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研究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3 16:08: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子政務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電子政務研究論文

篇(1)

截止到目前,電子政務建設已經覆蓋了稅務、海關、農業、銀行、公安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并已開始為政務部門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但是,電子政務建設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和有益經驗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推進政務建設,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本人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握公眾需求,創新服務理念

在新公共管理運動和現代治理理念的影響下,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了市場機制、市場經營的理念和企業家精神等內容,強調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把服務對象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這些變革反映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就是政府把公眾作為“客戶”把“一切為公眾服務”作為電子政務基本取向,向公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為了更好地實現“以公眾為中心”的理念,我們在電子政務實踐中,可以借鑒、發展商業領域客戶關系管理(CRM)的理念的技術,把CRM的理念和技術逐漸滲透到電子政務建設中,進行客戶(公眾)細分、把握公眾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這將有助于政府提高公眾服務的能力、效率、水平和質量,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政府

服務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建立完整統一、多能高效的電子政務系統

完整統一、多能高效的電子政務系統的具體概念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它是依據民主、科學和規范原則而構建起來的一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電子平臺,適合于實施高效的公共管理、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它由以下兩部門構成。

第一、應急管理與應急服務電子系統。它主要為在所有緊急情況、突發事件和危機狀態下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特別的全信息化高效化技術支持。它包括對應急信息的監測、收集、規整和分置,也包括介入和推動諸如應急決策、應急善后、應急戰略等應急處理信息的形成、傳達與成效轉化,還包括應急力量、應急資源、應急條件等之間的聯動協調。它以電子信息為介質,以電子速度為速度,形成一系列極為快速、精確、高效而規范的應急機制,特別是應急聯動機制,可以使應急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瞬間到位、優質優異,可以使突發緊急事件或者公共危機迅速化解而使社會迅速回復到和諧、正常的軌道上。民眾將因此而得到最佳的應急管理保障和令人滿意的應急服務。

第二、常規管理與常規服務電子系統。它主要為一切非應急狀態下的所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一般的全信息化高效化技術支持。這在整個信息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占主要部分。它覆蓋了全部的日常公共運作,包括日常的政務信息收集、整理、歸檔和分發等。它同樣以電子信息為介質,以電子速度為速度,形成一系列極為快捷、方便、高效而規范的日常管理機制和日常服務機制,特別是日常管理與服務聯動機制,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既分別運作和高效行動又彼此協調呼應聯動。

三、正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要正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需要雙管齊下,多措并舉。

1.分清體用,以體為主。電子政務建設的體用是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其中,“體”就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即政務;“用”就是適合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需要的信息化平臺即電子系統,包括經過革新的傳統電子媒體和基于IT技術的計算機網絡。搞電子政務建設,要明確體用有別、以體為主,而不能模糊或顛倒。

2.統一標準,統一規劃。基于體用有別、以體為主的原則,以科學規范公共運作為取向,以構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平臺為目標,按照創新、實用、統一、共享和安全的原則,對未來電子政務建設重新進行統一設計,包括統一標準和統一規劃,形成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信息化平臺的明確路線圖,對全國各層級各領域的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進行科學和法制性的規劃、協調、引導、檢測與監管,避免重復建設、錯誤投資、各自為戰,在規劃上確保全國上下和各地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互補兼顧和集約高效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集中和簡化分散于各個部門、領域的大量繁雜的公共數字化資源、管理手段和服務設施,建成一個能同時進行常規管理和應急管理、同時提供常規服務和應急服務的電子平臺

四、加強資源共享,破除“信息孤島”

篇(2)

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起步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國家大力推動電子信息技術應用開始,電子政務的發展經歷了下面四個階段:辦公自動化階段(準備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階段(啟動階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網工程”階段(展開階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網一庫”階段(發展階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特征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基本上是與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歷程同步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電子政務起點比較低。這是因為我國總體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國的電子政務的發展是從辦公自動化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才剛剛起步;而西方國家政府機關的辦公自動化早在20世紀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國電子政務發展不平衡。由于我國各地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因此我國的電子政務在發展過程中,則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動”和需求的“拉動”下從一些行業管理部門開始的。

3.我國電子政務的目標和出發點更具多樣性。由于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政府對經濟特別是對企業的管理方式要進行徹底的改變,這些變化,必然影響到政府政務的活動,因此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目標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促進的變革。

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現狀

2003年底,聯合國了對成員國電子政務的測評結果。結果顯示,中國在191個成員國中排名第74位。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現狀作簡要敘述:

(一)電子政務基礎建設現狀:

1.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受到熱切和廣泛地關注。

2.旅游、經濟開發區等重要城市網站點擊率明顯高于一般地區。

3.東西差距明顯,欠發達地區政府上網工程進展緩慢,群眾關注率不高。

(二)電子政務市場商機無限,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電子政務領域可謂商機無限,在中國向全面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非常明顯,電子政務領域尤其如此。權威人士分析,未來幾年內,我國各級政府投資電子政務的總金額預計將達到2000至2500億元人民幣。另外,在第三屆中國電子政務技術與應用大會上,業界專家認為當年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投入的資金應該在400億元左右,這將吸引眾多的IT企業群雄爭霸。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內,我國電子政務市場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

(三)電子政務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得到進一步完善

我國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建設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業務水平不高,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電子政務的快速健康發展。尤其是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建設,更是與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現狀嚴重脫節。2001年8月,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成立,這標志著我國真正開始了電子政務的立法階段。2002年7月,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討論通過和公開了《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將電子政務建設納入了一個全新的整體規劃、發展階段,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礎。2004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該法將直接推動我國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下一步,我國在近期內將會陸續推出包括《電子政務法》、《電子交易法》、《電子簽章法》、《電子投票法》等相關法律,以構筑我國電子政務法律框架。

(四)地區建設蓬勃發展

北京、廣東等一些發達省市繼續加大電子政務建設投入并積極開展電子政務技術培訓,從人員上保證了電子政務系統的正常運行。內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進步伐,他們在積極借鑒發達省市電子政務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從本地實際出發,通過自身擁有的稀缺資源換取資金來源,與廣大企業開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間投資等途徑解

決自身電子政務建設的資金和技術等困難,不斷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三、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趨勢

未來幾年,筆者認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強

從政府層面來看,電子政務安全體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電子簽名法已經推出,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進行當中;從用戶層面來看,電子政務建設的用戶從規劃、實施等方面都已對信息安全進行了充分考慮,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費用在整個信息化建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從廠商層面來看,國內外安全廠商在整個IT行業中發展速度較快,廠商數量和廠商規模都在迅速增長。可以預計,未來幾年信息安全市場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將會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

未來幾年,多數信息中心將不再具體承擔政府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任務,而轉向政府信息化規劃、招投標、工程管理、工程驗收等方面。因此,未來的電子政務建設市場將進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轉型,使專門從事電子政務系統集成、方案開發的廠商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

(三)標準規范將不斷完善

2002年5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聯合了《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總則部分,與之相關的電子政務工程管理、網絡建設、信息共享、支撐技術、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標準和管理規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從事系統集成、網絡建設、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廠商,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國內廠商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央號召電子政務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不僅找到了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切入點,而且還能加快我國信息化建設步伐,更重要的是,電子政務以財政投資為主,既要實現政府信息化的目標,還要擔當起帶動民族產業的責任。因此,電子政務建設使國內IT件。

參考文獻:

篇(3)

一、電子商務和證券經紀業務"聯姻"所體現的優勢

1、近幾年證券電子化對證券經紀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交易撮合"無紙化"和證券交易"異地化"。

一方面,我國證券交易市場完成由手工競價到電腦自動撮合、由分散過戶到中央登記結算、由實物交收到電子簿記的過渡,實現了證券交易方式從"有紙化"向"無紙化"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在效率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也為我國證券電子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交易所建成的"衛星證券通信網絡",使得在國內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利用該網絡實時接收兩個交易所和行情等交易信息,全國范圍內的證券交易市場隨即形成。

(2)交易席位"無形化"和資金清算"電子化"

