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1 16:48: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篇(1)

0.引言

近年來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越來越嚴重,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就是發展地鐵以開發城市地下空間。西北部新建地鐵將是必然的,雖然在原有鐵路隧道的經驗基礎上, 陸續修建了一些高等級黃土公路隧道、鐵路隧道,由于西北黃土區土質特殊,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的不確定性和復雜多變,給技術人員修建地鐵帶來很多問題。本文據前人經驗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加以總結概括,希望能對黃土區地鐵建設有所借鑒。

1.黃土區工程地質環境及性質

我國黃土分布面積廣、 厚度大、 層位齊全,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質特性。黃土是一種第四紀沉積物,具有多孔性,以粉土顆粒為主,富含碳酸鹽 ,顏色以黃色為主。

1.1黃土的水敏性

天然低濕度下具有明顯高強度和低壓縮性的黃土,在一旦浸水甚至增濕時會發生強度大幅度驟降和變形大幅度突增的特性。對于黃土而言,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黃土的結構性問題。它的重要性早為太沙基所指出。黃土的結構性表現為在其結構聯結沒有遭到破壞以前它具有維持結構可穩性的能力;在結構聯結遭到破壞以后表現為結構可變性的能力,它和顆粒的排列特性與均勻性有關。

1.2黃土的滲透性

老黃土中普遍存在構造節理,如斜節理,新黃土中原生柱狀垂直節理發育,未曾發現有構造性節理。黃土中的節理,對路基邊坡的穩定性常起控制作用。在具有構造節理的黃土層中開挖的邊坡,其破壞形式常呈現為沿節理面滑落;具有垂直節理的黃土邊坡, 其破壞方式常呈現為倒塌;無構造節理的黃土邊坡破壞則主要為滑坡。黃土的滲透系數不是一個常數,它隨滲透溶液的性質,水頭梯度,滲透時間等變化。水頭梯度越大,滲透系數越大。

1.3黃土的濕陷性

濕陷性是黃土的主要工程性質,它是指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濕,土體結構發生迅速破 壞而發生顯著下沉的特性。濕陷性黃土以粉粒為主,含量達60%以上。濕陷變形的特征指標用濕陷系數表示,它通過室內浸水試驗確定,用δs表示。我國規定:當 δs大于0.015時為濕陷性黃土,當δs小于0.015時為非濕陷性黃土。根據濕陷系數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斷濕陷性黃土濕陷的強弱。

2.黃土地區地鐵施工建造的工程問題及防護

2.1施工過程水害的處治

黃土隧道的水對隧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處理不當將會對隧道的施工、運營以及結構的耐久性產生極大的影響,對于黃土的隧道尤為不利。若地基存在地下水,且埋深較淺時,基坑開挖條件將會惡化.一方面,地下水的存在,可導致土體抗剪強度指標c,φ值的降低從而降低坑壁的自穩能力 ;另一方面,在基坑排水時,滲透水流會對坑壁發生滲壓力,增大坑壁土壓力,同樣也會降低坑壁的穩定性.關于一般公路鐵路隧道施工中對于水的處理,《公路隧道設計規范》中指出:隧道防排水應遵循“防、排、截、堵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

但是,多次地震災害現象顯示,現有的地下結構并不安全。當受到震動荷載作用時,這些飽和軟弱黃土對震動作用非常敏感,其土骨架結構易遭到擾動而軟化,使飽和軟弱土層及其淺埋隧洞體系的受力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改變了土層一隧洞體系已有的平衡條件,對體系的抗震穩定性有突出的不良影響。

解決排水方法:

2.1.1排除涌水法排出涌水法是隧道施工中使用最普遍的治理涌水方法,它主要有操作簡單、工期短、費用低等特點。自然排水時最常見的方法。自然排水就是讓水體自動的從巖體中排出:導坑排水和鉆孔排水。

2.1.2阻止涌水法阻止涌水法就是把水體封堵或固定在巖體內部,不讓其涌入隧道;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注漿法和凍結法。凍結法在含水量較高的土質地下工程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其中上海的地鐵和過江隧道都曾采用過這種方法,且效果比較顯著。

2.2隧道崩塌

隧道塌方原因多種多樣,但地質因素是決定性的。濕陷性黃土遇水后會發生嚴重下陷,只是突然下沉,使開挖的圍巖迅速喪失自穩能力,如支護措施不能滿足其變化情況,極易造成塌方。隧道開挖后,土體原有的天然應力狀態被破壞,圍巖應力在洞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重新分布。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垂直方向滲透性強,地表水很快滲透至地下,使深部黃土處于飽水狀態,其原有結構完全喪失,從而使強度和承載力降低。為防止黃土隧道襯砌開裂和隧道沉降等病害,提出以下處治措施:

2.2.1施工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少擾動,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速反饋”的原則,愛護圍巖,加強超前地質預測,短進尺,弱擾動開挖,防塌方,人工配合長臂挖掘機進行開挖。強支護,快封閉,仰拱緊跟對穩定支護的作用很大,要保持仰拱緊跟開挖面。

2.2.2對于城市地表地鐵隧道的施工,隧道開挖后立即進行噴錨初期支護,可有效的控制隧道輪廓的變形。在施工支護方法的選擇中要嚴格控制地面的沉陷,加強施工中隧道變形監測,以及地表沉陷監測。

2.3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縫

隧道施工中,首先會沿著隧道走向分別在隧道兩側出現地表裂縫 。地裂縫作用可以由剪切、拉伸嚴重地破壞或摧毀結構物。地裂縫對所經過的建筑物及地下設施的破壞是不可抗拒的. 而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層沉降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2.3.1前期沉降階段:地層受到擾動后產生的應變就開始反映到地表,可見開挖對覆蓋層的沉陷具有較強的誘導性,同時土體孔隙中的自由水夾裹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漸向開挖形成的臨空面滲透,失水、失土使地層土體發生固結變形。

2.3.2開挖過程沉降:開挖臨空面的產生使圍巖土體局部卸載,洞周徑向應力突變為零,土體原始地應力急驟發生重分布,圍巖開始發生持續性松弛變形;同時土體加速失水、失土使地層沉降保持增幅累積。

2.3.3后期固結沉降:主要是土體固結、徐變延續與累計、受巖體流變特性的影響,后期沉降延滯時間與覆土層厚度、類型(力學特性)、地下水情況及周邊環境等因素相關。

前期沉降是地層沉降遞增的緩慢過程,在松散、富水軟弱地層中隧道施工時,只要恰到好處地對隧道周邊圍巖進行加固,及時施作網噴支護,嚴格控制沉降時間達到控制地面沉降總量是可能的。洞頂地表裂縫及陷穴、落水洞應立即抓緊時間處理,對已形成的裂縫采用注漿或回填灰土的方法進行及時封閉,防止地表水下滲對隧道造成危害。此外,為保護隧址區原有生態環境,在陷穴、裂縫的處理上,盡量少用臨時占地,地表土壤作還原處理。

由于地鐵修建貫穿城市繁華地區,地表沉降又會直接破壞地面建筑物基礎,帶來很多安全隱患。而目前的技術欠缺,除很好的做好地下隧道支護工作,地表變形動態是判斷周圍地層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標志,其監測結果能反映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介質變形過程。

3.結束語

由于黃土的特殊性,在黃土地區施工要根據不同地區黃土的濕陷性不同,選擇適宜的施工方法,提高地基土層和隧道圍巖的承載力,降低沉降量,確保隧道圍巖的穩定。工程設計階段應對黃土地貌、地質、氣象、水文等進行詳細勘察、勘探及試驗,以達到設計合理,便于施工,工程質量有保證。只有如此,才能確保達到理想的巖土工程效果。■

【參考文獻】

[1]武強,陳佩佩.地裂縫災害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

篇(2)

中圖分類號:TV551.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2014)10-

城市高層建筑的迅速興起,進一步促進了深基坑支護技術的發展。為確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發生,工程技術人員對建筑深基坑支護的安全問題,應給予以高度重視。

1. 深基坑支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基坑支護不僅要求確保邊坡的穩定,而且要滿足變形控制要求,保證基坑內正常作業安全,而且要防止基坑及坑外土體移動,保證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管線的正常運行。但是,深基坑支護的設計、施工、監測技術是近年來經常遇到的技術難題。在實際應用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急需解決。

(1)邊坡施工達不到設計、規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現象。(2)土層開挖和邊坡支護不協調,常見于支護施工滯后于土方開挖很長一段時間,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設鋼管作業架來完成支護施工。(3)噴射混凝土厚度和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4)成孔注漿不到位,土釘或錨桿受力滿足不了設計要求。(5)邊坡頂面未按要求處理。(6)忽視施工跟蹤監測監理。施工跟蹤監測監理是隨時掌握基坑支護變化的重要技術手段,是確保工程正常發現和及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千萬忽略不得。

