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33: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土木工程的基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土木工程基礎施工,主要是指土方工程的施工,常見的內容有:場地平整、基坑開挖和支護、排水降水以及填土壓實等。通常情況下,土方工程的施工不僅工程量大,而且勞動強度大,另外,施工條件也較為復雜。所以,應該對土方工程的各個施工關鍵點進行深入的研究。
1.土方工程施工的關鍵點
1.1穩定土壁
基坑土壁之所以能夠實現穩定,是因為土體內部摩擦阻力與粘結力存在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這種平衡一旦被破壞,則會立刻導致塌方,拖累進度,對周邊建筑物造成損害,還有可能引發人員傷亡的安全事故。放足邊坡和設置支撐是兩種最主要的穩定土壁的方式。[1]
1.1.1放足邊坡
留設邊坡時,一方面要考慮相關規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土質、水文、施工方法以及開挖深度等)進行確定。如果是粘性土質,那么邊坡可以適當陡些;如果人工挖土或者機械在坑上邊挖土,那么邊坡應適當平緩一些;如果基坑周邊有主要建筑物時,那么邊坡坡度可取1/1.0-1/1.5;如果工期短且無地下水,那么可以留設直槽。該種情況下,各土質對應的最大開挖深度如下所示:密實、中密實的砂土以及碎石類土―1m、硬塑、可塑的輕亞粘土及亞粘土―1.25m、硬粘、可塑的粘土和碎石類土―1.5m、堅硬的粘土―2m。
1.1.2設置支撐
為了縮小施工面,或者減少土方量,又或者場地限制無法放坡時,可利用設置支撐的辦法實現土壁的穩定。淺基坑的土壁支撐技術通常有灌注樁、板樁、橫撐、深層攪拌樁以及地下連續墻等。深基坑的土壁支撐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透水擋土支撐結構,一般利用工字鋼樁加橫擋板、預制樁以及雙排灌注樁等實現擋土功能;2)止水擋土結構,一般利用鋼板樁、地下連續墻、化學注漿樁以及深層攪拌水泥土墻等實現擋土功能;3)部分支撐結構,一般利用懸臂、錨拉式支護、土層錨桿以及型鋼水平支撐等實現擋土功能。[2]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基坑邊緣原則上不允許堆放大量的土方、材料或者設施設備;2)基坑開挖完成之后,不可長時間暴露,應馬上開始后續的施工;3)在滑坡地段進行挖方時,要避開雨期施工,要堅持先治理后開挖的原則和從上到下的開挖流程,還要嚴格禁止先行切除坡腳的施工以及在滑坡體上棄土的行為;4)如果發現危巖、孤石以及崩塌體等不穩定的情況,則需要先行妥善處理。
1.2施工排水
在土方施工過程中,處理好施工排水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其關鍵之處在于保持土體的相對干燥。常見的施工排水方法有兩種:1)明排水法。所謂的明排水法指的是將截、疏、抽三種方式綜合利用的一種方法。截是指截住水流,疏是指輸盡積水,抽是指于基坑開挖環節,在基坑底部設置一集水井,且沿著坑底周邊開挖排水溝,從而使水流在集水井中匯集,最后使用水泵將水排出坑外;2)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所謂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指的是在基坑開挖施工之前,選擇一定數量的濾水管并埋設在基坑周邊,然后在抽水設備的配合下將水抽走,從而實現地下水位低于坑底的目的,并將之保持到基礎工程施工結束。利用該種方法可將基坑保持在一個長期相對干燥的狀態,一方面避免了流砂的出現,另一方面極大地改善了工作環境。值得注意的是,降水處理之前,應充分考慮其對原有建筑物的影響,如附加沉降以及位移。這些可能導致建筑物的開裂、傾斜、倒塌以及地面的塌陷。所以,應做好事前準備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3]
1.3填土壓實
填土通常需要滿足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強度,二是水穩定性。所以,應該正確選擇土料以及填筑方法。以下幾類土壤通常情況下不被用作填土:1)有機物含量較大的土壤;2)水溶性硫酸鹽含量超過2%的土壤;3)凍結或者液化狀態下的泥炭、粘土,又或者粉狀砂質粘土。
填方施工最好選用同類土壤,且做到分層壓實。如果無法避免選用不同類土壤的情況,那么下層應為透水性較小的土壤,上層應為透水性較大的土壤。將不同類土壤以不均勻混雜的方式使用是被禁止的,因為這樣極容易在填方內部出現水囊的問題。
2.實例分析
2.1工程概況
某大橋設計長度為690m,為1―24m加20―32m預應力混凝土大橋。大橋施工地層是第四系沖積土,細、中、粗及礫砂,圓粒及卵石土、洪積粉砂、圓粒及碎石土,下伏石灰巖,當地氣候嚴寒且干燥多風,對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影響,凍結深度最大為2.2m,其地震強度為8度。[4]
2.2施工準備
平整場地,使其成為一個便于施工的工作面。對河道基礎進行施工時,不僅要準備好施工平臺,還要做好相應的防排水設計。
2.3挖井基礎施工技術關鍵點
大橋1、2、19以及20號橋墩全部為挖井基礎,相關施工流程如下所示:1)施工準備;2)基坑開挖。基坑開挖利用的是混凝土護壁的開挖技術。基礎直徑的最大值為9.3m,最小值為6.1m。井孔核心部分的土壤是利用長臂挖掘機展開施工。邊壁預留應在50cm以上,還要使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必要的清楚;3)混凝土護壁。護壁材料通常選用C20混凝土,同時要求配置相應數量的鋼筋;4)開挖和護壁的循環進行。如果井內出現涌水,又或者發生地表水深入的現象,應利用集水井和水泵將對其進行及時的排除;5)基坑的檢查和處理;6)混凝土的澆筑。集中攪拌、混凝土輸送泵以及混凝土車運輸等是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幾種主要方式。如果澆筑的傾落高度在2m以上時,為了防止混凝土發生離析現象,需要有滑槽的設置。澆筑結束后,還需要進行灑水養護。
2.4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技術關鍵點
2.4.1施工準備
對場地進行平整。如果場地所處位置為陡坡時,應將其平坡化,以滿足工作臺的要求;如果場地所處位置為河中淺水時,可利用筑島圍堰法進行處理,并保證島頂和水位相比高出1m左右。
2.4.2護筒埋設技術關鍵點
護筒埋設過程中,如果地下水位較低(地面1m之下)時,一般采用挖孔埋設的方法,如果地下水位較高時,一般采用填筑埋設的方法。下沉護筒時,應保證它的順直,這樣是為了防止護筒因傾斜度較大而被鉆頭損傷,從而發生漏漿的問題。如果鋼筋骨架發生嚴重偏斜,那么將造成樁的混凝土保護層無法滿足設計的標準。所以,護筒頂面中心同樁位的設計偏差應控制在5cm以內,另外,斜度應控制在1%以內。[5]
2.4.3鉆孔技術關鍵點
鉆孔過程中,應將粘土泥漿和適量片石輸入護筒中。如果存在失水問題,則需要及時適當補水。如果泥漿太過稠密不利于進尺,則需要抽碴換漿。鉆大孔的過程中,應分級進行直至設計孔徑,孔底一般控制在1.4―1.6的泥漿比重,抽碴之后,應展開復測以及碎粘土的分批投入,直至泥漿比重恢復正常。
2.4.4清孔技術關鍵點
清孔是為了減薄沉淀層的厚度,從而提高孔底的承載力。清孔過程中,應做好清水和純泥漿的適時補入,有效避免坍孔現象。第一次做沉碴處理時,需將清水注入孔內,直至符合要求為止,此時才可進行下步工序。鋼筋籠的施工結束之后,檢查孔底的沉碴厚度,符合要求則繼續下部混凝土的灌注施工,不符合要求則對其二次清碴。
2.4.5混凝土灌注施工技術關鍵點
加工鋼筋籠的過程中,全部的鋼筋都應該經過實驗室試驗,另外,還應在現場進行質量或者外觀等常規性檢查。低溫焊接鋼筋時,需要室內操作,冷卻之后才允許離開室內。鋼筋籠集中下料過程中,需要利用吊車實現整節的吊裝。混凝土的灌注需要在清孔后的一小時之內進行,一般利用導管法展開施工,利用剪球法實現灌注封底。應做好混凝土的存儲量控制,保證首批混凝土入孔之后,導管的埋深為1.5―2.0m之間,不可超過3.0m。為了防止灌注環節鋼筋籠出現上浮的問題,通常需加設撐桿對其固定,還要適當控制混凝土的灌入速度。當灌注操作即將結束時,可以提高漏斗的高度,從而繼續灌注操作。[6]
3.結語
就實際情況而言,土木工程基礎施工不僅工程量較大,而且需要在其他分部分項工程開工之前完成,所以,土木工程基礎的施工,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施工機械以及科學的施工方法,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視施工中的幾個關鍵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基礎施工的調配平衡,從而降低工程成本,使工程質量以及工期達到預定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俱有. 關于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要點的探討[J].科技風, 2012,(20) .
