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29: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河北省民營企業呈現出發展速度快、規模日益擴大的良好態勢。但在民營企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樂觀的問題,突出問題是技術創新能力差,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具體表現為創新人才短缺、創新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差、獲取和利用信息能力弱、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低、經營者創新意識缺乏、產學研游離等。技術創新能力差是影響民企發展和衍生其它問題的內在本質因素。在國際科技、經濟競爭的客觀規律和金融危機的客觀背景下,民營企業要生存和發展,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必須把技術創新問題提高到戰略地位,切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一、激勵不足成為河北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
從河北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來看,對技術創新的激勵存在著明顯不足。
1 民營企業內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建立起對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企業經營者缺乏不斷創新、承擔風險,把企業辦強辦大的內驅力;二是對企業科技人才重視不夠。許多企業不重視技術進步與企業生存發展的關系,不重視技術進步中人才的作用價值。特別是對研發部門的激勵不足挫傷了創造性的發揮。
2 財稅政策不能有效激勵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首先,財稅政策對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商品化的支持不足;其次,財稅政策的一些方面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形成。對企業通過投入創新增加的利潤所得、企業在開發高技術產品中承擔的風險,財稅政策都沒有給予重視和規定,極大地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3 知識產權的激勵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執行不力,創新者不能從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中獲得應有的收益補償,創新行為不能得到有效激勵。
4 市場選擇、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沒有充分體現。目前,市場的整體規范化程度還不高,創新企業與跟進企業、名牌企業與仿冒企業利益差別不大,進一步弱化了創新的制度約束和市場壓力,造成企業難以從戰略高度重視技術創新,缺乏增強技術創新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二、構建河北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
(一)民營企業創新的內部激勵機制
1 民營企業產權激勵
(1)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產權清晰是企業制度的核心,只有企業的產權關系明確,才能有利于實現對各產權主體的產權激勵功能,從而增強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首先,要明確出資人股權;其次,明確法人財產權;第三,實行政企分開。政府只能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行使其在民營企業的股權,保證出資人的權利到位。
(2)形成有效率的民營企業產權結構,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產權的確定能夠在資產所有者與資產之間建立起最直接的經濟關系??梢栽谄髽I內部實施股份制、產權多元化,分割給經理層、核心技術人員部分產權,增強他們對企業的切身利益感,把企業決策者、技術人員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持久的動力系統。
(3)確定排他性產權。通過建立技術創新產權系統和技術創新的專利權激勵,保證創新者對成果一定的獨占權,排除仿制者對技術創新產權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讓技術創新主體最大限度地承擔其經濟責任和享受其利益,民營企業對于創新中產生的新知識,應及時向法定機關依法申請,享受法律保護。
2 民營企業內部人員激勵
(1)建立對企業內部創新人員的有效激勵制度。首先,根據技術創新特征及人們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確定不同崗位的支付報酬標準。改革民營企業中原有的不符合市場經濟特征的工資制度,根據技術創新特征和人們對企業的貢獻制訂新的報酬制度,是調動企業職工創新積極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對特殊貢獻給予正常工作報酬之外的獎勵是調動、發揮技術人員創新積極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第三,重視企業員工的培訓和開發。
(2)對技術創新經營者的激勵。企業經營者是技術創新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其勞動和貢獻直接影響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對企業經營者的特殊勞動和貢獻給予科學而充分的肯定、承認和回報,是有效激勵機制的核心??刹扇〉募畲胧┯校焊鶕髽I的經濟效益決定企業經營者的勞動報酬;允許企業實行知識產權股份,讓企業經營者擁有企業部分股權;使企業經營者擁有自主決策權。
(3)健全和硬化技術創新的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通過建章立制規范企業全體員工參與技術創新的行為,同時嚴格執行,保證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加強民主監督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和重大技改項目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堅持科學管理和加強民主監督,這樣才能優化創新行為方式,適應各種約束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堅持技術創新人員崗位責任制,確立風險和競爭機制;嚴格技術創新工作程序,加強對技術創新各階段的信息反饋研究。
(二)民營企業創新的外部激勵
1 政府激勵
(1)用非市場的方式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這樣的制度環境可以消除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各種不確定性,加快科技成果從潛在生產力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大力推進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民營企業資源有限,隨著創新活動的發展,迫切需要有一個健全的創新中介服務體系為之提供支持和幫助。政府可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各種面向民營企業的中介技術服務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等服務。
(3)政策資金扶持。幫助民營企業克服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資金短缺困難。具體途徑有以下兩方面:設立專門資助民營企業研究開發的計劃,只要民營企業的科研計劃符合政府產業技術政策,政府就應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政府設立民營企業技術發展促進基金和信用擔?;?。
(4)政府加大執法力度、制止侵權行為。嚴厲打擊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尤其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保障發明人和設計者的合法權益。
2 市場激勵
對企業技術創新市場利益激勵的基本條件是要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培育市場主體;
(2)改革價格、工資、利率等的形成機制;
(3)建立有效的競爭市場,克服市場壟斷,
(4)加強市場法規建設,建立規范的市場規則和正常的市場秩序。
三、構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提高
河北省民營經濟競爭力的幾點對策
1 引入風險投資,規范財務管理
(1)引入風險投資。在目前國內融資渠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引入社會風險投資就成為廣大民營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的主要途徑。
(2)規范財務管理。針對民營企業融資和資金需求現狀,民營企業應當制定合理的融資和資金使用策略:①資金數量上追求合理性。②資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由于許多民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以及籌資困難,更應該對每筆資金善加權衡,綜合考慮經營需要與資金成本、融資風險及投資收益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必須把資金的來源和投向結合起來,分析資金成本率與投資收益率的關系,避免決策失誤。③資金運作上,在追求增量籌資的同時更加注重存量籌資。
2 建立技術聯盟
(1)解決資源不足。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必須有資源作保證,研究、發展、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科技人員、發展信息、研究經費、經驗技能、儀器設備、營銷知識、原材料等。隨著技術競爭的加劇,對企業的資源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技術競爭迫使企業要不斷地投入資源;另一方面,民營企業需要通過合作來管理環境,以解決獲取資源的不確定性問題,以保證技術開發的順利進行。
(2)降低開發成本。由于存在技術風險,以及民營企業間、民營企業與其他大企業間的綜合實力差異,因此,單一民營企業就面臨自行開發或合作開發的選擇問題。選擇的標準是最小風險和最小開發成本。
3 啟動人才戰略
(1)確認人才需求的標準。高級人才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同一般的資源不同,具有專用性和主觀能動性,它并不是在任何企業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企業不能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人才就發揮不出作用,體現不出應有的價值。
(2)尊重和愛護人才。這一點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顯得格外重要。由于受各種條件限制。與其他大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利用人力資源方面總體上處于劣勢,如若在保護、愛護和尊重人才方面沒有突出的表現,則將進一步增加自己選用人才的困難。
(3)培養對人才的信任感。民營企業往往在對人才的需求和使用上表現出極大的矛盾:一方面經營管理對人才是“求賢若渴”,不惜花大力氣引進,另一方面對待引進到企業的人才卻又是“葉公好龍”,害怕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引進人才的不信任,造成管理者對外來人才總是處處防備,不敢放手讓他們充分發揮在技術創新上的優勢,嚴重影響了技術創新的開展。
4 整合企業文化
(1)風險與穩健的文化整合。技術創新是一個存在風險、前景無法準確預測的活動,必然與穩健的企業文化發生沖突,因此,要敢冒風險又要將之與穩健的文化進行整合。
(2)控制與求異的文化整合。企業管理注重控制,通過有效控制,實現企業目標。、生產管理與創新整合不是同一性質的領導活動,反映了兩種文化的差異。生產部門與創新部門在認識上存在價值分歧,作為企業領導,需要注意二者的差異,并加以整合。
一、企業倫理的概念
倫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代表當時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然而倫理會隨著時空不同而演變,因此很難有具體不變的定義。一般而言,倫理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法則,依此而言,倫理并非指個人本身的修養或行為;倫理乃源自道德原則而可接受之行為規范,而道德則是個人、團體或社群行為是非之標準(吳秉恩,1994)。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倫理并不等于道德;從最左端的“法律”是倫理的底線外,逐漸往最右端的“道德”移動,在這一個連續帶上就是倫理;亦即“倫理”介于最基本的法律底線與超越社會制裁的道德之間。
雖然企業倫理(businessethics)近來引發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高度關切,許多學者也試圖為企業倫理下定義,但是各個定義之間卻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據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在通過提品或服務獲取利潤的全部活動(又稱經營活動)中應遵守的倫理規范。概言之,企業倫理應該根源于管理專業,且宜依系統觀點與企業發展歷程,在“利益關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倫理議題;同時辨明企業倫理將因時間、地域、企業個體等情境而權變,其內涵因素不能忽略。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5月~6月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文章認為,在短期內,一個公司的競爭優勢源于現有產品的性價比特性。從長期來看,競爭優勢將取決于企業能否以比對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構建核心競爭力,這些核心競爭力將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產品。管理層有能力把整個公司的技術和生產技能整合成核心競爭力,使各項業務能夠及時把握不斷變化的機遇,這才是優勢的真正所在。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內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并且把多種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整合各種技術,同時它還意味著對工作進行組織和提供價值。核心競爭力是溝通,是參與,是對跨越組織界限協同工作的深度承諾。它涉及所有職能部門和很多級別的員工。核心競爭力并不會隨著使用的增多而減少。至少有三種檢驗方法可以用來確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的確定與喪失。首先,核心競爭力能夠為公司進入多個市場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競爭力應當對最終產品為客戶帶來的可感知價值有重大貢獻。最后一點,核心競爭力應當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競爭力是各項技術和生產技能的復雜的融合,那么這項能力就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競爭對手或許能夠獲得核心競爭力中的幾種技術,但是要復制其內部協調與學習的整體模式卻非常困難。
