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茶文化的理解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9 09:01:13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對茶文化的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茶文化的理解

篇(1)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電影對“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安從第一部電影《推手》開始,就喜歡用“家”這一主線來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點上的“家”,其實滲透著中西方關于“家”這一文化載體的不同內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場景,大多體現在中國式的家庭中。中國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傳統(tǒng),這是一種“家國天下”的體現。然而在西方國家中,“家”主要以夫妻為主體,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組建自己的家庭,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喜宴》中,兒子偉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飛到美國參加兒子按照西方習俗舉辦的婚禮,母親為沒有舉辦中式婚禮而落淚。“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飲食男女》,更是表現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文化。在中國家庭文化中,飲食占據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傳統(tǒng)和文化淵源,一雙筷子、家人圍坐著一張桌子吃飯、先老再幼等諸多“規(guī)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內涵。

而在《冰風暴》里,美國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體現,一個想要嚴厲卻力不從心的父親正好詮釋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觀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較強的集體思想,他們有獨立的選擇,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屬,這種觀念使本該有的家庭溫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親對于子女的管教顯得束手無策,人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是懷疑和不信任,對自我的滿足和對自身的認同使家庭關系顯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們才從自私中醒悟,決定相互溫暖和依賴,最終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歸家庭”的團圓結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襯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親情和愛的表現,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電影對“父”與“子”關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父親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他與下一代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與“子”的關系顯然大為不同,李安對于這種差異有自己的理解。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家主為“父”,即“父權”,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在李安的電影中,大多有父親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實也叫“父親三部曲”,這三部電影中都有父親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雖境遇不同,但他們均為傳統(tǒng)的中國父親。三部電影中的父親分別是太極大師、大廚等,在各自的領域受人敬仰。不管是從《喜宴》中偉同為迎接父母到來而改變家中擺設,特別換上了父親的書法作品,還是從《飲食男女》中父親每周為家人相聚所準備的飯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父權是家中唯一而帶有專治性質的,就好比“君權”,父親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兒女和家族命運的決定權。《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父親從未露面,但李慕白卻充當著這種近似父親的角色,堅持想要引導玉嬌龍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為單位組成,中國文化中的“父權”就不存在了。《冰風暴》中的父親一直想要嚴厲管教子女,卻總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這樣反反復復,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會文化,導致父親無法建立權威的現象,更沒有“家中父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倫在提到自己父親的時候,隨意的口氣和長久未曾見面的事實,也證明了其父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電影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是威嚴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親似乎是一種挑戰(zhàn)、反叛,甚至帶有“弒父”的情節(jié)。比如說《綠巨人》中,當兒子得知自己是父親的實驗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動,能看出李安所表達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關系的差異。

三、李安電影對愛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這兩部影片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待愛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tài)度是自由的。《臥虎藏龍》中,俞秀蓮對李慕白的情感來自外界的壓力,直到最后他們的愛戀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來承認。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父命為大”,直接掌管著兒女的婚姻大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這種情況被普遍延續(xù)。

再看《理智與情感》,同樣是階級化嚴重的“封建社會”,面對父母安排的婚姻,兩位女主角的愛情完全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思想。大姐較為理智和克制,妹妹較為熱情和直率,兩人選擇的戀愛對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來自于社會的等級劃分和現實的阻礙。但從本質上來講,這些阻礙與《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凸顯與融合

(一)李安電影將中國古典美學融入好萊塢。李安在臺灣的生長經歷和在美國的求學過程,注定他是屬于世界的。李安進軍好萊塢,他的影片運用了好萊塢典型的敘事結構和單一的線性情節(jié),在受眾的觀影體驗上符合西方人的審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他兒時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國際的舞臺上,把中國的古典美學融入到西方的敘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觀眾灌輸著中國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電影鏡頭的運用如同中國國畫的渲染手法,講究中國古典美學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講究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他總是通過細節(jié)向觀眾述說著鏡頭表面下的深意,與此同時,李安也喜歡長鏡頭的環(huán)境描寫,把人物所處的大環(huán)境用一種大景別的長鏡頭慢慢表現出來,觀眾不知不覺地走入他所描繪的世界。如《斷背山》中用大景別的長鏡頭表現兩個牛仔的放牧環(huán)境,藍藍的天空、延綿的綠色山脈、滿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兩個牛仔無聊的生活,在這樣一種自然柔和的氛圍中滋生出的愛戀,是可以被大多數人理解的。異曲同工的安排還出現在《冰風暴》中,冰風暴在短時間內打破了人們的生活,它所帶來的沖擊和破壞,似乎是在這種冷漠的社會背景下醞釀已久的。而在《綠巨人》中,綠色基調奠定了影片的悲劇性和壓抑感。

李安喜歡沒有聲音的畫面,并且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電影,在沒有臺詞的畫面中,憑借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加上環(huán)境所表現的情感基調,兩者合二為一所表現出的張力和內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愛的。

(二)李安電影匯集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顯現,李安作為一個導演,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并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從第一部影片《推手》開始,李安就以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來表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既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也對中國封建思想進行批判;既表現西方的開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種審視的眼光公正看待問題。“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發(fā)生在具有典型中傳統(tǒng)文化“父權”的家庭中,卻也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推手》中,父親與兒媳之間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雙方無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級,父親離家出走。《喜宴》中,父母來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卻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開放的戀愛環(huán)境,同性戀已被社會逐漸接受,相比中國傳統(tǒng)的戀愛觀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顯而易見,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電影中得到了很好體現。比如《喜宴》中,李安對人們在鬧洞房中的表現是堅決批判的。《冰風暴》中,李安對于西方的性自由觀念,以及“派對”等也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推手》中,兒媳開始學習太極,以及父親偶爾去兒子家小住,表現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國的文化,同時“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尷尬。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喜宴》《飲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們不難發(fā)現,不管是中國視角的“家庭三部曲”,還是西方電影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等,傳統(tǒng)觀念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電影中沖擊碰撞之后,大多重組,最終走向平衡。

(三)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意義。不管是贊賞的眼光還是批評的聲音,李安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為華人導演,能站在奧斯卡領獎臺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觀眾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數。李安的經歷造就了他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電影在西方引發(fā)了“中國熱”,或者說是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是一個被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畢竟并不是所有華裔導演在影片中表現出的中國元素,都會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觀眾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萊塢的大環(huán)境中,秉承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對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觀的詮釋,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國觀眾對李安持完全批評的態(tài)度,這一部分人認為,在很多中國題材的電影中,李安運用了好萊塢的敘事手法,并且對傳統(tǒng)中國的再現有失水準。比如《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最后對俞秀蓮“莎士比亞式”的告白。但是,這種方式使得絕大多數西方觀眾深刻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國武俠世界兒女情長的無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種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內在的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所要達到的平衡和融合。

參考文獻:

[1]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閱讀李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倫理與愛情倫理協(xié)奏曲――李安電影綜論[J].電影文學,2007(02).

[4]黃文杰.李安華語作品解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03).

