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基礎與應用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7 16:2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管理基礎與應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管理基礎與應用

篇(1)

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居民小區內出現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景觀水體,城區及公園內也建造了綠地用來美化環境。但是,當這些景觀水體運行一段時間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的原因來自不同程度的點源、面源污染及管理維護不足等多方面,景觀水體富營養化趨勢嚴重,影響了景觀效果,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不便。

1.納米活性炭纖維微觀結構

普通活性炭纖維結構的大小僅為人類頭發的十分之一,性脆不可編織。而納米活性炭纖維可以達到50~200nm,它具有顯著的向異性、柔軟性,可加工成各種織物,沿纖維軸方向表現出很高的強度。用高倍電子掃描鏡觀察納米碳管的形貌(如圖1.1所示),可以看出,納米活性炭纖維表面微觀結構的刻蝕變化較普通活性炭纖維明顯,有更加清晰的溝槽結構,大大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

納米活性炭纖維這種特殊的孔狀結構使它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而高達500~1700m■/g的比表面不僅使它具有普通活性碳的吸附功能,而且能為水中微生物和有益藻類等的生長、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著表面,為硝化、反硝化細菌等各種有益藻類生長創造非常適宜的條件。

a普通活性炭纖維 b普通活性炭纖維

1000倍SEM圖 5000倍SEM圖

c納米活性炭纖維 d納米活性炭纖維

1000倍SEM圖 5000倍SEM圖

圖1.1 普通活性炭纖維和納米活性炭

纖維微觀結構SEM圖片

納米活性炭纖維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在纖維表面上,可以直接接觸吸附質分子;外表面積比粒狀活性炭大1~2個數量級。

2.納米活性炭纖維在水處理中的基本原理

2.1納米活性炭纖維生物膜的形成及作用

放入水體中的納米活性炭纖維在陽光的照射下吸收紫外線引起自身振動發出次超聲波,超次聲波使各種細菌逐漸吸附到碳纖維表面,而碳纖維超大的比表面為各種細菌大量繁殖提供載體,逐漸形成生物反應膜。

生物膜是使細菌和菌類一類的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一類的微型動物附著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生長繁育,在其上形成的膜狀生物污泥。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物質,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攝取,污水得到凈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生物膜成熟的標志是: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分布,在其上由細菌及各種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及其對有機物的降解功能都達到了平衡和穩定的狀態。

2.2納米活性炭纖維生物膜中幾個重要參數分析

2.2.1生物膜的比增長速率

微生物比增長速率(μ)是描述生物膜增長繁殖特別性的最常用參數之一,它反映微生物增長的活性。微生物比增長速率的定義為:

μ=(dX/dt)/X (2-1)

式中X-微生物濃度,[質量][體積]■

μ-微生物比增長速率,[時間]■

生物膜比增長速率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動力學增長階段的比增長速率,即為生物膜最大比增長速率,二是整個生物膜過程的平均比增長速率。

(1)生物膜最大比增長速率(μ■)

生物膜在動力學增長期遵循以下規律:

■=μ■M■

積分后得lnM■=μt+C

(2)生物膜平均比增長速率■

生物膜平均比增長速率計算公式為:

■=■ (2-2)

式中M■——生物膜穩態時對應生物膜量,[質量][面積]■

M■——初始生物膜量,[質量][面積]■

生物膜平均比增長速率反映了生物膜表觀增長特性。由于生物膜成長過程中伴隨著非活性物質的積累,從嚴格意義上說并不能真實反映生物膜群體的增長特性。

2.2.2底物比去除速率(q■)

q■=■ (2-3)

式中q■——底物比去除速率,[時間]■

Q——進水流量,[體積][時間]■

S■——進水底物濃度,[質量][體積]■

S——出水底物濃度,[質量][體積]■

A■——載體表面積,[面積]

底物比去除速率反映了生物膜群體的活性,底物的去除速率越高,生物膜生化反應越高。

2.3納米活性炭纖維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作用

篇(2)

油田企業財務管理的精細化主要體現在“細”的問題上,真正做到了細致入微。針對每個崗位、每項具體業務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及業務規范,并在生產實踐中嚴抓落實工作,把財務管理的觸角深入到企業內部的各個生產經營環節,同時利用行政財務監管的職能逐漸拓寬財務管理及其服務范圍,最終實現財務管理無死角,充分挖掘財務活動的潛在價值。油田企業想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旺盛精力,大力創新財務的管理機制,開拓具有變革意義的措施及其發展思路,從而對更深層的問題及時解決。

一、財務管理工作精細化的突出特點

(一)將轉變作為核心

任何企業的經濟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財務管理精細化的核心便是通過實現轉變,實現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即,財務工作職能從記賬核算型朝著經營管理型方向轉變;財務管理從機關型朝著服務型方向轉變;財務管理從事后靜態核算朝著全程、全方位動態控制方向轉變。