在這之后,眾多的中外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核心能力進行研究。在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中,西方學者逐漸形成了資源流派、技術創新流派、知識流派、組織流派、流程流派等,這些主要流派的研究結果豐富,完善和發展了核心競爭力的理論,但尚未形成縝密的核心競爭力理論框架結構。單一的能力資源優勢、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流程創新、知識創新等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不能單獨成為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基于不同視角表述的觀點盡管不盡相同,但對于核心能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在競爭中的制勝之本,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的認定則是一致的。
核心競爭力可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位勢、使企業獲得超額收益、維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使企業適應環境變化,可以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一般來說,維持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主要通過以下方式:
1.核心能力難于仿制
企業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業可經營知識的多少。知識越豐富,越不容易補別人學到,越有利于競爭優勢的長期鞏固。企業的競爭力是豐富知識含量的一種表現,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只有增加知識含量,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會長期鞏固。
2.組織設計
企業組織形式在不斷的變化,一定的組織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競爭能力,組織設計是提高企業核心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3.防止知識擴散的機制
企業核心能力所以能夠長久的競爭優勢,就是因為企業具備一種防止知識擴散的機制。企業內部管理鎖定機密,可以通過申請技術專利的途徑進行保護??鐕竟芾碇兄贫朔乐辜夹g擴散機制,叫技術塊,把最核心的技術做在模塊里,使得其他用戶只會應而不會學到,這也是核心能力能夠保存的一個辦法。
4.先進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
長久的核心能力競爭優勢,還得靠先進的企業價值來維系。因為先進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有一種歷史性聯系,它是企業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文化,學一種技術容易,學一種企業文化是極難的。
三、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
文化來源于拉丁文,“耕作”、“教習”、“開化”。中國《易經》最早將“文”與“化”聯系起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用詩書禮樂教化天下,構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體系和制度)。英國人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將文化描述成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
廣義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從狹義上說,組織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條件下,組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并逐步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它主要體現為組織在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企業文化從結構上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層次。
《企業文化與經營績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對207家公司進行了長達11年的研究,得到如下結果:如果公司的企業文化重視所有的主要相關群體(如客戶、股東和員工等)的利益,這樣的公司在業績方面遠勝于不具備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內,前一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組公司的收入僅增加166%;前者的員工人數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員工人數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價的表現,兩者的差異就更加明顯了:前者的股價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僅為74%。此外,兩者凈收入增長率也是天差地別,分別為756%和1%。
企業文化符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特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通過企業文化能使全體員工在理念上和核心價值觀上達到認同,能消除管理上的摩擦成本、減少監督成本、降低溝通成本、減少決策失誤,在事前就能有效防范各種危機和風險的發生,從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競爭力和效益。
企業文化的獨特性使得企業競爭力難以模仿。根據許多跨國公司的經驗看來,最難模仿的能力并不是技術、制度,而是企業文化。許多實物資源容易模仿,基于團隊工作的文化和組織能力則非常難以模仿。上述結論表明,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則必須注重企業文化的層次性。
四、企業文化和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與企業文化關系密切,企業文化包含的內容比企業倫理廣泛得多,它不僅包括精神的東西,如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等,還包括物質的東西,如企業行為規范等。
企業倫理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具體關系是:組織文化是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組織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即內核;組織價值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倫理觀是企業價值觀的核心,它決定企業文化的道德傾向,決定了管理人員決策的倫理性,決定企業處理與內外各種利益相關者關系時的價值取向。此論文由流星畢業論文免費提供 網址2008w.com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企業能否擁有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倫理,四者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聯性。企業倫理有助于企業享有良好的商譽,提高其社會地位,有助于企業取得和維持杰出的組織業績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倫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之源,從而為企業倫理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五、結束語
周村在實踐中吸取了公有制積累共有、按勞分配、共謀福利的基本原則,又利用股份制產權明晰、開放聯合、聚合規模、風險共擔的特點和優點,創立了一種新的企業制度——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1)在產權主體方面,使農村集體企業產權主體從模糊轉為清晰,勞動主體與資產主體相同,增強了職工主人翁地位,維護了集體經濟的完整性,保護了農民的共同利益。(2)在發展動力方面,使集體企業的外部行政強制機制轉化為內部的利益激勵機制,激勵企業、職工的積累動機和不斷追求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3)在企業運行方面,改變單一的行政監督管理機制,轉化為以市場為取向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有利于企業行為的合理化。(4)在企業投資方面,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于實現資本股權與要素股權配置的市場化。(5)在分配制度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公有制按勞分配的內核,又引入按股分配,形成雙重分配制度,有利于實現勞動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傊艽鍖鹘y合作制進行改革和揚棄,在繼承中創新,形成了與傳統合作制從內容到形式都又根本區別的股份合作制組織形式,為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模式。
2.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按照我國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集體企業的產權關系從理論上來說是比較明確的,但在現實中卻是模糊的。許多鄉鎮企業雖名為集體所有,卻實為鄉、村行政組織的附屬物,甚至有些企業在“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前提下,實際上逐漸變成了“裙帶化”、“家族式”的私有企業了。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一方面造成政企不分,鄉鎮行政組織和干部可以對集體企業的資產任意支配和侵占,致使企業沒有自;另一方面造成集體資產所有者缺失,沒有人對其保值增值負責。通過改革實驗,把企業變為集體、社團法人和個人多元化的、按股份共有企業,從而實現了企業集體所有的產權歸勞動者共有。這就從企業制度上解決了那種公有制總體上有人負責,但實際上無人具體負責的弊端。它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維護、鞏固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那種認為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個人,會削弱公有制經濟的疑慮是不必要的。周村鄉鎮集體企業迅速發展的事實充分說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不僅沒有影響和削弱集體經濟,反而促進了全區鄉鎮集體企業的大發展。
3.拓寬了融資渠道
鄉鎮企業一般依靠貸款融資,導致企業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同時還會延長生產周期,不能按期形成生產能力。通過法人參股,社會和企業職工入股的辦法,能夠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種生產要素集中于一個經濟實體中,使之盡快形成生產能力。股份合作制突破了城鄉、地區、行業和所有制之間的界限,對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全方位大跨度的聯合,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
4.取得了經濟發展的顯著成績
產權制度的成功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企業管理,促進了企業發展,從而推動了全區經濟的迅速發展。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萬元;地方國內生產總值達6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五年間年均增長12.6%;財政收入完成1.8億元,年均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增長3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億元,增長13%;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52.3億元和43.5億元,比1997年增加25.6億元和17.2億元。2002年末,全區共有工業企業3171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0.7億元,比1998年增加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6%,平均每年增長9.27%。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2.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實現利潤3億元,利稅5.0億元。全區工業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化工、冶金機械、新型建材、電子電器和輕工家具為主的六大行業,涌現處宏信化工、維爾集團、雄鷹巾被、恒星造紙機械、多星電器等名牌企業。2002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億元,增加值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6元。形成了周北蔬菜、林木經濟作物帶、周南菌果雜糧作物帶,中間苗木、花卉經濟帶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了紡織大世界、沙發、沙發材料、不銹鋼、摩托車、小商品等一大批大型專業市場,以及精品商廈、金橋商廈、金谷大廈等一批現代化商業設施。
5.改善了政企關系
股份合作制企業實行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廠長)的管理制度,股東會是企業最高權利機構,董事會由股東會選舉產生,對股東會負責,經理由董事會聘任,并對董事會負責。這樣就切斷了企業與行政機構的必然聯系,打破了政企不分的傳統體制,使企業從政府附屬物的地位中解脫出來,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同時,鄉鎮行政組織通過組建資產經營公司或控股公司,按章程對集體資產行使管理權,從而理順了政企關系。但是,后天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同先天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同政府的關系上還是有所不同,這一點將重點在后面的部分進行分析。
二、當前周村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
(一)、關于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
