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基本的原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6 16:29: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最基本的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最基本的原則

篇(1)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c)-099-02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中醫藥教育最具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主動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業內有識之士的共識。2002年4月,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在《Medical Teacher》雜志上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醫學教育的國際標準,這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同樣具有重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于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十分必要。

1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內容

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在《Medical Teacher》雜志上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內容包括7個方面60條具體要求,主要內容如下:

1.1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

該方面共設11條具體標準,提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醫學職業的敬業精神不僅包括對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卓越追求,而且更加重視對責任感、同情心、誠信、正直和嚴謹等一組共同價值的承諾。將該方面列為整個標準體系之首,可見其特別重要。

1.2醫學科學基礎

該方面共設10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必須具備堅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包括熟悉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學,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等知識,并且能夠應用這些知識解決醫療實際問題,懂得醫療決定和醫療行為的各種原則,能夠因時因人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應。

1.3交流與溝通技能

該方面共設9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會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及其親屬、同事、教師、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公眾媒體等進行有效交流,以提高醫療方案的準確性和患者的滿意度。

1.4 臨床技能

該方面共設10條具體標準,要求醫學畢業生應該掌握較全面的臨床技能。其中包括書寫病歷,進行體檢、診斷、急救,對患者的健康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指導患者重視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各種影響健康的因素,能合理利用診療資源,及時有效地診斷和處理患者。

1.5群體健康和醫療衛生系統

該方面共設9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應當知道自己在預防疾病、傷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維持和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中應起的作用和應能采取的行為。應當了解國際、國內衛生狀況和發展趨勢,了解衛生系統的組織原則及其經濟和立法的基礎,對衛生保健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

1.6信息管理

該方面共設5條具體標準,提出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進步,為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醫學畢業生有必要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以便能夠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

1.7批判性思維

該方面共設6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職業要不斷地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技能,因此,醫學畢業生應該具備分析批判的精神和創新精神。要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敢于質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學地評判資料和信息,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全球范圍內醫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給予了詳盡的規定,充分揭示了當代國際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這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2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主動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對照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醫藥教育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強:

2.1人文素質教育

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中醫藥學,是科學和人文相融的知識體系[1]。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特別重視“人文關懷”,不僅將醫學職業態度、行為和倫理列為整個標準體系之首,強調其重要性,而且在整個60條具體要求中,都體現出了醫學科學應“以人為本”的理念。反觀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重醫輕文”,重視中醫藥專業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極其不重視。學校醫學人文課程的設置結構不清晰、與醫學特性結合不強,沒有協調好社會需要、個人需要、學科需要三者之間的關系[2]。這些因素導致中醫藥大學生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中醫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實踐證明學好中醫需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廣博的人文知識作基礎。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告訴我們,忽視人文素質教育是違背國際醫學教育規律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2.2人際溝通教育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醫學生的人際交流技能培養,提出9條具體要求。醫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在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過程中,在醫患交流的過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實情況是,在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對學生人際交流技能的培養完全是個空白,幾乎沒有一門這方面的課程,老師只講專業知識,不訓練學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醫生工作的對象是患者,這些人由于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痛苦,與正常人相比,更易失去理智、情緒失控,其親屬往往也會因為著急而言行粗暴。醫生缺乏正確的交流與溝通技巧,生硬地對待患者,或表達不當,往往會引起患者的誤解、引起醫患沖突,甚至會出現流血事件。因此,醫生與患者及其親屬的和諧相處,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相應的“交流與溝通技能”,訓練學生有效的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醫學被認為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的培育,增加必要的課程和教師,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溝通技能,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3信息技術教育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醫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5條具體要求。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在衛生和健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在《自然》和《科學》這兩個高水平的著名學術刊物里,生命科學的論文占到56%,可以說生命科學已成為新世紀第一生產力的前沿和主流。西醫院校十分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相比較而言,在高等中醫藥教育中,普遍還沒有重視對學生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學生不能熟練地利用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更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由于現代醫學信息的大量、快速增多,中醫院校應該教育學生拋棄傳統中落后的診療方式,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為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中醫藥學生必須與西醫學生一樣,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才能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從而提高社會適應力和貢獻率。

