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27: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的個體性功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一2O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下肢骨折手術病人110例,其中股骨骨折28例,脛腓骨骨折3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6例,踝關節骨折30例,男63例,女47例;年齡21歲~51歲;將110例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的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下肢骨折術后患者,護士給予患者患肢舒適功能,并在床旁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的方法及重要性,執行完畢后,完成相關護理記錄,并做依從性評價。兩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規護理,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心理狀況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理解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并指導患者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功能活動。同時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內容包括: (1)放松療法:要善于為患者疏導及減壓,分管責任護士應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及痛苦,護士應認真傾聽,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全部發泄出來,激發患者勇敢面對現實。指導患者進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慢節律呼吸等)。(2)分散療法:可用視覺分散法如看幽默的小說雜志、看關于堅強類的電視及電影,讀小說;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如輕輕按摩傷口周圍的皮膚。根據不同患者選擇適合個人的方式。(3)社會支持療法:醫護人員要積極做好家屬、親朋好友、單位要好同事的配合工作,讓他們積極主動配合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和生活護理,使患者處于較好的社會和諧范圍之中,保持良好心境配合治療。
1.2.3 分管護士以一對一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同時與其家屬認真溝通,請家屬協助。
1.2.4 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根據科室制定的健康教育表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骨折方面的知識,利用健康教育畫冊、圖片等給患者提供自我保持功能位的重要性和康復的信息,使患者家屬掌握相關的功能位的知識,增加自我護理能力。每次給予患者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后對患者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反復進行,直到患者掌握。
1.3 評價標準及方法
1.3.1 依從性評定
參照有關文獻資料,自行設計保持功能位依從性單次和綜合評價標準。單次評價標準和分值:根據患者的級別護理,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是否保持功位的次數進行評定,分完全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90%以上),分值5分;部分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60%以上,90%以下),分值3分;不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20%以以下),分值0分。
1.3.2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12檢驗,P
2.結果
二、德育方法僵硬,知性不一
德育方法很多,但知性化的德育內容,使德育工作者專注于道德知識的教學,認為道德與科學知識一樣是可以像自然知識來“教學”和“學習”的。尤其是實踐中,相當多的教師仍以說服教育法為主要方法,使德育流于單向傳遞既定的價值準則,宣揚道德知識。
三、解決的方案
1.德育功能人本化
就像上文所說,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二,一為社會性功能,一為個體性功能。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德育的這兩個功能。個體性功能為其本體功能,而社會性功能則為其衍生功能。個體功能的實現離不開社會性功能的發揮,而社會性功能的實現也要以個體性功能的發揮為中介。這就要求我們我們在實施德育的工程中,關注個體功能的發揮,實現德育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享用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習者理解個體生活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習者完整的精神生活,健全的人格,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需求、能順應當前時代潮流的人才,進而實現德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社會功能。
2.德育目標現實化
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既要高于現實,又一定要扎根與現實,不能脫離現實。制定德育目標也是一樣的,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要向人們表明什么是至善,以便使人們能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目標應有現實性,應更多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3.德育內容生活化
“知識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識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們的德育內容要走出知性化的窠臼,走向生活世界,構筑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求學網委員會提出的求學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給我們指明了生活化的德育內容的方向:一是對學生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合理的消費方式的引導,引導學生學會生存;二是對學生積極的學習生活和和諧的交往生活的指導,引導他們明確學習目標,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而且教給他們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和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三是引導學生適當參與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生活,而且這部分內容要“生活化”,即盡可能地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可以設計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在活動中掌握有關原理,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切忌教條化、說教化;四是對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關注。
轉型期我國逐漸確立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體系:在價值主體上趨向義利統一;在價值目標上強調實現共同富裕;在價值標準上傾向于“三個有利于”的實踐標準;追求自律、互利、公正、奉獻等價值實現的精神。新價值觀念體系尊重個人價值,重視個人價值的追求與實現,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價值實現上更加務實,注重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公平與公正、權利與義務。
基于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念體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目標,學校德育必須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德育觀:即在德育價值上,堅持德育為生活服務,將多元價值觀引入課堂,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培養主體的首創精神;在德育本質上,高揚德育的主體發展性,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德育,教人學會選擇;在德育的理論基礎上,堅持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和諧統一;在培養規格上,著力培養遵紀守法、敢于創新的現代公民;在道德的適用范圍上,將道德擴展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調節與激勵上;在德育的方法與手段上,主張通過知情并重、生活模擬、人格建構,注重品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教育方式上,主張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自我教育,以及實踐鍛煉、討論式、啟發式等多種方式進行德育。總之,現代德育應具有創新性、民主性、主體性、科學性、終身性、開放性等特點[1]。
二、價值觀念變革要求構建新型的學校德育體系
結合現代化的德育觀,新型學校德育體系的構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倡導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指導思想
結合價值觀念變遷的新趨勢,學校德育在指導思想上應逐漸向人性化、生活化的趨勢回歸。社會轉型和價值觀念變遷的一個明顯趨勢是個人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意識顯著增強,表明了人們正在逐漸由依附走向獨立,市場經濟需要的是自我獨立的主體。因此,在德育中必須確立“人是主體”的思想,即主體性德育思想。主體性德育思想的確立,一方面表明人們對“道德”的認識逐漸由服從、適應的層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層次;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學生主體,沒有學生主體的自覺自愿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發展。
向生活回歸應是德育發展的另一趨勢。社會轉型,使得政治對人們生活的壟斷性地位已經明顯降低,人們在和平建設的環境下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則日益濃厚。生活性的問題在人們日常關注的問題中比例明顯升高。并且近些年來,人們通過對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在肯定德育的政治經濟性功能的同時,日益關注德育的個體發展與生活享有性功能。由此,適應社會發展和德育本身發展的需求,德育回歸生活的指導思想呼之欲出。魯潔教授對生活化德育進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進行德育、通過生活進行德育、讓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
2建構個性化的德育模式
長期以來,德育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忽視人的個性發展,隨著主體性德育思想的確立,學校德育在個性化教育方面也取得顯著進步。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從學生的現實個性出發,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通過個性化和社會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其個性自主和諧發展。個性化教育旨在培養個性充分發展、人格健全的社會公民。建構個性化的德育模式,就必須對過去模式化、“一刀切”的培養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那種將人的心靈抽象化、單一化的企圖,都是對人性的扭曲,因為人的心靈是豐富多彩的,它包括人的興趣、情感、意志、抱負等各種復雜內容,實施個性化教育必須以此為依據,也只有以此為出發點,德育才能充滿人性化,才能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德育才能真正成為對人的一種解放。
國內外關于德育模式的建立,有許多有益的探索。如國外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關心體諒模式等;國內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則有活動道德教育模式、主體參與模式、體驗模式、情感教育模式等[2],并且這些模式大多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梢?,個性化德育模式的建立也應是我們所追求的改革路向。
3確定培養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標
將德育目標定位于具有主體性人格的公民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轉型是德育目標轉型的基礎。在社會轉型時期,不同的利益組合和某種共同的利益訴求,在客觀上要求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和社會的建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公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場經濟的良性成長又需要公民社會的支持,從而使德育目標從“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成為可能?!∏∪玺敐嵔淌谒裕骸笆袌鼋洕杏诵碌娜伺c人的關系,它為現代獨立人格的發展開拓出了新的空間,這也是當代道德教育所面臨的可能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為道德教育培養出一代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形成這種人格各種內在道德屬性,諸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品質,提供了它的選擇的可能。”社會轉型對公民社會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養。個性化的德育模式其目的就是培養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格健全獨立的、會關心、會創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培養合格公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人性化與生活化的具體體現。 轉貼于 4.建構豐富性的德育內容體系
服務于德育目標,受制于教育目的、時展要求和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德育內容應進行創新。新形勢下的德育內容建構:一是加強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即加強對中國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和創造性轉換,并同對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借鑒吸收和中國化改造相結合。在社會轉型時期,應將以國家社稷為重的重德精神、淡泊名利的入世忘我精神、自覺自責的自德精神、自強不息的自我磨煉精神以及群德與自然陶冶精神等優秀道德傳統融入到學校德育內容體系之中;同時還應注意吸收當代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文明成果,特別是那些普遍適用于市場經濟、知識社會和解決當代人類共同道德問題的思想觀念、倫理規范,并根據我國國情加以改造,使之與中國優良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成為新世紀中國道德教育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突破舊的“課程”框框和“教條”形態,構建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內容。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要求德育內容應貼近和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生命和現實生活,把體現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構成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受教育者需要的、具有實效的具體教育內容系列。生活化的德育內容,應扎根于生活土壤,融入對受教育者個體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職業生活等的關心、指導之中,真正發揮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和提升功能。三是拓寬具有時代特色的德育內容。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應將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納入其體系之中,以符合時代精神的一些新的價值觀,如:對競爭意識、效益意識、平等意識、求實創新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等應加以倡導和弘揚,對緊扣時代特點的一些新的道德倫理,如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生態倫理等,應在德育內容中加以體現。
5.創建開放性、互動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新趨勢下的學校德育在方式上應實現從封閉性德育向開放性德育的轉向,從說教式德育向互動式德育的轉向[3]。那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獨立存在的封閉性德育,割裂了德育與其他各育的有機聯系,無法完成對完整人的教養,而且其靜態的、凝固的、單向灌輸的特性,使德育脫離了現實生活,疏離了個體生命本性。在社會轉型的新趨勢下,應使學校德育逐漸轉向生活、生命、社會,形成一種開放性的德育。同時,應逐漸摒棄過去那種單向的、灌輸的道德教育方式,創建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創造性的互動德育方式。互動式的德育強調師生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創造、共同成長的關系,其間體現的是平等、合作、尊重、理解、意會、傾聽、創造等道德要素。這種互動性的德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教師主要是學生精神發展的引領者,教師要有進行精神引領的眼界與境界,因而對教師的教育素質要求更高。
