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5 16:32: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興經濟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興經濟發展

篇(1)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新興大學園區的建設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之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興大學園區的建設,促進了園區周邊區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學園區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增長點。論文在借鑒當前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對于當地經濟的實際影響,從理論上豐富大學園區建設及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從實踐上促進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的可持續發展,讓大學園區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對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的作用,讓其健康的真正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現狀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1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的基本狀況

2010年,政府做出興建山西大學園區的決定,園區位于晉中市榆次區,距太原市中心25公里。山西大學園區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學園區一期規劃占地9900畝,高校用地面積為470萬平方米,總投資131.22億元。園區建成后,容納師生總量將達到15萬人左右,將成為山西省內最大的高校聚集區。

1.2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2.1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交通的影響

根據山西省大學園區的規劃發展,山西省政府新增了多條交通線路和大型公交總站,在大學園區附近的公交站點就多達15個。原來終點站在聶村,5路公交車為了滿足大學園區的交通需求將終點站延長至大學園區,沿途將經過十所高校,在原來的901路基礎上,增加了兩條新的公交線路。據調查,大學園區的公交路線雖已設立并順利通車,但是并沒有正常滿足園區內學生的出行。學生在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時往往需要先步行較長的時間才可以乘坐到理想的交通工具。因此導致出現大量的黑車和無牌照非法運營車輛,擾亂了當地的交通秩序并對乘客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隱患。

1.2.2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商業圈的影響

山西大學園區的建設耗資巨大,如此大量的資金注入,有利于區域各個市場的蓬勃發展,如建材,五金,日用百貨,食品等。在周邊商業的蓬勃發展中,周邊村莊等地區的經濟必然會帶來很大的飛躍。在現有的消費場所中多數為小型的場所,不僅設施簡陋而且安全措施不全面,在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危及到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學生為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不得不進入到周邊市中心地區進行消費活動。而對于大學園區周邊的現有商業圈建設不能充分滿足突然增加的消費需求,則周邊市區的商業圈出現了擁堵現象。不能充分發揮出大學園區對周邊消費及商業圈的促進作用。

1.2.3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房地產的影響

山西大學園區建設,對于房地產來說是個好消息。首先大學園區并不是一座孤城,省政府將在大學園區周邊規劃建設眾多文化設施和娛樂休閑中心等,附近還修建了公園,空氣質量好,交通便利。所以在大學園區建設的居住區周邊的環境是很不錯的,這對于想要添置新房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學園區的住房房常被冠以學區房等各式各樣的名字,而房價也一度由初始的5000元每平方米逐漸增長至7000元每平方米,有的甚至漲到精裝后1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如此房價對于當地的正常經濟情況下略顯不正常。

2推進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2.1改善大學園區內交通業

大學園區的公交線路應當充分滿足園區師生出行的需求,進一步優化現有的公共交通路線,合理的設置公交站點,適當延長通往兩市的公交線路。

合理建設公共交通路線,滿足師生出行需求,從根源上解決非法客運的產生,同時對實施非法運營活動嚴肅處理,以保證大學園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在路面交通比較飽和的情況下,軌道交通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政府需要完善軌道交通規則,加快推進地鐵線路的建設

2.2促進大學園區商業圈建設

大學園區內龐大的消費群體是招商引資的有利條件,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合作范圍。堅持引進優秀項目,制定政府扶持政策。政府部門應當大力支持大學園區周邊商業圈的建設,在土地、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功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企業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投資環境。

2.3推動大學園區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開展房地產知識宣傳活動,提升市民對房地產市場的了解。對開發商的廣告宣傳進行規范,防止開發商對消費者的誤導理念,減少盲目從眾等非理性的購房現象發生。

加大廉租住房投資和建設力度,盡快啟動項目,加快推進速度;采取收購、改建、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多渠道籌集房源,通過實物供應,解決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的消費,抑制投機性購房,是改善房地產市場的良好途徑。在政策上支持居民購買第一套自住性住房,抑制投機性購房,防止短期投機行為,減少市場波動。

篇(2)

1研究基礎

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內涵與特征、形成機制與演化路徑、影響與制約因素、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等方面。

1.1內涵與特征

姜秉國(2011)指出“外部經濟”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的內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長期性、關聯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發展潛力性、成長不確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生物產業、海洋環境產業和深海礦產產業等六大海洋產業門類。于會娟(2016)認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涉及“海洋產業”“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海洋高新技術是發展基礎,涉及海洋的開發、利用、保護、生產和服務,并能引導海洋經濟發展。

1.2形成機制和演化路徑

Feser(2000)指出產業集群效應是產業集群的形成基礎,規模經濟、互動式學習與技術擴散可以通過集群內的共生機制獲得。Long(2011)認為隨著產業集群的演化發展,企業間對環境、金融等外部依賴會隨著相互合作、競合協同發展而逐漸減弱。李曉璇(2016)分析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輻射效應、協同效應、累積效應和適應性預期效應等原理。

1.3影響與制約因素

Karyn&Cathal(2013)進行了實地調研后發現資金支持與政策保障是影響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進程的關鍵因素。孫加韜(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資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趙楠(2018)以海洋生物產業集群發展為例,指出引導措施、激勵體系、公共服務是主要的運行掣肘。

1.4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

Schot(2007)等認為可通過突破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建立技術生態位。張玉強(2014)通過廣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模型實證分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現實問題。張藝(2019)采取文獻計量和基礎研究競爭力指數分析各國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研究領域的競爭態勢,明晰國內與海洋科技強國發展中的差距?;谏鲜鲅芯炕A,現有研究關注點多在于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單個產業發展情況,相關研究缺乏相對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路徑研究和科學的產業集群發展政策體系,更缺少針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實踐性探索,而這對于促進高度產業關聯、較高成長性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建設顯然不夠。因此,文章以廣東省湛江市為例進行進一步探討,為沿海地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借鑒,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2問題分析

湛江市是中國海岸線最長城市,海洋經濟規模連續十幾年居廣東省內前列,擁有較強的海洋經濟發展優勢。此外,湛江在廣東省乃至全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包括北部灣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等,但當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顯現出的新常態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夠

湛江市擁有國內比較稀缺的鱟試劑等海洋生物和醫藥產業;在海洋多糖與海洋多肽利用、蝦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面向海洋的產業招商成效明顯,與德國巴斯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液化空氣集團、華僑城集團、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中交集團等中國和世界知名企業有戰略合作協議。但傳統海洋產業仍占據海洋經濟大幅份額,在傳統海洋產業仍占據海洋經濟大幅份額的背景下,新興技術對接傳統海洋產業所形成的高端環節未成規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產業轉型升級效果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現代產業發展不充分,優質實體企業不多,傳統產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緩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進技術,但創新驅動不夠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藍色海洋綜合開發計劃》,著力發展臨港工業、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漁業等主要海洋產業。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應該包括新興技術對接傳統海洋產業所形成的高端環節,目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技術尚未形成以及市場結構與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導致產業整體水平仍然不高,低端產業占比較大,新產業還不能形成集群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強,涉海企業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海洋新興技術轉化為全新的、現實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演化過程,也面臨巨大的風險與挑戰。

2.3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夠

湛江三面臨海,海岸線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318億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新增海洋產業省級以上新產品74項,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種、海水健康養殖、海產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醫藥為主,總體而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除了海洋生物企業外,大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環境產業、深海礦產產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從無到有、加快發展、協同發展。

2.4有豐富的產業資源,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夠

追求經濟發展和海洋保護是有機統一的,湛江三面環海,海岸、海島、海灣資源豐富,海岸線總長2043.5公里(其中大陸岸線1243.7公里,島嶼岸線799.8公里),占廣東省的35.4%、全國的6.4%。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和個數均居廣東省首位,是湛江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目前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看,海洋生態發展方面亟待加強,在規模上需要實現有效合理控制,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節能降耗、污染防治壓力還比較大。