以上只是論及了高等中醫藥教育亟待改進的幾個方面,當然,根據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醫藥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醫學教育必然會出現建立和執行共同教育標準的新趨勢。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按照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中醫藥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養生、疾病的預防、治療疾病用藥的副作用愈來愈重視。而祖國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在這些方面有獨到之處,從古到今重視整體觀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許多中藥經研究能調節人體免疫系統,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有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例如中醫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護理具有現代護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區護理正在蓬勃發展,眾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傳統的中醫護理知識。許多傳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類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這些傳染性疾病重在預防,而中藥在這些方面發揮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為人類疾病的預防及護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課程設置的體會

一般本科護理專業培養的目標是能在各級醫院、基層、農村醫療單位從事臨床護理及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工作。而中醫是我們國家的瑰寶,在疾病的臨床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現代高等醫學教育培養出的護理人才,應該在掌握現代護理觀的基礎上,掌握最基本的中醫護理知識,更好地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以滿足社會對中醫的渴望,適應當前社會醫學的形勢。然而目前很多醫學院校本科護理專業將中醫護理學設置為考查課、選修課、甚至不開設這門課程,那么培養出的護理專業的學生連最基本的中國傳統醫學知識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該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難適應目前社會醫學的形勢。建議醫學院校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本專業師資狀況水平,逐步開設這門課程,并逐步將中醫護理學列為選修課、考查課、考試課課程體系。

3.中醫護理學教學體會

3.1 加強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教學與實踐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是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時也是用人單位看重的重要知識領域。然而在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方面,中醫傳統治療及護理方法例如針灸、推拿、刮痧等,療效較好,較西醫預防及治療無明顯的副作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社區的喜歡,已經成為康復保健治療的重要部分。鑒于此醫療護理人員就需要掌握中西醫結合的知識理論體系,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在課程中就應突出對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學習,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并且加大針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實踐力度,可以到實習醫院進行見習觀摩。

3.2 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即PBL教學,是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基于本科生思維能力較好,反應較為敏捷,自學能力較強的特點,可以將中醫內科疾病的護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學。具體是提前選出病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病案及討論的問題告訴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收集資料。幾天之后進行病案分析與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患者病因病性、辨證分型、邪正盛衰、治療的原則,從而提出該病人護理對策、健康指導等內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對問題進行補充或糾正。

篇(3)

梅核氣的病理基因,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肝氣上遞或橫遞,脾胃空降失常,津聚為痰,痰凝氣機不暢,導致而成,痰氣相搏,上遞結石于咽喉,以致病人自覺咽中有梗阻感,有異物之造成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脅滿悶,與飲食無礙,為梅核氣之癥,西醫診斷為咽喉炎。《金匱要略》中有“咽中有炙肉之說”。

梅核氣多是由外界情緒刺激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功能紊亂,發病多半在40至50歲之間,女高于男,女占90%,男占10%。40至50歲占75%,30至40歲占10%,50至55歲占15%。

例:解xx,男,42歲,干部,1986年4月13日初診,主訴喉中發堵2個月余。其初和別人爭吵一事引起,經西醫多次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故尋中醫求治,望其面色正常口唇發干,舌質淡,舌苔白微膩,聞其聲音正常,左脈沉滑,右脈弦微沉滑。肝為將君之官,病由情志不暢引起,據此辯證,肝氣郁結,脾胃不和,痰氣相搏,凝結于咽喉。四診合參,診為梅核氣證。

治療原則:理氣散結降逆化痰和胃。

篇(4)

    它兩者同屬傳統醫學,但又各有所長。董氏奇穴是在傳統中醫之基礎上研創的,他結合神經解剖學知識指出,人體各部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的大小與該部位功能繁簡成正比。手是勞動器官,足是運動器官,功能都很復雜,它們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也較人體其他部位為大。如此在大腦皮層上與其聯系的神經元數量也較多,其主要機能就較大,而有利于臨床的應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發揮。而中醫經絡最早記載是馬王椎漢墓出土的帛書,帛書中記載有十一條脈灸經。但其脈與脈之間還是沒有相互聯系和銜接的。而《黃帝內經》則在《靈樞.經脈》里全面敘述了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這標志著中醫經絡學已基本成熟。經過歷代醫家的醫療實踐和不斷的經驗積累,中醫針刺的經絡學說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與中醫經穴治療原則、選穴方法的異同

