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與治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3 16:08: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污染與治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污染與治理

篇(1)

2加強技術節水

農業用水中水資源的使用率通常較低,所以在我國發展農業的進程中,應致力于改變農業現有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用水布,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用水浪費的問題。以往我國農業結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糧食,二是經濟作物。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農業結構也應由二分變為三分,增加用于養殖的飼料作物。

3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方法

3.1化學方法治理水污染

從化學的角度解決水污染問題,就是利用投放污水處理劑來改善水質。污水處理劑是一種化學藥劑,按其成份可以分為有機處理劑和無機處理劑兩大類。有機類分為陽離子聚丙烯酰胺、陰離子聚丙烯酰胺、非離子聚丙烯酰胺、兩性離子聚丙烯酰胺等;無機類有聚合氯化鋁、硫酸亞鐵、聚合氯化鋁鐵等。針對不同的水體污染,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化學試劑:用氧化鈣來解決湖泊酸化;用殺藻劑斷絕藻類的生育;用鐵鹽來化解水中的含磷物質[3]。

3.2生物方法治理水污染

從生物的角度解決水污染問題,就是利用水中的微小生物,通過其呼吸作用,將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無機物,使水得到凈化?;诖?,可以人為的向污水中投放微生物,或是改善污水的水體環境,使其利于微生物生存繁殖,以達到增加污水內微生物的目的。這種方法能夠使污水進行自我清潔和循環,不會產生其他的影響,所以利用微生物治理污水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3.3物理方法治理水污染

從物理的角度解決水污染的問題,就是基于水的密度、質量等物理特性,對水資源采取截流、重力分離、氣浮等措施,利用沉降原理,使污水分層隔離,達到污染物與清水分享的目標,從而得到潔凈的水源。

篇(2)

現階段,我國工業化進程持續推進,工業廢水成為水污染治理工作開展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以工業生產品種為依據進行廢水類別劃分,可囊括氮肥廢水、冶金廢水、造紙廢水、農藥廢水、制革廢水等。在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過程中,盡管國家針對工業廢水排放出臺了相關政策,并強調企業大力引進新型環保工藝設備,但治理成效不盡人意,亟需依據廢水特點進行治理途徑模式的完善,并通過對治理技術的提升來優化廢水處理效果。

1工業廢水特點分析

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污水之間的差異天壤地別,依據對工業廢水排放現狀分析,其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①成分復雜。工業廢水因生產行業不同,其性質與成分有明顯差異,或者行業相同,但不同企業排放的廢水成分、性質等仍有一定差異。同時,企業在生產期間,采用的是不同的工藝技術、設備,最后生成的工業廢水在成分方面也不同。②污染濃度大。不同于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污染濃度普遍較大,部分領域所排放的工業廢水甚至可以達到每升上萬毫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廢水濃度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使工業廢水治理工作的開展難度增大。③污染物種類多?,F階段工業企業針對廢水處理的開展,通常會依據廢水成分的分析,采用多工藝融合的處理方式。其原因主要在于工業廢水中相關毒性物質不會單獨存在。④多樣化的處理目標。因廢水性質、成分存在差異,所以不同的工業廢水有多種排放或利用途徑,例如部分污水處理后直接應用于廠內雜用、回用等,還有部分工業廢水經處理后利用市政管網進行排放。對于不同的排放與利用途徑,需要以不同的標準要求對其進行規范和管理。

2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途徑分析

工業廢水治理工作的開展,為確保治理效果符合預期要求,需以工藝減排、廢水處理及污染處理為基礎路徑。工藝減排主要依托相關技術工藝的應用,實現對生產階段廢水排放的有效控制。生產期間企業需加大對生產原、輔料質量、性能的控制力度,以期通過對材料的合理選擇達到源頭治理的目的。即做到生產過程中材料嚴控,以保證材料質量符合生產標準為前提,以處理效果強、環保性強的材料為主選。要做到對材料的嚴控,企業需將環保理念滲透到材料采購階段,并強調在材料采購全過程中進行相關制度、程序的全面實施。在材料引進過程中,針對水溶性材料要立足于環保角度進行系統性評價,并通過大量的試驗分析尋找可以替代難處理性材料的產品。或者結合企業生產需求的分析,對難處理、危害性等材料限制應用。針對廢水處理,可以在完善企業廢水處理系統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廢水治理現狀的分析,構建契合企業生產需求的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同時,在廢水處理過程中挖掘以往集中處理、混合處理存在的問題。以此為前提進行分類收集、分別處理原則的落實,通過合理分類收集進一步提升工業廢水的治理成效,為企業實現廢水循環利用打下良好基礎。對于廢水處理系統的優化,除依據其性質類別進行單獨收集、單獨處理之外,企業還可結合自身條件分析構建廢水再生處理系統,為廢水的再次利用提供保障。

3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技術發展需求

3.1現階段工業廢水技術應用

縱觀我國工業廢水的污染治理,超濾技術的應用較為常見。該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使污染物與水源有效分離,而要發揮出超濾技術的最大作用,需以良好的超濾膜材質為基礎。當前常用的超濾膜材料特征包括:高透過性、成本低、長期穩定、化學選擇靈活性等。以材料性質為依據進行類別劃分,可分為有機超濾膜與無機超濾膜,其中有機膜在當前污染治理中的應用較常見,相較于無機膜的應用,具有處理便捷、制備簡單等優勢。超濾膜材料的組成包括二醋纖維酸、聚丙烯腈等。以結構為依據進行類別劃分,可分為對稱超濾膜與非對稱超濾膜,其中非對稱超濾膜的應用較為廣泛,主要原因是非對稱超濾膜的構成囊括多孔支撐層與皮層,支撐層的傳質、分離作用相對較小,而皮層體現出的分離性質較明顯。

3.2廢水污染治理技術未來發展

雖然現階段廢水污染治理技術的應用取得一定成效,但立于能源資源的角度,大部分企業所設置的廢水處理系統仍存在低效率、高投入等問題,甚至部分廢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僅起到“污染轉嫁”的作用。在治理過程中依托相關藥劑、催化劑等的應用,將廢水污染物轉化為二氧化碳等,實則增大了對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難度。因此,未來對于廢水治理技術的研究,需要以“生產工藝”理念來取代現有的“處理工藝”理念。即在治理過程中將廢水作為某種產品的生產原材料,結合對最小量資源能源的應用來實現對工藝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做到在廢水處理過程中加大對碳、氮等物質的轉化力度,以此推動我國工業廢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創新性發展。

4結語

總之,得益于我國對水體污染治理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工業廢水污染治理迎來發展契機。要在抓住發展契機的同時,實現對現階段廢水污染治理困境的有效突破。需依據實際治理需求的分析,加大對廢水污染治理途徑的完善力度,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對相關治理技術的深入研究,為我國工業領域的環保化、生態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余.論城市水污染的防治技術及發展策略[J].科學技術創新,2018(4):47-48.