篇(2)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國本土的、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學在高校中的開展對于高校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動作用。當前,很多高校在意識到茶文化的重要價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熱潮,先后開設了茶文化教學的相關課程。可以說,在大學課程體系中將茶文化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嘗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理論層面挖掘和弘揚茶文化的精髓,推動茶文化課程的發(fā)展建設,進而提升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高校茶文化課程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既處于學生時期,又處于學生向社會工作者的過渡時期,在這樣的時間段內,大學生群體具有思維活躍、參與感強、求知欲強、對客觀事物有一定判斷能力但又容易判斷失準等特點。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大學生群體的社會閱歷不深,尤其表現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就成為了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的方向。我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集中體現了很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對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進行塑造,不失為一個非常良好的嘗試。具體來說,高校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可以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方面至少可起到這么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學生自身知識結構。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知識結構方面仍然較為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理論知識為主,對于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可以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一定的完善,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為大學生注入更多的營養(yǎng),間接完善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為大學生走入社會做好準備。二是提高大學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維能力。人文學科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學科,涉及到多個社會領域和科學領域,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當代社會的人文內涵,掌握基本的人文價值觀念,透過我國茶文化實現傳統(tǒng)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會貫通,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三是增加大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我國茶文化在當代被漠視甚至丟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魅力和價值,而是傳統(tǒng)文化沒有被很好地發(fā)揚和傳承,以茶文化課程的開設為切入點,向學生傳授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其中蘊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進而對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2高校茶文化課程開設現狀與存在的突出問題

基于茶文化的諸多積極意義,高校在茶文化課程的開設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多,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客觀來看,我國高校茶文化教學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對茶文化深刻內涵的傳授方式存在缺陷,導致大學生對茶文化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刻、不夠全面,甚至無法準確領會茶文化中的基本內涵,這對茶文化的傳承、傳播不利,也對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利。二是茶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老套,缺乏具有現代氣息的內容載體,在依托歷史、偏重茶史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對茶文化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實用性和魅力,這對茶文化在當代的繼續(xù)發(fā)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課程教學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而缺乏學生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有理論、無實踐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紙上談兵”,在連泡茶、飲茶、品茶都沒有接觸過,連茶具、茶服、茶室都沒有見識過的情況下,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難深入,偏重理論的教學方式也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四是茶文化課程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和細化,雖然一直在強調通過茶文化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yǎng),但這樣的目標僅僅是泛泛而談,并未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規(guī)定,這也間接導致不少茶文化課程教師缺乏授課動力,甚至在授課中存在應付了事的情況。

3高校茶文化課程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途徑分析

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茶文化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養(yǎng)的更加完善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基于當前高校茶文化課程客觀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有必要對高校茶文化課程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途徑進行客觀分析,以幫助高校通過茶文化教學將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對學生的積極影響效果充分發(fā)揮出來。

3.1理論教學和充分的實踐教學相結合

眾所周知,茶文化雖然體系龐大、內涵豐富,但卻是從基本的飲茶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課程教學中,為向學生充分傳授茶文化的內涵,就必須首先讓學生親身體驗飲茶活動的魅力,這即是茶文化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也是茶文化課程教學中基礎性的內容。實現茶文化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良好結合,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通過基礎性的茶文化理論講授,帶領學生初窺茶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基礎性的茶文化理論講授應當涉及茶文化的來源與定義、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學生對茶文化產生求知欲和喜愛感,在奠定了這樣的茶文化教學基礎和教學基調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學將會更加容易開展,學生對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淺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開展茶文化實踐活動,包括飲茶和品茶,參觀茶藝博物館,感悟茶藝館,品味茶藝精神等,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帶領學生親身體驗茶藝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藝精神內涵,體會茶文化內在精髓,逐步形成對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終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實現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和知識結構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學的層次性和階段性劃分

茶文化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果向學生全盤傳授茶文化內容,相對難以做到,而且耗時耗力,因此需要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和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對茶文化的教學劃分層次性和階段性。從茶文化教學的層次性來說,對于非茶葉專業(yè)的學生,應當重視茶文化基礎應用知識的講授,將茶文化的通俗內容和精髓表現教授給學生,使學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確的理解,對于深入的茶文化內容,應當有選擇性地決定是否以授課的形式進行教授;而對于茶葉專科的學生,茶文化教學則應當適當深入,不僅要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基礎性的茶文化內容,也要幫助學生拓寬對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為工具實現學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課為切入點塑造學生的人文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基礎扎實的、以茶文化為支撐的文化理論體系和文化理論能力。從茶文化教學的階段性來說,茶文化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以階段性、銜接性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一層一層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內涵,形成基礎牢固的茶文化知識理解和理論能力。

3.3對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學主線的把握

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線,在高校茶文化課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學的主線。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真”所體現的是茶葉之真,指的是茶葉來自自然、清新脫俗的本性、本質,“善”所體現的是茶文化內在的和諧、包容的精神,是我國民族性的象征,“美”所體現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熱愛美好的精神,對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啟發(fā)。在茶文化教學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線,要做到以茶葉發(fā)展史實為依據,傳達茶文化的精神實質,上升茶文化的內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調節(jié)社會生活、人與人的關系乃至國家、民族關系中的積極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蘊含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美好未來的向往。為幫助學生理解茶文化中蘊含的“真、善、美”,必須通過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學,讓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態(tài)走進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真正領略到我國土生土長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茶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當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為契機完善自身的價值觀、文化觀。

3.4對于茶文化課程授課者能力的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傳授茶文化內涵的較高難度,在高校茶文化課程的開設過程中,必須為其配備教學能力突出并且對茶文化乃至我國傳統(tǒng)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師。具體來說,高校茶文化課程對于授課教師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須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對于茶文化的淵源、定義、發(fā)展以及茶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品質、人文精神、時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論體系;二是茶文化授課教師必須本身是愛茶、敬茶的,這是茶文化課程老師應當具備的文化價值取向,在愛茶、敬茶的基礎上,教師才會產生傳播茶文化的熱情,對于茶文化的教授才會更加一針見血、有理有據;三是茶文化授課教師應當能夠做到將茶文化和其他學科的文化知識融會貫通,這將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更加順暢地理解茶文化內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課的效率,優(yōu)化授課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課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授課能力和表達、溝通能力,在有限的課時內,要通過良好的、高效的授課,將茶文化內涵有效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對茶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

4結語

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高校茶文化課程的開設,的的確確可以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為進一步提升茶文化課程的開設效果,以此實現大學生自身文化底蘊和文化素養(yǎng)的繼續(xù)提升,必須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內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課程的開設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茶文化教學在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助力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秒高.平等參與式教學在高校《茶文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廣東茶業(yè),2010(1):15-16.

[2]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等.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54-156.

篇(3)

1大學英語與英國茶文化的關系概述

中國有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并深深影響著世界的茶文化發(fā)展。其中以英國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隨著現代人對茶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許多院校已將茶文化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保證開展教學課程的過程中,同時講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論,讓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輕人所熟知。在開展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西方國家同樣重視茶文化,因此,可以適當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識,讓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準確的掌握英語語言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由于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語法、句法以及語言場景的使用,教師可以以茶文化為背景,不斷融入茶文化教學理念,確保學生對英語教學更感興趣,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將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相結合,提高了英語教學的利用價值,并確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語教學課程變得更有意義。學生了解基礎茶文化內容以后,可以更準確的理解英語詞匯,并掌握重、難點英語語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證學到了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又可以對中國的傳統(tǒng)茶文化進行學習和弘揚,讓英語課程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2高校進行茶文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隨著中國茶文化流入英國,英國本土漸漸接受了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將其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內容。

2.1增加選修課

與其他學科的授課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學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讓學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態(tài)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由于學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因此,在學習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時,可以適當引薦茶文化的基礎知識,并要求教師對相關茶文化歷史進行講解,加深對其他文化的印象。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陶冶情操,順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

2.2不同的渠道推廣

茶文化在我國生活中十分常見,教師也在課堂上大力宣講茶文化的內容,因此,學生有了更多渠道來了解茶文化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對茶文化進行推廣。為確保學生了解更多的茶葉品種,并在推廣的同時,融入自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圖書館設立茶展覽區(qū),并提供相關介紹書籍,讓學生完成茶文化知識的自主學習任務。適當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詩詞大會,要求學生在大會舉辦之前,不斷積累茶文化的知識和內容,以便提高答題過程的精彩程度。校園內部也應大力宣傳茶文化的知識,鼓勵更多學生普及茶文化,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茶文化的相關理論,確保我國優(yōu)秀的茶文化可以傳播得更快、更廣。利用校園廣播的宣傳方式,能夠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園的影響力,有針對性的對茶文化的知識進行宣講,滿足了茶文化愛好者的學習要求,提高了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2.3將茶文化與學生自身的專業(yè)內容結合