其一,"無形化"的交易方式代表著全球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交易所開發的"無形化電子交易系統"提高了證券市場交易的效率;其二,"證券資金法人結算"制度標志著證券資金清算進入全新的"無紙化"時代,而且對整個金融業的電子化進程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影響較為深遠。

(3)委托方式"多樣化"

我國證券交易委托方式從傳統的柜臺填單委托,發展到條碼委托、電話委托、遠程終端委托、網絡委托,方式日趨多樣化。最近券商借助電信、電視等現代化媒體,將電子商務的概念引入證券交易市場,交易手段又在不斷創新。

2、現階段證券電子商務顯示出諸多優勢,拓展和延伸了證券經紀業務

在證券經紀業務中,證券電子商務能為投資者提供國際經濟分析、政府政策分析、企業經營管理分析、證券板塊分析、證券靜態動態分析等方面服務;能夠以每日國內外經濟信息、證券行情、證券買賣、投資咨詢、服務對象的輔助決策分析及提供特別專題報告等方式為投資者服務。具體來說,對證券市場各方主體有如下影響:

(1)對于券商,它是巨大的遠程市場,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快速信息傳遞,使網上交易在開發客戶資源上體現出競爭優勢,無限地擴大客戶資源;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券商固定資產投入,為券商進行低成本擴張大開方便之門;且還可提供個性化的資訊服務,以滿足客戶不同的信息需求,券商輻射范圍加大;

網上交易仍是券商經紀服務的一種延續,它實質上是使投資者有一個較好的顧問,并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較快的速度來完成的一個完整的交易,集中做好網上經紀服務管理工作將成為券商競爭的重要手段。

(2)對于投資者,可以排除空間、時間的障礙,方便地查詢行情、委托,獲取投資公共資訊及私人資訊,投資者能夠隨時隨地參與交易等,實用性高于其它方式;

(3)對于證券監管者,網上證券交易有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抑制市場投機,可以擴大投資者隊伍,倡導技術革新。

二、新形勢下證券經紀電子商務對證券經營機構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證券經紀電子商務大量體現在網上證券經紀服務,近期中國證監會頒布了《網上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它的出臺為所有證券電子商務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政策指引,堪稱中國證券電子商務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也意昧著券商圍繞網上經紀業務的爭奪大幕已經拉開,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經紀業務發展趨勢。

隨著證券電子商務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證券市場將逐漸從"有形市場"過渡到"無形市場",現在的證券交易營業大廳將會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遠程終端交易、網上交易將會成為未來證券交易方式的主流。這一切都對證券經營機構經紀業務的發展理念產生重大影響。

1、證券經紀經營理念的變化

未來的證券公司靠富麗堂皇的營業大廳吸引客戶、靠鋪攤設點擴張規模的經營方式已顯得有些不足,相反應當依托最新的證券電子化成果,積極為客戶提供投資咨詢、代客理財、資產管理、網上經紀等金融服務,努力建立和擴展龐大的客戶群體將成為其主營目標。網上經紀交易將給傳統業務帶來極大的沖擊,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實力機構可以依托有形網絡的優勢提高網上交易額,造成與有形網點爭奪客戶的局面,使客戶量向網上流失,傳統營業部的交易量下降,收入減少。因為互聯網的在線交易多了,證券營業部的數量、經營面積、計算機LAN工作站數量、證券營業部工作人員數量都將減少,高層次的證券經紀投資顧問人員將增加。網上信息資源的豐富、專業,將使傳統的經紀人受到一定的沖擊,沒有深入研究、高深專業知識的經紀人將會被淘汰。

隨著證券電子商務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證券電子交易場所中的"虛擬證券營業部"出現,將迫使證券從業人士的服務方式和內容都作出重大調整。因為在網上交易模式上交易席位已經具備"無形席位"的全部特征,導致投資者有可能越過券商直接入市,在這種趨勢下,交易者對券商的依賴則可能更多的是技術支持、信息咨詢等服務而不是。經紀人和利潤將有可能不再以代為撮合成交賺手續費為主,而是變為以向提供咨詢服務為主。網上證券交易可以不需要中介方而使證券業的非中介化和網絡化越來越明顯,許多傳統經紀人、投資專家、造市者、券商面臨失業,要生存只能采取網上券商、經紀人、分析家的方式。

2、證券經紀營銷方式的變化

未來的證券公司的市場營銷將不再依賴于經紀營銷人員的四面出擊。而將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網絡經紀營銷。通過網絡了解客戶的要求,并根據客戶的需求確定經紀營銷的策略和方式,再將自己的優勢和能夠提供的經紀服務通過網絡反饋給客戶,從而達到宣傳、推銷自已的目的。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證券經營完全可以借助各種高效的通訊介質、技術與手段走向新的高度。更多的證券投資者將可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自由地投向他們所欣賞和信賴的、且可以指導他們有證券投資上帶來回報的券商;換言之,能很好地給投資者提供投資指導并為其帶來較好收益的公司會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青睞;反之,則勢必"門庭冷落車馬稀"。同時隨著投資者對于個性化服務的要求不斷增強,經紀人制度、投資理財服務等新業務也將成熟并大幅擴展客戶面;開展證券電子商務可使投資者與經紀人方便地進行交流,讓經紀人更快捷地為所經紀的客戶提供更為專業、個性化的投資指導。

3、證券經紀經營策略的變化及中小券商的歷史機遇

在未來的網絡互聯、信息共享的信息社會里,由于單一傳統的經紀業務組織方式受到挑戰,證券公司將不再單純依靠自身力量來發展網上經紀業務,而是利用自身優勢與銀行郵電、IT計算機技術公司、網絡公司、信息公司等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網上交易和移動交易全面沖擊傳統交易方式,各行業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聯手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立體證券經紀交叉服務。如網上交易委托和手機短信息交易、手機上網交易(WAP)、掌上交易器三種移動交易等,這種合作會給各方帶來證券經紀成本的降低和客源的增加,從而達到增收節支、擴大業務的目的。

未來證券業在經紀業務上的競爭必然加劇,作為只允許經營經紀業務的中小券商,現在應該考慮在經營中對傳統、單一的證券經紀業務模式做根本性的變革,才能抗爭來自那些實力雄厚、存在規模優勢和集團效應的綜合性券商的壓力。就網上經紀業務而言,網上經紀業務比傳統業務的壓力小得多,大家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也就是說,在強手如林的券業競爭中,網上交易為小券商帶來了極大的機遇。網上經紀業務為網點少、綜合實力弱的國內中小券商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網上交易將通過改變經營模式,打亂原有的競爭格局,使市場資源重新分配,這樣網絡證券商正從傳統證券商那里不斷奪得市場份額。從我國的證券商經營來看,最近我國券商進軍網絡交易的勢頭十分迅猛,平安、青海、中信、西南、華泰等券商欲投入巨資發展證券電子商務,并將此舉看成與傳統大券商抗衡的重要途徑。青海證券認為在未來的證券經紀業務中,提供優質服務將成為證券公司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通過其建立起來的數碼證券網,青海證券將在大幅度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向用戶提供主動性、個性化、及時的服務,力求為中小券商闖出一條新路。

4、入世后我國證券經紀網絡業務面臨的挑戰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1997年通過的《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使各國金融市場開放加大以及世界金融機構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強,提供交易、支付和結算"一條龍"服務的金融機構正在出現,為網上證券交易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對于券商的入世前景,一般認為:國內券商在市場占有率、市場熟悉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方面具有優勢,國外券商則在金融創新、風險控制和運作技術方面具有優勢。顯然,國內券商擁有的優勢一種靜態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優勢可能消失殆盡。與此同時,國外券商擁有的動態優勢將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

證券電子商務就是證券活動各個環節(信息采集、、檢索、交易、支付、清算、交割等)的網絡化。因此,WTO時代意味著證券網絡經紀業務的競爭不僅僅來自國內。隨著入關時刻的日益臨近,中國的證券市場必將全方位的對位開放,來自國外的金融機構很可能以網上交易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三、國內券商開展網上經紀業務的幾個關鍵性競爭因素

