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29: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域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正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綜合性學習中,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有效的學習目標,指引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程設立了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學生的生活和社會活動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所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當地的自然環境,經濟特色、風俗民情,節日文化,文物古跡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為教學的有效資源。這就為盛澤的本土文化融入蘇教語文教學提供了方向。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端正學習態度
一直以來,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訓練,往往忽視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外,還要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形成。首先,要讓教學內容情感化。注重情感熏陶,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引導他們情感的投入。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其次,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將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要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讓學生“樂學”。導入盛澤地域文化,正是這種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徑。
地域性中的自然因素是影響繪畫題材主要表現內容,畫家創作作品來源于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牡丹江地域風貌,形成了獨特的“冰雪文化”,牡丹江別名是中國雪城。“冰雪”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地域符號,著名的雪鄉國家級森林公園坐落在牡丹江,這里的冰雪景觀最具有代表性,成為藝術家藝術創作的重要表現對象,決定了畫家繪畫藝術的總體風貌與風格特征。如著名的山水畫家周遵勝創作的“冰雪畫”作品帶有明顯的牡丹江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漫天飛舞的雪花、皚皚白雪帶給人們地域文化獨特的冰雪魅力,畫家的作品中冰雪世界讓觀者心馳神往,產生無限遐想,仿佛把人帶到了仙境。另外,還有著名的畫家姚厚武的國畫作品《寒林》《冬韻》《雪鄉情》同樣是描繪故鄉牡丹江的獨特地域景觀。畫家王長江的“雪鄉系列”之《雪鄉人家》《鏡泊冬日》為其代表作品,多采取以小見大、焦點透視、復雜中求深然,重復中求統一的手法,運用墨與鞏給予充分的表現源于對牡丹江地域冰雪文化有感而發。這些畫家以牡丹江地域文化所創作的“冰雪畫”是北方“冰雪畫”派重要的組成,其獨特的表現技法和創新精神同樣也推動了雪城冰雪文化的發展。牡丹江這塊黑土地上涌現出一批成績卓著、引人矚目的青年畫家,如水彩畫家戴劍波先生長期在牡丹江深入生活的他們觀照牡丹江雪景、認識牡丹江的特點,其中創作情境耐人尋味。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對畫家的精神世界、藝術視界、生活境界的巨大影響。創作出優秀的水彩作品《老黑山•橋》《鏡泊冰瀑》《老黑山橋》《北方的臘月》《激流融雪》《長白山晨曦》《鏡泊冬韻》,不僅在國內外屢獲大獎,而且還被亞洲水彩藝術博物館館藏收藏。
二、與專業發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論體系,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學習、理解、繼承和發揚雨花石文化。六合中專領導很早就意識到,雨花石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條經濟產業鏈,傳承雨花石文化、開展特色專業建設是大勢所趨。學校先后開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產業調研,邀請南京市雨花石協會來校進行了三次專業設立論證,最終在工藝美術專業開設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進專業發展,以專業推動校園文化傳播。雨花石雕刻專業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從2010年開設至今已有五年歷史,成為學校推廣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縮影。據許本洲介紹,學校主要從普及雨花石知識、建立專業標準、推動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完善專業建設。第一屆學生是以興趣班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學徒”,他們平時正常上課,遇到與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和專業實踐則跟著受聘大師學習。在雨花石知識普及方面,學校通過組織相關教師編寫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學研究》,并開設選修課幫助學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鑒、工藝加工等知識;將歷代歌詠雨花石的詩詞文章選編成冊,讓學生通過晨讀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與課本相得益彰,學校還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資源調查興趣小組,讓學生親身感受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這一以雨花石雕刻專業為中心,吸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普及方式,讓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給校園內的每個人。