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3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采購管理的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03年《政府采購法》實施后,對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采購制度,并充分發揮制度的作用,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政府采購管理工作還存在很多弊端與不足,要提高我國政府采購管理水平,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府采購體系,就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將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與政府采購管理相結合,改善政府采購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政府采購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與不足,才能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促進政府采購工作健康發展。
一、供應鏈管理理論視角下政府采購相關研究
在現代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與發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格局逐漸完善,使得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發生改變。供應鏈管理是時展的產物,它是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強調供應鏈上參與者及其活動的整體集成,以此提高供應鏈效率。供應鏈管理理論應用與企業采購研究工作中,但是在政府采購工作中卻涉及較少,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探討,將政府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并分析供應鏈管理在政府采購中的應用研究。
供應鏈管理理論視角下政府采購研究就是將運用在企業管理中的供應鏈管理思想和方法應用到政府采購工作中,并采用比較法、數據法以及研究法等對政府采購模式、性質、流程以及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針對政府采購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處理措施,以此利用企業供應鏈管理理論推動政府采購事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供應鏈管理的有效性與精髓
供應鏈管理提倡將企業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引入政府管理中。供應鏈管理強調各個參與者及其活動的整體集成,并以優化供應鏈上的資源配置,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供應鏈的有效性與精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的思想與方法。它是能夠建立在通過上下節點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協同運作得以提高效率的信念之上,以此改善傳統單一的競爭方式,而朝著競爭與合作相互發展的方向邁進。
第二,供應鏈管理能夠體現出準確采購、快速響應以及同步運作的有效性。供應鏈上下節點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這種關系具有交貨準時、快速響應、成本降低以及資產管理的優越性等優勢,能夠達到雙贏的目的。
第三,供應鏈管理能夠優化信息資源配置,整合供應鏈戰略管理層次。供應鏈不僅僅局限于物流與資金流的相互融合,還在信息資源流上高度集成。信息系統能夠將供應鏈信息進行傳遞,而且安全性很高,從而減少信息出現不真實或錯誤的情況,以此保證供應鏈系統與消費者需求保持步調一致。
三、政府采購的供應鏈體系
(一) 政府采購的定義
政府采購的定義沒有實質性的規定,但大部分都是根據采購主體、對象、資金、采購流程以及目的等來劃分的。政府采購就是政府各級機關單位為了組織開展,實現其行政管理或社會管理職能,并取得一定公共利益的需求,以相關法律規定和程度,使用合理財政資金來獲取資源的交易行為。政府采購管理意指政府為達到預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實施相關管理工作,以此獲取供應商的產品或資源的活動。
(二) 分析政府采購的特點使其能夠適應供應鏈管理
首先,政府采購的對象是以用戶為主體、采購量小且品種多來滿足用戶需求;政府采購要滿足用戶需求,并具備快速供貨的能力。其次,實現政府采購信息化是信息時展的必然趨勢,利用網上采購、電子采購等方式來改善傳統采購方式,并以此為政府采購未來發展方向。最后,政府采購管理目標是復雜性與多樣性并存的一種管理模式。
(三) 政府采購的供應鏈體系
在技術創新領域、企業發展以及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等方面都涉及到采購供應鏈。政府采購各環節相互聯系,其管理程序就是一條價值鏈。由此可見,這些方面都體現了供應鏈管理的特點,其充分證明政府采購中實行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可行的。但從實際情況來分析,政府采購與企業采購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要想利用企業采購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來完善政府采購工作,就需要建立政府采購的供應鏈體系,進一步證明在政府采購中采用供應鏈管理是具備可行性的。
四、政府采購中實行供應鏈管理的意義
首先,建立政府采購的供應鏈體系能夠提高政府采購管理水平,節省政府開支,降低采購商品的管理成本。另外,政府采購供應鏈可以促進政府公共預算支出透明化,提高政府運行效率,并擴大公用競爭力,提高商業交易的公正性,進而保證采購質量。
其次,政府采購能夠落實各項社會政策目標。通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施加壓力,也適當保護了民族工業。政府采購所落實的社會政策能夠為民族工業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能夠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技術水平,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體系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采購工作的革新與發展是一場政府部門,也是全社會的改革運動。它轉變了社會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這種轉變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是無法預料的,其可能形成的新觀念、新秩序是值得人們研究和探索的。供應鏈管理視角下政府采購管理研究只是理論上的探索,希望政府采購未來發展的研究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并獲取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0-000-01
近年來,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更注重從管理角度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多以橫向一體化取代原有的縱向管理模式,競爭關系在各企業中的表現更趨向于供應鏈方面的競爭。而作為供應鏈管理中的主要環節,采購管理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也隨之發生極大的改變,要求采購管理過程中注重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應用,以此促進企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一、供應鏈管理與采購管理的相關理論概述
傳統觀念中對采購的認識強調其為內部需求的反應,集中在產品或服務的獲取方面。而現階段的采購工作更側重于滿足企業營運需求、確保采購流程有效、使供應源的選擇更為合理且適應企業的整體發展目標。從采購流程角度,主要體現在首先對產品或服務型態進行確定,判斷應用一次性或持續性的采購方式。其次需對采購的總金額與實際需求量進行確定,保證與供應商議價過程中獲得更明顯的優勢。最后保證能夠企業與供應商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或直接結為策略聯盟。而所研究的供應鏈管理主要由SCM領域人士提出,且在長期完善與發展過程中,很多學者對其概念從六方面進行概括,即:①供應鏈管理的原動力在于市場需求,而管理中心以用戶為主;②供應鏈管理強調在供應鏈中對核心業務進行定位,并使其他業務外包;③企業間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共享利益的同時可共同承擔風險;④供應鏈運作時需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優化,保證供應鏈各流程得以改進;⑤使產品生產時間得以縮短,滿足實時需要;⑥使采購以及運輸等各環節中涉及的相關成本控制最低[1]。