6.實現教師素質的自覺轉型
新趨勢下學校德育的實現必須依靠教師素質的自覺轉型。個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去實現,新趨勢下的學校德育需要教師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素質[4]:一是更新的觀念。即教師必須更新現有的一系列觀念,尤其是學校道德教育觀、教師觀與學生觀,要逐漸摒棄“訓導觀”、“裁判觀”、“容器觀”,倡立“指導觀”、“顧問觀”、“主體觀”。二是開放的精神。即教師應自覺摒棄過去那種僵直的、機械的、教條的、封閉的思想,而應以一種辯證的、歷史的、開放的眼光,看待道德教育實踐中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系統的合理性,在對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進行說明、充實和改造的同時,應將相似、相異乃至相反的各種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真實地告訴學生,讓其自己進行判斷與取舍,而不是隱藏與回避。三是民主的作風。教師應自覺摒棄道德的權威與價值的法官角色,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學生。四是反思的意識。即人性化與生活的德育要求教師必須不斷研究和把握社會期待與學生需求的真實變化,不斷探尋和弄清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的合理性程度,不斷分析與明了自身的道德教育實踐狀況。這當中,對教師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對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之合理性的反思,其目的在于對它們進行充實、修正與完善。
研究生是我國未來高層次建設人才的主要來源。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層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將來的發展和興衰。但當前研究生德育狀況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與國家對人才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斐蛇@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標的確立上缺乏層次感與系統性,脫離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實際、品德發展水平和需要。德育過程簡單化,簡單地把德育等同于知識傳播。在德育方法上,傳統德育模式背離受教育者道德認知規律,把受教育者視為社會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主體性未能充分發揮。德育內容狹隘化,只重視宏觀的政治教育,忽視品德能力教育和個性化的健康人格教育。
現代建構主義者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觀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所獲得的知識,而必須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當前的知識,建構當前知識的意義。第二,學習的建構過程是雙向性的。一方面,通過使用先前的知識,學習者建構當前知識的意義,以超越先前的知識;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識不是從記憶中原封不動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據具體實例的變異性而獲得重新建構。第三,學習者的建構是多樣化的。由于知識存在復雜多樣性、學習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個人的先前知識存在獨特性,因而每個學習者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將是不同的。建構主義學習具有積極性、建構性、社會性、反思性的特征。
建構主義學習觀引起了現代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促進了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同時,建構主義也為學校德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下的研究生德育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觀下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應是一種主體性德育模式,這種模式完全區別于傳統的工具性德育模式,它將德育的現實性功能、超越性功能、個體享用性等功能有機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體性這一目標的培養上,既通過道德教育傳授現時代的規范,又按照某種超越于現實的道德理想去塑造與培養人,它給出了今后德育改革的方向。建構主義學習觀提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知識灌輸的過程。此觀點強調學生不僅要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而且要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這在本質上是對人的主體價值給予充分的尊重,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方向。主體性德育模式即是建構主義學習觀與德育的結合產物
1.主體性德育模式的內涵。主體性在哲學上是指人在與一定對象的關系中所具有的主動態勢、能動作用、積極態度和支配地位。因此主體性德育的職能就是要使學生的德行從他律變成自律.讓研究生懂得既要發展自己,又要造福于社會。
所謂主體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體教育思想或主體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是強調承認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受教育者成為具有獨立性、創造性、能動性等“主體道德素質”的社會主體的德育模式。L2]它的基本觀點是重視人的主體性,在德育中樹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利用多種德育手段激發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人格。
主體性德育模式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但重點是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根據他們已有的德育經驗,充分喚醒其主體意識,使之主動建構德育觀念并自主能動地付諸行動,這一過程是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過程。教師應該是德育知識的傳授者、德育環境的營造者、德育資源的提供者、德育過程的支持者。
2.實施主體性德育模式的必要性。主體性德育理論是以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引導和幫助學生由個人主體性向群眾主體性、人類主體性發展,謀求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與和諧,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L3j
第一,主體性德育模式的確立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也是時代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核心是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首先,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它要求培養人的主體性。因為受到市場經濟某些消極影響,部分研究生言不離“金錢”,行不離“經商”,思不離“享樂”,從而陷入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利益主義”的旋渦中,德育教育者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超越“拜金主義”等層面,弘揚主體意識,不斷追求完美的人格。其次,科技的迅猛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需要培養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強調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以促進教育、教學的民主化、個性化。另外,網絡資源的開發也迫使人們發展主體能力以適應網絡經濟的發展。
第二,主體性德育模式的確立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實行素質教育,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離不開學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為特征的自覺接受德育、努力參加實踐.主動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要走在素質教育的前列就必須將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出發點,而創新精神的培養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果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難有創新.難以實現德育目標。
二、研究生主體性德育模式的構建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觀,構建研究生主體性德育模式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合理定位。傳統的德育目標的確立缺乏層次感和系統性,嚴重脫離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實際、品德發展水平和品德發展需要。它將德育的總目標作為起點,而沒有將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時已有的道德認知結構作為德育起點,各級各類學校所設置的德育起點都存在整齊劃一、大同小異的問題,而沒有考慮到受教育者已有的經驗,致使德育定位發生偏差,因此構建研究生主體性德育模式要科學合理定位德育目標德育目標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將德育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子目標來實現,從而形成一個協調一致的、系統的德育目標體系。
2.充實內容。德育內容是實現德育目標的載體之一。它肩負著將研究生培養成自主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健康的人、創新的人的重任。因此,德育內容的設置,“不僅要關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觀念等意識層面上的問題,也要關注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僅要關注受教育者知識、技能、思維培養,也要重視受教育者情感、意志、興趣、需要、信念等個性素質及社會責任感與社會能力的培養”2J。
第一,倡導人文教育,并將之定位于德育的基礎。人文教育即人文學科的教育。人文學科是人類思想和活動最有價值的記錄,其中蘊涵了豐富的道德思想,為德育奠定了寶貴的基礎??v觀人類教育發展史,學校教育經歷了以人文教育為主、以科學教育為主、進而強調以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歷史發展軌跡。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往往偏重科學技術知識和實用知識等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研究生教育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要提倡導師多給予研究生人文關懷。著名科學家楊叔子就要求他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讀《大學》、《論語》、《老子》等古典著作,既重科學教育又重人文教育。重視人文教育,弘揚人文精神是主體性德育模式的重要生長點。
第二,注重德育個性化。“個性化教育是一種重視個性,發展個性,注重學生的智慧潛能,承認差異,發揮自我,崇尚自由,促進學生個性完美和全面素質提高的創造性教育模式。”5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拓展人的價值。以往的德育模式排斥個性發展,要求統一的德育模式,主要是割裂了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事實上,個性和共性是不可分割的,個性是具體的,共性是抽象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因此高明的道德藝術是既保持個體行為的個性和創造性,同時又能自覺地適應和維護道德規范。主體性德育模式正是注重將德育的共性與個性結合在一起的好的德育模式。
第三,德育不僅要個性化,還要生活化。德育的最高目標就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快樂地生活,所以要從生活出發,而不是從規范出發。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都泛化在其中。研究生在具體的生活中能夠感悟生活的樂趣、意義,同時生活世界也能幫助其樹立生活信念,使其更好地認識生活、認識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并把德育作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務。作為培養醫藥人才重要基地的醫科院校,其培養的人才關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醫藥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須抓住其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即學校教育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和改進醫科院校德育工作,無疑具有極端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和改進醫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現實性
目前,多數學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檀傳寶教授從多方面論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會性功能以及個體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認識對德育實際的意義和影響不僅是一種理論分析,也是我國德育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線索之一。德育答辯是高校德育的一種形式,其功能和意義也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和肯定。高博從道德認知的嘗試與解讀中探討德育答辯的理論和意義,他認為“道德認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需要認知主體的參與,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設計,高校德育答辯是道德認知新的嘗試。它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有效系統地參與道德認知過程”。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高校開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個德育體系缺少人性化、動態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無論是其形式和內容,還是體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實現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平臺。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學首次開展德育答辯,這次新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皩W者魏俊興認為德育答辯是畢業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導教育學生將被動接受教育轉化為主動進行自我教育的方式”,這種教書與育人同步運行的教育方式,不僅符合教書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2013年云南中醫學院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工作,經過三年的實踐,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當前,我國醫療行業現狀,存在醫患關系持續惡化,究其原因,有醫療體制不健全、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醫院過于功利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患者維權意識高等因素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和做人操守較低。
醫德作為一種職業道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作為培養醫藥人才重要基地的醫科院校,其培養的人才關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醫藥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須抓住其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即學校教育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和改進醫科院校德育工作,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云南中醫學院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工作實踐
為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醫學院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具體實施細則,成立了由校黨政領導牽頭,學工部、團委、宣傳部、思政部、教務處等部門組成的畢業生德育答辯指導委員會,全面負責畢業生的德育答辯工作,并投入專項工作經費為德育答辯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同時按照學院德育答辯的具體工作安排,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實施,分為宣傳準備、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總結整理五個階段。