由于學生需要學習英語課程知識,因此,教師將茶文化知識在英語課堂上推廣,能夠彌補學生茶文化知識的空白。教師引入的文化內容以西方茶文化為主,英國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為避免學生對學習茶文化知識不感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保證滿足學生對漢語文學的學習需求,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播英國茶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茶文化知識的精髓,進一步體會茶文化內容的價值。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需要用英語與外國友人進行交談,在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內容以后,可以滿足特定語境的交流需求,讓交流的內容變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課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搭建英語課程基礎,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彌補知識的空缺。由于學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在對英語課程進行學習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不同的內容,并有階段性的進步和提高。

3.1閱讀中西茶文化文學作品,豐富英語教育內容

學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語的重要內容,可以先從閱讀西方茶文化文學作品開始。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言學習能力,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茶文化文學作品。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并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閱讀課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識,并以此為基礎,了解英語的使用方法和表達技巧。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因此,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更多的英語知識,加強英語知識的儲備量;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閱讀原著,以免在進行漢英互譯的過程中,受盜版錯誤翻譯的影響。學生積極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識,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圍中的思想和情緒變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并進一步提高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最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讓學生提出對閱讀作品的看法,檢驗學生英語水平提升的狀況,才能順利完成下一步教學方案的制定任務。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諾桑覺寺》以及最為著名的《傲慢與偏見》進行閱讀。這些作品各有各的藝術風格,且與茶文化息息相關,同時也對英國飲茶方面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等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作品推薦給學生,或定期的舉辦英語優(yōu)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談會、懇談會等,這將使學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斷的增長自己對英國茶文化以及不同區(qū)域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東西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基于英語文化理解英語知識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知觀

諸多高校開展英語教學課程,都要先讓學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課程的同時,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和規(guī)范用語習慣,才能確保學生在與國外友人進行交流時,語言更為嚴謹,口語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學生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翻譯的內容應避免與中西方文化產生沖突,避免翻譯以后的文章難以被理解。教師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英語課程教學任務。由于某些學生存在英語成績較差的狀況,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茶文化的同時,為避免學生出現理解歧義或無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內涵的狀況,教師需要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在課后自行上網查閱與茶文化相關的資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關歷史背景,然后教師針對這一類學生增設培訓科目,比如單獨出課后復習題,讓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質的飛躍。學生需要謹遵教師給出的教學方法,接受教師的指導性意見,才能經過不斷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特點,又可以以英國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導入的層次性,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課程需要教師有階段性的開展教學任務,也需要學生個人能力有層次的提高,才能確保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為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并適當的將茶文化知識在課堂上進行宣講,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順利的完成英語課程的學習任務。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開展茶文化的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語境,讓學生的語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更有邏輯性,學生學起來也更為方便,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應根據教師的指導性辦法,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并做好相關的記錄工作。另外,學生應利用課余時間對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或者找老師進行詢問,彌補茶文化知識的空缺。教師也應與學生共同討論,充分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才能將制定的理論教學方法更好的應用于實際,讓學生的個人成績穩(wěn)步提高。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時間內為學生灌輸過多的知識內容,假如學生無法消化和理解,那么這些知識內容的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開展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教學課程,還需教師有階段地制定教學計劃,讓學生慢慢融入這種學習氛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傳,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就可以從茶文化方面入手,通過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重點、難點知識。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引入英國茶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品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閱讀西方優(yōu)秀文化作品為基礎,先讓學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暢游,從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學子,豐富學生的見解,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去閱讀英國優(yōu)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問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英漢互譯本,從而幫助學生通過學習英國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語語法、語感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顏學軍.《失明抒懷》語言層面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2(5):2-4.

[2]袁宏.從語言層面談兒童繪本的翻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1-14.

[3]彭富強.論文化與思維方式對英漢語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4(8):35-36.

篇(4)

一、茶文化的多重特性分析

(一)茶文化的歷史特性

茶文化的成型和發(fā)展歷史悠久,自我國商周時期便已將茶葉作為被統(tǒng)治階級向統(tǒng)治階級上供的貢品。漢朝時期,茶葉以滋補品、藥品的形式成為佛教參禪的專用物品。直至三國時期,茶文化的發(fā)展已頗為成熟,飲茶已基本成為我國古代人民必不可少習慣性行為。到了唐宋時期,茶葉行業(y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大量的茶館、茶樓開始出現,斗茶、贈茶等將茶葉作為提高生活品質附加品的現象普遍,同時形成了當今仍然保留的敬茶文化。

(二)茶文化的時代特征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精神文明國家建設的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取,為茶文化增添全新活力與內涵。在新時期文化不斷轉型升級的思潮中,茶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含義也在隨之拓展、延伸、擴大和創(chuàng)新,將茶文化與現代高度的科學技術、新媒體行業(yè)相融合,吸收資本經濟市場精髓,為茶文化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得以顯著提升。茶葉的價值是確保茶文化價值的基礎和前提,隨茶葉行業(yè)國際交流頻率日趨提高的促使下,茶葉附加經濟價值顯著提高,使茶文化傳播方式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大型化、社會化、國家化以及國際化發(fā)展。進而,致使茶文化內在含義快速膨脹,影響力迅猛提高,成為世人矚目的人類文化重要內容。

(三)茶文化的國際化屬性

年代久遠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人文、文化、歷史充分結合,衍生出日本茶道、韓國茶道以及英國茶道等。英國是茶葉行業(yè)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雖然我國已有四千多年茶文化歷史,但英國聯(lián)合利華旗下的立頓飲料公司,該公司在茶葉方面的生產總值超越我國七萬余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yè)。立頓茶葉象征著一種都市化、時尚化的現代生活,以價格低廉且品質優(yōu)越的表現,是我國大部分茶葉行業(yè)與茶文化領域不可比擬的。現階段,喝茶已成為英國人民的基本生活內容,是展現男性紳士風度、女性優(yōu)雅氣質的一種禮儀,也是女王等本國貴族出席重大活動不可缺少的禮儀性程序。日本的茶文化受中國影響最為深刻,其茶道不僅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更具備相對獨立的本國民族風情,隨時間的不斷推移,日本茶文化已形成獨特的系統(tǒng)和流派。

二、傳統(tǒng)茶文化的內在含義

茶文化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內涵形式,同時也是一個具體的物質元素,利用茶文化系統(tǒng)內涵的具體分析,可以充分感受到茶文化整個體系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更能將其中所展現的文化元素演變成為當今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礎和文化鋪墊。在我國現當代文學體系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新思路,使文學作品可以與時代特征相融合,使作者改變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理念、風格,進而使整部文學作品的品質、深層含義得以大幅提升。在現當代的茶文化思想體系中,其不僅具備相對豐富的物質元素,也具備相應的精神文化含義。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含義方面,茶文化為現當代文學構思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材。同時,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文明價值和精神價值規(guī)律,成為規(guī)范認知和學習體系的有效內容。美國著名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在其著作《情感與形式》中,表示生物生命構型與藝術構型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利用合理的情感融入方式,可使生命具體形態(tài)得以升,成為具有多重體驗的情感形態(tài)。感官能力是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工具,感情是生命感官系統(tǒng)、思考組織受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性格所產生的精華。因此,在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可將茶文化生命內涵投影于作品當中,進而激發(fā)人類情感,通過觀者情感上的共鳴,使作品的文學審美價值得以升華。從感性的角度審視茶文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其獨具特色的靈性和生命形式特點,是激發(fā)文學作品不同含義的重要因素。例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正源指出“作家眼中的茶葉,是富有精神和思想的鮮活生命,茶葉的紋理、質感等外觀元素是激發(fā)藝術家創(chuàng)作靈感的有力工具”。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茶文化的詮釋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體系中,包括了大量不同創(chuàng)作素材的元素內涵,不管是具體事物,還是基礎創(chuàng)作理念,其現實上均和客觀應用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相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思想體系的歷史傳承和發(fā)展而言,研究茶文化融入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具體表現機制,對于茶文化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傳承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