2. 深基坑支護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隨著基坑工程的發展,原有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理論、設計原則、計算公式、施工工藝等,已不太符合深基坑開挖與支護的實際情形,由此導致基坑工程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另外,現在城市建筑物之間空間狹小、施工場地局限等因素的存在,往往導致地下設施開挖后,給基坑支護工程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深基坑支護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支護結構設計中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選擇不當

深基坑支護結構所承擔的土壓力大小直接影響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質情況復雜多變,要精確地計算出土壓力參數指標值,目前還十分困難,目前的計算依據仍在采用庫倫或朗肯公式進行。關于土體其它物理力學參數指標值的選取同樣非常復雜,例如在深基坑開挖后,含水率、內摩擦角和粘聚力三個參數指標值彼此之間就是變化的,很難據此準確計算出支護結構的實際壓力。

在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中,如果對地基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指標值選取不準,將對設計計算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土力學試驗數據表明:內摩擦角值的略微相差,便會給其所產生的主動土壓力值帶來很大不同;原土體的內凝聚力值與開挖后的各參數值相比土體內凝聚力,則差別更大。施工工藝和支護結構形式不同,對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的取值也有很大影響。

2.2 基坑土體的取樣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之前,必須對地基土層進行取樣分析,以取得比較合理的土體物理力學參數指標值,為支護結構的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一般在深基坑開挖區域內,按國家規范的要求進行鉆探取樣。為減少勘探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價,不可能鉆孔過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樣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完全性。而實際上大部分基坑支護工程的建設者都未進行此項工作,這就難免不給工程埋下安全隱患。實際工程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多變,可靠測取相應物理力學指標值是十分必要的。否則支護結構的設計就難免不符合實際地質情況而導致工程問題發生。

2.3 基坑開挖存在的空間效應考慮不周

深基坑開挖中大量的實測資料表明:基坑周邊向基坑內發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間大兩邊小。深基坑邊坡的失穩,常常在長邊的居中位置發生。這說明深基坑開挖所引起邊壁土體受力變形是一個空間問題。傳統的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是按平面應變問題處理的。對一些細長條基坑來講,這種平面應變假設是比較符合實際,而對近似方形或長方形深基坑而言則不盡符合。所以,在未來進行空間問題處理前而按平面應變假設設計時,要對支護結構作適當調整,以適應由開挖所引起邊壁(坡)問題空間效應。

2.4 支護結構設計計算與實際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計算仍基于極限平衡理論,但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并不那么簡單。工程實踐表明,有的支護結構按極限平衡理論設計計算的安全系數,從理論上講是絕對安全的,但有時卻發生了工程事故;有的支護結構安全系數雖然比較小,甚至達不到規范的要求,但在實際工程中卻滿足安全度要求。

極限平衡理論是深基坑支護結構的一種靜態設計,而實際上開挖后土體是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也是一種土體逐漸松弛的過程,隨著時間的增長,土體強度逐漸下降,并產生一定的變形。所以,在設計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2.5 計算軟件的局限性

由于基坑支護工程環境條件非常復雜,現有的計算深基坑支護的各種軟件在全國各地的的應用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地區的不適應性。而且,由于現在建筑物的復雜關系,基坑復雜的周邊環境,使得單純用軟件計算不能很好反映出來。因此,在用軟件進行計算的同時,必須要結合當地的經驗,經綜合分析考慮后予以取舍,以減少基坑工程的安全隱患。

2.6 施工質量

目前建筑市場上施工隊雜亂,素質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基坑工程的施工質量。在一些深大基坑支護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塌方滑坡事件。因此,必須對施工隊伍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整頓,要有各種有效而可靠的應急預案,保證基坑的發現異常和險情,確保能作出快速有效處理,防止工程和人員傷亡事故發生。

3. 建筑深基坑支護設計中的主要對策

工程建筑基坑的開挖與支護結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結構、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學、水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支護結構又是由若干具有獨立功能的體系組成的整體。因此,工程建筑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必須要綜合考慮當地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基坑類型、基坑開挖深度、降排水條件、周邊環境對基坑側壁位移的要求,以及基坑周邊荷載、施工季節及施工條件、支護結構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設計、精心施工、經濟安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精心勘察、合理設計、精心施工、嚴格監控。

3.1 徹底轉變傳統的設計理念

目前,土壓力分布還按庫倫或朗肯理淪確定,支護樁仍用“等值梁法”進行計算。其計算結果與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懸殊較大,既不安全也不經濟。由此可見,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不應再采用傳統的“結構荷載法”,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設計觀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監測為主導的信息反饋動態設計體系。這是設計人員需要加強科研攻關的方向。

3.2 建立變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設計方法

目前,設計人員用的極限平衡原理是一種簡便實用的常用設計方法,其計算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將這種設計方法用于深基坑支護結構,只能單純滿足支護結構的強度要求,而不能保證支護結構的剛度。眾多工程事故就是因為支護結構產生過大的變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見,評價一個支護結構的設計方案優劣,不僅要看其是否滿足強度的要求,而且還要看其是否產生環境問題,關鍵在于其變形大小。鑒于上述實際,在建立新的變形控制設計方法時,應著重研究支護結構變形控制的標準、空間效應轉化為平面應變和地面超載的確定及其對支護結構的影響等問題。

3.3 大力開展支護結構的試驗研究

正確的理論必須建立在大量試驗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支護結構的試驗研究(包括試驗室模擬試驗和工程現場試驗),能夠積累大量的測試數據,可對同類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礎,為理論研究和建立新的計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3.4 探索新型支護結構的計算方法

高層建筑的飛速發展給深基坑支護結構帶來一場技術革命。目前,深基坑支護結構正在向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即受力結構與水結構相結合、臨時支護結構與永久支護結構相結合、基坑開挖方式與支護結構型式相結合。這幾種結合必然使支護結構受力復雜。所以,建立新型支護結構的計算方法,已成為深基坑工程技術的當務之急。

3.5 要強化施工隊伍建設

3.5.1 要強化管理、充分發揮“三檢”和監管協調的作用

施工單位要從根本上解決好施工管理人員,特別是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專業工長的素質和組織管理松懈的思想問題。

3.5.2 要堅持持證上崗和崗前培訓制度

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員要具備相應的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序和質量控制點。操作人員也應具有相應崗位的上崗證,嚴格管理,對新來人員和離崗較長時間的人員必須做好崗前培訓工作,來確保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和方法。這樣方可達到即節約材料省工,又保證工程質量的目標。

3.5.3要強化質量責任,加強過程控制

噴射混凝土的質量好壞和厚度取決于噴射操作手的操作方法和水平,而其關鍵又是噴嘴與受噴面的距離、噴嘴移動、水量的調節。施工時,噴嘴與受噴面的最佳距離為0.8~1.0 m;噴嘴移動須將其橫過坡面且穩定而系統地做圓形或橢圓形移動;水量的調節使噴射混凝土表面產生光澤為止;回彈率的大小與原材料的配合比、施工方法、噴射部位及一次噴射層的厚度有關。

3.6要加強對土方開挖施工工序的組織與管理

深基坑開挖施工中,要精心安排開挖施工分層、分塊的部位和時間,精心安排擋土支護的施工時間,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開挖部分的無支護暴露時間和減少土體被擾動的時間與范圍,以達到利用尚未被挖動的土體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動位移的潛力,而使其應力控制土移和基坑支護周圍土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科學地安排土方開挖施工順序和控制施工進度,充分利用這種相關性,將有助于控制支護結構的坑周土體的位移。

3.7要實施跟蹤監測

在深基坑開挖過程中,我們要及時記錄和反饋信息,并進行跟蹤監測,以便于隨時科學調整施工因素,優化設計。

4.結語

隨著大批的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建設,地下建筑開挖時的深基坑支護成為一個必要的施工過程,開發商為提高建筑用地率,加之國家有關規范對基礎埋置深度和工程的要求,多層、高層、超高層建筑地下室的設計必不可少,有的地下建筑甚至有三四層,深的達十多米。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工程建筑基坑支護的重要性、復雜性及風險性。無論是工程結構設計,還是施工組織都應當從整體功能出發,將各組成部分協調好,才能確保它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

參考文獻

[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深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l998

[3]深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手冊[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l998

[4]高層建筑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篇(3)

一、工程概況

某地塊邊坡開挖支護項目地面標高在90~110m之間,因開采石料形成兩處不規則形狀深坑,坑底邊坡坡腳處標高約25~40之間,坡頂處標高約80~100,最大頗高約6.5m。現為滿足地塊用地規劃要求,擬把兩處采石坑進行連通,采用主動防護網系統進行支護。

二、工程地質條件

1、項目區屬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大自然山坡穩定,坡度220-260。坡體植被茂密,以灌木以及人工種植的樹為王較厚的第四系覆蓋層.采石形成的深坑可清晰觀測基巖