建立專業標準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學校聘請雨花石雕刻工藝大師作為專業建設指導專家,規范專業實訓中心建設,營造濃郁的專業實訓文化氛圍。指導專家蔡康麟大師是六合區雨花石雕刻工藝的主要傳承人,也是該工藝標準的主要制定人,經驗非常豐富,拿到石頭便能很快判斷出其價值、可雕刻的形狀、雕刻方式等。如今年過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陣”,既培養學生也培養專業教師,是校內推廣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創新技藝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傳統的雨花石工藝加工主要是拋光、拼裝和制作簡單的工藝用品,產品工藝簡單、附加值低。學校在雨花石雕刻專業建設過程中借鑒了玉雕、牙雕的工藝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藝。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過俏雕后價值往往提高了數十倍,這也吸引著更多的學生學習雨花石雕刻工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專業建設的主要職責,更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充分利用專業優勢,與六合區48家雨花石工藝加工廠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產業發展聯盟”,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定期會晤、崗位技術培訓、定標準培養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六合區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學校還邀請雨花石協會的專家和企業代表每年舉辦兩三場講座,讓校內師生更近距離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專業文化,建特色專業,育特長學生。”學校五年來共培養了136名該專業畢業生,76人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5名畢業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藝技能后創業成功,實現了職教富民的辦學目標,成為傳承和推廣雨花石文化的榜樣。
1.1布局形式
巴渝傳統建筑總體布局依山就勢,尊重地形地物,很少大挖大填破壞自然地貌,其哲學思想不講究禮制的約束,而是注重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尋求建筑形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建筑群鱗次櫛比,逐級而上,順應等高線的起伏與走向,與原始自然地貌和諧統一。單體建筑處理靈活多變,以長短不一的腳柱為支撐,減少建筑主體與地面的接觸,提高建筑對坡地的適應性。此外,巴渝傳統建筑還可附貼于崖壁,與崖壁緊密相聯,利用崖壁的承載能力支撐部分建筑荷載,節約材料,增強建筑穩定性。
1.2外觀形態
巴渝地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加上長江和嘉陵江兩江環繞,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吊腳樓等。山地地形起伏有致,體感強,賦予巴渝傳統建筑別具一格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出一種輕盈、靈活的建筑形態。巴渝傳統建筑屋面舉折,屋頂反翹,呈現出飛升飄逸之勢,減輕了因吊腳樓底層架空帶來的頭重腳輕之感;而出檐深遠的檐下通過設置柱廊,形成了一條為過往行人遮風避雨的過道,同時也是聯系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建筑色彩以當地原材料本色為主,青瓦白墻,屋架構件通常為栗色。在綠茵植被的環抱之下,鮮明的色彩對比凸顯了獨特的建筑形象。
1.3結構體系
巴渝傳統建筑結構方式主要分為木框架穿斗式、土石墻擱檁式和捆綁連接式3種。木框架穿斗式是繼承干欄式梁柱木架承重結構體系的產物,構架組合靈活多變,受力傳遞明確,各結構構件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對山地地形有很強的適應性。土石墻擱檁式直接用柱承接檁椽,梁使用較少,檁椽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搭在用楠木或杉木搭成的架子上,柱腳之間用竹木作橫向或三角形固定。捆綁連接式是采用竹木材料捆綁作為房屋構架的一種臨時性結構體系,主要應用于沿河一帶吊腳樓。捆綁連接方式自由靈活,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對于河岸陡坡懸臺適應性較強,也可用于修建多層房屋。此外,吊腳樓底層架空的結構體系能有效緩解巴渝地區潮熱氣候條件下建筑的通風、防潮、隔熱、遮陽問題,在經濟條件受限的情況下提高建筑舒適度。
2巴渝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巴渝傳統建筑所涵蓋的尊重生態環境、高效利用空間和降低成本的建筑理念與我國倡導節約土地資源和建造綠色建筑的理念一脈相承,在今天仍可借鑒和運用。在建筑創作過程中,用時代的眼光審視巴渝傳統建筑,尋求現代與傳統的相通之處,將巴渝傳統建筑設計理念融入現代設計中,不僅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而且能使建筑作品具有更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對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也十分有意義。