[2] 耿曉陽. 土木工程基礎施工的關鍵點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2,(07) .
[3] 謝文利.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2,(01) .
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定位應符合學院的培養目標。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是服務地方、服務基層,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應用型人才。一般而言,課程內容設置和教材內容改革應該針對學院的培養目標,保證夠用、適用、好用。力學課程對于工科學生,特別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是很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力學課程有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彈性力學等。基礎力學課程則包括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課程。因此,文章的討論主要針對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這兩門基礎力學的課程內容改革和教材編寫定位進行討論。理論力學[2]和材料力學[3]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力學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構筑工程技術力學知識基礎,建立物體運動與受力狀態的關系,掌握質點、質點系和剛體的平衡,機械運動及動力學問題的基本規律及其研究方法,使學生明確桿件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問題的基本概念,掌握構件的基本變形及其應力應變的求解方法。通過力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并具有比較熟練的力學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力學素質和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以及分析解決某些實際工程問題中的力學問題能力。通過力學實驗課程,掌握測定金屬材料性質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實驗應力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掌握驗證材料力學理論公式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能力,為學生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及進行結構設計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力學課程的學習,為一系列后續專業課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建筑施工等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也可為學生在今后工作中解決所碰到的力學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因此,獨立學院的學生,必須掌握基礎力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2010年,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就土木工程專業中各知識點的需求和各個知識點的學時建議,頒布了《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4],對力學系列課程知識點的需求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但是,該規范所給出的只是對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所需知識點的最低需求,并沒有明確各類高校的最低知識點的理論深度及其應用要求。遵照規范建議,結合獨立學院的教學實際,基礎力學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的定位應為“緊扣最新規范,體現區域特色,強調工程實踐,服務人才培養”。在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中,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改革都應該符合規范中對各門課程的基本要求,緊密結合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理論上高于高職學院,實踐上強于重點本科母體學校。力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應在保證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加入力學知識在實際中應用的工程實例,以便學生在掌握力學理論課程的同時,了解力學在工程中的實際應用,同時培養學生應用力學知識和原理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力學問題的能力,以使學生在今后專業課程學習和工作中,力學知識夠用,并且會用。在教學內容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改革中,還應該加入最新科技發展的新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基礎力學課程內容和教材編寫內容選取
中圖分類號:TD214+.4 文獻標識碼:A
土木工程施工中,常見土石方工程內容有:場地平整、基坑(槽)與管溝開挖、路基開挖、人防工程開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撐等準備工作和輔助工程。
土方工程施工往往具有工程量大、勞動繁重和施工條件復雜等特點;土方工程施工受氣候、水文、地質、場地限制、地下障礙等因素的影響,加大了施工的難度。在土方工程施工前,應詳細分析與核對各項技術資料(如地形圖、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地下管道、電纜和地下地上構筑物情況及土方工程施工圖等),進行現場調查并根據現有施工條件,制定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
1 土方工程的施工要求
土方工程的施工工藝包括:開挖、運輸、填筑與壓實。
1.1 基坑(槽)的土方開挖
采用“分層開挖,先撐后挖”的開挖原則。合理確定開挖順序和分層厚度,連續進行施工。防止對地基土的擾動。開挖過程中作好檢查控制工作。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應采取降水措施。
1.2 土方的填筑和壓實
土料選用:碎石類土、砂上、爆破石渣及含水量符合壓實要求的黏性土可作為填方土料;淤泥、凍土、膨脹性土、有機物含量大于8%的土、含水溶性硫酸鹽大于5%的土、含水量不符合壓實要求的黏土不宜做填土用。填土壓實方法有:碾壓法、夯實法、振動壓實法以及利用運土工具壓實法。影響填土壓實質量的因素:壓實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層鋪土厚度。填土應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個寬度分層鋪填碾壓或夯實。填方應分層進行并盡量采用同類土填筑。應在相對兩側或四周同時進行回填與夯實。當天填筑應在當天壓實。填土壓實質量符合規范規定。
1.3 土方機械施工的適用范圍和施工方法
1.3.1 推土機
(1)適用范圍:用于場地清理和平整、開挖深度1.5m以內的基坑,填平溝坑以及配合鏟運機挖土機工作。
(2)常用施工方法: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槽形推土法、多鏟集運法、鏟刀附加側板推土法。
1.3.2 鏟運機
適用范圍:用于大面積場地平整,開挖大型基坑填筑堤壩和路基。最適宜于開挖含水量不超過27%的松土和普通土。
開行路線:環形路線和“8”字形路線。
