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學習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9 09:01: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技術學習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字技術學習

篇(1)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數字化學習終端逐漸完善,電子書技術會在未來兩三年之內發展成熟,對數字化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世界已開始了無紙化學習的新時代,出版和教育行業里,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身影逐漸增多。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發展技術支持,而標準就是一個重要保障,目前已有OeBPS“開放電子書出版結構”標準、ePub標準、國內的CEBX標準等,我國的新聞出版總署也成立了相關標準的研究機構,進行電子書的標準研究。

1、數字化學習終端技術標準體系構建視角

對標準體系的構建要考慮生態觀、融合觀以及產業觀這三個視角。無論是電子課本還是電子書包,都涉及了眾多領域,教育、網絡、政府、出版等,包含眾多對象,例如電子課本內容、學習終端、服務平臺等,并與學習者,教授者、服務提供者的利益都息息相關。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都是復雜多變的非良構系統,必須用生態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構建學習終端的生態框架模型,在此前提下進行標準體系的建設。電子課本的出版涉及數字出版領域,電子課本的應用確實在教育領域,因此標準體系的構建需要對數字化學習領域與出版領域的多個標準進行融合,帶有這兩個行業的不同特性,必須對技術和產業以及應用這三個方面來融合。電子課本是一種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教育媒介,這對眾多傳統產業如出版業、培訓、硬件制造商等都產生較大影響,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標準體系的構建是為了規范和推動此類產業的發展,并促進教育應用的創新,因此要從產業的視角來構建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標準體系。

2、數字化學習終端體系框架

首先是概念框架。電子課本是特殊的專門用于教育的電子書,是科教書數字化后出現的帶有教育屬性的數字化出版物,具有閱讀瀏覽和教學的功能,而電子書包屬于一種個人學習終端,它整合了包括電子課本以及虛擬教具等服務。電子課本標準是一種關于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內容、學習終端、學習服務平臺等的解決方法。

其次是體系框架模型。包括電子課本內容、學習終端、學習服務、學習平臺四部分。電子課本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有閱讀性、開放性、交流性等特點,電子課本要吸收現有電子出版物的優點,還要再內部結構表征,網絡展現等方面加入教育特性。電子書包是學習終端,是輔助學習的電子設備的統稱,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學習終端即具備強大的學習功能,還有支持容量擴充、充當播放器等功能。學習服務包括本機服務與遠程服務兩個方面。學習平臺即虛擬學具,是相對于學生使用的傳統學習工具來定義的,參照教育學的角度,虛擬學具也可以分為教具和學具兩種。

再次是層次結構模型。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內容層次,有物理文件、內容表述和表現方式三個部分。物理文件的格式可以為TXT、GIF、HTML、RMVB等,電子課本及其內容的元數據描述,可以對照DC元數據標準來制定,表現方式包括內容排版、內容編排、內容包裝等。

3、數字化學習終端標準體系以及標準引用組譜

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標準體系的核心由五種技術標準類別組成,即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總體標準、電子課本的標準、數字化學習終端標準、虛擬教具的標準以及學習服務標準,這是首期應研發的技術標準,此外,還有服務質量與管理、教學應用范本、推廣方式等第二階段應該研究的標準規范。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標準體系的五個類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將任何一個類別孤立的看待。

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標準不僅要研究新標準,還要對現有標準進行引用。在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標準體系構建中,要對不同領域的標準進行充分融合,電子課本的標準即和學習資源的封裝規范有關,還必須注意像方正研制的CEBX規范里的關于版式和流式的問題,因此,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標題體系一定要融合數字化出版和學習資源這兩個相關領域的有關標準。

4、結束語

本文在生態觀、融合觀以及產業觀的視角下,對數字化學習終端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從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的概念框架、標準系統體系架構、標準系統層次結構、標準功能建模等多方面提供了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技術標準體系框架模型,并給出了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技術標準體系引用組譜。

參考文獻

[1] 吳永和.研制電子書包(課本)國家標準[J].中國教育網,2011(7):62-64.

[2] 肖君.學習技術體系譜系框架的設計和應用[M].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2005.

[3] 吳永和.“電子課本出版與生態發展的研究―基于教育創新、產業發展與標準研究的視角”項目申請書[R].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項目申書.2011.1.

[4] 徐漢斯.英國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電子教科書的發展戰略與前景(一;二;三;)[J].出版科學,2007,15(4):71-78.

篇(2)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4-0943-04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for Rur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Agent Technology

XIE Jing-wei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1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for distance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world, and takes benefit to rural areas. The passag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gent-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nalysis the current 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pplication and status issu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measures, from the view of improving 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pplication.

Key words: Rural Digital; Agent; XML; distance learning

信息化應用于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核心內容。目前,全國各學校都在進行“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設, 這本身就證明了信息化對于教學的迫切性和趨勢性。農村因為其所處位置的分散,信息資源的匱乏,在教育中成為薄弱的一環,現代遠程教學系統是一種以網絡為基礎的遠程教育,學習者可以足不出戶地參加網上學習、網上討論以及網上答疑等。這種教學方式繼承了傳統遠程教育方式中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限制的優點,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從而達到讓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實現自我知識獲取、自我更新甚至創新知識的理想目標,非常適合在農村普及相關農學知識和技能水平。

1 數字化學習平臺主要技術研究

1.1J2EE體系結構

模型-視圖-控制器是八十年代Xerox PARC在為編程語言Smalltalk――80發明的一種軟件設計模式,最近幾年被推薦為Sun公司的J2EE平臺使用,并且受到越來越多Cold Fusion使用者和PHP開發者的歡迎。MVC不是一種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而是一種架構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用以描述應用程序的結構以及結構中各部分的職責和交互方式。它使應用程序的輸入、處理和輸出強制性地分開。使用MVC應用程序被分成模型、視圖、控制器三個核心部件。應用程序被分成了三個主要的部分,每個部分負責掌管不同的任務。J2EE的框架一共分為5層:

1)Presentation(表示層):應用程序的用戶界面,用戶通過這一層來操縱應用程序。

2)Application(請求層):將Presentatinn層與services層連接起來。

3)Services(服務層):EJB服務器的入口,作為Domain層的,根據不同的用戶請求,來調用相對應的商務邏輯處理程序(Domain)。

4)Domain(領域層):處理用戶的請求信息,一般以use case為單位。

5)Persistence(持久層):與持久性數據(數據庫)打交道,根據Domain層的請求來操作持久性數據。

1.2 Agent技術

Agent理論和技術是在面向對象技術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方法。基于Agent的研究,一般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區分在傳統人工智領域和基于結構主義的方法。方法有兩種出發點:在傳統的人工智能領域和基于結構主義的方法。傳統的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特定的過程和行為,研究的核心是認知過程,考察的對象是系統;另一類是基于結構主義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網絡中使用Agent的技術,從基層的Agent及其相互作用來研究系統的整體特性。傳統的人工智能領域是商業系統使用較多的方向。

1.3 系統體系結構的選擇

1.3.1 C/S模式與兩層結構

C/S(Client/Server)結構,即客戶機和服務器結構,在早期的應用系統開發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特點是,客戶端運行大部分服務,客戶端與數據庫完全分開,如數據訪問規則、業務規則、合法性校驗等應用邏輯。C/S模式通常用于兩層結構,它的處理流程可表示為:

