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12:5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院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重點學科建設與促進科技進步密切結合,通過加強學科建設,不斷增強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斷加強重大、重點攻關科技項目的能力,突破醫學防治疾病的重點、難點,對關鍵技術加以攻關,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1.2造就高層次人才創建一支尖端水準的醫學科技隊伍
加強學科建設,力求讓醫院的學科專業在國內外的醫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擁有一定的學術地位,錘煉出一批具有國內外知名的學科帶頭人,創辦多學科、構造健康的學術梯隊,逐漸形成人員隊伍合理、精干、高效的衛生科技隊伍。
1.2.1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及時補充醫院各學科需要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培養和建設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加快醫院重點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1.2.2搭建人才培養平臺
醫院有計劃、有目標地選派業務骨干進修學習,使之成為醫院發展的主力軍。我院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無創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腦卒中篩查與防治、人工股骨頭置換、陰式子宮切除術等新技術在醫院的開展,充分證明了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高了我院的整體醫療水平。
1.3優化實驗技術裝備,完善科研支柱體系
科研支柱體系離不開先進的實驗場所和先進的實驗裝備,對準國際前沿優勢學科,創建以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和干細胞研究等為基礎的高科技平臺,加快醫院高新技術的發展。加強科研設備,如熒光定量PCR儀、流式細胞儀等設備的配置。積極吸引人才,為學科發展出謀劃策。科研平臺的建設,保證了科研課題開展的可行性,促進了重點學科的健康發展。
2重點學科建設注重專人培養
2.1做好重點專科建設,實施專科人才培養
1雙語教學的目標和優勢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醫院校是培養中醫師的搖籃。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中醫藥學生的外語能力,提高終生學習、獲取信息與知識的能力,使他們能很好地學習專業知識、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將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是要培養對國際醫學教育和學科發展具有戰略眼光的醫學精英人才。從人才戰略的高度看,雙語教學追求的是人才素質和長期效應,絕不僅僅是學習英語醫學術語,更重要是建立一個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熱情以及英語應用能力的良好環境。
雙語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已被多數學生接受并支持。由于雙語教學不同于以往的單語種教學方式,無論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一個創新過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雙語教學為學生增創了一個良好的聽說環境,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間進行了英語聽、說、讀、寫訓練,增加了學生對外語的應用、溝通與交際能力,對學生日后順利走入現代化社會,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礎。
雙語教學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強調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語言的交互,而不僅僅是在英語課堂上聽英語教師從頭到尾用英語授課。國灰即使教師在一堂課上完全采用英語進行教學,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語使用頻率較高的課,包括英語課在內的整個語言教學都不能被稱為“雙語”教學。簡言之,“雙語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探索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2中醫院校中生理學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中醫院校采用生理學雙語教學主要存在下列問題:①生理學科本身屬于過渡學科,增加了雙語教學的難度。生理學是從形態學科過渡到機能學科的第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還來不及轉換,就一下子被灌輸大量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勢必很容易喪失信心和失去興趣。而生理學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學習后繼課程和臨床課程時,學生才有體會。另外由于中醫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數學生數理化基礎知識欠缺,對生理學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較差,同時又非母語講授,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②大部分學生的專業外語基礎較差,影響專業知識的理解。③任課教師大多來自非師范類專業,外語水平有限,英語口語及發音與學生有差異。④英文原版教材對學生來說價位高,內容多,較難理解,學生尚無合適的教材,無法對雙語教學內容進行預習與復習。⑤中醫院校生理課的課時相對較少,而專業課的內容原本就較多,要在相同的時間內,用雙語教學講授與中文授課相同多的內容,時間就顯得比較緊張,授課速度難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學雙語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專業要精深,英語好,還要求用英語表述專業知識、解析專業詞匯。教學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無論是生理課還是其他課的教學,教師若用外語授課,其授課的藝術性將受到影響。教師素質和使用“雙語”的能力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先決條件,一定要用教師的英文水平、教學技巧及人格魅力來引起學生對雙語學習的興趣。
3.2保證專業教學水平教師在講課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思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如果應用雙語,一味考慮某一術語用英語怎么說,語法會不會出錯,對學生來說是不是新單詞,通觀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沒有放開,積極的課堂思維和師生互動沒有了,學生充其量是多記了幾個專業方面的英語單詞和學習了一些課本上已經寫明了的知識。所以,雙語教學絕不能將專業學科上成了外語教學的輔助課,各個學科有其自身的知識點,這才是學生所必須學習掌握的,雙語教學課不是外語課。千萬要避免為了用英文而降低專業教學水平,那樣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進行教材和課件準備引進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重新進行節選原版教材,改寫和編輯出合適的雙語教學教材[5]。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備的幻燈片和動畫,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質量的圖表、動畫,盡量減少將課堂內容以條幅文字形式投影出來。采用這種課件和教學方法可以減輕教師英文授課和學生聽課負擔。
3.4定期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舉行學生座談會,根據反饋意見,采取相應的“彌補”措施,包括開設階段性的小結和串講、在實踐課程(如實驗和討論課)上對英語教學進行補充強化。鼓勵學生質疑,大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5創造良好外語學習條件學校應鼓勵師生在校園內盡可能地多用外語進行會話交流。對外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學校可組織課外輔導,同時再開設專業外語講座或培訓計劃;舉辦一些班、校級比賽活動,如用外語表演小故事、有趣的醫學小知識、小品、短劇等,以增加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
3.6借鑒成熟雙語教學經驗雙語教學是先進的教育思想模式。積極推進雙語教學需借鑒國內外雙語教學經驗,加強各院校間雙語教學的交流活動,編制出合適的雙語教學教材或講義,根據院校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制定出適合本校雙語教學的發展計劃。
【參考文獻】
[1]羅敏華,姚孟暉,文質,等.醫學雙語教學的初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24):156.
