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6:0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教育部在對四六級進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確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級考試不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試跟學位和畢業證書掛鉤,甚至其改革還有可能放寬對考研和用人單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將降低英語的分值。這一系列措施使得許多人在猜測全民學英語的要求和現狀是否要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更有一些學生歡呼雀躍:“終于要擺脫學英語的噩夢了。”這樣的反響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校英語教學的狀態,因為追求超高目標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大部分學生學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紙證書能繼續學業、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單位的職位,這兩項改革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最重要外因動機有相當程度的弱化。眾所周知,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行為中,動機都是影響學習成績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語的學習和教學方面也是如此。語言學家Gardner(1985)把學習外語的動機分為以下四個方面:⑴學習這種語言的目標;⑵學習中做出的努力;⑶實行目標的愿望;⑷對學習的熱愛程度。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作為既非本國語又非官方語言的英語,失去了考試的目標,又很難營造“自然習得”的語言環境,樹立和實現學習英語的愿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對其的熱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首先采取積極的態度,從別的方面入手來幫助學生重新激發起對英語學習及其知識積累的渴望,從而產生主觀學習的能動性。在此過程中,努力開發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對興趣在學習行為中的重要性做出過評論,可見興趣是一種多么重要的無形動力。筆者通過多年教學經歷中體會到,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個行之有效的切入點。
語言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生成和發展都是由某種文化決定,并反映這種文化,同時又起到傳播這種文化的作用。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語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關文化背景的基礎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這種文化的語言。
以筆者多年來從事教學的經歷對比認為,由鄭樹棠為總主編、每冊均含《讀寫教程》、《聽說教程》、《泛讀教程》、《快速閱讀》和《綜合訓練》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選題廣泛,內容多樣,信息性強,文化內涵豐富,在鞏固和強化專項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不僅使其較為熟練地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而且非常適用于準備相應的考試特別是四級考試的學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試的目標弱化的情況下,該如何使學生激發起學習英語的動機,筆者就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為例來說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入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識在理解內容過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樂
在調查學生學習英語方面最大的困難問題上,大多數學生眾口一詞的是“記單詞”。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礎之基礎,且量之巨大令許多人頭疼。那些之所以學不好英語的人,皆是因為缺乏記憶單詞的巧妙方法,導致從學習開始階段就記憶困難,從而面對更多的詞匯時失去興趣和信心而放棄。然而記憶的規律又確實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機械過程,因此,要想改善詞匯方面的記憶,就需要賦予詞匯記憶以趣味性,開發出學生對學習單詞的興趣,使枯燥的重復模式首先變成形象的認知,進而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最終激發學生記單詞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的課后練習中設置有Word Building一項,其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在總結、訓練前綴、后綴和合成詞中了解及習得英語構詞法的方法和規律,期望對理解、背誦單詞所有幫助。但是,如果只是把這個練習當作是純粹的記憶掌握行為,那也是很單調的。這時候,教師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僅可以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轉被動為主動。比如,第二冊Unit 3的單詞表里出現A-OK一詞,雖然學生已經非常熟悉ok這一表達,但并不了解這一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國英語”用法的來源。經講解,他們才會從故事中知道,原來O.K.與美國第八任總統Martin Van Buren有關,是Old Kinderhook的縮寫。而A-OK居然是誤打誤撞造出來的一個詞。
一些學生把聽力課當作是睡覺、放松的時間,因為大家都知道聽力技能的訓練和提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量達到質的飛躍,就是強化性地反復主動接收所聽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會越走越遠,跟不上內容節奏,進而昏昏欲睡。教師戲稱聽力課上的英語簡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內,若是為了提醒、迫使每個學生都能始終保持清醒狀態而采用頻繁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師就需要心細,在每次內容中找出幾點可以引發學生趣味的文化知識來調節下心不在焉、無精打采的氛圍。比如聽說教程的第二冊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師就可以提供一些有關明星離婚財產分割的花邊新聞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立刻活躍起來,并對這兩句話的理解不再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會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強理解力
英語學習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言及文化之間的相互轉換的思維方式,大部分學生,尤其理工科學生對于英語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夠翻譯出字面和語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對文章里更深層次的含義把握不了,更談不上欣賞英文的優美表達了。筆者在從事大學理工科學生的教學中發現,理工科學生對文化知識了解較少,從而限制了其對篇章內容的習得。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這方面的困難。《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比較典型的一課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現名字與人物性格之間關系的主題。不過其中列舉太多我們中國學生僅是聽過但對其意義完全沒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讀的過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繚亂,讀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結果。對這篇文章的講解就必須導入與人名相關的文化背景。同時介入學生比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較,讓學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開頭就給讀者帶來問題: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為什么Debbie讓人覺得應該是個廚師的名字?原來起源于希伯來語的這個名字往往被描繪為可愛、健康、健談、活潑的人物形象,廚師常給人健壯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現形式是 Linda,英格蘭語中拼寫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給人感覺姿態優美,身型高挑、纖細,個性獨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這個人物恰好長相漂亮,姿態優雅,所以為什么Lynne更適合她。整篇文章貫穿了這樣的一一解釋,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達卓有成效的結果。