(一)賈平凹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在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的文學作品內容中,對茶文化的理解蘊含著大量幽默、風趣的元素,與其他作家相比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在賈平凹先生的筆下,喝茶不但是普通人的一種名堂,對于佛家弟子而言,也是禪文化的一種體現;對于道家子弟而言,喝茶又是一種道法;對于現代知識分子而言,喝茶則是一種文化內涵、精神內涵的闡述。由此可見,在作家賈平凹先生的文學思想中,喝茶既是一種修養(yǎng)、品格,又是一種極具情感元素的情懷和情操,同時也是亂世時期各種事物的一種形態(tài)詮釋。

(二)老舍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國文學巨匠老舍先生作品《茶館》中,對茶葉和茶文化均有較為成熟的全面認知和立體化描寫。老舍先生本人對茶文化與喝茶具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并對整個喝茶活動和其背后所蘊含的茶文化真諦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探究。因此,老舍先生在個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體系中,利用茶文化映射出老北京、舊北京的社會背景,展現出大裕茶館的興起、繁榮直至衰落的變化過程,實現了將茶文化充分融入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理想效果。由此可見,雖然老舍本人并未從事過茶葉、茶樓行業(yè),但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文化修養(yǎng),以及對事物敏銳的藝術化觀察力和反叛精神,使其實現了眾人眼中的普通物品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奇特過程。

(三)汪曾祺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是將作品融入茶文化元素最多的作家之一。在汪曾祺先生一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入大量茶文化元素,富含了大量的茶文化思想理念,充分展示出作者本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茶元素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汪曾祺先生的著作《泡茶館》一書中,利用自身對昆明各所學校大門口多種茶樓、茶館的了解,以及對茶館、茶樓等商業(yè)性和文化性價值的探究,進而將整個茶文化系統(tǒng)所蘊含的價值元素加以詮釋。通過對汪曾祺先生文學作品的閱讀,讀者可深刻體會到茶文化對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影響力。

(四)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魯迅先生對茶文化理解頗深,并對喝茶、品茶、賞茶有著獨特的喜愛。在魯迅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時常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品茶。進而,使其在文學作品中將茶文化的感情價值充分發(fā)揮,不僅將自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加以詮釋,更將文學作品賦予了生命和活力。例如,1933年十月,魯迅先生在《申報》發(fā)表散文《喝茶》,該文形象生動鮮活,推理和論證嚴謹科學,具有極為強大的說服力。以喝茶開頭,又以喝茶結尾,使茶元素貫穿文章整體,以茶文化映射出“雅人”極具病態(tài)的思想情緒,蘊含魯迅對黑暗社會鮮血淋漓人生的反抗態(tài)度。

(五)梁秋實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梁秋實先生文學作品富含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在其散文《喝茶》中,開篇便寫到,我不善于品茶,也不精通茶道,更不懂得茶經。實則不然,梁秋實先生是我國現當代作家中,對茶文化理解最深的一位,其認為“茶文化的發(fā)展史就是中國的發(fā)展史,如同瓷器文化、中國畫文化同樣重要,在文學作品中談及茶文化,就如同談及人生,使情感、精神均歸于茶香之中”。《喝茶》整篇文章以茶為主線,從茶的品種、茶道用具,到喝茶的藝術,對讀者通過文學作品了解茶文化意義重大。

結語

綜上所述,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茶文化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緊密關聯(lián),文學作品通過對茶文化元素的運用,可大幅提升自身文化價值,優(yōu)化文學底蘊,彰顯文學氣質。茶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頻繁出現,可使自身現已具備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得以進一步發(fā)揮。因此,茶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相互促進、相互依托的文化共同體,是文化層面與文化載體層面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茶文化;音樂教育;應用研究

1茶文化與音樂的歷史淵源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經多個朝代歷史的洗禮而留下的精華,至今不衰仍被人們追崇。回想一下我們所學的關于飲茶的詩詞歌賦,就會發(fā)現茶與音樂早在幾千年以前就為人們所傳頌。如我們所熟知的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蘇軾的《行香子•茶詞》、黃庭堅的《鷓鴣天•湯詞》中都提到關于琵琶、古箏、笛子等多種古典樂器的使用和聲樂。而在現代的茶樓中所放音樂也多是古典歌曲,“茶宜凈室、宜古曲”是從古代到當代不變的旋律。茶藝茶道可以培養(yǎng)人的情操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美學,學習茶道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賞茶、沏茶來增進茶友之間的友誼,更可以學習相關的古典立法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也可以通過品茗培養(yǎng)自己清和、廉潔、溫婉、求真的高尚情操。茶道是一種可以提升自身氣質、十分有意義的美儀儀式,與古代的儒雅之士提倡的儒僧道茶文化精神也不謀而合。茶文化與音樂產生相容,這時候浮現在我們腦中的應該是非采茶歌莫屬了。采茶歌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來又衍生出的采茶戲、采茶舞無不是我們民間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我國創(chuàng)立的采茶戲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特的劇種。在當代生活中談到茶文化與音樂的相容時,我們也會報出不少的古老的采茶歌的名曲,如《采茶舞曲》、《請茶歌》等。現代茶歌的出現,使得茶文化與音樂再一次發(fā)生交流與碰撞,可以使茶文化更好的得到傳承與推廣。例如在精彩絕倫的茶藝表演中,壺中的水傾瀉而出到茶杯中時的動作配以我們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借搭配這樣一首名曲使得倒茶這一簡單動作有了無盡的詩情畫意。

2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傳達方式的共性

音樂是共通的,不論是否屬于同一國家。音樂之所以這么受人們歡迎,原因有很多:第一、音樂存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風聲、雨聲、鳥聲還是自然界的其他某種聲音都可以成為表達音樂的載體,最重要的是這種聲音不受人為的各種干擾,它們都是自由的天籟之音。第二、作為音樂創(chuàng)作人、作曲家、演奏家們每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他們各自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感、個人的人生經歷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空間,演繹出不同的音樂歌曲。茶香作為茶文化中能感覺到的載體,同音樂一樣不需任何語言,可以超越國界為任何一個人所理解與接受。沁人心脾、千滋百味的茶香,精彩絕倫的茶藝深受亞洲人民的喜愛。茶道熱衷者們選取不同品種的茶葉、風格各異的茶具,將茶香的真諦傳遞給世界的每一角落。在品茶或是茶藝比賽中,人們是很難用語言準確描述或定義出對茶的理解。同樣作為品茶者們,也不用茶藝師們任何語言的解釋,只要用心去感受、回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茶香的獨特的解讀。站在信息傳達和接受的角度,茶藝和音樂是有共性的,由于兩種文化存在相同之處,在學習這兩種文化時可以相互之間借鑒學習,使得學生對抽象的音樂的理解變得容易一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也就突顯出來。

2.2精神內層的共性

茶文化是一種經時間洗禮而留下的一種精神文化的結晶,茶藝作為茶藝家們表現茶文化的一種載體,包涵茶藝家們對茶文化的熱烈的情感,但是我們卻無法從茶藝這一表演載體,去真正地了解到茶藝家們所要傳遞的豐富的情感,就像在欣賞歌曲表演時,我們也無法從歌手們程序化的表演過程中,理解歌手向我們傳遞的內容。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存在主觀性和多義性,才給與人們無限想象與發(fā)揮的空間。由于對茶藝和音樂的欣賞都是來自于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論茶藝表演或是音樂表演多么變化神奇、不可思議,但是當欣賞茶藝師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想起如高山流水般的音樂,我們就會有那種感受好像在塵世中漂流許久,終于洗凈鉛塵,得到靈魂的洗滌凈化。對音樂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需要了解故事的發(fā)生背景進而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而對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可以利用精神內層的共性,隨著茶文化知識的不斷豐富,幫助我們深入歌詞,去真正用心感受音樂所要傳達的真實情感、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力量。從以上我們可以得出,茶藝給予音樂靈魂、音樂給予茶藝形式,將茶文化運用于音樂教育中,可謂錦上添花、相輔相成。