2、根據對已開挖邊坡的出露巖層的調查及區域地質構造,區內分布的地層主要為丘陵地帶分布的燕山期,第三幕浸入花崗巖(γ52(3))及其風化形成的第四系的殘坡積層(Q4d1+e1)。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順序描述如下:

1)第四系坡積層( Qd1)黃色或淺黃色,濕,硬塑,含約10%的石英質礫石為坡積物。局部分布,層厚1~2米。

2)第四系殘積層( Qe1 )黃褐色、磚紅色,稍濕,硬塑,巖石結構完全破壞,長石已風化成粘土,含約20%左右的石英質細砂顆粒,為花崗巖風化殘積土。平均厚度約為2米;

3)燕山期第三慕侵入花崗巖(γ52(3))按其風化程度為為全風化、強風化、弱風化及微風化帶。

全風化花崗巖:黃褐色、灰白色、磚紅色,亞粘土質,稍濕,堅硬土狀,原巖結構清晰。平均厚度為3米;

強風化花崗巖:褐黃色、灰白色,巖石風化成半巖半土狀,原巖結構清晰,巖芯呈土柱狀,手可掰斷,12.3-14.0m段多呈碎塊狀,敲擊聲啞。平均厚度為3米;

中風化花崗巖:灰白色為主,局部肉紅色,灰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裂隙發育,巖石較硬,巖芯呈短柱狀,部分塊狀,敲擊聲脆。RQD=25%。平均厚度為6米;

微風化花崗巖:灰白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裂隙發育,裂面微張,巖石堅硬,巖芯呈短柱狀,敲擊聲脆。RQD=25%。

三、SNS柔性防護網系統組成

采石坑的原狀巖面支護采用CPS2型SNS主動防護系統,主動防護網結構配置:錨桿、支撐繩、鋼絲繩網、縫合繩、鋼絲格柵網。

1、錨桿:a、采用2根φ16鋼繩做桿筋,成孔直徑90mm,按4.50m×4.50m菱形布置,菱邊中間再加密錨桿,長度一般2~3m;b、當遇到有大塊松動或極破碎的巖石時,需改為隨機錨桿,隨機錨桿長度根據實際情況可增加至6~8m;c、錨桿漿體采用純水泥漿灌注,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50,且保證漿體強度不低于M30,注漿需從孔底注漿,孔口返漿。

2、支撐繩:縱橫交錯的φ16縱向支撐繩和φ18橫同支撐繩與正方形模式布置的錨桿相聯結,壓于鋼絲繩網之上。

3、鋼絲繩網:型號DO/08/300型,尺寸4m×4m(或4m×2m)。每張鋼繩網與四周支撐繩間,用縫合繩縫合聯結并進行預張拉,該預張拉工藝能使系統對面施以一定的反向預緊壓力,從而提高危巖體的穩定性,阻止崩塌落石的發生。

4、在鋼繩網下鋪設小網孔的SO/2.2/50型格柵網,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塌落。

5、錨桿的防腐處理:錨桿全長需要進行除銹;距錨頭端部1 .5m內的錨桿桿筋需涂環氧樹脂厚1mm或刷防銹漆進行防腐;水泥漿的保護層不小于30mm:在柔性網安裝完成后,對錨頭采用C30砼封閉。

四、SNS柔性防護網系統施工方法及技術措施

1、清除邊坡浮石

首先在邊坡頂堅實土層并排打入深度不小于2m的2根φ48鋼管,外露約1m;然后在鋼管外露部分用直徑不小于1cm的麻繩與鋼管附近的大樹綁扎連接;最后,施工人員配戴齊安全帽、安全帶等勞保用品,安全帶另一端用麻繩與外露的鋼管固定連接可靠牢固,施工人員利用吊繩自上而下清理浮石、浮土。

2、測量放線

放線測量確定錨桿孔位,孔位偏差小于0.3m,盡可能在低凹處選定錨桿孔位:對非低四處或不能滿足系統安裝后緊貼坡面要求的位置,應在孔位處鑿一深度不小于錨桿外露環套長度的凹坑,尺寸一般為20×20cm:

3、錨桿施工

1)放線測量確定錨桿孔位(根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按設計深度鉆鑿,錨桿孔并清孔,孔深應比設計錨桿長度長5cm以上,孔徑不小于φ42;當受鑿巖設備限制時,構成每根錨桿的兩股鋼繩可分別錨入兩個孔徑不小于φ35的錨孔內,形成人字形錨桿,兩股鋼繩間夾角為15°~30°,以達到同樣的錨固效果。

2)注漿并插入錨桿(錨桿外露環套頂端不能高出地表,且環套段不能注漿,以確保支撐繩張拉后盡可能緊貼地表),采用標號不低于M20的水泥漿,用水灰比0.45~0.50的純水泥漿,確保漿液飽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

4、安裝縱向支撐繩

沿整個坡面先安裝縱向φ12支撐繩,先將坡頂處繩頭用3個繩卡鎖住,然后支撐繩依次穿過坡面縱向同一垂直線位置的鋼繩錨桿環套。

5、安裝橫向支撐繩

由上至下沿整個坡面安裝橫向φ16支撐繩,先將繩頭一端用3個繩卡鎖在鋼繩錨桿環套上,然后橫向支撐繩從左至右或從右到左依次穿過同一水平標高的鋼繩錨桿環套。

6、縱橫向支撐繩的張拉與鎖定

縱橫向支撐繩整個坡面繩網編著織好后,先對縱向支撐繩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采用小型電動卷揚機進行張拉,每張拉好一根即用繩卡將支撐鎖住,縱向支撐繩張拉完后,采用同樣方法由上至下逐根張拉橫向支撐繩,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2~4個(支撐繩長度小于15m時為2個,大于30m時為4個,其間為3個)繩卡與錨桿外露環套固定連接。

五、監控量測

通過設置在坡頂的監測點對邊坡進行連續兩年不間斷的量測,并每天派人對邊坡進行巡查,邊坡已趨于穩定。

六、結論與建議

SNS主動防護網系統具有以下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1、SNS主動防護網系統作為一種新型支護體系已成為傳統支護領域里的新成員,已在很多工程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支護效果和經濟收益。

2、SNS主動防護網系統具有系統標準化、定型化的優點,施工速度快、施工過程簡單。

3、SNS主動防護網系統能將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其防護區域可以充分的保護土體、巖石的穩固,便于人工綠化,有利于環保。

參考文獻:

[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 50330-2002 ).

[2]《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GB50218-94 ).

[3]《土層錨桿設計與施工規范》( CECS22:90 ) .

篇(4)

1、引言

長江漫灘地質條件下大面積、深淺相間深基坑復合支護方式的研發和探索,將填補我單位在長江附近區域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經驗較少的空白,同時也為該種地質條件基坑支護方式提供借鑒。若全采用灌注樁則施工成本較高,且無法截水;采用鋼板樁雖較經濟,但其處于不可靠狀態。綜合考慮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墻+自然放坡+雙排灌注樁+坑內加固”復合支護方式及格柵式水泥土墻作為支護結構和加固土體較可靠和經濟,即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

2、工程概況

擬建項目位于泰州市經濟開發區濱江工業園區老廠區以北、疏港路及江平路南側、趙泰支港以西范圍內,離楊高碼頭約1000m,距離長江約300m。擬建工程基坑開挖平面形狀北部分為梯形,南部分為矩形,東西方向寬約30m,南北方向長約128m;地勢平坦,高差較小。基坑開挖深度北側6.5mm,南側部分約為5.5m,中間部分約9m。

2.1 周邊環境

擬建工程南側有一層高約6m的消防泵房,其與開挖邊線的距離約為7m,其埋深約為4m;東側是南北走向、寬約25m、深約3m的趙泰支港,距基坑東北角約2.5m,東南角約14m;場地其他地方較開闊。

2.2 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擬建場區地貌單元為長江漫灘相地貌,場地地基土與基坑支護、降水有關的巖性構成及分布除少量表層填土外自上而下為:第(1)層素填土;第(2)層粉土夾粉質粘土;第(3)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第(4)層粉質粘土與粉土、粉砂互層;第(5)層粉砂夾粉土;第(6)層粉土。各層巖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詳見表1:

2.3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擬建場地地下水為賦存于第四紀松散沉積物中的孔隙水,與本工程相關的地下水類型屬孔隙潛水。場地內地下水水位、水量主要受大氣降水和長江水水位影響明顯,排泄以自然蒸發為主,年變化幅度1.0~1.5m。

場區附近無污染源,環境類別為Ⅱ類,擬建場地地下水、地基土對砼結構及鋼筋砼結構中鋼筋呈微腐蝕性。

3、基坑支護方案比選

3.1 本基坑工程特點

(a)、基坑開挖深度約5.4~9.1m;基坑挖深局部變化較大,局部落深區1~3.7m,屬深淺相間深基坑;基坑面積大,達9000m2;基坑周長約400m(圖1)。因此,基坑開挖時間與暴露時間均較長。