[2]盧丹懷.雙語教學面臨新挑戰[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從20世紀初,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并通過臨床實驗證明它是有效的殺死和抑制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葡萄桿菌等革蘭氏陽性細菌的廣譜抗生藥物。隨著醫學醫藥科學的發展,各種抗生素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抗生素在對革蘭式陽性病菌治療的臨床應用取得了重要的主體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蘭氏陰性病菌感染為主,感染病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伴之而來的是真菌、厭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幾年來,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襲來,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熱等,更需要我們的醫務人員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藥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藥物的合理使用和對新藥臨床應用方面的學習、應用
隨著現代醫藥科學的發展,各種新型和升級換代的抗生素飛速上市。當然這對于感染科醫生和患者應該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臨近學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為了實現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轉,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過量使用,從而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國家醫務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下發文件規范抗生素的使用。當然治療的過程就是初步診斷、檢驗、用藥、觀察、進一步實施有效的治療直至病愈。而對新型藥品的使用更是要通過大量的臨床使用,觀察其治療效果與有關該藥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從而使醫務人員在使用藥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對抗生素的使用,而這類藥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醫生上。所以正確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類藥物是感染科醫生要學習和領悟的重點。只有通過自身醫療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參加醫療工作的醫務人員,并擴展到整個社會。這在當前也是備受社會和國家醫療管理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新的課題又擺在我們的面前,同時也說明了作為感染科醫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醫生在新的知識理念指導下,對新接觸受外來感染患者確診和治療方案的實施,對被感染者病理認知和對感染源的認定。比如此次對肆虐非洲大陸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療和控制,我國毅然決然地派出了醫療隊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和寶貴經驗。從感染學上講,這次醫療救援行動是使我國醫護工作者對埃博拉這種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療以及發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感染學上的研究以及藥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于這些來之不易的知識也成為對感染科醫生在臨床理論研究上進行再學習和再教育的重要資料,也說明了從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實踐中反復應用這種理論的重要性。作為這方面的管理人員更有義務在組織專業人員業務交流會上、學習資料的準備和充實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細做好。
1.3多學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它會呈現與多種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綜合性疾病。這為治療的初期診斷帶來了困難,所以感染學不能是單一面對和解決患者病痛的學科。感染科醫生必須對大內科和其他內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況下會同其他病科的醫生共同解決患者的病痛。醫療知識的廣泛性和全面性對感染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續學習與感染科相關的綜合性醫療知識是非常必要的。20世紀90年代通過各方面科技人員的努力終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這個支持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的新學科,并將這一科研成果引入診斷技術,為最終確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補充。這一技術上的研究成功使人類在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等領域里邁出了一大步,其實用價值涉及眾多領域。好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了確定的答案。這說明深入研究的理論的存在意義。作為感染病的醫護人員應及時的學會和應用這一成果來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層的意義,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來的科研成果為己所用,這種轉換更需要刻苦學習和實踐。然而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人員和物資的大量流動,自然和生態的負性改變,戰爭與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存環境危害的存在。還有極大一部分地區的人對環境衛生和傳染病存在有著極大的認識誤差。抗生素被廣泛應用與污染致使耐藥菌株的出現,為可能新的傳染病暴發和快速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
2加強感染科醫生的繼續教育
2.1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近幾十年來世界在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上都取得了飛躍的發展。廣大醫務人員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識已跟不上新形勢的發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與臨床技術。因歐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類明白了傳染病的嚴重性。隨著顯微鏡的發明,人類清楚地看見并認識到了細菌———這個單細胞微小動物的存在,細菌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產生的生存液體,這是直接導致人類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觀條件充分允許的條件下它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它的載體動物和植物、空氣、患病者的唾液)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傳播。在人類消滅了眾多傳染病菌(如鼠疫、傷寒、天花)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條件的改變,新的傳染病菌又先后出現在世界的各個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現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熱以及新發現的埃博拉疫情。人類在承認客觀事物是在不斷地發展事實的面前,就必須以全新的理念去應對這一事實的出現,并從主觀上去研究控制它。對傳染科醫生要廣泛開展學習班,病理、臨床研討班更新他們的知識領域,提高他們對新知識理念的掌握和運用,使他們在臨床實踐中得到提高。
2.2重視學科交叉
現代科學不斷地向高度細化、專業化發展,同時在某些領域又進行統一化和綜合化發展使之系統化。醫學界為了臨床應用的需要首先細化了它的學科,即原來簡單的內科細化成胸內、腎內、呼吸、腸道、消化等不同的專業科室,這只是讓醫務人員在某一領域的知識更加精細化、專一化,這是從縱向看。那么從橫向來看其中各科更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樣的縱橫聯系就表明了從事醫療工作人員的知識既要有它的專一性,同時還要有綜合掌握相關知識的能力。具體講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項專長以外,在其他相關領域里盡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盡快成長、提高,盡快的適應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具體一點即感染科醫生要經常和大內科醫生進行臨床和基礎理論的交流,掌握臨床病原微生物知識,用以提高自己對感染病患者醫療水平的實力,從綜合病情來處理患者病情。用藥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選擇合適的用藥途徑、合理的劑量及給藥間隔療程,這樣才能提高對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癥感染的綜合診治能力。
2.3加強醫院感染隊伍建設
