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2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觀念的內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5—0004—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于2012年12月舉行的江蘇省高中化學優秀課評比活動,以“基于培養學生學科觀念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主題,以“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鎂的提取及應用”、“鋁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4個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課題為載體。本次教研活動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學科觀念的培養目標具有積極意義。
1 中學化學學科觀念的主要內涵及其教學價值
自“形成有關化學科學的基本觀念”列為中學化學課程目標以來,如何實施基于觀念建構的課堂教學成了化學教育的熱點問題。一般認為,化學學科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組合,而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后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概括性認識,也就是在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化學的總括性認識。具體表現為個體主動運用化學思維方法認識身邊事物或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和思維習慣。
關于化學學科觀念的內涵,國內外學者從多種不同角度展開研究。其中最為簡明的表述是將化學基本觀念分為知識類觀念、方法類觀念和情意類觀念3個維度,繼而又分為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和化學價值觀6個方面。由此建構的化學學科基本觀念體系如圖1所示。
中學化學學科觀念的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注重化學學科基本觀念的教學,促使學生不斷形成和鞏固必備的學科基本觀念。學生就會嘗試運用這些基本觀念進行新的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當他們運用自身觀念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體驗的時候,就能深化他們對化學知識價值的認識,從而更加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并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2)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化學學科觀念是以化學知識為載體而存在的,它的形成以對具體化學知識的深入理解為前提,同時化學學科觀念又“具有超越事實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能促進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進一步深入理解化學知識。例如,學生在初步形成元素觀和微粒觀之后,就容易發現有關元素化合物知識中的內在規律,能從微觀的層面理解物質的性質、反應的現象以及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3)有利于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既是認知性的,也是體驗性的。教師全面把握化學課程中的學科觀念體系,并進行基于觀念建構的學科教學,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化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和應用價值,感悟化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從而實現化學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2 金屬及其化合物教學中學科觀念的培養策略
縱觀27位選手的教學設計可以發現,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為實現化學學科基本觀念的教育功能,主要的教學策略包括以下4個方面。
2.1通過分析物質的構成,讓學生從微觀層面理解物質的性質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微粒觀是化學學科基本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化學課程范疇內,微粒觀主要包括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不同種類的微粒構成的,物質的微觀結構決定了物質的宏觀性質,化學反應是微粒間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結果等幾個方面的內涵。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教學,一位教師從以下兩個方面關注學生微粒觀的培養:一是在引入新課之后,先讓學生分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組成,讓學生從中發現“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陽離子相同,陰離子的組成上相差一個氫原子”,再引導學生依據“物質的組成決定物質的性質”的已有認識,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二是在比較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的教學環節中,先讓學生“在2個小藥瓶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Na2CO3和NaHCO3固體,再通過針筒注入等體積等濃度的鹽酸,觀察針筒的變化”,以獲得“NaHCO3與鹽酸反應更劇烈,生成氣體的體積更大”的實驗現象。在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時,再進行演示實驗,“向加有酚酞試劑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鹽酸’’,并設問“在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鹽酸時會產生少量氣泡,經過振蕩氣泡會消失,這又是為什么?”然后繼續演示“在充滿二氧化碳的飲料瓶中加入碳酸鈉溶液,飲料瓶變癟”的實驗,同時播放模擬溶液中粒子結合方式的動畫,以說明碳酸根與酸反應是分步的,先結合一個氫離子生成碳酸氫根,再結合氫離子生成二氧化碳,從而解釋“NaHCO3與鹽酸反應更劇烈,生成氣體的體積更大”的實驗現象。
上述案例中,教師主要從對物質微粒構成的分析入手,用“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指明探究物質性質的方向,并在促進學生認識物質性質的同時,形成從微觀層面理解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思維方式。
2.2通過探究多樣的轉化反應,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物質的性質
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是有層次的,物質變化的層次性隨外界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化學變化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化學變化也是有—定規律可循的。按照化學變化的規律可以實現物質之間的轉化并合成所需要的新物質,同時根據物質在化學變化中的表現也可能發現物質的某些性質,完善物質的有關知識體系。
在鋁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教學中,一位教師通過兩個不同思維方向的實驗室制備氫氧化鋁方法的探究,使學生充分認識氫氧化鋁的兩性。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由胃藥選擇氫氧化鋁作為中和胃酸過多的試劑,而不選擇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的事實,形成氫氧化鋁是一種弱堿的猜想。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堿與可溶性鋁鹽反應制備氫氧化鋁實驗的探究,發現氫氧化鋁能溶于過量氫氧化鈉溶液而不溶于過量氨水的現象,認識氫氧化鋁的弱酸性以及氫氧化鈉、氨水、氫氧化鋁堿性由強到弱的變化規律,得出制備氫氧化鋁的較好方案之_是“可溶性鋁鹽和弱堿反應”。進而引導學生通過酸與可溶性偏鋁酸鹽反應制備氫氧化鋁實驗的探究,發現氫氧化鋁能溶于過量鹽酸而不溶于過量碳酸的現象,認識氫氧化鋁的弱堿性以及鹽酸、碳酸、氫氧化鋁酸性由強到弱的變化規律,得出制備氫氧化鋁的又_較好方案是“可溶性偏鋁酸鹽和弱酸反應”。這一對實驗室制備氫氧化鋁方法的探究過程,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了氫氧化鋁的兩性,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完善認知結構中物質分類的知識體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注意從引導學生實現有關物質之間的轉化人手,讓學生根據物質在變化中的表現認識新物質的性質,形成從轉化的角度認識物質性質的思維方式。
2.3通過分析物質的歸類,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物質的性質
“分”、“別”、“類”等觀念,是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自然產生的重要觀念。分類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的種類,而且形成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系統的邏輯方法”。運用分類觀念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
關于氧化鋁的教學,一位教師從物質的類別人手,引導學生經歷了對氧化鋁的分類提出猜想、設計驗證和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首先,通過“毛刷實驗”的視頻引入新課,并指導學生進行“毛刷實驗”制得少量氧化鋁,在引導學生回憶氧化物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氧化鋁是屬于堿性氧化物還是酸性氧化物提出猜想。然后,設問“能否嘗試設計出一個實驗,去探究這種由你們親手制出的白色固體究竟屬于酸性氧化物還是堿性氧化物?”在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評價和調整之后,讓學生進行氧化鋁分別與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發現氧化鋁既溶于鹽酸又溶于氫氧化鈉溶液的性質。最后結合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使學生認識到氧化鋁既可以和強酸反應生成鋁鹽,又可以和強堿反應生成偏鋁酸鹽,從而認識到氧化鋁屬于兩性氧化物。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注意從引導學生對物質進行歸類分析入手,讓學生通過與同類已知物質的比較認識新物質的性質,同時形成從分類的角度認識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思維方式。
2.4通過將學科知識聯系社會生活,讓學生真實感受化學學科的價值
本次優秀課評比活動所安排的4個關于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課題,都與生產、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都注意了利用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化學價值觀的培養,像膨松劑、鎂合金汽車、神舟飛行器、紅寶石、藍寶石、阿爾茨海默癥、斯達舒、速菲力、青磚紅磚等是本次優秀課評比活動中的高頻詞語。正如多位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時所說的,化學教學要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用實驗探究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或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滿化學,用化學看懂生活”。
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逐漸體會到“迅猛發展的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它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有關問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學化學教學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學科的這一特點,就應該使化學教學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3 基于學科觀念建構的化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相對于學科知識而言,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學科基本觀念,除了與有關概念和原理相對應的內容以外,大多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且學科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結合本次優秀課評比活動可以看出,基于觀念建構的化學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5-0044-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0
頻頻發生的煤氣中毒、瓦斯爆炸,毒霧籠罩的液氯、液溴泄露;食品中塑化劑、蘇丹紅色素等的添加,瘦肉精的屢禁不止,日本海嘯過后內地民眾瘋狂搶鹽,讓我們驚慌失措、震驚費解!導致這些現象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公民缺乏化學科學素養、缺乏化學基本觀念是關鍵。如何使孩子們從小學著用化學視角看待世界,用化學觀念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化學教師有著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
2011年10月11日至14日,江蘇省初中化學優質課觀摩評比活動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學舉行。來自全省十三個大市的14位優秀選手同臺競技,給全省三百多名參會觀摩老師帶來了一場場課堂教學的盛宴。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全省初中化學教師搭建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對我省初中化學教學工作和專業成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筆者有幸隨常州代表隊一同前往觀摩,切身感受到比賽的精彩場面及緊張氣氛。每節40分鐘的展示課,都凝聚了各地參賽老師和相關教育教研工作者的大量心血。活動中亮點很多,各有特色。最終,常州等7個地區的老師獲得一等獎,這七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僅注重“雙基”的教學,更注重中學化學基本觀念的滲透。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學化學基本觀念呢?