2.1體現環境特征的適應性設計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城市大眾文化形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相應發生改變,而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自然環境幾乎恒定不變。因此,建筑創作可通過對地區自然環境的適應性設計來表達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相對于環境氣候、建筑材料而言,地形高差是巴渝地區城市建設一個無法逾越的話題,同時也是設計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建筑布局與場地地形條件、周邊道路交通情況等有直接關聯,因此,應對地形高差采取的設計手法和構筑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注重對場地的高差分析和剖面分析;其次,為提高大型綜合體建筑對復雜地形的適應性,可將大體量建筑化整為零,使建筑室內外空間和功能相互協調統一。如重慶融匯麗笙酒店,坐落于歌樂山腳下融匯國際溫泉城內,場地北靠山,南臨河,地形高差達數十米。為保持場地原有地貌特征,減少大挖大填,通過對地形高差和剖面分析,綜合朝向、景觀因素,最終確定建筑總體布局、功能定位以及與場地的結合方式。建筑的主要造型部分集中在場地南側臨河的緩坡上,采用層層退臺的處理方式沿等高線逐一展開。引用巴渝傳統建筑“占天不占地”的建筑思想,通過底層局部架空形成酒店主要出入口。酒店沒有過多的修飾,而是順應山體走勢,與山體渾然一體,形成山體—建筑—水體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的良好景觀。
2.2構建獨特的城市建筑空間
近10年來,巴渝地區的城市發展在不斷進步中仍面臨一些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城市快速發展引起的城市風貌趨同和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作為完善和延續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城市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過整合建筑空間與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可以有效緩解山地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資源不足的問題。
2.2.1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建筑化
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建筑化即通過建筑的構筑方式在坡地條件下建造出新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可借鑒巴渝傳統建筑“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思想,在坡地構筑水平基面,提高單位用地面積使用率。如重慶三峽廣場就是利用建筑屋頂形成商業步行街,通過建筑的構筑方式克服地形高差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保證商業建筑面積的同時又獲得了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除此之外,三峽廣場還利用自然水體,結合地形高差,借鑒三峽大壩外在形態,建成半下沉式噴泉廣場,得到了市民的廣泛認可,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2.2.2建筑內部空間的公共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多,城市壓力不斷增大,城市公共建筑正大步朝著大型化、功能復合化發展。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出現,不僅緩解了城市公共空間不足的壓力,而且將建筑內部公共空間室外化,使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功能更完善、體系更完整,同時也給商業建筑內部帶來更大商業價值。如重慶楊家坪龍湖西城天街,將建筑內部各樓層步行通道與室外不同標高的廣場相連,同時將內部步行外廊作為供市民活動的公共開放空間,使建筑內部空間室外化、公共化。這樣,不僅緩解了城市快速化發展帶來的城市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而且也為商業建筑帶來了更多消費人流和商業價值。
2.2.3建筑剖面設計的靈活化
巴渝傳統建筑受地形條件約束,建筑規模通常較小。為盡可能地提高狹窄用地的使用價值,在節約土地和方便交通兩大主要因素的影響下,城市布局通常比較緊湊,各功能體往往采用混合模式。商住樓是混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將辦公空間和居住空間相疊合,形成上部居住、下部商業或者辦公的模式,有助于減輕城市交通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山地地形復雜地段,建筑用地時常處在兩條高差懸殊的城市道路之間,為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差處分別設置出入口,通過樓梯或坡道將兩塊不同標高的地塊聯系起來,提高山地城市的可達性,同時方便市民出行。
2西域文化對新疆油畫的影響
新疆油畫由于受西域特有的文化影響,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意趣。雖說新疆油畫與內地油畫在表現技法和語言風格的表達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色彩運用方面,新疆油畫很注重畫面色彩的搭配和表達。畫面色彩普遍偏于濃烈艷麗,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這也許是為了更加適應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表達。因此,大部分的新疆畫家在繪畫創作時,很喜歡用濃烈的色彩和奔放靈動的筆觸來表達畫面給人以情感的升華,更加注重色彩的豐富變化。新疆的藝術家由于受地域的影響在創作時更喜歡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讓畫面效果帶有明顯的裝飾性。
2實施措施
2.1突出地域特色