(二)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作為發展目標

財務管理精細化的主要目標便是通過拓寬財務工作的寬度、廣度,最大化的為企業贏得經濟效益,并通過樹立新觀念,將財務管理工作滲透進企業的各個環節中。

二、精細化管理應用于油田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及作用

(一)促使油田企業的全體員工樹立起精細化財務管理的觀念

對于油田企業財務的精細化管理而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想要把這種管理方式在油田企業實現推廣就務必要改善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全面樹立起節約的理念。可以通過在油田企業內部開展范圍較廣的節約活動,針對生產活動中的各項費用我們要進行適當的壓縮,最終實現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目標。此外,還要在油田企業內部號召廣大員工從小事做起,逐漸形成企業全體的財務文化管理,在這一過程中有關領班班子也要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對于每件工作都要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執行。

(二)促使油田企業內部形成精細化的管理與核算

油田企業進行財務精細化管理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便是對于成本的有效管理,精細化財務管理可以把成本的管理達到最佳的狀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通過精細化管理能夠對產品品質進行提升,促使生產流程得以優化。針對財務進行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將財務管理的考核及其管理目標實現細化,使財務成本實現有效降低,其中最為重要的宗旨就是追求效率,嚴格控制浪費行為,成本控制的關鍵點便是要將成本控制的相關指標逐級并嚴格的落實下去,針對油田企業內部的成本考核機制進行完善逐步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考核機制,把內部核算與預算管理制度進行充分結合,建立起相應的成本核算激勵機制,從而在油田企業成本支出的管理問題上做到更精細、更科學。

(三)促使成本目標實現細化,使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

實現成本控制與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對成本預算的相關指標進行細化,以及針對成本管理的控制點進行科學合理的確定。根據成本細化的基本原則,使成本指標可以完成獨立核算,把具體費用指標以及生產經營指標單位直接體現出來,此外,通過對基層部門、生產輔助部門、后勤支持部門以及管理部門的費用核算,促使核算的管理制度、管理單位以及操作人員的成本控制得以進一步完善,最終形成相對完善的成本管理體系。

(四)促使油田企業內部監管力度的加強,同時也使預算管理得以全面深化

在油田企業內部需要實行全面的管控制度。通過強化內部監控,及時找出企業內部管控制度的缺陷,把油田企業全年的預算費用,通過逐層落實最后送達到工程部門以及項目部門。在每月月初也要做好相應的預算工作,到月底時還要做好執行情況的嚴格檢查。此外,還要建立起有關的費用支出預警機制,利用考核大會對費用支出的具體情況進行通報,針對超額支出的情況應做到嚴格的控制,盡力做到杜絕此種現象的發生。

作為油田企業財務的預算編制工作,它也是油田企業開展財務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基礎,能夠為油田企業經濟的發展起到帶頭作用。通過建立完善的審批、預算、編制、執行、調整、考核以及分析等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制度,能夠有效避免形成形式化的預算工作,使全面預算管理執行擁有有效的保證,也促使油田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成為可能。想要做好財務預算的編制工作就務必要擬定出良好的資金籌集計劃及其具體使用方法。此外,財務預算編制工作能夠將油田企業的日常支出、將來在發展壯大中所用到的成本費用、資金以及可能獲得的收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企業真實的數據和開支,為油田企業全過程的運行提供了執行標準和控制依據。因此,可以說油田企業做好財務預算與編制工作,同時建立與其相協調的標準,能夠有效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結束語

從上面來看,在油田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上我們應充分認識全面實施預算工作的重要意義,促進管理隊伍具有較高的素質與水平。此外,應根據油田企業的實際情況,實行精細化的財務管理,保證內部員工對這一工作具有充分的認識,最終做到管理機制的創新,并以最小的資金投入贏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72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2- 0139- 02

1 課程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細化管理是在常規管理基礎上,進一步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細,以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精”是指完美、周密、高品質。“細”是指細節、細致。而“精細”則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細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種理念和管理技術,把它應用到課程的管理是提升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內涵建設的表現。

為全面落實國家和江蘇省教育規劃綱要部署,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響應學院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扎實推進“三風”建設,促進我院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現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實際,探索并實施了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的精細化管理。實施過程的質量管理,使課程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和專業培養的需求,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完善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學評價制度,也深化了學校教學管理機制改革。

2 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的精細化管理

課程的精細化管理立足于三大原則:注重細節、立足專業、科學量化。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精細化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學團隊和相關專業人士通過精細化研討,選擇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精細地準備相應的教學資料,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選擇先進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學情動態并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滿足學生需求、動態調整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2.1 課程的研討精細化

2.1.1 教學項目單元的研討

課程實施前,包含一線企業專業人士的合理結構的師資構成課程團隊和進行研討。依據專業培養方案中對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的要求以及課程教學大綱的規范,集授課團隊與相關專業人士的廣泛意見,結合授課班級所屬專業和課程基礎的情況,共同研討了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明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同時也在大綱的框架下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通過研討,確定該班級的授課項目單元。

2.1.2 技能與素質培養的研討

在課程主要項目單元研討的基礎上,分別配套對應的實操訓練,授課團隊共同探討具體的實操項目內容和要求。根據課程總課時的安排,劃分其完成實操練習的課時。實操項目的培養目標和理論教學相統一,同時考慮學生的普遍情況,以實踐加深理論學習的作用。

課程教學素質目標的培養除了電子商務的領域知識外,主要以學生的自主評價為體現,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學生自己個人的素質評價,另一部分是各學習小組組長的評價。