一、 中學化學基本觀念的內涵
1.中學化學基本觀念的界定
所謂中學化學基本觀念就是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化學基礎知識或化學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夠反映化學本質特征的總觀性認識。化學基本觀念既不是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組合,但化學基本觀念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化學知識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有研究表明:中學化學基本觀念是化學學習反思的產物,但是化學基本觀念一旦形成,反過來對化學學習又產生強大的反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形成的觀念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正確的觀念,有的是錯誤的觀念,所謂化學基本觀念指的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正確的觀念,它和一般想法或認識是不同的,更不是錯誤的觀念。
2.化學基本觀念是化學知識的核心
化學知識可分為“化學事實性知識”和“化學核心知識”,一般說,化學事實性知識是化學中具體的、孤立的物質、化學反應以及具體的化學應用等,而化學核心知識則反映化學科學最基本、最本質的內涵,或者說,化學核心知識就是化學科學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學者和文獻強調的化學核心知識,本質上又都是強調了化學基本觀念。化學核心知識與化學基本觀念的辯證統一充分體現在新課程標準中,九年義務教育化學課標在“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中體現了“物質的多樣性”、“物質是變化的”、“變化過程中元素不變”等化學基本觀念。這些核心知識,我們也可用“物質觀”、“微粒觀”、“元素觀”、“物質運動觀”、“物質的可分性”、“科學價值觀”等化學基本觀念表述。很顯然,真正體現化學科學精髓的是化學核心知識即化學基本觀念而非化學事實性知識。
二、培養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策略
如何培養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結合觀摩教學中的片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建構觀念
以常州正衡中學艾老師的《“碳循環”的魅力》為例:
在悠揚的骨笛聲中引入課題:最初存在于大氣中的14C,經過若干年后為什么能到動物的骨骼中?接著回顧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認識在自然界中的四條碳生物循環;同時補充碳的地球化學循環,完善對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圖,并開展尋找循環圖中的化學反應、探尋反應過程中的物質元素等化學視角來認識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并從化學課堂、自然生活的角度來突出碳循環的利用。
課堂總結:除碳循環外,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物質的循環。循環的魅力體現在:(1)它是有趣的,因為生活中的一種物質經過若干轉化后,又能回到起點。(2)它是復雜的,本節課由于我們剛學化學不久,討論的循環都是小循環,但隨著同學們的認識面的不斷擴大,我們可以在小循環的基礎上構建出更多的大循環。正因為大循環的復雜性,把許多物質聯系在了一起,這樣有利于把握不同物質間的相同。
本節課通過歡快飛揚的音樂情境后的質疑,展開對碳元素的追蹤,大氣中的元素進入骨骼中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欲,誘發了學生質疑猜想,促使學生主動進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并逐步認識“循環在化學學習中”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認識不同物質間存在聯系的一種途徑,建構了物質普遍聯系和轉化的觀點。
2.引導活動,體驗觀念
以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朱老師的《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第一課時)為例:
學生活動一(我有一雙慧眼):請比較元素撲克牌所提供的信息,將你的發現寫下來。
學生活動二(我有一雙巧手):請仔細觀察十種純凈物的化學式,試寫出組成這些純凈物的元素符號。
學生活動三(我能運用):將10種物質分類。
學生活動四(我會歸納):學到了關于元素的哪些知識?
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了解了物質的微觀構成,體會到了物質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回歸本質即所有的物質都由元素組成,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元素觀。從具體的元素入手,結合自制教具元素撲克牌(正面是元素符號、名稱、質子數,反面是常見物質的化學式和名稱),選擇小組活動形式,活動具有開放性。建立在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觀念水平的問題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進入活動、參與討論,都能在組內活動中作出貢獻,每個能力水平不同學生在活動中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引導使學生在大量事實和觀察體驗活動的基礎上建立元素觀,領悟自然界基本組成的簡單性。
3.適當點撥,提升觀念
以南京科利華中學陳老師的《石灰石的利用》為例:
老師:依據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的性質,我們能探尋他們之間的關系。
投影:引導物質轉化關系的構建。
老師: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主要成分。依據它們的性質,我們來一起分析它們的用途。
投影:萬里長城、金字塔、中華門古城墻等。
小結:(1)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2)物質經過轉化,可以拓展利用的范疇。
本節課結合性質分析,感悟性質決定用途,明確從化學角度認識石灰石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和投影呈現,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引導學生實現相關知識的升華而實現觀念性的提升。
4.反思改進,完善觀念
以連云港東港中學陳老師的《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為例:
老師: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一切化學反應。既然質量守恒,那能不能使表面看來“不守恒”的實驗表里一致呢?我們以碳酸鈉和稀鹽酸為例。
分析:該實驗前后的質量不等是因為敞口裝置中有氣體逸出,那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避免氣體的逸出。怎樣實現?
