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生家庭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9 09:01: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學生家庭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學學生家庭教育

篇(1)

教育觀的片面性現在的家長大部分都重智力輕德育,重技巧輕能力。家長對于孩子成長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學習成績問題,簡單認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對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愛幼、是否明禮誠信等等這些就都已經處于次要地位。學校里都有亂劃課桌、污損圖書、考試作弊、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等現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現了未成年學生暴力事件。家長過分重視智力,除了在課堂的學習之外,還讓孩子在課外不斷練習,壓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觀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

(二)家長素質和方法落后

1.家長本身行為素質落后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家長們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質參差不齊,將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義等等全部展現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可是當他們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時候總是被大人拉扯著不管紅綠燈,不走人行橫道線,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欄桿、橫穿馬路的簡便方式。孩子善于學習,模仿,他們沒有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在無形之中將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給了孩子,阻礙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與子女有效溝通交流許多家長存在“家長制”的作風,不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有的家長甚至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采取強制性的辦法杜絕孩子從事某些行為,而不是耐心勸誡,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有一項針對90后學生的教育的調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時候都經歷了犯錯后家長對自己的“冷戰”,不說明錯誤原因,不糾正錯誤行為,家長就知道生氣不和孩子說話來證明孩子犯錯了。家庭中的這種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對孩子過分的專制,容易形成沉悶壓抑的氛圍,導致許多“問題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傳統保守現在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文化水平不高,對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夠,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較簡單、陳舊。有的家長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網絡流行的“狼爸”、“虎媽”,堅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不但影響了父母子女的親密關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這些老方法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關系不和諧

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父母離異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根據民政部統計,預計2013年結婚對數1410萬對,離婚對數317萬對,結婚率和離婚率將達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讓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傷痛,導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有報道稱,中學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來五年總量將增加。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溫床”。如果孩子經常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孩子便會感到不安和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孩子也會越來越不相信父母,產生隔閡,教育也越來越難進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思想觀念

1.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素質教育要求人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要充分發揮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家長不能光用書本知識來壓孩子,更不能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的優劣。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許多家長減少了自己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有的家長還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游而不是報寒暑假班了。國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有知識的孩子,還要一個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孩子。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爭取各方面全面發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家庭教育更要以此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為等方面的需求,家長應該注意到這些,除了對知識的重視外,還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家長們對新聞里多次出現的學生跳樓自殺、投毒殺人事件產生恐懼,漸漸地了解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優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長必須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觀,在強調孩子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對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等給予高度重視。

(二)改變行為方式

1.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家長的為人處事態度和判別是非的標準,都是一本無字教材。家長必須擁有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時候,家長首先就要孝順自己的長輩。在CCTV-8的一段公益廣告中,家長給自己父母洗腳時被孩子看見,于是孩子也抬水給自己洗腳,這就是家長的素質影響孩子。只有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家長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對孩子進行積極向上的教育。家長可以閱讀一些關于孩子教育的書籍,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廣泛的興趣愛好,也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2.積極和子女進行溝通交流家長和孩子的“心近”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很好的辦法,所以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對于孩子犯的錯誤,父母應該耐心地對其進行教育,讓孩子漸漸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時可以一起看報紙、看電影,與孩子講講心得體會等等,這些集體活動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只有經常和孩子溝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才可以讓子女更加信賴自己。通過一些學校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況問卷調查》結論研究發現,善于傾聽的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樂的發展。

3.創新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長可以多閱讀優秀的報刊、雜志,通過網絡、電視等等對自己進行系統的教育,然后通過自身感受,來感覺哪種教育方法比較好,再結合孩子實際,將教育灌輸到生活的點滴之中。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去參加社會實踐,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從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動來教育孩子哪種行為是值得學習的,哪種行為是錯誤的。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和萬事興”,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是每個家庭的幸福。家長作為家庭的主要經營者,父母應該相親相愛,用愛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同時給予孩子最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養他們堅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發展。家長要明確孩子是獨立的社會成員,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父母要調整好心態,樹立平等意識,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而大聲責備。父母創造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在關愛中成長,在愉快中學習,在歡笑中生活,從而構建和諧家庭。

篇(2)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當然會受到社會的影響。由于不同家庭的成員在社會上的職業、所處的環境和思想道德觀念的不同,每個家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家庭條件和教育方法都會有所不同。從一些“問題生”的情況來看,以下幾種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比較多。

1.由老人帶大孩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相對較短,孩子和父母感情比較淡薄。由于老人對孩子的疼愛更多的表現為生活上的過分寵愛、嬌慣,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后,不能適應父母的管教方式。這時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及時和孩子溝通。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問題不愿意跟父母講,在家庭和學校中找不到溫暖就去結交社會閑散人員,從此走上下坡路,甚至違法犯罪。

2.經濟收入寬裕的家庭。由于社會上拜金主義的滋生,一些家長讓孩子養成了揮霍的習慣。家長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出了問題就用金錢開路。這樣的學生根本不想學習,把知識看的一錢不值。他們欺騙老師、家長,過早的接觸社會負面,從心理不健康,慢慢蛻變為良好道德品質的喪失。

