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4 16:29: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科研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學科研研究

篇(1)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8―0016―05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作為人力資源管理核心的績效考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時至今日,績效考評不僅在企業人事管理部門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進入了高校,并且成為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的薪酬調整、獎金發放、職務晉升等方面。本研究利用我國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體系對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進行了一次年度績效考評,并對考核結果進行了分析。

一 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現狀

1 XX高校簡介

XX高校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和研究生近20000人;有20個學院,27個研究所(中心),1個省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有涉及9大學科門類的47個本科專業、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教學科研設施完善;形成了大學本專科生與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相承接的多層次、高規格的人才培養體系。

2 XX高校績效考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對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國對績效的研究起步較晚以及績效考評本身的難度,盡管績效考評在XX高校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但未有一個科學完善的績效考評制度,在以往的實施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沒有科學完善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為了有效地進行績效考評,必須有一套明確的指標體系。然而,在XX高校的績效考評中,其指標體系仍然是通過“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對教學科研人員的績效進行考評,脫離了學校的實際情況,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設計適合的指標體系。

(2) 可操作性不強。該校在進行績效考評時,仍然采用表格打分、手工統計匯總的形式,統計工作費時耗力,效率很低。因此,我們有必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使評價數字化、網絡化、數據處理自動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績效考評工作的效率。

(3) 考評目的不明確。在高校開展績效考評,目的是通過對教學科研人員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和積極性,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學校的戰略目標。而XX高校對教學科研人員的年度考核主要體現在年度業績是否達標,幾乎不存在績效激勵和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評目標。

(4) 反饋機制不完備。XX高校在進行績效考評時,雖然會將考評的結果通告員工,但是很少有考評者會就考評結果與被考評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只是將考評結果直接作為薪酬調整、獎金發放、職務晉升的依據。這樣的績效考評明顯缺乏反饋,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不能促進學校整體績效的提高。

二 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體系簡介

通過對高校原有績效考評體系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在借鑒企業應用績效考評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體系的基本設計思路:以能力素質、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工作業績為主線,運用360度績效考評,即由被考評者的上級、同事、自身、學生或者客戶對其進行評價,將定性考評與定量考評相結合。這種模式擺脫了傳統的“德、能、勤、績”的評價模式,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對高校教學科研人員進行績效考評。

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的指標體系注重對過程的研究,將能力素質、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工作業績四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包括三個級別的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4個,分別為能力素質、工作環境、工作過程以及工作業績;二級指標10個,分別為自身素質、基本能力、個人發展、組織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態度、教學過程、科研過程、工作成效以及工作量等;三級指標39個,分別為思想道德素質、職業素質、身體素質、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信息素養、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科研環境、培訓進修、晉升機會、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組織歷史、薪酬待遇、住房環境、三險保障、紀律性、責任心、合作精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學術交流、階段性成果、課題進展情況、獲獎情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教學工作量、指導畢業論文、指導畢業實習、學術論文、著作教材、科研項目以及發明專利等。[1]

在確定了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的指標體系后,我們著重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該指標體系的每個指標進行了權重賦值;運用360度績效考評方法對考評對象進行考評。由于不同的考評主體的自身能力素質以及對被考評者的了解不盡相同,所以考評主體的權威性是不同的,我們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考評主體進行了可信度權重確定,具體參見參考文獻一。

三 績效考評在XX高校的實施

績效考評系統具體的應用和實施是決定其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我國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體系構建完成后,經過多次討論、征求專家意見、修改后定稿。為了驗證該指標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適應性,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完善考評體系,促進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性的原則,我們利用我國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系統,對XX高校的教學科研人員進行了年度績效考評。

1 考評目標

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評出名次及優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被評價對象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通過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特別是通過學生評價,讓教師了解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優勢和不足,并及時進行改進;通過領導評價、同事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對比,了解自我價值判斷和他人判斷之間存在的差距,使其更為全面和準確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2]

2 考評主體

為了避免由于考評主體的單一性造成考評結果不公平,我們采用了360度績效考評,即由被考評者的上級、下級、同事、客戶以及自己進行評價,使得考評的主體更為全面。不同的考評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被考評者做出評價,信息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考評的結果可信度更高。[3]-[7]

(1) 領導評價:主要是指被考評者的直接上級,上級比較熟悉本單位被考評教師的綜合情況,也對被考評者的工作比較了解,便于對被考評者進行綜合比較和權衡,提出比較客觀的意見。

(2) 同事評價:通常與被考評者一起工作,對被考評者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夠對被考評者做出較為客觀、準確的評價;但易受感情左右,使評價片面。

(3) 學生評價: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不僅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還可以評價教師的敬業精神、責任心、教學態度等。在進行學生評價后,及時向教師提供反饋,促使教師改進自己的工作。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 自我評價:自評在360度績效考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客觀、準確的自我評價, 教師能夠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提高教學技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種研究方法。面向360度績效考評主體,通過問卷分析確定各個評價主體的評價指標;在問卷調研中,針對數量龐大的評價主體,特別是學生,教學科研人員,我們采用了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并進行了有效統計。

四 數據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基于Web的我國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系統,對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進行了年度績效考評。根據教學科研人員工作性質的不同,還可以進行更為具體的分類,但由于研究精力和研究范圍所限,在本文中的教學科研人員,是指既從事教學又從事科研工作,以教學為主的高校教師。

我們從該校人事處了解到,該校共有教學科研人員1200名。根據其職稱不同,可以分為四類:教授(132名),副教授(384名),講師(432名),助教(252名)。我們對各類職稱的教學科研人員進行隨機抽樣,抽取10%作為樣本,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在此之前,該校對教學科研人員的績效考評只包括兩個方面: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科研業績。我們將新設計的績效考評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表運用于該校,對搜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并從以下三個方面與舊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

1 360度評價與單一考評的對比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在每學期末進行,學生在教務處主頁通過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進入學生選課系統,選擇教師評估,對本學期的任課教師進行評價。

在評價表中,評價等級劃分為四級: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為方便與新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我們將評價等級分別對應四個分值:4、3、2、1,該評價表設置了18個問題,對應九個指標,被考評者按職稱可以分為四類: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使用該評價表進行評價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注:該表中的分數取的均為平均值。

由表1可知,隨著職稱的不斷提高,被考評者的分數也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只能對師德、教學等方面進行評價,對同事關系、領導關系、組織歷史等指標無法做出評價。另外,由于學生的自身素質、能力的限制,對教師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不夠客觀準確。

為了有效的評測教師,我們運用360度績效考評,即對一個人的評價要綜合考慮領導評價、同事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然后根據各類考評主體的權重,計算最后得分。在得分統計時,由得分乘以其對應的指標權重的分數之和,然后計算職稱相同的人的平均分。最后的數據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注:括號中的數字表示各考評主體的權重。

從表2可以看出,教授的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得分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教授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場所,科研項目較多,與領導、同事相處的時間比較少,彼此之間沒有深入的了解。助教的同事評價得分最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工作熱情較高,樂于助人,與同事關系相處的比較融洽。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仍然是隨著教師職稱的提高,學生評價分數也不斷提高。職稱高的教師,知識底蘊比較深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比年輕教師能更好的把握教學內容,課堂駕馭能力也比較強,能更好地傳遞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