學生回答:密閉容器中。
學生思考設計改進實驗裝置(如增加橡皮塞、增加帶滴管的橡皮塞、帶氣球的橡皮塞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各種裝置是否可行,有什么利弊,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發展。
小結:我們認識問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我們今天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的過程與科學家發現的過程有著驚人的類似,這經歷了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本節課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沖突,從“能否使表面看起來不守恒的實驗變守恒”這一問題成功的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師生濃墨重彩的分析,實驗裝置的改進完善得以實現,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更好地完善了質量守恒的觀念。
以上方面能促使觀念的形成,但具體應用的時候,還有一些注意點,比如有些觀念要避免絕對化(如物質性質是決定物質用途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物質間可以轉化,但要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具體的化學知識并不會自發地成長為化學觀念,由知識上升為觀念的過程是長期的,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這需要有學習主體思維和情感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我們引導者教師的長期滲透。
關鍵詞:科學觀念建構;溴、碘的提取;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4?0038?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需要有良好的學習定向。學習定向可以來自學習者外部,也可以來自學習者內部[1]。例如,教科書中的導言和教師精心設計的導課語都是外部學習定向刺激,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以及他所具備的或明或暗的科學觀念則可以起內部學習定向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注意促進學生建構基本的科學觀念,并注意發揮科學觀念的育人功能。
什么是科學觀念?上海師范大學吳俊明教授在有關報告中指出:科學觀念是對科學事物的本質、變化過程、規律、方法、價值以及外部聯系等問題的抽象的、概括的和總結性的認識與見解,通常也被稱為科學思想。化學課程中的科學觀念可以分為不同層次,例如關于化學具體問題的觀念、關于化學理論問題的觀念、關于化學科學的觀念以及關于科學、技術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觀念等。化學課程中應該重點抓好基本的化學觀念的建構以及科學世界觀的滲透、誘導、感悟和體驗。基本的化學觀念包括化學本體觀、化學科學價值觀、物質組成觀(化學元素觀)、物質結構觀、化學變化本質觀、化學變化能量觀等等。有關的科學世界觀包括世界本體觀、事物聯系觀、科學觀、技術觀、STS觀、科學發展觀以及科學探究觀等等。
要搞好科學觀念建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對教學內容作觀念分析,思考所教內容蘊含哪些基本觀念以及優先幫助學生建構哪些基本觀念,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建構這些基本觀念,如何以基本觀念統領教學目標,圍繞基本觀念調整知識素材,設計教學活動,并予以實施。“溴、碘的提取”是蘇教版必修1專題2第一單元教學內容,是高中化學研究物質的開端,涉及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也是建構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階段。本文就以此為例,對建構化學基本觀念的教學設計做一些初步的討論。
1 明確觀念目標
學生建構科學觀念時往往要經歷從知識到方法再到觀念的遞進過程。通常,“溴、碘的提取”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了解利用氯氣的氧化性制取溴、碘單質的反應原理;結合反應原理分析提取溴和碘的過程,初步學會實驗設計的一般方法;通過了解溴、碘制取的工藝流程,認識到海水也是提供人類所需資源的一種重要來源,等等。根據這些具體內容,可以進一步概括出教學中應注意促使學生形成的具體層面的觀點:了解溴和碘是與氯相似但各有個性的元素,單質氧化性次于氯,可以利用氯氣的氧化性制取溴、碘單質;通過分析提取溴和碘的過程初步了解、設計探究物質制備實驗的一般方法,感受化學的科學價值;通過了解溴、碘制取的工藝流程,使學生對化學化工技術初步有所了解。
上述具體層面的觀點涉及化學元素觀、化學變化本質觀、科學探究觀和化學科學價值觀等,在教學設計中是不是要進一步進行概括,完成這些觀念的建構?作者認為,觀念的形成,特別是高層次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尊重觀念的形成規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就會做出死記硬背、拔苗助長的傻事、蠢事。“溴、碘的提取”只是蘇教版必修1專題2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同一族的幾種元素,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學習有關元素的知識,在其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有關素材、初步概括成比較具體的觀念,為將來概括、建構更高層次的科學觀念做一些準備就足夠了,這樣做才是適當的。
2 改進導言設計
吳俊明教授認為,觀念具有主觀性、實踐指導性、歷史性、穩定性和發展性等特點,常常還具有方法論意義。這意味著,個體關于某問題的觀念可能是開頭模糊、而后逐步發展變化的。盡管如此,觀念或觀念性認識可以幫助個體進行決策、計劃、制定方法、實踐、總結等活動,從而影響人的認識和行為。因此,蘊含著科學觀念并且富有感染力、被認同度高的導言常常具有良好的學習定向作用。在教學設計中,要重視做好導言的設計。
教材中該單元的題頭語寫道:“浩瀚的大海中究竟蘊藏著什么?地球上99%以上的溴蘊藏在大海中,因此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人們可以把海水中的溴離子、海帶等海產品浸出液中的碘離子氧化成溴、碘單質。”這是有利于學生了解溴、碘提取的基本原理,產生從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初步映象和學習興趣的。但最好讓學生知曉學習活動的概況以有助于他們主動地參與、主動地學習,最好還含有“為什么要研究、怎樣進行研究以及結果如何應用”等觀念性簡介,有一點化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方面的啟示,使學生獲得一種新的認識自然界物質及其變化的思維視角,以便用初步的觀念映象統領具體的化學知識,更好地理解、領會具體的知識,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恒久的內在學習動力。
當然,導言和題頭語的篇幅一定不要大,文字一定要精煉,“吸引眼球”。
3 調整知識素材
化學知識是化學教學內容的主體,具體的化學知識的學習是建構化學基本觀念的基礎。豐富的知識積累有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和深刻地理解化學概念。但在當前“知識為本”的教學活動中,課堂往往會出現過多的知識堆積現象,給學生的思維活動帶來一定的負擔,以致會減少學生進行較高水平思維的時間。因此,在選擇知識素材時,需要調整教材內容,精心選擇最能體現化學學科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知識素材,然后在素材中清晰地呈現一個或幾個最接近化學基本觀念的概念、原理或方法作為核心概念或相關概念,以利于進一步的聚合思維。
圍繞觀念目標,作者對“溴、碘的提取”的教材內容做如下調整:將教材最后呈現的資料卡中有關溴、碘的特性的部分知識前置,讓學生了解單質溴、碘的溶解性、氧化性等,讓學生知道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用途;再回到教材該單元題頭語,了解溴和碘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然后組織本節課核心內容,引導學生探究溴的提取的反應原理,并將教材中有關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文字敘說轉化成工藝流程;完成溴的提取學習后,學生自主完成碘的提取的方法建構過程。為了不分散學生注意力,本節課暫不學習溴離子和碘離子的檢驗。這樣選材,聚焦主干知識,突出物質的應用價值,能從微粒的轉化分析反應的本質,從核心反應出發設計工藝流程,利用物質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4 重視探究活動和思維活動
教學活動中的探究活動是促進知識向觀念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探究活動中,生生之間進行質疑和討論,加上教師的點撥,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核心概念。為使活動探究與知識學習、觀念建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要始終關注“如何讓學生形成主動運用化學思維方法處理現實問題的自覺習慣”。為此,作者設計了下列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 從海水中提取溴單質的實驗
(1)運用實驗探究如何將溴離子轉化為溴單質,并分析從海水中提取溴的反應原理。
思考問題:
①海水為什么要濃縮?
②核心反應是什么?
③為何鼓入熱空氣或水蒸氣?用這一操作得到溴蒸氣體現溴單質的哪些性質?
④粗溴中殘留少量Cl2,如何提純?
⑤按圖示框架設計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
思考問題:
①灼燒前為什么要用刷子刷去海帶表面粘附物,而不能用水洗干海帶?
②I2易升華,為什么還可以灼燒干海帶?
③海帶灼燒過程中使用到的儀器有哪些?
④氧化操作中可選用哪些氧化劑?
⑤怎樣將提純后得到的碘和四氯化碳進行分離,得到碘單質?
探究活動3 問題拓展以及方法總結
(1)大量的碘還來源于自然界的碘酸鈉(NaIO3),思考如何從碘酸鈉提取I2?
(2)你認為工業上從海水中提取溴、碘進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3)從海水中提取物質的一般流程?