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透徹理解。第三冊的第四單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當多文化背景知識的輔助才能對其五個各自獨立但又相互之間關聯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別對這五個象征主要做了歷史發展的講解,但對其被看作美國象征的原因卻沒有明確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為中國學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學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國哥特式”這幅畫和野牛鎳幣,知道的人就更少了。這五樣事物關聯著一些歷史事件和社會背景,只有搞懂了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國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國女性;表現美國農民莊重自豪感的油畫《美國哥特式》象征美國人所看重的頑強逆境的精神;野牛鎳幣應該代表了美國人敢做敢當、承認錯誤的勇氣;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堅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代表美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些文章,僅從解讀文字也能對內容及其主題理解得比較詳細,但若是增加目的語文化知識,并通過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學生既獲得更多他國文化的知識,同時又重溫了本民族的文化。
3.擴充基本常識
有時候對于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應該具備的英語基礎常識。比如,第一冊里Unit 8中出現的 “black coffee”,許多學生都會翻譯為“黑咖啡”,其實,這個表達涉及到英語中顏色詞匯的用法,不加牛奶時的純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讓學生推導出“white coffee”應該是指加了奶的咖啡,這樣的咖啡還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幾年出現的馬來西亞的所謂“白咖啡”其實就是一種加入奶精或煉乳的“white coffee”。接著再給學生補充從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達“strong/weak coffee”,進而列出一些他們所熟悉的諸如“mocha”、“cappuccino”等幾種咖啡的英文詞匯。如果發現學生仍然熱情高漲,可以趁熱打鐵再給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達。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情緒,還擴充了必要的知識。
結論
大學之前英語教材基本涵蓋了所有語法知識,因此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應當是教授學生在鞏固詞匯量的基礎之上獲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論述可以充分說明課堂上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從諸如詞語、社會風俗、價值觀念、歷史事件等多方面輸入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享受。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亞莉:《如何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國英語教學》,2003。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馬蓉:《合作學習研究評述》,《中國英語教學》,2003。
[5]屈延平:《文化對比語篇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外語界》2001。
[7]魏望東:《英語語言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影響因素》,《中國英語教學》2004。
[8]張友平:《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認識》,《外語界》2003。
[9]張金霞:《淺談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10]趙厚:《論文化教學原則》,《外語教學》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28
中醫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防病治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學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由各大醫家不斷完善,不斷修正,從而慢慢造就了中醫學這個民族的瑰寶。中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經典正是我們了解、認識中醫學的重要途徑。通常提到的經典,主要是指《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溫病學》四門中醫學科。不讀經典,難為大醫,然而現在中醫院校的經典教育正面臨著被忽視的尷尬境地。
1經典教學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經典學習在中醫學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幾乎所有的專家有認為經典學習在中醫學習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編纂的過程中,基于各種考慮,必然經過了很大的修改,中基、中診、方劑都是便于入門的教材,而經典才是了解中醫理論以及臨床的重要途徑。
2中醫經典教學的現狀
中醫經典課程在中醫藥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下滑,經常有醫生提到現在學生的經典功底太差,課程設置也不如當年。回收的問卷中,60%的同學都認為現在的經典教學不夠滿意,幾乎所有的專家也都對中醫經典的教學現狀提出了質疑。
(1)大量的西醫課程沖淡了中醫學習。現在的高等中醫院校普遍大量開展西醫課程,甚至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有些院校大力宣揚西醫學科目的重要性,導致中醫院校學生畢業后更加崇尚西醫,用西醫方式思考。據調查顯示,同樣在5年的時間內,西醫院校學生只需要用1/60的時間學習中醫(約60課時),而中醫院校學生卻需要用1/3的時間學習西醫(約1200學時)。[1]
(2)對傳統知識的掌握不足。中醫經典課程從本質上來說是古代文學,由于撰寫年代的資源限制,大多簡短精要,語言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一些對中國古代文學了解不夠深的同學,學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開展國學類課程勢在必行。
(3)中醫經典類課程的課時分布不合理。自中醫藥高等院校開辦以來,中醫經典類課程的課時一直在變動。剛剛建校時中醫經典學習的課時非常的多。甚至《內經》一門課就有414個學時,四門課程加起來一共最多有859課時。[2]同樣也有很多學生報告經典課程時間太短,現在,大多數學校的經典課程單門課時都不超過80課時。甚至淪落成為選修課。有些院校的《黃帝內經》課時竟然只有短短36學時。
(4)考核方式單一。現代中醫院校對經典科目的忽視,導致現在對于經典科目的考核不夠嚴格。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檢驗與督促的重要方式。現在的經典考試大多采用期末突擊的方法,不在意背誦與理解。很多學生真正掌握的經典知識都很少。朗讀與背誦是學習經典的最好方法,目前學校的教育體系并沒有保證學生基本的讀背。[3]3對當前經典教學方式的改進
現在的中醫經典教學顯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解決中醫經典學習的問題,研究者特意向學生與參與調查的專家請教,博采眾長。通過與學生的現場訪談法,問卷調法,和針對專家的德爾菲法,我們將學生與專家的意見整合如下。
3.1西醫課程與中醫課程的平衡
(1)濃縮西醫課程。在現代醫學的背景下,西醫是中醫醫患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中醫學生掌握西醫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中醫院校的西醫課程雜而多卻不精。專家認為西醫課程的開設是必要的,西醫基礎學科的學習必須要進行,重要的西醫基礎課程應該重點學習,而部分西醫臨床課程可以選修,為中醫學的課程讓出時間。
(2)拓展中醫課程。中醫類的課程被西醫學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間,為了找到中醫藥院校培養中醫人才的平衡點,在濃縮西醫課程的基礎上,應當拓展中醫課程。包括拓展經典學科的學時,開設大量中醫學類的臨床訓練課程,使中醫學的學習更加貼近臨床。甚至可以開設中醫各家學說、古籍學習、國學的選修課,拓展中醫學子的中醫思維。
(3)開設選修課。除必要的西醫課程和大量中醫必修課程以外,學校可以開設中醫和西醫學科的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與發展的方向。對西醫學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修西醫類的學科,而一心鉆研中醫的學生可以選擇中醫類的學科。
3.2加強對傳統知識的學習
在中醫學習過程中,不論是中醫經典課程,還是古籍文獻查閱,都離不開扎實的古代文學功底。中醫學在很大程度上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所以對“國學”的了解對于中醫學生而言,是中醫學習的一個重要工具。古語有云“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所以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古代文學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醫院校入校的第一學期,不會學習醫學類的學科,首先會學習基礎學科。這一點上可以效仿西醫院校,在入校的第一學期,先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古代文學等課程,為中醫思維與文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3增長經典學科的課時
比較黃帝內經與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大部分專家都選擇了黃帝內經。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體現,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學習由現代人編撰的中醫基礎理論,不如用大量的時間學內經。所以經典學科的課時增長到100學時以上是十分必要的。
3.4考核方式的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7-073-01