實現區域內經濟體制結構的調整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存量改革,即通過股份制改造方式將轄區內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另一種是增量改革,即促進市場公平、規范地發展,給予民營企業以公正、寬松的環境,使民營企業在競爭中充分發揮體制優勢,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在動態中實現經濟體制結構的優化。存量改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點,強調政府力量的作用,因此其優點是速度比較快,而缺點則是政府導向致使改制不夠徹底。增量改革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強調市場的作用,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具有徹底的民營性質,缺點是速度比較慢,時間比較長。
應該說,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體制結構調整都不可能只依靠單一的一種方式,而是兩種方式相互促進,協調運用的過程。增量改革對存量改革有示范效應,可以為存量改革提供目標和借鑒,彌補存量改革難以徹底的缺陷;而成功的存量改革又可以反過來擴大增量改革的基數,使增量改革的速度和進程倍增。但是由于歷史和實踐的原因,一個地區的經濟體制調整很可能更加側重于某種方式,例如周村主要采取的是存量改革模式,而目前民營經濟發展更加迅速的溫州等地則主要采取的是增量改革的模式。
盡管存量改革有其自身的優勢,在我國經濟體制機構調整的探索中也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過多依賴存量改革會產生消極效果。經過改制,政府同企業間顯性的隸屬關系被取消了,但是在部分企業這種關系被間接隱性化,表現為企業競爭中的非市場手段,甚至個別政府人員的尋租。并且,自上而下的改革容易使基層部門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達不到政策制訂部門的要求,例如改制企業選擇上“好的收,孬的放”現象。另外,對存量改革的過分強調有會導致對增量改革的忽視,使政府機制轉換和機構改革相對滯后。急于存量改革甚至有可能違背增量改革,例如為了突出重點企業改制的效果而在各方面給予其政策、資金方面的便利和優惠,損害市場的公平。失去增量改革的有力支撐,存量改革就會更多的流于形式,區域經濟也將失去持續發展的潛力。
忽視增量改革,市場化進程緩慢,已經成為制約周村地區經濟深入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形式上來說,周村區的民營企業已經占到了全區企業的90%以上,應該不存在所有制歧視。但是周村大多數民營企業是通過改制從集體和國有企業轉化來的,許多“民營企業”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實現民有民營,企業同政府之間的遠近親疏并不相同,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改制早以使周村成為了全國改革大潮中的一面旗幟,改制過程中區領導不可謂不盡心,有關工作人員不可謂不努力,解決問題的手段不可謂不豐富。但是應該看到,改制只能在一定限度上發揮作用,如果市場化進程跟不上改制的步伐,改制最終將失去基礎,成為空中樓臺。
(二)關于結構調整和企業調整
增量改革滯后,市場化進程慢集中體現在政府對經濟市場行為的過分干預。在周村區經貿局2003年7月《關于周村工業發展情況的匯報》中提出,今后重點要抓好這么幾項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二是工業投入和項目建設,三是骨干企業規模發展,四是工業園區建設。在周村這樣一個比較小的經濟區域內,可以說產業結構調整將直接針對具體企業,從匯報所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中我們也可以隱約看到具體企業的影子;項目是企業的項目,項目建設無非是對具體企業的建設,建設離不開投入,這樣投資也將直接針對具體企業;而“骨干企業”更不用說,當然要具體到某些企業。在《匯報》所提出的工作重點里,四項中有三項直指具體企業,可見有關部門對微觀經濟干預之迫切,但這對于全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來說卻未必是福音。
市場自身具有自動調節資源配置的機制,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能夠成功實現資源由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的轉移,政府插手市場過多反而會破壞這一機制。下面舉一個例子來比較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果:例如政府有一塊閑置土地需要處理,如果公開在市場上拍賣,A企業將以600萬元競價,B企業將以400萬元競價,顯然A企業將購得此用地,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政府沒有進行土地的公開拍賣,而是直接將土地以3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B企業,那么效果將會怎樣?A企業肯出資600萬,說明長遠來看這塊土地在A公司發揮價值的現值之和將大于600萬,B企業肯出資600萬,說明長遠來看這塊土地在B公司發揮價值的現值之和將大于400萬,土地在A企業手中將比在B企業手中多發揮200萬的價值,而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參與導致社會財富損失200萬。如果政府將土地直接賣給A企業,就不會有社會財富損失,但既然是政府要出馬,就往往是市場配置不能滿足政府的意圖,需要改變市場配置。即使是政府真的將土地賣給了A企業,也只是達到了市場本來就能夠達到的配置效果,不會超過市場配置的效果,也就是說在這里政府不可能比市場做得更好。
有關部門希望通過給予部分企業優惠政策以促進周村整體經濟的發展,但這樣做恰恰違反了增量改革的市場原則和公平原則,效果值得疑問。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夠負擔的成本是于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對應的,因此如果企業實力強、產品有競爭力,當然能夠在資源配置轉換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政府的優惠政策如果確實給予了優勢和潛力企業,從接受優惠的企業來看當然是有益,但是從經濟整體的角度來看卻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市場本來就可以保證優勢企業在資源配置中處于優勢。而如果優惠政策并沒有給予最有優勢和最有潛力的企業,經濟整體的效率將由于政府行為的擾亂而降低。周村確實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知名度比較高,和政府關系比較密切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明天就一定能夠風光依舊嗎?現在還不起眼的企業就不能后來居上嗎?市場對企業中有如大浪淘沙,不斷地進行著新舊更替,政府不可能比市場更了解市場,干預市場會導致對市場選擇的破壞,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市場才是最好的試金石。
政府選擇代替市場選擇不僅會損失效率,而且會妨害公平。對個別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會減少即期的政府收入,這種收入缺口要在別處彌補回來,勢必增加其他企業的稅費負擔。也就是說,一部分企業享受優惠是以另一部分企業遭受損失為代價的。得到優惠政策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得不到優惠政策的企業是大多數,積極性會受到挫傷。對不同企業長期實行差別政策,甚至可能使某些企業把心思從發展生產更多地轉移到爭取優惠政策上來,導致競爭的混亂和變味。畢竟小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同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國家范圍內具體企業很難影響到政府的決策,而在小區域內具體企業相對容易影響政府決策,從而使爭奪優惠政策變得可能而且實際。
以上的分析都是從經濟效率出發的,從經濟效率出發市場本身就能夠做得最好,而不需要有關部門的干預。那么從另外一個角度——社會效率出發,情況會是怎樣?如果綜合考慮就業、環境等社會問題,市場的某些配置就可能不是最優的,需要有關部門的調整,而這也正是政府有關部門的職能定位所在。例如對于就業問題來說,小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恰恰是更應該得到優惠政策的群體。
(三)對一些問題的重新審視
淄博市工商局周村分局在《周村區民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中提出了周村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八個問題,包括1.企業經營者思想保守,素質偏低2.資金緊張,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籌措困難3.市場信息不暢4.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匱乏5.管理落后6.生產工藝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競爭力差7.無序化競爭現象比較嚴重8.政策環境不寬松,現在將進一步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
1.關于觀念問題。周村的民營企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另一類是民間真正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可以稱之為“草根民營”)。對于改制不徹底的企業來說關鍵不在于觀念而在于體制,對于草根民營來說關鍵也不在于觀念而在于政策環境。南方諸如溫州等地民營企業的觀念常常為人們所樂道,但是應該看到觀念是要以公正平等的制度和秩序做支撐的,只有真正享有了“國民待遇”,草根民營才可能敢于開拓、創新。周村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旱碼頭”、“絲綢之鄉”,可以說人們并不缺乏經商的傳統和觀念。然而有關部門近年來更多地關注改制企業,忽視了草根民營,使它們在產業結構調整、優惠政策的給予各方面處于不利地位。誰不想做大做強?但問題是如果不能享受公平待遇,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又如何能夠做大做強?并不是說應該給予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以格外的優惠政策,而只是要求有關部門對待所有企業一視同仁。版權所有
2.關于融資問題。所有制歧視向來是民營企業融資的最大難題,在周村民營企業已占到了全區企業的90%以上,應該說不會再有所有制歧視,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民營企業的來源不同,同政府的遠近親疏不同,享受的優惠政策不同,在融資上受到的待遇也不相同。有政策保障的企業自然競爭力就強,發展前景就好,在融資上也就處于有利地位;沒有政策保障的企業競爭力就差,發展前景相對沒有保障,在融資上自然處于不利地位。關系貸款越多,關系企業就會擠占更多資金,資金配置的效率也就越低。應該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讓市場獨立地決定資金流向,使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業。
另外,擔保難、抵押難也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一大障礙。民營企業特別是草根民營大多屬于中小企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對中小企業做出嚴格的擔保、抵押要求,這是符合市場機制的,也是市場選擇的一種手段。在銀行貸款受到限制的情況之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民間金融進行資金籌集,有關部門所要做的就是對民間金融進行規范和鼓勵:(1)對發展較好的信用社,應試點讓民間資本參股或控股,成為真正意義的民間商業銀行。(2)讓民間資金組建“風險投資基金”和開發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許多科技型民企創業期間的資金需求是銀行無法解決的,可以依靠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3)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組建和參股貸款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
3.關于信息問題。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強基礎通訊設施和戶聯網建設,減少信息獲取成本。
4.關于管理和人才問題。雖然公司制管理是比家族化管理更高級的管理模式,但是不能認為任何情況下公司制都比家族化更為優越,不同的管理模式是與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相聯系的。當企業規模比較小的時候采取家族化管理更為合適,因為一方面家族化管理依靠血緣關系和感情紐帶,可以成功解決委托問題和激勵機制問題,另一方面小企業從家族成員內部進行融資比從銀行進行融資方便可行得多。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化管理的弱點也將不斷暴露:第一,人們“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的心理特點使家族機制在解決委托問題和激勵機制問題上失效;第二,企業對專業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使家族成員捉襟見肘;第三,家族內融資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資金需求。這時需要引進外部人才和資金,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公司制。因此,企業管理制度的演化有其內在規律,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在周村,注冊資金不足100萬的民營企業占民營企業總戶數的76%,注冊資金不足1000萬的民營企業占民營企業總戶數的93%,因此80%的企業實行家族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一、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概述
隨著新經濟的興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企業賴以生存的環境因素在迅速地發生改變。民營企業如何面對新的市場變化,提高市場占有率,關鍵在于充分認識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素,精心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民營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決策和創新能力,積極做好人力資源開發,同時需要政府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形成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特色和優勢,使民營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1.民營企業決策能力弱。
過去的民營企業由于是“家長式”的決策。憑經驗,“拍腦袋”的決策行為時有發生?,F在是講究速度的時代,由不得企業改正錯誤,決策的失誤有可能導致一個企業的崩潰;然而一個企業的決策能力弱,正是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反映。“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是殘酷的。因此,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構建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現在大多數民營企業家缺乏現代企業家應具備的素質,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經驗、財務計劃不周、企業選址不當、缺乏獻身精神以及盲目擴張等問題。
