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29: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成本決策方法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由于現今大部分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企業內部各層的科學管理是企業長效發展的關鍵,變動成本法則應運而生,它與過去的完全成本控制方法大有不同。為了使企業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上有更加有效的職能體系,企業使用變動成本法成功地反映出企業成本、利潤、業務量以及銷售量等各項成本指標間的量化關系,使得企業管理層的決策和業績績效考核有了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
1變動成本法應用現狀
變動成本法在實務中應用的直接效果就是幫助企業的決策者對未來預測和決策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依據,從而使企業對未來成本預算有一個更加真實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加以控制和決策。如果企業成本的固定部分與變動部分有較大幅的差距,則變動成本法可以很好地運用于這種情況。企業高層在對企業未來發展動態進行決策時,對成本控制決策依據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考量指標才能避免決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致使企業造成損失,而變動成本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很好地為決策者提品的具體狀況和變動成本的實時控制,較大范圍地控制成本核算誤差。在企業實現各項經營目標時,變動成本法的運用恰如其分地為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使企業更快速地實現階段性目標。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依據變動成本法所得出的企業成本信息指標,對企業內部的各個管理高層工作情況進行理論分析,分析各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對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是否達到預定目標和預期效果,從而全面完善成本控制過程中的有待改進之處,更好地實現企業成本控制長效發展。
2變動成本法的主要內涵和現實意義
很多發展較為迅速的歐美國家已經較為普遍地使用了變動成本法來實現企業盈利,這種方法既可以合理評估企業損益,也能科學地計算企業產品的成本。企業變動成本有別于固定成本部分,前者更多地指的是企業經營發展中因為企業產量的波動變化而產生的制造費用、人工差旅費和材料費用的總和構成的成本波動,正是由于變動成本法良好的全局控制,使得其在實務中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變動成本的分析和運用離不開兩個要素:產量、銷售量、企業利潤,而企業產量變化的決定因素是變動成本,因此,企業在進行產品的營銷過程中應該著重考慮銷售配比的合理性,貫徹成本變動法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把握產量、銷售量和企業利潤,并對企業的管理層的決策和企業經營的長效發展提供一份有意義的成本控制依據。另一方面,企業成本變動法所能達到的效果不僅是在宏觀上為企業成本控制提供依據,它還可以為企業單個的產品制定量身定做的盈利評估和銷售規劃提供依據,并通過對盈利界點的全面分析為企業的銷售目標做出決策依據,使企業在未來的產品銷售上有一份更加全面的認識。正由于變動成本關系著企業發展核心的三大要素,因此變動成本法同樣可以應用到企業日常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去,并通過與彈性預算、標準成本、作業成本等各項方法的結合,更好地完善企業會計制度。
3分析變動成本法的應用在實務中出現的各項問題
最近國際了一份統計結果,其中表明由于變動成本法在企業中的運用而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值達到7.8%,而這個數據正以每年2.7%的增幅不斷上升。由此可見,變動成本法在國際發達國家中的運用使得各個企業的成本控制得到了良好的進步,并預示著這項成本控制方法將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正因如此,成本變動法在實務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更加不容忽視,接下來的文章將依據變動成本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狀況提出影響其長遠發展的幾項問題:
其一,變動成本法與企業過去普遍運用的固定成本法有很大不同,其對于企業產品的成本核算有很大區別。變動成本法,顧名思義,其僅僅關注的是企業產品的變動成本,而對企業成本控制中同樣存在的固定成本沒有涉獵,而企業過去運用的固定成本法卻兩者兼顧,正因如此,企業固定成本法運用所產生的產品的單位成本遠遠低于企業變動成本法的運用,這一點根據不同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差別性一邊表現為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差幅。其二,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產生的直接問題是企業變動成本往往會被控制在不變的波動幅度之內,而且這個幅度是保持恒定的,而在實務中,企業的不同發展時期所控制的產量確是有較大不同的,因此固定成本是不能忽視的一項控制因素,而這一問題難以與變動成本法相契合。這個問題在企業不同性質產品的盤存業務上表現尤為嚴重。其三,企業經營和決策的管理者往往尋求更為清楚簡要的成本控制依據,這樣的形式更有利于減少管理者工作的繁雜度,而變動成本法的應用恰好做到了對企業產品成本控制的三要素進行簡要闡述,方便了企業管理者,使它們能夠更加迅速地預測企業發展目標的合理性,為企業的階段性發展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企業運用變動成本法來控制企業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進行簡便的管理方式,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便利;其四,具體分析企業變動成本法的應用可以發現,在這種成本核算方法的驅使下,各個企業運用了與以往大有不同的賬戶設置方法。正由于變動成本法在實務應用中有很大的簡便性,所以企業在賬戶設置方面僅僅采用已分配變動制造費、固定制造費、變動制造費這幾個較為常用的賬戶,與此同時,其業務量化的操作方法也很簡便。
4分析限制變動成本法應用的幾個原因
首先,處于上市階段的企業十分關注自身的市場盈虧比例、企業經營階段損益值和投資的收益效果,這幾項經營指標關系著企業自身和投資股東的權益,因此,分析變動成本法的運用效果離不開這幾項經營指標。然而,變動成本法在進行成本核算和統計時卻與企業運行的會計體系規定有很大出入。依據會計體系的規定可以知道,產品的成本核算相關各項費用要包括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方面,無論是由于變動成本中的企業費用還是固定成本中的企業費用,都對企業資產費用的核算具有決定性影響,而運用變動成本法核算成本,恰恰會忽略固定成本中的費用,這會使得企業資產降低,是企業在表面上產生資產過低的現象,而這種誤差幅度往往有三到五個百分點之大,這時的企業難以認清自身資產實力,在上市階段面臨挑戰。其次,企業的經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企業都尋求能為企業長效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的成本控制依據,而變動成本法的應用并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它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為企業的決策者提供近期發展的成本依據。企業成本控制的波動由企業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共同決定,因此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時候難以忽略固定成本,而變動成本法取恰恰僅以變動成本作為依據進行企業成本控制,這種情況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并無裨益,因此,為了避免企業決策者的決策偏離軌道的結果,必須采取與其他成本控制方法相結合的方法來對企業資本進行預算。
5合理運用成本核算法的討論
以上的文章分析出了變動成本法的具體不足之處,以此提醒各大企業,在運用變動成本法的時候,需要分析企業具體經營狀況中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這兩者之間的變化幅度,依據具體情況合理運用變動成本法。這一點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也要尤其注意,由于會計核算規則中明確表現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區別性和重要性,因此企業需要將這兩者進行嚴格區分,避免產生會計核算誤差。由于變動成本法的運用會使固定成本部分全部劃分到變動成本的損益范圍中去,這將致使企業盈利有所減少,這種情況也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稅收情況,因此,企業在變動成本法的運用過程中要辯證的看待,對于這種有損國家財政的情況要加以調整。宏觀來看,變動成本法的運用利弊兼有,企業在加以運用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產品的不同產量特點來看。與此同時,為了使變動成本法的應用在企業中更為科學,企業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并將企業工作流程加以規范,確保會計部門進行成本信息采集時得到準確真實的數據,這不僅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加強績效,更要求企業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對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監督。只有穩定、科學地運用變動成本法,才能從實際上對企業成本控制和決策的長效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6總結
通過全文對變動成本法的現狀、問題和解決對策進行的簡要分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成本控制方法選擇提供了一份借鑒。變動成本法的潛力需要企業、社會、國家共同發掘,雖然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但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發現,將使變動成本法有一個良好的過渡,為企業的未來更好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楊化峰,郭景先.談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結合應用[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6,(10):11-12.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生產方式的改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性競爭的加劇,大大改變了產品成本結構與市場競爭模式。成本管理的視角應由單純的生產經營過程管理和重股東財富,擴展到與顧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關的、包括產品設計和產品使用環節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關注產品的顧客可察覺價值;同時要求企業更加注重內部組織管理,盡可能地消除各種增加顧客價值的內耗,以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此時,如何做好成本會計在企業的合理運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成本會計涵義及職能
1 現代成本會計的涵義
成本會計是成本核算與生產經營的直接結合,它是運用專門的管理技術和方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勞動耗費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價值管理活動。成本會計是現代會計的一個分支,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人員協助管理計劃及控制公司的經營,并制定長期性或策略性的決策,并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與改良品質的重要方法。
現代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直接結合,它根據成本核算和其他資料,采用現代數學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針對不同業務,建立起數量化的管理技術,用來幫助人們按照成本最優化的要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最優運轉,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
