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規劃原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0 16:33: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合理規劃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合理規劃原則

篇(1)

從傳統的教學理念出發,我們經常會看到教師們在數學課堂上獨自一人滔滔不絕的場景.這樣的形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學進度與效率,但是,未免過多剝奪了學生們的參與權利,無法有效調動起學生們的思維熱度,導致大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確切深入.為此,尋找出一些讓學生們“可接受”的靈活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例如,在對不等式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我將學生進行分組,請大家合作求解不等式3

為了吸引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當中來,作者在實際教學當中會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學生合作環節,為大家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間.這種教學方法同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相比,對學生們的能力挑戰顯然高出不少,但卻沒有超出學生們的接受能力范圍,值得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廣泛推廣.

二、積極聯系生活實際,實現教學內容“可接受”

在優化高中數學教學時,除了完善教學方法之外,還要從教學內容處入手,全面促進教學效果提升.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設置才能夠恰到好處地達到讓學生“可接受”的標準呢?作者認為,將生活實際引入到理論知識呈現當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例如,在對函數的單調性與最值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我及時向課堂中引入了實際生活的元素,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某超市對某種水果的銷售情況進行了一次跟蹤調查,分析后發現,該種水果每天的銷售量y(單位:千克)和銷售價格x(單位:元/千克)之間的數量關系是y=ax-3+10(x-6)2,其中,3

學習高中數學知識,不僅要懂得理論,更要善于應用.只有完成了這兩個角度的協同強化,才能說是將數學知識內化于心了,學生也才是真正掌握了屬于自己的知識.積極聯系生活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充實了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到了高中數學的全貌,有效完善了教學規劃的覆蓋范圍.

三、巧妙設置提問梯度,實現教學梯度“可接受”

當然,想要讓學生們能夠高效且準確地接受數學知識,巧妙的教學梯度設置也是至關重要的.將教學梯度控制在學生“可接受”的程度之內,便可以順暢學生們的知識理解,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率.

篇(2)

(一)化學品安全管理目標重新定位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化學品安全管理目標,不僅是要實現控制化學品的化學危險性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以及保護人類的健康,還要保護生態環境,因而要把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作為化學品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標。

(二)化學品安全管理法規相應調整

聯合國有關機構正在通過締結國際公約,制定和擴大優先管理控制的危險化學品名單,加強化學品危害信息傳播和國家管理能力建設等方式,促進全球化學品安全、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化學品的生產大國也正在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調整化學品安全管理戰略,通過建立、健全化學品安全管理體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采用國際規范的程序,開展化學品危險性鑒別、分類和標簽,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

(三)化學品安全管理領域相應拓寬

與化學品安全管理目標重新定位相適應,化學品安全管理領域應涵蓋化學品生產、儲存、銷售、運輸、使用以及廢棄后的處理處置活動等整個生命周期。重點控制和淘汰那些對人體健康或環境構成不可接受或無法控制的風險的化學品;制定事故應急程序和應急預案,預防化學污染事故,盡量降低重大事故的風險及其影響;妥善處理、處置化學品生產和使用中產生的化學廢棄物,并鼓勵開發、使用安全無害及對環境友好的化學產品。

二、化學品風險預防的審查評價制度

風險預防的原則是國際化學品安全管理的最重要指導原則之一。它主要是通過實施新化學物質申報審查制度、優先化學品監測評價制度以及重大危險源應急預案制度來實現的。

(一)新化學物質申報審查制度

該制度規定,一種新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進口之前必須向主管當局進行申報,同時提交相關理化性質、用途、安全以及毒理學數據等基本資料。該主管當局進行初步危害評估,審查許可后才能生產、上市銷售和進口。

實行該制度,需要建立下列3項配套的化學品管理制度。

1.編制本國的《現有化學物質名錄》。該目錄是在法律上區分新化學物質和現有化學物質的依據。凡是不在名錄上的化學物質均視為新化學物質,需遵守新化學物質申報規定。目前國外已正式公布了7本現有化學物質目錄,收錄的現有化學物質數量為2.2萬―10萬余種。

2.建立新化學物質申報制度。它包括申報資料要求和初步危害評審程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理事會已制定了《化學品上市前最低限度數據》(MPD),發達國家大多參照MPD要求,建立了申報資料要求和評審程序。主管當局審查中若發現一種新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接受風險時,則將拒絕其生產和上市銷售,迫使制造者去開發更安全和環境友好的新化學品。

3.建立化學品安全管理技術支持體系。該支持體系包括完成化學品測試的合格試驗室系統,“化學品測試準則”和“化學品風險評價準則”等技術導則規范以及化學品信息報告、收集、散發和信息交換系統等。

(二)優先化學品監測評價制度

所謂優先化學品,是指由于它對人類或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有害影響,已被主管當局列入優先名單進行測試評價,以確定需要采取的控制行動的化學品。一旦發現一種化學物質或混合物會造成或將會造成人類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嚴重風險,應采取行動預防這種風險或將其減少到最小程度。

優先化學品監測評價制度的實施,使主管當局在知悉一種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對其潛在危害的準確性和重要性存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時,能夠根據預防的原則開展數據監測和風險評估,及時做出科學決策,防止一種危險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三、《化學品分類標記全球協調系統》(GHS)實施

國際勞工組織(IL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危險貨運專家委員會(TDG)等國際組織,于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英文版的《化學品分類及標記全球協調系統》(簡稱GHS)(第一版),并要求有關國家最遲于2008年執行。