二、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采購管理策略分析
(一)采購中的全面策略
以往學者對采購中涉及的全面策略進行系統分析,將其以許多次策略進行概括,如供應商的開發、供應商的縮減以及與供應商的合作等。綜合考慮全面采購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確保供應策略,主要指為供給需滿足企業預期計劃需求,而預期計劃很大程度上受供需狀況變化影響,也可能給因議價方式而發生變化,要求注重相關信息與材料的收集。第二,支出供應策略,要求采購單位在與供應商合作中引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如通過網絡通信系統的應用使雙方能夠保持隨時溝通,尤其采購單位需及時了解供應商產品知識等并提出改進的建議。第三,環境變動策略,指與采購單位相關的如政策變動或市場環境的變化等,需做好預測工作。
(二)采購中的分階層策略
該觀念的提出主要源自Robert E?Speckman,其對采購策略由不同管理階層中所執行的策略構成,且各階層在任務方面也有所不同。從最高管理階層,即公司階層角度,采購策略的任務集中在使人員采購能力以及其中的議價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能夠對市場環境以及供應商選擇方面綜合分析以獲取更多利益。而其以下階層即企業的事業部階層,任務在于管理庫存與分析價值并協調其他各部門的關系。另外,在最底階層方面則負責執行采購的策略,保證采購活動滿足企業預期計劃需求[2]。
三、采購管理中應用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具體策略
除上文中提及的全面采購策略以及分階層采購策略外,企業中常用的策略也體現在由Peter KraIjie所提出的競爭導向策略,確保在此策略分析基礎上對采購單位與供應商的關系進行分析。而在具體應用供應鏈管理理論中,采購管理的實施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注重物料分類管理
許多大型企業中所采購的物料無論在種類或數量上都可能成千上萬,很難與每種物料供應商保持長久合作關系,所以需在采購物料分類中遵循一定的原則,即:綜合分析物料在企業中的實際價值;物料的可靠性與獲取物料的難易程度;供應市場存在的風險情況;采購單位與供應商之間在優勢與劣勢方面的對比分析。采購單位可根據這些原則判斷未來與物料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發展趨勢。
(二)供應商的選擇
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通常將供應鏈管理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便需做好供應商認證工作。對于已認證的供應商應保證供應商能夠將成本分析表提供給企業,從表中找出存在的問題使不合理成本得以控制。另外,也需注意對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價,保證有效規范采購業務的同時合理選擇供應商,并對建立合作關系的供應商進行產品質量以及采購等內容的溝通。
(三)采購策略的制定
采購策略制定過程中首先應注重采購流程的優化,可引入現代先進企業中成功的采購管理經驗,但需保證切合企業自身實際狀況,如以分散采購配合集中采購的模式等。其次在戰略物資采購方面,要求產品或服務的供應需長期穩定,注重做好與供應商合作關系的構建。最后對于重要物資的采購,前提應從物資自身需求量較大等特征角度出發,在議價談判中利用采購量大的優勢降低采購成本[3]。
四、結論
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勢的提高需注重采購策略的科學合理。而在實際采購管理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作用,確保其能夠實現采購成本降低的目標,通過物料的分類管理、供應商的選擇以及采購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完善,以促進企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96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2
1 采購管理系統概述
預算和采購是財務管理的兩個重要方面,易用、高效、功能齊全的預算管理系統和采購管理系統能使財務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采購管理系統是故宮博物院財務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主要用于規范故宮博物院常規采購和政府采購流程的各個環節。首先,其將故宮博物院目前在采購申請工作中的每個流程都加以整理和規范,這主要包括部門申請、財務處審核、故宮博物院采購審核委員會審核、采購辦公室制訂采購工作方案以及記錄正式進入采購工作各個環節流程的信息。其次,其將故宮博物院對采購申請及審核各個環節的管理思想、規章制度納入了流程管理中。
2 采購系統需求
2.1 核心功能需求
2.1.1 采購流程
采購流程分為采購申請流程和采購執行流程兩部分。
采購申請流程如下:采購申請流程由院內任意員工起草,經過層層審批,即科級、處級、財務處初審、財務處處長審核和院辦主任審核等流程,完成審批的全過程。采購申請人在采購申請單預算名稱選項上只能選擇本部、處的預算項目。采購申請單上需要指定采購執行人。
采購執行流程:采購申請單獲批之后,院辦發文,同時生成支付憑單給采購執行人,由采購執行人填寫具體的報銷單據,提交財務處審核,審核通過后去財務處報銷,完成采購執行流程。
2.2 外部接口需求
采購管理系統作為財務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與財務管理系統中其他子系統,共同形成故宮博物院財務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采購子系統在財務管理系統中,將與預算管理子系統、固定資管理子系統協同完成故宮博物院的采購業務工作。財務管理系統的用戶管理模塊與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的LDAP目錄結構進行整合,以順應統一身份認證機制。
2.3 核心業務流程
2.3.1 采購申請
采購申請流程如圖1所示。
圖1的說明如下。“呈報”向上級提交申請。“征求意見”:可以全院范圍內選擇要征求意見的對象。“退回”:采購申請單退回上一步操作人?!榜g回”:結束采購申請流程?!敖辉恨k”:交院辦主任,由院辦主任決定采購采購申請單下一步的走向。“下發”:采購申請單下發到財務處副處長或財務處的科室。“決策支持”:將采購申請單發到別的部處。“召集政采委”:將采購申請單提交到院政采委的委員?!罢埵驹侯I導”:將采購申請單提交到院長。“發文”:表示申請流程結束,生成文號。
2.3.2 采購執行
采購執行流程如圖2所示。
3 系統設計與實現
3.1 功能模塊
采購管理系統主要以故宮院內各種采購申請審核流程為主,其主要功能不但包括采購工作流程控制,還涉及采購執行的模塊。同時,還有一些采購單和支出憑單的關聯問題。具體內容包括五個部分:①部門采購申請;②財務處采購審核;③院辦采購審核;④采購單據執行;⑤綜合統計查詢。
3.2 其他功能
3.2.1 預算占用
預算占用是指采購申請所占用的金額。每次采購申請開始時都會從預算中預先劃出本次申請所占用的金額,其他的采購申請將無法使用此部分的預算金額,當整個采購執行完成時再根據本次采購的實際支付情況釋放多余的占用金額。預算支付是指采購執行中實際支付的金額。
在實際采購執行過程中,當多個采購同時申請支出某一項目下的預算時,由于申請人和審核人均無法知曉該項目預算金額的執行和占用情況,因此,曾數次出現“多個采購申請均成功通過審批,甚至發票已開出,結果項目預算金額不足”的問題,給預算執行帶來不小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相關人員開發了“預算占用”功能。這個功能將對采購申請資金執行采取“先占用、后使用”的原則,即當采購申請通過本部門領導審批后,申請資金即被占用,其他采購只能繼續申請該項目下“未被占用”的預算資金。若采購最終未能執行,申請單被財務處駁回或由采購申請人自行刪除,其占用的預算資金將立即釋放。若采購成功執行完畢,系統將最終根據支付憑單的金額重新計算該項目的預算占用情況。在采購申請單起草和審批的流程中,采購申請人和審批人能夠隨時查看本項目預算資金執行和占用的詳細情況,如預算總金額、資金占用詳細信息、未占用金額、已支付金額以及相應的采購申請單內容,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
3.2.2 支付憑單廢止功能
自預算調整子系統上線后,年度預算金額與采購金額緊密銜接,在實際操作運行中,存在采購支付憑單填寫錯誤直接影響預算金額真實性的問題,或者由于某種原因要廢除支付憑單,重新釋放預算金額的情況。該錯誤的發生一般出現在采購執行完成以后,因此,為釋放預算系統中虛占的資金數量問題而設計出了這個流程。財務處觸發支付憑單廢止流程,將要廢止的憑單發給指定人員,該人員填寫好相關意見后,經由部門正處同意后提回財務處,經財務處長同意后,該支付憑單廢止,同時釋放其占用的金額。
4 采購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與展望
采購管理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較好地完成了故宮博物院全院的預算執行任務,使工作人員快捷、便利地在線完成報銷手續。并由此積累了大量預算執行的^程數據,用于分析、預測預算執行情況,極大地減少了項目安排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和隨意性,為領導提供了決策支持,實現了采購管理的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