(4)在學習了“溴、碘的提取”之后,你有哪些體會、感受?
5 反思教學實踐
5.1 了解高中化學基本觀念的特點
高中化學基本觀念的基礎是高中化學基礎知識,是高中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觀念,具有基礎性和層次性等特點。
5.1.1 基礎性
高中化學知識是根據高中生的發展需要和認知規律選擇確定的。例如,針對中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的特點,選擇的化學知識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高的相對較少,在此知識基礎背景下形成的化學觀念比較基礎,不必一味拔高。“溴、碘的提取”只需幫助學生建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原理,根據溴、碘元素的存在尋找提取方法,以及認識一種新物質的一般方法等基本觀念。在教學時,也需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學會用氯氣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溴和碘的學習。
5.1.2 層次性
不同學段的學生所要形成的基本觀念應該是不同的;同一基本觀念在不同的學段,由于學生所擁有的知識經驗不同,它的內涵的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更高層次的觀念是以低層次觀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沒有低一級的基本觀念作基礎高一級的基本觀念就無法形成。學生的認知水平越高,知識和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形成內容更完善、層次級別更高的觀念[2]。
因此,我們需要對高中階段化學基本觀念的教學做整體設計,不能企望觀念的形成能一步到位。盡管溴、碘的提取的工藝流程已具備化工流程的一般過程:原料選擇預處理核心反應分離與提純目標產品等,但在本節課無需幫學生建構解決化工流程題的具體方法。
5.2 研究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解決
“知識決不能以一種不加選擇的方式進行傳授。對于那些重要的觀念,我們要想理解它們,就必須對其提出問題并加以檢驗[3]”。所以,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基本認識的過程,也必然是建構基本觀念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將基本認識轉化為“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樣做”等啟發性和驅動性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如下通過問題解決活動產生基本認識的圖式,幫助學生建構基本觀念。
基本認識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被認可、被修正或被摒棄,如此經過基本問題基本認識基本認識應用問題解決基本問題再認識……幾個往復操作,每一次往復操作,基本認識得到一次檢驗和修正,就會向基本觀念靠近一步,經過多次檢驗和修正后,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所內化,基本認識最終升華為基本觀念[4]。
本節課教學時,學生最深的感受是設計了若干小問題,幫助學生在高中學習之初即能順利理解提取溴和碘的復雜流程,并能嘗試設計從海水中提取物質的一般方法。
5.3 重視師生的自我反思
學生反思是形成和檢驗基本觀念及其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對已經形成的基本觀念需從三個維度進行自我反思:通過課后適度練習,及時檢測有關化學學科知識的基本觀念的穩固性;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的有關化學方法類的基本觀念,遇到同類問題能否學以致用;能否升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有關對化學學科的情感類認識,包括對化學知識的價值、化學學科的社會作用以及對化學學科的情感等。
建構化學基本觀念的教學設計是以基本問題的解決為過程目標、基本觀念的建構為最終目標的教學設計。自始至終,教師都要反復思考這些問題:通過這節課或該單元的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什么發展?學生的基本觀念能有多大程度的提升?建構基本觀念的過程是否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若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科觀念,該學科就難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及生活。中學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就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化學思想觀念。大多數高中生畢業后不太可能從事與化學相關的事業,他們只需要對待這個物質世界的正確態度、觀念和方法。化學教學的重心應從過分注重事實性知識轉變為事實性知識和觀念兩者并重,這已是時代的需求。本文以蘇教版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為載體,突出“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筆者的化學新課程實踐,就培養學生的學科基本觀念作一探討,力求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運作。
一、學科觀念在《化學反應原理》中的組織和呈現
1.學科知識類觀念的集中體現。
化學反應原理是人類在研究大量化學反應本質的基礎上,總結得到的關于化學反應的一般規律,《化學反應原理》中設置了“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溶液中的離子平衡”三大主題,這種大章大節式的編排體系,清晰地形成了一個利于學生接受的知識網絡,突顯學科內涵、學科知識體系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學科知識類觀念在各主題中得到集中體現,且呈螺旋上升的趨勢。教材通過介紹能量變化的基本原理、化學平衡基本理論、離子反應基本規律,使學生能適應從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快慢與限度、本質與現象、積極應用與負面影響、能量轉化等方面認識化學反應。這樣的編排體系無疑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方式和意識的轉變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教師應該理解這樣一種編排意圖,不斷概括提煉出“具有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的化學觀念”,并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2.學科價值類觀念的分散滲透。
作為理論性較強的選修課程,《化學反應原理》沒有像必修模塊那樣,開設相對獨立的主題學習學科價值,但是挖掘教材,處處都有滲透科學精神的好素材。蘇教版教材非常重視理論與生產生活相結合,是目前被審查通過的教材版本中最貼近實際的一個,STS 教育滲透較深。教材關注核心觀念的建構過程,改變原來過分強調事實性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課程內容的選擇在化學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實驗手段的現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學課程相比,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如專題2“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就通過一系列定量實驗活動來強化“實驗觀”,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實驗是研究化學的方法之一,條件的控制是實驗研究的靈魂。教材用大量的圖片和語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學在工農業生產、科學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學生通過化學的學習更加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進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對化學學科的創造性與實用性的贊賞,不斷提升“化學價值觀”。
《化學反應原理》是為學習理科的學生所設計的,學習該模塊,不僅能完善中學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識體系,而且能使這些對化學感興趣的學生了解化學反應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認識化學在不斷豐富社會物質財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過程所起到的作用,樹立研究化學的志向。《化學反應原理》所蘊含的學科觀念是豐富的、多元的,教師只要選擇出最適宜滲透的觀念進行教學設計,一定能在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時,強烈感受并建立相應的觀念。
二、促進觀念建構的教學策略
1.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觀念建構為本的教學不能立足在一小節、一課時上,而應就相關內容進行整體的單元設計,通過一個相對連續的階段來建構觀念。教師對教材本身要有整體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選擇一個統領課程單元的觀念,以此為核心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并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將貫穿于教學單元的化學觀念隨教學進度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然后結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逐一建構。這樣既保證了每一教學單元有一個整體的、宏觀的化學觀念作為起導向作用的單元目標,每一節課又有不同層次的、具體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為起執行作用的課時目標,使化學觀念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采用“專題―單元”式結構,共設 3 個專題 10個單元,內容基本按照課程標準的3個主題順序安排。課程主題是課程內容的“脈絡”,學科觀念是課程內容的“濃縮和提煉”。審視各課程單元,觀念的連續性可以清晰地識別出來。由于觀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來孤立和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教師對整個單元知識體系做深入的思考與統籌的安排,并以對學生觀念層面的理解為目標來統整相關的問題及活動程序。以專題3“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為例,圍繞化學平衡常數,建立了水的離子積常數、電離平衡常數、沉淀溶解平衡常數等概念;利用化學平衡移動規律分析了外界條件對水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響。這種從單一到復雜的內容體系,聯系緊密、層層深入,除了能使學生獲得一些具體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微粒觀、平衡觀、定量觀系統地分析問題,一步步揭示溶液中離子平衡的實質。
2.創設以觀念建構為核心的多樣化活動。
學科觀念的形成是在活動中發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蕩、在反思實踐中生成的。以觀念建構為核心的多樣化活動,不僅是促進知識向深層次觀念發展的主要途徑,也使學生有機會實踐復雜的行為表現。活動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或是實驗探究結合數據處理分析,也可以是課后的調查類活動。教師要及時把握實際教學中的活動方式,觀察學生對化學課堂教學的適應性和認同度,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來推測其觀念的建構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
例如實驗活動是過程方法教學的重點,教師可設置“認識鹽溶液的酸堿性”“探究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測定未知溶液的濃度”等實驗活動,通過設計并實施這些實驗活動,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學會了很多具體的實驗方法,如實驗數據的測定、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觀察、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化和線圖化處理等,提升了學生對于實驗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教材為化學反應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信息,如反應方向的判斷、化學平衡常數都是結合數據分析呈現;設置了定量研究實驗,如化學反應速率的測定,濃度、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等。這些探究活動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更是學生個體理解、感受事實及其概念形成過程的質的轉變。
3.結合學生已有經驗進行情境設計。
情境教學所選擇的材料信息應以一定的化學知識點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識,或是與社會事件相關內容,或是一段化學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學生觀念上的沖突并能促使學生主動進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應用觀念的情境中認識觀念的功能和價值。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觀念水平設計情境,分析學生原有觀念與將要建構的新觀念間的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學習效果最大化。
《化學反應原理》通過對紛繁復雜的化學現象背后的共同規律、普遍原理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化學現象后面的統一性,教學的結果是學生無論作為未來社會的普通公民還是化學專業人員,在思考化學與技術、自然、社會關系的問題時都能夠自覺地根據化學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學原則做出理智的決策,而不是簡單重復別人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王磊,胡久華.高中新課程選修課教與學?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15.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依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為例,從化學學科知識、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問題串”形式層層展開,就如何實現基于學科觀念的化學教學談談自己的體驗與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觀看自拍視頻――高錳酸鉀制氧氣.