[2]王泳超.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27):165-167.

[3]劉慶武.國外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現狀與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啟迪[J].北方環境,2019,31(5):88-89.

[4]汪濤,蘇云燕.工業廢水污染現狀及防治分析[J].神州印象,2018(6):323.

篇(3)

中圖分類號:[TE991.2]文獻標識碼:A

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根據聯合國全球規劃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到2025年,全球將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臨著中度或者是重度的用水緊張問題,尤其是作為水資源短缺的中國來講,水污染日益嚴重,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對城市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一 水污染原因

隨著經濟和城市的不斷發展,水污染現象日趨嚴重,人們改善生活環境的強烈愿望隨之增長。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水污染情況十分嚴重,水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造成我國水體環境嚴重污染且難以短期解決的原因主要集中這兩個方面。

第一,城市大量工業廢水未經處理便被外排,個別企業水污染治理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一些農村的鄉鎮企業,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缺乏,設備產品制造水平偏低,對水污染控制與治理,以及工程項目實施和運行監管的技術支撐不足,都是造成工業污染的重要原因。

第二,農村污水是不同于城市及中小城鎮的另一種類型,具有點多、面廣、量小、分散等特點。所以,農村水環境質量狀況更令人擔憂,個別地方發生了一些水污染事件,農民用水灌溉,西瓜等經濟作物遭到毀壞;有的魚塘灌入了污水,成塘的魚苗出現死亡;進而群眾生活受到了較大影響。面對農村水污染日益嚴重的發展趨勢,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管理水平低、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的不完善,涉及資金投入不足。建站和運行資金短缺等實際問題,導致無法集中處理生活用水。目前,我國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研究上進展緩慢,尚無適用的處理技術,更缺乏標準規范,成為我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重大技術瓶頸。其次,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環保意識淡薄,生活垃圾的隨意處理。對環境危害的源頭和危害程度往往認識不清,對潛在的環境危害往往忽略掉,最后導致對水資源的污染呈現上升趨勢。

二 水污染現狀

第一,以遼寧省為例,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遼寧的經濟快速發展和能源的過度消耗給環境帶來嚴重破壞,遼河沿岸分布著許多大型或特大型工業城市,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難以得到控制,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內,使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加劇了城市水污染。近期剛剛曝光的遼寧阜新地下水被污染20多年變成了“綠茶”,水中六價鉻最高超標30倍,可能致癌,對環境有持久危險性,給人們再度敲響警鐘!這對企業排污標準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我市的造紙、化工、醫藥、皮革等企業,正面臨著達標即生存、超標就淘汰的艱難選擇。地下水污染形勢已日趨嚴重,這一點已經廣為人知,但是每個地方的具體污染情況如何,卻很難說清。目前我國國家級的地下水監測點不足2000個,其中很多監測點的監測設施由于多年失修遭到破壞,以致監測數據無法正常獲取。而按照我國國土面積,至少應該保持2萬至4萬個。治污,先要摸清污染“家底”?!爸挥虚L期監測、跟蹤地下水的動態變化過程,才可能對地下水污染的形成、演化、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判,從而‘對癥下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田延山一語中的。

第二,生活污水的排放,不容忽視!人類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是水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主要來自家庭、機關、商業和城市公用設施。其中主要是糞便和洗滌污水。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為150―400L,其量與生活水平有密切關系,這就需要城市排水管網匯集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相對而言,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普遍比較落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進入河流、湖泊和水庫中,對水體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據統計,目前有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農村污水除處理率低這一顯著特點外,間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是農村污水的又一典型特征。此外,農村污水氮磷濃度高且含有大量的營養鹽、細菌、病毒等,嚴重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從而引起水環境的全面退化。

二 水污染防治措施

水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是解決水環境危機的關鍵環節,不能夠一蹴而就,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水污染的防治在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廣泛借助各方力量。具體說來,主要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解決現有的水污染問題,需要服從國家層面的協調機構統一部署。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全國各省市都在嚴格執行。為確保法規和實際相結合,并且能夠貫徹實施,各級政府應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依法穩步推進治理工作,并且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綜合治理的原則。建立起工業廢水排量標準系統,將廢水的排放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對于違規排放的企業需要立即關停,通過這種手段促使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實施清潔生產,同時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確保廢水達標排放,決不允許企業將治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除此之外,企業需要不斷加大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基本建設投入,依靠科技的支撐,建立科學的工作平臺,提升自身的能力,通過重大科技攻關與科技創新,攻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國內實際需求的關鍵技術和成套技術方案,做到城市水環境質量綜合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污泥處理處置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優化,確保良好的人居環境。

第二,針對城市生活污水的現狀,首先需要加強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采用分流制下水道系統或者是合流制系統的措施,提升排水系統對于生活污水的處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集中力度對居民小區和施工建設區域加強排水系統的建設,應用分流制排水系統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生活污水處理的成本。其次,完善農村排水系統,提升生活污水的處理能力。在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實踐中,最通用、節儉、能夠體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是厭氧沼氣池。它將污水處理與其合理利用有機結合,實現了污水的資源化。同時,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開展農村環??破战逃顒?,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水污染防治法,同時宣傳水源保護、河流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問題,凝聚公眾參與環保工作合力.

結束語:

水污染的預防與治理,是一項長久而又艱巨的任務,應激發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熱情。面對嚴峻的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做到人人重視、參與,政府部門、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杰 大氣與水污染的防治 中國環境管理叢書[J] .2008年第03期

[2] 邱士軍 呂振山 淺析城市水污染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年第30期

篇(4)

一、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一)地下水污染直接影響人體的身體健康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會直接影響到飲用水的水質,嚴重時還會危及人體的健康。地下水受到污染后會導致飲用水受到亞酸鹽的影響,逐漸引發人體受到癌癥的折磨,而嬰幼兒引用這類水就會導致出現高鐵血蛋白癥,危及嬰幼兒的生命健康。在地下水受到有機物的污染后就會引發人們出現腹瀉、腸道線蟲及惡性腫瘤等問題,飲用水受到重金屬污染后會導致人體慢性中毒,進而損壞人體的肝、腎的正常功能,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

(二)地下水污染會造成農業經濟損失

地下水污染會直接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嚴重時就會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地下水作為農業主要的灌溉來源,其在農業灌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使用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農作物的灌溉就會直接改變土壤的結構,減少農作物耐寒、耐熱及抗病的能力,直接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進而造成嚴重的農業經濟損失。

(三)地下水污染會破壞生態平衡

地下水污染會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進而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被污染的地下水會經過排給、徑流,最終進入河流湖泊,這不僅會對河流湖泊造成二次污染,同時還會威脅到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直接造成生態失去平衡。

二、地下水污染的來源

(一)工業方面

工業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及廢渣,這些“三廢”里面大部分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在不經過合理處理的情況下就會直接或者間接的滲入地下水,進而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影響地下水的使用。