    董氏奇穴的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兩穴配伍,雙邊用針,宜八針為限。用穴精,臨床用穴務必要求一針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針。盡量或絕對不針患處,急癥、痛癥要求立見效果,久病難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認為久病必有瘀、難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臨床上好用之刺血。而中醫針刺依據以下4個基本原則:①補虛瀉實,即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則平補平瀉。②清熱溫寒,即熱著疾之,寒則留之。③標本緩急,即治病求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時間、因地域、因人而異的治療原則。其臨床選穴方法可依據辯證辯經,隨證取穴,循經取穴,近部取穴,遠部取穴等方法取穴。從治療原則和選穴方法上,兩者存在有質的區別。

    3 董氏奇穴與中醫經穴針刺手法的異同

    董氏奇穴施針手法簡單,僅用“正刺”、“斜刺”、“淺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針”、可減輕患者之痛苦,減少暈針的情況。亦不必拘泥“補”、“瀉”等理論。他還創了一套平補平瀉的特殊針法,即動氣針法與倒馬針法。

    3.1 動氣針法具體操作如下 ①先選定穴道。②進針得氣后一面捻針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動,病痛變可減輕,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已經相引,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視情況留針或出針。③久病可捻針數次以行氣。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動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針與患處之氣相引,疏導病邪。

篇(5)

我國自古就有“醫易同源,醫易相通”之說,其“同”的是認識事物之基礎,如陰陽變化之理;其“通”的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體觀、恒動觀。確切的說,即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及辨證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學中的陰陽對立統一觀和象數思維模式之后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序》中言習醫如不研易,猶無根之木不得昌茂。明代張介賓所著《類經附翼·醫易義》則有云:“是以《易》之為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

縱觀《周易》全書,其對中醫學理論有較深遠影響的,是結合有三才論思想的陰陽理論;而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本文主要就三義來簡要闡述《周易》對中醫學陰陽理論的影響。

1“簡易”之于中醫陰陽

“簡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則簡樸平易,調護陰陽則是中醫診治疾病最簡樸亦是最根本之原則。

《周易·系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規律,此規律由陰陽構成。《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簡要地指出了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不外乎“陰”“陽”二字。成書年代較晚于《周易》的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吸取其思想,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同樣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來表明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同樣稟受陰陽二氣而生,陰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根據陰陽分布的不同,中醫在認識人體時,將五臟六腑分屬陰陽,經絡亦有陰陽之別。同時,疾病的產生同樣需責之于陰陽之變化,陰陽不相協調,則疾病產生,陰陽離散,則形消神滅。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基于以上論述,中醫治病的根本原則為調護陰陽,其最大目標則是將人體調整到一個陰陽調和的平衡狀態。《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醫家將此至簡至要之理進行發揮,在診斷疾病時則將陰陽作為八綱的總綱,其將一切疾病性質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另外六綱則分別從屬陰陽,即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又將機體不同的病理表現歸于陰陽,如多言為陽,無聲為陰,脈浮大滑數者皆陽,沉微細澀者皆陰;而在治療上,中醫根據其時陰陽的狀態,選擇相應偏性的藥物〈藥物的偏性由陰陽所化,故亦有陰陽之分)或采取適宜的手法以調之。因而,張介賓在所著《景岳全書·傳忠錄上》中道:“醫道雖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

2“變易”之于中醫陰陽

“變易”則是指世間萬事均處于一種絕對變化、相對靜止的狀態之中,中醫同樣重視陰陽衡動論。

《周易"系辭上》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強調陰陽相易才能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則在《太極圖說》中具體闡釋道:“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生焉。陰變陽合……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中醫將此觀點引申至生理方面,《素問·六微旨大論》中云:“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關鍵在于正常的“運動不息”,例如陰氣滯濁,主降,陽氣輕清,主升,故人體之氣清升濁降,以達到機體氣血充盈、精力旺盛的狀態。因此,中醫所追求的“陰平陽秘”指的是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是人體自身、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絕非一成不變。