兩層結構模式=多Client+單/多DataServer

兩層結構的應用模型可表示為:

表1 客戶機/服務器的兩層結構模型

在這種模式中,服務器只負責數據的處理和維護,為各個客戶機應用程序管理數據;客戶機包含文檔處理軟件、數據查詢、決策支持工具等應用邏輯程序,使用SQL語言發送、請求和分析從服務器接收的數據。這是一種“胖客戶機/瘦服務器”的網絡結構模式。

1.3.2 B/S模式與三層結構

B/S(Browser/Server)結構,即瀏覽器和服務器結構,其本質是三層結構C/S模式。它是隨著Internet技術的興起,從傳統的兩層C/S(Client/Server)模式發展起來的網絡結構模式。其處理流程可表示為:

三層網絡結構模式=多瀏覽器+單Web服務器+多數據服務器

三層結構的應用軟件模型可表示為:

表2 瀏覽器/服務器的三層結構模型

在三層結構中,作為一個應用服務器(又叫Web服務器),應用邏輯程序己從客戶機上分離出來。瀏覽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務器提出訪問數據庫的要求,Web服務器接受請求后,將其轉化為SQL語法,并交給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驗證其合法性,并進行數據處理,然后將處理后的結果返回給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再將得到的所有結果變成HTML文檔形式,轉發給客戶端瀏覽器,最終以Web頁面形式顯示出來。這是一種“瘦客戶機”的網絡結構模式。

2 數字化學習平臺需求分析

2.1 數字化學習平臺中常見困難與問題

2.1.1 學習管理方面的問題

基于課程的學習普遍的流程是預定學習目標、確立學習進度、按進度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檢驗學習成果。盡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無疑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而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很可能缺少預定的明確目標;而學習進度也是很難保證的;

2.1.2 知識積累與建構方面的問題

1)一些學習平臺所擁有的知識內容是僵化的。

2)交流區好象一個大水潭。什么水都往里倒,問答是不成體系的,一些好的文章、好的思想很快被湮沒了。

3)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仿佛是形式上的,讓人感覺到其中的隔膜。

2.1.3 在用戶專注性方面的問題

對于學習平臺的開發者來說,常常理想地認為,學生應該有使用數字化設備進行學習的充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過高估計了學生自己管理學習進度的能力。實際上,即使是成人,也常常感覺很難調控數字化環境中的學習,甚至會出現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極端是沉迷于娛樂而遺忘學習的原初目的;而另一個極端是,由于資訊的爆炸性增長與缺乏管理,使學習者迷失,甚至引發心理問題。

2.2 我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的構建

1980年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建立,是對傳統教育資源缺乏的有效補充,也是在農村教育這方面區別于傳統教育的一個嘗試。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的構建是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這無論是從實際需求還是在長遠意義方面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農村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農村青年,農村婦女,基層干部以及其他城鎮力量。數字化教材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媒體。所以在建設上還應該注意:

1)進一步擴大對現有師資的培訓,提高他們運用數字媒體教學的能力;

2)加強數字媒體的宣傳,使農民認識、理解、接受數字技術;

3)及時了解農民的需要,掌握需求的變化,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開發適合農民的生動形象的數字教材。

3 基于Agent的農村數字化學習平臺功能實現

數字化學習環境建設是農村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為農村師生建構一個先進、通用、能面向國際化教學的網絡教與學環境,使他們在多校區的網絡虛擬環境中能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

利用教學數字化管理平臺 ,通過遠程教育管理系統預定遠程教育課,各教師在注冊了一個用戶名之后,便能夠登錄,即可查閱、下載網絡上包括電教館以及和教育網臺的各種資源,也可以向校本資源庫的教師個人文件夾中上傳各種文件,同時在該系統內預定遠程教育專用教室的使用及填寫上課后的各種信息反饋。學校管理人員通過本系統對學校每一位教師使用遠程教育資源及專用教室使用情況進行監控。

3.1 基于Agent的個性化遠程教學系統

系統中必須建立基本類Agent、個性化處理類Personalization Agent、服務器類Facilitator Agent等。基本類Agent主要偵聽環境中的事件,并通過Sensor/Effector對事件作出反應。服務器類Facilitator Agent主要登記活動Agent,并協助Agent相互通信。

本系統中的主要類有Student Agent,Teacher Agent,Administrator Agent和Personalization Agent。

1)類Student Agent:主要功能是提交學習者注冊時的信息以及學習者在學習某門課程中與本系統交互時產生的一些個人信息,Personalization Agent收到這些信息后,根據這些個性化信息,調整呈現給學習者的學習內容。。

2)類Teacher Agent:主要功能是提供課程內容,可以根據Student Agent對學習者個性信息的處理結果,通過Facilitator Agent向Teacher Agent發送請求,然后Teacher Agent向Student Agent發送符合該學習者個性特征的課程內容。

3)類Administrator Agent和類Personalization Agent:他們使用單獨的設計模式,確保在同一時間內只有一個Facilitator Agent和一個Administrator Agent的實例存活。

3.2 在線學習管理

學習系統支持基于學員個人能力的課件學服務在學子系統中指導模塊能根據學員的各類信息,分析學員當前所處的狀態,靈活的控制學員的學習內容,決定教學策略和方法。其具體的指導策略包括:

1)根據學員的專業及課程的要求,選擇相應的教學課件;

2)根據學員的學習進度,提供兩種學習模式,分別為:是繼續進行上次的學習;或是自行選擇教學內容;

3)根據學員的學習水平參數,安排相應難度的教學課件;

4)由教學計劃和教學知識點之間的依賴關系確定教學課件之間的順序。

3.3 表現層的實現

表現層的功能是對用戶接口進行設計,主要涉及到個性化界面的定制和XML的顯示。

1)用戶界面:表現層可以讓用戶自己選擇使用的語言、常用的工具條、定制個性化菜單顏色、字體等內容,通過針對不同用戶設計不同XSL來達到個性化效果。

2)用戶界面的XML顯示:HTML規定了統一的格式。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asp語句查詢數據庫并將結果替換成asp語句嵌入到HTML面中。

3)用戶注冊:用戶可以在登錄頁面中點擊注冊按鈕,進入用戶注冊頁面,填寫信息進行注冊。

4)用戶登錄:用戶通過注冊時使用的電子郵件和密碼進行登錄。若忘記秘密嗎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找回。

5)權限管理:權限管理分為三個部分:組策略管理、用戶組策略分配、組策略編輯。組策略管理負責策略的添加、命名和刪除。

6)課程管理:管理員或教師添加的課題參數有課題名稱、課題所屬專業、選擇圖像(課題的圖像標識)和課題的描述(對課題的相關簡介)等。

7)交流展示:學員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交流展示平臺上與其他學員進行交流,增進了學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也為日后相互之間的合作奠定基礎。