(二)農業方面

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會采用農藥、化肥及畜禽糞便對農作物進行養護,這些不會全部被農作物吸收,一部分會殘留在土壤內,隨著地表徑流、降水等會將這些有害物質滲入地下,進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同時,在對農作物進行灌溉時,如果使用的是受到污染的水,那這些水就會直接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三)生活方面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也在不斷地遞增,其直接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產生的生活垃圾大部分會采取填埋法,這樣就會導致垃圾中的一些污染物通過土壤直接滲入地下,生活污水會隨著徑流流入河流或是直接滲入地下,這都會對地下水產生嚴重的污染。

(四)采礦方面

采礦活動污染地下水主要是改變了埋藏條件,在地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地表水流必然會發生改變,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下水的埋藏狀態和均衡。采礦之后產生的尾礦經過雨水淋濾也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礦區中廢氣的鉆孔以及坑道則能夠作為污染物質進入通道,而采礦過程中的礦坑水因酸性較高而能夠溶解白云石、方解石等,所溶解得到的鈣鎂離子在融人水中后會導致地下水的硬度上升。

(五)其它方面

除了上述一些地下水污染源外,在進行一些工程建設時也會對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會對地下水的水位、流動方向等產生一定的的影響,造成地下水污染物的大量擴散分解,同時一些自然災害會引起地殼變化,會將一些污染物帶入地下,進而污染到地下水。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措施

(一)增強地下水的保護意識

在對地下水污染防治中,首先應當增強地下水的保護意識,認清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加大對地下水保護的宣傳力度,利用報刊、電視宣傳或是網絡宣傳的方式進行大力的宣傳,同時可以在一些居民區進行地下水教育與宣傳活動,不斷加強對地下水保護的宣傳力度,進而增強人們對地下水保護的意識,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污染。

(二)加強環境執法力度

完善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構建完善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建立起地下水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機制,使得地下水與水源的保護工作得到真正落實。加大加強監管力度,依法嚴格規范污水的排放,做好污廢水與糞坑的防滲工作,嚴禁使用未經處理過的污水進行灌溉,嚴格執行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三)加強地下水的水質監測

設立地下水觀測專用井,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與分析預測服務系統。對重點污染地區進行重點監測,系統掌握區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的污染發展變化及動態特征,同時還要建立地下水污染預警與應急預案,實現對地下水污染信息的實時監控和對地下水污染嚴重地區的及時預報。

(四)加強地下水污染實用技術的研究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有水動力控制修復技術、有機粘土修復技術、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滲透性反應屏修復技術、抽出處理修復技術等,這些技術可行性較強,但多為理論研究,因此應加強對地下水污染實用技術的研究,并積極推廣應用。

(五)加強對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

加強對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首先根據地下水污染源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找出主要的污染源,然后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控制,在對污染源進行控制時可劃定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區、防控區及一般保護區,加大對地下水環境的監管,有效的切除相關的地下水污染源。嚴格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加大對農業養護的監管,合理進行施肥、灌溉,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加大對各類建設的管理,只有加強各個方面的控制,才能真正的控制住地下水污染源。

(六)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

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一旦進入到地下含水層,其運移速度將會很緩慢,一經污染將很難消除。因此,各級部門與企業必須加大對地下水污染的預防,應當努力做好排污系統、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城市污水處理廠以及廢物銷納場防滲的建設。在農業生產中盡量使用科學的耕作方式和高效的灌溉技術,污水排放單位及機關應當加快改進生產工藝、采用先進技術等措施,在生產過程中徹底消滅“工業三廢”的污染。

四、結語

總之,隨著城鎮化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污染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其中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工業、農業及生活著三大方面,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不僅會影響到生態平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嚴重的還會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加大對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加大地下水保護的宣傳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對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加大對污染源的控制等,從各個方面加強對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真正做到對地下水的保護。

參考文獻:

篇(5)

我國水污染狀況正日益嚴重:污水排放總量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國家環??偩值慕y計是,2001年為428億噸,2004年為482億噸,3年增長了12.6%;主要水系水質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控制,劣五類水質比例仍然很高,國家環??偩痔峁┑馁Y料表明,2004年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達不到飲用水源的標準;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經濟損失較大,據調查統計,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共發生水污染事故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這組數據既呈現出我國水污染治理所面臨的緊迫形勢,也折射出我國水污染治理工作嚴重滯后的無奈。

我國水污染治理嚴重滯后的現狀是由歷史的、經濟的、法律的及水體自身特點等多種原因造成的,而其中水污染防治立法的不完善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目前的水污染防治立法所采用的環境管理政策仍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預和控制為基礎,所使用的環境經濟手段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影響了水污染防治中市場作用的發揮。

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是為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目標,利用經濟利益關系,對環境經濟活動進行調節的政策措施。該手段的恰當運用對于提高政府環境管理的效率和加強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治理成本高、管理難度大、發展與治理矛盾突出的水污染治理中尤其顯得重要。因此筆者將就如何在水污染治理中引入多維環境經濟手段展開論述,以期對水污染治理的進一步法制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議。

一、水污染治理中環境經濟手段運用的現狀

我國目前在環境領域應用的環境經濟手段包括超標排污費、污水排污費、排水設施有償使用費、污水處理費、SO2收費、生態環境補償費、礦產資源稅和補償費、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排污許可證交易、“三同時”保證金、治理設施運行保證金、廢物交換市場、廢物回收押金、環保投資渠道、補貼等。

但我國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水污染防治法》)明確的環境經濟手段只有超標排污費、污水排污費、污水處理費?!端廴痉乐畏ā返?5條明確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國目前所采用的是“雙收費制度”,即只要排放污水就要按數量征收污水排污費,排污單位超過國家或地方規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還必須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第19條規定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按照國家規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處理的有償服務,收取污水處理費用,以保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水污染防治法》第16條雖然規定了總量控制制度,《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也補充了排污許可證制度,但由于并未規定排污許可證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因此全國范圍內的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并未建立。

由此可見我國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目前所采取的環境經濟手段單一,主要就是收費?!百M”的收取是運用經濟杠桿調節水污染防治與企業發展、居民用水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對我國的水污染治理起到顯著的作用。但其存在收費標準是否合理,收費資金管理是否公開,收費資金使用是否公平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刺激(鼓勵或抑制)效果上不如水污染稅;在污染總量的控制效果上不如污染權交易制度;在對水環境實施侵害與受侵害者的權益維護上不如環境保險制度。因此我們在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的過程中應適時引入多維環境經濟手段,以彌補單一收費制度的不足。

二、水污染治理中多維環境經濟手段運用的設想

(一)稅費制度

稅費制度包括稅收與收費。在水污染治理的范疇內收費制度即排污費、超標排污費等費用的收取。稅收制度即征收水污染稅,也就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有排放水污染物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一定稅率進行征稅。