在宣傳準備階段,云南中醫學院要求各學院結合實際制訂周密、詳盡、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并通過各種途經,向本科畢業生闡述德育答辯的目的、意義以及撰寫答辯論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辯方式。引導畢業生妥善處理好求職就業、畢業綜合考試、實踐技能考試、職業資格考試與德育答辯的關系,集中必要的時間精力做好德育答辯準備。落實好每名畢業生德育論文指導教師。
在撰寫論文階段,要求每位畢業生回顧大學歷程,認真梳理生活、學習思想成長過程及對人生的感悟,全面總結成功的經驗和挫折的教訓,找準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撰寫符合本人實際情況、個性化的德育總結答辯論文。
學生在撰寫德育論文前,先與指導教師充分交換意見基礎上,擬訂德育總結的論文提綱,成稿后先在班級內部互評修改,再根據指導教師審閱意見反復修改完善,經指導教師審核簽字通過后,按規定格式打印裝訂,經本院“畢業生德育答辯評審委員會”審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辯。
在現場答辯階段,各二級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評審委員會”組織畢業生以班級為單位,嚴格按照學校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規程組織答辯,要求每位畢業生必須參加,并安排低年級學生代表現場觀摩。畢業班級的答辯由“畢業生德育答辯評審委員會”指定評審小組具體負責,答辯評委應不少于3人,要求嚴格按照學校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成績評分細則進行評分,并指定專人負責記錄。
現場答辯結束后,各學院綜合每名畢業生平時成績、論文成績、答辯成績,計算最終成績,填寫《云南中醫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評審登記表》。按答辯人數5%的比例推薦“德育優秀論文”報學工部,同時在對撰寫畢業生鑒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辯評審意見。
整個德育答辯過程中,云南中醫學院堅持德育與專業教育并重、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注重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又切實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強化畢業生對自身思想道德的內省和行為的自律。
通過三年的實踐,云南中醫學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辯,應該說達到了預期目標。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別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畢業生參加德育答辯,且全部都通過德育答辯,其中綜合優秀的比例達到90%以上。從實施過程以及最后結果看,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從制度上確保了德育論文答辯的強力推行。事實也有力證明,德育答辯制度不僅較好地豐富完善了德育工作體系,而且還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成效和經驗
通過三年來的實踐證明,實行德育答辯對把德育落到實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德育答辯有效引導學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確定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的教學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將一定的思想理論、社會道德傳遞給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使青年學生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的系統活動過程?!钡掠疝q是德育過程中的一個有機部分,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以及論文的撰寫影響學生的思想,其過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手段構成的。德育答辯其實質是通過制度設計,由學生完成建構內心道德境界、發展道德知識直至指導自身行為、激發道德情感的過程,使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動之以情,由外在的強制內化為內心信念及準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辯有效把握人才培養薄弱環節
德育答辯正值畢業生畢業之際,他們渴望理解與溝通,希望心靈得到關切,渴望困惑的問題得到明確的答案。德育答辯通過對大學生活的回顧,總結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其思想動態,是大學生心路歷程的反應,能很好地呈現大學生內心世界與心靈成長的軌跡。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題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幫助他們解疑釋惑,提高認識,其過程實際上是“德育對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構的過程,是環境與成長的統一,價值引導與個人價值建構的統一。”
通過德育答辯,教師能了解到個體成長中的困惑問題以及學生內心世界成長軌跡,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引導激勵學生走向至善。發展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是德育目標之一,同時還要改造學生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并建構學生內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為習慣。德育答辯通過論文的撰寫,德育指導教師一對一的引導,促使畢業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辯過程可以說是畢業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無論對個體還是對學校、老師都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就德育主體而言,開展德育答辯可以引導其回顧在校成長、成才歷程,總結收獲,找準缺失,增強學生主體自覺意識。就學校辦學育人實踐而言,通過德育答辯,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生成長軌跡,檢驗人才培養和德育實施效果,總結得失,改進工作。
(三)通過德育答辨,充實畢業教育內容
德育答辯正值畢業生進入實習求職階段,群體分化明顯,班集體難以統一組織活動,畢業生處于松散狀態,極易誘發事端。“德育不是“回歸”生活,而是“建構”生活;德育不是建構“所有生活”,而是建構“道德生活”。德育不僅關注道德“生活內容”,而且關注“道德生活方式”。開展德育答辯,旨在激發“潛藏的自我意識,使畢業生更為熱愛生活、體驗生活,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養成德性,而非脫離現實生活,在虛無縹緲的世界中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蓖瑫r,增強畢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密切師生、同學關系,疏導離校前的各種不良情緒,引導畢業生珍惜時光,順利度過大學的最后寶貴時光。
(四)通過德育答辨,促進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通過德育答辯系統工作,一是加強畢業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質,又依據學生個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指導和幫助,強化學生對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內省和行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師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發揮主導作用,從與學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導論文選題、撰寫審改,強化對學生成才的理性指導,有效彌合高校新校區顯示存在的師生時空距離疏遠的不足。三是充分發揮優秀畢業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帶動和鼓勵在校生學習成長,傳承優良校風學風。
(五)通過德育答辯,全面衡量人才培養質量
云南中醫學院對本科畢業生知識能力和學術水準的評判,已經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試、答辯制度,但對于其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的評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統性、痕跡化、規范化和總結性評價體系。通過開展德育答辯,為云南中醫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創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實證材料。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55-01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著較強的負面影響,它不僅使大學生主流思想淡化、道德觀念淡漠和責任感降低,甚至使一些大學生走上網絡犯罪的道路。面對來勢兇猛的網絡大潮,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徑來開展網絡思想品德教育。
一、當前網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與傳統學校教育相比,網絡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教育和學習方法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于這種教育組織形式的變化,基于傳統學校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必然存在不適應的方面,從而導致了傳統德育方法在新環境下的實效。同時,由于網絡教學真正獨立發展時間尚短,適應這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體系存在缺失的現象,主要體現在:
第一、傳統德育教育的方法不適合網絡教學形式。
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是進行道德知識的傳授,在教育方法上收效甚好的“說理教育法”、“榜樣示范法”、“行為實踐法”在網絡教學中遭遇尷尬。其主要原因為,傳統模式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教師把握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并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真實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為討論和談話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然在網絡教學中,教師既無法選擇固定的教育對象,也無法有效地監督和約束學生在網絡教學資源中接收到的信息。此外,雖然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基本不存在人際交往障礙,但卻缺乏有效的、足夠的交流,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行為約束和管理都存在軟弱無力的表現。
第二、傳統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在網絡教學略顯貧瘠無力。
傳統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的貧瘠無力現象并不始自網絡時代,但卻在網絡時代的放大鏡下越演越烈。前沿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認為,指向促進個體幸福感和人格成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育人效果更加。這種承認個人價值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追求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形成合力達到對人的育人效果。而網絡環境將人的個人價值、自行的自由給予最大的合理化,并且已成為每個人離不開的社會環境之一這一方面使得傳統德育內容的魅力消失殆盡,另一方面也在催促著廣大教育者形成新的教育價值理念,探究適用于網絡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
二、網絡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紀,構筑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教育教學手段將是以網絡教學為主體的現代遠程教育?;谟嬎銠C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教學與傳統教育的一個根本性區別在于師生的交往模式的改變,這使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情境、師生交往模式難以在網絡教學中有效發揮和運用。在網絡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者的主動控制功能也被逐步削弱,而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功能卻得到進一步提升。面對一弱一強的變化,就需要找到一種新的網絡教學模式來滿足各方的教育需求,促使教育者可以與學習者充分交流,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計劃,隨時提問并能得到及時回答。這樣的一種網絡思想品德教育已使導向性的自主學習教育模式成為必要與必須,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這種網絡思想品德教育的傳播思想導向是主流的
對學生的正確思想導向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起點與目的,也是衡量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潛在的一個巨大的思想陣地,必然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政治思想等意識形態來占領。先進的思想不占領,其他非先進甚至盲目錯誤的意識形態必然要占領。網絡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自然是經過教育篩選,教育方式也是教育者們的精心設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育者對德育教育過程的控制。因此,在當前網絡教學條件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利用網絡將主流的道德思想輸送到校園、輸送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為此,網絡思想品德教育應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不斷開辟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擴大和增強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努力占領網上思想主流。
第二、網絡道德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必然要求
學生要在網絡教學條件下達到提高道德情操和個人修養,勢必就要通過激發學習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來建構個人的精神世界。網絡思想品德教育大大突出了學生在選擇上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和篩選道德學習內容,將自己的所學所行通過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反饋機制為以佐證,不斷修正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網絡道德自主學習之所以可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質量,與個體對所學道德內容的理解有關。應當承認,學生在如下情形容易達到對所學道德內容的深刻理解:一是當學生感到需要通過道德學習才能執行任務時,他們采用深刻理解的學習方法;二是當學生通過實踐體驗而不是通過觀看和被告知思考什么是道德的時候,這種實踐體認最能引發深度的道德學習;三是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道德學習內容和道德學習方法時,能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的時候。這些條件,在網絡教學的條件下都是極為容易實現的。
【摘要】本文以基礎教育為視角,就當前中學生德育考核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考評體系、工作程序和信息反饋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期增強中學生德育考核評價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 德育;考評;公正;客觀;有效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is virtuous to teach a problem and counterplan of investigate the evaluation
Liu Wang lin,Luo Ya xiong,Chen Yin bang
【Abstract】This text with foundation education is angle of view, current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be virtuous to teach to investigate evaluation medium existence of key problem, from examination system, work the procedure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etc.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 with period strengthe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be virtuous to teach to investigate evaluation work of usefulness.