2 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決策是成本會計的重要環節,在成本會計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計劃的依據,成本控制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核算是成本決策預期目標是否實現的最后檢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實現成本決策目標的有效手段。現代成本會計職能歸根到底是一種行為職能。
二、成本會計在企業中的合理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本會計的運用也不斷發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時代,企業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成本會計技術。成本會計必須要適應了企業管理的需求,促進企業的發展。下面就成本會計在企業中的合理運用進行一下具體分析。
1 在企業決策上的合理運用
成本會計要有效為企業的發展服務,及時提供以外向型為主體的多樣化信息和相應的分析研究資料,為企業高層領導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戰略思考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從而使他們能據此高瞻遠矚地對企業內外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綜合透視,從中了解競爭對手的長處和短處及今后的戰備趨向;并了解現有和潛在顧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發展前景,進而洞察在今后較長時期內可能捕捉的機遇和面臨的挑戰。
2 在企業成本管理上的合理運用
成本水平作為企業管理工作的質量體現,表明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將戰略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正確引進和運用于戰略成本會計管理是目前我國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成本會計認為采購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采購成本,而且包括與低質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運輸條件相聯系的成本。因此在對成本的管理中不應僅僅要考慮采購價格,同時還應考慮到采購的原材料的質量、可靠性和送貨的及時性等多種因素,這樣確定的成本涵蓋的內容更全面,提供的數據更實際可靠。在進行了對采購成本的歸集處理工作后,還應分析價值鏈中采購環節每一作業與成本的關系,以作業為基礎,按照因果關系把采購成本分配到其應承擔的產品成本中,這樣使得產品成本相關性大為增強。
3 在企業市場發展上的合理運用
在成本會計系統中,首先考慮產品在市場的定位問題,一是考慮產品類型的定位;二是考慮產品在同行業中的定位。在生產階段,成功實施戰略成本會計系統需要以高質量的經濟信息為基礎,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產品的數量、質量、消耗、成本和生產組織等信息,財務信息,銷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據企業內部有限資源及外部市場環境,對幾不同條件下的決策目標求出備選方案。
4 企業售后服務上的合理運用
實施成本會計的目的即是降低總成本,對成本實行優化管理。主要應從適宜質量控制、網點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務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產品質量的適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確處理質量與成本的關系,力求實現適宜質量與較低成本的最佳結合。為此,應當注重對質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從戰略成本會計角度強化質量經濟分析。定期向戶進行調查,然后將信息反饋給成本會計部門,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使成本質量得到優化配置,有效的削減隱沒成本。銷售階段的的成本會計系統可以通過網點配置與布局的合理化進一步得以實現;最后,完善售后服務產品的售后服務對于企業穩定和吸引顧客源、樹立良好形象、促進銷售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之,成本會計是順應經濟發展,企業生產環境、市場環境、管理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企業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成本會計技術。成本會計把成本局限在微觀層面上,有利于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正確地選擇經營戰略,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以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敗的地位。
參考文獻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基于活動的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分配成本的基礎是成本發生的作業動因,相對于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核算的產品成本更加準確。J公司在對某項目進行決策和工藝布局調整中嘗試運用了作業成本法,不僅給決策提供了幫助,更重要的是在整個的作業成本法計算過程中,總結出一定的經驗教訓,并對企業在其他決策中推廣運用作業成本法給出了建議。
一、在運用作業成本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1.參與人員對作業成本法認識程度不同
作業成本法的運用和實施過程是一個全員參與的系統的過程,需要得到領導的重視,需要部門間的有效配合,更需要參與人員提供可靠的數據。由于大家對作業成本法的認識程度不同,且大部分職工對作業成本法比較陌生,缺少經驗,導致部門間的配合并不十分有效,有些只是將這個作為一個任務來完成,沒有真正樹立起作業成本法理念和思維方式。
2.作業確定和成本動因選擇難度大
由于經驗和技術問題,在確定作業和動因選擇上,不可避免的帶入一定的主觀性,例如,將一些整形返工工序合并劃分為工程處理;還有在無法對不同物料,不同搬運方式和不同裝箱標準進行準確認定和統計的前提下,僅反映主體件搬運作業等;而被放棄的認定項,最終只能將其一并歸為管理費用中。這些的處理過程不可否認給整個系統的核算帶來偏差。
3.信息采集和數據處理過程工作量大
由于作業成本法體系下的計算對象與傳統成本法的完全不同,想要直接獲取各動作的動因成本信息幾乎不可能,這就要求從原來工藝中的工時統計中提取所需要的數據,從而置入作業成本法系統中進行運用計算。例如物料處理作業,就必須要把整個產品的加工工藝流程進行分解,從而計算出物料移動的次數等。此外,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運算也是工作量非常大的一個過程。
4.推廣實施作業成本法成本巨大
建立作業成本法體系,實施作業成本法核算,是一個集人力、能力、物力于一體的過程,這需要有具有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需要大量的統計工作和數據處理工作,如果要大范圍推行作業成本法,是需要建立起一個完整體系的,所以推廣實施作業成本法必定是一個需要巨大投入的過程,然而這樣的投入不同于其他,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能直觀地看到收益,會被認為是巨大成本的消耗者。
二、推廣運用作業成本法應注意的問題
要在企業內更廣泛、更全面地實施作業成本法,必須建立起相適應的內外部環境,消除各種阻力,避免在應用過程中走形。
1.掌握政策環境,確保健康運作
首先,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財務核算方法,必須要在國家相關財務政策這個大環境的框架下進行,目前受法律法規的限定,企業若要全面實行作業成本法,仍存在一定的阻力,例如成本信息在財務披露和稅收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所以推廣作業成本法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從部門和項目運用上多加嘗試,從而為日后全面推廣作業成本法打好基礎,積累經驗。其次,公司的財務運作還應服從上級管理公司的統一規范和相關的制度體制要求,不能因為方法或采集數據的形式發生變化,而影響總體的財務管理體系。可以考慮在保留原有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上,為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重新建立信息數據庫,并不斷充實和完善,雖然可能帶來比較大的工作量,但不會使財務管理工作與上級管理機構出現脫節現象。
2.提升成本意識,培育作業理念
作業成本法較傳統成本法的一個優勢就是他是一個全過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這要求企業內部各個層面,各個部門都形成重視成本、關心成本的氛圍,我們要做的是:首先,加強宣傳和引導,進一步樹立職工的主人翁意識,要讓職工意識到,成本管理與成本控制不僅僅是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職責,而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只有全員參與才能使成本管理落到實處;其次,加強組織開展一些例如金點子、合理化建議等的立功競賽活動將員工引導到“降本增效”、“節能減排”工作中;第三,進一步將管理和會計有機結合,發揮會計對企業管理的作用,服務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
3.加強員工培訓,確保實施效果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對任何一個組織來說都是一項繁瑣的系統工程,要確保作業成本法推行和取得實效,企業甚至需要通過組織結構調整、人力財力物力的重新配置來配合作業成本法推行,要開展全面的培訓,對于不同層級的對象要設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和培訓目標。要通過培訓讓全體員工對作業成本法有正確的認識,對其中的重要意義有所了解;而對管理者則要強調作業成本法信息對管理決策的影響意義,使管理者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合理運用作業成本法信息,發揮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管理決策中應有的作用;而對于參與實施的管理和會計人員,必須達到較高的熟悉甚至熟練的程度,可采用內部培養和直接外聘相結合,其中對會計人員培訓非常重要,會計人員的素質決定作業成本法應用的好壞,只有具備了過硬的專業能力,才能正確解答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突發問題,從而確保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效用,避免產生負面效應。
4.完善制度機制,構建實施環境
要全面推行作業成本法,企業必須具備科學的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這兩個基礎條件。就要求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和管理制度,許多先進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有效運用,對作業成本法實施具有促進作用,反之,成功地實施作業成本法又能對管理提供幫助。這里所說的方法、制度,可以是實行材料適時供應制度;實施瞬時控制,把全面質量管理放在每個加工工序上,讓全員參與質量管理;建立看板系統,采取拉動式生產方式,按定單生產,不過量生產產品等。構建良好的實施環境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環境,也包括外部環境,要確保實施的有序推進并取得實效,就必須要適當的構建外部環境,取得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有時還需要爭取客戶、供應商和兄弟公司的配合,這樣才能助推作業成本法的推廣運用。
5.加強統計管理,建立數據系統
作業成本法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支撐,這就要求加快建設管理型電算化體系,同時提升企業內部信息化程度:要構建更廣泛全面的計算機網絡,并利用網絡系統建立為作業成本法服務的基礎數據庫,實現數據信息的處理加工;在需要時建立基于管理信息系統為作業成本法服務的獨立作業成本法數據庫系統,這也是作業成本法實施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三、靈活運用作業成本法
企業在運用各種管理思想和各個作業成本法相關理論體系時,要注重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到各項決策中。除前文案例中應用于計算產品利潤以及指導工藝改進和布局調整等決策外,還可以應用于定價決策、生產決策、長期投資決策等,為企業提供更具及時性、準確性、相關性的決策信息,可以提高決策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幫助企業完善決策。
1.從嘗試作業成本法初期,就要不斷積累經驗,對于已經設計完成的作業成本法核算系統,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完善,并建立模型庫,為今后在相同決策內容和條件下,可以直接拿來使用。
