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發展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0 16:33: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0140-03

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是德國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對保證德國勞動者的高素質,產品的高質量,以及德國經濟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成效顯者、舉世聞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擁有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

1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

在德國,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師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國家公務員身份的各類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另一類是教育培訓機構(企業和跨企業職業培訓中心)中的實訓指導教師。盡管專職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不同,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而規范培養而成。

1.1 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

德國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有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之分。理論課教師培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五年大學學習階段,學習內容包括教育科學、職業技術專業、普通教育副專業三部分,同時參加規定時間的實習和社會實踐。第二階段為兩年見習期,職業學校進行實習教學,擔任少量的教學任務,并參加各種研討會,接受更高層次的師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論。兩年見習期滿,參加國家組織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得正式崗位資格證書,應聘到職業學校獨立任教。職業學校實踐課教師所占的比例較小,他們在接受普通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還必須參加1~2年的師傅或技術員培訓和有關的職業教育學培訓。

根據德國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職業學校教師要不斷接受新技術知識、新規范的繼續教育,以更新知識、提升管理能力。教師進修深造和繼續教育包括知識更新培訓和管理能力類培訓。

1.2 企業或企業培訓中心實訓教師的培養

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和《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的規定,實訓教師必須年滿24歲,接受過相關職業教育,通過國家承認的相應專業的考試,具有該職業一定的實踐經驗;具備必需的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通過主管部門(如工商業聯合會)組織的考試。實訓教師的培養包括業務資格培訓與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進修。業務資格培訓是在國家認可的各種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培訓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根組織,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的基本問題、職業教育的計劃和實施、法律基礎知識等。

2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特點

德國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教育培訓場所進行職業教育,這也決定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雙元性。在師資培養上,德國職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點: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職教師資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從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過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國建立高素質職教師資隊伍的前提條件。德國關于職業教育以及師資培養方面的法律法規非常健全,包括《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以及各種繼續教育法規等。通過立法手段,明確規定和嚴格執行師資任職資格的具體素質要求以及進修培訓內容,從而保證了職教師資隊伍的高質量。

2.2 “雙師”素質是職教師資培養的核心

在德國雖然沒有明確的“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但是從教師的任職資格可以看出,雙師素質是核心。不管是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實訓教師,還是職業學校的實踐課教師甚至理論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的學習與進修。實訓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不僅要接受嚴格的職業技能訓練,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規程,同樣要掌握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

2.3 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形成合力,共同參與職教師資培養

德國的職業學校屬各州所有,聯邦政府負責校外及企業內的職業培訓及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與培訓企業各司其職,發揮積極作用,共同參與職教師資的培養。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是政府一級的職教師資基本立法與協調主管部門;州職業教育委員會由雇主、工會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門的代表組成,就職教師資培養方面的問題向州政府提供咨詢;綜合性大學負責培養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工商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都有自己的辦學機構,負責本地區或企業內職教師資培養以及檢查、審核(包括考試)等事務。培訓企業的雇主代表對實訓教師的聘用享有參與表決權。大型企業獨立培訓自己的實訓教師。

教師在企業實習進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教師也利用其長期工作和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理念進行理論上的指導。

3 我國高職教育師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相比國外特別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我國高職師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 師資數量與素質不能滿足高職教學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師總規模增長很快,高職教師數量顯得不足;在教師結構上,“雙師型”教師不到30%,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企業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0.2%,也達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標準上的差異,其中真正符合雙師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許多“雙師型”教師只有“證書”但缺乏實際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能力。

3.2 職稱評審標準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的設定上與普通高校區別不明顯,仍強調學歷、科研論文數量和進入核心刊物的級別,而對教師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師的實踐能力等缺少考評指標體系,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技能的傾向還十分明顯。這勢必造成高職教師素質能力低下,教學活動大多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實踐指導變成紙上談兵。

3.3 缺乏入職標準,技能型教師引進渠道不暢

目前我國缺乏專門針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入職標準,致使在教師的入口上,很難按照職業教育“雙師”素質的要求把關;新進教師基本沒有受過專門的職業教育培訓,缺乏職業技能指導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學校從企業引進的人才在取得教師身份和職稱評審方面困難重重,使得已經引進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繼續引進人才困難。此外由于學校待遇相對不高,也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導致高職教育發展越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任務越沉重,總體上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

4 對進一步加強我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結合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和經驗,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

4.1 完善高職教育法律法規,嚴格高職教師入職資格

在國家宏觀層面上,要加強有關職業教育與師資隊伍的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建立科學有效的高職教師培養模式,逐步建立高職教師教育標準體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從教育理論、高職教育教學能力、企業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等方面設定高職教師入職資格條件,從源頭上保證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

4.2 提高教師社會經濟地位,穩定高職教師隊伍

在逐步完善高職教師資格制度、培養模式的同時,要穩定師資隊伍、吸引優秀人才投身高職教育,社會地位、福利待遇是關鍵。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規范高職教師培養模式、嚴格高職教師任職資格的前提下,賦予高職教師國家公職人員(或類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職教師安心從教,潛心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視教師深造和繼續教育,以“雙師”素質為核心建設師資隊伍

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高職教入職和繼續教育的培訓體系和培訓內容,通過合格的專門培訓機構實施,使高職教師的深造和繼續教育常態化、專業化、終身化。高職院校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校發展的中長期計劃,制訂科學又切實可行的師資培養計劃,落實教師外出進修培訓所需資金,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接受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執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職教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師資團隊,通過深造、繼續教育等形式進一步強化教師所任教的職業(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積極尋求與相關大企業合作,建立專項經費建設教師掛職鍛煉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專任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在實踐中積累行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切切實實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

4.4 廣開渠道大力引進行業專家成為專任教師

企業一線的行家能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熟悉企業發展現狀,了解企業組織管理機構、生產經營方式,熟練掌握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師必須是高學歷的觀念,從企業引進能工巧匠,并輔以教育理論的培訓,使其成為合格的專任實訓教師。

4.5 建立相對穩定的企業兼職師資隊伍

隨著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進一步擴大,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相對延長,許多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移到企業來完成,其中實訓教學部分基本由企業兼職師資擔任。加強兼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其執教能力是關鍵。

4.6 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培訓

生產結構和服務結構發生變化,技術與企業組織、企業管理理念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為了達到高績效目的,要求從業人員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時更新、補充和擴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并具有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等。在職業教育中要大力推進“行為導向”教學法,通過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等具體形式的實施,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勝任職業崗位工作要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更新觀念,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建設一支職教理念先進、專業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職教師資隊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55-01