國內券商開展網上經紀業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證券網絡經紀市場方面的要求。

1、具有下單方式多元化的電子網絡交易平臺

證券電子商務不僅僅是簡單的遠程委托:它應當是一種大規模、全方位、體系化、新型的證券經營模式。將來證券投資者應該可以在遠離證券公司(營業部)的任何地方通過電話、移動通訊(WAP)、尋呼機、傳真機、電話、WetTV(頂置盒)和互聯網(INTERNET)等信息終端在遠程完成一切與證券投資相關的工作。

中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電腦主機自動撮合系統,所有的證券營業部都擁有與證券交易所聯網的電子交易平臺。電話委托和自助委托已成為主流交易方式。在此基礎上,可以更進一步將電子交易平臺延伸到家庭、辦公室(通過有線電視網、國際互聯網)乃至個人(通過無線網絡)。通過各處信息終端(電話、電視、臺式電腦、尋呼機、手機、掌上電腦等),使投資者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證券交易。如此一來,在證券電子交易領域,國內券商就能夠整體領先國際水平。

2、以網絡模式使客戶擁有的服務價值得以最大化為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基本上以散戶為主的市場,個人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和投資水平都較低,迫切需要投資咨詢,這是開展網上經紀業務的基礎。在現階段條件下,網上交易的根本就是提高券商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實質上是使投資者(特別是非現場交易者)有一個較好的投資顧問,并快速便利地以相對低廉的交易成本完成完整的交易。搞好服務管理將成為券商競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的證券行業已進入一個服務競爭的新階段。

網上經紀業務的要點是提供大量及時、周到的投資訊息,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使客戶通過網絡所得到的服務價值爭取達到最大化。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國內券商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滿足投資咨詢的能力。因此,國內券商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借助網絡,將各種新名詞分門別類地及時送達給客戶手中,比如,通過電子郵件將投資組合建議發送給客戶,通過尋呼機警示客戶所持股票已到止損點等。

3、建立起網上經紀的品牌和商譽

隨著電腦的普及,網上經紀將以極快的速度發展。網上經紀將主要以信息、咨詢、研究優勢爭取投資者,券商在開展網上經紀業務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網上經紀業務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網上資訊查詢平臺,這對券商的信息與研究者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硬件條件的差別較小,網絡經紀的競爭只能依靠軟,網絡跨躍時空的能力會將這種優勢服務的能力無限放大,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在網絡經濟模式下更是一條不變的規律。而且在證券電子商務中,技術構成了服務與業務的基礎平臺,任何一種新的業務思想或技術很快能被對手所仿效,券商只能靠服務與業務的創新對能保證競爭的優勢。開展網上經紀業務爭奪市場,是證券經紀業務的必由之路,為此券商必然高度重視信息與研究工作,加大對信息與研究工作的投入。網頁創作優良、信息內容豐富是成功開展好網上交易的必要條件。網上交易對投資者而言,一個很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排除空間、時間障礙,方便地查詢行情、委托,獲取投資公共資訊及每家券商獨特的資訊。因此,券商網頁創作優良、快捷、方便,信息內容豐富就成為吸引投資者很重要的方面。當然這對券商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大的研究力量將成為券商網是交易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大部分券商網站都在向"大而全"靠攏,放棄了證券行業最寶貴的"特而專的專賣店"概念,如果某家券商網站能夠形成自已的獨特性,內容服務形成品牌優勢,這樣的網站就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樣的證券電子商務--網上經紀交易才會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只要券商網絡經紀在投資者中建立起良好的資信和品牌,客戶會主動選擇服務好、信譽高的券商,客戶的范圍會遍布全國各地。

4、最好擁有自主開發的INTERNET專門網站

目前"擺地攤"已經成為證券公司發展網上交易的主要模式。所謂"擺地攤",就是由網絡或IT公司負責開設網絡站點,爭取客戶,為客戶提供投資資訊,而證券公司以營業部的身份在后臺為客戶提供網上交易的通道。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此種網上交易還處于嘗試階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這種方式最大的

缺陷是營業部放棄了對自己客戶的直接服務,將自己的客戶拱手讓給了IT公司,如果今后若干年國內券商的制度保護壁壘被打破,這些券商將會變得一無所有。有鑒于此,目前國內一些大券商開始設立自已的網站,并紛紛開通本公司的內部廣域互聯網,然后再與互聯網聯結,客戶委托直接通過內部網絡到營業部交易系統,不再經過IT公司。相比較而言,這種模式比較科學,是券商開展網上交易方向。

網上證券經紀交易的硬件形式很容易被模仿,關鍵就在于是否設有公司專門具有特色化的網站,內容服務是能否形成品牌化優勢。這不僅包括對投資者的信息服務,還包括圍繞網上交易的優勢,對原有網站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如開拓客戶應答中心、24小時全天候服務、實時大勢分析,同時根據客戶的不同層次提供個性化服務等等。

【國內實例】中信證券宣布將與國內最大的財經類網絡技術公司和訊推出網上交易綜合服務平臺,使投資者在能進行網上交易的同時,提供最新財經信息,及基于和訊網的實時專家點評等個性化理財服務;又如,青海證券組織了一批優勢的專業技術人才,利用國內外最先進的網絡技術,逐步實施其全面轉型計劃。公司不僅設立了數碼證券網站,自主開發并開通了網上證券交易,還設立了公司的專家服務中心和電話理財中心,把自身培育成具有證券行業最寶貴的"特而專的專賣店"之特色,形成自已網站的獨特性、內容服務品牌化優勢,使其從傳統型券商向基于互聯網的新型網上券商全面轉型。

【國際實例】美國第一大互聯網證券經紀商Schwab成功經驗可以成為例證。Schwab實際上是服務個人財務的全能證券型超市,形成證券行業最寶貴的"特而專的專賣店"之特色。它主要從事證券經紀業務和提供財經資訊,包括零售經紀、共同基金和獨立經理支持服務,同時提供給投資者網上交易、電話交易及店面交易,客戶可選擇自已所需要的模式。在Schwab網站上,不僅可看到即時行情、新聞、歷史財務數據,也可以制定個人主頁,查看自己的帳戶,編制自己的資產投資模型;而且Schwab通過加強盡可能詳細可靠的信息服務,并使其與多種產品結合起來,能得到更多的資產委托,獲得客戶的長期信賴等等。它注重通過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其通過有效利用技術來降低成本,改進服務,提供創新的業務模式是它的主要經營特色。

四、證券經紀網絡電子商務未來發展前景

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說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使中國繼續擴大現有網絡規模,提高技術層次。預計到2003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將從12%增加到22%,移動電話的用戶將從890多萬戶增加到2000萬戶左右,由此可見隨著通信、計算機設備的性能價格提高,通信成本會越來越低,通信質量越來越好,互聯網絡客戶也將越來越多,這些都給發展證券電子商務帶來了機會。尤其對我國來說,與其它行業實施電子商務相比,證券業的各類交易信息容易數字化和傳輸,不存在實物流的配送,同時企業的信息化基礎也是最好的,所以首先在這個行業進行電子商務的改造比較容易成功。因此其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1、政府態度和具體政策的推動

證券行業的進入壁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上交易的直接競爭。證券業是國內和新興行業,近幾年才明確它的發展定位,所以它是政府重點監控發展的行業。近期中國證監會頒布了《網上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它的出臺為所有證券電子商務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政策指引,堪稱中國證券電子商務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而且今年兩會期間部分人大代表關于為電子商務立法的提案引起了共鳴。可以預計,隨著證券立法和互聯網立法的雙重保障,政府主管部門和信息產業部門在規范網上證券交易的同時會更從政策上鼓勵更多的券商參與網上交易,促進網上證券交易的飛速發展。

2、證券經紀電子商務與電子化銀行合作化趨勢

促成商業銀行與證券商合作發展網上證券委托交易的前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網上銀行轉賬業務的發展,投資者迫切需要通過網上銀行一次性辦妥證券買賣業務;二是隨著股民保證金賬戶與證券公司的徹底分離,銀行成為證券公司資金流的唯一運行機構;三是加入WTO后外資銀行在混業經營、信息技術和個人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對國內商業銀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國內銀行與證券公司的網絡合作技術和客戶群體優勢則是應對挑戰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果銀行業和證券業加強合作,進一步統一交易結算方式,提高網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我國的證券網絡化交易將會獲得更加快速的發展。