8)學習資料管理:在研究性學習平臺中,所有的資料都必須在學習資料管理頁面上傳,然后將鏈接添加到相關課程的下載欄目內供學員下載。

9)學習界面:用戶通過登陸后,可以進入學習平臺,搜索瀏覽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3.4 數據訪問中間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從事政務、電子商務的業務需要,企業、政府越來越需要把不同階段、不同技術構造的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為一個更大的系統。這就要求應用系統具有多數據源訪問的能力。隨著電子商務、政務的不斷深入和擴展,新建的應用系統也要求具有更好的擴展性和伸縮性。此外,系統還應具有良好的封裝性及可維護性以滿足我們整合數據庫訪問的需要。數據訪問中間件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1)方便的數據源連接:在設計和實現信息管理系統時,我們希望盡量做到與使用的數據庫無關,即當后臺的數據庫發生變化時,不需要或者盡量少地修改前臺代碼。而在這一點上數據訪問中間件的應用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

2)管理數據庫連接:數據訪問中間件應完成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數據庫連接管理。用戶界面層不用直接與數據庫服務器建立連接,而是通過數據訪問中間件建立連接,并由中間件管理連接緩存。

3)管理數據庫訪問:當用戶需要對數據庫進行訪問時,首先通過數據庫連接管理模塊與相應的數據庫建立連接,然后由用戶調用數據訪問中間件提供的標準接口。數據訪問中間件將SQL請求轉發給相應的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執行SQL語句后,將得到的結果通過數據庫連接返回數據訪問中間件,再由它返回至用戶界面層。經過數據訪問中間件處理,數據訪問過程中實時出現的錯誤信息也將一起返回。

4)性能問題:數據庫是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單元,由中間件完成通信功能。硬件技術快速發展,但其價格反而下降,因此往往通過使用更好的硬件來提升性能問題。另外,當用戶數量較少時,由于中間件建立多個連接需要花費時間,是否利用中間件的連接管理功能對數據庫的響應速度影響不大,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采用中間件的連接管理功能所帶來的性能優勢就顯現出來。

3.5 基于B/S結構的系統性能改進

B/S結構相對C/S結構有優勢。同時B/S結構并非完美,其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B/S結構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中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弱點。如:頁面頻繁刷新導致人機交互性下降。

首先要說明的是,頁面刷新是B/S結構特有的實現機制決定的,因為客戶端既瀏覽器基本上不處理業務邏輯,幾乎所有工作都交由服務器端處理,服務器端處理完畢后,再將結果發回瀏覽器端,重繪頁面,形成所謂刷新。所以,只要應用B/S結構就不可能避免頁面的刷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利用一些技術手段來避免頁面頻繁的刷新,從而盡可能減少給系統的交互性帶來不利的影響。

下面僅列舉一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如Textbox的On change事件會引起頁面重新刷新,于是利用了以下的解決辦法,使得頁面不用刷新。

1)調用簡單的前臺腳本打開一個新頁;

2)把相關參數傳遞給該新頁處理(該新頁的前后臺均可處理);

3)處理后所得數據再用前臺腳本返回;

4)數據處理完畢后被打開的頁面自動關閉。

3.6 系統安全策略

系統安全性是指保護系統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而造成數據泄露、破壞或更改,系統安全性是涉及系統各個方面的全局性的問題。系統是一種可共享的資源,在開放共享的環境中,安全與開放共享即是制約,又是相互統一的。系統既是共享的資源,又要適當地保密。只有解決保密問題,才可能更好地實現共享。系統管理要求實行三點基本方針,即預防、檢測、恢復。在本系統設計和實現中系統安全性設計的策略主要由:1)權限控制;2)日志使用;3)規范輸入信息。

4 總結與展望

人類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遠程教育開辟了一片嶄天地,農村教育因其地處偏遠,教育資源能以跟上而成為普及教育的盲區。遠程教學技術的研究,正可以為農村遠程學習平臺的搭建提供一種可行的思路。隨著教學信息化日益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制高點,以技術改善教育環境,革新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引入信息技術后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必然對教學形式、方法、內容的革新與進步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

基于網絡的遠程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有著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大力發展數字化教學對推動科技和教育的進步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發展網上教學的關鍵并不是從物理意義上擴大網絡范圍,更應該重視改善現有網上教學系統的性能和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平紅,盧強,張屹.對外漢語學習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需求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7(6).

[2] 王歡,王賢良,周恕義.“以人為本”―構建新一代網絡教育平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2).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9-0064-02

1 前言

信息技術是高中的一門基礎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借助數字化的學習資源,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現在,數量龐大且種類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都在互聯網上進行集中、更新和擴散[1]。教育活動也受到信息化的影響,不斷發生變化。利用數字化的學習資源,極大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和信息,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為當今教育的新熱點。下面就數字化學習資源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探討。

2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是高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直接目的就是服務于未來的學習或者工作,信息技術將作為一種工具為其提供服務。同時,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當以實踐應用為前提,提高實踐內容的比重,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計算機的組成、維護、安全、使用等理論方面,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多次演示,并進行必要的實踐操作,以提高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是迅速的,新的理論、技術、軟件等不斷出現,教師作為學生的知識導師,應最先對新的理論知識、技術等進行學習和利用,并對數字化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以便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信息技術知識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知識的內容由基礎逐步向高層次發展。但由于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對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突出信息技術知識層次性的同時,提高教學的質量。

3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特征

數字化學習資源,主要指經數字化處理后的學習材料,能夠借助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等進行教學應用。數字化的處理、存儲、顯示等是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主要特征。數字化學習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出現,方便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對學生的發展、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目前,數字化學習資源集信息數字化、服務網絡化、資源規模化于一體,具有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是這些數字化的學習資源與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主題之間有一定的差距。當前市場上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十分豐富且形式多樣,如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提供的學習資源、專題網站的學習資源、商品形式的課程資源、互聯網搜索中的資源等,需要加以選擇地利用。

4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策略

針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特點以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結合兩者的特點,不斷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先進的、個性化的技術,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開展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主題教學 數字化學習資源具有種類豐富、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特點,恰好能夠滿足主題教學對信息廣度與深度的要求,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更加準確、深入的把握。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學習。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搜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學習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隨后對搜集所得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3]。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資源搜集、分類整理、主題研究等活動進行指導,指導學生進行規范的專題研究活動,按照一定的步驟、規范和規律進行。通過學生對主題的發掘、數字化學習資料的搜集以及問題的研究等,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主題方面的知識形成系統的認識,利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同時,采用主題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發動腦筋,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數字化學習資源實現了資源利用的廣泛性,體現了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在主題學習中,學生應將學習資源進行整理和分析,可由教師對數字化的學習資源進行加工和處理,向學生進行講解和展示;也可由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思考和學習,將收集到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綜合分析等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通過主題教學,學生能夠將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集中起來,進行學習、理解吸收,并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對于不同的學習主題,學生也可將知識、問題等進行對比和學習,提高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采用模板引導 模板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先將用到的知識以模板的形式設計出來,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結構,然后在框架中將知識的主要內容提取出來,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也可以借用專題教學的模式,展開小型的專題教學活動。在模板式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可以參照模板所提供的思路進行,對模板中設計的各個問題分別進行研究和探索。在學習和探索中,數字化學習資源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于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數字化學習資源中獲取;對于較為復雜的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分組討論,共同完成對問題的探索和解決。

模板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習的條理性,將大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連接起來,便于學生清晰把握知識的脈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的不同,對模板的內容進行調整。模板也可用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條理性[4-5]。

采用任務教學的方式 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當對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據教學大綱、知識的結構與內容等,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備課階段設計好教學的方案和明確教學的目標,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告知學生,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便于學生跟隨目標進行學習。針對學習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對數字化學習資料的掌握和理解,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任務以及目標設置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增加對問題以及知識的理解。通過任務設置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進行引導,能夠培養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探索的能力。同時,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以后,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促進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索。

5 小結

綜上所述,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數量極大、種類豐富的特點,對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起到補充作用。在教學應用時,教師可以根據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特點,展開專題教學活動,通過專題的形式,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理解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同時,采用模板引導提高教學的條理性,通過任務教學的方式提高活動的目的性等,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翟海枕.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反思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z1):724.