所經典,是經過歲月的淘洗,時間的考驗,最終被人們所選擇并流傳下來的傳統典籍。這些經典著作蘊涵著中華古文明的精華,有著豐富的文學給養,可以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質。文化經典與文學名著閱讀早已被寫入《考試說明》中,可見經典閱讀在語文學習及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經典閱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考試說明》中要求的文化經典為:《論語》《孟子》《莊子》;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為:《紅樓夢》《三國演義》。其實除了這些作品外,入選語文課本的詩詞以及文言文都是傳統經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對于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1、經典閱讀可以扎實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學中要求學生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常見文言現象。文化經典及詩詞、文言課文等就是這些知識點的載體。學生只要能熟讀這些文本,文言文的閱讀難點基本上就攻克了。例如,《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老”“幼”就是講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現象的好例子。不管是《論語》《孟子》《莊子》還是文言文篇目,只要能熟讀,就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現象,達到高考的要求。
2、經典閱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
傳統經典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和故事題材,在現在的文學作品中時不時還可以發現傳統經典中形象的影子。可以說傳統經典是文學的源頭,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寫作素材是極其豐富的。
調查學生的現狀發現,不少的學生因為平時讀書少,積累不夠;又缺乏觀察能力,不能很好地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寫作題材;所以即使是簡單的命題作文,也難以對付,只能生搬硬套作文書上的相似內容。
鑒于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從經典中找素材,從經典中找形象。分析高考滿分作文,我們發現有一大部分作文就是因為能很好地從經典作品中取材而從眾多的考生作文中脫穎而出的。例如,寫薛寶釵、林黛玉、賈寶玉等文學形象;寫李白、蘇軾、陶淵明等文學名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里,一定能有學生作文的素材。
3、經典閱讀能夠提升思想認識
傳統經典的意義不光在于提供我們經典形象,這其中蘊涵著深邃的思想,對于修煉我們的人格,提升我們的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人生經受挫折時,不要忘記吟誦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因為它能增強你戰勝困難的信心。在不被人認可之時,不要忘記告訴自己李白就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為它能讓你順利走出困境。不光這些,古人還告誡我們人生“譬如朝露”,珍惜時間,不要等到白頭時“老大徒傷悲”;“勿以善小而不為”重視從小處積累自己的善行,要善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學習時要“溫故而知新”,要“學而時習之”;做事時要注意“欲速則不達”。
傳統經典閱讀可以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寫作方法,積累寫作素材,還能提升思想認識,總之,經典閱讀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語文教學有著重要價值。
二、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經典閱讀
認識到經典閱讀的重要性,我開始積極探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愛上經典閱讀。有以下幾點初淺的認識。
1、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于是我就把《紅樓夢》《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截取出來在課堂上講給大家聽,有時故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下,讓學生自己回原著去找結果。這樣一來引發了一大批同學的閱讀興趣。學生因故事而開始閱讀原著。或者也可以把學生感興趣的人物的故事一個一個串起來,例如學生喜歡諸葛亮、關羽、趙云等人物形象,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的典型故事串起來。這樣便于學生掌握人物形象,同時也激發他們閱讀原著的興趣。
2、提供學生閱讀交流的平臺
讓學生自己推薦好書。語文組開展了“好書我讀我推薦”讀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讀后感,書評等形式向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好書。一則可以把好書推薦給大家,再則可以和大家交流讀書的心得,形成自己的觀點,加深對所閱讀作品的認識。
讓學生評論經典人物以及精彩的故事情節。記得學生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評價就很精彩,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學生爭論的很激烈。不光讓學生再次熟悉原著中關于曹操的情節,而且還趁熱打鐵讓學生課外閱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我還在所任教班級設立“學子講壇”,讓學生來品讀經典著作,與大家分享讀書心得,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有四位學生對于《三國演義》的品讀。因為他們幾個人的帶動,全班掀起了讀《三國》的熱潮。
讓學生賞析經典名句。例如,讓學生賞析《論語》中的“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學生能結合晉江本地婚喪嫁娶的習俗來討論繼承節儉美德的問題,以及排場與情感的問題。我想這樣就能使傳統經典閱讀變得有意義。
3、做學生忠實的聽者和讀者
文學教育是語文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論題,是一種以文學欣賞為核心,以情感培養為目的,全面凸顯文學文化性、審美性與語言性的教育形式。文學教育活動應以“審美”為核心理念,突出文學經典教育,確立“文學語言”的主體地位。
一、文學教育的發展簡史
自1904年“中國文學”獨立設科,現今文學教育已走過了百年歷史。清末新學制的頒行是中小學文學教育獲得近代獨立的標志,“文學”開始從傳統的經史之學中分離出來。民國初,“涵養文學興趣”成為“國文要旨”的重要內容。相對于古代的“泛文學教育”來說,處于獨立時期的文學教育更加注重經典性、實用性與教化性,強調文學的誦讀。
文學教育的現代轉型分為“激進”、“沉思”和“深化””三個時期。20年代后改“國文”為“國語”之后,國語教材、國語教學都表現出對“文學”的高度重視,但國語教育更偏重“精神”而疏于“技術”;到了30年代的文學教育試圖在“返本”與“開新”、“實質”與“形式”、“精讀”與“略讀”之間尋求平衡。40年代的文學教育被提升到“了解固有文化”的高度,重視文學經典教育,重視文學教育的科學探索,謀求“文學欣賞”和“語言訓練”的有機融合。
文學教育的當展則分“漢語、文學分科與文學教育的短暫繁榮”、“工具論的產生與文學教育的長期低迷”、“人文論的興起與文學教育的復興”三個方面。50年代,文學教育作為獨立的課程,擁有相應的文學大綱與文學教材。分科實驗結束之后,“工具論”長期主導語文教學(現今仍舊如此),文學教育成為語言文章訓練的附庸;“人文論”以矯正語文“工具訓練”的姿態出現于90年代之后。在現代性反思中,被冷落多年的文學教育終于受到了應有的重視,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成為審美發現、情感體驗與意義建構的過程。
二、文學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
回溯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觀照現實。文學教育活動經過不斷地發展和轉換,面對當今發展的迅速和需求的日漸上升,存在了包括實用主義、現代性難以實現以及經典危機等的問題和困惑。
1.實用主義對文學教育的認知的影響
科學主義思想在整體上控制著文學教學,主知主義對文學感受力的消解,文學教材囿于“教化”與“訓練”模式,文學闡釋中存在著深深的“工具情結”,受體制制約的文學教師普遍表現出文學素養的缺失。我們認為,破解文學教育的問題,必須確立文學審美的核心理念,堅持以文學經典教育為學生奠定文化根基,強化“文學語言”在文學教育中的本體地位,平衡精讀與略讀、閱讀與活動、對話與建構、欣賞與創作等多重關系。
語文教育無論是在應試教育還是在素質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這點毋庸置疑,然而在現實的教與學中,文學教育的缺失甚至成了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首先,在教師方面,語文是給學生“打精神的底子”的。然而如何在給學生打精神的底子和提高語文應試能力之間做好平衡,架好橋梁卻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雖然有語文課程標準作依歸,然而在真正的教學實施中卻依然是一頭霧水;每一個目標要求看似精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似是而非。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似乎與我們的認識誤區有所關聯。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語文容易,但教好語文難。更有甚者,還有的老師認為語文成績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認真教不認真教跟學生的語文成績關系不大。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有的老師在教學上所費的心力自然會大打折扣。其次,在學生方面,一個很大的現實是大家普遍認為語文教育活動與文學無關,這也就將文學教育活動的平臺進行了大范圍的縮減。學生喜歡文學的不少,但真正喜歡語文的卻少之又少,也就是說文學教育活動處在一個非常令人尷尬的境地。學生們對于文學教育活動的看法也就逐漸的演變成一個目的:為了應試。文學教育活動之本質也就毫無用處。
2.現代教育技術對文學教育活動效能的影響