3戰略路徑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單個海洋產業集群的價值聯結、海洋資源跨行業配置,又涉及市場一體化、產業及環境的公共治理,以及產業布局創新、技術創新、研發轉化、社會管理體制變革等諸多環節,更需要合理的產業結構、有效的產業集群培育路徑、完善的科技創新管理系統和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

3.1技術創新引領轉型升級

作為創新導向型產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海洋新興技術創新成果為起點,形成產業規模經濟,最終確立以海洋新興技術產業為特征的技術經濟范式。強調的首先是突破性技術創新產業化的結果,突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新性和非繼承性。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一體化發展為導向,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和層次,提高海洋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其次,產業鏈協同創新、產業孵化集聚創新值得進一步關注,高端化、高質化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具有戰略價值,以此形成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再次,將技術要素與其它生產要素相結合,在市場需求、政府行為等因素的促進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規?;a。因此,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上,既要大力推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高起點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讓傳統海洋產業成為孕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基礎,并借助新興產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形成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滲透,從而帶動傳統海洋產業的革新與嬗變。這一過程的關鍵是促進海洋新興技術從技術供給方向傳統海洋企業轉移,如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就是傳統海洋漁業高新技術化的結果。通過技術的滲透和適應性創新,提高傳統海洋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益,從而形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3.2培育路徑多樣化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決定了其技術與產業的融合過程,即集群培育路徑應該多樣化,要根據具體的技術、市場條件選擇合適路徑。首先,通過產業的關聯性和技術的先進性實現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外部性。其次,通過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將創新型企業的領先技術水平逐漸傳導給從事相關性業務的企業,從而帶動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再次,通過經濟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技術升級,將創新型企業的核心技術、核心業務,與最優配套企業共同構造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擴展到整個海洋經濟領域時,以帶來海洋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特別是要圍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對標世界最先進水平,開展前沿先導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系統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與弱項,實施短板突破計劃,推進集群內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3.3完善的政策體系

邏輯層面的政策過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的過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縱向體系和橫向體系,形成動態循環系統。主要的培育政策應支撐重點項目選擇、關鍵技術攻關、市場化、社會化,產業擴張、產業鏈整合、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從而形成產業的規?;蜕鐣犬a業發展需要。相關的保障政策應涵蓋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財稅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務于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構筑完善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政策體系,加強政策支撐力度。

3.4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

海洋經濟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這一領域里,資源利用方面更應當具有超前意識,更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建立海洋循環經濟系統,以“減量、再利用、資源化”主線,從生產、消費源頭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損害,相關企業在生產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較為先進的生產理念,完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此外,也應該要對海岸帶進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體質量,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海洋資源對海洋經濟發展承載力,建立科學有序的海岸帶保護和利用規范。

篇(3)

[中圖分類號]F120.4;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9-0041-06

低碳發展觀念在中國的逐步確立,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確定了一個重要的方向標。低碳發展必須要在工業化、市場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尋求發展路徑,才能有動力和活力,才能夠健康有效地推進。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果顯著,挑戰嚴峻,潛力巨大。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確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世界各發達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為后金融危機新的增長點。這一系列的新興產業鏈的形成必然能夠滿足人們就業等方面的需求。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處于關鍵時期,特別是2009年為提振經濟而制定的產業規劃,提出要研究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使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這將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總體競爭力。未來21世紀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鏈的打造。

一、經濟和環境變化: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分析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分析

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反彈,但是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相對緩慢使得我國在經濟復蘇過程中矛盾突出:一是投資結構失衡,政府投資過高,社會民生投資明顯不足;二是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嚴重,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呈現出產能 過剩、重復建設的苗頭。這些都預示著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不穩定、不平衡,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因子尚未有效建立。[1]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傳統工業項目產能過剩的擠壓,而新型工業項目又面臨技術和高風險的問題,產業發展依然嚴峻。中國已經邁入建設寬裕型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入攻關階段。

后京都時代全球綠色增長的要求強烈,在氣候環境約束下,商業的全球化是否能夠繼續提高生產效率和擴大就業的效應將很難確定。Cap Gemini在“2016:未來供應鏈”報告中認為:“由于成本的不穩定和持續的供應減少,在保護能源、原材料和像水這樣的資源方面,在未來供應鏈中的作用尤為重要。”[2]世界資源研究所認為,在氣候政策和自然資源約束的前提下,一系列的附加費用將增加:到2013年將會有13%~31%的利息稅減少額;2018年將會達到19%~47%,能源價格將不斷上漲和有關碳的全球價格將會出現。我國正處于以投資帶動和重工業化為主導的工業化中期階段,2003年~2004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長均超過15%,遠高于中國的GDP增速,這種情況顯示出中國產業結構中,高耗能產業比重大、能源效益過低的矛盾突出。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立

當前我國面對本輪經濟危機中孕育出的產業革命浪潮,應當把握機遇,積極投身于新興產業技術革命之中,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和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升。2010年,國家經濟政策更加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主要集中于產業政策的規劃、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務的增加等幾個方面。[3]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適應科技創新,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其政策的支持將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的過程。為應對金融危機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我國根據新興產品穩定的市場需求、良好的技術效益和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確定了7方面戰略新興產業(如表1所示)。

二、低碳經濟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系數較大,產業鏈較長,聯動開發勢在必行,最終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坐標”,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動下,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截止2008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70%以上,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為15,500億元,相當于GDP的5.17%?!笆晃濉逼陂g,新材料需求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按10%的增長速度計算,到2010年我國新材料市場可達6,5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我國已成為世界疫苗產品的最大生產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3,000億元,占GDP比重約5%,同時,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二)低碳經濟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趨勢分析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是“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新能源技術,包括新能源的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水電及核電等。當前,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與我國國內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加快的矛盾突出。從長期發展趨勢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了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前沿技術,為實現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和資金保障。“十大產業振興調整規劃”明確了各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鼓勵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這將有力保證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穩定發展。

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行業正處于開發到成長階段,低成本研發是當前我國新的國家競爭優勢,圍繞健康產業鏈低成本進行投資擴張和多層次技術創新,最終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全國萬元人民幣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01%。根據2020年單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減排目標,平均每年減排2.67~3%(見圖1),其中工業、建筑和交通節能減排將是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減少CO2排放的最重要領域。201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這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節能減排的主要環節,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對實現CO2減排目標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投資偏好不同和退出機制的影響,中外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比例也不相同。2009年,本土創投及私募投資金額占總體比重的51.3%,外資占37.1%。[4]本土投資機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提供的股權融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支持政策的出臺,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資金進入該領域。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價值評價指標與方法

(一)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說明

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評價的指標主要包括相關要素分析和比較優勢分析,其價值評價指標也主要分為能源指標、行業指標和投資指標三大類。低碳經濟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關注新能源的開發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實現主要關注市場占有率、利潤率、比較優勢指標和相關科技指標。通過分析指標層各具體指標的經濟含義,同時結合已有權威研究結論和社會常用評價標準,給出以下9個指標的理想值和參考標準(如表2所示):

能源活動是引起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因素,構筑低碳的能源系統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及其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產業是支撐發展的動力,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和碳交易、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了環境交易平臺。固定市場占有份額是指產品銷售增長率與為保持該產品原有的市場占有份額所應有的增長率之差。若數值為正,表明該產品價值有所提高,反之,則有所下降。利潤率反映企業和產品的價值實現狀態。對比較優勢指標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計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RCA)[5]。

