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醫療市場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3 16:08: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端醫療市場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端醫療市場

篇(1)

2012年的1億元

高端、中端、補充醫保產品的劃分依據為人均(件均)年保費: 12000元以上的為高端產品;2000元至12000元為中端產品;低端產品為2000元以下保費的,通常是補充醫療保險。

為什么說中端保險市場為空白?一組健康險的數據可以很好地說明。

2012年,我國的短期醫療保險市場的保費明細顯示,高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10億元,中端保險市場規模1億元,補充醫療保險市場規模240億元。

數據表明,短期醫療保險市場中,低端的補充醫保占95.8%,高端醫療險占3.8%,而中端醫療險僅占不足0.4%。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羅英稱,國內市場的醫療保險以壽險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險產品為主,短期醫療保險市場又以團體補充醫療保險和高端醫療保險為主。

除了保費的劃分依據外,高中端醫療險產品從承保范圍和服務,以及對于險企的盈利性上,都有不同。

比如,從承保范圍和服務上,高端醫療險產品的保額最高為2000萬元,承保所有門診、急診住院費用,除部分高檔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包含部分國外就醫支出,增值服務為直付、預約、VIP病房和急診救援等。

中端產品的承保范圍相對高端醫療險產品有所縮小,例如不含高檔/外國醫院,且保額較低。

補充醫療險的承保范圍覆蓋公共醫療保險下的個人現金支持,僅限公共醫療保險指定醫院,大部分涵蓋門診/急診,也有一部分只涵蓋住院費用;通常輔以意外、大病和生育險及住院津貼,無增值服務。

而在盈利性上,高端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通常在60%-80%,凈利潤率為0-5%;中端產品的賠付率為70%-80%(保險責任含門診),或者60%-70%(保險責任不含門診),凈利潤率0-5%;補充醫療險的賠付率為70%-120%,風險主要來自門診/急診,凈利潤率為負。

2020年的670億元

盡管目前的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處于空白狀態,但其發展潛力巨大。羅英認為,這有多重原因。

首先,中端市場客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對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障程度和范圍并不滿意,需要更好的服務和醫療保障。因此,國內消費者對更好的服務、更廣的承保范圍存在日益擴大的升購買需求。同時,健康險價格仍然是主要門檻,中端保險相比高端醫療保險,價格上更能被客戶接受。另外,醫院和保險公司也希望推動收入增長,他們對此的拓展動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端保險市場的發展。

基于上述分析,羅英預測,國內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將不斷增長。其中,2011-2015年,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預計年增長率為138%;2015-2020年,中端市場規模預計年增長將保持在60%。

具體規模上,2011年中國690億元的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幾乎被補充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瓜分,二者規模分別為320億元、360億元。

到2015年以至2020年,這種情況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變。

2015年,預計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為1350億元,其中,中端市場規模預計為60億元,另外還包括規模20億元的高端市場,規模560億元的補充醫保,以及700億元的大病保險。而到2020年,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預計為3330億元,其中,中端市場670億元,高端市場120億元,補充醫保市場1130億元,大病保險市場1410億元。

中端市場可再細分

中端保險市場目前幾乎屬于尚未被開發的空白地帶,對相關原因,友邦中國首席市場官張曉宇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與國內壽險業務同質化情況嚴重相關,產品創新多為不實,各公司之間并沒有形成充分的差異化、多元化競爭。

如信諾全球醫療險中東及亞太地區首席市場官董棟就認為,盡管中端市場是區別于高端與低端的市場細分,但中端市場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找到能夠更精準地識別這些市場客戶的細分方式,才能真正指導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設計。

篇(2)

    富裕人群的醫療消費特點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了一部分費用后,都具備承擔其他一般性醫療消費的能力,其高端醫療保障需求主要解決高額醫療費用(如癌癥、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報銷問題。匯豐人壽2012年《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財務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為養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儲備(78%),以及補償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經濟損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凈值人群,即一般指個人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等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人群,這類人群,經濟實力很強,不太需要單純補償其醫療費用,而是希望通過保險公司的資源整合和系統管理能力,購買高端健康保險及附加的個性化健康服務產品,獲得量身定做的系統化、持續性的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據2012年3月胡潤研究院的調查顯示,中國個人資產高凈值人群達270萬人。(3)上述人群由于財富并不缺乏,對生活品質和質量更加重視,且具備一定的健康認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壓力大,很多人帶有這樣那樣的健康問題,甚至處于疾病狀態,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務。據一項調查顯示,自我評價時,約50%左右的人群健康狀況從“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亞健康狀態為42.7%,慢性病狀態為19.9%。

    根據這一需求特點,高端健康保險市場潛在規模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預測:(1)高端健康保險市場,指購買高端商業醫療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等健康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的潛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務市場,指購買包括家庭醫生(或私人保健醫生)、診療綠色通道、專家診療、健康體檢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務(如健康咨詢、健康講座、健康評估、健康監測、飲食運動管理、心理咨詢與干預和慢性病管理等)費用的潛力。據匯豐人壽《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項目中,50%受訪者看重醫療服務品質,其中,37%看重安排專家醫生手術及治療,90%受訪者最希望在國內的知名醫院接受治療,88%受訪者表示海外就醫對重疾治療有幫助;90%以上受訪者認為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保持良好心態、控制飲食、適度運動及定期全面的深度體檢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城鄉居民家庭年人均醫藥衛生支出費用占家庭生活消費性支出比重為10.8%,假設富裕人群按個人(或家庭)年收入15萬元中10.8%為醫藥衛生支出計,其中40%用于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及健康管理服務,即占收入的4.32%。匯豐人壽《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富裕人群愿意為醫療保障支付的保費預算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較而言,上述估算仍較為保守。

    基于前述假設,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費及費用支出約6480元(包括醫療保險,主要解決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個人自費、按比例分擔及超最高限額的醫療費用和其他誤工費補償問題等;疾病保險、護理保險等,主要定額補償因疾病帶來的其他費用損失。總的月均費用支出約540元),年健康保障總需求約2042億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務費按1000元計,包括家庭醫生、私人保健醫生、健康咨詢、健康指導及其他健康服務等費用,年健康管理服務總需求約315億元。也就是說,至少富裕人群中,這兩項醫療保障需求,年市場潛在規模超過了2000億元,而實際上,2011年商業健康保險總的保費收入只有691.72億元,與上述預測的潛力相比,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保險行業,高端健康保險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業務板塊和成熟的市場。經營高端健康保險的各個保險公司,經營策略還不夠清晰,產品種類還比較零散,服務人群還非常有限,保費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還沒有在民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專業服務形象和品牌影響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目前我國的優質醫療和健康服務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方面,市場開放度非常有限,沒有形成獨有的服務體系。保險公司要利用“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來建立服務平臺,并獲得這些服務資源,還有很多政策和運作的障礙,直接制約了保險公司開拓相關業務市場。二是保險公司對醫改形勢下,如何發展適宜的高端健康保險業務缺乏明確定位及一整套戰略思路,且對民眾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點研究不夠,同時,提供高端健康保險服務的專業化運營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還比較弱,較難形成應有的服務品牌和營利來源。

    開拓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的意義和對策

    作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有機組成部分的商業健康保險,大力開拓高端健康保險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發揮自身優勢,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未涵蓋的高端健康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和失能保險,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2)設計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健康保障需求,促進民眾健康意識的提高,減少和改善疾病的發生發展。(3)利用與醫療服務提供者靈活的合作機制和“優質優價”的杠桿作用,引導高、中、低端的醫療服務資源有效利用,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豐富產品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樹立專業品牌,逐步形成差異化的服務領域,促進商業健康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對此,商業健康保險應牢牢抓住醫改契機,高度重視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的開發。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醫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險業在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利用醫療服務資源、控制醫療風險上的政策機遇和挑戰,確定開展高端健康保險業務的戰略定位和經營舉措。

    二是根據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點,細化目標市場和服務人群,開發系列化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計劃,逐步形成涵蓋健康、亞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維護、病中診療管理、病后康復指導等全過程,既補償醫療費用,又提供健康服務的全面健康保障產品體系。

篇(3)

二胎全面放開后,資本在布局民營婦產科醫院上似乎又多了一層利好。但這背后必需要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婦產科起家的北上廣城市到底還有多大潛力?第二,向二線城市擴張能否復制一線城市的成功經驗?第三,長期來看,婦產科的盈利空間到底有多大?