在自我評價中,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均比較客觀,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職稱是助教的教師自我評價分值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教師剛剛參加工作,面對許多有資歷(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明顯缺乏自信。從學校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設置更多的激勵方式,加強對職稱較低的教師自信心的培養。

通過分析和對比可知:新的考評指標體系能夠更加全面的考評一個人;另外,采用360度績效考評,不同的考評者能夠從不同方面對教學科研人員作出評價,使得數據來源更為科學,能夠更好的進行評價。

2 工作環境對教師績效的影響

在我國目前的績效考評中,大多數企業及用人單位都是通過“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對員工加以考察,很少有人考慮到工作環境對教學科研人員的工作績效的影響。在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的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的第二項即為工作環境。為了突出工作環境對其它指標的影響,我們將考評對象分為A、B兩個組進行對照,其分組標準是:自我評價的9、10、14題涉及到了工作環境,三題之和最高分是15分,最低為3分;我們以9分為界,低于9分的我們認為其對工作環境不滿意,高于9分的我們認為其對工作環境基本滿意,考評的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很明顯的看出:B組的各項分數都明顯高于A組,說明被考評者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對其績效有很大的影響。B組的教學科研人員對工作環境基本滿意,工作熱情、積極性都比較高,對工作的態度也比較主動,最后的績效考評得分也較高。因此,我們認為,學校應該為其教學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激發其工作的主動性和工作效能,進而促進教學科研人員的專業發展,提高工作績效,實現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

3 對工作業績的考評

該校對教師業績的考評主要是關于科研的業績考評,關于科研業績考評制定了詳細的管理辦法和細則,基本能夠從各方面對教學科研人員的業績做出量化,使用該校的業績評價表進行評價的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的統計結果可知,隨著職稱的不斷提高,工作業績的分數也在不斷提高。教授、副教授的分數較高,主要是因為其參加工作后,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做出的成績也不斷增加;而剛剛工作不久的助教,還處在轉型時期,工作經驗較為缺乏,可能會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科研的關注比較少,因此,其相應的工作業績分值較低。

五 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的分析

1 XX高校績效考評的成功之處

通過對XX高校的教學科研人員進行績效考評,該指標體系基本滿足了“科學、準確、高效、易操作”的目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全面性 將績效考評系統運用于XX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通過一段時間的考評,可以看出:該指標體系能夠較為全面的考評一個人的工作績效。它的主要構想為:以一個人必備的能力素質為基礎,以其工作環境為場所,將必備的專業技能滲透在工作過程中進行考察,并最終表現在工作業績上;以工作流程為主線,能夠從宏觀上準確把握并較為客觀的進行評價,而不會使得只考評其中的某些方面導致考評結果有所偏頗。[8]

(2) 具體性 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指標體系設置了能力素質、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工作業績四個一級指標,在這4個一級指標的基礎上,將各一級指標要素包含的指標進一步細化為自身素質、基本能力、個人發展、組織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態度、教學過程、科研過程、工作成效、工作量10個二級指標,并進一步細化為39個三級指標。每個三級指標都是具體的,不可再分的。對每個三級指標,我們設置了學生評價表、同事評價表、領導評價表、自我評價表,方便了人們進行考評,并且避免了將一些可以量化的行為主觀加以判斷。

(3) 科學性 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我們將最初設計的指標設計成問卷進行專家訪談,并通過反復論證,確定各指標的相關系數,相關度小的指標認為其不太合理,對其進行了調整,在設計上盡量做到規范、合理。在XX高校的實施中也證明了這一點,運用該指標體系并結合360度績效考評,最后實施的結果以及個人在各部分的分數都與實際情況相符,充分說明了指標體系設計的科學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 獨立性 由于該評價指標體系以工作流程作為主線,各個指標的模塊化程度都比較高,從而避免了設立的考評指標在同一層次上重復,各指標的獨立性都比較高,從而可以保證評價結果準確、合理。

(5) 可操作性 每個用戶通過登陸界面以自己的身份登陸后,選擇相應的被考評者,進入相應的評價表進行評價,評價表中的每個問題都是針對具體的指標而設計的。績效考評系統和數據庫連接,所有的數據最后通過數據庫進行匯總。因此,總的來講,所需數據易于采集和計算,減輕了工作量,可操作性較高,同時也使考評的結果更加科學準確。

2 XX高校績效考評的不足

雖然該績效考評體系與舊的考評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同時也不能因此忽略它的不足。筆者認為,新的績效考評在以下幾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1) 某些指標設置不合理。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第一項即為能力素質,在其二級指標的自身素質中包含了一項身體素質,身體素質作為考評一個人績效的指標,本來是必要的、基礎的,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努力的工作,提高績效;然而在高校中,有些教學科研人員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投入了畢生的精力,由于工作過度等原因,造成身體素質較差,在實際的考評中,卻要得低分,有失公平。

為了保證指標的全面性,我們保留了身體素質這一指標,在權重設置時,將其權重的分值設置的很低,基本不會對其分值產生較大的影響,以顯示公平性。

(2) 一些關鍵指標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和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員工的實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打出了有X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要求。而該指標體系恰恰忽略了教學科研人員的從業經歷,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考察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而實際的運用能力很難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由于指標體系忽視這方面的考察,很可能導致教師忽略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到的知識理論性太強,缺乏實際的運用能力,與社會需求嚴重脫鉤。

(3) 某些指標定位片面。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創新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創意”成了一道招牌菜。在我們的指標體系中,基本能力中包含了創新能力這一項,它主要是指教師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創造新思路、新方案、新措施的能力。通過實際的運用,我們發現這一指標的定位片面,它只注重了教師是否注重創新,而沒有體現出他是否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六 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總結

本文通過調查分析XX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現狀,找出了原考評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將我國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指標體系運用于該校的教學科研人員年度績效考評中,通過數據分析和對比研究,其結果表明,該指標體系有利于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有利于教學科研人員發展和績效激勵。

1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

該校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績效考評的結果進行了分析,并對參與考評的教學科研人員進行激勵,激勵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對于在考評中成績優秀的教師,高校一方面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的獎勵,如增加工資、改善工作、生活的條件;另一方面,該校對優秀教師委以重任、量才授職,增強教師的榮譽感,激發其事業心,激發了教學科研人員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另外,對于績效考評工作成績較低的教學科研人員,該校會將績效考評的結果反饋給各學院,由學院的直接領導與他們談話,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努力改進,提高績效,促進發展。

2 有利于教學科研人員個人發展

篇(2)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122-03

婦女與性別研究的蓬勃發展,是20世紀下半葉學術界的重要現象之一。不斷發展的性別概念,挑戰了傳統固定刻板的性別價值和性別角色期待;在學術研究方面,婦女與性別研究更深入不同的傳統學科領域,或顛覆、或重新建構學科版圖,提出新的分析觀點,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作為高校,最重要的行動就是開設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傳播知識理念。