式中EVij為j國i類商品的出口額,IVij為j國i類商品的進口額。TSCij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國某產業的貿易競爭力,其取值落在-1與+1之間。由于企業財務數據的保密性,該指標的準確程度一般較低。如果假定利潤率和市場占有率高度相關的話,可用市場占有率來替代利潤率。[6]科技投入指標是指科技活動對產業價值推動效果的相關的評價指標。如高技術產品數及其價值比重反映工業新產品與產品結構的指標等。

(二)評價體系指標層的確定

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涉及大量相互關系、影響和制約的因素,各因素具有不同的量綱,缺乏統一的衡量性,同時,各因素對其價值實現的綜合評價有著不同的重要性。由于指標體系各具內涵,必須將其標準化才能納入統一的評價體系。所以,本文使用隸屬函數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7]。

式中,F(i)為Xi指標歸一化后的數據,M為相應指標水平的理想值,Min為各指標中的最小值。由此,利用歸一化隸屬函數把各指標統一到無量綱的0和1之間,便于統一方法進行綜合評價。

本文采用 層次分析法(AHP),并引用T. L. Saaty的1~9比率標度方法[8]對評價指標進行組合賦權。從判斷矩陣出發,利用方根法計算各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并得到歸一化的權重系數,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指標,然后進行一致性檢驗,具有滿足一致性檢驗的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的各個分量就是各個指標對上一級指標的權重。若一致性比例小于0.1,就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評價指標體系中AHP權重的確定

首先,構建準則層對目標層的檢驗。本文由專家意見得出各層次指標的判斷矩陣,根據上述指標權重計算方法,首先構建準則層對目標層的判斷矩陣:

求得特征向量:v(j )=[0.4126,0.3275,0.2599],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0.052<0.1,可見,準則層對目標層判斷矩陣的結果符合一致性檢驗。

其次,構建指標層對準則層的判斷矩陣和權重。通過運用與上文相同的方法,計算每個指標相對于其所在準則層的權重,根據一致性檢驗,權重分配通過檢驗。

最后,計算各個指標對目標層的權重。將表3求出的各指標相對于所在準則層的權重vk和第一步求得的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v(j ),代入公式ρk=vk×v(j ),得到各個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ρk,結果如表3。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這9個方面的權重均較高,都在0.1以上,其中能耗強度和單位能源CO2排放量(0.429)最高,其他依次是貿易專業化系數、產品銷售比(0.413),固定市場份額、行業貸款增長比(0.328),比較優勢指標、科研指標(0.260),最后是行業價值指標(0.143)。這就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環節統籌兼顧,抓好價值鏈管理的各個方面,又要重點關注能耗、低碳產業發展。

四、低碳經濟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前景

中國雖然在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方面取得不小的成果,但是,面臨的節能減排的挑戰也是嚴峻的。201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原煤產量已超過32.4億噸,占一次能源比重超過70%以上;發電量中,火電占到87%;高能耗產品能耗均比先進國家耗能水平高,煤炭生產電耗高出43.2%,火電發電和供電煤耗分別高出12.4%和15.1%。煤炭消費是CO2排放的主要來源,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所以,發展低碳經濟,煤炭消費的節能減排至關重要。這一方面需要非常重視借助清潔煤技術和節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要加速清潔能源的利用?!笆濉逼陂g,國家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納入國民經濟規劃當中,這將根本上加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減排目標的需要,產業技術特征是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關鍵因素,主要發達國家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和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的布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意味著一系列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種優惠和鼓勵政策的推出,這為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找到了突破口。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要防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度的風險,要在科技支撐、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的共同作用下,掃清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障礙。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出臺,將帶來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從未來的國際國內環境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新能源、新材料還是新醫藥,都面臨著巨大的需求,現在這方面的需求正處在培育期。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增長的對策

1.加大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力度,著力打造“低碳新興產業鏈”

積極制定以節約資源、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充分重視資源生產率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排放降低的重要手段,積極引進和開發具有綠色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生態化發展。

2.以金融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促進新興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聯動發展,實現新興產業資本和戰略投資、風險投資、信托投資等對接;擴大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試點,增強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交易的能力;建立新型投資促進體系,支持外資以多種形式參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國際項目融資、無形資產融資等方式和國際金融組織的融資渠道。

3.優化發展環境,發揮社會資本的促進作用

一是降低商務成本,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透明度,強化服務質量,以具有發展潛力的工業園區或產業基地為對象,通過土地、稅收等政策集聚,營造局部的、有競爭力的政策優惠區域,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二是促進私募或創業基金成長,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化的資金保障。

4.以“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為途徑,推進重點產業發展

抓住以新能源技術為引領的科技革命潮頭,以價值提升、技術提升為重要手段,發展以產業價值鏈高端、核心戰略產業和市場化導向并重,增強市場控制力和國際競爭力,做大產業規模;以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為手段,以研發設計及高端制造為核心,提升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含量,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進不同產業間融合,以融合帶動價值鏈擴展,推動產業進一步優化。

加快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依托產業基地、加大投資集聚、促進快速增長,盡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基礎和競爭優勢。抓住信息技術革命后續涌現的新技術和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交叉產生的新興領域和新一輪新能源技術革命先機,以產業化為抓手,強化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通過開放式創新,搶占產業制高點和完善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在體現國家戰略的產業領域,突破發展民用航空、航天、核電、海洋裝備等戰略性產業。抓住國家能源調整、發展海洋經濟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戰略機遇,形成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資源整合為重點,集科研、開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以國有資本為引導,充分調動外資、民資的積極性,加大成套設備等領域的資本投入,以規模集聚效應體現國際競爭力。通過加強政策引導與聚焦,發揮信息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高增長、高就業、低消耗”的信息服務業體系。

[參考文獻]

[1] 周振華. 經濟復蘇與轉型發展:2009/2010年上海發展報告[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2] A Discussion Paper for the World Business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in Copenhagen: Value Chain Approaches to a Low-Carbon Economy[J].Business and Policy Partnerships,2009(5):3.

[3] 中國經濟熱點分析報告. 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組支柱產業[J]. 研究部,2010(4):11-12.

[4] 沈 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理清幾個問題[J]. 中國發展觀察,2010(5):36-37.

[5] Lim, J.,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rade Competitivenes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South Korea[Z]. Working Paper,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6] 趙細康. 環境保護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與實證分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221-222.

[7] 葉宗裕. 關于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指標正向化和無量綱化方法的選擇[J]. 浙江統計,2003(4):24-25.

[8] 張 震,于天彪. 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在供應商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 機械制造,2006(7):23-24.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in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of Value Indicator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He Xionglang 1,Ma Yongkun 2,En Jia 3

(1.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China;3. Logistics Group of New Campu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篇(4)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011-02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反常變化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注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指經濟的發展不再完全依賴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模式,而是強調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引入,從而導致了全世界范圍的能源技術、經濟產業結構乃至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出現了一批以低碳經濟為基礎的新興產業。

1 低碳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概述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念,其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現在世界上講的新興產業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2010年七大新興產業是“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 低碳經濟模式下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然性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各發達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新的增長點。

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為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占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高,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日盛。我國在低碳經濟時代的大國責任,重要的體現在減排與發展低碳產業方面。

2009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這個承諾,充分反映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作為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這一承諾無疑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敲定了經濟的發展方向――低碳經濟,但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3 低碳經濟模式下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策