有限的一線城市

民營婦產科在一線城市起家走的是高端路線。包括和睦家醫院、美中宜和等,從服務外籍人士到本土富裕客戶進入市場。優勢是比較早建立了品牌的優勢,而且在服務外籍人士和高端醫療保險對接上面有比較高的門檻。但缺點是價格無法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

比如說,和睦家的整體定位是中國前十富裕城市中收入前5%的人群。隨著外資企業逐漸本土化,外籍人士增長經歷了早年的快速增長后進入穩定階段,未來由于經濟不確定性以及本土化需求,外籍用戶市場很難再有大飛躍。因此和睦家這樣的醫院開始把核心放在本土用戶上。

但一線城市的本土高端用戶在婦產科上的潛力非常有限。適合二胎的高收入家庭女性很多年齡已經偏大,而且很多真正富裕的家庭過去幾年大量選擇出國產子,并沒有真正受到二胎的限制。而正進入生育期的女性人數以及最適合生二胎的女性人數其實一直在減少,2000年, 25-40歲最適合生育的女性人口為1.72億,2010年為1.55億,減少了1700萬人,照此速度下去,到2020年前還會減少1500-1700萬人。因此這最高5%的人群中的潛在女性用戶整體在萎縮。加上高端醫院的價格不可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以及市場競爭者的增加,未來一線城市婦產科可拓展的空間并不太大。

擴張有多靠譜

和睦家近年來在青島、廣州布局。而另外一些獲得風投的婦產科連鎖醫院則瞄準了如大連、成都、天津這樣的城市。一些莆田系醫院也會選擇大城市中新城或城鄉結合的地區,在醫院比較缺乏的地理位置尋找機會。

不過,未來在這些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擴張很難復制北京、上海這樣的經驗。首先,如果是高端醫院的定位,這些城市缺乏在北京、上海這樣高端醫療保險的滲透配合。和睦家在北京、上海的起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籍人士在中國購買了高端醫療保險(企業購買或者個人購買),這個條件在北上之外的城市并不存在。

第二,二線城市相比一線城市,醫院本身的壓力沒有那么大,對于高凈值人群,人際網絡的緊密型也更容易操作,獲得優質醫療資源的難度不像北上那么難,不太需要尋找體制外的辦法。因此,二線城市高凈值用戶對民營中高端服務的迫切性不如一線城市那么強烈。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這些城市并沒有那么大的潛在客群可以容納多家競爭者。二線城市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面前風險更高,加上市場本身吞吐量有限,在大環境變動的時候,二線城市的投資風險要高很多。

盈利空間有多大

最后一個問題則是長期來看婦產科醫院的盈利空間有多大。從和睦家(美中互利)退市可以看到,僅憑醫院本身業務要支持地域的擴張,資產非常重,投入很大,財務數據最終并不會太好看。在復星收購之后,更多是布局全產業鏈,將醫院作為一個平臺,嫁接其供應鏈或者其他的產品。這樣就可以降低對醫院本身盈利的壓力。

因此,如果單純要做婦產科連鎖擴張的模式,會很容易遇到投資回報和擴張速度的沖突,資金壓力很大,投入回報會很長。而且當大型城市出現飽和,往二線城市發展能帶來的沖力不會像一線城市那么足。

總結下來,民營婦產科板塊未來的資金壓力還是很大的,可能最終會不得不轉型做綜合或者診所,但兩條途徑都意味著長時間的投入,以及重新建立服務模式和流程,并非所有的當前競爭者都能夠走通這樣一條路。

高端醫療更需“政策提攜”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多數的高端醫療產業面臨的是僅有環境高端、服務高端、收費高端、器械高端,而核心的頂級專家資源卻嚴重缺乏的尷尬境遇。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將推動醫療、教育、科技等領域人才以多種形式充分流動。完善醫療、養老服務護理人員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通過完善永久居留權、探索放寬國籍管理、創造寬松便利條件等措施加大對國際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意見》通過給人才松綁,促進高端醫療進一步發展。

民營高端醫療的人才問題

究竟什么樣的醫療服務可以稱得上高端?是頂級的環境、卓越的服務還是領先的醫療技術?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他們的選擇應該是最后一項。

在中國,目前的高端醫療產業呈現的是“二八分”的狀態,20%停留在公立三甲醫院的特需服務,80%歸屬于外資、中資的民營醫療。在中國,這兩者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用“一半冰山,一半火焰”來形容。

“高端醫療”是目前全國三甲醫院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之一,而在民營醫院,如今的境遇盡管比前幾年已有起色,但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在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優質的醫生資源民營醫療機構難以撬動。而此次《意見》出臺對于高端醫療消費來說,最大的利好正在于給醫生人才“松綁”。

在外資高端醫療領域,海外醫生資源一直是核心吸引力。此前,國內外資高端醫院的代表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和睦家的病人50%為外籍人士,在過去,這個數字接近百分之百。而和睦家目前的醫生資源構成也主要來自于外籍醫生以及國內“多點執醫”的三甲醫院專家。但多數中資的民營醫院仍然難做到如此級別的專家資源配備。

海外人才的引進可以給民營高端醫療機構在三甲醫院專家資源之外多一種選擇,事實上,包括梅奧診所在內的頂級國際醫療機構也正布局國內高端醫療市場,海外人才的需求在未來會進一步加深。

國內專家資源如何流動

事實上,醫生資源從公立向民營的流動現階段依舊需要依賴包括多點執醫在內的各種流動方式,可以看到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里包括掛號網、春雨醫生、丁香園在內的移動醫療集團也已紛紛嘗試從掛號業務轉身線下診所,希望通過“高端醫療”服務實現變現,而第一步就是將此前通過掛號積累的專家資源引入到民營醫療機構中。

“資本要想實現醫生資源的變現,僅靠掛號服務不可能完成,最直接的方式還是將三甲醫院的專家資源引入到民營醫院中,通過高端醫療服務來實現。”移動醫療業內人士好牙醫創始人孫廣峰表示,“比如在民營醫院中搭建專家資源的‘綠色通道’,或者是利用專家的空閑時間在民營醫院坐診。”

松綁之外,還需要定向的人才培養。

對于高端醫療來說,一部分需求來自于疾病的治療,另一部分來源于康復、養老等保健需求。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2.12億,占總人口的15.5%,如果按照國際公認的“3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我國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大約在1000萬人。但根據現有公開數據,當前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兩萬,缺口已達千萬級別。

在國內,專業養老護理人員的缺乏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正規的醫護院校畢業生并不愿意進入養老院、康復院這樣的“邊緣化”醫療機構。在養老產業已趨近于成熟的英國,這樣的護理專業人員也并非來自于正規的醫護院校,而是來自于專業的護理培訓機構。

此次《意見》提出,將完善醫療、養老服務護理人員職業培訓補貼政策,這將有望給包括養老機構在內的高端醫療提供更多的專業護理人員,提升服務水平。

投資者還有哪些期待

“發展高端醫療,國家要進行高標準的監管,機構的醫療標準和水平要符合正規的要求。”弘暉資本創始人王暉表示。據王暉透露,在目前,盡管不少民營醫院都有轉型高端的意愿,但在包括手術室的潔凈度、院內感染的防御、醫療污染物的處理上依舊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行業口碑難以樹立。“在行業質量被規范化之后,包括醫保報銷、稅收在內的政策上對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要一視同仁,不能有傾斜,才能呵護這個市場的成長。”王暉表示。

事實上,在此次的《意見》中,有關醫療服務稅收的政策利好也被提及:適時推進“營改增”改革,研究將尚未試點的生活行業納入改革范圍。科學設計生活業“營改增”改革方案,合理設置生活業增值稅稅率。而在同日的《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中亦提出,將適時推進醫療、養老等行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

中國特色的畸形“高端醫療”

中國醫療界的高端服務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體現出幾個方面的特性:一是名醫資源緊俏,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都希望網羅這種稀缺資源,以名醫為高端服務的嘗試并不少見;二是以技術為高端的切入口,而從一定程度上忽略服務;三是僅以定價來劃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戶真正的需求缺口,導致整體高端市場的發展局限。

僅以名醫本身作為標簽,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義――服務

由于中國缺乏優質的基礎醫療服務,導致患者長期向大醫院集中,加上中國的全科醫生行業發展緩慢,一直沒能成為主流,因而專科一直是患者接受的模式。這些因素導致專科名醫成為稀缺資源,很多情況下病人選擇名醫的理由是出于對普通醫生診斷的不信任,而并非疑難雜癥和大病。

