的內在意蘊的境界,使欣賞者和服裝的美產生共鳴。因而,服裝表演藝術價值的實現需要觀者的接受。只有表演者與觀者的思想相交融,產生強烈的共鳴,融自我于演出之中,這樣觀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意境之中,并獲得了對表演藝術的深層次的意義的領悟和把握,產生心靈上的精神享受。在服裝表演過程中,各個因素的和諧配合,使服裝的主題得到完滿的完成,欣賞者從服裝表演的節奏及服裝的個性中獲得審美的最高境界,并在服裝表演結束后仍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回味著服裝的設計個性的魅力以及所引領時尚潮流。服裝表演達到了最高的審美境界,而欣賞者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二者的價值得到了實現。服裝表演要把服裝作為“有生命”的形象來展示,需要模特創造性地展示服裝的個性色彩和情感色彩,進行個性的創意表演,同時也是服裝表演中的審美創造。服裝表演通過其形式的審美創造,并使觀者達到了心理上的審美需求,也就實現了表演藝術的審美價值。服裝表演營造了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世界,并對欣賞者的期待視野產生了定向。
綜上所述,服裝表演藝術能創造美的世界,也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服裝表演中的審美活動是不斷塑造完美生活的過程,是實現人生追求的過程。服裝表演藝術是活的藝術,通過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將其內涵不斷地豐富、拓展,以更新的姿態展現給世人,共同實現人生的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85-01
人們在欣賞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時,都是通過自己的審美感覺和經驗來判斷的。審美,就是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體驗、欣賞、領悟和認識。審美既體現在一切藝術作品欣賞中,這些藝術作品包括文學、音樂、戲劇、美術及其他藝術。凡是對美的東西的觀賞、領悟和認識,都叫審美。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作品的鑒賞經驗是獨特的。經驗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由實踐得來的認識或技能。這種經驗有很多種,有古人經過實踐留下來的理論經驗和自己在實踐中摸所出的經驗,這些經驗為我們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確的指示。其實審美與經驗其實是一個哲學關系,他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審美經驗”這兩個詞相連是18世紀后產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產生前,人們通用的是美的知覺、美的經驗、美感。在西方藝術哲學中審美經驗第 一次最早被誰使用至今還是疑問,有人認為是杜威,有人認為是鮑桑葵。從這些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詞在西方現代藝術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從傳統的考察中發現藝術哲學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發起審美經驗的對象,即藝術作品的思考為主要標志的。
所以說藝術品是審美經驗的主要對象。古人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進行區別,把美的認識和感性認識統一起來。由于保姆嘉通把審美一詞特意指感性知覺,使整個美學研究由客觀轉向了主觀。審美其實是辨別美與丑的能力,英國哲學家杰勒德認為,美的對象是分為不同種類的,并認為美感、新奇感、和諧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這七種感覺屬于人的內部感覺。
藝術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因為它為鑒賞而存在,難怪一些美學家認為應該把鑒賞者和藝術作品接近和交流當做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審美經驗一方面導致藝術作品的出現,一方面產生出創造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和鑒賞公眾人物和批評家。藝術作品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它的經驗是對人類創造潛能所作出的一種反應,鑒賞行為不僅受到藝術作品中已經理解的東西的激發,而且還調動了鑒賞者自身的積極參與。當作者思考作品時,把經驗過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鑒賞成為主體在客體上的一種逗留。藝術的鑒賞和自然的鑒賞有著根本的區別。自然只有我們對它發生興趣時,它才是審美對象。而藝術品作為審美對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在審美經驗上明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對象的作用。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審美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種被動狀態的知覺經驗。
美學家對審美經驗的不同看法中包括著各種構成因素,往往是這些構成因素使他們的想法各異不同。審美構成因素包括分離性因素、整體性因素、表現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這五種因素構成。分離性,其實就是審美非功利性,即觀賞者與對象的關系不是一種利用關系,審美經驗產生的感覺是一種擺脫利害關系的感覺所有人認為分離性是自由選擇的氣氛,它充滿了松弛和和諧。整體性是一種從分散或分裂的感覺回歸到整體的感覺,它常通過綜合和排斥來實現。這種整體性具有高度的結合力,它是一種重新組織過額豐富而緊湊的經驗。審美經驗中的知覺不同于日常知覺,日常知覺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們只是從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這個世界,而當我們鑒賞藝術作品時,我們總是力求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知覺對象呈現出來,整體性還有另一個含義,那就是指鑒賞者和藝術作品之間的一種融合狀態,當欣賞者被藝術作品吸引時,自我中心的分離感會暫時消失,這也是一種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00-01