長期以來,如何在學校教育目標中擺正體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技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從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迫切需要從時代的高度對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的相互關系作一個教育哲學層次的深入研究。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制訂學校體育方針的重要理論依據,是確定課程改革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為此,如何理解與處理好體育與其他“四育”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社會、學校對體育工作的具體態度,而且還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本文運用哲學的方法論,談談應該如何理解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與關系問題。

1.教育的構成

這里的教育構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標中所包含的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現代,隨著社會生活和人生需求復雜化及教育技術的進步,教育領域日趨拓寬,過去的那種過分傾斜一育或二育的現象早已不合時宜了,現代的教育即使涵蓋德、智、體、美、勞仍然不意味著把應實施的教育包容在內。此外還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衛生、青春期咨詢與指導,以及作為各育共同基礎的勞動教育等。因此,當前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標中德、智、體、美、勞五育及其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改革學校體育、加強學生生存教育的幾點設想

2.1 學校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007 年5 月《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因此,學校體育工作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2.2 體育教學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6 個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人的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的作用,對人的生存能力、生存質量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許多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游戲的性質,能夠激起學生的運動興趣。如果想達到任何一種運動項目的較高水平,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設定運動目標,通過艱苦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通過運動中的合作、對抗與競爭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過對競賽規則的遵守,增強自我控制力,并在比賽中體驗成功與挫折。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學生生存技能的學習,建立正確的生存價值觀。

3.體育教育之問題

當前,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基本素質,成為社會有用之材、“以人為本”的教育。學校體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行政應扮演體育教學舞臺的導演角色,然而,慎重地敲開現實學校的大門,空氣中迎面撲來的是充滿“應試教育”的濃欲味道,詭異變質的體育教育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3.1 為了應負每年升學考試,學校不得不忍痛割愛,違心地將體育(包括藝術教育)無情地從課程表中刪除了一部分,或是被一些主科課“借用”和取代,或是有其名無其物,甚至許多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別出心裁地制訂了兩張或多張的課程表。在廣大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的缺乏現象十分嚴重。在中學個別體育教師被挪為他用,在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學校領導大多隨意任用某位年青教師兼教體育,甚至是班主任兼上本班體育課。因之教學專業不對口,其教學質量顯然是非常低劣的。

篇(3)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王衍用.對旅游資源應該進行深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計平,曾海洋.無景點旅游的理論解釋與實踐意義田.旅游科學,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國旅游市場的門票經濟瓶頸[J].旅游學刊,2008,23(5):11-12.

[4]陳耀.堅持旅游規劃創新,推進”大旅游”統籌發展[J].旅游學刊,2010,25(3):7-8.

[5]郭文.無景點旅游:一種新型旅游方式的興起及影響研究[J].旅游論壇,2010,3(5):566-571

[6]謝彥君.在旅游普查實踐中用學術的眼光審視目前國標的得失[J].旅游學刊,2005(4):8-9.

[7]謝朝武,黃遠水.論旅游地形象策劃的參與型組織模式[J].旅游學刊,2002,17(2):30-34.

[8]程遂營.我國居民的休閑時間、旅游休閑與休閑旅游[J].旅游學刊,2006,21(12):9-10.

[9]簡玉,峰劉長,生徐鈕.無景點旅游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基于長沙與張家界旅游市場的比較分析[J].旅游論壇,2010,3(6):756-762.

[10]方田紅,雷可為.關于我國無景點旅游興起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川劉松.休閑旅游理論及實證分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8:4-21.

[2]李洪濤.我國自助游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無景點旅游發展障礙與對策思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82一84.

[6]克萊爾.A.岡恩(美),特格特.瓦爾(土).旅游規劃理論與案例[M].吳必虎,吳冬青,黨寧.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_5:4.

[7]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銀川休閑旅游開發與空間構建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0:1_5-16.

[9]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3-200_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張景群.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7-8.

[11]張素娟,樊莉莉.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0,9:17.

[12]丁磊.淺析自助旅游發展的障礙與對策[J].商業經濟,2006,(3):9.

[13]陳秀瓊.公共資源類旅游景區門票漲價的理性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8):14-17.

[14]林炎釗.旅游形象設計:我國旅游城市面臨的新課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報,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會基本論的視角[D].廣州:中山大學,2009:1-7.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行社經營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網絡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23-28.

[3]郭小東.基于旅游心理動機視角的無景點旅游現象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研究生院,2010:31-60.

[4]顧金梅.我國導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14-18.

[5]鐘麗娟.武漢市無景點旅游者行為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0:26-40.

[6]鐘麗娟,鐘麗姬,涂建華.無景點旅游下導游的應對措施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5):473-474.

[7]襲金紅.服務場景中的“其他顧客”.商場現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學生自助旅游體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0.

[9]蘭龍耀.郵輪旅游體驗分析.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3),77-78.

[10]馬慶國.管理統計,數據獲取、統計原理、SPSS工具與應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曉琴.旅游體驗影響因素與動態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5),609-611.

[12]李祗輝,白諱,馬琪,等.體驗經濟視角下服務場景對顧客滿意影響的實證.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務接觸中的員工溝通行為與顧客響應一一情緒感染視角下的實證研究.經濟管理,2009(18),28-35.

[14]倏靜,張麗華.旅游體驗的層次性及影響因素分析.過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1-43.

篇(4)

1教育農園

1.1教育農園概念研究

目前關于教育農園的概念尚未統一,學者張海[1]認為教育農園應以中小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并兼顧其他人群,利用農業文化、自然生態、鄉村風俗、農業生產、動植物等資源,提供認知、體驗、教學活動,同時具有休閑娛樂性的一種農業專類園。羅依濃等[2]學者認為教育農園是依靠農村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為城市中青少年提供農村生產生活體驗,并具備科普教育和農業生產作用,能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并發揮良好的資源整合配置的作用。本研究的教育農園基于中小學生人群,以圍繞“農”形成的生產、生活、生態景觀資源為教育來源,并通過農事或與其相關的體驗活動來達成教育目的,這一類地塊不只是在鄉村,也包括在城市中的具有彌補農業方面教育的地塊。教育農園以教育為目標,以農業資源為載體,與市場上的其它休閑旅游產品相比,其教育意義是重點。相較于學校教育以培養和選拔人才為主,教育農園更多是科普教育,重在培養孩子的個性以及啟發思維,有助于孩子學習、工作和生活思維方式的改變。