(b)、基坑東側距離趙泰支港較近,其距離為2.5~14m,南側距離長江約800m;地下水位較高,約為自然地坪下1m。

(c)、場區原為草地和水塘,已進行了清淤和回填;③層淤泥質土較厚,埋深約為10m,厚度5m左右,流塑狀,土質極差。該層土對基坑支護結構設計影響較大。

3.2 支護方案比選

3.2.1 方案一:重力式水泥土墻+雙排灌注樁+坑內加固

開挖深度不同,其支護方式各異:中間部分開挖深度達9m多,采用“雙排灌注樁+攪拌樁截水帷幕+攪拌樁坑內加固”,灌注樁為800@1200mm,排距3000mm,樁間采用60mm厚掛網噴射混凝土,支護樁頂設900×600mm冠梁和連梁;其與部分開挖深度均不大于7m,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墻+攪拌樁坑內加固”,水泥土墻兼做截水帷幕,且其厚度、深淺不一。經計算,該種支護方案均能滿足支護結構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的各項指標,基坑的整體穩定也有保證,但該種方案成本較高。

3.2.2 方案二:重力式水泥土墻+自然放坡+雙排灌注樁+坑內加固

因基坑西側和北側有較開闊的場地,南側距離既有建筑物較遠,故北側和南側可考慮使用“自然放坡+攪拌樁坑內加固”;西側除中間部分挖深達9m多處考慮“自然放坡+重力式水泥土墻+攪拌樁坑內加固”外,其余部分考慮“自然放坡+攪拌樁坑內加固”;東側除中間部分挖深達9m多處考慮“雙排灌注樁+攪拌樁截水帷幕+攪拌樁坑內加固”外,其余部分均按“重力式水泥土墻(墻厚、深淺不一)+攪拌樁坑內加固”考慮。

綜合考慮基坑周邊環境、開挖深度、施工工期等諸多方面,本著安全適用、保護環境、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的設計原則,本工程最終確定采用該方案。

3.3 局部支護結構方案

3.3.1 坑中坑

坑中坑是基坑失穩的薄弱地段,應進行加固。具體方法為土壓力主動區水泥土墻加寬,深度亦相應增長,且其超過深坑的平面支護長度取為深淺坑落差的2倍[10]。

3.3.2 “長邊效應”的控制

由于該基坑面積較大,南北邊長較長,且開挖深度深淺相間,為了控制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和整體穩定,在坑內被動區設置坑底水泥土墻措施進行加固,以提高被動區土體抗力。坑內加固墻寬度均為2m,深度為4~6m,其形式見圖2[14]。

3.3.3 降、排水

根據地區經驗及相關規范要求,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本基坑采用坑內和放坡段坑外管井降水。同時,在坑外設置0.5m高防洪墻和繞基坑四周的截水溝,將坑外雨水等水流補給及時截斷并排入界區外排水系統中;坑內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

4、計算參數及結果

本工程基坑支護結構內力計算方法采用增量法,其安全等級均按二級考慮,邊坡安全等級亦均按二級考慮。距離基坑邊2米范圍內不允許堆載,2米~7米范圍內堆載不超過15kPa。設計水位為自然地坪以下1m,開挖深度為5.4~9.1m。

4.1 重力式水泥土墻段

基坑東北側、東南側及西部中部主要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墻+坑內攪拌樁加固”。墻體寬度按0.8h(h為基坑開挖深度)考慮,其嵌固深度按1.3h考慮,采用格柵布置。樁頂為200mm厚的C20鋼筋混凝土壓頂板,雙向A8mm@200mm配筋。攪拌樁搭接長度為150mm。其剖面布置見圖3。

經計算,重力式水泥土墻的抗傾覆和圓弧滑動穩定安全系數均不小于1.3,抗滑移安全系數不小于1.2,正截面應力均符合規范要求。

4.2 雙排灌注樁段

基坑中部東側采用“雙排灌注樁+截水帷幕4。經計算,雙排灌注樁嵌固穩定安全系數不小于1.2,嵌固深度按1.2h(h為基坑開挖深度)考慮。

4.3 自然放坡+砼噴面段

基坑西側大部分采用“自然放坡+坑內攪拌樁加固+混凝土噴面”,坡比按1:1.5考慮,邊坡穩定安全系數不大于1.2。

5、支護體系施工技術要點

5.1 施工總體流程

(a)、按時間順序考慮:灌注樁、水泥土墻攪拌樁及坑內土體加固攪拌樁同時施工;施工結束后10天以內進行降水井、觀測井及回灌井施工,10天后進行降水;降水20天后,也即灌注樁、水泥土樁施工28天后進行土方開挖;土方開挖應與降水、混凝土砼面層噴射砼同時進行。

(b)、按平面、空間順序考慮:灌注樁先于水泥土墻攪拌樁及坑內土體加固攪拌樁施工;水泥土墻攪拌樁先于坑內土體加固攪拌樁。灌注樁從南向北施工水泥土墻攪拌樁及坑內土體加固攪拌樁從兩短邊向中間施工。土方開挖從兩頭向中間施工,并分層分段施工,分段長度為30m,分層厚度為3m。土方開挖順序與水泥土墻攪拌樁及坑內土體加固攪拌樁施工順序對應,混凝土砼面層噴射砼順序與土方開挖順序一致。

5.2 支護體系施工技術要點

5.2.1 重力式水泥土墻

重力式水泥土墻采用單軸水泥土攪拌樁,樁徑500mm,樁心距350mm,搭接150mm,采用二噴四攪工藝。水泥采用P.O42.5,樁體水泥摻入量不低于17%(60kg/m),水灰比宜取0.6~0.8。28d無側限抗壓強度大于或等于0.8MPa時方可進行土方開挖。

5.2.2 雙排樁灌注樁

支護樁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樁徑為0.8米,樁心距均為1.3米,排距為2.4m,樁頂絕對標高均為3.5m;樁長20m。混凝土等級采用C30,鋼筋采用HPB300和HRB400。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為50mm。受力鋼筋采用焊接。冠梁沿支護樁頂周圈澆筑,連梁將前后排樁連接起來,形成排樁。冠梁、連梁高度均為600mm,寬度為900,采用C30混凝土。其形式見圖3。樁間面板厚度60mm,配置雙向φ6.5@200鋼筋網片。

5.2.3 自然放坡+砼噴面

噴射砼支護工程施工的特點是邊挖邊支,分層分段開挖、支護。其施工順序為定位放線基坑開挖修整邊坡鋼筋錨入埋設噴射砼厚度控制標志、第一層砼噴射鋪設鋼筋網第二層砼噴射。插筋采用C16鋼筋,垂直間距為1.5m,長度為1m。噴射砼終凝2h后,應澆水養護。

5.3 土方開挖施工技術要點

(a)、在開挖過程中應遵循分區、分段、對稱、平衡原則,每次開挖深度不得超過1.5m。

(b)、嚴禁將土堆放至坑邊,應隨挖隨運。

(c)、開挖至基坑底面標高以上30cm處,改用人工開挖至基底,嚴禁超挖。挖土到位后應及時澆筑墊層,嚴禁地基土暴露時間時間過長。

(d)、土方開挖至離支護結構30cm處,應改用人工開挖至支護結構表面,期間,應注意挖土機械不得損壞支護結構等。

6、基坑監測方案

6.1 監測項目

(a)、墻頂、壓頂板及冠梁水平、垂直位移:沿頂部每隔約20m布設一水平、豎向位移監測點。

(b)、基坑周邊道路、污水管線、高壓線塔等2倍深度范圍內待保護的建構筑物等水平、豎向位移監測點。

6.2 監測報警值

7、結語

施工人員應熟練領會設計的目的和意圖,嚴把施工關,因為施工是檢驗設計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同時,該設計的有效和成功實施,也將為我單位在沿海地區長江漫灘地質大面積、深淺相間深基坑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積累寶貴經驗。“重力式水泥土墻+自然放坡+雙排灌注樁+坑內加固”復合支護方式及格柵式水泥土墻作為支護結構和加固土體的應用,真正做到了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大大縮短工期,為業主贏得更多后續施工的機動時間和降低了工程造價。對于長江漫灘地質大面積、深淺相間深基坑的設計與施工,應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a)、本工程基坑支護方案在專家論證過程中,經泰州地區巖土專家建議,泰州地區土質較差,水位較高,設計中的c值和φ值不宜太高;其次施工過程中,應重視降水,一旦水降下去,基坑開挖就簡單多了。

(b)、本工程在施工總體流程中對施工順序進行了綱領性敘述,施工中應嚴格執行,重視過程控制。

(c)、大量工程實踐表面,多數基坑工程事故是有征兆的。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間及時發現異常現象和事故征兆并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4]。所以,必須重視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進行的有效監測。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

[1]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20132044-2: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2014.4).

