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33: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校園文化優秀案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做 法
校企共融形素質教育模式。由學校主導,引入企業理念文化進校園,組織形式多樣的技能節,開展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講座。各系主要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背景、擇業愿望,分門別類為他們的職業生涯進行量身定制。企業高管走上講臺,講工程案例,做專業指導。教師層面則實行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制度,兼職班主任由專業教師和校內兼職教師承擔,通過教師主導,融合校園文化理念于教學實訓中,使素質教育貫穿專業教育始終。
校企共編教材及網絡學習載體。學校開放校園網絡,專門開設學生素質教育網站,另外在產學研及各系網絡中提供合作企業的網站資源和信息;同時開放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增加有關人文書籍的采購,擴充圖書館藏書的人文內涵。系統性的素質教育則由校企共同編寫校園文化建設系列教材、匯編及讀本。自2007年開始,學校組織校園文化建設項目組對人文學科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人類意識教育、精神修養的教育、建筑學科的教育進行探討和研究,以培養職業院校人才所需的能力本位、一專多能、競爭與合作、終身學習、情感智慧等為目標,進行建筑類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重組。學校現已出版系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材,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外文學史略》《中國建筑文化讀本》等,并且列入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必修課,在前兩學年滲透教學。根據與企業合作的緊密度和請企業專家到校講座的情況,與企業人員一起編寫《2010年度浙江建設學院校外基地優秀案例集》《浙江建設學院合作企業成員簡介》,在成員簡介中重點介紹了部分大型建筑企業的企業文化。
校企共育校園文化品牌。學校定期舉行體現魯班精神價值觀的各種儀式與禮節活動,故事、禮制、儀式、集會、教師會議、運動競賽、社團活動都是很好用以溝通和表達文化的方法。另外,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于2003年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配備了3名專職人員。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育理念,依據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育與指導相結合、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工作模式,通過課堂教育、專題講座、心理普查、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危機干預、社團活動、網絡交流、宣傳普及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陽光心育工程于2008年被評為浙江省校園文化品牌。2013年9月,定向體育運動又被評為浙江省校園文化品牌。
校企共建體現“魯班精神”的校園物質及環境文化體系。首先,對校園環境進行科學規劃與定位,與森禾集團等企業共建整體校園的植物分類區,強調植物品種的豐富性,體現學習及科普價值。校園的不同植物區塊由凱華等多家企業設置了校友林,以體現“念師恩”的主題。其次,構建大量體現“魯班精神”的雕塑及石頭小品。學校的所有道路也都結合建筑歷史上著名建筑大師或魯班精神進行了路名的標識。最后,注重在教學環境設施與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中引入校園與企業文化。比如在圖書館、實訓樓、教學樓中體現各合作企業文化。在校外基地體現學校的優秀文化,如對省級優秀文化品牌“心育文化”進行企業推廣,為企業進行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等。
二、具體工作
1-2月份
1.以“快樂寒假”為主題,組織開展XX年全縣中小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突出經典閱讀、手抄報編輯、手工制作、民風民俗研究、感恩親情、人際交往等主題。
2.指導鄉鎮校擬定XX年度德育工作計劃及德育活動安排;配合縣委宣傳部、縣住建局、縣文化廣電局組織開展“漢唐風貳拾肆節氣街”銘文、“百聯”有獎征集及優秀作品評選活動。
4.出臺《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規范》《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及《全縣XX教育系統綠化工作實施意見》,召開中小學德育工作專題會議,具體部署以“綠化”“美化”為主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
3月-4月份
1.繼續落實《xx縣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意見》,推行目標責任管理,促進學校提高養成教育管理水平;指導、督促全縣中小學認真擬定學校年度“養成教育”專項工作計劃,確立年度主題、精心設計各類活動,形成鄉鎮校養成教育工作特色;重點開展以“文明伴我行”為主題的全縣初中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比賽活動,適時召開中小學生養成教育交流活動。
2.指導、督促鄉鎮校落實教育系統校園“綠化”、“美化”工作,并組織開展專項評估驗收工作;組織開展以全縣中小學“辦學理念”“三風一訓”詮釋、校徽設計、校歌創作及演唱(視頻)、校報校刊創辦評比活動。
3.組織開展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教育、家庭教育等優質課(錄像)競賽及案例(論文)評選活動;組織開展各級優秀少先大隊輔導員及優秀少先隊員、團員的推薦、評選工作。
5月-6月份
1. 落實《x縣中小學德育工作達標及示范校創建評估工作實施方案》,開展38所鄉鎮初中、x小學及27所鄉鎮中心小學縣級德育達標及德育示范校評估工作;落實《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規范》《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全縣XX教育系統綠化工作實施意見》,開展縣級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評估工作。
2.指導、督促鄉鎮校開展校園“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等活動;開展全縣中小學“陽光體育大課間”(錄像)評比活動。
3、指導縣直高中、初中、職業學校和鄉鎮初中進行“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建設工作。
4.開展各級優秀學生及先進班集體的推薦、評選工作。
7月-8月份
1.以“快樂暑假”為主題組織開展XX年全縣中小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2.開展以“學校班集體與班主任管理”“少先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經典誦讀”“學生自主管理”等為主題的德育工作隊伍專題培訓工作;
9月-10月份
1.指導、督促縣級、市級德育示范校做好市級、省級德育示范校評估前的準備工作;指導、督促縣級校園文化示范校做好市級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評估前的準備工作。
2.積極推進會寧一中、x中學、x初中、x小學等五所中小學“網絡學習班級”的試點工作。
11月-12月份