1.2教育農園景觀設計研究內容

對于教育農園的研究,從政府、經營者、使用者三個相關聯人群角度進行分析,政府主導宏觀發展,經營者旨在經濟效益最大化,使用者著眼于體驗需求,而景觀設計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景觀設計具有文化性、景觀性和使用性三大作用,據此選擇了與之對應的教育農園景觀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教育要素、空間要素和設施要素。因此,本研究著眼于中小學生這一使用主體人群,對教育農園景觀設計的教育、空間、設施3個要素進行分析,并依據現狀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

2教育農園景觀設計發展現狀

2.1教育農園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以教育為名的農園多且雜,按照景觀資源總結出教育農園三大類型與相應的景觀特點,以相關案例為支撐,對教育農園景觀設計策略進行分析。教育農園景觀包含生產、生活、生態三大方面,通過總結分析,教育農園景觀問題體現在:第一,在教育上的景觀體驗活動類型單一且數量少,游客體驗性差;第二,貼著教育標簽,定位不明確,空間功能布局不合理,景觀環境差;第三,缺少相應的配套設施,基礎管理不到位,服務質量不達標。針對農園的實際情況,要使教育農園從同類型的休閑農園中脫穎而出,必須抓牢教育這個關鍵詞,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優勢,會比三方面都一手抓的農園更具有競爭力與特色,并利用好景觀這一手段,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3-6]。

2.2教育農園的類型

教育農園可分為生產教育型、生活教育型、生態教育型三大類(表1),劃分依據一是基于本課題對教育農園的定義,以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為教育來源;二是將鄉村三生理論作為指導,鄉村三生系統是指經濟生產系統、聚落生活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據此將教育農園按照景觀資源進行分類較為科學。教育農園的教育源自體驗,景觀以生產體驗、生活體驗、生態體驗為方向,使農園景觀具有針對性和獨特性[7-8]。結合三生理論各類型的景觀資源特點,發現生產教育型農園、生活教育型農園、生態教育型農園3種類型分別有以下特點。生產教育型農園主要營造農業生產環境,生產資源有農、林、漁、畜牧,涉及農業生產整個過程,包括育種育苗、飼養栽培、管理、收獲、加工、觀賞、食用等,教育以農事體驗活動為出發點,如種植、認養、采摘、創意手工等。以臺一教育農園為例,主打生產景觀,集農業生產、教育多元發展,以種子的一生為設計理念,景觀設計利用花這一產業,并將其巧妙用于教育,規劃了植物科普、花卉手工、蔬菜種植、機械播種、有機栽培等體驗區塊,生產空間規劃合理,活動豐富多樣,在強烈的景觀氛圍中達成寓教于樂的目的[9]。生活教育型農園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背景的,圍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進行教育,如日常勞作、民俗節日活動、鄉規民約、以及風土人情等。以上海創智農園為例,這是一個位于開放街區的社區農園,屬于生活空間的一部分,致力于兒童自然教育與體驗,促進居民與自然的互動,景觀規劃有一米菜園、互動園藝、公共農事、樸門菜園等區塊,教育活動包括開放的自然教育課程、專業沙龍、農夫市集、植物漂流等,按照居民的生活日常需求打造集日常服務、社區互動、自然教育三位一體的景觀,可參與性強[10]。生態教育型農園突出自然生態環境,如地形地貌、氣候氣象、水文動植物等,以維護生態平衡為核心,景觀包括一系列對生態環境的修復、改善和保護活動。例如美國霍桑山谷教育農園,這個農園起初由魯道夫·斯坦納教育農業協會建立,目的是以有機學理論為基礎實踐生物動力農業,旨在形成一個自我包含的、充分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農園經過多年發展規劃了包括幼兒教育到十二年級的分級教學,景觀設計以自然生態牧場為基調,開辟了各種與分級教學課程相銜接的區塊,教育活動包括農作物種植、搭建房屋、認養、學習氣象學、研究乳制品等,兒童可以在實踐中感受科學教育,體會農業生態。

3教育農園景觀設計的策略建議

教育農園景觀設計需要緊扣游客需求,把握市場的導向,按照政府的政策目標,依托農園自身的優越資源,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始終貫穿寓教于樂這一目標。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教育農園,景觀設計都要圍繞教育、空間、設施3個要素,故提出豐富體驗教育活動、改善體驗空間環境、提升體驗設施品質三大策略,以全方位提升游客在教育農園中的體驗感。

3.1豐富體驗教育活動

這一策略主要體現在互動性景觀項目設置上,體驗設計結合農業規律、教育需求和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對個體、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等形式有所區分。教育農園重在教育特色,來體驗的學生大多會以自身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在得到沉浸式體驗的同時,滿足學生自我主導的需求。根據活動類型,通常由學生興趣以及能力所主導這一特性,提出建議:一是為滿足學生需求的空間布局要合理,活動類型要豐富,綜合考慮解說學習型、五感體驗型、手工創作型、場地實踐型、游戲拓展型等多種活動類型;二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景觀項目按照中小學生的年齡能力綜合考慮多種難度系數的體驗項目,充分考慮到孩子對教育的接受度,讓孩子在愉悅氛圍中實踐、學習并得到成長。

3.2改善體驗空間環境

景觀空間設計著重于空間氛圍的營造,讓游客在各個功能空間中引緒變化。人在體驗景觀空間時,通過對空間的綜合感知,重新整合各感知器官捕捉到的片面景觀信息,從而獲得對外在環境的整體性認識[11]。因此,在尊重現狀、滿足空間功能的前提下,設計的景觀要綜合多種感官刺激體驗。兒童通過感覺認知世界,那么塑造結合五感的景觀空間能夠讓兒童產生極大的興趣。同樣,基于中小學生愛好結伴同行的心理,在地形、道路、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觀的四大要素設計上,應著重服務于群體活動,旨在烘托環境氛圍[12]。當人漫步于農園中,看到“春秋收萬顆子”,聽到“茅檐日午雞鳴”,聞到“春風花草香”,嘗到“好竹連山覺筍香”,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等環境氛圍,讓游客在這種沉浸式的景觀體驗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3.3提升體驗設施品質