2.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缺乏自己的獨特技術,更缺乏技術創新機制從而缺乏可競爭產品,無法保持市場的競爭地位。
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技術方面沒有創新,沒有將先進的技術用于產品的開發上,從而導致一個企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技術方面沒有進步。另外,我國也有一些民營企業在某些方面存在核心技能,但是仍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我國民營企業仍是循規蹈矩,沒有創新意識。不能形成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確切地說,沒有形成與別的企業相競爭的資本。那么,等待民營企業的只有失敗甚至是破產。
3.人力資源成為當代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各競爭主體之間的競爭,最終也就是人力資源競爭。
也就是說,企業要構建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大多重視資金市場。缺乏人力資源管理觀念。在員工管理上,大多數忽視與員工的交流,忽視對員工的授權賦能,不愿意讓他們參與管理,不愿意授權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另外,人力資源流動率偏高。有些企業認為,勞動市場對企業是敞開大門的,企業任何時候都可以招聘員工,因此,不在乎員工的流動。最后,人力資源開發意識不強,由于民營企業資金有限以及體制和市場的原因,民營企業面臨許多不確定的風險。他們認為,人力資源開發、培訓是沒有回報的投資。
4.不良的外部環境。
政策障礙制約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成了許多不合時宜的政策的受害者。民間資本在市場準入和要素使用這兩個方面都還面臨著很大的政策障礙。市場準入關乎自由選擇,要素使用關乎平等競爭,而“自由選擇”和“平等競爭”乃是市場經濟最根本的法則,是其靈魂。另外,民營企業的政策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認同度仍較低,應允許民營企業主更多的參政議政以影響政策制定。雖然國家已有了保護私有產權等法則,但仍感到心里沒底,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的稅賦負擔過重。
三、增強我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增強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意義
眾所周知,企業的競爭力優勢最終要表現在成本優勢、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上,但從我國民營企業現狀來看,規模小、技術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勢,正成為新形式下參與國際間競爭的一個致命軟肋,他們在面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時,核心競爭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我國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能夠與跨國公司抗衡的核心競爭力,并更好的保持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持久性,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2.增強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加快制度創新,向現代化企業制度方向發展。民營經濟天然是一種市場經濟,大民營企業不自然就是現代企業。目前,除一部分民營企業外,多數大中型民營企業離現代化企業制度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同時,隨著民營企業規模的擴大、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我國加入世貿后,國內外競爭的激化,客觀上要求民營企業進行制度創新。
(2)加快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特別是發展戰略管理水平,在同一經濟制度環境下,在科技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民營企業的興衰,從根本說,決定于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管理落后,許多企業基礎制度沒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許多企業現場管理混亂,沒有建立正常的生產秩序,許多企業專業管理制度沒有建立或者不完善,這些都成了阻礙民營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瓶頸”。要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刻不容緩的一個任務是迅速改變管理上的這種落后狀況。
(3)加快技術創新,強化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強化品牌戰略。這是民營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最根本措施,一定要緊緊抓住技術創新這一主要環節,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來有技術裝備落后的狀況,增強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在不斷推出新產品的過程中還必須推行品牌戰略。實踐證明,品牌將大大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品牌,產品將銷售困難,只能處于低檔次、低利潤的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
(4)加快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強化對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激勵。眾所周知,人類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一個依靠知識、信息、技術等智力取勝的時代,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空間激烈,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國家,在競爭中取勝對手就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要創造核心技術就要依靠科學家,充分發揮他的積極作用。同時,一個新技術和新產品創造出來以后,要推向市場就要依靠管理人員充分發揮他的積極作用。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科學家和企業家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斷提供這種高質量、高強度的創新性勞動,就要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尊重他們的勞動,特別是他們的知識產權,把科技長信能力和經營能力等生產要素作為分配的依據,給予及時的充分的足夠的報酬。
相信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從根本上幫助民營企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民營企業持續發展,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成為現代經濟的主導力量。
參考文獻:
一、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現狀
對河南民營企業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短缺。河南是農業大省,僅通過農業生產來進行原始積累是十分有限的,資金的短缺導致本來發展良好的企業,難以進一步發展缺乏競爭力。
民營企業在直接融資方式上,由于資本市場的不規范,還有二級市場發展緩慢也嚴重制約著河南民營企業的融資。另外其他的融資渠道也不能為民營企業提供便捷的渠道。在間接融資方式上,河南民營企業自身實力比較弱,再加上發展時期還不成熟,得不到政府和銀行等融資來源的支持。
河南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途徑。
第一,銀行貸款。民營企業難以從銀行得到資金幫助,貸款難已經成為制約河南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大多數民營企業依靠家族勢力籌得資金。第二,民間融資。河南民營企業如果想取得發展,在從銀行貸款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另尋途徑,于是興起了民間借貸,然而民間借貸利率通常會高出正常利率的10%40%。這一方面加大了企業的籌資成本,增大企業還本付息的壓力;另一方面因為民間借貸尚不規范,大部分屬于私人交易,沒有必要的法律約束,所以,民間借貸有著極大的信用風險和不穩定因素。
可見,河南民營企業融資方式較少且困難重重,想要依靠自身力量只能步履維艱,難以做大做強。
二、河南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形成的原因
河南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
(一)信貸政策難以滿足民營企業發展的需要
在現有的融資體系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內,河南省的民營企業也不例外。受貸款期限的限制,民營企業資金鏈會出現脫節,影響民營企業長足發展。如果民營企業選擇多次資金周轉誓必增加還貸負擔。
(二)資本市場不完善
從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來看,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時間較短,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企的融資。我國證券市場主要扶持對象仍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的河南民營企業屬于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低,盈利能力弱,所以河南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不符合目前的上市條件,因此從股票市場上得到資金支持十分的困難。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地位不斷提高,因而受到國家政府的支持,相關有利于其發展的法律法規也相繼出臺。但是河南政府在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還很欠缺,雖然對于河南民營企業的發展政府提出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是這些并不能滿足河南民營企業發展的需要,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河南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形成的內部原因主要有財務信息不透明,信用度不高、競爭力不強,企業文化內涵低。
三、改善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自身信用建設
改善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困境,首先要從加強自身信用建設著手。河南民營企業融資難既有國際共性,又有自身發展特性。改善河南民營企業融資困境,民營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運用有效經營管理模式,規范企業管理體系和完善企業的財務制度,能夠提供真實企業經營數據,公開透明反映企業實力,贏得融資來源方的信賴。
(二)品牌戰略融資
品牌戰略融資可以改變河南民營企業的融資方法,民營企業應加強品牌意識,明確品牌形象,盡力擁有穩定的客戶群體。顧客群體的增多,可以提高企業知名度,從信賴到依賴,使企業擁有良好的市場口碑,從而有利于企業融資,使企業更好發展。
(三)銀行角度: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促進信貸融資
在種種因素的制約下,河南的民營企業很難得到大銀行的資金支持,外國大銀行也不愿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只有大批地方性、“土生土長”的中小金融機構,才能勝任這一工作。因此,努力發展民營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十分有利于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通過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加強利用市場機制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
(四)政府角度:政策支撐體系的完善
河南民營企業要想獲得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取得長足發展,緊靠企業自身的內部融資、金融機構、信用擔保機構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強有力的支持,構建強有力的民營企業融資的社會支持體系和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各種制度保障、營造環境與技術支持。
為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河南政府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河南政府可以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且賦予區內企業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是政府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可以通過經營補貼、企業研究與發展補貼、風險補貼等補貼形式給予財政援助。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也可以對民營企業起到一定幫助。通過上述政策措施,在政府的支持下,河南民營企業可以降低風險、較少成本以及融資的渠道多樣化。
河南省是農業人口眾多的大省,在推進河南省城鎮化進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就業難題等方面,民營企業發揮了巨大作用。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河南省民營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因此分析研究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解決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要結合河南省的具體情況、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社會、經濟、金融在內的各項綜合指標,還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政府政策和實踐經驗,并由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及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河南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