高職教育是一種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類型,有著不同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規模和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校園文化建設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特征和規律。近年來,雖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見諸報刊雜志,但系統研究的少,尤其是既有一定理論深度、又具一定實踐價值的高職校園文化研究的專著則鮮見。由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賀繼明、蔣家勝主編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拓寬和深化了這個領域的理論研究。該書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第一,體系完整,剖析深刻,系統總結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高職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極富靈動個性的亞文化類型,根植于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土壤之中。該書作者采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面對當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歷史使命,繼承和發展中國關于校園文化精華,批判地吸收西方校園文化中積極的部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探索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規律。該著作共10章40節,第一章總論,從共性的角度剖析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考察國內外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研究的現狀,歸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得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方略。第二章至第五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建構、動力機制、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第六至九章,從要素與整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要求出發,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活動文化四個維度剖析高職校園文化的四個結構元素的文化功能。最后一章,剖析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院品牌競爭力打造的關系,運用CIS理論提升高職院校的品牌形象的戰略目標和路徑選擇。全書脈絡分明,層次清晰,體系完整,總結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
第二,立足現實,緊跟時代,擺脫了空談理論的抽象做法,凸顯實踐價值。校園文化并非書齋中的學問,其價值重在實踐和建設。作者是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有著較深厚的學術底蘊、對校園文化有真知灼見和實踐經驗,在剖析我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成績與不足的基礎上,全面闡述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主張以為指導,立足國情、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國外優秀校園文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相碰撞及融合中,建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該著作對于新時期如何進一步適應轉型、提升品質、突出特色和創建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學校特色和建設規律的高職校園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廣和借鑒價值。
第三,研究視角獨特,開展繼承性創新,突出校園文化在高職品牌競爭中的功能。作者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的“軟實力”之一,將校園文化與高職院校品牌競爭力聯系起來,而且采用了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梳理與實踐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定位、構成要素、五大原則、四大建設等創新性觀點,都是比較深刻和有見地的。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建設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推進高職院校改革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該著作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框架設計合理,邏輯結構嚴謹,重點突出,行文流暢,文風樸實,實現了理論性、學術性、可讀性和操作性融于一體,增強了理論著作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是一部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學術價值和寫作質量的佳作。
文/梁小麗
摘?要:將優秀的企業文化滲透到高職校園文化,是促使校企結合的堅實一步。實現優秀企業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的有效對接,對市場營銷專業從“應試教育”向“應市教育”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企業文化?高職校園文化?應市教育
一、企業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1.推動高職教育向“應市教育”轉變的要求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徑,而要實現校企合作,首先要將企業的經營理念融入到高職教育中,簡言之,就是要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引進高職校園和課堂,讓二者實現有機的互動和融合,為學生搭建一個認識企業、了解企業的平臺,也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環境。同時有利于推動傳統“應試教育”向“應市教育”的轉變,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市場導向作用。
2.實現畢業生和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需要
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2+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校學習兩年,企業頂崗實習一年。兩年的校內教育中,將企業的文化滲透到課堂和以多種形式開展的校企合作活動中,是縮短企業對新進實習生和畢業生培訓時間、加快學生熟悉工作崗位、實現學生和企業“無縫對接”的必然要求。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了解各大企業的優秀文化和行為準則,可以加快學生從“學生”向“職場人”的角色轉換,為他們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提供必備的素質基礎。
