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29: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更新教育觀念,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決定、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發揚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懼感和緊張感,以親切的面孔、鼓勵的話語使學生覺得可親可信,讓學生在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氛圍中,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教師要由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間多邊活動的過程,真才實學的教與真情實感的愛、真心真意的幫結合了起來,就能激起學生的內心動機和智慧。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讓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學習的快樂。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在學生明確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閏年的2月是29天之后,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閏年的規律。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得出了4的倍數的年份是閏年這一結論。此時我又指出:如果是這樣的話,每400年中就多算了3天,人們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這一課例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師生合作、交流與碰撞的課堂才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課堂。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就無從“探究”。教學中,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及心理特點,將教材中抽象的、單一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身邊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引發出所要探究的問題。 例如,教小學數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開始我就用挑戰性的語氣說:“同學們,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老師一看就知道,不信,咱們試試看!”接著讓學生說出一些自然數,而我能對答無誤,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訣竅”,想趕快揭開心中的“謎”。于是,學生求知若渴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知識,成了主動探索者。再如“元、角、分、的認識”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答“10+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學生回答“能”。那么,“1+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學生回答“不能”。我說:“學了這節課,我們就有辦法使等式成立。”學生一下子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注重實踐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小組合作,互相討論、交流等,這都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獲得知識,培育能力。 例如,在講授“圓的周長”時,按以下過程引導學生:
1. 自己演示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上講臺操作,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演示“圓的周長”,使學生對圓周的概念有一個形象的感知。
2.自做實驗
學生人人動手操作,把準備好的三個圓(課前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做成三個直徑不同的圓),分別沿著直尺滾動一周。
3.自主活動
學生觀察后,組織小組討論:滾動一周的長度與直徑長有什么關系?讓學生盡情地自由發揮,暢談己見。
4.自我歸納
不論圓的大小如何,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些。這個倍數是一個固定值,我們把它稱為圓周率。
5.自推公式
通過多媒體的信息傳遞,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這種引導教學方法,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認識到教學過程就是自己跟老師共同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各自顯示出了特長和才華,結果是中慢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得到了提高,優秀生得到了進一步的的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而且提高了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深挖課本功能,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獨特見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不依賴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思維更具挑戰性。例如在教學了“百分數應用題”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題:
例1、某小學去年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80%,今年男生增加15%,女生減少20%,問今年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這題,大部分學生都采用分數應用題的一般解答方法進行解答,但是有的學生向我提出,可以設具體人數進行解答,我請他說出解題思路,他這樣回答:設去年女生100人,男生則為80人,今年男生為:80×(1+15%)=92人;今年女生為:100×(1-20%)=80人,今年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92÷80=115%我及時肯定了這位學生敢于向老師挑戰、善于質疑的精神。
2、培養學生探究質疑,激發學生創造欲望
在教學實踐中,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如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提出圓面積一定要用“S=πr2”這個公式來計算嗎?我則面帶微笑,引導性地問:“那么你說呢?”這個學生回答:“圓剪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寬是圓直徑的一半,因此我認為可用:S=1/4CD或者用1/4πd 2”這位學生的回答無疑是一個創舉,我和同學們都給了他熱烈的掌聲。
二、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學生集體合作
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喂養”式教學格局。
1、一題多解,交流學習。
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式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
例如學習了“工程問題”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題:
例2、要加工810個零件,單獨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現由甲乙兩人合做,需幾天完成任務?
絕大部分學生都采用了以下兩種解法:
解法一、先分別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數,再求出甲乙合做時每天加工的零件數。根據題意,列式計算為:
810÷(810÷15+810÷10)=6(天)
解法二、設要加工的零件總數為“1”,則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別1/15和1/10,列式計算為:
1÷(1/15+1/10)=6(天)
我問還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嗎?