當然,系統的完善是無止境的。長遠來年,該采購系統在系統架構方向,還應該引入更靈活的擴展機制,支持動態的采購模塊配置以及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以更為美觀、多樣的展現方式。此外,還應通過總結歷史數據,對未來的預算執行制訂給出一些建議,形成一個“預算―執行―完成―分析―反饋―預算”的完整閉環。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買方市場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絕大部分行業產品過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給煤炭企業物資采購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目前企業內部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市場化經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物資采購價格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采購渠道多且亂,采購環節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規范煤炭企業的物資采購行為,防止國有資產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隱性流失,是企業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一、煤炭企業物資采購的特點
煤炭企業既是生產型又是消費型的企業。物資采購連接工業品生產資料的消耗與資源品煤炭的生產,購進的工業品生產資料直接用于本企業的生產消耗,但并不是資源品煤炭的直接構成因素,也不存在價差與增值的問題。它的目的是在確保煤炭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噸煤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煤炭企業生產及建設所需物資除大型運轉及監控設備外,其余大部分材料具有技術含量低、占用資金額大、生產周期短、采購難度小等特點,但同時要求安全性能好,不宜缺貨。
二、煤炭企業物資采購面臨的問題
1.從管理體制看,煤炭企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由于在理論上接受了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觀點及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領導和職工的改革開放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和企業創新意識仍然不強,習慣于傳統的營銷方式,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
2.從煤炭企業內部管理看,由于長期以來在經濟建設中重生產、重安全、輕管理、輕流通,以及國家對煤炭企業政策投資少等諸多因素,造成煤炭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緩慢,導致企業內部缺乏懂業務、會管理、能創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缺乏高新技術裝備,從而影響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資周轉慢、庫存大、占用資金多。企業約束機制乏力,有的企業領導盲目決策和延緩決策,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和增加資金投入。
三、煤炭企業物資采購實現規范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集中采購、統一管理”的采購制度
目前,在全國煤炭行業大都實行不同形式的集中采購管理模式,其目的都是為加強物資采購的規范性,發揮規模采購優勢,降低采購成本,減少物資儲備,加速資金周轉。因此,煤炭企業的物資采購應由公司的供應部門集中采購,實行“集中采購、統一管理”的原則。
1.實行物資集中采購制度。實行公司集中采購,由供應部門承擔物資管理的組織、指導、協調、檢查、考核等工作,利用大批量的采購優勢,減少中間環節,形成廠家直供優勢,建立穩定的供貨關系,從而極大地降低采購成本,避免多級采購、重復采購、無計劃盲目采購以及人為因素的關系采購等。
2.建立物資采購資金集中制度。建立物資采購資金集中制是保證集中采購的重要前提。煤炭的集中銷售制度能使貨款回收統歸一處,為資金集中管理、使用、分配帶來了利好前提。因此,企業應根據當年生產計劃制定出物資采購計劃,其采購物資金預算由供應部門提出,審批通過后由財務統一撥付。通過資金的集中,能保證集中采購規范地進行。
3.實行“統一管理”原則。實行該原則是根據各生產單位任務安排而編制的用料預算上報集中采購招標部門,由該部門統一計劃、統一采購、統一分配、統一調度、統一配送、統一管理,從而做到采購管理各環節權責清晰,鏈接穩定,相互監督制約,從而保證各物資需用計劃、庫存、合同訂貨、到貨、物資消耗等科學經濟,使各用料品種歸口集中,使物資的采購、使用、庫存平衡合理,避免資金占用浪費。
(二)選擇合適的采購方式和方法
由于煤炭生產企業所需物資品種多,價值大小不一,供貨渠道零亂,因而應針對不同的物資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采購方式,但必須掌握一個總體原則,就是“同種物資比質量,同等質量比價格,同等價格比服務,同樣服務比信譽”。對不同的物資,不同的采購規模,不同的付款方式選擇最有利的采購方式。
1.招標議標采購方式。對大宗物資和生產設備,應組成招標議標領導小組,從技術要求、設備配套方案、經濟指標和產品服務等方面,確定合同標底,確定多家生產廠參與投標。最后選出價格最低、產品質量最過硬、信譽最好的供貨商。這樣可以避免獨家供應帶來產品價格、貨款承付不合理的狀況。
2.貨比多家的采購方式。對物資資源比較豐富,生產廠家多的小型設備、材料和配件,利用買方市場的優勢,實行貨比多家的采購方式。供應部門在簽定合同之前,首先聯系有關部、委的定點生產企業,供貨單位必須保證證件齊全,避免偽劣產品流入企業。另外采取實地考察、電話、傳真、信函及參加訂貨會等形式進行咨詢,了解和掌握供貨單位的企業概況與生產能力。采購部門對每一次、每一筆采購都必須建立比質比價采購臺帳,詳細記錄供貨單位的名稱、聯系方式、購進物資的規格型號、質量狀況、價格和付款方式。經領導小組共同審查后,方可辦理有關定貨手續,并將比質比價采購臺帳等原始資料報管理部門存檔,以便隨時進行監督檢查。
3.供應商準入制及限價、定價采購方式。對當地采購的材料及品種雜、單種物資價值低、采購次數頻繁的物資,利用市場準入制度及限價、定價的采購方式。物資供應部門應組織進行市場調查,綜合分析各種因素,供求價格信息,以此為定價或最高限價,并作為進貨的根據。選擇經濟實力強,供貨品種齊全,質量信得過,售后服務好的廠家,發放市場準入證書,并簽署保證供貨質量、價格及提供優質服務等內容的承諾合同,實行產品保證期和試用制度,實行定點供應,理順供貨渠道,保證相對穩定的供求關系。同時,根據市場資源情況和供求關系,隨時進行調整和補充,做到以統一的價格、統一的供貨渠道,實行定點、定質、定價采購,以達到統管的目的。
4.物資代儲代購是一種新的采購方式。是由集中采購執行部門通過采購方式確立的定點供貨商,所屬生產企業根據需求以及代儲采購范圍的品種由供貨商直接供應,在一定期限內由集中采購部門統一結算,通過代儲采購,使用多少結算多少,以降低企業資金占用和庫存積壓。
(三)建立計算機管理和采購信息共享制度
在企業內部設立微機管理,建立局域網絡,使所有采購程序更加陽光,通過信息平臺,使準入供貨商檔案、招投標采購程序、所有采購物資情況納入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監控范圍,同時根據煤炭企業生產特點,將計劃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成本和資金管理等都納入信息化管理當中,做到庫存共享、資源共享,避免重復采購、方便修舊利廢、串換代用、平衡庫存結構,形成全面覆蓋物資供業務鏈的管理系統,全面實現跟蹤物資業務過程的目的。
(四)建立物資采購監督管理制度
對物資采購建立全過程的監督機制,能保證集中采購按制度順利進行,防止人為影響、關系采購、黑色交易等不良采購行為的發生。因此,從采購計劃的制訂到采購物資的結算完畢,對計劃下達、價格咨詢、簽訂合同、采購方式等環節要進行全面監督,從而保證計劃的管理性和準確性,使煤炭企業物資采購工作趨于良性發展的態勢。
參考文獻
要】結合當前部分鋼鐵企業備件采購中存在的一些現狀,淺談加強備件采購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材料備件;采購管理;重要性;對策
近年來,由于國內鋼鐵產能發展過快,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顯著增長,配套的備件消耗量也逐年增加。但受市場經濟復雜多變因素的影響,材料備件采購環節暴露出的問題也日漸增多。在采購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備件型號不全、發放不到車間、尋不到廠家、獨家采購、報價不全等情況。
眼下,針對如何對內規范制度、健全采購管理,對外搞好企業間的戰略伙伴合作,對降低材料備件采購成本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目前材料備件采購管理的現狀
我們常說眼睛要盯住市場,不僅僅是指銷售市場,同樣也包括采購市場。在鋼鐵企業中,材料備件的消耗占比看似很小,但每年卻要花費很大一部分的采購資金。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材料備件采購資金,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對企業來說尤顯重要。