二、如何將優秀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1.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引進來”
如何形成企業化的校園文化?首先高職院校要以積極的姿態接納優秀的企業文化,將企業的經營理念、質量意識、市場意識、品牌意識、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團隊意識等引入課堂,在辦學理念和管理準則方面大膽創新,模擬企業的管理體系,實施一整套嚴格、規范、標準的管理理念。但是,在引進的過程中,堅決杜絕全盤照搬,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融合。
2.豐富融合模式,增強互動效果
(1)開設相關課程,轉變教學方式。高職教育的教學倡導的是“夠用為主”,在教學中就不能采用“滿堂灌”的方式,而要增加師生互動和案例教學等。一些成功的企業,其企業文化或多或少都體現出一些真實的勵志故事或者經驗之談,這些對學生來說吸引力更強,也更具說服力。和書本上的空洞理論相比,更加能夠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力量。
(2)拓寬融合途徑。還可通過第二課堂等方式展開。可以利用相關課堂的實習時間,組織學生到企業一線參觀實習,零距離感受企業的文化,邀請行業精英或從業人員舉辦講座,展示企業的文化和崗位內容,引導學生自覺向優秀的企業文化靠攏。
(3)結合專業和行業特征,增強融合的效果。在以創新唱主角的競爭模式下,不管是大型跨國企業,還是大量的中小型企業,都非常注重自身文化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優秀的企業文化是由一整套理念構成的,而且因行業而異。這就要求我們在引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自身的專業特征。就本文的研究對象來看,針對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就要特別注重企業營銷理念的灌輸。
三、文化對接可推動市場營銷專業向“應市教育”轉變
市場營銷專業是直接面向市場的一個專業,在高職院校尤為如此。相比其他專業,這一專業的學生面臨的工作任務是直接與各種各樣的客戶打交道、挖掘市場潛力、拓展市場等。而這些能力從課本上是學不來的,要依賴實踐的磨煉。
針對這一專業的學生,在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企業營銷理念的融會貫通。例如,筆者學校和杭州娃哈哈集團共建的“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接接觸企業營銷理念的平臺,學校通過這一基地,兩年時間內舉辦了多項活動,而這些活動由娃哈哈小分隊的成員全程負責,這些活動既包括與大學生活緊密結合的“歌詠比賽”“掰手腕大賽”“足球寶貝”等賽事,也推動了娃哈哈集團的“啟力”“富氧水”等系列飲料進入大家的視線。這些賽事幾乎都以冠名的形式開展,聘請娃哈哈集團的相關負責人進行前期指導,校內指導老師予以配合,學生成員全程參與并逐漸開始整個活動的統籌規劃,這些活動大都以小分隊的形式開展,各個小分隊相互競爭,你追我趕,學生們也直接感受到了競爭帶來的樂趣和壓力。這項合作很好地將企業所倡導的團隊協作、堅持不懈、積極創新、競爭意識等理念在整個活動中得到深入體現。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對市場營銷形成更加客觀的認識,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
教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是非常有效果的,首先,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要考慮到職業素養的培養,通過企業需求的調研,讓企業文化職業素養融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定期要請企業中資深專家或優秀員工來進行現場講座、演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理念。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引入企業價值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企業真實的案例,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了解企業價值理念,讓員工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個人職業生涯,全面提高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學生參觀企業環境、生產現場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企業的生產氛圍,增強學生敬崗愛業及團隊協作精神等。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定期舉行與企業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及各方面競賽,全面提高學生實操能力,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
2.在制定校園制度時借鑒企業的制度文化。
比如在編制學校的制度時,可以借鑒成功企業的制度文化,如借鑒企業質量管理標準制度,在指定企業管理制度的時候,將國家質量認證標準引入到其中,明確學校管理、服務、教學等一體化,讓學生提前適應企業質量管理的嚴謹性,適應企業相關制度。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中可以適當的將企業規范納入到其中,高職院校在整個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等環節中,引入企業規范,比如讓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讓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等,讓學生能按照企業標準進行學習,促使他們技能提升的同時能提升職業素養。在對高職院校學生評價的時候引入企業績效考核也是其中的一個實踐,通過企業文化管理中用人標準與評價,構建成學生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下適應企業的考核標準。
3.在校園文化中融合企業物質文化。
首先,在學校中建立實訓基地,模擬行業企業環境,提前讓學生適應企業環境。通過引進、聯辦等方式,讓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物質文化,建立能讓學生得到實訓的環境,提供設備、資源等,學校通過學生實訓成績,輸送優秀的人才到企業中。其次,將教學設施與實訓場所統一,盡量提供完善的教學設施,建立仿真的職業環境,比如汽車專修專業的教學能在車間維修的環境下教學,能直接實訓演練、實物展示,讓教學與實訓統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296-01
校企之間文化的互融、互動、互惠逐漸成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學校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已經不能適應以企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改革趨勢,也不能滿足職校學生隨時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訓的要求。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使命文化,原動力是一種使命感,注重過程;而企業文化是責任文化,強調責任感,更側重于結果。校園文化是一種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而企業文化則是實踐性文化,必須與生產、管理、經營相結合。校園文化是以價值觀為核心,激發師生員工的責任感與創造力,培育全體師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校整體效率;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靈魂,其本質是一種氣氛、一種環境,使企業得以生存與發展,并行不敗之地。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著許多相通之處,二者都是圍繞"管理"與"氣氛",從而形成奮斗、愛崗敬業,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相同點,就是它們的主體都是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設中要關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視人的發展,尤其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