在這種大環境下,加上醫生多點執業的松動,遷移名醫資源正好迎合了患者想看名醫但在公立體系內得不到這種服務的缺口,由此出現了名醫工作室,名醫打包入住模式的診所等新嘗試。為了配合名醫的價值,以及給名醫遷移出公立體系動力,這種名醫遷移往往是高價的,診金遠遠超過公立醫院VIP甚至國際部的價格,由此也被打上了高端的標簽。

這可以說是醫療服務上具備中國特色的一種“高端”,這種高端主打的并不是服務的模式,比如更好的客戶體驗,更優質的醫患溝通,更好的病前病后服務等。事實上,遷移名醫資源的高端僅僅以名醫本身作為標簽,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義――服務。很多患者其實并不真正需要這種高端服務,他們可能只是需要一個長期管理其健康并且值得信任、服務良好、就醫環境更佳的平臺,而真正需要名醫對大病和疑難雜癥的大部分卻無法負擔這種高端服務。因此,遷移名醫資源其實并非真正的高端,只是現下醫療資源和需求不匹配下的特殊產物。

以技術為切入口的高端,

需求不會太高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高端體檢。包括公立醫院VIP、國際部、私立體檢中心高端套餐在內的產品越來越注重背后的儀器和技術。

觀察一下各類高端體檢套餐會發現,中國市場正在朝篩查越多、使用的機器越精密為高端的方向發展。這個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國缺乏家庭醫生這道基礎醫療守門人所引起的。正因為用戶自身并不確定其健康風險,市場就通過包裝各種精密技術和篩查來吸引用戶購買高端套餐,打造更全方位檢查的概念。而事實上,如果有熟悉用戶健康情況的家庭醫生,他們會發現很多篩查沒有必要甚至對身體有害(如沒有必要的CT篩查等)。

通過技術打造高端也是缺乏基礎醫療大環境下的畸形產物,長期來看市場的需求不會太高,而且可能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和不必要的開支。

以定價來劃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戶真正的需求缺口

導致整體高端市場的發展局限。比較典型的是高端醫療保險。這種產品進入中國的時候針對的是外籍外派工作人員在中國的醫療需求,但這個群體人數有限,加上中國企業日益本土化,外派工作人員的數量很難再出現爆發式增長。因此高端產品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頸。

高端醫療保險的價格阻擋了其快速發展的可能性。這和整個醫療大環境密切相關,由于沒有辦法對醫院醫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只能通過調高保費的形式保護自己的風險。另一個形成高端保險市場的原因則是語言,因為外籍人士需要英文服務,就醫的網絡就相對局限,而大部分本土用戶并沒有這個問題,將過去的高端遷移到本土用戶是很難奏效的。

核心的問題:有多少所謂的高端醫療資源真正是大部分用戶需要的?

用戶的需求缺口在哪里?事實上,用戶對現行醫療體系的不滿更多是出于兩個原因,一是看病效率和服務差,二是保障不足。將這兩點定義為用戶需要現在的高端醫療服務并不準確,事實上很多高端醫療產品的覆蓋面和醫院網絡并不是直接針對用戶的這兩項訴求的。因此高端業務才會出現很大的發展瓶頸。

從上面三種醫療界的高端產品和服務來看,這類高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資源不平衡,缺乏基礎醫療守門人角色引起的,并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將高端和價格直接相連的辦法也無法推動業務快速增長,真正的高端更應該是一種服務質量的差異性和用戶體驗的提升,僅憑遷移名醫資源、技術、以及高價,很難持久也很難做出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高端醫院在中國的起家有幾方面推手,外籍人士增加帶來的需求,本土有錢人對孕產服務的需求,以及為本土公司高管和有錢人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經過了一輪融資、膨脹,高端醫院后續發展的潛力受到市場規模的制約,同時服務能力上的限制、價格不透明,人口結構變化,都可能是未來這種高端發展模式的重重危機。

婦產科是高端醫療服務起家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以和睦家為例,婦產科收入近幾年一直占其總體收入的14%左右,是最主要的科室,收入比例僅次于手術(20%左右)。靠這塊業務拉動未來的風險其實很大。一個是人口結構變化,二胎政策并沒有帶來生育率的快速增長,未來育齡女子人數減少,生育率降低無法避免。另一個則是高端醫療保險生育保障的調整。

生育保障是不少個人用戶購買高端醫療險的主要原因,這部分用戶僅沖著生育費用報銷而去,并非保險的長期用戶,且這幾年高端醫院生育費用水漲船高,費用不透明,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削減或取消生育保障,控制風險。未來這會是一種趨勢,對以婦產科為主要收入的高端醫院板塊影響會很大。

高端醫院的差異性在于服務質量,而非醫學能力

這一點隨著擴張也逐漸展現出來了,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服務的對象有一大部分是外籍人士,因此對醫生語言和服務能力上的要求比較很高,制約了一些本土有經驗的醫生加入。盡管高端醫院通過連鎖和地區擴張開去了,但醫學人才一直是一個瓶頸,這決定了高端更適合做服務,復雜的病癥需要轉院處理,不適合發展成綜合性醫院。

當然,這也是用戶需求決定的。外籍人士如果真正遇到大病,一般會選擇回國治療,而本土有錢人遇到大手術等情況,仍然會傾向于選擇公立醫院的名醫。

因此綜合這些原因,高端醫院的定位更多是門診和健康服務,同時包含一些簡單風險低的手術,復雜項目需要和公立醫院合作轉院。這從和睦家的收入結構上可以看出來,和睦家57%的收入來自于門診,43%來自于住院。這種趨勢會持續,未來高端醫院更可能往診所方向發展,而不是綜合性醫院,雖然住院毛利更高,但醫學能力和用戶需求決定了這部分業務不可能是高端醫院的主營業務。這對整體的利潤率和規模都會有影響。

和睦家和美中宜和都開始進入診所。和睦家近年來加快地域擴張,展開家庭健康服務,近年來其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從2012年的33%下降到2013年的18%,2013年還出現了虧損達600萬美元。未來婦產科和住院的發展瓶頸會是財務上主要的風險。

在轉型做診所這條道路上,高端醫療也面臨不少危機

價格和商業保險為主的支付方式決定了高端是一個狹窄的市場,且集中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快速增長的潛力不大,除了外籍人士,本土自費的高端人士還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也是一個風險。

篇(4)

【關鍵詞】

醫療器械;市場環境;結構;監管

由于醫療器械涉及多學科,屬于知識密集型及資金密集型高尖技術,所以醫療器械行業進入門檻較高。自2005年,我國醫療市場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日本。醫療行業進出口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是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并不均衡,低端產品企業多,品種多,競爭激烈。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幾乎被外企壟斷,存在幾家國內企業也只是處于仿制階段,缺少核心競爭力。國外醫療機構的裝備水平已經遠遠高于我國醫療機構。我國醫療機構設備對高端醫療器械配置正處于一個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國外醫療器械市場行業轉移到亞洲區域,對于中國醫療器械企業也是一個契機。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如何平衡高端與低端市場,如何合理監管醫療器械進出口貿易,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可持續高效發展需要面臨的兩大問題。

1 醫療器械進出口環境分析

1.1 醫療進口市場環境

1.1.1 醫療機構需求

我國醫療機構設備配置75%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設備,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大城市醫療裝備先進,許多大型醫療診斷及治療設備都是進口產品。但是還很多省會一線城市醫療配置正需要更新換代,這將出現一個大的需求釋放過程。同時在高尖技術的如CT 核磁等設備,國產企業還不具備技術競爭力,主要依靠于國外廠家如GE、飛利浦、西門子等。這對于國外廠家而言,將是個巨大的吸引力。世界醫療領航企業也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對于高端醫療器械,進口市場看好。

1.1.2民眾對進口醫療器械的需求

醫療器械一部份屬于醫用;一部分民用。民眾對于進口民用醫療器械的需求也呈幾何狀增長。一方面是民眾對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認為高新技術產品國外的一定比國內的先進。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影響,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國漸漸步入老齡化人口眾多的時期,于此民眾對與民用醫療器械的需求會穩定增長。再次,中國國內企業在民用醫療器械上的開發研制及制造商還不足夠,加上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膠囊問題,讓民眾對已關乎生命健康產品的選在上更趨向于進口產品。因此受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國外產品的良好聲譽,民用醫療器械中高端市場對于進口而言有著很大優勢。