一、學習的過程

參加“婦女教學本土化——亞洲經驗”國際研討會讓筆者踏上了新的知識旅途。大學期間筆者接受的是傳統學科的訓練,沒有社會性別理念。所以這次研討會大致還是思想的啟發,并未立志從事性別研究。會議上,學者們談到了婦女學的國際化、本土化、民族化、主流化等問題。在談到教學與研究時,他們著重討論婦女學內部的結構如學理、知識、學科、課程、教學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學者們的探討對初學者來說極具參考和啟蒙價值。從那時起,筆者開始大量閱讀性別研究方面的文獻,性別研究寬廣的學術架構和學術領域令筆者感到震撼。

筆者于2005年10月參加了天津師范大學舉辦的“婦女與社會性別史高級研修班”,2008年1月又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婦女與社會性別第三期網絡師資培訓”。這兩個研修班各有特色,同時又都突出了性別研究的跨學科性,強調社會性別的本土表現和重要議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具有學術的前沿性和本土的針對性。給兩個研修班上課的老師來自海內外,從性別課程建設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理念、方法及其親身體驗、感受的經驗等方面,毫無保留地傳授,不僅使學員分享了他們的寶貴經驗,也使學員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到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資訊,這一切令來自國內各院校的老師眼界開闊。同時,還系統學習了社會性別理論方法,社會性別意識覺悟有了極大的提高和頓悟,逐漸有了社會性別的自覺和養成,使相關課程自覺地具有了社會性別意識。

學者們的到訪和講學,讓筆者開拓了視野,從他們身上獲取了力量的源泉,堅定了筆者從事性別研究和開課的勇氣。如2004年,我國女性問題研究專家李小江教授來蘭講學兩天,帶來從事性別和田野研究的經驗和信息;2006年9月20~21日,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婦女研究中心的王政老師為西北師大師生作了題為“資本主義全球化中的社會性別、階級、種族”的講座,王政老師語言風趣、思維縝密、論證嚴謹,特別是她提出的名為“賦權:改造社會性別等級制的關鍵”的議題引起了師生們深深的思考;2007年12月25~26日,浙江省社科院王金玲老師作了“引入一種新的視角:社會性別,學術前沿動態”、“女性社會學框架(主要知識梳理)”等四個專題的講座,她南人的思維、北人的風格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問題促使我們超越經驗層面,在更高的理性層面思考,比如婦女與、婦女與健康等。2008年1月,中華女子學院張李璽院長到訪并和大家探討了“女性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女性主義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芻議”等問題,這些學術含金量頗高的專題極大地豐富和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有力地支持了我們的課程建設。

2006年9月10~14日,西北師范大學召開了“性別研究與少數民族婦女發展理論研討會”。參會代表70余人,分別來自中華女子學院、天津師范大學、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甘肅省婦聯、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系統和高校系統。會議主要圍繞“女性/性別學學科建設和少數民族婦女發展”兩個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代表們發言踴躍,各抒己見,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少數民族女性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前來開會的教師們,有男性也有女性,本人并不教婦女研究的課,但是很想知道女性主義是如何對她(他)們感興趣的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這種方式,學術研討會的聚會把婦女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擴大到專業的、已經在教課的教師范圍之外。在西北特殊的地域條件下,通過合作與交流創造一個有生命力的、橫跨大學和學術機構界限的社區,說明靈活性、適應性和個人的信任以及一個清晰的教育眼光是多么的必不可少。同時我們也通過開展社會性別參與式培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民族社區中傳播社會性別意識;幫助少數民族女性打破傳統的性別觀念,重新認識與定位自己,從而提高自身能力。形成了一條從高校向社區輻射的有效途徑,使得社會性別觀念的傳播范圍更廣、影響更深。深入民族地區的田野調查也使我了解到農村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狀況,我又把這些經驗和感受傳給學生,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篇(3)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he Promotion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 Journal

to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ZENG Xiangqi, ZHOU Qin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 also will develop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 academic exchange exchange window, but also for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demonst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platform.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r academic exchanges, help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an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and to form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ticles for the Journal will b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jour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le; development strategy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12年,全國具有高考招生資格的高職專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數已達1000萬,在校學生規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總人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其學報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的學報承擔著展示教學及科研成果、提升學校的整體教研水平、提高學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展示學校最新科研成果、引領學校科研方向以及促進教學科研發展等重要任務。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的學報,對于促進院校的發展、提升院校的形象有著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在學報和科研工作上起步較晚,并且起點相對較低,學報的學術水平和辦刊質量有限,高職高專院校在學報與科研的發展上,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不利于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

1 高職高專院校科研與學報發展現狀

1.1 學報和科研的關系

從學報的屬性來探討學報和科研的關系。我國的高校學報一般都是將展示高校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成果和發展作為辦刊宗旨。教育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對學報的屬性也了相關文件,規定了學報的刊名、刊號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等,將教學與科研成果作為學報的辦刊宗旨。因此,學報的基本屬性就是,學術性、學校性、綜合性。從其屬性可看出,學報是為科研而生,展示科研的工具,可以說,沒有科研就沒有學報。但事實上,物質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學報在依附于科研的同時,也對科研產生了影響。

1.2 教學科研發展現狀

高等院校承擔著科學研究、培養專業人才、社會服務和傳承文化的職能,以及承擔各類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重要任務。因此,所有的高校都應該加大開展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和改革的力度,深入進行教學科研理論的研究工作。但是,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科研能力遠遠弱于教學能力的情況,并且,只有少部分的高職院校教師,參與過國家及省部級的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而且,高職院校在教學科研期刊上的數量非常少,產生的影響也很小。高職院校的教學理論研究已經遠遠落后于其教學發展水平。

1.3 學報發展受到制約

學報承擔著促進教學科研發展、展示教學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科研工作進展并不順利,大多數院校還存在著學報稿件質量較低、稿源短缺、期刊的特色定位、辦刊理念以及欄目設置等都無從談起的情況,不能起到促進教學科研發展、展示教學科研成果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學報板塊起步較晚,并且規模很小,大多數院校的學報沒有國家統一的刊號,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據2011年12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統計,由新聞出版總局批準公開發行的高職學院學報有240余種,約占高職學院總數的20%,其余院校多為所在省市新聞出版局批準發行的連續出版的內部刊物,個別高職院校尚未舉辦學報。我省2012年52所高職高專院校中,有公開發行刊號的學報僅有8所。

對于學報的編輯部門來說,沒有根據院校的科研發展來辦學報,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院校的編輯模式,被動地出版學報,沒有做到主動尋求教學科研成果、創新辦刊思路等。這就導致了許多高職院校的學報發展受到制約,難以做大做強。

2 學報對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積極影響

2.1 為教學科研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高職院校作為科研學術研究以及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其學術、科研成果不斷涌現。高職院校在學科、專業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科和優勢,而這些特色學科的教師的研究成果一般較多,如果將其合理地組織起來,那么,學報就有了自己穩定的稿源,然后,可通過這些教師向其他知名教師、專家約稿,增加稿件的來源,建設一流的學術交流平臺,從而帶動學校的科研水平發展,提高學校的總體競爭力,有利于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2.2 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許多的中小型企業以及鄉鎮企業呈迅猛發展的態勢,而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成果。科研成果的推廣與應用,與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能力和培養技術型人才密切相關。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作為基本目標,應該加強在應用科學研究方面與企業的合作關系。這就使得學報特色應運而生,其主動選題編輯策劃學報欄目以及對科研成果的展示等功能,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向企業現實的轉化,有力地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