[2]鄭麗.思維導圖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23):153-154.

篇(4)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2-0047-04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實施,數字化學習資源正逐漸成為高效、先進的學習資源形式;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與應用也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人們極為關注的熱點。作為課改深化隊伍中的一員,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是否應當擔當起先驅者的重任,走在教學領域學習資源數字化的前列呢?筆者相信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必然性

信息時代的大背景決定了數字化成為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主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現學習資源的數字化已經成為了發展的必然,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決定:

1.信息技術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數字化學習資源將成為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要資源形式

信息技術學科的研究對象就是現今主流的信息技術。即便是在初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也處處展現著信息時代特有的魅力。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環境,信息技術學科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沒有道理不走在學習資源數字化的前列。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常見辦公軟件使用、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幾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都離不開數字資源和數字教學環境,甚至其課程任務本身就包含培養學生對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的能力。

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先天特性決定了其學習資源的數字化是必然的。

2.傳統紙質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已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速度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紙質教材的內容更新速度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了。一個新技術的誕生、一款新軟件的出現可能僅僅是幾個月甚至是幾天內發生的;一些應用程序更新的速度早已遠遠超過了信息技術紙質教材更新出版的速度。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如沖出圍欄的一匹駿馬,勢不可擋。在這種環境下,只有數字化學習資源能夠從容地追上這匹駿馬,能夠以接近同步的速度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最新的學科信息。

3.數字化學習資源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空間

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國際互聯網是數字化資源的重要來源,全世界的信息資源在互聯網上實現了跨時空的交流和共享,學習資源當然也不例外。浩瀚如海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視野和資源空間。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它海量的儲備上,更體現在其豐富的媒體類型上。除了傳統的文字類、圖片類學習資源外,數字化學習資源還包含了數字音頻、數字視頻、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類型,能夠更形象更生動地展現信息技術的獨特魅力。

4.低碳環保時代的來臨決定了學習資源數字化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各中小學校已陸續開始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循環使用教科書的管理辦法,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正屬于循環使用教科書的學科范圍。多數學校在計算機房中放置了信息技術教科書,供學生在機房共享使用。在這種前提下,數字化學習資源當仁不讓地發揮了特有作用。學生可以把數字化學習資源輕松地“帶”回家,而不費一紙一筆;在享有網絡學習平臺的條件下,還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在線瀏覽學習資源,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過程

學習資源的數字化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自身的不斷進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需要用到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越來越多,資源范圍也越來越廣。如何高效實現信息技術學科學習資源的數字化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總結近幾年來在教學工作中進行學習資源數字化的實際經驗,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過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1.根據課程內容確定資源范圍

在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前提下,分析確定所需學習資源的大致范圍。例如,確定一節課中所有知識點需要用到的學習資源、涉及重點難點知識需要的學習資源、學生練習作業需要的素材資源、學生練習作業需要參考的樣例資源、知識拓展需要的學習資源等等。

2.確定所需資源類型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合適的資源類型。比如,為理論知識的講解選擇一些直觀的數字圖片類資源,針對操作類知識選擇動畫或視頻等能夠體現操作過程的資源類型等。

3.收集數字化學習資源及傳統學習資源的數字化

根據已經確定的資源范圍和資源類型,在互聯網、教育資源庫中有目的地收集數字化學習資源。在數字資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時,可對經典的傳統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比如對教材上經典的插圖進行掃描,將其轉化為數字資源;對復雜的軟件操作進行屏幕錄制,制作成數字視頻資源等等。

4.資源篩選和再加工

整理收集好的數字學習資源,進行細致的篩選和精簡,并確定最終使用的資源。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對選定資源進行再加工和處理,包括對已有數字資源的質量優化、重新組合及再加工成新的數字課件等。經過一系列處理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已可以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比如課上展示給學生觀看瀏覽的文字、圖片、教學課件等。而對于數量較多又可形成系統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來說,還應當建立合適的應用平臺來支持這些資源的實際使用。

5.搭建資源應用平臺

豐富有效的學習資源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臺來承載,就像海量優秀的書籍需要充足適用的書架來盛放一樣,如果只是把各種數字化資源雜亂地堆在一起,再好的東西也無法實現它應有的效力。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使用搭設自建網站、利用魔燈平臺、建立FTP服務等方法,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提供良好的使用平臺。筆者主要介紹搭設自建網站這一應用方法。

根據教學設計和課程結構創建的網站型學習平臺,能夠將每一章節中涉及的學習資源按需分類,并以網頁形式一一展現,可以實現較好的應用效果。

總結近幾年來搭設自建平臺工作的實際經驗,在搭建網站型學習平臺時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

(1)設計平臺結構,確定平臺的主要功能。

動手制作平臺前,首先應該明確學習平臺的功能范圍,可以依據教學設計的過程設置學習平臺的功能分區。例如,設計供學生瀏覽課程具體內容的主展示區、供學生查看作業要求的任務公布區、供學生下載作業素材的素材下載區、展示學生優秀作業作品的作品展示區、成績表數據的成績查詢區、放置學生自學任務和拓展資料的拓展區、可收集學生意見和評價的互動交流區等等。

(2)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確定網絡平臺各功能模塊的實現方式。

根據各功能模塊的使用需求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來實現。例如,針對純展示性的功能區域可選用html網頁技術進行系統的搭建,對成績查詢區可采用動態網頁編程技術,鏈接成績數據庫數據來實現學生成績和查詢的功能;利用成品留言板系統搭建互動交流區等等。

(3)注重實用性,維護、更新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的最大化。

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要注意考慮平臺投入使用之后的日常維護成本及實際可操作性。如果對平臺進行維護更新的操作過于復雜,耗費時間精力過多,則應考慮進行適當的優化簡化,爭取用最簡單的維護方法實現最高效的維護更新,否則再完美的學習平臺也會成為教學工作的負擔。

6.配合教學過程有效使用

有了完善實用的學習平臺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我們就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構架。但僅僅擁有這些是不夠的,就像計算機的硬件身體必須有軟件靈魂的支持一樣,與學習平臺和資源相契合的教學設計、教育理念才是課程的靈魂。數字資源、學習平臺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高效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本身才是主體。只有配合教學過程,實現合理有效的利用,數字資源和學習平臺才能真正發揮起它們的巨大作用,使信息技術課堂呈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案例分析

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嘗試,一系列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課例被逐漸積累起來,其中多數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信息技術》第5冊第七章第三節“建立超鏈接”的教學為例,闡述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用。