中小學生年齡跨度大,代表了孩子身高及智力水平相差大,基礎設施要結合孩子實際情況,設計時要考慮突出教育內涵、利用農業資源、注重景觀體驗、提高藝術審美、保護生態環境。突出教育內涵重在突出景觀的科普教育性,包括一些知識性標志標識介紹、智能化產品技術的使用等;利用農業資源是要符合農業的情景,充分發掘其文化內涵,可以配合設置傳統農業互動設施,如水車、石磨等;注重景觀體驗強調在保障兒童的安全下,順應孩子的天性,充分發掘景觀價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調動孩子玩耍好動的本能,設施需能讓孩子玩,而不只是擺設;藝術是貫穿全園的重點,形式美傳達的教育極大影響孩子的審美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就要求基礎設施的材質以自然材料為主,支持可循環利用材料以及廢棄物利用,設施建造宜選擇環保材料,并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思想的運用,同時注重設計構成,包括圖案、造型、材質、顏色效果,加強視覺心理認知[13]。此外,可以融入情景互動設施,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直接刺激兒童的感覺,喚起他們的想象力與活力,達到人與景觀互動的目的。

4結語

教育農園是順應時展要求的產物,景觀設計要緊跟教育農園的發展,充分發掘教育農園的農業價值與教育意義,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教育農園景觀設計者要緊跟時展要求,要注重游客從農業體驗中獲得教育的需求,讓教育農園更好發揮其農業生產、觀光休閑及科普教育的功能,也讓中小學生在景觀體驗中受到啟發,主動探索,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海.教育農園的發展與規劃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2]羅依濃,馬尚平.教育農園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9):101-102.

[3]邵麗蘭,陶晶.體驗經濟時代下關于教育農園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4):207-208.

[4]吳劉帥.鄉村中的兒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觀規劃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20.

[5]陳奕捷,李敏.農業與教育融合發展研究———從休閑農園到教育農園[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3):16-23.

[6]李玉清,徐敏輪,董維春.我國農教融合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18(04):24-30+93.

[7]童成程,吳冬蕾.淺析“三生整合”理念下鄉村景觀空間設計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90-91.

[8]鄭豪.“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態農業觀光園景觀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9]韋持章,韋優,盧艷春,等.淺談新型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教育農園[J].中國熱帶農業,2016(01):68-70.

[10]劉悅來,尹科孌,魏閩,等.高密度中心城區社區花園實踐探索———以上海創智農園和百草園為例[J].風景園林,2017(09):16-22.

[11]毛天慧.關于教育農園農業科普項目設置的思考[J].科協論壇,2017(10):32-34.

篇(5)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5)03-0074-04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的唯一職能,卻是家庭的重要職責。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①同時,在血緣關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雙向溝通的互動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筆者正是以上述關于家庭教育論述為基礎,結合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實際,采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的形式,總結了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一步加深傈僳族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認識,并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省武定縣第二大少數民族,人口約13400萬,占全縣人口的4.2%。武定縣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東坡鄉、環州鄉、己衣鄉、白路鄉等4個鄉鎮。②為了能夠較全面地了解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狀況,筆者分別選取了己衣鄉、東坡鄉、白路鄉為調查研究對象,力圖從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積極因素和不足之處對調查情況作分析總結,基本情況如下:

(一)傈僳族家庭教育中的積極因素

傈僳族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在家庭教育中,他有著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并在民族教育文化中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1. 家庭教育內容的民族性。從大的方面來說,民族性是對國家文化認同的基礎。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傈僳族形成了包括民族習俗、節慶儀式、傳統節日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傈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火把節等節日。闊時節是傈僳族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一般都要釀制水酒,殺雞宰豬,舂粑粑,準備各種豐富的食品,還要采摘與全家男人人數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寓寄祛除疾病,幸福吉祥。同時,武定傈僳族大多居住于金沙江兩岸的高山上,以農業為主,因而傈僳族家庭從小注重對孩子進行勞動技能方面的教育。傈僳族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注意帶著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庭勞動,如生火煮飯、清點牛羊數目、喂養家畜等等,逐漸培養傈僳族孩子的勞動技能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中,不僅重視子女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勞動技能的教授,還注意培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如武定傈僳族家長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做人,因而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傈僳族家庭從小對孩子進行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夠在社會立足。

2.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教育方式是實現教育內容的一種策略和方法。對于青少年來說,除了學校的課堂教育外,他們更多的時間接受的是家庭成員,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長輩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式的家庭教育。然而,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會隨著各自所接觸的對象的性格特點而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視長輩、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在言行舉止上經常會用“看得見,容易模仿的”方式堅持身體力行,從言傳身教中幫助孩子成長成材,并在家庭中為孩子樹立標桿和榜樣。在武定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也是一大特色。如吃完晚飯后大家都喜歡圍坐在火塘邊,長輩們常常以此機會來講述一些民間故事或真實的事情,通過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孩子從故事中明辨是非,學會如何做人做事。

3. 家庭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從一般意義上講,長輩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都是家庭教育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筆者這里的主體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因為通過筆者走訪調查發現,傈僳族長期以來都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家庭穩定,離婚率低,單親家庭少。因此,傈僳族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從小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武定傈僳族家庭幾代人居住在一起,爺爺奶奶也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同時武定傈僳族地區還存在族長制,傈僳族族長的威望也對本族家庭教育起到震懾作用,因而使得傈僳族孩子得以在家庭教育中獲得相對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

(二)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搖籃。改革開放以來,傈僳族的經濟文化發展相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在教育資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教育也獲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在家庭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的途徑與教育內容等方面,相比于社會教育的整體發展,其進步性還是很有限的。

1. 家庭教育經費投入低。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家庭經濟的好壞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證,卻是教育的基礎。家庭對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往往也反映著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為此,筆者對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投入也作了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看圖1,義務教育實施以來,國家承擔了孩子們受教育的大部分費用,而購置孩子的學習用具、課外書籍等費用則仍由家庭承擔。但調查結果顯示,武定縣大部分農村傈僳族家庭都較少購置課外書籍,父母對孩子教育費用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較低,平均每年給每個孩子投入的教育費用僅115元。可見,課外知識量的攝取和教育經費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知識面的拓展。

圖1 武定縣傈僳族家庭父母對子女教育投入的統計(%)

2. 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按照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溺愛型:這類家長對子女百般嬌寵,寵得多,約束得少,甚至對孩子的錯誤和缺點也加以庇護。③民主型:家長與孩子同志式相處,互相尊重、理解。④權威型:這類家長按照自己的閱歷和意志嚴厲管教子女,他們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對子女出現的錯誤輕則批評,重則打罵,孩子凡事都要服從家長的管教。③放任型:這類家長一味注重以寬松放任的態度對待子女,對孩子不聞不問,任由其自由發展。④