【Key words】Virtuous teach;Examination;Fair;Objective;Valid
中學生德育考核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中學生德育進行考核評價,構建融導向、激勵、約束和監督于一體的德育管理機制,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能力,激發學生在德育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健康成長,進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有利于班主任對學生實現有效管理,可以了解出學生的行為狀態和思想狀態,所獲取的信息可為“師者”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提供參考依據,從而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
一、當前考核評價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目前所提供的德育考核評價體系日益顯得滯后,難以適應日益突出學生德育評價個性的要求。
一是考核評價內容不科學。對全校運用一個體系、一個標準、一套辦法來考核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過于籠統和抽象,缺乏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指標下面沒有細分支撐性指標,沒有形成指標體系,量化分析不足,考評主觀隨意性大,測評主體對測評對象的評價容易停留在感性層面。
二是考核評價方式不完善。每學期考核一般由班主任負責或獨自完成,僅憑班主任一人對班級每個學生的了解程度或主觀印象,給每個學生作出“優、良、中、差”的評判或認定,這就難免帶有片面性、隨意性和主觀性。從操作上來講比較簡單,考評工作流于形式,有走過堂之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德育考核評價工作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客觀性。
三是考核評價主體不明確。在目前的學生德育考評體系中,對學生自控能力的高低沒有明顯區分,經常會出現自評、互評、認定不一致的情況,如有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某項具體項目,特別是強調自學性的項目自評中為“良”或“合格”,而在互評、認定、總評上卻常見“優”,其原因在于這位學生確實做得很好,但可能是在他控比如老師、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完成的,這就替代了學生這一評價主體的地位。
四是考核評價結果不透明。每學期對學生的德育考評沒有明確的結論,沒有反饋,也沒有運用,考與不考對學生個人影響不大,甚至毫無影響。一方面沒有開展反饋,參與考評工作的師生、家長也不知道結果;另一方面在結果運用上雷聲大雨點小,重考評過程,輕結果運用。
二、改進考核評價工作的具體措施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而學生的習慣是在一定條件下自動地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個體能夠自動去遵守社會公德和各種規章制度的傾向性活動。因此只有突出學生自我管理的主體性、減少考核評價的隨意性、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才能克服知與行、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才能產生德育的實效性。
第一,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目前,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因此,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也應隨之轉變,以適應發展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公正、公平,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德育考評體系。一要內容全面,體現綜合性。德育考評必須準確地反映出考評對象在成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全面素質,所以考評內容要涉及到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道德意志的強化、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品德的培養等諸多方面,要選擇哪些綜合性強、涵蓋面廣的指標,既要讓班主任易于管理,又要讓學生易于記識。二要實用可行,具有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標必須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做出明確、具體的定性要求,使考評指標達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為評定學生的德育成績提供客觀依據。三要科學分配權重,注重合理性。緊扣《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和“在社會做個好公民”三個方面進行百分制評比操作,按照由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順序排列,其分值比例依次為60:20:20,共計100分。與此同時,必須科學地確定各項指標的不同權重,考評各有側重,只有總體上把握各項指標,形成立體交叉,才能比較科學、合理地考評學生的品德。
第二,制訂考核評價的工作程序?,F代教育理論認為,評價結果是否具有激勵性,是衡量評價思想是否正確的最后分野。因而務必加強考評程序的規定性。一是落實載體。每位學生建立一份《學生成長檔案袋》,一周為評價單位,一學期評價為階段,一學年評價為總結,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是檔案袋中評定的主要材料??荚u工作由學校政教處監督落實,使其真正起到總結成績、找準問題、理清思路和促進發展的目的。二是擴大民主。德育考評應重在落實民主參與,堅持自我評價、班級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總評等環節,并對參與評價的人員、范圍作適度的規定。同時在總評時,應與上一學期或學年的考評情況進行比較,然后給予肯定或否定,以便制定改進措施。三是綜合考評。要公正、客觀考評學生的德育素質,避免公式化和走過堂,關鍵在于堅持三個原則,即以自我評價為主,做到民主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以激勵評價為主,做到客觀評價與激勵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以發展評價為主,做到個性評價與發展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可運用計算機技術對綜合評定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并形成簡潔、直觀的線性分析圖表,便于考評工作借助計算機和網絡的強大功能。
第三,制定完善考核的反饋機制。反饋原理指出:任何系統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可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一是完善反饋制度。學生德育考評不是學生個人的事,它涉及到千家萬戶,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考評結果要及時向學生家長反饋,增強考評工作的透明度,以便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確保學生、家長的知情權和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二是加強結果運用。對學生德育考評工作的最終價值體現在結果的運用上,結果運用好了,就會提供正能量。對在考評中德育顯著的學生在升旗儀式上授予“行為規范標兵”稱號,并吸納到學生會和班、團干部中,使其得到重用、受到鼓勵;對在考評中德育不及格的學生,通過師生家長會、舉辦學習班和家訪等多種形式加以幫助和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長。三是發揮時政教育功能。在校園內設置書報閱讀欄,在班級設置圖書閣,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讀報或收看新聞,利用班、團課對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分析識別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德育考評是一項動態性的復雜工作,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結果與過程、他評與自評、矯正與激勵、客觀與公正等關系,就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和自信心,從而真正實踐素質教育的宗旨,充分發揮德育考核評價所具有的發展性功能,切實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小偉.立體激勵促成長[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3.4:54-55;
[2]檀傳寶. 立德樹人實踐應有三大堅守[J].人民教育.2013.21:17-20;
2.( B )
A.培根 B.夸美紐斯 C.赫爾巴特 D.贊可夫
3.“我們敢說日常所見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這一觀點出自洛克的( B )
A.《大教學論》 B.《教育漫話》 C.《愛彌兒》 D.《普通教育學》
4.學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學工作 B.公共關系 C.行政工作 D.總務工作
5.“活到老學到老”是現代教育( C )特點的要求。
A.大眾性 B.公平性 C.終身性 D.未來性
6.學校管理的目標和尺度是( C )
A.經濟收入 B.良好的公共關系 C.學??冃?D.政治影響
7.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是( B )
A.教學活動 B.溝通 C.教勞結合 D.協調
8.兒童身心發展有兩個高速發展期:新生兒與青春期,這是身心發展( B )規律的反映。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9.( C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針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標
10.學校德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功能即指( D )
A.發展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會性功能
11.美國各門課程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日本的綜合活動時間反映出對( C )在課程中地位的重視。
A.知識 B.能力 C.直接經驗 D.間接經驗
12.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課程和工業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課程屬于課程類別中的( A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融合課程
13.教學活動的本質是( A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14.“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某老師把學生的回答的分12個饅頭的計算板書出來: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這一做法體現了( C ) A.鞏固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5.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D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綜合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16.把兩個及其兩個年級以上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級,直接教學與布置、完成作業輪流交替進行,在一節課內由一位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 D )。
A.分層教學 B.合作學習 C.小班教學 D.復式教學
17.羅杰斯的“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發學習”、“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的教學原則屬于( A )
A.非指導教學模式 B.結構主義課程模式 C.發展性教學模式 D.最優化教學模式
18.最早在教學理論上提出班級授課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紐斯 C.裴斯塔洛齊 D.凱洛夫
19.“矮子里找高個”、“水漲船高”是一種( A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定性評價 D.定量評價
20.從評價的功能上區分,中小學教育評價的類型可分為( C )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B.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C.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D.正確評價和錯誤評價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10分)
1.學校文化的內容有(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
C.對個性的理解 D.對學習、工作的態度 E.對集體的看法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訪 B.民主評議 C.家長會 D.家長委員會 E.校外指導
3.現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產性 B.公益性和免費性 C.科學性 D.國際性 E.終身性和未來性
4.溝通對于學校管理來說,有如下功能( BCDE)
A.作出判斷評價 B.信息傳遞 C.控制 D.激勵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措施有( ABC)
A.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培養
B.重視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獲得體驗
C.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針對性教育
D.教育目標要反映社會發展
E.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展
6.聘任教師的形式有(ABCE )
A.招聘 B.續聘 C.解聘 D.不聘 E.辭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導向功能 B.強制功能 C.調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評價功能
8.參觀教學法可分為( BDE)
A.可行性參觀 B.準備性參觀 C.現實性參觀 D.并行性參觀 E.總結性參觀
9.班級組織機構微觀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員會制 B.直線式 C.參謀制 D.職能式 E.直線職能式
10.咨詢活動的基本原則有( BCDE )
A.改變現實、追蹤效果 B.積極關注和信任來訪學生 C.注重來訪學生的主動參與 D.充分支持和鼓勵來訪學生
E.嚴格為來訪學生保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是( A )。
A.《學記)) B.《論語) c.《大教學論》 D.《普通教育學》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狈从沉斯糯逃?B )特點。
A.嚴格的等級性 B.教育與生產實踐的分離和對立
c.教育目標明確 D.鮮明的階級性
3.教育史上兩大對立學派一一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C )。
A.凱洛夫和赫爾巴特 B.杜威和赫爾巴特
c.赫爾巴特和杜威 D.夸美紐斯和杜威
4.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 C )。
A.格塞爾 B.杜威 c.華生 D.霍爾
5.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梯實驗”充分說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條件。
A.后天學習和訓練 B.遺傳素質
c.教師教學水平 D.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長”違背了人的身心發展的( A )規律。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詳細論證班級上課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B.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8.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是( B )。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教科書 D.考試成績
9.制定教學計劃的首要問題是( A )。
A.課程設置 B.學科順序 c.課時分配 D.學年編制
10.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是由( B )的特點決定的。
A.勞動內容 B.勞動對象 c.勞動手段 D.勞動方式
11.獎勵和懲罰屬于德育工作的( C )。
A.比較法 B.榜樣法 c.評價法 D.自我教育法
12.運用先進典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德育的( B )。
A.引導法 B.榜樣法 c.談話法 D.討論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D )教學原則具體運用的結果。
A.自覺積極性 B.啟發性 c.鞏固性 D.因材施教
14.教師必須做到“嚴以律己,為人師表”,這是因為教師的勞動具有(B )。
A.創造性 B.示范性 c.連續性 D.主體性
15.按照學生的能力、學習成績或興趣愛好分為不同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稱為( B )。
A.活動課時制 B.分組教學 c.設計教學法 D.道爾頓制
16.中小學用得最多的課的類型是( D )。
A.新授課 B.復習課 c.技能課 D.綜合課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C )。
A.導向、規范和權威功能 B.激勵、評價和規定功能
c.導向、激勵和評價功能 D.規范、引導和評價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學生 B.組織和培育班集體
c.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D.統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9.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課程類型上,它屬于( C )。
A.科學課程 B.活動課程 c.隱性課程 D.核心課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 C )作用。
A.基礎 B.關鍵 c.導向和動力 D.物質基礎
1.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 C )。
A·主導因素 B.決定因素 c.物質前提 D.內部動力
2·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B )。
A.遺傳決定論的觀點 B.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C.家庭決定論的觀點 D.兒童決定論的觀點
3.人的身心發展的狀態和程度稱為( C )。
A.發展 B.成長 c.成熟 D.生長
4.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 )。
A·教育教學工作要抓關鍵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漸進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據不同年齡分階段進行