2.要學會運用成功案例提供的經驗信息,例如在傳統成本下出現的“復雜程度低產量高的產品成本往往高于其實際發生成本;復雜程度高產量低的產品成本往往低于其實際發生成本”現象,這一現象已經多次驗證信息的不準確性,故企業在實施作業成本法條件不成熟,或對數據要求不是非常高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借助其他成功案例的經驗進行判斷,作出相應的價格調整。
3.由于作業成本法系統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且涉及到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在設計和實施作業成本法時,信息采集的工作量也相當大。為此,應將作業成本法與企業運用的ERP系統有效結合,提高效率,確保信息的實時性、可靠性。
參考文獻:
[1]馬榮貴.《作業成本法及其在企業的應用》.《改革與理論》,2005.
[2]羅清濤.《成本會計的新發展――作業成本法》.《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年第11期.
[3]趙振洋.《作業成本法在我國的發展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財經大學,2007.
[4]邱社軍.《作業成本法在我國的應用情況研究》.《現代商業》,2013年第21期.
[5]李志玉.《淺議作業成本法在我國企業的應用》.《財經界(學術版)》,2012年第4期.
變動成本法是比較常用的成本計量方法,不但具有核算的功能,還能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參考。在使用變動成本法進行成本計算的過程中,成本性態分析是前提條件,產品成本只考慮那些變動性的生產成本,然而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費用。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雖然在編制對外報表時要用傳統成本法來計算產品成本,但是出于內部管理和短期決策的需要,企業往往更偏向于采用變動成本法來核算產品成本。
一、變動成本法與傳統會計核算方法的不同之處
(一)產品成本的構成
變動成本法下的生產成本只包含變動生產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性制造費用;把混合成本性質的制造費用分為變動性制造費用和固定性制造費用兩部分,變動性制造費用歸入產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費用則直接歸入期間費用。變動成本法之所以這么核算的依據是:固定性制造費用是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不管在此期間內是否利用其效益,該費用都不會減少,因此應該與會計期間相聯系。固定性制造費用與企業生產持續經營的時間長短成比例,與產量沒有相關性,因此不宜遞延到下一個會計期間,也不應列入產品成本,而應該歸屬于當期,列入損益,作為本期銷售收入的扣減項。
(二)損益的確定程序
采用變動成本法編制的損益表被稱作貢獻式損益表,它的編制依據是:在產品銷售收入的基礎上,減去已售出產品的變動生產成本,算出貢獻毛益,再把固定性制造費用和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其他期間費用從當期損益中扣除。在企業某一期間單位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貢獻邊際在評價企業盈利能力上更具有優勢。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下總成本通常分為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銷售毛利是傳統法下提供的中間評價指標。與傳統成本計算法比起來,變動成本法能更真實地反映產品的生產盈利能力,更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確的生產經營決策。
二、變動成本法在企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方法使用不正確
我國中小企業的擴張速度是驚人的,長期以來企業運用的都是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很難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轉換到變動成本法中。由于變動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存在相同之處,在實際應用中容易混淆。例如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成本項目都是一個混合成本的狀態,很難真正區分開,不但沒能提高管理者的決策效率,反而導致決策錯誤。另外,由于大多數企業在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上比較困難,干脆直接忽視,只關注變動成本,使得數據分析不準確,沒有發揮變動成本法的作用,導致變動成本法的使用初衷被改變了。
(二)產品定價考慮不夠全面,產生偏差
變動成本法下核算的產品成本僅是總成本的一部分,也就是變動成本。通過邊際貢獻這個中間指標雖然能夠很直觀的讓管理者看到產品的盈利能力,但是把固定成本放入期間費用中,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從而會導致產品的定價過低。產品的價格降低會進一步使企業利潤降低,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以及長期決策的制定不利。但是如果企業在使用變動成本法的最開始就把固定成本也考慮進來,不但會增加企業工作量,還會降低管理者做決策的效率。另外,變動成本法便于企業做出趨勢圖分析產品成本,以此來觀察未來趨勢,但是這些成本數據不夠全面,很難符合實際發展狀況,無法為企業做具體的定價決策方面提供幫助,不具有代表性。
(三)變動成本法的運用難以滿足對外財務報告的要求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會對所得稅、存貨的價值以及損益的計量結果產生影響,因為變動成本法的核算是把固定成本作為期間費用計入損益中,這么一來企業的存貨成本就會降低。采用變動成本法計量出來的存貨價值和損益變動與現行會計報表的要求有較大的差異。除此之外,變動成本法下的企業應稅所得和稅后利潤也不符合現行所得稅的要求。因此,變動成本法下的成本計量不但在會計系統中不兼容,也難以滿足我國對企業的規范性要求,由于變動成本法自身的局限,企業只能運用于內部管理中。
(四)缺乏具體的實行方案,相關人員專業水準不高
變動成本法目前的運用普遍缺少一套具體的實施方案,企業在短期決策方面確實利用到了變動成本法的優勢,但是不利于企業制定長期決策,并且由于變動成本法和企業某些財務數據本身存在著沖突,如果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案去調和這些矛盾,變動成本法很難真正的發揮其作用。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相關人員專業水準也不能滿足使用變動成本法的要求,沒有在工作中遵循變動成本法的基本規律,容易忽略固定成本的影響,導致決策片面。當然這個現象的產生與企業是脫不了干系的,企業沒有重視對相關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在針對變動成本法的運用和日常事務的應變能力上,因此變動成本法在實務中應用顯得困難重重。
三、企業充分發揮變動成本法優勢的方法及改進措施
(一)改變固有思維模式,采取傳統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相結合的形式
為了提高經濟實力,企業必須選取一個合理的管理模式和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否則難以獲得長久的穩定發展,由于變動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在概念以及準則上存在著沖突,可以將變動成本法和傳統的成本計量方法相結合,這樣變動成本法的優勢能被企業充分利用,但是又不違背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企業可以運用變動成本法對成本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合理的預測,但是在對外公布財務報表等財務信息時將企業的成本和利潤進行調整,以便數據能運用于對外財務報表中,同時也不違背相關會計準則的要求。企業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確區分變動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然后在明確變動成本法優勢的基礎上在對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進行協調。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員工,在日常經營中都要明確企業的規劃,并且會利用變動成本法核算出來的成本數據制作成圖表,例如趨勢圖等,為企業短期決策提供便利。長期決策由于受到變動成本法局限性的制約,要站在宏觀層面多參考傳統成本法,發揮變動成本法的有效性。
(二)結合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定價
采用變動成本法的企業在成本定價上要比采用傳統成本計量方法的企業要考慮的更多,必須進行綜合考慮,在不增加過多工作量和不影響企業決策效率的前提下還需要考慮固有成本的作用和影響,并且確保企業的利潤不受到定價的損害。具體操作體現在,企業內部必須成立一個專業的團隊,這個團隊必須對企業情況了如指掌,在日常經營中協助財務部門對企業資金的流入流出、成本的增減變動進行統計分析,并且用最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進而最大限度地適應企業的需求,充分發揮變動成本法的優勢。對于企業來說,定價的科學與合理是最難做到的,變動成本法能更直觀地讓企業看到自己的產品成本中的可控制部分,因此需要克服的是如何去控制固定成本,以便在定價中取得優勢,擊敗競爭對手。
(三)為變動成本法的應用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
由于變動成本法自身的局限性,企業必須專門制訂一套適合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方案,并且以此作為標準對變動成本法調整,以防企業在使用變動成本法來核算的過程中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變動成本法不能毫無約束的運用,因此必須在特定的規范下實施才能發揮變動成本法的優勢。企業要提高對變動成本法的重視,在制訂方案之前,先對變動成本法進行綜合分析,列出可行性方案,對今后可能會涉及到稅收、對外財務信息等要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傳統成本法使用的必要性進行斟酌,得出一個相對客觀準確的結果,不能盲目地使用變動成本法。
(四)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
變動成本法與傳統的成本計量方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企業財務工作環境必須要適應變動成本法的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如果在技能上和思維上沒有提高,那對企業來說便很難順利應用變動成本法。首當其沖的是財務人員,在理論上必須對變動成本法的內容理解透徹,在實踐中必須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應用,例如區分企業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法是否能在企業中合理順暢的應用取決于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備了相應的專業能力,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以便于跟上發展的腳步,使變動成本法的應用能夠順利展開。企業還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多引入符合企業經營和市場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四、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變動成本法在企業實際應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變動成本法的局限性,徹底改變傳統成本法,還需要多方的努力,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1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管理會計,顧名思義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履行管理職能的會計。所以其主體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內的任何一個責任部門,期間可以靈活多變,計量不必那么精確,依據法律不需那么嚴格,所提供信息用于企業內部管理,著重依據現在、面向未來。而財務會計是核算型會計,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可以說是一種傳統會計,主要是向外部有利害關系的單位或個人提供反映過去情況的財務會計信息。財務會計必須是以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嚴格劃分會計期間,計算必須精確,嚴格按照《會計法》及其他法規辦理事務,所提供信息除供內部使用外主要用于對外公布,著重對已經過去的業務作全面的反映。