與眾多藝術門類一樣,聲樂表演藝術需要對美學進行重點關注。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要基于原作樂譜,在準確掌握作品內涵、深刻揣摩作曲家意圖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再現。人們對于不同的聲樂表演將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聲樂表演者要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作品進行分析,帶給聽眾美的感受。與此同時,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既要保留原作品的真實性與創造性,也要對審美表演的審美價值進行發掘。
一、表演者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聲樂表演者,其表演的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才能更好吸引觀眾融入作品之中,因此,演唱者需要對自己的聲音技巧進行準確掌握,并不斷優化聲音表現能力。與此同時,聲樂表演也需要表演者具有生理方面的優勢,通過日常不斷積累練習,對聲音形成獨特的審美感受,并在心中對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生動勾勒,從而對聲樂表演藝術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在實際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要在基于作品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聲音,表現出良好的聲音美感,從而激發聽眾情感上的共鳴。此外,音色上的審美也是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重要審美因素之一,作為聲樂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和表演中也要σ羯進行細致研究,通過音色的完善使聲樂作品的表達更加出彩,情感更加濃厚,審美價值更高。
二、音樂感覺的體驗
在聲樂藝術表演過程中,音樂感覺審美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表演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通過音樂感覺可以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愉悅感受,并在表演中將這種愉悅感表現出來,間接帶給聽眾以同樣愉悅的體驗。作為聲樂表演藝術者,除了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演唱方面的基礎訓練外 ,還應對自身的音樂審美進行培養。通過在基礎訓練過程中對不同音準、節拍、速度等方面的感受,以及日常生活中對生活愉快、悲傷的體驗,對人們心理、情緒的揣摩,在大自然中對美麗自然的感悟,傾聽優秀音樂作品、觀察其他歌唱家表演等過程,體會不同的音樂風格,從而使自己的音樂體驗更加豐富,音樂審美價值得到提升。
三、演唱情感的升華
情感是人類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在聲樂表演中,演唱者如果對作品情感進行了完整詮釋,欣賞者也將在演唱者的表演中發揮無限想象力,發揮其思維能動性,得到深刻的審美體驗。人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且表現方法多種多樣,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歷史條件下,作者在音樂作品中對情感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對音樂作品進行生動表現,離不開表演者對作者思想與內涵的深刻理解,作品中的社會意義、時代精神都需要都通演唱者的演繹,對音樂作品中的情感進行適當把握,升華情感,從而將音樂作品的內涵挖掘出來,帶給聽眾深厚的審美體驗。
四、豐富的個性與美感
聲樂表演者自身應當具備較強的審美體驗,才能對作品進行更完美詮釋,其表演過程以及藝術形象塑造才能打動人心。在聲樂藝術作品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對于不同作品的情感變化與內心活動,應當表現出豐富的個性,表演者在作品表演中,將獨特的情感融入其中,作品的立體感將更強,音樂形象也會更加飽滿。此外,聲樂作品的塑造也應當具有一定的獨創性,演唱者在對作品解讀過程中融入自身在生活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將兩者有機結合,使聲樂作品的情感與個性表達更加傳神,更具創新性。
藝術形象的美感也是聲樂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形象塑造過程中,演唱者要融入自己對美的理解,根據藝術美的要求進行聲樂表演,使觀眾在具有藝術美的藝術形象塑造中獲得美的享受。
五、結語
綜上所述,聲樂表演者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要實現審美的體現,需要從多方面為欣賞者提供審美感受,如,通過歌唱的審美認識、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感受等。這就需要聲樂表演者在聲樂表演中,從感覺審美以及聲音、情感審美等方面著手,積極探索聲樂藝術的美,對作品內涵進行深刻剖析,在生活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情感,使自身對于作品的塑造能力不斷提升,使情感表達更加豐富,藝術形象塑造更加完整,從而使聲樂作品審美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