2.3 有利于建設新學科以及重點學科

目前,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在教育事業上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從整體來看,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與企業的聯系、結合還不完善,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辦學效益以及教學質量還有待提高。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教學理論研究落后與經濟發展,這就導致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引導并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建立特色理論體系,從而保證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提高其生存發展的空間。

2.4 有利于發現并培養新人才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報板塊的開設,為培養院校的科研新秀提供了基礎。通過學報刊登的具有較高教學科研水平的學術論文,為青年學者的科學研究樹立良好的榜樣,能夠直接、有效地提升青年學者的學術視野。學報的內容在選材時,要具有一定的學術深度,學報的編輯部門要及時關注作者所研究的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并做到對該學科有比較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從而更好地指導并幫助他們找準切入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提高學報對教學科研促進作用的方法

3.1 做好學報的工作定位

教育部明確指出:學報要以反映院校的教學科研成果為主。因此,在進行學報的編輯工作之前,編輯部門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將編輯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編輯從最根本上來說,主要是保證學報的正常出版,并且提高學報的質量;科研則是提出專家辦刊、鼓勵編輯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學報不僅是廣大科研工作者以及教師發表教學科研成果的平臺,同時也很好地反映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因此,學報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科學研究的組織者、引導者、傳播者以及評價者。

在傳統的學報編輯工作中,學報的編輯并不是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而是通過欄目設計、組織稿源、評審稿件以及規范出版等行為,對教學科研成果進行組織、引導、傳播及評價等,從而促進科研的發展。作為一般的編輯人員,不可能做到對所要編輯的每一個專業課題或是每一個學科,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但是高職院校的學報,要促進教學科研的繁榮、發展,就必須要掌握每一個科研的基本情況,因此,必須加強對學報編輯隊伍的培養工作,并聘請各學科的專家進入學報編委會或兼職編輯,創建一批具有高業務水平的編輯隊伍,為其提供堅實有力的后盾。

3.3 從學報服務于科研出發改變期刊組稿方式

高職院校學報的辦刊宗旨是體現院校的學術水平、營造學術氛圍、引導院校的科研方向以及促進科研活動的進行等。對于學報出版稿件不足的情況,編輯部門應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原有的等待投稿的方式,編輯人員應該深入到教職工當中,主動幫助教育科研工作者,解決論文在撰寫、發表中遇到的困難,并且,要利用學報的交流渠道,幫助教育科研工作者向正式的刊物投稿。

3.4 加強與外界的聯系發掘新資源

學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進行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編輯部門應加強學報對培養科研人才方面的重視,在精心培養、熱情扶植本校內的青年教學科研骨干的同時,還應該努力聯系外部作者投入到學報的出版工作中來,形成一批具有高業務水平的作者隊伍。學報可以利用自己學術交流平臺的優勢,定期與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聯系,預約他們高水平、高質量的稿件,而這些稿件往往更能夠展現科技水平,從而提高學報的學術水平,擴大學報的影響力。

3.5 服務于企業宣傳其成果

針對高職院校的學報難以做大做強問題,學報應充分認識到學校面向社會、依托行業、服務企業的宗旨,并將其作為發揮學校的學科專業特長和優勢,創辦具有本地特色的技術專欄,將緊密合作的行業、企業的發展成果轉化為學術成果,并加以重點宣傳。通過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從整體上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

3.6 連通企業培養科技人才

學報應該努力成為企業和學校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紐帶,加強學校和企業在技術開發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本著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理念,將教育通過企業與社會結合,通過與企業共同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組織企業員工和教師的聯合,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教師較強的理論知識,并結合經驗豐富的企業員工,共同合作,撰寫出更加優秀的教學科研論文,同時可使得學校的教師及時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在為企業提供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提高了高職院校學報的質量,從整體上提高了高職院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有利于其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學報編輯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科技交流,實現互利雙贏的局勢。

4 結語

對于高職高專院校來說,要想提高其學報的辦刊質量,提高學報的影響力,真正發揮學報的作用,就必須轉變現在的辦刊理念,加強學報服務于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認識,不能只是被動地作為教師交流、傳播教學科研成果的平臺,必須要主動出擊,以促進院校的教學科研發展;要明確定位,打造特色的辦刊欄目,努力提升辦刊水平,將高職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發展與學報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高職院校綜合能力的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高校學報研究會立項課題(編號20110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4)

一、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型教師團隊的內涵與特征

教學科研協同發展的教師團隊是由一定數量專業、學科相同或相近,知識與技能互補的教師組成,以提高教學與科研工作水平與效率為目標,通過團隊內部協作機制、教學科研協同機制、外部政策保障機制實現團隊目標的教師隊伍。組織行為學理論研究成果及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教學科研協同發展的教師團隊通常表現出如下特征[1]。

1.適度的團隊規模。團隊規模以高效完成團隊工作任務為標準,規模過小會導致團隊內的合理分工難以實現;過大則會帶來協調與溝通的困難。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教師團隊,其大致的規模應在4~10人。

2.結構合理的互補型成員構成。結構合理,通常表現為團隊成員在年齡、職稱、學緣(學位及其受教育背景)等方面比例恰當,梯次明顯。而團隊與課程組的明顯差異為前者強調學科相同或相近,但專長互補的成員之間實現了“強強聯合”,后者的成員則往往專長相同。

3.對團隊目標的一致認同。教師們因共同的價值取向自發組成團隊,并在長期合作與交流中逐步達成共識,以團隊合作為主要工作形式,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4.專業技能與協調能力出色的團隊帶頭人。一方面,團隊帶頭人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豐富的科研、教學工作經驗,能夠為團隊發展指引方向并對團隊成員提供必要的專業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團隊帶頭人應具備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經驗,能夠有序組織團隊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協調團隊成員關系,并代表團隊與外界進行溝通。

5.團隊內部有效的協同機制。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教師團隊最為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建立起團隊內部的協同機制,包括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協同和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兩大類。內部協同機制的構建是保證教師團隊形成有序分工、共擔責任、相互促進的長期、穩定合作局面的關鍵,為團隊長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6.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教師團隊的建設以所在高校為最直接的外部環境,并從學校獲得資源的支持和以激勵機制(包括考核評價機制)為代表的政策保障。其中資源支持指為團隊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的條件;激勵機制則保證了教師團隊教師的付出得到科學的評估和回報,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二、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型教師團隊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從前述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型教學團隊的特征可以看出,影響此類教學團隊建設的因素可劃分為不同的層面與維度。為了能夠對團隊建設效果進行全面、系統、準確地評價,本文首先對各類影響因素及其關聯性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2,3]。

三、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型教師團隊建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篇(5)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與科研是兩個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廢一方。學校調整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發展,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教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實現有效轉化,充分應用于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科研的一體化,促使學校教育健康發展。

一、學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現狀

在新技術革命到來,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各國都開始重視學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國大學幾乎沒有不搞科研的教師和不搞教學的科研人員;美國則將絕大部分國家科研機構設在大學,交由大學管理。而我國學校教育正面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壓力,學校教學與科研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進一步復雜化。