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也是有很緊密聯系的。管理會計的很多數據來源于財務會計,財務會計提供數據的真實與否對管理會計結果的正確與否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深入發展的今天,這兩種會計的劃分會逐步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內外結合、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結合、既提供信息又利用信息進行管理的會計信息核算、管理系統。
2 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
管理會計完全沖破了傳統會計條條框框的束縛,是在廣泛吸收現代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現代數學和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是通過預測、決策、計劃、預報等環節提供有關未來信息的會計。管理會計就是一種實施管理職能的會計,而且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在內的全過程管理的會計。
傳統的財務核算會計時期,會計人員只能忙于應付核算,而無暇從事管理,再加上由于理論上的誤導,人們也不去研討有關會計的管理職能。而現在,人們獲取會計信息逐步沖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傳統會計理論和方法對會計信息處理和利用的制約、指導作用有所淡化,這就使進一步改革信息處理和信息利用的理論與方法成為可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寬和加深了會計的信息源,這就為利用更加科學、更加先進的管理模型創造了條件。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會計工作既是一種生成信息、供應信息的工作,也就是一種利用信息、參與管理的工作。所謂管理一般是指確定目標、進行決策、制定計劃、組織實施和實行控制等活動的總稱,其中決策和控制是核心。控制的實施更便于實現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更能夠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滲透。控制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控制的標準概言之是合法、合規、有效,從而確保目標的實現。實施控制需要建立各種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
3 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換時應注意的問題
3.1管理會計的對象應定位于管理成本
管理會計對象大致有資金運動、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運動有關的成本、利潤等。其核心內容應該是成本。貫穿于管理會計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對企業各種活動的形成與結果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問題應是其關注的重點。但管理會計所運用的成本概念,遠遠比財務會計里的成本概念含義豐富。財務會計主要從核筍的角度來運用成本,注重的是將成本與對應的收入進行配比,以便確認損益,它關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會計對成本的認識和運用與財務會計有所不同,它以財務會計提供的財務成本為基礎,對成本概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展開,并運用于企業的經營活動。
管理成本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
3.1.1決策成本。它主要是企業管理當局作決策時需要考慮的成本。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融資活動時,都需要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選擇,然后從中選出可行的或者最優的方案來具體實施。在對不同方案進行財務比較、選擇的時候,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看不同的方案成本的大小。這里的成本就是決策成本。決策時需要考慮的成本很多,其核心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選擇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因此,在決策階段,會計人員應當提供科學的機會成本,為管理當局決策服紛。
3.1.2控制成本。企業的各方案確定以后,就需要各部門、各單位分工協作,相互配合來完成方案確定的任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管理當局需要制定各種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通過對這些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
轉貼于
的分解與落實,把各部門和各項任務都納入預算體系,促使各部門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將各部門工作的實際完成情況與預算指標、標準成本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保證目標的實現。在控制階段;會計人員不僅要參與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優勢,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過程控制。管理會計所應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預算成本和標準成本。
3.1.3責任成本。企業各種活動的結果既要通過其所取得的收入來反映,也要通過其所花費的成本來考核。為了有效評價各管理層的經營業績,需要對發生的各項費用進行考核。按照“誰負責,誰承擔責任”的原則來考核,其考核的依據就是各管理層的責任成本。但在對管理人員進行業績評價時,不能依據成本總額,而應依其所能控制的成本來進行。因為只有依據各自能夠控制的成本進行的評價才是恰當的,所以,責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
3.2管理會計是提供信息和運用信息的統一
通常認為,財務會計提供信息,管理會計運用信息。實際上,管理會計不僅運用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對管理當局的決策、控制和業績評價,更具有可靠性與相關性。
管理會計提供大量的與經營管理決策相關的信息。例如,成本性態的劃分有助于管理當局獲得產品定價的相關信息。以便于合理利用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預期報酬率、貼現率等指標的生成和運用,便于企業進行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管理會計產生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運用信息的過程,兩者很難具體分開。這使管理會計既不同于財務會計,又不同于財務管理,它是生成信息與運用信息的統一。
一、管理會計運用于高校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會計的職能是包括反映、監督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財務會計主要注重前兩個基本職能,而管理會計注重預測和決策。管理會計在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主要目的有四個:一是預測,為編制財務計劃提供依據;二是控制,在執行過程中進行核算并跟蹤管理;三是決策,通過核算結果對可選方案提出最優方案;四是評價,對實際業績進行考核并為下一會計期間積累資料。管理會計運用于會計的一些方法,為規劃、決策、控制與考核提供資料信息,為決策者提供最終決策依據。管理會計偏重于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構、投資渠道、培養方式等教育體制狀況不一。但財務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大都采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很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未能行使管理會計的職能。面對各種不同的條件和對象,如何運用管理會計的內容進行規劃、預測、控制、評價是現今財務管理的一項主要目標。管理會計中獨特的預測方法,可以根據各種不同備選方案選出最優方案,進而可以為高校投資發展決策,制定招生計劃及確定最低收費標準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高等學校在其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管理會計這一手段,對其經濟活動加以反映、監督、預測和控制,從而提供決策的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分析
(一)投資決策的應用
目前,我國高校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大多數高校需要擴大辦學規模,投資需求大。如何能使資金增值,避免財務風險,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實現低成本擴張,將是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可以運用管理會計中的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兩個基礎概念進行決策分析。如果將資金存入銀行,可以獲得利息,幾乎沒有風險;如果將資金購買股票,可獲得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幾倍的報酬,但風險卻較大。高校財務管理可以運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對風險和報酬做出科學的比較。以現金凈流量,內含報酬率為評價指標,采用多元化投資策略,優化投資組合,形成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分散而投資效益達到最大點的投資組合。管理會計中的投資決策方法將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預算管理的應用
管理會計的規劃控制職能主要是通過全面預算來實現,其中財務預算處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單位在編制財務預算時,一般是以以前各種費用的實際支出數為基礎,對預算期內的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來確定。這種做法的一般缺點是將原來不合理的費用支出甚至錯誤決策帶來的不必要支出繼續存在下去,從而繼續造成浪費,既不符合真實性,也缺乏客觀性。特別是在高等學校由于實行收付實現制的會計原則,支出又不盡均衡,如一次高額購入大型實驗設備即作為設備購置費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舊形式計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實際支出數”為基礎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或造成經費支出浪費、或造成經費安排不到位。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礎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方法,或者說,零基預算是寫在“白紙”上的預算。這種編制預算的方法不從原有的基礎出發,根本不考慮基期的費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為起點,從根本上來考慮各個費用項目的必要性及開支規模。具體到高校就是要根據年度或預算期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教學計劃、科研計劃、購置計劃、維修計劃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價格質量等因素,按照有關的定額、標準進行編制。為了發揮預算對支出的控制作用,預算的編制要力求明晰、詳盡,增強預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對支出規模支出過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錢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難說”的模糊預算,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虛設,計劃要切實可行、預算要執行嚴格,同時要考慮執行中的變化因素,安排預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發事件和確保資金周轉。同時還需要做好有關標準、定額資料的積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應用