1.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①掌握文字和圖片的超鏈接方法。

②學會指向不同類型目標超鏈接的制作方法。

③通過學習平臺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養成使用幫助解決問題的習慣。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展示和分享自己探索學習的成果。

②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

(2)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建立一般超鏈接的方法,難點是制作指向不同類型目標超鏈接的方法。

(3)學生情況

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建立站點和制作網頁的方法,并在之前的課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站點,十分期待將自己站點中的各個獨立頁面鏈接起來。

(4)教學方式與手段

本節課主要采取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網絡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完成任務目標。

2.自建網絡學習平臺介紹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設計的網絡學習平臺主要提供了成績查詢、優秀作業展示、學案資源、作品評價等幾部分功能。

成績查詢區:利用動態網頁技術與學生成績數據庫連接,學生可以隨時查看到每次作業成績。(每次課的作業成績都以數據表格方式存放,可通過動態網頁程序代碼進行實時調用。)

“榜上有名”優秀作業展示區:利用動態網頁與優秀作業數據連接,學生可以點擊查看上榜的優秀學生作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以作業上榜為榮。

學案資源區:提供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及操作提示、作業任務、作業素材下載、拓展任務、相關資源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知識點及操作提示包含文字說明、截圖說明及視頻課件等不同形式的數字資源,為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

作品評價區:利用網上問卷系統給學生提供自評與互評問卷表單,用以收集學生的評價信息。

3.教學過程

導入過程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上網的時候見到的超鏈接通常是建立在什么網頁元素上的(文字或者圖片)?

提出問題:那么怎樣在文字和圖片上建立超鏈接呢?

請學生啟動IE瀏覽器,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學習網站”的地址,從這個網站上了解關于制作超鏈接的相關內容。(網站中呈現的內容包括文字說明、截圖說明、視頻操作演示等。)

指導學生查看學習網站上相關內容,自主學習如何在文字和圖片上建立超鏈接。

公布任務 1:超鏈接制作練習1

請學生啟動FP程序。

下載并打開學習網站中提供的 “超鏈接制作練習1”站點文件。

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分別協作完成1、2、3三個不同的操作練習。

鼓勵學生進行相互幫助和討論。

成果展示1:[屏幕廣播]

請每組派出一個同學到講臺上進行演示。

①給文字添加超鏈接;

②給圖片添加超鏈接;

③圖片上的熱點超鏈接。

教師小結:總結在文字或圖片上建立超鏈接的方法,引出第二個問題,指向不同類型目標的超鏈接,舉例指向外部網址的、指向電子郵箱的。

公布任務2:超鏈接制作練習2

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參考學習網站中的制作說明,分別完成練習2中的第1、2題。

成果展示2:[屏幕廣播]

請每組各派出一名同學上臺演示制作指向外部網址和指向電子郵箱的超鏈接的操作方法。

教師小結并擴展問題:除了這兩種指向的超鏈接之外,還有指向書簽和某個文件的超鏈接。(體現分層教學,有能力的學生可進一步學習。)

學生進行練習操作。

公布作業任務

請學生查看學習網站中今天的作業任務――在自己的網站中建立超鏈接。

基本要求:

站點中包含圖片和文字兩種類型超鏈接;

站點中包含至少2種指向不同類型目標的超鏈接;

測試你站點中的所有超鏈接,以保證它們的有效和正確。

擴展要求:

在站點中除圖片和文字超鏈接外還使用了建立在圖片熱點上的超鏈接;

站點中包含3種指向不同類型目標的超鏈接。

思考題:

你能夠建立從某一頁面到其他頁面上某個書簽的超鏈接嗎?

指導學生根據作業要求和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站點。

優秀作業展示:

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作品。

進行小結

包括圖片及文字超鏈接、3種不同類型指向的超鏈接、建立超鏈接時的注意事項。

篇(5)

在全面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迅速推進的今天,如何利用現有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適合社區居民學習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有著重要而且深遠的現實意義。社區居民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學習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原先構建的基于教學的學習系統不再適用于現今的終身教育在全民的推廣。因此如何建立滿足多種需求,基于學員個性化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成為現實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1 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數字化學習呈現的新問題

1.1新的資源和工具組織無序化:隨著教育資源的多媒體化,不斷有新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資源庫涌現,在資源的組織、設計和傳播上也百花齊放,但對于社區居民在選擇這些形式多樣,功能迥異的資源上難免有些為難。同時這些資源雖然種類繁多,但缺乏系統性和權威性,不少還有錯誤、還注入了廣告甚至惡意病毒,雖然好看但實用性不高。因此居民如何能在浩瀚的資源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利用好手中的資源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好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應該引導用戶掌握瀏覽、查找、判別、追溯相關的信息,甚至能夠自動完成資源的合理選擇和學習工具的有效匹配,讓用戶真正享受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實效和功能。

1.2缺乏科學的評價策略和方式:雖然對于傳統的課題環境而言,開發出來的評價工具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依托數字化教育的時候,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局限性,評價總是無法做到一對一和實時到位。由于學習者身處不同地域、學習時間和習慣,利用不變的評價工具和模式去評測每個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如何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如何公正可靠的開展評測等方面的問題,阻撓著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推廣。

1.3數字化平臺需體現信息道德素養:互聯網使使用者獲得了共享、自由、平等地使用資源的能力,但正由于信息獲得渠道多樣,源頭復雜,信息是否包含不符合社會文明的內容,是否因為使用和享受這些資源而付出了過高代價。除此之外對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過程、道德行為等都未嚴格規定。因此需要信息和系統使用者能正確鑒別相關信息的真偽,做符合信息道德的事。但這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設計的學習平臺要利用系統的功能模塊不斷強化信息道德概念,并利用技術手段來規范和健康有序地使用平臺資源。

2 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可行性分析

目前,社區所覆蓋的區域內有不少教育單位、圖書館和企業,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可以使用。同時,在街道黨委的指導和領導下,投入必要的建設資金分階段進行數字化學習港的建設。參與建設和管理的人員一般都長期從事相關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專家和行業專家的指導下,能完成平臺的建設。在實施過程中爭取政府相關職能機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下,引入教育智庫和教師,在自動化系統的輔助下開展平臺的運營,因此,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3 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構建目標

學習平臺利用Web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并具有一定個性化、開放性、參與性的在線教育平臺。通過創設的教育信息接口來共享整個區域的教育信息資源,在有償服務等機制的促動下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網絡教育服務,提升社區內的居民的信息素養。

4 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各功能模塊設計

下面對所要構建的平臺的各個主要模塊的結構及其相關模塊的功能進行詳細的闡述。

4.1個性化學習模塊:個性化學習模塊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學習模塊、選擇學習時間并利用系統向導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這樣就可以解決異地異時學習的問題。該模塊有課堂視頻教學子模塊、資源子模塊、評價子模塊、現場廣播指導子模塊和團隊協作子模塊等。

4.2資源庫模塊:通過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教育網絡接口,使學習者可以快速鏈接國內外的圖書館,在購買相關服務的基礎上,查詢相應的信息和資源。并設置如下子模塊:學科研究資源子模塊、考試考證資源子模塊、休閑娛樂子模塊和培訓子模塊。學科討論模塊、學科資源共享模塊、學科導航模塊、學科化聯合服務模塊、學科信息定制模塊、學科新聞聚合平臺模塊、在線幫助模塊。