3.單親家庭。這類家庭大多生活秩序不甚穩定,給孩子心理帶來很大壓力。多數孩子會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下降。時間久了積郁在心中的心理壓力得不到排解宣泄,但又不愿向別人講。一些孩子就把目光投向游戲廳、網吧去尋找刺激。如果此時家長或老師沒能給予及時幫助,就會造成孩子走下坡路,學習成績下降。

4.過分寵愛放任型家庭。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孩子放在避風港里,家里不論發生了什么難事,都不讓孩子參與。孩子從家長那里得到的:“不管我如何,你都得愛我”的默許。他對愛的占有欲越來越強。在學校里做錯了事,老師不能批評,上了初中還希望別人像童年時期那樣寵愛她,對老師和家長的嚴格要求產生怨恨和心煩,進而發展到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甚至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當老師向家長指出孩子的問題時,家長仍一味遷就孩子,考慮的是給孩子賺下更多的錢,怕他將來挨餓受罪。在這樣的教育方式暗示下,孩子就會嫉恨老師,跟老師對立起來,甚至違紀鬧事。此時就成為一個身體健全,但心理殘缺的人。

寵愛型家庭還存在一種“打架護短”式問題。即在這樣的家庭中,家長大部分文化素質較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用吃虧、占便宜來衡量。孩子間發生沖突,家長不是教育孩子互相謙讓,而是護短狡辯。天長日久孩子就形成了不講道理、不會謙讓的心理。老師批評嚴厲了,管理嚴格了,認為是欺負自己,產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長不能分析孩子的對錯,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到學校興師問罪,使孩子有恃無恐。此種教育方式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偏頗,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唯我獨尊,無視校紀校規。

二、引導家長走出當前家庭教育的誤區

據調查分析,當前家庭教育存在著以下誤區:(1)望子成才的思想日益強烈與重智輕德問題;(2)育子的經濟投入增加與超前消費問題;(3)育子時間、精力投入增加與過度保護、過度關心問題;(4)社會信息影響增大與家庭可控制力減小問題;(5)育子成才心情迫切與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等。

綜合分析,以上問題可歸納為當前家庭教育的三個誤區,即重智輕德、重養輕教、重言教輕身教。學校、班主任要引導家長走出誤區。

第一,要走出重智輕德的誤區。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學會做人,所以家庭教育應以樹德為先,也就是說要樹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貽害他一輩子。所以要使家長認識到只抓分數會把孩子引入誤區,只有打好思想道德基礎,才能為今后的發展確定正確的方向。

第二,要走出重養輕教的誤區。作為家長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育,以及孩子學習、生活上必須的物質需求,這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這就是養。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養不教或以養代教。當下許多家長,超前消費和無度消費,一味攀比,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讓孩子做任何勞動,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做,自以為是疼愛孩子,其實是好心辦壞事,導致孩子從小養成貪圖享受的思想和生活作風,最終失去了生存能力。因此,要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孩子受到性格、意志上的鍛煉,為他們的未來打好基礎。

第三,要走出重言教輕身教的誤區。家長對孩子,既是“親”又是“師”,既要“養”又要“教”。家長既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又是孩子心目中模仿的第一位榜樣。家長的言行舉止,情感變化都對孩子產生相當大的感染力。所以家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父母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情感及家庭生活習慣給孩子以熏陶,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孩子學會做人。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家庭與社會環境的熏陶。讓我們一起行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環境,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篇(3)

調查內容:

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家庭教育

調查時間:

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調查目的:

分析農村中小學學生學校教育艱難的原因,并探索改善方案

調查地點:

xx縣鄉鎮中小學

調查方法:

教學參與、家訪、座談師生和家長

關鍵詞:

家庭教育、家長學校、留守兒童、社會性、獨立性、自覺性

一、前言

從教多年,業內同仁談及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都一致認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相對于八九十年代,孩子難教有三個方面的突出表現:首先,學生的社會性越來越弱,許多學生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不關注他人感受,嚴重者有抑郁、自閉傾向或心理疾病;其次,學生的獨立性越來越差,依賴性越來越強,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會讓他們無所適從,學習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會找老師求助或者失去信心;再次,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越來越差,90%以上的學生沒有自覺學習習慣,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任務,是苦差事。

二、調查概述

為了得到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和同事設計了座談的問題,以證實上述問題是否存在、是否突出。問題設計如下:

社會性之問

1、放學回家后,家長最喜歡詢問學生哪方面的情況:

A、學習方面    B、飽暖方面  C、師生同學關系方面  D、其他

2、是否是留守兒童或留守少年:

A、單親留守    B、雙親留守   C、不是

3、是否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

A、班上有好朋友        B、我樂意分享,親人朋友高興我也會快樂 

C、我習慣獨來獨往      D、有過好朋友,但他們總是讓我不高興

獨立性之問

1、在學校打過電話向家長求助嗎?

A、有要家長送衣物或零食       B、有要家長接送

C、有,覺得自己不舒服,想家   D、幾乎不,不想給家里添麻煩

2、在家里做家務嗎?

A、很少                  B、家里一般不要我做   

C、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經常幫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遇到困難或難題你首先怎樣做?