近年來,文學教育活動也多采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對傳統文學教育活動進行方式和內容的更新和改編。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性、信息豐富性和環境開放性等優勢,逐漸確立了它在現代文學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但多媒體的運用也存在著大量的弊端。一方面,多媒體的過多使用,降低了文本閱讀材料的地位。多媒體其實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裝成新玩意,投學生感官愉悅所好,迎合了學生對當前文化的快餐式追求,市面上層出不窮地出現了許多文化“壓縮餅干”,現在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幾本書的已是鳳毛麟角。這勢必會導致學生語言感悟能力、閱讀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語言文字的魅力是無窮的,演員演技再精湛,連續劇也無法和原著相媲美;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影響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它帶給學生的是無限的想象空間,探究語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過程。多媒體的不恰當介入,卻使這一想象空間縮小。有的教師過分追求“真實再現”,讓學生直觀感受把有些課上成了“場景觀摩課”,相反,學生一味接受直觀刺激,養成不習慣思考的惰性,從何培養對文學的感悟能力?退而求其次,多媒體教學,阻礙了課堂師生情感的交流。用課件只能演示幾幅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它的應用使板書相對減少,師生忙于應付眼花繚亂的課件,學生沒有思考的間隙。教師將目光移向課件的順利銜接,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但許多思辨的火花還需要教師的成功引導,形成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的運用旨在將當今的文學教育活動推以現代化,但是一直以來在各個層面的運用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只是當今文學教育活動難以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很小的例子,如何實現現代化也成了當今的文學教育活動的一大思路尚不明確的困惑之一。
3.解構經典對文學教育活動生態的影響
20世紀末以來,對文學經典的戲擬、改寫乃至顛覆的做法已經屢見不鮮甚至令人觸目驚心。作家李碧華通過改編《水滸傳》與《金瓶梅》寫成了《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網絡林長治在《Q版語文》中以語文課本中原有的經典作品為“原型”和素材對其進行了無厘頭式的篡改和戲說;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對《西游記》的解構更是慘不忍睹。當前,戲謔經典最常見的手法是將其置于新的語境中進行調侃式的闡釋,如《水煮三國》和《麻辣水滸》等。由于這類書中的一些作品常常以企業老總或員工為預期讀者,因此:其又被有些人稱之為“職場寶典”。此外,商業大潮中將“紅色經典”改編成“桃色經典”的做法也在無情地消解著文學經典的神圣性和崇高感。在這些改編中,以愛情取代革命往往是最為普遍的解構策略。如在《紅色娘子軍》改編中,改編者著力渲染吳瓊花和洪常青的愛情;在《林海雪原》改編中,改編者大肆渲染劍波與白茹的愛情。如果說對部分作品崇高感的消解還屬于對文學經典局部惡搞的話,那么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的思潮,特別是“重寫文學史”所導致的經典作家英雄座次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就是專業文學理論家對某些作家作品經典地位的公開挑戰,是對文學經典大廈根基的動搖。如“重寫文學史”中對茅盾“大師地位”的挑戰,對趙樹理的非議,對《創業史》、《紅旗譜》等的強烈質疑。其實,文學經典問題的核心是文學經典神圣性與崇高感消退所帶來的整個文學的社會地位與價值功用危機,文學對社會和人生的嚴肅性、深刻性思考的價值及其意義,遭到嚴重的顛覆和解構。
隨著消費社會文化邏輯的展開,視覺文化與媒介文化不斷擴張,文學經典在精神生活與文化建構中的重要性明顯衰落。當今文學教育活動也因此面對了重重的障礙和危機,師者難以抉擇,廣泛學生更是受相關的影響,讀“偽”經典,并漸漸難以恢復到真正的認知。
當今文學教育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維的不斷開闊,在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好的提升機遇的同時,也仍然面對著實用主義、現代化問題和經典危機的重要困惑,仍處于尷尬的境地。但是毋庸置疑,文學教育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是不可褻瀆的,這也就給予了我們面對困惑并不斷解決困惑的信心。
參考文獻:
首先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專業的學者通常單一通過翻譯來解讀英國文學的神韻和風采,因而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難理解英國文學經典名著的內涵。而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眾多的分支將文學方向的研究擠壓的可憐。學生更多的被分配去進行翻譯研究、語言學等領域,這就造成文學研究不斷被縮小范疇。同時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過度的消費主義和金錢觀念讓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讀書,若是讀也是挑選一些簡單的作品,不需要進行較多的思考和品讀,因而現在讀經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漸萎縮。外國文學以及比較文學,兩者誰更具有研究的實際價值是學術領域一直爭執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基于文學本質,研究的學者必需要對原著進行閱讀分析。作為外文學者,有一個短時間內無法提升的不足,即對國學的粗淺認知。而我們的中文學者,只能讀譯作、隔靴搔癢的現象,其實也是相當尷尬的。在解放之前沒有外語專業,統稱為外文專業,當時而言,文學史所有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中西連貫成一家的觀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師人才。放眼現在,英國文學被劃分為三大陣營,外國文學抑或世界文學抑或比較文學。中外學者互相看輕,甚至沒有任何交集和接觸,這就造成了一種我國研究外國文學很怪異的局面。其實研究領域的多元化并沒有任何的錯誤,如果說有問題,那問題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東西偏離了軌道,那如何形成正確的結果。個人認為應該加強中外學者的交流與聯系。中文學者多讀英文原著、外文學者對國學進行學習。只有通過這種途徑,長期學習互通有無,才能讓中外學者的言論和著作更具現實意義和邏輯參考價值。
(二)經典名著閱讀現狀
較差學生讀者群體是閱讀的主體也是出現問題最多、最鮮明的群體。一些學生進行外文經典名著的閱讀,只是為了應付四級、六級還有種種紛繁復雜的英文考試;一部分學生是出于對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獲取最新的國際新聞,但是往往新聞的性質都屬娛樂居多;還有一部分學生只能閱讀翻譯的版本,如果翻譯較精準有深意就能獲取一些營養,如果翻譯得比較低端,那么自己的閱讀水平無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渾然不知的。最后還有一小部分癡迷于英文原著的閱讀,關注于文本的真實含義,但是畢竟只有極少數。再來說一下閱讀英文名著的數量和質量,經過統計,很多本科學生的外文閱讀量不足十本,閱讀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很少有學生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一部名著,更多的是進行選讀。同時我們發現,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沒有將英美文學放在相對重視的層面,課時不足、教材質量一般都是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二、經典文學作品在英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經典文學作品是優質文學作品的融合。可以說其代表著一個民族智慧的潔凈、精神依賴發展的方向。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近距離感受那個民族的血液、脈搏,可以了解那個民族的精神本質。譬如若想了解我國盛世風采就不得不讀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學,就不能不讀《詩三百》。提及英國文學,英國文學中的莎士比亞足以讓英國文壇散發熠熠光芒,如果沒有閱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就無法了解英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積淀。文學語言是語言中的精華,經典文學作品是文學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優質的語言理解力和語言能力一定不能脫離經典名著的閱讀。如果長期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仔細地閱讀和研究,在語言、哲學、美學等多方面都會有提升,整個人的素質和修養都會升華。經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過對其的閱讀更加了解這個國度、這個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可能會有一些學者質疑,如果大力推薦英國經典名著的閱讀是否會沖擊我國的文學構架,讓新一代接觸英國文學作品乃至世界文學作品是否會讓我國的古典文學、傳統作品受到擠壓。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對于文化我們要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同樣對待經典文學作品,我們也要這樣取舍。我們可以將對其的閱讀和理解作為提升個人修養和審美意識的有效途徑,同時能夠感知不同優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再擴寬到民族的層面,通過閱讀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國度,無論是優越性還是不足,都會讓我們辯證的對待。發現優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亞作品中常常滲透出的人文情懷讓我們感知英國也是一個文化與人文并重的國度,而面對文學作品中一些負面情緒的蔓延,我們發現可以進行自身的預防,所以學習他國文學作品不會讓我們遺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不會擱淺自己的名著經典,而會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納,學習和深化。教和學彼此支撐、相輔相成。指引學生對英國經典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感受文學的經典文學的魅力,我們的教師也需要對相關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學的教師肩負很重的教學擔子,既要能很好地傳遞知識,又要將一些有營養的新知識推薦給學生,那么新的學習內容怎樣獲得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通過不間斷的閱讀和研究,不斷提升、不斷更新。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要想獲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學的高度之上獲得更多的進步、發現一定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名著。