[2] 底板平面圖、剖面圖及樁位圖等相關圖紙.

[3]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

[5]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

[6]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7]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

[8]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

[9] 《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

[10]《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JGJ311-2013)

[11] 謝石連,丁其鋒,盧玉南.鉆孔灌注樁在軟土地區深大基坑圍護工程中的應用[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0(5):59-63.

[12] 劉杰,孫志亮,付寶亮.重力式水泥攪拌樁擋土墻穩定性的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5):102-105.

[13] 程曦,高建光.格構式重力擋土墻在基坑支護中的應用[J].土工基礎,2004(1):9-11.

篇(5)

多年以來,人類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始終無能為力,受到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交通事故、火災、爆炸等人為災害也同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災害的破壞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很多災害的發生卻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來預測,如果能夠對災害的發生有一定的預見,做好相應的防災減災工作,便能夠極大的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目前,防災減災已經被列為土工程學科中的二級學科,這也說明了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災害的涵義

1.災害的定義

災害指的是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生產帶來破壞性影響的行為或者是事物,而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將災害定義為:“任何能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受損、人員傷亡、健康狀況惡化的事件,如其規模已超出事件發生社區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區外部尋求專門扶助時,應可稱其為災害。”從某種意義上說,災害不僅包括自然災害,同時也包括人為產生的破壞性影響,災害最顯著的兩個特征就是破壞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其已經超過的社區的承受能力。

2.災害的分類

災害按形成原因可以分為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兩類。其中,自然災害有地貌災害(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山崩、沙漠化)、地質災害(海嘯、地震、地下毒氣、火山爆發)、氣象災害(洪澇、暴雨、冰雹、龍卷風、熱帶氣旋、雷電、凍害、高溫、干旱)、天文災害(太陽活動異常、宇宙射線異常、天體撞擊)、生物災害(病蟲害、有害動物)等。人為因素引起的災害有工程災害(有害物質失控、爆炸、工程塌方)、生態災害(環境污染、人口過剩、資源衰竭)、社會生活災害(戰爭、火災、暴力、社會動亂、恐怖活動、交通意外)等。

3.災害的發展

在人類社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災害無時無刻不在威脅和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往往一次巨大的災害就會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受到影響。同時,災害自身所具有的突發性使得人們在沒有任何準確的情況下遭受巨大的損失,如汶川地震的發生,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這對于國家和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從全國范圍來說,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可見,災害對于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無疑是直接的和巨大的。與此同時,由于人為引起的災害也在不斷的增加,火災、交通事故、工程塔防的頻繁發生,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作用。

二、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1.土木工程的特性

土木工程本身具有較多的特性,這也決定了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防護性。土木工程對人類的防護作用自遠古時代開始已經延續至今。最早的土木工程建筑的出發點是為了抵御自然災害,簡單的遮風擋雨、躲避野獸。而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日漸復雜,土木工程逐漸用于各個領域中,如軍事防護等等,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復雜功能。現代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使得土木工程的防護性日漸增強,在很多高科技領域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核反應需要重混凝土為主體的反應堆來保證其安全性。

第二,超前性。防護作用的體現在于其在災害發生之前的保護作用,人們必須要事先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才能抵御風雨和野獸的侵襲,必須要事先挖好人防工程才能抵御敵方的炮火,所以說,土木工程所具有的超前性也是發揮其特性的重要體現。從古代的萬里長城,到如今的人防工事,無疑不是在對災害的預計基礎上所采取的防護措施。因此,土木工程在各行各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日漸重要,正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超前性,使得其防護作用能夠獲得充分發揮。

第三,基礎性。土木工程建設的部分通常情況下都是基礎工程,無論是道路、橋梁,還是房屋建筑,其所涉及到的無一不是基礎性的工程,同時土木工程的基礎性也表現在其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等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其具有很長的服役周期,很多公元前的土木建筑在現代社會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隋朝的大運河,至今仍然在通航。

第四,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體現在其不是單一的在某個行業中發揮作用,而是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每個行業離開土木工程都無法順利的運轉。而從土木工程自身的發展來說,其需要不斷的提高和進步,才能適應不同行業的應用需求,促進其作用更好的發揮。

第五,持久性。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一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而土木工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是恒久的,對于自然災害我們無法完全消滅,但是可以通過修葺防護措施來預防和降低災害的破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土木工程所承擔的任務也仍然持續,也可以說,土木工程的持久性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的。

2.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土木工程自身所擁有的多個特性決定了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性,無論在任何一種災害面前,土木工程都承擔著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防震結構的設計來降低地震災害的破壞力,通過防洪工程來阻擋龍澇災害,利用渠道水庫的作用來緩解自然干旱等,正因為土木工程所具有的特性,才能使其在各個行業中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土木工程的建設方面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在工程建筑結構的設計與優化方面更加適應其防護作用的發揮,同時在防震減震、提高建筑穩定性等方面都有了技術性的突破。在橋梁等交通工程中,也充分利用防震支架燈,通過分離作用來降低災害的作用,保證各項生產活動的有序進行。總的來說,土木工程的特性決定了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應當不斷提高土木工程的建設技術,從而促進其作用更好的發揮。

結束語:

自然界的災害是人類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必要的防護措施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土木工程結構是現代建筑領域中一種常見的結構,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隨著建筑工程事業的不斷發展,更加需要對土木工程進行科學和合理的運用,未雨綢繆,做好災害的預防工作,將災害發生的損失降到最低,以此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阿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輝.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性能原理分析與結構減震技術[J].建筑與文化,2012(02)

[2]崔京浩.災害的嚴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J].工程力學,2006(02)

篇(6)

引 言:防災減災取決于土木工程的屬性,在土木工程中,防災減災尤為關鍵。災害所形成的損失尤為嚴重,世界上每年由于各種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億美元,而我國又處于災害多發地,因此必須對防災減災問題給予重視。

一、災害屬性和災害的嚴重性

首先,災害屬性。

在宇宙當中,隨時隨地都會有發生災害的危險,早在人類出現時,就與災害緊密相連,由此可見,災害存在以下幾個屬性:

(1)災害存在突發性、遲緩性。地震與火山均為突發性災害,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則為遲緩性災害。

(2)災害存在全面性和長久性,災害簡直可以說與宇宙同生。

(3)災害存在隨機性和推測艱難性,比如地震災害,不論發生的時間、地點方面,還是發生的范圍、強度方面,都存在無法預料的難度,可是由于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準確判斷并非癡人說夢。

(4)災害存在差別性與豐富性,體現在類別繁多、來源不同等方面。

(5)災害存在關聯性與衍生性,暴雨會誘發山體滑坡及泥石流等災害,從而造成潰壩,嚴重的還會造成瘟疫。

(6)災害存在區域性和全球性,整體歸屬全球,可是局部中災害類別和程度卻各有不同。

(7)災害存在延遲性和移動性,人口膨脹滯后性現象明顯,大氣污染存在嚴重的轉移性。

其次,災害的嚴重性

(1)自然災害逐漸上升

全世界的自然災害發生率持續攀升,全球逐漸變暖,冰川逐漸融化,均對動植物具有較大的影響,也對人類的生存具有無法評估的損失。

(2)人為災害備受關注

從整體而論,人為災害包含了人口數量急劇上升、生態失衡、戰爭、恐怖襲擊等等。

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嚴重束縛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自然資源豐沛,可是人口基數卻較大,使得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能達到世界人均水平。老齡化現象尤其嚴重,令中青年壓力大增,束縛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在短期內的高發展必定會由于資源過度開采以及不合理運用,而導致環境的污染[1]。

生態失衡是因為人類不合理的開采所形成,從而令資源逐漸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而發展生產,則會致使環境出現污染。我國作為災害高發地,每年都會由于地震、洪澇、干旱而令人財出現龐大的損失,各類災害也呈現出逐漸攀升的現象。沙漠化也成為我國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方面對于西北地區而言尤為嚴峻[2]。

戰爭指的是非正義戰爭,例如日本的,這類戰爭不但對受害國形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對其百姓的內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恐怖襲擊中當屬美國紐約世貿大廈的911事件尤為著名。當時恐怖事件所形成的損失高達300億美元,死亡3000多人,在此之后,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反恐行動,卻并未阻止恐怖襲擊案件的發生。

二、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1、防災減災成為全世界的重任

人類社會屬于地球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地球中的大氣、水、生物以及巖土等方面給予生存,它們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可以將每部分都稱之為圈,不論哪一個圈失調,均會對正常運轉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失調失衡則會形成災害。