學生們經過分析思考并討論,認為根據題意,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這就是說,乙干1天相當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當于甲單獨做(1+1.5)天。甲單獨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時,只要15÷(1+ 1.5)=6(天)
這樣,擺脫題型束縛,使得學生思路廣闊,解法靈活簡捷,學生的思維優化也會得到充分體現。
2、突破難點,集體合作。
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
如在圓周率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量幾個大小圓的直徑和周長,然后再分別用周長除以直徑,這樣就讓學生自己發現所有圓周長和直徑的比約都是3.1416,這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氣氛里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再如學習圓面積公式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試著剪拼圖形,一起討論。使學生在想、做、說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融合,結果學生們拼出了多種圖形。這樣,不但得出了圓的面積公式,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并使學生產生新的、有更豐富內容的思想。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教師首先要具有創造的精神,并要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意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造的意識,學生的創造意向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
2.師生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倡教師應當好“導演”,學生要當好“演員”。在這種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參與”關系。
3.形式觀。在教學形式上,強調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實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一、自主學習
1.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富有個性地主動地進行學習。
2. 過去教師在舊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由于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只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在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向活動”,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向體。教師根本沒有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更無從談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導致了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品格的喪失,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針對這種狀況,在新課程先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徹底改變舊的教育理念,要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動性、系統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識交流的過程,而英語的成效主要在于學生的學。
(2)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是促使學生自覺主動愉快學習的先決條件。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最主要部分,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情緒才會高漲,情態才會投入。如:在講六年級一冊下Lesson71 課時,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我上課帶來了一架壞的模型飛機,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我馬上問:Whose plane is it? Do you know?學生有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 有的回答:It’s…’s 最后當學生猜對是教師的時,我接著問:Do you like it?學生回答:No.我問:Why?有的學生就能答出:Because it’s broken. 我說:Yes,it’s broken now.我馬上接著問幾個同學:What’s wrong with it?學生回答后,我問:Can you mend it? 有的學生直搖頭說:Sorry, I can’t.有的說Let me try.還有的說:I think I can mend it for you.我很高興地回答:Oh,thank you.然后很自然地帶領學生學習有關修飛機的對話,這樣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盡量使語法知識與學生生活接近,與學生實踐結合,活化教學內容,學生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即手腦并用式的學習,動手操作環節,目的是點燃學生的興奮點。
(3)教師應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行,給學生充分信心,鼓勵,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合作探究
1. 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式。合作學習非常強調課堂上的人際互動關系,即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礎之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監控者和咨詢者,學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組里也能扮演“專家”或“教師”的角色,與小組同伴共享學習資料,互相影響,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實現小組目標。探究是探索知識,找尋研究,調查的活動,更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2.在過去長期的英語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學生成為被動的課堂配角,難以達到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為目的。學生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當今新課標倡導學生的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索的學習方式,強調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
(1)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探究學習的前提。教師應關心愛護、真情對待每一位學生,改變過去的“教師說的就是對的”舊觀念,徹底改變節節課板著面孔對學生,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局面。師生共同進行學習和交流,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怕犯錯、敢于提問、敢于質疑,而這一點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的前提。
(2)提問和質疑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和質疑使學生敞開思想,各抒己見,把知識活化。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盡量采取合作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中動腦、動嘴共同參與語言實踐,從而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可互相彌補、借鑒啟發等。提問可以是師問生答,生問師答,一對一的生生問答,組與組之間的生生問答及小組合作的問答對話等。我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時,我相繼提問許多學生,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這時我馬上又問:“Do you want to know the favorite sports about the others?”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Yes”那好,Let’s make an interview now.隨即學生們可以自由下位問答,每個學生都可以是采訪人,又可以是被采訪的對象,互相回答,最后有的學生又問起了老師,于是角色發生了轉換。課堂上呈現出一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熱烈場面。學生既學會了句型結構,又掌握了提問的語言功能。同時生生間,師生間的關系通過交互更加融洽。學生的合作意識大大增強。
在課堂上,一個有難度、學生感興趣、足以引起探究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他們的探究意識。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從多方位設計各種思考題,促使學生勤于動腦,發展想象思維能力。通過小組互動學習,利用新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探究。
例如學習Unit 25 Lesson99 閱讀時,我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day?”這個問題一提出,全班學生思維馬上活躍起來。許多學生舉起了手,有的回答:“I want to make a homework machine.”有的回答:“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oking machine.”…學生們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異想天開。此時學生對制造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馬上請學生通過提問作了一項調查,然后口頭報告以下內容:
The boy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robots .