問題串1:準備收集4瓶氧氣,為什么才收集到第三瓶氧氣,導管口就沒有氣泡呢?
問題串2:制取4瓶氧氣至少需要多少高錳酸鉀呢?如何才能知道收集一定量氧氣究竟需要多少高錳酸鉀呢?
設計意圖:結合滬教版學生基礎實驗一,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引起共鳴,感受化學計算的必要性.
二、新聞鏈接、關注時事
觀看網絡視頻――遙感衛星18號升空.
問題串3:已知火箭的第三級推進器中燃料是液氫,助燃劑是液氧.當火箭攜帶7t液氫時,需要多少液氧才能滿足這些液氫的完全燃燒呢?如果過多或過少會出現什么后果?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通過教師提問所加燃料的多或少,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嚴謹性.同時感受科技的偉大,感嘆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三、復習鞏固、過渡新知
化學方程式含義的教學.
問題串4:你能寫出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嗎?
設計意圖:將高科技知識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情境,體驗化學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科技的觀念.
問題串5:依據方程式計算,首先應充分理解方程式的含義:①從物質變化的角度,你能獲得什么信息?②從物質構成的角度看這個反應方程式,你又能獲得什么信息? ③從質量的角度看,你又獲得了什么信息呢?
設計意圖: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講解時,借助“最近發展區”理論,適當延伸學習內容,從物質構成角度和提供的元素相對原子質量引申出物質的質量含義,從而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方程式不僅是表示化學反應的符號,同時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信息;不僅有宏觀與微觀的含義,同時也包含定性與定量的含義.而依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具體的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比例是固定且唯一的事實.
問題串6:如果有4t氫氣需要多少氧氣才能恰好完全燃燒?生成多少水呢? 如果有16t氧氣能夠供給多少氫氣充分燃燒,生成的水又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通過已知量的變換,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方程式計算中反應物、生成物質量間存在某種必然的且唯一的比例關系.
四、角色扮演、體現主體
問題串7:請你當回火箭推進器的設計師,當確定火箭的燃料艙內攜帶7t液氫時,助燃倉內需要攜帶多少液氧才能讓液氫恰好完全反應呢?
問題串8:結合學生的成果展示情況,x哪來的?代表什么?4、32哪兒來的?你又是依據了什么列出了這個比例式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方程式中各個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讓學生自主歸納解題過程與步驟,體會化學解題的規范性、嚴謹性和必要性.另外,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避免單一的模仿.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方程式計算就應該這樣,而不是老師規定我們必須這樣.
五、規范格式、完善步驟
問題串9:以上過程,大家完成的規范嗎?請同學們模仿課本例題和黑板上的內容,完善自己的解題過程吧!
設計意圖:用感知到的解題步驟和閱讀課本例題去自我完善.
問題串10:你能小結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嗎?
設計意圖:及時地歸納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解題步驟.
六、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問題串11:為了使120g碳恰好完全燃燒,需要多少克
O2?生成物CO2的質量為多少呢?
問題串12:同學們,你還能用其他方法計算CO2的質量嗎?
問題串13: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呢?你能從微觀角度分析嗎?如果結合這個化學反應呢?
問題串14:正因為碳原子完全轉移到CO2分子中了,即碳元素完全轉移到CO2中,CO2中碳元素的質量就等于碳的質量,現在已知碳元素的質量,如何計算出CO2的質量呢?
設計意圖:煤炭作為徐州的重要資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化學方程式計算在生產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式計算和化學方程式計算形成新的知識網絡.同時,發現三種不同的計算有著共同的思想――守恒.
問題串15:請大家幫助淮安同學解決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吧!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如果準備收集這樣的4瓶氧氣,至少生成1.6g的氧氣,需要多少高錳酸鉀呢?
設計意圖:回歸到本節開篇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化學計算在解決計量問題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問題串16:同學們都采用了化學方程式計算嗎?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
問題串17:為什么兩種計算結果不同呢?
小結:化學方程式計算更能直觀本質地揭示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化學方程式計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計算形式,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也是同學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化學式計算與化學方程式計算結果的差異,發現化學方程式計算更能直觀本質揭示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
七、課堂小結、達成共識
學生總結 :知識層面、方法層面、學科觀念角度.