3、線上"金融百貨商場"模型的出現

隨著信息產業向各個領域的滲透,網上銀行、網上保險與網上證券交易將有可能促進打破現有的金融分業管理格局,促進三業融合發展,從而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從全球信息產業與證券市場結合日益緊密的發展趨勢來看,互聯網正通過名牌效應、客戶關系和金融信息內容服務改變著證券服務業的現狀,一些新的網上市場正在興起,每個網上金融服務機構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為金融樞紐網站,即"網上金融百貨超市",投資者未來除了股票交易外,亦可經由同一網站獲得配套金融、保險、資產管理等各項服務。因而隨著高速簡潔、雙向互動的互聯網委托管理系統的出現,諸如經紀業務、理財業務、基金業務、財經信息、投資銀行業務、B股承銷推介、債券業務等都可納入證券網上交易系統。

4、網絡化的虛擬券商時代的來臨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網絡化的虛擬券商將是未來券商的的主要模式,券商的各項業務基本上都將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國內券商必須對此早作準備,制訂出可行的戰略方案。虛擬券商將不再有實體上的營業部,通過銀證轉賬系統,券商今后與銀行的合作會越來越密切。券商有必要與銀行結成戰略聯盟,為斷地在網上交易業務中推出新的業務。

五、證券經紀電子商務體系的開發及經營模式

證券公司在開展證券電子商務經營時,進入證券電子商務時應當充分考慮對客戶的計算機技術和證券業務的的指導問題,以保證證券經營的安全、穩定與高效。

1、硬件環境的完善

證券電子商務有三方面的網絡問題:互聯網的安全、網絡穩定可靠性和網絡速度。互聯網的安全不僅是證券電子商務所關心的,它更是整個國家的安全問題,特別是象金融證券這類國家支柱產業的互聯網絡,更要嚴格使用國產關鍵技術,以確保安全性。如我國《網上證券委托暫行辦法》規定,有關系統傳輸安全、系統及維護管理等需經過這家權威機構測評和認證。因此,證券經營機構應當建立起公司級的技術風險控制能力。一方面證券經營機構在網絡經紀硬件設備方面要采用計算機網絡安全關鍵技術和產品,這里涉及的東西包括:實用非否認協議、智能卡軟件安全規范、智能卡安全集成平臺、Internet安全集成系統、Internet網絡安全監視器、防火墻系列產品、"黑客"入侵防范軟件、網絡安全教育等。而且隨著我國電信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技術的提高,網絡穩定可靠性和網絡速度會進一步增強,網絡阻塞現象會減少;隨著新技術將不斷應用于證券行業,并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從而能保證證券信息系統安全、高速、可靠的運行;另一方面,證券經營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量和風險承受能力限制每位投資者通過網上委托的單比委托最大金額以及單個成交日最大的成交總金額,以防范經營風險。

2、證券經紀業務的電子商務化的設計

新一代證券電子商務系統,應構建于"一個網絡,兩個中心"的理念之上。

廣域網平臺上的一個共享系統(提供信息平臺、證券交易、資訊、個人理財等全方位服務)

券商經紀系統內部網絡中心

1、證券公司總部對各營業部的業務流程監控、公司各部門的報表傳遞;

2、證券公司總部市場研究部門的研究成果在系統內的各營業部;

3、系統內的各分公司將各自擁有的信息、資訊、分析進行傳遞及交流;

4、公司系統內各營業部之間實現席位合并、實現公司系統內通買通賣;

5、在總部和各營業部之間建立兩套帳務系統,實現交易業務集中式處理;

6、公司內的辦公會議及員工培訓,實現移動辦公功能等等(達到最大限度共享系統內資源,將潛在資源轉化為現實效益。)

證券經紀客戶服務中心(有形網點+網上交易兩者之間優勢互補)

具體指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將電腦系統、人工座位代表、信息、電話線路等資源整合成統一、高效的服務工作平臺:

1、聲訊網建立聲訊電話委托和聲訊投資指導系統;

2、和網絡接入服務商或自設網站建立網上經紀服務系統,有專業特色服務;

篇(4)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以亞馬遜在線書店()和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以驚人的成長速度,成為國內外電子商務的典范。究竟這些網絡企業如何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呢?本文試圖從核心競爭力方面加以研究,從不同電子商務企業中找到共性,以期對我國的電子商務企業有所啟發。

1典型電子商務企業:亞馬遜和阿里巴巴

作為開創先河的網絡企業,阿里巴巴和亞馬遜自建立以來就成了眾多網站的模仿對象和競爭對手。面對激烈競爭的局面,兩家企業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成長,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1995年7月,美國人貝佐斯創辦了世界第一個電子商務企業——亞馬遜在線書店,直接面向顧客銷售圖書等商品。經過10余年的發展,亞馬遜在線書店已成為世界上銷售量最大的書店。2007年,亞馬遜銷售額達148.4億美元,同比增長39%,成為世界電子商務的一面旗幟。

1999年3月,中國人馬云以50萬元人民幣創辦阿里巴巴,為企業電子商務交易提供服務。經過飛速發展,2007年阿里巴巴全年總營業收入達到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5%;利潤1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2%;國內市場份額上升至57.3%。

亞馬遜是B2C(BusinesstoConsumer)類型的電子商務企業,即企業和個人間的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是B2B(BusinesstoBusiness)類型的電子商務企業,即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兩者盡管類型不同,但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原因何在?兩者的成功有深層次的共性嗎?

2電子商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分析

以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們在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強大的、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的能力,這就是核心競爭力。比較這兩個企業可以發現,核心競爭力的構成離不開以下要素:

2.1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就是指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人們依據一定的技術原理和社會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應用研究和生產發展的技術開發活動。技術創新是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企業核心競爭力反過來又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長久地保持競爭優勢。

亞馬遜拋開傳統的商業模式,將自己的經營完全建立在互聯網上,這在技術上是一個創新。這種技術具備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和利潤增長點。在日常運營中,亞馬遜也不斷創新,比如購物車技術、支付技術、訂單查詢技術、用戶跟蹤技術等,在改進顧客購物流程的同時極大方便了客戶,吸引了廣大客戶群。阿里巴巴在技術上也做到了創新,比如交易平臺的創新,溝通工具的創新,贏利方式的創新等,這在構成阿里巴巴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為阿里巴巴贏得了競爭優勢。[2.2成本領先

企業通過在內部加強成本控制,在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和廣告等領域內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電子商務降低成本,可以達到規模經濟。傳統經濟中的企業,要想進入一個全新行業,將要面臨諸多問題,特別是進入壁壘的制約,如資金壁壘、技術壁壘、信息壁壘、政策壁壘等。電子商務的出現,使任何企業和個人都可以開展網上貿易,輕松進入這個行業,傳統意義上的進入壁壘變得不再明顯。但是,網絡企業想要贏利卻要受到規模經濟的限制。一般說來,規模經濟越顯著,行業中原有達到規模經濟標準的企業具有的優勢越大,新企業就越難贏利。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其成功都離不開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領先優勢。2007年12月亞馬遜的訪問量達到5962.4萬人次,2007年全年阿里巴巴的注冊用戶達到2760萬個,如此大的規模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單位成本。

2.3發掘新市場

傳統營銷中的“二八定律”認為,企業80%的銷售額(或贏利)來自于20%的產品,因此將銷售這些熱門產品視為企業事半功倍的捷徑。這種商業運作模式直到電子商務出現才有不同。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這個新興媒體,因為擁有龐大的空間,所提供的信息或展示的商品可以比其他傳統媒體大許多,消費者也可以借用網絡檢索技術輕易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物品。因此許多冷門或需求量很小的商品,或者小企業,都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展示。