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二分法不僅適用于生產企業的財務管理,同樣也適用于高校的財務管理。它通過分析學生數量與辦學成本的依存關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數量對哪些項目產生影響,從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資源和節約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具體表現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內不受學生數量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如:離退休費、儀器設備或教學設備等。另外,管理會計還將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數額在實際工作中能否改變,進一步細分為酌量性成本和約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培訓費、招生廣告費等。約束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不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離退休費、房屋及設備租金等。對固定成本,高校在編制預算時,其應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經費項目是屬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還是約束性成本;在編制預算時,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須從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減少絕對額著手;降低約束性成本,要從經濟合理、規模適度地利用高校的擴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與就業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總額控制、定額管理、費用包干、專項下達的管理模式。
2.變動成本:指總額在相關范圍內隨學生數量的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動的成本。如獎學金、物價補貼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變動成本,并熟悉其特點,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總額不隨學生數量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如設備購置費、修繕費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響因素。同時應用回歸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確定其成本性態的影響金額。
4.實證分析。筆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間教育事業費中設備購置費、公務費的實際支出情況,分析辦學成本與學生數量的關系從中可見,2001-2003年學生數量從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設備費總額3年來基本持平,不受學生數量增減影響。而公務費卻隨學生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從生均來看,隨學生數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減少趨勢,而生均變動成本卻增加。
(四)責任中心的應用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是為了適應經費責任制的要求,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考核。所謂責任中心,就是單位內部有專人承擔規定責任和行使相應職權的內部單位。搞好責任會計,設置好各責任中心,有利于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層領導的聰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應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習性分析基礎上,對業務量、成本、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對高校財務管理具有指導性意義。在高校中,“量”為學生人數,“本”為辦學成本或辦學投入,“利”為事業結余。從財務角度分析,在是否擴大招生規模的決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設生源充足,則取決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帶來貢獻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擴大招生規模能帶來貢獻毛益,補償部分固定成本,則擴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隨著高校辦學自的進一步擴大,在保證完成教育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高校可開展各種形式的辦學活動。這些活動是有償進行的。作為學校就要考慮到至少招多少學生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時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預測招生人數的盈虧臨界點,通過計算確定最低的招生人數。
三、在高校財務管理中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在高校財務部門設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會計活動是根據基本的財務管理信息,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較為復雜的數學方法。如果手工計算,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在會計網絡化的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建立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隊伍
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基礎教育比較落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育模式不注重與實際相結合,所用理論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論研究的現實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培育一支素質高、觀念新,能適應現實之需的專業管理會計人員隊伍,并充實到高校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當中。
(三)轉變觀念,改進財務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領導者應更新觀念,切實改變以往墨守成規的財務管理僵化模式,增強創新意識,引導財務人員積極參與決策。其次,財務人員應改變一貫的事后報賬算賬的財務管理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找出一條在集權模式、權威被認同的思想下而財務管理能動性、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的路徑,實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財務管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一、管理會計運用于高校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會計的職能是包括反映、監督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財務會計主要注重前兩個基本職能,而管理會計注重預測和決策。管理會計在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主要目的有四個:一是預測,為編制財務計劃提供依據;二是控制,在執行過程中進行核算并跟蹤管理;三是決策,通過核算結果對可選方案提出最優方案;四是評價,對實際業績進行考核并為下一會計期間積累資料。管理會計運用于會計的一些方法,為規劃、決策、控制與考核提供資料信息,為決策者提供最終決策依據。管理會計偏重于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構、投資渠道、培養方式等教育體制狀況不一。但財務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大都采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很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未能行使管理會計的職能。面對各種不同的條件和對象,如何運用管理會計的內容進行規劃、預測、控制、評價是現今財務管理的一項主要目標。管理會計中獨特的預測方法,可以根據各種不同備選方案選出最優方案,進而可以為高校投資發展決策,制定招生計劃及確定最低收費標準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高等學校在其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管理會計這一手段,對其經濟活動加以反映、監督、預測和控制,從而提供決策的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分析
(一)投資決策的應用
目前,我國高校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大多數高校需要擴大辦學規模,投資需求大。如何能使資金增值,避免財務風險,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實現低成本擴張,將是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可以運用管理會計中的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兩個基礎概念進行決策分析。如果將資金存入銀行,可以獲得利息,幾乎沒有風險;如果將資金購買股票,可獲得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幾倍的報酬,但風險卻較大。高校財務管理可以運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對風險和報酬做出科學的比較。以現金凈流量,內含報酬率為評價指標,采用多元化投資策略,優化投資組合,形成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分散而投資效益達到最大點的投資組合。管理會計中的投資決策方法將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預算管理的應用
管理會計的規劃控制職能主要是通過全面預算來實現,其中財務預算處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單位在編制財務預算時,一般是以以前各種費用的實際支出數為基礎,對預算期內的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來確定。這種做法的一般缺點是將原來不合理的費用支出甚至錯誤決策帶來的不必要支出繼續存在下去,從而繼續造成浪費,既不符合真實性,也缺乏客觀性。特別是在高等學校由于實行收付實現制的會計原則,支出又不盡均衡,如一次高額購入大型實驗設備即作為設備購置費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舊形式計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實際支出數”為基礎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或造成經費支出浪費、或造成經費安排不到位。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礎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方法,或者說,零基預算是寫在“白紙”上的預算。這種編制預算的方法不從原有的基礎出發,根本不考慮基期的費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為起點,從根本上來考慮各個費用項目的必要性及開支規模。具體到高校就是要根據年度或預算期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教學計劃、科研計劃、購置計劃、維修計劃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價格質量等因素,按照有關的定額、標準進行編制。為了發揮預算對支出的控制作用,預算的編制要力求明晰、詳盡,增強預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對支出規模支出過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錢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難說”的模糊預算,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虛設,計劃要切實可行、預算要執行嚴格,同時要考慮執行中的變化因素,安排預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發事件和確保資金周轉。同時還需要做好有關標準、定額資料的積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應用