常用施工方法:下坡鏟土法、跨鏟法、助鏟法。
1.4 常見基坑開挖與支護方法
1.4.1 淺基坑開挖
(1)土方邊坡(邊坡坡度、坡度系數):應根據土質、開挖深度、開挖方法、邊坡留置時間的長短、坡頂荷載狀況、排降水情況及氣候條件確定。
①當土質均勻、濕度正常,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溝底面標高,且敞露時間不長時,在一定挖土深度內可以不放坡,也可以不加支撐,但挖土深度不宜超過有關規定。
②在土的濕度、土質及其他地質條件較好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溝底面標高時,挖方深度在5m以內可放坡開挖不加支撐。
③永久性挖方邊坡應按設計要求放坡。
④高度在10m以內,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邊坡坡度,在山坡整體穩定的情況下可按規定放坡。
(2)土壁支撐方法:橫撐、板樁、灌注樁、深層攪拌樁、地下連續墻等。
1.4.2 深基坑開挖
一般采用支護結構臨時支擋,以保證基坑的土壁穩定。
(1)透水擋土結構:H型鋼(工字鋼)樁加橫擋板擋土;間隔式混凝土灌注樁加鋼絲網水泥抹面護壁;密排式混凝土灌注樁(或預制樁);雙排灌注樁;連拱式灌注樁擋土;樁墻合一,地下室逆作法;土釘支護。
(2)止水擋土結構:地下連續墻、深層攪拌水泥土墻、密排樁間加高壓噴射水泥注漿樁或化學注漿樁、鋼板樁。
(3)支撐部分:自立式(懸臂)支護、錨拉式支護、土層錨桿、鋼管(型鋼)水平支撐、斜撐。
2 施工中的關鍵點
2.1 穩定土壁
土壁的穩定,主要源于土體內摩擦阻力和粘結力之間的平衡。土體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塌方,影響工期,危及附近的建筑物,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2.1.1 放足邊坡
邊坡的留設應符合規范的要求,其坡度的大小,應根據土壤的性質、水文地質條件、施工方法、開挖深度和工期的長短等因素確定。例如,粘性土的邊坡要陡些,明溝排水、人工挖土或機械在坑上邊挖土時邊坡應平緩些;當基坑附近有主要建筑物時,邊坡應取1:1.0~1:1.5;在工期短,無地下水的情況下,可留設直槽而不放坡時,其開挖深度不得超過下列數值:密實、中密實的砂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砂土)為1m;硬塑、可塑的輕亞粘土及亞粘土為1.25m;硬粘、可塑的粘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粘性土)為1.5m:堅硬的粘土為2m。
2.1.2 設置支撐
為了縮小施工面、減少土方量,或受場地的限制不能放坡時,可設置土壁支撐。此外,盡量避免在坑槽邊緣堆置大量土方、材料和機械設備;坑槽開挖后不宜久露,應立即進行基礎或地下結構的施工;滑坡地段的挖方,不宜在雨期施工,并應遵循先整治后開挖和由上至下的開挖順序,嚴禁先切除坡腳和在滑坡體上棄土;如有危巖、孤石、崩塌體等不穩定的跡象時,應先妥善處理。
2.2 施工排水
在土方施工中,做好施工排水工作,保持土體干燥是尤為重要的。施工排水可分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兩種。
明排水法:就是采用截、疏、抽的排水方法。截,是截住水流;疏,是疏干積水:抽,是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在坑底設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圍開挖排水溝,使水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水泵抽走。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是在基坑開挖前,先在基坑周圍埋設一定數量的濾水管(井),利用抽水設備從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坑底以下,直到基礎工程施工完畢為止。這樣,可使基坑始終保持干燥狀態,既防止流砂發生,又改善了工作條件。但降水前,應考慮到降水影響范圍內的原有建筑物和構筑物可能產生附加沉降、位移,從而引起開裂、傾斜和倒塌,甚至地面塌陷,因此必要時應事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2.3 填土壓實
為使填土滿足強度及水穩性的要求,必須合理設計填方邊坡,選擇正確的土料和填筑方法。有機物含量大的土壤、石膏或水溶性硫酸鹽含量大于2%的土壤、凍結或液化狀態的泥炭、粘土或粉狀砂質粘土等,一般不作填土之用。填方工程應分層鋪土壓實,最好采用同類土壤填筑。如采用不同土壤填筑時,應將透水性較大的土壤置于透水性較小的土層之下。嚴禁將不同土壤不均勻地混雜在一起使用,以免在填方內形成水囊。
結束語
土石方工程的特點是工程量較大,而且又必須在其他分部分項工程施工之前完成土石方開挖,因此土石方工程施工應盡量選用先進的施工機具和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力爭土方調配平衡,以降低工程成本,保證工程質量和工期。
參考文獻
引言
在所有的土木工程建設工作當中,建筑結構基礎對于建筑工程的整體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建筑工程技術快速發展,在建筑結構基礎設計方面,建筑工程行業也取得了長足性的進步。但是,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許多建筑結構基礎的設計人員不能正確認識建筑結構基礎的重要作用,沒有從建筑施工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設計工作。這就使得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面對土木工程行業大好的發展前景,筆者選擇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的設計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的。
一、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注意問題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之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就難免會在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而良好的建筑結構基礎設計是減少與消除建筑施工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重要方法。一般來講,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在建筑結構平面圖的設計方面,許多建筑結構基礎設計者很少將所有影響因素考慮周全。抗震設防烈度就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在建筑物的砌體結構沒有得到直接的建造設計之時,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就會使得建筑物的結構基礎存在問題。在建筑物的砌體結構模型進行建造之時,更多的設計者選擇利用建筑工程行業的結構軟件來完成設計工作,使得建筑物整體與局部的受壓問題不能被全面考慮。
第二,在建筑屋頂結構設計方面,作為一名合作的設計者應當從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這也對設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一些設計人員在進行示意圖的設計時,結構形式與板配筋以及鋼筋的設計都不能從整體角度進行衡量,使得設計工作的成果意義不明確,影響建筑工程施工進程。
第三,在建筑結構的基礎詳圖繪制方面,受到建筑結構基礎詳圖的影響,其不合理會導致大樣的詳圖出現較大的誤差。這樣的設計工作就會使得設計中的建筑結構基礎尺寸與實際尺寸存在一定的差距,不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需求。
第四,從樓梯的樣圖設計方面來講,會存在板撓度的控制問題。一些設計者在進行建筑結構基礎設計時,很難把握好樓梯的板撓度,使得依照方案建設出的樓梯梁的梁下高度不能滿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造成樓梯的下梁與下梁位置不能統一,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第五,在建筑物的地基基礎設計方面,設計者在進行設計之時,很少考慮到混凝土的標號問題。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基礎配筋的設計問題都影響到地基結構的質量。更有建筑結構設計者對條基交叉處的基底面積進行重復使用,造成基礎設計圖中的定位不準確,為建筑工程的施工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優化建議分析