突出“鹽城濕地特色”,搜集整理濕地文化教育資源,融入設計教學,培養學生對濕地文化的認同;江蘇沿海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被稱為東方濕地之都的鹽城有“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自古以來我們祖先用丹頂鶴作為吉祥、長壽、幸福和忠貞。丹頂鶴在先秦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多有出現,如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在雕塑中,春秋戰國時期,鶴體造型的銅禮器就已經出現。道教中丹頂鶴飄逸的形象已成為長壽、成仙的象征。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悠久的生命歷史,古人把能夠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它象征麋鹿與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可見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古文化的印跡和現代文明的車轍交相輝映,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有很大的利用和發展空間。因此應該利用好濕地文化優勢,打造濕地文化藝術課程,建立具有特色的家紡課程。本著利用特殊資源進行人性化創意,個性化、生態化和田園化的風格創作,這是高職家紡設計課程教育的新亮點。根據高職室內軟裝專業的課程目標、學校性質、文化特點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同企業結合的鹽城濕地文化資源,以市場為主導,有針對性地研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與教材。不但提升鹽城濕地文化在全國的認知度,而且提高高職家紡設計教育課程的自主性和順應市場的靈活性。打造濕地文化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協調一致。
2.2學科整合
學科整合。地方資源與藝術教育相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的所針對的市場崗位多側重于學生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態度等綜合方面的能力,而校內的綜合實訓課程的實訓內容較為單一,很少涉及整個綜合實訓項目的全部環節,不利于學生系統和全面的認識到設計的整體流程,將實際的任務同實訓課程相結合,將各個實訓知識點導入到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2.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企業指導下,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實現校企合作家紡課程的文化性、特色性和市場開發性;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既促進了學校課程的優化,又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先進的生產技術。因為行業企業受市場規律影響及經濟利益驅動,多采用代表行業動態及走向的新技術和技能。校企合作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還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在創新中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色彩作為首先被人所感知的設計元素,在室內空間中的空間感、舒適度、環境氣氛等都能直接通關色彩使觀察者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色彩空間在烘托設計靈感增添藝術氛圍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國傳統建筑中色彩的運用因為封建禮制的約束有著嚴格規定。
1.2材料運用上體現地域文化
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使得材料的使用和生產趨于同化和規格化,很多環保工藝簡單的新型材料在全球被廣泛使用。從一方面來說這些新型材料的流行對于地域性差異是一種削弱,但這些材料本身確實具有傳統建材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就要能夠通過新型材料去傳達地域特色文化。如通過不同肌理效果的材料再現古代城墻的厚重感,用現代鐵藝燈具仿照古代燈籠造型作為裝飾等等。
2西安westin酒店設計實例
2.1整體展現“新唐風”
西安威斯汀酒店坐落于西安的大雁塔南廣場,東臨廣場西路,北鄰環塔路酒店一共有六層,地下兩層地上四層,由酒店,博物館以及商業廣場組成,酒店及博物館均以現代風格結合唐文化風格為主。大唐不夜城景區為了尊重城市肌理和歷史文脈,規劃布局采用了中軸對稱、正南北向的棋盤型里坊和道路系統。作為整個景區的一部分,Westin酒店的平面布局也采用中國傳統幾何紋樣,四幢主樓由磚石和灰泥屋頂構成,組成不規則的長方形形狀,體現出一種中國古代建筑多規則對稱的特點。
2.2地域文化的再現
酒店大堂展現出整個酒店的設計理念:極具歷史厚重感的唐代風格與清新現代的設計元素相平衡,搭配綠色植物體現威斯汀品牌獨特的健康理念,為賓客營造親近自然的舒適,輕松氛圍。大量的木板飾面的運用,結合明清時期家具營造出樸素典雅又不失大氣沉穩的中式風格。酒店的整體風格都是現代與古典的結合,在空間格局的劃分,材質肌理的運用,色彩和文化元素的運用都很好的體現出“新唐風”的獨特性,非常完美地將西安的地域文化特色與現代酒店建筑空間融合在一起。
二、城市氣質應在城市雕塑中提煉
城市氣質是城市社會生活幾十年上百年約定俗成逐漸成形固定下來的,它貫穿了一座城市的整個歷史。城市的面貌特征、文化傳統、習慣習俗等也成為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城市所處地理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有關。每一個城市有不一樣的城市氣質:北京莊嚴而穩重,上海智慧與包容,杭州精致而溫柔,南京成熟與內斂。在城市雕塑中,要體現城市的氣質,例如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大鐵牛像,它象征著奮發進取、勤勞有為,代表著周口人民分發進取和辛勤勞作的精神,已經成為周口人精神與氣質的象征。它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已超越普通的美學價值。深圳市“深圳人的一天”城市雕塑組,活靈活現地呈現了“經理打電話、清潔工掃地、路人看報讀書”等人物和場景,組成了深圳普通市民的一天。
三、地域民俗文化應在城市雕塑被挖掘
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把它們融合到城市雕塑中也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民俗文化不僅反映著人們純真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了文化歷史的精神內涵,是傳統精神與當代藝術、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一種完美結合。將民俗文化中的神話題材融入到城市雕塑作品中,使人們看到雕塑就會通過聯想撫今追昔、思緒萬千。因此,充分挖掘蘊含當地民俗文化題材并在城市雕塑作品呈現,把當地民間傳說及人文傳統作為作品取意的基礎和依據,使雕塑既具有當地傳統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時代特征。這樣,雕塑作品就可以滿足不同文化層面的人的審美需求,人人都能接受。例如蘭州的熱冬果、牛肉拉面等,天津的吹糖人、租界的馬車、磨粉和面等雕塑。沿著天津五大道上建造了許多帶有天津民俗風情的雕塑,這些雕塑很容易把人們的思緒帶到老天津時代,人們喜聞樂道這些好的雕塑作品。