4.3模擬訓練模塊:該模塊由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虛擬仿真系統所組成,可以讓相關學員選擇課程的時候在自主訓練的時候能夠身臨其境,通過真實的案例結合逼真的多媒體呈現和操作系統來檢驗、考核使用者。同時包含在線平臺教學人員,這些人員按照學科進行了分組和分類,其角色即為網絡教師,可以遠程參與探討、答疑解惑和組織遠程討論和學習會議等。針對難以回答的問題,管理人員會存儲這些問題,反饋給系統智庫的專家求解,并及時反饋給學員。

篇(6)

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也提供了進行教學改革的機遇。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網絡傳播的互動性激發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技術不僅僅是手段,技術是一種展開的方式。”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電腦作為寫作工具,以因特網作為寫作、傳播媒介,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對外漢語網絡寫作的學習模式是當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1.網絡寫作的非物質性便于學習者自然、隨意地寫作

大多數學習者在運用第二語言進行筆頭表達時,都會有一種如臨大敵之感。這種感覺不僅僅源自于有限的語言能力對思維的羈絆,而且由于以紙張為載體的文稿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習者的寫作過程(包括邏輯上的調整和內容上的修改),所以,學習者往往在手寫表達時更慎重、更緊張。

傳統筆紙寫作要求學習者必須嚴格遵守文字表達的線性邏輯。一旦詞語由頭腦中的形象轉變為紙上的文字,就具備了物質性,成為真實具體、冥頑不靈的客觀實在。正因如此,學習者對于紙質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對原有文字的抗爭和拒絕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適合的文字,在旁邊加上替換的詞語。也正因為紙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緒,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學習者下筆之前常是凝思勾畫,在心中先行醞釀。

2.相較于紙筆寫作的“意在筆先”,網絡寫作基本上實現了文字對思想的同構再現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徹底摒棄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由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隨著信息科學腳步的邁進,“網絡現代教育的特征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了技術層面上的支持,其學習環境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學習環境相一致,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會性。”(李新民,2006)在創建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上,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實施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運用媒體技術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寫作學習,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完成。

(1)創設情境。新學期開始,首先向學生介紹寫作教學的總體計劃和學習策略,并將由教師預先在局域網或互聯網創建的論壇介紹給學生。教師可以鼓勵論壇中的每位學生彼此關注,形成圈子,第一時間捕捉其他同學的言語信息做出反饋、展開交流,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主題。教師根據學生群體的基本情況及關注視角,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發放與主題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教師在向學生提供討論主題的同時,將與討論主題相關的目標詞語、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給學生,鼓勵其發言時使用本學期課本中新學的詞匯。

(3)協作學習。教師和學生約定好上網互動的時間、時長,鼓勵學生由寫短句開始,最終實現段落表達,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回應或質疑其他同學的看法,抑或就語言問題向其他同學求助、指出其他同學表達上的語法錯誤等。通過觀點交鋒的形式,重在培養學生充分表達思想的習慣,努力讓學生把想說的說出來。

教師根據學生在網絡討論時出現的問題和反饋意見及時總結和調整計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將討論主題集中在學生最為敏感的話題上。每個主題以一周為周期。周期末,教師整體評估學生參與網上交流的表現, 集中講解寫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語言問題,并鼓勵學生繼續下一個主題的討論。

(4)效果評價。討論結束后,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將討論的情況與內容整理好上交給老師。由此,學習者能夠充分鞏固和強化討論時已涉及的詞匯、用法,利用有關經驗的同化或重組實現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賴以持續下去的情況與條件。具體到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環境就是指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等技術構造的、提供各種學習條件以支持個性化學習,并促進學習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學習任務的虛擬學習場所。”

3.網絡寫作媒介的多樣性宜于學習者擴大寫作視野、豐富寫作內容

傳播學者普遍認同,網絡傳播集歷史上的一切傳播方式: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身;將傳統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號,如文字、聲音、圖畫整合在一處。因此,利用網絡載體的寫作訓練必然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篇(7)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88-02

漢語寫作技能專項訓練雖然重要,卻常常被學習者忽視。一項對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印尼留學生的調查顯示,除了部分希望獲取學位的學生表示出對“漢語寫作”有興趣外,大多學生都不愿意在寫作方面下工夫。(郝紅艷,張念,2005)這種學習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極態度必然導致寫作教學工作開展得步履維艱。早在1996年,呂必松先生就針對漢語寫作課存在的詬病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筆頭表達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想寫,二是能寫”,而一直以來作為寫作教學主要教學手段的命題作文,“往往是跟這兩個條件相違背的,因為老師出的題目不一定是學生想寫的,即使想寫,在初級和中級階段也不具備自由表達的能力。”因此,如何讓漢語學習者在自然的狀態下寫出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寫作熱情并使其實現完整表達,是漢語寫作教學目前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也提供了進行教學改革的機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進了“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學習”主張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網絡傳播的互動性激發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技術不僅僅是手段,技術是一種展開的方式。”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電腦作為寫作工具,以因特網作為寫作、傳播媒介,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對外漢語網絡寫作的學習模式是當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網絡寫作的非物質性便于學習者自然、隨意地寫作

大多數學習者在運用第二語言進行筆頭表達時,都會有一種如臨大敵之感。這種感覺不僅僅源自于有限的語言能力對思維的羈絆,而且由于以紙張為載體的文稿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習者的寫作過程(包括邏輯上的調整和內容上的修改),所以,學習者往往在手寫表達時更慎重、更緊張。

傳統筆紙寫作要求學習者必須嚴格遵守文字表達的線性邏輯。一旦詞語由頭腦中的形象轉變為紙上的文字,就具備了物質性,成為真實具體、冥頑不靈的客觀實在。正因如此,學習者對于紙質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對原有文字的抗爭和拒絕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適合的文字,在旁邊加上替換的詞語。也正因為紙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緒,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學習者下筆之前常是凝思勾畫,在心中先行醞釀。

相較于紙筆寫作的“意在筆先”,網絡寫作基本上實現了文字對思想的同構再現。

網絡寫作依賴電腦操作而完成。隨著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對電腦發出指令,學習者可以將頭腦中的語句直接以磷光體像素的形式反映在顯示屏上。而顯示屏上顯現的字符不過是暫時存儲的密碼,學習者可以根據需求隨時對其進行修改,刪除、改寫、插入即時發生而不著痕跡。換言之,網絡文本僅僅是學習者寫作結果的展示,而與寫作過程是百般糾結還是兔起鶻落沒有任何關系。個體的痕跡從寫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達所指明的那樣,電子寫作中產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質化與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特點。因此,電腦環境下的寫作與說話十分類似,學習者頭腦中的語言、書寫、顯示屏上顯現的字符同步發生、合而為一,網絡文本成為對于思維著的整體進行的變幻不定的模擬。于是,學習者可以卸下因語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電腦環境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不足意之處反復修改、編輯,使隨意適心的寫作成為可能。

二、網絡寫作環境的真實性有利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徹底摒棄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由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隨著信息科學腳步的邁進,“網絡現代教育的特征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了技術層面上的支持,其學習環境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學習環境相一致,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會性。”(李新民,2006)在創建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上,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實施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運用媒體技術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寫作學習,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完成。