在市場原因方面,材料備件供應市場比較分散,尚未形成專業規模。與此同時,材料備件的供應商規模偏小、經營的品種偏少、企業管理不規范、流動資金缺乏、不能提供增值服務等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二、存在的問題
(一)材料備件采購管理不完善。
由于設備管理部門工作不細,備件使用部門計劃不周。導致采購部門多購或少購的現象經常發生,采購和庫存環節時常脫節,關鍵材料備件儲備不足,庫存結構不夠合理。
(二)招標、議標形式上雖然看起來規范,但操作不夠嚴密。
缺少專門的采購規范和標準,采購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培訓,在采購環境確認、制定采購需求計劃、確認采購認證計劃,以及初采和復采等采購過程各個環節,缺少基本技能。
(三)材料備件采購價格及供應商信息數據庫不完善。
控制備件采購價格有時無法落實,存在注重備件采購價格,忽視備件的質量和優質供應商的選擇,缺乏對供應商的戰略管理。
三、加強材料備件采購管理的重要性
加強材料備件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產消耗,為企業爭取盈利空間。在實際工作中,采購部門必須嚴格執行材料備件采購管理程序,圍繞生產大局,本著提高材料備件供應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以“先進、使用、可靠、節約”為原則,貼近市場,貨比三家,比質論價,才能夠有效降低材料備件采購成本。采購部門要樹立全局意識,加強對供應商的戰略合作管理;細化材料備件的計劃管理及流程。
四、加強采購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材料備件采購管理。
制定《采購管理程序》、《供應商管理制度》等,統一標準、簡化程序、規范運作,要求在采購過程中盡量增加直供比例,深化對標,建議建立網絡對標平臺,減少中間環節,規范招標、議標制度,杜絕獨家議標,建立嚴格的配套懲罰機制,加強管控力、提升執行力,保障投招標的公正、公開、公平。
(二)規范材料備件采購流程。
中圖分類號:F253.2
一、供應商的正確選擇
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供應是企業采購管理的永恒主題。而質量和成本則是選擇供應商的重要指標,通稱“比質比價”。把采購管理上升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時,就要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選擇供應商等)。
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①系統全面性。要全面反映供應商目前的綜合水平,包括發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標。②簡明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大小必須適宜,設置有一定的科學性。③穩定可比性。設置還要考慮與其他指標體系相比較。④靈活可操作性。體系應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及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指標。
2、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企業業績、業務結構與生產能力、質量系統是影響供應商選擇的主要因素。為有效評價、選擇,可以將框架性的構建分3個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3、供應商的評選。選擇供應商,是對采購物資的適當品質、期限、數量與價格總體進行選擇的起點與歸宿。選擇方法較多,一般根據供應商的多少、對其了解程度及物資需要的時間等確定。常用方法有:①直觀判斷法。它是根據征詢和調查所得的資料并結合人的分析判斷,對供應商進行分析、評價的。②招標法。它是由企業提出招標條件,供應商進行競標,然后由企業決標,與提出最有利條件的供應商簽約合同或協議。③協商選擇法。它是由企業先選出供應條件較為有利的幾個供應商,分別進行協商,再確定合適者。④采購成本比較法。質量和交貨期都能滿足要求的供應商,需要通過計算采購成本來進行比較分析。
二、制定與應用采購策略
采購管理策略對于降低總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及保證交貨期都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當一個企業需要外購的物料較多時,更應當研究如何針對不同的外購物料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1、企業外購物料的分類方法。傳統的分類方法是ABC分類法。其基本思想是按照管理對象價值的不同由高到低分為的ABC三類,然后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制定物料采購管理策略重點在于:對物料本身重要性的判別,對供應市場復雜度的判別。從重要性角度,分四類:戰略性物料、瓶頸物料、重要物料、一般物料。
2、不同物料的采購管理策略組合。采購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采購方針與庫存策略;采購商的管理策略。按照物料分類,對不同類型的物料采取不同的供應商管理模式和采購與庫存策略。
三、現代采購管理新理念的樹立
采購管理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貢獻是巨大的,能否實現則取決于采購管理人員的觀念是否更新及落實運作情況。不斷地創造并滿足顧客的需求與潛在需求,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存在的價值。采購作為企業運作的一個環節,應樹立“顧客完全滿意”的理念,應成為基本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最終消費者才是采購部門最重要的顧客。在“顧客完全滿意”理念指引下,采購工作才能真正地想顧客之想,及顧客之所急,始終將顧客利益擺在首位,努力降低采購成本,是為了更快地對顧客需求做出反應。所以,采購管理人員四個觀念應樹立:
1、市場觀念。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不僅體現在產品適應市場的需要上,而且還要利用市場組織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取消了物資計劃分配指標,迫使采購部門必須面向市場找資源。物品選擇范圍的擴大,也給采購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但是,采購工作置身于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壓力與風險也與日俱增。供應商及時地、保質保量地為企業供應所需的物品,運輸公司及時提供運力,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風險補償,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采購管理工作才便于開展。
2、效益觀念。提高效益是企業的最終目的。作為重要資源的資金應周轉方便,不能短缺;產品成本降不下來,市場競爭力就受到影響,效益無法提高。加速資金周轉、降低成本是當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采購使用的流動資金最多,無需額外的支出或投資,只要加強采購管理,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較低的價格采購到保質保量的物品,最大限度地節約采購費,減少庫存,即能獲得較好經濟效益。
3、時間觀念。時間不僅代表著成本(儲存時間長,儲存費用增加),而且也意味著競爭力是否下滑問題。顧客的需求變化越來越快,對產品本身的質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時間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時間上的壓力除了來自顧客外,其次是競爭對手。供貨期縮短對企業競爭力的貢獻越大。所以,采購部門要對采購計劃實時動態管理,以變應變,做出快速反應。
4、合作觀念。合作的觀念或意識不僅要體現在采購部門內部人員與人員之間,還要體現在采購部門與設計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及銷售部門之間,更要體現在與供應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上。雖然很多企業與供應商之間仍是相互對立而非合作伙伴關系,其交易過程仍是典型的非信息對稱博弈過程。此過程中存在著機會主義傾向,企業不得不在采購環節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無形中加大了管理成本,減緩了對顧客需求的反應速度。只有與供應商建立起長期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共享需求信息和庫存信息,才能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柔性和競爭力的目的。
四、采購組織形式適應戰略的高度
高層管理者必須認識到采購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職能。不論核心競爭力是服務、銷售或生產,管理采購成本和供應來源對于企業成長和獲取競爭優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和構架有效的采購組織,這對企業的基本要求給予持續滿足,并在建立競爭優勢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采購組織應納入企業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為采購組織設定積極和長遠的目標,并且要投入各種資源建立能實現該目標的采購組織。