在病理上,與《易·坤文言》中“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相似的,中醫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認為疾病的產生在于陰陽二氣間運動的失衡,如陽氣不升反降則病飧泄,陰氣居上不下則生瞋脹。此外,由于陰陽消長、陰陽交爭、陰陽轉化等運動變化,疾病產生后同樣處于不停的發展變化當中,如傷寒有六經傳變,溫病有衛氣營血傳變,因此在不同的影響因素下和不同的發展階段中,相同疾病所表現之癥狀亦有所異,故在治療上,中醫提倡采用動態思維,講究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因而常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案例。

3“不易”之于中醫陰陽

“不易”是指盡管萬物衡動不居,但其變化有其必然準則可循,即存在一個共同的變化規律,如日之東升西落,如水之潮起潮落。《周易》以最簡單的陽爻(—)和陰爻〈- -〉為符號,來說明事物變化的基本規律。而中醫則將其發揮,總結出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逆順、陰陽離合、陰陽交爭、陰陽轉化等一系列規律,并用以概括醫學現象、成為醫學理論。這些規律為中醫診治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操作思路,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出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一“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而在養生保健上,《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指出保持人體陰陽的相對動態平衡,即可健康、長壽。

此外,中醫之“不易”尚體現于周期性上。《易·系辭上》曰:“往來不窮,謂之通,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相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中醫則認為,四季陰陽消長,主氣有異,故主病不同,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針刺上則言“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冬刺井”,如此循環,一日亦如四季。

篇(6)

緒言

中醫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它承載著幾千年來人們同疾病作斗爭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總結,是一套有著完整理論體系和獨特療效的醫療體系。自古以來,中醫就是各個民族國家借鑒和學習的對象,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以及越南的越醫學都是在中醫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7世紀起,中醫開始了西方之旅。上個世紀70年代的針灸熱更是加速了西方世界對于中醫的認可。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西方世界中醫熱的再次興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加入到傳播中醫文化的隊伍中來。

1標準化及其問題

中醫有著獨特的完全不同于西醫的理論體系,它以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為基礎,包含了許多文化及宗教因素,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由歷代醫家不斷補充和修改,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而且,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載體都是詰屈聱牙的古漢語和文言文,因而,中醫翻譯從來都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盡管在眾多組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但一個術語多種譯名,譯名錯誤或不準確,譯名使用混亂,專家學者口誅筆伐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改變這種混亂局面就得對中醫名詞術語的國際命名進行標準化。標準化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一般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不同刊物和標準的頒布為標志。至2007年兩套國際標準的出臺,這個過程算是暫時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年十月頒布《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名詞術語》(簡稱IST),該標準被稱為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標準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同年,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世中聯)匯集55個國家的200多名專家聯合定制了《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標準》(簡稱ISN)。這兩套標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紛爭,畢竟它們都是由國際性權威組織頒布的。而同時,兩套國際性標準的出臺又產生了眾多問題,兩套標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而,大家不免產生疑問,到底哪套標準才是最規范最有說服力的呢?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到底應該遵從哪套標準呢?

2問題探討和原因分析

IST收錄了類3543個詞條,翻譯標準為反映傳統醫學實質、避免采用拼音、不造新詞、與WHO標準一致。ISN收錄了21類6526個詞條,力求英譯“信、達、雅”。且不論在詞條收錄和編排分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兩大國際性組織,為什么會在最基本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等方面產生分歧呢?

基于這樣的問題,筆者嘗試以抽樣的方法來比較分析兩套標準具體詞條譯名的差異。兩個版本收錄的詞條數目龐大,因而比較所有詞條顯然不太可能,因此筆者隨機抽取了兩個版本共同收錄的319個詞條,結果發現兩個版本給出的譯名完全相同的有165個,不同的有142個,還有12個詞條出現了譯名部分重復的現象。

對比分析譯名相同的術語發現:1. 基礎理論類術語的譯名基本一致。這類術語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支撐和基礎,所以其譯名在漫長的爭論和不斷的修正下最終得到統一。2. 另外,大部分中醫特有概念術語和內涵抽象的術語因其特殊性也獲得了關注從而促進了譯名的統一。3. 四字格這種特色術語也因其組成方式的特別之處獲得了相對統一的譯名。分析譯名不同的術語發現:1. 兩套標準本身存在翻譯原則和方法的差異。2. 部分術語理解方面存在分歧。3. 具體詞匯、結構、動詞處理的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

3解決方法

既然這兩套標準都是在國際性機構的組織協調下由眾多專家學者反復討論研究才完成的,而且所收錄術語的英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致的,那為什么不能以此為基礎,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從而減少分歧以促進譯名的規范統一呢?