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二分法不僅適用于生產企業的財務管理,同樣也適用于高校的財務管理。它通過分析學生數量與辦學成本的依存關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數量對哪些項目產生影響,從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資源和節約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具體表現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內不受學生數量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如:離退休費、儀器設備或教學設備等。另外,管理會計還將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數額在實際工作中能否改變,進一步細分為酌量性成本和約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培訓費、招生廣告費等。約束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不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離退休費、房屋及設備租金等。對固定成本,高校在編制預算時,其應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經費項目是屬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還是約束性成本;在編制預算時,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須從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減少絕對額著手;降低約束性成本,要從經濟合理、規模適度地利用高校的擴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與就業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總額控制、定額管理、費用包干、專項下達的管理模式。
2.變動成本:指總額在相關范圍內隨學生數量的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動的成本。如獎學金、物價補貼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變動成本,并熟悉其特點,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總額不隨學生數量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如設備購置費、修繕費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響因素。同時應用回歸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確定其成本性態的影響金額。
4.實證分析。筆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間教育事業費中設備購置費、公務費的實際支出情況,分析辦學成本與學生數量的關系從中可見,2001-2003年學生數量從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設備費總額3年來基本持平,不受學生數量增減影響。而公務費卻隨學生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從生均來看,隨學生數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減少趨勢,而生均變動成本卻增加。
(四)責任中心的應用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是為了適應經費責任制的要求,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考核。所謂責任中心,就是單位內部有專人承擔規定責任和行使相應職權的內部單位。搞好責任會計,設置好各責任中心,有利于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層領導的聰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應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習性分析基礎上,對業務量、成本、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對高校財務管理具有指導性意義。在高校中,“量”為學生人數,“本”為辦學成本或辦學投入,“利”為事業結余。從財務角度分析,在是否擴大招生規模的決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設生源充足,則取決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帶來貢獻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擴大招生規模能帶來貢獻毛益,補償部分固定成本,則擴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隨著高校辦學自的進一步擴大,在保證完成教育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高校可開展各種形式的辦學活動。這些活動是有償進行的。作為學校就要考慮到至少招多少學生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時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預測招生人數的盈虧臨界點,通過計算確定最低的招生人數。
三、在高校財務管理中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在高校財務部門設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會計活動是根據基本的財務管理信息,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較為復雜的數學方法。如果手工計算,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在會計網絡化的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建立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隊伍
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基礎教育比較落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育模式不注重與實際相結合,所用理論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論研究的現實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培育一支素質高、觀念新,能適應現實之需的專業管理會計人員隊伍,并充實到高校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當中。
(三)轉變觀念,改進財務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領導者應更新觀念,切實改變以往墨守成規的財務管理僵化模式,增強創新意識,引導財務人員積極參與決策。其次,財務人員應改變一貫的事后報賬算賬的財務管理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找出一條在集權模式、權威被認同的思想下而財務管理能動性、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的路徑,實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財務管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一、管理會計運用于高校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會計的職能是包括反映、監督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財務會計主要注重前兩個基本職能,而管理會計注重預測和決策。管理會計在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主要目的有四個:一是預測,為編制財務計劃提供依據;二是控制,在執行過程中進行核算并跟蹤管理;三是決策,通過核算結果對可選方案提出最優方案;四是評價,對實際業績進行考核并為下一會計期間積累資料。管理會計運用于會計的一些方法,為規劃、決策、控制與考核提供資料信息,為決策者提供最終決策依據。管理會計偏重于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構、投資渠道、培養方式等教育體制狀況不一。但財務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大都采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很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未能行使管理會計的職能。面對各種不同的條件和對象,如何運用管理會計的內容進行規劃、預測、控制、評價是現今財務管理的一項主要目標。管理會計中獨特的預測方法,可以根據各種不同備選方案選出最優方案,進而可以為高校投資發展決策,制定招生計劃及確定最低收費標準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高等學校在其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管理會計這一手段,對其經濟活動加以反映、監督、預測和控制,從而提供決策的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分析
(一)投資決策的應用
目前,我國高校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大多數高校需要擴大辦學規模,投資需求大。如何能使資金增值,避免財務風險,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實現低成本擴張,將是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可以運用管理會計中的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兩個基礎概念進行決策分析。如果將資金存入銀行,可以獲得利息,幾乎沒有風險;如果將資金購買股票,可獲得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幾倍的報酬,但風險卻較大。高校財務管理可以運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對風險和報酬做出科學的比較。以現金凈流量,內含報酬率為評價指標,采用多元化投資策略,優化投資組合,形成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分散而投資效益達到最大點的投資組合。管理會計中的投資決策方法將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預算管理的應用
管理會計的規劃控制職能主要是通過全面預算來實現,其中財務預算處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單位在編制財務預算時,一般是以以前各種費用的實際支出數為基礎,對預算期內的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來確定。這種做法的一般缺點是將原來不合理的費用支出甚至錯誤決策帶來的不必要支出繼續存在下去,從而繼續造成浪費,既不符合真實性,也缺乏客觀性。特別是在高等學校由于實行收付實現制的會計原則,支出又不盡均衡,如一次高額購入大型實驗設備即作為設備購置費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舊形式計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實際支出數”為基礎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或造成經費支出浪費、或造成經費安排不到位。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礎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方法,或者說,零基預算是寫在“白紙”上的預算。這種編制預算的方法不從原有的基礎出發,根本不考慮基期的費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為起點,從根本上來考慮各個費用項目的必要性及開支規模。具體到高校就是要根據年度或預算期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教學計劃、科研計劃、購置計劃、維修計劃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價格質量等因素,按照有關的定額、標準進行編制。為了發揮預算對支出的控制作用,預算的編制要力求明晰、詳盡,增強預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對支出規模支出過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錢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難說”的模糊預算,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虛設,計劃要切實可行、預算要執行嚴格,同時要考慮執行中的變化因素,安排預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發事件和確保資金周轉。同時還需要做好有關標準、定額資料的積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應用