將醫院感染科納入專業教育體系,加強專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學習內容除醫院感染學、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隔離與防護等基礎知識外,還應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法、應急條例、傳染病學、災害醫學等知識的學習。加強對感染性專科疾病的重視,增加感染性疾病專科醫務人員學習、進修和交流的機會,可以使科室學術團隊的科研意識、創新意識、臨床能力等諸方面均得到不斷提高和加強,學術隊伍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4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醫學教育
為推廣本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積極申辦各級各類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通過各級繼教項目的舉辦,全面調動了感染科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積極性,增強了大家自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教學水平、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發展。廣泛宣傳感染病和醫院感染預防知識,教育全體人員重視醫療活動中的隔離原則和無菌觀念,了解各種傳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傳播途徑,做好針對性隔離措施。
2.5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及時掌握全球傳染病流行趨勢,保持與WHO等國際組織的聯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關系非常重要[2]。
了解醫學論文的屬性醫學論文屬于科技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發展的重要信息源,客觀記錄醫學發展的全過程,是推動醫學科技飛速前進的動力。有統計資料表明,約75%的科研在科技期刊上[2]。可見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的載體,在傳播科研成果、交流實踐經驗、推動社會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層醫院醫學論文存在的問題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組織機構,論文產出質量率低科研論文是醫學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醫學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科研論文的產出數量、質量也是衡量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學術水平、技術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部分醫院把科技論文產出數量用來衡量科研績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如在職稱評定時需要論文,醫務工作者僅僅是為了評定職稱才急于撰寫科研論文,這樣倉促撰寫的論文,其質量就存在很多的問題。
論文的論題、論點是否新穎,研究目的是否明確,資料是否全面,統計數據和方法有無可比性,語言表達是否明確,文章結構和層次是否分明,對實質內容是否進行深入分析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由于僅僅是為了評定職稱才而造成準備不充分,觀點不成熟;其次由于科研管理部門對投稿者所投期刊把關不嚴,部分醫院領導班子在思想上對科研工作重視不夠,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組織機構,未配備專職的科研管理人員,在人、財、物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管理工作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研工作的發展。缺乏科研人才的培養、開發和使用缺乏對學術、學科帶頭人及科研骨干引導作用的培養。學術、學科帶頭人不僅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更要有相關的管理素質和經驗,跨學科科研項目研究與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產出。但目前,大部分的學術、學科帶頭人及科研骨干都在專注自己的科研工作,僅僅是敦促自己發表科研論文,而沒有發揮帶動其他醫務人員,因此積極發表科研論文的良好氛圍還未形成。
醫院信息管理組織不健全,科研管理滯后部分基層醫院未建立完善的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及各種期刊數據庫等網絡資源,使科研人員很難獲得醫療科技前沿的知識,缺乏良好的科研環境,限制了科研人員對信息的利用,從而使科研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和撰寫科研論文時感到無從下手。即便開展了研究工作,也不能用最好的方法驗證自己得出的結論,致使很多科研工作成了重復工作,極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其次由于醫院缺乏科研經費投入,科研激勵機制不完善,在方面無相應的資金扶持和資金獎勵,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科研人員進行科研以及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我們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條主線來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服務。
1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1.1高等教育大眾化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的影響2005年,我國大學入學率達到21%,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招收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而教學資源卻不能同步增長,這給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1.1.1教師數量明顯不足歐美國家的醫學教育大多以長學制、小班教學模式為主,生師比例為5∶1;美國1996~2001年醫學院校生師比為1.43~1.56∶1。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擴招后,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而教師數量并沒有成比例增加,生師比例有的已經超過14∶1[1]。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醫學類本科院校生師比應達到9∶1以下方能達到A級標準。教師數量的不足給醫學院校的教學組織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使得很多教學改革難以實施。
1.1.2師資整體水平下降有些醫學院校為盡快降低生師比,采取了降低高校教師入門條件的辦法,使得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師資不足,教師們忙于應付日常教學而超負荷授課,有的教師平均周學時數達35學時以上,難以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無暇顧及教學方法的研究和科學研究,教學水平無法提高。
1.1.3教學設施及后勤保障超負荷運轉由于學生人數迅速大量增加,使得教室、實驗室、實驗設備、網絡設施、運動場地、后勤保障等處于一種超負荷運轉狀態。為緩解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一些醫學院校采用縮短單位課時時間、削減實驗課和實行循環教學等方法,最終導致教學內容的“縮水”。學生因緊張的實驗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和教學標本等,得不到應有的基本技能訓練。如解剖課的尸體標本,有些院校在上《局部解剖》課時,用于學生實際操作用的尸體標本數從擴招前每8位學生共一具削減為25~50人共一具尸體標本。
1.1.4與醫學院校擴招相伴隨的是生源的整體素質下降大量的擴招,使得很多醫學院校降低了學生入學要求,生源的整體素質下降。在歐美發達國家,醫學教育屬精英教育,必須經過4年的普通理工科大學畢業后才能報考醫學院校,醫學院校招生除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外,還要通過面試以保證招收到的生源具備醫學生的基本素質。在我國現行的招生體系下,尚未能給醫學院校優先選擇生源,也沒有實行面試制度,醫學院校招生時只能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對考生的諸多條件和素質無法了解。
1.1.5學生數量增加以后,實踐教學基地也顯得相當匱乏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附屬醫院病床數與在校的臨床醫學類的學生數比例達不到1.0,有些甚至達不到0.5;實習醫院床位數也嚴重不足,迫使醫學院校降低實習醫院的標準,以容納擴招的學生。附屬醫院和實習醫院的床位數不足,導致醫學生缺乏應有的臨床實踐場所和對象,而且隨著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要求不斷提高和醫學道德倫理的內在要求的變化,在學生人數增多后,傳統的以病人為主要學習操練對象的臨床技能教學面臨著極大的困境。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如果實踐教學的質和量得不到保證,勢必導致醫學教學質量的下降。
1.2教育國際化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的影響跨入21世紀后,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現代科技的長足進步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趨勢,衛生服務模式和體制的改革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醫學診斷、治療、預防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發展都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國內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及中國加入WTO對醫藥人才的結構和需求的重大變革更使醫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2]。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日益凸顯,如何能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與國際接軌,培養出能接受全球經濟一體化挑戰的醫學人才,這是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工作者面臨的又一重大課題。