筆者嘗試給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1. 首先確定翻譯原則和方法,這是標準化道路上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兩大組織在這方面已經達成一些共識,分析總結譯名相同的術語可以為進一步達成共識提供參考。可以參考采納本領域不同時期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的觀點,旨在消除分歧。2. 在統一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兩大機構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解決具體的差異,如:消除術語理解上的差異,避免結構性差異、動詞形態差異和四字格術語譯名結構性和具體用詞差異,修飾性詞語的規定性統一,西醫對應詞的合理規范性使用,采取問卷及數據庫的方式以約定俗成為原則來選取更普及更被認可的譯名等。3. 除此之外,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應采取措施來推動標準化進程,如協調兩大機構的合作,組織專家學者溝通交流,規定出版物中術語譯名的使用等。4. 另外,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提供參考性意見。

4結論

隨著中醫逐漸以一門獨立醫學而并非替代醫學的身份立足于世界醫學領域以及中醫對外傳播的迫切性要求,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的標準化使用顯得更加重要。筆者通過對比分析ISN 和IST中具體術語國際命名的差異從而幫助減少分歧,促進統一,最終推動中醫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篇(7)

1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看辯病證治的重要性

1.1 中醫學雖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辯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辯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辯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辯病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絳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辯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辯病思維與辯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1]。

1.2 中醫學從誕生便開始了辨病與辯證的結合。早在《黃帝內經》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辯證。比如《咳論篇》、《痿論篇》等章,都是先說這種病,然后再去辯證。之后,在《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等書,無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癥,病、癥、脈、證合參而治。以《金匱要略》各篇之題最能說明,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都是病名。

1.3 中醫辨病論治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終止。茲舉倆例最能說明。其一,清初溫病大家余師愚在其《疫疹一得》書中,僅論及清瘟敗毒飲一個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藥即中病,鮮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復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臨床大家程國彭,在其《醫學心悟》一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述如何辯證傷寒。在太陽經癥條下,直言麻黃湯與桂枝湯辯證之繁瑣,療效之有限,辯證少有失誤則災害險生。乃自創加味香蘇散一方,說: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黃湯、桂枝湯)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實現了從辯證論治到辨病論治的一次飛躍。這是中醫走循證醫學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醫在與疾病“非典”的抗爭中,充分發揮了辯證論治的優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優越,而在于對“非典”疾病的認知隨著辯證論治的進程而不斷深化,這同時也是“辯病”的認知過程。我們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我們的認知就愈趨深刻,我們的治療就更趨完善。

2 辯病用藥的優勢

2.1 在辯病用藥方面,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因此,每一種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或治療大法。除證選用不同的藥物外,頭痛可適當地配合應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藥物;癃閉病按照“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應著于通利為主;遺尿應按照“固攝止遺”的原則去配伍組方。如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如肺癆雖有肺陰虧損、陰虛火旺、氣陰耗損等不同病證,但感染癆蟲是其共同病因,補虛殺蟲是治療肺癆的根本原則,在抗癆殺蟲的基礎上再結合辯證,分別予以滋陰潤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諸法,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在臟腑辯證中:肺系病證主要按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肺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證主要按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證應按血脈運行障礙和神明失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論治,還要結合心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證主要按肝氣疏泄不暢、肝陽升發太過、肝風內動等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肝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腎系病證主要按腎陰、腎陽不足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腎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辯病論治與辯證論治的關系