1.何謂地域文化
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曲折漫長的積累和沉淀過程,世界的文化不是來自于同一源頭,自然就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問題,世界上每個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民,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形成了與其他民族、地域不同的語言、文化、道德、價值和審美觀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2.包裝的地域化設計思想
包裝藝術設計是將各類不同的商品加以保護及美化,將商品的優點及形象盡量展示,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從而促進商品的銷售活動。包裝設計的思維是一種具有長期戰略的定位思想,它包括五“W”(what、who、when、where、why)方針。其中的“where”即是“什么地點”,是指包裝設計的地域依據。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包裝設計的靈感發源地,在設計中起著重要的基礎和指導作用,設計師常常通過對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來解決設計中風格的問題。
3.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地域文化,是設計師的靈感來源,地域傳統除了可以體現商品自身的個性和文化性以外,也可以使消費者更加明確自己所要選擇商品的特色。包裝設計思維的起始點往往是商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最終展現給消費者的是能夠區別于其同類商品并可以傳遞獨特文化信息的完整產品包裝。
在包裝設計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品都可以運用設計的語言相互溝通,并在包裝中體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如英國的包裝十分注重典雅的整體風格,在材料的選擇、色彩的運用、圖形的組織以及華麗的文字上都體現出濃烈的英倫氣息;日本的包裝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更加重視表現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設計風格簡潔大方并充滿本土的文化韻味,地域特色非常明顯。世界優秀的包裝作品,帶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往往都會成為焦點,其設計觀點力求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通過包裝將民族性與國際性的交融表現出來。
二、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在信息社會,現代包裝藝術設計更加注重包裝的造型以及色彩、圖案和文案,成了隨商品而行的、體現地域傳統文化的廣告。
1.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文化特色的運用
“文化特色”一直是商家和消費者所鐘愛的包裝風格形式。如何適度運用“文化特色”,將商品自身的特點與地域文化巧妙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影響包裝設計的發展,以下幾方面設計師應加以注意和思考。
(1)設計者要從創新觀念的角度進行思維
現代包裝設計的構思是一種創新性的思維活動,是融分析、研究、發現、創造的復雜過程,設計師運用自己的文化知識、經驗、感覺、借鑒、綜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通過包裝設計構成的元素表現主題,努力創造品牌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因為包裝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設計必須傳達商品的文化性,因此,設計者在其原創力的驅動下,始終應該堅持他的觀念和構思,都應使其原始的主題和他所決定傳達的信息更生動、更可信、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2)設計者要從同類商品的文化角度進行思維
包裝設計師在接到一項設計任務時,要充分地了解市場上同類商品的銷售情況并研究它的成敗因素,同時收集大量的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典型包裝,研究它們的設計特點和市場流行趨勢。只有透徹充分的分析,才能對設計任務進行合理、合適的包裝設計,才可能在商品上市前得到企業的認可。包裝中是否運用文化性的設計風格要視產品的實際情況而定,首先要看產品的用途是不是適合文化性的包裝風格,選用何種地域性的文化去表現該產品;其次是產品本身是否帶有歷史的文化烙印,從歷史文化中選擇設計風格;再者是產品提供給何種消費群體去使用等因素。
(3)設計者要從商品主要消費群體的角度進行思維
成功的商品包裝應該是經過市場(商品主要消費群體)的認可,并且是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設計。任何產品如果不被市場認可,不管如何為設計者所推崇,也只能是一件藝術品而已。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如果不被多數人認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設計不僅僅表現為設計師的個人意志,而是設計者走進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后同消費方換位思考的總和,這對商品包裝的成功與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設計者要從商品定位的角度進行思維