目前我國部分學校和教師在對待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上存在著誤區,即重科研輕教學。部分學校為了自己學校的榮譽和社會地位,過分重視科研工作而忽視了教學工作;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業績,獲得他人與社會的認可,就極為重視科研工作的參與,而相對忽視了教學。這樣就導致了學校或院系教學第一線的力量難與科研第一線的力量相提并論,有些專業基礎課則交給年輕教師甚至是研究生來教學。這對培養合格的高質量高層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對此加以調整。

二、學校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必要性

學校教學與科研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然而,目前部分學校和教師卻過分地重視科研而相對輕視了教學工作。如果想扭轉這種局面,調整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更好地促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相統一,就有必要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實現教學科研的綜合化、一體化。

1.教學科研一體化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

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學校教育發展中,教學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廢一方,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是推進學校教育發展的長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就有必要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努力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推動科研。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對學校評估既要包括教學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兩方面的考核。通過相應標準的制訂,促進教學、科研的健康發展;通過硬性標準的實施,形成學校教學上質量、科研上水平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從而促使學校教育健康發展。

2.教學科研一體化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教師不教課,就不是教師;教師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科研是教師自我增長知識的過程,它包括專業科學研究和教學科學研究,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相輔相成。教師掌握了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教技,就能在教學過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過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所需自我學習、自我深造,將所學的新知識、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學。這種“科研―教學―再科研―再教學”就構成了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從而使科研帶動教學,教學促進科研。對一個稱職、合格的教師來說,科研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要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就必須促使教師既重視科研又重視教學,在教學和科研的領域都有所發展,這樣可以使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更有助于教師職責的履行與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學校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觀念,加強認識

學校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學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目前,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多,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機制也越來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標準仍具有很大的趨同性,科研成果仍處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評價的唯一標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不斷積累與沉淀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舉措都可能影響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學校領導應樹立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指導思想。目前,大多數學校對科研活動的獎勵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對教學活動采取的激勵措施大多是設置教學成果獎,評選優秀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二者在勞動付出與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別也是存在的。學校領導應樹立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指導思想,認識到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對學校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廢一方,讓教學與科研享受同等待遇,從而促使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兩者協調發展。

教師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學校教師的工作同一般教師的工作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學校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學校是科學技術的孵化器,在教學之外,學校教師必然要承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教師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學工作。作為教師,重點毫無疑問要放在教學上,對教師的獎懲、職稱評定等應該側重于其教學成績。在教師評價體系中必須充分體現教學工作應占的分量,聯系實際的情況,在教學與科研之間形成一個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促進教師教學科研雙豐收。

2.建立教學科研綜合評價體系

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科研有助于革新舊的學科,催生新的學科,提高教學的知識覆蓋面,而教學是對科研成果的傳播和驗證,學校及其教師既要重視科研又要重視教學,不可偏廢一方。學校建立教學科研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各項評價指標,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學科研活動中付出的勞動,給出一個合乎公平的客觀評價。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是促使教學、科研兩者協調發展,推進學校教育健康發展的長效措施。

篇(6)

二、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一些具體做法

1.開展對教材和試題的研究

課本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教學大綱的體現,中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是通過課本來體現的.但是,由于中學數學教材是以知識體系來編排的,而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成體系,散落在教材的各章節中,因此在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應該以一種研究的精神去實施.同時無論是中考或者高考,都會有一批高質量的試題產生,其中凝聚了各地數學專家與數學教育專家的智慧,不少試題體現了初等數學的研究成果,展現了新的數學理念和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我認為對試題的學習與研究,可以作為教師進入初等研究的一個現實可行的切入點.因為研究試題與教材的聯系,既能揭示數學體系的內在聯系,又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素材,有利于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質量.

本題以函數為背景,考查學生直線方程、遞推數列、不等式證明等基本技能,同時考查學生分析、歸納、探究和推理論證問題的能力,在解題過程中也滲透了對函數與方程思想、化歸與轉化思想的考查.

2.深入開展對課堂教學的研究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科研的基礎陣地,它通常由四個環節組成:一引導、二啟發、三講解、四練習.

篇(7)

大學分層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現代大學的層次化和多樣化,是由社會需求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所決定的,一些院校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和提高辦學水平,開始從教學型轉向教學研究型。

一、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基本特點

與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具有如下特點:強調教學與科研并重。絕大多數的教學研究型大學都是從教學型大學發展而來的。因此,在大學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型的過程中,首先強調的就是科學研究工作在學校發展中的地位,以爭取科研項目為目標,通過科研任務來整合科研資源,集聚科研力量,從而帶動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其次,通過各種政策來增強學科意識,引導學科建設。最后,通過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獲得學位點的授予權,推動學校各個層次的學位教育

二、我國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現狀

(一)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投入

1.政策投入。學校激勵政策明顯向科研傾斜。為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高校制定了多種激勵政策,仔細分析激勵條件,基本上是科研取向。

2.經費投入。高校科研在經費和物質上的投入可謂不計成本。一所地方大學,僅重點學科建設經費一項每年逾千萬,而教學業務費年/生均不過500元,萬人學校每年不超過500萬元。

3.精力投入。由于科研在學校發展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學校領導的大量精力用來考慮科研工作。在相當多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中,科研的地位并不亞于研究型大學科研的地位,學校在科研上的政策傾斜、經費投入的比重甚至超過研究型大學。

(二)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產出

1.科研效率低。教學研究型大學中不乏一部分科研基礎好、科研水平高的學校,但總體上說科研投入多,產出少。《中國大學評價》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2.無效科研充斥。教學研究型大學除了在科研成果總量上遠不及研究型大學外,研究成果在質量上與研究型大學存在更大的差距。

3.副產品:學術腐敗。大學教師全員科研,且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出成果,受條件所限,相當多的教師很難做到,其結果是導致學術腐敗。

三、我國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現狀

1.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師教學負擔很重,除正常教學時間以外,絕大多數教師在寒、暑假還需承擔一定的非全日制教學任務。

2.教學的中心地位沒有落實。教學研究型大學還是要有一個中心,即教學中心,教學工作的地位在學校不容置疑。然而,現實情況是,在相當多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中科研與教學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教學明顯處于下風。(1)多數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科研取向。(2)教育經費被擠占。(3)教師教學精力被擠占。

四、我國教學科研型大學應強調教學與科研并重

(一)在高校,科學研究是源,教學是流,二者是可以協同統一的

大學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將前人的科學發現、別人的科學以及自己的科學發現傳授給學生。若沒有科研,教學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教學內容也是科研活動的理論基礎,科研活動經過實踐的檢驗,產生新的定義、定理、定律,即理論,又可以變成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內容更變成了深層次科學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從科研到教學,再從教學到科研……這種良性循環,是由大學教師來完成的。

(二)教學與科研之所以相統一,是因為二者具有相似性,可以按相似性理論進行激活、聯系和整合

例如學科建設,這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任務。學科的發展正是教學與科研不斷結合和不斷發展的結果。因為學科的主要構件是:學科發展規劃、學術隊伍建設、學術氛圍、學術積累、學術條件等等。