3.1 關于辯證論治與辯病論治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筆者以為,辯證論治的主要著眼點是放在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病理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上的。一個病理層次就是一個證候,一個湯證是一個證候辯證論治的結果。辯病是對疾病的辯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辯病論治則是著眼于對疾病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質的聯系,把這個疾病和其他疾病區別開來,進而針對各種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治療。一般說來,辯病論治從對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確定“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從一般性對癥治療到確立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是對疾病的認知階段。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后,辯病論治才有了基礎,換句話說,辯病論治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的。

3.2 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沒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其局限性。辯證論治雖然不能達到對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認知的層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療的方藥。然而,辯證論治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病理層次本質聯系的認識卻遠比辯病論治要深刻。從而,在針對疾病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治療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辯病論治“優越”。辯證論治的又一個優勢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對人類尚未認識的疾病,這在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的過程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醫內科臨證時既要辯證,亦要辯病。其中辯病論治,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對中醫辯證的必要和有益補充,有利于進一步對疾病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2]”。

總之,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只有相互為用,相互結合,才能不斷深化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和提高治療疾病的能力。中醫學是辨病論治和辯證論治的完美結合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的診療特色,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提高辯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的診療思路。運用辯病思維來確定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辯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辯析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理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辯病為先,以辯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證,可發揮辯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出證候,隨證施治[1]。

篇(8)

靜功一般是靜中有動。靜坐可以使人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于清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能祛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迷妄,獲得安樂。

靜坐法除了上身應保持自然端正外,兩腿、兩手的放法各有不同。一般可分為平坐式及盤坐式。盤坐式又分為自然盤腿坐、單盤腿坐和雙盤腿坐幾種。至于兩手的放法更有多種,一般是將兩手仰掌,左掌安放于右掌上面(或右掌安放在左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放在腹前臍下;或兩手合掌胸前,手指、手掌對應合攏;或用兩手結成手印等。有的平坐式是將兩手掌平放兩大腿上。筆者根據多年的練功體會,并參考一些文獻資料,認為手按膝部的靜坐法(平坐式)既方便舒適,且功效亦甚宏大。

平坐式也稱自然坐功,是身體端正穩坐在凳上,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彎曲成90度,兩腳平行著地,腳底踏平。

一、古代手按膝部的靜坐法

1.南北朝時《曇鸞法師服氣法》中說:“初,寬坐,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肢體……”

2.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第二》中說:“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于膝上,心眼觀氣,上入頂,下達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氣……”

3.我國最大的石佛像是四川樂山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彌勒佛坐像,通高7l米,鑿建在樂山市凌云山棲鸞峰峭壁臨江處。這尊佛像是平坐(危坐)像,兩手按于兩膝,與其他盤坐佛像不同。

由上所舉,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手按膝部的靜坐法。

二、手按膝部靜坐法的功效和意義

1.有利于上下相通,陰陽平調

上下相通,高下相須,是自然界和人體運動的一般規律。中醫學認為,人體必須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上身屬陽,下身屬陰,并由于心臟在人體上部胸中之故,血液運行以上身較為旺盛,因此上身常較下身溫暖。手按膝部靜坐法可使上身陽熱之氣經膝部溫通于下,改善下肢血液運行,避免“上熱下寒”、“上盛下虛”,陰陽失于平調的病癥;同時因膝部是下肢的大關節,膝部得到溫熱之氣,可增強腿膝功能,防止腿膝疼痛無力等癥。實為保健祛病的良法。

2.有利于“心腎相交”

心火下降,下交于腎;腎水上升,上達于心,謂之“心腎相交”和“水火既濟”。這是醫療和氣功鍛煉的重要原則。手按膝部靜坐法,可借手心勞宮穴(心包經穴位)之熱氣,使膝部經脈溫通,達于足部涌泉穴(腎經穴位),并因調息、調心以激發和促進腎臟功能,促使腎水上升,而達“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以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篇(9)

1.1中醫病因及發病機制中醫學認為,放射線屬火毒之邪,最易傷津耗氣,放射線直接照射口腔所致損傷乃火熱毒邪燔灼肌膚,屬“口糜”范疇,最基本的病理變化是氣陰兩虛,常見的證型有熱毒熾盛、陰虛火旺、氣陰兩虛、脾虛濕熱、氣滯血瘀及氣虛血瘀等[3]。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不足是所有放射性口腔炎發病的根本原因,而以脾肺腎氣虛及肺胃肝腎陰虛為主。“火”(熱)貫穿放射性口腔炎始終,無論是實火(火毒或濕熱)還是虛火(陰虛火旺),在每例患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而且以虛火占主導地位,血瘀也是放射性口腔炎的重要發病機制。虛、火、瘀互為因果,常常同時存在,形成惡性循環且貫穿始終。