五、提升企業采購管理作業流程
業務流程效率的高低,對企業的競爭力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傳統的采購業務流程中,生產管理人員制定出生產計劃,物資采購部門編制采購計劃,然后經層層審核、把關,才能向供應商發出訂貨。流程較長,經過部門較多,常出現脫節、反復、效率低下現象。該流程已不適應現代企業高效率運營的要求。企業要在滿足自身整體戰略要求的前提下,運用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平臺,通過采購作業流程的重組來不斷提高采購作業效率。
六、通過績效評估提高采購管理水平
采購績效評估一般用于監控采購部門的正常活動或尋找存在的問題。好的績效考核系統是一種驗證采購活動是否與企業戰略一致的方法,它為個人、組織提供評價和反饋系統,也是企業改進采購活動的重要依據。制定企業績效評估標準,要認識到職能績效最大化,且不一定能幫助企業實現總體業務目標。績效考核要關注采購活動對企業目標的貢獻。企業建立一個適應自身戰略目標的績效考核體系,通過考核和針對問題的改進行動計劃結合起來,才能提高績效。
七、采購管理中的應用供應鏈思想
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概念――供應鏈管理,它強調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調,通過合作協調實現共享和最佳資源搭配,使鏈上各成員都能實現資源最充分的利用。因此,采購管理應樹立供應鏈的理念,促進企業文化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本文以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為例,結合作者實踐,主要論述了項目范圍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內容、項目范圍的定義、創建工作分解結構(WBS)、如何進行項目范圍的確認和范圍的控制等五大過程,并探討了該項目范圍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后針對存在不足之處,提出今后的改進思路。
【正文】2012年3月,我參與了XX市XX企業的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的建設,由于本人具有較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項目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又是單位軟件開發部門的負責人,因此有幸被指定為該項目的項目經理。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是投資70余萬元,項目開發周期7個月,項目團隊有15個人,包括:項目經理1人,開發工程師8人,測試工程2人,文檔工程師1人,配置管理人員1人和SAQ 2人。該企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該系統結合X公司招標工作的需要,系統劃分為網絡通訊層、硬件支撐層、數據資源層、應用中間層,設計并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采購項目管理系統。系統主要包括我的工作空間、綜合業務、會議紀要、用戶系統權限模塊、系統日志、公告管理和法律法規等功能模塊。
在項目啟動階段,公司領導組織召開了項目啟動會議。會議上,領導介紹了項目的前景以及項目的重要戰略意義等。為了便于該系統的實施與推廣,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系統采用了B/S結構。另鑒于對系統的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公司決定采用三層架構模式,以基于構件及服務技術的開發、整合、項目工程化管理的ResourceOne作為支撐平臺,為一體化系統各個功能模塊分配角色和權限、角色的身份驗證、一體化系統界面的統一集成提供了環境。以IBM WEBSPHERE作為中間層運行環境,鑒于XX企業大部分業務系統數據庫均采用ORACLE 10G,為了便于該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此系統也采用此版本數據庫技術。
由于本項目的建立,涵蓋短信提醒、可移動辦公等內容的有效溝通渠道,實現了后臺支持前臺、部門相互協調、渠道順暢、溝通到位的目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為了保證采購項目管理系統的順利實施與交付,在本項目中,項目范圍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范圍管理,它的主要任務是界定項目包含且只包含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對項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導作用,以保證順利完成項目的所有過程。確定了項目范圍,也就確定了項目的工作邊界,明確了項目目標和項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對于信息系統集成項目,如果不能明確地定義和有效地控制項目范圍,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如何做好范圍管理工作,我主要從項目范圍管理的如下三個方面進行了管理。
一、制定詳細的項目管理范圍管理計劃,規范項目范圍管理工作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項目經理要想真正管理好項目范圍,沒有必要的技術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國外曾經有人對項目失敗原因進行調查,其中計劃被放到了首位,可見它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為此為了避免項目的夭折,我借鑒了公司相關項目的模板,制定了該項目的范圍管理計劃。在此計劃中包括了定義項目范圍、制定詳細范圍說明書、定義和編制工作分解結構以及驗證和控制范圍的步驟和方法。為了確保該項目管理計劃的合理、有效,我還召集了相關專家、范圍管理等技術經驗豐富骨干任何等若干重要項目干系人,對此項目范圍管理計劃進行論證。
二、《項目范圍管理計劃》為綱,做好項目范圍的定義和創建工作分解結構工作
定義詳盡的項目范圍說明書對于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它主要是基于項目的主要課交付物、假設條件、限制條件等。在本項目中根據本項目的章程和項目范圍說明書(初步)、項目管理計劃,進行詳細描述項目和產品的過程,并把結果寫進詳細的項目范圍說明書中。詳細范圍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項目的目標。包括成果性目標:后臺支持前臺、部門相互協調、渠道順暢、溝通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2、項目的可交付物:到位管理、事務管理、績效考評、監督管理、金點子、營銷論壇、遠程培訓。
3、產品驗收標準。提交可交付物后先根據政策文件與客戶一起進行評審,然進行項目試運行正常且穩定1個月后進行驗收。
4、項目的約束條件:2012年10月1日完成項目交付工作。
完成項目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采取分解的手段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單元,最終得出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WBS)。在此項目中,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是在項目范圍書基礎上制定的。本項目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方式是以項目進度為依據劃分WBS,第一層是大的項目成果框架,每層下面再把工作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合進度劃分直觀,時間感強,評審中容易發現遺漏或多出的部分,也更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
三、做好項目范圍確認工作,確保項目準確、滿意完成
范圍確認是項目干系人(發起人、客戶和顧客等)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項目范圍的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WBS上的可交付物進行監控,對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的可交付物及時進行會議評審,涉及核心業務的,提供相關文檔由客戶一起進行確認.比如,在事物管理開發完成后,我組織組長、業務專家依據政策文件逐一進行會議評審,評審后要求測試人員寫測試文件,并將系統計算出的結果截圖附在測試文件中,發送給客戶相關人員進行確認。
一、構建財務管理學理論體系的理論依據
財務管理學是一門既涉及經濟學,又涉及管理學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該學科的任務,一是要闡明財務管理的種種規定性,即財務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財務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即如何進行財務管理。前者屬財務管理的基礎理論,后者屬財務管理的應用理論。