(一)實施GHS的目的

《化學品分類標記全球協調系統》(GHS)提出了對化學品標記和安全數據表(SDS)的全球協調體系,以加強對人類和環境的保護,促進化學品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

化學品全球貿易日益擴大,需要制定國家大綱來保障化學品的安全使用、安全運輸與安全廢棄,需要一個化學品的分類與標記的國際協調方法作為這種大綱的基礎。一旦各國有了化學品的一致和適當信息時,就會為各國進行化學品貿易和生產提供統一的平臺。

因此,GHS的實施,可以通過提供一種各國都能理解的國際制度來表述化學品的危害,以提高對人類和環境的保護;為沒有現有相關制度的國家提供一種公認的制度框架;減少對化學品測試和評估的需要;方便已在國際基礎上對危險性做出適當評估和識別的化學品的國際貿易。

(二)GHS的基本內容

GHS論述了化學品以危險類型的分類,并提出了協調的危險傳遞要素,包括標記和SDS。其目的在于保障化學品物理危險與急性毒性信息可被廣泛利用,以使人們在處理、運輸與使用化學品時增強對健康與環境的保護意識。GHS還提供了化學品在各國家、區域之間法律和規程協調的基礎,它也是便利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些現行的制度,都被用作GHS完善的主要基礎。它們包括美國對工廠、消費者和生產殺蟲劑的各項制度要求;加拿大對工廠、消費者和殺蟲劑的各項制度要求;歐盟對物質分類與標記和制備的導則;聯合國對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等。

(三)GHS的適用范圍和應用

GHS適用于所有危險化學品,其危險表述方式(如標記和SDS表)的應用模式可隨產品類或生命周期中階段不同而變化。GHS的目標對象包括消費者、企業工人、運輸工人和緊急營救人員,其目的是保護人類、設施和環境。

危險性分類過程主要針對由化學元素、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無論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內在性質引起的危險性。在此基礎上對每種危險種類與類別的信息進行表述,包括標記、SDS和易理解的符號。

SDS應提供有關在工作場所化學品控制規程框架中使用的化學物質或混合物的全面信息,成為企業和職工獲得安全警示的來源,也作為危險化學品管理的參考。SDS應該提供以下信息:名稱;危險性鑒定;組成/成分的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事故解除措施;搬運與貯存;暴露控制/人員保護;物理和化學性質;穩定性和反應性;毒理信息;生態信息;處置要求;運輸信息;法規信息;其他信息等。SDS將清晰地敘述化學品危險性的數據。

四、化學工業界的綠色行動

國際社會和許多國家從政策措施和技術規定方面加大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化學工業和化學品污染的綠色化學、“責任關懷”制度等綠色行動在化學工業界獲得發展。

(一)發展綠色化學

綠色化學又稱為環境無害化學或可持續發展化學,十多年前由美國環保局(ERA)正式提出,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對綠色化學尚無一致定義,一般認為,它是利用化學的技術和方法減少或消滅對人體健康、社區安全和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和試劑、產物及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

在美國,1990年頒布了污染防治法案;1995年提出了綠色化學挑戰計劃,獎勵和支持從源頭清除污染并工業化的創造發明,并于1996年美國總統首次頒發“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以來,到2003年已經連續頒發了8次年度獎;國際著名的哥頓會議第一次以“環境無害有機合成”為主題召開了會議。世界已有幾所大學設立了綠色化學學位,美國化學學會(ACS)的綠色化學協會(GCI)和其他機構也舉辦過有關的培訓研討會。英國、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也先后建立了綠色化學研究中心。

綠色化學與其他所有綠色行動一樣,是為了解決全球污染問題。綠色化學包括所有可以降低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化學方法和技術。

目前,在綠色化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可替代的原料、試劑、溶劑以及新型催化劑與合成過程等研究。其中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且全部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它們包括廢棄物的處理和轉化;利用無毒無害原料代替劇毒光氣和氫酸生產有機原料;利用生物技術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常用有機原料;采用超臨界CO2代替有機溶劑作為油漆和涂料的噴霧劑等方面。

(二)推行責任關懷制度

責任關懷(Responsible Care)制度,簡稱RC制度,原先是由化工行業企業自愿提出的倡議。根據倡議,化工行業做出嚴正承諾,要不斷地改善其企業對環境、安全和健康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于是加拿大化學藥品生產商協會(CCPA)率先提出責任關懷的構想,并獲得了成功。隨后RC制度擴展到全世界,已經有46個國家的化工企業(占世界化工產值的87%)承諾參與責任關懷計劃。

責任關懷制度向公眾做出嚴正承諾,要求從事化學物質生產和流通的各種企業,從化學物質的開發開始,制造、物流、使用、最終消費直至廢棄,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要自主地為環境、安全和健康采取對策。RC制度的基本內容除了化工業界的承諾外,還包括管理實務規范和可定量的執行指標檢查。

責任關懷制度包括五大要素:指導原則、管理準則、自我評估、自助和拓展。

1.指導原則。亦即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AICM)成員公司的最高管理層的承諾。這個承諾指出,該公司將強烈支持改善其化學品的管理水平,重點是環境、安全和健康,并為此做出不斷的努力。這些原則不僅反映公眾的利益,也反映化工業不斷提高其“健康、環境和安全”(HES)業績的愿望。