三、對策從教學的角度出發
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閱讀群體的整體英文能力。可以聯系一些媒體進行視頻教學提升閱讀群體的英文理解能力,還可以定期進行專家賞析,引領大眾解讀;二是多引導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可以在教育課程中將閱讀名著作為一個量化定性的指標,輔之閱讀經典外文作品的課程。針對學者和英國文學研究組織,應該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重新閱讀和精讀細讀。對于一些刊物進行發表和議題的時候,可以鼓勵學者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定期舉辦專欄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對閱讀經典英國文學名著的重要性和現實教育意義進行探索。對于經典的閱讀和研究還要從培養學習態度方面做起,閱讀經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積累和形成自覺性的過程。只有擁有對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堅定信念還有對文學真正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得精神領域的收獲。
我們還發現,學生對于文學經典這一概念的認知也比較模糊。不少學生在調查中提及文學經典時,用到了“有價值的、有內涵的、有思想性的、影響力大的、經過時間考驗”等詞匯。可見學生對文學經典這一概念還是有所認識的,但缺乏系統的、明確的、完整的認識,而只是浮于一些表面的印象。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幼師生對文學經典認知度的欠缺。調查問卷顯示:大約有65.8%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接觸了經典文學作品,有52.4%的學生閱讀過四大名著中的兩本或三本,可見大部分幼師生的閱讀基礎還是比較好的。可同時也只有3%的學生是在幼師就讀期間初次接觸了經典文學作品,可見在幼師學習期間,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并沒有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在閱讀時間方面,大部分學生通常要使用1到3個月的時間來進行閱讀,顯示學生的閱讀進度還是比較緩慢的。
學生閱讀的方法以“有空就看”為主(占33.3%),閱讀時間也以“不固定時間”為主(占59.9%),顯示閱讀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和安排性。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方式以影視欣賞為主(占36.5%),顯示出影像媒體對現代幼師生的重要影響力。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文學經典占據你閱讀書目多少比例”上,學生的回答讓人有點觸目驚心:大約有44.4%的學生認為比例是“很少的一部分”,43.2%的學生認為所占比例是“一般”,可見幼師生文學經典閱讀從數量上講是相當不容樂觀的。可能由于幼師生中女生占據絕大部分比例的緣故,學生最偏愛言情類的文學經典。在談到文學經典對其自身的發展有無用處時,60%的學生認為“一般”,只有26.3%的學生認為“用處很大”。可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意義。
在談到為什么要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時,36%的學生選擇了“提高自身修養,滿足好奇心”,29.1%的學生選擇了“父母或老師要求”,14.4%的人選擇了“純粹為了打發時間”,只有10.8%的人是因為“單純熱愛經典文學作品”,還有9.7%的人選擇了“大家都讀,隨大流”。這些回答顯示出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熱愛度還是很不夠的。導致這種熱愛度不夠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更多的被影視和網絡吸引(占27.1%),認為名著“不符合當代學生的閱讀口味”(占22.9%),認為名著“晦澀難懂”(占21.7%),還有人則因為“學習壓力較大沒有時間去看”(占17.4%),有些則“已經度低某些文學經典有過大概了解,不想再去細看”(10.9)。在經典閱讀的困難方面,學生大部分表示“有些古典作品是文言形式不易讀懂”(占41.2%),有些則表示“不懂如何選擇書籍及版本”(占20.2%),有些認為自己“缺乏閱讀環境”(占23%),有些則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占15.6%)。由此可見,學生不愿意多讀經典名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59.5%的學生認為,語文老師對其閱讀活動“推薦書目,不給予指導”,24.1%的學生認為,語文老師“推薦書目,給予指導”,16.4%的學生則認為,語文老師“不推薦書目,不給予指導”。這一問題的答案顯示,語文老師在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還很不夠,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學校圖書館在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70.7%的學生卻認為在學校圖書館只“能找到一部分”想要閱讀的名著,18.1%的學生認為“很多想看的都找不到”。可見,學校圖書館在名著儲備方面還有待改進。47.5%的學生還是建議以“自主閱讀”的方式來推進文學經典閱讀活動,35.3%的學生認為可以以“設置選修課”的方式來推進這項活動。調查還顯示,學生對文學大師所知甚少,大部分人在提及“你最認可的文學大師”時提及了“魯迅”“施耐庵”“莎士比亞”“冰心”等名字,顯示出學生對文學大師的了解大部分來自課本,缺乏對文學經典的深入了解,對文學經典的閱讀也缺乏多元性和個性特征。學生對外國文學經典的了解也比較膚淺,大多只能提及一些特別耳熟能詳的人名和書名,諸如“莎士比亞”《簡愛》等。對于未來的經典閱讀計劃,大部分學生提及了一些兒童文學作品,這可能與他們的專業有關,但也進一步顯示其對文學經典的所知甚少。
為了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幼師生的文學經典閱讀,我們還選取了部分學生召開了兩場座談會。一場座談會的主要參與者是3、4年級的高年級學生,另一場則是1年級的新生。在座談會中,教師和學生也圍繞經典閱讀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而細致的探討。學生們各抒己見的發言,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通過座談會,我們了解到:很多學生認識不到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部分學生對名著不感興趣,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繁忙,無暇閱讀文學經典。也有學生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并且也愿意閱讀,但是卻認為名著比較晦澀難懂,閱讀起來有困難。學生對名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也所知甚少,只有極個別語文素養和寫作素養較高的學生能意識到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還有部分學生則要求以“有趣的形式”表現文學經典。座談會還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信息。有部分學生表示,在初中的時候,由于學校語文教材有專門的名著閱讀要求,學校和老師也要求大家閱讀名著,并且時不時地進行考察,所以學生能夠自覺地進行名著閱讀,并且也從中獲益。而且,學校和老師對名著閱讀越是抓得緊,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就越高。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初步提出了推進幼師生文學經典閱讀的一些可能的改善措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能夠促進我校幼師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提高閱讀數量、提升閱讀質量,從而為提升幼師生寫作素養打好堅實的基礎。首先,學校和老師要加強對文學經典閱讀的宣傳和推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何將學生從網絡文學、通俗文學乃至低俗文學的藩籬中解脫出來,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有些課文本身就是名著的節選,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可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經典名著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將學生領進經典文學名著的高雅殿堂。第二,鑒于學生對影視作品等現代媒介的接受度很高,教師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是有一部分影視作品很好地詮釋了原著的內容,展示了原著的精髓。從影像到文字,也許是引導學生走近名著的一條有效道路。第三,語文教師可以在學校的指導和配合下,展開一系列的名著推廣活動,例如:開設名著推廣講座,發放介紹名著的材料,通過校內櫥窗展示名著風采和魅力等。
經典文學作品是我國悠久文化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遺產,有著經久不衰的文學魅力,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學生讀書的節奏也在變快,現在的學生更加傾向于碎片化閱讀和網絡閱讀,快餐文化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類型,如在網絡上閱讀小說、瀏覽雜志等,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尤其明顯,調查顯示,高職院校一個班級中僅有約5%的學生閱讀過經典文學作品,這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養過程中存在的巨大阻礙。
一、經典閱讀對高職學生的重要作用
1、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提高知識儲備