2、防災減災逐漸變成一個重要的學科

由于災害愈發嚴峻,眾多專家學者均對其產生興趣,并逐步變成災害學。通過災害學以及其分支不難看出,其不但涉及眾多學術范疇,并且相互間存在顯著的依存感、綜合性以及相互滲透性,且具備相互交融性與共生性。這一特點體現出災害的繁瑣性與錯綜相交的關系,其不僅相互依存還相互束縛,不論在環節還是網點中,任何問題均會造成其四周的變動,成為連鎖反應,也稱為災害鏈。

不難看出,在之前災害屬性中所提到的相應屬性,對正確看待災害而運用的減災、防災措施尤為關鍵。而將某一災害單獨處理并不正確,面對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乃是生存等方面尤為關鍵的災害問題而言,必然會逐步構成并逐漸擴大成為一個尤為關鍵的學科。并且因為災害本身具有的屬性,令其涉及面較廣,尤為罕見。災害學這一全新領域,也令從事此項領域的人員倍感榮耀[3]。

3、注重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1)超前性

防護措施必須建于遭受襲擊以前,比如交通須先修路、架橋,發電需先建立電廠等;

(2)普遍性

所有行業均無法擺脫土木工程,其對土木工程在程度方面的依存感各有不同;

(3)防護性

不論對于遠古時期的筑巢穴居,還是當前核電安全殼、地下指揮所均要具備土木工程的防護;

(4)基礎性

國民經濟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令效益較高,服役周期較長;

(5)持久性

土木工程的固定屬性令其在防災減災中存在較強的積極主動性與無法取代性,這些屬性也體現出其獨特的持久性。

結束語: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具有尤為重大的意義,在其他學科當中,均未具有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超前性、積極主動性。以哲學方向而言,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又處于運動之中,災害則變得無法免除。因此,我們通常會將災害規定為永恒性,而身為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土木工程也隨之成為了永恒之作。

參考文獻:

[1]羅仕姜.淺談土木工程中的災害[J].2010.(08):63.

篇(7)

關鍵詞:西部山區 道路 泥石流 防治對策

1 引言

西部地區國土遼闊,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新構造運動強烈,地形起伏大,氣候多變,為泥石流發育創造了條件,造成泥石流發育,危害嚴重,影響運營管理,為道路選線設計和工程建設帶來極大困難,使道路建設舉步維艱。同時,道路的土建工程又會對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難以恢復與補償的后果,進而加劇災害的頻度和強度。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西部開發中生態環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2 泥石流危害及影響

西部山區道路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和影響按其影響對象可分為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泥石流對道路及其附屬建筑物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現為沖刷、毀壞及淤埋線路;沖毀或掏空路基,破壞道路結構;淤塞或沖走道路的橋涵工程,降低工程的抗災能力;破壞道班及道路防護工程。泥石流對道路的間接危害主要表現在泥石流發生后阻車斷道,帶來交通運輸量和運營經濟效益的減少;災害發生后由于線路長、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等因素的限制,給交通管理和養護造成嚴重混亂和困難,產生間接的經濟損失;災害的發生對地方經濟制約較大,長時間的交通中斷,使得內外物資流動困難,進而造成物價等的變化,引起多方面的惡性循環。

總之,認識西部山區道路泥石流的這些特征,不難理解沿線泥石流災害嚴重性,防災減災工作的必要性、艱巨性和緊迫性。

3 泥石流防治對策

3.1 既有道路的減災對策

既有道路遭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道路布置不合理和相應的保護工程設施不完善而導致行車困難或道路中斷。對策主要采取以“治”為主的原則,對泥石流進行綜合治理。

首先查清道路沿線的環境背景條件,正確評價和判定泥石流溝和非泥石流溝,通過對泥石流發展趨勢分析,做出綜合評價和預測,確定泥石流類型、性質、規模、災害范圍和泥石流溝的發育階段。其次在弄清泥石流各種特征的基礎上,確定出不同的整治方案。從泥石流形成條件入手,從根本上控制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發展,采取適當的結構工程以及相應的生物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整治,減少水土流失,削減地表徑流和松散固體物質補給量,恢復生態平衡,使環境背景向著不利于泥石流發生的方向轉化,從而減輕甚至消除泥石流災害,達到長期防災減災要求,保證道路的通暢。

3.2 在建和改建道路的減災對策

在建道路以及改建道路通過泥石流危害區,在道路的設計、施工階段就可選用合適的布線方案以及相應的防護措施,以確保道路的安全。對策采用“防”、“治”結合的減災措施。

首先研究道路通行區泥石流的形成機制、主導因素和激發因素,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設計頻率下災害暴發的周期、相應規模以及對道路的危害程度,分清泥石流的可治性以及投資額度。其次,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礎上確定需采取的減災措施,可采用一般性的疏通、排導、攔擋工程措施或在泥石流堆積扇頂部地質條件較穩定的地段采用橋梁通過,或者將線路抬高繞過山坡,經山脊過分水嶺的方案來減輕泥石流災害。

3.3 擬建道路的減災對策

對于擬建道路的泥石流災害主要采取以“防”為主的措施。西部交通建設可結合線路的設計采用靈活自由的措施,通過科學評估影響線路的泥石流災害,考察線路周圍泥石流形成環境條件,確定不同頻率下的泥石流的性質以及流量、流速等參數,進行泥石流危險性分區。根據危險性分區結果,指導泥石流影響范圍的線路布設,并將防災減災規劃統一到交通建設規劃中,將泥石流災害防治的思想貫徹在線路的勘察、設計、施工、運營各個階段,并突出各階段泥石流防災重點,確保道路建設后不遭受重大泥石流危害。

4 泥石流防災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4.1 道路工程與環境相互作用機制

道路工程的實施必然會對山地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山地環境的惡化也將加劇泥石流災害的形成和發展。從選線到修建過程中都要重視工程對周邊環境的適應和減災工作。當泥石流活動頻繁,災害問題嚴重時,可通過道路建設的實施,對道路通行區進行相應的災害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改善局部生態環境,使其向良性發展。相反,如果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道路工程實施過程中,亂棄廢渣,不恰當的開挖邊坡,則將激活原本已經進入停歇期的泥石流,或加劇泥石流危害的范圍及程度,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而且使道路、不能安全運營,起不到內聯外通的作用。因此,在道路工程建設中,貫穿環境保護的思想非常重要,應對工程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提出有利于生態平衡的線路建設理論極為必要。

4.2 山區道路泥石流減災技術體系

山區道路泥石流的減災防治是以保護道路為目的,區段性明顯。其防治技術主要分為硬性措施和軟性措施。硬性措施如防災工程,較為單一,一般采用橋涵工程和隧道工程來疏通排導或避開泥石流。而軟性措施如泥石流的預警預報技術等,可以在無法避開泥石流災害情況下,起到保護線路運營中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減輕泥石流災害影響的強度。由于西部山區條件差異較大,不能保證同一種措施能包攬全部,而需根據當地客觀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防災減災措施。因此必須立足于西部山區具體情況,展開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建立起西部山區道路泥石流減災技術體系,為西部山區交通建設中泥石流防災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西部山區的泥石流類型和數量增長,危害愈來愈嚴重,對道路的展布和運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西部山區道路泥石流災害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線路嚴峻的泥石流災害現實和不容樂觀的發展趨勢,本文僅就沿線泥石流提出了相應的防災減災對策,希望利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篇(8)

自然災害學習心得1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臺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范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據調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我認為小學生在防震減災中能發揮作用。只要我們多看有關書籍,把知道的知識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讓這知識一傳十、十傳百,讓每一個人都知道。知道聽到地震來了要鎮定,不要胡亂傳謠。地震時不要驚慌,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只要我們平時多向人們宣傳有關地震的知識,在地震時,人們便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這樣便減少了地震的災害,減少了死亡率,減少了財產的損失,還讓人們懂得地震知識及地震科普常識。

地震的威力十分的大,為了不讓美麗的城市變成廢墟,為了不讓擁有幸福家庭的孩子變成孤兒……我們從小就要知道如何在地震中逃生,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當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墻角或桌子等堅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和使用電梯。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后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居住在地震區的每一個人,必須時常慎重地考慮到為未來地震要做那些準備工作?無論你在家里或正在工作,在商店里、在街上、車上和你所去的其它地方,如你事先考慮了發生地震前該做些什么,那你就更可能保持鎮靜而理智地采取行動。

下面所敘述的條文是地震到來前要做的一些準備工作,其中包括每個人必須盡快采取的簡單行動,另外還提出更為安全的措施。常備幾個手電筒和備用電池,放在隨手可取的地方,也可在你的床邊放一個手電筒。隨身備好最基本急救用品,"并掌握急救的程序(嚴重的災害之后,各家醫院將擠得水泄不通,醫務人員則忙于搶救更嚴重的傷員)。最好能備有你和你在一處的其他人所需的足夠特效藥品。在你的電話機旁寫下救護隊、救火隊和警察局的電話號碼。