2.管理準則。是以指導原則中所提出的責任為基礎的。這些準則沒有規定定量標準,只是指出預期達到的管理方法和原則。它包含6項管理實務規范:①公共意識和應急響應;②工藝安全;③銷售;④污染預防;⑤職工健康與安全;⑥產品管理。

3.自我評估。要求每個成員公司定期檢查,確認管理準則中規定的目標是否達到。通過自我評估,能檢查在符合準則要求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篇(3)

一、居住區理論的概念及歷史沿革

1、居住區的概念。目前,有關我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是五十年代蘇聯為適應現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隨后形成了一系列規劃原則和手法。隨著城市的不斷成長,居住區層面的規劃內容與目標也在不斷地變化,相關理論在不斷地補充、完善,在東西方學者的努力下,關于居住區規劃理論研究的發展經歷了從偏重物質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內涵,再上升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區設計理論的歷史沿革。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鄰里單位”的居住區規劃思想要求在較大范圍內統一規劃居住區,內部與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臨里單位”內部穿越。它把居住區的安靜、朝向、衛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對以后的居住區規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小區規劃”與“鄰里單位”等概念。

二、建筑規劃設計原則。現代居住區規劃建筑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風習俗,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需要來綜合設計,充分體現國家人居戰略目標最基本的發展需求,符合居住區規劃建筑設計規范。具體而言,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滿足多元化要求。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適應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住宅商品化、住區智能化、及私人汽車進入家庭的轉變提供滿足各階層各經濟水平住戶需求的多類型住房,如別墅、花園住宅、多層躍層、小高層、高層、錯層、賓館式住宅。最大限度滿足住戶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原則下,應廣泛滿足諸如單身、兩口之家、三口之家、兩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種戶型結構:豐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細部裝飾美觀多樣統一。

3、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積率,高綠化率;設置大面積綠地(生態性),分散組團綠地(可達性):應當關心綠地率,并非綠化率。綠地率指小區綠地與組團綠地占小區總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綠地(此兩項分別屬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綠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綠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三、已建居住區規劃存在的問題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區缺少人性化的考慮。 規劃往往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條件為目的,只考慮物質空間的布局,很少考慮居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區所需的綠地率與綠化率。并且居住區規劃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公眾的參與,住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環境和設施。因此,這種以物質環境內容決定居住區建設的做法只會導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第二,綠化用地量不達標。不少新建居住區的綠化面積達不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同時有些開發商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壓縮綠化用地,甚至毀綠建房,致使居住區整體居住環境更加惡化。第三,居住區規劃建筑設計缺乏對城市發展的總體考慮。開發商在尋求自身開發利益時,很少考慮開發項目對城市的影響,很多居住區開發缺乏相應的必要設施,尤其是城市邊緣社區的出現,缺少相應的教育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出現與城市脫離的現象,社會問題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區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缺乏銜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單一功能居住區的過分集中導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勻,影響城市交通

2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變化及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們的居住行為和居住心理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出許多新的社會特征。 第一,需求層次變化。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可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其實質是人的需求由簡單的物質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斷發展,隨著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對空間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居住區內部的中心集中綠地,而是要從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等不同層次空間獲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考慮居民日常生活對文化、娛樂、健身設施及不同層次交往空間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為的變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為軌跡,計劃經濟時代居民的這種生活規律性往往表現得十分明顯,這是已建居住區規劃設計需要遵循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則有很多變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閑暇時間增多、小汽車時代的來臨等都會對居民的居住行為產生影響,大型超市開始增多,生活服務設施呈現集中趨勢,小汽車、出租車開始增多,人們上班不再完全依賴公交車等。

第三,家庭結構和社會成員的變化。 現代家庭平均人口數量呈減小的趨勢,“核心家庭”數量越來越多,表現在同一居住區居民的各種需求會發生變化,家庭的需求結構、消費結構、生活觀念和方式都發生~定的變化,家庭勞務也呈現社會化的趨勢,社會成員在同一住宅區內也呈異質化的傾向,社會成員在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文化背景、居住習慣的居民集聚給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和管理增加了難度。

四,規劃建筑設計理念

(1)“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建立。住宅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對現有環境的保護、節約土地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問題,使居住區改善小氣候,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維護居住區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樣性發展。

篇(4)

公園綠地是公園規劃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綠地規劃設計的好,既能夠帶來視覺享受,也能夠凈化空氣,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力求公園綠地的設計達到科學性和合理性,滿足最終的設計效果。下面本文就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原則

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要在一定的原則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滿足公眾對于公園綠化的要求。具體說來,必須要堅持以下原則。

1.1 要在系統性的原則下進行設計。

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牽涉到很多內容,具有一定的繁雜性,并且綠地規劃設計是一項有層次且多目標的工作,因此說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園周圍的環境以及該地區的整體環境特征等,全面系統的進行設計,充分體現出公園綠地設計的統一性和協調性,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公園綠地景觀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堅持可操作性的原則。

無論綠地規劃設計的如何完美,設計方案一定要切實可行,這才是最為基礎的工作。設計時要從實際出發,增強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簡單明了,具有綠化和美觀的效果,又需要達到最好的價值效果。在堅持可操作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增強設計方案的可預見性,要實現動態設計,反應公園小環境和去與偶大環境系統的動態變化。

1.3 要堅持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簡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園綠地的功能,又要達到經濟高效的原則,實現公園綠地系統的循環與再生,在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公園綠地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2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合理性要求