A、向家長求助、問老師      B、自己先想辦法,實在沒辦法就求助

C、不管它,干其它的        D、很煩心,害怕,不知道怎么辦

自覺性之問

1、你有理想嗎?為你的理想做過什么嗎?

A、有,但只是想          B、有,偶爾會做些事,但覺得很難實現

C、有,我一直在努力      D、沒有,覺得生活沒什么樂趣

2、在你看來,讀書學習是件什么樣的事情?

A、快樂的事              B、有意義的事 

C、煩心的苦差事          D、不想讀書想就業,有錢就好

3、覺得自己勤奮嗎?

A、只要聰明就好  B、不勤奮  C、我很勤奮  D、還算勤奮

4、給自己寫個計劃嗎?

A、寫過,但很難堅持         B、沒有,跟著老師來

C、沒有,不想過得那么辛苦   D、寫,而且我堅持按計劃做事

座談在50名學生中進行,并對其中15名家長進行了走訪,對數據進行求證,同時收集10名一線教師對這方面問題的看法,以及他們在一線遇到的一些真實而典型的事例。最終我們得到了如下數據:1、社會性之問,關注孩子師生同學關系的家長只有4%,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家長為88%;留守兒童在近城區為62%,在偏遠山區高達92%;人際交往方面選擇C和D的有64%。2、獨立性之問,向家長求助選擇D的只有6%;在做家務上選擇C和D的只有16%;遇到困難方面選擇B者為12%。3、自覺性之問,選擇C的為6%,也有6%的學生選擇D;對讀書的認識,選擇C和D的人有56%;在勤奮方面,選擇A和B的有78%;對于寫計劃,選D的為0%。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都表現得非常欠缺。在校生患心理疾病、自殺、大學畢業不能走向社會、啃老一族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沒有成為社會的優良資產,而是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三、問題分析

美國人泰曼.約翰遜認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孩子只會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會越來越像自己的老師。

1、農村孩子有人養,沒人教的狀況成為常態。

首先,留守少年兒童現象很多人做過調查和論述,社會已有共識:隔代教育的溺愛型,家長的放縱型等都指向一個問題,即留守少年兒童缺少家庭管教。其次,農村家長有的缺乏知識無力教,有的負擔沉重無心教,有的自我放縱無格教等等,這些現象已成為普遍。第三,社會對家庭教育關注有欠缺,對孩子的綜合成長關注有偏差。社會對胎教、幼兒教育、各類知識培訓班的關注還算比較普遍,相關書籍、網站、培訓機構等有很多,對于家長培訓的教育幾乎缺失,對孩子性格、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極為薄弱。綜上所述,農村家長往往關注了孩子身體上的成長,部分關注了知識上的成才,卻鮮有關注身心健康方面的成人。成人卻最重要。

2、農村家長愛無度,教無方的現象極為普遍。

計劃生育的推進,孩子都成了家長的寶貝,為了孩子安全長大,家長常常給孩子畫地為牢,這里不安全不能去,那里太辛苦不要去,這事太臟,不要干,那事太累不要做。初中生沒掃過地、沒倒過開水都已經不是稀奇事。住校生因為沒有拖鞋、開水瓶壞了、鼻子感覺不舒服等就會給家里打電話要家長過來,這些都成了普遍現象。家長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往學校給孩子送這送那,晚自習下課了還要到學校看看孩子怎么就寢,這些也司空見慣。愛要有度,教須有方,家長培訓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

3、農村社會推家教,促和諧的工作意義重大。

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巨大財富。人力資源是轉變為優良資產還是不良資產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辯證,推動家庭教育發展,促進人力資源轉變為優良資產對促進社會和諧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家庭教育、家長培訓工作的嚴重滯后與當前社會鬧訪、校鬧、醫鬧、鄉村衛生差、打牌賭博等各種不良現象息息相關。推進家庭教育,推動家長培訓工作落到實處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

四、發展建議

1、建立專門家長培訓資源庫

2017年11月,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家長也應“持證上崗”》,“ 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庭建設,讓家長們上好“人生第一課”,讓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至關重要”。很多家長知道自己水平低,想提升,但不知道怎提升;很多專業人士知道社會現狀,想發言,但聲音常常被淹沒。建立專門的家長培訓資源庫,給有識之士一個平臺,給有心家長一個空間,給人們一個導向,給社會一筆財富。

2、以學校為中心,推動家長會、家長學校求真務實開展工作。

家長會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因為孩子在學校讀書,很多家長還是有積極的配合。很多學校都會開家長會,但家長會往往以教學為中心,針對家長問題的內容非常有限;同時,家長會工作量大,社會共識不足,很多學校只是針對部分學生開家長會,甚至幾年都不開家長會。

近年,家長學校這個概念被廣泛提及,但家長學校的相關工作基本停留在紙面,各級機構重視不夠,沒有真正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發掘它的潛能。應該為學校配備專門的師資,建立專門的制度,調度專門的經費深入開展家長培訓工作,讓專業的團隊給家長培訓講座。

3、建立專門機構,組建專業團隊,部門聯動,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家長培訓網絡。