只有經過了時間檢驗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經典的文學作品,經典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人文感情。我國的文學經典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有的是探討經濟社會和人類歷史發展,有的是探究宗教哲學和社會人生,還有的是探討人的生存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經典文學作品包羅萬象。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就要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適量的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幫助他們獲取知識,擴展視野,為適應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2、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提高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對于能否在社會上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職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取人文知識,不斷形成健全的知識結構,并通過實踐來踐行人文知識素養和內涵,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仁慈啊,大部分學生都將時間用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很少有學生關注經典閱讀,關注我國的文學經典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高職教育也屬于高等教育,如果不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教育,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稱之為有一技之長的“工人”,而不是具備專業技能和優良人文素養的高水平人才。經典文學作品從親情有愛、人生感悟等多個方面,體現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富有思想性和形象性的作品能夠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3、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減弱快餐文化的影響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現在不論是網絡上還是市面上所謂的“暢銷書”,能夠成為經典的幾乎沒有,大部分網絡作品都屬于快餐文化,如網絡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等,高職院校的學生非常熱衷在課下使用電腦、手機閱讀這種作品,而女生則喜歡閱讀情感類、休閑類的雜志,高職學生的文化出現淺表化和娛樂化的問題,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很容易偏離正常的軌道,因此鼓勵學生適量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才能減弱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的影響,幫助學生構建健全的人格。
二、高職學生經典閱讀的現狀和問題
1、針對高職學生經典閱讀的調查
以山東某商務職業院校為例,對院校某系大一大二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年級、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頻率、閱讀時間以及閱讀類型等共20個問題,為了提高調查效率,本次問卷調查采用了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并且與其他若干專業的學生進行了面對面溝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的學生在課外時間閱讀,而其中閱讀娛樂雜志、時尚雜志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大部分學生都選擇逛街、上網和做兼職,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的閱讀趨向功利化,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不利影響。高職教育只有三年時間,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知識和實踐技能,大部分學生都不愿去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日常閱讀也僅僅局限于瀏覽微博、網頁,獲取他們需要的信息或者僅僅起到娛樂作用,還有很多學生選擇參加社團活動來提升自己,為了在進入社會后能找到更好的歸宿。實際上,這種思想對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并不利,學生熱衷于兼職,但是往往是作為廉價勞動力去兼職的,很難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很多學生甚至將全部時間都用于兼職,不在閱讀和學習上花費時間,甚至放棄了教學規定的實踐教學,這種行為是非常不足取的。
2、高職學生經典閱讀存在的問題
針對山東某商務職業院校的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在經典閱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學生認識不到經典閱讀的重要性,調查中有2%的學生認為經典閱讀會妨礙學習,有8%的學生認為經典閱讀是浪費時間,顯現出高職學生在思想方面的欠缺,導致在閱讀方面出現了偏差;(2)由于對經典閱讀認識不足,很多學生認為閱讀古代文學名著甚至四大名著就是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于我國當代和國外經典文學作品,學生不甚了解,大部分學生每年只能閱讀2本到4本經典文學作品,數量差強人意;(3)沒有經典閱讀的習慣和方法,調查顯示,55%的高職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時間不固定,隨意性很強,一些學生閱讀完全沒有計劃,閱讀時只是隨便翻一下,這種閱讀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4)缺乏教師指導,很多學生認為經典文學作品內容深奧、晦澀難懂,而教師不重視經典閱讀,不知道主動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學生的經典閱讀存在很大困難。
三、基于經典閱讀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1、緊扣教材,由點到面
高職語文教學安排的課時非常少,但是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古典詩文小說等在一半以上,在僅有的幾十個小時的教學時間中,教師必須采取恰當的方式,才能充分發揮經典閱讀的重要作用,以點帶面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以點帶面中的“點”,指的就是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基礎,教師應該按照大綱要求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原著。例如學習完的《雷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他的另一劇本《日出》,經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長此以往,學生能夠形成經典閱讀的良好習慣,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詩歌是經典文學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能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和閱讀詩歌,閱讀杜甫的詩歌,要感受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閱讀李白的詩歌,要感受其中的瀟灑適意,閱讀辛棄疾的詩歌,要感受其中的滾燙情懷,通過詩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進一步延伸到優秀的散文和小說等。
3、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結合
課堂教學固然重要,課外閱讀同樣不可或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作品顯然不可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教材內容,經其他部分留作伏筆,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自主探索。例如在學習《寶玉挨打》這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故事梗概和大致框架,并一同欣賞幾個課文片段,如寶玉挨打的原因、寶玉挨打的過程等,并讓學生感受眾女子在寶玉挨打后表現出的不同情感和性格展現,特別是林黛玉意味深長的“你可都改了吧”,這句話包含著哀怨、沉痛和無可奈何,講解完課文,學生們都還意猶未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閱讀《紅樓夢》原著,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能夠主動閱讀,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4、因人而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他們的生活環境、所受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存在較大差別,在閱讀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喜歡小說和詩歌,有的學生喜歡戲劇和散文等,而小說、詩歌也有不同的體裁,學生對此的愛好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方面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重點和基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現在,很多高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閱讀,自主制定閱讀計劃,業余時間還組織了朗讀競賽、閱讀競賽等,有的教師還在班上舉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誦的方式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部經典文學作品,如老舍的《駱駝祥子》、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等,這些作品有的側重講故事,有的側重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學生們對經典閱讀的興趣更高了,欣賞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學生們感受到了經典閱讀的作用和樂趣。綜上,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教師應恰當地引導學生開展經典閱讀,調動學生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龔沙.以經典閱讀為途徑校園文化活動多元融合推進高職人文教育[J].劍南文學,2013,(10).