公園綠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環境下,其規劃設計自然也和城市的整體綠化規劃有密切的關聯,這就需要公園綠地在規劃設計的時候要滿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園綠地要滿足生物的豐度指數,即在設計的時候要確保綠地中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通常來講,植物的種類是表現一地區生態性的基本指標,因此說,合理的搭配植物種類,滿足多樣性的需求,這是設計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豐度不僅是指植物,還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積,因此在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中,還需要搭配恰當的水域面積,創建一個綠化且生態的區域小環境。

2.2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要和城市的風向相匹配

城市風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重要因素,因此說,公園的綠地規劃設計要和風向相匹配,這樣對更好的緩解熱島效應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綠化地區設計時,尤其是帶狀綠色區域,要和夏季風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風的帶狀綠地,能夠減緩風速,改善局部小氣候,對于整體大氣候的改善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還需要和文化相連接

文化是一地區的特色,在公園綠地設計的過程中,也需要傳承這一文化氣息,可以將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為設計的首選,搭配其他反應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園綠地能夠彰顯文化氣息。

3 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措施

要想進一步完善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使其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就需要優化設計手段,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環境進行整體的規劃。

3.1 需要以設計立意取勝

公園是公共場所,是要滿足公眾的需求的,公園綠地的設計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眾,因此,公園綠地設計的立意就是要以公眾和綠色為主題。從公眾的角度來講,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公眾對于公園某種功能的需求。公眾的欣賞水平、教育背景以及愛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公園的欣賞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說在公園綠地的設計中,就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差別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環境來確定公園綠地設計的立意,進而確定好公園的功能分區和相應的綠地設計形式,達到動靜結合、分區合理、功能凸顯的綠色設計效果。

3.2 需要公園綠地設計要和交通設計協調發展

公園內的大部分面積都是被綠色植被所覆蓋,或是草地,或是樹叢,或者是小面積的水域和建筑,這種綠色自然的形式,將公眾的活動范圍局限在公園中的廣場和園路之中,很難近距離的接觸到綠色的自然氣息,從一定程度上將,公園綠地的設計也就喪失了設計的初衷。為了合理解決這一問題,在公園綠地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多開辟一些小路,給公眾充分接近自然的機會,也避免一些游人因為自身原因而踐踏草坪、破壞公園設計美感的行為發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園綠地植被

通常情況下,公園中的園林植物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園區域都適合園林植物的種植,不同的功能區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說要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區域,合理的配置好喬木與灌木、常綠與落葉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應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既顯層次,又表現出和諧統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中的關鍵因素,植物的選擇要謹慎合理。以區域植被來講,其能夠適應公園的環境,也能夠給公眾帶來親近感,但是也會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時還需要在不同的空間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穩重。同時,在配置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的運用灌木、喬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層次清晰、結構明確的公園綠地設計空間,這樣及提升了公園的整體綠化率,也會有小的改善小環境的生態效益。

4 結束語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設計和城市綠化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公眾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勢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為突破口進行分析,在指出設計原則、合理性要求的基礎上論述了三點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措施,希望能夠對今后公園綠地設計有所幫助,更好的促進公園綠地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薇.淺談街心公園綠地系統設計[J].科技風,2011(07).

篇(5)

1 城市規劃原則

為了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規劃時必須采取合理地采取適合的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遵循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環境綜合質量,尋求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努力實現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的目標,使規劃統籌安排、持續發展。同時把握城市社會經濟與城市發展趨勢與規律,調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網絡系統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2)客觀原則:以科學的態度充分認識城市發展建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規劃即具高起點、高標準、長遠性,又要與實際密切結合,尋求切合實際的城市開發策略、發展指標與階段目標。使規劃適當超前,兼顧現實。

(3)特色原則:充分提煉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現狀特點,發揮較好的自然條件優勢,在城市形象和整體空間環境研究的指導下,進行城市景觀特色的創造,使規劃精心構思,體現特色。

2 城市規劃思考

對于城市規劃來說,其涉及到用地規劃、道路規劃以及城市綠化規劃等方面,因此規劃時需考慮的要點較多。通過結合實踐,筆者總結了對于城市規劃來說,其應當考慮的重點問題。

(1)城市規劃離不開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發展,為此規劃應當調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網絡系統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2)進一步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選擇城市發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發展空間形態,合理確定未來城市的布局結構。如調整城市的工業結構,合理布置工業用地,通過規劃有效地確保城市經濟穩定協調發展。

(3)在當前形勢下,城市規劃應當弘揚歷史文化,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創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風貌。充分考慮山、水等環境要素,建設擁有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城市與自然生態風景有機結合的現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規劃設計思路

對于城市規劃來說,必須采取爭取的技術路線才能有效地確保城市按照規劃意圖來進行。為此城市規劃應當以城市發展與規劃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運用先進手段和多學科滲透的方式,通過專題研究、方案比較等技術方法,強化規劃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學性:在深入細致的現狀調查和專題研究基礎上,重點把握區域與城市發展條件、城市結構與用地發展方向、生態環境、交通系統、歷史文化城市保護與城市特色、近期建設等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加強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展開有針對性的一些專題研究。重視現場踏測和基礎數據的分析。對城市用地現狀、近期重點工程地質條件、縣域城鎮發展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為規劃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重視與周邊地區發展的比較分析。重點分析萬載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邊地區的地位與職能,分析周邊城市對萬載發展的各種影響。