商品的設計風格定位已經變成某種物質性的文化消費。產品經過包裝后就變成了商品,在上市前首先是要選擇銷售方式,即產品的定位,銷售對象定位,產品與銷售的組合定位等。同時還應了解產品銷售地域的生活風俗、禁忌等問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只有銷售方式的準確定位,才能受到廠家和市場的歡迎。一件好的銷售包裝,在定位方法上強調主要的表現方面,定位具有雙重性,使不同的人因其心理狀態不同,而感到這種產品包裝是專門為他(她)們設計制造的,從而引起較大的購買欲。2.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
由于包裝絕大多數是銷售包裝,包裝設計時除了考慮對商品的保護性和宣傳性以外,還要在包裝上體現出明確的地域特征,通過視覺對包裝語言的文字、色彩、圖形等獨特的傳達方式,來傳遞各地域的商品信息,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這是設計者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1)包裝設計中以圖形表現地域文化
人類在交流的活動中,或許會有礙于彼此語言上的阻隔,但是,借著對圖形語言的某種共識,實現“世界語”的傳播效能。圖形是設計師設計思想的體現,也是設計作品的具體表現,同時進一步地影響著人們對某種商品的感性判斷力。圖形作為文字的輔助功能,賦予了文字具體的形象,在包裝上使用具有地方特點的圖形可以強化商品形象的作用,這是包裝設計中常用的設計手段之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圖形是一種體現內涵觀念與情感的視覺語言,表現力極強,可采用地方風景、人物服飾等圖片來增加特有的象征性、風俗性、奇特性,增加消費者對商品產地的興趣。
(2)包裝設計中以色彩表現地域文化
在包裝設計中,色彩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和構成要素,能夠激發人類的各種聯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顏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體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已經完全接受和認可它所具有的代表性。包裝中地域色彩的設計要點一是具有醒目的地域識別能力,二是具有色彩地域象征性來影響人們的情緒,三是地域色彩的聯想與暗示作用。因而在包裝設計上,可以充分發揮這些地域形象色彩的傳達能力,以潛在的暗示或味覺的誘惑,吸引并打動消費者。
(3)包裝設計中以符號(字體)表現地域文化
符號(字體)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是包裝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形式,這種表現形式最具代表性,突出表達了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的精神形象和情感氣質,表達和發揚了各個不同時代社會普遍的審美規范和審美理想,構成了人類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具有獨特文化的表現。如中國的“太極圖”、“方塊字”;美國文化的顯著特征標志“$”;英國的“米字格”等。通過這些識別性極強的符號作為商品包裝的表現形式,保證了商品在信息傳達上的獨一性和文化性。符號(字體)傳遞設計的要點一是準確,二是識別性,同時又具有傳達潛在藝術信息的功能。
(4)運用我國的文化特色進行現代包裝設計、建立品牌形象
縱觀國內的商品包裝,文化特色類的包裝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六必居”醬菜、“酒鬼”酒、“念慈庵”中藥等著名品牌,他們作為歷史文化和地域性的產物,不但聲名遠播而且在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不僅是經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發揚傳統文化的魅力,其設計風格長期影響著市場上的同類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強大吸引力。在包裝設計中恰當的表現地域的文化特色首先就應透過其形式之實把握其精神之真,更多的關注傳統地域文化,將其文化內涵化為自我修養,在設計中自然地體現,傳承超越本源,從形式上重構升華,賦予整個包裝設計以更高的文化格調,使人能夠在包裝的美感中,體會出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深邃的傳統地域文化精神。
結語
人們對傳統的喜好是千差萬別、不斷變化的,因此,現代包裝設計中表現地域傳統的特點應在尊重人類歷史風俗的習慣和各區域人們的生理感覺上,避免個性的特征與表現的主題發生矛盾沖突,在崇尚個性的時代,人們以體現地域特色作為個性象征的心理是不容忽視的。具有地方濃郁特色的包裝猶如一位文化使者,創造著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聯系與溝通的紐帶。對設計師而言,“為傳達而設計”的信念高于一切,以“人”為本的設計是根本的宗旨,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是設計師的義務與責任。
參考文獻:
[1]宋寶峰:《包裝容器結構設計與制造》,印刷工業出版社,北京,1996。
[2]楊仁敏:《包裝設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重慶,1998。
二、地域文化對發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一直以婉轉優美的姿態立足于中華大地,不僅具有審美性以及值得深入鉆研的價值,更具有強大的實用。藝術設計是一種集審美、專業、技術及實用于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培養傳承地域文化的專業性藝術人才是時代所需。首先,地域文化是我國各區域厚重的文化載體,是構建學校特色的社會土壤,是藝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源泉。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思考,也基于人文素養在大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高校應將公共藝術教育打造成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學項目。其次,高校通過地域文化傳播,可使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名片。為使地域文化成為公共藝術教育教學中的特色項目,各高校公共藝術專業可根據課程標準編印教材、組織比賽、建立地域文化公共藝術研討工作室、開展非遺夏令營等,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完善教育體系。