3.1 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都要求有一種新興的產業或者產業群為之作支撐,不然的話,這種模式將無法實踐下去,它的發展將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低碳經濟模式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降低煤、天然氣、石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時要加強對碳中和、碳封存等技術的使用,極力倡導對風能、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新興綠色能源的利用。新興產業必將朝著低碳甚至非碳消耗的方向發展。這種新興產業必將大大降低碳的消耗,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使人類生活對自然的破壞大大減弱。對于這些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新興產業,主要有:生物產業、太陽能產業、核能產業、風能產業、地熱能產業、氫能產業等等。對于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將面臨著傳統產業的挑戰和阻擾,同時對傳統產業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不讓經濟出現較大的不利變化,必須引進國家的力量,強調國家的調控。國家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劃,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做一些戰略性的安排,保證新興產業在不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積極有效平穩的發展。

國家的政策主要從保護新興產業平穩發展和避免傳統產業遭受大的破壞兩個方面入手,比如在制定第十二五規劃時應該加入對新興產業的規劃,極力推出對新興產業的優惠、扶助政策?,F在國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業的振興規劃。規劃將全面提升和發展新能源行業,包括創新能力,產業應用。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風電、太陽能產業鏈,形成了產業的群體,比如,光伏電池從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產多晶硅的原料,到鑄錠、切片,生產電池,到生產組件,到建立電站,有完整的產業群,通過政府宏觀政策推動和市場機制的導向下,我們的基礎力量已經開始形成了。

3.2 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產業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的融合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新興產業的發展一改傳統經濟的模式,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低碳消耗,而這個要求是要求有一定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純粹的擯棄高碳能源而到達到這個要求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僅僅是消費角度考慮的,而沒有顧及生產方面的因素。所以應該從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方面考慮低碳經濟模式下新興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技術和生產力方面來說,低碳經濟模式要求新興產業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融合。生態生產力也叫綠色生產力,它是指社會經濟生產力跟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的復合,生態生產力是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物質、能量循環以及信息傳遞的過程。產業生產力則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產業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的融合是指人類自身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許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生態循環能力,而不應該無顧忌的發展經濟、發展工業,而不注重自然和生態的發展。同時產業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之間不能相互抵消,產業生產力應該遵循生態規律為生態服務。產業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應該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并不是歷史上的產業生產力抵消了生態生產力,而是使得兩個生產力共同作用。比如: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生產力計為x,生態生產力計為y,我們希望由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催生的這一場新興產業革命能夠實現產業生產力與生態生產力的和值效應即(x+y),而不是差值效應(x-y)。在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產業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融合。

3.3 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從工業發展史來看,從英國的工業革命到現在的信息革命,對于以上產業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的融合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英國工業革命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其也加大了高碳能源的利用,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歷史上的“霧都”倫敦就是工業所排出的大量廢氣所導致的。同樣的,二十世紀的“電器革命”和二十一世紀的“信息革命”使人類發展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的同時也給自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量碳基燃料的消耗,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全球氣候發生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嚴重影響。所以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新興產業革命應該改變傳統經濟革命的作風,要朝著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方向進行。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新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標準,它要求工業的發展跟生態的發展相協調,要求人類跟自然的和諧發展。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同時,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愿或強制行為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碳交易市場從資本的層面入手,通過劃分環境容量,對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定義,延伸出碳資產這一新型的資本類型,而碳市場的存在則為碳資產的定價和流通創造了條件。碳交易將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傊?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必將是未來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4 結語

總之,我國雖然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發展低碳經濟和新興產業,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058-03

一、引言

新興城市是指那些建制時間不長,在較短的時間內經濟能夠取得快速的發展,同時成為所在區域重要力量的城市。由于普遍存在發展的起點低、經濟發展所需的軟硬件設施缺乏等特點,這些城市不僅要快速發展自身經濟,同時還要面臨著與周圍城市的競爭與合作問題。

江蘇省宿遷市和泰州市分別于1996年7月和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縣??偯娣e8 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人。面積和人口在江蘇13個省轄市分別列第4位和第7位。目前,下轄三縣二區: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以及宿遷經濟開發區、市湖濱新城和蘇宿工業園區??h級泰州市從揚州市劃出,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組建高港區。2007年末,泰州市戶籍總人口為504萬人。全市總面積5 79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8平方公里。目前,泰州市轄2個市轄區:海陵區和高港區,代管4個縣級市(靖江、泰興、姜堰和興化,以及泰州經濟開發區)。

二、宿遷與泰州經濟發展對比分析

(一)經濟總體情況的對比

1999―2008年,宿遷GDP從182億元增加到672.5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5.74%,人均GDP從3 662元增加到13 110元,平均增長率為15.39%;泰州的GDP從368.9億元增加到1 394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5.99%,人均GDP從7 380元增加到27 713元,平均增長率為15.91%。這兩組增長速度泰州都比宿遷要大。通過這些數字的比較可以看出,雖然在一些年份宿遷的增長速度比泰州要快,但多年的平均值比較宿遷仍然落后于泰州。也就是說,宿遷的經濟總量及人均總量不僅在絕對值方面落后于泰州,相對增加速度也落后于對方,兩地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2008年,宿遷地區生產總值675.2億元,排在江蘇13個市的第13位,人均GDP為13 110.68元,排在第13位;而泰州GDP達到1 394億元,排在第10位,人均GDP為27 713.72元,排在第8位。從區域的角度來看,人均GDP低于泰州的全部都是蘇北城市。另外,從縣域經濟的角度看,宿遷下轄的泗洪縣、泗陽縣和沭陽縣人均GDP分別為10 628元、10 448元和10 116元,排在49個縣(以及縣級市)的第43位、44位和46位;泰州下轄的靖江市、姜堰市、泰興市和興化市人均GDP分別為為45 113元、29 410元、24 280元和16 400元,分別排在第11、20、25和35位。

(二)主導產業的對比

對于新興的城市而言,經濟的發展更大程度上依賴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否以及主導產業的發展情況。產業結構方面,根據江蘇省2007年統計數據,泰州以及宿遷的三產結構如下:

其中,泰州的三產結構比為8.56:58.25:33.19,而宿遷的三產結構為22.02:45.98:32.00,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過大,兩個城市的共同問題都在于第三產業的比重過小。當然,對于新興的城市來說,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另外,從主導產業方面來看,在2007年江蘇省中小企業局公布的省重點培育的100個產業集群數目中,宿遷市共有木業產業、蠶絲稠產業、玻璃產業、釀酒產業以及棉紡織產業等五大產業集群入圍。另有像彩塑包裝、花卉等一些產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五大產業集群共有企業3 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24家,2007年實現產值227億元。其中,木材產業是宿遷的第一主導產業以及最大的產業集群,2007年實現產值100億元,有3 000多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98家。釀酒產業實現產值47.4億元,其中,“洋河”和“雙溝”兩個白酒品牌是江蘇省乃至全國的著名品牌。

相比之下,泰州在江蘇省100家重點培養的產業集群中有10個入選,包括泰州醫藥產業集群、泰州內河船舶產業集群、泰州汽車傳動配件產業集群、泰興減速機產業集群以及江堰石油機械產業集群等。這些集群所在的產業在技術、資金以及對其他產業的帶動等很多方面明顯強于宿遷的幾個產業集群。這10個產業集群在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1 000億元,共有企業3 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 300余家。

根據韋伯從工業區位理論角度對產業集群的解釋,目前宿遷的產業集群仍處于第一階段:企業依靠自身的簡單規模擴張從而引起產業集中化的低級階段,離第二階段即依靠大企業以完善的組織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發更多同類企業出現的高級階段還很遠。宿遷在產業集群方面還存在著效應不顯著、關聯配套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足以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不足。在人才、技術及資金支持方面,自主創新方面以及健全的服務體系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提升產業集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外部環境的對比

宿遷和泰州作為兩個幾乎同時設立的新興城市,由于其所處區位的不同,決定了各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外部環境。