一般來說,基礎理論性學科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即從一個最簡單、最抽象的邏輯范疇出發,通過將形成該范疇時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進來,再現研究對象豐富的規定性,從而使人們獲得對研究對象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復雜而不是簡單的,生動的而不是僵死的認識。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同樣遵循上述規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與其體系的構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而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的思維規律。既然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要從一個最抽象、最簡單的范疇出發,那么,科學地確定這一范疇便成為合理地構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關鍵。
與基礎理論的任務不同,應用理論的任務在于指導人們怎樣去做事情,因而,應用理論無疑應具備鮮明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務與性質不同,其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的依據也就不同。基礎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是人類思維活動的規律,應用性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規律。
二、財務管理學理論體系研究現存問題
為了構建起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有必要對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研究中現存的問題作一剖析。
1、有關財務管理學的內容構成。我國的財務管理學,迄今為止,其內容構成基本與西方國家的財務管理學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總論,闡述財務管理的概念、內容、職能、目標、環境等基本理論問題;第二部分,介紹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與財務風險的測算等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紹投資決策、籌資決策、股利政策、營運資金管理等財務管理實務處理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第一部分為財務管理學的基礎理論部分,第二、三部分則為財務管理學的應用理論部分。財務管理學內容體系存在某些不科學、不完善之處。
2、有關財務管理理論起點的確定。對財務管理學起點范疇的確定, 筆者認為,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將復雜的范疇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一些復雜的范疇,比如“財務管理”,被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勿庸置疑,“財務管理”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綜合性極強的范疇。它既是資金籌集、資金投放、資金運用和收益分配種種財務活動的總和,也是財務預測與決策、財務控制與監督、財務成果評價與考核種種財務管理職能的總和。有賴于其他一系列范疇才能予以說明的綜合性如此之強的一個范疇是無法充當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起點的。
(2)從財務管理學體系以外尋找起點。比如,將“環境”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環境對事物發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本質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揭示環境對事物發展的影響。這就意味著環境不可能處于起點的位置。
(3)將財務管理假設作為起點。任何科學研究都有一個假設問題。這是因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會與其他事物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從而使研究對象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為了使研究得以進行,便需要首先對研究對象所處的環境條件加以限定,這種限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設。然而,如前所述,理論體系的起點并不等同于理論研究的起點,該種觀點的不妥之處就在于將理論體系的起點與理論研究的起點混為一談。
(4)將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與財務管理應用理論體系的起點混同。如前所述,財務管理理論包括財務管理基礎理論與財務管理應用理論兩大部分,二者的性質與功能作用不同,其起點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現代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構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首先要解決的是邏輯起點問題。作為財務管理的對象,有人認為是財產,有人認為是價值,有人認為是資金,也有人認為是本金。而在筆者看來,財產、價值、資金、本金,均是財富的不同社會形式,都可以抽象為財富。
(1)財富及其社會形式。財富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獲得的物質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財富的生產都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特定的生產關系賦予財富特定的社會形式或屬性。撇開社會屬性、社會形式等社會規定性,財富是人類所創造的勞動產品或使用價值。在自然經濟社會,財富直接體現為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社會,財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價值形式轉化為間接的價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資、稅金等既是財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經濟利益關系的載體。
(2)財富運動及其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在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財富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的,如數量的增減、形態的轉化、產權的變動等等。人們必須把握這一過程,自覺地實施對財富及其運動過程的管理。對為國家所控制的財富進行的管理,就是財政;對為企事業、行政單位等多種經濟組織所控制的財富進行的管理,就是財務。廣義的財務管理,既包括國家的財政管理,也包括事業、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
(3)財務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財富不斷地被消費,又不斷地被生產出來。財富的生產總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財富的生產過程,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也是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與此相應,進行財富管理必然具有雙重目的:一是追求經濟效益,用既定的耗費生產出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二是維護經濟利益關系,保證各利益相關者實現各自的經濟權益。
(4)財務管理職能二重性。財務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職能也就不同。為追求經濟效益,財務管理被賦予對財務活動進行
規劃、調控、評價的職能;為維護經濟利益關系,財務管理被賦予對財務活動實施規范、監督的職能。隨著財富生產、流通規模的擴大及其社會化、國際化的推進,人們對財務活動中經濟利益關系的維護與協調,不再限于經濟組織自身,而是突破單個經濟組織的邊界,逐漸成為國家乃至國際性經濟組織的行為。
2、財務管理應用理論體系。因為財務管理應用理論是對企事業、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活動亦即微觀財務管理活動規律性的描述,所以財務管理應用理論體系,實際上也就是企事業、行政單位財務管理理論體系。