3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音樂作為一種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從填詞譜曲以致到舞臺表演過程中的每一瞬間,蕩氣回腸的古典舞,再配以高山流水、或是泉水般清澈的茶水的聲音,高度體現作曲家、作詞家、表演者高深的藝術造詣和強大的文化素養(yǎng)。所以,為了使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有更好的運用從而促進音樂的發(fā)展,設計一系列不同的茶文化課程供同學們學習,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幾大模塊:茶文化欣賞學習、茶文化在歌詞方面運用的學習、茶道教育、茶道實踐的學習,增加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儒學氣質和藝術魅力。

3.1茶文化欣賞課程的開設與學習

在茶文化學習的課堂中,我們選取各個朝代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茶文化的一些描述茶的詞曲、歌曲或舞蹈的一些作品,作為茶文化欣賞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如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全唐詩》中的皎然的《茶歌》、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等。茶歌的另一種來源,是由謠而歌,民謠經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如明清時杭州富陽一帶流傳的《貢茶鰣魚歌》;茶歌的再一個主要來源,即完全由茶農和茶工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葉的勞工中的歌。通過這些歌曲的學習,更容易引導學生對歌詞的理解力,加快學生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由淺及深,感悟歌曲的真正魅力。在茶文化欣賞的課程中,老師應當引導學生自由地談論對文化的理解及賞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賞析茶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從而具備基本的文化賞析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將自己對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時間的萬物融入到音樂中,創(chuàng)作出觸動人心靈的音樂。

3.2茶文化在歌詞方面的運用與結合

中國茶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們所知曉的茶文化是經過無數先人的打磨隨著歷史的滾輪而留下的精華瑰寶,傳承到現在的茶文化的意義已不再是提供人類解渴的飲品,更多代表的是一種優(yōu)雅的藝術情操、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作為音樂學習者,我們可以多從大眾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審美需求等多角度出發(fā)將這些茶文化運用在歌詞中,就像周杰倫利用青花瓷這首歌將青花瓷演繹的惟妙惟肖一般。在對歌詞進行填寫的時候,注重的不僅僅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更要注重的是將文化通過歌詞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這樣的歌詞就不會讓聽者覺得空洞無味。將深厚的文化底蘊運用在字里行間,不僅可提高歌曲的吸引力,還能提高歌曲自身的文化價值,同時提高歌詞的審美價值,吸引更多觀眾賞析購買。在茶文化方面,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風韻,這種風韻是其他文化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不論是吟唱茶的精神,茶的外表,亦或是茶的香味都會成為一首沁人心脾的曲子,也只有茶才能將這三種優(yōu)美之處結合在一起而不讓聽者覺得僵硬。將茶文化運用到歌詞中,不僅可以豐富歌詞的內在含義,更能豐富整首歌曲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這種形式的傳播也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3.3茶道教育、茶道實踐的學習

茶道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不僅僅只是沏茶的步驟,也是一種文化。茶道從煮茶、泡茶再到倒茶、品茶,其中每一個微小的步驟都可以體現出整套茶文化的藝術造詣。沏茶的動作如行云流水般,既柔軟又堅韌,品茶時的心境如淡雅竹菊般,安靜、恬淡,沒有好的心境就無法品出茶中百味。在浮躁的社會中,在嘈雜的快餐音樂模式中,這種淡雅的心境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當下學生認真學習和揣摩的。當代的音樂傳達的情感直接、歌詞直白,很難給人以寧靜悠遠、寓意深刻的感覺,在這個浮躁喧嘩的時代,人們所喜愛的已不再是重金屬音樂,而是渴望聽到清新空靈的音樂。中國茶道文化藝術是我國特有的國粹,其內涵之深無以比擬,至今仍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茶的清幽與茶樹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向世人警示了環(huán)保意識的重要性;其二,茶性的“美善統(tǒng)一”與茶道推崇的“精行儉德”,告誡世人應“德博而化”,向世人展示了高素質的重要性;其三,茶道提倡的萬物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警示霸權主義的危險性;其四、茶道的靈魂“和”展示了全球一體化將是未來世界的走勢。中國茶道文化包含了美學、哲學、科學,它包羅萬象、順應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茶道文化對提升我們音樂修養(yǎng)也大有益處,將自己所領悟到的運用到音樂中,使歌詞的意境更加深遠,使我們對音樂的曲、詞、演奏方式、以及風格的欣賞等能夠打破具體事務的束縛,在音樂上有更高的造詣。

4總結

茶文化和音樂相容的發(fā)展背景和歷史淵源,使得茶文化成為提升音樂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與音樂的相容可以使人既能體會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感受到音樂強悍的感染力。在欣賞音樂時,使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顏色、鼻子能感覺到音樂傳達的香味、嘴巴能品位出音樂的味道,耳朵能享受到優(yōu)美的旋律,心中能感悟到音樂的深刻內涵。通過有效的手段將茶文化運用到音樂教育上,使茶文化和音樂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能創(chuàng)作出直擊人心靈的音樂。

作者:康雪 魏欣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作用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fā)展讓中西方文化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作為中西方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沖突和誤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培養(yǎng)英語跨文化應用能力;如何通過中西茶文化學習為契機,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習俗,提高文化適應能力,促進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質量,現已成為當代文化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歷史及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可以歸納為語言交際及非語言交際兩個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語言交際差異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際手段就是兩者的語言形式,茶葉相關的語言內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語境中的文化底蘊和發(fā)展情況。總的來說中西茶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茶文化語言交際范圍較廣,涉及士農工商各個階層或各個文化領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語言交際范圍較窄,并且數量較少。我國茶飲及茶文化有數千年發(fā)展歷史,而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我國,但只是隨著16世紀中西方茶葉貿易的發(fā)展流傳至歐洲各地,直到17世紀在英國及法國貴族或統(tǒng)治階層的推動下,舶來的茶文化才與西方語言逐漸結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階級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詞匯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貴族型詞匯比比皆是,直到19世紀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我國相比語言應用范圍較窄。其次,茶文化語言交際在我國文化中以質樸和簡單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應用多發(fā)生了階級性或暗示性的“喻義”或“轉義”現象,茶文化語言交際的內涵與西方社會發(fā)展結合較為緊密。尤其西方工業(yè)革命及資本主義物質文化的推動,讓茶文化語言在交際中成為特色文化內容,甚至某些詞匯擺脫了東方文化內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語言交際差異

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語言交際方面差異外,更存在著明顯的物質、行為、價值觀方面的差異。首先,中國茶文化中茶葉主要由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六大茶類構成,尤其推崇非發(fā)酵性綠茶為主,在茶具上以瓷為主,包括:茶壺、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樣。而西方茶葉以紅茶為主,種類較少,茶具以維多利亞貴族特點為主,崇尚華貴瓷器活銀質茶具,包括:茶慮、茶碟、點心盤、餐巾等凸顯物質條件奢華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飲方式上,中國注重茶的單純,以清飲為主,而西方為增加口感和個性,以“混飲”為主,同時在飲茶時間上,中國并無固定時間要求,而西方對飲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規(guī)定,并其飲茶成為重要的餐飲內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層面上,我國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為思想精華,茶文化的內涵被提升到道德等價值觀層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為我國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實用主義、物質主義”等階級思想為主,以茶凸顯統(tǒng)治階級的財富和生活方式,彰顯貴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教學的影響和作用

2.1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練掌握和應用西方語言技能的文化參與者。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對于我國文化環(huán)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為他們認識西方茶文化及創(chuàng)建茶文化交流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我國文化學習者在我國文化內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茶文化帶來的茶葉相關語言交際差異帶來的沖擊,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戰(zhàn),對中西方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內容進行適當的、客觀的反思。因此,通過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學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語言、物質、行為、精神層面的差異為契機,接受、理解、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進而在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認識西方社會,正確認識文化現象和語言應用的價值,促進跨文化意義的提高。