美國《連線》雜志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注意到了這種現象,2004年10月提出了足以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長尾(LongTail)理論: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亞馬遜銷售的大部分圖書都不是傳統書店認定為熱門的圖書。據統計,亞馬遜在2004年銷售的圖書中,有57%的品種是傳統書店中沒有的圖書。阿里巴巴的目標客戶群體集中在眾多的中小企業身上。早期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15%的大企業服務,但馬云卻放棄了15%的大企業,而將85%的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為它們提供服務。

2.4業務外包

根據價值鏈理論,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實際上來自企業價值鏈的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戰略活動,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企業應專注于核心業務,同時將一些傳統上由企業內部人員負責的非核心業務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給專業的、高效的服務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環節中,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的活動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而最難以實現的環節就是物流。網絡企業應專注于發展本企業擅長的網上業務,同時把不擅長的環節,如物流等,將其外包出去,交給第三方企業來完成。

亞馬遜在物流外包問題上做了多方面的嘗試,比如采用第三方物流、建立配送中心、庫存控制、提高效率等。阿里巴巴也采用諸如和中國郵政建立第三方物流聯盟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措施極大降低了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物流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利潤。

2.5營銷創新

網絡企業的營銷方式就是網絡營銷。這種市場的全球性帶來的是更大范圍成交的可能性,更廣域的價格和質量的可比性。而越是可比性強,市場競爭越發激烈。電子商務企業應當在激烈競爭中創造一種優勢,再爭取一批現實客戶,再獲取一些潛在商機。

篇(5)

電子商務擴大了軟件的交易形態和交易范圍,使軟件交易比物質產品便捷和多樣化,同時,由于交易流動性增強,交易中的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軟件是典型的后驗產品,使其在電子商務中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物質產品交易的質量風險,需要政府進行規制。

一、軟件電子商務質量風險的生成

軟件是后驗產品,消費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實質量,這形成軟件交易中嚴重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傳遞機制,軟件市場容易因逆向選擇而形成“檸檬”市場。電子商務使軟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進一步加劇。在軟件傳統的商務渠道中,供應廠商的品牌、包裝、廣告及賠償承諾等,都向消費者傳遞著軟件質量的信息,廠商營銷中投入巨額成本及其與銷售商的合作,都顯示著廠商的“實力”與其產品的“層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廠商甚至個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氣(成本)向你推銷軟件,你的網頁上時不時會“飛”來某個軟件廣告,這些軟件的質量信息幾乎沒有經過“過濾”,參與軟件電子商務交易的消費者在搜尋信息成本幾乎下降到零的同時,卻帶來了挑選成本的激劇增加。消費擔心的還有,這些“廠商”今天在網上設立軟件商店,明天它會不會還存在?更嚴重的是,這些軟件提供者中,還時有電腦病毒的“駭客”渾水摸魚混雜其中,使挑選軟件增加了很大的風險成本。所以,如果沒有政府進入規制,軟件電子商務質量風險將成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質產品市場”,甚至連市場也無法形成。

二、軟件電子商務質量風險規制

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的質量風險可由市場的內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政府的規制作用是使這種風險降到最低,以使軟件電子商務交易市場擴大和更有效率。軟件電子商務中的質量風險主要由軟件交易中嚴重的質量信息不對稱性、網上交易的低約束性和違約懲罰成本的高昂性引起。為此,政府對軟件電子商務交易必須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規制措施,消除交易雙方在交易中的契約力不平衡,創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條件。從交易契約理論出發,政府可采取的規制措施包括事前的準入注冊,事中的認證評級、信息服務、監控維護和事后的追究懲罰等。

1.準入規制

政府對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的供方實行注冊登記等準入規制可增加交易的約束性和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軟件電子商務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個端口均可供貨,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廟”,這給買方帶來了交易上的風險,包括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上的風險。當買方意識到賣方可能實行一次易時,就會擔心賣方的道德風險而選擇“信用認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尋對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選擇不交易,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縮減了市場,加上軟件的信息不對稱,軟件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將大幅縮水。在沒有政府規制的“自由市場”情況下,軟件電子商務市場交易的供方將集中在少數“品牌”公司,因為只有這些投入大量的沉沒成本去建立起市場信譽的公司才值得買方信賴,也只有這些大公司的雄厚實力才使用戶有“廟”可找。所以,軟件電子商務市場在沒有政府時雖然是個人人均可進入交易,沒有限制的“公平”市場,但實際上是個只有大的軟件公司才能生存,產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場。由此,政府需要進行準入規制。

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準入規制措施?現代規制理論表明,過嚴的政府規制將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場機制,從而導致政府失靈;有效率的政府規制必須是政府的規制措施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維護市場的作用。簡言之,就是政府應永遠是裁判員,而不應是運動員,即使是政府的微觀規制也只能是“跑著的裁判員”。對每個市場失效,市場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復的內在機制(“免疫力”),軟件電子商務市場也如此。例如網上信用認證服務就具有這方面的功能,實際上,VeriSign等網上認證服務公司在國外已經起步發展。因而,政府對軟件廠商進入電子商務的規制應該是核準注冊制度,而不是審批制度。同時,為適應軟件電子商務交易特點,政府需要為用戶提供廠商注冊信息查詢服務,并制訂與網絡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價格欺詐或質量欺詐等違法交易行為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還有對網上軟件交易認證服務公司給予稅收優惠,以滿足軟件電子商務中日益增加的產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運行規制

在初步確定對方可交易后,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的質量風險來自買賣雙方之間存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這容易導致軟件電子商務市場萎縮或轉變成“劣質產品市場”。為克服因質量信息不足產生的逆向選擇,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產品高質量的廠商將采取信譽培育、高質高價和通過市場中介傳遞質量信息等措施傳遞甄別信號,從而減輕市場的失靈。但甄別信息傳遞過程需要高昂的信息傳遞費用(對廠商)和鑒別費用(對消費者),交易成本過高會影響市場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圍,為此需要政府進入軟件電子商務市場,提供部分質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虛假信息的,以減少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傳遞和鑒別成本。這里的問題是,政府應如何提供減輕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服務?

在傳統物品質量信息不對稱規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廣告、質量標準等常規的規制措施就可以達到質量價格的均衡從而避免信息不對稱下的價格欺詐。而對軟件電子商務交易而言,信息不對稱程度和傳遞、鑒別信息的費用顯著地高于傳統的物質產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規制服務,包括:第一,提供質量信息在線服務。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屬性,由政府提供軟件質量的相關信息,不僅可顯著減少甄別信息的傳遞費用,而且能減少質量信息的鑒別費用。當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實用而現實的信息,如軟件電子商務市場的政策信息、軟件真假鑒別的實用技術和鑒別機構、軟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市場的監督報告等。這些信息,應以數據庫的形式提供在線查詢服務。第二,認證和評級。認證評級是政府降低用戶鑒別軟件質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規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質量軟件的信譽度,降低其信譽投資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職能和信息不對稱,政府認證規制在操作上應以提供準入性和達標性的認證為服務內容,而把其他的認證工作交由市場認證服務公司;評級服務方面,政府可從市場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專利申請數、服務質量、投訴率等方面公布企業“排行榜”,以讓消費者對軟件企業有個基本的判斷。第三,信息監控。鑒于信息不對稱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帶來的道德風險的存在,政府需要監控企業傳遞信息的真實性,其中主要是軟件廠商在互聯網上的各類廣告和信息是否虛假或是否具有誤導性,以及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3.懲罰規制

在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單純依靠消費者搜集和鑒別信息去減少賣方在質量上的敗德行為是很費成本的事情,政府進入規制能有效減少這種成本的支付,從而增加賣方的約束性和減少交易中質量的不確定性。在電子商務中,由于交易存在著部分“虛擬”成分,使法律的執行成本很高,這個特點由于軟件交易“邊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政府在懲罰規制上有兩種懲處方法可選擇,一是實施高頻率的檢查規制;二是加大懲罰力度從而相對減少查懲費用。由于網上交易約束性低,查處不容易和法律懲罰成本高,信譽低的公司比信譽高的公司更有積極性選擇質量欺詐行為,因而,從維護市場與降低社會成本角度出發,政府需要選擇從嚴懲處的辦法。