(1)與追求經濟效益相關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目前與追求經濟效益相關的企業財務管理應用理論體系一般是按照財務管理活動的環節,即投資—籌資—權益分配來構建的。筆者認為,這一體系應該遵循企業財務管理實踐活動的規律來構建,而不應該按照財務活動的環節來構建。也就是說,要把財務管理目標作為該理論體系的起點,并按照財務規劃、財務調控、財務考核與評價三大基本職能順序展開該理論體系的內容。
(2)與維護經濟利益關系相關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追求經濟效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利益相關者得到各自的經濟利益。如果在經濟利益關系的處理上出現偏頗與失衡,就會使生產經營活動受到阻礙,甚至難以為繼。筆者認為,該理論體系的構建,同樣應遵循財務管理實踐活動的規律來進行。該理論體系由管理目標設定的理論與方法、管理職能實施的理論與方法、管理實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三部分組成,其要點為:企業對經濟利益關系管理的目標,一是為保障企業財產的安全與完整,二是為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由此財務管理被賦予規范企業財務行為與監督企業理財活動兩大職能。為了行使兩大職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據《公司法》、《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法律法規,對企業的財務行為進行規范與協調;發揮財務會計及內、外部審計的作用,進行事中、事后的財務監督;采取會計核算、財產清查、牽制等方法,保護經濟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的財產安全與完整,等等。
參考文獻:
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是人們在財務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對財務管理理論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方式所作的一種界定,主要包括財務管理基本理論、通用業務理論、特殊業務理論和財務管理其他領域。邏輯起點是構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和理論結構的出發點,即該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范疇,因此,確定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首先要確立財務管理合理的邏輯起點。
一、財務管理理論邏輯起點的主流觀點
(1)本質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財務的本質決定了財務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是奠定財務獨立存在的客觀基礎。這一觀點符合我國傳統哲學思維習慣,但財務本質是一個純理論性的范疇,以此作為起點容易導致財務管理理論脫離實踐;而且財務本質是隨環境變化而發展的,以此為出發點的理論結構必然不穩定;在教學中以本質為起點教學,不利于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理論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假設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假設”為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出發點和基礎,因此應該以假設為邏輯起點。但財務假設是根據客觀環境做出的主觀設定,其科學性和可行性與財務管理的外部環境存在緊密的聯系,且財務環境要比研究中的更為麻煩。而且該理論較多地借鑒了會計理論的研究思路,20世紀70年代后以假設為邏輯起點的會計理論研究,也逐漸改用會計目標作為邏輯起點。
(3)本金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本金是為組織商品生產流通活動墊支的貨幣性資金,本金起點可以彌補其他起點理論的不足,因為它符合邏輯起點的基本標準。但是因此而認為本金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也缺乏科學性。因為過分強調本金的界定會變成純理性的探討,無法解決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問題。而且本金是財務管理的一種對象,以它為出發點會使財務管理的作用范圍受到局限,難以構建起完整的體系。
(4)目標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只有確立合理的目標,才能實現高效的管理。突出了財務管理目標在理論結構中的作用,有利于指導實踐。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目標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隨環境變化而變化,以此作為邏輯起點缺乏穩定性,而假設是根據環境而不是目標概括出來的。
二、以財務管理環境為起點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
筆者把財務管理環境作為認識和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開端,并對影響財務管理環境的因素進行分析,我們常把影響財務管理環境的因素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企業的銷售、采購、生產屬于微觀環境,企業理財所面臨的經濟、金融、法律環境等都屬于財務管理環境的宏觀環境,這些對企業的影響尤為重要,企業一般難以改變,更多的是適應它的變化。從財務管理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理財環境可以保證財務決策的正確性、穩定性和及時性,是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起點。
財務管理自產生以來,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融資管理理財階段。20世紀初,西方國家股份公司迅速發展,商品市場需求大于市場的供給,很多企業為了擴大經營規模而進行資金的籌集,公司加強了財務管理部門的建設,融資成為當時研究主要問題,一些籌資理論和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因此,這一時期也成為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第二階段是內部決策財務管理階段,也稱為資產管理理財階段。20世紀50年代后,財務部門的負責人開始意識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味依靠融資和增加商品產量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主要問題應是提高資金使用率,做好資金利用決策。資金的時間價值引起普遍關注,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在這個階段,“新財務論”出現了。
第三階段是投資管理理財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科技迅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市場環境日趨復雜,投資風險與日俱增,財務管理的重點轉移到投資上,企業更加重視投資效益,規避風險。這一時期投資管理理論日趨成熟,如合理的投資決策程序、科學的投資決策指標的設立、有效的投資決策方法等。
第四階段是通貨膨脹理財階段。70至80年代初,西方國家遭遇曠日持久的通貨膨脹,導致企業股票證券貶值、資金利用率降低等,給企業財務活動帶來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財務的注意力轉向有效進行財務管理,對付通貨膨脹。嚴酷的經濟現實迫使企業的財務政策不斷的調整并逐步創新。
第五階段是國際財務管理階段。20世紀末,各國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迅速發展,國際財務管理領域日趨重要。因此國際投資分析、國際轉移價格、進出口貿易融資、外匯風險管理等等逐漸成為該領域的熱門,國際財務管理學科的出現,使得其理論和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第六階段是網絡財務管理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誕生,網絡時代的進步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財務管理進行一場大的變革,網絡財務管理將成為本世紀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方向。