1.1.3醫療器械支持力度的強加

進口產品相對于國內產品而言,試用成本會高于國內產品。國家對于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力度投入的加強,對于醫保覆蓋范圍的擴大,民眾支付能力的增強,對與進口醫療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國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這些都將有利于淡化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試用成本的差異。

1.2 醫療出口市場環境

1.2.1歐美外包業務的擴張

亞洲成為醫療器械市場新的增長點,借助其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成為歐美醫療器械產品“外包生產”重要基地。相對與其他亞洲國家,我國勞動力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醫療、西門子醫療、IBM等世界著名醫療器械生廠商都在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建立工廠,將其生產的產品直接銷往亞洲市場,減少運輸成本。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在法律法規上也逐步完善,醫療器械的生產組織方式采用國際化標準,因此在我國生產的高質量的醫療器械產品能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順利銷往國際市場,這也成為我國吸引歐美醫療器械巨頭在我國設廠,再生產銷往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1.2.2中國醫療器械廠商的獨特優勢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數量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規模,能生產絕大部分常用醫療耗材。特別一次性醫療器械,中國生產實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輸液器材,輸血器材等。企業數量已經超過歐美之和。很多國外臨床使用的一次性輸液器材都來源于中國,這兩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醫療器械生產出口大國。

1.3 進出口市場環境對比

1.3.1橫向比較

目前的發展進口市場而言,中國不斷崛起的對高端醫療器械的需求,進口醫療器械將存在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就橫向比較,短期而言,國醫療器械企業的生產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隨著歐美的產業轉移,也將有大的增長。

1.3.2縱向比較

國內巨大的高端醫療市場將被國外醫療廠商瓜分,中國醫療器械廠家在研發技術管理等方面在爭奪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上需要時間投入及資金投入,很多企業將選擇門檻低的產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業也將隨著勞動力優勢的減弱而失去優勢。因此放任這種格局發展,最終將兩級分化,中國企業不會成為醫療器械進步的最終受益者。

2 存在的問題

2.1 進出口額

相對于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我國醫療器械的發展速度高于全球整體發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長率,對GDP的貢獻率也在不斷增加。自2005年以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進出口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且逐年的順差額處于增長的狀態。但是這種順差主要來源于國家扶持,高額出口退稅,國外醫療器械企業轉移制造。順差取決于大量勞動力消耗和能資源消耗。

2.2 進出口結構

2.2.1進口產品

我國醫療機構醫療設備裝備就猶如一個三角塔,頂尖一線三家大醫院主要配置國外進口高端設備,占據大量醫療資源。由于醫療器械行業高資金高知識密集的特點,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在研發核心競爭力上一直處于弱勢狀態。在高端醫療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設備上沒有明顯優勢。所以這種代表醫療制造水平的高端醫療器械主要是依靠進口。

2.2.2出口產品

由于我國醫療器械企業80%都是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所以出口醫療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醫療器械或者是常用的醫療器械。還有一些是國外產業轉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進出口利潤率

由于進出口產品兩種極端的情況,進口醫療設備價格一直都比較昂貴,很多產品國內的銷售價格遠遠高于國外本土的銷售價格。一方面是由于國外一般是在國內需要商的銷售模式,層層,價格成本會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產品不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力,國外廠商保證其較高的利潤率。一般到中國的銷售價格高于本土價格2-3倍。而對于出口產品而言,主要是憑借其勞動力優勢,價格優勢占據所以價格低廉,利潤率也就非常低。

3 醫療設備進出口的監管

3.1 醫療設備的監管現狀

3.1.1醫療器械的屬性

(1)醫療器械涉及的領域廣,學科多,對監管的行政人員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員無法達到此種高度;

(2)醫療器械分為醫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醫用界限不夠明顯,參考的標準不盡一樣,這對醫療器械的監管也增加了難度;

(3)醫療器械的功能性適用性等屬于人體多樣化,很難根據其功能界定,細化功能多樣化,這對已醫療器械的監管也增加了難度;

3.1.2監管的現實問題

(1)由于醫療器械行業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目前對于醫療器械的監管還處于薄弱階段,缺少檢查、缺少發現、缺少處罰;

(2)目前中國還沒有成套成系統的法律法規對醫療器械的進出口監管,缺少對進口醫療器械進口注冊、銷售、維修等監管體系

(3)部門交叉,只能劃分不清,藥監局、質量監督局與海關各個只能交叉,也出現了對進出口醫療器械的監管漏洞;

(4)監管人員缺乏,由于醫療器械的特殊性,對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單對于行政監管人員而言,是有難度的;

3.2 監管完善

相對于醫療器械進出口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們對高端醫療設備的需求發展而言,我國的監管還處于滯后狀態。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人員配置、監管部門職能細化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確保進口的高端設備符合標準,質量、數量、維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證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報出口的產品符合國際質量規范,確保中國企業的誠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稅的監管,確保國家及出口企業的利益。

對高效率的適用資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醫療器械進出口發展的展望

近幾年,我國醫療器械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有力的推動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在醫療市場兩極分化的情況,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駐足長期發展,加大研發能力,增強創新能力,師夷長技以制夷,增強核心競爭力。爭取占據高端醫療市場。同時除去一線大城市的頂級醫療裝備,省會一線城市還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這對于我國醫療器械而言是個很好的契機。

我國醫療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歐美產業轉移的大市場環境下,提高生產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在常用醫療耗材上行程規模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創立自我品牌,增強在常用醫療器械的國際市場占有率。

5 結論

通過我國目前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宏觀市場需求環境分析,無論對于醫療器械進口還是醫療器械出口,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面對機遇,引導醫療器械行業長遠高效可持續發展,對于醫療器械進出口監管應該不斷完善,建立監管流程,完善國際接軌兼顧中國國情的法律法規,監配備管專業人員。同時進出口醫療器械產品結構的兩級分化上,國內有規模優勢資金優勢及相對技術優勢的企業,應該不斷提高產品優勢,提高研發技術水平,長線占領中國中高端的巨大醫療器械產品市場。

篇(5)

作為新興市場,養老地產領域本來充滿希望。但若不能真正滿足養老需求并采用有效的商業模式,這個市場也可能令投資者失望。因此,梳理格局,看清趨勢,對投資者來說尤為重要。

在養老服務市場中,農村養老院和農村福利院針對低端市場;大多數養老機構,比如城市中的養老院和福利院,在養老住宅市場中處于中端水平;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高端的養老機構。

養老機構的入住率根據定位有所不同。中端養老機構往往有很高的入住率,因為他們大多部有比較新的硬件和設施,服務齊全,而且收費價格基本能被大多數中等收入家庭所接受。高端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在一、二、三線城市中部是最低的,這主要是由于高端養老機構的收費、選址和服務的錯位所致。

現有的高端養老服務機構往往使用租憑模式,這與客戶的需求表現不相符合。相比較于高額的月租金或會員費,消費者更偏好擁有住宅。同時,許多高端養老機構位于郊區,這讓很多想住在家庭與朋友附近的老人不愿入住。此外,一些高端養老機構沒有很好的醫療設施,而醫療服務恰恰是老人選擇養老服務的關鍵因素。

五大模式打擂臺

根據對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分析,我們歸納了五種針對高端養老住宅市場的商業模式和服務配置。

樣本1

高端養老院

高端養老院一般在城市中,且大多只提供群體居住。這些機構主要針對健康的老人,但也接受一些需要輔助生活照料服務或者全天醫療護理服務的老人。

和一般養老院一樣,高端養老院提供的是群體居住服務,老人們需要共用一些設施(如衛生間等)。這種養老院的規模一般較小,養老院的所有者通常能自行運營。此外,盡管部分高端養老院提供基礎醫療服務,這些養老院一般臨近市區,所以不需要單獨建立一個附屬醫院。

通過調研和分析后發現,不同機構的入住率有著顯著差別。這主要是由于養老院所在的地點、收費和提供的醫療服務的不同所導致的,能夠提供護理和醫療服務的機構通常比無法提供服務的機構入住率高。

太申祥和是北京第一家高端養老院,且被普遍認為是這個模式的成功典范。它最大的優勢在于提供獨特的中醫服務,同時其價格的合理與優質的服務也廣受好評,現在老人們需要排隊才能入住。