5·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C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D.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不能起到主導作用的
6·( C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針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標
7.從評價的功能上區分,中小學教育評價的類型可分為( A )。
A.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B。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c.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D.正確評價和錯誤評價
8.教學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 A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9.某老師把學生回答平均分配12個饅頭的多種計算方法板書出來: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這一做法體現了( C )。
A.鞏固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0.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和依據是( A )。
A.課程計劃 B.教學大綱 c.考試用書 D.教科書
11.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體現( B )。
A.以智育為主 B.以上課為主
c.以課外活動為主 D.以社會實踐為主
12.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職業角色的( C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樣化 D.個別化
13.我國唐朝“六學二館”等級森嚴的入學條件,充分說明了社會政治經濟影響和制約著( C )。
A.教育的領導權 B.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c.受教育權的分配 D.教育目的
14.盲人的觸覺、聽覺一般比較靈敏,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C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15.學生的興趣、好惡、意志以及其他個性品質等因素實際上是指( C )。
A.智力因素 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 D.感知因素
16.結構主義課程論的創立者是( C )。
A.杜威 B.布魯姆 c.布魯納 D.贊可夫
17.我國的“六課型單元”教學、“六步教學法”、“學導式”教學等,都是( C )。
A.傳遞一接受教學模式 B.引導一發現教學模式
c.自學一指導教學模式 D.集體教學模式
18.教師的根本任務是( D )。
A.教學工作 B.班主任工作 c.德育工作 D.教書育人
19.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 B )。
A.榜樣示范法 B.說服教育法 c.品德評價法 D.陶冶教育法
20.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呈現、介紹大量和系統信息的方法是( D )。
A.實踐法 B.談話法 c.參觀法 D.講授法
1.制度化教育的標志是(C )
A.教育實體 B.學校
C.學校教育系統 D.終身教育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出現在(A )
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現
3.教育的終身化是 的特點( B )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紀以后的教育 D.后工業社會教育
4.教育學作為一個學科獨立的標志是(A )
A.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康德的《論教育》
C.赫爾把特的《普通教育學》
D.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5.學校文化的核心是( B )
A.物質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園文化 D.思想觀念赫行為方式
6.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其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表現身心發展的(B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穩定性
7.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D )
A.社會本位 B.個人本位
C.社會要求與個體發展的統一
D.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8.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B )
A.引發動機 B.領會知識
C.鞏固知識 C運動知識
9《學記》中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的教學原作是( B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激勵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C )
A.提出教學目的 B.選擇教學方法
C.涉及教學進程 D.規劃板書內容
11.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B )
A.個別教學制 B.班級授課制
C.現場教學 C.小組教學
12.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三維目標”是( C )
A.知識,智力,能力 B.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礎性學力
C.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D.知識,智力,情感
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是( C )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課教學
C.思想政治課赫其他學科教學
D.黨支部共青團少先隊活動
14.致力于發展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B )
A.認知模式
B.價值澄清模式
C.社會學習模式
D體諒模式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B )
A.理解和研究學生
B.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C.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D.統一多方面的教育影響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 赫爾巴特 B. 盧梭 C. 洛克 D. 杜威
2.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 A )
A.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B. 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C. 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D. 教育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3.人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表明了個體的發展具有( C )
A. 順序性 B. 階段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4.“理想和未來”是人生哪個階段的重要特征( C )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成年期
5.馬克思指出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是( D )
A. 理論聯系實際 B. 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
C. 知識分之與工農相結合 D.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 B )
A. 課程 B. 課程標準(教學大納) C. 課程計劃 D. 課程目標
7.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征是( D )
A. 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 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 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 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9.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是( B )
A. 練習法 B. 演示法 C. 實驗法 D. 發現法
10.打亂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這是( A )
A. 外部分組 B. 內部分組 C. 設計教學法 D. 道爾頓制
11.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屬于教學策略中的( D )
A. 內容型策略 B. 形式型策略 C. 方法型策略 D. 綜合型策略
12.德育過程結構的構成要素是( C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C.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D.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環境
13.“學會關心”是下列哪種德育模式所強調的( B )
A. 認知模式 B. 體諒模式 C. 價值澄清模式 D. 社會模仿模式
14.把對集體的管理和對個別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班級管理方式是( C )
A. 常規管理 B. 目標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15.“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敝傅慕虒W原則是:( B )
A. 直觀性原則 B. 啟發性原則 C. 因材施教原則 D.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6.對教育的規模和速度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A )
A. 社會生產力 B. 經濟基礎 C. 上層建筑 D. 社會生產關系
17.學生是人,是教育的對象,因而他們( D )
A. 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 B. 對外界的教育影響有選擇性
C. 毫無顧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動地接受教育
18.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方法是( B )
A. 練習法 B. 實驗法 C. 試驗法 D. 實習法
19.“桃李無言,下自成溪。”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B )
A. 說服教育法 B. 榜樣示范法 C. 實際鍛煉法 D. 陶冶法
20.在校外活動中,教師處于( C )
A. 領導地位 B. 啟發指導地位 C. 顧問地位 D. 主導地位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21.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ABC )
A. 課程計劃 B. 教學大納 C. 教科書 D. 學生作業 E.課文
22.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BC )
A. 思維 B. 社會實踐 C. 創新 D. 判斷 E.審美
23.從課程的任務角度劃分,課程分為下列那些?(BCD )
A. 技術型課程 B. 基礎型課程
C. 拓展型課程 D. 研究型課程 E.健身型課程
24.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 ABC )
A. 鉆研教材 B. 了解學生 C. 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D. 批改作業 E.檢查作業
25.布置作業時,教師應當遵守的要求是(ABCDE )
A.作業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 B.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C.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D.經常檢查和批改 E.作業內容要有代表性
26.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吃透兩頭”所指的是( AC )
A.充分理解教材 B.認真備課
C.充分認識學生 D.仔細批改 E.嚴格管理
27.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
A.遺傳 B.環境 C.教育 D.成熟 E.人的能動性
28.品德的構成因素有哪些?( ABCD )
A.知,即道德認知 B.情,即道德情感
C.意,即道德意志 D.行,即道德行為 E.道德品質
29.義務教育是一種( AC )
A.普及性教育 B.自愿性教育
C.強制性教育 D.淘汰性教育
E.選拔性教育
30.關于素質教育,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BCD )
A.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B.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C.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D.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E.素質教育是學歷教育
1.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C )
A. 孔子 B.. 夸美紐斯 C. 赫爾巴特 D. 凱洛夫
2.制度化教育出現的教育標志是( C )
A. 人類教育的產生 B. 古代學校的出現
C. 近代學校體系的形成 D. 終身教育的實現
3.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D )
A. 教育的領導權 B. 受教育的權利 C. 教育目的的性質 D. 教育結構的變化
4.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是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的發展是人的潛能的完善,這種理論是( A )
A. 內發論 B. 外鑠論 C. 成熟論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5.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方面是( C )
A. 授受關系 B. 指導和被指導關系 C. 相互促進關系 D. 相互制約關系
6.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養的教程是(A )
A. 基礎型課程 B. 發展型課程 C. 知識性課程 D. 工具性課程
7.德育過程的基礎是(A )
A. 掌握知識 B. 激感 C. 道德內化 D. 活動和交往)
8.戰國后期,我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文獻是:( C )
A. 《大學》 B. 《中庸》 C. 《學記》 D. 《孟子》
9.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出現在( A )
A.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B.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C.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D. 信息革命的出現
10.教育終身化的特點是( C )
A. 古代教育 B. 近代教育 C. 20世紀以后的教育 D. 后工業社會教育
11.學校文化的核心是( D )
A. 物質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校園文化 D. 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2.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其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表現身心發展的( B )
A. 順序性 B. 階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不穩定性
13.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D )
A. 社會本位 B. 個人本位
C. 社會要求與個體發展的統一 D.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14.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 B )
A. 引發動機 B. 領會知識 C. 鞏固知識 D. 運動知識
15.《學記》中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的教學原則是( B )
A. 直觀性原則 B. 啟發性原則 C. 激勵性原則 D. 鞏固性原則
16.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C )
A. 提出教學目的 B. 選擇教學方法 C. 涉及教學進程 D. 規劃板書內容
17.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B )
A. 個別教學制 B. 班級授課制 C. 現場教學 D. 小組教學
18.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的教育家是( C )
A. 赫爾巴特 B. 亞里斯多得 C. 杜威 D. 康德
19.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是( C )
A. 班主任工作 B. 政治課教學
C. 思想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D. 黨支部共青團少先隊活動
20.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到何種作用( B )
A. 強制作用 B. 主導作用
C. 輔助作用 D. 中介作用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后的括號
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21.在我國,教育目的有哪幾個層次?(ABC )
A. 國家的教育目的 B. 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C. 教師的教學目標 D. 家長的要求 E. 學生的目標
22.CIPP評價模式由下列哪些組成?(ABCD )
A. 背景評價 B. 輸入評價
C. 過程評價 D. 成果評價 E. 目標評價
23.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有哪些?( ABCD )
A. 身體狀態的劇變 B. 內心世界的發展
C. 自我意識的覺醒 D. 獨立精神的加強 E. 思想品德的形成
24.從課程制定或管理制度角度將課程分為(ABC )
A. 國家課程 B. 地方課程
C. 學校課程 D. 培訓課程 E. 泛讀課程
25.根據一節課所完成的任務,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CD )
A. 講授課 B. 理論課
C. 新授課 D. 鞏固課 E. 培訓課
26.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下列哪些?(ABC )
A. 綜合性 B. 可操作性
C. 靈活性 D. 原則性 E. 針對性
27.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下列哪些類型?(BCD )