家長培訓只能是一種業余或半業余的形式開展,所以強行把他推給某個部門顯然不切實際,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組建專業團隊,部門間聯動,形成多渠道的培訓網絡。由專門機構組織工作,發揮文廣新局的傳媒宣傳作用,拓展“村村響”功效,讓家長形成固定時段收看相關欄目收聽相關廣播;發揮鄉鎮黨委政府、村支兩委的宣傳和會議的作用,充分利用宣傳欄、標語等進行宣傳教育;積極利用黨員學習平臺,在兩學一做、紅星云等黨員學習平臺開拓家長培訓窗口,合格家長也是合格黨員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家校微信群、QQ群的作用。

篇(4)

團體心理咨詢是相對于一對一個體心理咨詢而言,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樊富珉認為:“團體心理咨詢是通過團體內人際相互作用,促使個人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團體心理咨詢開始逐漸應用于學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問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性格叛逆、性意識萌發、早戀、與父母溝通缺失等現象不僅成為學校、教師需關心的問題,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一、中學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青春期是由兒童逐漸發育成長為成人的過渡時期,由于身體及性的發育使中學生不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上也迅速向成人過渡,即從幼稚到成熟,從依附到獨立,從順從到自主。同時這一時期也會產生逆反心理、性沖動等問題。

(一)逆反心理的產生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由生理變化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所產生,另一方面是由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所引起。中學生處于“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管教和監護。在中國傳統文化禮儀中,“父為子綱”的傳統觀念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定勢,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權威,子女必須接受父母的知識觀念。但由于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認知差異及同輩群體的出現使孩子開始尋求自己的解決方式。如果子女的解決方式不同于父母所認定的,就被認為不聽話、不懂事,從而致使孩子逆反心理產生。

(二)性意識的萌發

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現和性機能的逐漸成熟,青少年產生性意識和對異性的愛慕。青春期中學生雖然在生理上初步具備了成人的體貌,但心理上仍然具有沖動、多變的不穩定情緒。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父母通常對性問題避而不談,更不會主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在性生理成熟過程中,青少年渴望了解性知識,并逐漸對異性產生好感。但由于缺乏正確、成熟的性意識,中學生在對待兩性態度和處理兩性關系的行為上就會出現偏失。

二、中學生青春期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使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產生一些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行為表現和家庭教養方式成為中學生青春期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長行為表現不當

班杜拉通過實驗證明,“兒童社會行為成熟模式的學習受兒童可模仿榜樣的影響多于強化方面的影響。”`模仿是中學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會有逆反心理,性格變得叛逆、不聽話,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心理狀態就言辭令色、非打即罵,使孩子原本逆反的心理變得更加不服管教,久而久之,孩子開始不愿與父母交談。當孩子面對青春期產生的身心變化時,最終會在潛意識里選擇模仿父母的言談舉止。

(二)家庭教養方式不太合理

父母是家庭的主要養育者,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教養方式。青春期的中學生生理結構發生變化,性意識萌芽初生,想與異性親近或交往,這都屬于正常現象。但很多家庭在對待孩子與異往的態度上過于限制,造成孩子與父母思想、情感上的隔閡,引起抵觸、逆反心理。在這一特殊時期,家長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于嚴苛的家教或一味居高臨下的命令式態度會使中學生走向極端,這對于青春期教育是極為不利的。

三、中學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團體心理咨詢的運用

目前學校的心理咨詢大多屬于個體心理咨詢,就團體心理咨詢而言存在一定難度。但面對中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團體心理咨詢對于幫助與指導學生的普遍問題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團體心理咨詢,幫助中學生重新認識自我,避免角色混亂,同時引導家庭關注中學生青春期,指導父母正確對待青春期產生的問題。

(一)通過移情訓練模擬社會生活情境

移情訓練是使學生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種練習。面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青春期中學生一方面難以對發生的事作出正確的判斷,另一方面不想被父母的觀念所束縛。心理咨詢師通過情緒追憶、角色扮演、分享體驗、情境討論、換位思考等方式引導學生模擬各種社會情境,以尋找和發現在這一時期合理的人際交往態度、行為。同時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驗父母內心的情感,逐漸化解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二)通過合理情緒療法改善不良情緒體驗

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立,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合理情緒療法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中,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人的認知,C代表情緒和行為反應。青春期中學生從內在角度來說感情豐富、易沖動、情緒不穩定;從外部角度來說學業負擔重、壓力大,家長期望水平較高,從而造成中學生經常出現不良情緒傾向。心理咨詢師通過ABC療法能有效緩解中學生因心理壓力所造成的不良情緒體驗,減少情緒困擾和自我挫敗行為,指導學生學會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培養學生具備處理問題與困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團體咨詢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 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隨著我國近幾年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嚴重下滑,出現違紀行為和心理問題的學生也越來越多。而我校生源大多是農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不夠。根據這一狀況,我校對部分家庭進行了《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問卷》的隨機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家長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父母的學歷、職業和業余愛好進行了調查。父母的學歷在高中以上(含高中)的僅占9.6%,初中學歷的家長占到88.7%。父母職業是工人或農民的占82%,經理或廠長的占2.1%,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人員的占1.3%,個體經營者或其他職業的占14.6%。愛閱讀的父母僅占2.1%,大多數家庭缺乏學習的氛圍。