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二分法不僅適用于生產企業的財務管理,同樣也適用于高校的財務管理。它通過分析學生數量與辦學成本的依存關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數量對哪些項目產生影響,從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資源和節約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具體表現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內不受學生數量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如:離退休費、儀器設備或教學設備等。另外,管理會計還將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數額在實際工作中能否改變,進一步細分為酌量性成本和約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培訓費、招生廣告費等。約束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不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離退休費、房屋及設備租金等。對固定成本,高校在編制預算時,其應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經費項目是屬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還是約束性成本;在編制預算時,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須從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減少絕對額著手;降低約束性成本,要從經濟合理、規模適度地利用高校的擴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與就業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總額控制、定額管理、費用包干、專項下達的管理模式。
2.變動成本:指總額在相關范圍內隨學生數量的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動的成本。如獎學金、物價補貼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變動成本,并熟悉其特點,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總額不隨學生數量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如設備購置費、修繕費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項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響因素。同時應用回歸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確定其成本性態的影響金額。
4.實證分析。筆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間教育事業費中設備購置費、公務費的實際支出情況,分析辦學成本與學生數量的關系從中可見,2001-2003年學生數量從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設備費總額3年來基本持平,不受學生數量增減影響。而公務費卻隨學生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從生均來看,隨學生數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減少趨勢,而生均變動成本卻增加。
(四)責任中心的應用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是為了適應經費責任制的要求,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考核。所謂責任中心,就是單位內部有專人承擔規定責任和行使相應職權的內部單位。搞好責任會計,設置好各責任中心,有利于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層領導的聰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應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習性分析基礎上,對業務量、成本、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對高校財務管理具有指導性意義。在高校中,“量”為學生人數,“本”為辦學成本或辦學投入,“利”為事業結余。從財務角度分析,在是否擴大招生規模的決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設生源充足,則取決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帶來貢獻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擴大招生規模能帶來貢獻毛益,補償部分固定成本,則擴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隨著高校辦學自的進一步擴大,在保證完成教育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高校可開展各種形式的辦學活動。這些活動是有償進行的。作為學校就要考慮到至少招多少學生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時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預測招生人數的盈虧臨界點,通過計算確定最低的招生人數。
三、在高校財務管理中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在高校財務部門設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會計活動是根據基本的財務管理信息,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較為復雜的數學方法。如果手工計算,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在會計網絡化的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建立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隊伍
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基礎教育比較落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育模式不注重與實際相結合,所用理論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論研究的現實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培育一支素質高、觀念新,能適應現實之需的專業管理會計人員隊伍,并充實到高校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當中。
(三)轉變觀念,改進財務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領導者應更新觀念,切實改變以往墨守成規的財務管理僵化模式,增強創新意識,引導財務人員積極參與決策。其次,財務人員應改變一貫的事后報賬算賬的財務管理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找出一條在集權模式、權威被認同的思想下而財務管理能動性、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的路徑,實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財務管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基本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約開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多年時間,管理會計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近二十多年來,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信息產品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高速進步,便企業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全面質量管理、適時制、作業成本法等管理會計方法的出現,大大強化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計算的正確性。隨著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成本管理會計中引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從而形成戰略成本管理,至此傳統的管理會計也開始向戰略管理會計轉變。
二、管理會計在我國醫院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及其現狀
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醫院財務管理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醫院對管理會計的內容和其對醫院財務管理的作用知之甚少。在我國正在推行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加強管理會計在我國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對增強醫院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降低醫院運行成本,促進我國醫院優質、高效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管理會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運用,是醫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醫院財務管理的一種全新管理思路。重視管理會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對提高我國醫院的財務管理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三、管理會計在我國醫院財務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現代會計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之分,兩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在目的上,管理會計主要是為了滿足醫院的內部管理需要;在內容上,管理會計既規劃未來又控制現在、評價過去,特別是規劃未來,即對經濟效益進行預測;在核算對象上,管理會計既可以把各個科室或責任中心作為核算對象,又可以把成本控制等管理環節作為核算對象;在核算方法上,管理會計既可以采用會計核算方法,也可以用數學、統計方法以及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核算;在核算要求上,管理會計不需要數據的準確,計算出的數值只要能反映問題就可。總之,管理會計有別于財務會計,在醫院的財務管理中起著不同于財務會計的重要作用。
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醫院要為其發展制定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管理會計中的決策會計則可以滿足醫院管理決策的需要。因為管理會計并不僅僅只為醫院財務管理提供信息,而還要對醫院財務部門所掌握的大量會計信息進行計量、加工,并通過一系列決策理論和方法的適當運用,對現實經濟技術條件下的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后,提供決策咨詢意見,從而減少決策失誤。借助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凈現值、內含報酬率等方法,對醫療儀器設備購建與更新、產品開發、外資利用、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進行經濟評價。借助管理會計中的本、量、利關系分析,及變動成本計算法、盈虧平衡分析法、邊際貢獻法開展定量分析,以患者為中心,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實現對醫院經營活動的科學規劃和嚴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技術設備,引進行為科學的激勵理論調動員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疾病診斷治愈率,不斷增加效益。
四、現階段我國醫院強化管理會計運用的意義