五、調整教學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

要調整和緩和教學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的緊張關系,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轉變觀念,重新認識教學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的關系

大學科研與教學不應該是一對矛盾,大學教師參與科研,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諸多方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中亦能發現問題,成為科學研究的課題。從歷史經驗來說,洪堡將科研引進大學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改變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歷史,這是公認的事實。然而,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

高等學校首先是一個培養人的機構或場所,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教學是人培養過程中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環節,因此,教學不僅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主體性工作。我們認為,高水平的科研不是靠重獎激勵出來的。科技(下轉第178頁)(上接第174頁)大獎是對科學家長時間,甚至是一生對科學、對社會所作貢獻的獎勵,是社會公正的表現。所以,對于科學有興趣、有奉獻精神的大學教師,學校固然應該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但在激勵政策上無需特別傾斜,只要給予正常的與教學同等的待遇,他們就會自覺地為科技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那么,因為要急于獲獎而出現的種種弊端將大大減少。

(二)加強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教學質量評價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教學研究型大學重科研、輕教學與此有直接的關系。為加強教學,從政府到學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當前,必須在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政府和社會對大學評價提供科學的方法,為教學工作爭取社會地位,為非研究型大學之間以教學質量為中心的競爭奠定理論和方法的基礎。教學研究型大學之間的競爭一旦以教學質量為中心,社會對大學教學質量已有若干標準,如大學生就業率等。當然,目前的指標體系還很不完善,我們應加強對評價標準的研究。

(三)政府應調整投資策略

1.提高課題立項的門檻。中央和地方各類課題很多,應改變課題過小、資金分散的狀況,提高課題門檻。

2.地方對高校的科研立項應一視同仁。很多地方為保護科研資源不外流,巧立各種名目將部屬高校排除在外。因此,地方對高校的科研立項應通過平等競爭,使地方科研經費進入研究型大學;同時,讓地方高校一心一意搞好人才培養工作。

3.提高高等教育生均經費。由于國家劃撥的高等教育經費中相當大的比例被用作科研經費,致使生均人頭經費下降,教學經費不足。學校在科研上應該有特色,但在教學上不應強調特色,因為每個本科專業在學校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個學生都應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所以基本的教學經費和教學條件一定要保證,否則對非重點學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是不公平的。

4.政府撥款與教育質量掛鉤。政府應該運用經濟杠桿激勵教學研究型大學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教學上來,對忽視教育質量的學校應有相應的經濟懲罰。

參考文獻

篇(8)

北京市育英中學

2015年3月,海淀區教委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簽署了共同支持育英中學發展的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在育英中學加掛“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校牌,將學校作為教科院的教育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教科院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為育英中學發展提供全面指導和智力支持,在隊伍培養、資源開發、課程建設等方面密切合作,不斷探索構建科教一體化的學校發展模式。2015年,教科院成立了實驗校聯盟專家指導委員會,定期深入學校開展調研指導,從整體規劃的角度幫助學校梳理和確定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以及教科研支持的著力點。在教科研支持中,把教科院的高端智力資源首先作用于教師,通過教師作用于學生,使教學與科研相互成全、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1.開展課堂教學診斷,關注學生有效學習

教科院專家團隊以“關注學生學習有效性”為主題,先后進行六次覆蓋全學科的教學視導活動,聽評課總計達到222節,覆蓋所有一線教師的課堂。教研員們每次聽課后都認真地組織學科教師進行面對面評課,并以學科為單位向學校反饋聽課意見,提出改進建議。專家評課時不僅關注教會學生什么,更引導教師關注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自主空間;不僅要看教師是否講清了知識,同時更要看教學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被學生接受;不僅看課時內容的完整性,更要看教學過程和環節的有效性。學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體”(主講、探究、評價)的備課、評課運作方式,兩年持續改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診斷研究使得教師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烈,以學生“學”為核心的有效教學研究成為了教學工作的常態。

2.專家進課堂,示范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兩年來,教科院學科專家走上講臺,上示范課 11節,為學生開設各類學科講座15次,為學生做學科學法指導,與教師共同研究教學改進與提高的策略。他們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課堂,也把有效的教學方法帶進課堂,拉近了專家與一線教師的距離,激發了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每一次思想與方法碰撞的過程,都是教師自主發展內驅力生發的過程。

3.讓科研走進課堂,培養研究型教師

2015年開始,學校與教科院專家著力于研究把真實的教學問題轉化成科研課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通過科教一體化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參與了多個國家和市區級課題。這些課題大多來自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與需求。在教科院專家帶領下,重點開展的學科科研課題緊密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導向,力圖通過研究,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

4.建立學科工作站,發揮資源輻射作用

篇(9)

[中圖分類號] G40-05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9-0054-04

學科教研組是由相同或相似學科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組織,其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師貫徹課程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質量評價,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因此,教研組是實施課程改革,開展校本教研的主陣地和落腳點。

目前,關于教研組評價開展得較少,在我國課程評價改革中處于被忽略的地位,未能構建起評價的標準框架。我們認為,教研組評價是新課程發展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遵循新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教研組評價應該強調對全組工作的過程性評價,而摒棄唯學生考分的結論性評價。教研組評價的主體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主管部門的參與外,應該重視自我反思評價以及家長、學生參與的調查評價。教研組評價是質的評價與量的評價的整合,既要重視定性的特征描述,也應根據評價指標測算定量的分值。下面從評價的原則、指標、過程等方面分別加以闡述。

一、評價原則

1.導向性原則

教研組評價力求體現素質教育方向,體現新課程實施的要求,體現教研組建設的規范性,通過對教研組的師德組風、制度管理、職能發揮、課題研究、質量績效等方面進行考評,引導各校教研組發揚優勢,彌補不足,促進其發展。

2.可行性原則

教研組評價指標的制定應盡可能符合本市各學科教研組的現實條件,能夠在考評操作過程中有具體的可參照項目,以利于在相應的考評點取得有效信息,便于測定,便于分析,便于評價。

3.效能性原則

教研組評價指標在著眼于綜合考查學科教研組建設的基礎上,要注重績效與能力的考評,堅持以教研組的實際成績作為考評重點,突出考評的實效性。

4.綜合性原則

教研組評價過程中采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不僅重視對教科研成果的靜態評價,更強調對教研組建設過程的動態評價,并根據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進行綜合評定。

5.發展性原則

教研組評價目的是為了激發各學科教研組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科教育科研質量,把各項考評指標的要求轉化為教研組建設的行動指南,提升教研組的工作合力和區域影響力,從而促進廣大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的制定使教研組的評價過程有據可依,同時也為教研組建設指明了方向。本指標共分五大類20個項目,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定教研組工作狀況與成績。我們針對各個項目制定了評價細則,以分值計算,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教研組工作狀態越佳;同時,對教研組文化進行質性評估,具體要求如以下評價表。

1.師德組風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師職業的立足之本,一個優秀的教研組應該具有這樣的組風:從職業道德看,大家熱愛教育事業,樂于奉獻,對學生富有愛心與耐心;從工作態度看,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勇于拼搏,善于創新。對教研組師德組風的評價應突出綜合考評,強調多主體參與,如對教學效果的測評要尊重家長與學生的意見,年度考核中則要充分聽取同行和領導的意見,見表1。