4 規劃協調

每個城市規劃都離不開協調城市居民與工業規劃發展,城市規劃應當合理處理好居住與工業、商業、行政辦公等用地的關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適。集中緊湊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級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對舊城居住區的改造,改善居住環境。

對于城市工業布局應當充分考慮縣城的生態環境,做到既發展工業,又滿足環境保護要求,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綜合統一。處理好工業區與居住區及辦公區之間的關系,縮短居民上下班之間出行距離,避免給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壓力。同時應當考慮分期建設的的經濟合理性,留有遠期發展備用地。通過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把東部工業園建成高起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另考慮工業園區遠離城區,要同時注重居住、商業、郵電等設施的同步建設。規劃時,在工業用地調整方面,應當規劃將城中心區內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企業實施整體搬遷,對城中一些小塊工業用地可規劃改造為居住或商業用地。

5 道路交通規劃

道路交通規劃在城市規劃中起著關鍵作用,其決定著城市未來發展。道路交通規劃一方面為了滿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發展當地經濟。為了充分發揮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規劃規劃原則,從區域角度出發,協調縣際交通和縣城內部交通兩個層次,處理好城市道路與公路(省道、縣道)、水運交通之間的關系。根據城市當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城市道路系統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網”的模式。科學合理、切實可行,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盤活土地存量,合理開發增量土地,提高城市運轉效能為目的。明確道路系統的功能和等級,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強化各組團之間的聯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的目的是讓居民在出行活動中掌握主動權,能自由選擇和換乘各種交通工具,達到最方便、省時、經濟的目的。結合城市地勢的自然條件以及城市發展規模出發,交通發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私人交通(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等)作有益補充,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協調發展的方針,達到近距離出行以自行車、步行交通為主,遠距離出行以公共交通為主;同時完善步行系統,保持人行道的連續性、安全性,在局部商業段,設置商業步行街。

6 城市綠地規劃

通過實踐表明,城市的綠地規劃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越來越顯得重要,很多城市規劃都為了創造出一個空間特色鮮明、環境綠化優雅的山水園林城市形象。城市綠地規劃原則應結合城市的性質,將城市公共綠地與生態綠地連成一體,創造出充滿山水特色的綠化景觀。同時根據城市當地的景觀特點和植被風貌,進行水土保持,充分發揮綠地的環境效益,使大氣、水體及噪聲等主要環境指標符合要求。在建設園林綠地的同時,強調保護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創造出優美的城市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綠地系統規劃可通過由成片的郊區生態景觀綠地,城市公園;帶狀綠地,濱河綠地和街道綠化,點狀的小區級公共綠地、小游園和單位附屬綠地構成相互聯系、有機結合的綠地系統。城市風貌景觀是城市外在的形體、色彩、建筑風格與環境藝術景觀的整體感受以及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主要由景觀軸線,景觀區域以及環境藝術小品構成。如通過規劃有綠色景觀軸線,形成主景觀軸線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觀軸線。

7 結語

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文章分別就城市規劃原則,設計私立以及規劃協調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可行的規劃私立,為同類工程參考。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 TU9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0-80-1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統一的、規范的、科學的城市規劃標準固然重要,但是統一的、規范的、科學的城市規劃標準的實施前提是對城市空間的了解和對城市實體的考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合理的、科學的城市規范標準。

1 城市規劃的定義

對于城市規劃的定義各國也不盡相同。所謂城市規劃是指根據城市的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等客觀條件制定適宜城市整體發展的計劃,從而協調城市各方面發展,并進一步對城市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工作。

2 城市規劃應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

2.1 整合原則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首先必須依據實際情況,從全局出發,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的處理和協調各種關系的整合原則。了解城市的空間與實體,城市的發展規模以及各項建設標準,并與城市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利用好城市用地,合理劃分功能區。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把我們的眼光放長遠一些,要給城市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要用科學的眼光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通過綠化,可以減碳增氧,使空氣保持清新。同時可以凈化空氣,因此花草樹木具有吸引有毒、有害氣體和放射性物質,吸附煙塵、灰塵,同時可以調節氣候,隔音消聲,最終促進人類身體健康。城市綠化具有美化環境景觀的作用。綠化最直觀的作用就是美化環境,讓人們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里面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保護生態平衡,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2.2 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過程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珍惜每一寸土地,一定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不能鋪張浪費,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盡量少占農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

2.3 安全原則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根本標準,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安全原則也是重中之重。規劃的安全合理是一種必然也可以說是硬性要求,這點毋庸置疑。這里說的安全原則指的是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規劃過程中就必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安全問題,不容忽視。2.4 美學原則

美學原則尤其要說的是注意傳統與現代的協調,既要保護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也要有創新意識,符合時展要求,與時俱進。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建筑格調與環境風貌的協調。城市規劃需要通過對建筑布局、密度。要體現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的要求。

2.5 社會原則

人是環境的主角,要注意協調好人與環境的關系,在規劃過程中廣場及公園是社會原則中要提到的兩點,還需特別提到的就是公共設施,在公共設施的建設中還要注意考慮老、幼、病、殘等特殊人群的使用方便問題,只有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人們喜愛的城市。

3 結語

整合原則要注意從實際情況出發,然后再協調整合各種關系;經濟原則主要注意不能鋪張浪費,珍惜每一寸土地;安全原則要做到在規劃過程中防患于未然;美學原則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結合,同時滿足生態要求;社會原則關注人是環境的主體,致力打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參考文獻

[1] 牛彥軍,郝相林.城市規劃與高品位教育空間環境營造――以安陽市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5).