2.2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錯誤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英語跨文化學習者來說,不僅提供了語言學習的多元素材,而且讓英語學習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適應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內容。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讓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比較中,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正確客觀的認知和理解,并對以西方文化審視我國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形成對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當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內容多種多樣,涉及的文化沖突也非常普遍,難以避免,但是通過兩種茶文化與英語學習的結合,可以讓英語學習者認識到中西文化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茶及茶文化的對比,盡量減少文化沖突,并對中西方文化沖突做出應有心理預警和準備。

2.3形成英語跨文化教學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茶葉種類、茶具、飲用方式、價值觀念上的種種差異,已經讓茶文化成為凝聚了文化和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英語跨文化學習中,中西茶文化無時不刻的滲透著西方文化重要內容,尤其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可減少語言學習的心理負擔,增加對英語學習興趣。同時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間的比較,讓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容易確定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茶及茶文化導入設計安排英語文化學習內容,將文化學習內容具體化到各種茶文化的實際案例中,進而實現英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雙管齊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異促進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途徑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內容五花八門,不能簡單的在英語課堂上生搬硬套,必須著眼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對現有英語文化學習進行改革,要想讓茶文化對比進入課堂,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發(fā)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異,確定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內容涉及語言、茶葉、茶具、茶飲、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的內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難形成系統(tǒng)化的跨文化學習體系,同時茶文化信息量過大,可能會影響英語認知層面教學的質量,所以必須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學習的具體內容,對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學的方向予以明確。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語言對比,茶葉物質、茶葉行為、茶文化精神為輔助的理念。英語跨文化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跨文化能力,語言能力是其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教學內容時,必須強調中西茶相關語言應用差異,同時用茶葉對比、飲用方式、茶文化作為語言學習或調解英語學習的輔內容。其次,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與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結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不能隨機參考,必須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目的,從課程導入到課程內容都要認真、科學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結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要想通過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和分析,提高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方法上將茶文化對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釋法。茶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屬于較為陌生的文化范疇,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西方茶文化屬性及學生文化程度,對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語言及文化知識進行注釋,尤其特殊詞匯和行為進行跨文化性對比。如“中國清茶、英國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進行適當注釋。其次,中西茶文化實踐教學法。中西茶文化雖然為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關資料對比,很難強化中西文化差異和學生的理解。因此,必須開展中西茶文化差異的跨文化實踐訓練,在茶飲及茶葉相關活動中對茶葉語言、詞匯、茶會、茶俗等內容進行訓練,組織學生參與到茶文化的氛圍中,并對中西茶文化感受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促進對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體對比法。茶文化在我國和西方雖然屬于傳統(tǒng)文化,要想在當代英語活動中激發(fā)學生興趣,必須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適應學生的現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讓傳統(tǒng)茶文化彰顯時代色彩。

4結語

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卻在語言、茶葉、飲用方式、茶俗、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必須在跨文化教學的實踐中,正視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為契機,探索如何以文化現象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和傳承中西茶文化的精華,又為我國跨文化交際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做出貢獻。

作者:王云羨 胡玉輝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來國內外諸多學者倡導將茶文化應用于素質教育,在2007年茶學教育研究會上,來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闡述了茶文化對素質培養(yǎng)、增強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韓國的鄭英淑認為韓國茶禮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國學者就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作出實際嘗試,如伍萍在《中國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黃曉琴等在《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有著良好的作用。眾多高校開設了《茶文化》、《中國茶藝》等相關課程,受到學生們的青睞,茶文化教學已在素質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挖掘和弘揚茶文化的精華,把茶文化教學與素質教育相融合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這既是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熱潮發(fā)展的需要。

一、我國開展茶文化教育教學的現有成績與存在問題

傳統(tǒng)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極具生命力,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養(yǎng)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寧靜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飽含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奮節(jié)儉和相敬互讓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優(yōu)化精神生活質量為旨而學習茶知識、接受茶藝培訓的人日漸增多,茶文化專業(yè)也作為特色專業(yè)開始進入高、中等院校國民教育體系,國內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陸續(xù)開設茶文化或茶藝專業(yè)(包括茶藝專業(yè)方向班),并在專業(yè)教學中設置了茶文化概論性的相關課程。茶藝師也已成為國家勞動技能的一種職業(yè)。諸多學者倡導將茶文化應用于人文素質教育,眾多的中國茶文化專家、學者、教師就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作出實際嘗試。我國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也還存在以下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

1.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將儒、釋、道精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我們既不能機械地把茶文化當成說教或以教條主義的形式傳授,更不能用膚淺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如何使學習者準確領會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傳播其文化內涵,是亟待解決的第一層關鍵問題。

2.茶文化教學內容有待豐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課程教學內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論史,以事論事的層面,缺少符合時代需要的實用性茶文化知識。

3.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和大多數課程一樣,目前茶文化教學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動手操作的實踐教育,多數學生在學習之余很難有機會接觸到與茶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很難體會識茶、泡茶的過程,而僅文字表述難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談不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4.目前茶文化所實現的素質教育功能僅僅是茶文化教學中所產生的副產品,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著力探討充分發(fā)揮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

二、茶文化認識及《茶文化》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學專業(yè)開設《茶文化》、《中國茶藝》、《評茶與茶藝技能培訓》等必選課。所開設的《茶文化》、《中國茶藝》公選課程成為熱門課程。茶學職業(yè)技能培訓中心也培養(yǎng)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級茶藝師、評茶員,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擴展了學生的就業(yè)范圍。沁心茗茶協(xié)會通過開展講座、茶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出濃厚的茶文化氛圍。2006至2011年我校選修茶文化與中國茶藝課程的學生人數分別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課程受到學生空前的青睞。2011年6月10日-11日,我們以湖南農業(yè)大學選修茶文化公選課的部分學生共計190人為調查對象,開展以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為主要形式的調查工作,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85份,結果分析如下圖。

篇(8)

關鍵詞:

大學;思政教育;茶文化;德育功能

當今社會,茶葉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代表了某種精神與修養(yǎng),人們視“茶”為人格力量,視“品茶”為精神享受,在品茶中深化思想、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修養(yǎng)。品茶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步入了人們的精神領域,“德育功能”也成為茶文化最高層次的核心內涵,具備了哲學性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實是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的必然結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

1.1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以人文本,關心、關愛、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是在漫長的成長歲月中,在生活閱歷的積累中逐漸形成的綜合品質,而茶文化本身所蘊藏的德育功能具有鮮明的自由、豁達情懷,這與大學生的人文情懷不謀而合。物質條件的提高讓眼下很多大學生過分追求金錢與利益,年紀輕輕便喪失了本真,整日沉迷生活的享樂中,缺乏拼搏奮進的精神,更談不上人文情懷。茶文化的寧靜清雅之氣,定會滌蕩象牙塔里的奢侈之風,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茶文化的純真質樸之韻,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他們逐漸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

1.2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茶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囊括的內容博大精深,寓意深遠,它是在上百年的茶事活動中積累而成的文化現象,凝結了太多的哲學思想與人生智慧。茶詩、茶道、茶藝、茶學、茶德等諸多茶文化元素構建起人們推崇的精神理念,這無疑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起到了積極作用。茶文化道德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重德”,它關注的是人與自我的關系,必定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行為習慣與道德準則;“崇儉”極為崇尚節(jié)儉,培養(yǎng)大學生“以儉育德”的思想觀念;“尚和”強調的是“我”與他人之間的融洽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價值尺度標準;“貴真”則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f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3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有資料顯示,近幾年,各大高校的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指數都在持續(xù)下降,大學生的抗壓能力、面對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大學生內心敏感脆弱已經是普遍現狀。而茶文化德育功能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諧”,它包含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間萬物的和諧關系,吸收了茶文化“和諧”思想,原本脆弱又自我的大學生一定會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以及如何與自然相處,從而保證了身心的健康成長。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學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茶文化課程的內容設計寬泛淺薄