從地理位置上看,泰州地處傳統意義上的“蘇中”地區,宿遷則地處“蘇北”地區,蘇南、蘇中和蘇北在經濟發展中明顯呈現出逐漸遞減的局面。另外,從所屬的經濟區域來看,泰州位于長江沿岸。江蘇省2003年提出了關于沿江地區的開發戰略,其中的沿江地區就包括泰州市等6個市區以及包括其下轄的泰興市和靖江市在內的15個縣市。沿江地區的開發不僅使得該區域的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而且使得該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對于其中的每一個城市來說,可以享受到從全球的視角承接資本及產業轉移的好處,在更高的層次上形成產業集聚的優勢。例如,在2007年的江蘇省沿江地區“十一五”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中,造船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就需要整合之前的分散資源,向沿江北岸的揚州、泰州及南通三大船舶修造基地轉移。在積極發展的產業項目中,生物醫藥行業要依托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以及揚子江藥業城等基地,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資源、資本的重組,加速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

另外,泰州還處于長三角城市群范圍當中,可以承接上海及整個蘇南城市在產業方面的轉移。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在長三角的16個城市中,2009年第一季度泰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3%,增幅居16個城市的第一位。另外,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5%,增幅居第一位,外貿自營出口總額增幅居第二位,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居第三位。相比之下,宿遷作為一個新興的蘇北城市,周圍缺乏大城市在經濟方面的輻射。雖然江蘇省政府2002年就正式批準了《徐州都市圈規劃》,宿遷是其中的一個中心城市。但該都市圈的發展難以令人滿意,徐州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很小。不過,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長三角”的區域范圍已由過去的“16城市”,擴容至“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全部區域”,至此,宿遷也成為更廣范圍內的長三角城市。但是,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宿遷這個新成員享受到的好處。

(四)經濟發展的內生增長機制比較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的觀點,經濟增長的原因可以表述為:第一,獲取新“知識”(包括革新、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識運用于生產;第三,提供運用新知識的資源(人力、資本、進口品等)。從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從2004―2007年,不論是人力資源、資本的積累等方面宿遷和泰州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發現,相對于泰州,宿遷無論在經濟發展的起點、或是主導產業的層次及水平以及內外部發展環境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且其中的部分差距甚至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因此,如何縮小差距以便更快更好地發展宿遷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提升宿遷經濟發展水平的對策

(一)發揮制度供給的后發優勢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資本、人才、技術等因素外,制度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道格拉斯?諾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種經濟的刺激結構,隨著該結構的演進,它規定了經濟朝著增長、停滯或衰退變化的方向”。后發地區通過效仿或移植先發地區的各種先進制度并經本土化改造進而形成制度的后發優勢,這些有時主要表現在成本優勢、時間優勢以及經驗優勢三個方面。宿遷應該充分利用新興城市的自身優勢,積極推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培育市場新主體;推進市場制度該給,營造投資創新環境;推進非正式制度變遷,強化發展理念。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與保障。

(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一方面,要加強城市的軟環境建設,改善人文環境,在公共服務上提供良好的條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改善政府的形象,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積極承接蘇南相關產業轉移的基礎上,調整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同時,重點提高主導產業的技術水平,進一步調整企業組織結構。

(三)提升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

篇(6)

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正在重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受種種因素影響,WTO多哈回合談判停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等更高標準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孕育。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成新一輪國際貿易談判和規則制定的核心內容。2013年9月30日我國正式宣布參加《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這一協定目標是制定新的服務貿易國際規則,推動全球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面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發生的變化,我國在沿海設立了上海自貿區,向西則積極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積極推進新一輪的對外開放,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國際經貿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后,不少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一批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全球經濟格局“東升西降”更加明顯。據統計,當前中東、非洲、東盟、俄羅斯、印度、巴西占我省出口的已達35?郾9%,僅一年時間就提高了3?郾9個百分點。從貿易類型看,服務貿易發展快于貨物貿易。2001年至2012年,我國服務貿易年均增速17?郾8%,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面對全球需求結構的變化,我省要在鞏固傳統市場份額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要在繼續大力發展商品貿易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正進入新階段。2001―2012年,我省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出口年均23?郾0%,在全國各省市出口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占全球份額達1?郾22%,相當于全球出口排名第26位的馬來西亞的出口額。但是,在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過多依賴低端制造業、過多依賴低成本競爭優勢(人口紅利)、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等問題不斷顯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省委省政府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在體制機制、開放平臺等領域進行創新,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深化開放、全面提高”階段。當前,我省唯有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緊緊抓住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沉著應對挑戰,以開放促改革,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

全面提高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和戰略選擇

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要更多地以全球的視野,從國家戰略全局出發,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我們認為,今后5年,全面提高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按照“開拓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推進大開放”的總體要求,著眼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內外貿易一體化發展,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發展,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打造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戰略平臺,建設統籌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開放紐帶,不斷提升浙江商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浙江經濟國際競爭力,建設“開放型經濟強省”。具體來說,就是外貿出口適度增長,轉型升級加快,結構明顯優化,新興產業和新興市場的比重提高;外商投資規模穩步增長,質量提高,結構優化;境外投資規模穩步擴大,培育若干家本土跨國公司;服務貿易出口規模加快擴大,占全省出口比重逐年提高。

未來五年,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四大國家戰略舉措”的作用,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創新開放模式、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開放水平。

打造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戰略平臺。抓住國家推動新一輪開放、加快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把舟山群島新區打造成我國配置全球戰略資源的重要平臺。一是充分發揮舟山群島新區的戰略位置,建立面向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東北亞的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提高我國在全球大宗商品配置上的發言權、定價權。二是主動復制上海自貿試驗區政策,接軌TPP等新國際貿易規則,對接上海自貿區,使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接軌國際標準的先行區。三是以綜保區建設為突破口,先行先試以大宗商品為主的貿易自由化、以海洋制造業和海洋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投資自由化政策和體制機制,扎實推進、逐步完善,謀劃打造自由貿易園區。四是注重陸海統籌,實現海島開發與沿海地區的發展良性互補,使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省發展的開放高地。

建設統籌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開放紐帶。深化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構建有利于市場采購貿易長效發展的良好環境,積極探索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義烏打造成為統籌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開放紐帶。一是推進“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完善監管措施,構建有利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長效發展的良好環境,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二是在總結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進行復制、推廣,放大義烏改革整體效應。

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發展。當前,我省貨物貿易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外貿出口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全省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好中求快。一是加快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擴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推進自主出口品牌建設,推進出口基地和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外貿供應鏈管理等新型貿易模式。二是加快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規模,擴大服務外包,加快發展文化貿易,推動技術貿易,逐步提高服務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三是完善進口貿易扶持政策,加強先進技術和關鍵裝備的引進,促進進口貿易發展。

推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耙M來”和“走出去”是開放型經濟投資領域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耙M來”是擴大有效投資的三種形式之一,而“走出去”不是簡單地把企業和資金搬出去,通過“走出去”,有利于突破資源環境容量的瓶頸,實現“騰籠換鳥”,將在境外獲取的市場、資本、資源、人才、信息、技術等優質要素為我所用,擴展我省經濟發展空間,壯大提升本土經濟。一是推進“實際利用外資5年5000億”計劃,外資規模穩步增長。放寬外資投資準入,探索對外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建立符合法治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外商投資環境。擴大服務業開放,完善“招大、引強、選優”機制,大力引進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推動民外合璧,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創新引資方式,積極開展并購投資、跨境人民幣投資、融資租賃等新興引資方式。二是利用當前有利時機加快“走出去”。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完善對外投資服務,不斷提高境外投資便利化程度。推進國際營銷網絡建設,通過自主營銷網絡把浙貨銷出去、銷得好。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增強工程帶動成套設備與技術出口的能力。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企業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化經營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主體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跨國并購、技術合作等。加快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向境外有序轉移一批產能。探索建立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管理辦法和服務體系。