[2] 李婧,郭海鞍.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影響[J].建筑知識,2006(01).

[3] 張健,劉春雪,劉敬東,劉健.淺析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文化與特色[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4] 趙明星,張玉霞.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研究三則[J].華中建筑,2008(08).

[5] 武前波,崔萬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生態哲學:天人合一[J].現代城市研究,2005(09).

篇(7)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對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對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規劃的前提,做好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就必須要進行科學的設計。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建設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城市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重點是要做好設計,實現科學設計是高水平規劃的前提。在城市規劃設計階段設計人員必須要堅持正確的設計原則,只有堅持正確的設計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科學設計。

(1) 園林景觀規劃模型

一、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概念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設計人員運用專業的園林技術和工程技術對地形,花草,樹木,建筑,園路等進行合理布局與配置的行為。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要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園林設計具有一定的技術性,進行科學的園林設計對設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堅持正確的原則,是實現科學設計的前提。在設計階段要堅持的原則,筆者認為有三點:一是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二是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在設計中要融入生態學的概念。

(2)景觀規劃設計圖

(一)為人民服務原則。為人民服務原則主要指的是園林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維護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體居住水平。為人民服務原則是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的根本原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把提升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作為自己的責任,要通過科學規劃來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輕松舒適的居住環境。

(二)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園林設計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經濟適用功能,二是美觀功能。經濟適用功能是園林設計的第一個功能,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務于對象,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經濟功能,要做好經濟設計的原則,主要指的是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按照投資限額設計的原則來進行設計。美觀是園林設計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注重美觀指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提高園林的欣賞價值,要創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圍。

(三)在園林設計中要融入生態學原理。生態學理念是近些年來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它是人們對工業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結果。生態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優化生態環境,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園林設計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科學的園林設計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高效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長遠發展。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要達到融游賞于良好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 園林規劃的具體措施

上文提到了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原則,在探討了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具體原則之后,我們就來詳細論述進行園林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筆者認為進行科學設計首先必須要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與設計;其次是要增加綠地面積;最后是要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綠地綠量。

(一)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設計。城市園林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進行生態保護,而生態保護首先必須要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設計,要加強城市規劃中的綠地建設,綠色植物對保持城市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等可以有效減少噪音,減少環境污染。

(二)要增加綠地面積。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積,要增加綠地面積。對城市綠地進行科學規劃與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在園林規劃中要把城市綠地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兩者要同步實施,這樣可以保證城市綠化的順利完成。

(3)綠地系統規劃圖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資源,綠地中的綠量要有顯著提高。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用地性質的不同進行不同配置,要結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營造景觀的要求來進行配置,要加強綠地中的綠量,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這樣可以使得豐富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既美觀又環保。

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實現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就成為了城市建設者的必然選擇。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對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實現科學的城市園林規劃,本文詳細分析了城市園林規劃中必須要堅持的原則,而后又對城市園林規劃的具體策略提出了一點建議。筆者認為做好園林設計需要從以上三個方面下功夫。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城市園林設計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園林設計中要高度重視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植物的合理配置。

篇(8)

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同時又將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多種技術手段應用到其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辨識、模擬、設計和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最終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如何實現城市生態的可持續規劃

一、城市生態規劃需遵循的設計原則

1.自然生態原則是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努力實現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界壓力很大,使系統的變化超過了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即“生態閾限”時,它的自我調節能力隨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時,系統結構被破壞,功能受阻,以致整個系統受到傷害甚至崩潰,此即通常所說的生態平衡失調。 城市生態系統是外界壓力最大的生態系統,如果不以自然生態原則為基礎,必然導致城市生態環境的畸形發展和惡化,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充分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的社會生態原則是城市生態規劃的方向。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于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因此,任何經濟發展決策時都不能只考慮對當前人類社會的影響,還要把該決策所影響到的所有方面都做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如果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只是當時當地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對人類的長期發展,人與生態的和諧共存帶來的都是不良的影響,那么這種經濟模式就是不可取的。因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獲得人類文明的長期存在發展,就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生態。

3. 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的經濟生態原則是城市生態規劃的體現。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 自然生態原則、社會生態原則和經濟生態原則有機結合的復合生態原則是城市生態規劃實現的必然途徑。城市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二、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

1.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對不同的廢棄物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和煙塵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高效能的運轉系統。包括暢通的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有保障的物質供應系統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統。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保證水、土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覆蓋率指標,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 從生態規劃內容可以歸納出一些具體的城市生態規劃目標: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規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和諧;從土地的角度來說,城市用地結構合理,開發有序,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城市功能獲得適宜的生態區位;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城市空間與其承載的城市功能相適應,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間分布特征,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使得城市既呈現動態發展的態勢又保持穩定有序的結構;從環境的角度來說,城市功能的發揮不超過其環境容量的限制,促進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篇(9)

[關鍵詞]城市規劃 原則 作用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2-0176-01

一、城市規劃

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金融等各個方面的領域,為了使得這些方面能夠協調發展,就必須進行統籌安排,統一規劃。城市規劃是對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并且需要綜合安排城市的各項工程建設進行部署,城市規劃是這個城市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藍圖,是整個城市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要建設好一個城市,必須具備統一科學的城市規劃,并且需要嚴謹的依據城市規劃的內容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政策性以及區域性。需要能夠預見并且合理地確定整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布局,能夠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以及統籌安排各項建設,讓整個城市的建設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協調、壞境優美的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各項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城市規劃遵循的原則