1.創設情境。新學期開始,首先向學生介紹寫作教學的總體計劃和學習策略,并將由教師預先在局域網或互聯網創建的論壇介紹給學生。教師可以鼓勵論壇中的每位學生彼此關注,形成圈子,第一時間捕捉其他同學的言語信息做出反饋、展開交流,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主題。教師根據學生群體的基本情況及關注視角,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發放與主題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教師在向學生提供討論主題的同時,將與討論主題相關的目標詞語、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給學生,鼓勵其發言時使用本學期課本中新學的詞匯。

3.協作學習。教師和學生約定好上網互動的時間、時長,鼓勵學生由寫短句開始,最終實現段落表達,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回應或質疑其他同學的看法,抑或就語言問題向其他同學求助、指出其他同學表達上的語法錯誤等。通過觀點交鋒的形式,重在培養學生充分表達思想的習慣,努力讓學生把想說的說出來。

教師根據學生在網絡討論時出現的問題和反饋意見及時總結和調整計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將討論主題集中在學生最為敏感的話題上。每個主題以一周為周期。周期末,教師整體評估學生參與網上交流的表現, 集中講解寫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語言問題,并鼓勵學生繼續下一個主題的討論。

4.效果評價。討論結束后,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將討論的情況與內容整理好上交給老師。由此,學習者能夠充分鞏固和強化討論時已涉及的詞匯、用法,利用有關經驗的同化或重組實現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賴以持續下去的情況與條件。具體到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環境就是指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等技術構造的、提供各種學習條件以支持個性化學習,并促進學習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學習任務的虛擬學習場所。”(謝舒瀟、黎景培,2002)互聯網能夠為語言學習者提供無焦慮的寫作環境,能夠給予學習者最真實的交際場景及各種可理解的目標語使用實例,基于任務的實時網上互動能夠加強意義的協商,激發學習者創作的興趣。因此網絡寫作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網絡寫作媒介的多樣性宜于學習者擴大寫作視野、豐富寫作內容

傳播學者普遍認同,網絡傳播集歷史上的一切傳播方式: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身;將傳統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號,如文字、聲音、圖畫整合在一處。因此,利用網絡載體的寫作訓練必然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傳統寫作認為:寫作是人類運用文字、符號進行記錄、交流、傳播信息的語言活動,是排除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符號的創作過程。而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寫作成果已經不是單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符號的多媒體文本。論壇寫作時,學習者可以根據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號作為文本內容的補充,既豐富了寫作內容,又使寫作過程生動、活潑起來。

另外,網絡文本的超鏈接功能擴展了寫作的內容、延伸了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所謂超鏈接是指包含在每一個頁面中能夠點擊進入其他頁面的鏈接信息,用戶點擊鏈接而跳轉到它所指向的頁面。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瀏覽相互鏈接的頁面,拓展閱讀的空間,增加寫作資料的儲備,進而擴大寫作視野、實現完整表達。教師在向學生提供寫作背景資料時,可以將資料中的語言點講解和補充說明設置為超鏈接的形式,一方面不會破壞背景資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頁面的整潔美觀。同時,學習者也可依照語言能力的不同選擇是否需要超鏈接的幫助,使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的學習理念落到實處。就學習者而言,超鏈接為漢語寫作者交流思想、反饋信息提供了跳轉閱讀、實時交流的可能。網絡文本是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沒有固定的順序,不要求讀者必須按照固定的順序閱讀,因此,論壇交流過程中,學習者可以任意選擇閱讀的頁面對任意內容進行回復,打破傳統寫作從文字到文字、從開頭到結尾、從書面到書面的線性寫作形態。

結語

現作理論認為,寫作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是一種“發現意義的過程。”應用數字技術構建對外漢語網絡寫作的學習模式正是引導寫作主體去傳播信息、表達思想、發現意義。此種模式下的漢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角色的轉變,關注學習者表情達意的邏輯思維,培養漢語書寫邏輯形式。此外,教師應當培養并具備網絡環境下對學習者的寫作行為進行監控和評估的能力,督促學生用目的語持久參與評說與討論,鼓勵學生用已學或正在學習的詞匯表達,對詞不達意、內容空洞、銜接不暢的作品給出適當的意見和修改參考。

參考文獻:

[1] 呂必松.二十世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篇(8)

引言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電氣類、信息類等相關專業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也要適應社會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認真完成對該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教學,培養出兼具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實際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一、基礎理論教學方面,改善教學效果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是該課程的教學基礎和核心,將直接影響后續的實驗和課程設計教學,為了使學生充分掌握該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內容,要從教學手段的優化、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上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1.1教學手段的優化

傳統教學主要是講授式,以填鴨式的方式使學生很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越來越多地使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內容多、信息量大、圖表復雜多樣等,使用多媒體課件將這些內容生動形象的動態顯示出來,既大大節省了傳統教學中板書的時間,還使學生輕松、靈活地理解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教學內容的設計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且邏輯性很強,必須要合理安排各教學模塊的授課次序,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各個模塊處于不同層次,只有以前面的模塊為基礎,才能學習掌握后面的模塊,例如,只有掌握了組合邏輯電路和觸發器的內容,才能夠繼續學習后續的時序邏輯電路部分,它們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銜接關系。另外,由于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學目標注重對集成電路和芯片的使用,因此在對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淡化各類電子器件內部電路的分析,突出中、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外部特性和應用,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1.3教學方法的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太枯燥、難學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中引入問題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方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是采用創設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求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例如在講授時序邏輯電路時,通過介紹交通燈控制的應用案例,使學生了解數字電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以及各類集成電路芯片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善了課堂效果。

二、實驗教學方面,提高應用能力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是該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實驗教學與基礎理論教學的穿行,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要不斷改進和提高實驗內容和實驗手段。

2.1實驗內容的調整

《數字電子技術》實驗包含驗證型和設計型,在基本完成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適當地減少驗證型實驗,增加設計型實驗的內容。驗證型實驗無需自己設計,對選擇的集成器件進行連線,根據輸出的結果驗證器件的功能效果。例如驗證TTL集成與非門74LS20的邏輯功能。這類實驗只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設備或器件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實驗技能。而設計型實驗需根據要求的邏輯功能,設計出邏輯電路圖,然后選擇合適的集成器件,連接電路并調試運行其功能。例如設計三輸入多數表決電路的實驗。該類型的實驗既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設計電路的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2.2實驗手段的更新

常規的實驗教學都是在硬件設備上完成的,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軟硬并重的實驗教學平臺被不斷采用。Multisim軟件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虛擬器件,具有強大的仿真功能。在實驗中引入Multisim仿真軟件,既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課程設計教學方面,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數字電子技術》的課程設計教學是該課程一個很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課程設計教學是通過指導學生查閱文獻、選擇方案、設計電路、模擬仿真、制作實物、調試運行等過程,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獨立完成數字電路的整體設計,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數字電子鐘邏輯電路設計為例,要完成該課程設計題目,首先要明確其設計要求,根據要求確定需使用的器材,然后進行整體方案的選擇,設計各單元電路,連接構成完整的數字電路,使用Multisim軟件進行模擬仿真,最后購買可用的器材,焊接搭建成實物,演示運行,實現設計要求的全部功能。通過指導學生完成以上一系列的任務,使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掌握通用數字電路的設計方法,鞏固和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對數字電子產品制作的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創新的綜合分析設計能力,加強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結語

總之,通過以上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各方面教學的分析,改善教學之路還很漫長,需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完善,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力,為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Ver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2]郭玉華,龐學民,岳彩青.“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69-70,72.