篇(7)

平面媒體在我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和改革,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平面媒體的改革顯得較為必要。本文主要從平面媒體發展的創新性出發,以提高平面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方向,增強平面媒體的社會責任,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新發展。

一、創新在平面媒體發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媒體承載著社會公眾文化生活以及營造社會文化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平面媒體得到了飛快的發展和提升,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奉獻了重要的力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公眾對平面媒體文化審美、內涵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使得平面媒體的發展必須從創新創意的角度出發,以全新的視角來提升平面媒體的品質,從社會的現實需求出發,來科學定位現代文化生活。文化產業是我國在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推動多媒體發展的現代社會,深化文化產業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不斷在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和改革,才能不斷利用新型的科學技術來推動多媒體產業的發展。因此創新在推動平面媒體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的發展,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對傳統的媒體和文化娛樂方式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人們獲取信息和內容的方式的渠道更多、選擇更多,網絡媒體等新型媒體給傳統的平面媒體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電子書、信息網站等新興多媒體都對平面媒體的改革提供了借鑒思路。面對新的時展需求、社會發展趨勢,平面媒體必須從時代的特征出發,在平面媒體中加入創新的元素,不斷尋求突破和發展,用創新的思路來武裝平面媒體,滿足廣大受眾群體的更多需求。

二、平面媒體的現代化轉型創新策略

(一)現代化的數字信息處理技術

數字化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平面媒體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傳統平面媒體因為現代化的發展承受著更多的生存壓力,而新興的多媒體和數字媒體則希望通過現代化的閱讀方式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數字媒體相對來說更加具有優勢,在聲音和色彩上能夠帶給受眾群體更好的閱讀體驗。數字技術變革了平面媒體的發展方向和影響模式,相對來說更加具有互動性和環保型,因此數字化的平面媒體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我們在其網站上看到《新周刊》、《汽車族》的電子雜志,就和紙質雜志的內容完全一致且同步。雖然是電子化了,但并不影響讀者對其內容的完整獲取,因此,紙質雜志培養的忠實讀者會在第一時間認可這種刊物。研究發現,電子雜志吸引讀者的本質并非是因為其電子化形式,而在于其原本具備的刊物特質,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追求形式創新而縮水內容的電子雜志無法為其聚攏更多的受眾,反而是忠實傳統媒體內容的電子化方法更容易受到新受眾的垂青。

(二)在發揮傳統平面媒體優勢的基礎上創新

傳統平面媒體要在現代化媒體中生存,就需要在發揮傳統平面媒體優勢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結合現代化的數字網絡基礎來豐富現代多媒體的表現形式。首先需要對平面媒體的市場經濟角色和價值進行定位,將傳統平面媒體與現代多媒體方式相結合,通過關注用戶的真實體驗,以提高平面媒體閱讀的舒適度,力爭在美學設計上進行創新。通過用戶反饋、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來把握用戶的真實需求和市場動態,從而更好地完善平面媒體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設計。其次,傳統平面媒體需要從發展的長遠性,重視平面媒體的現代化轉型工作,通過引入專業的創新性人才,來提高其文化傳媒中的創意,在內容和展現形式上實現突破,從而為傳統平面媒體資源的現代化發展排除技術上的障礙,儲備充足的智力資源。比如,當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需要6元,紙質雜志的零售8元。區區2元的差異,也許很難刺激用戶訂閱電子版的興趣,然而當受眾看到8.99元可以購買4期(當期+3期過刊)的時候,馬上就會覺得是一個大便宜。平均到每期2元多的價格與紙質雜志的差距足夠大,也足夠刺激用戶一次購買多期雜志。這種"當期打包過刊"的銷售方式不啻為一種電子雜志營銷的創新。

(三)提高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平面媒體產業發展的重要競爭力,它包括了新技術、創新管理的方式以及品牌戰略等。平面媒體在日趨激烈的文化產業競爭下,需要從其自身的優勢和市場定位角度出發,挖掘自身優勢提高其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獲得市場認可。關鍵在于重視用戶的產品體驗,將品牌發展的戰略融入到平面媒體產業的發展思維中去,增強工作人員的團隊歸屬感以及責任心,為實現核心競爭力構建目標。在人才管理上實行創新管理,用高效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對工作人員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文化產業領域,對人才的培養要更加靈活和動態。

(四)基于市場經濟環境的創新發展模式

毋庸置疑,平面媒體數字化是重要的創新,這個進程會隨著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而提速,而發展技術和提升品質需要資金支撐,因此收費乃必然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傳媒業不僅在產業形態和和世界多媒體產業的發展方式逐漸趨同,在市場經濟中的相互合作與互動程度也明顯加深。在新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我國的平面媒體行業要得到發展,就需要有開拓海外市場的決心和勇氣,在綜合分析了我國市場環境的同時,借鑒海外市場的資源創新開拓國市場,在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的同時,結合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特征,塑造有中國特色的平面媒體形象。

綜上所述,平面媒體因為其自身的特征具有物質性和文化性的雙重特征,決定了它在推動社會文化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輿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傳統平面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沖擊,進行現代化平面媒體的創新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在多元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創新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要實現平面媒體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只有實現在內容、形式上的創新,才能推動我國平面媒體更好的發展,適應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以及計算機信息網絡的飛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成昆.數字媒體產業集群現狀與發展[J].岷江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2] 黃本斌.新經濟形勢下出版業的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6)期.

[3] 王偉.網絡出版時代傳統出版轉型策略研究[J].編輯之友2010年年,第(3)期.

篇(8)

二、新興經濟體正成為外向型投資的新生力量

從對外直接投資來看,新興大國正日益成為對外投資的新主體。在經歷了連續5年的上升趨勢之后,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FDI流出量收縮了21%。但FDI流出的收縮量遠低于發達國家。盡管目前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外資流出的份額依然較小,但所占比重正加速提升,目前已占全球FDI流出量的1/4。其中,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和俄羅斯已躋身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20強。

新興經濟體輸出直接投資的區域主要是在本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并已涉足歐美發達地區。在過去的數年間,主要新興大國的跨國公司正不斷加大對非洲的投資。從2005到2008年,這些跨國公司對非投資占流向該地區FDI的21%,而在1995-1999年這一比例僅占18%。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投資者最為積極,其中,中國對外投資最為搶眼。對礦產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后危機時期全球產業重構創造的并購機會,推動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持續擴張。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消散,新興經濟體作為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新主體,正引領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逐步復蘇,這也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投資領域的話語權。

三、新興經濟體財富基金正成為國際直接投資來源的新渠道

2009年,財富基金的籌資也由于初級商品價格的下降和貿易順差的減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資活動并未下降,反而逆勢增長了15%,這反映出擁有這些基金的新興經濟體較高的增長率。目前,財富基金的新投資調整了投資方向,其資金逐步投向初級部門、較不易受金融動蕩影響的行業以及發展中區域。

據估計,2008年全球財富基金的規模就已超過3萬億美元。世界銀行集團認為,通過建立股本投資平臺和基準可吸引財富基金的投資者,即使有百分之一的財富基金投入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也會為它們的增長、發展與機遇帶來300億美元。可以說,財富基金的發展對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機遇。如世界銀行集團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所言,世行集團將與財富基金合作,為非洲的股本投資創造一個“百分之一解決方案”,他認為非洲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陸,有潛力成為像今天的中國、印度及其他國家一樣的世界經濟又一個增長極。