樣本2

綜合老年社區

綜合老年社區主要針對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不過也會有專門的區域為老人提供護理服務。作為一個社區,這些養老機構通常是由獨立的生活區域及一系列生活配套設施構成,包括配套的超市、郵局、銀行等,因此綜合老年社區需要眾多提供不同服務的外部供應商。此外,這些社區一般設立在醫院附近或者內部就有醫院。

盡管綜合老年社區提供最全面的服務,但是其入住率大多處于中下水平。這是因為大多數此類社區位于郊區且收取高額會員費或租金。

這種商業模式中也存在比較成功的例子,這需要開發商能夠采用出售的模式吸引以投資為目的的買家,或者在地域和醫療服務上有優勢。事實上,運營機構往往比較親睞出租模式,而有些運營機構則由于土地性質問題無法出售只能采取出租模式。但分析表明,如果采取出租模式,在平均50%入住率的前提下,需要10到15年才能收回投資。

親和源老年公寓是上海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老年社區。親和源社區中有一家醫院,因此社區的設備和服務,特別是醫療服務被認為是符合高端標準的。不過親和源社區位于郊區,而且收費很高,致使其入住率沒有達到100%。

樣本3

社區配套老年公寓

這是一種房地產開發商正在進行試點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為希望能和子女住得較近且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提供公寓。社區配套老年公寓的房屋設計和一般公寓相似,不過更加適合老年人居住;此外這個模式和一般的房地產項目一樣只進行出售。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應用這種商業模式的項目,不過其入住率非常高。

唯一的社區配套老年公寓是位于昆山的綠地21城孝賢坊。不少消費者出于對抗通脹或資產升值的考慮購買老年公寓,使得孝賢坊取得了很高的出售率。盡管投資者發現這個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鑒于更高的建筑成本,開發商可能無法獲得高于正常房地產項目的利潤。

樣本4

度假療養院

位于旅游勝地的度假療養院為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提供旅游化的住宅。這些度假療養院一般位于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目標群體為健康且喜歡旅游的高收入老人。

這種商業模式更像是酒店,其醫療配套服務往往有限。客戶一般只在療養院里住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目前這類的機構還比較少,且由于客戶群體數量較小,至今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樣本5

高端養護院

我們定義的第五種商業模式為高端養護院,這是一種相對比較有潛力的商業模式。其目標群體有很高的養護需求,即那些需要輔助生活照料服務以及全天候醫療護理服務的老人。高端養護院的最大優勢在于他們能夠提供醫療護理服務,養護院內一般擁有內部醫院并且配備標準的醫療護理設備。

在此類養老機構中,由于老人的生活需求受到身體條件的限制,養護院內的配套設施可以相對簡單,一些基本的娛樂生活設施即可,這使得養護院能夠不依靠外部供應商獨立為老人提供服務。

高端養護院一般采用租賃或者會員制的形式經營。基于其以醫療護理為重點和特色,養護院從政府申請購買土地時還能夠享受優惠。然而,由于養護院市場進入門檻較高,并且需要在醫療護理服務上進行投入,如今高端養護院的數量還很少。但是剛性需求的推動使得這些機構的入住率一般很高。

對于五種商業模式,容納規模、收費標準及入住情況均有所不同,我們整理總結了各商業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實例。

美國綜合老年社區的翹楚

埃里克森退休社區(Erickson Liv-ing)始建于1983年,公司核心業務是開發運營老年宜居社區,主要顧客群為中產階級。目前,集團已在科羅拉多、伊利諾伊、堪薩斯、馬里蘭、馬薩諸特、密歇根、密蘇里、紐澤西等地,建成16處退休社區,入住人口超過21000人。

社區提供日常服務包括家政、維修和交通,并建有餐館、商店、健身中心(聘有全職教練)、醫療中心(專職全科醫生)。社區同時承擔了道路修整等一些政府負責的服務,并建有自己獨特的安全保衛和應急管理體系。

考慮到大部分老人有固定退休收入,并且希望為了子孫后代保護他們的資產,Erickson Living提供了獨特的費用支付方式。社區的居民可通過支付一筆一次性可退還的入住押金來保障他們對公寓的所有權。在他們離開社區時,這筆押金100%可退還給他們的繼承人。另外,社區每月收取固定的費用,將涵蓋水電費、物業稅、及其他費用。

除了獨居公寓外,Erickson Living還在社區內提供全面系統的醫療護理服務。居民可以享受全職醫護人員的照顧,而這些醫護人員都擁有執照,并專精于照料老人。

2012年,Erickson Living的收入比上年增長了16%,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概括地說,綜合老年社區項目成功的關鍵在于合適的地理位置、舒適的居住環境、上乘的服務體系、以及合理的收費標準。然而這種養老模式進入中國仍存在不少壁壘,比如中國老年群體的養老習慣是居住在自己擁有的房產中,他們不容易接受將住房出售、月付租金給老年社區的養老方式。

另一方面,對比其他商業地產,房產開發商不太愿意開發老年公寓項目,因為此類項目的投資回報往往是長期的,不符合大部分房地產商“賺快錢”的心態。

2.4億人的市場

到2025年,預計中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與此同時,能夠負擔得起高端養老服務的家庭數量將達到1856.7萬戶。面對這樣的市場機遇,很多公司,包括金融投資公司、保險公司、房地產開發商和運營商都準備進入中國養老住宅市場。

盡管市場機遇很大,但是在計劃進入養老住宅市場時仍然需要慎重考慮幾個因素,例如選擇商業模式、選擇住宅區域、確定合適的服務以及供應商等。許多市場參與者出于能力互補的考慮一起合作,這就需要他們之間相互了解對方的需求:

·開發商希望通過銷售房屋而快速收回其投資成本的需求;

·運營商希望提供服務而收取每月費用的需求;

·消費者對住房所有權的偏好。

因此,選擇一個適合的滿足各個市場參與者需求的商業模式是進入市場關鍵的第一步。此外,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另外兩個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養老住宅的屬性以及能否獲得土地和相關設施。

同樣的,獲得土地或設施的方式也會決定商業模式的靈活性。例如,土地如果是免費的或者有政府補貼的,那么地點一般處于郊區且養老住宅的運營會有諸多限制,不過相應的投資風險也會降低。

篇(6)

波士頓咨詢公司2016年中的報告顯示,中國商業健康保險2010-2015年復合成長率高達29%;按這一速度成長,中國商業健康險市場到2020年或將接近萬億元規模。

隨著北上廣地區大型公立醫院高端服務部門逐漸發展起來,民營醫院在全科和部分專科優勢較為明顯,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全科到專科高端消費流程已經打通,一些新款的商業健康險應運而生,但在現有醫療體系下,能否發展壯大,還待觀察。

健康新險種盯住高端客戶

鄭是美中宜和國際保險部副經理,是公司2015年從保險公司挖來的專業人士之一。隨著鄭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聯合平安保險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高端保險計劃。

這是一款面向兒童的醫療保險產品。家長繳納8000多元年度保費,獲得一個美中宜和全科醫生初診服務的服務包,比如體檢、電話咨詢等。每管理一名參保者,美中宜和每年從保險公司接受一筆固定診療費用,就是所謂按人頭付費。即使患者一年之內沒在醫院就診,保險公司依然給付這筆費用。

此前,高端醫療保險的簽約醫院主要采用按項目服務,服務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項目付費下,醫院有動力做大服務量,從保險公司多獲得費用賠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醫療險是個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風險較高的時候才去投保,出險概率高,這提高了保險公司的賠付成本。

為了保證利潤,高端保險公司選擇持續上漲保費。這導致中國高端醫療保險保費近年水漲船高,三五萬元的保費,讓很多高收入階層也望而卻步。投保人數少,使一些保險公司干脆選擇部分放棄市場,不再接受個人投保高端醫療保險,而專注于公司團體市場。

和睦家W絡管理總監司偉塔表示,根據醫院與保險公司長期合作的情況來看,中國高端醫療保險實際上并沒有開拓出太多的新客戶。

合理控制保費價格和診療費用,高端醫療保險應該能夠在中國中高收入階層中吸引更多客戶。

2015年,和睦家聯合永安保險推出針對成人、兒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險。這一保險計劃過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參保者,八成以上都屬于國內消費者。

上述兩種新保險產品的特點是,由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聯合開發,共同管控患者就醫流程;保險公司適當降低保費,吸引更多客戶投保;醫院適當控制費用,犧牲單價,獲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適當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機構專門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機構進行初診,建立健康檔案。如果患者確有需要,則由該機構聯系預約轉診到大型公立醫院就診。