2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調查中,63%的家長認為學校應承擔者孩子教育的主要任務,家長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后勤服務;認為孩子的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的僅占31%。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局限于孩子的學習上,忽視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多數家長忽視了自身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僅有27.5%的父母認為自己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做榜樣。另外,大部分家庭由母親承擔教育子女的工作,還有部分家庭出現了隔代教育的現象。

3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溝通

篇(6)

關鍵詞:

家庭教育;誤區;重視;忽視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和前程給予更大的關注和關心。但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也出現了不少偏頗,走入了誤區。比如不少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并未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作為重點,而是將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考取高分———上好的大學———高收入的工作———過高消費的生活”上。歸納起來,當前家庭教育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為了使孩子考取高分,家長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請家教,報補習班,而從來都不冷靜地思考孩子的品德教育問題,致使許多成績優秀的孩子身上顯露出對父母言行粗暴,對同學惡語相加,對周邊的事物冷漠淡泊等不健康表現。這種重視孩子文化課成績與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的嚴重失衡已成為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據調查,大部分家長認為品德可以慢慢培養,而分數是眼下最實際的。在“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這種家庭教育觀念的引導下,學生“自私自利”“考試作弊”“攀比名牌”“不尊重長輩”“頂撞老師”等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孩子抽煙酗酒、吃喝玩樂等等,發展前途十分令人擔憂。

二、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性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孩子的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短板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未來。據專家調查,32﹪的中學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孩子人性、焦慮、不善于溝通,甚至有暴力傾向等等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在現實社會中,高分低能的孩子已屢見不鮮。高中生、大學生令人費解的暴力事件時常被訴諸于報端。這些表象的背后,實則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和扭曲。家長與孩子溝通方式簡單粗放,隨意傷害孩子自尊,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如有的父母當眾批評孩子、發脾氣或一味地對孩子的學習嚴格管教,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甚至有的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表現出厭惡、輕蔑的情緒,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使孩子頓生失落和自卑感。家長過分地干預和傷害孩子自尊的行為,會導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讓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三、重視對孩子的干預和管控,忽視孩子的自主成長

很多家長喜歡提前為孩子設計未來的生活,充當孩子人生的設計師,從孩子出生,到上學,到選擇專業,甚至于就業工作,成家立業,家長都預先為其設計好了人生發展的路徑。殊不知,家長的過度干預和控制,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劇,致使孩子人格教育缺失,性格極端,言行不一。許多孩子為了逃避家長的追責,會毫不猶豫地用謊言欺騙,用沉默對抗,甚至會激起家庭暴力,釀成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劇。我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應當是一個自我認知、自我約束、自我實現的過程。家長要做好參謀和助手,為他們把握好大的方向。當孩子自己確定好奮斗目標后,他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樂。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強行使孩子服從家長的安排并規劃好目標,則無異于一種心理的折磨和摧殘。他們往往會對眼前的事情感到迷茫和怯懦,遇到挫折和困難容易逃避。同時,許多家長不遵循教育規律,缺乏教育素養,常用單位上下級的管理方式處理家庭教育問題,造成兒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兒童化,使孩子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不同步,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困惑,甚至成為一個“問題孩子”。這些充分說明,對孩子成長中的過度干預和控制,將會抹殺孩子自主成長的潛能,反而成為家庭教育的沉重負擔。

四、對孩子嬌生慣養,忽視對孩子責任感和意志力的培養

現在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421”結構的家庭普遍存在,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心頭肉,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味溺愛嬌生慣養。家長對孩子過度寵愛與保護表現為: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生活大包大攬,性格放任自流,甚至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百般護短等等。這些無限制的“愛”超過了理智,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使孩子的意志品格在無形中弱化,更缺乏責任意識。曾有一位家長這樣告訴筆者:孩子從小體質差,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從未自己洗過衣服,從不做家務活。孩子上高中開始寄宿,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缺乏和同宿舍同學相處的能力,常怕別人拿自己的東西,常為一件小事和同學爭吵,常說學校的飯菜不衛生、不合胃口等等。為了使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這位家長只好停薪留職,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個典型案例,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充滿警覺,孩子內心時常有不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對孩子今后的成長與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五、重視孩子的個性培養,忽視孩子的社會性特征

強調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已成為當下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特點。有些家長很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發展,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優秀的,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缺乏理性的思考與引導。曾有一位班主任講,他的班里曾有個學生因打架致使對方重傷被派出所帶走。在對待打架這件事情上,這個孩子的家長的態度讓我們感到震驚。他說:“只有自己強勢,才不受人欺負,寧可讓別人趴下,也不讓自己吃虧”。這樣的家長是千萬個希望孩子“有個性”家長的縮影,在社會上很有代表性。這個現象的背后,折射出家長本身素質的低下。他們把傷害他人、隨意施暴看作“有個性”。試想,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和愛的意識也就無從談起,又如何在將來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因此,對孩子個性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是考量一個家庭對社會“真善美”的認知。

篇(7)