一般認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家庭教育主要是溺愛型為主,更多的是對子女的疼愛和遷就。但調查顯示,當前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中較少遷就溺愛孩子,略有權威傾向,其中溺愛型的占18.3%,權威型的占41.2%,但以民主型的方式相處的依舊很少,僅占20.7%。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從而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與傈僳族自身的風俗習慣息息相關。

3. 教育內容的不平衡性。教育內容是在家庭中長輩向子女教授的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灌輸的思想觀點和培養的行為習慣的總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了解傈僳族家庭教育內容的實際情況,筆者對傈僳族家庭教育主要涉及的勞動技能、文化知識、思想品德等方面進行了訪談和調查。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有32.5%的人認為把教育內容的重點放在了“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個人品質”;還有29.8%和29.1%的人選擇了教育內容應該是“日常的家務勞動或簡單的勞動教育”和“傳統道德規范與風俗習慣”方面。可見,大多數家長認為他們可以主動實施有效的教育內容:對孩子的教育、日常勞動的培養,身體和精神健康及文化知識更有價值。武定縣傈僳族家庭重視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其次是注意日常的家務勞動,以及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但對現代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視相對缺乏。

圖2 武定縣傈僳族家長對孩子教育內容的統計(%)

二、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現狀、原因分析及對策

通過對現狀的描述,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傈僳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了使我們的調查更加有效,有必要進一步挖掘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一)家庭教育經濟環境相對較差

經濟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地區的發展現狀。武定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兩岸的峽谷中,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較為穩定的經濟文化生活。以經濟作物為例,玉米、蕎麥、高粱還有少量的水稻成為武定縣傈僳族地區主要種植物,但長期封閉半封閉的狀態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區生產社會化水平相對較低。雖然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傈僳族地區人民的自我發展意識,但是舊經濟模式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束縛和半封閉狀態的地域限制所產生的瓶頸效應依舊存在。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較快的今天,其副作用日益突出,致使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既面臨著經濟大發展的機遇又面臨著一場嚴峻挑戰。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少數民族地區與沿海內地經濟差距有不斷拉大的趨勢。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武定傈僳族自身所處的地理、社會環境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區經濟發展依舊落后,投入教育的費用依舊不容樂觀。可見,傈僳族家庭教育經費投入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方面是經濟基礎差,家庭貧困,第二個方面是家庭經費預算沒有向教育傾斜。

(二)父母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導,父母文化素質的高低對孩子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武定縣傈僳族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母親。這與當今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很不適應。從父母的職業類型來看,家長多在家務農,其他職業類型相對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對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文化水平低對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表1 武定傈僳族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型

孩子一生獲得怎樣的成長、發展與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及素質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調查顯示,今天的傈僳族中小學家長,有90%出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時代、環境的影響,且又在祖國最偏遠并且貧困的傈僳族地區,使得他們所獲得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只有35%左右的傈僳族家長具備最基本的教育知識,而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沿襲前輩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且傳統的傈僳族家庭教育傳授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一方面,傈僳族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會不自覺地灌輸一些封建思想,例如“男主外,女主內”;“女孩子讀書就是幫夫家讀”等等。另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知識面很窄,他們傳授的一些知識是不科學的而且是毫無道理的,例如,“孕婦不能吃小兔肉”;“小孩不能吃雞腳,吃了雞腳以后寫字不好”。再加上傈僳族人口中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弱勢文化代代相傳,絕大部分教育主體(父母)的綜合素質與現代家庭教育理念有差距,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家長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絕對權威,命令主義、家長主義等陳舊落后的思想嚴重束縛家長教育思想的科學性。調查顯示,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從小智育方面的教育相對缺乏,更多的父母關注的是子女的勞動,而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等內容,父母認為是學校的事,殊不知對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非常重要。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反映著一個人文化知識水平的高低。對家庭教育重視與否不僅僅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也受到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的影響,但總的來說,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教育起著關鍵的影響。據一項調查顯示,初中文化水平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大學(包括大專),而對研究生不做高要求。而高中文化程度的母親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學畢業后能夠繼續深造。由此可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

(三)長輩的教育觀念有待更新

教育觀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先進的教育觀念對教育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而落后的不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觀念則起到相反的作用。影響教育觀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到個人的知識水平、文化素養、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影響。傈僳族人民由于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的生活環境中,獲取外界信息較少,使得在長期的發展中步伐緩慢,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相對落后。

家庭教育質量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但不可否認家長的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這個小環境中仍然對家庭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實現受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家長在家庭教育目的的出發點上都是好的,但教育觀念的差異使得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一定能如愿以償地實現。同時,家長教育觀念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對家庭教育方式產生影響。一般說來,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往往相伴隨的也是不正確的教育方法。例如放任型家庭教育只注意發展孩子的個性,而忽視了一些錯誤言行的及時糾正,從而導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養成不正確的行為習慣。

三、針對武定縣傈僳族家庭教育問題所提出的對策

分析問題是為了查找原因和提出對策。通過現狀描述和原因查找,我們對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有了適當的了解,為此,我們需要優化家庭教育的經濟環境和更新父母的文化素質來進一步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一)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武定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區,經濟落后,生活貧困。實施義務教育以來,依靠國家優惠政策,多數家庭基本能保證孩子入學,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但課外書籍、學習用品依然是很難得到滿足。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家庭經濟基礎決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把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放在第一位。例如可通過生產、種植、養殖等來增加收入,還可通過扶貧計劃等方式促進傈僳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加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讓武定縣傈僳族的孩子也能有好的條件學習。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搖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長期的、終身的。⑤調查顯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文化環境較為貧乏,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下轉9頁)(上接76頁)要豐富家庭文化環境,關鍵在于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我們要積極、充分的利用農村現有教育資源,開展各種活動。如,添置家庭文化傳播媒介,家長外出接觸社會,開辦掃盲培訓班等。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思想決定觀念。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樹立正面教育與適當管束相結合的觀念。孩子處于成長階段,尚未完全明辨是非,因而言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錯誤。這就要求家長能夠從孩子的身心特征出發,管束不能太過苛刻。不能過狠過嚴,而應該以正面教育和疏導為主。同時,孩子懂事以后,希望得到家長的贊美和表揚。適當的贊美和正面的評價能有效地激發兒童的正能量,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以獲取更大成功,這對于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樹立面向未來的教育觀念。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競爭的社會,家長應該破除傳統的封閉式教育觀念,樹立面向未來的教育觀念。家長應摒棄“教育只是學校責任的誤區,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經常與子女談心,進行情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指出他們的不良習慣,有意識地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處世態度等家庭教育方法影響子女,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未來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三)注重家庭教育與傈僳族文化滲透