然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基于環境保護目的而征收的環境稅體系。對煤、石油、天然氣、鹽等征收的資源稅收及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其主要目的是調整企業間的級差收入、促進公平競爭,而非促進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因此現有的主要針對環境保護的稅收手段僅限于采用一些稅收優惠獎勵綜合利用及能源節約。從而針對水污染征稅也尚在理論的研討中。但筆者認為在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先行引入水污染稅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

1、水排污費與環境稅的征收對象較為一致

環境稅一般以污染物的排放量為征收對象,即有污染就要征稅。這與水排污費的征收標準是一致的,而與環境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污染防治方面實行的超標收費制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水污染稅的計算和征收上所遇到的阻力將較小。

2、“費”改“稅”的轉換思路為水污染稅的征收提供契機

由于排污費存在征收方式不科學,收費標準低,列支使用不合理,征收范圍過窄的問題,學術界及有關部門提出了三種解決思路:一是對排污收費政策進行改良;二是對現有排污收費政策徹底改革,以“稅”代“費”;三是通過立法促進環境稅的分期分批實施。第三種思路既體現了以“稅”代“費”的改革趨勢,又適當減低了改革的風險與難度,因此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可。而在我國開征環境稅條件尚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先行試點開征水污染稅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出于改善我國水污染狀況的緊迫要求:開征水污染稅可以籌措水污染防治資金,以改變現行水排污費拖欠嚴重、征收困難所造成的水污染防治資金嚴重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出于水體保護的公眾效應:水污染治理涉及的區域廣大,對象復雜,先行開征水污染稅有利于提高納稅人對于環境稅的認識,并為環境稅的征收提供經驗。

(二)財政制度

1、補貼

補貼是政府為實際的或潛在的污染者提供的財務刺激,主要用于鼓勵污染削減或減輕污染對經濟的影響。合理的補貼是鼓勵當事人防治污染和環境達標的重要途徑,補貼被廣泛應用于許多國家,如法國給工業提供貸款以控制水污染,意大利為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提供補貼,德國為因突然采用污染控制手段而資金周轉不靈的小企業提供幫助……而不合理的補貼會鼓勵生產領域的高環境代價和不良增長,無償撥款或貸款貼息容易導致排污者形成"等、靠、要"的錯誤觀念,而不是積極治污;容易導致資金截流,不合理支配,甚至擠占、挪用,以致發生貪污等現象。

正是由于補貼的恰當運用會發揮積極作用,而其不當運用會帶來負面作用的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在水污染治理中應當保留這一財政刺激制度,但為了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應當在立法中對其運用的對象、條件、方式、方法等予以規制。以避免由于無法可依而使補貼處于一種隨機性、任意性、單一性的狀態,并且由于缺乏監督以及必要的責任形式而在水污染治理過程中帶來負面的影響。

2、生態補償

廣義的生態補償是指環境資源受益人、國家、社會、其他組織對因生態保護而利益受到損害或者付出經濟代價的人給予的適當經濟補償。我國在森林資源的保護上確認了該項制度,目前開始試用于水污染治理方面,長江、嘉陵江等江河污染治理今年起試行生態補償機制。但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生態補償應作狹義理解,即補償的主體應是地方人民政府,而不涉及具體的單位和個人。這也是把該制度歸類為財政制度的原因。

首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6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的規定,以及“水源受益者應該補償受害者”的原則,地方人民政府作為受益者理應分擔上游地方人民政府的治理費用。

其次,水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質是流域上下游地區政府之間部分財政收入的重新再分配過程,目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使整個流域能夠發揮出整體的最佳效益。

最后,一般的單位及個人難以承受巨額的補償資金,即使地方人民政府也必須將其納入生態建設專項基金,每年由中央及省級政府統一劃撥,??顚S谩?/p>

將生態補償機制運用于水污染治理中有利于解決河流跨流域治理的難題,使上游政府及百姓認識到,保護好水源就是創收,就是發展經濟,使保護水資源成為主動、自覺行為。因此也應將其納入水污染防治立法的范疇中,使其在全國范圍規范、有效地施行。

(三)市場創建制度

市場創建制度中,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是排污權交易制度。排污權交易又稱買賣許可證交易制度,是指在環境部門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指標的單位在有關的政策、法規約束下進行的交易活動。該制度的優點在于:可以降低總的治理污染的費用,有利于污染治理技術的進步;有助于實施總量控制,實現環境保護目標;有利于政府對環境狀況進行宏觀調控,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

水污染治理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已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試點走向成熟。例如2004年5月起,江蘇省選擇了太湖流域的張家港、太倉、昆山和無錫市的惠山區3市1區,進行購買水排污許可證的試點,并逐見成效,目前除部分出入湖的河流外,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已基本達到“十五”目標。而今年5月江蘇南通在我國首次構建了區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權交易體系。因此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時可以考慮引入排污權交易制度,使其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施行。

(四)責任制度

環境責任保險是責任保險的下位概念,是以責任保險作為防范環境污染風險的法律技術手段。目前我國尚未全面建立實質意義上的環境保險制度,有關的環境責任保險被納入公眾責任險的范疇。然而,環境責任保險作為一種社會化責任填補救濟制度,應當作為試點在水污染防治立法中有所體現,并逐漸擴展到環境保護的其他領域。

建立環境責任保險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可以保證環境污染受害人及時、足額獲得補償;強化保險公司對企業環?;顒拥谋O督管理;減輕企業破產危險。同時建立環境責任保險也已具備可行性條件:有發達國家較完善的制度可供借鑒;我國環境侵權訴訟的發展為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我國已存在對船舶、石油鉆井等造成的污染事件所產生的責任保險;中國保險業日漸成熟壯大并有不斷開展新業務的需要。

環境責任保險的設定需要解決風險核保、險種設計、保險費率設置、保險模式選擇、保險機構確定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可以先將其用于水污染的治理進行試點。首先確定水污染責任險,一方面是因為嚴重的水污染現狀所帶來的緊迫感;一方面是因為水污染往往帶來巨大的財產、人身損失,社會影響大、范圍廣,在目前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下,侵害者一般都難以承受。如果在水污染防治立法中確立對水污染風險企業進行強制保險的制度,將分散企業巨額賠償的風險,也使受害者得到充分的賠償,從而減少社會震蕩。

三、水污染治理中多維環境經濟手段運用的銜接

(一)多維環境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

“采用行政調整、市場調整和社會調整相結合的綜合調整機制,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調整模式,是正確對待和改革完善現行的利用自然資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調整機制的可行性思路?!边@種綜合調整的思路既可運用于自然資源的利用,也可運用于污染的治理。在水污染治理中運用多維環境經濟手段便是這一思路的體現,同為環境經濟手段,都具有國家協調與市場運行的特征,但它們之間也各有側重,稅費制度與財政制度側重于行政調整,污染權交易制度側重于市場調整,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則側重于社會調整。