參考文獻:
[1]張玉明.民營企業融資體系[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912
[2]劉永奇.2010年河南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崔彩周(1969-),男,安徽靈璧人,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政府規制與中小企業發展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7)03-0095-03 收稿日期:2007-02-03
一、外部環境塑造與改善中政府的一般性角色
對民營企業“走出去”,政府應建構統一(各類企業通用的)的、符合市場規律的企業“走出去”政策予以扶持。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強化宏觀調控指導,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構建穩定、透明的管理體制和連貫、可測的政策環境,確保國內規則和國際慣例的順利對接。一是改革進出口商品檢驗管理機制。要加快貨物實時跟蹤系統建設,大力推進“電子口岸”聯網工程,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便捷、周到的通關服務;二是搭建規范化的“走出去”企業財稅、金融支持體系。要調整出口信貸政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規模和領域,支持地方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公司,對企業境外參展、海外注冊商標、申請國際通用認證標準等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應設立對外投資基金,作為政府推動企業對外投資的一項重要金融扶持措施;適當放寬對外投資購匯管理政策。三是妥善處置與有關國家的貿易摩擦和爭端。要掌握和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通行方法,建立健全統一、協調的多、雙邊解決機制,鼓勵“走出去”企業應對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壁壘,完善外貿運行監控和國際收支預警機制。
另外其他一般上還應做到:加快對企業“走出去”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與國際市場規則相適用的服務規則;簡化經貿人員出入境的手續等。此外,也要建立健全企業“走出去”的法規體系,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有效監督管理,以塑造“走出去”企業的整體良好形象等。
二、“走出去”的地域選擇與風險規避中政府的角色
在國際直接投資區域的選擇上,Dunning(1973)認為,要素稟賦結構決定區域特定優勢;Vernon(1979)認為,生產成本和所在國的市場的潛力將是國際直接投資區位選擇所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成本研究方面,除了傳統的生產和運輸成本外,Caves(1971),Williamson(1985)將交易成本引進外商投資區位分析中。關于市場因素的作用,Friedman(1992)認為,市場的接近程度對外商在投資區位決策中有著重要的正而影響,一些具有較好市場鄰近性的國家,會吸引較多的直接投資。另外,Caves(1971)指出,一般來說,投資者與東道國企業相比在投資環境中具有“外來身份”的劣勢,在市場機會的發現、原材料的購買、熟練勞動力的來源以及許多不確定等方面有著更高的信息成本,這經常導致外資企業做出風險回避型的區位選擇。(Glickman and Wood,1988)則進一步闡釋到,由于有較高的信息成本、在外國經營的困難,一個風險回避型的企業往往投資于那些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市場規模大且穩定、具有各種集聚效應,且為人們熟悉的地區。
我國學者(金祥榮等,2006)一般認為,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對外直接投資在區位選擇上要考慮該國(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市場容量、要素稟賦(自然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成本)、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優惠政策、基礎設施水平和產業配套能力以及心理距離(傳統習俗相近、文化相通、體制類似的地區,其交流和進入后市場適用的費用就低)等。
我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區域選擇所考慮的諸多因素中,應該說對以上因素都有所考慮,但近年來對風險問題則尤為重視。為此,政府要根據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是中小民營企業,下文所述中小企業即指中小企民營企業)的實際,制定相應的特別政策(措施),對中小企業加以保護與扶持。因為,在海外市場,國內大型的企業或企業集團,對一般的經營風險與國際市場陷阱,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即時地掌握信息,并可以有效地化解和規避。但對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其實力有限,信息獲取渠道狹窄,規避風險手段少,往往成為國際市場交易的受害者。比如,在西班牙、俄羅斯不少服裝類中小企業產品被燒毀,或被扣押,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針對我國中小企業基于預警信息缺失而在國外屢屢被“侵害”的實際情況,政府特別的保護性政策(措施)設定即要考慮制定規范有效的預警與緊急情況處置機制,除了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外,還應多渠道幫助中小企業甄選合適的投資經營地(國家與地區);而對到某國(地區)投資經營的中小企業,亦可通過我國駐當地的官方機構(可借助于我國及與我國友好的國家一些大公司幫助)給予提供即時的經營風險預警信息,以及盡力幫助在該國(地區)受困的中小企業及時化解經營風險。比如,對中小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的國別和地區的選擇上,政府應鼓勵其把重點放在有利于發揮我國經濟比較優勢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地區),優先選擇我國已有一定出口規模和對外經濟技術和貿易合作基礎的國家(地區)。資源開發型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一般應選擇富裕的資源輸出型國家和地區,如拉美、非洲、中東石油輸出國等國家和地區;勞動密集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一般應選擇一般性的發展中國家及轉型經濟國家,包括亞洲多數國家,獨聯體,東歐及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一般應選擇東歐、拉美及亞太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一般可以選擇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西歐與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我國企業在海外的分布,見下圖,這也基本反映了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經營地分布的狀況)。此外,對一些市場容量大、資源豐富、社會和法律環境穩定的國家(地區)還要對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行為進行有效疏導、統籌規劃,確保有序進入,防止企業“一窩蜂”擠占市場。比如,在我國外貿進出口占較大比重的美國、日本、歐洲等主要國家和地區,以及韓國、澳大利亞等具有市場潛力的國家,應鼓勵重點擴大出口、建立產品銷售網絡、研發中心和發展國際旅游;在一些政局平穩的東南亞、西非、南美、東歐、中東等發展中國家(地區),應鼓勵重點建立產品加工基地、專業市場,進行資源開發等。當然,對政局不穩、與我國貿易較少的地區,要警示中小企業慎入,特別是中南部非洲、中南美洲一些國家,以防止不必要的財產損失,甚至人員的傷亡。不管上述在哪一類國外地區,我國政府駐外機構都要對其駐地的我國中小企業因投資貿易而與當地企業或個人等發生的國際糾紛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幫助其盡快解決問題。
三、市場戰略定位中的政府角色
對中小企業“走出去”,政府應實施特殊保護與扶持也體現在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鼓勵中小企業恰當地選擇自己的市場戰略定位。在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是指以產品的一種或多種特質在產業內獨樹一幟)、聚焦戰略(選擇產業內一種或一組細分市場,并專為其服務)中找準自己的定位。要督促企業不要僅靠成本低的優勢拓展市場――這也是國外對我國這類產品(如紡織服裝)提出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控訴的原因。筆者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走出去”的中小企業不僅要注重在成本上領先,更要注重差異化,要在服務上更完善。政府應制定相應的鼓勵措施(如稅收、信貸上提供優惠),極力促進“走出去”中小企業建立有效管理體制和企業內部運營機制,鼓勵這類企業在技術、產品、營銷等方面全面提升,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生產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迅速的同時,卻逐漸暴露出一些與經典貿易理論所闡釋的一般規律相悖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放棄國內市場的開拓,在國際市場上也不使用自有品牌,而是直接借助國外品牌和營銷網絡進行市場開發和銷售滲透,這種以國際代工(international subcontrac-ring)為主的成長模式,存在著嚴重的出口企業與國外市場的“隔層”(dislocation)問題,代工企業的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完全依賴于國外批發商、銷售商等外生性貿易中介和國際壟斷巨頭,往往被鎖定在壁壘低、邊際利潤薄的國際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自身缺乏產品設計和研發優勢,無法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市場戰略取向。這些現象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并加以解決,可能會傷害民營經濟自然演化的內生增長機制,最終導致民營出口企業陷入規模報酬遞減、創新能力衰退、產業結構僵化等典型的“貧困化增長”軌跡。為改變這種現狀,對于政府來講,主要應采取以下兩個方面措施。
第一,著力推動自主創新,促使民營企業貿易動力結構的升級轉換。具體來講就是要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深入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的戰略,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升級轉換。一是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改造,促使貿易動力結構的高級化。要鼓勵民營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優勢產業,突出在涉及提升產業或產品層次的若干環節上引進國外先進裝備,推廣應用信息、新材料、高效節能、機電一體化等適用技術;引導代工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從粗加工、淺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升級;二是加強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扶持,促進貿易動力結構的縱深化。要從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實際出發,積極搶占產業戰略制高點,鼓勵跨國公司來中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配套基地,重點傾斜具有較強技術示范作用、創新帶動作用和市場開拓作用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五金、汽摩配件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風險投資公司、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密切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制定專家引進和技術人才柔性流動政策,攻克一批面向區域經濟和產業集群的共性技術難題,形成以資本、技術為核心的質量效益型貿易結構,不斷提升民營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層次。
第二,推進民營企業改進經營思路,再創企業發展的新跨越。要正確處理自營出口和國際代工的關系。要鼓勵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國際代工貿易的同時,引導上規模的出口企業在國外建立各種類型的銷售網絡或研發中心,選擇技術合作、共同出資、并購、控股等途徑進行“民外合璧”,跨越從OEM向ODM、OBM的升級障礙,逐步實現自營貿易對間接貿易的替代。要推動民營企業(經濟)圍繞核心企業進行產業整合和組織創新;引導廣大生產企業打造以產品價值鏈分工為基礎,以人才資源共享、科研開發共擔、品牌形象共創等為重點的企業戰略聯盟,增強強勢企業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勢力;以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圍繞龍頭產品強化產業優勢集成,貫通區域分工聯系,切實提高同類企業的投資強度和經濟密度。
四、“走出去”戰略選擇三個階段中政府的不同角色
從現實經濟發展的選擇邏輯來看,民營企業“走出去”大多是先易后難,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選擇商品輸出,即對外貿易。其中除了實物性商品輸出外,還包括基礎性的國際經濟合作,即援的對外承包工程、設計咨詢、勞務合作等;其次是選擇資本輸出,主要就是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包括在境外開展加工貿易、境外資源開發等);最后是選擇境外融資、對外技術合作、專利及品牌的許可經營等更深層次的“走出去”。
我國對外開放二十多年,更多地“走出去”是商品的對外輸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和條件,同時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要求民營企業必須考慮資本的輸出,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因此,我國政府與學界應主要探討民營企業“走出去”第二階段即境外投資開辦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問題。當然,我們也應進一步完善我國第一階段以及探討跟進實施的第三階段“走出去”相關的政策,以使三個層次的“走出去”循序發展,合理推進。