2.1.3 教學效果的研討

針對課程理論教學和實操過程中的調查,研討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例如調查發現有不少同學對電子商務安全技術中的對稱加密技術存在疑惑,研討通過豐富教學方法改進,以學生表演,讓自身感受過程理解如何實現對稱加密技術原理的理解。另外,實操報告經過修改后,將報告反饋給學生,表彰優秀學生,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點評和建議。

2.2 教學資料的精細化

2.2.1 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的教學相關文件規范

課程教學文件主要包括規范的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各教學單元多媒體課件、每個項目的教學案例和有關教學視頻等內容。例如標準模式的教學案例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 課題的主題與背景:介紹各案例內容在什么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

(2) 情景描述: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教學片段或者情景故事進行文學化的描寫,一方面展示案例問題,另一方面增強可讀性。

(3) 教學設想:包括對案例教學的注意事項、案例教學的具體要求和操作建議,以及一些必要的說明。并且圍繞案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講座,這些問題不但闡述案例的主題,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種困惑,還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激發學習者反思和討論。

(4) 教學反思、研究: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分析、教師的課后反思、對教與學原則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結論在此進行了展開。

2.2.2 實操訓練的規范

根據計劃的項目統一制定技能操作的內容,將每個操作劃分成包括具體的實操項目、項目目標、具體要求和內容、相關知識和實操示范等內容。將實操訓練與理論知識關聯起來,規范實操訓練的具體內容,又不脫節于理論知識。

2.2.3 學生拓展學習內容的規范

將學生進階學習的知識進行規范,依據不同的類別劃分,如創業培訓、競賽資源、課后思考、行業資訊、綜合測試等參考學習的資源等。創業培訓提供課程選用模塊的擴展,以網店建設為例,包括了從入門到圖片拍攝及處理、到店鋪裝修和推廣與營銷、發貨等各環節的流程與指導。

2.3 教學設計的精細化

該課程的設計主要基于課程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目標3個主要方面進行思考。知識方面主要通過課堂講解,總結提問形式鞏固,重點和難點知識以實操中附的相關知識作為熟悉內容,另外還有習題課與復習課開展形式學習主要理論知識;能力方面的設計以個人實操和團隊合作項目,互幫互助,相互監督培養技能操作方面和團隊合作的能力;素質培養方面以具體的評價開展,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有個自我評價,團隊的組長有個評價,培養學生的道德等素質。

教師對學生的每個操作項目除了提供講解外,還有對應的同一模板與操作示范,最后以細致化的標準對學習操作情況評價。例如其中的B2C認知教師成績評定=學生是否準時完成任務20%+實操是否符合要求80%評價。任務準時完成得20分,沒有準時完成酌情扣分,實操是否符合要求按照操作要求評分參照以下標準:

(1) 正確B2C模式的理解(5分)。

(2) 體驗B2C網站購物流程完整(40分):會員制(10分)、訂單生成(10分)、支付(10分)、物流(10分)。體驗內容完整且報告詳細者得滿分,否則酌情給分。

(3) 設想課程學習內容(5分):涉及電子商務技術基礎、支付、安全、物流、網絡營銷等內容(5分)。

(4) 相關知識(30分):含義(5分)、特點(5分)、分類(10分)、交易流程(10分)。

以上沒有達到的酌情扣分。

2.4 教學過程材料的精細化

課程平時表現通過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情況標記+與-符號,基本做到平均每個同學回答兩次以上,具體評分參照明細標準,如3個+以上得分90分,2個+以上的80分,1個+以上得分70分,其他60分及以下。將內容體現在平時的點名冊上,一方面讓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是教師熟悉學生的一種途徑。避免了學生平時不努力,突擊考試考高分,教師對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人和名對不上的情況。

實操報告是課程中占據非筆試比例較大的一塊,一般有根據計劃安排,適當調整個人與團隊工作的比重,例如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實操過程中,有10次的內容,其中6次是個人獨立完成,團隊成員負責輔助與監督,另外的4次為團隊合作完成,分別對應理論教學項目。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完成的實操,都要提交實操報告。避免了全部是團隊合作完成的任務,有個別學生搭便車的情況,另外,對應實操的理論知識點,通過筆頭作業實施,不僅強化了學生對于技能的操作,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5 教學效果

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課程的教學,以項目單元為單位,每個項目實施完成后,及時地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對學生調查表了解、口頭訪問、報告作業中發現問題,即使跟進加強問題的解決。針對教學項目單元的內容,將重點和難點反映在學習效果調查表中,進行每個學生的調查,統計結果,將發現的問題整合,在計劃的習題課中重點講解和練習。

通過課程學生學習效果情況調查表,將本項目單位的核心知識進行羅列,讓學生反饋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劃分為非常好、好、一般還是較差,以及填寫對該項目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結合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對要求掌握但統計結果普遍一般及以下的進行重點跟進,并及時采納學生的教學意見和建議。將實操的問題在批改后的上課復習前進行反饋,提出問題和建議。從實施課程精細化管理的班級來看,學生對教學的知識點、技能點掌握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方面表示肯定。

從實施該課程精細化的班級成績來看,課程成績包括平時表現10%,過程技能與作業40%,期末測試50%,其中過程成績包含了每一次的自我評價、組長評價和教師評分,根據實操內容分配必要的權重,進行加權得出過程總成績,再結合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比例進行總分的加權統計。從學生的成績來看,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分布來看,基本滿足正態分布的情況。因此,課程精細化的實施是可以肯定的繼續落實下去,并不斷改進教學的。

3 結 語

課程實施精細化管理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新的鞭策,另一方面對于教師提升個人價值、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課程做到精細化管理才能真正結合學生的培養目標,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企業需求的高職技能型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 宋敏,王社偉. 基于精細化管理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 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3(6):64-66.