The girl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cooking machine.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學主要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的教學模式。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雖然教學過程規范,重視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注重學生的身體發展,有利于技術的掌握,但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不相符合。在自主、合作、探究三種新的體育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關鍵。下邊談談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一、轉變觀念、營造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意識
中學體育課運用合作學習法對廣大師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實施這種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同時加強相關理論的學習,充分認識這種教學方法的時代意義,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讓學生明確探究學習的重要性,給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而不是將正確的答案拋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和興趣。另外,要不斷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經驗,以此來充實和完善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認識到“主導”與“主宰”的不同,不代替學生完成一切事情,在教學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準備活動這一部分,不一定每節課都由教師親自帶領學生練習。教師幫助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動作積累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分成四人一組,由當天的小組長負責帶領本組成員,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練習,這樣即使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又較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使學生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部位及相應的名稱。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優化教學方法,創設合作學習的空間
教學方法的x擇在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如何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法,使復雜的教材變得簡單,使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樂于學習,是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思考的。教師在選擇教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水平等特點,設計和創設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合作練習、交流、討論、探究、嘗試、評價的練習與選擇的空間,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練、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單、雙腳跳的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小紅帽過生日”請同學們去吃蛋糕,但要達到小紅帽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獎勵的情境。這就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利用小沙袋,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互相幫助,共同努力,完成要求,“吃”到香甜的蛋糕。再如在耐久跑練習中,教師將通常使用的集體練習法,轉化為自愿結合兩人一組練習法,比比看,哪一組能通過努力,不掉隊,互相鼓勵,完成練習。這樣的練習效果遠比集體練習的效果好了很多,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互相關心的品質等。
三、正確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與能力
合作學習是一種方式,同時更是一種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智慧,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創新的學習過程。合作學習是一種團隊行為,每個人都必將為集體的勝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揮個體潛能。個體間只有相互理解、接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支持集體活動的目的與動機,形成統一意志,才能獲取最大成效。例如:在利用跳繩進行初學跨越式跳高練習中,學生自愿結合三人一組,在教師沒有進行任何動作提示后進行練習,教師深入觀察,看到小組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開動腦筋,分工、合作,把自己想出的動作進行交流、嘗試練習,根據教師的要求不斷改進,使動作更趨于正確,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合作學習,如何進行合作學習及在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后對他們今后進行更多領域的學習能起到什么樣的促進作用等,并且對學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在合作的伙伴中,形成信任、交流、了解,學會分工、合作,在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學習。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練習。例如,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比一比哪組最先完成或哪組想出的辦法最多等等,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工,只在每事問。”可見,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有更大的價值。教師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應從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始,以引導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營造求異問難的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外國有位著名教育家說過:“只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由此可以看出,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教育環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愿望都能實現,有著十重要的意義。在兒童中,實際上已經存在著不可抵估的創新意識的萌芽,他們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對已有結論的質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新花樣的夢想。教師要充分了解兒童這種創新愿望, 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興趣與愿望,激活思維。課堂上應把“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課文《橋之美》這一課,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橋?它們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橋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學生提問質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后,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選擇讀的方式學習課文。“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書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學生邊讀邊思考,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經過讀讀、議議,同學們爭行恐后的發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達到了發展思維的目的。