正是因為兩種文化有著差異性和共同點,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銜接和融合。我根據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職業教育要求學校辦學面向企業面向就業崗位,:"今天做職校的優秀學生,明天是企業的出色員工。"
在教學上,"讓企業的能人走上講臺,讓工廠的車間成為課堂",與此同時,企業文化融會貫通到校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感受的是濃厚的企業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教育。我的具體做法是:
1以校企精神文化對接為重點
大力宣傳企業文化元素,以眾多成功的經營案例、企業文化選粹為素材,大量充實和應用于教學活動和學生第二課堂中。如企業文化中的人才六大意識――成長意識、成就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勤儉意識,不斷出現在教師的教案、學生的演講和討論中。在每個教室企業文化和優秀企業家上墻;
在校園內醒目的校訓"重德厚才"與"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企業用人理念相一致。"請進來"――請集團企業老總到校解讀企業文化、企業發展壯大歷程;"走出去"――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我們學校定點實習的企業集團內部刊物,會經常出現學生寫的文章,都是發自內心點點滴滴的感悟。在偶像教育方面,將企業家、優秀員工的事跡廣泛宣傳,通過成功的企業人艱苦創業史來教育學生,在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生活中,看到嚴峻的實際問題,使其認識到堅韌不拔的品質的重要性,理解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質。這些身邊的成功創業者更具教育的說服力。比如邀請一位企業勞動模范來校向學生講述自己在短短的七年時間里,從一名剛畢業的中專生到車間副主任的成長過程――當一線操作工,曾經累的哭,不僅堅持下來,而且工作成績還得到認可。
勞動模范用個人的經歷詮釋了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精神是備受世人推崇的優秀品質,也是應該弘揚的優秀校園文化,也詮釋了企業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為員工創造前途。學生聽了勞模的講座后很受啟發,他們認為:愛崗的精神、敬業的品格,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從這個勞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信心倍增。
2以校企制度文化對接為亮點
在學生管理模式上不只是偏重于對學生進行書齋式的"硬管理",而是注意汲取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強化諸如誠信、實力、穩健、敏銳、和諧共生等企業文化的內容。特別注意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比如設置"表揚臺"、"曝光臺",時刻關注每個人的行為。同時制定與企業接軌的評優標準。比如說"在企業里,只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認同企業文化,能夠為企業作出貢獻的都是人才。"據此我制定了"優秀學生"的評選條件,使得我校的優秀學生就業后參加企業的評優同樣具有競爭力。因為他們從學校開始,一直是以和企業同樣的人才理念來要求自己。以和企業一致的行為規范來約束自己。學生從學校到就業崗位,從學生到一線工人,能很快適應這個轉變過程。
高職教育最緊要的任務是教會大學生運用學習過的知識和理論,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創造出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論以及新的發明,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高職院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增強創新能力的過程,不是得到創新結果。因此,在校園中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增強其自信,引導其方向、有效激勵他們學習興趣是當務之急,需要我們有完善的學生管理模式,通過這種模式來營造創新的環境,推動校園文化平臺建設,開辟大學生科技創新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4F學生管理模式和校園文化建設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1.4F學生管理模式是創新教育機制。當前所提倡的4F學生管理模式,是由開明的態度(free)、堅定的信心(faith)、正確的引導(foward)、有效的激勵(favorite)四部分組合而成的一個環,通過環的持續不斷作用使創新動作繼續下去。4F學生管理模式是一種相對完善的創新教育機制,能夠促進創新教育長期發展、提高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它主要利用教育者發揮作用,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對自身發展進行有效推動,拋開傳統的學生管理方式,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深度融合起來。free是指學生管理者需要以開明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言行;faith是指學生管理者要對學生的能力有信心并且充分的信任;forward是指學生管理者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來協助學生發展;forvorite是指學生管理者能夠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
2.校園文化建設是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目標,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首先可以提高師生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其次,可以塑造師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再次,可以把校園營造出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提高職學生創新能力是一條有效途徑,我們需要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提供良好的平臺。