[2] 鄭需勇. 淺談高職院校的精細化管理[J]. 海峽科學,2012(8):160-161.

[3] 鄧玉明,李國華. 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精細化管理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11(12).

篇(4)

明廚亮灶監督模式的含義

明廚亮灶監督模式,是指在餐飲服務行業對于食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在相關的生產車間以及重點環節進行加裝監控設備,以滿足在餐飲服務行業的食品生產中做到生產過程的可視以及在產品加工工序上的透明化。明廚亮灶監督模式能夠使餐飲服務行業的實際生產工作面向食品的受眾進行最大程度的透明化,在相關環節中安裝高清網絡攝像機,并將相關視頻與餐廳、消費者所處的環境進行實時直播,或是采用廚房餐廳一體化的建筑模式,進而能夠使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餐飲服務行業的食品生產是否符合生產標準,進而有效提升消費者的信任程度,讓消費者能夠對餐飲服務單位的產品進一步提高認可。

精細化管理理論概述

精細化管理理論是指在實際的生產工作中對于管理理論進行精細化的提升,進而在生產技術以及管理方式上進行精細化的相關革新,以滿足對企業生產相關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對企業整體運作效率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進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就是在企業實際生產工作中學習精細化的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生產方式,進而在實際生產管理中能夠做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間接提升企業的生命力。

精細化管理理念在餐飲服務行業相關單位中同樣適用。食品生產作為容錯率較低的生產模式之一,在其生產工作中適用精細化管理的相關理念能夠有效避免食品原材料的浪費同時提升食品質量,進而在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時有效提升餐飲服務行業的生產效率以及利益創收。精細化管理的關鍵在于,在管理中將細節作為第一要務,在進行精細化管理之前實現企業相關流程的專業化,同時利用細節對產品生產進行分析,并找出生產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而有效塑造起精細化管理的企業文化。

基于明廚亮灶監督模式分析餐飲服務單位精細化管理的相關應用

在明廚亮灶的監督模式下,餐飲服務單位的實際生產運作更加透明化,員工基礎素質得到了相應提升,且就精細化管理而言,在面對較為通透的管理環境之下需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出一些彈性調整,以適應明廚亮灶監督模式下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管理問題。

人員彈性安排。人員的彈性安排作為精細化管理中較為經典的人員安排模式,在明廚亮灶的監督模式下針對實際經營需求還應做出相關調整。餐飲服務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在實際人員需求上伴隨著時間段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的彈性空間,因而在實際人員安排時利用精細化管理思路來看,應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人員布置。彈性人員制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隨著生產服務需求和經營的調整,對企業用公共進行及時性的調整、增減,避免人員編制冗余帶來的閑置浪費。

其中,由于餐飲服務單位主要工作時間普遍在于用餐時間,而在早晚以及上下午的空擋時期僅僅需要對食品的生產進行準備工作以及原材料采購等。在這一階段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求進行人員的彈性配置,例如在工作期間進行人員的工時記錄制度,在實際用工量較大階段對于單位工時內的薪資進行提升,而對非必要用工期間的單位薪資進行下調,以保證員工在工作量的高峰期能夠保持一定的工作熱情。

篇(5)

中圖分類號:TV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3-0362-01

1 建設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太湖流域面臨著污染負荷重、環境容量小的制約,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太湖水環境形勢日益嚴峻。2007年4、5月間的太湖藍藻暴發事件,更引起了人們對太湖水環境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太湖流域水環境管理涉及多個地區和多個部門,長期以來,各相關部門圍繞太湖開展了多年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污染源、環境質量、生態背景等信息。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綜合管理與決策層面的信息集成、共享、集中管理與統一機制,無法為太湖治理與決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江蘇省在太湖治理實踐過程中認識到,要治理好太湖,必須依靠環境信息化手段的支撐,建設一套太湖平臺環境應急系統來加強省內涉太水體應急管理力度,及時掌握涉太應急狀況,動態分析各類涉太應急信息,最終為太湖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 系統架構

基于“1831”項目“平臺統一、系統集成、網絡整合、數據共享、硬件集群、服務共保障”先進理念及“唯一、共享、標準、開放” 整體架構標準要求,采用三層架構以及模塊化的開發方式,系統使用MS 2008開發,數據庫使用SQL Server2008。此框架實現了整體布局、系統權限內容。View表示層使用WebForm實現,BLL業務邏輯層和DAC數據訪問層均使用類庫的項目實現,MOD業務實體貫穿整個系統(見圖1)。