二、鼓勵大膽質疑,促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消除學生懼怕的心理,樹立探究、創新的信心,要讓學生明白,創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極少數人的天賦,每個正常人都具備這種品質,只不過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多少而已。告訴學生凡是別人沒有發現的,我們發現了;別人沒有提的問題,我們提了;別人沒有想過的,做過的,我們想了、做了;或者別人想過了、做過了,我們加以改進、提高、使之更加完善,這都是創新的具體表現。其次,應解放學生大腦,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學生的眼晴,讓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事物;解放學生的嘴,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問自己想問的“問題”;解放學生的身體,讓學生親身實踐,真正做到多種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學環節即將結束,教師應對學生說:“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或“你們還有些什么想法?”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學生質疑求異的信心。并對敢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異想天開”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后,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一一解決。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在合作中學習探索解決疑難;組織問題小組,歸納提升問題,師生互動解決;還可以采取自由組合,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個同學作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許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來解決,并隨時做好回答其他學生提問的準備,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而是要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參與探究。最后,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許多理論和實踐研究證明,實踐活動對于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升華,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1.充分的課前準備
教師的課前準備充分與否決定著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效果,所以課前教師需精心準備的內容很多。首先,要指導學生充分地預習,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學掌握知識及帶著疑惑,找出疑難之處,嘗試解決后并作好記錄。這些預習將有力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次,鉆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把握好每一堂課的知識點及重難點。在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要靠教師細致地鉆研教材,分析教學內容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把握教材不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這就要求教師熟悉本學科的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清楚整個學段教材的邏輯線索,能夠把前后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能自己開動腦筋自主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2.1 情境創設應有明確的目的。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有時代感,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如教學《平移》,我創設了中國北京奧運會升國旗的情境,讓學生在心里產生一種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熱愛和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2 情境的創設要有懸念。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用一個小故事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我小時候養了6只羊,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山上吃草,可是我又不想一整天呆在山上,總想回家跟伙伴學們一起玩,怎么辦呢?真是愁死我了,我想了好幾天,終于有辦法了,于是我找來了6根繩子和6根木樁,繩子的一端拴住羊脖子,另一端拴在木樁上,木樁的周圍有很多青草。這樣我就放心地回家跟同學們玩去了,到了傍晚去趕羊的時候發現我家的羊太聰明了,居然吃草能吃出6個圓形。"故事還沒講完,全班學生都"哇"的一聲瞪大了眼睛。我又說:"同學們,我當時也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認真上完今天這堂課,大家就全都明白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從而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3.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
提問要有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3的倍數"時,故意列舉出一些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都是一位數3、6、9的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分析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學生產生了這樣想法:"一個數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如果是3、6、9,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如果和不是3、6、9,這個數就不是3的倍數。"于是,我把問題拋給大家。"但這個說法是否正確,還需要大家合作探究。"在分M討論中,有的組贊成,也有的組反對。贊成的組理由是:12的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是1+2=3,因而12能被3整除。反對的組理由是: 75的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是7+5=12,和不是3、6、9,而75卻是3的倍數。大家探究的結果,激起了學生的靈感,學生有了錯誤,要給足學生交流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這些細節處理得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4.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探究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5.課堂練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
“自主探究”強調的是自主、創新。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學生的創新個性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我們要研究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
1.課前放手預習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抓住重點:明確預習內容,教會預習方法。在學習課文前,要按照“導讀”提示自學;在預習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2)通讀課文:借助字典掃除文字障礙。(3)理解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的內容。(4)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體味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學《搭石》的預習指導是這樣設計的。(1)通讀全文,找出生字、生詞。(2)借助工具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3)課文有許多地方都使我們感到家鄉“美”,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處?人美在哪呢?在課文中找一找,讀一讀,體會體會。(4)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預習指導意在引導學生怎樣進行先學,從中領悟自學的方法。