A. .組織型 B. 權威型
C. 民主型 D. 放任型 E. 藝術型
28.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表現出下列哪些特性?(ABCDE )
A. .順序性 B. 階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補性 E. 個別差異性
29.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哪些?(ABC )
A. 學習輔導 B. 生活輔導
C. 擇業指導 D. 職業指導 E. 心理咨詢
30.教學大綱一般由下列哪幾個部分組成?(CD )
A. 練習部分 B. 作業部分
C. 說明部分 D. 本文部分 E. 注釋部分
1.歐洲奴隸社會中,斯巴達教育特別重視(文化知識教育、藝術教育、讀寫算教育、軍事體操教育) 2.制度化教育出現的教育標志是(人類教育的產生、古代學校的出現、近代學校體系的形成、終身教育的實現) 3.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目的的性質、教育結構的變化) 4.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是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的發展是人的潛能的完善,這種理論是(內發論、外鑠論、成熟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5.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人的自然發展學說、人的本質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6.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方面是(授受關系、指導和被指導關系、相互促進關系、相互制約關系)
7.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養的教程是(基礎型課程、發展型課程、知識性課程、工具性課程)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認為史現代教育代言人的是(赫爾巴特、盧梭、洛克、杜威)
2.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教育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3.人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表明了個體的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4.“理想和未來”是人生哪個階段的重要特征(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5.馬克思指出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知識分之與工農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課程、課程標準、課程計劃、課程目標)
7.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征是(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8.《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闡明的教學原則是(循序漸進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9.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是(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發現法)
10.打亂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這是(外部分組、內部分組、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
11.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屬于教學策略中的(內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綜合型策略)
12.德育過程結構的構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德育方法、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環境)
13.“學會關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強調的(認知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模仿模式)
14.把對集體的管理和對個別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班級管理方式是(常規管理、目標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了解和研究學生、組織和培養班集體、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統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選擇題
1、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代什么時期的教育特征?
A.中國 B.埃及C.希臘 D.羅馬 ( B)
2、以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達 B.埃及C.希臘 D.雅典 ( D)
3、以培養忠于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4、以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比較靈活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D )
5、以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比較嚴厲為特征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6、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于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C )
7、以“教育的終身化”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8、以“教育的民主化”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是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B )
11、在教育史上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屬于墨家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15、下述屬于孔子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A )
16、下述屬于孔子主張的是
A.兼愛 B.“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17、下述屬于孔子主張的是
A.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B.兼愛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18、下述屬于道家的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
.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19、由《學記》提出的教育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D )
20、“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 A )
21、“學不躐等”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22、“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A.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C.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 A )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25、反映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B )
26、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是
A.教育 B.教育學C.教育論 D.德育論 ( B )
27、1632年,《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的獨立,其作者是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A )
28、近代啟蒙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紐斯 B.康德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C )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 D )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盧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齊 ( A )
31、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紐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愛彌爾》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32、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是
A.盧梭 B.夸美紐斯C.康德 D.赫爾巴特 ( D )
33、赫爾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寫了著名的教育學著作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 B )
34、以下哪一項不是赫爾巴特強調的中心
A.教師中心 B.學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課堂中心 ( B )
35、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關于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主張,稱為
A.白板說 B.做中學C.兒童中心主義 D.實質教育派 ( C )
36、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D )
37、以下哪一種觀點是杜威的主張
A.教師中心 B.兒童中心 C.課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38、1939年,首位以為指導,主編《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一、選擇題:1~12小題。
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擔任過20年農村中學校長,代表性著作有《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兒童》的教育家是(
)。
A.贊科夫
B.巴班斯基
C.蘇霍姆林斯基
D.阿莫納什維利
【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當代教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
【應試指導】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多年擔任農村中學校長的實踐,悉心研究教育理論,不倦地寫作,發表了《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兒童》等40余部教育專著。
2.在教育學發展過程中,美國鮑爾斯、金蒂斯代表的學派是(
)。
A.實驗教育學
B.實用主義教育學
C.文化教育學
D.批判教育學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派別。
【應試指導】在教育學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理論派別主要有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和批判教育學等。其中,批判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有鮑爾斯、金蒂斯、布厄迪爾等。
3.決定教育性質的主要社會因素是(
)。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科學技術
D.民族和文化傳統
【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
【應試指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它決定教育的性質。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屬于什么性質,其教育也就屬于什么性質。
4.“蓮出于污泥而不染”這個比喻說明了人具有(
)。
A.差異性
B.社會適應性
C.自然性
D.主觀能動性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教育與人的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
【應試指導】遺傳、環境和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只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條件性的因素,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其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蓮出于污泥而不染”正是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
5.把培養合格公民作為教育根本目的的理論是(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宗教本位論
D.民族本位論
【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
【應試指導】社會本位論把培養合格公民作為教育根本目的,主張確定教育目的不應該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社會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據。
6.世界各國基礎教育學校在入學年齡、中小學分段等方面的規定中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這說明影響學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產力水平
B.政治經濟制度
C.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
D.民族文化傳統
【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建立學制的依據。
【應試指導】學制的建立,必須依據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建立學制時,確定入學年齡、修業年限、各級各類學校的分段,都要考慮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影響學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
7.“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教師期望效應”,指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它說明的是下列哪種師生關系的作用?(
)。
A.工作關系
B.組織關系
C.心理關系
D.倫理關系
【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師生關系。
【應試指導】在師生關系中,心理關系以情感、認識等交往為表現形式。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在本質上是學生的情感和認識受到了教師期望的影響,即心理關系的作用。
8.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所體現的課程類型是(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隱性課程
D.活動課程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課程的類型。
【應試指導】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主要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吧罱逃薄敖虒W做合一”的思想所體現的課程類型正是活動課程。
9.長期的實踐證明,基礎教育學校必須堅持(
)。
A.以教學為主
B.教學與研究并重
C.教學與實踐并重
D.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教學的地位。
【應試指導】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機構,它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通過教學、課外校外活動、生產勞動等途徑來實現。在多種途徑中。教學涉及學科領域最廣,占用時間最大,對人的影響也最全面。因此,基礎教育學校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10.《學記》中比較準確地體現教學啟發性原則的是(
)。
A.“開而弗達”
B.“學不躐等”
C.“及時而教”
D.“禁于未發”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教學原則。
【應試指導】《學記》中提到“開而弗達”,意思是要啟發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結果。闡明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引導、激勵學生,體現的是啟發性的教學原則。
1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是(
)。
A.自主學習
B.合作學習
C.探究學習
D.小組學習
【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探究學習。
【應試指導】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課題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它的特點是關心學習過程甚于關心學習結果,要求學生主動參加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
12.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是(
)。
A.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B.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C.指導學生的課余生活
D.指導班委會的工作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容。
【應試指導】班級德育工作的好壞,對班級整個工作的質量、對學校整體教育工作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而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重點。
二、辨析題:13~14小題。
每小題0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13.備課就是鉆研教材、寫教案。
【答案】錯誤或不全面。(2分)
鉆研教材、寫教案只是備課過程中的部分內容,不是全部內容。此外,還要求教師要鉆研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了解學生以及寫出教學進度計劃等。(4分)
14.“專家未必名師。”
【答案】正確。(2分)
專家具有深厚的學科知識,這只是作為名師的條件之一。作為一個名師,還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技能技巧。(4分)
三、簡答題:15~17小題。
每小題8分,共24分。
15.教育功能類型是如何劃分的?