3 系統集成

各模塊之間相互獨立,模塊接口開放、明確,系統各功能模塊及接口設計,均按照“1831”項目統一的服務管理中心進行完整注冊、規范命名、規范調用。該系統與第三方集成情況包括:集成第三方單點登錄接口判斷用戶是否可以成功登錄,同時與單點登錄平臺同步實現對用戶的增加、刪除和修改;獲取第三方地圖服務的二維、三維地圖信息,展示監測點位的空間分布、水質變化等情況;與第三方系統進行太湖數據傳輸交換;實現與現有太湖平臺、“1831”系統的業務與數據無縫整合。

4 功能模塊

4.1數據采集

包括飲用水源地監測數據(6個飲用水源地9個監測因子)、藍藻水華衛星遙感監測、太湖湖體浮標監測數據、引江濟太監測數據、藍藻預警半周報(湖泊所)、出入湖河流數據監測、氣象水利數據、人工巡檢監測數據8個子模塊。各子模塊能夠實現對各類監測數據的錄入功能,并實現多種數據格式(如word、excel、pdf等)的數據導入功能。同時對各類監測數據進行查詢、添加、刪除、編輯、導入、導出等操作,實現省-市-縣三級縱向的監測數據的數據交換。(見圖2、圖3)

4.2數據分析

可按監測時間(年、月)對飲用水源地、引江濟太監測點進行水質類別評價、水質類別統計、水質趨勢分析、水質類別比例統計并查詢;按監測時間對藻類密度進行信息查詢及密度關聯分析并導出;對湖泊監測點、湖泊流域進行水質評價、對各湖區監測點所采集的數據進行營養狀態評價;可根據年份動態查詢太湖湖體人工巡檢每個月藻類密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同比環比數據,也可查看跨年的數據同比數據。以圖表形式展現監測點位是否超標情況百分比,同時顯示本周、本月、本年以來的百分比狀況。

4.3 GIS展示

實現在GIS地圖上展現監測點位的空間分布、水質變化等情況,展現點位周邊場景情況、最新監測數據、是否達標、水質類別、測點達標情況等信息。能夠利用直方圖、餅圖、折線圖等多種顯示形式,使各監測因子、水質類別等環境要素按照月份、年份等顯示在相應的地圖位置上。

4.4 報告生成

該模塊包括太湖藍藻預警監測日報、太湖枯水期預警周報以及太湖出入湖河流數據報告、藍藻分布情況等報告。可根據水質、氣象及其他有關業務部門提供的監測數據自動生成藍藻預警相關報告,同時可根據時間范圍篩選查詢、重置、導出、下載word文檔及excel

篇(6)

【關鍵詞】護理路徑;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985年美國護士Karen Zander首次提出護理程序和路徑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廣和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是為已確診某種疾病的一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從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醫療護理整體工作計劃,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可獲得最佳護理質量。2007年 1 月 ~ 2010 年12月,我們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10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 1 月~2010年 12 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女比例為 122:88,年齡最小 18 歲,最大 87 歲,中位年齡50.45歲;將210例患者隨機分為臨床護理路徑組和常規健康教育組各105例,兩組患者年齡大小、性別構成、文化程度等方面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規健康教育組進行常規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即無時間限制,隨意進行教育)。

1.2.2臨床護理路徑組實行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①內容:在充分了解患者健康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不同的健康問題和需求,編寫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路徑表,見表1。②實施方法:向患者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入院介紹,解釋路徑的內容及作用,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根據每天需進行的健康教育內容、患者的需求反復評估、教育、評價,直至患者理解、記住相關內容,并做出評價和記錄,出院前對每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效果及對護士滿意度問卷調查。

1.3 觀察指標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了解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相關知識情況、認知態度和行為改變、對護士的滿意度;記錄平均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13. 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檢驗水準 α =0.05。

表 1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表

時間 臨床護理內容

入院時 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及時主動向患者或家屬自我介紹,并介紹科室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和病區環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健康教育路徑表相關內容。實施心理護理,說明良好情緒有利于疾病的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指導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第 2 天 飲食知識宣教要根據出血的程度,選擇禁食或進溫涼清淡無刺激的流質食物。出血停止后逐漸進半流質、軟食,并且少食多餐、絕對禁酒,避免進粗糙、刺激性或帶骨帶刺的食物。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者,細嚼慢咽,口服藥如為片劑,溶解后再服。

第 3 天 疾病知識的宣教講解有關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各項檢查結果及意義,使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大概的了解,消除緊張、恐懼、疑慮的心理。

第 4 天 各種治療方法目的、藥物的作用機制、應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不良反應與處理;使用雙囊三腔管的目的及如何配合操作。

出院前3天 介紹出血的疾病緩解期的自我保健、合理營養、勞逸結合,指導患者親屬熟悉消化道出血的基本醫學知識,避免各種誘因,如疲勞、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藥物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應注意控制飲食,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護理,自我保健,堅持原發病的治療,一旦出現黑便立即休息并到醫院就診。

2結果

2. 1兩組住院時間比較:臨床護理路徑組平均住院時間為( 9.77 ±3.68) d,常規健康教育組為 ( 12.40 ± 4.98)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 =5.45,P <0.05) 。