就具體三個階段政府扶持角色的特色而言,對于第一階段的“走出去”,由于企業生產基地多數還在國內,原材料與勞動力主要依賴于國內供給,輸出的商品(生產)受制于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小,所以政府的扶持應放在國內,即主要在產品生產層次上予以有效疏導,提升輸出產品的質量和科技附加值;對于第二階段“走出去”,由于其生產、供銷環節基本上都在國外,受制于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國際上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技術走勢會影響企業的生產與銷售,其對于促進其國內企業本部(目前整體搬遷國外的較少)改善生產與銷售,對于本產業(民營企業所在產業)與相關產業的結構調整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政府要在企業投資地選擇指導、“走出去”投資、生產配套扶持政策、與境外有關政府與國際經濟組織合作創造良好投資條件等方面提供更多地幫助,同時也要對“走出去”企業國內本部在做出戰略決策時提供力所能及的信息咨詢服務。對于第三階段的“走出去”,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走出去”,同第二階段的“走出去”一樣,由于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基本上在國外,國際市場的信息源較多地影響企業的經營行為,其對于促進國內產業更深層次的結構調整,也有重要的影響。政府扶持政策也主要應體現在與國外政府與經濟組織合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上,同時也要進一步研究國內深層次產業結構調整對第三階段“走出去”企業更高的科技創新要求問題,并在國內外對相關企業知識產權盡可能提供多渠道、全方位、強有力的保護。
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不同階段政府給與側重點不同的政策扶持,是推動企業國際化順利發展的理性選擇。在民營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政府的扶持還應當掌握“度”,既不能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因為困難多、困難難度大,而包辦解決其面臨的一切問題,也不能在企業國際化發展相對順利時,放任自流。政府扶持企業國際化發展要有一套科學化的扶持策略,就企業不同而給與其針對性地、適度的扶持,其目的是為企業國際化創立良好外部環境,也即政府扶持的“底線”最終是讓民營企業有能力“找回”其市場的主體本色,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練就自由搏擊的本領。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2-0041-04
本文系河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06457208D-6)部分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到2006年底,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全年總收入、資產總額、長期職工總數分別達到6,811家、1,183.04億元、1,099.71億元、566,529人,同比分別增加9.31%、56.01%、20.53%、31.64%。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由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商業能力和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構成,但從評價結果來看,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結果0.799,接近于強(評價值為0.8)的水平[1],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對策顯得非常重要。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企業文化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評價結果來看,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評價值只有0.854,其四個構成要素引導力、激勵力、凝聚力和擴張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866、0.857、0.803、0.886,都達不到很強(很強的評價值為1)水平[2],說明企業文化的功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造成企業文化沒有很好發揮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不是很強。調查顯示,河北省有一半的民營科技企業沒有特色的核心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不能長期堅持。這不能不讓人擔憂!二是創新精神的激勵效應不是很強。企業的創新精神產生正面的激勵效應,形成正向的激勵力。而作為民營科技企業,本身應該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但調查結果表明,還有23.1%的企業的創新精神不強。三是企業文化的整合作用不很強。企業文化在企業兼并中具有“企業兼并,文化先行”的“排頭兵”作用,企業兼并是否成功,關鍵是兼并后企業文化是否融合。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企業兼并中,還有1/3的被民營科技企業沒有發揮好企業文化應有的作用。四是企業文化積淀不深。企業文化需要積淀,但民營科技企業的成長歷史較短,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長則10多年的發展歷史,短則僅有幾年的成長歷程,企業文化積淀不夠,很難要求所有的民營科技企業都具有很強的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五是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重視不夠或認識上有偏見。一些經營者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模糊,另一些企業經營者把企業文化簡單化、表面化,把企業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還有一些經營者把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形象塑造,不重視員工價值觀的培養,不注重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來整合員工個人的價值觀,或者有的企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但不得要領,企業的價值觀未能內化為員工的思維方式,企業文化的“神”與“形”不能統一。
2.創新能力偏弱
從評價結果來看,創新能力的評價值為0.749,達不到強的水平。其四個構成要素組織創新能力、制度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服務)創新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77、0.785、0.709、0.679,都達不到強的水平,尤其是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偏弱。
造成民營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創新要靠科技人才來實現,而人才短缺是造成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首要因素。調查顯示,有64.1%的企業認為技術人才短缺是影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民營科技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足,資金渠道來源單一(主要是自籌,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間接融資較困難),加上創新投入的經濟效益不易直接表現和衡量,因而,企業在創新方面存在投資不足的傾向。調查顯示,有35.9%的企業認為,影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是資金不足。有46%的民營科技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及2%;由于技術人才短缺,加上資金投入不足,自然影響到專利的申請與利用,導致有41.0%的企業沒有專利申請或擁有專利。三是對技術創新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技術創新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會影響企業創新目標的選擇,最終影響創新的效果。調查顯示,有46.2%的企業對技術創新信息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四是傳統思維與體制的束縛。民營科技企業規模小,科研力量偏弱,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如果走產、學、研的道路,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則可以利用他人的優點,避開自己的弱點,最終達到創新的目標。但是現實情況卻有30.8%的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依靠單打獨斗,沒有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43.6%的民營科技企業近三年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數年均僅有1次或1次以下。顯然,這與以技術創新為己任的民營科技企業不相符。五是組織創新速度不快。有25.6%的企業組織創新速度不快,趕不上企業目標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六是技術引進吸收消化率不高,有28.2%的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率在60%以下。
3.資源整合能力不強
資源整合能力包括內部資源整合能力即管理能力和外部資源整合能力即商業能力。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不強,表現在管理能力和商業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79和0.753,均達不到強的水平。管理能力的四個構成要素計劃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控制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67、0.791、0.796、0.786,都低于0.8,而商業能力的三個構成要素營銷能力、競爭環境整合能力和融資能力的評價值都不高,尤其是融資能力達不到0.6(一般水平),而權重占0.539的競爭環境整合能力評價值也只有0.772。
造成管理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偏弱,包括管理者對全局的把握能力、對下屬的指導能力與激勵能力、對發現偏差而進行的糾偏能力。被調查企業中有20.5%的被調查企業的統籌能力一般,有23.3%的被調查企業的執行能力一般,有23.1%的被調查企業的管理者的指導能力一般,有28.2%的被調查企業其管理者的激勵能力一般,有1/3的企業糾偏能力一般,尤其是管理能力中權重占0.515的計劃能力偏弱,評價值僅為0.767,因此,提高內部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質是關鍵。另一個原因是執行力不強。俗話說:“三分策劃,七分執行”,如果決策正確而執行不力,執行效果也不好。影響執行力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決策是否客觀,中層管理者的素質高低、溝通是否有效、賞罰是否分明、士氣是否高昂、各方面的資源是否很好地協調等。一部分民營科技企業執行力不強,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造成商業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一是營銷隊伍的力量弱和素質不高。營銷隊伍的力量和素質是整合外部資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企業的營銷人員不足,而且素質不高,那么,企業的產品就可能賣不出去,資本的投入就得不到補償,再生產也將受到阻礙。調查顯示,有30.8%的被調查企業的營銷人員較少,且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這對企業獲得外部資源很不利。二是對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偏弱。企業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較強,則較容易獲得外部資源的支持,產品也較容易銷售出去,但調查數據顯示,仍有1/5的被調查企業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強;占七成的企業商品的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下。三是顧客忠誠度不強。提高顧客忠誠度,對于企業穩定銷售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調查結果顯示,仍有2/5的被調查民營科技企業的顧客忠誠度一般或低,因此,培養忠于企業產品的顧客,是民營科技企業的重要任務。四是合作意識不強?,F代市場競爭已經不是單純的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競爭與合作共存,競爭對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敵人,競爭對手也可以成為合作對象,也是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因此,只有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充分利用好競爭對手這部分資源,才能獲得競爭與合作“雙贏”。但調查顯示,仍有33.4%的企業把競爭對手看成敵人,不與競爭對手的合作,不與之往來。五是品牌價值不高,調查顯示,有74.3%的被調查民營科技企業的品牌價值在100萬元以下,品牌價值偏低,表明品牌建設滯后。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品牌價值偏低,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空間和提高顧客的忠誠度都是很大的障礙,因此,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提高企業品牌價值勢在必行。
二、提升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提升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針對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大力培養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動主體,因此提升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大力培養科技人才。