面對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優化已經成為建筑工程設計者的必要工作。下面,我們就來對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優化建議進行分析:
(一)關注結構平面圖的設計工作
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的設計工作中,要繪制建筑的結構平圖,要對建筑所處環境的抗震設防烈度進行分析。如果其度數為6,就可以按照土木工程行業的抗震相關標準,在滿足抗震措施的情況之下,進行建筑結構的建模。在設計中,最好不要利用建筑結構軟件進行建模工作,特別是在砌體結構的建造過程中,最好進行直接設計,不能單純地依靠結構軟件。在設計結構平面圖時,要從建筑物的整體出發。如果建筑物所處地方的抗震防烈度在6之上,就有必要借助結構軟件進行平面圖的設計工作,提高工作的準確度。
(二)關注屋頂結構圖的設計工作
在進行屋坡面板的設計時,為了方便建筑施工行為,最好利用剖面示意圖與大樣詳圖結合的方法進行設計方案的顯現。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筑結構基礎設計人員,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感,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結構了如指掌。建筑結構設計者需要從建筑整體角度對建筑的結構大局進行考量,關注設計工作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房頂結構圖一定要做到讓施工者一目了然。在設計之時,如果屋面的起坡會影響到閣樓層的墻體高度,就要在設計工作中利用門窗頂進行屋面進行結合,降低墻體高度。
(三)關注大樣詳圖的設計工作
大樣詳圖的設計工作精準度取決于建筑詳略的質量。在進行建筑結構大樣詳略的繪制之時,設計者可以在原有的建筑詳略的基礎上進行繪制,也可以在原有詳細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繪制建筑結構的詳圖需要以建筑外形不變為基礎,盡可能設計方便于施工工作的方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設計工作需要與施工實踐相符合。
(四)關注樓梯樣圖的設計工作
樓梯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高層建筑物需求不斷增多的同時,樓梯結構的設計成為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樓梯結構的設計時,建筑結構設計者要注意樓梯的板撓度,使樓梯的梁上與梁下高度符合建筑需求,保證樓梯梁位置的上下統一。對于一些特殊部位,設計者要可以設計折板,注意選擇折板樓梯的鋼筋設計。對于樓梯的內折角部分,要將樓梯進行斷開設計或者進行錨固處理,使局部的預防應力得以集中。在設計建筑樓梯結構時,還要考慮到樓梯板的寬度以及樓梯梁下的凈空問題,對于首段樓梯板,要對基礎結構對其帶來的沉降影響進行考慮,在必要時,需要進行梯梁的設置,從而保證建筑物樓梯結構的安全性與整體性。
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我國的社會經濟還是土木工程行業,都處在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土木工程行業的發展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強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工作水平是土木工程行業持久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從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注意問題出發,筆者提出幾點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優化的有效建議。希望以此來提高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問題在土木工程行業中的地位,關注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問題,促進土木工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廖闊.探析房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07:175-176.
[2]段亞洲,郎宏偉.土木工程建設中對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3,07:309.
[3]高峰.土木工程建設中對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探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3:171.
中圖分類號:TU318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今時今日,工程建設大范圍崛起,各式各樣的建筑結構被廣泛建立,在理論及實踐中的技術都大大提升,建筑結構出現了很多創新的思維和實踐。基礎作為建筑結構安全體系的基本,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結合建筑結構體系要求,基礎設計如何作出安全、合理的選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建筑結構基礎技術在結構安全、節約能源及經濟效益等產生的新思維,新技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土木工程中建筑基礎選型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1.建筑結構基礎選型設計的合理性需結合建筑結構體系,地質條件,施工技術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確認;基礎設計方法不對或者選型不當,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建筑物的結構使用安全性;不合理的基礎選型設計,可能會導致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引起的結構開裂、建筑物傾斜甚至倒塌情況,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性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必須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分析,選擇合理的基礎形式。
2.建筑結構基礎選型設計的合理性是降低工程造價的一個有效措施;基礎工程在建筑工程造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情況為工程總造價的25%左右,在結構復雜或地質情況復雜的情況下,所占比例還會有所增加;所以,合理的基礎選型設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效果,有效降低工程造價。
3.建筑結構基礎選型設計的合理性對縮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基礎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選擇合理的基礎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快工程施工的進度。
二、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常用的選型
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中,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建筑結構體系,施工工藝技術要求,經濟效益等方面因素,基礎設計常用的類型有:擴展基礎與樁基礎;以下對這兩種基礎形式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中的適用性、施工工藝、工程造價等方面作出論述。
1.擴展基礎