地震前動物比人先知先覺的科學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動物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震前有異常的動物就有幾十種,空中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無處不在。

我國地震區群眾根據地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編寫了預報地震的歌謠: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樹上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朝水面亂跳躍。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自然災害學習心得2

聽了今天上午鄭增儀講的安全講座, 感受很深,尤其是聽到那一幕幕摻不仁睹的安全事故: 縱火殺人, 精神病人砍傷兒童, 駕駛員車上睡覺撞傷跑操學生等。

孩子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和社會的進步。育人不僅要進行智力教育,還要進行道德、紀律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從幼兒學生抓起,使學生從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識教育,達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是能達到一代人和一個社會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計。

新學期一開始,為確保學校師生上放學的道路交通安全,維護校園的教學、生活秩序,與學校一道一方面加強對校園內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學校“綠色通道”的建設和學校周邊交通環境的整治。以進一步增強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自防自護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發生。據了解,每年因各種事故,數以萬計天真無邪的兒童少年死于非命,而因交通意識缺乏和淡薄引發的交通傷亡事故,在中小學生傷亡事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牽涉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需要交警、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負責,齊抓共管。

交通法規規定,做到行車安全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無牌無證的車輛不能上路,二是年滿18歲并考取了相關駕照才有資格駕駛車輛。然而,交警在上路巡邏執勤時發現,有相當部分的車輛“三證”不齊,一些還不符合法定年齡的學生也騎車上街。看來,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問題任重道遠,如何讓中小學生平平安安上學,高高興興回家呢?

我建議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民警或教師勸導員在交通復雜的學校門口或路口維持上、放學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綠色通道”安全暢通。同時 將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內容,每所中小學平時就必須按照驗收考評標準抓工作,并將交通安全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的內容之一。建議小學生上放學實行“排路隊”和戴“小黃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學生編排成隊,由教師護送過馬路,保證學生走路安全;在組織學生外出集體活動或組織春、秋游時,嚴格規范審批手續,把好審批關,堅決制止病車、超載車運送學生,保證學校師生的交通安全。同時,加強了對學校及周邊交通環境的整治,堅決取締校園門口擺攤設點、占道為市等妨礙學校師生通行的違章行為。為廣大師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

說了這么多,我想大家應該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那么,就請大家“保護生命,拒絕違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自然災害學習心得3

“生命”,一個多么鮮活的詞語;“安全”,一個多么古老的話題;“幸福”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為天;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構筑了我們美好的家園,成為連接親朋好友的紐帶。通過這項安全整治活動,我再一次深刻的休會到:在安全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麻痹和僥幸,在安全的問題上,我們必須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須要警于思,合于規、慎于行;必須要樹立高度的安全意識,人人講安全,時時講安全,事事講安全;必須要筑起思想、行為和生命的安全長城。

也許不少人會認為,安全只是指身體的安全甚至是肢體的健壯和不受傷害;認為只要自己的肢體健全、行動自如那就叫安全。我認為,這決不是安全的全部。即便是一個具有健全的體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糊里糊涂攀兄弟、結姐妹,既有拉幫結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義氣、惹事端,不但喜好隨波逐流,而且希望出點亂子;這表現出來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問題。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為安全,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結果的殘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體育活動意外傷害事故,課間游戲追逐打鬧偶發事故,輕者可以傷及體格,重者能夠危及生命,它們造成的后果是殘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殘缺、行為方式的越軌比體格不健全更可怕。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一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確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著的軀體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殘缺的產物嗎?這種“產物”充其量只能是沒完沒了地吸取消化父母親血汗的機器,只能成為社會發展長河中的廢物,甚至成為危害社會發展的危險物。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由親情、道德、責任、義務等等所交織的密切的關系當中。因此,個人就不僅只是個人。每一個人的現在都與未來相連,每一個人的自身都與家庭相連,每一個人的榮辱都與整體相連。為了個人的成長,為了家庭的幸福,為了這榮辱相伴的整體,讓我們共同筑起思想、行為和生命的安全長城,做個好人。只有好人,一生才能平安;祝愿好人,一生平平安安。

自然災害學習心得4

地震,這個全世界人恐懼的話題,這個熟悉的字眼,近幾年來總是頻繁地出現,不斷的侵蝕我們這顆脆弱的心靈,大家都在呼喊著:“防震減災,讓地震遠離人類!”20__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席卷中國,席卷汶川。正是這一天,中國人民在哭泣,汶川人民在哭泣。多少人們,妻離子別,家破人亡。20__年4月4日,悲劇又重新上演,一次又一次痛苦的,災難中的人們吶喊著,用沙啞的聲音喊著:“我們要生存,我們決不向災難低頭!”

為了讓大家多一點地震常識,紹興科技館特別舉行了一次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展。寒假里,我有幸參觀了,使我對地震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使我受益匪淺。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毀于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由于地球內部深層物資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帶里,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厚有斷層的錯動從而引起了地震。地震還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

科學不斷進步時代飛速發展,防震減災便成了大家共同的話題。如果地震來了該怎么辦?最近,我們班級就這個問題搞了一個小隊演練活動,并且還在全校各班進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

首先,不要慌亂,應沉著冷靜,隨機應變,一切以生命為重。如果你住在樓房,地震時不能滯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間中央,應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千萬不能跳樓,不能到陽臺,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能乘電梯。如果你正在學校上課,就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地震時千萬不能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后,再有組織地疏散到空曠的地方,原地不動。地震發生后,如果被埋壓而不能自行脫險時,一定要沉住氣。先試著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不能脫險,就要保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采取果斷措施,尋找生存空間。

可是,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怎么去解決這個難題呢?我想,重任應在我們這一代身上。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將來去發明更先進的儀器來預測地震,并倡導大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不要亂砍亂伐樹木,要積極地植樹造林,創造一個賴以生存的好環境,讓汶川在地震中的悲劇,不再上演。

通過這次科普展的參觀使我懂得了只有從小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才是保護自己。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共同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共同擁抱美好的明天!

自然災害學習心得5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并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

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

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

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數據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于洪災監測。

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臺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臺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臺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臺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臺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臺網、數字強震臺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筑,實施綜合性震害防御,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干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干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

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體系、生物水保防御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御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

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

先后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

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于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

由于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于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

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于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由于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后。

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篇(9)

【中圖分類號】S28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且大量的圍湖造田,導致湖面縮減,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我國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種種因素導致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們應當明確洪澇災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建立健全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那么,洪澇災害究竟有哪些經濟影響,我們應當如何構建科學的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筆者主要針對以上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索和研究。

洪澇災害的經濟影響

洪澇災害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歷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澇災害都會產生大量傷亡人口和受災人口。①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經由相關部門核實,2013年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多達1.2億人,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全國共投入搶險人數966萬人次,緊急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112萬人,解救洪水圍困群眾195萬人,減少受災人口3787萬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相對來說還是總體偏輕,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指標與1990年以來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災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澇災害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威脅,導致人們生命財產得不到完全的保障,進而限制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②

洪澇災害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住房的破壞、基本生活設施的損壞等狀況產生,這些狀況無疑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不僅會導致房屋倒塌,還會污染飲用水、破壞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為例,據統計與核實,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倒塌房屋53萬間,農作物受災11901千公頃,成災6623公頃,受損水庫1241座、堤防3.7萬處、護岸5.3萬處、水閘7187座,其中,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

同時,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質污染,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各種垃圾隨著洪澇流向漂流滿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蟲病、瘧疾和腸道傳染病等疫病和傳染病的爆發概率,極大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④洪澇災害對人們生存條件破壞所產生的直接經濟影響,以及國家后期對修復再建的經濟投入,很大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⑤

洪澇災害的直接經濟影響。據統計,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146億元,全國投入搶險舟船10萬舟次,運輸設備68萬班次,機械設備35萬班次,消耗編織袋9963萬條,最終防洪減淹耕地3978千公頃,避免糧食損失2029萬噸,減災效益約2362億元。從以上實例中可以看出,洪澇災害造成了我國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各大產業中,受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主要有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

從農牧漁業的角度來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由于洪澇災害的特點,洪澇災害往往會造成大面積的耕田被淹、農作物被毀,在農牧漁業當中,農業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首先,阻礙我國農產品產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澇災害,災情較輕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大大多于災情較重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其次,洪澇災害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性。例如,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農作物受災3927千公頃,成災261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91億元。⑥其中,松遼流域地區最為嚴重,這一地區的洪澇災害損失是我國將近12年以來年均損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區的農田受災率具有很大的差異。農田受災率是指農作物受災面積與耕地面積的平均比例。根據我國歷年農田受災情況可以看出,農田受災率在全國顯現出由西向東、從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趨勢。⑦

最后,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的影響也較為嚴重,尤其是今年來,在我國林牧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