1.2學習焦慮心理學習自控力是學生在中學階段需要不斷發展的一項重要的能力.相對小學階段而言,中學階段在學習上的管制、監督相對比較自由,老師不會再像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密切的關注和管理,學生在學習上更多的靠自己的自我管理.再加上青春期是中學生的第二個叛逆期,成人感意識再次增強,心理上會出現劇烈的矛盾狀態,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會影響學生在學習自控力的發展水平,部分學生能夠在經受身心的劇烈波動的同時,有效的規劃自己的學習,合理的安排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自覺調整學習和娛樂的比例,具有較為理性、合理的時間管理觀念.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缺乏學習的自控能力而出現學習問題.學習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在各門學科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個體無法合理的進行規劃.有些學生會有偏科現象,喜歡某幾門課而討厭其它的課程,這種偏科的心理狀態導致學生在做作業和復習方面,會不自覺的將重心放在自己喜歡上的學科,最后才考慮自己的所不喜歡的科目.這種失調的時間管理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復習質量,導致學生在臨近考試時對弱科的復習不到位,出現焦慮情緒,擔心考試發揮不好.另一方面表現為禁不住外界的誘惑.當前社會上的娛樂活動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各種網絡游戲、影視節目琳瑯滿目,面對如此充滿誘惑的社會環境,有些中學生抵擋不住誘惑,迷上了電子產品或網絡游戲等,而不能合理的安排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失調的時間管理習慣導致學生在面臨即將到來的考試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復習,再加上有的學生受外界的期望值較高,在這種外界壓力下,焦慮情緒會更加的突出.這種由學習焦慮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問題在學校中不在少數,是學生群體中一直存在的主要學習問題之一.

1.3學習挫敗感體驗強烈中學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無論在學習的內容上還是在學習的難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明顯增多,且知識比較冗雜,學習難度上也不斷增大,尤其在理科科目上體現的更為明顯.學習適應成為考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內容,而學習策略上的適應是其重要的一項.在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學習策略較為單一,且大多數情況都是由老師手把手的教導下進行的;到了中學階段,學習空間變得自由,而學業難度不斷加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策略的自我調整.部分學生尚未轉變學習觀念,在學習方法上仍沿用之前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不能適時適地的調整學習策略,進行合理的規劃,導致成績的不理想,覺得入不敷出,出現明顯的挫敗心理.該類學生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對學業逐漸喪失信心,如果受挫的次數增多,就有可能演變為對學習的無能感,默認了自己的學習處境,不再繼續努力.

2影響學生不良學習心理的家庭教育因素

2.1家庭的教育觀念家庭教育觀念是指家庭中父母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指導、教育孩子如何對待學習、如何處理學習與其它活動關系的重要思想支撐.當前我國很多家長都秉持著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教育觀念,具體表現為:(1)“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家長,尤其是出身農村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尤為看重,將讀書、學習視為孩子出人頭地的重要渠道,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尤為重視.這種過于激進的教育觀念不斷的滲透到孩子的思想觀念中,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偏激的學習觀念,孩子希望通過學習來滿足父母的要求,在這種觀念的趨勢下,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孩子在學習時沒有發展出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更多的是一種工具,體驗不到學習過程所帶來的快樂,一心只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導致心理異常的敏感,害怕考試失利,這種對考試的擔心在臨近考試時尤為的強烈,尤其是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孩子無力應付時,會體驗到更為強烈的焦慮情緒,一方面影響了正常的發揮,同時也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2)“學習不好,就不是好孩子”.當前很多父母用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孩子的重要標準,認為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學習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跟學習差的孩子一起玩,擔心被帶壞.這種用成績優劣來評價學生的觀念導致部分差生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自暴自棄,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有的甚至因此而產生了錯誤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觀念,影響了其它方面的發展(3)“不打不成器”.從古至今,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方面始終沿襲了一個觀念,即“嚴師出高徒”,認為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種教學育人的嚴謹態度確實有利于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這種觀念滲透在一些家庭中,就演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各種過高的要求,父母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才,會通過說教、懲罰、甚至體罰等方式讓孩子吸取教訓.孩子在這種過于激烈的說教、責罰下,逼迫自己努力學習,來迎合父母的期望.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起來的學生并不會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帶來的更多的是負擔.此外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業上成績優秀,受先天智力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的領悟能力比較低,其成績可能始終維持在一般水平上,學生在這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下,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壓迫感.由于這部分學生所持有的學習動機皆為滿足父母的要求,對學習沒有培養起應有的興趣,使得學生在應對學業上的困難較為被動,這種低水平的學習能力與父母的高要求共同作用下,使得學生對學習出現矛盾心理,開始對學習表現出阻抗,不斷發展下去,就演變為我們常見到的厭學問題.

2.2家庭的教養方式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共有三種:溺愛型、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的父母基本包辦了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動,忽視了孩子的自主行動能力,過分保護下,孩子沒有培養起應該具有的自主性,無力應付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專制型的父母最突出的特點是為孩子做決定,并強制孩子服從,這種父母將自己的意見凌駕在孩子之上,忽視了孩子個人的想法.由于過分忽視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無法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能發展出自己的個人興趣,生活狀態較為被動.民主型的父母是最為合格的一類,他們能夠與孩子建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關愛的關系,既能在生活中發展出作為父母應該有的權威的一面,同時也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并鼓勵其自主活動.這類父母撫養下的孩子能夠自主的依照自己的興趣活動,在學業上能夠自由的進行探索、研究,能夠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的學習,并能在學習中不斷獲取經驗,不斷取得進步.