擴展基礎屬淺基基礎,通常適用于天然地基上,天然地基是指自然狀態下即可滿足承擔基礎全部荷載要求,不需要人工處理的地基;天然地基土分為四大類:巖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從材料上分類又可分為磚基礎、毛石基礎、灰土基礎、混凝土基礎及鋼筋混凝土基礎。
擴展基礎的作用是把墻或柱的荷載側向擴展到土中,使之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又可分為柱下獨立基礎、墻下條形基礎和筏型基礎;
1)獨立基礎,這種基礎主要為獨立柱下的基礎,現澆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有平臺式、坡面式,預制柱下為鋼筋混凝土杯形基礎;獨立基礎適用于多層框架結構體系建筑物或單一的豎向桿件,具有容易設計,計算簡便,施工方便,施工工期短,安全經濟等特征。
2)墻下條形基礎,是指基礎長度遠遠大于寬度的一種基礎形式,適用于多層磚混結構墻下的基礎,與柱下獨立基礎具有相同的特征。
3)筏形基礎,又分為平板式和梁板式,形象于水中漂流的木筏,井格式基礎下又用鋼筋混凝土板連成一片,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物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使單位面積地基土層承受的荷載減少,適合于軟弱地基和上部荷載比較大的建筑物,筏形基礎在設計與計算比獨立基礎復雜外,也具有施工方便,施工工期短,安全經濟等特征。
2.樁基礎
樁基礎由基樁和連接于樁頂的承臺共同組成;若樁身全部埋于土中,承臺底面與土體接觸,則稱為低承臺樁基;若樁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臺底位于地面以上,則稱為高承臺樁基;建筑樁基通常為低承臺樁基礎,高層建筑中,樁基礎應用廣泛。
樁身的分類按照基礎的受力原理大致可分為摩擦樁和端承樁;摩擦樁:系利用地層與基樁的摩擦力來承載構造物并可分為壓力樁及拉力樁,大致用于地層無堅硬之承載層或承載層較深;端承樁:系使基樁坐落于承載層上(巖盤上)使可以承載構造物。按照施工方式可分為預制樁和灌注樁;預制樁:通過打樁機將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樁打入地下。灌注樁:首先在施工場地上鉆孔,當達到所需深度后將鋼筋放入澆灌混凝土。
樁身的種類較多,比較常用的有沖孔灌注樁,鉆孔灌注樁,人工挖孔樁,預應力管樁等等;每種樁身的成樁工藝不同,適用性也有較大的區別,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施工環境等因素來思考,作出正確的樁身種類選擇十分重要,以下來談談各類樁身成樁的特性。
1)沖孔灌注樁,灌注樁的一種。灌注樁是直接在施工現場樁位上成孔,然后放入鋼筋籠再灌注混凝土而成;沖孔灌注樁施工沖孔機沖擊成孔,為泥漿護壁成孔。優點是:樁長和直徑可按設計要求變化自如;樁端可進入持力層或嵌入巖層;單樁承載力大等。缺點是:灌注樁成孔工藝較復雜,操作要求較嚴,易發生質量事故,且技術間隔時間長,不能立即承受荷載,冬季施工困難較多。適用范圍:沖孔灌注樁適用于填土層、粘土層、粉土層、淤泥層、砂土層、碎石土層、礫卵石層、巖溶發育巖層或裂隙發育的地層施工,樁孔直徑通常為600~2500mm,最大直徑可達2500mm,沖孔深度最大可達300m左右。
2)鉆孔灌注樁,因其所選護壁形成的不同,有泥漿護壁方式法和全套管施工法兩種;沖擊鉆孔,沖抓鉆孔和回轉鉆削成孔等均可采用泥漿護壁施工法,全套管施工法的主要施工步驟除不需泥漿及清孔外,其它的與泥漿護壁法都類同,與沖孔灌注樁有類似的地方;施工方法適用于灌注樁的持力層應為碎石層,碎石含量應在50%以上,充填土與碎石無膠結或者為輕微膠結,碎石的石質要堅硬,碎石分布均勻,碎石層厚度要滿足設計要求。
1.引言
國外土木工程施工控制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較早,其施工控制已納入常規施工管理工作之中,形成監控、預報、反饋、分析、調整的施工控制系統。國內的施工控制在部分領域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就整個土木工程領域而言,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工程建設的需要,由于施工控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特別是非線性分析、反饋分析、最優控制、系統識別、材性分析等,目前既有一般性基礎理論的研究,又有應用性理論的研究,但缺乏系統的集成和有價值的應用。
(2) 缺少驗收標準與規范。一些領域對施工控制缺乏概念和思維方式,更無標準可言。也有一些領域有一般性的標準,但對大多的創造第一的工程仍缺少足夠的科研準備。對于施工控制的標準如何提出,不僅涉及到長期發展問題,也涉及到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但有一點就是要對沒有經驗借鑒的工程必須全面貫徹施工控制,避免出現重大決策的錯誤。
(3) 管理體制問題。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多頭管理,管理責任不能落實,缺乏對施工控制的高度重視,對特大型工程前期研究不夠,對工程的解剖不夠細致。要想解決這類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實現設計、施工總承包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責任明確并得到落實。強調施工單位應采取主動控制,使責、權、利能夠達到系統的統一。
2.深基坑支護設計
對于建筑的深基坑支護設計,就目前而言,一般并不包括在施工圖合同內容中。設計單位根據建筑總平面圖所標定的、相鄰既有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分布情況,結合基坑側壁的土質和高度,在旋工圖上提出有關支護的原則性意見和建議;具體的工作則由施工單位自行解決或另行委托專項支護設計。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專業的計算機應用程序在深基坑支護設計中得到應用,只是相當比例的設計院沒有配備;這其中固然有技術風險與經濟收益不相稱的實際因素。但這種現狀與當今深基坑支護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城市施工現場條件嚴重背離, 對設計人員消化吸收新的支護技術尤其不利,應當引起設計院管理層與設計人員的重視、并盡快加以改進。
3.鉆孔灌注樁基礎
高層建筑普遍采用的鉆孔灌注樁基礎的設計,通常設計人員在施工圖上一般對施工機具的選用并未加以明確限定,任由建設單位選擇;而建設單位從節省造價的出發點考慮,最終選擇的工程樁成孔機具多是渦錐鉆,且實質上是以個體單機為單位的渦錐鉆。結果導致施工圖上標明的工藝指標難以做到嚴格控制。不可避免地出現較多數量問題樁,樁承載力也不能充分形成:至于工作面的整潔更是無從談起,爛泥污水充斥基坑,施工進度緩慢。事實上,更加先進的施工工藝一旋挖一已經在本市投入應用;考察西高新技術開發區某些施工現場,由于采用了先進進口旋挖機具:首先,設備和旋工工藝先進、人為不確定因素很少,使成孔質量得到了充分保證,樁孔的垂直度、孔底清渣程度等各項指標非常令人滿意。其次。對比于同樁徑、同樁長的渦錐成孔樁。單樁極限承載力一般要提高將近百分之四十至五十(靜壓檢驗數據),這足以抵消因機具費用較高而增加的單樁造價;折算成單位極限承載力造價,則兩者接近或持平。第三,對比某兩個基坑作業面面積相近的工地。兩臺旋挖機具日成樁數與最大密度排布的渦錐成樁數量相當(均為l8根),而且前者提出的泥土即時可以裝車運出工地,綜合效率高于后者。第四,施工現場異常整潔,地面無泥,只有少量的清水可很容易地有組織排除。基于以上的對比,本人認為,旋挖成樁工藝的先進性十分明顯;設計人員應該在施工圖上明確對先進施工機具的選擇。同時又因為旋挖成樁單樁成本較高.應注意提出較全面的對比數據。以說服建設單位接受。
4.結語及發展展望
引言
通常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常見的基礎施工內容包括場地的平整、基坑、路基與管溝的開挖、人防工程開挖、地坪、路基等的填土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還包括降水、排水、土壁支撐等輔助工程。土木工程施工通常以工程量大、勞動相對繁重、條件復雜著稱,而且,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受氣候、水文因素、地質、地下障礙、場地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很嚴重,繼而加大了施工的難度。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前,詳細分析各項技術資料(如地形圖、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地下管道、電纜和地下地上構筑物情況及土方工程施工圖等)是必要的功課,反復核對數據并進行現場調查,在施工階段,還要根據實際的施工條件,制定出技術科學、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證工程質量,提高效率。在不斷的土木工程施工實踐中,人們也發現了傳統基礎施工技術的問題,因而近幾年土木工程施工涌現了不少新技術值得我們研究和應用。