茶文化原本就是一門近幾年才建設起來的課程,目前仍在探索階段,要在課程的設計中體現出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理工專業(yè)、文史專業(yè)、藝術專業(yè)的茶文化課程沒有進行細分,各專業(yè)學生學的是一樣的課程,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存在很大差異。再者,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規(guī)劃課程內容,以至于許多大學生對茶文化知識接受、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如今很多大學都在積極相應教育部的號召———發(fā)揮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作用,但是落實到實際課程內容上,卻忽略了大學生的知識面,沒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是籠統(tǒng)地將茶文化、德育知識進行整合。

2.2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教育效果無法充分發(fā)揮

蘊藏于茶文化當中的崇儉、尚和、重德、貴真等精神理念都擁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也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無比向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這些精神理念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卻幾乎沒有發(fā)揮出它的價值,也就是說,“德育功能”至今為止仍是流于形式的一種口號,并沒有在大學生群體中體現出它的實際意義。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第一,對茶文化德育功能的詮釋有待完善,高校缺少具備茶文化專業(yè)知識的老師,授課老師本身對茶文化的了解就不夠深,那么到了學生身上,他們對茶文化的理解就會更加淺薄,只能停留在表層意義上。第二,茶文化所涉獵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這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知識體系,而且很多內容相對抽象枯燥,囊括了許多深奧的哲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以大學生的年齡也很難對這些產生興趣,基本上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學習壓力下也無法細細品味茶文化的精神。

2.3茶文化教學方法缺少新意

作為一門近年來最新興起的課程,茶文化初次步入大學校園,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學方法都處在嘗試、摸索階段,授課老師也相對保守地采用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仍然以老師單方面的講解為主,課堂上幾乎沒有師生互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比較低落,以至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的知識體系非常龐大,這也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很多老師還沒有找到通過多媒體呈現茶文化知識的切入點,也沒有深入研究和創(chuàng)新茶文化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對茶文化課程喪失興趣,對其中的德育功能并沒有想要了解的想法。

3大學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應用途徑

3.1深挖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茶文化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事的智慧,也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90后大學生正處于懵懂迷茫的成長階段,蘊含于茶文化當中的精神與哲學,無疑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品格的完善產生積極作用。3.1.1高校老師應從自身做起,豐富茶文化知識儲備量,在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精神內涵,積極主動地與從事茶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交流探討,再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把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精神內涵傳遞給學生。3.1.2教學中,老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態(tài)度,對茶文化的理解不能僅限于表面意義,應該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在現實生活中踐行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2開設茶文化課程

許多大學采用茶文化德育功能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沒有考慮到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深度,部分學生學習茶文化只是為了拿到學分。所以,高校應全面了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fā),結合他們對茶文化德育知識的儲備量、學習能力來設計不同層次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不能讓茶文化課程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失去了德育功能的教育意義。結合高校各個專業(yè)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各專業(yè)學生設計相應的茶文化課程,比如理工科學生最好從茶文化的基礎知識學起;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直接學中級茶文化課程;文史專業(yè)的學生則學習高級茶文化課程。將課程分化設計,因材施教,讓不同專業(yè)、各個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對茶文化產生興趣。

3.3創(chuàng)新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

當今時代,陳舊老套的教學方法早已被淘汰,新媒體等信息科技才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流。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更應該與時俱進,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創(chuàng)新茶文化教學模式,老師必須敢于嘗試新型的教學手段,在嘗試中不斷調整與完善,熟練掌握常用的計算機技術,利用多媒體整合音樂、視頻、動畫和圖片,為學生呈現耳目一新、生動有趣的茶文化知識,直觀地闡述德育功能,豐富大學生的茶文化知識儲備量。與此同時,老師還應不斷創(chuàng)新茶文化教學內容,除了向學生講述茶文化的基本知識之外,還要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4營造良好的茶文化校園氛圍

如今,很多開設了茶文化課程的大學,一定程度地實現了其德育功能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卻沒有充分體現出茶文化的影響力。大學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支持,以及校園氛圍的影響。因此,各所高校有必要積極開展能夠發(fā)揮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時間活動,比如:茶文化德育演講比賽、茶文化德育知識競賽、茶文化德育講壇等,讓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汲取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開展校園活動的同時,還應積極聯(lián)系社會各領域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文化慶典、茶文化博覽會、茶文化交流會等,組織學生共同參與,讓他們對茶文化的精神有更深層的認知。

4結束語

茶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它本身所擁有的強大的德育功能,通過高校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無疑會給當今大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這對于社會、國家、民族而言,無疑是極其珍貴的教育財富,更為“中國夢”的實現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胡雅娟,夏達.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影響研究[J].福建茶葉,2016,06:211-212.

[2]蔣懷柳.論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

[3]徐麗屏.高校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發(fā)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4]李松林,蔣曉俠.論通識教育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3,01:36-40.

[5]楊超.“思政課”考試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6:24-26.

篇(9)

在當前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合理發(fā)揮茶文化的精神啟迪與價值多樣性,強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身將所學的英語知識與文化內涵進行包容,通過應用具體的文化內涵,從而實現英語教學活動中對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價值內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在長期的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人們通過對茶和飲茶生活的理解與包容,從而形成了茶文化這一規(guī)律性文化。茶文化作為一種基于飲茶和茶葉這一物質元素所形成的文化體系。所以,在今天我們利用茶文化時,如果能夠以正確的態(tài)度認知茶文化的內涵,并且對茶文化的形成、傳播,乃至交流體系,形成全面認知,勢必能夠實現對茶文化價值的最佳應用。茶文化是一種內涵性與思想性文化機制,其中內容的多樣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動態(tài)性,恰恰是該文化得以不斷傳承的關鍵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內涵,是在大眾認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從茶文化思想的具體內容之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和探究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更是能夠幫助我們對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機制,形成合理、全面的價值認知。茶文化的思想內涵極為多樣,客觀上看,之所以能夠實現多種文化業(yè)態(tài)并存,多種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樣化的文化體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種基于時代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精神,這是茶文化得以傳播和傳承的重要動力。在茶文化機制中,我們看到該文化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這一文化在不同時期都能夠得以創(chuàng)新。

2當前英語教學理論應用過程中的欠缺認知

對于英語教學活動來說,本身就是語言交流與互動應用的重要過程,所以,脫離實際、脫離應用訴求的英語教學理論活動,就很難實現應有的價值效果。對于英語教學理論應用來說,其需要立足學生為本這一基礎點,注重綜合考慮教學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通過尊重理論的實踐應用,但是該教學理論應用時存在諸多欠缺。

2.1英語教學理論缺乏文化環(huán)境的有效營造與詮釋

對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來說,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環(huán)境,從而影響了學生自身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英語學科作為一種外來語言教學活動,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活動,基礎和關鍵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詮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深度發(fā)展背后所詮釋的是英語文化。自英語專業(yè)設置以來,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在詞匯知識、語法、技巧等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未能注重學生英語應用氛圍的合理營造。

2.2英語教學理論缺乏極具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的教師隊伍

對于當前英語教學來說,老師自身的文化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該教學活動的實施質量與效果。因此,在該教學活動中,老師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乃至教學觀念對英語教學活動的傳承與傳播,極具價值和影響力。從當前英語教學的實際實施訴求看,老師對文化傳承與應用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文化理解與品讀。客觀地看,當前很多老師往往具備的是豐富而完善的英語語言技巧與語法知識,乃至英語素養(yǎng),但是缺乏對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數老師未能及時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與完善,甚至未能將英語教學與文化傳承與融入形成全面統(tǒng)一。

3茶文化思想與英語教學理論之間的可行性

英語教學作為一種基于文化內涵下的語言教學活動,為整個教學活動尋找到合理的素材與內容,就顯得極為重要。茶文化作為一種源自我國的文化形式,在歷史發(fā)展變遷進程中,茶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機制,其中充分詮釋了屬于自身內涵的獨特價值。茶文化在當前世界文化機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文化的發(fā)展與詮釋。世界茶文化的影響,大大超出了大眾認知與理解,茶葉產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結合茶文化對世界文化的深厚影響,也為當前我們更好發(fā)揮多元文化價值,提供了重要借鑒與參考。隨著目前文化交流活動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漸發(fā)展成為當前我們合理應用各種文化的基礎與關鍵。對于英語教學活動來說,其本身就是一種基于文化認同下的語言教學機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應用,也讓英語教學理論改革實踐充滿應用動力。學生是英語教學與創(chuàng)新的核心主體,對于英語教學活動來說,是否堅持了“學生為本”這一基礎性原則,將決定和影響學生主動探索茶文化知識的能力。當然,在英語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時,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內容是多樣化。同樣,也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構建一種開創(chuàng)性、習慣性的英語教學機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語教學理論中的改革實踐與探索機制