1.3網絡化、信息化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醫學生接受信息、學習知識的途徑明顯增多、速度加快。如何應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部門面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部門充分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在正確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培訓師資、網絡建設、網絡課程與網絡課件的建設等方面下功夫。
1.4醫學模式的轉變給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提出的課題現代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要求醫務人員從關心疾病到關注人的整體,醫生不僅要對某種疾病負責,而且也要對生命健康負責。這對醫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醫學模式。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者對現行的醫學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作出改革,使之與新的醫學模式相適應。
1.5并校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的影響近年來,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但在醫學院校的合并中也存在著非理,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實踐中,亦存在醫學院校被合并后發展受到阻礙,發生“休克”的現象[3]。合并到綜合大學的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應積極思考,改革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社科類的教學資源,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服務。
1.6教育終身化對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人們如果不學習新的知識,就可能不適應日益激烈競爭的需要。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醫務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樹立終身教育觀念[1]。要求高等院校教學管理部門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給教師灌輸終身教育的觀念,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2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如何使教學管理工作走出困境,更好地為學校的發展服務、為中國的醫學教育事業服務,實現辦學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有機統一,這需要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牢固樹立高標準的教學質量觀。
2.1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問題,人是核心,人是教育的主體與實質。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我們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2.1.1教學管理必須“以生為本”學生是我們的教育主體,現代醫學生具備的素質應符合社會對醫生素質的全面要求。我們在制訂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師資培訓、教學場所的配置時,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對培養學生的素質有利。要積極推行和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2.1.2要樹立“以師為重”的觀念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做到以師為重。要處處為教師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住房、福利待遇上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在事業和個人發展上予以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要樹立專家治校的理念,注意收集和采納教師們對學校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使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才能確保教學質量。
2.1.3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醫生不僅要對某種疾病負責,而且也要對生命健康負責。使他們牢記自己的使命,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醫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也是新的醫學模式的要求。
2.2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學管理理念高等醫學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高等醫學教育的各個要素必須全面發展。
2.2.1學科專業的全面發展要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著力考慮學科專業的全面發展。學科專業的全面發展,并不是貪大求全,而是結合本校實際,開全醫學專業、發展專業方向、開拓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以滿足擴招以后不同學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科專業的內涵建設,如教學儀器設備、教室、實驗室基本條件建設,師資建設,制度建設。要建立和完善學科專業的校級評估制度,及時提供本校所有學科專業的現狀,并提出整改意見,為校級領導班子的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謀。
2.2.2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課程是學校組織教學的基本單元,課程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科專業的教學質量,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課程建設應長抓不懈,要注意所開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要多開選修課。綜合大學的醫學院,要充分利用綜合大學中學科與課程齊全的優勢;獨立建制的高等醫學院校,要想辦法多開一些人文社科類的選修課,以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注重所開的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設立課程準入制,未達到基本條件的不準予開課。所有課程均要以立項的方式進行建設,設立課程建設驗收制度和獎懲辦法,以促進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
2.2.3師資素質與數量的全面發展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培養出能力強、素質全面的學生,首先必須具備各方面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教學管理部門在師資培訓計劃時,除了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要求以外,還要對教師應具備的師德和人文素質提出要求。人事部門要建立、健全教師考核體系,對教師的考核應把這幾方面放在同等主要的位置,而不應該只注重業務水平,其他兩方面流于形式、走過場。有的學校已經開始了以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作為教師晉升、晉職和續聘的重要指標,這是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有力措施,值得推廣與借鑒。教師數量是保證師資隊伍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足夠的教師數量,師資隊伍的質量就無從談起,高等醫學院校應按高標準做好師資規劃,在積極引進教師的同時,積極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保證教師數量在全校員工中的比例和提高教師待遇。同時,還要采取“軟引進”和外聘教師的方法來保證教師的足夠數量。
2.3協調發展觀的指導