1.2西醫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對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發生機制仍不十分清楚,照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細胞數的減少可能是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病理學基礎,但這種細胞數的改變并不易被臨床發現,臨床常見的往往是急性滲出性炎癥的組織學改變,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如照射的方式和劑量、自身抵抗力、口腔疾病及衛生狀況、放療導致的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消失、放療導致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化療藥物對增生活躍黏膜細胞的損傷和造血系統及免疫功能抑制、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口腔菌群失調等[4]。由此看來,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在放射線的照射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篇(10)

基本醫療服務注重基礎性和全面性,目的在于為大多數人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努力實現人人享有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1.2中醫藥與基本醫療服務

中醫藥特有的優勢及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醫占據強勢地位的現實情況下,為在醫改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更應當注重傳統中醫藥的發展。但在實踐中,由于中醫藥服務人才匱乏、中醫藥財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中醫藥發展遠遠落后于西醫,導致中醫藥在基本醫療服務中未能彰顯其應有的地位。

2科斯定理概述

2.1科斯定理的內涵

科斯定理是由羅納德•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一種觀點,是現代產權經濟學關于產權安排、交易費用與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命題,是現代產權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科斯本人對此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有關學者根據相關內容推導出一個定理組,為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為零時,權利的初始分配無關緊要,當事人之間的談判會使資源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為零時,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帶來不同的效應;在交易成本為正時,產權權利的初始界定將對資源配置效率產生影響。

2.2相關概念說明

產權指一個人在不受懲罰的情況下對物品、服務或人所行使的選擇能力。但是產權并不是一成不變、不受約束的,它受到事物本身、國家政策等因素的約束。在基本醫療服務中,患者有權自由選擇中醫藥或西醫藥服務,但這種選擇權在現實中受到一定限制,基本醫療服務中中醫藥與西醫藥所占比重直接限制了產權的歸屬和行使,即中醫藥與西醫藥所占比重影響了產權的分配。在基本醫療服務中擴大中醫藥所占比重,有助于增加產權的選擇范圍。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是與產權相互依賴的,交易成本事實上就是為了確立和保持產權而花費的成本。本文中交易成本指為增加人民就醫產權行使的可能性,而提高基本醫療服務中中醫藥的地位和比例所需要花費的成本或代價,即達到相應效果所提供的供給,包括金錢、設備、人員等。

3從科斯定理角度分析中醫藥在基本醫療服務中的定位

現實中中醫藥在基本醫療服務中地位低、作用發揮不明顯,但從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和中醫藥優勢角度出發,中醫藥在基本醫療服務中理應享有重要地位。

3.1從基本醫療服務自身需求出發

3.1.1是分層分級醫療服務目標順利實現的需求

分層分級醫療服務格局,指大力發展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分層分級醫療服務重點強調基層、基礎的醫療服務,醫改強調要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大力推廣包括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分層分級醫療服務目標的實現要建立健全農村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完善各級各類醫院的功能、職責,尤其要不斷加強中醫醫院發展,使中醫醫院作用與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根據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不為零時,產權的初始分配對于最終效益的取得至關重要;同時,產權范圍的大小受到事物本身、國家政策、法律等因素的限制。在分層分級醫療服務格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通過相關政策文件強調提高中醫藥地位、加大中醫藥比例,發揮中醫藥作用。由此對人民就醫的產權即對中醫藥或西醫藥的選擇權進行了部分調整,增加了人民選擇中醫藥的可能性,這有利于中醫藥作用的發揮以及分層分級醫療服務目標順利實現。