在目前的形勢下,醫院強化管理會計的運用,有著現實必要性。重視并充分運用管理會計,對我國醫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加大管理會計的運用力度。具體而言:
(一)建立醫院運用管理會計的組織框架。在財務管理模式上,應改變傳統的以財務會計主體的財務管理模式,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報賬型模式”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經營管理型模式”的轉變,建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并行的財務管理模式,并運用管理會計學的原理和方法拓展傳統財務管理的內涵,如進行醫療業務成本量利分析、開展風險管理、存貨控制等;同時應建立現代醫院管理會計的組織形式。由于我國傳統的財務管理體系沒有將管理會計納入其中,因此,要采取逐步引入,持續提高,最終有機融合的科學發展過程將管理會計融入其中。此外,還應建立獨立于財務部門的審計部門,并在制度上和組織體系上保證內部審計人員能夠獨立開展工作,監督醫院的經濟活動。
(二)營造醫院管理會計發展的良好環境。長期以來,事業單位一直靠行業優勢維持運轉,人員由政府安排,主要資金由財政部門解決,有困難找政府。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建立一個合理的經濟運行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成為我國醫院建立管理制度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建立責任會計制度。醫院可通過建立責任會計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如建立責任會計制度,分級進行經濟核算,責任會計負責全院各科室的責任經濟核算,并直接對總會計師或財務科長負責,其主要職責有編制責任預算和進行日常記錄、核算及編制責任報告等。要以責任預算和業績分析為工作重點,建立科室管理員制度,科室管理員為科室核算責任人,直接對科室主任負責,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核算網絡和成本控制網絡,為醫院預算決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我國醫院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大體說來,我國醫院管理會計的發展方向,應是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化、實踐應用靈活化、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化、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領域的作用明顯化。
(一)成本計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結構多維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醫院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醫院面臨市場經營等經營管理問題,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問題越來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標也自然發展為融預測、決策、計劃、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體系。為滿足預測、決策和計劃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預計成本分為邊際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固定和變動成本、目標成本等。而為滿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則要求建立正確的計劃成本、標準成本、目標成本、責任成本等成本計量制度,同時還要求成本計且能獲取醫院以前年度成本資料等。多元成本計量目的要求相應建立多維成本概念,正如楊紀瑰教授所述:"服務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圍所進行的成本計算的結果,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數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種成本的涵義和外延也有了較大的變化發展。:
(二)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將成為應用主流。
目前理論界對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已有定論,但尚未形成系統的體系,在實際應用中也僅應用在少數制造行業中。事實上作業成本法同樣適用于非制造行業如金融保險業、商業、醫療衛生業等行業。目前,隨著醫院自動化程度提高以及會計和管理人員成本管理觀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場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及大范圍推廣運用,形成全國范圍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這不但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訂科學有效的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提高醫院競爭能力,增加醫院價值,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作業成本法勢必成為我國未來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醫院已不僅僅從醫院內部成本核算著手,已經開始拓展到考慮社會消費水平和患者后續服務質量、醫院品牌效應的提升等方面。
六、討論
以上所述僅是醫院管理會計發展的幾個方面。隨著管理會計理論尤其是在實踐應用中的發展,必將對醫院成本核算、預測決策、分析和控制、業績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和實用性產生深遠影響,并推動醫院管理、醫院財務會計理論、醫院財務管理等學科交叉融合和發展。
參考文獻: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必然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企業有必要對生產經營業務成本、經營管理費用和專項成本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核算、考核、控制和分析。因此,企業成本管理顯得有為重要,牢固樹立成本觀念,以較少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是現代企業永恒的追求。
1 產品成本的作用
1.1 產品成本是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
產品成本需要補償份額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盈利水平的多少,成本作為補償勞動耗費尺度,企業應該加強成本管理、以降低經營活動中的各種耗費,提高經濟效益。
1.2 產品價格的重要依據是產品成本
產品售價的制定應該以產品成本為基本依據,價格低于成本耗費不能得到補償,高于同類產品競爭中處于劣勢,價格一定條件,企業競爭是成本競爭,產品成本越低盈利越大。
1.3 反映企業工作質量的綜合指標的根據是產品成本
產品成本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耗費的綜合反映,資金運用是否合理、原材料是否節約、勞動效率的高低都能通過產品成本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出來。
1.4 產品成本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
成本成為企業管理者進行投資決策、經營決策的重要數據,成本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和競爭能力大小,企業要生存、發展就要做出科學的經營決策。
傳統的成本管理,只注重產品生產環節的管理,沒有形成系統的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考核和分析,沒有充分發揮成本管理作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企業不僅僅重視產品質量,更應關注售后服務,管理不再是領導者管理而是全員參與管理。
2 更新成本管理觀念
2.1 樹立系統成本管理觀念
成本核算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直接相結合,利用管理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經營全過程中的各種成本、費用的耗費,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價值管理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構成有機整體。
2.2 全員參與成本管理觀念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由主要管理者制訂,員工照章執行,現代市場經濟下,要全力培養員工成本意識,讓員工成為管理者。成本降低的過程要求每一位員工都參加,降低成本不再是單一的產品生產管理,成本概念的發展、變化導致成本管理理念的多樣化。成本貫穿于企業的每一個角落,只有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讓職工明確成本的重要性,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2.3 員工處處節約的觀念
成本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管理者對成本管理體系制訂多么完善,員工們沒有人人、事事、節約觀念,難以達到用最少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不能做到以最低成本提供高質量產品,讓每一位員工樹立節約意識,時刻警記“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并以此理念為引導,制定標桿,通過持續強化節約意識,對每一位員工實行成本指標考核,來約束職工降低成本觀念,從而更好開展成本管理工作,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2.4 更新成本管理思想
我國成本管理一直停留在生產過程的管理,只注重產品成本的成本、費用的變化,缺乏西方發達國家對成本的開拓觀念。有競爭觀念,經濟效益觀念,缺少現代成本管理觀念,經濟越發展,要求企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成本的概念和內容發生變化。更應更新成本管理觀念,不斷運用發散思維把作業成本管理觀念在運用中完善,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革新成本管理觀念。
3 成本管理制度應當在企業全面建立起來
3.1 建立成本管理體系
成本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一種體現。借鑒發達國家管理水平,經營管理目的不同運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交納稅金進行產品成本管理、加強內部成本控制和考核,進行可控制成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班組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細化到企業經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
3.2 建立成本管理責任制
沒有約束的經濟必然是低效率的,監督與執行相互牽制的運行機制,能夠保障企業管理的秩序化,推動企業價值的實現有決定性作用。成本管理人人有責,為了保證成本管理的順利運行企業有必要分級、分部門制訂成本管理責任制度,采用層層負責制,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員工工作崗位,明確各自的責任義務,每個員工參與成本管理的制訂,能更好約束執行成本管理目標。
3.3 建立獎勵制度
有理性的經濟人必然會傾向于那些有利于自身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成為激發每個人積極性、創造性與責任感的原始動力,企業應根據各員工崗位的具體情況,詳細制定獎勵政策,嚴格按照獎勵辦法對其工作貢獻以進行獎勵。要對各項費用進行明細的核算,以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令員工信服,從而起到示范作用。
4 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在具體運用中要符合我國企業實際情況,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4.1 注意全局性
要全員參加,落實到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只有得各級管理人員和基層車間工人的支持才能順利進行。無論多么完美無缺的成本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全體員工自愿、積極主動參與,將達不到預定目標。
4.2 綜合性運用
由于現代成本管理方法是一個系統整體,每一種方法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所以在運用時一定要綜合使用,才能達到成本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