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醫療保險產品不一樣。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投保患者在高端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險公司與醫院結算。患者選擇范圍比較寬,只要是保險公司認可的機構就能去,高端醫療保險公司甚至以服務網點眾多來吸引客戶。

新產品的前景還待觀察。哈佛大學衛生經濟學博士后李明強指出,消費者在這一新模式下首診選擇受到限制,與過去的就醫模式相比可能會不適應。當然,合理轉診和健康管理也許會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不過,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下可以使保費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起始保費在1萬元左右。

鄭認為新保險產品“在商業邏輯上是通的”。類似新型保險產品借鑒的是美國管理式醫療的理念。早年間,美國保險公司向醫療機構采購醫療服務,也是按項目支付。隨著費用不斷上漲,保險公司和患者不勝其擾,出現不同形式的管理式醫療。在管理式醫療模式下,保險公司甚至直接投資醫院,參與到醫療流程中;保險公司適當限制患者就醫,強化預約轉診流程控制,引入按人頭付費等結算方式,從而控制保費和就醫費用失序增長。

這樣的探索并不是毫無風險。早年間,部分保險公司曾經聯合高端牙科診所探索管理式醫療模式,但是最終因為無法拓展市場而黯然退出。

時機很重要,中國的高端醫療保險市場2015年規模約在30億元左右,在保險市場走熱、人們的觀念改變的大背景下,新型險種的試水,很有可能會把一部分中端消費者也吸引進來。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羅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階層也許不會給自己購買高端保險,但是在公立醫院兒科就醫難背景下,他們可能會給孩子在一定時間內購買合適的中高端醫療保險產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險機會

2015年中國衛生總費用超過4萬億元,全社會個人衛生支出更是超過1.2萬億元;而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規模僅有0.24萬億元,總體依然偏小,潛力較大。盡管政府統計數據還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應該能夠超過4000億元,增速超過70%。“我自己承保的業務增加了230%。”保險經紀李杰說,從業15年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險產品的銷售提成已高達10%到40%。這意味著,包括李杰在內的整個保險行業的從業者,2016年的個人收入應該非常不錯。

篇(7)

一、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總體概況

1 市場及產業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進入21世紀后,產業整體步入高速增長階段,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中國醫療器械產業整體規模翻了近6倍,工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所占比重穩步上升。

目前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已初步建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基礎雄厚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根據《醫療器械行業“十五”發展規劃》,到2010年我國醫療器械總產值計劃達到1000億元,在世界醫療器械市場上的份額將占到5%,屆時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雖然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整體發展勢頭迅猛,但仍無法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大型高端醫療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與世界醫療器械工業強國仍存在不小差距。

2 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據歐盟醫療器械委員會的統計,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已從2001年的1870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億美元。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需求增長率遠遠高于全球整體GDP增長速度,醫療器械市場相對全球整體經濟而言,發展迅速。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中,美國、西歐、

日本占據絕對領先優勢,其中美國穩居行業龍頭地位,排名前25位的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額合計占全球醫療器械總銷售額的60%,2008年全球前20大的醫療器械企業中有16家在美國。美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銷售收入在全球占比高達40.10%,其次分別是西歐,占比32.80%,日本約占10.90%,中國約占2.90%,其它國家和地區共占13.30%。

據中國機電網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設備總產值將達到約1000億元,在世界醫療器械市場的份額占到4%,而預計到2050,這一份額將達到25%。

3 進出口情況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進口產品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產的大型精密型醫療器械,而出口產品主要以醫用耗材、按摩器具、常規設備等中小型產品為主,進出口產品結構的差異導致我國長期以來在醫療器械進出口貿易中處于逆差地位。

隨著我國研發、生產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醫療器械生產技術差距漸漸縮小;常規醫療器械設備已基本實現自主生產,高端醫療設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且部分產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場,由此表現為我國出口逆差逐步縮小,并于2006年首次實現順差。

就貿易結構而言,當前進口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是高技術含量產品,如CT機、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心臟起搏器、血管支架等;而出口產品集中于按摩器具、血壓測量儀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可喜的是,近年來以來我國B型超聲波診斷儀、MRI、病員監護儀、彩超、X射線斷層檢查儀等出口穩步增加,出口結構升級換代的特征明顯增強。

二、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結構分析

1 企業結構

在國際上,醫療器械產業是一個高度集中和壟斷的產業,前40家企業銷售收入占到全球銷售的80~85%。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的企業構成則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占總體企業的88.9%,其總銷產值所占總值近60%,而大型企業數量則較少,而且以外資企業為主導,其銷售產值所占比重不很高,但出貨所占比重最大。

2 產品結構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中產品的結構多為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基本為外資企業生產。國內雖然在市場上高端產品比例不斷提高,但在數量上卻以中低端產品占主要部分,如醫療用耗材(如醫用棉、紗布、繃帶等)、一次性醫用耗材(一次性注射器等)、按摩器、血壓計和針、導管、插管等簡單器械;中端產品主要有病人監護儀、生化分析儀;在高端產品中,國內產品處于中低檔水平,如X射線機仍然有工頻機,磁共振多為低場永磁磁共振、CT機為16層和32層等。

與我國制藥工業類似,長期以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也存在數量多、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的問題。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雖然數量比較多,但多數都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尋求生存,或是為國外企業提供零配件,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不足1/3,產品在使用壽命和產品質量上與國外企業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各類醫療器械公司達1.2萬多家,銷售額過億元的屈指可數。據統計,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中,銷往三甲醫院的高檔醫療器械產品占到30%~35%;而低檔產品則占到65%~70%,遠高于45%的全球平均水平。

盡管國內有著如此眾多的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卻還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醫療設備,我國每年都要花費數億美元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醫療設備,而國內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也已經被國外公司瓜分。目前,我國企業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外,在高科技產品方面,中國醫療器械的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約為15年。根據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2007年對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專項調查,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外國品牌所占據。

3 產業地域布局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有較高的自然地域集群的特點,

目前逐漸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三大產業集聚區。三大區域醫療器械總產值和銷售額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從各地經濟指標的排序來看,醫療器械產業的集中度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其中,珠三角以研發生產綜合性高科技醫療器械產品為主;長三角主要生產開發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型醫療器械;環渤海灣地區主要從事高技術數字化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此外,成渝地區是新興的、以生物醫學材料和植入器械及組織工程為特色的地區。

三、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特征總結和缺陷分析

1 行業特征總結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主要呈現以下幾大特征:

第一、產業發展速度快,規模數量擴張高。第二、區位優勢形成,產業地域集中度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環渤海灣三大醫械產業聚集區排名前5的省市收入已占到全國市場的66.7%。第三、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低成本競爭優勢和本土研發力量的提高加速醫療器械制造業向中國轉移。2009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為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體下滑13.9%的情況下,醫療器械進出口一枝獨秀。第四、產業走向高端,形成技術與資本

密集、多學科交叉的高技術產業。第五、產業構成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高收益大規模企業少,外資企業占絕對主導。第六、產業價值鏈上外高內低,內部沒有形成有效分工。

2 當前醫療器械產業存在的主要缺陷

醫療器械制造業雖在我國發展迅猛,但由于過度注重總量增長,長期以來忽視了結構性的矛盾,市場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規范,使得我國醫械制造業總體水平較低,國際競爭力弱。主要問題表現為:一、產業結構分散,上規模企業少,生產集中度低,沒有形成高端產品產業集群;二、產品結構重復,大部分企業市場定位普遍不合理;三、技術結構落后,產品市場規模擴張快,產品檔次低,技術水平顯著落后于發達國家;缺少自主創新技術,高端產品關鍵核心部件仍以進口為主,外資企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四、生產結構失衡,市場需求旺盛,但結構尚待調整,行業自律、規范經營及企業誠信等方面還需加強。

四、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從中短期看,在新醫改政策下,國家將加大對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填補缺口”和“更新換代”將促進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的迅速增長。而消費升級、人口老齡化和技術革命則是推動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長期快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同時,隨著“人世”后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國際化的深入,勢必將推進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從中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突破。

未來行業發展主要趨勢性特征包括:

1 醫療器械市場產品結構開始多元化,產品結構不斷調整。

我國的早期診斷產品市場不斷擴大,家用保健器械市場也得到大幅增長,家庭醫療保健器械產品受到市場青,市場上將會大量出現家用化、便攜式、網絡化的家用醫療電子器械產品。

2 跨國公司進軍國內市場步伐加快,國外資本將進一步進軍中國市場。

篇(8)