2. 2兩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認知態度和行為、患者滿意度比較 見表 2。

3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內科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病死率高,隨著健康觀念的改變以及整體護理的深入開展,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根本目的是幫助患者或家屬自愿地接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方式,消除或減少影響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但如何使健康教育得到最佳效果,目前尚無公認的模式。常規的健康教育是以護理目標作為教育目標,而對患者的階段性健康教育目標不夠明確,使健康教育不系統、不全面。以臨床護理路徑的方法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則有計劃性、針對性、可視性,要求分管護理人員每天都必須及時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并適時評價、反復進行,因而對患者的教育更系統、全面,使患者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最佳護理效果:

①護理人員能按健康教育路徑表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保證了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完整性,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組能夠較好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P < 0. 05) 。②臨床護理路徑不僅使護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體現出護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醫生指示后才為患者實施治療、護理,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進行護理,患者也了解自己的護理計劃目標,主動參與護理的過程,有利于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態度和行為;③臨床護理路徑還可以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護理人員有較多時間主動地向患者講解有關內容和知識,增加護患交流機會,改善護患關系,溝通護患心理,使護患間建立起指導-合作型的伙伴關系,增加了患者滿意度;④由于增強了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形成主動護理和主動參與相結合的護理工作模式,從而提高了治療質量,縮短了住院天數。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是整體護理的一種工作模式,是整體護理的深入,改變了傳統的醫療護理方法,可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提高患者滿意度,為整體護理的改革及護理質量管理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同時在指導教育患者的過程中,護士也不斷學習新知識,改變了傳統的護士形象,體現了護士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篇(7)

一、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領域的發展現狀研究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也在不停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急劇上升。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的管理水平,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引進了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幫助之下,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取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發達國家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起步較早,流傳時間長,傳播范圍廣。相比之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

(二)信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在我國,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大部分農村經濟管理者的重視。但是,大多數農村地區相關信息流通性不夠強,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信息支持。這種現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硬件設備的不完善,任何先進技術或者先進經驗的運用都離不開硬件與軟件的結合,硬件設備的缺乏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管理對先進經驗的采納。第二是信息傳達的緩慢,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的相關理念的傳達在我國農村的傳達過于緩慢。很多地區不能及時得到社會流行趨勢的相關信息,導致科技創新的緩慢。

(三)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地在調整有關農村經濟的相關政策。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積極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舒適的大環境,使農村經濟在積極的環境中,得以快速發展。但是,有了政策的支持還不夠,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問題亟待解決。為農村經濟管理培養出一批相關專業性人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讓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村經濟管理邁上新臺階。

(四)相關政府部門不夠重視

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的百年大計。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是基于農村經濟基礎上的重要手段,是推動中國社會平穩發展的重大改革。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政府不夠重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引導力度不夠,涉及范圍局限兩方面。政府缺乏正確且有力的信息指導,并且所涉及的地區不夠深入。不能夠保證農村所有地區接收到信息化技術改革的信息。

二、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措施

(一)保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現代化經濟模式的興起拉動了農村地區的需求,為了推動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網絡來傳達信息化手段應用的相關經驗,加大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進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以網絡信息為支撐,促進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的推廣。

(二)加強專業培訓,培養專業人才

在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管理領域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而為了推廣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必須要加強相關職業培訓,培養專業人才。用人才帶動創新,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培養專業人才是推動農村經濟管理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加強職業培訓,培養一大批專業人才,為農村經濟管理提供專業性的人才支持。

(三)立足傳統農業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創新性作用

新時代的中國越來越重視對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農業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在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同時,要立足傳統農業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創新性作用。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保證各個區域接收到新技術創新的要求。立足傳統,穩步前進,不斷創新。

(四)引進相關技術設備,保證硬件設備供應

硬件和軟件的完美結合,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化學效應。在接受先進科學理念的同時,也要引進相關的技術設備。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化技術不僅僅是對于信息化技術理論的運用,也是對新型科技設備的應用。要想農村經濟管理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化技術,就要保證硬件設備的供應。使農村經濟管理在硬件軟件的完美結合下發揮出最極致的作用。所以,相關部門以及農村政府單位要積極引進相關技術設備。

(五)提升對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重視度,廣泛傳達信息化手段理念

信息化技術在中國傳播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并沒有得到非常好的回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村農民的觀念造成的。為了創新農民觀念,就要提升對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重視度,廣泛傳達信息化技術理念。將信息化技術的優缺點,詳細的傳達到農民的耳朵中,使農村經濟管理者大膽運用相關技術。

(六)建設試點村,引導信息化手段的推廣

每一項新技術和新觀念的產生,都需要有先行嘗試的案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推廣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要想更好地推廣信息化技術,必須要建設相關試點村。通過技術試點來發現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應用的優點和缺點,為各個區域農村經濟提供有效經驗。所以要積極建設試點村,引導信息化手段的推廣。

(七)重視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創新

科技的力量在于源源不斷的創新,有了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人才僅僅是保證農村經濟平穩向前發展的基礎。要重視技術研發才是保證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所以必須要重視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創新,以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

三、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提升農民生活幸福程度

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有利于使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滿足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保證農村社會穩定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篇(8)