2.3.1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大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他依賴社會而存在,同時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社會服務職能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任何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大學是不存在的。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部門在規劃和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社會的需要,適時調整學科專業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招生規模等,使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2.3.2重點與一般的協調發展學科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一般均在重點建設或試點建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就猶如大雁南飛需要領頭雁一樣。在進行學科建設或課程建設時,必先確認重點學科專業和重點課程,予以重點建設,并以點帶面,帶動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同樣,專業學科和課程必須確定學科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作為該門學科專業或課程的領軍人物,還要在全校范圍內確立名師,對他們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資金上予以優先資助,使他們真正能起到帶頭作用。要促進重點學科專業與一般學科專業、重點課程與一般課程、學科專業帶頭人或課程負責人與一般教師的協調發展,明確最終目的是全面發展。
2.3.3教與學的協調發展教與學是教學中的最主要的一對矛盾,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在“擴招”的背景下,教與學的協調發展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積極推行教育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應用網絡、電教、模擬技術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以彌補教學資源的相對匱乏,使之與日益發展的學生需求、社會需求相適應。對于學生,在傳授知識給他們的同時應注重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終生學習的理念,古語云:“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不要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2.4可持續發展觀的啟示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既要滿足于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高等醫學教育的迫切需要,不斷擴大規模;又要保證教學質量,提高醫學人才素質,滿足社會要求,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和發展后勁的態勢,健康、穩定地發展[5]。作為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使學校可持續發展。
2.4.1創特色大學最具有生命力的莫過于特色,特色是任何大學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要素。一所醫學院校如果沒有特色,就會有很強的可替代性,隨時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學管理人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辦學特色,并使之發揚光大。在專業設置、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時應充分考慮本校的特色,在課外活動時亦應突出本校的特色,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學校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
2.4.2醫學教育的國際化戰略高等院校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一定要與時代相適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高等醫學教育的國際化已成為必然。
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如何與國際接軌,這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應解決人才培養質量的國際標準問題,人才培養規格要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標準衡量和評價醫學院校和他們的畢業生,是國際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必然面臨的挑戰。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要實現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必須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在引進、消化國際標準的同時,逐步實現本土化,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中國標準,為全球醫學教育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6]。其次是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聯合辦學、互認學分、互認學歷、學術交流、互派留學生,實現醫學教育無國界。
2.4.3穩定的、多渠道的資金來源要實現高等院校的可持續性發展,資金保障是關鍵,離開足夠的資金去談可持續性發展,是無本之源。資金緊缺是上述因“擴招”給高等醫學院校帶來的諸多困難的重要原因。作為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勤儉節約,更要考慮促進本校穩定的、多渠道的辦學經費來源。在充分利用政府撥款的同時,應從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多種經營、校友募捐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證足夠的辦學經費,以確保教學設備的更新、教學場地的擴增、教師待遇的提高,不斷改善教學條件,這是實現高等醫學院校可持續性發展的物質保證。
2.4.4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在我國,醫學本科生實習期為1年,實踐教學基地對保證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尤為重要。應積極對社會醫療衛生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促進高等醫學教育的持續發展。在醫學院校與社會化醫院合作中,醫學院校可以在學術資料和科研合作方面給予醫院以更多的方便和支持,對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給予更多的關心,使他們在進行教學和醫療工作的同時,自身的業務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促進教學和醫院的工作。這樣,通過優勢互補,實現雙贏,求得共同發展[3]。
2.4.5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醫學院校可持續性發展的有力支持,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的精神激勵方式,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對教師的發展同樣起到鼓勵的作用。一段優秀的校訓、一首好的校歌將激勵幾代人發奮圖強、奮發向上,為實現既定目標而不懈努力奮斗。沒有不懈奮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3結束語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管理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作為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作為指導,結合我國國情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全面推進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本校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谷曉紅,黨淑萍.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等醫學教育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6,25(3):8-12.
[2]易露茜,程伯基,趙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醫學教育研究與改革趨勢[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6):641-643.
2整合教學內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上各論內容基本上是按照細菌典型形態來編排,這樣每部分內容看起來相對比較完整和獨立,但這樣過分強調內容的完整性,反而與實際工作脫節,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經過教研室老師們反復研究,同時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排序,確立了以病原體主要寄生部位和感染的系統為主線進行教學的教學順序,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與護理工作崗位需求的有效融通。
3改進理論課教學方法