武定縣傈僳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家庭教育要繼承并發揚本民族優良傳統。一方面武定傈僳族的祖輩們通過日常生活及言行舉止,已經將民族文化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但仍然顯得單調和枯燥,缺乏科學性。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將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結合起來,如武定縣傈僳族中知識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夠帶頭將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使教育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讓傈僳族文化永遠發揚優秀的一面,在社會中顯示其獨特的風格。另一方面,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大潮的影響,一些家長的教育脫離本民族的實際,甚至一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干不干家務勞動都可以。應該清楚地看到,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有意識地對后代進行傳承。

家庭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場所,是我們學習與這世界上的人們相處永不閉戶的學校。教育好下一代,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進行傈僳族家庭教育研究,目的在于總結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優勢,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為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參考。

注釋:

①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②網址:http://.

篇(6)

一、背景

1.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近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先后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職業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國家創建改革示范學校項目的實施,在政策資金方面有一次的支持,技能型需求越來越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2.生源質量差

根據問卷調查得知,當前,選擇上職業學校并不是學生的首選,近八成學生愿意上普高,以藁城區為例,隨著初中人數的減少,但是藁城區一中、九中仍保持24規制的招生規模,我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所有應歷屆畢業生均可無條件的來我校就讀,計算機專業也沒有門檻,生源質量差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3.教學模式滯后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普遍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且內容多,課時緊,但目前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很多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雖然在教學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方法不對路、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大,造成厭學情緒。課程單調,實踐性內容少,課程內容比較陳舊,技術老化,已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雖然職業教育比較推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必將改變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目標及教學模式的改革。這些模式由于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企業人才培訓的方式不同的制約,這種模式在中職教學中很難實施。

二、概念的界定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項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基礎上的現代教育的一種形式,它以大生產和社會性的統一為內容,以將受教育者社會化,以使受教育者適應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社會現實與發展為目的,即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可以說,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在職業學校、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力試用推廣。

三、在中職計算機專業推行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

當前中職計算機專業還是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各個課程有相對獨立的標準,學習完這些課程,第三年頂崗實習,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綜合能力的訓練,無法依靠這樣的模式來實現。例如學生在建網站時,相關課程《平面設計》和《網站建設》等,然而在實際生活學習完這些課程,還是不知道一個網站是如何做出來的來的,這種模式很難適應當今互聯網+的時代,必須改變教學模式。

同時對企業人才需要求進行調研,企業目標性強,需要精誠協作的人才。

四、措施與方法

1.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外出考察、參加行業培訓、到企業實踐調研、邀請企業專家論證,定教學項目的內容,選擇合適的企業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邀請企業的行家當學校的教學指導教師,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2.開發項目教學的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

通過校企合作,與神州數碼網絡公司、河北網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整套計算機應用專業基于項目教學的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并且有4本教材通過河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數字化資源中心合作開發了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的核心精品課程,建成網絡教學資源庫,實施了網絡教學。同時合作開發了計算機應用專業全部專業課的項目教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形成了本專業項目教學的立體化教學、實訓資源。

3.理論教學堅持以應用為主,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方面,堅持以”應用”為主旨,課程建設在教學中應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在教學實踐中,增加新知識、新技能的訓練,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重點的知識精講、細講,非重點知識一帶而過。將理論貫穿到項目實訓中去,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實踐牽著理論的鼻子走”,使理論知識簡單化,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項目中中理解、掌握、鞏固所學知識。

4.量身定做實訓項目,增加項目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根據本專業的實訓設備情況和企事業崗位需求,設計一些符合實際崗位需求和有趣味的實訓學習項目。在實訓課中,教師可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設置一些合理的,有創造性的實訓項目。學生明確了實訓目的,在實訓過程中,可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實訓找到答案,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5.融人現代教學手段,增加項目的可操作性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項目實訓教學新模式,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技術與研究科學理論的有效途徑。利用現代化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使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更趨生動、形象,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強了學生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感受,教師與學生處于互動的學習狀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更為生動和深刻,并拓寬了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思維空間,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6.融人科學的考核方法,幫助項目的掌握。

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理論的學習在于應用,所以每門專業課的教學中都要求學生掌握一門實用的專業技術,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考核采用理論考試與操作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用這種考評方式來檢查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每完成一個項目內容,都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整門課程講完后,則必須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而且操作技能都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以適應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五、開展項目化演練

項目實戰就是以企業真實的工作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真實工作環境和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擔任項目經理人的角色,學生在項目中擔任工作角色。

“項目”是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核心內容,學生通過真實的項目實施,將專業知識轉化成專業技能。教師在教學中對項目進行監督、控制和知道,學生按照項目工作流程開展工作,教師按照項目標準對項目實施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

項目實戰最重要的是嚴格按照企業產品開發、生產實際需求和崗位職責規定,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職業規范、職業素質和團隊精神的綜合訓練。學生在“項目實戰”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學習不再停留的書本表面上。而是學要全面開發學生學習潛能,將知識轉化為應用,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時也將全面了解、熟悉掌握企業對職業崗位的工作目標、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標準、員工行為規范、使其完全樹立一個合格員工的立體形象。

六、項目教學法的結論

1.有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企業企業親自參加課程開發與建設、用實際項目參加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適應社會和企業的能力。本專業通過項目教學改革,學生的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兩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參加省市技能比賽取得團體獎4個、個人獎16個,畢業生全部通過職業資格中級工認證考試,由于項目與企業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要求更加接近,畢業生更好地適應了工作崗位的需求.