簡短的結論:軟件電子商務交易中的質量風險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網上在線服務,這種服務應限于公共服務領域而不是替代市場“免疫”機制的作用。此外,為增加交易雙方的約束力,減少質量欺詐行為,政府應實行在線的監控懲處機制和加大違規者的懲罰力度。

主要參考文獻

[1]C.夏皮羅,H瓦里安.信息規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2]張昕竹.網絡產業·規制與競爭理論[M].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

篇(6)

“證據是訴訟的核心。一切訴訟活動都要圍繞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展開。”①既然沒有證據的支持可以導致訴訟主張的不成立,那么收集到充分而確鑿的證據,是訴訟勝訴的根本保證。訴訟實踐中出現的“有理的官司打輸了,沒理的官司卻打贏了”的情形,固然有審判不公、當事人主張不利、訴訟人失誤等諸多原因,但是不容否認,沒有收集到適格的證據是喪失訴訟主動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觀地說,傳統的證據類型在證據法中的收集規則比較完善,這是多年的證據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檢驗的結果。然而,“芯片”的產生,宣告了信息時代的來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巨大變革,突破了信息固定與傳遞的傳統模式,進而改變了信息取得的方式、買賣的方式、交易和交往的方式,這就對“被動”和“深思熟慮”的法律性格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因為如此,電子證據的收集也突破了傳統證據收集規則的限制;證據法律的真空給學理解釋、司法解釋乃至任意解釋留下了極大的解釋空間,致使在電子證據收集的各種“解釋”中,形成三個比較典型的認知誤區。

一、循傳統論

有觀點認為,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而法律調整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只要遵循傳統法律的精神即可適應“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其實,這種看法只能勉強應對網絡與電子商務發展初期的狀況。加拿大法律教授大衛·約翰斯頓早在1968年的《計算機與法律》中就已做了法律這個老瓶裝技術這個新酒的嘗試。在1995年,他與桑尼(安大略的律師)在第一次合作出書時,已經認識到數字時代的商業給法治帶來的種種難題,其中很多難題是傳統法律所無法解釋的。②在我國法律目前可接受的證據清單中,并沒有電子證據的一席之地;但是電子證據作為現代信息社會的產物,早已體現出與傳統證據不同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在電子證據收集過程中采用傳統的證據收集方法總是差強人意,甚至完全不能套用。為了說明傳統證據收集規則的局限性,需要對原有的搜集方法進行分析:

就書證、物證、視聽材料等證據而言,可以通過固定、提取原件、原物等形式收集,確有困難時可以通過復制、抄錄、拍照等手段來收集,這使得司法機關通過勘驗、搜查、調查、扣押等途徑搜集傳統證據時的技術難度并不太大。電子證據則有所不同,它是計算機或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電子數據。復合性、高科技性和無形性塑造了電子證據的獨特存在形式;事情還不止于此,電子證據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磁性介質,具有易改動、易出差錯、易泄露等特征;這也使得電子證據的收集越來越依賴計算機技術、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保障。鑒于電子證據使用特定的二進制編碼,存儲以及信息呈現形式多樣化,導致傳統的證據收集手段很難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電子證據的存儲地點亦不易察覺,它可能存在于某臺計算機或存儲設備之中,也可能在網絡上的某臺或數臺服務器中,數據可以被隱藏或加密,這就造成了電子證據提取方面的困難;③即便發現電子證據,也不能貿然對數據進行Copy和導出,電子證據的來源是否可靠往往成為大費腦筋的事。硬件損壞、誤操作乃至病毒和黑客的襲擾甚至會造成電子證據的毀損滅失。傳統的證據收集手段無法應對這樣的情勢。正因為如此,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電腦罪案組偵緝總督察陳國雄出席一項研討會時表示,電子商貿在香港正逐步發展,而搜集電子證據(Electronicevidence)時的確存在問題及危機。④因此警方及廉政公署正與科技大學合作,以確立搜集電子證據的標準程序。

既然司法機關在電子證據的收集上遇到如此的困難,當事人更是不能幸免。由于證據的取得要遵循合法、自愿、真實的原則,當事人不能利用公力手段“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來獲取電子證據,同時對他人收集到的電子證據是否為原初狀態亦難提出有力之抗辯。即便獲取相應的電子證據,也必須借助于具有一定軟硬件配置的計算機來呈現;打印成書面形式往往備受爭議,因為傳統的書證審查方法無法斷定該份證據的真偽。

由于計算機及其網絡大行其道,網上購物、網上掛號、網上咨詢、網上訂票、網上通訊等電子商務行為的促動,證據的形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互無“真跡”的計算機數據存儲及網際傳輸把電子證據這一概念推向證據舞臺并非人為炒作。在證據法律的相關規定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們即便把電子證據暫時歸入書證或視聽材料來處理,也不能忽視其收集方式的特殊性。為避免證據學研究在信息技術進步過程中陷入“馬太效應”,惟有突破傳統的局限,搶占制高點,注重與高新技術的“聯姻”,才能大膽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制定出電子證據的有效收集規則。

二、唯公證論

由于網絡安全和電子商務風險等方面的原因,人們對電子證據在生成、存儲、傳遞和提取過程中的可靠性、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對電子證據可信度予以“高標準,嚴要求”的理念,雖然可以表明電子證據不同于以往的證據規則,是一種全新的證據類型,但是也使得電子證據究竟如何收集面臨諸多責難。為了確保電子證據具備無可指責的法律效力,致使當前的司法實踐不得不更多的依托于公證的幫助。

其實公證活動早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就開始了,無論是“諾達里”還是“達比倫”,都為公證制度的發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現代以來,公證的范圍更加廣泛,由于公證本身具有使法律行為生效的效力、具有作為證據的效力、被賦予強制執行的效力,合同、收養、繼承、委托、身份等關系往往借助于公證形式獲得法律強有力的保障。⑤公證要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毋庸諱言,由于電子證據不易保存和提取,對電子證據辦理保全公證無疑是目前較為有效的途徑;但是本人仍要對“唯公證論”表達如下看法:

首先,電子證據是高科技的產物,它產生于計算機及其網絡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之中,采用特定的二進制編碼表示;它的客觀性、可靠性、不可抵賴性受計算機網絡系統及其所依存的軟硬件環境的影響很大,需要用特定的技術手段來確定。⑥在一定意義上說,通過電子數據的中轉存證解決電子數據的不確定性問題,才能使電子證據的不可抵賴程度大為提高。傳統的公證手段還不能在技術層面擁有如此神通。也就是說,公證人員如果不是在第一時間對電子證據進行保全公證,就有可能讓人質疑公證的事實與案件的客觀真實是否真的相符。

其次,“唯公證論”與法理不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明文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如果承認公證是電子證據收集的唯一選擇,是否意味著免除了知道案情的單位和個人的法定作證義務?如果將當事人收集到的電子證據簡單地以未公證為由否認其效力,就會讓人有理由相信對電子證據采用的是不同于傳統證據的歧視性標準。既然電子證據的收集可以用公證的方式進行,那么律師見證、證人證言(包括中轉存證機構提交的相關電子數據、ICP的證言)甚至司法機關主動收集等方式也是值得采納的。以電子證據容易被偽造、篡改且難留變動痕跡為由就對其收集進行歧視性規定有欠妥當。

再次,從成本角度來考量,公證方式并不經濟,反而有些“貴族化”;就收集電子證據而言,采用公證的方式往往比采用其他方式付出更高的舉證代價。⑦將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子信息資源獲取與相對高成本、低效率的公證行為相結合,作為電子證據取得的唯一有效途徑,不僅讓電子證據走上神壇,還可能對對社會的信息化進程構成實質性傷害。因此,在對電子證據的收集作出法律規定時,“我們絕不能無視訴訟制度的運行成本”。三、自由收集論