一、引言
進入網絡時代,我們身邊的圖書逐漸趨于數字化、電子化,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紙質閱讀,而是趨向于電子閱讀。人們可以通過影像、音頻或者圖片等方式進行閱讀。
二、漢語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我國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五千年里滄海桑田,朝代更替,中華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博大精深。我國擁有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匯聚了無數文人的精神內涵,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更是我國人文智慧的體現。進入21世紀,網絡時代實現了世界范圍的信息傳播與共享,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提升。近年來,不少國外文化傳入中國,這些國外文化有利也有弊,對我們的思想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就更應該注重漢語言文學經典的閱讀,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內心世界。
三、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的關系
(一)網絡時代改變了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的模式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網絡閱讀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即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親近的方式獲取盡可能最多的信息。一般紙質形式的漢語言文學作品都比較昂貴,而信息化電子形式下的漢語言文學經典卻比較便宜。因此,人們寧愿選擇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等電子設備進行在線閱讀。各種各樣的在線閱讀方式不僅方便,而且還減少了閱讀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
(二)網絡時代改變了漢語言文學經典存在的模式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經典的存在形式不再單一,而是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由傳統的紙質閱讀變成有聲閱讀、影像閱讀等。由于閱讀的人群不一樣,因而他們的閱讀方式也就有所差異,他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青少年活潑好動,理解能力稍差,因而多選擇影像閱讀的方式。生動形象的圖片可以幫助青少年理解并加深記憶。老年人由于年紀大,看書時間長了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因而多選擇有聲閱讀的模式。總之,網絡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語言文學經典的存在模式,并且更加便于讀者想象和理解。
(三)W絡時代使人們難以得到經典文學的體驗
雖然在線閱讀非常方便,但是讀者幾乎很難通過在線閱讀得到較好的文學體驗。首先,網絡閱讀缺乏深度,會嚴重導致人的精神平庸化。其次,網絡閱讀是群體性的,缺乏個體性、個人性,容易趨向潮流,容易傾向時髦。很多讀者容易被網絡上的一些毫無營養、毫無文學價值的網絡作品吸引,或者受到網絡上其他不良內容的干擾。這些良莠不齊的網絡作品非常容易對讀者的內心造成負面影響。閱讀經典需要讀者平心靜氣。雜亂無章的網絡環境不利于讀者閱讀,可能會讓讀者得到適得其反的閱讀效果。
(四)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可以凈化網絡環境
由于各種信息的廣泛傳播和網絡的高度普及,網絡上也會出現一些道德敗壞、素質低下的網民肆意傳播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價值觀造成不良影響,尤其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更加嚴重。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可以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提升網民素質,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文明、科學、規范的網絡環境。
四、漢語言文學和網絡閱讀有效融合的途徑
(一)經典閱讀與網絡視頻相結合
對于部分人來說,只有文字的書本是非常枯燥無味的,也不能提起閱讀興趣。在網絡時代,人們對音像作品十分感興趣,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文字與網絡視頻結合的方法來進行閱讀。
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把文字轉化為視頻,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學校學習經典文學作品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成立文學作品閱讀社團,課余時間整理自己閱讀的文學作品,用電子設備做成演示文稿的形式,然后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與同學交流閱讀心得。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與經典文學作品相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
學校應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比如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說書活動,讓學生將自己讀過的文學經典通過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分享讀書心得,讓大家感受讀書的快樂;還可以把學生的交流視頻到網站上,供眾多文學愛好者交流點評,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改變課堂形式,增強學生體驗
紙質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在網絡時代的影響力遠不如以前。要想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需要適當地改變教學方法。當學習篇幅較長的經典文章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把該文章以話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動力,然后再帶領學生閱讀文章,探索文章的內涵和人物的內心情感。在進行話劇表演時,只有良好的舞臺效果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演道具、燈光的調整和角色的分配,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得到真實的身心體驗,還可以讓他們對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學習文學作品時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人物關系及文章內涵。
學生想要真正地走進經典閱讀,就必須要一點一滴地閱讀積累,達到最終的藝術境界。因此,對于經典就要精讀,細讀,以達到深度了解。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帶領學生學習文字表面的知識,還應當借助網絡平臺查詢與該文學作品相關的知識給學生進行講解,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來開闊學生的視野,這種圖文并茂的閱讀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五、結束語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漢語言經典文學作品應充分借助網絡平臺發揮出自身價值。網民應自行遵守道德規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為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凈化網絡環境,使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的價值發揚光大。這樣有利于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與文學素養,更有利于漢語言文學作品今后的發展。
我國經歷五千年的文明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蘊含著自由、奮斗、個性意識等內在精神風范。人們只有深入地品讀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才能更深地體會它的精神風范。現如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逐漸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的學生更加青睞于借助網絡開展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這就要求我們積極促進漢語言文學與網絡的有機融合,借助網絡帶來的便捷提升對漢語言文學作品文化價值的吸收。
一、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內在關系