(一)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需要,正確處理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從實際出發,對方面進行整合。

(1)要使整個城市的發展規模、定額指標以及各項建設設施的標準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2)需要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計劃之間的辯證關系。要學會從全局出發,使得城市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也可以做到職能明確,互相銜接,主次分明,認真科學的考慮城市建設用地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建設形成統一協調的整體。

(3)要正確的處理解決好城市規劃的近期建設和遠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任何的城市都會有一個逐漸形成、發展、改造的過程,我們既要做到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還要科學地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絕對不能僅僅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

(4)要認真處理好整個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重改善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能為了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城市的經濟發展要和環境建設同步進行,相互協調。

(二)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實用經濟的原則,這對于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1)要始終本著節約合理用地的原則,珍惜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做到精打細算,盡可能的少占農田。我國耕地人均數量比較少,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合理珍惜利用土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在城市發展中要節約建設,形成合理的布局,不斷提高對城幣發展中比較有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安全原則

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就是安全需要。需要把城市的防災對策納入道城市規劃的體系中去。

(1)在對城市規劃應該符合城巾防火、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需要。在有可能發生災害的地區,一定要在城市規劃中采取相應措施;特別是需要加強對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的注意。

(2)城市規劃的交通、治安、人民防空建設也是需要加強注意的問題。在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可能造成問題的因素。

(四)美學原則

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需要依照美的規律安排城市的各種要素,以給人美的感受,從而構成城市的整體美。

(1)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協調,保護好城市中那些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設施的時候,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精神。

(2)要建筑格調與整體環境風貌的相互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能夠協調。城市規劃要能夠體現整個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需要。

(五)社會原則

社會原則是指在城市規劃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盡量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設計要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讓人們能夠享受陽光、綠地、新鮮的空氣以及現代化的公共設施,這種比較具有生活情趣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的目標。

三、城市規劃的作用

(一)管理城市的公共資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實現

城市建設是一種對城市公共資源的占用過程。城市的建設有公益性的建設行為,也有以經營為目的的開發行為。城市規劃可以幫助確定哪些用地用于什么建設從而可以保證城市的合理發展。通過城市規劃還可以管理好城市的各項公共資源,從而實現城市的社會公平。

(二)協調各種利益主體之問的矛盾,平衡社會各階層的需求

城市規劃可以依據土地利用的規律以及開發項目的類型、特征等,確定建設的約束條件和各項控制指標,這樣也可以使商業開發的行為受到一定的約束。所以說城市規劃也能夠起到規范開發行為,協調各利益主體的作用。

(三)處理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傳承

展示城市風貌的特色地區以及大量歷史遺存的地區往往也是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很多開發商以犧牲人文資源為代價進行商業開發。城市規劃可以正確處理文化傳承與開發建設的關系,保證城市的文化傳承。

(四)有效經營城市資產,協調資源、環境等目標市場

經濟全球化使得城市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地方政府為了使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對城市的環境的保護,從而影響了城市的長遠發展。城市規劃是合理協調各類資源的重要方法,在促進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的保護資源。

(五)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城市規劃確定了城市的性質、規模以及發展方向,可以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對城市的空間布局進行協調。城市規劃可以作為建設和管理城市的依據,保證各項設施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開發,是實現整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一項有效的綜合手段。

小結

城市是人類經濟社會各項活動的空間有機統一整體,所以在對城市的規劃工作方面,一定要首先注重對城市整體全局的協調。只有做好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的控制引導下,整個城市健康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特別是我國在改革開發以來,經濟迅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建設的速度也變得迅猛異常。隨著城市的社會經濟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整個城市系統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明顯,而且對城市規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果沒有及時合理的進行城市規劃,就會影響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為促進城市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必須重視城市規劃,發揮城市規劃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政府規劃的層次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其目的是確保環境影響在決策的盡可能早期就與經濟和社會因素同等地被考慮到,防止在經濟發展中造成重大生態環境損失和破壞。我國于2003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建設項目擴大到政府規劃,是我國環保事業的歷史性突破,不僅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后盾,而且對于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倡導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至關重要。與單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不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能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但是與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相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有效性仍顯示其較弱的一面。下面,就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有效性展開分析。

1.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分析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對規劃區域環境進行現狀調查、監測、評價的基礎上,分析確定該區域相關環境要素的容量并提出總量控制方案,從環境保護角度論證規劃區環境保護方案、生態建設方案,對擬議的各規劃方案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和綜合論證,提出規劃實施的可行性結論和規劃的調整建議,為主管部門對該規劃的可行性提供決策依據。

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導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原則有科學、客觀、公正原則、早期介入原則、整體性原則、公眾參與原則、一致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等六方面,但目前所開展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并不能完全貫徹這六方面的原則。本文從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六個原則等方面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有效性進行分析。

1.1 科學、客觀、公正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科學、客觀、公正原則即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必須科學、客觀、公正,綜合考慮規劃實施后對各種環境要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2 整體性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整體性原則指一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把與該規劃相關的政策、規劃、計劃以及相應的項目聯系起來,做整體性考慮。

整體性原則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編制過程中落實效果也是比較好的,一般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開展初期,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即在規劃發起單位、規劃實施單位、規劃編制單位等配合下開始搜集相關資料,包括政策、規劃及項目建設情況等,盡力搜集完整所需要的有關資料,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編制時能夠充分的結合,進行統籌考慮,一般情況下,整體性原則的落實效果能夠有較好的體現。