一、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的要求
土木工程的基礎施工工藝內容主要包括:開挖、支護、土壁穩定、排水、填土與壓實以及基礎混凝土灌注等。
基坑的土方開挖是要遵循“分層開挖,先撐后挖”的原則。先合理確定開挖順序和分層厚度,以防止對地基土的擾動,接下來才能連續施工。開挖過程中,檢查控制工作必不可少。在進行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時,應采取科學降水措施。在填土壓實過程中選擇土料石時要注意在碎石或砂土及含水量相同的條件下,可以選用建筑涂料作為與壓實要求相同的黏性土,并注意必須壓實,填土由高到低進行,由上到下對整個寬度圖層分層壓實,當天建筑當天壓實,必須符合規定壓實。
二、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要點
1、基坑基槽上方土開挖技術
施工場地土質,建筑開挖深度,降水排水狀況甚至氣候條件都會影響土方邊坡。在圖紙正常的情況下,并且淺基坑挖土深度不超過規定,可以不放坡或加以支撐。但深基坑挖土時,為了保證穩定性通常臨時支擋,或采用預制板、雙排灌注樁等來擋土,以保證透水擋土支護的穩定性,用懸臂或錨拉式支護結構支撐止水擋土結構。要由上至下開挖,嚴禁先切除坡腳和在滑坡體上棄土。
挖土時運用機械也有一定要求和技巧。推土機適用于場地清理和平整、開挖深度在1.5m以內的基坑,填平溝坑以及配合鏟運機、挖土機工作。通常采用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槽形推土法、多鏟集運法、鏟刀附加側板推土法等方法。而鏟運機適用于大面積場地平整,開挖大型基坑填筑堤壩和路基。最適宜于開挖含水量不超過27%的松土和普通土。采用環形路線和“8”字形路線。常用下坡鏟土法、跨鏟法、助鏟法等施工方法。
2、土壁穩定的技術要點
在開挖后基坑土壁的穩定性對后續的施工很重要。基坑土壁穩定的要點在于平衡土體內粘結力與摩擦力,一旦失去平衡嚴重,會導致基坑塌方造成嚴重事故。因此穩定土壁是要保證放足邊坡,按要求留設邊坡。土壁支撐方法:橫撐、板樁、灌注樁、深層攪拌樁、地下連續墻等。邊坡的坡度設計還要基于施工場地的實際情況而定,參考當地土質,施工條件等多因素而定。例如,粘性土的邊坡要陡些,明溝排水、人工挖土或機械在坑上邊挖土時邊坡應平緩些;當基坑附近有主要建筑物時,邊坡應取h1.0~h1.5;在工期短,無地下水的情況下,可留設直槽而不放坡時,其開挖深度不得超過下列數值:密實、中密實的砂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砂土)為lm;硬塑、可塑的輕亞粘土及亞粘土為1.25m;硬粘、可塑的粘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粘性土為1.5m:堅硬的粘土為2m。降低土方量,減少施工面,要在基坑處設置支撐。不良氣候如遇雨季不宜對滑坡地段進行挖土,一旦發生危險必須即刻停止挖土,采取應對措施妥善處理。
3、排水技術要點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保持土體干燥最為關鍵。一般施工排水可分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兩種。明排水法即用截、疏、抽的方法進行排水。截住水流,疏干積水,并在基坑開挖時,在坑底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使水流經排水溝進入集水井,即可用水泵抽走。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是在基坑開挖前,事先在基坑周圍埋填埋濾水管,用水泵從中抽水,始終保持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下,直到基礎工程施工完畢為止。排水后不僅改善施工條件,又使基坑土體保持干燥狀態,防止事故發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降水前考慮降水是否會影響原有建筑物可能發生的附加沉降、位移,從而引起開裂、傾斜甚至倒塌。所以,事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4、填土與壓實技術要點
為保證基礎施工能滿足填土強度及水穩性的要求,必須設計科學合理的填方邊坡,并配合使用正確的土料填筑方法。一般填土時不用有機物含量大的土壤、石膏或水溶性硫酸鹽含量大于2%的土壤、凍結或液化狀態的泥炭、粘土或粉狀砂質粘土等,用同類土壤填土填筑最好,填方時應分層鋪土壓實。如采用不同土壤填筑時,應將透水性較大的土壤置于透水性較小的土層之下。嚴禁將不同土壤不均勻地混雜在一起使用,以免在填方內形成水囊。
5、混凝土灌注施工技術要點
挖土施工之后將要進行基礎混凝土的澆筑,澆筑方法主要是集中攪拌,運用混凝土運送泵或混凝土車運輸等。加工鋼筋籠時所用的鋼筋需要提前在實驗室進行多次試驗,實驗結果可信后還要在施工現場進行外觀及質量的檢測評價。對于低溫焊接鋼筋,要在室內操作,完全冷卻后再拿出室內。焊接完成后集中下料,用吊車整體吊裝運送。灌注過程在清孔一小時內開始,采用導管法,并用剪球法將混凝土封頂灌注。
三、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的創新
傳統的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貫穿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包括地基基礎施工技術、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和鋼結構施工技術。然而對于現代建筑提出的更高要求,新型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基礎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逐漸發展起了新型深基坑支擋技術等眾多新的基礎施工技術,在樁、樁-錨支擋體系建立和支擋與承重結構一體化等方面取得較大發展。例如還有新型預應力技術,形成了有粘結體預應力體系和無粘結體預應力體系,對工程經濟效益有積極影響。未來基礎施工技術的經濟技術合理性都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總結
土木工程工程量很大,基礎施工又必須在其他分部項工程施工之前完成,掌握施工中的基礎技術要點至關重要,是降低工程成本、保證工程質量和工期的重要前提。雖然在基礎施工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研究的理論還不能完全適用于土木工程實踐的需要中,缺少一定的建筑驗收標準,管理體系和相關規范還存在漏洞等等,面對這些問題,相關技術人員還要不斷努力發展基礎施工技術,不斷研發新技術并應用到實際土木工程施工中,大量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并予以靈活運用。相信隨著工程建設行業的發展,基礎施工技術也會不斷的完善和成熟,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給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巨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土木工程基礎中復合地基技術的運用
在土木工程中,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物中,地基是一個建筑物的最為基本的構造。如果地基不穩的話上部建筑就談不上安全性了。現代的建筑物的地基主要問題有強度和穩定性上的問題、不均勻沉降的問題、地基失穩的問題、地基的滲透性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技術人員經過不斷的探索,將新的技術和材料應用其中。針對不同的土地情況采取不同的地基處理技術。加固地基的技術可分為置換、排水固結、振密、擠密、灌入固化物、加筋和冷、熱處理等方式。在介紹復合地基原理時可以知道復合地基技術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改良地基的物理性能,這種地基的承載力和沉降的計算方式與原天然地基或淺基礎相同。除此之外另一種地基處理方法便為部分或整體的進行置換。通過置換為更加堅固結實的基礎物來增強其地基的強度。具體方法主要有振沖置換法、強夯置換法、砂石樁置換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鋼筋混凝土樁混合地基法、擠密砂石樁法等等。每種方法都有其利與弊。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經濟且實用的方法。當進行土木工程施工時,要根據天然地基是否滿足最基本的承載力的需要來選擇具體的地基的類型,是否用原來的天然地基,還是要經過人工進行加強以使得這種人工地基滿足建筑物對地基的要求。淺基礎,樁基礎和復合地基就要根據實際情形來選擇與運用。這三種最為基礎的地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別。最重要的是對于荷載的傳遞路線上有所不同。如淺基礎是將荷載直接傳遞給地基土地;而樁基礎顧名思義就是先傳遞給樁然后再傳遞給地基土地;最后的復合地基則結合了淺基礎和樁基礎的傳力途徑,一部分直接傳遞給地基土地,另一部分則通過樁來向下進行傳遞。由此可見,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施工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由于環境的復雜性還需要技術人員不斷完善相關技術。