高端產品研發迅速

雖然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涉及多學科交叉技術,其發展依賴于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工業以及生物材料、傳感器、計算機等新興工業,但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全球的醫療器械企業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推動下,世界上每年都出現很多新產品。高額度、高研發投入使得產品換代周期大為縮短。例如X-CT(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儀),從1937 年問世至今,歷經十多次更新換代,早期是4~5年更新換代一次,而目前僅2 年就實現了換代。目前產品由單排掃描發展到現在的256 排一次掃描,技術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2012年全球醫療技術協會中的“2012年全球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共有41件新產品,涉及急救、牙科、植入、體外診斷、康復等十大類產品。其中,全身血液循環與肺支持系統等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而且迅速進入市場。而我國在介入支架、人工關節、人工血管、骨修復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高值醫用材料、超導磁體、多通道磁共振譜儀、高分辨率PET探測器等方面也有了迅速的技術進步。

不過與此同時,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的標準問題卻顯得很滯后。

由于醫療器械產品國際標準涉及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多個部門,如電子、電磁、電工、電聲技術、電信、能源方面的國際標準,也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EC以外的所有國際標準相關,所以其制定難度遠超過普通產品的標準。歐美各國都認識到標準化是通向新技術與市場的工具,尤其在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中非常重要;而通過制定標準化,可以加強本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以歐美各國爭相將本國標準擠入國際標準。

而在國內,由于現有的安全標準中大多轉化自國際標準。根據統計,我國生物器械標準中,有 88 項為轉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標準,1 項為轉化歐洲標準,3 項為轉化其他國際組織的標準,只有3 項標準是我國自行制定,所以一直以來,我國不僅在醫療器械標準的數量上顯得較少,質量也有待提高。另外在藥械組合產品廣泛出現,高端產品迅速推出的時代背景下,醫療器械標準的基礎研究工作亟待重視和開展。

標準面臨重大挑戰

安全是對醫療器械的第一要求。目前社會各方對醫療器械的安全意識越來越強,對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制度。根據北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該中心收到的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數量逐年遞增,從2002 年的 1 例增加到 2011 年的 710 例;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涉及的器械品種從 2002 年的 1 個品種增至2011 年的 106 個品種,監測范圍不斷擴大。

由于目前的高端醫療器械很多已經涉及到重大疾病的介入治療中,比如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等,但由于技術原因,一些器械依然存在安全風險,所以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到了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的工作中來。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通報稱,2010年1 月~2012 年 8月,共收到涉及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可疑不良事件報告 308 份,其中嚴重傷害不良事件報告 283 份,可疑死亡不良事件報告 25份,主要表現為囊袋感染、電池提前耗竭、電極脫位、電極斷裂、電極穿孔、電極閾值升高等,其中30%的病例死亡可能與起搏器相關。

另外,隨著技術進步與設備的升級換代,一些醫療器械功能已經大大延伸。很多器械由單純的診斷、治療、化驗型向診斷、治療、檢驗、分析、康復、理療、按摩、保健等多功能延伸。在這樣的技術集成的背景下,高端醫療器械在診斷治療特異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標準亟待出臺,比如在靈敏度、適用性、早期診斷、微量分析就需要諸多標準進行支持。

不僅如此,高端醫療器械還出現了更多新的趨勢,比如小型化、家庭化的診斷器械。這些器械通常具有診斷治療一體化、藥物器械一體化等功能,比如美敦力最新研發出了適應核磁共振掃描的心臟起搏器。另外一些產品還綜合最新的納米技術、生物質能和機器人技術等高科技因素,所要求的標準也有待提高。

此外,根據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統計,我國25項基礎安全標準中包括22項國標和3項行標,其中部分標準作為醫療器械基礎安全標準,存在標準級別偏低的問題;中醫用電氣設備的標準既有國標也有行標,其中的電磁兼容要求存在同類標準級別不統一的問題;在特殊來源和動物源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標準中,對于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包括新材料)的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標準目前還沒有設立;在64項產品安全標準中,存在標準地位不統一等問題,并且產品安全標準的數量在醫療器械各專業領域的分布也不均衡。各專業領域和各類安全標準的覆蓋面不夠廣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制修訂標準時予以關注。

期待商業環境保障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但同時并行的卻是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中國未來人口老齡化將加劇,到2025 年和2050 年將分別達到12.6% 和19.6%。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面臨著更多的機遇。根據PharmaLive 咨詢公司的調查報告,我國醫療器械市場復合增長率將維持在20%~30%,未來 5~7 年,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到 2015年,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將達到 1900億元左右的銷售規模。而由于技術的進步和民眾對健康的重視,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會持續地出現向好的發展局面。

而要讓這個行業獲得健康的發展,從現有安全標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特別是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安全標準的研究及制訂還遠遠不夠深入,未來還需要制訂覆蓋高端醫療器械全領域的多層次的安全標準。而完善的醫療器械標準,是百姓生命安全的保障,更是國家醫療體系安全的保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池慧指出,目前國際上對醫療器械的監管重點呈現從上市前審查向上市后監測、從產品質量檢測向生產質量體系檢查轉移的趨勢。隨著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業內對醫療器械市場的規范性和科學性的要求已經越來越迫切。

2013年兩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針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競爭力較弱的現象提交了提案。提案中說,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目前表現為標準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等。九三學社因此建議加強醫療器械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目前,國家已經著手開展醫療器械標準體系健全和修訂方面的工作。

2012年8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對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全過程包括方案設計、實施、監查、核查、檢查、數據采集、記錄、分析總結和報告等進行規定。2012年年9月,國家食藥監局《關于加強高電位治療設備監督管理的通知》。通知強調,各相關醫療器械檢測機構要加強高電位治療設備檢測工作,在注冊檢測中嚴格執行《高電位治療設備》行業標準要求。

篇(9)

《中國醫院院長》:上海市提出發展高端醫療、推進高端醫學園區建設的背景和思路是怎樣的?

許速:醫療本身是一項產業,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同時更是醫療衛生機構多層次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一個產業的發展沒有經歷從基本到高端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基本醫療和高端醫療是一種并列與互補的關系。

從需求而言,市場對高端醫療有著非常龐大的客觀需求,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現實反映。從供給角度而言,政府職能在于建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這是政府必須也只能提供的保障程度。這同時也意味著,醫務人員的價值不可能真正被體現。所以,為了讓我們的醫護人員能有更好體現職業價值的環境,為了醫務人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必然要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協調和保障環境,因而,發展高端醫療是必然選擇。

從城市發展角度而言,上海市提出要建立現代醫療服務業,把其作為現代服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中國國家經濟發展正面臨轉型,今后的發展應考慮以服務獲得GDP收益,而非從生產性的勞動活動獲得收益。高端醫療是健康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符合上海市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定位。這對于促進醫療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發展、醫院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對上海市而言,政府要保證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滿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建設好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在內的各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將醫療的概念更偏重于對轄區內居民的健康管理。而在這些基礎上,政府就要大力發展社會資本辦醫,引入國際優質資源。

就目前而言,國家相關政策也認為,總體上已經形成了社會辦醫的環境,并提出了一些明確的要求。例如,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提出,到2015年中國的非公立醫院床位數和服務量要達到總量的20%。但現在看來,我們的差距還有很大。

在此基礎上,上海市對于發展社會辦醫也有了更多政策和實施配套上的明確支持。我認為,社會辦醫的推進也有助于調整公立醫院改革環境,以及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公立醫院的改革一定要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價值,進一步釋放他們的積極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認為,中國的醫療改革無從談起。

《中國醫院院長》:上海市社會資本辦醫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政府在兩個園區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許速:從2003年到2007年,上海衛生系統的主要精力在于完善醫療體系與規避醫療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從2007年到2010年,上海開始對社會資本辦醫做出較大的突破性嘗試,探索衛生體系改革。但是做好這一點非常困難,公立醫院都在考慮收購或兼并一些醫療機構,因此,在公立醫院體系內改革很不容易。

進而,上海提出,通過建設園區發展高端醫療,大力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對上海而言,雖然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不少,但從規模和服務能力上還有很大差別。雖然目前零星也有一些高端醫療機構,但是總體來說,這些機構的品牌、規模和公眾的接受度,都不是很理想。

社會辦醫面臨的困難,我認為這不是市場問題,主要還在于學科和人才。上海市在扶持學科發展和衛生規劃、醫師多點執業等方面,還是給了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相對平等的待遇,但這些還不夠。社會辦醫是從投資主體角度而言的概念區分,但對于醫院運行而言,應是同一表述,不應該再有社會辦醫和政府辦醫的區別。

對待兩個園區的建設,政府的參與也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園區建設的關鍵性資源不應該由政府調動,資源的配置有其本身的客觀規律,應該由市場投資主體配置。對高端醫療和社會辦醫來說,政府與資本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待遇。政府部門要做的,就是對兩個園區進行行業監管。

《中國醫院院長》:您如何看待醫生資源的社會化?上海市是如何認識剝離公立醫院特需服務、促使醫生流動的?