同時,任何一種環境經濟手段都不是完美的。稅費制度與財政制度的運用會引起國家財力的增減變化,而遏制甚至扭轉水污染狀況所需的費用是高昂的,因此會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污染權交易制度的局限性在于:一般僅限于同時對一種污染物的排污權進行交易;實施與執法的規則和程序比較復雜,操作難度相對較高;買賣雙方的相互尋找、信息搜尋和談判協調等會帶來較高的交易費用。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環境損害而設立的,可以將加害者的損害賠償責任社會化,也正因為如此,較多地受到如保險公司發展狀況,公民環保意識,企業保險意識等社會因素的制約,僅僅環境方面的立法不能完成該制度的設計。因此在水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必須以水污染治理、水環境保護為目標綜合運用多維經濟手段,以實現最佳的組合效應。

(二)多維環境經濟手段的側重運用

水污染治理之難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其中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的原因是:水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相關單位及個人缺乏水污染治理意識等,而這些難題可以通過一定的環境經濟手段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

首先,大部分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或工程都是建設工期長、資金投入多、收效慢,也就是其公益性和社會性要大于其經濟性,因此在以市場融資為主的前提下,需要政府的資助以彌補市場融資的不足。對于收益性較低、需要政府扶持的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及經營、區域性水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及經營、水污染治理技術及相關產品的前期開發等,可以運用補貼及生態補償手段。而政府財政的資金來源在很大程度上則要依靠排污費的收取及環境稅的征收。

其次,流域水污染涉及面廣,流動性大,而且在長期的治理過程中被分割管轄,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必須突破過去的地域局限性、形成整體觀念、大局意識。污染權交易制度及生態補償制度可以為流域水污染的控制提供較為有效的途徑。污染權交易制度的前提是把整個流域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實現總量控制的目標。生態補償可以從制度上避免條塊分割的治理模式,讓水域上游與下游共享環境利益,共擔環境治理負擔,同心協力為水域污染的治理作出貢獻。

最后,相關單位和個人的水污染治理意識作為一種意識范疇,難以通過環保宣傳等方法在短期內改變,但可以通過稅費制度及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予以引導。稅費制度的作用在于:單位及個人只要排放污水就要繳費或納稅,為了減少費用的支出會自覺地控制對水的不必要污染。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則是通過強制保險的方法,使單位及個人從重視自身環境權益的角度提高環保意識。

(三)多維環境經濟手段的發展趨勢

本文所探討的水污染治理的多維環境經濟手段是針對水污染治理的特點及現有環境經濟手段的理論現狀所提出的,而水污染治理的經濟手段應當伴隨著水污染治理實踐的不斷發展,環境經濟理論的不斷完善日益形成一個完整的構架。

篇(6)

當下,隨著環境的持續惡化,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工業的發展一方面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也給環境帶來了挑戰。由于工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這些廢水需要進過一定處理才可以排放或是繼續使用。但是當下我國污水處理技術、設備都處在發展階段,再許多工廠沒有認識到工業廢水污染的嚴重后果,忽視了對于工業廢水的處理。這就導致工業廢水污染嚴重,也為其治理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一、工業廢水污染治理現狀

當下,我國對于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采取了較大的力度。不僅每年有十幾億元的資金進行工廠污水處理,還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條例限制工業廢水的產生,并制定了隨意排放工業廢水的處罰條例。但是,對于工業污水的處理狀況仍然不容樂觀。由于工業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質較為復雜,使用單一的污水處理方式難以處理。而即便是經過處理的廢水,其中所含的雜質也比較多,重新利用率較小。許多工廠甚至不對污水進行處理就直接排放。針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工業廢水污染的治理。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之一,可持續發展是在發展過程中綜合考慮資源、人口、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滿足當代人發展的前提下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其次,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社會效益。雖然工業發展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同樣不能忽視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消極影響。通過多種方法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治理工業廢水污染,避免發展經濟的同時損害環境。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大國,但是由于人口基數較大,人均的水資源占有量較低。水資源在分布上也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對于一些山區來說水資源極為匱乏。對工業廢水污染進行治理,一方面需要控制工業廢水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的污染,另一方面通過對工業廢水的處理可以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緩解當下水資源緊缺的現狀。從科學出發,關注工業廢水污染治理的長遠利益,從加強管理與防治兩個方面應對工業廢水污染治理。

二、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技術發展

對于工業廢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學兩種方法進行。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物理分離以及電解三種方法,其優點是不會改變污水原有的化學性質,也不會在治理的過程中產生其他污染物質,缺點是處理污水的效率較低,對于污水中難以用物理方法除去的有毒離子等無法除去?;瘜W方法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種,其優點是污染治理效率較高,缺點是改變廢水化學性質的同時,還可能產生新的污染物質。

(一)工業廢水污染物理防治方法

使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能夠在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的基礎上,凈化工業廢水。具體來說可以使用物理吸附、物理分離以及電解三種方法。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活性炭、明礬等物質,將工業廢水中的一些物質吸附。物理分離則可以利用水和污水中的其他雜質沸點不同的性質,對污水進行加熱,使純水和污水得以分離。最后,還可以使用電解水的方式,將水中的雜質與水分離,最終實現凈化。

(二)工業廢水污染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方法中,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種方法。中和法主要通過對工業廢水中的酸堿度的調節,改善工業廢水的酸堿性。這是由于呈現出強酸性的廢水會對人體和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使用堿性物質將其中和可以減少污染。使用氧化法主要針對的是廢氣污染和廢水污染。特別是隨著化學的不斷發展,許多氧化劑出現為氧化法提供了有效的原材料。諸如光學氧化法、超臨界氧化法等,能夠很好地處理工業廢水中的污染。一方面,通過氧化,工業廢水可以避免對外界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另一方面,經過氧化的廢水可以循環使用,提升了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率。最后,混凝法主要是將污水中的物質聚集,然后與工業廢水分離。由于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不容易沉淀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的表面通常會帶有一定的電荷。帶有相同電荷的例子相互排斥,很容易形成膠體,既不容易沉淀又不容易被除去。因此,使用混凝法利用混凝劑促使廢水中的電荷中和,幫助不沉淀顆粒物聚集、沉淀。

三、結束語

當下,隨著我國水資源緊缺情況的不斷加劇以及工業發展、生活對于水資源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成了關鍵。但是,工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這些廢水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或是直接排放,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浪費水資源。我國水污染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政府在設置了廢水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的同時,也頒布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工業廢水的直接排放。具體來說,通過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可以對工業污水進行凈化,防止其對環境造成進一步的污染。

參考文獻:

[1]胡大鳴.工業廢水污染控制方法的新進展[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3(04) .