2.制度管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研組管理制度是預設的工作章程,是教研活動有效開展的保證。教研計劃的制定應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商定,既要確立遠期目標,如高中三年總目標、學年和學期目標等,也要制定近期目標,如每月、每周的計劃等。教研組最核心的工作是按課程計劃實施教學任務,因此,規范機制也著力體現于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后測評這三個方面。這是每個教研組不可或缺的規章制度,見表2。

3.職能發揮

教研組工作的職能定位要準,教研組應該主要從事專業性的學術活動,而不是處理行政事務。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學改革,所以教研組最核心的任務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是學科教研活動永恒的主題。學生學習效果測評是教學評價工作的最終目的,對教學也起著監控與導向作用,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另外,教學研究的最主要、最經常的方式應以校本研修為主,同時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加強對外交流。校本研修與對外交流研討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方式,前者可側重于實踐中的問題研究,后者可側重于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因此,對教研組職能發揮情況的評價應將重心放在教學常規、學生評價、教學資源建設、校本研修、對外交流等項目上,并要強化對教研組工作過程與努力程度的評價,見表3。

4.課題研究

對提升教學質量而言,科研是第一生產力。教研組是一個學術型的研究小組,開展課題研究是教研組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對教研組工作的較高要求。課題研究不能脫離學校教學實際,應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道路。因此,教研組的研究課題應有校本特色,要源于課堂,歸宿于課堂,立足于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見表4。

5.質量績效

對教研組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發展過程的考核,也要重視質量業績的考核。學生的測試成績不是考核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但永遠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們依然要對學科高考成績以及全市調研測試成績進行分析,評定學生的發展態勢。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應該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教研組團隊的整體提升離不開區域性名師的支撐與引領,因此教研組的建設要有本學科名師培養的目標,并有計劃、分步驟地加以實施。另外,教師顯性的業績還體現在教學競賽、論文寫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這也是教師專業能力最直接的證明,應作為考核的重要項目,見表5。

三、評價過程

教研組的評價是個動態的過程,以揚州市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評審活動為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確定標準階段、實施評審階段和成果反饋階段。

1.確定評審標準

教研組評價標準的制定要尊重廣大教師的意見,維護教師的話語權,要充分發揮教研組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同時,要讓大家理解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的評審是為了深化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進地理教研組的建設和教師的發展,從而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地理教育教學質量。因此,評價標準是由教研室、學校領導與高中地理教師共同協作制定的,經歷了意見征求、磋商、修訂的過程。

首先,市教研室向縣教研室以及不同星級的學校下發了《揚州市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的評價標準建議書》,要求從“師德組風、制度管理、職能發揮、課題研究、質量績效”五個方面分別提出評價建議。然后,市教研室整合征集來的建議,制定了揚州市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評價方案(初稿),再次下發征求大家的意見。最后,召開了教研員、校長、教師共同參與的研討活動,本著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審制度的原則,對評價方案進行修訂,特別是就評價指標進行充分商討、論證,最終確定了揚州市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評價方案,其核心內容即前面所闡述的“評價原則”與“評價指標”兩大板塊。此外,還確定了評選方法和獎勵措施,提出每兩學年為一個考評周期,從而確立了教研組評價的長效機制。

2.實施評審計劃

對教研組的考評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平時督查與集中考查相結合,查閱資料與各類問卷、座談、訪談相結合的辦法。另外,由于城鄉差別,優秀地理教研組的評審分為“城市組”和“農村組”兩大系列,這對農村學校教研組的建設起到了激勵與推動作用。

揚州市自2005年秋開始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因此要求各校地理教研組的自評工作在2007年8月底前完成。各教研組根據評審指標,逐條對照,認真做好資料的積累、分類、整合等工作,完成自評報告,并提供各類有效材料。除評審要求說明外,提供的材料均指新課程實施后近兩年的各類成果證明。

各縣市區教研室根據學校教研組的自評情況,結合平時督查情況,對所屬學校的教研組進行初評,并分別推薦一所城市學校與一所農村學校的地理教研組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復評。

揚州市教研室對上報的所有教研組進行集中考評。評審小組赴學校充分調研,了解校領導、教師、家長、學生的意見,并對申報材料進行綜合考核。最后,每位評委根據評審指標打分,經過分值統計,將總分分別位居前四名的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的教研組確立為揚州市第一批高中地理優秀教研組。

3.反饋評審成果

優秀教研組評審活動的結束決不是評價活動的終結,還需要一個反思推優的過程。

由于教研組的評價標準是經區域性研究共同體反復論證形成的,既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又加大了管理力度,還推動了新課程的改革。更為重要的是,評價標準作為規范性的制度,界定了教研組的職能,使得教研組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教研組的評價是重視過程的評價,考評活動涵蓋了教研組兩年的發展歷程,有利于我們觀察到全組成員的成長軌跡,也將全市教研組的建設推上了加速發展的軌道,從而大大提升了教學的質量與效益。

篇(10)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作為大學的一種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國“百科全書派”提出,其實質是歐洲對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辦學實踐中貫徹并使之聞名于世的是19世紀初洪堡所領導的柏林大學。柏林大學從創立之初就堅持科研應為教學服務,一切教學均應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學之中[1]。千百年來,我國對教師的定義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進入現代社會,應該對這一定義進行拓展,變更為:師者,所以以傳道、授業、解惑、創新也。二十世紀初,以德國大學的Seminar為藍本,在北京大學首創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張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北京大學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所中國第一流的高等學府[2]。認為:“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因此,設立研究所,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也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到20世紀80、90年代,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學者伯頓·克拉克發現,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對長期流行于學界的教學與科研相融相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伯頓·克拉克基于自己對美國大學多年的實地調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當時美國大學中教學和科研日益分離的現狀:“知識的生產和創造者們儼然是大學中聲望卓著的優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學的知識傳授者則明顯地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大學的學術生活必須進行重構”[3]。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教學效果不一定成正相關,一些研究認為成微弱正相關,一些研究認為成不相關,甚至有的認為成負相關。根據對西南科技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學生反而喜歡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師。他們認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師,不僅具有相當的科研素養和水平,對課程內容理解充分,而且對學生也能細致體貼,講解認真負責,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科研能力強的人可能過多地將時間用于科研而忽視教學,同時,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智商高,能輕松理解課程的基本原理,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也能輕松理解,而不注重認真細致地講解給學生,導致學生對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師可能存在自身對課程基本原理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因而難以給學生深入細致地講解,導致學生對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這就說明科研和教學相融相長并不是必然關系。因此我們就需要尋找到一些途徑,以促進科研和教學的融合,切實達到科研反哺教學的效果。