許速:醫療資源使用的社會化,是一種普世規律。醫生從現在的單位人,變成將來的社會人,這種發展趨勢才有可能把社會辦醫工作做好。醫院的醫生獨立于醫院,會有更多的選擇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而醫院今后將更趨向于成為醫生的執業平臺。

我沒有公立醫院不放人的擔憂。公立醫院未來面對外部高端醫療機構的興起,也會產生人才流失的壓力。高端醫療機構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好,但公立醫院也不要認為自己站得太高,當越來越多的大牌醫院進入后,公立醫院的工作環境到底有多穩定?以后誰到誰那邊多點執業還不一定呢!

我們把舉辦高端醫療園區作為醫療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只要其能滿足群眾需求,同時又能促進衛生發展,讓醫生的價值得到體現,醫學園區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有數據統計,2012年,全世界的醫療旅游產值已達400億元,但中國此領域卻沒有分享到發展成果,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景象。

現在社會對城市發展高端醫療還存在偏見。但為什么不能有高端醫療的出現?我希望,社會不要把醫療產業和基本醫療的概念形成對立,這兩者本身都是一條完整的醫療服務鏈條上的重要環節。醫療服務體系必須多元化。多元化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應如此。

將特需醫療從公立醫院剝離,早已寫入上海的政策設計。公立醫院應該執行政府的定價體系,其不能做自主定價的服務項目。對于準公共產品要實行政府定價,沒有納入政府定價體系的服務項目顯然就要剝離,而能夠納入國家定價體系的醫療服務項目就不能稱為特需醫療服務。隨著高端醫療的發展,就能促使公立醫院更好回歸其本質屬性。

《中國醫院院長》:您認為上海市建設高端醫療園區的獨特土壤是什么?對于其他地區的此類醫療園區建設,您有何建議?

許速:很多人認為上海在一些方面有特殊性,而事實上,上海在很多方面比其他地區都還面臨很多劣勢。例如,上海的商業用地價格非常高,加大了社會辦醫的成本。從上海市政策環境而言,市政府在做事上相對更加嚴謹且有規劃,更具備市場精神與規則。

篇(10)

《中國醫院院長》:公立醫院開展醫療旅游,是否有悖其公益性?

賈笑芳:目前中國正在實施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藥品零差率銷售、醫保總量控制等改革背景下,醫院通過創新醫療服務模式與利潤增長點來支持醫院運營,已迫在眉睫。公立醫院可以通過拓展中國入境醫療旅游服務市場,來達到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醫院收入的效果。通過制定醫療旅游服務戰略目標與整體規劃,引入國際醫療旅游專業咨詢與培訓體系,醫院可以結合現有醫療資源,合理設計醫療旅游服務與產品,優化各項資源配置,開展相應的高端醫療服務項目。

齊國華:因收入水平有別,公眾的醫療需求也有所差異。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其服務的群體應該包含全體公民。因此,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公立醫院也應提供一定的高端醫療服務。就像政府招待所可以提供總統套房一樣。公立醫院不等同于平價醫院或貧民醫院,鄉鎮衛生院與社區醫院提供的是基本醫療服務,但高級別的醫療機構,就可以提供一些特殊服務。

所以,公立醫院也可以開展高端醫療,只要將高端醫療服務所產生的醫療費用,與基本醫療服務產生的費用區別對待即可。

劉衛東:公立醫院雖為政府舉辦,但醫院超過90%的收入需要醫院通過市場獲得。所以,要求所有公立醫院關閉特需病房也很難。再有,由于現在優質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公立醫院系統,民營醫院能力有限,公立醫院才有能力提供高端醫療服務。而且,公立醫院即使開展高端醫療服務,所獲得的收入也不是拿去分紅或發獎金,還是補貼到虧損的地方,如兒科、中醫科等,這也是符合公立醫院的發展觀念的。

樊世民:目前,北京正計劃取消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并成立國際醫療聯盟,以此提供特需醫療服務。在北京未來的醫療服務市場功能定位中,公立醫院只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即可,而高端醫療服務由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承擔。中國的公立醫院享受了國家給予的很多財政和支持政策優惠,與民營醫院享受的待遇不同,所以必須加以限制。否則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就沒有發展空間了。

章濱云:世界上很多國家對公立醫院能否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存在爭議。有些國家嚴令禁止,而有些國家則相對寬容。比如新加坡公立醫院就設有A、B1、B2、C四類病房,并設有三等四級的收費標準,以滿足不同公眾的不同醫療服務需求。

目前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多方面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地方。若用一刀切的方式剝離公立醫院高端醫療,還為時尚早。我們要允許不同層次需求的存在。這就需要不同層次的供給。現在的歷史階段應該允許基本醫療、特需醫藥、高端醫藥共同存在于公立醫院中。當中國完全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中,那時就應該取消特需醫療。

《中國醫院院長》:公立醫院能否將開展醫療旅游作為維系醫院正常運營的補償渠道?

周繼人:上海東方醫院設有中美合作的院中院。每年有5萬人次以上的外籍患者使用國際醫保在此就醫。其年收入為5千萬元,是全上海治療外籍患者最多的醫療機構。醫院還設有VIP療區,其年收入為6千萬~7千萬元。而上海東方醫院的年收入為15億~16億元。所以,公立醫院通過高端醫療的收入補償醫院其他方面的運營,是微不足道的。目前尚無政策規定,此項收入應用于哪項固定支出,醫院一般會補貼于醫務人員培訓或用于醫務人員的獎金發放。

章濱云:醫院的補償機制應該由政府去完善,而不是靠高端醫療補償醫院的運營資金。公立醫院的正常運營依賴于兩個循環。

其一是國家以稅收收入貼補公立醫院,以保障其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此為醫院維持運營的大循環。

其二是公立醫院通過開展高端醫療,用賺富人錢的方式去補償基本醫療。此為小循環。

我建議國家應該運用大循環而非小循環的方式,實現公立醫院的持續經營,否則會最終導致公立醫院嫌貧愛富,并最終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

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公立醫院絕對不可以開展營利性醫療項目。但如果公立醫院想要收取營利性費用,一般可以采取與某類公司成立新醫療機構的方式,通過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分紅,獲得一定收益。

洪子仁:臺灣醫療保險從1995年進入到全民健保后,醫院被迫以最低的價格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如何在激烈醫療服務市場中脫穎而出,是臺灣所有醫院要思考的問題。

醫院若想增加收入,無非兩個途徑:其一是開發新市場,擴大新病源;其二是提供新服務或產品。事實上,醫院的消費者不局限于患者,醫院可以提供健康檢查等相關項目以提高收入。

新光醫院在2000年時建立了健康管理部,主要業務為高端國際醫療。其掛號費是醫保的4倍。8年來,在健康管理部做健康體檢的人數已經超過3萬人次,其營業收入為1.5億到4億臺幣,折合人民幣9000萬到一億元。這完全是患者自費項目,與醫保無關。

近幾年醫院也在做健康旅游,目標定位為高端的境外居民。2012年1~7月,已有超過3萬人士通過旅游簽證來到臺灣。醫院外籍旅游人士在健康檢查營業額的比重,也已提升到6%。

《中國醫院院長》:是否所有醫院都適合開展醫療旅游?其必要條件有哪些?

陳平:上海市醫療機構眾多,但并非所有醫療機構、專業、科室都適合開展醫療旅游項目。如果醫院連最起碼的翻譯人員都沒有,要想開展國際間的醫療旅游是相當困難的。

這就需要衛生局從技術層面設定準入機制,甄選符合資質的醫院開展醫療旅游。

上一篇: 財務會計基本職能 下一篇: 離婚財產糾紛的法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婷婷色五月开心综合 | 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亚洲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