1.1綠色化學觀念淡薄
因為綠色化學教育這一概念所提出的時間并不是特別長,所以相關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觀念的重視程度就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到化學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就表現在不論是化學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綠色化學的重要意義,綠色化學的觀念極為淡薄。導致這一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1首先是傳統化學教學內容的影響,面對著綠色化學這一新興事物,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都對于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
1.1.2其次,教學壓力導致的,當前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應試教育問題,教師也面臨著較大的教學壓力,因此,無法分心進行綠色化學教育的研究和探討,其觀念意識必然達不到相應的要求;
1.1.3最后,對于中學生來說,雖然他們比較傾向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按理說應該能夠接受綠色化學的概念,但是實際狀況卻并非如此,由于當前并不存在較為完善的綠色化學教育體系,化學教師也不會重點去突出綠色化學的觀念,所以很多學生無法真正意識到綠色化學的魅力,甚至還有的學生認為綠色化學教育過于嘩眾取寵,華而不實,這種偏見的存在也是比較普遍的。
1.2綠色化學教育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綠色化學教育因為經驗的不足等問題,其整體的體系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這就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綠色化學教育的發展,具體來說:
1.2.1對于綠色化學教育的教材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仍然沿用傳統的化學教材無法做到真正的綠色化學教育;
1.2.2其次,在具體的教學手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當前的中學化學教育過程仍然是教師教、學生學這一模式,而綠色化學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的機會,促進綠色化學觀念的滲透,僅僅依靠課堂教學的模式無法達到相應的綠色化學教育效果;
1.2.3最后,對于綠色化學教育過程來說,如果進行充分的實踐教學,就必須依靠大量的物質條件支持,而這在很多地方都無法得到實現,教育資源的不足也是制約綠色化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2.綠色化學教育的實施措施
2.1革新化學教育傳統觀念
針對當前中學化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觀念意識不強等問題,我們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革新當前的傳統化學教育觀念,尤其是要重點針對化學教師進行思想觀念的革新,具體來說,首先在本學校內部加強化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共同研討綠色化學教育的要點和教學方式,進而提高對于綠色化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主要化學教師走出去,尤其是可以去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中學習相應的綠色化學教育模式,改變自身的傳統化學教育理念,逐步的融入綠色化學教育概念;最后,學校還可以組織專業的研究人員來針對化學教師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提高化學教師對于綠色化學教育的認識程度。
2.2加強實踐教育
針對當前存在的較為落后的化學教學模式,化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謀求一些新的變化,改革現有的“教和學”模式,積極引入實踐教學模式,充分的利用化學實驗和實踐來提高中學生對于綠色化學教育的興趣,并且使學生們清楚地認識到綠色化學教育的真正內涵,加強學習的效果,比如,通過具體的化學實驗要求中學生來發現對于環境存在危害的一些氣體,進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并且課后要求中學生展開實踐調查,了解這些氣體的產生原因和防治措施,這才是真正的綠色化學教育模式。
2.3適當革新化學教材
當前的中學化學教材中存在很多不適合于綠色化學教育的內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革新化學教材內容,邀請專門的專家針對現有的化學教材進行綠色化學的植入和滲透,從教材中體現出綠色化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13文獻標識碼: A
作為語言文化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觀念是精神本質的具化體現。著名語言學家В. А. Маслова認為,觀念反映了人對世界的民族文化的認知,是研究民族語言世界圖景的有效手段。本文將從語言文化學的觀念理論角度對俄語“дopoгa”進行簡要分析。
一、“дopoгa”基本意義
在Oжeнгoв詞典中對“дopoгa”的基本意義主要為:
1.道;道路;交通運輸要道,通道;
2.旅途,路途;
3.路徑,路線,方向(指如何達到目的地);
4.途徑,道路;獲得……的手段;
5.行為取向,行為規范。
詞典中第一個組詞“鐵路",可見,鐵路對俄羅斯人意識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疆域遼闊、交通的不便,往往一提到"дopoгa”人們就會想到遙遠的“旅途”;這些觀念意義的提取與俄羅斯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生存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дopoгa”觀念的層級結構
觀念的層級分析是努力揭示語詞被遮蔽的部分,其目的是為了追求民族精神在生成過程中的本來面貌。
觀念詞“дopoгa”是一個多層級的系統。В.И. Карасик認為,觀念結構的三大重要特征是形象量度、概念量度和價值量度。由此可以將“дopoгa”觀念劃分為三個認知層級,即基礎層、層和邊緣層級。 其中基礎層 包括“用于移動的表面地區”、“為了用于通過某處的地方”,“沿著道路移動的過程”,和“沿道路遵循的方向、路線”; 層不但受到主體的主觀影響,而且受俄羅斯的歷史文化的影響程度也比基礎層面要深,可以歸納為:“道路上的實際的主體”,“道的障礙”“與道路相關的設施”;"邊緣結構受到非詞匯概念的道路主體“人”的影響較大,認知特征主要包括:“行為取向、發展途徑、方法手段”。
三、“дopoгa”觀念的文化語義
В.И. Карасик指出觀念的表達應著眼于與該觀念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包括該觀念的熟語及篇章分析。
“俄羅斯最早關于“дopoгa "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往年紀事》中。羅斯成立后,”дорога из варяг в греги”成為連接北歐和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商路。之后俄建成了橫跨亞歐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經濟發展和政治的穩定。而在列寧格勒被困時期,拉多加湖上建起的“дорога жизни”成為了列寧格勒走出圍困,通向勝利的道路。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дopoгa”就與俄羅斯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另外,在俄語中也有不少與 “дopoгa” 有關的諺語、俗語。它們不但反映出該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社會歷史,還反映出了該民族的個性和價值觀。一般而言,在俄羅斯人的生活中當離家遠行時他們總是帶著沉重和憂傷,道路往往是無邊無際的、漫長的、遙遠的、寂寞的、疲勞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俄語諺語、俗語中“дopoгa”一般是取其邊緣層級即“人的發展途徑,行為取向,方法手段”。如,пробивать себе дорогу為自己開辟生活道路;стоять на хорошей дороге前程美好;обходить десятой дорогой千方百計避免;все дороги вели в Рим條條大路通羅馬;избидая дорога常規老路;идти прямой дорогой行為端正等。
此外,在俄羅斯藝術、文學作品中“дopoгa”也是經常出現的主題,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