以往的教學,更多采用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老師和學生之間很少有互動,學生很少能參與到教學中。現在,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另外,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教學等,在重點章節我們嘗試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進行授課。課前給學生看一些老師提前錄制好的微課,給學生提供課前學習任務單,課前學生按照任務單進行學習。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解決問題,將內容進行內化和升華。經過這樣不斷的練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逐漸養成自學的習慣,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這些能力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本課程內容牽涉到院內感染、消毒滅菌、細菌耐藥等內容,因為本課程開設的時間是學生的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還沒有在醫院實習過,對醫院的環境還是相當陌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而這些內容又是對他們以后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為了使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們指導學生在課下對我們漯河市的醫院進行調研,通過調研完成醫院細菌耐藥、消毒滅菌現狀及院內感染狀況等調研報告,以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和理解。近幾年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領域發展很快,而且和本學科內容相關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比較多,鑒于學時有限,有些內容不能在課堂上詳細講解,但學生對這些內容又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們就為學生開設醫學研究前沿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公共衛生熱點問題等學術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近年開設的學術講座有:幽門螺桿菌專題、禽流感專題、細菌耐藥專題、HIV專題、廣州管圓線蟲專題等,深受學生喜愛。
4重新整合實驗課授課內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更多的是體現學科特點,忽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我們在編排實驗內容時,根據護理專業的崗位需求,合理設計了與護理專業將來的工作相關的實驗內容。如手指消毒前后細菌的檢查、空氣中細菌檢查、紫外線殺菌效果觀察、高壓蒸汽滅菌效果的觀察等。通過這些實驗,使學生嚴格樹立“有菌”和“無菌”的觀念,這對他們以后從事護理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由于當前公共管理的現實需求,我國和公共管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發展前景,但它的前提是選擇、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而發展戰略的有效選擇又牽涉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下面,我們就借助SWOT分析方法對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進行綜合性分析。SWOT分析是目前戰略管理與規劃領域廣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綜合考慮企業環境中內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和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等因素,明確企業自身的競爭態勢的系統分析工具。(一)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優勢1.我校的學科群支撐體系具有比較優勢目前,我校在本科培養層次上,已經設置會計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財政學等專業,部分專業包括公共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在內發展時間較長,水平較高,既有深厚的發展底蘊,又有力量較強、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團隊,能夠為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強勢的學科支持。2.我校具有實驗環境與圖書資料的基礎優勢公共管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我校已具有學生學習所必需的良好實驗環境。我校現有計算機網絡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電子政務實驗室等,具有200多臺終端的計算機網絡,同時擁有各種應用軟件,可以滿足各種實驗需求。且已與自治區政府有關部門、工商企業部門及第三部門建立長期聯絡實習基地。學校現有圖書80余萬冊,中外文期刊1000余種,建成了現代化的電子圖書館,開通了數字圖書館。為公共管理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學習、研究提供了較充足的資料保證。(二)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劣勢1.二級學科過于狹窄,教學機構分散按照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目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五個二級學科。學者周志忍認為,“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政府內部事務的運作和管理;政府對社會相關領域的綜合管理;非政府部門的內部運作和管理。”按照此種觀點,我校僅有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文化產業五個專業,二級學科過于狹窄。而僅有的五個專業,還分別隸屬于四個不同的學院,這樣的設置分散了學校的資源,給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與完善帶來了極大地障礙,給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統籌規劃等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公共管理學科的長遠發展。2.我校公共管理學科層次偏低,缺乏學科帶頭人由于歷史原因,我校公共管理學還沒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沒有專業碩士辦學資格。而且我校公共管理學學術梯隊不健全,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制約了我校公共管理學向更高的學術領域發展。3.缺乏支撐學科建設的研究基地和外部資源我校還沒有與本學科相關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缺乏培養和吸引一流人才、承擔高水平項目、出一流成果的研究設施和條件。我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還缺乏外部資源的支撐。個別老師開始了外部交流,與國內的著名的專家學者有了交往,但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三)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機會1.內蒙古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對公共管理需求強烈近年來,隨著內蒙古地區社會政治、經濟飛速發展,對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社會意義的認識不斷加強,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構建和諧社會、創新型社會的實踐,管理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外在環境的多變性都對公共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公共管理必須對此做出積極的回應。”環境的變化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內蒙古財經學院升大學為公共管理學科帶來發展機遇在內蒙古財經學院,部分學科基本完成專業布點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學科的專業布點正在進行甚至處于起步階段,呈現不平衡態勢。現在內蒙古財經學院升大學,必然要完善現有學科布局,尋找新的學科增長點。我們應該抓住良機,在現有專業布點的基礎上,集中資源,不斷完善、深入發展公共管理學科,做到充分發掘學科內涵,圍繞學科內涵構建專業群體系,形成合力,取得最大化的學科建設效益。(四)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威脅1.其他學校的發展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雖然在內蒙古地區起步較早,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建設與發展與內蒙古地區其他大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和內蒙古農業大學高度重視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并投入大量的資源,在學科的發展上獲得較大的進步,現在這三所學校都已經有了碩士點,都獲得了MPA的辦學資格,使得這些學校公共管理學科既獲得了后續向上發展的空間,也增加了社會資源和物質基礎。2.其他學科的發展公共管理的研究領域從某種程度上說呈現出了“百花爭鳴”之勢,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對其研究領域均有涉及與深入。公共管理的學科邊界正在受到其他人文學科的滲入與影響,從而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獨立與獨特性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
1.1一般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99例肺炎患兒,男56例,女43例;年齡(6.4±3.2)歲。所選病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肺炎診斷標準。依照肺炎感染類型區分,分為兩組:支原體肺炎組53例,經ELISA檢測MP-IgM>1:80;細菌性肺炎組46例,血常規檢測發現白細胞總數>10x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70%[1],痰培養發現致病菌,MP-IgM呈陰性。另選擇41例同期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經檢驗,三組年齡、性別等人口學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選病例患兒入院后于于清晨空腹抽取2ml靜脈血,12h內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RP,>6mg/L為陽性標準。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數據比較、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X2檢驗。