2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應用中的發展前景
根據上述的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可以看出,現在應用最為廣泛的三中地基便為淺基礎,樁基礎還有就是復合地基了。而采用復合地基能有效的改良地基承載力等優勢,且結合了淺基礎與樁基礎的雙重優勢,還可以更加的適應環境。但是就現在而言復合地基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有一些不能完善的地方。例如對于復合地基計算的理論、復合地基的形式、工藝、質量檢測方面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索,將復合地基技術的原理不斷的完善。隨著復合地基技術的不斷發展,復合地基出現了多種類型,如渣土樁技術、夯實水泥土樁技術、沖錘成孔碎石樁技術、強夯置換碎石墩技術等。這些技術發展都很快。除此之外還有低強度樁施工工藝也在不停的得到了突破。除了在技術上不斷的突破,在使用材料上也有所發展。一些新型材料得到應用,使得新材料更加適應新時期對環境的要求,節約環保已成為當代的主題。總之,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中有較為良好的發展前景,要想使該技術不斷的適應新要求,還需要技術人員不斷的探索與完善。綜上所述,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中以其良好的經濟效應與效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現實環境的復雜性且復合地基技術的一些理論還不完全成熟,仍就需要技術人員將該理論不斷探索及完善,以使其經濟效果達到最佳。將理論不斷的應用于實踐,以實踐來檢驗真理,并以實踐來不斷的發展真理。將復合地基技術的理論結合工程實踐,相信在近幾年我國該項技術會有所突破。
作者:劉坤 姚忠嶺 孫砥夫 單位:內蒙古煤田地質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土木工程的內涵越來越廣,包含的類別也越來越多,結構越來越復雜。土木工程也可叫做建造工程,先進的裝備在工程中不斷被采用,土木工程實踐經驗越來越豐富。房屋建筑及柱基的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部分,無論在設計階段,還是在施工設備的選擇階段,或者是施工技術的選擇階段,都要進行優化比選。
1.土木工程的含義
工程建設的對象和施工技術活動都可以叫做土木工程,這門學科綜合了各類工程的施工技術。它包含兩方面得內容:一是施工技術,從勘測、設計、施工以及工程完工后的收尾處理(收尾處理包括保養和維修等);二是工程包含很多分支,又構成了工程建設的不同對象,又構成了工程建設的不同對象,由于工程建設的對象類別不同,房屋、鐵道、道路、橋梁、港口、市政等等。
2.房屋建筑的施工技術和設計
房屋建筑作為土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各類多層的工業和民用建筑中廣泛采用舉架式結構,下面就舉架式結構在施工技術和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
2.1框架結構的特點及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我國框架結構主要由鋼筋混凝土構成,通過合理的設計及力學分析,可使建筑物的框架具有優良的延性,這種結構的顯著優點是抗震性能好。梁柱是構成框架式結構的關鍵要素,由于其截面小,導致結構承載力很大,類似于豎向懸臂剪切梁的受力情況,樓層越高,縱向和橫向的力越大,梁柱承受的力就越大。框架結構選擇填充法對墻體進行施工,在裝飾中可以較自由的安排空間,多層構架整體性好,但梁柱的彎矩和剪力隨著結構高度增加而加大,導致配筋量和梁柱截面都變大,在造價方面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設計時要確定最佳樓層高度。
2.2房屋建筑的施工技術
對稱均勻布置結構,以防止結構產生扭轉,此外,在需要進行抗震設計時,應加大梁截面積,同時加強結點的連接強度,采用合理的填充材料,以及加大填充材料和墻體的連接強度,以避免地震中因框架受力填充材料脫落。
3.樁基施工技術和設計的聯系
3.1深基坑支護的相關研究
目前深基坑的支護設計內容通常不包括在施工圖合同中,設計單位在做深基坑支護的設計時,應結合施工的部署和施工技術進行。在施工組織設計的建筑總平面圖中,我們可以知道已建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具置,再根據基坑側壁的高度以及基坑的土質情況,來確定在施工圖設計過程中支護的相關規則和細節,再由施工單位進行優化二次設計。此時施工單位或自行進行深化設計或者外委相關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專項支護設計。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被廣泛的應用在工程領域,深基坑的支護設計方面的新型計算機應用程序得到廣泛的應用,但也有一些設計院沒有采用這種新的方式進行設計工作,主要原因包括三個,一是采用新技術需要承擔技術風險,二是經濟效益不明顯,三是城市施工現場條件復雜。這些方面造成一些設計人員不愿意接受采用計算機的方式進行設計。然而采用計算機程序進行深基坑支護設計,是技術進步發展的趨勢,所以設計院一定要注重新技術的推廣,以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3.2鉆孔灌注樁基礎的相關研究
鉆孔灌注樁基礎特別適用于建筑物層數比較多的情況,在基礎設計施工圖上,一般情況下設計人員不對施工機具的配置進行詳細的說明,也不加以限制,建設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的裝備自由選擇。建設單位在選擇施工方案時,通常從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角度出發,大多情況下采用工程樁成孔機的成本力求最小,所以漩渦鉆一般被優先的選用。通常漩渦鉆因為施工條件有限,所以很難達到施工圖的要求,特別是一些工藝指標難以實現。樁的承載能力不足,施工現場的作業面贓污,爛泥污水進入灌注樁的基坑,樁基的質量問題難以保證等,都是發生返工的現象,這樣直接導致了工程進度的耽誤。
目前,比較先進的施工技術“旋挖”在很多工程中已經采用,通過對這些采用此技術的施工現場進行參觀考察,可以了解到這種技術采用的是國外的先進機具,所以在施工中具有很多優點:(1)通過采用先進的機械和控制系統,大大減少了人的主觀影響因素,從而保證了樁孔的質量,孔底部的清潔,孔的垂直精準度。(2)在靜壓實驗室中,旋挖機的單樁最大承載能力通常比旋錐樁的高很多,大約在40%-50%。雖然旋挖機的費用較高,但是和旋錐樁相比,單樁要求數量少,工程造價也相應的減少。所以在二種相同樁徑和相同樁長的情況下,采用旋挖機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更加直觀。(3)在二個基坑的施工面積幾乎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使用二臺旋挖機,另一個以最大密度布置旋錐機,發現二個作業面完成的樁數相同,但采用旋挖機挖出的殘土可以直接裝車,可及時運出施工作業面,所以還是前者的經濟效益明顯。(4)采用旋挖機施工的作業面,施工現場清潔。筆者認為,通過二種施工機具的對比,可以發現旋挖機具有很多的優勢,所以在施工圖上,設計人員在做施工圖設計的時候,有必要標示機具的選擇要求。因為旋挖機施工單樁價格較貴,所以設計人員要為某些建設單位提供二種機具的施工相關數據的對比,以便在施工中節省成本。
4.注意設計和施工的協調