【答案】(1)從作用對象角度,可分為教育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3分)
(2)從作用方向角度,可分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3分)
(3)從作用呈現形式角度,可分為教育的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2分)
16.教學的基本任務有哪些?
【答案】(1)傳授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的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的體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5)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良好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評分說明】上述答案(1)必答,2分;其余四點答對其中三點即給6分。
17.我國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答案】(1)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3分)
(2)有助于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3分)
(3)有助于全面發展教育的落實。(2分)
【評分說明】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四、論述題:18小題。
15分。
18.閱讀下列案例,并回答問題。
[案例]
最近幾天,任課老師們總是向我這個班主任反映王曉曉的問題:上課不守紀律,總是打擾別人,對老師的批評不以為然,對學習缺乏興趣,成績較差。
如何引導規勸他呢?我發現,他玩“悠悠球”很有兩下子,技術不錯,玩時非常專注投入,樣子可愛極了。思忖良久,我有了主意:請他當老師們的教練!并安排周二和周四的課外活動上課,每次15分鐘。
剛開始,面對自己的老師,他很不習慣,也放不開。漸漸地隨著大家“教練、教練”的叫著,他開始有點自信了,像模像樣地教起來……我們則盡量減少教師的角色身份,像學生一樣有模有樣地學。每當他做演示或是講解的時候,我們誰也不說話,安靜、認真地聽著;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總是先舉手示意,然后稱呼“教練”,再說出不明白的地方;中途某老師有事,總是禮貌地向這位“教練”請假……那么,這時候的他呢?總是很有禮貌地回答說:
“好,沒關系,老師您去吧!”
實事求是地講,每次我都很感動,感動于王曉曉在這種變相的激勵和重重熏染中取得的進步,更感動于我的同事對教育的理解和付出。
自從這個計劃實施以后,他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不守紀律,總打擾別人的王曉曉了。在課堂上,他表現得很認真很有禮貌,學習積極主動,各科老師普遍反映王曉曉變了……
[問題]案例中的班主任主要貫徹了什么德育原則?采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請加以具體分析。
【答案】(1)案例中的班主任主要貫徹了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長善救失的原則)。(4分)
案例中的班主任發現王曉曉擅長玩“悠悠球”,于是,抓住這個積極因素加以發揮,讓他教老師們玩悠悠球,在這個過程中王曉曉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克服了原來上課不守紀律,總是打擾別人,對學習缺乏興趣等消極因素,提高了王曉曉的自制力。(4分)
(2)案例中的班主任主要采用了榜樣示范等方法。(4分)
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做“學生”時,認真的學習態度,對“教練”虛心求教的精神,給王曉曉同學樹立了榜樣。加之進行適時的引導,促使了王曉曉的轉變。(3分)
【評分說明】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如案例中的班主任貫徹了“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等,也可酌情給分。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19~30小題。
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9.1879年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建立,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建立這個實驗室的心理學家是(
)。
A.詹姆斯
B.華生
C.鐵欽納
D.馮特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應試指導】1879年,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20.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條件,使被試產生某種心理活動并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稱為(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應試指導】實驗法指在控制條件下系統地操縱某種變量來考查它對其他變量影響的研究方法,即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21.無意識情況下個體的知識與經驗自動地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的記憶,稱為(
)。
A.內隱記憶
B.工作記憶
C.語義記憶
D.參考記憶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記憶的分類。
【應試指導】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可將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其中,內隱記憶指的是不需要意識或不需要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22.醫生根據病人的體溫、心率、血液、血壓等指標的變化,對不能直接觀察的患者體內病變作出正確診斷,這是思維的(
)。
A.靈活性
B.間接性
C.獨特性
D.概括性
【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思維的特征。
【應試指導】思維活動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反映客觀事物,這就是思維的間接性。題干中所體現的正是思維的間接性。
23.“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边@種情緒狀態屬于(
)。
A.心境
B.應激
C.激情
D.熱情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情緒的分類。
【應試指導】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帶有彌散性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在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上都留下了烙印,影響人的整個行為表現。所謂“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說的就是這種情緒狀態。
24.某人生病后,想早日痊愈但又害怕吃藥打針。這種心理沖突屬于(
)。
A.雙趨沖突
B.雙避沖突
C.雙重趨避沖突
D.趨避沖突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動機斗爭。
【應試指導】趨避沖突指對同一目的兼具好惡的矛盾心理。生病后既想早日痊愈又害怕吃藥打針的心理屬于典型的趨避沖突。
25.智力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與(
)。
A.原型內化
B.原型應用
C.原型啟發
D.原型反饋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智力技能的形成階段。
【應試指導】智力技能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動的“原樣”,了解原型的動作結構;(2)原型操作,即把學生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即將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
26.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的人格特征,稱為(
)。
A.氣質
B.性格
C.能力
D.動機
【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性格的概念。
【應試指導】性格是指人對客觀現實的較穩定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的人格特征。它是一個人的心理面貌本質屬性的獨特結合,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
27.“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边@說明人格具有(
)。
A.穩定性
B.功能性
C.獨特性
D.整體性
【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人格的特點。
【應試指導】人格具有穩定性,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點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下來了,要想改變它,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的正是人格具有穩定性的特點。
28.對一個人的某個方面形成印象后,往往會根據這個印象對此人的其他特征作出推理。這種現象屬于(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投射傾向
【答案】C
【考情點拔】本題考查印象形成效應。
【應試指導】暈輪效應指的是人們從一種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如知道某人是聰慧的,則許多人就把這個人想象成富有魅力、靈活、有活力、認真、可信賴的人。題干中所述現象即屬于暈輪效應。
29.通過對引起恐怖或焦慮的刺激由弱到強地暴露給來訪者,使其逐漸適應,增加耐受力,直到消除恐懼或焦慮反應。這種行為矯正方法稱為(
)。
A.支持療法
B.厭惡療法
C.領悟療法
D.系統脫敏
【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系統脫敏法。
【應試指導】系統脫敏法的基本方法是,在患者出現焦慮或恐怖反應時,同時引起一個與之對抗的肌肉松弛反應,以使患者原來的不良反應強度減弱,直到最終消失。題干中所述矯正方法即為系統脫敏。
30.在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中,被稱為“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的是(
)。
A.學校
B.家庭
C.社會
D.遺傳
【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應試指導】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因而家庭被稱為“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
六、辨析題:31~32小題。
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31.隨意注意就是隨隨便便的注意。
【答案】錯誤。(2分)
隨意注意是自覺的、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所以它不是隨隨便便的注意。(4分)
32.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一回事。
【答案】錯誤。(2分)
雖然兩者有聯系,但也有區別,表現為:工作對象不同,心理咨詢主要面對正常人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困惑,心理治療的主要對象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遵循的模式不同,心理咨詢主要遵循發展與教育模式,心理治療遵循醫學模式;工作任務的側重面不同,心理咨詢針對個體的生活,心理治療針對個體的疾病。(4分)
七、簡答題:33~35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簡述知覺的特征。
【答案】(1)知覺的選擇性;(2分)
(2)知覺的理解性;(2分)
(3)知覺的整體性;(2分)
(4)知覺的恒常性。(2分)
34.簡述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答案】(1)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2分)
(2)學習的程度;(2分)
(3)識記材料的序列位置;(2分)
(4)識記者的態度。(2分)
35.簡述卡特爾的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論。
【答案】卡特爾將智力區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1)流體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晶體智力是指獲得語言、數學等知識的能力。(3分)
(2)流體智力較少地依賴文化和知識的內容,而決定于個人的稟賦;晶體智力決定于后天的學習,與社會文化有密切關系。(3分)
(3)流體智力的發展一般人在20歲以后達到頂峰,30歲以后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晶體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發展,只是在25歲以后,發展的速度漸趨平緩。(2分)
八、論述題:36小題。
15分。
36.聯系實際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答案】(1)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分)
素質教育雖然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對它的理解卻是千姿百態,莫衷一是。我們的基本觀點是:不能離開“應試教育”來談素質教育,因為最初(80年代中期)提出“素質教育”這個口號,完全是針對“應試教育”而言的(甚至可以斷言,沒有“應試教育”這個詞,也就可能沒有“索質教育”這種提法!);近幾年來,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發展。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由于人們對人才標準、人才質量、人的價值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價值取向上產生了某些偏差,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人才,所以造成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教育辦成了“應試教育”。諸如:(1)開學沒有希望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待遇”,不僅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而且還受到教師的輕視,乃至同學的冷落;(2)升學不考的科目少設甚至不設,音樂、美術、體育等課課時常被其它課所占用;(3)不考的內容少講甚至不講,理科中的實驗、語文外語中的聽說常被忽略,許多不考的學科內容全部刪除;(4)由于只注重考試成績,教師就千方百計地讓學生熟悉題型,搞題海戰術,課堂上做不完,課外補,加班加點,學生課業負擔特別重;(5)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不管他的思想如何?不管他的品德如何?更不管他的個性品質、心理素質如何?(6)為了取得好成績、好名次,一切圍繞“考試題”這個指揮棒轉,人為地加大訓練難度,加大訓練量;……這些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極大的教育“危機”:學生發展的片面性,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質低,身體狀態不佳;學生缺乏適應能力和后勁,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能力,此外還有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局限于現在而不放眼于未來,等等。這種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學,一切為了應試,不按教育規律辦事,使得教學的正常功能得不到發揮,教育的真正價值得不到體現,故名曰:“應試教育”。而我國的教育,應該是:不僅要面向成績好的學生,使他們“吃飽”,而且也要照顧到其他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會應付考試,取得好成績,還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壯的體魄;不僅要設考的科目,要講考的內容,而且也要講不考的科目,不考的內容;只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用的課就要設,有用的內容都要講。故名曰:素質教育。其實這里的“素質”指的是什么?“素質教育”的內涵又是什么?當時人們并沒有去闡釋。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概括為:應試教育)”而提出“素質教育”之后,人們紛紛積極地開展研究和探索。不謀而合,80年代以來,各國的教育都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個人素質的提高,著眼于個性的發展,著眼于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目前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僅僅局限在對“應試教育”弊端的批判上(不是只顧少數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是重智育,輕德育,忽視體育、無美育;等等),而是有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重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基本素質,重在開發學生的潛能;強調個性發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素質教育要面向未來,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需要的人才。