二、重視創新原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首先應重視創新原動力,這就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在進行校園文化這一平臺的活動中能夠運用4F學生管理模式中的開明(free)。用開明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的觀點與好奇心。同時,校園文化管理者自身應具有創新意識,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是校園文化項目的領導者或帶動者,只有管理者自身具有創新意識,才能為良好的學生工作奠定基礎。
1.教育者開明的心態。教育者具備開明的心態(free)是創新的動力源泉,教育者只有擁有這種心態才能真正釋放出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出更多的創新能量。在開展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時,首先要把激發創新能力作為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中的核心任務,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在校園科技文化的具體活動中,我們要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觀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也充分說明,一個偉大的創新與發明都來自于一個奇妙的思想,一條奇特的觀點或者一個微小的好奇心,而這些必須得到教育者的認同與鼓勵,唯有如此才會出現偉大的創新結果。
2.開放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開放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走出課堂,開辟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第二課堂。可以將科技創新活動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科技意識,增強學生創新思維,增加學生參與積極性,如社會企業家的成功事跡講座、專業學術報告、社團科技知識競賽等活動,重點引導學生提高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二是培養學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開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科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以組織高職學生開展各類競賽活動,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市、省、國家級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提高學生的科技發明水平并形成科技成果。
三、擁有創新信心是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必備條件
4F學生管理模式中的信心(faith),是由教育者主動給予學生創新的信心,利用校園文化中的各種具體活動、知識、技能競賽,從而產生結果的過程。從事學生管理的教育者首先應了解他們創新自信心普遍較弱的原因,然后針對這些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給予學生創新信心。
1.宣揚成功案例。在介紹的案例中,要讓學生知道取得創新成果,并不一定需要淵博的知識和高學歷,只需要運用大學乃至中小學所學知識就能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并取得創新結果,這就能極大地增強創新自信心。
2.用言語、行動贊美學生的成功。在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阻礙和困難,老師若能及時用言語、行動贊美學生點滴進步與收獲,會讓他們堅定前進的路線,增強創新自信心。
四、合理引導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
4F學生管理模式中的引導(foward)從教育者方面出發,在引導學生進行創新過程中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事學生管理的教育者常常習慣性地去管學生,而忽略了引導學生。為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學校可從下三方面提供正確引導:
1.加強學校政策引導。學校制定合理的政策來調動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并產生成果的積極性;職能部門精心策劃合適的科技競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開展科技創新;形成學校制定目標,用政策來引導,以開展學術競賽活動為平臺,以學生產生創新成果為突破點,制定出大學生創新體系,加強學校政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工作。
2.硬件方面的引導。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依托省級重點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優化教學科研資源配置,對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對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幫助他們創新產品的制作與改進,創辦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為學生提高創新能力提供平臺。
3.加強學生情商培養。培養情商是引導學生走向成功的保證,能夠引導學生在創新過程中,敢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情商是智商之外的能力,在創新過程中不僅需要高智商,高情商往往顯得更重要。因此,引導學生注重情商的培養是提升學生增強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
五、欣賞動力是煥發學生創新精神的持續動力
1.欣賞動力中的激勵機制。被欣賞是學生創新的動力,而創新的持續動力是需要回報來提供的。馬斯洛“需要等級”中強調回報有三個種類:物質回報、社會的榮譽認可以及自我滿足。回報這三個種類是逐層滿足的,因此首先要對創新行為進行物質層面的回報,再進行精神層面的回報。我們把學生的創新結果推向社會,把校園文化中產生的創新產品和企業深度融合,滿足馬斯洛“需要等級”理論,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創新產品的社會商業價值,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持續。在4F學生管理模式中欣賞動力是一種合適的激勵機制。
2.欣賞動力中的評價機制。人有個體差異性,因此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表現形式上也會不相同,不能因為表現出來的差異而進行高低之分。要對樂于、敢于創新的學生給予激勵和幫助,對同學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真誠贊揚,鼓勵學生建立創新團隊。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使創新有足夠的動力傳遞下去,因此欣賞動力就是建立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評價機制應堅持道德的正確引導。有比較就會有競爭,有競爭才會出新。因此,創新精神的成長往往建立在競爭的基礎之上。但大學的競爭必須要在和諧、良性成長的環境下互動進行。第二,形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標準的評價機制。改變以考核成績高、競賽分數靠前而獲獎的考核評價形式,注重創新結果對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實效,注重與社會企業融合,引入這一內容建立綜合評價機制,加強創新的質量和貢獻。第三,評價機制既有利于創新意識的普及也要注重優秀學生的成長。宣傳、鼓勵、指導大學生在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各類競賽中取得優秀成績,或取得專利、創新產品、優秀設計等突出成果,這種結果有助于創新意識的廣泛普及,也有利于優秀學生的培養。這樣不僅普及了科技創新活動,而且培養了優秀學生,有助于優秀學生產生創新成果。