3.1.2是滿足基本醫療服務功能的需求

根據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為零時,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帶來不同的效應,現實中交易成本為零的事物并不存在,中醫藥和西醫藥的交易成本均不為零。在此種情況下,在基本醫療服務中將產權歸于中醫藥還是西醫藥,重點發展中醫藥還是西醫藥,所產生的效應、收益必然會有所差異。而要比較效應和收益的大小,則應當對兩者的交易成本進行分析。從基本醫療服務功能效應的實現程度上看,中醫藥可以滿足基本醫療服務功能需求。與西醫相比,中醫預防保健作用獨特、診療方式靈活、費用相對低廉,以望聞問切為主要診斷方式,無需復雜儀器設備。從這個角度看,中醫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西醫。魏建認為交易成本小會獲得更好的效應,根據這一原則,中醫交易成本低于西醫,所取得的效應也會比較顯著。

3.1.3是基本醫療服務人員隊伍建設的需求

在交易成本不為零情況下,產權界定是產生更優效益的基礎,對基本醫療服務中運用中醫藥和西醫藥的成本進行比較,可以分析兩者產生更優效益的難易程度。人才隊伍建設是達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關鍵一環,所以醫學人才的培養在發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占據重要地位。中醫師與西醫師培養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基本醫療服務最終效果的實現。所以,應從中醫藥人員培養角度來分析中醫藥與西醫藥所占比例的分配以及充分發展中醫藥對于產生更優效益的可能性。就人才隊伍建設而言,我國培養基層中醫師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我國中醫藥起源于民間,多數中醫師服務在基層,可知基層中醫師比基層西醫師更容易培養;其次,與西醫師相比,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望聞問切,此種診療思想更容易與患者溝通,中醫師人才隊伍的培養模式更符合醫改發展基礎醫療的趨勢。由此可知,培養基層中醫師更為容易,同時基本醫療服務的功能也需要更多的中醫師。所以,在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中保證中醫藥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花費較少代價而產生更優效果,有助于基本醫療服務最終目標的順利實現。

3.2從中醫藥自身優勢出發

3.2.1中醫理念推動基本醫療服務順利開展

豐若非等認為科斯定理提出的收入效應指消費者收入或財富變化導致其消費結構變化的現象。收入效應有正負之分,收入效應正負區分的標準是對某種事物或品質需求的急迫程度。例如在生命質量與單純延長壽命之間,若患者重視生命質量則生命質量的收入效應為正,若患者重視延長壽命則延長壽命的效應為正。中醫理念對于效應的正負區分標準做了很好的詮釋。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整體診治的理念,強調將疾病與人的情緒、生活方式等聯系在一起,注重人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包含了多種溝通方式;中醫提倡“治未病”理念,其內涵在于預防疾病、病后康復、防止反復,對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及保健起積極作用。因此,中醫強調通過整體辯證、有效溝通進行診治,通過“治未病”來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隨著醫學觀的演變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理念發生變化,對于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的需求增加。以某事物或品質需求的急迫程度為標準可知,中醫的多種溝通方式收入效應為正,提高生命質量的收入效應為正,單純治療疾病的效應為負。而若不考慮收入效應,則中西醫沒有明顯的效益差距;若考慮收入效應,則收入效應為正者效益更高,由此可知,中醫藥基本理念在預防、治療、保健和提高生命質量方面所產生的效果好、效益高,能夠推動基本醫療服務順利開展。

3.2.2中醫優勢保障基本醫療服務的順利進行

科斯定理指出,制度安排所決定的產權配置導致的交易成本越小,該制度的效率越高。由于中醫藥與西醫藥交易成本不同,所以在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中中醫藥與西醫藥比例分配是否得當關系到該體系取得效益的大小、目標實現的快慢。與西醫藥相比,中醫藥“簡、便、廉、效”的優勢使中醫藥的交易成本較小,具體體現為:“簡便”,中醫診療方法簡便,無需復雜的儀器設備,無需繁瑣的檢查程序,符合了基層醫療服務的機構設置和診療水平;“廉”,中醫藥價格的低廉符合多數人享受最基本醫療服務的目的;“效”,中醫要治標治本的功能可以彌補西醫治標不治本的不足。中醫藥的這些優勢可加快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實現,也使其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應當占據重要地位。

上一篇: 農村商業銀行發展建議 下一篇: 網絡營銷的應用及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色色五月天 |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66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