前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計算機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實現了廣泛運用,并為進一步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1]。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競爭壓力不斷增大,要想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就需要積極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之中,以此來深化財務管理信息改革步伐,通過對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來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質量與效率[2]。

一、目前企業經濟管理現狀與所呈現出的問題

當前,企業在改革發展中,逐漸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了企業管理中,為提升企業管理效率與工作效益提供了技術支撐,但從目前計算機技術在企業經濟管理中運用的現狀看,依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具體而言:

1.1經濟管理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在信息化、知識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運而生為企業管理改革帶來了全新發展機遇,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運用,能夠為企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生產效率與管理效益提供保障。但是,從目前企業管理工作開展的現狀看,管理理念的滯后使得企業在實際開展經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對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進而使得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浮于表面化,難以實現技術優勢的充分發揮。而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滯后,阻礙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弱化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1.2管理方法落后。從目前企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現狀看,由于企業經營管理者自身對經濟管理的概念認識不足,致使在實際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難以給予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以全面認識與充分重視。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面對當前市場的激烈競爭形勢,企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滯后性隨之凸顯,經濟管理效率與質量偏低,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的提升。但是,在企業現有的經濟管理環境下,實現經濟管理方法的創新可謂是阻礙重重,計算機技術難以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得到有效運用。

1.3現有管理制度體系不健全。目前,企業的迅速發展使得自身現有管理制度的弊端與不足隨之凸顯,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于企業而言,要想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備立足的資本,就需要實現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完善,進而為企業各項管理工作實現有序且高效落實奠定基礎。但是,由于現有管理制度體系的不健全,使得企業在實際開展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難以實現經濟管理目標的明確定位,相應經濟管理職責無法得到明確落實,經濟管理內部控制力度不足,進而加大了企業經營管理風險,阻礙了企業發展步伐。

二、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必要性與價值

2.1必要性。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中,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時代下,運用信息技術于企業管理之中優勢凸顯,在當前市場激烈的競爭形勢下,能夠為企業創新管理模式與方法手段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尤其是很多企業在積極運用計算機技術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以實踐證明了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價值,因此,對于企業而言,需要抓住計算機技術給企業經濟管理所帶來的全新發展機遇[3]。與此同時,在企業全面推進管理改革步伐的過程中,實現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是企業創新管理方法與手段的基礎,只有將計算機技術完善的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之中,才能夠借助信息技術的運用來提升經濟管理的實效性。

2.2價值。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將計算機技術進行完善運用表現出了如下的優勢與價值:第一,為企業實現經濟的系統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對于企業而言,能夠實現對經營活動的動態化監管,進而為實現科學管理決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任何企業存在的價值都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企業立足于市場的基礎所在,而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企業能夠實現有效的把控資金資源的狀況,進而通過對資源的整合來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提升企業的經濟管理質量與效率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企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保障。第二,以遠程辦公管理的實現為企業全方位掌控市場信息奠定了基礎。對于企業而言,借助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為企業實現經營管理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保障。而計算機技術作為企業實現信息化建設目標的基礎與關鍵,在經濟管理中,以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可實現遠程辦公,打破了傳統工作模式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束縛,為企業全面掌控市場信息奠定了基礎,以此來支撐企業制定科學的管理決策,及時規避市場風險,抓住發展機遇,提高經營管理的實效性。第三,以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實現來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并為日常管理工作實現高效且順利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方面,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在實際開展這一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全方位把控資金與物資的動態變化,提升財務信息的質量,并實現財務信息的充分共享,進而借助經濟管理透明化的實現來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力度與市場競爭實力。另一方面,借助計算機技術在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運用,能夠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成本并提升企業日常工作的效率,同時還能夠為及時明確問題并落實有效解決措施奠定基礎[4]。

三、將計算機技術完善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對策

3.1搭建基于計算機技術下的經濟管理系統網絡。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企業經濟管理中,需要以完善組織結構體系的打造為基礎,并實現權責的明確劃分,打造良好的內部管理與控制環境,為計算機技術能夠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得到充分運用并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此基礎上,需要針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創新,結合企業當前的實際經營管理情況,根據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的需求,針對成本收益率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實現對組織結構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在現有的網絡環境下,要想促使相應的組織結構能夠與網路環境相適應,就需要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下,針對企業會計流程進行改造,促使企業能夠借助這一網絡化組織結構體系,實現各部門間的橫向與縱向溝通,促使計算機技術的運用能夠為提升企業經濟管理效率提供保障。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該網絡管理系統具備良好的預防性,為企業針對經濟管理風險實現事前、事中與事后的全方位控制奠定基礎。通過一體化經濟管理體系的搭建,有利于企業對信息及時、全面的獲取,科學制定經營管理決策,為優化企業業務流程奠定基礎,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經濟利益。