2結果
血清CPR檢驗顯示,支原體肺炎組CPR陽性率33.96%(18/53),其中2例重癥支原體肺炎者,CPR水平顯著增高,>80mg/L;細菌性肺炎組CPR陽性率93.48%(43/46);健康對照組僅發現2例CPR陽性,陽性率4.88%(2/41)。經X2檢驗,支原體肺炎組、細菌性肺炎組與健康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前兩組之間比較也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3討論
C反應蛋白的產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它屬于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廣泛分布于人體,機體在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產生炎性刺激后會由肝臟合成急性時相蛋白。通常來說,①健康人血液中CPR含量極低(約<3mg/L),發生急性組織損傷、炎癥后,機體血清CPR會在6h內急劇合成增加,是炎癥反應早期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②36~50h左右時達到高峰,峰值可達到正常值的100~1000倍,但半衰期相對較短,約5h左右;③炎癥感染控制后,CRP在6~lOd內即可恢復正常,相比較血沉2至4周的恢復周期,明顯更適用于臨床病程監測[2];④CRP受年齡、皮質激素應用等因素的影響程度較低。由此可發現,CPR水平與機體組織損傷后的修復程度存在密切關聯,較其他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更有助于細菌性感染鑒別,是疾病急性期的有效衡量指標。
醫院學科建設辦公室負責制訂醫院重點學科的建設規劃,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通過加強與醫務部、教學部、科研與知識產權部、信息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學科建設信息網絡,提高服務信息化能力,同時,搭建信息、實驗室、服務系統等資源共享的平臺,幫助構建利于學科團隊創建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實現自我突破、增值的內在環境。學科建設辦公室在做好加強醫院內各部的協調、共建工作外,還應具有“走出去”的戰略眼光,借鑒院外單位學科建設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不斷學習管理知識,加強與國內外學科建設專家、學者的交流,積極為本醫院學科建設工作爭取有利條件,有效拓展學科建設資源和服務,引領醫院學科團隊實現自我增值,自我發展。
2.發揮學科建設“孵化器”促進臨床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助推臨床服務創新力的形成與提高
醫院學科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提高診療水平,提高服務患者的能力,臨床科研應以病人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病人需要為科研的動力和來源。以這一原則為出發點,如何實現臨床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實現科研的臨床實用價值和服務力,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學科建設是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標志,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核心驅動力,是醫院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學科建設辦公室在提供各項共享資源、搭建各類發展平臺的基礎上,助推各學科團隊加強臨床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形成各學科有特色的服務創新力,從而真正實現“一切從病人需要出發,一切為病人著想”。
3.發揮學科建設“孵化器”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功能,打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培育各類學科建設人才
目前,醫院學科建設中的制度創新與機制創新仍需加強,相關激勵和約束機制尚不夠健全,在制度與管理創新方面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學科建設辦公室作為醫院各學科團隊建設的“孵化器”,在具備整合、拓展、配置各項學科建設資源等中介服務職能的同時,加強醫院學科建設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健全學科建設激勵機制、競聘機制、經費管理機制,創設良好的學術氛圍,打造綠色學術生態環境,同時,成為學科人才的“孵化器”,積極為各學科或學科群的發展服務,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成為醫院的智力源和人才庫,為各類學科建設人才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打造優良的學術梯隊和創新團隊。
4.開展學科建設孵化器的效果評價
在充分肯定學科建設“孵化器”作用與意義的基礎上,立足學科建設成果,開展學科孵化器的效果評價,實現學科建設的雙贏局面。通過建立學科考核指標,采用綜合分析、層次分析等方法實現一定時期內靜態結果的衡量,來明確孵化的績效,評價學科建設“孵化器”的效果。通過各學科參與者的反饋與自身的評價結果的對比,了解學科服務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與要求,是否有利于醫院學科可持續發展,從而制定出符合醫院學科實際的服務策略,提高學科孵化服務水平。
二、學科建設“孵化器”的價值和意義
隨著醫療服務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推動醫院由臨床型向臨床研究型轉變,對醫院學科建設亦提出更高要求,醫院的學科建設不僅要考慮醫療、教學和科研,還要考慮技術創新和成果創新,學科發展既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又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從這些要求出發,醫院學科建設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醫院學科建設要依托優勢學科,創新發展道路;依托學科特色和獨特優勢,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發展,從而真正形成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英、美、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一直重視護理學科,其設置均為一級學科。根據現代國內外“護理學”發展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1年2月重新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護理學”定為國家一級學科,“護理學”學科作為成熟學科得到了認可,并已具備現代護理專業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護理作為醫療機構主體工作之一,開展護理學科建設工作對加速護理隊伍建設、提高護理專業能力、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及醫院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明確護理學科定位
隨著學科內容和體系的不斷豐富,學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趨凸顯。護理學科的性質有別于醫院其它臨床學科,其專業內涵決定了本學科的學科定位,護理學科定位應結合所在醫院的優勢和特色,并隨著本學科專業發展的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果學科定位沒有適應學科專業發展,甚至不能反映學科專業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就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或阻礙學科專業發展。
1.3護理學科人才培養和護理人才專科化的發展趨勢
醫院護理學科定位及其學科體系的構建對于護理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和類型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護理人員占醫院人員比例近1/3,和臨床醫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由于護理與醫療實踐的著重點不同,形成了護士與醫生的合作關系,而不是從屬關系,因此護理學科具有其特有屬性。二是隨著醫學科學分支細化、縱深的不斷發展,護理專科化也逐步形成,臨床護理人員如何進行專科培養成了當務之急。在我國,護理學科分化也日趨成熟,如重癥監護、手術室護理、各學科專科護理人才需求越加強烈,因此,醫院護理學科建設的人才培養也有專科化護理方向傾斜的趨勢。
1.4強化醫院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強勢、精品品牌
中醫醫院中較強的學科品牌優勢是患者潛意識中的信賴趨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與評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徑,它可以減少患者選擇醫院的周折。因此,面對時代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以差異化產品突出學科特色來站穩市場就會成為中醫醫院發展戰略的首選。護理學科是醫院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是體現醫院特色與整體水平的重要標志。護理學科建設要根據醫院特色突出重點、優化結構、集優創新、適應需求,抓住根本性的東西,才能達到品牌效果,同時,醫院的品牌是醫院間差異化戰略的重要保障。