一、轉變教師對大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看法,重視課堂教學與科研的結合

教學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科研也要圍繞教學展開,實現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的發展。“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師不僅要進行教學,而且還要進行科研工作。教師如果能夠堅持開展科學研究,就會對所研究領域的動態和前沿比較熟悉,就能把所講授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切身的創造經驗,把知識講活,使教學充滿活力,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對本專業的最新科技進展有所了解,從而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質量。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對《材料物理》專業課程的講授,提倡學生以“研究”方式學習,強調理論教學、文獻查閱與實驗教學三者的結合,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教學團隊經過長期努力,建成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課堂布置、課外查閱、課外小組討論、課堂學生PPT講解與討論四個環節,成功實現課堂教學與科研的融合[4]。比如說,《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溫超導材料”專題,2011年是超導現象發現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與Science等權威期刊都發表了重要評論,教學團隊相應地建立了文獻資源“超導百年回顧與展望”,讓學生更為清楚地了解了超導的歷史與發展方向。《材料物理》課程共建立了約20個專題、約80篇國外權威期刊論文為主的文獻資源,并逐年隨著相關學科發展而完善。通過對《材料物理》各個專題的研究式學習,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學生聽、說、讀與寫以及文獻查閱總結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過學術討論,許多專業問題越辯越真,對課程的認識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進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對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的實驗教學通常是一些基礎實驗和驗證性實驗,雖然有利于學生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掌握簡單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卻在運用綜合實驗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將現有科研中與本科實驗教學相關的研究工作納入到實驗教學中,通過科研工作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西南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十分重視實驗教學這一重要環節。學校化工涂料實訓基地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態建筑涂料課題組長期的科研和開發的技術建成的,應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模式,對應用化學、材料學等專業十分對口,在基地的設計時就明確了教學、科研中試和生產三個功能,現在已完成應用化學生產實習、“化學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藝”等課程實驗教學任務[5]。化工涂料實訓基地通過編寫生產實習指南,明確實習要求、實習內容、實習方法,并布置個人作業題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實習作業。個人作業主要包括:學習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礎知識,涂料車間布置和設備概況,涂料的配方設計和配料計算,涂料生產的分散、砂磨、調漆、調色等訓練,記錄各工藝環節的速度、時間等工藝參數,學習涂料各工藝環節的質量判斷方法和生產經驗,涂料基本性能檢測,涂料有毒有害指標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實訓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務于實驗教學,學生們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同學們開拓進取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從事產業開發的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和實踐能力,通過將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試和生產級別,大大提高了相關的科研研發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產和應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廣作用。

三、教師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凝煉為適合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提升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升實踐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自身能力、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基礎,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關鍵環節。一個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必須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原則,應該遵循與生產、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學生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學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借助承擔的科研課題,較好地實現了科研反哺教學,支持了學生高質量完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該實驗室完全是在導師所爭取的各類科研項目經費的支持下建成的,該實驗室從大一新生中開始吸納成員,培養其科研興趣,但核心成員是6名大三、大四學生和研究生,他們在導師指導下開始從事實驗工作,導師在黑板上畫圖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從根本上把握實驗。特別是學生參與各種標液配制和材料制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得學生對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觀的印象,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所學的各種材料的名稱。學生還學會了一些測試分析軟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學生畢業設計階段,導師將一個較大的科研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畢業設計題目,從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過程,到問題解決、成果總結、論文撰寫等環節全程參與指導,學生在完成課題任務過程中會涉及到幾乎所有的專業基礎課程中的知識點,通過課題任務的完成對專業基礎知識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學生通過無機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實驗,學會了如何分析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在導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現代材料分析測試方法》,并在樣品的分析測試中,熟練掌握了X射線衍射、拉曼散射、掃面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鏡原理,增強了感性認識,使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更加直觀、真實、具體。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將科研轉化為教學環節,使畢業設計內容緊跟學科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做科研的過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設備和器材,加深了學生對科研的系統認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四、積極組織各種創新實踐班、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作為科研促進教學的補充

李政道先生曾說,科研就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為了更廣泛地讓科研反哺教學,培養學生對相關專業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更多學生受益,我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先進機電技術創新實踐小班、材料與工程學院創新人才班、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等。

“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在全校每屆選拔30名以工科為主、不同專業的優秀學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機制。其培養過程采用基礎訓練、專題研究、系統設計等研究性教學方式,以實際工程問題的深入研究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導師為主導,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科研實踐使學生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與實踐技能,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興趣。首屆“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33名畢業生經過兩到三年的創新班課程學習,修完規定學分,并順利通過了由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參加并由中央電視臺和學校宣傳部進行現場錄像的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會,獲得了結業證書,畢業論文良好率達100%,優秀率達到50%,得到了答辯專家的一致好評。其中,李海南同學獲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王卓然同學主編的教材《深入淺出AVR單版機:從ATmega48/88/168開始》2008年6月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通過開展緊密結合工程實踐的探究式學習,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我校計算機學院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是為了解決實踐課程受益面廣但不夠深入、個別學生科技活動較深入但受益面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模式,實行“教師指導技術方案、研究生指導技術細節、本科生負責技術方案實施”的三級技術指導和文化交流體制,采用“一個學生科技活動社團、多個科研方向、若干個課題小組”的三級“集中-分散”模式進行管理。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開展活動兩年多來,在參與科技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表現突出,共獲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項目13項,學生獲得各級項目經費共計228,800元[6]。

五、實現科研反哺教學還需注意的問題

(一)重視科研與教學的平衡關系。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已經對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因果關系和本末秩序進行了明確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今天,也沒有明顯改觀,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勢。高校教師職稱評聘重在科研;高校實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個聘期,科研“硬指標”層層落實,易于考核,教學“軟任務”軟軟綿綿,得過且過;高校要上臺階,申報碩士點、博士點、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甚至大學排名等,都極其看重科研。宏觀和微觀環境都給科研以較高要求,教學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想擠進研究型大學,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無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終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掌握的關鍵。

(二)建立高校教師進入企業的長期合作機制。尤其是為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須推動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目前我校引進的部分青年教師學歷雖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畢業,可是卻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僅有理論是不夠的,沒有見過生產線、如何講解工藝流程?因此,可考慮輪流派遣青年教師到企業進修,每次至少一個學期,在這段時間里對教師教學任務不再進行考核。我校已經選派科技人員組成項目技術工作組到中核集團821廠掛職,以“玻璃固化”項目為接入點,進行項目合作工作對接,在幫助廠方消化吸收進口技術和設備,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同時,參與集團公司一些國家級重大項目的編寫、申報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可有效改善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校企雙贏。國防科技學院為改變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和核工程與核技術兩個涉核專業核心課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專業教師的現狀,也擬派遣青年教師到中核集團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廠)鍛煉,這種作法值得繼續推廣并深入。

(三)繼續加大力度建設教學科研一體化團隊。積極組織科研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教師和行業合作編寫教材。課程的許多內容涉及不同研究領域,因而教學應該和科研一樣,強調團隊合作,通過團隊逐步挖掘和積累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的科研資料和素材,將團隊科研成果應用于該團隊對應的課程教學中,更新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科研團隊加強與大型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多帶學生深入一些和專業相關的實踐單位,讓學生接觸行業一線,了解行業一線的實際工作并逐漸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給教師參加實踐教學培訓。

參考文獻:

[1] 董方,杜志強,王力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探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1(5):135-137.

[2] 宋孝忠.習明納:一種值得探討的教學和研究制度[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國外關于本科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探析[J].江蘇高教,2010(3):67-70.

上一篇: 人工智能辯論 下一篇: 勞動教育教學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精品免费人成视久久久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在线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