科技的發展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普及導致信息泛濫,國際接軌帶來不同文化的沖擊以及“90后”當代大學生個性的彰顯,使高校管理人員尤其是學生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學生管理工作。4F學生管理模式在校園文化平臺中,使開明的態度(free)、堅定的信心(faith)、正確的引導(foward)、有效的激勵(favorite)四個部分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外文化活動中充分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優點,實現全面發展。4F學生管理模式作為一種學生管理模式,已成為了高職教育在校園平臺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助推劑,成為整個創新過程循環的引擎。
[參考文獻]
[1]郜振廷,史殿元,孫立威.創新能力培養線路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盧元鍇,安寶娣.學校管理創新[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龐帆.論大學生激勵機制構建的科學理念[J].南北橋,2009(10).
[4]涂建山,任曉紅.增強高職學生創新自信心初探[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4).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36―01
學校內涵發展的實質就是使辦學的各要素協調有序,從而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科學管理的系統工程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源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保證,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不斷深入的教研教改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源頭活水。
一、努力實施系統化管理,讓科學管理保證學校的內涵發展
管理是學校辦學思想得以實現和一切辦學舉措得以落實的保證,學校質量、辦學層次、教育品位的高低,都可以在管理上找到答案。要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就必須不斷強化和完善學校的管理。在學校管理中,要堅持以系統論作為學校管理的方法論,追求工作過程的最優化。不斷優化系統要素的配置,完善系統結構,加強系統調控,實行民主治校。在管理思想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形成系統科學的管理特色。
具體體現為:一是以系統論為指導,將管理思想轉化為操作流程,實現管理理念的科學化。二是創新管理體制,降低管理重心,實現學校行政管理的扁平化。三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考評機制,堅持校務公開,規范辦學行為,實現制度管理的規范化。四是加強民主監督,推進民主治校,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構建和諧校園,實現民主管理的人本化、人性化。五是進一步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做到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實現過程管理的精細化。
二、加快教師隊伍專業化成長步伐,讓教師的專業成長成就學校的內涵發展
學校內涵發展的著眼點首先應定位在教師的發展。教師是學校辦學中的第一要素,整個師資隊伍的水平,對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起著重要的保證作用。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能夠引起社會積極的評價,給學校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名師”的 “暈輪效應”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也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只有教師發展了,才能促進學校的發展,而且只有教師的發展才能引領學生更好地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學校要讓教師的專業成長成就學校的內涵發展,支持鼓勵教師不斷進修,不斷提高學歷層次,豐富教師涵養。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學習成為教師自覺的行為。實施“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盡快成熟,促使中年教師逐步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學者型教師。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讓教師與名師接觸,感受大師風采,尋找成長的靈感與良機。
三、著力打造校園文化,讓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潤澤學校的內涵發展
校園文化不僅是育人的隱性課程,而且是校園內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為,也能夠熏陶、培育人的優秀品行。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明典雅的物質環境,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深厚的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全員參與的民主管理,嚴謹求實的校風學風,應當成為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的科學內涵。
一要整體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堅持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三位一體,建設好校園物質文化,搞活學校觀念文化,豐富校園活動文化,規范學校制度文化。二要打造校園精神,弘揚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精神血脈,自強不息、拼搏進取、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精神,不僅是某一所學校的傳統,也應該是很多學校共同的文化積淀。三要構建和諧融洽、便于溝通合作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形成寬松、友善、互助的人際氛圍,使廣大師生產生在學校工作、學習、生活的自豪感和團隊歸屬感,從而增強凝聚力、向心力,讓校園文化潤澤學校的內涵發展。
校園文化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即在學院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由全體師生在教學、培訓、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共同創造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學校的根基和靈魂。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育人氛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的作用。而學生又是未來企業的員工和管理者,所以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借鑒企業文化的優秀成果,使培養的學生不僅在專業知識、技能方面適合企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企業的文化理念和企業精神、職業道德操守。從這個層面來看,高職校園文化內涵中就要求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互對接與融合。