篇(7)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地表水體的污染防治。

第三條*流域水污染防治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整治的方針,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四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含行署,下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利、交通、建設、農業、鄉鎮企業、林業、水產、經貿、旅游、土地、地質礦產、衛生、工商、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以下簡稱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并將其完成情況作為考核*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并采取措施確保*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排污總量控制計劃的實現。

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根據*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制定并實施本部門防治工作計劃。

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流域水環境,并有權對污染損害*流域水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

因*流域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損失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

第七條對*流域水污染防治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八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計劃、水利、建設、水產等部門和*流域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行署,劃分*流域水環境功能區,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立*流域水環境監測網絡。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和水利部門的水文監測機構,共同承擔*流域水環境監測。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負責監測主要入湖河道口和*、六安地區、合肥市交界處水質。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向省人民政府報告*水質狀況。

第十條*流域內的建設項目立項前,必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是否污染環境、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標、當地有無環境容量等進行審查。未經審查或者經審查否決的項目,有關部門不予辦理立項征地手續。

第十一條新建、擴建、改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流域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行署和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須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向*流域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時,不得突破本行政區域排污總量控制指標。

*流域超過本行政區域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市、縣,不得新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項目;擴建、改建項目不得增加污染負荷。

第十二條建設項目中水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水污染防治設施必須正常運轉,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不得拆除或者閑置。

第十三條向*流域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單位,應當依法按照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向其申報登記擁有的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以及排放去向,并提供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逾期不報的,視為拒報。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報之日起30日內提出審查意見;符合條件的,頒發排污許可證。

領取排污許可證的單位改變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的,應當提前15日向排污許可證頒發部門報告,履行變更手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報之日起10日內作出批復。逾期不批復的,視為同意。

第十四條設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資金來源為:

(一)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

(二)在*流域依法征收的排污費;

(三)貸款、捐款、贈款;

(四)其他資金。

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

第十五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開展*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少污染、低消耗的產業和產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推行清潔生產。

第十六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業環境保護,推廣有機肥,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地施用農藥、化肥,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組織實施植樹造林及農作物、林木病蟲害綜合防治,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第十七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合理使用水利工程設施,增加引水、排水量;疏浚湖泊,河道,建設護岸、護坡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擴大*水體環境容量,增強流域水網自凈能力。

第十八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產資源,控制*水產養殖規模和范圍,保護對水生態環境有益的水生生物和底棲生物,建設水生態環境工程,維護水生態環境平衡。

第十九條省及*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對城鎮生活污水、垃圾等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十條*流域劃分為四級保護區:合肥市自來水廠取水口周圍1.5千米水域和1千米陸域,*市等市鎮自來水廠取水口周圍1千米水域和0.5千米陸域,為一級保護區;*湖體、沿湖岸5千米陸域、入湖河道上溯10千米以及沿岸兩側各1千米范圍為二級保護區;主要入湖河道上溯50千米以及沿岸兩側各1千米范圍為三級保護區;其他地區為四級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設置隔離標志,水質應當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Ⅱ類標準。

二級、三級保護區水體的環境規劃、管理和評價,執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Ⅲ類標準。

第二十一條對排放水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或者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

自20*年1月1日起,禁止工業企業向*流域水體超標準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二條禁止在*流域新建化學制漿造紙企業。

禁止在*流域新建制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等小型企業。

嚴格限制在*流域新建前款所列大中型項目或者其他污染嚴重的項目;確需建設該類項目的,必須事先報經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禁止和嚴格限制的產業、產品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條在*流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向水體排放或者傾倒油類、酸液、堿液、劇毒廢渣廢液、含放射性物質的廢渣廢液、含病原體的污水、含熱廢水等有毒有害物質;

(二)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三)在水體清選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容器等;

(四)在*湖灘和岸邊堆放、埋置、儲存固體廢物和其他污染物;

(五)向水體排放或者傾倒船舶的殘油、廢油和垃圾等;

(六)從事可能破壞山體、林木、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動;

(七)圍湖造田。

第二十四條自20*年1月1日起,禁止在*流域內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第二十五條在一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向水體排放污水;

(二)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三)水文、水質監測及漁政、公安、防汛指揮以外的船舶停泊和作業;

(四)從事水產養殖、集中式畜禽養殖、旅游、游泳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一級保護區內已有的排污口,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

第二十六條運輸油類、有毒有害物品的水上運輸工具,應當采取措施,防止油類和有毒有害物品散落、流溢和滲漏。

第二十七條排污單位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排放污染物超過正常排放量,對*流域水體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的,必須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通報可能受到水污染危害和損害的單位,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船舶發生污染事故,應當向就近的航政機關報告,接受調查處理。污染一級保護區水體的,應當同時向當地衛生、建設部門報告。

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的,應當接受當地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調查處理。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之一的,處以1萬元至5萬元罰款。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行為之一的,處以5000元至10萬元罰款;有第(四)項行為的,處以20*元至5萬元罰款。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處以1萬元至10萬元罰款。

第二十九條對造成*流域水體嚴重污染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單位,除按照國家規定征收兩倍以上超標準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1萬元至10萬元罰款,或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第三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或者關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20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五)項規定的,由交通部門的航政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5000元至10萬元罰款。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在*流域內銷售含磷洗滌用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20*元至1萬元罰款。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2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六)項、第(七)項規定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處罰。

第三十六條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超過1萬元的罰款,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行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5萬元以下罰款;超過5萬元的罰款,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20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提訟。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流域水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盡快排除危害,并對直接遭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篇(8)

一、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現狀分析

自96年以來,我國已相繼制定并實施了重點流域、湖泊、海域以及重大水利工程的“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規劃,規劃中主要控制指標為COD和氨氮,主要污染控制對象為工業污染和城鎮生活污染。然而經過連續三個5年規劃的實施,截止2010年,全國40%以上的重點水域水質并沒有達到治理規劃的目標。以“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規劃為例,我國“三河兩湖”實際COD排放量,超出規劃目標20%~72%,而規劃項目的完成率,也僅有43%~86.3%。

盡管我國近年來針對“三河兩湖”等重點流域,開展了一系列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然而經過多年以來的努力,我國流域水水質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水污染問題仍非常嚴重。當前,流域水污染問題,已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而且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化和健康化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二、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中所存在的問題

對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失效原因進行深層次探討,除治理資金投入量不足,治理技術支撐體系薄弱等因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不夠完善、不夠協調,并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部門分割,機制協調性差

長期以來,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我國實行的是多部門參與、多層次分類管理的體制,由水利部門統籌負責,具體管理內容則由多個下屬部門分別負責。然而這種管理的范圍與管理的層次,均是根據地區和行政級別進行劃分的,容易導致地區分割、部門分割的局面,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的整體協調性也較差。在相關政策或措施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政出多門”的現象,再加上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導致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長期低效的局面。