學生可利用圖書館、多媒體、地方遺跡等渠道獲取學校周邊的地域文化資源。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組織知識講座、曲目欣賞、文藝演出等,通過多種方式將地域文化充分地滲透到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課程之中,讓每名藝術生都能深切地感悟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再次,將地域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有機結合,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空間。文化的傳承在于教育,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將增強藝術院校學生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最后,將地域文化與藝術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推動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地域文化反映了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特色產品的創作源泉。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現狀
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以及國家教育部門對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深入人心,開展力度逐漸加大。但現階段,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人文基礎薄弱、藝術教育機構不健全、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運行體制不順暢以及缺乏完善的體制保障等,與公眾的發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從管理機制和藝術教育機構設置上看,大多數高校藝術教育及美育素質教育設置的科研室,一般是隸屬于藝術學院或人文學院,自主發展能力有限,發展空間較為狹隘。部分高校雖然成立了獨立的藝術教育部門,但由于人們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特性認識不夠,教師的實踐工作無法得到完全的認可,教學工作量計算與其他學科相較而言缺乏合理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除此之外,美育課程設計往往缺乏新穎性,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教師在申報藝術課程時也存在盲目性,導致藝術課程設置沒有章法。藝術課程活動背離了普及教育的初衷,最終陷入應試教育的窠臼。
四、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現階段,從我國整體高校藝術教育范圍來看,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部分學校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喪失了教學特色和教學目標,導致了教學質量下降,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如何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構建高效高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從而有效傳承、弘揚我國地域文化,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人才,已經成為廣大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理論角度分析,利用地域性文化特色優化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教學知識面上,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模式橫向發展,在重視學生藝術專業基本技能與藝術熏陶的基礎上,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大大提高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深度認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其次,在公共藝術教育專業特色方面,高校藝術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將公共藝術教育專業教學模式與地域文化特色有機結合在一起,注重把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理念與我國各地域文化之間的辯證互動關系,從而使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在藝術教育教學之中,進而使得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深入發展我國地域文化中的傳統歷史文化。再次,學院還可通過邀請校外藝術名家、當地民俗民風藝術專家來校開設專題講座,開闊學生視野,活躍校園文化。除配備專職音美和美學理論教師之外,還可建立一支校內外結合,地域、民族特色相結合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科研隊伍,進一步完善公共藝術課程課堂教學體系。最后,發揮我國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能夠不斷豐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內涵,積極拓展公共藝術教育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思路,從而進一步實現擴展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特色的辦學需求。因此,將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高校公共藝術學科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將成為藝術教育教學的重要發展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