在文學作品中,“дopoгa”在俄羅斯人的意識中承載著民族的發展方向。如在Н. А. Некрасов.《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中遭受剝削和壓迫的筑路工人用自己的血淚建成的鐵路是俄各族人民鋪設通向未來光明大道的雄厚力量的象征。此處鐵路就是希望。而在Н. В. Гоголь的《Мёртвые души》中更加充分地闡釋了“дорога”這一主題。作品中“дорога”把各章節聯合成統一的整體,道路的形象也體現了乞乞科夫頻繁拜訪的地主們的形象功能。作者認為,羅斯是沿著生活道路飛馳的三套車,而生活―是那條沒有盡頭的,神秘莫測的道路,這條路跌宕起伏,充滿絕望,時好時壞,時而泥濘遍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由此在這部作品中“道路就是生活”。在М.А. Булгаков的《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中"дорога”是與宗教有著緊密關聯的象征意義。在該小說結尾彼拉多失魂落魄,希望有一條光明之路,引導他去追尋耶穌。在這部作品結尾“лунная дорога“就是希望與救贖。
在繪畫藝術中,如Исаак Ильич Левитан名畫《«Владимирка» 》中,該道路是沙皇統治最黑暗時期建成的路,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的必經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他們成為了囚徒,同時也正是在這條道路上使他們探索到了追求精神解放的自由之路。
在音樂藝術中,高爾基說:“俄羅斯民歌---俄羅斯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歌曲中“дорога”觀念也不盡相同。如歌曲《дороженька》唱到:“Ты веди , веди меня , дороженька , опустилась бы я рядом с ним”。歌中用“道路”表達了離別的憂傷和對重逢的盼望。而俄羅斯現代民族流行歌曲中的“дорога”觀念則主要體現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和俄羅斯的一些社會問題。如俄羅斯流行歌曲《дорога》中唱到:“дорога, дорога, ты знаешь так много о жизни моей непростой. дорога, дорога, осталось немного―я скоро приеду домой”。
四."дорога”觀念的形成原因
首先,受自然地理影響,俄羅斯橫跨亞歐兩大洲,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形齊全、氣候多變,俄羅斯陸海空條件齊全,自然條件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дорога”在民族觀念中形象的多樣化。
其次,受社會歷史因素影響。俄羅斯在其發展歷史中曾長期受外族奴役和本族壓迫,殘酷的統治促使該民族不斷的進行反抗和斗爭,在俄羅斯文化中對自由的追求是不變的主題,而"дорога”承載了該民族對自由的向往。
最后,受宗教因素影響。俄羅斯由于受東正教、多神教等宗教因素影響,他們認為“дорога”是人間與陰間連在一起的紐帶,同時也是祛除病魔的地方。
五.結束語
“дорога”是俄羅斯語言文化中比較重要的觀念詞,它反映了俄羅斯社會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本文從語言文化學觀念理論對“дорога”進行分析和研究,展現出了獨特的俄語語言世界圖景,加深了對俄羅斯民族價值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楊秀杰,語言文化觀念及其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2] 楊秀杰,語言文化學的觀念范疇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俄漢“вода/水”觀念語言文化場的場性分工
在我們對俄漢“вода/水”觀念的語言文化場進行分工時發現,由于水的普遍性,所以在研究其邊緣結構時有較大難度,“水”的語言文化場邊緣結構可能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動物、植物、生命等語言文化場,所以我們在這里對其不做具體的說明,只重點分析內核和中心結構。
2.1вода觀念的語言文化場場性劃分
2.1.1內核вода觀念的語言文化場是將вода作為場名,把所有這個場內具有共同語義核心特征的詞匯全部包含在其中。我們通過搜集語料總結出вода觀念的核心結構應該具備如下的語義特征:русскость(俄羅斯性)+универсально-сть(普遍性)+реальность(現實性)。我們從《Русскийассоциативныйсловарь》(俄語聯想詞典)(1994)中總結了有關вода的部分內核結構:(1)基于溫度的:холодная,горячая,тёплая,про-хладная,ледяная;(2)基于清澈程度的:чистая,прозрачная,грязная,мутная,сияющая;(3)基于來源的:родниковая,ключевая,морская,колодезная,речная;(4)基于能否被飲用的:питьевая,дистиллирова-нная,хлорированная,газированная,жесткая,свежая,минеральная,кипячёная,ржавая,тяжелая,жидкая,отравленная,хлористая,горькая,солёная,вкусная,невкусная,живительная,сырая;(5)基于是否流動的:проточная,спокойная,сто-ялая,стоячая,мёртвая,текучая,быстрая;(6)基于顏色的:голубая,зелёная,синяя;(7)基于宗教的:живая,святая;(8)基于潮濕程度的:мокрая.在《俄語語言文化詞典》中有這樣一句話:“與水有關的神話很有意思,水是地球上萬物的起源和終結,沉入水中,一方面意味著死亡和毀滅,另一方面意味著生命的復活和誕生。”(黃蘇華、劉光準,2005:172)所以,вода觀念不僅具有上述的三個特性,還具有宗教性等語義特征。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地變化,對物體的感知也在不斷地深入,所以以上的部分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在不斷變化的。2.1.2中心結構вода觀念的語言文化場的中心結構是這個場內具有主導地位的語言文化單位的集合。中心結構是語言文化場的主干部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同樣借助“Русскийассоциативныйсловарь”來建構вода觀念的中心結構,按照先后順序,俄羅斯人對вода這個詞的聯想詞分別是:
2.2“水”觀念的語言文化場場性分工
本案例是上海高中高三年級化學高考的復習課“氧化還原反
應”。氧化還原反應屬于高考中的必考考點,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微粒觀”,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兩面性,逐步建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學科育人價值
在教學中,學生不但記住了具體的事實性知識,而且學會超越事實進行思考:能夠領會新舊知識的聯系;能夠把理解力遷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夠系統地建構化學觀念進而達到對關鍵性知識內容
的掌握和理解,使知識具有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
【觀點提煉】
作為化學教師總是希望我們的化學教育要讓學生多維度地終生受益,進而讓我們的環境和社會也從中受益。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呢?是我們傳遞給學生多少個化學知識點嗎?問問已經畢業的學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是。只要他們不從事與化學相關的職業,對于中學里學的這些化學知識早就被徹底地遺忘了。那么我們經過中學的化學教學到底想讓學生擁有什么?其實就是通過化學教學慢慢形成化學的核心觀念。
化學觀念是化學學科的精髓,對化學觀念的培養也是化學教學的宗旨。化學教學應引領學生用“物質觀”和“分類觀”認識化學世界、以“元素觀”明確化學反應、用“微粒觀”理解反應本質、用“運動觀”和“守恒觀”分析微觀粒子的變化規律、從“科學價值觀”的角度明確化學學習的意義,給學生全新的化學認知和學習體驗。高三復習教學對化學觀念的培養較高一高二要薄弱得多,其實總復習是對已有知識梳理、歸納、整合和再生的過程,這才是化學觀念內化和終身化的關鍵時期。提升復習品質須與培養化學觀念相輔相成,教師應以化學觀念培養為核心、以實例分析為輔助、在反復思考和演繹中運用“觀念引領解題”的模式,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化學素養。
下面以電化學復習為例闡述培養化學觀念的教學策略。
1價值觀引領復習方向