特別是在設計的時候,要明確設計人員的實際目的和施工人員的作業過程是否存在矛盾,要進行可行性分析。設計人員為了避免矛盾發生,要在施工圖中明確,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某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完成對兩個地梁進行設計,他們方向不同,但是高度卻是完全一樣的,在基礎設計過程中,這樣處理并不會產生錯誤,但是在施工過程中,由于二個地梁處于同一水平面,其中一個地梁鋼筋必然要穿過另一個地梁,此時兩個地梁鋼筋理論上應該處于同一水平面,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這樣垂直的穿過必然會導致二個地梁不能處于同一高度,所以通過設計施工圖的說明,可以將其中一個地梁的高度提升一個鋼筋直徑的高度。如果設計圖紙上加以說明,這類問題很容易通過設計加以解決。技術交底和圖紙會審后才能進行施工,這項工作量大,涉及人員多,交底內容和交底對象繁瑣。本人認為設計人員要特別注意設計交底,對于設計變更及時發放設計變更通知單,以免在工作中由此產生歧義,還要注意一些富有實際現場施工經驗的技術人員的意見,某些情況下他們提出的問題可以很好的解決施工中的技術矛盾,做到事前控制。
5.結束語
房屋建筑及柱基的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部分,本文以房屋建筑及柱基的設計及施工為例進行論述,同時明確了設計和施工時的相互協調的方面,工程的設計人員及施工管理人員必須要綜合考慮,在施工中積極采用事前控制等,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工程。■
【參考文獻】
地基處理是土木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若是地基處理沒有達到相關標準,那么土木工程的后續建設環節便是在錯誤的前提下進行,既無法保證土木工程的整體質量,還會給相應的施工建設帶來比較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地基處理環節中確定好相關的處理原則并對重要方面加以控制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復合地基技術的應用對于土木工程建設也有較強價值,希望施工人員可以多加關注并合理應用。
1土木工程中的地基處理
1.1地基處理的主要原則
(1)控制變形值。目前,土木工程中很多施工對象的高度過高,建筑物產生的壓力十分巨大,因此,地基所承受的荷載值也在逐步增大,導致地基發生變形。地基的變形,是有相應的允許范圍的,在范圍之內的變形情況不會給土木工程造成較大威脅,但是若地基變形超出允許范圍,就會使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難以得到保證。相關人員應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對變形值加以確定,將地基的變形狀態與不同類型的土木工程相結合,并將基底構造納入考量,將地基變形值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2)重視穩定性。相關人員在確定地基處理原則的時候,應當重視其穩定性,嚴格考察地基基底部分的抗傾斜能力、抗滑能力等。若是地基的抗傾斜能力與抗滑能力達不到相關標準,對于斜坡位置或受大風影響的土木工程來說,就很容易出現地基塌陷。
1.2土木工程中地基處理的相關要點
(1)分析上部結構。在如上圖1所示的土木工程建設工作中,相關人員在地基處理的過程中著重加強了對上部結構的分析。該工程的施工人員在這一環節,主要對地基上部的土木工程建筑物加以嚴格、細致的考量與分析,確定建筑物的主要功能,進而分析建筑物可能給下層地基帶來的具體荷載量,這樣就可以為地基處理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2)重視可行性。土木工程的地基處理工作,需要相關人員重視相應的可行性,只有確保地基處理方案與現有的地基處理技術相匹配,才能確保地基處理的具體效果。相關人員應當在對地基處理加以設計的時候,要將設計方案與地基處理技術嚴密結合,避免兩者出現嚴重脫節。此外,在可行性分析過程中,相關人員還要了解目前廣泛應用的地基處理技術及新型技術,根據土木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3)分析基本資料。相關人員若想保證地基處理的具體質量,還需要對土木工程的地質資料加以分析,這樣可以確保地基處理的具體效果。相關人員在地基處理之前,需要對土木工程建設的具置進行精細的分析與判斷,主要考察土木工程建設位置的水文條件、工程施工環境、地下水情況、土壤環境及土層結構等。相關人員在考察后要對其加以分析,并將相關數據進行記錄,據此為地基處理選擇合適的技術,保證地基處理的整體質量與安全。
2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2.1復合地基的簡要概述
在土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施工人員有時為了加強普通地基的內部強度,就采取某種手段將普通地基與硬土相置換,或者在天然地基內部加入一些施工材料如鋼筋、混凝土等,實現地基強度的增強,這種經過改造的天然地基就可以被稱作是復合地基。復合地基與天然地基相比,具有較強的質量與穩定性,對于沉降現象有較強的承載能力。此外,復合地基與天然地基相比,還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能。傳統的復合地基主要有砂樁、碎石、石灰樁等,正是由于復合地基的出現與應用,才衍生出了相應的復合地基技術,下面將對復合地基技術的應用作簡要說明。
2.2復合地基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主要應用
在土木工程的具體建設過程中,地基若出現嚴重的不穩定性,就會影響建筑物的整體質量。目前,很多土木工程的建筑物地基都存在強度不夠、滲透性較差等問題,進而導致沉降、失穩等現象頻繁出現。因此,施工人員就需要在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將復合地基技術與地基處理相結合,并且應用新的材料與新的技術。加固類型的復合地基技術主要包括了置換技術、振密技術、排水固結技術、冷處理技術、熱處理技術、固化物灌注技術等。相關人員可以利用相關的技術對地基內部的物理屬性進行合理改良,這樣既不會影響地基的自身承載系數,也能避免改變地基原有的荷載力。與此同時,施工人員還可以對土木工程建設中的地基進行整體替換或部分替換,利用堅實度更高的物質來代替原有地基,以此增強地基的自身強度。復合地基的相關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噴射注漿、石樁置換、擠密砂石樁、振沖置換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技術方法有不同的特點,利弊也都不盡相同,施工人員可以根據土木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爭取在應用效果較好的同時實現成本最優控制。在選用相關的技術方法之前,施工人員應對天然地基的承載能力進行嚴格的分析與考量,若是天然地基可以很好地承載土木工程中的較大壓力,那么施工人員就無需選擇復合地基技術,僅需對天然地基進行人工加強。若是天然地基無法滿足土木工程建設的相關要求,施工人員就可以選用相應的復合地基技術。基礎類型的地基主要可以分為樁基礎、淺基礎與復合地基,施工人員可以根據這幾種不同類型的基礎地基,選用較為合適的技術。其中,樁基礎主要指的就是外部壓力及荷載力等會先傳遞給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樁,再經由樁傳遞給地基;淺基礎則是外部的荷載力等無需經過其它介質,可以直接傳到地基位置;復合地基,主要是將樁基礎與淺基礎的傳力方式加以結合,將一部分外部作用力直接傳遞給地基,而另一部分作用力則會通過土木工程中的樁繼續向地基以下部分傳遞。需要注意的是,復合地基技術目前還處于不斷的發展與更新中,相關人員應當時刻把握其具體的變化情況,實現該技術的合理應用。
3結語
土木工程建設一定要重視地基處理環節,以此保證工程的整體質量。在地基處理環節,施工人員需要確定好處理原則,還要分析相應的環境資料、上部結構、地基處理的可行性等,這樣才能確保地基處理的具體效果。目前,復合地基技術的重要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施工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應用復合地基技術,以此保證土木工程建設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唐連軍,王艷麗,王應峰,趙小飛.復合地基工程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西部科技,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