“自由收集論”主張對電子證據的收集不應進行過多的限制,完全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的證據法那樣允許自由提出所有有關證據。事實上,將電子證據無論歸入傳統證據類型,還是作為全新證據類型看待,都不能抹殺電子證據在固定和提取過程中的特殊性。由于電子證據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原件,其源代碼往往令非專業人士無法識別,普通人只能看到它的外在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當電子證據以其直觀、生動、完整地反映案件事實的時候,往往使人對它的真實性產生疑問,這也是當前法院為何在乏范狀態下不敢對其輕易采信的重要原因。如果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還不完善,那么這種不信任感會更加強烈。

首先,電子證據收集的技術因素對“自由收集”構成障礙,電子證據的存放地點與眾不同,它在計算機的硬盤或者存儲設備,乃至網絡服務器中是以電子數據的面目出現的;且不論硬件損壞或誤操作,單是數據的加密、隱藏以及計算機病毒、黑客的襲擾就可能使電子證據的固定和提取變得非常困難。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幫助和識別,整個收集過程將變得難以操作。電子證據的易改動性給證據采信帶來較高的風險,因此數據簽名、身份驗證、災難恢復、防病毒、防黑客入侵等安全機制理所當然地成為考量因素。“自由收集”盡管成本較低,卻因為在安全機制上存疑,仍然難以給訴訟以有力支持。

其次,電子證據的收集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律因素的制約;即便是傳統的書證、物證、視聽材料、證人證言等也是要受到證據提取規則的限制,電子證據的收集也要遵循證據提取的基本法律原則。我們不能因為電子證據方面的法律出現真空,就對電子證據的收集采用隨意的態度,人為增加電子證據被采用的難度。在乏范狀態下,仍應對合法性原則予以必要的尊重;至于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為電子證據這種新型證據的有效收集提供了總體的判明標準。例如,從事電子商務的有關組織和個人如果能將約定傳輸的計算機數據資料交于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中轉存證無疑方便了電子證據的收集,而且使電子證據更容易被各方接受。當然,這里的第三方并不應該僅限于傳統的公證機構。

結語

我們應該看到,隨著計算機和網絡大行其道,并不只是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交易平臺,甚至影響到人類的日常學習、工作乃至娛樂的方式。因此,并不僅僅是電子商務糾紛,即便是普通的民事糾紛,只要當事人需要利用計算機及其網絡中的相關數據證明一定的案件事實,也會涉及到電子證據的收集問題。換個角度來理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學科綜合趨勢已經擴展到人類生活實踐當中,至少我們可以承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證據法律的應用空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計算機及其網絡的基礎建設還很薄弱,法律、管理以及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普及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才促使我們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就電子證據的收集規則而言,乏范狀態是暫時的。希望將來制定電子證據的收集規則時,能夠對相關的認知誤區有所反思,進而更多地關注計算機和法律的互動關系,不要讓證據法律的性格過于被動。這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①《律師證據實務》,秦甫等編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②《在線游戲規則——網絡時代的11個法律問題》[加]大衛·約翰斯頓等著,張明澍譯,新華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③《對電子證據的法律研究》,收錄于《中國律師2000年大會論文集》

④《香港設立83名“網上警察”專責調查電腦罪案》,載自《電腦報》1999年11月12日

篇(7)

電子商務的出現,使眾多迫切要求增強競爭力的企業得到了一件至勝法寶。特別是對于在資金、規模和人力上不具有優勢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縮小其與大企業之間差距的必然選擇。一個中小企業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實施信息化與電子商務必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電子商務對企業競爭的影響

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競爭方式,電子商務的全球化、信息化、虛擬化和突破時空等特征,使電子商務不僅給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開拓市場的機會,而且也提高了企業把握市場的能力和消費者了解市場的能力;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競爭基礎,在傳統模式下,企業比的是規模、成本,當今企業通過應用電子商務,可以迅速地獲取市場信息,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便于企業尋求合作伙伴,把業務拓展到全球各地,因此,在電子商務模式下,比的是速度和反應;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競爭的環境,任何一個公司的盈利不僅依靠企業的內部活動,還依賴領先企業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它進行競爭的行業,波特提出了一個五力競爭模型,即行業競爭、進人障礙、替代產品、供應商的競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而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企業競爭的行業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理論分析

為了說明電子商務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以下從電子商務引起資源的替代效應、電子商務項目的投入對邊際產品成本、邊際產品收益和邊際產品利潤影響、電子商務對企業邊界的影響以及電子商務對企業價值鏈的影響等角度進行經濟學理論分析。

1、電子商務形成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替代效應

資源替代是人類通過在各類資源間不斷進行的比較選擇和重新認識,逐步采用具有相似或更高效用的資源置換或取代現有資源的行為。電子商務使企業可以及時準確地獲得各種外部信息,可以整合與協調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營銷以及企業對供應商和客戶的管理等活動,這樣信息在企業內部順暢的流動。同時,信息在企業的不同部門之間流動,并且在供應鏈中的各節點企業流動,使企業可以加強與上、下游企業之間及時地溝通,流動得越多,信息共享越充分,電子商務中信息流形成的這種效應對其他資源來說具有較強的替代性。

2、電子商務對中小企業邊際收益的影響

電子商務的成本由三部分構成:電子商務網絡建設成本、電子商務信息傳遞成本、電子商務中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成本。把三者綜合起來,可以看到,電子商務實施時投入的固定資產成本在下降,電子商務實施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呈遞減趨勢,信息網絡的收益隨著入網人數增加而同比例增加。隨著電子商務應用的不斷加深,企業員工對電子商務意識加強,在信息、特別是知識方面的培訓等成本不斷下降。隨著企業產量的積累,企業產品中的邊際信息成本在下降。電子商務不僅使企業產品的邊際成本中的信息成本迅速下降,而且也加速了其他要素成本的下降,因此,在適度的信息化規模下,企業的產品邊際成本曲線下降的速度加快了。電子商務引起累積增值和傳遞效應,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特殊功能,可以把大量的零散、片面、無序的資料和數據根據使用者的要求進行處理和加工、分析,從而成為能夠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高質量的信息資源,這樣使得企業產品中的信息和知識技術含量增多,由于知識對企業的貢獻具有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因此,這種傳遞效應也使電子商務呈現出對其產品邊際收益的貢獻是遞增的。電子商務引起邊際利潤上升,企業實施電子商務的初始階段,電子商務的應用對產品邊際利潤的貢獻是緩慢上升;在成熟階段,由于員工的信息素質、學習機制的形成,企業不用太多的成本就可以使新員工適應企業的電子商務環境,而且各部門之間能夠較好地協同發展,替代效應和學習效應較明顯。此時,電子商務的應用對產品邊際收益的貢獻增長速度很快,快于應用電子商務后邊際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電子商務的應用對企業利潤的貢獻陡增。可見,電子商務引起產品的邊際成本降低,邊際收益遞增,提高了對產品邊際利潤的貢獻,從而使企業提高企業利潤,獲得成本優勢,最終大大提升企業競爭力。

3、電子商務對企業邊界的影響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組織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的最優規模由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于其他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的那一點決定的。網絡經濟到來以后,企業的邊界逐漸呈模糊化的趨勢。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導致企業向超大規模方向發展,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導致企業向“細胞化”、“原子化”方向發展,發揮專業化優勢。因此,電子商務對企業邊界的影響,會在企業管理中形成規模管理效應,從而引起企業成本的收縮,并相對地擴大了企業管理的最優邊界,使企業獲得了在把握企業最優規模的同時獲取競爭優勢。

4、電子商務對中小企業價值鏈的影響

電子商務的價值鏈由“應用價值—投資收益—組織進化價值”三部分組成。電子商務的應用,使中小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減少流通中間環節,中間商在電子商務模式下的作用大大減弱,并且壓縮了很多輔助設施,從而減少產品在流通中成本沉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益,這就是電子商務的“排擠效應”。只要企業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對電子商務進行有效投入,就能產生可觀的應用投資價值。邁克爾·波特認為,每一個創造價值的環節同時占用成本,因此,對于傳統模式下的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壓縮企業經營活動的環節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整體價值。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傳統經營活動的價值鏈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全新的網絡經濟模式價值鏈。因而電子商務引起的組織進化價值可以使企業對價值鏈進行改造,使企業獲得成本優勢,導致利潤提高,從而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三、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維持社會穩定的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生存環境日益受到擠壓,隨著其生存環境擴展到全球,其生存的環境也更加惡劣,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中小企業在資金、市場、資訊、人才、技術等方面都與大企業有著十分顯著的差距,在許多方面無法與大企業開展競爭。然而,電子商務的開展,為中小企業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天地,中小企業的許多固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彌補,利用電子商務提升競爭力是必要的。