四、新興經濟體吸引外資前景向好

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際金融環境。2003-2007年間,十分寬松的國際金融環境和低廉的資金成本,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繁榮和經濟增長而不引發嚴重通脹,如今這一環境已不復存在,重建這種環境既無必要,也不可行。從長期來看這種情形也難以持續。因此,在未來數年內,與危機前的繁榮期相比,國際資本成本將會上升,投資率將會下降。

據貿發會議預測,從中期看,外國直接投資(FDI)預計將會從2007年約相當于發展中國家GDP3.9%的峰頂下降到2.8%至3%。鑒于FD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歐洲中亞和拉丁美洲的投資總額中所占比例高達20%,這一前景的影響不可低估。

世行發展預測局局長漢?蒂莫說:“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資金會變得更加稀缺,更加昂貴,這是不可避免的,但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擴大地區性金融中心,改善當地銀行業的競爭和監管,降低國內借貸成本,促進當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從而在長期上獲得巨大裨益?!笔聦嵣?,這一調整需要相當時日才能見效,但地區金融中心的發展卻可以讓發展中國家重返高速增長的軌道。

五、新興經濟體引領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新趨勢

新興經濟體相互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推動了非洲等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和經濟增長。近年來,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等新興大國FDI輸出為非洲大陸特別是南部非洲的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與日俱增。新的FDI來源為非洲國家提供了更具彈性的資金來源和更廣的金融資源,也為非洲國家抵御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形成了有效的緩沖。

正如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言:“我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幫助非洲國家開發基礎設施,幫助這些國家利用它們擁有的自然資源。”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對非投資份額的不斷上升,而全球金融危機從客觀上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這既有利于強化新興經濟體內部的投資與經濟合作,也對非洲經濟的長遠發展大有裨益。

此外,南南投資降低了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依賴。全球經濟動蕩強化了發展中國家間對外投資的重要性。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大多流向其他發展中國家,促進了“南南”的投資合作與經濟增長。目前,不計離岸金融中心的南南合計流量約占發展中國家合計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的25%。因此,事實上,許多低收入國家如今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主要依賴其他發展中國家。這種南南投資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南南貿易和經濟的增長,有效降低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也利于新興經濟體走出危機,實現經濟復蘇。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5-0058-02

營口北海新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的交匯點,是遼寧沿海經濟帶“五點一線”的重要節點,也是營口老城區與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鲅魚圈區的重要節點。作為這一區域的北海開發區,只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才能快速提升其經濟發展速度,也將對營口市乃至全省各相關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及區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是北海新區長遠發展的強大動力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營口未來區域發展中心的北海新區,新區規劃面積123平方公里,東起沈大高速公路、南至望海寨、西鄰遼東灣、北至沿海產業基地三期,規劃人口65萬。新區位于營口濱海帶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連接營口老城區、北部沿海產業基地與鲅魚圈國家級開發區的中心區域,北距營口老城區約30公里,南距鲅魚圈億噸大港15公里,距正在建設的海港支線營口機場16公里。

優越的地理位置給北海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將推動這一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一是能夠進一步樹立城市品牌形象。北海新區定位為營口市未來的行政中心、商貿中心、中國電機產業之都,它的開發建設對于提升城市品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營口市乃至整個遼寧對外交流和展示的門戶和標志性地區,空間區位的中心性也決定了其功能中心性,使之成為濱海中心向腹地輻射的重要節點。二是有利于帶動兩翼發展,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北海新區在建設中極其重視區域新興產業的引入,中國電機產業園的規劃和開工生產,必將使得兩翼的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鲅魚圈開發區相關產業的承接,從而帶動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拓展第三產業。新興產業的進入和建設將使北海新區產業結構優化能夠站在高起點上,能夠促進先進制造業不斷發展并帶動相關現代服務業的興起。

二、做強電機產業集群,引領全市新興產業發展

電機產業作為北海新區的新興產業,在總體規劃上要打造中國電機產業之都。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全省對于電機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過去電機都從南方訂貨,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不便。營口北海新區正是從堅持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的理念出發,利用新區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政策優勢,還有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優勢大力開拓電機產業市場,努力打造中國電機產業之都。北海新區電機產業園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定位于形成國內外大、中、小型電機企業的產業集群,打造中國電機之都,是集世界和中國各系列,各門類電機及相關產業鏈產品研發、制造、銷售、集散為一體的綜合產業園區。電機產業園區現已完成總體規劃設計,目前,檢測和研發創業中心、生活服務中心正在建設,14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正在進行主體建設。新區電機產業園已開工項目101家,投資總額285億,達產后年產值300億元。進一步提高北海新區電機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高度集聚電機產業,促進園區內外企業的合作和結網。要通過政府、行業中介機構等組織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由空間上的集聚所結成的一種合作網絡,營造北海新區獨特的區域經濟環境,形成共同發展的強大的電機產業集群競爭力。

2.形成新區電機產業龍頭,帶動下游新興產業發展。要把投資3億元的營口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的沈陽實力電機制造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的寧波冠連機電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沈陽黎明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等作為園區的龍頭企業,使之發揮產業集聚和帶動作用。要發揮好政府職能作用,把北海新區周邊的產業資源納入到整個產業集群的制造體系之中。營口市各園區的相關企業要主動成為龍頭企業的下游,承接產品配套生產,使電機這一產業得以發展壯大。進一步加快電機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盡快完善園區功能設施,促使全省乃至全國的電機產業資源將不斷向園區集聚。電機產業園區各級研發中心要以研發優勢帶動電機產品創新,引領營口市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營口產業升級,推動全市的產業結構協調發展。

3.完善面向新興產業服務體系,為電機產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北海新區要高質量服務于企業,為落戶企業提供一個規劃合理、環境優美、人才薈萃的產業平臺,使之成為營口加快發展的強勁引擎。充分利用好營口大學園區,為沈陽工業大學等大學落戶北海新區創造有利條件,通過開設電機專業為新區電機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要鼓勵和扶持優勢重點電機企業跨地區經營,設立辦事處,組建營銷網絡,實現整個營口地區乃至全省范圍內的電機資源優化配置。

三、凸顯新興產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

營口北海新區在經濟建設中,要把發展新興產業放在首位。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乃至沈陽城市群的經濟發展中,營口市還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雖然營口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主要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產業結構調整將是營口市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營口市產業結構偏離度較大,其偏離度值在遼寧沿海城市帶中排名第二,在沈陽經濟區中排名第一,說明營口市產業結構效益低下,很大程度上需要進行結構調整。2004—2008年間,營口市產業結構變動度才為8.07%,特別是第三產業的變動率小,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升級優化。營口應充分利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沿海經濟帶的發展戰略給營口市帶來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營口應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現代服務業作為新興的產業,是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是衡量地區綜合競爭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區域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在促進地區經濟快速平穩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服務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城市發展經濟中的比重,是建設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的重要保證;對于促進營口市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于擴大就業,適應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對于促進區域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北海新區要依托新的營口市行政中心、商貿中心職能以及當前營口的工業基礎,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產業層次,改善產業結構。積極拓展第三產業,要從生產業、消費業及公共服務業三個方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北海新區自主創新與經濟服務功能,從不同層面依托北海新區位居城市中心位置,帶動區域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并引領全市現代服務業穩步提升。

1.加快發展物流業和職業技術培訓業。北海新區極具交通優勢,要合理利用哈大高鐵、高速、鲅魚圈港口、營口機場的交通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城區物流業。使北海新區物流成為連接主城與周邊地區的重要節點。使之成為帶動營口地區物流業發展的領航者。加快發展北海新區職業培訓,為北海新區提供人才保證。新建營口大學園區、營口職業技術學院園區要為區域發展提供專業人才。營口市傳統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強,北海新區要充分利用臨近優勢促使新區實現校企合作,培養配套產業人才。還要發揮大學園區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輸送管道的作用,為本地區現代服務業提供專業人才。