2.課中精心導讀 (1)導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如教學《威尼斯小艇》一課時,注重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出示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威尼斯,讓學生去領略異國風光。看完課件后,讓學生談感受,進而導人新課:“同學們,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這眾多的景物中,作者為什么單寫小艇呢?它同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關系?”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過以上教學設計,使學生觀賞到異國的風光,拉近理解的時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 (2)導法:學法指導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領悟學法、循法自學。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進而理解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再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內容,進而理解內容;從題目人手理解課文內容;找中心句,理解文章內容等。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去發現、感受、體驗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導思。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疑問,要給學生創造提問題的環境和機會,在看似無疑處設法激起學生疑問,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方法有:從課題人手質疑;從重點處質疑;從矛盾處質疑;抓難點質疑等,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多角度、有順序地提出問題,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學生學會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就學會思考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表現出自主性、創造性。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力求克服困難,發展其創新能力。
二、構建“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時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學生自主與老師引導的關系。二是關注語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合作學習的目標不能定得過多過高。過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任務;過高,學生達不到學習要求。
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前提基礎
1.教師必須領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內涵
所謂自主性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與之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性學習。在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表現形式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能學”。情緒心理學家利珀認為:“寬松、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使情緒具有動機、知覺作用和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為。”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如,探究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戲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實踐性情境、競爭性情境、激勵性情境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從而體驗成功探索的快樂。教師的語言要注意調協效應、激勵效應、期待效應、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的學習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的學習。
2.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將被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和交流,教師融入學生學習過程中,站在學生中間的教學方式所取代;過去由教師控制教學活動的局面將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
(1)把學生當作學生(理解學生)。這是指教師能蹲下來看學生,把學生看作獨立發展的人,教師能真誠地理解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當作一無所知的孩子,當作等待填充的容器,當作隨意訓斥的對象;能寬容學生,善待學生,使學生敢于說真話、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師的不足。
(2)把學生當作教師(相信學生)。教師相信學生是有潛力的,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有成就感,拜學生為師,向學生學習,師生共同成長,比如,用“你們能指點我一下嗎?”之類的語言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將會帶出許多獨到的見解,留給教師驚喜的發現。能者為師,教師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師式的學生。
(3)把教師當作學生(尊重學生)。教師進行角色換位,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看法,善于傾聽學生的“真情告白”,虛心地接受學生的意見。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式的教師,按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這樣,師生之間才能進行平等對話,進行情感交流。
(4)把教師當作教師(引導學生)。這是指教師要發揮組織領導的作用,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獨霸課堂,居高臨下,教師要有春風化雨、點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疏導,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策略
1.在入情品讀、探究感悟中培養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大瀑布的贊禮》一課的教學,從“贊禮”二字入手,讓學生猜想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自由讀書,自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后,集中精力,圍繞“激動、惋惜、希望”這些情感進行探究,很值得借鑒。支老師以讀代講,引導探究,刪繁就簡,獨辟蹊進,極富創造性地抓住“激動、惋惜、希望”這牽一發動全身的情感讓學生扎實的讀書,或默讀或朗讀,時而靜靜沉思,時而激情昂揚。
2.在創設情境、主動探究中培養
(1)創設問題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問題是思維的催化劑,是探究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問題往往產生于具體的情境,要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就要有意識地創設探究情景。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教授者,是教學過程中的掌握者;學生是學習知識的求知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是不處于主動的地位。新的課程標準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好習慣,以便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而,教師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不僅使他們“學會英語”,而且要教會他們“會學英語”,這樣將來才能“學好英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英語的能力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此進行了探索。
一、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
首先教師應該從備課著手,仔細研究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創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課堂。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這樣的課堂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使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氛圍中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好地發揮;這樣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樣的課堂,使學生更能積極探索、合作交流、生生互動,主動獲取英語知識。