2.加強了師資力量的建設。

企業項目參與教學,使教師接觸到先進的企業理念,完善的企業和社會經驗,并將這些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達到更好指導學生的目的,同時激發了教師對先進的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種技能渴求,進而尋找各種途徑提高自己能力。本專業通過項目教學改革,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而且促進了教師教學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雙提高。兩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培養兩名學科帶頭人、五名骨干教師、八名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中28人次在市級以上教學活動中獲獎,7個項目教學有關的專業課題被中國職教學會立項研究,兩位教師被評為省市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一名老師取得計算機網絡管理員技師職業資格證書,8名教師取得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取得聯想、神碼、H3c、深信服等企業認證25人次。

3.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以企業實際項目為教學平臺,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定實用性強,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體現了企業參與教學的必要性。將社會的人力物力投放的教學中,達到企業和社會的雙贏。

篇(7)

2006年10月27日國家旅游局邵琪偉局長在全國導游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十五’時期我國擁有導游資格證人數由2000年底的14.8萬人,增長到2005年底的37.3萬人,年均增長20.3%。至2006年9月全國擁有導游資格證的人數達47.27萬人,其中執業導游32.05萬人。與此同時,我國導游隊伍呈現年輕化、平均學歷偏低的狀況。在32萬名執業導游中,30歲以下的占80%。大專及以下學歷者占80%。我國導游隊伍的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與我國旅游產業素質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建設世界旅游強國要求不相適應。”

有關導游素質問題常常見諸報端,業界學界對此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筆者認為,要全面提升導游隊伍的整體素質,首先要從文化素質這一關鍵著手,其切入點就是要對導游文化知識體系進行研究。以往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所忽視,或者說研究不深。上至政府行政部門所定的導游行業的準入點,下至高職院校的教學和旅游部門的培訓,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使得這一工作沒有了一定的標準和可操作方案。因此,本文將從現行的導游考試、導游教學、旅游發展現狀等方面入手,提出對導游文化知識體系進行研究,以期對培養導游的文化知識和提升導游隊伍的文化素質有所幫助。

一、現有的導游文化知識體系分析

導游文化知識體系現狀調查可以從國家導游資格證考試要求和高職院校培養模式兩方面進行,國家導游證考試由四個板塊或說四門組成:導游文化基礎知識、導游業務、導游政策法規和現場導游等。本文涉及的課題主要是其中的導游文化基礎知識,調取四個樣本進行分析。高職院校培養模式本文調取兩所院校的課程設置為樣本進行分析。

(一)導游資格證考試及培訓內容

國家導游資格證書考試主要考三門筆試和一門面試,即“導游文化基礎知識”、“導游實務”、“政策法規”和現場導游。其中的“導游文化基礎知識”考試教材通常采用本省旅游行政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如浙江省采用浙江省旅游局組織編寫的《導游文化基礎知識》(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年04月第二版)。全省各地的培訓中心也采用該書。下面舉四例以了解導游文化知識體系現狀。

例一,導游基礎知識(第三版)――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系列教材

作者: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05年07月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主要內容包括旅游業發展概述、中國歷史常識、中國旅游地理、中國的民族民俗、中國的四大宗教、中國的古代建筑、中國的古代園林、中國烹飪主要風味流派、中國的風物特產、中國臺、港、澳地區概況等。

例二,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浙江省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教材

作者:浙江省旅游局編 出版社: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年04月

本書共分為九章,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民族民俗、中國旅游地理、中國古典園林、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四大宗教、中國飲食文化、江浙滬旅游、江浙滬名勝詩詞楹聯游記選等。

例三,云南導游基礎知識 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教材

作者:云南省旅游局編 出版社: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6年06月

本書共分為八章,主要內容包括云南歷史概述、云南地理概況、云南的民族與民族文化、云南旅游資源及風景名勝、 云南古今名人和重點文物和歷史文化名城、云南飲食文化與風物特產、云南經濟與旅游業、云南風景名勝楹聯與詩歌選讀等。

例四,導游基礎知識(高職高專旅游與飯店管理專業系列教材)

作者:李文芬主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3年12月

本書共分為六章,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國的民俗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的館藏文物及工藝品、中國的宗教、中國的風物特產與烹飪等。

(二)高校導游專業(或導游方向)開設課程(教學計劃)情況

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對導游培養的課程體系比較能說明現有的導游文化知識體系。

例五,某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

在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指引下,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不斷調整與改革中,構建了科學合理、層次分明的專業課程體系。

公共基礎課:略。

專業基礎課:中國旅游地理、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旅游概論、旅游心理學、英語聽力、旅游英語、中國旅游文學等。

專業課:導游實務、杭州模擬導游、旅游政策與法規、華東模擬導游、英語導游講解、旅行社經營管理、客源國概論(雙語教學)等。

實訓課:杭州模擬導游、華東模擬導游、英語導游講解實訓、旅行社經營管理實訓等。

專業選修課:宗教文化、中國古建筑園林、旅游電子商務、江浙滬旅游文化、商務旅游、旅行社計調業務、旅游美學、市場營銷等。

院級公共選修課:旅游新聞實務、影視藝術欣賞、生態旅游、音樂欣賞、旅游景觀鑒賞、影視英語、英語報刊選讀、新詩賞析、攝影基礎、插花藝術、汽車駕駛培訓、排球、跆拳道、交誼舞、調酒、特色菜制作、就業指導等。

例六,某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導游專門化方向)教學進程表

公共基礎課:略。

專業基礎課:旅游概論、禮儀規范、旅游職業道德、管理學原理、旅游心理學、旅游法規

專業課:中國歷史文化、旅游地理、民族與民俗、宗教文化、中國古建筑園林、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旅游文學、導游實務、客源國概況、地方旅游文學、模擬導游、旅游英語、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企業財務管理

選修課:公共關系、演講與口才、旅游美學、旅游攝影、旅行社計調業務、旅游市場營銷、旅游電子商務。

實踐課: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分析:

第一,就導游資格證考試的《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教材來看,四個教材11章到6章不等,其中只有3章是相同的:歷史文化、民族民俗、飲食文化。教材不一,表明各地要求不一,同時也說明培養導游的標準不一,是否也說明對導游文化知識體系認同的混亂?如果把四個教材綜合而成,是否就是一個統一的體系,那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一點可以肯定,有如此大的不同,應該認為是有問題的。

第二,就兩個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分析,其培養的目標也模糊的。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知識體系混亂導致課程的重復設置:知識體系不明使之課程設置不全。如案例五專業基礎課中的“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是本論題的核心課程,調查發現該教材目錄

中已含蓋了9門學科(章節),而專業基礎課中的“中國旅游文學”、“中國旅游地理”和專業選修課中的“宗教文化”、“中國古建筑園林”、“江浙滬旅游文化”等都是相同相近的課程。兩個院校對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也有很大的區別,都沒有“中國傳統文化”這門重要的課程。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不一一分析。問題的嚴重性告訴我們:無論是一般導游(導游資格證考試)的準入還是優秀導游(高職院校培養)的培養,在其起步之初,就有了偏差和缺陷。究其原因就是導游文化知識體系的建立還不規范,這就影響了對導游的培養,進而也將影響行業的發展。