2.3家長文化程度水平文化程度基本能反映一個人知識素養,文化程度高者,無論在知識的積累上還是在抽象的認知、情感的發展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層次;而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往往較為局限,其觀念、想法更新的也比較慢,相對而言,在基本知識素養上要低一些.作為家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會存在很多的差異.有研究顯示,父母均為大學文化程度,其優秀學生在所有優秀學生中占的比例高于50%,而差生占的比例低于10%.這些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優于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

3對策與建議

3.1及時更新、調整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一個方向標,是否具有合情、合理、又有效的教育理念,關系著孩子在初期的發展方向及發展特點,這種影響甚至會遷延到成人.在眾多教育理念中,我覺得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1)要重視以德育人.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學會以充滿關愛的態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去認識孩子的各個方面,包括優點和缺點;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學會通過充滿人性關懷的方式來指導、教育孩子,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同時也能得到孩子的友善接納.總體上德育要求父母要擺正自己在整個家庭中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無視孩子,也不能委曲求全,過分遷就孩子,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的問題(2)要尊重孩子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的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心智化程度各有不同.家長要及時發現并理解、接納這種差異,不能以高于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的要求去教導孩子,要尊重“慢熱”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孩子一定的發展緩沖時間,以其自身的發展速度去成長.成績優異固然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一個慣有的期望,但切勿無視個體差異,而強求孩子不斷給自己超負荷的心理壓力,去追求難度系數超出正常接受水平的奮斗目標.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長、發展(3)要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犯錯,幾乎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對于中學生,這種犯錯的幾率可能相對會比較高一點,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以責備的態度去訓斥孩子,而要有耐心的去傾聽孩子在犯錯時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對錯誤,給予孩子強大的心理支持.孩子在犯錯時內心會有很大的愧疚和不安,家長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在父母支持而不是責備的態度下,孩子能有勇氣去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不是逃避或悔恨.

篇(8)

我們先來看看《一位父親給夢鴿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親,理解做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候那種不惜代價的救子心理,我不認為李某某是個罪大惡極的人,畢竟他也許只是個孩子(抱歉,我只能說也許),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楊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夢鴿,他的母親。……”

李天一:4歲時獲得“申奧大使”的稱號,并學習鋼琴,師從于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先生;8歲開始學習書法至今,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先生。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希望杯青少年兒童鋼琴比賽二等獎、中國作品演奏獎。全國少兒鋼琴比賽金獎,第八屆北京鋼琴藝術節優秀演奏獎。連續三屆榮獲愛我中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銅、銀、金獎,并入選2009激情奧運愛我中華青少年書畫雙年展。2009年入選為最年少的海淀區書法協會會員。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當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歲時,還要被移送到專門關押成年罪犯的監獄。他不滿18歲就開車上路,母親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親不是支持他開車,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對他來說,兒戲而已,出了事爸爸媽媽會替他擺平的;他不滿18歲就打人勞教,出來后母親又給他買了輛新車,在他眼里,被勞教不是受懲罰,相反還能受到獎勵;他不滿18歲就打人后流連酒吧,母親也是支持的,是母親給了他時間、給了他錢,在他眼里,家長支持他“玩玩而已”,無論是酒還是女人;他拒不認罪母親是支持的,因為母親還在到處嘶吼著告訴大家,楊女士如何不對,小伙伴如何不對,酒吧如何不對,法官如何不對。在他眼里,他沒有錯,錯的是周圍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里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越來越重要,但是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啟發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我從報上讀到過美術家韓美林作了一幅畫,送給兩三歲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畫拿來要韓美林簽名,問他簽名干什么,小孩說:“您簽了名,這畫才值錢!”可惜呀,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價值觀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個人的成長和知識積累離不開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經驗告訴我們,優秀孩子和優秀的人才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誤區,“愛孩子就要滿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個孩子,不給他給誰,父母掙錢就是為了孩子。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孩子需要學量的知識,一定要把孩子送進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而好學校的標準就是升學率與名氣。為了增加競爭實力,周末和假期要參加大量的興趣班和輔導班”。

父母無私的愛也該有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家長的責任,要確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業,不要整天坐在電視前或玩Xbox游戲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誠和慈悲;3、質樸和童心;4、快樂和健康;5、正直和勇氣;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懷和心態;9、良知和道德10、經歷和故事;對我們成年人是如此,對中小學生也是如此。當今社會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榮譽與地位都是過眼云煙。因此,對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對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來自于健康的身體、心智和興趣。