一、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與的內涵
1.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也稱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業文化是企業觀念形態文化、物質形態文化和制度形態文化的復合體。
2.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師教風、學生學風、人員素質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校園文化中融入企業文化的作用
1.高職院校自身內涵的本色體現
高職院校的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出自己的水平,這也是走上強校之路的途徑,任何行業、任何學校沒有特色將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很難歷久彌新的生存下去。尤其是,學生的就業率以及就業后企業對之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院的發展和將來后續學生的就業情況,現在學生就業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民生問題,高職院校只有走和企業合作對接之路才能為學生開辟更好的就業前景。
2.改變高職生畢業等于失業的現狀
社會上流行一句話——“畢業等于失業”,高職學生本身在學歷上是沒有社會競爭力的,他們所具備的生存籌碼就是職業二字,而怎樣發揮職業的有效性,怎樣做到真的職業化,那么在校期間就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積極學習實踐技能,這就要靠學院營造這種養成環境。
3.合理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是通過高職生的兩課教育就能科學的樹立起來的,怎樣把外因通過學院的努力變成內因,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改造自己的三觀,這個不僅是一個學校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學歷、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好的人品一切都失去了依托,這就要求學院和企業形成合力,尤其是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對接幫助學生自覺自愿的進行社會化改造。
三、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途徑
——以我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
1.使兩者的專業知識和內涵建設對接
專業建設中專業知識和內涵擴展就是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接的內容之一,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充分利用學院與油田的天然聯系,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人才。
2.企業和院校盡力合作完成教師隊伍的有效對接
(1)要把教師到企業實踐當成一項制度去不斷的完善和堅持。對于專業教師來說,到企業去實習是必修的備課訓練之一。尤其是高職院校,進行的是針對性很強的職業教育,把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送到企業去可以使傳授的知識更加連貫,授課更接近實用化。但是還有很多老師并沒有認識到這種企業鍛煉實踐的在重要性,認為去于不去一個樣,知識傳授就可以,沒必要和實踐接軌,我講我的,他干他的,這就造成了專業知識和實踐的脫離,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去建立和完善教師實踐培訓制度,例如規定專業教師每2年至少有2個月時間到相關行業企業或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專業實踐、掛職鍛煉,對于我們建筑裝飾專業,專業教師就可以利用實習實踐去參與項目開發,進一步熟悉建筑裝飾的全過程,搜集編寫現場實踐教學案例。
(2)由高職院校出面去計劃實施,積極主動聯系各個系部社團形成合力,外聯企業領導,征得同意之后可以實現校企雙方的領導相互溝通,學習,以此為平臺實現更緊密的對接,而在此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臺適合的合作道路,形成規范化管理,去監督考核教師去企業的實習狀況,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衡量教師去企業實踐真實實踐指標,用此指標也當做教師的職稱聘任、評定、參評優秀的標準之一。
(3)因為教師的理論水平一般比較高,所以可以積極聯系幫助教師參加所從事的各個行業的職業資格考核,并且盡量獲得考評員、高級工或技師職業等有效地資格證書,外聘教師時還應該考慮是否有實踐經驗,是否具備行業先進理念。
(4)建立一個由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人才資源庫。各個學院還要重視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并讓專業教師參與進來。將來在指導學生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過程中能發揮更好的教導作用。
3.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對接
(1)依托大港油田資源優勢,選擇有一定地區影響力、各種技術和理念比較先進、在將來的學生就業中有緊密聯系的大型建筑類企業如(如大港油田普豐房地產開發公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建設一批規模多樣、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實習基地。
(2)適應企業發展需要與企業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關系,積極參與企業職工培訓,探索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身份互兼,與企業共同研發更具實效性的培訓教材、學習包軟件等,為進一步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探索經驗。
四、結語
綜上,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都強烈的呼喚盡快實現企業中文化和校園里文化的無痕銜接,而且社會進步的程度越高,高職院校社會化的程度就會越明顯,這種對接的效應就能越發的顯現出來。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是培養學生成才,而是否成才不是盡考學校中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播就可以達到的,只有借助企業的養成體系,把企業中與校園里需求緊密的實踐能力有效地借助多種手段使學生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好更快的成才。這也是將來各個高職院校和用人企業要不斷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鄧虹.關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24(11):21-22.