(二)跨區域合作機制不完善

流域區域和行政區域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區域劃分形式,前者是以水文單位和河流作為中心所劃分的區域,后者則是按行政管理范圍所劃分的區域。在我國新《水法》中明確提出了:水資源管理應實行由流域區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然而目前我國流域區域管理機制仍相對薄弱,水資源產權機制也不夠完善,并具體表現為:

有的政府部門過于追求經濟增長,在沒有協商的情況下,擅自建設爭水利讓水害的工程,造成行政區域邊際的矛盾;有的上游流域政府部門,則沒有對當地排污企業采取有效的管制措施,嚴重影響到下游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而有的下游流域政府部門,對上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項目缺乏相應的補償,導致項目的開展缺乏足夠動機與激勵。

(三)管理機制手段單一

主要表現為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中,過于注重末端治理,而忽視了流域水質的預防性控制。例如近年來的排污收費制度、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等都是針對流域水污染末端治理,而水污染的預防性政策則相對很少。另外,往往還過于注重工業領域的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而忽視了農業領域和生活用水所造成水污染控制。

(四)公眾參與機制缺乏

公眾是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的直接參與主體,然而在實踐中,無論是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是水環境保護都缺乏相應的公眾參與機制。正是由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方式以及程序等管理機制和法律體系仍不完善,導致多數公眾的環境意識淡薄,缺乏足夠的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事實上,正是由于流域水環境管理所牽扯的源點多面廣,規范而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將使流域水環境保護更容易被公眾接受,通過這樣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將使得破壞水環境的各種行為受到有力的監督與管制。

三、我國流域水污染機制的創新與完善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綜合治理機制

為了加強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力度,保障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目標的實現,我國應逐步建立起以流域為主體,并符合流域水資源特性的水污染治理機制。為此,應當專門建立以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為主要職責的流域機構,它作為流域區域內環境保護的最重要決策機構,主要負責對水域環境進行監管與協調,而流域內的地方政府和其它職能部門則作為決策的執行機構。

(二)建立跨行政區的流域協調機制

一方面,在流域統一治理的基礎上,還應當加強政府各部門與流域區域內各地方政府間的協作關系,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與糾紛協調機制,并真正形成一個統一規劃、分部門實施的責任體系,主要負責各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商議對策、調解糾紛、協調流域治理等各項行動;另一方面,還應當積極開展跨行政區域的執法合作,通過建立并健全環保、水利等部門跨區域的聯合執法制度,從而有效加強對流域內環境的監管力度。

(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輔助作用,實現污染治理的產業化

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應當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相充分適應,以加快治理工程項目投資、融資體制的改革以及運行管理機制的創新,從而促進污染治理的產業化進程。例如,污水處理工程項目的投資大、利潤回收時間長,在缺乏政府支持和幫助的條件下,企業往往不愿意投資和經營。

為此,政府應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通過設立污水處理產業專項發展基金,選擇優質企業并特許經營,鼓勵專業化公司承擔運營等方式,并在財政、稅收、信貸以及技術等多個方面予以扶持,以積極推進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

(四)加強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公眾參與機制

公眾參與機制,強調公眾與政府部門共同努力,通過協調合作的方式,以形成流域內資源持續化利用的最佳管理模式。一方面,應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制度,通過積極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流域水水質信息共享機制以及水污染通報制度等,以加強公眾信息間的溝通與共享;另一方面,還應通過立法,以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與方式,從而為我國流域污染治理提供廣泛的民眾基礎。

總結:

本文在對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并著重就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的創新與完善進行了研究與探索。當前,流域水污染問題已成為了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難題。為此,我們應針對原有污染治理機制中所存在的弊端與問題,通過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以真正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手段為輔助,并倡導企業與公眾自覺參與的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型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正升.從行政分割到協同治理,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創新[J].學術探索,2014(7).

篇(9)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水環境的特點

根據《中國水利百科全書》,廣義的城市水環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生物賴以生存的水體環境,抵御洪澇災害能力,水資源供給程度,水體質量狀況,水利工程景觀與周圍的和諧程度等多項內容。城市的產流、匯流條件及城市供水、需水、排水系統等都不同于一般地區,城市的水環境有其自身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供水對外依賴性強

由于城市本身地域狹小,本地水資源量十分有限,可利用的程度低,且城市用水量大,一般本地水源難以滿足,因此,城市供水主要依靠現有的城區水源地或調引客水來支持。

(二)城市的水環境條件脆弱

由于城市的空間范圍有限,人口密集、工業生產發達,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集中,如果沒有合適的廢污水處理排放系統,城市水環境將日趨惡化。同時,城市的廢氣、廢渣排放量也很大,易于造成大氣污染,形成酸雨,進而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并危及人類健康。

(三)城市局部氣候影響城市降水條件

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城市地區的局部氣候條件,又進一步影響到城市的降水條件。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地表的改變使其上的輻射平衡發生了變化,空氣動力糙率的改變影響了空氣的運動。工業和民用供熱、制冷以及機動車量增加了大氣中的熱量,而且燃燒把水汽連同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送入大氣層中。建筑物能夠引起機械湍流,城市作為熱源也導致熱湍流。因此城市建筑對空氣運動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強風在市區減弱而微風可得到加強,城市與其郊區相比很少有無風的時候。而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結核、熱湍流以及機械湍流可以影響當地的云量和降雨量。

二、城市水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水環境建設缺乏系統規劃

在規劃原則上難以適應可續發展觀的要求。在水污染控制的決策過程中,不能恰當地協調水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對于水環境的功能、效益的認識不足,導致了水環境受到損害;在規劃技術上缺乏系統的規劃指標?,F有的水環境系統規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理論,規劃方法和規劃指標體系沒有體現城市水環境的系統性特點,缺乏可行的技術規范;在規劃實施上缺乏規劃實施監管技術支持。

(二)缺乏對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綜合考核與有效評價

國家和地方的行業主管部門對城市水環境治理的規劃、投資、運營以及處理效果的考核和管理一直處于摸索階段,雖然近年來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沒有完整的評估體系和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并缺乏必要的監管手段和措施,導致目前許多污水處理廠仍存在盲目建設,規模過大,投資成本過高等現象,造成大量浪費。

(三)標準體系的缺位和不當

國內目前已的技術標準,無論在種類上和數量上與實際需求相比都明顯偏少,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要求。并且缺乏引領行業、有關共性及指導性的標準體系以及基礎標準的指導,標準的系統性和協調性較差,內容交叉重復,技術術語不規范,技術要求和表達不統一;新標準的制訂與其他相關標準協調不夠,造成某些內容相互矛盾,為標準的執行帶來困難;標準研究滯后,適應性、針對性較差,質量亟須提高。

三、城市水環境治理與污染控制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水環境治理方案

城市化進程中,水環境的治理多采用單項、消極的治療方案,水體的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經多年的努力和研究,將水環境的治理納入到水污染的防治體系中去,才是改善水環境質量,解決水污染最為重要的途徑。