二、導游文化知識體系建立應以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為依據

其一,1987年12月1日國家旅游局的《導游人員暫行規定》中,對于導游工作的基本職責第二點是這樣表述的:負責向旅游者導游、講解和傳播中國文化。1999年5月14日國家旅游局了《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下稱《條例》)。該《條例》對導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十二條導游人員進行導游活動時。應當遵守職業道德,著裝整潔,禮貌待人,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導游人員進行導游活動時。應當向旅游者講解旅游地點的人文和自然情況,介紹風土人情和習俗;但是,不得迎合個別旅游者的低級趣味,在講解、介紹中摻雜庸俗下流的內容。”該條例對導游的文化知識提出了綱領性的要求:即由人文和自然兩大部分,突出傳播中國文化、風土人情和習俗。我們可以認作是對導游文化知識體系的原則性要求。

其二,旅游資源是導游文化知識組成的依據,也是導游在工作時所面對的主要范圍。所謂旅游資源,在國家旅游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起草的《旅游規劃通則》中是這么定義的:“旅游資源tourism resourees,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

2003年,國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該標準將旅游資源分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8主類是: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31個亞類:地文景觀有綜合自然旅游地、沉積與構造、地質地貌過程形跡、自然變動遺跡、島礁;水域風光有河段、天然湖泊與池沼、瀑布、泉、河口與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觀有樹木、草原與草地、花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天象與氣候景觀有光現象、天氣與氣候現象;遺址遺跡有史前人類活動場所、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有綜合人文旅游地、單體活動場館、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居住地與社區、歸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有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動有人事記錄、藝術、民間習俗、現代節慶。

國家制定的旅游資源標準是最具權威性的標準,非常客觀地反映了我們目前存在的旅游客體。筆者做過搜索,可以說旅游資源的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目前都有可游覽的目的地。肖星、嚴江平主編由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旅游資源與開發》一書,分19章,其分類方法和幾個章節的設立對建立導游文化知識體系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如書中提出“按照屬性分類的旅游資源分級系統”為(引至2級分類,3級分類略):

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地文景觀、水域風光、氣候天象、生物景觀等。

人文景觀旅游資源: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城鄉風貌、現代設施、宗教文化、文學藝術、飲食購物等。

建立導游文化知識體系應以以上兩個文件為依據和確定范圍。

三、導游文化知識體系建立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研究所在1996年編了一本《中國文化概要》(華文出版社出版),書中闡述了“什么是文化”這一概念,認為“從普及意義說,一般可把文化結構分為三個層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一個民族文化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宗教、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制度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舉制度、官制、兵制等等。”物質文化“指體現一個民族一定生活方式的具體物質形態,如園林、住宅、服飾、器具等等。”

以旅游資源為范圍,以提煉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為準則,可以概括為導游應該掌握的文化知識――即導游文化知識體系。對于旅游文化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和行業都還處在探討過程中,有許多不同側重的說法,筆者比較贊同的是“旅游文化是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凡人們在旅游活動中遇到的人類在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這個范疇之內。

由此可以說導游文化涉及的學科有政治學、經濟學、法學、道德學、教育學、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學、美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民俗學、博物館學、考古學、體育學、金融學、人文地理、飲食學、醫學、建筑學、風水學、文化生態學、園藝學、色彩學、交通學、公共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旅游規劃與管理、飯店經營與管理、公共衛生與健康、食品學、茶學、環境與資源、園林學、信息軟件等。

這里其實涉及了兩個概念,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界定。從范疇角度來說,導游涉及的學科太多太廣,如果要掌握,其中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做到,更談何學好,但是,我們可以與旅游資源的標準一起研究,進行分類合并,以掌握學科的文化特點為要求,這應該能做到;從內涵來說,所有涉及的學科,我們都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來統領,概括出中國文化特質,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國的,越是民間的就越是高雅的。不能像現行考試和培養課程那樣,只重知識而輕文化。比如,在講山水時,我們只講山水的客體數據,而不講中國人對山水的認識。忽視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就講不好中國人對山水的特有的感情;忽視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沫總相宜”,杭州西湖也就成為了一般的蓄水池了。目前,我國導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知識面較窄,只求一知半解,沒有文化層面的高度。有的導游人員只滿足于背誦導游詞,在講解時,單調生硬,激不起游客的游興,更有甚者,竟杜撰史實,張冠李戴,胡言亂語,欺騙游客。這不僅有違導游人員的職業道德,而且也有損于我國導游服務的聲譽。不利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些知識是導游講解的素材,是導游服務的“原料”。是導游人員知識的看家本領。導游人員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更要對旅游景點的風土

人情、歷史掌故、民間傳說等了如指掌,并對國內外的主要風景名勝、景區景點有所了解,還要善于將本地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名人軼事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總之,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綜合理解并將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對導游人員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名合格導游人員的必備條件。

就導游文化知識體系來說,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單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或章節,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由儒、道、釋文化組成,而我們的教材和課程里就缺儒家文化。二是在所有的章節或課程中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說知識點要簡要,知識點中文化內涵要突出。

四、現代旅游的發展事實是導游文化知識的補充

培養優秀導游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未來旅游活動的發展趨勢對導游服務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并提出新的要求,對導游內容的高知識化是未來旅游的必然趨勢。

現行旅游產品的種類很多,比如觀光型旅游產品、度假型旅游產品、商務會展型旅游產品、獎勵旅游(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商務旅游、休閑娛樂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文化型旅游產品、綠色生態型旅游產品、健身康復型旅游產品、獵奇刺激型旅游產品、各類主題公園等等。旅游產品的種類發展和變化雖然對導游知識體系沒有多大的突破,但對導游知識的要求卻在往綜合型發展,也對導游知識和文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自駕車導游,導游對交通知識不熟悉因而勝任不了。再比如筆者有一次在隨團往機場的途中導游介紹了該省的公路、高速公路的發展及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而推論出該省特有的商業文化,使游客受益非淺。這些在導游文化知識體系中都應該考慮進去。

另外旅游者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旅游的本質就是一種追求文化的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旅游活動更加趨向于對文化、知識的追求,人們出游除了消遣。還想通過旅游活動增長知識,擴大閱歷,獲取教益。這樣就對導游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 調查研究論文 下一篇: 工程管理要素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高清日本亚洲成高清 | 亚洲Aⅴ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