從財務管理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隨著財務管理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財務管理的內容、目標、理財模式和理論體系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理財環境是財務管理理論本質的體現,把它作為出發點去打造財務管理理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遵循了財務管理發展的客觀規律。(作者單位:湖北荊州長江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化成.企業財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一般來說,基礎理論性學科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即從一個最簡單、最抽象的邏輯范疇出發,通過將形成該范疇時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進來,再現研究對象豐富的規定性,從而使人們獲得對研究對象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復雜而不是簡單的,生動的而不是僵死的認識。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同樣遵循上述規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與其體系的構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而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的思維規律。既然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要從一個最抽象、最簡單的范疇出發,那么,科學地確定這一范疇便成為合理地構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關鍵。
與基礎理論的任務不同,應用理論的任務在于指導人們怎樣去做事情,因而,應用理論無疑應具備鮮明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務與性質不同,其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的依據也就不同。基礎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是人類思維活動的規律,應用性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規律。
二、財務管理學理論體系研究現存問題
為了構建起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有必要對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研究中現存的問題作一剖析。
1.有關財務管理學的內容構成。我國的財務管理學,迄今為止,其內容構成基本與西方國家的財務管理學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總論,闡述財務管理的概念、內容、職能、目標、環境等基本理論問題;第二部分,介紹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與財務風險的測算等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紹投資決策、籌資決策、股利政策、營運資金管理等財務管理實務處理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第一部分為財務管理學的基礎理論部分,第二、三部分則為財務管理學的應用理論部分。財務管理學內容體系存在某些不科學、不完善之處。
2.有關財務管理理論起點的確定。對財務管理學起點范疇的確定,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將復雜的范疇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一些復雜的范疇,比如“財務管理”,被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勿庸置疑,“財務管理”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綜合性極強的范疇。它既是資金籌集、資金投放、資金運用和收益分配種種財務活動的總和,也是財務預測與決策、財務控制與監督、財務成果評價與考核種種財務管理職能的總和。有賴于其他一系列范疇才能予以說明的綜合性如此之強的一個范疇是無法充當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起點的。
(2)從財務管理學體系以外尋找起點。比如,將“環境”作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環境對事物發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本質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揭示環境對事物發展的影響。這就意味著環境不可能處于起點的位置。
(3)將財務管理假設作為起點。任何科學研究都有一個假設問題。這是因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會與其他事物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從而使研究對象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為了使研究得以進行,便需要首先對研究對象所處的環境條件加以限定,這種限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設。然而,如前所述,理論體系的起點并不等同于理論研究的起點,該種觀點的不妥之處就在于將理論體系的起點與理論研究的起點混為一談。
(4)將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起點與財務管理應用理論體系的起點混同。如前所述,財務管理理論包括財務管理基礎理論與財務管理應用理論兩大部分,二者的性質與功能作用不同,其起點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現代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構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首先要解決的是邏輯起點問題。作為財務管理的對象,有人認為是財產,有人認為是價值,有人認為是資金,也有人認為是本金。而在筆者看來,財產、價值、資金、本金,均是財富的不同社會形式,都可以抽象為財富。
(1)財富及其社會形式。財富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獲得的物質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財富的生產都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特定的生產關系賦予財富特定的社會形式或屬性。撇開社會屬性、社會形式等社會規定性,財富是人類所創造的勞動產品或使用價值。在自然經濟社會,財富直接體現為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社會,財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價值形式轉化為間接的價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資、稅金等既是財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經濟利益關系的載體。
(2)財富運動及其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在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財富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的,如數量的增減、形態的轉化、產權的變動等等。人們必須把握這一過程,自覺地實施對財富及其運動過程的管理。對為國家所控制的財富進行的管理,就是財政;對為企事業、行政單位等多種經濟組織所控制的財富進行的管理,就是財務。廣義的財務管理,既包括國家的財政管理,也包括事業、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
(3)財務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財富不斷地被消費,又不斷地被生產出來。財富的生產總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財富的生產過程,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也是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與此相應,進行財富管理必然具有雙重目的:一是追求經濟效益,用既定的耗費生產出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二是維護經濟利益關系,保證各利益相關者實現各自的經濟權益。
(4)財務管理職能二重性。財務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職能也就不同。為追求經濟效益,財務管理被賦予對財務活動進行規劃、調控、評價的職能;為維護經濟利益關系,財務管理被賦予對財務活動實施規范、監督的職能。隨著財富生產、流通規模的擴大及其社會化、國際化的推進,人們對財務活動中經濟利益關系的維護與協調,不再限于經濟組織自身,而是突破單個經濟組織的邊界,逐漸成為國家乃至國際性經濟組織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