二
一般地認為,人的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科學文化素質是核心,心理素質是關鍵,政治思想素質是主導。一個人素質的高低,就是由這幾個方面綜合形成的有機的整體的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雖然一切學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尤其是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設置科學文化課,即通過開設語文、數學、外語等(初中11門學科課)課程的實施來賓現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亦即通過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如果按照科學的劃分,現行中小學教學科目涉及的有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等。這也就是說,按教育的內容來分,學校教育主要有數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常說的科學教育)、社會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等。力方便起見,統稱為學科教育(由此可見,筆者所談的學科教育中的“學科”是指相應的“科學”,而不是指“教學科目”)。所以學科教育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
學科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學生傳授(主要采取課堂教學方式)社會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充分利用教學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多種角色的榜樣和影響作用,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獲得能力,求得發展,養成個性;通過知識的學習,樹立科學意識和人文意識,形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養成科學道德和科學作風;通過知識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習解決問題,學會創造;通過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樹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通過學習,養成遇事具有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等意志品質,并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
學科教育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把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就其自身(學科教育內部)來講(撇開諸如教育體制等宏觀因素),首要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仍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3.1學科教育要重在“基本”,旨在“基幢。中小學教育不是專業教育,也不是職業教育,而是為學生將來生活、就業、升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出合格的公民。因此,學科教育傳授的知識應是與生活和就業緊密相關的知識,應是學科中最為基本的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科教育教會學生的應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觀念、意識、態度、精神和學習能力;學科教育培養的學生應具有合格公民的愛國、愛民、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忠誠老實等優良品質;學科教育還應教會學生適應社會、適應變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能力。
3.2全方位地認識學科教育的功能。學科教育目的和目標的變化,雖然歸根到底是來自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但也要依賴于對學科教育的功能認識的深化。
因為如果說學科教育不具備某種功能的話,那么所設立的相關“目的”或“目標”就不能實現,這樣的“目的”也是不符合規律的,沒有意義的。以往,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而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統攝作用的觀念、意識等深層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養成良好個性品質的心理教育功能。學科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學科本身的文化價值所決定的,而心理教育功能主要是由學科教學作為一個實踐過程和人際交往過程所決定。
3.3科學認識學生和正確地對待學生。首先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人,他在一切活動中要表現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要表現出獨特的個性,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其次,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要把學生塑造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個體,教學必須建立在他原有的基礎之上;第三,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學只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才能有效地使學生獲得認識;第四,學生還是發展的主體,教只是外因,只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條件,最終靠自身求得發展;第二,學生也是朋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基礎上,教學相長。
同時,對作為班集體成員當中的每一個學生來說,雖然他們的角色是相同的,但他們之間在知識基儲發展水平、道德風貌、個性品質等諸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只是要求我們的學科教育要區別對待,要因材施教,決不說明一部分所謂“差生”“不可雕也”,他們不具備學好所有課程的知識基礎和能力要求。學科教育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求得發展。
3.4正確地對待考試和應付考試,我們不能再把選拔性功能作為考試的唯一 功能,考試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功能就是檢測功能??荚囀菫榱藱z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心理發展水平,是為了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不只是為了區分優等生、中等生與差等生,不只是為了排名次。因此平時的考試理應是一種合格性考試(高考是為了選拔,應另當別論!)。誠然素質教育觀下的學科教育,并不排斥應付考試,即使是合格性考試,每個學生也都必須盡可能地發揮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實力,一般地,應付考試,關鍵在于學習能力、心理品質和應考策略這三個方面,而素質教育正是使學生在全面而又扎實地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學科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學會應考的策略和技巧來參加考試,應付考試。學生基本素質全面提高了,應試能力自然也就強了。嚴格地說,以選拔性作為主要目的的高考,應與學校里的各種考試區別開來,然而雖然我國的高考體制沒有變,但也在不斷地改革,已經注意到了對學生基本素質的考查,比如數學高考題中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加數學應用題就能說明這一點。
四
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最終主要落到學科課堂教學之中,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學科課堂教學,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應該努力從多方面入手,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從目前學科教學的實際來看,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特別要引起重視。
4.1課堂教學要有切實的、具體的教學要求,把教學目的的實現落實到每一 堂課,乃至教學每一個環節?,F行的課堂教學,不能說沒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說背離了目標,但在目的要求的先進性、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等方面,在目標的實現策略和具體操作等方面,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知識教學(重在理解和應用)、思維開發(重在思維品質的培養)、能力培養(包括一般的學習能力和特殊的學科能力)有其明確而又全面的目標體系外,對科學的歷史與發展、科學與真善美、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科學與個人等方面的認識的科學觀教育,科學與政治、科學與經濟、科技興國的科學意識教育,追求科學、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名利,善于與人合作、有高度責任心等科學態度教育,客觀精神、理性精神、實證精神等科學精神教育,謙虛謹慎、嚴謹求實、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科學作風教育也要有具體的要求;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的培養,學習需要的滿足,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態度的端正,也要有確定的要求。
4.2素質教育目標通過學科教學來實現,首要的取決于教學內容。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體系是最為迫切、最為關鍵的一 件大事?,F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恐怕過多地考慮了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過份地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嚴謹性,而忽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忽視了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廣泛而又緊密的聯系。自然科學學科與能源和交通,環境和保護,人口和優生優育,營養和健康,資源和生態平衡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生物學科與生物技藝:魚骨貼畫,鳥羽畫,貝雕,盆景插花;與生物實驗:顯微鏡的觀察技術,動植物標本制作,形態結構解剖實驗,生理實驗等;與實用生物:花卉栽培與擴繁,無土栽培新技木,庭院美化,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等;以及生物與自然保護、環境污染、營養與健康、吸煙與健康,等等都是極其豐富的面向社會和生活的教學內容。數學在自然科學,乃至在社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它又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儲蓄、債券、保險、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開支,等等。數學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必將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
4.3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核心課題。
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能真正讓所有學生參與教學,不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影響教學質量較深層次問題的有力的揭示。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贊成,幾乎所有的教學都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雖然我國的教學內容相對地來說,偏深偏難偏多,但我國的教改實驗和教學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的學生不僅能夠達到中小學課程的基本要求,而且還會學得很好,甚至有些內容還可提前學,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國仍存在一走數量的所謂“差生”、“困難生”,并不在于他們沒有這種潛能,而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參與教學的機會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同學一樣同教師進行交往。有人通過間卷調查發現,教師在課堂提問、答復、要求和評價這四種交往行為中,選擇交往對象時,均在成績的好壞、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班干部和群眾)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師比較愿意與學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優等生交往。這種實際情況,只會使“差生”越來越差,造成惡性循環。另外,雖然“差生”在注意、記憶、問題解決、知識背景、元認知等方面與中等生、優等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只要得到教師的有意關注和科學的教育,這種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學生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端正學習態度,形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能力。
4.4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仍是我國課堂教學一個重要方面。我國教師在“傳道授業”方面的作用,應該說是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但仍有很大的潛力要挖。據統計,1995年我國高中還有46.6%、初中還有36.2%的教師學歷沒有達標,這說明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本學科知識上沒有達到基本要求。可以想象,這些教師根底不深、基礎不厚,尤其是缺乏對蘊含在知識之中的思想、方法、精神的掌握,他們在教學中是難以運用自如的。目前較為嚴重的一點還是我國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是十分匱乏的,甚至是很不利的。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僅靠思想品德課和相關的社團活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說學科教學也是一個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