[2]江燕於紅梅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異同[J].文教資料,2010(1)月號上旬刊):76-77.
[3]張璇.高職校園文化引進的企業文化[J].企業導報,2011(3):195-196.
論文摘要: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培養需要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本文從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入手,提出了如何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人才培養。
校園文化是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校園文化建設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諧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獨特發展形態,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才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在管理建設、文化建設長期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在廣大師生的直接參與和精心培養下發展起來的。和諧校園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組成。
1、校園物質文化:即環境設施文化。是指學校地域之內構成學校基本物質面貌和外顯的物質文化狀態的總和。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環境設置,體現教育功能的和諧性與統一性。
2、校園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重要保證,同時滲透著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行為定勢、目標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內容。
3、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指學校優良傳統和被師生認可的價值理念、道德準則、群體心理、人際環境、人文素養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態。
從結構上看,和諧校園文化的顯性面是校園物質文化,中性面是校園制度文化,隱性面是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校園制度文化通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校園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學生的素養和品位,充實和優化大學生的人格內涵。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構成了和諧校園文化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物質文化是和諧校園文化的基礎,制度文化是和諧校園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僅僅立足于物質和制度層次上的校園文化是低層次的,必須在校園物質和制度文化建設之上積極凸現出精神文化的意義,注重高層次精神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和諧校園文化的熏陶、導向和塑造功能,為構建和諧校園、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目前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過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視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發展成長的意義。主要的問題有: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濃厚。隨著社會競爭激烈及就業壓力等方面的影響, 校園中浮躁、功利的讀書色彩很重,很多同學在學某些課程時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為什么要學,學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現挑課上,只選擇專業有關的相關課程或者能夠與畢業就業直接掛鉤的課程,而對其他能夠提高自身素質修養的課程選擇放棄,并自認為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不少大學生價值取向趨于功利, 忽視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個人利益和實惠的追求, 為自己設計了“短、平、快”的人生發展目標和道路。對自我價值認可較多的是以功利為尺度, 對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羨慕, 對社會則表現出功利性的期待。
2、校園文化導向缺乏,業余生活單調、匱乏。大部分同學業余時間大多在校園內度過, 而學校、班級、社團組織的活動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學生參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 不少學生業余生活單調,靠上網消磨時間,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大。沉溺于網絡, 無心學習的現象日益嚴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受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不強、價值取向扭曲的問題。一些學生除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外, 對他人、對很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漠不關心, 社會責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壓力日益顯著。當代大學生自尊、自我意識強烈、 情感豐富但又不穩定。相對于單純、平坦的成長經歷, 進入大學后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矛盾、沖突和挫折。這時, 往往會感到難以承受壓力, 產生壓抑、沖動等負面心理, 甚至會出現極端的行為。
5、良好的學術環境難以形成,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關注不夠。許多學校更多的關注設備、設施等硬件的建設, 而對軟環境的營造卻重視的不夠。并且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面上。
三、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人才培養
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和諧全面發展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滿足學院的培養目標。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我們認為應形成以就業為中心,以“職業生涯規劃”和“目標導航”為兩翼,以“素質拓展”和“實踐創新”為抓手的和諧校園文化體系。具體工作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建設:
1、安全文化建設。暢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聯絡員等信息機構。通過通報、內參等形式緩解學生關注的矛盾焦點,重視對群架等違反校級校規的有效處理,形成“犯則罰、重則退”的導向;通過不斷地講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執行,建立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確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制度文化建設。加強常規工作備案,修訂整理常用制度、表格匯編、社團制度等; 并切實落實制度,強化對制度負責的理念。
3、目標文化建設。導致部分學生沉迷網絡、遲到曠課現象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動力,缺乏向上的動力和動機。為了開發學生的心理動力,首先需要讓學生們知道他們的目標和可以達到的境界,這就需要重點建設職業生涯規劃和目標導航體系。不僅要求并指導同學制定個體階段性目標,還根據專業特點向同學明確普遍的階段性目標,我們把大學四年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為夯實基礎階段;三年級為提高素質階段,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工作和社會實踐,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四年級為就業準備階段,為就業進行針對性的知識擴充、技巧訓練等。并通過三年級優秀同學幫助新生規劃前兩年的學習生活,讓新生熟悉專業情況;四年級優秀畢業生和二、三年級分別座談,介紹大學后期規劃、求職面試的心得體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