1.3 早期介入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早期介入原則即是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盡可能在規劃編制的初期介入,并將對環境的考慮充分融入到規劃中。

根據樣本調查可知,目前所做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有較大一部分是在規劃報送審查前、甚至在規劃實施后才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而并非在規劃編制初期開展的,對于提前介入的原則執行率較低,這樣難以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與規劃內容相結合,環境影響的減緩措施不能充分融入規劃中,往往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編制階段發現環境問題或規劃內容的不合理性時,規劃已經基本成型,或者規劃已經實施,已較難再進行規劃的調整,因此,使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不能夠充分發揮。

1.4 公眾參與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公眾參與原則即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利益和主張。

公眾參與原則與早期介入原則一樣,也是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有效性起到作用比較大的一項原則,但與早期介入原則類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體現的效果不明顯,雖然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執行率較高,除了性規劃及不宜公開向公眾告知的規劃,其它規劃在環境影響評價階段均進行公眾參與。

1.5 一致性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一致性原則即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深度應當與規劃的層次、詳盡程度相一致。從而使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起到的作用較明顯,這項原則主要是依賴于規劃的層次與詳盡程度,一般來講,規劃本身內容較詳盡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深度即可以達到相一致的程度,但是由于受到規劃編制單位本身的技術程度、規劃發起單位或主管單位的時間要求等原因,因這些因素的聯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致性原則的實施有效性也受到相應條件的限制,因此,總體來看,一致性原則在規劃詳盡的情況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現的有效性較明顯。

1.6 可操作性原則的實施有效性

可操作性原則即為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當盡可能選擇簡單、實用、經過實踐檢驗可行的評價方法,評價結論應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以上分析,在六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中,早期介入原則與公眾參與原則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有效性具有較明顯的影響,其他四個原則落實效果較好,因此本文擬主要針對規劃實施有效性影響較大的早期介入原則與公眾參與原則,提出增強規劃實施有效性的方法。

2.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提高方法

2.1 提高早期介入原則有效性的方法

(1)掌握早期介入的時間,為提高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早期介入的執行率,建議規劃發起部門或規劃編制部門在開展規劃階段初期即與環保部門進行溝通,最好在規劃發起單位委托進行規劃編制時,同時委托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規劃編制小組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小組同時成立。盡管初期介入時不一定能完全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工作,但環保部門及環境影響評價小組可以為規劃編制提供相應的環保建議及意見,如對于工業園區,在規劃初期的規劃區選址、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即可提供相應的指導。

(2)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介入后,宜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使環境保護的思想貫穿規劃編制的始終,隨時為規劃的環境合理性提出意見,使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2.2 提高公眾參與原則有效性的方法

(1)合理選取公眾參與的調查方式及調查對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方式及調查對象應有所區別。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屬于宏觀性評價,除具體涉及影響人群需進行調查外,需從知識面較寬,能對規劃及環境影響有較多把握的專業人群進行調查。調查對象首先必須有利益相關者參與,如涉及搬遷的必須進行調查;其次是可能受到該規劃影響的普通公眾;再次為規劃區內企事業單位及相關利益單位;另外必須就專業問題對行業專家進行調查走訪,受調查人員中最好有一定數量的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公眾參與的對象需要政府與民間的有機結合,盡量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通過選取合理的調查對象,保證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全面性、專業性,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調查方式的選取:①向公眾媒體告知,②發函征求相關單位意見,③召開咨詢會、論證會,④咨詢行業專家、進行專家走訪。根據規劃的不同性質選取適宜的調查方式,而不是為了單純地完成公眾參與工作而進行這項工作,要使這項工作行之有效,不能因工作繁瑣而減少必須的工作量。

(2)嚴格公眾參與的程序。要重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工作,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工作應由專人負責監督,建議建立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立第三方審查機制,要真讓老百姓“說真話”,以保證公眾參與工作的科學、公正、公平。

(3)將公眾參與貫穿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全程。中國一般只是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及評審階段進行公眾參與,由于規劃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影響較大,宜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全過程中不間斷地進行公眾參與,充分擴大公眾參與的覆蓋面與公眾參與的深度。

(4)努力實現公眾與規劃部門、規劃部門與環保部門、規劃部門與環境影響評價單位之間的多向交流,對公眾意見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審查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及審查意見交付審查部門后,審查部門也應將規劃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采納情況反饋給環保部門,如有必要應向公眾公開,以促進公眾意見的真正落實及良性循環。

2.3 其他方法

(1)規劃實施階段,宜定期進行跟蹤評價和審查。這是確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2)環保部門要強化管理,嚴格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先的原則。對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未批復的,確保不批區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制規劃區內的項目先行建設。如果項目先行入區建設,此時尚不能確定其與規劃的符合性及項目建設的合理性,一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意見出具后發現項目的不合理或與規劃的不一致性,再行更改項目選址與產業類別等會存在較大困難,但如果從源頭加強管理,嚴控區內的項目審批,即會更好地保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

3.結語

總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調控城市發展進程中減緩環境影響的重要手段,雖然當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有效性仍顯示其較弱的一面。但隨著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在法律層面上不斷完善,同時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形勢的不斷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實施層面上也將不斷獲得提高。

上一篇: 河道治理的生態效益 下一篇: 工程造價的理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 | 午夜国产欧美理论在线播放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小说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