二、師生相互合作,共同學習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掉以往自己唱獨角戲的習慣,與學生團結合作,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應給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合作學習的機會,積極地組織和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
1. 采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成功的英語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就會樂于進行合作學習。如英語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通過圖、文、聲并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能極大地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合作,全身心投入到英語課堂中來。例如學習譯林版牛津英語9A Unit 5 Reading時,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Audrey Hepburn的生平和成就,通過生動鮮活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興致倍增,立刻想知道接下來要學習什么,并由這些圖片引出句型:not only... but also;put one’s effort into;play the lead role of...;devote... to...;be honoured with;pass away,etc.然后由師生互動,采用提問、搶答、互答等形式練習。整堂課,教師利用所學的句型講述了自己最喜愛的明星,學生也爭先恐后地說出了他們自己最喜歡的影視明星,達到了師生合作學習的目的。
2. 精講多練,促進師生合作學習
教師在講課時,不要滿堂灌,要精講精練,點石成金,抓住中心與實質,不要拖泥帶水,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活動。如學習9A Unit 10中的It is nice of you to bring me the newspaper.時,教師可以先列出這個句型的基本結構:It is+形容詞+of...+(not)to-不定式以及它的漢語意思,說明這個句型是用來表達對某人行為的看法,引導學生說出這個句型的形容詞是用來修飾或表達人的,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指導學生進行多形式的訓練,用這個句型造句來描述本組的同學。這樣,學生自主訓練、合作練習,并主動與老師配合練習,從而能更快地掌握知識。教師在設計學生練習時,要結合練習的內容,依據教材,把握住基礎知識,把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就能為師生合作學習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3. 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師生的合作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途徑。教師能出色地完成一堂英語課的教學,與這些學習小組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如在學習9A Unit 1 Reading Star signs What is your star sign?時,筆者把全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任命一名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并分別給每個小組一個星座的名字,然后讓他們本組內成員都朗讀練習所給星座的性格特征,并且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在這個活動結束之前,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同學用英語復述本組星座的性格特征,接著各小組之間輪流交換星座名字,最后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選出討論得比較好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在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小組可以作出相應的評價,再由各組一一提出本組認為比較重要的短語和句型,組和組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地進行引導,師生一起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共同完成教學目標。這樣,不僅可以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發言不膽怯,盡情地交換自己的觀點,去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多年的實踐與經驗告訴我,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講得再多,沒有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條件與內容,學生就不可能形成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因而教師的課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激發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想做,并用心做,就一定能做到更好。
參考文獻:
[1]哈默.怎樣教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葉老曾說過: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的理想,教師就得開放教學的思想,開放教學的過程和方法,開放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知識、能力等的限制,如果缺乏教師的具體指導,讓他們放任自流地學,就會讓學生感到茫然,不知從何入手,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為讓課堂更富有效率和民主化,為把寫作業實實在在地引進閱讀教學課堂,從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著眼,讓學生寫得具體,寫得充分,寫有實效,我遵循“目標引領、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作業”的教學思路,閱讀課的第一課時主要以“靜態學習”的方式呈現,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設計好學案引領學生自能讀書,把自主閱讀和自主作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與課文發生對話,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品質。
我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作業的“目標引領”學案設計為:
一讀:朗讀(2遍以上),要能讀準生字字音,分辨并記住生字字形,把課文讀得正確、通順,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二思:思考課文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寫得怎么樣;哪些表達方法值得學習;提出在學習中的疑難困惑問題(1個以上)。
三練:1、字詞訓練。抄寫一類生字(兩遍),找最相似的形近字1-2個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用生字組詞或擴詞;挑選多音字(1-2個),根據不同讀音組詞;抄寫好詞(5個以上)佳句(2句以上)積累;自選詞語(2個以上),寫出它們的近義詞、反義詞;挑選新詞或常用詞語(2個以上)造句;找出新詞或不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寫出自己的理解。
2、句子訓練。挑選疑難句子或重難點、關鍵句子或留有廣闊思維空間的句子,結合上下文寫出自己的感悟、理解;找出前后照應的句子;挑選句子(1個以上面)縮句;改文中的反問句為陳述句;把被字句改為把字句,把字句改為被字句(各1句以上)。
3、段的訓練。挑出最喜歡的段或感受最深的段,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4、修辭。抄寫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句、段,并練習仿寫。
“一讀、二思、三練”的“目標引領”學案由教師打印好,每生復印一份,要求貼在語文書的第一頁,便于隨時翻閱,起好一個閱讀導向作用。教師可結合具體的課文,把一些詞句等訓練明確化。不是每一課,每一次作業都要照此面面俱到。依據課文特點、學生經驗能力,允許學生增刪目標,豐富目標,不同學段、不同的課文寫出的自學作業可有所側重。憑借這些“目標引領”內容,增強目標意識,使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作業行為逐漸成為一種自覺行動。學生遵循“目標引領”內容展開自主學習,讀有指向,思有目標,練有內容,學生就能做到邊讀邊思邊寫,不斷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這時的教材就變成了一個例子,成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憑借。如學習《魯濱孫漂流記》,學生結合“目標引領”的內容,挑選了“天涯海角、安慰、凄涼、寂寞”等詞語進行積累,就“陸續、簡陋、危險、野蠻”等詞語找了近義詞和反義詞,用“畏懼、恐懼萬分”等詞語進行了造句練習,挑選了“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等句子寫出自己的感悟,提出了“魯濱孫在住所前插下楊柳樁子,這對防御野人起了什么作用呢?” “開頭說魯濱孫遇到困難一點也不畏懼,為什么后面卻又說他遇到了野人后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生活”等有價值的問題。“預習提示”的問題:魯濱孫在荒島上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的?問題大,有一定的難度,是理解課文內容、挖掘人物品質的一個重點。從寫的作業情況來看,多數同學只能達到五、六層。于是我就把他作為第二課時合作探究的重點,來達到對人物品質的把握。