首先要重點培養技術創新、管理和營銷方面的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包括專門從事技術創新、從事技術創新信息獲取與處理和專門從事技術操作的人才。這三類人才應注重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管理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包括統籌能力、指導能力、激勵能力、執行能力和糾偏能力的培養;營銷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營銷能力、與顧客(合作者、競爭對手)的合作能力、對營銷渠道的掌控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要通過“空降兵式”的引進、送出去深造以及與高校聯合培養等方式,通過“壓擔子、搭臺子、鋪路子”,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盡最大努力在短期內培養出一支創新能力強、善于管理和長于營銷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加快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等,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加快培養、引進和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適應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再次要創造人才茁壯成長的土壤環境。特別是要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訓,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提高領導與組織創新的能力;要堅決改變有用人才“出不來、用不上、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真正以識才之眼光、聚才之本領、用才之良策,把領軍人才引進來,讓適用人才冒出來,將各類人才用起來。
2.積極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實踐證明:企業文化是百年老店的長壽秘訣。企業文化功能作用的發揮產生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而企業文化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身鮮明的特色,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來自于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因此,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文化,關鍵是塑造有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及價值觀體系。具體來看,一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本意識,重視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育人,充分發揮員工個人的才能,并為員工的發展構筑平臺,寓教育于經營中。二是要牢固樹立優質取勝的質量意識和顧客至上的特色服務觀。企業為顧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顧客的“用手投票”,也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企業只有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有特色的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當前要特別注意發展特色服務,這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殺手锏”。三是要牢固樹立誠信為本的倫理觀,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都要講信用、重合同、守諾言,以誠相待。四是要牢固樹立不斷創新和自主創新的發展觀,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依靠自主創新來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五是要牢固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只有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真誠為社會提供服務,為社會做成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豐厚回報。六用文化來“治心”。要用企業文化來建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契約,讓員工與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達成默契;要用核心價值觀來整合員工的個人價值觀,統一員工的思想和行動、達成共識;用企業文化來培育精神,來激勵員工,產生推動力和創造力;用企業文化來培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意識和團隊意識,形成凝聚力;用企業文化來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來凝聚人心,產生向心力;在企業的并購擴張中,要采取“糧草未動,文化先行”的策略,用優秀的企業文化來整合被并購企業職工的價值觀,激活被兼并企業;企業在與外部的合作中,要用文化來建立與合作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增強企業的擴張能力;同時要用企業文化來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來贏得客戶的信賴與忠誠,從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3.大幅度增加研發投入
增加研發投入,一要增加政府投入,把錢用到刀刃上??萍既椯M用要全部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優先解決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早期投入等問題;要不斷增加投量,根據科技創新自身客觀規律和河北省民科技發展的現實需要,逐年提高財政科技撥款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要高度重視投向,從以往的一般性投入重點轉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科研基地和科技隊伍建設,切實發揮財政科技經費的“杠桿效應”。二要著力引導民營科技企業建立研發投入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項優惠政策,促使企業研發投入的總量快速攀升;要加大對形成大企業、大產業的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研發活動的經費支持和補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大幅度增加高端創新活動的經費投入,更多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形成大產業、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上;民營科技企業也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研發投入,包括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增加企業積累基金用于研發的投入。三是鼓勵社會投入。要疏通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各類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自主創新,幫助企業爭取更多的國家創新項目扶持資金,為現有企業的研發提供專門的信貸支持;同時,要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創業投資風險機制,以有效分散風險和彌補因信貸不愿涉足和政府財力有限所導致的創新資金“真空”;要鼓勵發展民間風險投資公司,吸引社會與境外資金在河北省發展風險投資業,使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項目和創新能力的重點企業得到扶持。要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補償基金,鼓勵各類有經濟實力的法人成立融資擔保基金、創新基金管理公司等。
4.加強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一是要培育品牌的忠誠度,努力培養穩定的顧客群。顧客群越多,顧客的忠誠度越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就越強,就越能經久不衰,因此,民營科技企業應重視培育自己的顧客群,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到公關宣傳等營銷的各個方面著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顧客群,以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二要提升品牌的品質內涵。隨著市場競爭的變化,品牌的內涵已不僅僅是產品(服務)的代名詞,而且是企業形象與信譽的象征,更是消費者認可度和忠誠度的體現,未來品牌內涵將朝著個性化與體驗性需求方向發展,因此,品牌的內涵只有不斷豐富,才能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才能不斷地培育出忠于品牌的穩定的顧客群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越來越強。三要注重品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產品(服務),但由不同的企業提供,其內涵特征也是有區別的,正是這些特色,才使消費者認可并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服務)而不是去購買其他企業的相同產品(服務)。這種特征不僅體現了產品(服務)的質量,更體現企業的信譽與形象,同時還滲透著不同于其他企業的文化特質。這才是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關鍵。
5.努力提高資源整合能力
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整合能力,實際上是要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商業能力。從管理能力來看,要努力提高中、高層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一要讓管理者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管理者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確了,其責任和關系也自然地明確了;二要通過培訓,讓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識、技能,深刻領悟管理的本質和基本規律;三要通過培訓,提高管理者對外部環境與政策的判斷能力和把握能力,以提高決策的效率;四要通過“干中學”、“邊學邊干”等方式,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鍛煉和培養管理者駕馭企業的能力;五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利用“外腦”,充分發揮專家的特長,提高決策的正確率;六要加強企業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提高決策的執行力,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令行禁止。從商業能力來看,重點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通過培訓,努力提高營銷人員的素質,包括掌握營銷的基本知識、技能與技巧;二要培養營銷人員對顧客需求和市場行情變化的判斷力;三要提高營銷人員對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四要努力提高營銷人員的溝通能力,包括加強與供應商、協作單位、用戶、競爭對手的溝通,充分利用供應商、協作單位、用戶、競爭對手的資源參與企業的創新和企業的發展。
6.抓住濱海新區開發的發展契機
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將為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合作機會。因此,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要按照國務院對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積極參與濱海新區的建設,與京津共建高新技術產業帶,利用京津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合作,打造京廊津塘、京保石和京唐秦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產品配套基地,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天津濱海新區輻射和帶動效應的契機,當好“接力”的角色,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勢頭強勁,[EB/OL].hebei.省略/article/20070906/ 516329.htm,2007-09-06.
[2]Wu Wen_sheng. An Evaluation on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C]. 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tatistics Studies, YANTAI, CHINA,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 , Australia,2008-9-12, P.P 1425-1431.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re Competence of Non-government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n Hebei Province
Wu Wensheng1,Dang Xu2
1.觀念淡薄,忽視了與企業管理的相互關系。對于企業文化許多企業管理人不屑一顧,因其不像產品、產量、市場那么實在;不像資金、技術那么實惠,沒有真正認識到企業文化實質,觀念淡薄,理解片面,忽視了企業文化是諸多影響企業成敗關鍵因素如企業的戰略、結構、制度、人員、技術等的粘合劑,可以使這些因素相互緊密結合起來,使企業內部組織一體化,更加持久地自立于市場競爭之中。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是相互推動和制約的關系,企業文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支持和維護企業的有效管理,積極的企業文化以其特有方式和形式發揮導向和約束作用,反之亦然,各職能管理部門圍繞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工作努力,亦會直接推動和影響企業文化的培育、維護、發展和提升。