八十年代及其以后綜合防治的階段: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加強環境優化管理,并開展區域綜合性的防治。城市水環境的綜合防治首先需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禁止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入水體;其次,完善污水收集、河流改造等系統,完善城市污水處理、雨水存儲等設施。此外,還需采取如滲水渠道、路面以及指數種草等措施,控制雨水的滲透。

(二)完善制度,促進水污染治理科學規范運行

首先,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法律,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對我國水環境加以保護;其次,需要建立水污染懲罰機制,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制定嚴格的標準,如有違法按照標準進行懲罰;再次,需要完善監督制度,鼓勵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到水污染處理工作的監督中去,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三)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所以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需要采取多種途徑,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的節水意識,并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水污染治理中去。在一些小城市中,各級政府也要注意開源節流,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四)運用經濟手段,促進水污染治理的市場化

現階段,我國排污收費制度還不是特別成熟,收費過高會引起企業的不滿,收費過低則達不到有效的防治作用。所以,在污水處理收費方面,需要加大改革步伐,不僅要界定污水處理企業成本核算的范圍,而且要形成有效的經營機制。努力做到專款專用,通過有效措施推動城市污水處理的正常運行。在生活污水方面,則需要遵循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并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合理收費。

(五)治理城市水環境污染的技術措施

1、開展水環境調查

首先必須對待治理的水域進行調查,調查水環境水體和底泥的各種理化指標和生物學指標,如水體pH值、CODcr、BOD5、TOC、NO3-N、TP、浮游生物群落、微生物、底棲動物、高等動植物群落;底泥TOC、PH值、CODcr、BOD5、NH3-N、NO3-N、PO4-P、TP、TN、耗氧速率、氧化還原電位、生物降解性能(G值),同時還要調查水體污染情況,包括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各排放口分布及排放規律,水體地理特征,水的流態及水文特征,濱河帶各種生物分布情況,河岸植被情況等等。根據調查情況,制定水環境生物修復方案,并進行實驗室模擬試驗,以最后確定水體底泥和水體生物修復技術組合。

2、啟動水環境生態系統功能

城市水環境生態系統由底泥生態系統、水體生態系統、河岸生態系統等組成。水環境生物修復的關鍵在于啟動和強化其生態系統功能,關鍵在于底泥“無機化”和水體“有氧化”。底泥“無機化”就是底泥生物氧化,通過“無機化”,降低泥水界面底泥有機碳含量,提高底泥氧化還原電位,強化底泥對上覆水體有機物分解能力。水體“有氧化”是通過曝氣復氧等措施,增加水體的溶解氧,啟動水體生態系統。底泥生物氧化促進了底泥對上覆水體有機污染的分解能力和底泥營養鹽釋放,使水體藻類開始大量繁殖,藻類繁殖增加水體溶解氧,加上曝氣復氧措施,迅速消除水體黑臭,啟動水體生態系統形成潔凈好氧水體生態系統。

3、激活土著微生物活性

土著微生物在與環境的過程逐步形成了與環境相適應的微生物區系或群落,并能利用污染物作為底物進行分解代謝。通過解毒、促生等措施,激活環境中土著微生物,進行底泥生物氧化和水體生物修復,使污染環境中的土著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同時,對殘存的有機污染物質進行降解,污染環境的逐步改善,使環境中的溶氧漸漸地升高,有助于好氧微生物區系的建立,競爭性地抑制了只能在污染環境中生存的其他微生物。

篇(10)

一、河流水污染產生的原因

經過科學的調查與分析,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分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業廢水的排放以及農業污水的排放。

1.生活污水的排放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污水城市污水處理和城市污水排放并不能同步,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嚴重地污染了河流,不但影響了河流的水質,還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更為嚴重地是影響了水體的安全,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受到了嚴重損害。

2.工業廢水的排放

工業廢水的排放是城市河流水質受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仍是城市河流目前的重要污染源。近年來,雖然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來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但是還有許多企業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產生的工業廢水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偷排、漏排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沒有經過處理含有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直排放入河流,河流水質污染進一步加重。

3.農業污水的排放

農業污水的排放主要是指在農村農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具體表現為化肥、農藥的流失,畜禽養殖業產生的糞尿和廢水基本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人河流,成為日益嚴重的污染源。

二、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1.對生活污水的控制與整治

1.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全面開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各地應該加大環保宣傳力度,結合本地資源、環境和生態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地組織實施,全力開展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對于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要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實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同時當地政府要發揮統一協調和政策導向作用,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落實到位。

1.2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對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

各地各級財政部門應該加大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入,興建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興建能夠有效地治理和控制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建立專門的污水處理系統,對于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實行區域綜合集中治理。這樣可以節約進行分散治理的水處理設施費用,還能夠有效減少二次污染。

3.加強工業廢水的控制與整治

工業廢水具有排放量大且污染比較集中的特點,它的排放是當今河流污染的主要來源源,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快控制與整治,以防止工業廢水排放對河流水體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3.1建立健全企業生產監控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

針對排污比較嚴重的企業,政府應該強制其建立健全生產監控體系,通過制定各項相關規章制度來規范操作規程,將污染治理設施管理納入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對企業生產實行全過程控制。及時發現和糾正擅自停運治理設施、超標排污等違法行為,確保污染治理設施發揮應有的效益。另外要鼓勵企業參加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得企業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實現清潔無污染生產。

3.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利用技術發展

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域布局,要加快現有企業生產設施和工藝流程的更新與改造,從源頭上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量,關掉達不到治理標準的企業。更重要的是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無污染的企業,積極開發無毒、無污染產品,降低對水環境的污染。

3.3加強對農業污水的控制

對于農業污水的控制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3.3.1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施用,這是防止農業污水對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徑。為此,各地要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加強對人們的教育,促使人們提高對農藥、化肥環境污染危害性的認識,以便進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嚴格規范農藥、化肥生產流通的管理,確保農藥、化肥品種與質量符合國家的規定和標準,避免違禁和不合格產品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學、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開發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無公害和無污染的農藥、化肥。

3.3.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開展生態農業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各地要樹立大環境生態觀念,加大農、林、牧、漁環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引導農民開發和生產有機食品,推動種植結構的改變。推廣高效、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刂扑痢⒂袡C質流失和土壤污染,

三、結語

河流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流水污染的問題。各地具體加強對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時候,應該首先根據河流污染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應用,從工業生產、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等方面加強對河流水污染源頭的控制,從而保證控制和治理后能夠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體的長期健康。

參考文獻

[1]劉影.淺談城市河流水環境問題的綜合治理[J]. 科技創新導報. 2009(11).

[2]江紅梅,王正中,王東剛,曹滿,任鑫.城市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探討[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

上一篇: 電子政務研究論文 下一篇: 小學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偷自视频区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又大又粗又爽的少妇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