對于當前英語教學理論機制的全面創(chuàng)新時,不僅要注重強調英語教學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種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導學生掌握除了語言技巧與知識詞匯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當前英語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時,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過詮釋具體的文化思想理念,從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識與語言應用能力。

4.1詮釋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構建開創(chuàng)性與習慣性的英語教學理論機制

結合茶文化體系的獨特優(yōu)勢與價值內涵看,從該文化的形成,再到這一文化的傳播,背后都是人們積極推進的結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精髓與動力。所以,對于當前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時,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發(fā)揮茶文化的應用價值,就需要構建學生為本的教學機制。只有堅持“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并且培養(yǎng)學生形成發(fā)現知識、研究知識的習慣,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茶文化知識的學習平臺,從而讓學生形成真正學會將茶文化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理論之中。

4.2堅持合理應用的價值原則———構建層次性、適時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論機制

茶文化包含了諸多信息,其不僅是對文化信息的展現,更是一種能夠被應用與教學活動的知識,甚至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能力,乃至文化水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內容,并非單一的字面表達所具體決定。因此,英語教學的內容,完全取決于當前時代氛圍中,人們對語言應用的理解認知。對于目前所推進的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來說,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實施層次性與適時性的教學原則。堅決不能向學生盲目介紹,或者傳輸生僻內容和抽象文化,從而避免學生出現對茶文化探索的厭惡情緒。只有堅以正確的心態(tài)來學習和了解茶文化知識,才能真正從簡單的茶文化認知,逐漸上升到價值應用之中。

4.3堅持興趣激發(fā)為本的創(chuàng)新原則———構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學理論改革機制

篇(1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影響,幫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道德標準,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傳達有著決定性意義。針對大學生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研究是針對高校新課程改革出現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關系衍生出的內容,研究內容更加具體,擁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從論域、論域問題及對策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在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與現代教學實踐結合,確保學生通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了解傳統(tǒng)茶文化,使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煥發(fā)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課中不斷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優(yōu)化課程結構的同時增加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掌握量,有助于學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項要求的“三觀”。

1大學生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

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傳統(tǒng)茶文化傳承與兩者內在聯(lián)系三大論域。

1.1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國飲茶歷史悠久,品茶作為文人雅士娛樂、社交的重要內容被賦予了豐富文化內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禮儀、謙讓)等優(yōu)秀品質,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著大量交叉的。傳統(tǒng)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生活化場景闡釋理論內涵,使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國作為古老的禮儀之邦,傳統(tǒng)文化對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有著很高要求,全面學習掌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發(fā)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有著重要實踐意義。

1.2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戰(zhàn),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分教條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傳統(tǒng)茶文化基礎上,實現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是發(fā)展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傳統(tǒng)茶文化中強調的和諧有禮,茶藝文化中對生活的熱愛和美的追求是與時代精神相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針對地從中汲取養(yǎng)分。

1.3兩者內在聯(lián)系

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是以傳統(tǒng)茶文化思想內涵為基礎,將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交叉。茶葉的沖泡、飲用過程有的禮儀環(huán)節(jié)和操作技藝,蘊含著我國傳統(tǒng)君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與人相處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與教育,這和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賢故事的引導側面激勵學生自發(fā)嚴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謙謙君子等傳統(tǒng)觀念對當代道德觀念的塑造有著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學生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域存在的問題

2.1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沒有明確認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網絡信息,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獨立包裝的快銷飲品受到校園歡迎,品種多樣的飲料選擇使學生忽視茶葉,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大學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認識普遍不足。青少年是發(fā)揚傳承傳統(tǒng)茶文化的重要預備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還停留在影視作品,即使少數喜歡茶飲品學生也更愿意選擇簡便快捷的茶包。對傳統(tǒng)飲茶風俗不夠了解,是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工作開展的最大障礙,一些人認為兩者結合就是單純地把茶文化學習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課本。這種錯誤的理解使一線教師不相信茶文化理論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作用,面對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問題大多老師持懷疑態(tài)度。

2.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傳統(tǒng)茶文化積極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提高群眾思想道德水準的重要手段,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公共課程。長期以來采取相對刻板的理論教學和單一的應試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固化,學生大多通過背誦方式記憶知識點獲得好成績,對測試之外的知識缺乏學習動力。授課教師對常規(guī)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工作主要依靠課本“照本宣科”,沒有了解過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師劃重點,學生背重點”學生對教學新元素的引入比較排斥。授課教師需要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tǒng)茶文化的積極作用,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使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如何應付考試,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誤區(qū)

由于研究時間較短,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過程存在著一些方法誤區(qū)。首先,傳統(tǒng)茶文化涉及范圍廣闊,單純以學科建設角度分析會存在偏差,一些學者將傳統(tǒng)茶文化割裂對應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斷章取義的理解無法觸及傳統(tǒng)茶文化的真正內涵。其次,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融合應當建立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單純強調理論的邏輯性忽視傳統(tǒng)茶文化所處時代背景,無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傳統(tǒng)茶文化傳達出的時代精神。受錯誤研究方法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口徑不一的研究結果無法很好融入常規(guī)教學中,為研究理論的實踐造成很大難度。

3解決論域研究存在問題的對策

3.1明確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方法

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過文化的碰撞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兩者結合需要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過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不斷內化,使兩者達到有機統(tǒng)一。現階段,針對高校對傳統(tǒng)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關注度不夠,應當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礎上,通過教研活動、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確保工作的順利展開。考慮到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學實踐穩(wěn)步展開,使教師和學生有機會充分參與到學科改革中。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傳統(tǒng)意義上比較“枯燥”的思想政治課發(fā)揮出最大效果,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3.2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傳統(tǒng)茶文化

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增加傳統(tǒng)茶文化元素,以課后課題活動、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學生具備基本茶文化常識,逐漸對茶文化產生興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傳統(tǒng)茶文化理論知識。教師應當注重自身業(yè)務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不斷再學習,定期組織茶藝工作者在校展開講座及實踐教學,幫助在校師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蘊含的思想政治內容有所了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確保實施開展教學實踐必須的經費和活動場所,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理解。

3.3針對研究方法誤區(qū)不斷修正

意識到研究方法存在問題,就要帶著問題不斷糾正調整方法,開拓學術事業(yè)全面看待傳統(tǒng)茶文化。傳統(tǒng)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對已有理論的支持和解釋,其本身依然具有學習價值,需要我們不斷通過研究發(fā)掘出有價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實證,避免單一邏輯推斷可能帶來的謬誤,從實證入手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在傳統(tǒng)茶文化中更廣泛的應用科學研究方法。

4結束語

大學生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問題及對策,可以在幫助高校進行特色學科建設的同時對大學生傳統(tǒng)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豐富。這種結合利用傳統(tǒng)茶文化涉及的多種知識,寓教于樂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學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了解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為弘揚傳統(tǒng)茶文化和現代教育結合提供全面的幫助和可行性平臺。

參考文獻

[1]康韻,劉毅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4(1):80-82.

[2]白瑩,李永勤,喜超等.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研究———以云南農業(yè)大學為例[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7-81.

[3]劉曉乾,任淑紅.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對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曉琴.價值認同視閾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9-12.

[5]王紅.現狀、不足與未來展望———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1):1-4+8.

[6]王紅.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3):88-91+97.

[7]胡萬年,伍小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歸與融合[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46-51.

上一篇: 文化自信的特征 下一篇: 民用建筑承重標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 亚州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日韩中文久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