作者:茍麗萍 單位:甘肅會寧縣東關小學

篇(9)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齊下,以誠感化

對王亞這樣的學生僅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狀況后,我多次走訪了他爺爺奶奶家,并分別和他父母進行了溝通。我發現他爺爺奶奶年事都較高,不具備撫養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亞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間不及六十平米的破舊的套房里,生活條件比較落后。我就找他父親談話,向他解釋了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意義,要求他盡快將孩子接回來住在老家里,由自己親自撫養。得知他父親當時生活困難,入不敷出,我就通過申請幫王亞減免了學雜費。同時,我還多次聯系了王亞媽媽這一關鍵人物,告訴她母親對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強烈的愛子之心,但愛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式和價值指導。鑒于他父母二人已難破鏡重圓,我鄭重請求他們最好能多找機會帶孩子出來聚一聚,彼此坦誠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無奈的選擇,而不受他們這段不和諧的感情旅程的影響;也讓王亞可以再次重溫親情的溫暖,過濾自己心中的陰影。我和王亞進行過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學生,而且知識面較廣。我知道他極關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帶、宇宙黑洞等,憑著自己平時的閱讀和積累,我能跟他做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難,我便和他一起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詢資料,在答疑解惑中師生共同學習,也融洽了彼此的關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熱情。

二、和風細雨,給予關愛

在學生面前,我從未將王亞以“問題學生”對待,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外生活,我總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有一次王亞課間在教室里玩鬧,故意踢壞一位同學的凳子。我沒有馬上當眾訓斥他,而是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然后讓他主動向別人道歉。下午上學前,他還從家里帶來了工具修好了那張凳子。王亞知識面較廣,上課時我常常叫他發言,若有滿意的答案,我和同學們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個個細節的溫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學會了自我約束,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和喜愛。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篇(10)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學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較于學校教育具有更明顯的持久性。中學生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接受著家庭教育,并且這種教育會繼續延續并對人的發展發揮著深遠影響,所以相比較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顯的持久性,中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也始終處在家庭教育的環境之下,而當中學生在學校中的課程結束以后,家庭教育仍舊是中學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種環境,所以無論是中學生是否意識到或者承認,家庭對中學生所產生的影響總是持續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都會有意識地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對于中學生來說產生著長久性的影響,而因其長久性的特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和引導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家庭教育相比較學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顯的基礎性。中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接受著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從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雖然中學生具有較高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但是事實上中學生群體卻很缺乏對外界的認知,并且中學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較低而體現出了對家庭的依賴性,所以中學生需要家庭來引導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識以及其他知識,并逐漸認識社會。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夠傳達給中學生的內容在學校教育中未必會涉及到,所以相對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顯的基礎性。中國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齡并不是在指中學生,但是卻對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礎性進行了強調。學校教育會在固定的時間段要求中學生掌握知識并完成學習以得到畢業證書,但是家庭教育卻沒有這種時間上的限制,同時也沒有類似于畢業證書這種結業標志。對于中學生而言,只要沒有離開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著家庭教育,而即便是離開了家庭也可以通過通訊工具等來開展這種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傳達給中學生的內容具有基礎性,同時家庭作為一種教育場所而言也具有基礎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當前許多中學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且具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中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長,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學生產生這種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雖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中學生培養中的目標具有一致性,但是從責任來看,學校教育更偏重于傳授學生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更偏重于向孩子傳授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其中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務。這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能夠以身作則,通過合理地對孩子開展教育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并重視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尊重,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家庭氛圍,從而引導孩子的心理能夠健康發展。家庭教育不僅能夠在培養中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激發中學生認知能力與豐富孩子知識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學化能夠為孩子智能的激發提供良好條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點以及時間的限制,并且具備靈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會受到教學大綱的束縛,所以中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來得到良好解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發現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點,然后對孩子進行引導,這對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針對中學生開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則

針對中學生開展家庭教育應當以尊重中學生前提。中學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并且其價值觀以及行為習慣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作為學校以及家長都必須注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另外,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逐漸進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應當以引導而不是強制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這種教育的開展中,家長需要重視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嚴、人格以及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家長能夠樹立正確的愛子觀。在維護自身的威嚴性基礎上做到嚴而有教,讓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時也感受到家長給予孩子的愛護和關懷。同時家長要扮演良師益友的角色,當孩子在生活、學習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問題時,家長需要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其次家長要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家長與孩子作為兩代人難免在價值觀和思想上產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處于被動,所以家庭教育會因此遇到瓶頸。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應當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同時家長要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通過重視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觀點和想法,讓孩子感知到家長對自身的肯定,從而樹立起對家長的信任。

2.以身作則原則。通過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來發揮榜樣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重要手段。作為中學生的孩子仍舊有大量的時間與家庭成員為伴,所以家庭成員要通過言傳身教來發揮引導作用。這要求家長能夠具備良好素養,其中又要求家長能夠具有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體現出家庭教育對孩子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的針對性。同時家長要具備良好的修養,避免使用過于粗暴的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另外家長需要通過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來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以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為導向來了解孩子需求并對孩子進行引導。

3.情感與理性結合原則。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鼓勵是必要的,但是過分地溺愛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須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夠在中學生教育中充分發揮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為家長應當給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過程中要對自身感情進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嚴而不拘、愛而不縱,避免對孩子有錯誤的偏袒,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嚴格教育。情感不僅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顯特點,在教育中實現情感和理性的結合是家長對孩子具有正確、客觀認知的關鍵,只有在對孩子具有這種認知的基礎上,家長才能夠找到開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夠確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上一篇: 家庭經濟情況自述 下一篇: 中學音樂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 | 中文字幕乱码亚州无线码二区 |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 一级a一片久久久精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