1.1以電學研究的意義統建大方向。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現實目的,也是高考的考查方向,復習教學務必緊扣價值觀這一中心,圍繞電化學的實際應用展開原理復習教學。學生已有一定的電學知識基礎,教師可嘗試逐步擺脫短期效應、題海戰術等淺層次的教學。復習之初設置合理的生活場景,明確電學研究對現代生活的意義,進而整合電的產生、制備、存儲、再生及應用的實際問題,再把電化學涉及的具體問題綜合起來,織成一張思維的網,給學生一條復習線索,并內化為他們自己的知識脈絡。
教師可用圖1所示的模式搭建復習框架,組建電化學概念群,培養更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觀念意識。
1.2以電學的價值為據合理選編題目。
近幾年高考試題的背景多為前沿科學或新鮮資訊,如2014年多地高考以鋰電、鎳電等新型二次電池為背景,旨在給學生化學源自生活的感覺,但學生對這些資訊卻非常頭痛。不難想象陌生背景帶來的緊張感,及學生短時間內難以理清題目意圖的情景。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從裝置的用途出發,以科技新聞、科教節目、前沿發明等內容為背景,選編符合高考“口味”的題目對學生進行信息解讀能力的培養。
例如節選2014年北京卷第26題中的部分內容:
電解NO制備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為使電解產物全部轉化為NH4NO3,需補充A。A是,說明理由:。
【解析】閱讀題目明確該裝置的意圖是得到NH4NO3,根據兩極轉移電子數相同可知1mol NO轉化為1mol NH4+需5mol e-,而5mol e-可將5/3mol NO轉化為NO3-,為了得到匹配的NH4NO3,必須向溶液中加入適量的氨氣。以電子守恒為基礎,以實際產物為準,可避免書寫方程式的麻煩和失誤。
1.3以實際應用為例引領原理分析。
高三復習得越深入,就越需要用價值觀來引領原理分析。學生解題時常直奔圖像忽視對題目背景的描述,導致原理分析一知半解。如必修Ⅱ教材中有模擬電解飽和食鹽水工業裝置的圖片,其中四個溶液的進出口學生難以記住,可嘗試用實用角度去說明問題:左側生成氯氣,則左側液體進出口必與氯元素有關,氯化鈉是反應物,投料必是濃溶液且其密度較稀溶液略大受重力作用應向下運動,為使反應更充分應投到電極附近,故左上口為飽和食鹽水,而左下口為稀食鹽水;同理可知為何右上為氫氧化鈉稀溶液而右下為濃溶液。經過實際的分析,學生自然會沿著應用的思路去思考化工生產類題目。
2元素觀搭建電學分析的平臺
化學的基礎是元素,任何化學問題的分析都離不開元素觀的支撐。高三復習教學需要高屋建瓴,同時也要回歸基礎,元素觀的培養恰好可以將這兩種需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2.1化合價是解讀電學問題的基礎。
高中的電化學以氧化還原反應為基礎,當然離不開化合價的分析。學生對鐵、銅、錳、鎳、鉻等過渡金屬元素及氯、氮、硫等非金屬元素的多變價態不清楚,如2012年浙江理綜第10題:以鉻酸鉀為原料,電化學法制備重鉻酸鉀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學生認為K2CrO4 與K2CrO4 間有化合價變化,教學需引導學生閱讀操作目的(以鉻酸鉀制備重鉻酸鉀),再結合反應來分析鉻的化合價。復習中可通過陌生物質,引導學生分析元素的化合價,也可用有機燃料電池為切入點,進行化合價的訓練。
較經典的是2014浙江卷11題:鎳氫電池(NiMH)目前已經成為混合動力汽車的一種主要電池類型,NiMH中的M表示儲氫金屬或合金,該電池在充電過程中的總反應方程式是Ni(OH)2+MNiOOH+MH。學生對C項(充電過程中陰極的電極反應式:H2O+M+e-MH+OH-,H2O中的H被M還原)較難理解,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必修Ⅱ》教材中關于儲氫合金的概念,強調儲氫的方法有多種,可能因化學變化形成金屬氫化物,也可能只是空間填充形式,金屬和氫元素均為零價。根據金屬無負價可推知MH中氫可以是0價或-1價,水中的+1價氫若變成零價只轉移1個e-,若變成-1價需轉移2個e-,繼而可解此題。分析后可輔之以2014年全國卷第9題進行練習。
2.2運用元素周期律辨析電極反應。
學習化學的基本工具是元素周期表,可利用它了解陌生元素的性質,如鋰電的設計之初正是從鋰與鈉的相似性開始的。近年來很多高考題都對鋰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中與水反應、LiOH的溶解性都曾是學生失誤過的。因而,教學中應注重元素周期律對電化學分析的指導作用。
此類問題在2014年浙江理綜11題的D項(NiMH電池中可以用KOH溶液、氨水等作為電解質溶液)中也有體現,可以元素周期律為方向選擇經典的高考題目進行練習,如表1的以下題目。
3微粒觀完善原理分析
微粒觀是電化學聯系微觀變化與宏觀能量的橋梁,其基本內容包括: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微觀粒子不斷運動,彼此之間有間隔;微觀粒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其中粒子的不斷運動可形成電流,相互作用包括了電子轉移和靜電作用下的離子移動,這些是電化學的根本。回看近年來的浙江理綜卷,電化學選擇題的落點貼近教材,同時也恰好點中容易被師生忽視的“死穴”。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微粒觀為主線,串連知識點成網,逐步完成電化學的觀念培養。
3.1明確陰陽離子移動原理.
分析電學問題時應明確離子移動的兩個動力:陰陽離子(或電子與離子)間的靜電引力,及滲透壓作用。學生更注重對靜電作用的運用,高三復習時務必要彌補這一漏洞。如2013年浙江理綜11題:電解裝置如圖4所示,電解槽內裝有KI及淀粉溶液,中間用陰離子交換膜隔開。在一定的電壓下通電,發現左側溶液變藍色,一段時間后,藍色逐漸變淺。已知:3I2+6OH―IO3―+5I―+3H2O
【解析】B項(電解結束時,右側溶液中含有IO3―)失分率較高,說明學生對離子移動的把握還較淺,對陰離子向陽極移動形成了定勢,未考慮離子的濃度平衡要求。教學中務必要注意知識點和語言的準確性,要把問題的本質說清楚,對高于學生程度的問題也給予適度拓展。
3.2強化氧化性、還原性的比較。
氧化還原反應的掌握決定電學本質分析的能力,離子放電順序(S2->I->Br->Cl->OH->含氧酸根)中,含氧酸根問題是熱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應強調此處含氧酸根一般指低濃度且中心元素最高價態的酸根。學生對MnO4-、CrO42-等強氧化性粒子印象很深,總認為應是這些粒子放電,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強氧化劑發揮強化性的環境要求(如酸堿性條件、濃度要求),最重要的是必須要審清題意,由題目信息剖析出反應本質。可選如表2形式的真題,以增強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
3.3辨析離子交換膜的作用。
離子交換膜完善了電學裝置,其價值顯而易見,為加深學生對膜的理解,應對不同類型膜的作用加以整理,如陽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陽離子通過,也可用膜把裝置分成幾個半池,以保證離子放電的獨立性。可采用以下練習來鞏固膜的作用:
工業上常用高濃度的K2CO3溶液吸收CO2,得溶液X,其裝置示意圖如圖
5所示,在陽極區發生的反應包括和H ++ HCO3-=H2O+CO2。該交換膜應該用(填“陰或陽”)離子交換膜。
【解析】利用K2CO3溶液吸收CO2,可知X是KHCO3。解讀目的――利用電解法
使K2CO3溶液再生,結合圖中陰極區生成氫氣和K2CO3溶液可知陰極區需要H +,而陽極區在弱堿性水環境中生成了氧氣,說明是水分子放氧生酸,生成的H +通過離子交換膜進入陰極區,故該交換膜必須是陽離子交換膜。
3.4細化電解質的環境分析。
書寫電極反應式是電化學解題的難點,審不清電解質環境是常見錯誤,如酸性條件下生成OH_,熔融碳酸鹽中生成H +等。對不同類型電解質環境的細致分析及強化訓練,方可培養學生的敏銳度。可采用表3所示方法進行分析。
3.5學會運用守恒思想計算。
守恒思想是化學觀念的基本思想,它對電子得失、原子守恒及產物計算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學生對電學計算問題掌握程度一般,其根源在于守恒觀念還未形成。一輪復習中,教師要采用激發式的方法,即先讓學生用傳統方法逐個反應寫出來解下去,然后分析方程式找出關聯,再用守恒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守恒法的奇妙和簡單,激發他們學習這種方法的斗志。
可用下題為例:用圖6裝置模擬人工腎臟的工作原理,電解生成的Cl2將尿素[CO(NH2)2]氧化成N2排出,則電解結束后,若兩極共收集到氣體13.44L(標準狀況)時,則被氧化的尿素為7.2g(忽略氣體的溶解),是否正確?
【解析】利用電子得失守恒可有如下關系:
[CO(NH2)2]-6e-―(CO2、N2)―3H2,
即可推知有6mol e―轉移兩極共生成5mol氣體,需消耗1mol[CO(NH2)2],最終得出以上分析正確的結論。
總之,化學觀念的培養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高三一輪復習恰恰是整合化學思想的重要契機,只有以觀念培養為引領,復習教學才能提高品質。經過近兩周的電化學復習教學,學生對電學知識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不再害怕電學的各種裝置圖,電極反應式書寫較復習前有了長足進步,在電學測試中,失分率明顯下降。希望他們能把這種化學觀念帶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提高自己的化學素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