2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口結構的不斷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漸成為嚴重困擾人們的社會問題;健康需求的變化,疾病譜的改變,身體、心理、社會的健康觀念的轉變,健康保健服務作為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都不同程度推動護理工作向更專業、更全面、更廣泛轉化。為此,加強護理學科建設,是提高醫療衛生事業整體水平的重要組成,是臨床發展著重點的取向。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大多處于探索階段,雖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學科體系,但在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上還存在嚴重不足,缺乏明確定位和目標,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臨床實踐中沒有中醫護理特色;缺乏中醫護理規范和標準,中醫護理研究缺乏,沒有繼承與創新,水平低下;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困難重重,學科的落后也阻礙醫院的建設與發展。
2.1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定位不清,缺乏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一方面,中醫醫院護理學一直沿用西醫護理學體系的理論與技術;另一方面,中醫護理學與中醫學有著共同的學術淵源與發展歷程,傳統中醫醫療存在醫護不分現象,學科界限模糊。大多數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尚未開展,護理學沒有明顯的特色,導致學科缺乏創新與發展,內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沒有明確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獨立的學科理論體系。
2.2臨床護理實踐缺乏中醫護理特色、自身規范和標準
在現代護理實踐中,中醫醫院護理學科一直借鑒現代護理學的發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醫護理理論和技術,逐步獨立。但現代醫學和護理學的高度發展,使得中醫醫院缺乏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和護理問題凸顯。單純采用中醫護理理論和技術的科室甚少。臨床實踐中,護理學繼承和挖掘中醫護理技術不夠,中醫特色護理方法多以現代護理體系、方法和技術為主,導致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缺乏專業自信,中醫特色的護理技術不能得到繼承和發揚。因而,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應該走中西醫結合發展道路,一方面,注重臨床護理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保持中醫護理自身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優勢,解決現代護理學與中醫護理學協調共存問題,形成中醫醫院護理學科的特色。目前中醫醫院護理實踐中,中醫護理的治療手段和護理方法還很不明確,中醫護理技術應用大多表現出隨意性,缺乏中醫理論的指導和規范的護理操作程序、護理常規,簡單的護理路徑不能在臨床推行,護理研究也多數是借鑒現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規范化過程,未能體現中醫護理特色,并對護理效果缺乏較科學的效果評價及標準,導致中醫護理技術在低水平中惡性循環。因此,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必須在平臺建設期準確定位,突出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特色,合理借鑒現代護理學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科學護理程序和標準,建立中醫醫院護理的標準工作模式。
2.3中醫醫院護理研究發展滯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醫護理科研與現代護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中醫護理人員多數學歷層次較低,缺乏學科帶頭人,科研力量薄弱,沒有較強的科研骨干隊伍,科研水平低下,多為低水平重復;不能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科研經費少,爭取到中醫醫院政策上的重視和學科建設經費的支持很難,從而嚴重制約了中醫護理研究的開展及專業水平、學術水平的提高。
3重視護理學科建設,提升中醫醫院整體水平
針對目前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存在的問題,首先要立足于學習國內外現代護理學的發展經驗和思路,結合中醫醫院的優勢與特色,從護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確定中醫醫院護理學科建設和發展策略,搭建護理學科平臺,從條件建設、人才梯隊、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學科建設工作,為打造中醫醫院“品牌效果”夯實基礎。
3.1注重頂層設計,準確定位,做好發展規劃
頂層設計要充分梳理和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編制可行的建設規劃。界定內涵與外延,圍繞護理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對相關學科理論體系進行完善與創新發展的理論研究和新技術的運用;要根據中醫醫院發展特色,結合護理學科自身特點,準確定位。一是加強學術交流,重視對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以臨床療效為核心的中醫藥學術水平提高的意義與作用。二是開展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為學術定位提供支撐。現代護理學是相對于臨床其它學科而獨立的、有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的科學,其獨立的研究內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臨床技術、教育體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醫醫院的護理學科建設仍處于初期,學科沒有平臺,應盡快梳理中醫醫院護理學科自身存在問題,明確發展定位、發展方向和目標,盡快解決自身發展的基本問題。
3.2突出建設重點,發揮自身特色,構建合理體系
在明確學科定位的基礎上,對學科理論、方法、技術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從而形成明確而穩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該研究方向為重點,借鑒現代護理學的研究思路,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充實和創新中醫護理學科的內涵,逐步構筑完整的學科體系,提高中醫護理學科在我國醫療保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在不斷探索創新中醫醫院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過程中,在護理學科平臺上分層次、分類別加強建設,爭取政策、資金、人力的傾斜支持,推動學科進一步發展,以充分發揮學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中醫院的核心競爭實力。
3.3樹立科研意識,加強學術交流,整體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國歷史發展原因,護理人員的培養大多數還處于較低水平,成為護理學科發展的阻礙,整體素質、科研意識、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間很大,護理學科建設需要科學研究支撐,要堅持不斷培養科學研究意識和思維,掌握科研技巧,提高臨床科研能力。同時,中醫護理學科要創新、提升,除了基于傳統中醫藥理論和實踐,還必須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借鑒和研究先進經驗,了解和跟蹤國內外護理學科發展的新觀點,新方法,及時調整學科理論和體系結構,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以中醫護理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學科。通過科學研究提高人才梯隊素質和學術水平,創新護理技術,形成護理學科特色和優勢,是促進護理學科建設的必要途徑。
3.4加強護理骨干培養,加快人才梯隊建設,打造穩定和優秀的團隊
人才是學科建設的主體,是打造優秀人才團隊的前提和保證。實現人才核心內容的優化,要從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兩方面著手,中醫醫院護理管理部門與各院校聯合進行教材、教學內容的更新與規范、方法與手段的更新等,以培養更好的實用型的護理學科人才,并以學科帶頭人的培養為關鍵,學科骨干培養為重點,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這將是醫院、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主力,也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3.5加強護理學科條件建設,建立完整管理體系
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護理學科更要注重服務對象的整體性及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措施。護理學現代科技的進步不斷推動著醫學和護理學的發展,大量先進科技和儀器的使用,提高了診斷、治療和護理技術;計算機及網絡的應用幫助護士查閱資料、統計分析、溝通信息、及遠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激勵制度,積極創造學科建設的有利環境,使學科骨干自覺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主動參與或服務于本學科建設,以不斷增加學科建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