3.2實現對企業經營管理風險的有效識別與應對。對于企業而言,在實際開展經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發展環境,要想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就需要提升自身的風險管控意識與能力,為企業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奠定基礎。而基于潛在的風險因素較多且復雜,企業需要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以信息化經濟管理系統的完善搭建為基礎,實現對風險的有效辨別并落實完善的風險防控措施。具體而言,則需要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對風險的評估與預測,包括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管理風險,在明確風險評估指標的基礎上來實現風險模擬評估,進而以事前、事中與事后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風險防范措施的科學且完善制定,進而為企業實現經濟管理活動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3.3注重細節改革以實現對計算機技術的靈活運用。在實際運用計算機管理技術的過程中,要求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實現對計算機技術的靈活運行,以確保計算機的運用切實能夠充分服務于企業經濟管理活動的開展之需,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與價值。在實際踐行中,要求企業要積極更新管理理念,加大對計算機技術的重視程度,通過宣傳、培訓以及教育工作的開展,促使企業上下能夠在重視計算機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信息化能力素養,為計算機技術在經濟管理中實現有效運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此基礎上,針對企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矛盾與問題進行解決,針對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的變化,實現有針對性優化措施的落實,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對計算機技術的沿用奠定基礎。

總結

綜上,對于企業而言,在實際開展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來提升自身經濟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并在規矩經濟管理風險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以服務于自身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的提升。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運用計算機技術的必要性與價值,并以完善經濟管理網絡系統的搭建為基礎,實現對經濟管理風險的有效識別與控制,同時注重細節改革以搭建良好的計算機技術運用與發展環境,以此來充分發揮出計算機技術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宏宇,柴寶芹.計算機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3,30:83.

[2]武心俠.計算機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07:92-94.

篇(9)

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三農問題使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我國一直被賦予極為重要的歷史使命,進而在國內眾多學科中具有相對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態勢,改革開放以來,始終經久不衰,成果豐碩,并且這種態勢還會保持相當長的時期該學科以三農問題作為基本研究對象,緊緊圍繞農民,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出現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人才培養方面,20 世紀50 年代,我國全面照搬前蘇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模式,人才培養表現出較強的系統性和專業性,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經濟管理專業不斷進行調整,目前在本科階段的教育都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體,專業課程結合農業學科的特點設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由"培養農業經濟管理的專門人才"調整為向培養實際應用型,通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從近期看,傳統的農業宏觀經濟管理人才市場的萎縮是不可阻擋的,新的農業宏觀經濟管理人才市場仍在發育中,同時農業的微觀管理人才市場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場的變動給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二,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教師嘔心瀝血,不斷在培養高素質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結合目前的教育教學實際,筆者作為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許多院校存在著"輕基礎,厚應用"的現象,偏重宏觀管理知識,忽略微觀經濟活動的目標層次,不重視理論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習,片面強調它的應用部分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分成基礎理論與應用部分,農業經濟學科亦然在實踐中許多高校沒有重視經濟學在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本科階段,經濟學課程雖作為專業基礎課設置,但學時明顯不足,在有限的學時里,很難對經濟學系統學習,更別談深層次的理解及運用了碩士階段的教育也顯現出重視程度不夠,學生掌握不深的現象因此,學生很難用經濟學的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問題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學位論文上,無論是本科學生,還是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主要集中在宏觀農業經濟問題方面,很少涉及微觀農業經濟問題;論文中技術分析較少,空洞的文字論述過多,不符合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導方向,即核心理論研究和應用模型研究

 

三,加強經濟學學習,培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高素質人才

 

(一)經濟學與農業經濟學的關系決定了它在農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經濟學包含一個重要內容:對一個經濟部門或經濟領域或經濟問題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資源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石油經濟學等而資源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則被當作這一專業的理論的應用部分,也就是說,經濟學與我們探討的農業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是理論基礎與應用的關系拋開基礎,只談應用,無疑是空中樓閣基礎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應用,就寫不出什么具有實際意義的好論文,也不會在科研領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談,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于一個學科來講,是很難獲得縱深發展的作為培養農業經濟方面高素質人才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要想培養出農業經濟方面的專家,扎實的經濟學基礎,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馬列主義的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對于經濟基本理論都非常重視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里所指的理論當然包括經濟理論西方著名的經濟學者凱恩斯有一段被廣為引用的話:

 

"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們的思想,不論是在對的時候,還是錯的時候,都比一般所設想的更有力量的確,世界就是由他們統治著"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確,但從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對經濟理論的重視

 

篇(10)

1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本文從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兩個方面總結了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并支持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與支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因素。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村經濟管理的強化可以使各區域因地制宜進行農村資源的充分利用,在構建農村經濟發展規范制度的基礎上避免農村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在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激發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

1.2提供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被推上了歷史節點,社會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科技與網絡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對農村經濟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與要求。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解決方案和發展方向的指導,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措施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農村經濟管理的過程中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效果,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農村主要是進行農業生產的陣地,發展農村經濟要從農業生產入手。隨著科技發展,一些先進農業生產機器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夠快速接受先進機器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性,在學會使用機器的基礎上進行農業生產,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2.2制定科學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可以對農村經濟發展指導和約束。管理制度在構建時要以農民認識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為基礎,以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轉型,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科學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進農業生產機器進行農產品的加工,以拓展農產品市場,在豐富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與環保性,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3加強管理工作中的細節

上一篇: 期貨投資技巧與策略 下一篇: 安全風險事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亚洲欧美不卡 | 亚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图片 | 久久秋霞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色4444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