篇(9)

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了新的時代烙印。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來臨,迅速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帶來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學教學科目中,在信息技術與這些科目的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課起著重要的基礎和示范作用。例如在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中包括各方面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信息素養的評價,難道僅憑一次考試的成績或者一個電腦作品就能評價出一個學生的信息素養?我認為應該從整個學習過程中來評價,而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求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數字化”。通過幾年的探討,結合本人開發的《信息技術課堂助手》系統為例,談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數字化”。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

從2002年起,全國中小學均已開設信息技術課,各級各類中小學都配備了網絡微機室,并且絕大部分都能實現多媒體網絡微機室的功能如教學演示、學生示范、電子舉手、作業提交等功能。經過多年磨練,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專業知識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師已經成長為學者型或專家型教師。各種教學資料、教學軟件、管理方法、教學理念豐富多彩,可以說現在的信息技術課生機勃勃。但是現在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不過教室換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室,使用了“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大量使用CAI課件。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實現了教學演示、學生示范等功能加強了師生交互和學生交流,使用CAI課件軟件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用測試軟件能夠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但是并沒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全程記錄,不能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不能檢測“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生能否自主學習”等。有些教師提出不用考試而用“電腦制作”,用“學生電腦作品”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和信息素養,我認為這種方法雖然比考試的方法有了進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說教師評價的也只是最后的結果,看不出學生制作的過程中出現的挫折、解決的方法、創新思維的獲取等,所以說這種評價方法也不全面。

另外,目前一個小學或初中學校一般有一兩個微機教室,并且只有一兩名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課堂基本上都在微機室,微機室每天有大批學生上課,由于信息教師所教的班級多,而每個班周課時不多,所以管理學生成了困難。信息教師一般還要負擔微機室的維護工作,及學校信息技術方面的其它工作,這更增加了信息教師的工作量。高中學校情況要好一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的軟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現在所有中小學微機室軟硬件配置均已達標,并且已實現聯網功能也就是說每個微機室都是一個局域網,在硬件上已具備了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可能。微機室操作系統都采用WINDOWS98以上版本并且配備了常用應用軟件。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基礎軟件環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開發的可行性。首先,現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微機軟件開發如日中天,數據庫軟件日趨成熟,軟件開法方法科學有效,教育軟件的開發一日千里,所以從技術上實現是可能的;其次,經過多年進修學習,現已涌現出很多專家學者型信息課教師,他們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和高超的軟件開發技術,相信在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可以成為合格的開發成員或顧問人員;第三,我國軟件開發發展很快,但目前有很多“多媒體網絡教室”不能滿足課堂教學“數字化”的要求,開發出成熟的、功能強大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術學科以外的其它學科,有著樂觀的商業前景。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應用的可行性。全國有著數量巨大的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堂“數字化”系統有著廣泛的用戶群。廣大學校領導渴望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改革成果;廣大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渴望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做出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渴望降低勞動強度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廣大學生渴望客觀的評價體系,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應用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主要功能。

一、計算機管理教學功能。這里所說的概念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而是管理教學,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信息教師的負擔。主要功能包括:(一)動態提醒服務,即提醒教師教學進度、學生考勤、該對哪些同學課堂提問(最初使用時使用隨機點名提問,或讓積極舉手的同學回答),還包括日常管理如鬧鐘功能、動態提供當前日期、時間、上課的班級、節次、課代表任務、本日微機室課表等等提醒。(二)提供考試成績管理、課件管理、教案編輯管理、課堂練習管理、教學后記管理其它教學資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課件應按課時編號。(三)提供學生簽到功能,計算機隨機點名提問功能,計算機根據課堂提問次數及回答問題情況智能點名功能。(四)提供教師查詢功能,能查詢教學進度、特殊情況、班級情況以及每個同學的日常表現記錄。(五)提供機器使用情況、維修情況記錄及其它功能。

二、詳細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記錄每節課,每個學生的各種表現。包括考勤記錄,操作練習情況記錄,教師課堂提問及回答情況記錄,課堂學生示范情況記錄,小組討論情況記錄,電腦作品創意情況記錄,電腦制作進度及問題記錄,學生提問問題記錄,學生紀律情況記錄,自定義項目記錄等等。記錄的方式主要以“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電腦自動記錄為主,以教師和學生輸入為輔。

三、學期末評估功能。對各種記錄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據全部同學記錄日志,在學期末不但對每個同學評估量化而且對每個班級量化,也對整個年級量化。在對單個學生量化時包括量化得分,還要有按課時繪制的成長曲線。得分情況不必公布,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評估,確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四、系統的開放功能。例如可以對記錄的項目管理的項目自定義,既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五、其它人性化設計的功能。如根據當前日期時間,按照課程表自動調用上課班級、學生名單;系統可后臺工作(放于系統托盤),不影響屏幕;系統設置簡單(只設置時間表、課程表、班級和學生名單等)。

篇(10)

高中信息技術以基礎性和實用性為特征,因此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思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相比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網絡資源的出現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渠道,使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實際案例的關聯性得到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基礎技能的培訓平臺,基于該課程對社會各領域的關聯性,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的轉型相互依存,通過網絡渠道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改革,從該角度出發,網絡環境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實In-ternet網絡,打造開放式教學環境,使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2.數字化數據庫的建設是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基石。

新形勢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方向必須符合當今的時代背景,即將高中基礎教育的思想意識與大數據發展趨勢相接軌,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打造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并且具有豐富教學資源的實用型課堂。數字化數據庫的建設與信息技術教學轉型密不可分,雖然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所涵蓋的數據資源相對較少,然而對數字化概念的培養對學生后學大數據思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教學平臺上,才能打造出集實用性與多元化、現代化于一體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策略

1.教學一體化平臺建設。

由于信息技術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化特征,傳統教學模式體現出了典型的封閉型和單一化特征。以網絡技術為基礎,打造一體化教學平臺成為新時期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首要任務。如果從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進度的統籌、教學模式的評估以及學生反饋信息等各環節通過網絡環境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構成新型一體化教學體系,必將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轉型提供創新型思路,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注入現代化元素。一體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包括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利用等流程,譬如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將教學任務和學習安排以數據資源的形式存放在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數據庫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網絡環境進行資源檢索利用。此外,一體化教學平臺也包括教學成果的反饋與評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展,通過學校統一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與檢測,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傳統教學的周期。該環節也是一體化教學平臺的評估階段,學校在局域網技術的支持下,打造學校內部教學成果動態公示系統,以便教師對自己教學模式的反思與調整,顯然從教學資源的統籌利用、學習反饋以及教學模式的反思等諸多環節實現了一體化模式,為信息技術教學轉型提供新趨勢。

2.以局域網為基礎打造“空中課堂”模式。

上一篇: 施工單位工程質量管理措施 下一篇: 浮雕藝術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中文字幕乱码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精品动态图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 日本精品高清一二区一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