“一讀、二思、三練”這樣的自讀導向,貴在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書,實實在在地動筆。由于提供的是如何學習課文的方法,作業的具體內容多由學生讀中決定,由學生自主選擇,因此,可說是放手又不放任,是主導與主體、扶與放的有機結合。這樣的作業練習,保證了讀書、思考、寫作業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了發自內心與教材(課文)發生對話,與作者發生對話。學生自讀中的感悟,學生冥思苦想后的豁然開朗,學生在學習中捕捉到的靈感,享受頓悟的欣喜,不是教師的精彩講解所能有的。學生的讀、思、寫,憑的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又在不斷豐富著自己的智慧。學生自主作業,既是在積累語言,又是在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語言訓練實在。寫出的自學作業,可以說是酸、甜、苦、辣的結晶。這樣的自主作業,讓學生體會到了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必能陪伴學生一天天走向知識的殿堂,讓學生不斷品嘗到自我成長的快慰。由于每一次作業都有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在閃耀,都不同程度地呈現了學生思維的果實,挖掘了學生蘊藏的巨大潛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偉大,學生自信、自強的意識就越來越強。
多讀多寫,是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的精華,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只有加強對學生自主閱讀過程的指導,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目標明確、人人投入、個個實踐的有效的學習。學生在讀書中的自悟,寫出的對詞、句的理解,以及還有哪些句子不懂,哪些地方不明白,向教材發出的質疑和問難,無不體現著創造思維的火花,有力地培養著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在自我的學習活動中不斷得到提升。
二、達成交流對話,培養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基礎,合作探究是深化;自主探究結果好比是作文的素材,合作探究好比是對這一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提煉。如何將自主作業轉化為教學的資源,讓它產生更大的激勵功能,我認為進行交流與對話是關鍵。因此,我讓閱讀課的第二課時主要以“動態學習”的方式呈現,以自主作業為憑借,讓它成為合作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連接課本與師生的一座橋梁。這時,教師要著力營造的是一種交往互動、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互相爭論時激情飛揚,在質疑解惑后驚喜萬分,讓爽朗開心的笑聲溢滿課堂,讓師與生、生與生在互動中感受心靈成長的愉悅。
首先,在同學間開展交流
。方式是同桌或小組內進行作業檢查、交流。借助自主作業的檢查、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啟迪,反思自我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促成自我與文本再次對話,對自主作業進行修改、完善。其次,針對疑難、困惑,在同伴間、小組內展開對話。在對話中,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思想交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互相解疑、解惑,共同進步、成長。
第三,在此基礎上,在班級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又應是積極的參與者。交流對話的步驟、內容、方式通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由學生1—2人讀自主作業,在全班交流、欣賞、評議。
2、重點抽查了解自主作業中挑選并理解的詞語、句子及閱讀中有獨特感受的句段。如句子“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一同學是這樣談自己的理解感受的:“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沒有任何人與他進行溝通,沒有人與他交談。這樣的生活的確很難過下去,不過魯濱孫還是憑著驚人的毅力頑強地生活著。” (《魯濱孫漂流記》)
3、就小組討論仍不能解決的疑難及困惑,鼓勵學生提出來或向教師發問,然后組織有效的討論、交流活動。教師也可圍繞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適時提出一些帶有關鍵性的問題,挑起思維的“矛盾”,引發學生的爭論,使教學的重點目標得以落實。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前四個自然段多次描寫到“冷”,這是為什么?在討論中,學生就逐步明白了“冷”既指自然環境“冷”,又指社會環境“冷”(坐馬車的人、小男孩、爸爸等),這樣一來,對課文蘊含的思想情感挖掘也就更豐富了。
4、交流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表達方法上的感悟。
這四個方面交流對話的內容,不是平均用力,通常把二、三兩個方面作為重點。要努力消除學生對話中羞怯、畏懼心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理解、看法,講出自己閱讀中的獨特體驗,讓不同的觀點產生碰撞。教師要順學而導、適時點撥,既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又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做到“精要點講”,開啟智慧,幫助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正確的理解,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廣度和深度拓展。這樣,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就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不論是同桌或小組內進行的作業檢查、交流、對話,還是在全班開展的廣泛交流與對話,合作探究的意識熏陶蘊藏其中。師生間、生生間對疑難及困惑展開的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有力地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合作探究的品質。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趨正確,更趨全面,更趨深刻。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學生就一定能積累起豐富的知識,習得有用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心靈和精神得到有效的充實。
附:“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作業——交流對話” 教案一例
《魯濱孫漂流記》
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
學生按學案指向,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作業。教師巡視檢查、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二、抽查“自主閱讀”情況。
1、朗讀。你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嗎?
2、能說說課文講的是什么事嗎?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預習提示”問題:魯濱孫在荒島上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的?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學作業”中各自做的情況,互為補充,使答案漸趨完整。
(2)、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歸納(主要從吃食、居住、安全、孤獨等四個方面)。
2、魯濱孫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句、段中感悟出來的。
3、你對文中哪些句、段還比較感興趣,挑出來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
4、你還有什么問題要向同學和老師提出來的嗎?先在小組內提出,討論、交流;小組解決有困難的,再全班討論、交流。
四、總結課文。
學了課文,對你有什么啟示。如從魯濱孫的經歷中想到什么,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什么?
1、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際談啟示。
2、教師談自我啟示,提出希望、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