2.沒有特點,削弱了對員工隊伍導向功能的發揮。有關企業文化的研究討論認為:優秀企業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有一套獨特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可以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因此,只有“獨特”才能“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只有小心翼翼地培育、維護、發展、提升以及在必要時重新塑造企業文化,才能取得持續成功。但是,許多小微型民營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各自企業所處環境、行業特點、管理實際、發展目標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特點;忽視了吸納、消化、轉化過程,形成區別于其他企業的文化形態,沒有呈現出異質性。有的生搬硬套,有的照搬照抄,有的流于形式,脫離了企業實際,這種形式上的沒有實質意義的企業文化和缺乏廣泛認同感的企業文化必然削弱其對員工吸引和穩定、教育和培養、激勵和約束等諸多作用,影響和阻礙了對員工隊伍導向功能的發揮,使企業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3.理不清特性,影響了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許多小微型民營企業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本身具有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特性,并不是靜止的、停滯的。忽視了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發展、環境的影響、市場的需要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控在變化,忽略了及時隨著這些變化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實際對企業文化進行選擇和調整、吸收和消化、提升和創新,沒有保持企業文化應有的活性,使其成為企業發展的養分,形成獨特的競爭力。事實上,不管企業經營管理人有無意識,企業文化都在一定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與企業同時存在,且不能簡單的用好與壞去區分,凡是停滯的、消極的企業文化就會對企業發展形成阻礙,只有具備適應性、包容性、創新性并充滿活力的企業文化才會使企業員工理解和認同,在價值觀上取得與員工的一致性,才能賦予企業價值觀以生命力,對企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改善小微型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1.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一是企業文化必須體現正確的主流思想。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文化關系到日常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關系到公平、誠實、守信、平等的市場規則建立,其主流思想必須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必須保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致性。二是企業文化必須具備自身的獨特性。企業文化是具有異質性的無形資產,所以要求企業必須明確自身的企業目標、市場定位、發展戰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又因為員工是企業文化的主體,所以還要求企業必須把握員工隊伍的群體性特征,融合多樣化思想資源,形成具備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三是企業文化必須保持固有的活性。企業文化是與企業同時存在,隨著企業發展共同成長并互為推動的,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變化,突破思想局限,善于融合新思想,敢于創造新文化,保持企業文化的活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民營企業的管理模式單一,還沒有找到適合的管理模式,無論企業處于哪個發展階段,它們普遍采用的是家族制管理模式。家族制管理模式是指由家族企業衍生而來的,企業所有者在思想上將企業當作家族自己的產業,對照管理家庭的方式來對企業進行管理的模式。
1.民營企業管理模式比較單一,以家族制管理模式為主
1.1家族制管理模式的特征:
(1)經營權和所有權高度集中。我國的家族制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經營權和所有權合二為一。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所有者也是企業的管理者,擁有制定、執行及監督企業的日常決策的權利。
(2)用人方面任人唯親。在家族制管理模式中,人員的分配是以民營企業所有者為核心,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來進行分配,由近及遠,并且家族的內部成員一定會在企業的重要部門的管理崗位上擔任職務。
(3)集權管理。集權管理是指所有者對企業擁有絕對的支配和管理權,所有者管理企業就像管理家族一樣。所有者個人的信念、能力、經驗、作風、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決策由所有者一人做出,導致企業的成長完全依賴于所有者個人的影響力,所有者集企業的安危于一身。
(4)企業傳承繼承化。民營企業主一般會將企業傳承給子女,然后由家族的親近人員組成企業的高層管理層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這會導致兩種情況,如果企業的繼承人管理能力卓越,戰略眼光長遠,那么企業會迎來更好的發展;如果繼承人的能力一般,目光短淺,那么企業得到發展的幾率很小。
1.2我國家族制管理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國的民營企業是建立在血緣和親緣關系基礎上的,在企業的初創時期,家族制管理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必然的選擇,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其弊端會逐漸顯現出來。
(1)產權不明晰。因為家族制的民營企業是以家族資本起步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產權就與外界相隔離了。雖然經營權與所有權“二權合一”的產權結構有利于企業最初的發展,但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不斷發生,個體成員的追求也會不斷改變,造成企業內耗,所以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在初期的優勢會消失,從而阻礙進一步發展。同時,高度集中的產權制度會限制企業的融資能力,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難以通過重組、兼并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迅速擴張。
(2)任人唯親的用人機制。在家族制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管理職務或重要崗位通常是由家族內部的成員及親屬來擔任,管理工作大部分依靠個人的威望來推行。這種情況會造成企業的管理混亂,原有的規章制度難以起作用;同時導致沒有家族關系但有才能的員工對企業失去信心,流失人才。在家族制氣息濃厚的企業,外來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即使技術和能力過硬,也未必會受到家族領導者的青睞,致使在工作中受到種種阻力。從而,挫傷這些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充分發揮潛力和特長,給企業造成損失。
(3)融資渠道狹窄。家族制管理模式下的民營企業,資本主要來源于家族內部,依靠家族成員自身的積累。這樣,資本總量會受到限制,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時代,此種融資結構將大大的降低企業競爭力,阻礙企業發展。同時,大部分民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十分不健全,管理不夠科學,社會信任度不高,導致銀行對他們的貸款控制嚴格,股票、債券市場難以進入。企業難以滿足融資需求,缺乏需要的資本,必然會影響企業成長。
2.完善民營企業管理模式
2.1有效地分離經營權和所有權
經營權和所有權的高度統一是家族制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在民營企業壯大之后會嚴重影響其發展。
(1)調整所有權結構,明晰產權關系。明晰產權關系有利于有效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明晰產權就是將財產的獨享權、使用權、支配權落實到個人。將產權明晰及制度化有利于社會秩序井然,正常運行。民營企業在創建時就應將產權進行界定,即使當時沒有做到,隨著企業的成長,應該按照企業的實際來進行產權界定。
(2)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強管理的職業化。職業經理人制度有利于建設更合理有效的企業制度,有利于科學決策。在實行時,需要進行合理的授權和系統風險的分散。為了保障股東和所有者的利益,民營企業可以對經理人實行有效的約束機制同時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的激勵,這樣就將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聯系到一起了,從而激發經理人的責任感、積極性。
2.2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
影響管理模式的因素有企業規模、經營戰略、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和環境。企業規模是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重要因素,大型企業更加依靠規章程序和書面文件去實現標準化,具有更高的規范化程度,而且更傾向于分權化。管理模式要與經營戰略相適應,因為戰略的實施中,一系列決策和實際行動總是要通過對各級、各部門的分工和授權。從企業的生命周期看,在創業階段高度集權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在成長和發展階段需要適度的分權。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環境是復雜的、不確定的,所以管理模式要適應環境的變化。
2.3規范企業管理制度,優化決策體制
完善民營企業的管理模式需要優化企業的制度建設,實現管理規范化、專業化,這要求建立健全企業的管理制度,實行“以制度管理企業”。因此,必須重視制度建設,從宏觀、整體性、普遍性的角度建立健全標準化的、可量化的總體規范、各部門的工作制度,達到員工的行為有據可循,企業的工作井井有條的局面。制度管理不僅可以預防員工不良的工作行為,還能夠規范他們的行為,符合人本原理。制度化管理方便科學管理和科學民主決策。這涉及到企業中權力的分立和制衡。民營企業應該實行 “三權”分立, “三會”并存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架構,形成相互制衡的權力配置格局。從而,有利于優化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減少個人決策的弊端。
1.缺乏健全成熟的人才選拔制度。成熟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有助于企業以有限成本獲取最大競爭優勢。在訪談調查的17家企業中,只有4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通過溝通合作的方式了解其他部門的要求制定過簡單的招聘計劃,其他企業均沒有制定過科學、詳細的招聘計劃,通常在人才缺乏時再緊急招人,最終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另外,招聘渠道單一,主要采用內部提拔和熟人介紹,或者是采用“泛家族化”的用人模式。有13家企業主要采用熟人介紹和內部提拔方式,少數企業曾經使用網絡招聘和到石河子大學、石河子職業技術學校等進行校園招聘,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招聘的人才很快離職或者跳槽。在選拔方式上,基本上選用傳統的方法。大多數企業常采用簡歷篩選和面試,未曾采用筆試和人才測評等結構化的面試程序,在招聘后不進行“招聘有效性分析”。
2.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制度。訪談調查企業以2013年第一年度為例,企業人員流失率低于10% 的有5家,在10-20%之間的有5家,20-30%之間的有4家,高于40%的有3家。多數民營企業在設計和執行員工培訓計劃方面沒有根據企業自身需要確定員工培訓,僅5家企業有計劃,但實際執行難度較大,其中3家企業進行了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訓,但因人力資源培訓成本太高,均未自己舉辦培訓班。由于員工隊伍流失大,企業不愿意在員工培訓和開發上進行投入。由于缺乏科學的員工培訓和開發制度,一方面員工的技能和素質難以得到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知識和技能水平長期處于停頓狀態,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和豐富,從而導致企業的技術提升和創新能力弱,企業的發展后勁不足;另外一方面,企業難以留住人才,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受到影響,可能進一步增加員工流失率。因此民營企業員工的高離職率和人力資源培訓開發制度的缺失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由于在培訓方面的有限投入以及在員工開發方面的短視,嚴重限制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技術落后又加劇了民營企業的劣勢,更進一步拉大了民營企業和國有大企業的差距。
3.缺乏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在員工績效考核中,受訪談調查的17家企業中大多企業未從采用打分等考評方式進行績效考核,其評價僅僅依靠企業主對員工的印象和感覺,缺乏真正的考核辦法,上級的個人偏好、上級與下屬的關系或者個人沖突等因素影響到員工的績效考核,只有少數企業采用考評制度對員工進行績效評價,以確定員工的集體薪酬。對員工的績效評估僅僅基于員工完成眼前任務的工作量和出勤率作為標準,而對工作質量和長期績效卻沒有科學的評估。中層、基層管理者和員工一般都是根據上級部門領導的安排來完成自己的日常本職工作。
在缺失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下,石河子開發區民營企業同時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薪酬激勵是最常用的方式,受企業主偏好的影響,以發紅包(獎金)的形式對員工進行獎勵,少數企業依據考核結果給予獎勵。這種一刀切的薪酬制度在短期內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是容易忽視員工的精神需要,以至于難以長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慢慢沉淀、累積出來的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幫助員工認同公司文化,促成個人價值觀和公司價值觀的統一,從而凝聚成一個團隊。調查數據顯示,17家企業中,只有7家企業張貼有關于企業愿景的口號標語,其余的10家企業均沒有文化建設方面的措施,僅將注意力集中在市場和利潤上。企業對企業文化的不夠重視或者缺乏文化建設意識,將導致員工與組織之間缺乏共同的價值理念,進而影響企業的持久發展。
5.非正式的勞動關系和薄弱的法律意識。17家企業中,半數以上的企業30―40%的員工為非正式職工,即為未簽訂正式合同的零時工。這些非正式員工有60%以上是自愿不簽訂合同。分析企業存在非正式職工的原因主要有企業主不愿訂立用工合同和員工自身不愿訂立合同,其中企業不愿意簽訂用工合同主要是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規避員工權益,而員工自愿放棄合同是因為自己不愿意被企業束縛,可以隨時跳槽。通過與部分員工訪談發現,由于害怕失去工作或擔心不能及時再就業以及缺乏法律意識,在發生勞動沖突和勞動糾紛時,員工幾乎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二、石河子開發區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問題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