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洪澇災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是洪澇災害造成工礦企業停產;二是洪澇災害破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導致電力中斷以及通訊中斷;三是洪澇災害毀壞路基和路面,導致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⑧ 首先,洪澇災害對工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迫使工礦企業停產、停工和停業,導致企業生產量下降,生產值減少。其次,洪澇災害對交通運輸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鐵路與公路的路基、路面、軌道、隧道、車站等基礎設施被損壞,威脅交通安全,迫使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最后,洪澇災害對電力業與通信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電力與通信基礎設施設備被破壞,從而損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迫使供電中斷以及通訊中斷。

從水利事業的角度來看,我國要防洪減災,就應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水利事業是對抗洪澇災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澇災害,尤其是大型洪澇災害,會嚴重破壞水利設施。洪澇災害會損害水庫、堤防,導致垮壩以及堤防決口,同時,洪澇災害還會破壞機電泵站、機電井、塘壩、護岸、水文測站。灌溉設施以及水電站等水利基礎設施,不利于區域防護、農業灌溉的進行,妨礙了區域內的正常發電與供電。據調查,21世紀以來,洪澇災害對我國水利設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9.12億元,其中,江西、廣東、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設施受損情況最為嚴重,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作用。

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洪澇災害不僅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經濟影響,還會產生間接經濟影響。間接經濟影響是指由于洪澇災害直接造成了某行業的經濟損失,從而影響到與某行業具有關聯性的其他行業,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系統,對其他行業產生間接經濟影響。目前,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洪澇災害通過對我國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水利事業的影響,導致我國實際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實際工資水平與就業水平下降、資本要素的四個指標整體下降以及行業產出受到負面影響等等。

防災減災能力的評估

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就應當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提升防災減災質量,提高防災減災效率。首先,我們應當深化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認識和理解,設計出綜合評價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架構,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是指政府相關部門把持洪澇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行為能力,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行為目標為避免或減輕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為社會連續性運行和人民人身財產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應當依據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和大師羅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機理論和危機管理領域公認的PPRR理論,應對洪澇災害危機,設計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其中,4R危機理論將危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Reduction(縮減力)、Readiness(預備力)、Response(反應力)、Recovery(恢復力),PPRR理論則將危機管理分為Prevention(危機前預防階段)、Preparation(危機前準備階段)、Response(危機爆發期反應階段)和Recovery(危機結束期恢復階段)四個階段。另外,我國于2007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根據突發事件發生以及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預防與應急措施、監測與預示警報、應急行動與救援、事后重建與恢復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性規定。我們應當深入理解危機管理科學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制定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

最后,應當在危機管理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依據,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優化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我們應當建立健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監測與預示警報能力評估分系統、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與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其中,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工程防災能力、生態保護能力以及民眾防災意識進行評估;在檢測與預示警報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災害監測能力、洪澇災情分析能力、洪澇災害預警能力以及相關信息能力進行評估;在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防洪除澇能力、安置災民能力、交通運輸能力、醫療救治能力以及災區通信能力進行評估;在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政府救濟能力、資源供應能力、災區建設能力以及居民恢復能力進行評估。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首先,應當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種功能。我們應當收集與洪澇災情以及防災減災情況相關的多種數據,將數據加以歸納整理,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描述與反映功能。同時,我們應當綜合分析災情區域內各方面的防災減災能力,總結和反思不足之處,對比不同災區的情況,分析相同點與不同點,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監測與評價功能。另外,我們應當明確各地防災減災工作的績效與缺點,優化工作設計,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和決策功能。

其次,應當科學合理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評價效果最優化。我們應當貫徹實施科學的理論指導方針,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當地災情和我國國情,將科學理論與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我們應當將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分為目標層、系統層、狀態層和指標差四個層次,堅持系統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協調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各方面的關系,突出評價重點,抓住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和情況,科學構建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另外,我們應當運用簡潔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闡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指標體系的規范化發展,使其具有正確的引導意義,促進我國洪澇災害防災減災綜合能力的提高。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模型。應當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防災減災能力包含多種方面的能力,因此,針對不同的能力,我們應當根據科學理論和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評價指標。例如,在評價防災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工程的排水管道長度與建成區面積的比率,將實際比率與規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地區的工程防災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時,我們應當計算當地實際防護林造林面積與當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將其余規范的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相對比,根據對比結果,對該地區的生態保護能力做出科學評價。在評價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時,我們應當計算區域氣象觀測站點數量與其土地面積的比率,將其與規范的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區域的災害監測能力。⑨在評價洪澇災區除澇面積比例時,我們應當將除澇面積除以耕地面積,再乘以100%,將實際比例數據與規范數據相對比,從而評價該地防洪除澇能力。在評價洪澇災區的人均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與常住人口的比例,將其與規范數據相對比,科學評價政府救濟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水利、環境與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常住人口的比例,與規范數據對比之后,科學評價資源供應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洪澇災害破壞著人們的生存環境,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我國的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直接經濟影響,對我國的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間接經濟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對防災減災事業的投資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災后重建制度和災民保障制度,對防災減災事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同時,應當注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的構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評價防災減災能力,促使評價指標科學化、規范化,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對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辦公室;本文系山東行政學院課題“山東省危機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KT201110)

【注釋】

①姜藍齊,馬艷敏,張麗娟,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龍江省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自然災害學報》,2013年第5期。

②張曉等:《中國水旱災害的經濟學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35頁。

③莊天慧,劉人瑜:“貧困地區村級組織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區28個村的調查”,《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許有鵬,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澇災害風險區劃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區為例”,《自然災害學報》,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13頁。

⑥崔巍,陳文學,白音包力皋,陳興茹:“中小河流洪澇風險評估及研究―以哈爾濱地區為例”,《中國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曉萍,馬俊,李鴻怡:“基于GIS的鄉鎮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以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為例”,《災害學》,2012年第4期。

篇(10)

2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2.1防災減災是全球性的任務

人類社會只是整個地球上的一部分,在整個地球上,人類不可能獨自存在,只有依賴于其他部分人類才能存活在地球上,大氣、生物、水資源等等。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園。對于每一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圈”,比如大氣圈,任何一個圈的平衡遭到破壞,都會對其他圈的生存平衡造成影響。因此,每一個圈都應該穩定的運行,過度的失調必將導致災害的來臨。比如,人類社會如果大量開采礦石資源,不善加利用就會破壞巖石圈的平衡;人類大量捕捉動物就會導致動物瀕臨滅絕,破壞生物圈的平衡,最終會引發人類社會圈的失衡。生態破壞、能源短缺、資源枯竭等問題將會日益嚴重,造成不可挽回的災害。人類社會圈與其他部分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著其他部分的變化發展,反過來,其他部分的發展變化也會制約人類發展,嚴重的還會導致災害的發生。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各個部分不僅是相互依存與制約的關系,甚至是生死與共、錯綜復雜、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樣的客觀存在中,人類作為干預能力最強的主體,其干預能力一方面表現在干預的局限性上,即面對自然現象有時難以駕馭和掌握,如光、風、水等;另一方面表現在過度干預導致的“懲罰”上,這種懲罰即為災害。

2.2防災減災成為重要學科

隨著災害的日益加劇,災害種類不斷增多,災害等級不斷增強,逐漸有一大批專家學者相繼關注這個領域,并且逐漸形成一門專門學科———災害學,其中包括眾多分支,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很多領域。在這門學科中,各個領域是相互交叉相互聯系的,具有綜合性,相互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依存制約關系,這是由于災害本身具有復雜性。任何一個領域出現問題,必將導致其他領域出現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災害鏈”。災害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正確認識災害并采取果斷合理的措施才能減少災害損失。面對這樣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逐漸形成一個日益壯大的學科是必然的。

2.3高度重視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①土木工程的屬性防護性:現代土木工程的防護性主要體現在新技術的發明和運用之中。超前性:土木工程的超前性是其重要屬性,是與該行業與生俱來的。基礎性:該屬性表現在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服役周期長。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是由于各行各業對它的依賴性。永恒性:只要人類社會是永恒的,土木工程就是永恒的。

②土木工程的重要性由于災害具有隨機性和預測困難性,因此,人們在面對這些突發災害時,只好采取“守勢”,而這恰恰是土木工程的優勢所在。土木工程的五大屬性決定了其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比如,我們雖然無法準確知道本年有沒有洪水,但我們可以依據往年資料預計洪水并修筑堤壩。在災后重建工作中,土木工程依然可以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以火災為例,由于火災多發生在市區且頻率較高,因此在規劃建設時就應該考慮防火墻、防火通道等設施,除此之外,在災后救助方面,要保證有足夠的消防站,消防站首先應建設車庫、油庫、消防員居住及訓練等設施。因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無論在主動防災還是災后救助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

上一篇: 公路工程概預算概述 下一篇: 化學的質量分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综合情人伊人久久 | 最精彩色站在线播放 |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 天天影视色香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