2.借助濱海優勢,發展消費業。北海新區要利用濱海優勢,發展濱海休閑、旅游、度假產業,發展濱海休閑度假;利用發展城市文化、娛樂業,帶活當地及周邊區域經濟,豐富居民生活帶動都市文化娛樂。充分發揮本區域旅游資源豐富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優勢,并結合周邊望兒山、鲅魚圈月亮湖、天沐溫泉等特色旅游資源,共同全力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兩大旅游品牌,引導全市區域旅游業資源整合,拉動營口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北海新區也要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和商貿產業集群,利用江蘇大雄及錢塘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引領營口地區商業品位的不斷提升。北海新區房地產開發不僅改善了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環境,也將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的開發和建設。北海新區要努力打造濱海商業街,建立區域性大型商貿中心,滿足居民生活,并支持和帶動區域周邊房地產業的孵化和發展。北海新區利用好區位優越的交通優勢,就能為營口地區商貿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成為營口商貿產業的中心門戶。

3.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業,打造新興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北海新區在建設中要秉承把握公眾需求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公共服務的職能,切實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業的滿意度。正在籌備建設中的北海會展中心、展覽中心、市民活動中心、科技館、規劃館等公共設施,要千方百計滿足新區市民生活需求。隨著區域公共服務體系和機制建設的日趨完善,公共服務領域消費必將成為帶動營口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總之,營口北海新區在建設中結合區域自身優勢,以電機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載體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抓住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著力推動新興產業投資,提升產業能級,就能強勁推動營口北海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7-0022-02

0 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新興技術為支撐的產業,是正在形成或發展的,有可能創造新行業或者深刻影響現有行業結構的技術。無論從國家還是地區的視角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在形成新增長點的同時,促進和帶動傳統優勢產業發展。

1 京津冀產業發展升級的宏觀背景

1.1 總量規模 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規模較大,2010年區域內國內生產總值(GDP)43732.3億元,占全國的10.9%。京津冀區域內部發展存在明顯不平衡性,首先,中心城市與非中心城市發展不平衡。2010年,北京市GDP14113.58億元,是京津冀區域乃至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重心。幾年來,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天津市經濟發展帶來新契機,2010年天津的GDP位居京津冀各城市第二位。2010年,河北省唐山市GDP4469億元,位居全省之首。其次,區域經濟空間發展不平衡。2010年,河北省11個城市中7個突破千億,而衡水、秦皇島等城市發展水平較低,其中衡水市GDP只有781.82億元,分別相當于京津的5.5%和8.5%。

1.2 人均水平 人均GDP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從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歷史看,經濟總量提升的同時,區域的人均GDP也將增長。近幾年,京津冀區域的人均GDP呈現逐漸上升的發展狀態,北京市的人均GDP從2005年的45993元增長到2010年的73856元,天津市從2005年的37796元增長到2010年的72994元,河北省從2005年的14659元增長到2010年的28668元。就國內而言,京津兩市的人均GDP與上海(2005年人均GDP49694元,2010年人均GDP76074元)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增速較快。

1.3 產業結構 在產業結構方面,京津冀各城市發展狀況十分不均衡,產業結構差異很大。從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看,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的城市僅為北京(73.6%)、石家莊(63.13%)、秦皇島(60.84%),其他10市均以第二產業為主。從京津冀主要行業的區位商分布情況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文體娛樂業北京具有絕對優勢,天津的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優勢明顯,而河北省的生活服務業發展比較落后,但采礦業方面顯示出相對的比較優勢。目前京津冀中心城市服務業水平很難滿足該地區整體競爭力提升發展的需要,這勢必影響整個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2 京津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2.1 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創新與科技服務居全國前列 北京市是全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擁有42家國家工程中心、3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如中關村生命科學院、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北京堅持走“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發展道路,以新興產業為支撐的高技術產業穩定增長。據統計,2009年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已超過2800億元。

2.2 天津——現代航運業、航天航空業、新能源業居全國前列 天津制造業基礎十分雄厚,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天津濱海新區在自貿區建設方面正低調疾行,2007年12月,天津東疆保稅港區一期封關后,天津就將自由貿易港區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提上議事日程。天津建設自貿區可能的突破方向是服務貿易和金融業的開放。在綠色儲能領域,天津市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均以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天津市擁有國家級綠色二次電池產業基地以及物理與化學電源產業基地。行業領軍的力神電池公司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躋身全球鋰離子電池企業前十強。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天津市匯集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八研究所、南開大學光電所等我國最頂尖的科研院所,承接我國航天“神州”系列的太陽能電池板的研發。

2.3 河北——現代醫藥、新能源產業居全國前列 河北省在一些傳統產業上比較具有優勢,比如鋼鐵、煤炭、建筑材料等,同時醫藥產業在居于全國的前列。另外,唐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走全國前列,2010年6月,唐山首輛純電動客車下線。唐山曹妃甸港正在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逐步構建鋼鐵、化工、電力等產業間的循環鏈接。

3 京津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探討

3.1 完善產業對接,加強區域分工合作 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夠有效地強化區域內部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系,整合區域資源,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推進京津冀區域內的產業分工,特別是基于價值鏈的分工,扭轉京津冀區域內部各行政地域在產業發展中的地方封閉局面,形成一體化的經濟發展體系,構筑產業群體優勢。

現代物流業:2008年北京市社會物流總額達4.1萬億元,呈日益增加的趨勢。北京為了建立完善的現代物流體系,花了3年時間重點打造了5大物流基地。2007年,天津物流業增加值425億元,相繼推出了12個重點物流示范區。河北省物流業將著力打造“一帶兩通道”格局。要想使京津冀的現代物流業取得較大的發展,必須利用好北京作為全國交通樞紐的優勢,使多種運輸方式得到有效銜接,并且應該積極的推動一體化公路交通、鐵路體系建設。

金融業:北京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很多的銀行都把總部設在了此地,它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銀行和保險等業務。天津也擁有很多自身的優勢,正在形成多元化金融市場體系,并增設了很多的新業務。京津冀地區應共同打造北方的金融中心,北京發展定位為金融決策和調控中心。天津金融業可致力于建設面向港口經濟和制造業的金融服務體系。河北的金融服務機構設置和集中程度相對較弱,要發揮區域金融帶來的輻射作用,配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3.2 提升城市職能,增強區域競爭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產業自身的發展,同時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載體。在京津冀區域,部分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有相當的區域優勢,如天津的航空航天產業,壯大“三機一箭一星”產業規模,構建起以總裝制造為核心,涉及研發涉及、航空物流、維修服務多領域,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產業體系。天津港航運物流服務產業,以天津港為依托的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北京中關村的信息產業、金融街高端金融服務產業,石家莊的醫藥制造業等。京津冀三地應根據現有的基礎和各自的比較優勢,集中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地區甚至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若干產業鏈完善、特色優勢明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率先匯聚和領先發展。

3.3 推進科技合作,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京津冀區域在未來的科技合作中,應當努力形成創新主體間的了良性互動,重點培育和加強共性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科技產業孵化能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對環渤海地區的技術轉移與輻射能力。京津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堅持創新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集中發展物聯網、電動汽車、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等高新技術行業。建設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化基地,促進RFID、云計算等一批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大批成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新化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人工智能醫療發展前景 下一篇: 貨幣資金審計難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中文在线欧美日韩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亚洲 | 伊人大杳蕉一本v视频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在线深夜AV免费永久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