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網絡既能夠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積極作用,也會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現就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內在關系加以闡述。首先,豐富的互聯網資源使得漢語言文學的內容越發豐富,使更多的人通過便捷的網絡實現閱讀,增加了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人群。對于那些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許多感興趣的外國讀者也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閱讀,可以幫助他們節省大量的閱讀時間和購買紙質書籍的資金,也可以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地進行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品讀。同時,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具有無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讀者在潛心閱讀后產生美的體驗,塑樹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就能夠使他們在正確的意識指導下對網絡環境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有效識別,真正將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精髓進行傳承,文化精神發揚光大。其次,網絡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消極作用。網絡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空間,它所呈現出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很多讀者通過網絡進行閱讀,雖然更加便捷了,但實際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讀者也會大大降低閱讀的質量和效果,難以帶來紙質書籍呈現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學生讀者本意是在網絡上閱讀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但點開互聯網之后各種新奇百怪的小說、游戲就會勾走他們的“靈魂”,轉而去閱讀那些作品,輕輕松松就受到干擾。在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下,人們的心都比較浮躁,很少能平心靜氣地品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同時,由于新時期的學生大多思想都比較獨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喧囂的網絡環境中,有可能對我國悠久而卓越的歷史文化產生懷疑的認識,不利于他們去閱讀、感悟,不利于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二、如何實現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有機融合
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的產生和電子閱讀方式的出現,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漸“失寵”,人們逐漸熱衷于音像類、有聲類的閱讀產品,這就使得那些視頻資源受到更多的青睞。如何將文字作品轉化為視頻作品成為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最佳結合點。如果通過網絡實現了文字與視頻的轉化,在有聲環境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閱讀興趣會更加濃厚,閱讀效果也自然增強。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不妨調動和組織相關的社團舉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說書評比活動,進行現場全程錄像,再將那些評比出來的最佳說書視頻資料剪輯制作后傳到相關網站,組織和發動學生觀看,會受到更好的效果。通過學校和社團的發動,踴躍報名的學生為更好地表現,也會對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解讀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讀和體悟,實現與作者思想的共鳴,這樣才能在說書比賽活動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在精心準備的過程中,自然會對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體驗,更能領會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只有這樣,上傳的說書視頻才會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觀看。使學生產生對說書的興趣,同時也產生觀看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視頻的興趣,使他們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更多地閱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獲得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蘊。除了將漢語言文學作品進行文字向視頻的轉化,還可以通過閱讀課堂舞臺化來吸引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若以簡單的文字形式呈現,其將表現出較多的缺點,例如篇幅長、內容乏味等,無法有效吸引讀者的眼球。[1]如果我們進行從枯燥文字向舞臺化的轉化,就可以將枯燥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活靈活現、生動地展現給廣大學生,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沖擊,而且能在更大范圍吸引和帶動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閱讀印象。例如,有的教師就鼓勵學生將《雷雨》進行話劇演繹,不同的學生演繹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臺體驗中體驗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文化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大膽地鼓勵學生對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改編,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輔助完成文學名著的改編,各種燈光,音樂,背景等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2]在此基礎上,通過角色定位,給不同角色的學生細品作品的時間,讓他們明白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寫作意圖,要表達的思想,只有細細品讀、感悟,才能演繹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臺效果,帶給其他學生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結束語總之,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受到不小的沖擊,只有巧妙利用網絡,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傳承,才能提高每位學生的閱讀效果,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精髓。
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小學生的識字能力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經典語文篇章的誦讀以及其他語文知識學習的前提就是學生的識字能力,而學生識字的本質就是掌握閱讀工具,以便學生能夠學習理解各種語文材料。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便是讓學生從拼音、偏旁結構開始掌握基礎的漢字,然而,如何做到讓當代學生像古人一樣,在沒有拼音教學的基礎上卻能較好較快地提高識字能力,經典誦讀便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經典文章不僅具有較高的生詞出現頻率,而且在經典文章中,字與字連在一起,組成有意義的詞組,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完成對字詞的學習和掌握。再者,經典文章主要以韻文形式編輯,文句整齊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讓學生能夠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在經典誦讀中,將生詞的學習和閱讀能力的提升有機結合,對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比如在學習《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的經典作品時,可以大幅度的增加小學生的識字數量,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幫助兒童提高智力
有關生理學的研究發現,13歲之前的兒童是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學生具有較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因此,在這被稱為最經濟的學習時期,完成對兒童智力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最好的記憶階段學習最好的經典文章,不僅是對學生記憶力的培養,也對之后的閱讀和語文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小學課本中節選了很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這些經典作品大都意境優美、充滿了詩情畫意,給讀者會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而研究表明,小學生在小學階段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正處于大幅提升的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所學習的文章內容給學生留一定的想象空間,使學生抓住作品的主旨大意進行合理的想象,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小學生的想象力畢竟有限,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合理大膽的想象時,還應該給學生傳授正確想象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智力有效的提高。比如:學習《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教師可以以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例如“除過用小石子這個方法外,烏鴉還可以用什么喝到水”或者“為什么用小石子就可以使水面升高”等問題,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