2、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提升競爭力的可行性

當前,電子商務的技術可行性得到滿足,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數據庫技術的進步為中小企業建立電子商務提供了技術基礎;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歷來持扶持的態度,大力支持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來改造傳統的企業模式;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得以完善,目前,全國有大部分高等院校設立了電子商務專業,每年培養出幾千名專業人才;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電子商務理論研究、實際應用推廣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數百所高職高專類院校以及高等自學考試也設置了相應專業;國家電子商務師職業資格考試全面推向社會,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電子商務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最后,中小企業的自身基礎建設的發展,中小企業生產模式迎合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者變化的需求,中小企業的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迎合了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者變化的需求。

四、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對策

1、積極轉變觀念是前提

認識上的滯后,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重大障礙。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在勢不可擋的電子商務發展大潮面前,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轉變觀念。必須提高電子商務的認知程度,一方面中小企業不應把電子商務看成神秘的高科技,不能把它當做純粹的技術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要認識到,通過電子商務可展示本企業的產品,樹立自己的形象,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從而更有效地尋找新的貿易合作伙伴,拓展市場制高點,從而把企業、供應商、客戶以及合作伙伴通過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企業外部網全面結合起來。

2、加大資金投入是保障

中小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任務,資金不足是阻礙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施電子商務過程中,作為企業在認識到電子商務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的同時,企業必須要有相當配套資金的投人,不僅要添置一定數量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要購置一批功能先進的軟件,另外,企業進行電子商務活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這些都需要有資金的保障。因此,中小企業要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就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爭取包括金融等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加大電子商務實施項目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網上服務水平,率先實現從信息流向物流、資金流遞進,從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升級。

3、加強網站建設是關鍵

構建符合自身需求的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小企業在實施電子商務時根據需要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來構建電子商務平臺。作為技術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可以有三種方式來考慮構建電子商務平臺:(1)第三方平臺模式;(2)專業化電子商務(ASP)應用模式;(3)區域協同電子商務平臺模式。

4、人才資源開發是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開展全球性的電子商務,需要有一大批熱愛本行業并具有責任心的員工對其進行管理,從事電子商務所需的人才有別于傳統商務的電子商務人才,它是集國際型、綜合型、復合型、高技能型于一身的綜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基礎知識;既要有實干精神,又要有創新精神;既要有高尚的人格,又要有效益觀念;既要“一專多能”,又要熟練掌握先進工具,還要能將專業知識和多學科知識揉和在一起,具有融會貫通的才能。

篇(8)

    論電子政務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發展研究

    “三網”環境下電子政務系統的安全性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關系探討

    通過電子政務來拉動電子商務的分析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標準化研究

    電子政務發展中非技術問題探討與對策

    電子政務如何推進政府管理的進步

    關于我國電子政務現狀、電子政務論文題目問題及發展方向的討論

    電子政務與水利政務信息化建設討論研究

    中國電子政務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高校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對公共行政的影響研究

    電子政務的內涵及其發展

    政府上網與電子政務的實現研究

    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的方案研究

    電子政務與電子文件保護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特征及存在問題

    基于電子政務的知識管理研究

    基于電子政務的行政管理研究

    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結構的研究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幾個宏觀問題研究

    電子政務相關法律問題探討

    電子政務與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應用于電子政務的知識管理中間件平臺研究

    電子政務的實現條件研究

    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系統在無線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中安全中間件的應用研究

    軟件重用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與檔案信息化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與行政文化和行政決策的關系研究

    檔案工作與電子政務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系統中動態工作流技術的應用研究

    公安電子政務系統的實現研究

    電子政務外包及其實施過程中的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

    工作流技術在電子政務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的研究

    關于電子政務中安全域和網絡劃分與控制的研究

    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安全應急處理體系的研究

    關于電子政務機房一體化的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

    電子政務中數字證書實現身份認證技術的應用

    電子政務的發展階段研究與發展趨勢的展望

    基于三層體系結構的電子政務系統的研究

    電子政務中分布式知識管理的實現

    對電子政務的多視角思考

    我國電子政務實施中的難點與解決方案

    電子政務的廉政意義探討

    電子政務的技術風險與管理誤區的防范

    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數據交換平臺設計

    基于MPLS-VPN的電子政務系統的網絡平臺的構建

    電子政務與依法行政的關系的研究

    電子政務網絡安全風險研究

    基于技術的電子政務系統設計

    面向電子政務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電子政務的安全審計相關研究

    環保電子政務系統方案設計

    電子政務中網絡劃分與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

    面向電子政務的公文管理系統的設計

    我國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結構的探討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有關技術問題研究

    電子政務中的數據庫建設研究

    空間信息支持下的電子政務及其發展前景

    電子政務空間輔助決策環境的研究

    電子政務中的人口空間管理和分析研究

    電子政務、信息網建設思路及技術方案研究

    UML的活動圖及其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適用于我國電子政務系統的訪問控制策略研究

    電子政務發展對政府公務員的挑戰與新要求

    我國電子政務的市場預測分析研究

篇(9)

1.1問題提出

電子政務正在成為當前的全球經濟和技術的熱點,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系統的互聯互通、業務流程重組、信用與安全、電子政務的實施環境等,這些問題正在阻礙電子政務的實踐。其中“互聯互通”問題尤為突出和緊迫,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專家組主任吳敬璉教授就呼吁人們高度關注和解決目前電子政務中的“信息孤島”問題,并擔心這種現象的進一步發展;國家信息辦副主任也多次強調要解決互聯互通和“縱強橫弱”的問題。我國電子政務的實踐中,存在相當多的信息孤島和“互聯不互通”的情況。如果沒有互聯互通,那就無法發揮網絡技術帶來的優勢,在這個意義上,電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網絡政府(Networkgovernment)的問題。只有實現互聯互通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政府,只有解決好互聯互通問題,才能使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上一個新臺階,發揮更大的效益。

1.2選題意義

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聯互通,當前政府網站普遍存在難以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換等問題,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和重復建設的問題,阻礙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911事件使美國政府認識到政府部門(美國情報部門)之間數據不共享帶來的重大危害。但我國政府的部門分割和信息孤島現象也很嚴重,Sars事件部門之間信息相互不溝通,統計數據不準確,給了我國深刻的教訓。離開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只是把權力分割的部門搬到網上,用戶獲取信息和服務沒有得到更大的便利,難以真正實現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服務型政府的轉變目標。因此研究互聯互通的問題,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1.3研究思路和內容框架

本文以電子政務基本理論為指導,結合相關文獻和案例,對電子政務中的互聯互通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說明論文所研究問題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意義;對政府電子政務的基本研究現狀和基本理論進行綜述;對論文的基

目錄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關研究綜述

第四章互聯互通的解決方案

第三章互聯互通問題的相關表現

第五章互聯互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資料

【1】金江軍,潘懋.電子政務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電子政府評價理論發展現狀.電子政務網

【3】互聯互通——電子政務的重中之重.新浪財經,2003-09-01

【4】國務院信息辦:互聯網存在六大“弊病”.

【5】朱步樓.關于電子政務建設的幾點思考.人民網,2003-05-13

篇(10)

[2]王輝、朱慧濤.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障礙與對策[J].安徽大學學報. 2003年06期:145-147頁

[3]陳慶魁、彭渝.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問題及路徑選擇[J].職業圈. 2007年07期:第24-25頁

[4]道格拉斯 霍姆斯.電子政務[M].詹俊鋒、李懷章等譯.第一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第113-150頁

[5]侯衛真、于麗娟.電子政務系統建設與治理[M].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第7頁

上一篇: 企業合同能源管理 下一篇: 水污染與治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色综合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 |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